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心得体会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心得体会(推荐11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发展很快,而学生生源质量一直没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已经非常熟练,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很多职业院校在师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也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两极分化较为明显。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上机操作实践,了解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的基本知识,学会计算机基础软件的应用和操作技能,从而具有应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精讲细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从以下方面来谈一谈,供大家参考。

一、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如果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联系生活,将书本知识用生动形象、妙趣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就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开课之前,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将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用途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将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我们人类的结构分工相类比,突出CPU等同大脑的重要地位。在讲课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回答你的问题,“有哪些同学使用过计算机?”,“在我们生活周围,大家都在哪里见过计算机?”,“计算机有哪些用途?”„„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把同学们常去的超市、银行、移动联通大厅里的计算机介绍给大家,把新闻里常听到的智能机器人、火箭升空和天气预报等等话题与计算机联系起来,把我们常见的宣传单、成绩单和学校的通知等等与将要学习的微软办公软件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电脑,进而会端正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态度。虽然用了两节课的时间,但学生不仅了解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在问答的过程中也加深了老师和同学间的交流,最主要的是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感官效果。例如在讲解Excel 2003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计算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课前自制一个期末成绩表,将表中的总分、平均分等需要计算的项目通过讲解进行演示,让同学们有个直观的了解。具体分析如下:

1、展示如下成绩表,并提问回顾有关Excel单元格格式化设置的问题。

2、对比显示利用公式或函数计算完整的成绩表。

3、讲解总分、平均分、单科总分、单科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利用SUM求和函数以及AVERAGE求平均值函数计算。

在H3单元格输入公式:=SUM(C3:G3),然后拖填充柄至H14。

在I3单元格输入公式:=AVERAGE(C3:G3),然后拖填充柄至I14。

单科总分、平均分计算方法类似,注意函数参数区间即可。

4、单科最高最低分分别利用MAX()和MIN()函数计算。

在C17单元格输入公式:=MAX(C3:C14),然后拖填充柄至G17。在C18单元格输入公式:=MIN(C3:C14),然后拖填充柄至G18。

5、名次的计算是讲解的难点,最好利用RANK函数的“函数参数”对话框来进行计算,如下图。

这个时候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讲解RANK函数的每个参数含义。然后拖填充柄至J12。

6、等级的计算也是讲解的难点,利用IF函数来进行计算,并讲解各个参数的含义,如下图:

7、函数的应用告一段落后,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制作数据图表,并展示制作后的效果图给予参考。

三、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利用上机时间消化巩固所学知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一、教材的定位选择

目前市面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参考教材有很多, 有入门的、提高的, 还有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应试教材等等, 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弱、底子薄, 我们不能以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他们, 因此在教材定位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特别要符合目前中职学生应用状况。

该课程本人选择中专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3》2009年6月第1版,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图文并茂, 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俗易懂;每一章节后面都配有相关知识点的习题, 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比较符合目前中职学生的知识现状。此外该教材还配有教师专用教学参考书及相关的配套关盘。教学参考书罗列了各个章节在本课程的地位、课程分析, 还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 方便教师授课。配套关盘中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供学生上机操作。

二、课时安排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必备的知识的需要, 我们给每个专业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每个专业划分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每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显然学好它, 对学生来说, 十分重要, 更何况随着网络的普及, 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企业应聘的一种优势。这门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 内容覆盖面广, 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若只安排较少的学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吃力, 效果不好, 更谈不上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结果, 这门课程按照以下安排比较合理:课程共安排108学时, 分为上、下两个学期, 每个学期排54个学时, 一般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 上课的地点统一安排在机房, 方便学生操作。课程的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到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内容安排在第一学期, 第五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到第七章演示文稿应用与操作安排在第二学期。

合理的课时安排既不会让学生感到排斥, 认为学习繁重, 又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到知识, 一举两得。

三、课程讲授心得:

1、提前备课

在上课之前, 应对本节课的内容了然于心, 准备好教学教案, PPT演示文稿, 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等。课堂上布置哪些任务给学生操作, 如何讲解更生动, 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些种种因素, 我们应该合理规划考虑。例如在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中讲解计算机的组成, 显然学生对显示器、鼠标、键盘等外部设备非常熟悉, 但是对于主机内部的主板、显卡、内存条等比较陌生, 平时接触比较少, 因此在上课前, 我会提前准备好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各部分图片或者实物如不同系列的主板、内存条等, 同时还下载计算机组装的相关视频给学生观看, 通过视频画面, 图文并茂, 学生理解深刻, 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充分提高了。

