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通用8篇)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篇1

教学实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效果也逐渐不尽如人意。如何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就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创新方式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生多师少”,师资力量不够。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增长的比例却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远远达不到新增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费用的要求,这样一来,一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授课的学生人数甚至高达300~400人,导致当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尴尬状况。这种“大班式教学”使教学资源难以均衡到每个学生身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仍显兴趣不浓。有的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课件水平粗糙,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做一些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关注较少。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填鸭式”教学,将生涩枯燥的理论生搬硬套,再通过口头或者课件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了理论,却总感觉“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对于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感觉“空洞”的理论毫无用处,进而产生排斥心理。这就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4、各学科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分为好几门,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予以授课。课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内容,而各科教师之间若无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就会可能出现同样的理论和知识点在这堂课上有,在另一门课程上还有,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方式,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当今世界是不断开放和飞速发展的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境外思想文化的渗入、社会观念的复杂变化,时刻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认清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教师们所要塑造和影响的国家未来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工作者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宣传、灌输和渗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与思想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高校青年,不应该把学生当作被动待灌的容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性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尽最大努力,“使之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前备课,注重备课质量。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既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梳理,也要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要准确全面掌握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性的梳理。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采取的是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相对于文字语言的交流来说,口头语言是最传统,也是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既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其次,教师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备课和教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准备不同的案例。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更侧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讲解,需细细解释,并且需要辅助以通俗的案例才能解释清楚;如果是给经济学系的学生上课,则不需要详细的解释经济方面的微观理论,因为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中已经很清楚这些概念,而应该在政治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进行讲述。再次,可以选择当前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调查报告。而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切实巩固教学效果。类似这种专题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慎重选择适合的主题。要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或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精心设计。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研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使: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路让学生自行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创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直观感受相对直接,对学生的印象较之书本理论更生动,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加,符合了现代大学生追求实际的特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是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深入公司、企业、商场、社区、工厂、农村,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前景,试着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拥护并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献力。二是鼓励学生到社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劳动,在充实的劳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到自身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能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三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与课堂考试相结合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篇2

一、厘清实践教学内涵, 构建“五位一体”的责任链条

目前, 高校和学界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比较混乱, 有的把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 有的把实践教学理解为单纯由学生完成的教学活动, 没有形成基本的考量标准。这不仅妨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 而且还影响了任课教师之间的教改交流以及学术界对实践教学的调研。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涵义是增强其实效性的首要前提。判定实践教学内涵的标准“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 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 以及是否以学生作为主要活动对象。这样, 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中采用的带有实践性的辅助教学手段区别开来, 又明确了实践教学是比社会实践更广泛的内涵。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影响了其受重视的程度。长期以来, 高校普遍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当成课堂理论教学的点缀, 其地位更无法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提并论, 这直接影响了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实践教学成效的发挥。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明文规定:“要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 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这项举措在各高校执行后,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的现象大有改观, 但效果仍不尽人意。实践教学课时少、实践活动经费不足、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大打折扣、个别学生作业存在抄袭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双方行为, 而且还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 构建学校、开课学院、教研部 (室) 、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责任链条。其中, 任课教师居于链条的中心位置, 上承领导部门, 下启授课对象, 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总设计师。教研部 (室) 作为直接管辖任课教师的领导部门, 应当在主任的领导和组织下, 听取和总结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 制定总体规划, 确定基本规范。分管全校思政课教学的院级领导部门负责统筹思政理论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 上传任课教师和教研部 (室) 的意见和建议, 下达学校的相关指示和指导性意见。以教务处和学工部为主的校级领导部门负责下拨实践教学经费, 为实践教学展开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和精心编排, 并将其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 势必成为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动力源泉。

二、精炼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实践活动形式

总体而言,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但在每一轮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过于单一或者过于庞杂、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具体而言, 受授课人数众多的限制, 任课教师通常只能统一组织部分学生进迁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 安排其他学生自由选择其他实践形式, 或者直接布置所有学生自由组队分散进行社会调查。有时候甚至先确定活动形式, 再选择实践内容。按照这样模式运作, 绝大部分学生在四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仅能参与一至两种形式。

内容需要通过形式展现出来, 形式只有承载内容才得以饱满, 否则就是空洞的内容或无谓的形式。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至少符合下列一个要求:教学重点、疑点或难点问题, 以及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并且根据大环境和大背景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思政课教师应当在紧扣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择优选择实践活动形式。

