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精选11篇)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新课标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学生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我任教的是六年级语文,在班级中开展了“我喜欢,我阅读”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并注重在以下五个环节都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而且收获还不少。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管齐下,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因此,教师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 1
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良好的读书习惯会逐步形成,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读写结合,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写读书笔记,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写出心得体会。这样,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去年我教五年级时,就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漫画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写好读书笔记。
四、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
2.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五、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
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刊载论文格式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等各种读书活动,„„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采稿、写稿,乐此不疲,热情高涨,读写能力得以增强,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
由于在阅读的每一环节,我都关注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同学踊跃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做到“我喜欢,我阅读”,而且为创建书香校园添上亮丽的一笔。
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朗读,高年级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大纲语)。小学语文教材(新人教版)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人教版)第四组的导读有如下指引:“这些课文描写的古今中外的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都很有特点。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样想的 ,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
二、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现状
(一)“班级图书角”遭冷落
曾经着手筹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与大家分享,应该说书籍的内容还算比较丰富,大多是故事性强或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外读物。为进一步规范化,我还专门挑选了两名工作认真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工作。“图书角”刚开张时,“生意”还算红火,学生的兴趣很高,“图书角”经常围满了人,借阅记录本上的记录也是密密麻麻。我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欢欣鼓舞。可是好景不长,等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去观察时,发现只有少数的同学能耐心地读完一本书,很多学生要么避而远之,要么十分频繁地借书、还书,实际上一本好书都没有完整地读过。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对一类没有巴掌大的漫画类图书却情有独钟,如《龙珠》《乌龙院》《哆啦A梦》。六年级的大孩子居然对这些情节简单、形象失真、趣味不高的读物乐此不疲,沉醉其中!
(二)阅读书目单一
我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带到学校里来,空闲时可以拿出来阅读,不少学生的书包里或是抽屉里也准备着课外书。可是根据我的观察,有不少孩子的读物品种比较单一,有不少学生每每拿出书来读,都是与写作有关的作文书,诸如《优秀作文集》《满分作文》《小学生500字作文》等,不少家长也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孩子多看作文书,就能写好作文;多看书,就是要多看作文书。
(三)只读不写,囫囵吞枣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应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从书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可是班里的多数孩子在课外阅读时,只是注重书中情节的描述、书中人物的刻画,只读不写,囫囵吞枣。阅读速度是比较快,可是当被问到书中的故事时,往往张冠李戴,学生阅读并不是为了知识的积累,而是当作一种消磨时间的消遣。
三、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不光使低所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而且高年级学生也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比如:我给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并且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朗诵会、故事会、文艺演出之类的大型活动,在一个学期中是不可能搞得很多的,因此,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指导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课外阅读活动上。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指导他们认真阅读《少年报》,学着阅读《人民日报》《教师报》,并组织他们出墙报,在黑板报上刊出“时事新闻”专栏。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巩固学生的读书成果。一是扎实开展学生阅读星级评定,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二是配合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根据具体评比细则,开展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
基于以上情况,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开展课外阅读特制订以下策略:巧用迁移规律,课内得法课外读;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三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强化自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进行交流。
关键词:课外阅读 迁移方法 三读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我在班级开展了“我喜欢,我阅读”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并注重在以下四个环节都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所收获。
一、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朗读,高年级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大纲语).在小学语文教材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查之书。”唐彪的这个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读了《火烧赤壁》,指导读《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中年级以教师为主选择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成套读物,到了高年级,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便于他们学会利用校图书室、市图书馆自由选择读物。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正如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的那样,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地研究,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會学生做文摘卡片。此项工作要持之以恒,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也可采用图书馆的编目分类整理方法,以备日后查找,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3.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仙台小学 刘懿婷