2、讲授与操作相结合

课堂节奏要把握好, 讲授与操作相辅相成, 原则上课是两个课时的, 讲授一般不超过45分钟, 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学得乏味, 厌倦, 又有充足的时间上机操作。

就本课程而言:第一章与第二章介绍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比较多, 大量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点需要学生了解, 甚至记忆把握, 教师在授课时应提高讲授的时间比例, 以便帮学生加强和巩固知识;而第三章到第七章大部分是办公软件上机操作,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 教师应把握好讲授与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 尽量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当然, 具体的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例如在第一章讲解汉字输入时, 老师只需花15分钟左右教学生各个功能键作用, 输入法切换及指法应用, 保持一个良好的击键姿势, 剩下的时间最好由学生独立操作练习, 培养他们熟练使用键盘的能力。

3、教学规范, 目的明确

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往往来源于老师的灌输, 老师是授业解惑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不仅内容要规范, 而且思路要清晰, 重难点突出。例如在讲解Word图文混合排版, 以班级板报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机房软件控制学生端演示整个制作过程, 并教学生技巧, 如何排版才能更加突出主题, 引人入胜、美观, 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在机房上课, 老师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 对于不恰当或错误的操作要适时指导, 对个别差生多加关注, 耐心指导, 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在课堂表现的主动性及兴趣是决定课堂讲授成效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时常发现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上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有的老师在台上讲课, 照本宣科, 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 毫无兴趣;而有的老师讲课,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引人入胜;这样的反差结果经常存在, 我们不禁要问: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呢?

本人以为针对中专生的个体差异, 应因材施教, 上课思路要清晰, 引经据典, 内容更要深入浅出, 同时语言幽默风趣,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了解他们的心理, 平时上课多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讲解完第三章因特网应用, 本人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自我介绍发到我的电子邮箱。这样做的目的, 不仅考察学生使用网络服务掌握情况, 而且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 了解他们的特点、爱好。当然我也强烈建议学生可以经常使用QQ、E-mail或者微博与老师沟通交流, 提出上课的意见等等, 不仅增进了我们师生的情谊, 而且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轻松愉快。

5、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应经常对他们给予肯定及表扬。对学生上机操作提交的每一份作业我都认真批改;学生每次上交的实训报告, 我也一一批阅, 并给予不同的评价;每次的单元小测, 都会挑出优秀的作品通过教师端展示给班级学生看。对于个别的差生或落后生, 我们应给予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 而不是去责备, 甚至置之不理,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工作者, 应多给学生关爱与关怀。

四、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同时也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的期末总评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构成。在评价结果中, 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六十, 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出勤、课堂表现情况、上机操作、单元测试、课后实训报告填写等情况;期末成绩占百分之四十, 在期末考试中全部采用上机操作方式, 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这样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对学生比较公平, 不会因为个别学生期末考试失常, 而全盘否定一个学生平时的努力与付出, 同时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比较重, 更利于促进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 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反思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不太重视教科书式的理论学习, 独立性和个性都非常强。既不像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面临升学考验, 也不像大学生理智, 主动性强, 考虑问题全面。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这些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寓教于乐是比较合适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 应充分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充分自由发挥,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七章演示文稿软件应用与操作教学中, 本章小测, 我没有给学生样本, 而是让学生自己提交一份独立完成的作品, 自由发挥, 结果学生表现都很激动, 非常积极, 提交的作品有介绍姹紫嫣红的各种花、绚丽多彩的动漫世界、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种美食、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等等, 选材新颖, 界面美观, 动画效果流畅, 许多作品都非常优秀, 出乎我的意料, 也让我深深的感动, 同时学生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作为一名中专的专职教师, 我想更多的是需要一份责任与耐心, 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一定的基础, 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定位选择、课时安排、讲授心得、考核与评价及对该课程的一些反思等等, 重点阐述了课程讲授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讲授心得,反思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200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问题 多媒体 教学手段 测评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灵活应用,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工作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学生基础差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及不同层次的学校,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由于初中学校的条件各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操作能力有较大的差距,有些偏远山区的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就给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法,它包括演示、讲解、自学、问答等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练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师教学轻松自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Word2010文字特效教学中,在讲解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时,可同时把相关的内容先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画面来理解各种设置,从而加深记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行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精讲多练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坚持精讲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尽量让学生多上机,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在操作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大胆尝试,多次实践练习,进而熟练操作过程,巩固知识。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更是“百看不如一练”。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是初级阶段,能不能将这些知识进行消化,进而转化为能力,关键就是看能否自己动手操作,制作出作品,在实践中创造出成果来。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尽量概括精要,多花时间引导学生上机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因材施教,科学组织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比较快,之后在课堂上开小差,讲话,打游戏,吵闹。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选他们为小组长,让他们辅导后进学生。这样能使优生和爱玩耍的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增强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又能使后进生得到及时辅导,双管齐下,让有差异的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全班学生的总体水平。

