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管理规定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故管理规定(共9篇)

事故管理规定 篇1

事故管理规定

为严格事故管理,及时掌握事故发生情况、认真执行“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处理不放过、事故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员工未受教育不放过),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和杜绝各类事故发生,保证公司财产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成本制度。

1、事故管理由公司分管领导负责。各科室的事故管理由该科室负责人负责,凡属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所管的事故,公司领导可指定某一部门为主,组织调查、上报和处理。

2、事故分类与事故的分工管理

(1)在生产操作中违反工艺指标、岗位操作法或操作不当、指挥有误等造成损失,如原料半成品、产品跑漏或不合格,以及报废,使生产波动而减产或停产等,均称生产操作事故。由生产部管理。

(2)凡公司在用设备发生损坏的均为设备事故。由设备所在部门管理。

(3)凡产品不符合公司的质量标准,机电设备检修质量不符合标准,采购的物料不符合规格要求而影响生产或计划完成等,均称为质量事故,分别由试验室、生产部管理。

(4)凡违反交通管理规定或由于责任心不强操作不当发生车辆冲突,翻车等均称为交通运输事故,由车队管理。(5)公司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称为工伤事故由所在科室管理。

(6)凡属有意制造的破坏,称为破坏事故,由相关部门管理。(7)凡因操作不当,维护检查不仔细等原因已构成事故发生条件,足以酿成损害,幸发现及时,得到挽救或侥幸未造成严重后果者,称未遂事故由相关部门管理。

3、事故等级

(1)特大设备事故:设备发生损坏,造成全公司停产48小时以上,修复费用20万元以上,均为特大设备事故。

(2)重大设备事故:设备发生故障或损坏严重,影响生产,产量较大或修复费用1万元以上的,均为重大设备事故。

(3)一般设备事故:设备发生损坏,影响产量10%或修复费用2仟元以上的,均为一般设备事故。

(4)微小设备事故:设备发生损坏,影响公司日产量损失费用小于一般设备事故者。

(5)特大操作事故:造成公司停产48小时以上,或事故损失达20万元以上的操作事故,为特大操作事故。

(6)重大操作事故:造成公司产量较大或事故损失达1万元以上的操作事故,为重大操作事故。

(7)一般操作事故:造成产量减产10%或事故损失达2仟元以上的操作事故为一般操作事故。

(8)微小操作事故:造成公司产量或事故损失小于一般操作事故者为微小操作事故。

(9)轻伤:损失工作日低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10)重伤: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11)伤亡:1.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2.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12)火灾事故:(略)

4、事故损失:

事故损失计算:事故损失产量=停产设备台数×停产小时数×设备小时计划产量;损失金额=损失产量×产品单位成本(元);损失总金额=产量损失金额×修复费。

5、事故报告:

(1)事故最先发现者,要立即向领导或调度报告,以便组织抢救和处理,而后逐级上报。对造成人员轻、重伤、死亡、贵重机电设备损坏、停产事故,要立即将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原因职工伤亡等)用快速办法向主要领导报告。

(2)发生事故的部门要根据事故“四不放过”原则认真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填写报告一式三份报公司主管领导。

(3)对待事故报告必须严肃认真,填写时要内容详细、字迹清晰,时间、地点、原因、部位、情节、损失都要准确,防范措施落实、责任明确。

6、事故调查和处理(1)事故调查:

a.普通事故或恶劣微小事故应在事故发生一天内,以部门领导为主相关人员,参加开展事故分析会,找出原因,吸取教训,提出措施,并填写事故报告等。

b.凡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等恶性事故,公司领导应本着“四不放过”原则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制订防范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c.为吸取事故教训,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事故档案,对事故调查分析的原始资料(包括现场检查、旁证材料、技术鉴定、会议记录、照片等应妥善保管。

(2)事故处理

a.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不遵守劳动纪律、工作不负责任以致造成重大事故者,根据情况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b.对事故责任者的处分可根据事故大小、损失多少情节严重及其影响等情况,令其赔偿经济损失或按公司的相关规定处理。

c.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由事故所发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d.对防止事故有功的部门与个人公司给予奖励。

7、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事故管理规定 篇2

1造成事故隐患的分类

利用“人、机、环境”系统观点分析, 造成事故隐患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类, 即“人”的隐患、“机”的隐患及“环境”的隐患。事故隐患的发展正是随着这三种隐患的发展而发展。只要“人、机、环境”中的其中之一出了问题, 就会形成事故隐患。“人”指直接作业人员, 及其管理人员及周围的其他人员等。“机”指机器设备、信息系统、施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其它产品。“环境”指施工生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确认识事故隐患并准确地分析, 查找其形成的原因, 有利于及早发现隐患, 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杜绝事故的发生。

2控制“人”的隐患

事故起源于人, 人是施工生产过程的控制者。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即使“机”、“环境”的条件都很好, 但若是人在生产过程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就会直接形成事故隐患,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还会直接造成“机”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为另一些具有不安全行为的人提供了酿成事故的先决条件——隐患。当另一些人的不安全行为与这些已经先期存在的“机”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交叉时, 事故便由此产生了。所以, “人”是事故隐患产生的主要方面。