1.社会实践

对社会热点进行问卷调研是最直接了解社会的方式, 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和独立创新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参观考察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名人故居、民营企业等场所, 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现实的质感认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班级人数统一组织或者安排学生自行前往。采访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 通过他们口述的形式回忆亲身经历, 可以使学生以直接触感的形式接近鲜活的历史或现实, 并通过与之沟通交流深化认识。

2.课堂实践

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进行主题演讲, 凸显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教材上涉及且在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或教学中运用的现实热点案例可以进行讨论或辩论, 可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培养学生临场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思政课中的重要史实或案例可以情景模拟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学生以穿越时空的方式感悟此时此景。

针对教材上某些重点或难点内容在规定课时内不能讲授完整或透彻的部分,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做主题讲座以深入或拓展理论认识, 也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或已毕业的校友做报告或开交流会, 通过倾听和交流, 帮助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校园生活向职场工作的转变, 帮助他们解决如何面对激烈的升学和就业压力、怎样与同窗和同事融洽相处等问题, 协助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 化解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惑。

3.校园实践

研读经典著作, 观看影像资料。课堂理论教学中无法完成阅读的重要学术著作和无法完整观看的影像资料,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教学时间给学生列出参考范围、备选主题甚至是具体篇目, 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变换捕捉历史信息的渠道, 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 观看影像资料的实践形式尽管寓教于乐, 但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或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往往添加一些虚构成分, 学生仅通过此渠道易造成对历史的误解。因而, 教师在采纳这种形式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查找资料辨识信息, 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师生互动力度

方案实施后,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被纳入课内学时, 改变了长期以来在课外完成的情形, 获得了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 从实行情况看, 实践教学不如课堂理论教学规范, 特别是学生实践活动结束后的环节, 任课教师反馈学生信息不及时, 导致学生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 也不了解其他同学的活动状况, 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成效。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和偏见, 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从设计教学计划到总结经验教训等方面统统规范和完善起来。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以前, 任课教师应当做好总体规划和周密布置, 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经费预算、运行时间安排、沟通与联系方式、人身安全教育与保障、论文书写规范、例文示范、提交作业方式、预防作弊措施等。同时,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别分布等因素进行微观调整。没有制订计划, 或者计划制订得不完善, 都易造成实践教学活动的随意性或超出掌控范围, 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发挥。

在实践教学执行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日趋完善和人性化。教师可以通过电话、QQ、MSN、博客、课程网站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 碰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递交作业后, 教师应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前, 及时将批阅结果反馈给学生, 并采取自愿与择优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成果、交流经验, 根据授课班级人数和论文质量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成果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并进行展览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参考。在实践教学结束后, 任课教师还应作一个包括实践教学选题、调研地点、实践成果完成情况、学生的反馈信息、成绩分布等方面的总结报告, 为以后继续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和教训。

四、加强教师之间交流,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调整后的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具体课程。它们在教学内容、侧重点和目标等方面各具特色, 但其实践教学都以活色生香的社会作为共同的活动平台, 实践主题重复、活动形式类似、教师指导学生吃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任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任课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 尽量避免实践主题的重复, 或者在确定类似甚至是同一主题的情况下, 可就如何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评判学生实践成果的标准、如何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具体问题进行商榷;在实践教学结束后, 承担思政课的学院及其下属各教研部 (室) 召集全体任课教师对本学期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交流和系统总结。另一方面, 每一门思政课程都跨越多个学科或领域, 而任课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专长通常仅涉猎一至两个学科或领域, 这对于讲授庞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指导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选题都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到实处, 就更加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 其达成途径只能是不断地进修学习。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论对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者, 还是对于广大学生, 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随着实践教学活动及其科研活动的深入, 针对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切实增强实效性的手段和举措, 将会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2) .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篇3

关键词:思政课實践教学 实效性 对策 关系

“20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尤其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主攻方向,大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整体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现阶段大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普遍不高,如何设计和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拟对此提出我们的思考和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掌握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本课题组于2010年11~12月对省内几所高校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各高校都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受到各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又得到各高校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但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也普遍反映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起来难度大、效果差。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客观条件较差,如学生人数太多、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费欠缺、实践基地不足等,严重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随意性较大,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不够、重视不够等等。因此,必须解决以上存在的主客观方面的问题,才能切实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

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是当前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方针,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思政课实践教学,简言之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这是由思政课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生修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砥砺品性,不断完善自我。

2.这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规律所决定的。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实践教学,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因此,只有正确定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才能将其摆在应有的位置上。

(二)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乃至缺失是导致实践教学实效性差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1.明确领导机构和建立指导机构。各高校要继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充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除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外,还应成立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安排全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务处应设立实践教学管理科,专门管理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的全校实践教学。另外,思政课教学部门应设立实践教学教研室,专门负责研究和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样,就形成了“五级联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从而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证。

