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2025-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西高考语文作文点评(推荐8篇)

江西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篇1

【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点评】

江西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篇2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 中往往流于形 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 不得透露 个人信息 ;(3)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字数不少于700字。

【解题】

可从“是 什么”的 角度谈“学习探究”。第一,可从正面角度论说“真正的学习探究的内涵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探究的外延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探究是什么样子的”等。第二,可从反面角度论说“真正的学习探究不是什么样子的”。第三,可从横向角度论说“中外教育中‘学习探究’的异同点是什么”等。第四,可从纵向角度论说“相比昔日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现今‘探究式’教育 的进步之 处是什么 ”“未来中国教育中的‘学习探究’会是什么样子的”等。

可从“为 什么”的 角度谈“学习探究”。第一,可从正面角度论说“为什么要提倡真正的学习探究”“真正的学习探究对于兴趣的培养、个人的成长、人才的塑造、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等有何价值和意义”等。第二,可从反面角度论说“为什么需要遏止虚假的学习探究”“虚假的学习探究对学生的快速成才、教育的健康发展等有何危害和影响”等。第三 ,可从横向 角度论说“为什么‘学习探究’在有些国家落实得较好,而在另一些国家则落实得不够理想”等。第四,可从纵向角度论说“为什么随着教育史的发展 ,社会必然 会呼吁‘学习探究’时代的到来”等。

可从“怎 么样”的 角度谈“学习探究”。第一,可从实践层面论说“我们该怎么样在课内外进行‘学习探究’”“自己或他人是怎么样在课内外进行‘学习探究’的”“学生、家庭、学校、国家、社会该怎么样做才能使真正的‘学习探究’落到实处”等。第二,可从认识层面论说“怎么样看待与评价现 今的‘学习 探究’”,可肯定、否定或辩证思考。

【范文】

应试教育的“中国式”课堂探究

有调查者说:“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但我经历的却是另类的课堂探究,这是应试教育下流于形式的课堂探究,姑且套用“中国式过马路”,称之为应试教育的“中国式”课堂探究,希望能引起学校领导、老师重视。

我来揭秘一堂探究性实验课,带你走进真实的“探究”课堂。高三学生面前,放着一道探究实验题,你以为老师会让你动手做实验、找数据、做分析、写结论吗?这是奢望,探究实验与你无缘:老师让你翻到某页,看课本上的某一段话的提示,然后开始讲解关于探究实验的解题方法,指出易错点。讲完后,老师让同学们“实践”———做题目。“啊咧,老师,不做实验吗?”“都高三了,哪还有时间做实验啊!你是小学生吗?会做题就够了。你不想考大学了?”

回想高一、高二,也就做过五次实验,物理两次,生物两次,化学一次。其中探究性实验做过两次,都是事先老师就在黑板上“做过的”实验,已经知道了实验结论和操作扣分点了。做这样的实验能探究什么?我无语。我只觉得这与刷题没什么区别,我们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小钢笔科学家,最大特长就是用笔做实验。

教室里的情况也不比实验室好。有一次,学校听说有外校老师来听课,赶紧派人到班上通知大家做好准备,并安排听课者到做了充分准备的班级听课。结果他们发现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同学踊跃发言,对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发表了各具特色的看法,我们的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带头鼓掌。我们只知很热闹,像演戏一样,脑子里空空的,不知道探了个什么究。而听课老师评价说 : “这是一堂与 国际接轨 的课。”其实他们心里也明白,这只是一堂精心导演的探究课,一件“皇帝的新衣”而已。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点评 篇3

一、稳中有变,难度略降

从整份试卷来看,题型没有太大变化,延续了近几年江苏高考的常见题型,非常平稳。整份试卷的难度上,较去年有所下降,主要集中在古诗文上,但是考点和考试内容与去年比较起来有了变化,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尤其是语用第三题将一段形象化的语言用平实的语言加以概括和分析与第四题漫画题对现实生活中长辈对晚辈无原则、不分是非的爱进行揭露的题目,虽说不上耳目一新,但很新奇灵活。可以说试题的设计既平实又灵活,能分出不同的能力层次,加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试卷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对中学语文教学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语基的考查去年考的是字形与病句,今年考查的是字音和选词填空(可以说是同义词辨析),应该说出题都紧扣考纲,不偏不怪,难度适中,学生较适应。文言文选的是苏辙《伯父墓表》,选文浅近,不冷不僻,行文洒脱,紧扣考纲,考点明确。而翻译与去年比较起来,难度下降不少,应该说只要是平时注意实词积累,掌握一定翻译技巧的,拿七八分没有问题。

今年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其总体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特别是诗歌选的温庭筠的《梦江南》,情真意切,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它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考生可以联系到他的另一首《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词)。选文更贴近中学的阅读教学实际,所选材料都是大家之作,阅读难度不大,平易之中又有一定的深度,考生须深入体会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二、关注生活,追求真善

多年来,江苏高考一直具有贴近社会生活,关注价值取向的特点,旨在引导高中生快乐学习,关注时事,精彩生活,追求真善,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09年有关国际金融危机问题,10年总理记者见面会上的开场白引用古训,11年病句题中“国民幸福指数”、“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等信息,而今年出现的语用第三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对各种生命的尊重,第四题对现实生活中长辈对晚辈无原则、不分是非的爱进行揭露,名句默写中选自《劝学》中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尤其是师陀小说《邮差先生》对“小人物”的赞美,无不彰显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既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更要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整份试卷既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又有现实意义,颇具匠心。