针对“人”的多种不安全行为, 为了有效控制事故隐患的发生, 可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采取有效方法努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须严格执行班前讲话和安全检查表制度。在班前班中应注意观察职工的思想情绪变化, 以防止作业人员因家庭问题或其它原因导致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从而形成事故隐患。这需要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及早发现作业人员存在的不良情绪, 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坚持做到“三不伤害”, 即自己不伤害自己, 自己不伤害他人, 自己不被他人伤害。如果每一位职工都能真正做到“三不伤害”, 也就能有效控制事故隐患的发生了;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把安全责任与各类经济指标挂钩。强化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努力实现干部职工逐渐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 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从而减少乃至杜绝“人”的隐患。

3控制“机”的隐患

“机”的隐患是指设备、设施方面的不安全性能的本质性隐患。一般“机”的隐患存在的原因有先天性工程设计缺陷、职工在识别、判断和习惯性动作等方面产生误操作。任何一个生产和操作场所, “机”始终是人的劳动工具, 服从于人, 执行人的意志。“人”与“机”的关系是否协调, 要看“机”本身是否具备适应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定。针对“机”的隐患存在的原因, 要控制“机”的隐患, 就必须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 而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设备、设施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体可采取措施, 采用隐患评估的方法, 对照隐患评估项目, 找出设备、设施的本质性隐患, 从而想方设法予以整改消除;定期对设备、设施、作业工具等方面进行常规性检修保养, 从而使其始终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新购设备, 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安全对策, 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加设安全装置和安全警告牌予以提示;要让职工掌握设备特征, 不致发生误操作, 防止对“机”进行人为性破坏, 保持“机”的安全状态。

4控制“环境”的隐患

“环境”是指生产环境, 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约束, 对于同一生产流程而言, 由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所形成的生产环境也就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环境”适宜时, 一般不会出现错误的作业行为;相反, 当“环境”较差时, 人就处于比较烦躁的状态, 头脑会反应迟钝, 工作则会顾此失彼, 极易发生差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部分精密器械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引起环境隐患的一些因素。

5结语

以严格管理杜绝差错事故 篇3

这是我科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科一直把医德教育放在首位,不断地对手术室人员进行先进模范人物事跡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严格按医德规范要求自己,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和工作要求,因而在科室中形成了一种敬业爱岗、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风气,特别是高年资的护理人员能给我们以很好的榜样作用。

认真学,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过硬的业务素质是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的保证,而在职学习是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捷径。为此,我们积极参加院方及护理部组织的各类专题讲座,并采用自学为主,业务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今年是我院的学习管理年,院领导及护理部主任重视各类学习,注重人才的培养,我科也每周组织业务学习1次,这种实用性学习,见效快,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同时,提高了手术室整体业务水平。

堵漏洞,严把关,制定严谨的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是杜绝差错事故的关键。手术室从接送病人,查对制度贯穿于手术工作的整个过程。我们总结了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手术各个环节的查对制度和严格的登记制度。栏目设有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手术名称、输血以及手术所用的器械物品等项目,清点查对后,查对者签名,并把手术全过程的每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手术当日做三步查对:出病房查对、由病房护士或主管医师与手术室接病人的护士查对;麻醉前查对,由麻醉师执行麻醉前查对;手术前查对,由手术医师与巡回护士共同查对。另外,手术室质控人员(护士长兼任)在每次手术开始前进行检查督促,加强了参加手术人员的查对意识,把好查对的最后一关。对手术后的病人还要做术后回访,登记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情况,做好术后卫生指导工作。对手术所需器械物品,我们要求器械护士准备有数,洗手巡回护士使用清点有数(手术前、关腹前、后共清点3遍);手术完毕,器械护士打包时再次清点核对,做到术后放心。由于查对制度一环扣一环,层层把关,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严格管理,查对制度始终如一

为防止松懈心理,在严格制度前提下,把查对工作作为每周科会的一个议题,坚持不断自查隐患。今年我们科室制定了质控及感染等管理细则,每月自查自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查对制度,将差错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如在一次周会上,一位护士讲述了一次查对过程:1例骨科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关闭切口之前清点物品时发现纱布少1块,术者检查伤口内及周围无遗留,但巡回护士坚持请再次查找清点,大家回忆分析手术过程,由于伤口大而深,出血过多,用1块纱布填塞止血用,最后仔细探查伤口深处肌层找出这块纱布。从本例中,大家讨论认为应吸取两点教训:一是术中所用物品必须清点准确,这样再次查对时才有肯定的依据;二是术中洗手或器械护士要认真对待手术过程,每一次用过的纱布要及时取出,特别对待骨科手术,由于术者认为伤口有时小不会有异物遗留,加之手术视野狭小零乱,固定器材太多等因素,很容易忽视小小的纱布,这样巡回护士要在缝合伤口之前,认真同器械护士查对纱布、缝针及器械,防止遗留于切口内部。

工伤事故管理规定 篇4

1、凡发生事故24小时内必须向坑口有关部门(调度室、安全股)汇报,对隐瞒不报或逾期不报,歪曲事实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每次扣款1000元的处理,并承担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法律责任。

2、为严格工伤休假管理,凡休伤假的人员一律按矿安全生产委员会规定复工通知时间进行工伤考勤,休工伤假时间到时,未到有关部门办理延假手续的单位和个人,自己承担带来的一切后果。