2.明确思政课教学部门及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具体职责。思政课教学部门作为组织思政课教学的直接责任单位,对开展好实践教学负有如下职责:①将实践教学明确列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学时要求;②深入研究实践教学,结合“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四门主干课程的内容特点制订各自的实践教学大纲,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③规定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职责,做好实践教学课时的计算,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同时又充分考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科学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

思政课教师作为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直接责任人,其职责主要有:①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认真实施实践教学,对所任课班级的实践教学质量负有完全责任;②每学期评定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并按一定比例折算到学生的思政课总评成绩中去。

3.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的保障机制。一方面用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另一方面为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为思政课教师参加校内外学习、培训等提供经费。

(三)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并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主题的设计上。主题的设计必须遵循:紧扣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就可以设计诸如“感受大学新生活”“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与人生”“祖国在我心中”“我看感动中国人物”“诚信与大学生”“我看网络生活与道德”“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爱情观”“庭审旁听”“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主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育。

1.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扣理论教学的内容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专题讨论、分组辩论、小品表演、观看影像资料及评论、撰写论文、案例分析、团队辅导教育等。开展课内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去感受、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达到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的。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在于便于学生参与,侧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课外实践教育。课外实践教育是指在课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课程的目标要求,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形式有:情感体验型(基层、农村的社会调查)、思想教育型(参观考察)、服务社会型(“三下乡”、公益活动)、培养能力型(专业实习、岗位见习)。课外实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其特点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这是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证。

1.思政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量齐观并有机结合。

2.思政课教师要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实践教学。

3.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多才多艺,这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必备要求。

(五)科学考核评价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

考核的内容及方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公正合理地给出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参与情况、论文、调查报告、学习心得等。考核方法主要是采取成果考核(如论文、调查报告等)与过程考核(包括课内外的实践参与)相结合。学生实践教学成绩是其思政课总评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要占到20~30%。这样,学生才会真正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

三、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拓展和深化。但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是仍然轻视实践教学,认为思政课就是纯理论课,思政课教师只要做好“理论灌输”就行了;另一种是在大力强调实践教学的背景下忽略了理论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轰轰烈烈地抓实践教学,但实际上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已不能结合理论、不能紧扣主题、不能保证方向。因此,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二)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的关系

二者是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两种主要形式。就思政课而言,我们认为课内实践教学是基础,而课外实践教育是拓展深化、是辅助。但在当前进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有一些思政课教师只注重抓课外实践教育即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方面精心设计次数较多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但由于受到学生数量大、实践基地少、没时间、缺少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最后往往难以实施。所以我们认为在开展实践教学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一味地热衷于搞需要大额经费的校外参观考察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应立足于课内实践教学,它便于学生参与、又不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要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才能真正把思政课上“活”。

(三)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要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好比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一个讲、一个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必须彻底改变这种关系,要将师生的关系变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和指导,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包办一切。这是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

总之,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加强实践教学,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加强管理,增强实效,是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篇4

摘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建设与改革,实施案例教学本土化,选用具有时代性、贴切性和典型性,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案例,使学生从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交流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进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益。

关键词:案例教学;联系实际;本土化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只顾理论、原理的讲述,但是忽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再加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普遍欠缺和对不良社会现象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致使思政课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体现,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政教学内容有很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多用本土化的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感到“学习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对思政课产生兴趣,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学要实现教学案例本土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思政理论知识时,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了解、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理论和原理。因为思政理论和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客观存在的直接呈现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思政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掌握思政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思政理论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生活化的思政教学内容或生活化的思政教学案例的选择,为学生不久将来的社会生活作了必要的准备,培养了学生在真正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这些生活化的思政教学内容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基础》课程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时,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视频资料,9月3日的阅兵视频等;又如,在讲《基础》课程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围绕“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和学生展开讨论,请学生列举出身边有哪些不适度消费的行为?生活中有哪些盲目攀比现象等?这些源自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既贴切又很有说服力。

二、思想政治教学案例本土化

思政教学案例的本土化,主要是指搜集整理学生身边的事物和当地发生的`事例作为思政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本地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思政理论教学内容。思政教学案例的本地化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也符合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要求,有助于思政课堂教学取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如果选用了一些脱离学生、脱离现实的教学案例,就会造成思政课教学没有说服力,无法实现思政案例教学的实效性。相反,如果在思政教学中能够选用和学生贴近的身边案例、本地案例,学生就会印象深刻,感同身受,有助于对思政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因为对于这些平时所见、所闻甚至所经历的案例,学生对其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看法或观点,当运用这些案例来解释思政理论或原理时,就愿意听,感兴趣,也能理解。例如,在讲第七章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时,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学校周边的人才市场招聘情况、学校周边其它校园招聘会的情况、并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以及讲授教师自身择业与就业时的经验教训等,学生就听得很入迷,教学效果很好。要使本地化案例的列举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案例的贴切性、典型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能够准确驾驭,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及时地收集相关案例。同时学生也要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活动中。