从教11年4届一年级,虽然教龄不是很长但是对于一年级的教学我已经有了一套自己方法,尤其在课外阅读教学方面。由于个人爱好就是读书,所以让学生也喜欢上他读书就是我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加入了阅读实验班之后,无论从个人爱好还是从工作科研角度出发,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就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两个爱好可以让人受益终生,一是读书,丰富你的智慧。二是运动,让你拥有健康的体魄。”除此之外课外阅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新课程从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高度,对课外阅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渊源,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而小学一、二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孩子终生学习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当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师,应重视这些现象,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目、内容,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各项阅
读活动,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支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儿童是否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因此激发阅读兴趣,使儿童始终保持强烈的读书欲望,也是阅读指导课的重要内容。
1、介绍读物激趣。在读书之前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读物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变换形式激趣。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注意保持时间较短,持久性差,表现在阅读上就是开始特别专心和认真,读了一会儿就吧书翻得哗哗直响,所以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读物的内容和特点利用儿童喜欢高声朗读的心理特点,通过赛读、开火车读吗,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再次激发或保持学生的兴趣。又或现在很多经典的绘本读物等有相对应的动画片我认为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小美人鱼》《爱丽丝漫游奇境》……
3、开展活动激趣。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读物的内容改一改、演一演、讲一讲、议一议、划一划,让学生附属一下故事的大意,讲一讲精彩的情节,或
者讲述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还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开展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活动中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在我的班级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带领孩子们一起完成一次创新作业,有时候是积累一首古诗,有时候是抄写一两句有趣的原文,有时候是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再次创作写出自己的味道,或者是一两句的续写或者是续画。让孩子体会创作的乐趣让自己与作品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二、推荐适合孩子的优秀读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孩子的阅读兴趣会有不同的变化。现在的孩子很少会再沉湎于公主王子的故事中,而对《哈利.波特》、《淘气包马小跳》一类新神怪、另类人物等读物感兴趣。《哈利.波特》在全球发行超过2亿册,使千百万少年儿童“我为书狂”。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认为,这是基于该书作家J.K.罗琳对儿童阅读心理的精准把握。该书设置悬念,环环相扣,整部作品充满紧张、刺激、惊险的阅读氛围,促使小读者一路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爱不释手。《哈利.波特》给我们的启示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的、非强制性的活动,兴趣性是第一位的。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推荐,都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想象力强,求知欲旺盛。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将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们的阅读倾向大多为:①篇幅短小,内容完整的故事。比如《子儿,吐吐》②喜欢幻想性题材,期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幽默、意外的故事结局。如《不一样的卡梅拉》③能了解简单的传记和历史故事。如《中国民俗故事》④对读物中提到的规则感兴趣。⑤喜欢介绍自然、动物的儿童读物。如《疯狂的校车》⑥喜欢介绍不同生活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儿童读物。如《一颗种子的旅行》⑦喜欢文字活泼,内容变化大,情节起伏,充满热闹、愉快气氛的读物。如《大卫》系列⑧喜欢高声朗读。⑨喜欢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来表达他看到过的简单故事。⑩喜欢用问答的方式来探讨故事的内容以及人物活动细节。有人说一本好书足以培养孩子终身的阅读兴趣呢。依据这几条原则推荐好书,准没错!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在推荐给孩子好书的时候,自己不要忘了先了解一下内容哦!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所带领的班级以绘本阅读为切入点从《我爸爸》、《我妈妈》开始供阅读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母鸡萝丝去散步》、《阿利的红斗篷》、《克里克塔》、《活了99次的猫》《爷爷一定有办法》《跳舞的小雅》《给姑妈笑一个》《菲菲生气了》《妈妈心、妈妈树》《田鼠阿佛》《小凯的家不一样了》《大卫不可以》《大卫去上学》《大卫惹麻烦》《子儿,吐吐》《……等几十本》)。以及《淘
气包马小跳》《小布头奇遇记》《小猪西里呼噜》《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华上下五千年》《疯狂的校车》第一套10本,《不一样的卡梅拉》第一套12本。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绘本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有着无限的美丽,更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同时也让孩子们增加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图文并茂。
三、家校联手
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把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跟家长们说清楚,请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即为孩子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孩子准备适宜其年龄特点的有益书籍,为此我给家长们推荐了适宜孩子们阅读的一百本书籍,以供家长参考。其次,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指导作用,让家长节假日带孩子们到书店,图书馆看书,家长带头每天坚持看书为孩子们做榜样,通过亲子合作阅读、相互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跃上新的高度。再次,要有一定的检测方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压力。平时,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使之有任务感。对课外阅读的检测方式很多,如查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故事演讲等,还可以采用办小报、展示知识卡片、平时交流以及辩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在一个优雅的氛围里,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要孩子喜欢阅读、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读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1)设立班级图书角
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是一个很老土的办法了,但对现今时代来说,它仍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做法。“书非借不能读也”,很多家长反应,给孩子买了许多书,可他就是不爱看。而一旦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角”后,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是不合适的。因为低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障的,他们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了。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怎样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挤出时间
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如每节课开头5分钟可进行古诗、三字经的诵读;每周用一节早读课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好书推介等活动。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把阅读课列入了学校的课程表呢。对了,还要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的低效作业,把孩子的时间释放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还低年级孩子以好学好动好问的真本性。(3)渲染、烘托阅读舆论