(二)案例引导,任务分解

教师可根据案例设计任务及思考题,以教学目标为主,把案例条理化,问题化。案例教学过程包括:作品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分解(化难为易,变繁为简)、学生动手操作(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生生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互助(个别指点辅导)、生生互评(促进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师生互评(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课后总结(重难突破,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制作一个精美的个人相册,将素材的获取,演示文稿的新建、插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幻灯片切换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放映,演示其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个分析讲解各知识点,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并指导学生逐步改进作品,最后让学生进行互评,总结作品制作过程中的要点和难点,从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联系实际,设置问题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Excel2010中的“公式、函数、排序”这一内容时,要求将本班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各人的成绩进行汇总,还要排名次,学生的序号不变,以各人总分进行降序排列。然后引出Excel2010的排序方法,进而得到用排序对话框操作时序号会被打乱,引出函数RANK.EQ,用它来完成任务,达到用户的要求,操作轻松又准确。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问题,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计算机很实用,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五、改革测评模式

对于中职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成绩应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考核评价,要在整个学习中采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笔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除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外,还需关注学生日常的应用操作能力。知识点测评,即考查对理论的掌握程度,要依靠在校的考试进行测评;而应用能力测评,要通过每一模块的实践操作综合题和相关的技术考试或技能竞赛进行测试,从而整体对每个学生给予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千万不能偏向一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总结 篇4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顺利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在2005-2006学年度中,本人分别担任了电气化04、机电052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中电气化04班的学生参加了全省计算机中级统考,通过率达到100%。机电052班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成绩喜人。在工作中享受收获喜悦的同时,我也在认真思考怎样去解决所碰到的问题。现对教学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电气化04班和机电052班都是男生班,大部分学生头脑聪明灵活,求知

欲强,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是调皮的学生也很多,课堂纪律总要反复抓。因为课堂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为了搞好课堂纪律,我多次和该班班主任及班干部沟通,请他们协助我的工作。课后,我经常找纪律比较差的学生谈心,注意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纪律慢慢变好了,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此外,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快,也有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这就给教学内容的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还有个别学生无心向学,在课堂上不用心。没有任何经验的我,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这期间,我得到了同部门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使我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二、教学工作的开展

1、一丝不苟,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备、讲、批、辅是我们教师工作的

基本任务。初为人师,我在教学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为了把课上好,我每次课前都认真钻研教材,仔细体会新课的理念,理解教材的意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同时,积极参加部门教研活动,参与课改研讨,主动听课、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求实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的教学任务面前,我能结合我校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特点,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的掌握每一知识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面、利用计算机处理加工各种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法环境中掌握好计算机基本操作。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对每一堂课都充满兴趣,从而

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作业的设计方面,分书面作业和上机操作作业(又称电子作业)。在书面作业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做错的及时要求其改正过来。由于计算机类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应用技术又是操作性强的学科,要想很好地学好它们,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机来练习实际操作,因此,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上机操作也是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上机操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因为学生的理解层次不同,所以,我要把上机指导作为学生上机操作的主要内容来抓,要通俗易懂、循序渐进。做好检查和记录,对学生不能完成的操作,及时辅导,让他能顺利完成。争取做到授完一课,学生理解一课、掌握一课、吸收一课。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严抓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及考前的实习。每次实习之前,我都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比较详

细、周密的实习计划,使学生明确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了解他们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除了要有耐心,还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我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同时从学生身上了解自己,明确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在实习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模拟测试,及时评讲,使学生掌握考点和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提高应试能力。不断鼓励他们,使他们增强信心。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学组织上还比较缺乏经验,有些课堂内容没有处理好。

2、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驾役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努力方向

1、虚心学习请教,不耻下问发挥集体智慧和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精心设计适合教学的教案和课件。

2、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

信息技术是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总称。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因为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大视野。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元素合理地注入到教学方式中,基于网络交互平台,创设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等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跟其他科目相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有着更大的优势,我们可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信息技术手段适当地运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不一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里,对象是刚进校的新生。由于一年级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地方,且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正因为生源地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和教育的不平衡,学生在中学阶段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明显不一,如城里学生很早就接触和使用了计算机,他们的基础较好,而在农村的一些学生很少或者几乎从没接触过计算机,到了中职学校后才开始接触和使用,他们的基础很差或者毫无基础。加上城里来的学生虽然能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他们还是很少用来学习,大部分只是上网、看电影或者玩游戏之类,对学习不够主动,兴趣似乎也不高。基础不好的学生呢,虽然最开始比较有兴趣,也在认真学习,但由于学习难度还是稍大,不能及时消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地他们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挫败感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此时想要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