1、教师精选素材。通过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全面了解本地新闻事件,积极分析本地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掌握本地各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养成剪报、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为思政教学积累案例素材。这些案例素材和学生生活较贴近,自然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生集思广益。“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人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毫无疑问,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在讲授思政理论知识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收集各种信息、事件资料、视频影像等,既可以作为思政教学参考,也可以用于学生开展思政课堂探究。

例如,在讲《基础》课的法律部分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等材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展示所整理的资料时学生都很投入。在思政课教学中尝试教学案例本土化,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中扩大知识面,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令超、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柏文涌、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科学运用[J]、教育与职业,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篇5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迈向社会。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热情。但现今存在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落实中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国情,上层具体文件精神和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再根据高校的具体校情和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出巧妙的方案,以总结经验来解决问题,才能打造出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良好大环境和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圉。

关键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高校里,想要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在精神思想领域有极高成就人才的主要方法是依靠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是保证大学生成为人才的基本.更是决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理念依据。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的文件精神,如何落实高校在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保证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思政课由于在身的特殊性和肩负的责任感使之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不仅强调着知识技能,更重要强调的是现今的科学理论与自身信念修养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在思想上的全面升华。

一、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时代在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也为了丰富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相关政策已经出台,要求高校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故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将逐步成为各个高校最重视的环节之一。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依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由此获得思想道德面的体验,最终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升华独特人格魅力的教学新型教学模式。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以课本为基础,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不断挖掘学生潜在思想素质,将最终目标锁定在大学生道德素质高追求的标准之上。将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现培养全方位立体式复合型人才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教育里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然而我国现存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基于国家政策的不断号召,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理念已经被诸多高校接受,然而大家对这种与传统教学有所差别的教育理念认识的高度却还不够。许多高校虽然觉得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意义,但是基于人力物力投资消耗的综合考量,最终还是决定不开展实践教学,只是将这种教学模式放在口头响应上;还有许多学生基于现下社会压力现状的考虑,为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潜意识或者下意识直接就将实践教学这种耗费时间精力的教学模式摒弃在自身学习之外,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产生“是在浪费人力物力”的偏见;更有很多老师对实践教学存在误区,认为理论上的完整就可以取代实践课,都导致我国现存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重视高度不达标。

2、实践教学的设备政策缺失

因为国家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政策强制要求高校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没有设立相关的保障措施配合实践课完成,还因为全民上下在实践教学必要上无法达到统一的思想认识,再加上许多高校领导层基于资金成本甚至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主观意愿上的不想接受,都造成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设备如保障、师资以及资金等的无法到位,继而导致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3、实践教学体制不科学

协作机制不完善,教育接力环节不能完美实现,责任明确到个人很难实现。教师没有足够多的实践课经验以配合学生指导学生。更有甚者是某些学校开展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程,却将实践课程的最终目标定位成撰写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材料等实践结果,完全忽略了实践课存在的根本意义,致使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三、改善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模式

现存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实践课开展的需要,不切实际的教学体制需要被改革,教师们需具备挑战精神,善于打破传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多种模式的教育,并将取得良好效果的模式再次投入到教学中。采取相应的量化标准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实现教务处、学生处组织的一体化协作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德育的功能,实现人力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学校在提供一系列保障的同时加强对老师教育模式改良的督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课内容,用相应的考核标准衡量自身,达到实践课的培养目标。实现学校,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监督保障机制,强化改革实践教学里的不科学体制,必将有效地提高实践课的效果。

2、不盲目跟风,做贴近生活的实践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学校高层和教育部门不可盲目跟风。先进的教育模式值得学习研究,然而成功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学校所有区域进行复制。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充分利用生活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载体,并不断赋予其具有时代气息的深刻内涵思想及教育教学内容理念,提升活动的层次品位,寓教于活动,使理论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此外。在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科学的解读实践教学的内涵,深入剖析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讨实践教学相关对策,全面总结实践教学相关成功案例,最终实现高质量教学的目标。