“口水里能淹死人”,积极健康的阅读舆论当然也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阅读大浪咯。在班级墙壁的醒目处张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就是一种无声的正面宣扬。平时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力表扬爱读书的孩子,更是一种班级文化走向的风向标。当有孩子在造句、说话、回答问题时引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经典词句时,更要抓住不放,大加赞美,要让孩子知道,课外阅读不但能增加知识,更能让自己更具魅力。在开家长会时,不要错过向家长介绍阅读的重要性、指导方法科学性的完美机会,要力争转变家长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培养观念,赢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和孩子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鼓励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一起成长进步。说到底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能力。
小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
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
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变换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故事点拨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能从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
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可以推荐书目,然后开故事会,可由教师讲故事,也可由学生来讲。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创造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改善读书条件。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努力改善读书条件。一是学校要有图书阅览室。阅览室里应当书籍丰富,资料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性阅读。二是建立年级阅览室。
这个阅览室以年级来组建,是实施课外阅读中“计划性”阅读的主要场所,阅览室里摆放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的书刊和“必读书目”中本年级应读的图书。这里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场所,更是教师实施阅读指导计划的场所。里面的图书不是固定不变的,年级的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及时更新。
如学习《恐龙》一课时,教师就从阅览室里挑选一批介绍恐龙知识和有关恐龙故事的图书,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鲁迅、老舍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鲁迅”“读点老舍”。三是设立班级图书角。图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带,相互交流阅读。
为了广开书源,可以发动师生捐书,班级之间建立换书机制,提倡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互相借书。这样,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就是说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总有一些老师,但凡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就会伴有诸如阅读训练题、阅读小练笔等一系列阅读作业,让学生望而生畏。这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美,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一步到位。
(三)开展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增强阅读的兴趣,体验阅读的乐趣。
如利用晨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笔记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校园童话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
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注重实效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
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
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朗读,高年级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材(新人教版)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人教版)第四组的导读有如下指引:“这些课文描写的古今中外的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都很有特点。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例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王献之练字》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教了《惊弓之鸟》,就可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了《少年闰土》,就可推荐鲁迅《故乡》。
从课内精读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复习、补充,从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证明,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有效方法。
2、有选择读书,多读好书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有的坏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不断指导他们有选择的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要读那些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周恩来》;学习《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
《鯨》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普读物等。此外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3、花一定时间阅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青时每天在阅览室都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教给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检验成功与否的秘诀就是看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占石成金”的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莫过于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如同拿到了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的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结合读物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研读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如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我们可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例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海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2、略读法。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所谓略读法,就是翻看读物时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
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平时要放手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寻找信息,利用图书馆、书籍报刊、网络、电子读物。当然,应让学生明白,略读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
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3、速读法,即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在训练学生速读时,可教学生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速读后解答,还可以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兴趣。
4、选读法。就是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支其所需,迅速捕捉信息。
5、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