3、按国家工伤保险的相关规定未经认定的工伤,任何人不能亨受工伤的相关待遇。

4、为避免受伤人员,在医疗期间的各种费用扯皮现象,工区(段)股室、单位领导未经批准,不能采取随意答复受伤人员的各种费用问题,如出现答复现象,将由答复者自行承担发生的后果。

5、发生工伤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未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处理或影响事故结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扣款100~500元的处理。

6、对发生事故后,在医疗期间,超出工伤范围进行医疗的医疗费用,由受伤者自行承担。

7、受伤者在医疗、休养期间,原则上只准在单位进行休养,不经坑口领导同意,受伤人员不准擅自离开单位进行休息,若未办理手续离开单位休息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受伤者自行承担

8、受伤后、在医疗期间,未跟单位办手续,自行进行医疗的,由自已承担医疗带来的一切费用及后果。

9、发生事故时,未经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同意,任何人不准擅自移动现场(抢救伤员例外,但要做好现场人员及相关设施移动记录)。

10、发生事故,伪造现场,妨碍有关人员的调查,做伪证,假证据包庇事故责任者及相关人员的,将给予严肃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1、未经领导同意,驾驶车辆干私活,从事与工作无关的工作而造成事故的,不认定为工伤,由造成事故者自行承担。

12、凡发生事故(含小伤)的单位和个人,工区(段)、股室不得擅自批准工伤休假,必须经安全部门、经营部门同意、办理休工伤相关手续后,方能进行考勤,违反者,将承担带来的一切后果。

13、各单位对休工伤假的人员要严格管理,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反应,使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

14、工伤事故的处理原则:

①一般责任事故,个人赔偿100~200元;

②属个人无意识违章造成的事故,个人赔偿200~500元; ③属违章造成自已和他人伤害的,除承担3~5%的医疗费用,个人赔偿500~1000元,造成经济损失的将按矿部、坑口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15、凡业务股室人员未按矿部工伤要求进行操作,影响到工伤事故处理的责任人,将给予责任人扣款100元的处罚。

16、事故管理是一项法制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企业出台的相关政策来执行,任何人不得违反,凡违反以上规定的,(除第1、5、14.15条外),将给予单位和个人500~1000元的处罚,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工伤事故处理管理规定 篇5

新区高线厂安[2014]02号签发:

为了加强全体人员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杜绝工伤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正常进行,现根据公司“工伤管理制度”结合我厂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规定。

1、各车间主任,职能科室负责人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所管辖的人员发生的工伤事故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2、员工发生工伤事故,第一责任人首先通知分管安全的副厂长,联系就治医院实施抢救。然后向厂长、等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

3、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首先通知厂长、副厂长,根据抢救优先的原则,先安排对受伤人员施救,然后有厂领导似事故和抢救情况向公司安全处及公司相关领导报告。

一、费用承担及事故处理

1、工伤所支费用先由事故车间或厂部垫付; ○

2、一千元以下的有当事车间承担,其中车间第一责任人,主任○

承担500元,互保、联保人员各承担100元,剩余300元有班组承担。

3、○一千元以上至三千元含三千元保险理赔后,当事车间承担600元。其中车间第一责任人,主任承担200元,互保、联保人员各承担50元,剩余300元有班组承担。

4、○三千元以上至五千元含五千元保险理赔后,当事车间承担750元。其中车间第一责任人,主任承担200元,互保、联保人员各 1

承担50元,剩余350元有班组承担。

5、○五千元以上至一万元含一万元保险理赔后,当事车间承担1250元,其中车间第一责任人,主任承担300元,互保、联保人员各承担150元,剩余650元有班组承担。

6、○一万元以上至二万元含二万元保险理赔后,当事车间承担1500元,其中车间第一责任人,主任承担500元,互保、联保人员各承担200元,剩余600元有班组承担。

7、二万元以上至三万元保险理赔后,当事车间承担3000元,其○

中车间第一责任人,主任承担1000元,互保、联保人员各承担300元,剩余1400元有当事班组和车间集体承担。

8、所有应承担的个人部分从当月奖金中扣除。○

9、出现工伤事故,车间要及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查原因,查○

责任,严格按照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执行,处理结果一定要起到警示的作用,同时对违章造成事故的责任人要结合互保、联保人员承担金额加倍考核。

二、工伤认定

1、因喝酒或喝酒上班以及班中饮酒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不予认○

定工伤,所支费用均有自己承担,直接上级承担联带责任。

2、上下班途中出现交通事故,属于机动车事故的有交警部门处○

理认定责任,所支费用按交警部门处理结果执行。

3、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由有责任方承担责任,○

4、违犯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劳动纪律等发生的伤害不予认定○

工伤。所支费用均有个人承担。

三、责任追究

1、事故处理要严格按照,○“四不过”执行。

2、责任追究按照安全“互保、联保”办法相关条款执行。○

3、认定工伤后,住院治疗其间发全额工资,指派陪护人员,生○

活费及其它费用自理。

4、出院康复其间发生工资1000元/月,每月到医院进行一次康○

复检查,每次检查情况报告厂长或分管副厂长,一般康复最长不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除外)康复到其不上班按旷工处理并停发工资,上交公司,自愿辞职的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5、伤者经医院治疗,医生认为可以出院时必须办理出院手续,○