3、加大各方面综合投入使体制不断完善,职能部门形成教育合力

加大实践,经费,师资基地,安全等的综合投入,在为保障了实践课可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全面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的操作可以如下:合理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扭转学生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实践课不重要的错误思想;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在经费方面给予学校、老师、学生等支持,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以确保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不断充实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在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当地情况,提供给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性质、特点相符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根据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明确责任,杜绝实践教学安全风险问题,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

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形成在教育方面的有效合力。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辅导应该自发的加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并身体力行真正深入到学生社会实践当中,全面了解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想状况的变化,总结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要求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与整体功能。将实践教学与教务处、学生处、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人力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社会实践课高效、有序的推进。

4、完善考评体系,明确考核对象,注重形成性考核

建立相应的量化标准来检验实践效果,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完善的教学的考评体系,将实践的具体细节纳入考评体系,做到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科学性、全面性考量实践课的效果。

在考核过程中施行教育部监管学校,学校监管老师,老师监管学生的层层把关模式并在考核的过程中确保责任明确、任务细化,以此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力的挖掘,将领导、教师、学生最大化集合,最大限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实效性成果的展现必定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其效果也必然会提高。

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加强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高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并与专业的理论基础相结合,做到服务社会优化自身素质,实践就业高要求的过程中建立并且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用上层文件和国家相关规定来规范和指导,将口头上的实践教育真正的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依靠实践课程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里要求的针对、时效、实效,继而培育出符合国家要求,社会要求的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知识能力匹配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篇6

作者:宋剑 邓冲金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思想政治课 教学转换体系

论文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具体包括理论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撑。二者相互配合、良性动性,必然会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两个转换”: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素质体系”转换。高校思政课教师怎样才能实现“两个转换”?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培养机制是什么?这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是一个有机体系(一)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是教学转换能力的“地基”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台下的功夫”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功夫”是要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构成了教学转换能力的基础。“理论思维是相对于感性经验而言的抽象思维,是一种运用概念、范畴由浅人深地揭示事物本质与运动规律的能力,是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简而言之,理论思维也就是科学的理性思维、辩证思维。”„l]理论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锻炼和提高。恩格斯把学习以往的哲学作为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看成是这“唯一途径”的最佳人口。可见,学习哲学,特别是学习西方哲学,以德康哲学或黑格尔哲学作为人门(从康德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逻辑链条,相互照应),最具训练价值。因为,辩证法不仅是人类思维的规律,而且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提高哲学修养,选择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选择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学习,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其哲学史的直接来源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与辩证法思想。此外,学习黑格尔哲学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思想与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克思,尤其是他的《资本论》),而且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最佳选择。

知道辩证法与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是两回事。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呢?这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理论思维能力与具体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辩证思维方式与具体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因此,理论思维能力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结果。可见,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结合具体的思政课教学,怎样锻炼理论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呢? 首先,要学会提要勾元与提纲挚领,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把书“越读越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第一章第三节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的教学设计是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概括为“时代背景、历史前提和实践依据”。能不能进一步抽象概括,用三个字分别概括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三个条件呢?通过对材的反复阅读,我们发现可以用“上、中、下”三个字分别概括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实践依据与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提出进一步抽象概括的任务,是一种智力的挑战,能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概括后的文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对于教师来说,对教材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深度提炼和重新表述,会获得一种教学的激情和创造的成就感。

理论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概念、范畴的抽象,而且包括形象的抽象。形象思维不仅可以建立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而且可以建立在概念思维和想象的基础上。牛顿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研究中充满了“思想实验”,其实质就是概念思维基础上的想象与创造。而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也是一种抽象基础上的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运用概念的抽象,而且要运用形象的抽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可以使“死知识”活起来,可以使破碎的知识建立起“完形”,给人以整体的形象感。例如,可以用洋酒“人头马”的商标“Xo”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特区实践与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所谓“X”是指邓小平突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认识,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画了一个叉”,提出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所谓“0”是指划定特区搞实验,试验“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探索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的模式与道路。用洋酒“人头马”的商标“xo”来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会让学生永生难忘!正所谓“一图胜千言”。其次,要把教材内容放在相关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下,深入研究,把书“越读越厚”。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四门课程都有其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学术底蕴。以《概论》为例,要上好课,首先要拓展文献。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思想及其相关文献是一个值得“花大力气”、“下狠功夫”的学术研究领域。通过学术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教材内容置于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之下,而且可以通过学术研究反观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表述,发现其中存在的“留白”,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体系的“超越”。此外,还要把教材内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下深人研究,选取其中的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和精彩细节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供事实依据和感性经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孜孜以求的学术研究与科研探索,才有了思政课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学转换能力的“支柱”