(1)圈点勾画。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既动脑,又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批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切记要求过高,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乐趣。
四、培养习惯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
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常做文摘卡片。此项工作要持之以恒,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也可采用图书馆的编目分类整理方法,以备日后查找,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善于交流。指导学生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3、勤于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一百四十五万字以上。学生仅仅依靠课本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进行课外阅读。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创设氛围
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要进行课外阅读。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完成了,那么他就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必须千方百计地“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为此,有序地扩大阅读量,强化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
学习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要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作为教师可首先阅读此类课外书,然后讲给同学们听,讲时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学生自己能读书。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学生已熟记成诵,也恰恰是这段话道出了阅读的广泛性,这就需要教师有选择的把一些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对博览群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其人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快乐。
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每节阅读课上可精读
一、两篇读物,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分三步读书:初读,归纳出主要内容;速读,质疑解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者字典释词明义。对于一些优秀作品可采用教师读学生听的方法,还可以播放朗读录音,要绘声绘色,边读边评,学生听了印象深刻,收获会更大。还可以让班里朗读好的同学范读,读后指名评议,取长补短。另外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也是个极好的方法,可以速读、略读,还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跳读。读后可提示学生写出笔记、简评、缩写故事、续写故事等,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其语文写作水平。
二、明确阅读要求,培养阅读习惯
给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的不同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重在明白科学道理;叙事性较强的文章必须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写;对于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要善于提出。这时教师千万不要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提问才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课外阅读的有利条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引导他们找到答案,可尝试让学生讨论解决。同时还要求学生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段落,要理解深透,要会背诵,甚至会仿写。这样既能提高理解能力,又可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读书时让学生圈点优美词句,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勤查工具书。同时我还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一个摘录本,指导分类摘录好的词句。比如佳句分类:按修辞手法可分为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按内容可分为写人物外貌或写动物外形的等。学生的摘录本,每周必查一次,每学期学生之间互阅两次。此外,还要求学生写简短的读书笔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书中内容的思考,提高思想认识。
三、创设阅读氛围,保正阅读时间
众所周知,阅读是小学生猎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而良好的阅读环境则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了多次家长会,向家长讲明有关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重要性,并提出要求:在家里给孩子安排合理的阅读空间,选择光线明亮、环境安静的地方,孩子读书学习时,家长也可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到自己父母也非常喜欢读书,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受到感染,那阅读兴趣自然也会越来越浓厚。除此之外,家长和孩子阅读后,要尽可能地共同探讨书中问题,各自发表自身阅读的见解,要不怕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种潜移默化就是无声的教育。家里如此,校园环境更为重要。就教师而言,要在班里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教室布置方面要别出心裁,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有书香四溢之感。为此,我在班里建立班级学习阵地:“手抄报专栏”、“佳句摘抄专栏”、“读书笔记专栏”等;其次,坚持办好每期板报,大张旗鼓的宣传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例如“王亚南睡三脚床”、“匡衡凿壁借光”、“孙敬悬梁刺股”等。学生们在阅读这些版面的过程中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然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由被动的阅读走向主动地阅读。
1. 营造促进小学生语言文字积累的阅读氛围
每个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经典名著,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自由地阅读自己心爱的读物。从观察发现,学生在选择了自己爱看的书后,往往表现出异常兴奋的状态,他们边看边想,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作品的事件和人物中。
通过一段时间有计划的课外阅读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把学习心得、摘抄的好词好句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展现出来,学生在欣赏学习园地时通过朗读、记忆和点评等方式,不仅可以学到新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仅实现了动口,而且慢慢地学会在阅读时动手又动脑。经过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
2. 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内容的引导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必须由老师或家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难度要适中。如果太难了,难免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与学生所学教材内容的衔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与教科书内容相关或相近的读物。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兴趣。
二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课外阅读是学生与智者的对话,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环境中的生活积累,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 发挥学生互帮互学的能动性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特点进行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下,由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阅读计划,然后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组织实施。实践证明成立阅读兴趣小组的做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有专长的学生的引领作用,能激励和鞭策原来没有课外阅读兴趣的学生融入学习小组这个团队中,确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培养学生读与写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读与写的结合,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关键所在。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课外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课外读物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多种交融,产生对优秀读物特别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5.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他们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有的学生生性喜欢故事,对小说等作品十分喜爱;有的学生对歌谣特别感兴趣,往往对古今诗词情有独钟;有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钟爱有加;有的学生生活在城市,或许更热衷关于城市生活的作品;有的喜欢思辨;有的喜欢抒情。在阅读方法上,有的喜欢了解故事梗概;有的喜欢精读经典名著;有的喜欢与同类作品对照阅读;有的喜欢与现实生活比较阅读;有的喜欢联系自己的写作状况。