2.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通过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手段,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们通常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确,这种教学方式也很不错,尽管优点很明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1)教师为了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会花大量时间,如查找素材,设计版式等,而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些本末倒置。

(2)有时多媒体教学过于形式化,课堂上就是播放教学课件,只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移到了电脑上,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容易让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授课内容会明显增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必会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和消化那么多的知识有些困难。

2.3考核和评价方式传统单一

考核和评价的方式比较传统单一,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出的题目,再提交给老师进行检查评分就可以了。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考核方式的模式,模式固定、命题无新意、考核标准单一,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时,他们就会有些束手无策,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毫无益处的。

3.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创新教学设计

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任课教师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如教学内容,任务目标,效果验收与评价方式等。每堂课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任务,如看书自学、利用网络在电脑或手机上查阅资料或分小组进行讨论等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这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方面都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有了这些,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气氛不会再那么沉闷,会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邮件合并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邮件合并的含义、作用和使用范围,最后让学生掌握邮件合并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并灵活运用。在进行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如模拟情境、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在QQ群里或大学城空间等发布任务,模拟相关的情境,如发布毕业证书模板图片和毕业生信息数据,要学生讨论如何制作毕业证书?然后让学生看书或上网查找邮件合并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最后制作微课视频并上传至QQ、微信群或世界大学城空间让学生观看、学习,还可以在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如自学成果展示,学习交流等。课中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再次提问并进行点评,强调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课后进行拓展学习,邮件合并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应用,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小组间互相出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挑战赛,看每个组是否能又快有好的完成任务。课后制作以小组为单位把完成后的作品上传至QQ群文件或大学城空间中,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按等级计分。测试内容和形式可以是:(1)根据课前任务,随机提问学生。(2)参与讨论和回复,参与者计分。(3)课堂和课后竞赛,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计分并将完成任务优胜者名单公布于QQ群或大学城空间,同时展示优秀作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也把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毫无兴趣,也很难主动探究学习。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创设一些跟工作、生活相关的项目、案例等教学情境,模拟工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实践共同完成任务,学生会在模拟的情境中得到学习与锻炼,提高知识和完成项目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优化了学习目标,还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团结协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了锻炼。

3.3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目标,那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是指从项目发布、任务分发、作业布置到学生作业、作品提交都是在机器上完成。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还提高了评估的实时性,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或世界大学城空间等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样化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4.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6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着的挑战:学生水平差异大造成基础内容授课难取舍,内容膨胀与课时少的矛盾,计算机水平考试过级与能力培养的矛盾,提出以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的微课来取代统一授课,解决基础内容授课取舍难题;工具书化的微课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学习时间,解决内容膨胀与课时少矛盾;通过精心选择融合九十年代人元素的真实情景中的任务,以任务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融合九十年代人元素的任务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兴趣。

关键词:微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 任务驱动 工具书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81-03

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高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高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会用网络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一、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临着的挑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水平差异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以90年后为主体的新群体,他们当中,有很多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或通过生活运用过电脑,基本的打字、网络使用等简单操作已经掌握,也有小部分同学从来或很少接触电脑,这方面的知识基本为零,这就使得我们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面临两难问题,基础内容授课详细了会使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从而不想学习,把精力浪费在玩游戏上;基础内容简单授课又会使基础差的同学觉得“消化不良”,从而产生厌烦情绪。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课时的矛盾。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必须教会学生电脑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还增加了教会学生熟练运用网络等新的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越来越广泛,而大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却越来越少。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是高职计算机教师面临的又一难题。

3.计算机水平考试过级与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矛盾。现在有些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全都围绕过级展开,计算机的操作就以反复练习题库里的试题为主,一切为了过级。这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是非常大的,一是统一的题库没有考虑专业性,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用计算机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最大的弊端是题库中试题都是简单的一个个操作,学会了这样简单的操作并不见得会将其组合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面临一个实际任务时,不会对其分析,运用其已经掌握的操作来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提高学生计算机素质,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困惑,感觉学到的东西没有用,而有用的东西没学到,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必须保证学生的过级率,这就造成教学在保证过级率和培养计算机能力之间举棋不定。