三、名家荟萃,文化传承

文言文选的是苏辙的《伯父墓表》,诗歌鉴赏考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理解起来并不太困难,问题具体,学生也比较容易把握。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的依旧是小说,选的是师陀小说《邮差先生》,小说事理清晰,表意简明,情节较淡,学生比较容易梳理清楚文章的思路结构,设问具体,指向明确,而且都是学生平时训练过的题型,答题抓取信息的难度不大,文章主题易把握,但最后一题探究题有难度。

论述类文本选的是英国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的伍尔芙《笑的价值》节选,选文不是古代的名家,就是现代的大师,至于名句默写,都是经典名句,围绕做人、立身、处世、为学等出题,课外名句更是经典,选的是《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么多的名家名篇来看,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倡导的是一种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观,读经典文章,做有文化素养之人。同时也告诉老师,要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细读文本,体味自然,感悟人生,一定要认认真真教好《必修》与《选修》的各个篇目,不能片面追求分数而去死做题,急功近利,最终将得不偿失。

四、关于作文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忧与爱》。作文给出了三段话,其中,一段是孟子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段是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段是出自罗曼·罗兰的名句。

今年的高考作文与往年“提示语+命题”的形式相比,有了一点变化,它是给了三段材料,结合这三段材料的寓意,提炼出准确的观点,围绕题目《忧与爱》写一篇文章。其实,细细分析,这三段材料都是围绕忧与爱展开的,但各有侧重,一段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谈的,一段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谈的,一段是从人生角度来谈的,每个材料都是命题者给的一个立意方向,但学生可以跳出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应该说立意是多元的。就审题上来说,难度不大,含义清晰,导向很明确,但境界却有高低之分。另外,今年的《忧与爱》又回到了关系型命题上,细细分析,‘忧’与‘爱’两者并非对立,相反属于并存关系.只要有爱就会滋生出相对的忧愁和烦恼。命题特别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只写一面或并没有将两者的关系揭示出来,可能就会影响得分。写“忧与爱”,可能重点应该在“忧”字上,“忧”中见“爱”。就文体选择上来说,命题《忧与爱》属于情感型题目,更适合写记叙文,因为记叙文力倡以情动人,这也符合近几年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呼吁要让记叙文回归的宗旨。如果写成议论文定要注意切口要小,不可泛泛而谈,可以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等角度展开,突出忧与爱之间的关系,选出典型材料加以分析,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例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为何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为何为子女而忧?杜甫《登岳阳楼》为何凭轩涕泗流?美国作家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为何对狼的哀号而忧思?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当然写作议论文时如能作辩证思考,更能彰显小作者的思辨能力!如我们都知道忧是源于爱,但一味地忧,忧得过重,反而会给对方造成精神负担,这背后的爱就会变成痛,这是不可取的。因此,这个命题的思辨性更强,写作的范围更广,无论是纵向挖掘还是横向开拓,都给考生留下了或深或宽的发挥空间。如此更能展现自已对问题的思考认识,更能展现出自已的文学功底与才华,也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已,追求真爱,完善人格,担当责任,提升自已的生命价值。作文题目让人拍案叫绝!

总之,整套试卷紧扣考纲出题,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没有偏题怪题,设问具体明晰,试卷立意上追求人文底蕴和传统文化,对考生有道德精神引领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学生如在规范细节上做得够好,且有厚实的知识储备,有较丰厚的人文素养,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就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江西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篇4

2013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点评

【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点评】

上海卷的高考作文,生活里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你从哪个角度写都行,人们容易忽视更重要的东西,欲望得不到满足,这山望着那山高,人们总觉得自己重要的事情做完之后,还有另外的一个事情。记得老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的,任何好学生,独立思考的学生,都应该从对于名词,看到这种题,从名词的二次定义开始,绝不盲从直接对一个某一个观点做判断,生活中大家往往觉得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什么是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没有定义,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什么叫做更重要的事情?如果做了定义,这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样我们的文章即联系了现实的生活,又与我们独特的思考,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说法,所谓重要的事情,当今浮躁的事情,太多重要的事情,无非就是自己获得的那个成功,我们今天不就是认为所谓成功才是最重要的嘛,所谓成功就是自己赚更多的钱,自己在单位升值加薪,可是在你获得的重要的事情之后,你会发现,为了成功,有时候你忽略了太多,这不就是语言告诉我们的嘛,语言告诉我们,慢慢走,欣赏,语言告诉我们,周边的风景才最美,真正的成功在哪?真正的成功就是你内心普遍感受到了幸福。莫言在他青年的时候,也许是他最幸福的时候,那时候他什么都没有,他有一个高粱地,他懂得什么叫做生命,一片红色的高粱地都可以证明一切,比书本上死板的文字,更能够告诉作家,什么叫做对生命的尊重。各种各样的摄像机,摄影机,但是莫言选择了自己继续回家写作,他知道在名利场上打拼,不是很重要的,所以他的名字叫做莫言,这难道不是一个作家给我们启示吗?以这样的名字自醒的,就这么一个吗?还有一个叫做废名,他写的桥,是湖北的一位重要的作家,是生在湖北省,这是非常重要的作家,名字跟莫言几乎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借助这样一些作家,借助这样一些事情,我们反思什么叫做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自己内心独定相信自己的幸福更重要,幸福的来源可能是我们内心真正坚守着自己的理想,我们慢慢走,欣赏的态度,关注周围的所有人,甚至写到你自己,好多学生会写自己,难道我们现在不就认为高考是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吗?当年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也觉得高考是一座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也过去了,30

2014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篇5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对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作出点评,谈谈影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以下为陈少华点评全文:

2014年广东省高考作文以影像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设题,以影像在不同时代与生活关系的呈现形态为表述,作文材料隐含了科技与人的关系的探讨,作文材料从考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切入,陈述了照相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及情感体验带来的改变与影像,内涵丰富。材料中的“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的陈述,既描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也提示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内涵。不论是“黑白胶片”的发明,还是“数码技术”的普及,科技的发展使物质变得丰富而易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多样,科技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体验。