有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表现,是教学秩序的保证,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教学转换能力的“支柱”。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并且是一个具有剧场效应的传播过程。教学具有表演的性质,而教师应该具有“演员”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有相声大师“抖袍袱”的功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在知识的铺垫中,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师要有魔术师的“洞察力”,能够驾驭“观众”注意力与情绪的变化,在眼神与语言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智慧的熏陶和情感的交流;教师要有话剧演员的表现力与震撼力,将内心的独白转化成“观众”精神世界的激荡与共鸣;教师还要有主持人的应变能力,通过有效的互动手段避免“冷场”,运用教学机智应对各种“意外”。当然,教师还要有一点“法官”的威严与公正,对于扰乱教学秩序的现象给予震慑、批评和制止,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师自身的尊严。

教师应该具有“演员”的意识与能力,但教师毕竟不是演员。戏里戏外,演员可以判若两人;但课上课下,教师必须表里如一,思政课教师更应如此。教师与演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是以本色演角色,而演员生活在角色与本色相互转换的“二重世界”。与演员“演谁像谁”相反,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对知识、对人生、对学生的真诚与热情。缺乏“演员”意识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成为一个“演员”的教师更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是实现“两个转换”的中介与关键,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另一“支柱”。教师应该成为“口吐莲花”的语言大师。怎样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呢?首先,要广泛阅读与刻苦实践。通过广泛的阅读,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与深厚的学科背景,使教师能够从学理上将思政课“讲清楚,说明白”。此外,教学实践中的思想火花、即兴表达与形象比喻,是教学语言口语化与形象化的重要来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刻苦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幽默感。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借鉴与勤奋积累。语言是需要学习、积累和锤炼的。信息时代使人们处于报纸、电视与网络的包围之中,特别是“谈话类”节目为语言的学习与积累提供了方便J决捷的客观条件。媒体不仅提供了最新的时事消息,而且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不同类型节目主持人的台词与风格、新闻访谈与娱乐节目的内容和栏目设置、相声、小品、广告的创意与台词,都值得仔细琢磨,可以将其中的合理元素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语言的积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设计的创新提供有效的借鉴。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厨师”的感觉、“魔术师”的魅力,还要有“党员”的立场、“演员”的演技。在所有这些角色意识的背后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综合运用。理论思维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构成了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有机体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才能使教学转换能力得到提高。贯穿于教学转换能力体系之中的“灵魂”是什么呢?教学转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最终达到的目标与境界是什么呢?是教学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离开这个目标,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就是盲目的和无效的。教学创造力是贯穿于教学转换能力之中的“灵魂”。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机制

(一)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只有专业课才能讲出高深知识,只有专业课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从内心看不起思政课的教学,那么他(她)怎么可能把课讲好?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那么他(她)怎么可能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转换能力?如果一个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带着心理疲劳和厌教情绪,怎么可能体验到专业的成长与职业的进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转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要解决内在动力问题,解决对所从事职业 1.上好思政课是赢得学生尊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作为客观的社会事实,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职业自卑感,感到被学生和社会所轻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课程的意识形态性”、“教材的政策性”与“教学的灌输性”的质疑;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的歧视;源于学生与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人格的不信任;源于思政课教师学术地位、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低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卑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流行;渴望占有社会财富引发的浮躁心态;高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教师管理的合同化、教师考核的量化、不同专业收人差距拉大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使思政课教师被边缘化、被矮化,甚至被丑化。思政课教师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但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努力改变小环境,通过把课上好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但教学的宣传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有本质的区别。教学方式的宣传是以知识、事实和问题为核心的学理宣传。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回避社会历史和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二者没有必然联系。要把思政课讲清楚,讲明白,讲彻底,讲精彩,必然要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敏感问题。因此,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并不是上不好思政课的主要障碍,关键要把知识、问题与学理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这正是需要思政课教师下功夫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动因。教材的政策性与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密切相关。教材的政策性强、可读性不强,这正是思政课教师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即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问题。怎样做到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怎样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上下功夫,怎样实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和精辟讲解,是摆在每个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只有完成这些任务,才能使学生从教学中“终身受益”,才能真正让学生“真心喜欢”思政课,并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

关于“灌输”,理论界与教育界存在争论。我们认为,教学中的“灌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教学只要以学生“接受”和“认同”为目标,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灌输”。以此逻辑观之,不仅思政课存在灌输,所有课程都在灌输。首先,“灌输”并不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政课不仅不反对教学民主,反而主张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辩论,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这正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追求。其次,“灌输”并不存在不可见人的教学目的。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要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需要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成大学生“把握命运”、“创造幸福”的智慧与眼光,是思政课教师光明磊落的事业。再次,“灌输”不是欺骗。教学要传授真知,更要传播真诚。离开了真知与真诚,教师就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思政教师的“灌输”不存在主观欺骗的故意。当然,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理论修养,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避免课上课下言论与立场的变换,避免言行不一。