二、微课的特点和发展

“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视频。微课的精髓就在这个“微”上,形式上“微”:它以短时间的教学微视频为主,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上“微”:一个视频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展开,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等)。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新运用产物,一经问世即以其“短、小、精、活”的特点受到各国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尤其是2012年,教育部面向全国组织的微课比赛,有来自1000多所院校的将近12000名教师参加比赛,微课已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受到众多高校教师的欢迎。全国不少学校和教师都在积极进行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微课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天然契合性

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资源具有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特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学习者微型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是以一个一个小操作组成,不同于理论课的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无法分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联系“松散”,各操作简单而且之间基本相互独立,所以可以方便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微”操作,非常符合微课的内容“微”的特点。

2.计算机应用基础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电脑上操作,教师只需将操作过程简单录屏,并配以相应解说,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投入,而且效果好。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资源制作成本低,易于实现。

3.微课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高职学生注意力不能长久,以“短、小、精”为特点的微课非常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资源的制作

(一)教学内容的细微化

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以四十五分钟为一节组织教学内容的,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很难保证同学都认真学习,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设计中,应将计算机的操作具体化、细微化,每个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以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文档排版,将它分为字体设置、段落设置、样式、自动生成目录、页眉页脚、公式的插入、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页面设置、邮件合并、插入特殊符号、项目符号和编号。这样每个微课资源将非常短小,需要学习的同学通过查找微课资源,自主开展学习。

(二)微课资源工具书化

在一些微课的设计中,有些老师把微课作为一节完整的课进行设计,即微课中包含了新课引入、探究新知、归纳总结等,这对于一些课程确实是合适的。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多,而每个操作都需要引入教学,时间无法保证。为了解决授课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资源设计策略上直奔主题,不再设计新课导入等环节,而是直接教授学生如何操作,将微课变成简单的“工具书”供学生查阅。

故计算机微课视频资源采用一个明确的主题,教师在电脑上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操作要领,在录屏的同时录声。教师的操作不宜过快,先语音提示即将实施的操作,稍停顿再移动鼠标到要操作(点击)的位置,点击操作。教师的操作不宜使用快捷键,快捷键操作虽然可以加快制作时间,但是无法录制下来,学生将看不到操作。

五、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式的选择

“工具书”化的微课资源虽然使时间变得更紧凑,但牺牲了微课的趣味性,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将使学生索然无味。为了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选择以任务驱动为基本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任务,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通过完成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知识和技能、技巧。任务驱动法中教师通过布置任务主导教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化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

任务的选择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选择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要一经提出就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为60分而学”变成“我想学”。所以,选择的任务要紧跟90后学生的兴趣所在,抓住他们的“需求”,选择一些学生想做而不会做的东西作为任务,解决一直困扰他们的难题,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有非常高的积极性。如图文混排知识点授课时间在元旦前不久,抓住学生元旦喜欢通过网络向亲朋好友发送贺卡的“需求”,可以选择个性化元旦贺卡的制作为任务。在任务案例中,选择羊拜年的图片作为主背景,祝福语句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最后签名要用艺术字。要求学生完成贺卡的制作。这样以羊拜年的图片作为主背景的贺卡,正是学生在即将来临的2015年元旦节需要使用的,个性化的签名必将被喜欢自我展现的90后学生所喜欢。其次,任务的选择要紧密联系专业需求,这样才能更好解决学生以后职场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同样是PPT知识,旅游专业选择某旅游点介绍的演示文稿制作,市场营销专业选择某产品的介绍演示文稿制作。再次,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将新知识包含进去。每一任务相对前一任务增加的新知识不能过多,也不宜过少,既能让学生愉快地完成任务,又能充分学习新知识。

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过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任务布置。教师在每次课前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任务目标。在布置任务后可以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和需要用到的知识点,但切忌过细过死,固化学生思维。如贺卡的制作任务,教师提供模版给学生参考,并提供羊拜年的图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完成贺卡必须把图片插入文档、对图片大小进行修改,插入艺术字等操作。教师切勿直接列出需要的步骤,一定注意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可通过讨论的形式,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 教师提问“图片大了怎么办”,学生自然就想“需要修改图片大小”,引出“如何修改图片大小”,这样学生就会去学习“图片大小修改”的微课了。

任务布置时间安排一般有两种,一是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不长,在一次课内(90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布置时间安排在一次课的课前。二是任务的完成时间较长的,可以选择在上次课结束阶段进行布置。