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时,应当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发现每个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优势和特点,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提升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发现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创新意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摘要: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和反思,从而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课外阅读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指导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84
书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由此可见,书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读书就更为重要了。阅读可以增强语言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喜爱阅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在听、说、读、写方面较不爱阅读的学生高出很多。书中的世界无限广阔,充满想象,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创意,使孩子终生受益。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呢?对此,我有一些方法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鼓励、表扬,让学生爱上阅读
低年级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这时必须要参与其中,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学会拼音和少量的文字,阅读书籍是有一定难度的,可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渴望阅读的。阅读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哪怕在书中找到一个他认识的字,他们都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如果能读出一个词、一句话,他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这时我们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表扬之词,“你真棒!”“你读的真好!”“教师没教过的字你都能读出来,你太聪明了!”这些都会使学生倍受鼓舞,让他们对读书有更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阅读的渴望让我深有感触。一年级最初是拼音的教学,在教学拼音的过程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被我调动了起来。每学到一个新的音节,我就会把它写在小卡片上,然后写上同音字,画上简笔画贴到后黑板上,学生下课的时候就会围着后黑板,找自己认识的音节,大声地读出来,看着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朗读,我总会及时地送上一句“你们读的真好!老师刚教完你们就都会了,太聪明了!”学生脸上绽放出了更灿烂的笑容,学得也更起劲了,不光记住了拼音,连那些生字都记住了。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后,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更浓了,我在黑板上给他们写上一些简单的词语、儿歌,并没有刻意的让他们去读,可这些却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玩具”,下课后都顾不得去跑、去闹,都聚集到黑板旁去“抢”字了,你读一个、我读两个,紧紧盯着黑板,好像怕上面的字被别人抢走了似的。我总会表现出很吃惊的样子,“呀,怎么我刚刚写上你们又会了,也太厉害了!”学生哈哈大笑:“这些也太简单了,老师你写些难一点儿的。”我就做出很为难的样子说:“老师的字都被你们学会了,我都不知道写什么啦,我得好好想想,明天再写,一定要难倒你们。”小孩子的攀比心很重,他觉得连老师都超过了是特别了不起的事,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学习。每天放学之前,我总会让他们读一读黑板上的那些内容,等不到我点名,他们就能异口同声地读出来,让我也感到很惊讶,一年级大量的识字教学,因为他们的兴趣变成了无比简单的事。时间过去几个月了,我每天更新黑板上的内容,他们在每天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几百个字,让人最头疼的生字成了他们每天最大的乐趣。阅读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
二、推荐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习的多元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课外阅读也被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兴趣广泛,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倾向于看一些漫画,我认为他们读这样的书对语文学习帮助不大,反而书中语句思维跳跃,会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作为课余消遣,并不赞成大量阅读,可直接提出来孩子们未必会接受,反而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他们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的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和一些古诗,像《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古诗三百首》,这里面的很多内容虽然他们都有所了解,可现在能自己阅读了,还是会很有兴趣;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推理小说,像《马小跳系列》《福尔摩斯探案集》《十万个为什么》,学生都非常喜欢;到了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一些青少版的名著,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我国的四大名著,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我还向学生推荐了《小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这套书,一共十二本,有古诗词、童话、寓言、成语古诗、国学启蒙等,整个小学阶段都可以使用。大量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
三、利用假期,提高阅读数量和质量。
寒暑假的时间较长,时间比较宽裕,也是阅读的最佳时期。假期如果布置过多的书写作业会让孩子感觉负担重,也不会认真完成。多布置一些阅读作业,反而会受欢迎。根据假期长短和年级的不同,我们可以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在假期放松的同时,通过课外书的阅读增加知识的积累。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放假前,根据要求设计好表格印刷好,让学生在假期中一边阅读一边填好表格。低年级就可以要求每天读两篇较短的文章,在表格中填写文章名称,在里面学到的新字、新词。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很大了,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就可以要求读三至五本书,在表格中填写书名,在书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喜欢的段落,甚至可以要求概括书的主要内容和书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到了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了很多,可以要求读五至八本书,并写出每本书的读后感。开学后,教师可以通过做试卷、谈感受等方式检查阅读质量,督促学生假期认真阅读。这样,每个假期孩子不光阅读量增加了,学习能力也会有一定提高。
总之,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江明.点燃低年级孩子阅读的灯[J].新课程:小学版,2009(1).
[2]陈达平.谈谈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8(19).
[3]王锐.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钥匙——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
[4]金王凌.搞好课外阅读,为学生“补补钙"[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4).