否则延期出院的费用在工资中扣除。延期住院按出院康复对待,6、本规定适用于,○“立恒”新区高线厂所有在职员工。

7、规定从2014年元月1日起生效。此前规定作废。○

“立恒”新区高线厂

事故管理制度 篇6

事故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事故的调查处理,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和报告制度,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事故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如装油、卸油、运输途中以及停车场所,所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和油品数质量事故。包括但不限于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人身事故、设备事故、交通事故、质量事故、泄漏事故及偷盗油品等。

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又称一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五)二级事故,是指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5吨以上10吨以下;一次混油混入量20吨以上100吨以下。

(六)三级事故,是指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0元以1万元以下;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1吨以上5吨以下;一次混油混入量2吨以上20吨以下。

(七)四级事故,是指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元以6000元以下;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0.5吨以上1吨以下;一次混油混入量1吨以上2吨以下。

以上条款中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四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

第五条、当发生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人身事故、设备事故、质量事故、交通事故、泄漏事故及偷盗油品等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要妥善处理

媒体采访,重视舆情控制,建立健全事故新闻发布和媒体应对机制,防止对公司和委托方造成负面报道和影响。

驾驶员或押运员、现场责任人等要立即通过手机、固定电话等向公司领导及交警、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报警,并准确汇报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员及车辆损伤等情况。说明出事地点、运输货物名称、危害情况,同时向消防119、救护120、交通事故122、治安

110、投保的保险公司(随车保险卡)报告并求援。

第六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

(一)驾驶员、押运员、应根据成品油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将发动机熄火,并切断车辆总电源;

(二)抢救伤员,将受伤人员进行必要的施救,并设法移离危险区域等待医疗救护人员前来救援。

(三)指挥周围车辆及无关人员迅速离开,现场隔离50米范围禁止明火,及时堵漏,防止事态扩大;

(四)疏散事故现场周围易燃易爆物品,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五)立即到路口设置警戒(高速公路要在同向来车方向150米外设置警告标志)并迎接救援车的到来。

第七条、公司领导接到报告后,按事故性质的有关规定的要求,向交警及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八条、公司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召开安委会会议,根据事故性质和大小,组织落实人员赴现场;协助交通管理部门调查处理、协助保险部门对事故进行理赔,并对事故进行内部调查,认真做好记录,必要时进行拍照、摄相、录音,进行现场取证,验证和核实当事人所报告的各项内容以及事故的损失情况和人员伤亡情况,以备公司召开事故分析会和事故处理时使用。发生事故的车辆驾驶员应对交通管理部门和公司的调查给予积极配合,如实陈述事故的有关情况、提供证据,在没有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未经交通管理部门许可,不得擅自离开或逃离现场。

第九条、事故结束后,发生事故的车辆应根据交通管理部门或公司对事故责任的划分认定和事故调查处理结果,办理事故结案手续。并向交警处理单位索取事故责任认定书,以此作为公司处理责任人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事故后期处理。公司根据“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原因、认定责任、发文通报、跟踪整改。

第十一条、公司根据事故实际性质、责任及损失大小对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

罚。

(一)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失的,驾驶人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1、发生主要责任以上的交通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3000-5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2000-3000元;造成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0-2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500-1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内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200-500元。

2、负同等责任的交通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2000-3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0-2000元;造成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500-1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300-5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内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300元。

3、负次要责任的交通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0-2000元;造成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500-1000元;造成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300-5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200-300元;造成经济损失5000元以内的,每次对驾驶人罚款100-200元。

4、发生致人重伤与死亡的一般事故,负同等及以上责任的,扣除安全驾驶保证金10000-20000元,并予以解聘。

5、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的责任事故,扣减安全驾驶保证金20000元,并根据实际情况追究事故责任人刑事与民事责任。

(二)一车年累计发生两次负主要责任交通事故或累计发生三次次要责任交通事故的,则免去该车主驾职务,系同一驾驶人的则解除驾驶人劳动关系。

(三)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失的,驾驶人按下列标准承担赔偿责任。

1、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负全部责任的,该驾驶人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费用的70%;

2、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负主要责任的,该驾驶人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费用的50%;

3、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负同等责任的,该驾驶人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费用的30%;

4、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负次要责任的,该驾驶人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费用的15%;

5、经调查取证,确系驾驶人无责任的,该驾驶人不承担保险公司理赔后多余部分的费用。

第十二条、公司及时召开事故分析会,分析事故原因,明确责任,必要时由公司派人上车对事故进一步分析,并在当月的安全例会上进行案例剖析,达到警

示教育的目的。

第十三条、事故发生后,责任人应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完整向公司进行汇报,任何部门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公司应在事故发生后半小时之内向江苏石油分公司物流中心和宿迁石油分公司进行电话报告;在事故发生后四小时之内,应书面报告《江苏石油分公司公路承运商事故快报》;事故发生后20日内,在处理、调查过程中出现新情况的,要及时补充报告;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事故发生后30日内,必须递交书面调查报告,报告须包含但不限于事故详细经过(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经过等)、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情况(包括第三方人员)、事故后采取的应急措施、媒体报道情况、事故原因分析及责任界定、事故追究或处理、整改措施等。

第十四条、全年将根据驾驶员的违章记录、是否发生过事故情况以及违反公司规定情况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考核奖励。