2.任务完成,学生自主学习。在任务的指引下,主动在微课资源里查找相关操作的教学视频,学习相关操作,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化被动灌输为学生主动学习。微课都是以短短的几分钟演示一个操作,每个操作视频相互独立,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且每个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之间,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不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而降低学习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和控制时间,由于微课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在寝室等场所观看教师的操作视频,心态会比教室学习轻松,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如果觉得某操作没学会还可以重播,遇到自己的难点可以重点学习,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而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选择跳过。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学习计划,解决基础差异大而带来的教学组织难题。如“求职信”任务要求学生模拟向自己中意的单位写一封求职信,教学要求是掌握文档的排版,对于有基础的同学只需要学习不常用的操作如段落设置和页面设置等,而没有基础的同学还需要学习文档的新建、保存、打开以及字体字号的设置等。

3.任务的总结,知识内化升华。学生通过课前(或课中)的学习微课和实际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教学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和操作技巧,但也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可以说,学生是带着对知识的基本掌握的自信和对某些疑难问题的困惑来到总结阶段的。所以该阶段任务必须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系统化并提升,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这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各自的优点。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及学生咨询的情况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从而完成知识内化。

七、结语

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已深深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下转90页)

(上接82页)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工作难题的任务。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及由此带来的新的教学开展形式,将给传统基础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微课以其“短、小”的特点非常适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松散”的需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制作成微课,组成视频化的可方便查阅的移动“工具书”,以真实情景的任务为引导,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以过级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实现了“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为中心”,有效解决学生基础不均而造成教学的两难局面。当然,教学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教学的改革也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笔者将微课资源定位为视频化“工具书”并将其运用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一种运用,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随着“微课”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他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大家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7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拓展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采用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训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 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学生缺乏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探索独特的教学模式, 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

以工程实际中的产品技术文件为载体, 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自动化、数控技术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1. 教学任务设计

本着“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思想,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好的教学任务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任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与专业结合, 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三是任务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用目前流行的软件完成;四是任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 教学过程实施

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任务布置→查找资料→分组学习讨论→自评和互评→教师点评或总结”流程组织教学活动。布置任务时, 不要马上告诉学生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而是让学生课下自己思考,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启发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分组学习时, 应引起注意的一是组员数量、组员搭配情况, 因为它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二是小组内部经常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教师要关注有依赖思想的学生, 并且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带领他们完成任务, 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 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办出特色, 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能否培养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学生。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学校应建立一支适应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自2010年10月起,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制定了教师五种能力内涵及评价标准。五种能力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学历层次能力。学院要求每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 查找不足,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提高教师五项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了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 将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并发表,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

(2) 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学习, 使教师熟悉并掌握相关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和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3) 安排教师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方面的培训, 使教师具备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4) 鼓励教师主持或参加教育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 主持或参加企业的技术攻关和社会服务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5) 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4. 教材建设

目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缺少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各院校的教材基本都是相同的, 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那么, 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 编写出与专业结合的教材?高职院校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编写教材。鼓励广大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积累经验, 博采众长, 将与岗位对接的实际操作案例融进讲义中, 以便将其编印成校本教材或教科书。

5. 实训室建设

实训室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保证每节课都在实训室进行, 且计算机中装有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办公软件, 教学需要时可以上互联网。如果有投影仪, 就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同步操作。但很多学校实训室没有投影仪, 只是用广播教学软件, 在学生机上对学生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但讲解的内容较多时, 学生常常是丢了西瓜捡到芝麻。另外, 要改变现有的实训室管理模式, 从计算机设备、时间上保障学生课余时间用机。学生利用业余时间, 自由购票上机, 以弥补授课机时的不足。

6.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 并不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 任务指导和任务拓展训练等内容。学生可以在网上交作业、提问。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7. 完善考核评价方法

考试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 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考核评价方法决定了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尤为重要。课程改革中考核评价方案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 (环节) 目标要求, 制定考核评价方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案中过程性评价70%, 终结性评价30%。过程性评价中每个任务的考核方案为教师评价40%+学习档案30%+小组评价15%+自我评价15%。以教师评价为例, 其中对任务完成情况 (作品质量、进度等) , 基本素质 (文明操作、团队协作精神、工作纪律) , 以及学生是否掌握学习目标里要求的知识、技能、方法, 是否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真正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

(2) 根据教学现状、就业需求和专业特点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 通过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高职教育的特点, 结合教学经验, 对机械、自动化、数控技术等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河.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才智, 2011 (21)

[2]陈巧芬.高职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福建电脑, 201 (16) .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篇8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从生源、课程体系到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包括作者进行的教改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64-01

计算机基础课在大学阶段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个院校均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大多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一些院校还包括语言类课程和网络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不像高等数学和英语那样成熟和有长期教学经验的沉淀,加之该课程又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所以各个学校的教学实施过程不太一致。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现状分析