两段材料并举,对比了照相技术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每则材料本身就富有辩证意味,材料精短易读,只陈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呈现了意义的容涵性、开放性,这些都给考生

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在审题时,既可以对两段材料表达看法,结合照相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可以在相似的科技与人的关系背景下,以一段材料为重点,结合自身的经验,围绕照相技术与分享方式、情感体验等展开讨论;还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他能反应科技与人关系的材料展开联想与想象。以上角度和立意,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写呢?这其实也是“材料引„„”型的作文,其实华南师大 陈妙云教授在2013年的作文备考建议中就重点讲了“材料引„„”题型应试训练,并且在《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突出强调了要强化“材料引写作范围”题型的应试训练。

“材料引写作范围”题型是2012年广东卷出现的作文新题型。这一题型虽然首次在广东卷中出现,但在全国各地试卷中已经出现多年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命题形式和应考策略。因此,我们除了研究好2012年广东卷作文题以外,还应该借助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来加深对“料引写作范围”型作文题的理解。

华南师大陈妙云教授认为,“材料引出写作范围”题型的应试训练,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解读材料的训练,自选角度的训练,明写与暗合的训练和引用材料的训练。(《语文月刊》2012年第8期)

所谓对材料的解读,就是要读懂材料。与现代文阅读题一致,读懂材料应包含着对表层义和深层义的理解,所谓的表层义,就是整个材料客观、整体的意思;所谓的深层义,就是在理解表层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验挖掘材料中所暗含的话题。所谓表层解读就是对整个材料的客观整体的阅读与理解。首先要对材料进行整体客观的阅读。

本次作文题目的材料及要求中没有任何表达主观倾向的字句,是一种完全客观中立的陈述。学生可以从材料表层内容和深层含意中自选角度立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赞成支持材料中的某一方的行为、观点、态度,也可以反对,能言之有理,自

圆其说即可。本次命题力求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上取得平衡,既保证了对材料的多元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切入角度的任意扩散。

广东卷作文题干中对选角度的要求是“自选角度”,没有像全国卷的“选好角度”的说法。即目前来说,广东的材料作文评卷中,“角度没有优劣之分”。但必须承认,材料作文中必然有好的角度和相对较差的角度,陈妙云教授甚至认为,“角度有优劣之分,不要放纵学生乱选角度”。因此,训练学生选择恰当的写作角度,就成为了全面备考的必然要求。

根据目前的经验,要选好角度,一是重点关注材料中提示性的话语,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提示语是妈妈的话“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这是全文的中心意思。

所谓的引用材料,就是在文章中明确引用材料的内容或话语,包括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夹引夹议三种方式。本次考试按照2012年高考评卷的原则,可引用材料,也可不引用材料。不引用材料的学生,则必须做到暗合材料。所谓的“暗合材料”,是指文章中没有出现“引用材料”的三种方式,但能够通过具体的话语判断出考生读懂了材料的内容材料处理方式,是一种较复杂的处理材料的方法。本次作文许多优秀的作文就体现了暗合材料的写法。

但也不能忽视了一个现象,即本次作文中许多低分作文正是由于考生写作能力不足,无法在文章体现出自己已经读懂了材料内容,因而被判为基本符合题意或偏离题意作文。因此,从全面备考和稳妥立意的角度出发,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引用材料的训练。

介绍一些建议:

1.鼓励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自己的独特认识,当然,这种经历感受要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2.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要阅读一些新闻类报纸、杂志的评论型文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深度,要在模

仿中借鉴名家的写作技巧:比如《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杂文选刊》;

3.与阅读同时并进的,是写作,比如可以写一些要常写一些时评、随笔、杂感,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江西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篇6

江苏作文名师点评

天利考试信息网特邀:三河二中 李淑玲

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在全世界自然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今天,呼唤绿色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本作文题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对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学生看到此作文题,会立刻联想到地震、火山灰等近期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因此会有话可说,有态可表。同时还能联想到中国倡导的绿色奥运、绿色世博等,可写出具有现实意义、具有针对性的文章。

高考作文习作点评(5) 篇7

第二节 写作(满分25分)

请根据下面的英文短诗,展开适当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标题为:My Teacher Mr. Moore

There's a teacher Mr. Moore,

Who is lovely and thirty-four.

Always encouraging us to try,

He leads us to a world of 襴hy?

We all admire him more and more.

注意:

1.不得照抄短诗原文。2.必须结合短诗的内容,发挥想象,适当展开。

3.必须突出短诗的主题,结构完整,语意连贯。

4.短文不能写成诗歌形式。5.词数:120左右。

学生习作:

Our teacher, Mr. Moore, who is thirty-four1. We all like him for his lovely looking2. Moreover3, we like the way he teaches us. He always encourages us to have a try and helps us build self-confidence.

As a result4, we were lead5 to a world of "why"6. With his help, we develop a habit of asking questions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a word, Mr. Moore teaches us not only the study, but also the life attitude7. We are all proud of having such an English teacher and making friends with him8. So we all admire him more and more. We like learning more and more9.

原文修改稿:

Our teacher, Mr. Moore, is thirty four years old. We all like him because he is good-looking and friendly. More importantly, we like the way he teaches. He always encourages us and helps us build self-confidence.

He led us into a world filled with wonders and helped us develop a habit of asking questions and solving problems.

Mr. Moore not only teaches us how to learn, but also a positive life attitude. We are all proud of having such an excellent English teacher and a great friend as well. As time passes, our admiration for him grows together with our interest in learning.