事故的组织管理原因文献综述 篇7

关键词:组织管理原因,事故模型,事故分析,文献综述

0 引言

20世纪70年代,Bird等人[1]建立事故致因模型,从组织角度研究事故原因,将组织对损失控制的管理失效作为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2]。在进入以社会-技术系统背景下研究安全问题的时代后[3,4,5],组织管理原因作为导致事故的潜在条件[6,7],且引发了诸如三里岛事故等一系列重大事故[8],更加引起安全学界的关注。各国学者对事故的组织管理原因从其作用机理[3,4,5]、定义和分类[1,9]、定性和定量分析[10,11]等方面作出大量研究。

通过查阅我国事故调查报告和相关事故分析文献后发现,现阶段对这一事故致因的分析侧重于对组织经营是否合法,组织管理制度(如操作规程、培训制度)是否完善的讨论。要达到从事故中学习的目的,还需深入分析。为了全面了解事故的组织管理原因,本文就其对事故的作用机理、定义和内容、事故分析文献中对其的研究现状三方面进行综述,为该领域在我国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组织管理原因的作用机理

事故致因模型是对事故发生过程的简化表达,表述了事故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12]。可以通过事故模型定性了解组织管理原因的作用机理。本文对四类事故模型进行阐述。

Bird[2]更新了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将组织管理原因引入事故模型中。该模型认为事故是一系列串联的事件依次发生的结果,每一个事件如同一张多米诺骨牌,事故发生过程犹如多张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见图1)。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失误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即组织缺乏管理手段来控制损失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在模型中称为“安全/损失控制”。Adam[13]将每块骨牌的内容细化,“安全/损失控制”重新命名为“组织结构”,有“组织目标”“组织”“操作”等具体分类。

英国学者Reason[3]于1997年提出的事故模型(图2)从组织角度分析事故原因,认为危险源穿过防御系统的漏洞,产生损失。防御系统的漏洞按照“组织因素-当地工作场所因素-不安全动作”的路径产生:组织因素(即组织的战略决策、日常运行活动、组织文化等)的影响传递到具体的工作场所(控制室、驾驶舱等),转变为当地工作场所因素(如过度的时间压力、不当的操作工具、不充分的培训等);当地工作场所因素与一线员工的自然倾向结合,产生不安全动作,导致防御系统漏洞。不安全动作称为主动失效,组织因素与当地工作场所因素称为潜在条件。潜在条件也会通过“潜在条件路径”直接导致防御漏洞。由潜在条件导致的防御漏洞长期、持久且更具危险性。通过Reason的理论描述能够明确“组织因素”即为事故的组织管理原因。

Rasmussen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背景的事故模型(图3)[14]。在该模型中,社会-技术系统自上而下分为不同层级,高层级做出的安全决策和活动向下传递,对低层级的安全决策和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低层级将系统安全状态信息向上传递,便于高层级做出调整。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系统安全的保障。同时,当每一层级不能采取适合的风险控制措施时也会引发事故。模型中,第三层“公司”将上层级制定的行业标准转变为控制工作过程的公司政策和工作程序,第四层“管理”(即操作者的直接管理或监管层)将公司政策和程序转变为工作计划,以便执行。这两个层级中的缺陷,即为事故的组织管理原因,这些缺陷与组织过程相关,涉及组织风险管理、培训、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15]。

24 Model(事故致因“2-4”模型)[16,17,18,19,20,21]由作者所在课题组提出(见图4)。模型将事故原因分为事故引发人所在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原因。“2”指组织内部原因分为组织和个人两个行为层面原因,“4”代表两个行为层面又细化为指导、运行、习惯性、一次性行为和物态四个行为阶段。组织行为层面的缺欠即为事故的组织管理原因,包括组织的安全文化(属于指导行为)和安全管理体系(属于运行行为)两部分的缺欠。安全文化即安全理念,是安全指导思想的集合体,包含32条安全文化元素;安全管理体系是指按照管理体系标准建立或自然形成的组织的安全管理体系,含安全方针、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安全管理程序等内容[19,20,21]。对安全文化元素理解不到位是事故的根源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是事故的根本原因。

将上述模型对比可知,Bird的多米诺骨牌理论、Reason的事故模型和24 Model都是从组织角度分析事故原因(虽然24Model提及了组织外部原因的影响,但着重分析组织内部的事故原因),而Rasmussen的风险管理框架从整个社会-技术系统中分析事故原因。多米诺骨牌理论和24Model将各事故致因形成一维的链式结构,而Reason的模型和风险管理框架是系统论的事故模型,组织管理原因、其他事故原因和事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因此不同模型中组织管理原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在多米诺骨牌理论和24Model中,组织管理原因对事故发生起根本性作用;在Reason和Rasmussen的模型中,组织管理原因与其他事故原因耦合导致事故。但四个模型都表明组织管理原因是一项不能忽略的事故致因。

2 组织管理原因的定义及内容

在安全科学界,研究组织管理原因是为了探究其与安全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演绎和归纳两种研究方法,演绎指通过建立模型或根据相应理论,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归纳指通过行为观察、访谈、讨论等得到组织管理与安全绩效之间的联系,两种研究方法都需要明确组织管理原因的具体内容[22]。对文献按照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对其中提及的组织管理原因的定义及内容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现阶段对组织管理原因的定义和具体内容没有形成共识。这是因为,组织管理原因属于安全学科与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对其的认知依赖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相关理论在安全学科应用。但上述文献却对组织管理原因具有较为一致的定位,说明组织管理原因具有的特性能得到安全科学界的共识。通过文献梳理可知:组织管理原因与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都属于人误(参照Parker等人的定义,人误(human error)为在没有外力干预下,人的意向性计划没有取得期望的结果或达到预期的目标)。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直接触发事故,属于显性人误,组织管理原因是人误导致的组织设计、管理决策、组织文化等组织过程中的漏洞,潜藏于系统中,当与其他因素联合时触发事故,因此是潜在人误[6,9,32]。这些特性将其与事故的“工程技术原因”与“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区分,以作为一类独立的事故致因。