2.上好思政课是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中央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视,高校教学督导与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职称评审对教学水平与教学实效权重的强调,在客观上都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上好思政课成为实现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的客观需要。但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面临着“两个缺失”与“两个不适应”的基础性问题,即师范专业基础缺失,不适应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思政专业基础缺失,不适应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出身于非师范专业、非思政专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出身于非师范专业的弊端在于缺少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教师职业能力基本依靠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自发的探索与总结;出身于非思政专业的弊端在于缺乏对思政课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知识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缺少理论指导和有效方法。因此,要上好思政课,必须解决“两个缺失”与“两个不适应”的问题,通过提高教学转换能力,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提供动力与支持。(二)教师教学转换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在条件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需要。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同时又是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需要。历史已经证明,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历来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是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先锋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学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对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教训的深刻总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苏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苏联精心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队伍成为批判苏联历史与苏联共产党的敌对力量,使苏联与苏共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与主流舆论的支持。当然,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的最根本原因是苏共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成为一个严重脱离群众的既得利益集团,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造成的。脱离人民群众、积重难返的腐败与苏共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最终葬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训深刻!因此,一手抓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一手抓包括高校在内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对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经验教训的最好总结。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途径,是确保高校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思政课教师应该对所从事职业的政治功能与专业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论的自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篇7

一、文化安全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系

虽然文化安全的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隐藏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之中,冷战结束后文化安全的地位和影响作用日趋上升。从文化安全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着力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抵御新冷战思维模式下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略,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受各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伎俩的冲击,铸就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使高校思政课课堂成为培养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旗手以及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追随者的殿堂。

思政教育是软实力建设的动力源泉,决定社会主义中国软实力的形成与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渴求,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我国软实力的发展方向是思政教育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文化安全视域内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理论价值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级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力量。一方面,国际国内社会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导致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教育对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强化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成为“文化安全视域内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关注的焦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触发了异质文化间的激烈碰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绝不可能成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在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问题凸显期时刻,如果那些富有侵略性的西方文化投射到带来深刻变化的社会生活中,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势必面临巨大的现实考验。同时,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教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变化,文化安全视域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关注对教学时效性与实效性的探索,摸清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实际需要,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的合时性;促进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做到思想性、知识性、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增强理论的可接受性[2],真正实现从思政课的“学”到现实生活的“用”。另一方面,约瑟夫·奈认为,依靠软权力可以从观念上、感情上、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力量资源[3]。如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科技以及文化产业优势,极力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妄图通过文化侵略达到其政治目的。如何借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中国的软实力,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力度很大,但效果却不太令人满意”[4],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方面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取向不正确、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出现双重困境:第一,“过去行之有效的‘十八般武艺’已显得苍白无力了。第二,“高校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困惑,尽管‘两课’建设认认真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但总感到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5]进而,思政课教学形成了这样一种矛盾现象: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但学生们的受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脱离学生主体性、教学形式与时代严重脱节等是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欠佳的主要原因。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26日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但实效性问题仍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直面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一,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作用,牢牢占领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防范披着“民主”与“自由”外衣下的“和平演变”,有效抵御所谓“普世价值观”的蛀蚀,确保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道德基础。

第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其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新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革思政课的教学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牢牢地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任。

第三,文化安全视域中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除了有助于在教学中克服不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缺乏艺术、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等弊端外,更重要的是它将在文化安全的视域内为促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提供积极建议。

三、文化安全视域内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实践价值

文化安全是冷战后凸显的一个新课题。从广义上理解,国家文化安全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意识形态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以及生活方式安全等[6],都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

首先,文化安全视域内思政课的教学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政权提供“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使他们从内心认同这种思想,并不断给予外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虽已瓦解,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未就此消除”[7],构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领导地位的强烈冲击和碰撞,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意谈、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在承受着以美国为首的强国战略遏制牵制的同时,面临着西方霸权文化和价值观念侵蚀渗透的巨大压力。由于这种渗透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层次的,往往更具有隐蔽性,更容易被忽视,因而一旦这种和平演变得手,足以瓦解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8],不断深入的社会主义实践给社会生活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引发各种思潮,高校思政课在解决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方面遇到了来自现实的挑战。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思政课,要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出发,以全新的角度探讨思政课的特点、功能与使命,探索思政课教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路径,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丁蓓蕾.文化安全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2]孙向成,姜永波.如何增强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130.

