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词五首教学教案(精选5篇)
二、学法引导 诵读品味、点拨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安排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四人小组讨论诗文内容,发挥想像,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1.朗读训练:模仿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2.课前布置学生: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教师略评诗人的风格。
古诗词曲的教学,和一般的课堂教学在目标要求上无异,都是让学生由不知道到知道(即知识的变化),由不会到会(即能力的变化),由不爱到爱(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然而,诗词曲字里行间饱含的意义、涌现的感情,却是其他课堂教学无法体现的。因此,在古诗词曲的教学中需要“还原和触摸”,需要带上个人的“行囊”(主要指读者个人兴趣和生活阅历), 还原现场、触摸语言,从而达到自我品位的提升。
还原和提升需要从三个入口着手:知识层面,诗词曲在课标中的要求、诗词曲的递嬗与音乐的关联;能力层面,学会两种阅读鉴赏的方法—还原场景法、触摸文眼法;情感层面,以技达境,和自我对话,达到升华。
一、知识层面的入口
知识层面的入口,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要求、诗词曲的递嬗与音乐的关联。 这是古诗词曲教学的基础。
1.课程标准对诗词曲的要求
在不同的学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古诗词曲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从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曲学习的规定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阅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曲讲究平仄和韵律,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美,更好地体会中国古诗词曲的声韵之美。其次,要学会感悟。古诗词曲是古典文化的精粹,和现代读者之间隔着时间的长河,在学习中应做到古今转换,才能从深层次把握古人的思想。最后,能写评论赏析。古诗词曲的学习是对学生性情和文化品位的熏陶,学习过后,教师和学生如果可以结合所学、所思写出文字,抒发情感,便可提升诗词内涵。
教学古诗词曲,往往需要追溯远古。 《诗品》一书开头,以“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四句指出诗的产生、本质与呈现形式。这也与课程标准中诵读、感悟、品味三要素不谋而合。
2.诗词曲的递嬗和音乐的关联
诗之进步,至律绝已达顶点,代之而言的便是所谓的长短句的词。词到了宋朝末年,有两种趋势,一则专讲究音律,一则以豪放粗率自炫,前者使词走到单有音律而没有意境与情感的路上,而后者使它与音乐渐渐疏远。以后,便有所谓“小令” 者应运而生。比如,《白毛女》选段的唱词 “北风吹,雪花飘,年关已来到”是词,但是在唱的时候,艺术家会加字或者减字, 变成“北风那个吹诶,雪花那个飘啊,年关咿呀已来到”等,说明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促进了诗词曲的逐渐演变。吟诗、唱词、歌曲之谓也。
当然,诗词曲的递嬗和统治阶级也有关系。诗词之作大多是用以自写情怀的自叙体,不委婉;曲则是代古人说话(小令、 套数除外)的比较含蓄的代言体。下面就以张籍的《秋思》为例,揭示诗词曲的递嬗和音乐的关联,虽然不是特别严谨,但也是一目了然。
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词:洛阳城里见秋风,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万重。
曲:洛阳城里见秋风呀见秋风,咿呀喂;欲作家书意万重呀意万重,咿呀喂。
诸如此类的诗词曲,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聆听诗词曲的音律,深入学习不同形式的特征,理解其与文化的联系。
二、能力层面的入口
能力层面是在知识层面上的提升和总结,可视为与作者及文章深入交流的过程。
1. 调动想象,还原场景
这既是和作者对话,了解作者所思、 所想的过程,也是调动学生的艺术想象,跟随诗人营造的诗歌意境不断思考的过程。
诗歌是想象的产物,但是不管是如何奇异的想象,也有一定的思路可循。任何一位诗人,都会给读者留下一个进入其诗歌世界的入口,而找到这个入口,就需要师生合作,还原当时的场景。所以,要还原作者的所处时代、生活经历、彼时处境等场景,然后考虑用怎样有节奏的韵律性语言来表现其所需要表现的情怀。
诗歌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好的诗词曲,不仅外在词句美,更能感受到内在的情感意蕴美。所以,学生会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还原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人文民生;会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还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逻辑;会在《过零丁洋》中还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价值,大爱,甚于生命;会在《赤壁》中还原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羡慕之感;会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还原出 “二十三年折太多”的“沉舟”“病树”的蹉跎感觉,体会现实与理想中差异和矛盾的统一。
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还原场景。如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在这个席上,你会怎么做”学习《赤壁》时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不得志,你在赤壁这个地方徘徊,想起别人的得志,你会伤感吗? 你伤感时会做什么”类似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寻找文眼,触摸语言
诗言志,诗歌是作者对人生与生活的咏叹。诗人在创造诗歌时,一定会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写进其中, 即所谓的文眼。它可能是生活的共鸣,可能是词语的美感,也可能是该词语使用的炫目技法等,让人联想、触发、感悟。
最经典的诗句,会击中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那是每个人不愿被打扰、不愿被碰触的圣洁之物,这就是诗词曲的张力。
在学习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是“常记”而不是 “常忆”?一位学生回答道:“记”比“忆” 深刻。“忆”是怀念那过去的美好时光,有可能“过去就算了”,而“记”却是有“刻骨铭心”的味道。
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时,有的学生选择了“暂”字,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互相倾诉被弃凄凉地的遭遇,心情甚是凄凉、没落。即使饮美酒,也只能得到暂时的慰藉。但是即使再不满这样的生活遭遇,也已经待了23年,今后还要继续,于是,“暂”字更渲染出作者内心的凄苦、悲凉。有的学生选择“弃”字,其本意是“弃置、放弃”的意思,但是从历史来讲,刘禹锡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地方为官,就像是被丢在了一边。
这是学生们精妙的思维火花。这样的回答、这样的理由是任何一本教学参考书上都没有的,这是学生自己的东西,是他们自己触摸到的语言,是他们自己的文眼。
三、情感层面的入口
情感层面的入口,需要以技达境,和自己对话,进行自我反思,最后达到升华。
在学习《诗词曲五首》时,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可以用一个字“怀”去统领、感慨今夕。我们本来可以不必只剩丹心,我们本来可以不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本来可以不必都做了土……为什么?我们原来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这些后来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正如老师所说,我们在见证他人,我们也在见证自己。