3 事故分析中对组织管理原因的研究

对事故中组织管理原因进行分析也是现阶段安全科学界的研究内容之一。选取合适的事故分析模型有利于分析隐藏的组织管理原因。选取现阶段文献中常见的六种事故分析模型,按照是否具有详细的组织管理原因分类将这些模型分为两类,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知,两类分析模型分别对组织管理原因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且各有利弊,应根据研究内容进行选择:研究多起事故的组织管理原因的统计规律时,应选用第一类模型分析事故;分析单起事故的原因,明确事故发生过程,则要选用第二类模型。

从上述梳理中看出,两类事故分析模型都需要继续完善。对于第一类模型,需要对组织管理原因内容深入研究,以完善分类目录;对于第二类模型,其发展依赖于事故致因理论的完善。同时,对模型进行修改和创新,以兼具两类模型的优点,也是研究方向之一。

4 结论

1)在基于不同理论的事故模型中,组织管理原因对于事故发生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但都明确了组织管理原因的重要性。在调查事故原因和制定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考虑组织管理原因的作用。

2)尽管现阶段组织管理原因缺乏统一定义和内容分类,但其具有的特性能够得到共识。该特性是辨识组织管理原因的依据。本文对文献的梳理结果为组织管理原因内容的研究提供参考。

3)文中梳理的六种事故分析模型分别对组织管理原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且各有适用范围,使用时应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选择。随着对组织管理原因内容的深入研究和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两类模型将不断完善。

加强环境安全管理严防事故发生 篇8

一、导致事故的环境因素

依据环境导致事故的危害方式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生产布局、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

2、温度、湿度、光线、噪声等;

3、粉尘、毒物等;

4、恶劣的气候,如雨水、冰雹、大风、甚至是台风等

二、环境导致事故的原因及其影响规律。

环境是生产实践活动必备的条件,任何生产活动无一不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需要占用自然环境中的土地,要建造厂房,需要营造人为的施工或生产环境,需要动力、能源、机器、设备等,有时,在生产中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散发一定的粉尘、毒物、热量,这是正常的。

但是当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可能导致环境中上述因素异常,如生产布局不合理、不利于生产流程的畅通,交通线路配置不安全、工厂、矿山与周边的安全间距不合格会对周边安全埋下事故隐患,如高速公路与矿山间距不够、不利于车辆行驶安全;操作工序设计和配置不合理;生产(施工)场地照明光线不良,照度不足、作业场地烟雾弥漫视不清、光线过强;通风不良、无通风、通风效率低、风流短路、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瓦斯超限;林业系统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地面滑、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他易滑物;储存方法不安全、环境温度、湿度不当等,加上人员违章作业或因环境因素促使人员误操作,都有可能引发生产事故。

大量的事故表明:环境的异常状态与生产相结合易导致事故发生,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是保证生产安全的重要物质因素。

三、预防及控制对策

(一)严守"三同时"规定,加大安全投入,从源头上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指出:“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第十六条还指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将本单位的工程项目纳入“三同时”管理,使工程项目在其设计、施工、投产三阶段都严格按照国家及行业安全法规标准执行,使工程项目能安全投产。我省建设项目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经“三同时”验收合格投产的,其生产安全性大大强于未按“三同时”办理的企业单位。

(二)运用安全法制手段,加强环境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

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环境管理标准,强化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预防由于异常环境而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

依据安全生产对环境的客观要求,企业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一般应达到如下要求:

1、厂区应定期清扫,保持整洁。排水畅通无积水,生产中的坑、壕、池等有使人跌落危险的,应设围栏或盖板。垃圾必须收集到垃圾箱内,加盖,并要及时清除。

2、厂区运输设备应根据工艺流程、货运量和货物性质,采取适当的运输方式,合理组织车流、人流,保证运输装卸作业的安全。人行道和车行道要平坦、畅通、有足够的照明设施。自行车应集中管理。

3、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废料以及工具、器具应按其品种特征和安全要求分类堆放。不能妨碍操作和通行,应规则地码成稳固的堆垛,其高度机械装卸操作时不得高于5米,人工装卸时不得高于2 米。散装材料应根据其性质确定堆垛高度。堆垛间距不得小于1米,并设安全标志。

4、建筑物必须坚固耐用,对腐蚀性强、有震动性房屋,必须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不得在场院内任意加盖屋、棚等建筑物。