(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缺乏衔接

表现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学校在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缺少沟通。各级学校相关课程的设置有一定的随意性,缺少规划,课程内容重叠。最普遍的就是中学和大学都有Windows和Office的内容,甚至在小学也开设类似的课程,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精力。

(二)生源的计算机基础严重不平衡

高职院校大多面向全国或全省招生,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生源即使来自同一地区,仍有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之分,同时他们所在的中学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同,教学力度也不一样,其计算机基础相差悬殊。一般,职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而普通高中重视高考,而高考没有计算机内容,以致对计算机基础课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基本不会操作计算机。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和规范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问题上,不同院校差别较大:有的院校停留在简单的Office操作上,而有的院校开设的实训课程要求却较高。

其次,教学目标不明确也是导致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和规范的原因之一,非计算机专业不知道本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如何为本专业服务。因此,只是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其他类似的考试作为教学目标。这无疑限制了计算机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无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由于计算机教材相对应用领域有着明显的滞后,教育部没有权威的规划教材,各出版社教材种类较多,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基本上是根据各自的喜好决定使用什么教材。这也是导致课程体系不科学、不规范的又一原因。

(四)学习评价体系不科学

学习评价体系应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决定了教学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和学两个方面,所以,学习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还需完善,主要表现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单一,通常做法是笔试+机试,摆脱不了题库考核的方式,应试教育的特点非常明显。通常注重的是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上述问题在全国有一定的普遍性,要根本解決这些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它涉及到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方方面面。

二、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体会和思考

(一)制定各阶段计算机基础课考核标准

为了避免各阶段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内容的重叠,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适用范围更广的相对统一的标准,如小学、中学、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各应达到什么标准。这样就可以使各阶段教育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二)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实行分层次教学或结成互助对子进行教学

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考虑实行“分班合组”的教学模式,根据计算机知识的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分成难易程度不同的几个组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的组别,也可以组织一次分班考试,按学生考试成绩将其纳入不同的组别,形成新的班级。这样就解决了因学生基础不同给教学实施带来的不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更容易掌握。

我们可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内容选择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无论哪种情况,都应注意课堂练习的准备,要有层次性,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更新教学内容,规范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教材种类繁多,但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起到提高学生相关信息素质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建设很有必要。必须依据计算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区域性来编写教材,理论知识应少而精,以够用为原则,加强技能性内容。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更新和补充,对于教材内容,不一定照本宣科,可根据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调整章节内容和顺序,适当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挂钩,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作业和任务可以分基础、综合和提高等不同类型,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丰富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自省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以下三方面的技能:一是对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日常办公;三是能高效灵活地应用计算机网络。要掌握这些技能,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上机实践来实现。

要充分的了解学生,要充分的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教师智慧的教育让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为每个学生走上社会更好的掌握技能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苏苏.关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衔接的思考[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篇9

张红

本学期,我担任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的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了很多体会。在教学方面,每周我都做到超前备课,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科技等前沿信息,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本学科主要内容都要上机完成,在上机实训课上,我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 三者的统一。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我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一、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事情。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又如,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培养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我任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在教学和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出现的情况是:你把许多自认为很好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仍掌握不好。这里有一个值得我注意的问题是,教师把经验、方法讲给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就获得了这个经验、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操作、练习去进行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把作业、知识点落到实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篇10

计算机部

石海明

在05秋学年度中,本人分别担任计算机052、机电051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步,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顺利出色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其中期末考平通过率100%,优秀率分别是85.2%、62.3%,平均分达到92分。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教学工作:

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虚心向前辈学习,深入研究教法和调查学生状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备课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重中之重,而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对于中专的计算机教材,并不是很熟悉。中专的计算机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课堂近可能和生活贴近,这样才能有一堂生动的课,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习惯。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一堂课怎样把握重难点,而且没有教参为根据,这对于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后来才渐渐认识到每一次备课、上课都应该带着重点和难点去,注意哪些该详讲,讲透,哪些无关紧要。我主动去向一些老教师请教,并利用课余时间去听他们的课,对我们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对教学还一无所知的新教师来说就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也让我在备课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在听了别人的课之后,将其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把好的地方记录下来,吸取他的精华,真是获益匪浅。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己更快成长。