整体点评:

要点:文章覆盖了所有要点内容。

结构:作者使用了一些复杂结构,如:not only... but also...、such...、with his help等,而且,也努力使句子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

词汇:作者使用了一些高级词汇,如:lead to、build self-confidence等,但是词汇的搭配和语法还存在错误。另外,有些连接词的使用不是很恰当。

难点分析:

1、Our teacher 是主语,Mr. Moore和our teacher 是同位语,who is thirty-four是定语。因此,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删除who。根据第一条要求:不得照抄短诗原文,需要把is thirty-four换一种方法表示,可以换成is thirty four years old。

2、Good-looking是形容词,其名词是good looks。另外,用lovely来形容成年男性的容貌是不太合适的。所以改成一个从句:...because he is good-looking and friendly.

3、Moreover是“而且,此外”的意思,用于补充说明。而more importantly能表达“进一步,比较重要”的意思,用在此处更恰当。

4、恰当地使用连接词可使文章逻辑清楚连贯,但如果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就会适得其反。这里,as a result就是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从逻辑上看,前一段讲了老师外貌好、善良,培养我们的自信;这一段说教授给我们很多知识,鼓励我们问问题,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赞扬老师,和前一段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因此as a result多余。

5、此处为被动语态,lead应该用过去分词形式led。

6、Wonder作名词表示“令人惊奇羡慕的东西”,含有能够激发人们去学习、去弄明白的意思,用在这里比why更生动,而且a world of why在题目中曾经出现过,文中再次使用则违背了题中的第一条要求。

7、这里并不是总结性的话,因此in a word用在此处多余。再者,study虽然表示“学习”,但是英文中不这么用,“teach us not only the study”是中式英语,正确的表达是“not only teach us how to learn”。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life attitude,本文的意思应该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改成positive life attitude。

8、Having such an English teacher和making friends with him不是并列结构,因此用and连接是错误的。这两个表达也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改成"an excellent English teacher"和"a great friend"的并列。

9、这两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所以我们都越来越钦佩他。我们也越来越喜欢学习了”,也就是说我们“对他的钦佩”和“对学习的喜欢程度”都与日俱增。这个地方应该使用grow, increase等表示“增加”的词汇。中学生喜欢滥用more and more这个词组,而用在此处并不恰当。

【参考范文】

This poem demonstrates the full extent of my admiration for Mr. Moore1, my favorite teacher. At thirty-four, he is still a relatively young man, but he is very skillful in motivating his students. It is very rare for students to misbehave or not concentrate during his classes. Additionally2, he has a special knack for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question the basis of everything they learn. This makes his classes exciting and our learning rewarding. In short3, my admiration for him is unsurpassed and is increasing as time goes by.

【参考句型】

1、 把主要内容Mr. Moore写在前面,然后接补充说明的内容,这种句型可以突出重点。如果这句话写成This poem demonstrates the full extent of my admiration for my favorite teacher Mr. Moore. 就显得平淡无奇,不能突出重点了。

2、 Additionally是语句连接成分,一般用于句首或者段首,用逗号与正文隔开。其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使句与句或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流畅。这个词与what's more、moreover 意思相同。

3、 In short表示其后是总结性的话,同时也是结束文章的一种方式。它比in a word 好,因为严格说起来,in a word 后面就只能说一个词。

【有用的表达】

1. impress vt. 留下印象

[提示]同学们熟悉的是其名词形式impression,却不经常使用动词形式。

[例句] Impress them strongly on your memory.

[例句] Modern buildings impress us because they are huge, but many people do not find them beautiful.

2. demonstrate vt. 表明,示范,证明;vi. 示威

[提示]可以和很多词换用,如show、indicate、illustrate等。

[例句] Learning style theory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way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nd use various methods to demonstrate their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例句] They are demonstrating against imported Japanese goods. (此句中demonstrate意为“示威”)

3. motivate vt. 激发,促成

[提示]同学们熟悉的是其名词形式motivation。

[例句] Distance learners never meet their classmates or teachers face to face, so they have to motivate themselves to complete projects without encouragement and advice from others.

4. question v. 询问,审问,怀疑

[提示]同学们熟悉的是其名词用法,而在这里用作动词。

[例句] I told the policeman who drove here to question me.

[例句] No one dared to question the final decision.

江西高考语文作文点评 篇8

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我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

挑错的必要性,来自于主观世界的狭隘与片面。我们常常沉醉于自己超于常人的流光溢彩,而忘了在骄傲的同时保留一份面对不足的谦卑。

所以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智者如曹禺,也深谙这一哲理。当美国剧作家蒙特来华拜见这位剧作大师时,交流正酣,曹禺拿出黄永玉对他的批评信:“我不喜欢你后来的戏,一部也不喜欢,你丢失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如此辛辣,一针见血,指出曹禺“重政治,轻创作”的错误,曹禺硬是让翻译一字一句译给蒙特听„„可见曹禺的伟大,除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体现在了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

然而,若一味妄自尊大,对别人的挑错“充耳不闻”,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苦楚。李经纬,在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健力宝”公司,创造了可与百事可乐比肩的商业传奇。可是,面对前无古人的成功,李经纬却对别人的挑错一概拒绝,面对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批评与阻挡,他不管不问,集巨资在广州建造健力宝大厦,最终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面对业界好友对他“不考虑商业规律,一味拉广告招商”的挑错,他拒绝诚恳吸收,最终让健力宝暗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自己也身陷囹圄。那么,如何善待批评以追求完美自我呢?