5、工作场所应保持整洁、清洁。设备应按作业顺序和作业类别安装,做到配置合理,作业方便,有利于人流、物流。

6、经常有水或其他液体的地面,应有排水和防止液体渗漏的设施,应根据生产特点对有特殊要求的管、沟、地面,如有防腐蚀、防静电要求的,应作相应处理。

7、通道和走道应有足够的宽度,出口应设成易被人员看到的,必要时应设标志。升降口和高处走道应有护栏。

8、操作点和作业场所,应有足够的照明,保证作业安全。

9、夏季和冬季作业,要有必要的降温和采暖设施。

10、存在粉尘、毒物危害的作业场所要有防尘、防毒等设施。

(三)治理粉尘、毒物生物危害因素,预防、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粉尘、毒物生物等有害物质,是伴随生产过程在环境中对人身构成危害的,其危害因素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三类:

1、 化学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铅、汞、苯、砷、酚等;生产性粉尘如石英尘、煤尘、石棉尘、金属粉尘等。

2、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的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超声波;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3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某些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等。

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粉尘、毒物生物因素对人的危害方式的不同,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治理标准规范予以治理,在治理中主要应应用安全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加以治理,如防尘应采取改革工艺、推行湿法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等技术措施进行治理;防毒应从消除(即使用替代品)或减少毒物、降低毒物浓度入手。

(四)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预防生产事故

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从业人员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预防控制人身伤亡和职业病危害所采取的一种辅助性措施。

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环境异常,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加之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又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这样就会导致生产环境中的粉尘、毒物、噪声、强磁、辐射、触电、静电感应、爆炸、烧伤、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绞碾、刺割等有害因素对人体的直接伤害和慢性危害,而劳动防护用品,就是以阻隔、屏蔽、封闭、吸收、分散、悬浮等方式,保护从业人员机体的全部或局部免受外来侵害的安全技术措施。

因此,在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按规定及时发放,要教育职工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妥善做好保养及存放,使之保持应有的功能,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事故的目的。

(五)运用安全检查手段改善作业环境,控制事故发生

生产中作业环境是动态的,它会随着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生产特点,适时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找出隐患,落实整改,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安全检查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其中有许多检查形式和制度,如职工在岗位上自我检查,各级领导组织的自上而下的检查,定期检查,节假日检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等,对安全工作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统的检查提纲,检查标准,其检查效果则受检查人员的知识、经验、掌握生产情况的深浅程度所限,经验丰富者发现问题多,经验不足者发现

问题少,甚至只能观察到一些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重大隐患或潜在的危险,使检查流于形式解决不了问题。实践证明,使用检查表可大大提高检查质量,对作业现场加强安全检查可控制事故的发生。

因此为了使用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尘毒治理及劳动保护用品使用,均能达到管理标准的要求,防止发生异常变化,就要坚持做好生产中的安全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使之达到安全要求,同时对不能与以改变的异常环境如临边作业、危险部位作业等还需设置安全标志,从而控制异常环境导致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

(六)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监控,及时进行险情预报做好事故应急救援

对于生产中潜在的危险如水库、江河、湖泊大坝的危险部位,煤矿瓦斯、矿山地下水、建筑地下施工、台风、地质、水文等应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进行险情预报。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包括:日常协调和指挥机构;相关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分工;危险目标的确定和潜在危险性评估;组织状况和人员、装备;训练和演习;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措施、工程抢险措施、现场医疗急救措施、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社会支持和援助;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经费保障;应急救援预案的其他内容等。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等高危险行业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指出:“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和实施。”

施工质量事故管理 篇9

项目质量计划

6.5.施工质量事故管理

丙烯酸及酯项目的所有参建单位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质量方针、政策及质量

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和规定,健全质量体系,严格质量检查,加强质量教育,删除的内容[tandw]: 3 海油发展惠州石化分公司丙烯酸及酯项目 项目质量计划

杜绝或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6.5.1 施工质量事故定义:施工质量事故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管理、材料

管理、技术管理、生产检验以及施工操作等原因,使施工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或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标准造成的事故。

工程质量事故按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检查、处理事故对工期影响时间的长短和 对工程正常使用的影响,分为质量问题、一般质量事故、严重质量事故、重大质量事 故、特别重大事故:

6.5.1.1质量问题指质量较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修复费用)在5000元以下; 6.5.1.2一般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般质量事故。

(1)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修复费用)在0.5万元(含0.5万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2)恢复到设计和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影响工期5日以内;(3)影响使用功能和工程结构安全,造成永久质量缺陷的。6.5.1.3 严重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严重质量事故。(1)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修复费用)在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2)恢复到设计和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影响工期5~10日以内;(3)严重影响使用功能和工程结构安全,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的。

6.5.1.4 重大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重大质量事故,属建设工程重大 事故范畴。

(1)工程倒塌或报废;

(2)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修复费用)在10 万元以上;

(3)恢复到设计和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影响工期10 日以上。建设工程重大事故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为一级;

(2)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为二级;(3)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为三级;(4)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为四级;

6.5.1.5 特别重大事故:凡具备国务院发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 所列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及其以上,或其他性质特 别严重,上述影响之一均属特别重大事故。6.5.2 事故报告与现场保护

删除的内容[tandw]: 3 海油发展惠州石化分公司丙烯酸及酯项目 项目质量计划

6.5.2.1 一般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要及时向单位主管部门、现场监理组、丙烯

酸及酯项目组工程部报告。重大质量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的主管部门应以最快方式(不超过2小时)将事故简要情况向丙烯酸及酯项目建设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现 场监理组报告。发生人身伤亡的,还应按照安全管理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6.5.2.2 重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要保护好事故现场,重要现场痕迹、物证要 保护好。