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通过 “还原场景,触摸文眼,自我对话”的三个入口,学生出现了激烈的辩论,形成比较有深度的文本解读。学生分为甲、乙两方, 甲方以“日夜忧愁,触景伤怀消瘦”直译文本,乙方以“一夜美梦,追忆东篱温馨” 还原场景,缩写文本,扩写文本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可以用表1对古诗词曲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
上述方法符合知识从认知到升华的过程,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特征,不仅适合大规模的古诗词曲的阅读教学,诸如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等,也适合于具体的某一个篇目的阅读教学。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课后习题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其中的五首诗,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意境,指导朗读五首诗
1、播放古筝曲(或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教师范读诗五首。
2、学生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轻声朗读五首诗,直到能顺畅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岱()宗青未了()决眦()
碣()石 澹()澹 竦峙()()
(2)注意诗句停顿,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岳》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岳
杨花/落尽/子规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闻道/龙标/过五溪。
造化/钟/神秀,阳/割/昏晓。
我寄/愁心/与明月,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随风/直到/夜郎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指名朗读五首诗,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停顿、重音、节律方面作指导。
4、再次播放古筝曲,学生轻声自由朗读。
(三)研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读题目:诗人王昌龄清白无辜,却“左迁龙标尉”。正在江南漫游的李白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下这首诗远道相寄,以表达自己的关切同情之心。
2、入境动情,领会意境美。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1)诗人眼前可写之景很多,为什么仅写“杨花”“子规”?
明确:“杨花”即柳絮,寓意为“漂泊不定”,使诗歌更具形象美;“子规”即杜鹃,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同情和悲哀。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朋友远去,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只好相托明月,随风送你到被贬之地了。诗句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送友”的情怀。
3、推敲词句,品味语言美。
(1)再次推敲选取“杨花”“子规”的写景之妙。
(2)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过五溪”之妙。
明确:“闻”,听说而已,友人被贬远谪,自己不能相送,只“闻”不“见”,显出无奈之情。“五溪”均在湖南境内,“过五溪”表明友人远去了,为下文的“寄愁心”作衬笔。
(3)体会“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之意。
明确:友人一去久别,只能寄情与明月,托明月以达情,一时间分不清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为李白的化身,一直在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远去。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因此,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4、反复朗读,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四)总结学习古诗的过程方法
反复朗读,感知形象美
入境动情,领悟意境美
推敲词句,品味语言美
(五)布置作业
诵读其他4首诗,查阅有关作者及与诗相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学习本课其余4首古诗。
(二)研读4首古诗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4首古诗,然后指名让4位学生分别朗读,全班评价朗读的效果。
2、学习小组内介绍4首诗的作者及与诗相关的资料,然后全班交流。着重介绍作者的朝代、作品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和质疑,解决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学说出诗句大意,师生合作补充纠正,完成对4首诗内容的理解。
4、让学生归结4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总结:
《江南春》通过对景物典型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江南景物无限赞美和向往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登飞来峰》作者登塔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望岳》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观沧海》通过写大海之景象,表现了曹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5、引导学生品读4首古诗的名句。
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喜欢其中的哪些诗,或哪些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只要说得合情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
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
教学策略:
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
板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情感变化 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 愤慨 伤感 苦闷 典故 空 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 惆怅 无奈 借景抒情 沉舟 (残破) 千帆 (生机勃勃) 昂扬 乐观 积极 病树 (旧) 万木 (新)
长精神 与友人共勉 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3
赤壁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30诗词五首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讲解01-16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方案03-14
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09-26
24.《诗词五首》学案09-25
诗词曲五首二课时03-04
小学诗词教学09-29
趣谈古诗词教学06-28
5古诗词教学反思11-13
古诗词教学小论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