首先,面对别人尖锐的挑错,要保持一份淡定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躲不藏;如季羡林所说的那样:“别人说的话是鼓励是批评是鞭策,都是对我好。”其次,要学会甄别“有价值”的挑错与“一味为了挑错而挑错”,也就是说,在面对别人挑错时,不是固定的屈从,而是要保持一份起码的信任。如演员于是之一辈子都在接受观众的挑错与批评,但必须经过“审视——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把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演到了人们心中„„

人生逆旅,每个人都会犯错,迷失甚至被异化,而往往一份善待别人挑错的胸襟,能够带领你欣赏更旖旎的风景。

【名师点评】阅卷组专家认为,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首先题目拟得好——“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把善待错误上升到人生境界的高度,这就远远高出了那些只知就事论事的考生,这说明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激活全篇。当然,作者在选择论据上也费了一番心思,曹禺一例是正面的例子,论述了“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李经纬一例则是反例,从反面论述了“别人的挑错‘充耳不闻’,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苦楚”。文章最后指出了对待批评和挑错的正确做法。可谓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正视批评,成就谦谦君子之风

在《咬文嚼字》杂志开辟专栏,专门为名作家著作挑错之后,这些作家纷纷表示感谢,诚恳承认错误,可见,接受别人的指正与批评,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消除谬论的好方法,显示了一个人大度谦和的君子之风。胡适一生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赞扬和批评他的人都表现到了极致。他有一句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从不以激烈的言辞攻击自己的反对者,而是正视别人的批评。这不是懦弱卑下的表现,恰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之风。他年老时身居台湾,大陆人民不认可他,他坦言:“我这一辈子做了百分之六十的事对国家有益,剩下百分之四十我是不怕骂的。”并说:“允许别人说话是形成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人之老矣,仍保持一份平和谦卑的心态,正视别人的指责,他的谦和君子之风永远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而与此相对的,是其好友陈独秀。两人初为同道,后因政见不同而成为政治上的死敌,然而私人的友谊仍在。陈独秀主张激进革命,拒绝接受渐进改良派的任何批评建议,最终因自大而决策失误,致使无数共产党人被杀害,其本人也被开除党籍。然而在其穷困潦倒之时,发动北大全体教授营救他的却正是胡适。接受别人的指责,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成功路上必备的态度。“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正视群众的指责,及时修正错误,做出正确决策,迎来了开放口岸的汽笛声声、交易所的铃声阵阵„„

在当今中国,青年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他们敢于对混乱的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我想说,青年人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好声音,首先要练就一副好嗓子,选择那些有可能对现实造成危害并要继续危害下去的事,以慷慨激昂之音为促进社会的调整和改变发声。而我们的国家,只有正视来自各方的指责,才会让这个几千年来以智慧、谦和而著称的国家,不失应有的谦谦君子之风。

正视批评,让我们一起做出努力,成就谦谦君子之风,消除谬 误和浮躁之气。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意蕴深厚、条理清晰、比较规范的考场议论文。文章直接截取材料,由此引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指正与批评,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消除谬论的好方法,显示了一个人大度谦和的君子之风。这样入题迅速,点题明确,又能避免偏题,使文章干净利落。结构严谨、清晰,由材料起,引出话题和中心,再到选取胡适、陈独秀一正一反的例证,相互对照,同时例证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深化了主题。最后一部风,表达对国家之关怀,结尾处从青年人的角度发出号召,有气度,有担当,情深意切。首尾相扣,一气呵成。对人物素材的娴熟运用,对文化名人的中肯评价,将话题演绎得机警而成功,使文章立意深刻,思想卓然不群,意蕴丰富,具有不可抗拒的思想力量。

腹有雅量气自华

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

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白云苍狗之间,仍清澈见底。偶有桀骜不驯的一次,人们为它加固堤坝后,它就继续温顺地滋润农田。

河流有如此雅量,那些被《咬文嚼字》指出错误的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雅量,是一种直视错误的大气魄,是一种虚心聆听的大胸襟。有雅量的人,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花开的彼岸,亦可安然走过黑夜里的山路。

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

金銮大殿上,群臣惶恐,惧怕天威。她读完骆宾王将她骂得狗血喷头的《讨武檄文》后,莞尔一笑,大赞此人才华。臣子们面面相觑,她却责备宰相不能早日发现这一人才。

这是何等的雅量啊!面对批评和指责,作为天子的她不仅不愠,反而欣然接受。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如玫瑰般铿锵的她从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她深知,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

雅量,让一代女皇,托起日月当空!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而雅量,却如同那幽谷芝兰,香飘千年,至今仍在。

坚净斋里,他挥毫泼墨,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启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有着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可即使如此,他仍常常虚心请教于人,每当别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便欣然如一个得到礼物的孩童。

这便是雅量。对待不足敢于直视,胸怀如天地广。雅量,让一代大家山高水长!

雅量让铁凝与莫言真挚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我“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

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中华„„

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

而我当代青年,更要直视错误,虚心改正,不计过往,意气风发,铿锵前行,因为——

腹有雅量气自华!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先咏他物,然后引出所咏之物”的起兴手法。由眼前河流的雅量写起,由物及人,古今结合,联想到武则天、启功以及铁凝、莫言等人直视错误的气魄、胸襟,再由个人上升到国家,叙述一代代直视错误并虚心改正的国人的雅量,层层深入,结构紧凑,过渡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也是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再者,此文题目“腹有雅量气自宽”很有特色,使得文章主旨鲜明,让人耳目一新,可见考生无论是在对文题的理解上还是在选材上都高人一筹。另外此文诗一般的语言,流畅通顺,夹叙夹议,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也为作文增色不少。

闻吾过,心窃喜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孔老夫子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且不说改正错误,单说知错,便已是不易。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是恼羞成怒,还是虚心接受并对别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闻过则喜,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初任校长之职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出身低微,阅历浅薄,顿时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面对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头上的批评,他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认真收集那些批评他的语言,反省自己,并一心扑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上,终成该校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试问,假如罗勃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退缩怯懦了,或是冲动恼怒了,那么他又如何能名垂青史,成为芝加哥大学的骄傲呢?面对批评,我们应有的不正是这样一种谦逊的低姿态吗?