[论文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
用心
爱心
专心 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
用心
爱心
专心 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心
爱心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得课内与课外知识能更好地相结合,本学期要求三年级学生以阅读必读书目为主,以阅读选读书目为辅助刊物,进行阅读活动。所要达到要求如下:
一、活动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施目标
实施课外阅读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读整书”;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开展好这个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学生阅读量的要求:
作为三年级的孩子每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0字。
2、三年级阅读书类背诵诗文要求: A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
B阅读浅显科技文摘,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C诵读优秀诗文,背诵50篇(段)D会做摘录笔记,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具体措施
(一)教师运用“大声读”的方法,每天阅读一个通俗易懂的童话或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家里,要求家长要多为他们读故事,培养他们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一、二个月之后,逐步请一些孩子到讲台上来读读自己会读的诗歌、儿歌以及谜语等短小精悍的文字。
(二)帮助选择课外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独立的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有难度。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防止阅读过程中的“全盘接受”。
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一般地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向学生推荐引读。
2、结合课文学习推荐选读。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由文及人,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由文及著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由文及地,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1、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选准切合点,从字、词、句、篇入手,去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内容的,但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知识学习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学会泛读和精读。泛读是量的积累,同时是精读的基础,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增强语言修养,提高思想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最基本的手段。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对短小精悍的文章,对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要求学生精读,熟练成诵,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泛读。
3、读记结合。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三:一是如果只看不记,读书效果就会很差;二是儿童时期的感性认识水平超越理性认识水平;三是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孩子识字不多,书写又慢的情况,可以采用美画本——以画画的形式有兴趣地画下来(旁边做好注释),尝试凸显出阅读的必要性和做读书笔记的迫切性。
4、读用结合。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在平时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加强阅读思考,读用结合,将阅读过程中的随感、阅读过程中心灵上的感触随时写下来来。
(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可以推动学生深入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1、故事会,佳作欣赏会
学生最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通过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在课外阅读到的精彩内容向大家作介绍,进行交流汇报。佳作欣赏会就是通过优秀诗文朗诵、竞背等形式,让学生对搜集的优美文章和精彩片断进行赏析交流,这样可以深化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2、读书笔记的展览评比
读书笔记等读书记录内容的展览评比,对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提出希望,并加以指导,可以使学生明白怎么做读书记录,提高阅读积累的实效。
3、好书大家来推荐
师生、学生之间对阅读过的新书、好书进行介绍推荐,可介绍新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也可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4、取得家长支持。读书活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向家长宣传读书的好处及学校的做法,以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要使家长们懂得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让他们督促调控好孩子课外的闲暇时间,关注孩子的读书情况,并注重孩子课外阅读方面的经济投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益。如:利用家长学校上课的机会,向家长宣传读书的好处,宣传课程标准建议的阅读课外书的总量,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有些家长帮助学生把读了什么书都记录下来,收到明显的效果。再就是要与学生的口语交际、故事会结合起来,让学生把看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分享读书的乐趣,让学生谈读书的真实感受,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读写能力的提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读书活动,养成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养成有问题主动到图书室、书店查找资料、购买资料,主动学习的习惯,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阅读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和认知水平,强调孩子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注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在指导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的喜好为主,老师认为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值得阅读,便布置学生去阅读,而且采用统一的方式(如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进行检查,并未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没有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体验,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孩子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随着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不断反思,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的弊端越来越清晰地显露出来,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也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教师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现,教师首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知启智,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要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老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第一学段的孩子,大多是6—8岁,他们的社会交往比学前儿童广泛,语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有条不紊地把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这一时期,尽管孩子们对故事的内容,只能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不能十分正确地把握和分析故事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但是,这个阶段却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他们开始分辨现实与幻想的不同,对是非善恶也有自己粗浅的认识,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样子进行一些社会模拟活动。这期间,孩子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应及时为孩子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第二学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孩子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第三学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等感到好奇,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精典的传统著作。
第二、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孩子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在为学生讲故事时,应让学生也尽可能地看文本,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认识汉字,刺激其阅读的欲望。第二学段的孩子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他们逐渐发现阅读是自己的一种享受,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然后与别人交流、讨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第三学段的孩子已开始学着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这期间,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以及作文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同时,通过课外的专题研究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外阅读观,教师还需要注重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要充分發挥学生课外阅读主体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如杜威所说:“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
第二、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这里所说的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是指:小学生在课外能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加以鉴别,以促进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06-20
六年级语文上课外阅读10-25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07-25
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10-13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指导方法10-29
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理解07-05
浅谈小学语文一年级写字教学10-06
小学语文六年级课内外阅读题10-01
小学语文二年级阅读教学方法10-21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作文指导教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