6.5.3 事故调查与处理

6.5.3.1 一般质量事故的调查报告和处理报告由事故单位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建设 组工程部、现场监理组专业监理工程师参加调查和处理工作。

6.5.3.2 重大质量事故的调查与处理通常由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丙烯酸及酯 项目组工程部和技术部部有关专业人员为首组成事故调查组,设计代表、现场监理组 专业监理工程师和事故发生单位的技术、质量检查等部门参加调查与处理工作。6.5.3.3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并伴随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要按照国家安全事故管 理的有关规定和丙烯酸及酯项目组HSE的有关规定,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必要 时可以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协助进行技术鉴定。

6.5.3.4 重大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应邀请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派员参加。6.5.3.5 事故处理原则

事故处理应坚持:“事故原因和影响范围不清楚不放过;事故处理方案和措施不 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1)返工处理的,按原施工图重新施工,履行正常的检查验收手续;

2)非设计原因,而采用加固、修补等方式处理的,其处理方案按照本规定6.1.4 条原则处理,并履行相应的检查验收手续。

3)设计原因造成的,由设计单位负责编制处理方案。该方案须经设计单位总工 程师批准。

4)所有处理方案,均不得降低原设计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6.5.3.6.重大质量事故应由调查组编写调查报告,内容有: 1)事故发生单位、工程项目名称、事故发生地点、部位、时间; 2)事故发生经过、造成的后果及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

3)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专家的技术鉴定,事故的性质,责任单位及主要责任 者;

删除的内容[tandw]: 3 海油发展惠州石化分公司丙烯酸及酯项目 项目质量计划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处理方案及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的建议、做法; 5)附:事故责任单位的调查报告。

6.5.3.7.事故处理完毕后,调查组应在五日内写出事故处理报告报有关单位、部 门。

6.5.4.事故调查与处理的全部费用由事故的责任单位承担。6.6.工作例会与报告制度 为了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达到掌握情况、沟通信息、交流 经验之目的,建立施工质量工作例会与报告制度。__

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建质[2010]111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规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维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现就规范、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简称工程)质量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程质量事故

是指由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违反工程质量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使工程产生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质量缺陷,造成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事故等级划分

根据工程质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工程质量事故分为4个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本等级划分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三、事故报告

(一)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工程建设单位负责人报告;工程建设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告。

(二)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同时通知公安、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

1、较大、重大及特别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一般事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2、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接到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

3、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时,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4、事故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名称、工程各参建单位名称;

(2)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3)事故的初步原因;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5)事故报告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6)其它应当报告的情况。

5、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以及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四、事故调查

(一)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人民政府的授权或委托,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并履行下列职责:

1、核实事故基本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经过、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核查事故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履行法定建设程序情况、工程各参建单位履行职责的情况;

3、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必要时组织对事故项目进行检测鉴定和专家技术论证;

4、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5、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

6、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7、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二)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项目及各参建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项目有关质量检测报告和技术分析报告;

5、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6、事故责任的认定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7、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五、事故处理

(一)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有关人民政府对事故调查报告的批复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事故相关责任者实施行政处罚。处罚权限不属本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应当在收到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后15个工作日内,将事故调查报告(附具有关证据材料)、结案批复、本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者的处理建议等转送有权限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二)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事故负有责任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和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等有关单位分别给予罚款、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其中一项或多项处罚,对事故负有责任的注册执业人员分别给予罚款、停止执业、吊销执业资格证书、终身不予注册其中一项或多项处罚。

六、其他要求

(一)事故发生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发生一般及以上事故,或者领导有批示要求的,设区的市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派员赶赴现场了解事故有关情况。

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或者领导有批示要求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派员赶赴现场了解事故有关情况。

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或者领导有批示要求的,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相关规定派员赶赴现场了解事故有关情况。

(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没有达到100万元,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工程质量问题,参照本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日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第七十条 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期限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供水、供电、供气、公安消防等部门或者单位明示或者暗示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购买其指定的生产供应单位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责令改正。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因过错造成质量事故的,责令停止执业1年;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吊销执业资格证书,5年以内不予注册;情节特别恶劣的,终身不予注册。

国家现行对工程质量通常采用按造成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其基本分类如下:

1)一般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般质量事故

a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不满50000元的;

b影响使用功能和工程结构安全,造成永久质量缺陷的。

2)严重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严重事故

a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0元(含50000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

b严重影响使用工程或工程接否安全,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的;

c事故性质恶劣或造成2人以下重伤的。

3)重大质量事故:凡具备下类条件之一者为重大事故,属建设工程重大事故范畴。

a工程倒塌或报废;

b由于质量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重伤3人以上;

c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

按国家规定建设工程重大事故分为四个等级。工程建设过程中或由于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过失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而在交付使用后发生的重大质量事故,或因工程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而需要加固、返工或报废,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重大质量事故。此外,由于施工安全问题,如施工脚手、平台倒塌,机械倾覆,触电、火灾等造成建设工程重大事故。建设工程重大事故分为以下四级:

a凡造成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为一级;

b凡造成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为二级;

c凡造成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重伤2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为三级;

d凡造成死亡2人以上或重伤3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为四级。

4)特别重大事故:凡具备国务院发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所列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及起以上,或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上述影响三个之一均属特别重大事故。

上一篇:安徽师范大学实践队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调研下一篇:走路优秀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