闻过则喜,可以带领一个集体走向胜利。纵观历史风云,哪一次战役的作战计划不是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审议,再修改、再审议才最终制定的?如果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没有闻过则喜的胸怀,何来一次次战役的胜利?如果他一意孤行,又会有多少士兵的生命白白葬送?又会有多少无谓的牺牲?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会冷静,冷静地去思考,到底是不是我们的错,有则改之,并做出改进,为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

闻过则喜,可以兴盛一个王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对于魏征直截了当的批评,他没有以皇帝的威严震慑他,而是欣然接受。正是唐太宗这种闻过则喜的品质,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有了仓廪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空前盛况。

闻过则喜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面对“咬文嚼字”的纠错所表现出的,不正是闻过则喜的胸怀吗?闻吾过,心窃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

闻过则喜,助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名师点评】在考场上,难见这样一篇颇具杂文风格的好文章——睿智深刻而不消极,语句锤炼彰显生动。考生匠心独运,题目用“闻吾过,心窃喜”一语,句式工整,既概括了文章主旨,更彰显了考生的文言文功底。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用孔老夫子的名言过渡,承上启下,借唐太宗的话收束全篇,这些名言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的是,文章多处反问连用,增强了气势,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此外,文章开篇提出论点,并逐层深入摆事实讲道理,可谓精彩。

文字留香

我没有尊贵的身份,但我仍以虔诚之心敬畏汉字的丝丝留香——题记 五月湛蓝的天空下,樱花早已一片片的纷落,浓郁的树荫下,我摊开双臂上漫卷的书,书香萦萦将我围绕。稀疏投影下的阳光交织着野蔷薇的芳香,撩人的是那书上的文字精灵。我知道,这方方正正的汉字已成为我血液流淌着的气息,烙下芳香。

曾几何时,我倔强地写了又划,划了又揉,揉了又扔,扔了又写。我惊讶于那一个“永”字,老师教我们练了如此之久,四面白墙,曾经年幼的我,烦躁地听着知了的叫声咬着笔杆,恨不能将那一笔捺写得赏心悦目。

一纸深秋,遍地深沉的金黄。暮雨如画中,我们吟着离愁,将吟诵之声绘入这纸深秋。笑那红雨瓢泼中人生只如初见的情愁,笑那泛黄史章中曹操还贪慕着小乔,羡那《诗经·小雅》中“呦呦鹿鸣”的闲适,恨那旷古离骚中竟无人懂你屈平的无奈。“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曾经惆怅得令人心痛的文字,伴我渐渐成熟,我抚摸着这些汉字,生怕自己才疏学浅,误解了这博大精深。汉字留香,我不敢轻浮地一嗅。

岁月带走了我的最美韶华,却带不走这汉字留下的芳香。时光荏苒,等我终于到了可以摊开一本厚厚史册之时,我不知该以何种表情,何样心情来容忍那简单的错字。当看到“蒜薹”被写成“蒜苔”之时,当看到“启示”被写作“启事”之时,我的心竟像被黄蜂狠狠地螫了一下。我没有尊贵的身份,不能纠正这不堪的错讹,无法表达对汉字的敬畏,我却依然在心底里偷偷哭泣。

挑灯夜战,我揉着发涩的眼睛,却执拗地不肯潦草一笔,这汉字的方正,我难以将其扭曲,我看着作业本上红笔勾画的地方,我又将“翱翔”写成了“遨游”,抬头对着老师的目光,我将嘴角上扬。老师您放心,我将以虔诚之心敬畏汉字。

我不是作家,没有人屑于纠正我的错误,没有人会因我将“启示”写成“歧视”而指责我,但指尖触碰着的笔杆,余温烘托出汉字的芳香,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嗅觉贪婪地吮吸这香气,唯有沉浸其中,心生敬畏。

汉字留香,敌得过这清晨中蓬勃的泥土香。汉字留香,值得我守护这一抔中华香。【主题点评】 考生从“咬文嚼字”中提取“文字”,围绕“汉语文字”进行写作,写成了一篇中国汉字的颂歌,歌颂了汉字的美好。汉字传承的美好。考生的表达感情是独特的,立意的角度也是独特的。【选材点评】 考生选用自己练习汉字的独特经历以及汉字误写的相关材料来写,增强了真实性和亲切性,同时也选用了汉字所承载的汉语爱恨情愁,来抒写自己对汉字的敬畏心和热爱情。

【结构点评】 这篇文章先写一句题记,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开篇写景,渲染美景,抒发美情。然后以时间为序,先回忆幼时练字的情景,然后写读书时汉字所传达的爱恨情愁,写读书遇到错别字和自己写错别字,暗扣了材料内容,最后点出考生写作之依托,文章结束时,独立成段,抒发感情。

【语言点评】这篇文章情美文美,通篇弥漫着汉字馥郁的香气,这得益于考生的语言美。题记中作者化抽象为形象,让“汉字”“丝丝留香”,开头“湛蓝的天空”“浓郁的树荫”“萦萦的书香”“稀疏的阳光”,将“汉字”书写成“精灵”,多美富有诗情画意。

“写了又划”几句将幼时练字的情景再现,“咬”笔杆的描写极为精到。“一纸深秋”用字简洁洗练,然后一组排比将汉字所承载的爱恨情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一个“嗅”,有李清照 “却把青梅嗅”的味道。当作者写道遭遇错别字时,作者说“我的心竟像被黄蜂狠狠地螫了一下”,一个比喻写出了自己的心痛。