[3]许晓菁,李晖.关注文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2):82.

[4]王东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探析[J].内江科技,2007,(1):9.

[5]邱柏生.试图摆脱困境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6):51.

[6]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苏白茹.国家文化安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厦门:厦门大学,2006.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26-02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1]。因为,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各普通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工作,但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以武汉工程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

一、“概论”课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概论”课是各个层次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充分显示了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地位,从“概论”课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围绕“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就武汉工程大学的情况来看,“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比较丰富的,例如,组织学生观看《走近毛泽东》等电影,参观“八七会议”遗址和辛亥革命纪念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邀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等[2]。其中,暑期社会实践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其他实践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一)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性强

与其他校内实践形式相比,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大了解基层社会,他们平时身居校园,关注的东西比较狭窄,缺乏一种国情意识、社情意识,对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知之甚少。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但了解国情社情,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也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知识和阅历,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二)暑期社会实践主题多样

校内的实践活动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涉及主题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暑期社会实践由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活动主题上可以做到丰富多彩。每年武汉工程大学围绕“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课程内容拟定的实践主题高达上百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项目,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暑期社会实践覆盖面广

学校虽然也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革命遗址和访问一些企业,但由于受实践经费和单位接待能力的限制,只能是选择一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暑期社会实践则弥补了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学生,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二、“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

自2008年暑假开始,武汉工程大学“概论”课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大二学生必须在暑假完成一次社会实践,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拿到1个学分。具体做法是在大二下学期“概论”课结束时布置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实践的主题、实践报告的格式及具体要求都挂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参考。从近三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完成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在暑假结束后上交了社会实践报告。但在批阅学生实践报告时教师也发现不少问题,感觉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有待加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的实践报告弄虚作假、东拼西凑,常见的现象是有些报告无时间、无地点、无人物;有些报告明显直接从网上下载,标点符号、格式均未作任何修改;有的报告内容雷同,仅在时间、地点、人物上稍作调整;还有的报告与“概论”课内容毫无关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类虚假实践报告几乎占到一半之多,真正有价值的实践报告少之又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参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无关紧要,把它看做可有可无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消极应付,根本就没有在暑假参加任何实践活动,等到快开学时,从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文章打印出来交给老师。其次,不少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麻烦的思想,不愿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必然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深入到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展开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为撰写实践报告提供素材。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到基层开展调研,自然也就无法写出有质量的社会实践报告。再次,思政课教师与学校各相关单位缺乏沟通,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每年暑假,武汉工程大学各个院系和校团委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这些单位能够与思政课部相互配合,由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制定、实施和总结,将取得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但在现实中由于双方缺乏沟通,使得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缺乏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情况完全不知情,这也影响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措施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教学形式,但要更好地发挥其效果,必须把工作做细。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想暑期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必须调动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此,一方面需要“概论”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课堂上积极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各院系、校团委等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做好动员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不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校团委可以组织编印《暑期社会实践简报》,集中报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果,简报的发稿情况作为各院系评比的内容。对于优秀的实践报告可以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比如,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授予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和个人荣誉称号等。

(二)做好暑期社会实践前的组织工作

成功的社会实践是以活动前充分完备的组织工作作为前提条件,因此,“概论”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突出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可行性,最好能够提供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格式。其次,鼓励学生组成实践小组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单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任课教师可以在放假前要求学生自愿组成实践小组,上报实践小组的名单和实践方案,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时间、地点和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放假前要确定好每个实践小组的指导教师,给学生留下指导教师的联系方式,以便教师在暑假与学生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学生实践情况,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加强教师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

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在校内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关于“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选题原则、调研方法、报告撰写等内容的辅导。通过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辅导,使学生对“概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标更加明确,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要求更加清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带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这种形式虽然效果最好,但限于资金和师资等客观条件,适用范围有限;另一种是间接形式,即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通过手机、电子邮件、QQ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这种形式只要应用得当,应该也能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四)强化对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效果,也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重要依据,应该认真做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考评工作。开学一周内,任课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带学生的“概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收齐,并认真审阅,给出分数。对于明显抄袭、弄虚作假的实践报告直接打回去要求学生重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织答辩。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答辩学生所撰写的实践报告针对调研选题的意义、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基本结论和对策以及自我感受等内容进行提问,结合学生答辩情况,由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给出具体的分数。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中宣部教社政[2005]5号.

[2]叶芃,汪洪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与利用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05.

[3]常城,李慧.我国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

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0,(7).

上一篇:苏州大学戏剧影视下一篇:鹊桥仙七夕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