2、备学生

针对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也各不一样,并采取了不同的教法。电气化02班、机电051班是男生班级,这些班的课堂纪律是最令人头疼的,课堂纪律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经观察,这个班的学生是吃软不吃硬的,而且是团结在一两个同学的领导下,所以找来那两个同学,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去带动组织好整个班的课堂纪律。计算机052班,由于是新生,学习态度端正,基于专业学生,所以我在上课时会有 意识地去加深教学深度和广度。多渠道去改进他们的学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五笔的时候,我专门请了打字竞赛队的学生去打字表演,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促进学风的形成。会计042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该班的学生实操能力不强,所以上课时采取精讲善练教学方法,布置较多的课堂上机作业。这个班在本学期参加全省的计算机统考,所以我就有意识有计划的让他们练习统考的题目,通过不断地模考,不断地评讲,将难点和重点内容落实到人,为统考打下坚基,并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课后对她们进行辅导和帮助。

3、课堂

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教学的关键。在课堂上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授课,即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使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并采用广播教学,进行操作演示,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有一些课程知识因为学校没有相应的平台设备,我就采取教学屏幕录制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掌握,尽可能避免空谈。但不要一味追求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而忽略教学效果。尽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我主要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要求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就是做到:看、听、记、问、忆。“看”就是预习、准备,在上每一次上课前,我都要求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听”就是令学生精神集中主动去听,我首先将作品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上完这一节课,他就懂了些什么,从而引发听课的兴趣。“记”就是让学生学会快速做笔记,在我讲例子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怎么去把这一例题的重点记下,时间一长,学生就养成了快速做笔记的习惯。“问”即要好问,现在的学生都不爱问,我们就要启发他们不懂就问,所以上课时,我会有意识地走到一些差生的身边,问她们会不会,并对她们不懂的知识进行一一讲解,这样一来,差生就克服了问老师的恐惧感了,而且一对一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让差生有了学的兴趣,下一次他们就会主动问你了。

4、课后总结

每一堂课下来,认真做好笔录,把本课需要改正的地方记录下来,避免重犯,也更好的做到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对于以后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5、作业的批改

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批改作业和测验一定要及时。这样才能进一步把握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更好的把握学生的进度和掌握程度。

6、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抄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要有耐心,要落实到位。多与学生交流,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但跟学生关系也要跟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一点开始时我做得不好,跟学生走的太近,不利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形象,不利于教与学。我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从学生身上了解自己,定期对学生作调查,针对学生的意见反馈适当调整上课方式。如刚开始时,我上课的声音不够大,语速和教学进程都比较快,提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后来从学生的意见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改正。虚心对待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自我,更快更好地成长。

7、重视考前的实习周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探讨 篇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一般在刚进入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中开设,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使得刚入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普遍较低。一是由于普通高中招生过多,致使职业学校的入学门坎较低,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造成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相对较差。二是长期以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都安排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三个阶段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安排得不够合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交叉重叠,使得学生进入中职前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计算机知识存量的个体差异性,对中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三是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乡村学校,这些学校计算机教学设备配备不完善,使得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对计算机了解较少,上机操作和应用水平较低。四是职业学校的不少学生以前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以解决,久而久之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越来越低,也有个别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上几点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既能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又能让基础薄弱学生听的懂学的好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视对教材的再创新,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对教材进行处理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软技术发展很快,硬件不断升级、软件推陈出新,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所以学生开玩笑:“学校里学的没有用,社会上用的学校都没教”,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统编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在编写时重视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上的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打破传统教材的知识结构,按照模块化知识体系进行,同时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看的懂、学的会、做的好,做到够用、实用、能用。

(二)以有效教学为目的,在编写教材时做到以“任务驱动”为主

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不利于技能技能教学的开展,在教材开发中结合本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和要求,力求以任务驱动法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逐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能力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成熟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就是要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设计成能由学生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把比较多的内容整合成多个小的任务,简化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接受起来比较简单,在这种化大为小、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越来越高。

这种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通过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上课时睡觉、做小动作的同学几乎绝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授课过程中注重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多结合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事例,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所学的知识,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如在学习字处理软件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制作招聘简历,在学习表处理软件时让学生进行商品数据的分析、学生成绩的分析等,在学习演示文稿软件时,让学生扮演经理人制作一个主题演讲的PPT,所有这一切结合日常应用,都是看的见用的着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处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创造力,制作出了很好的、很实用的作品,既提高了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介绍计算机行业中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特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象智能家电、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广泛用途等等,都与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就在身边,既亲切又不陌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重视计算机实践应用(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除了在教学中注重通过上机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还通过让学生实战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把学校宣传的海报接过来让学生制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WORD的能力;让学生帮助老师统计、分析考试成绩,让学生熟悉EXCEL的使用,让学生帮助老师进行PPT制作,来提高运动PPT的能力,通过不断强化所学知识,使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水平越来越高,不但能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完成任务后会有一种成就感,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加自觉学习的动力。

上一篇:医院停电应急预案文档下一篇:女人励志早安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