最后将汉字之香与泥土之香作比,进而升华为“中华香”极尽歌颂之意。

人言可敬

古人常言“人言可敬”,诚然,谣言与诽谤着实可畏,不单可畏,而且可恨,有一种人言却是可敬的,它让我一心遮掩的谬误与瑕疵曝晒于阳光之下,让那些见不得人的龃龉无所遁形,它比三人成虎的谣言更可畏,但正是这可敬可畏的人言让我们在光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曾感慨于北宋的党派之争,王安石感于百姓生活的苦楚与政事的壅蔽,决心改革;司马光看见权力斗争的复杂与利益的波流暗涌,保守拒进。势不两立中,这两位后世声名显赫的文学家无愧于其君子之质,以谏为剑,以劝为刃,相促相进,使北宋在这谦谦君子之争中获得长久的安宁。犹记得王安石去世之时,司马光悲痛不已,涕落满襟,这其中,也因那可敬的人言从此不再有了罢!

我亦感慨于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与耶律楚材的悲悯情怀。当成吉思汗发誓要为枉死的国人报仇雪恨时,我看见耶律楚材眼中的敬佩与向往;当成吉思汗的铁蹄向着更远的西方踏进时,我看见他眼中的忧虑与疑惑;当成吉思汗所过之处哀鸿遍野,繁华散尽之时,我看见他眼里的坚决与痛苦。他站在成吉思汗面前,不卑不亢,指责他对人格的违背与尊严的伤害,他毫不顾虑这可畏的人言,是否会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他只知道必须要说,惟其如此,那沉浸于征服与杀戮的帝王才能幡然醒悟,改正自己的过错。

人言可敬,汉武帝因有东方朔的直言不讳成就千古英名;唐太宗不辞魏征的直言进谏方成太平盛世,是他人的挑错成就了自己的伟业,那光彩逼人的身后正是可敬的人言。

人言可敬,商纣王剖出比干的七窍玲珑心,以封其谏;刘阿斗不顾诸葛孔明的劝谏而乐不思蜀。不听挑错人言,终使他们坠入师心自用的泥潭和贪图享乐的陷阱,毁掉了他们紧攥手中唯恐丧失的权柄和地位。

正如莫言所说,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方式,接纳人言,当是自然的,就如磨破的袖口缝上补丁,在流血的伤口敷上草药,丑陋和疼痛在所难免,但也唯有丑陋和疼痛,才能使人刻骨铭心,规避前车之鉴,在光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人言可敬,在那苛刻地审视看你的目光中抬起头吧,因它铸就的是你潮平两岸阔的锦绣前程。

【主题点评】考生运用逆向思维,结合对导引材料的阅读——将“挑错批评”视作人言,从“人言可畏”的反面入题,写成“人言可敬”。一个“敬”将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作为一种信仰,显然立意是独立高标。【选材点评】考生选用司马光与王安石、成吉思汗与耶律楚材、汉武帝与东方朔、唐太宗与魏征、商纣王与比干、刘阿斗与诸葛亮等材料,材料虽多,却不显繁杂,这得益于考生叙述的详略得当,前两个材料作者进行详写,后面几则材料略述,详者密不透风,略者疏可走马。

【结构点评】这篇文章开篇引用常言,由“可畏”入“可敬”自然妥帖。“我曾感慨于北宋的党派之争”“我亦感慨于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与耶律楚材的悲悯情怀”两则材料过渡衔接自然,后面两个段落以“人言可敬”打头,一正一反,构成对比,然后“点”一下材料并展开说理,最后发出号召。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成,如行云流水。

【语言点评】这篇文章行文自然流畅,简洁明快。在开头由“可畏”过渡到“可敬”,由北宋的党派之争到大汗和楚材君臣恩遇,语言自然流畅,由汉武帝、唐太宗到纣王、阿斗,用语简洁明快,最后作者将“挑错”比喻成缝补丁和疗伤口并展开叙写,说理形象生动。

我看“咬文嚼字”之回归

古人赏花,形香俱在为上品,由此拓展“形”可视为文学作品的文字载体,香可视为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内在气韵,一部好的作品也需要形与香相辅相成,以致《咬文嚼字》专栏的开设让我不禁拍案叫好。

“咬文嚼字”一词古代就有,它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它穿越千年的旷世风华,破空而来,为这个世界荒芜的世间注入了甘霖,为痛苦呻吟的中国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咬文嚼字”之回归,首先是读者意识的觉醒,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压抑人性,专制皇权高高在上,人民早已失去了自我意识,多半是权威的应声虫,随风而倒的墙头草,只会唯上、唯权与唯书,独独失去了唯真。而读者为当代作家的作品挑错,指出一些语言和文史知识的差错,是读者求真求实精神之回归,像王朔叫板金庸,观众对“嬛嬛”两字读音的微博之争让我看到了读者意识的回归,此乃叫好原因之一。

“咬文嚼字”之回归,其次是作家责任意识之回归,这一点才令我看到了“大家”的风范,铁凝作为中国作协的主席,莫言作为中国获得诺奖的第一人,面对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挑错,首表感谢之情并诚恳接受了指摘,让我知道真正的学者不在于他权威的论断或厚厚的著作,而在于他们心中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一种对文字的虔敬,同时我也相信,读者审美品味挑剔目光的提高也会成为他们不断创新完善的动力。中国文学会迎来一派醉人的风光,我想国外影视界“金酸莓奖”和中国影视界的“金扫帚奖”的设立,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由此来激励影视界人士创造出抒写真情的高水平之作,此乃叫好原因之二。

“咬文嚼字”之回归,从深层次上是民族敬畏意识之回归。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是守护民族文化家园纯净的决心,郁达夫曾言:“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呼唤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咬文嚼字”之精神岂能缺少?文化敬畏之回归,此乃叫好原因之三。

“咬文嚼字”之精神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它要渗透在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一起发扬这种精神,此刻我仿佛看到求真的种子在萌芽!

【主题点评】 考生从《咬文嚼字》杂志社为作家“咬文嚼字”入手,挖掘了“咬文嚼字”的深层意义,这在五十万考生中绝无仅有,有幸的是考生作文被质检组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常庆教授遇到,避免了遗珠之憾。

【选材点评】 考生选用国人读书的唯上、唯权、唯书的特点和王朔叫板金庸、甄嬛传,国内国外影视界最差影视剧评奖,郁达夫纪念鲁迅文章里的话语等内容来写,选材都是细细碎碎的,能把这细细碎碎的内容连缀起来,全靠作者的见识。【结构点评】这篇文章开篇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为起兴手法,写赏花到赏文学作品,进而到咬文嚼字。然后用“‘咬文嚼字’之回归”引起三个主体段落,每个段落“此乃叫好原因之”收束,这样一步三回头的顾盼生姿是最让阅卷老师喜欢的结构,也是最容易获取高分的。【语言点评】这篇文章语言具有古典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感受到考生深厚的学养。开篇由花起兴,紧接着追溯“咬文嚼字”之渊源,谈读者意识兼及古代与现代,谈责任意识触及国内与国外,谈敬畏意识,升华为民族复兴。语言上典雅大气。

文字安好,便是晴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典籍为依托,生生不息的精神以文字为载体,一个个方块字,融汇着我们的古老,我们的文化。

现如今,一些著名作家和学者会在作品中出现文字和文史知识的差错,被指出后积极改正固然很好,但事情不该就此结束,这反映出文化缺失理应被进一步揭示。有一个词,叫“国学”,国学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晚清的暮钟与新时代的歌声同时响起,有这样一些人,给了中华文化自由和希望。辜鸿铭留学11年归乡,将“四书”中的三书译成英文传播中国文明,他推崇西方的先进,却不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王国维瘦弱的身躯,独自挺立在北大国学院的讲台上,他用自杀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清洁,捍卫他对国学不易的信仰;而刘文典的激愤与刻薄,却是对传统文化最绝望的保护,当他骂沈从文不值四毛钱的时候,已经依稀看到一种文明渐行渐远的背影,胡适之和陈独秀等人的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但又在不经意间,把国学生生撕开一个缺口。

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叫“民国范儿”,正如王学斌曾言的“民国底气”,而这股孤傲之气,在当今已很难找到,因为文字褪色,文化远走。没有了文字,我们就是漂浮一族,是王开岭所言的“从石头缝里蹦出的人”。

许多人所不齿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却是让我深深震撼的人,无论他是否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但他那对日本传统文化精髓的坚守,以死祭古的豪情,那么真,那样美。现代人正是缺了这样一种坚守,一种守护,一种“民国范儿”。

世界已然掀起一股“孔子热”,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去当了“汉学家”,可不管中国文化多么普及多么热,它是我们的,始终是,永远是。若我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已将文字抛在现代科技的身后,用“图”替代字,用“打字”替代书写,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会不会真的断掉,断在我们面前。

文字,是文化的魂,我们的楷如泰山稳重,行如浮云流水,草如龙飞凤舞,隶如燕头蚕尾,美丽的方块字镌刻着对国学的守护,书写着对文化的向往。若文字一切都好,好在我们新一代的研究与书写中,中华文化便会褪去阴霾,文明古国将迎来有一个文化的晴天。

愿你渐远的背影即将回头,愿你曾经的笑容重新绽放。

【主题点评】 考生从“文字”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切入,论述“咬文嚼字”所反映出的文化缺失问题,运用仿写拟制了“文字安好,便是晴天”这样一个标题,颇富韵味。虽然这不是阅卷组所提供的几种立意方向,无疑它是切合所供材料含义的,是合题合意的。受到作文阅卷组长、山东大学博导王小舒教授的赞赏是在情理之中的。

【选材点评】 考生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掌故了如指掌,信手拈来。辜鸿铭、王国维、刘文典、王学斌、王开岭等等,还有国外的三岛由纪夫。显示了考生非凡的阅读视野和思维视野,纵使一般的本科毕业生也未必能有如此广博的知识视野,所以文章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自不必言。其中流露出的对国学的热爱、对国学现状的忧思,对高三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透露出考生的“国学功底”自然让博导激赏。

【结构点评】 这篇文章开篇如坠巨石,突兀而来,紧接着点出材料,设置问题,引发思考。考生在晚清的暮鼓与新时代的歌声中将思绪聚焦于辜鸿铭、王国维、刘文典身上,笔锋一转谈及“民国范儿”,然后由中而外,论及三岛由纪夫,由时下的孔子热表达自己的忧思,最后用对汉字的赞美,发出自己美好的宏愿。【语言点评】这篇文章磅礴大气,可谓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的顶尖之作。开篇看似套语,实为文章奠定基调,一个“文化缺失”让考生独具只眼,在第三段中对辜鸿铭、王国维、刘文典,虽片言只语,但他们傲然“挺立”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论及汉学热是,多用短句,字字铁,句句钢,“它是我们的,始终是,永远是。”在对汉字进行描写时,运用排比对“楷行草隶”进行比喻,一气呵成。

听听那冷雨

行走在纷杂的世间,成长中我们并不是那样完美,所以总会听到击打在我身上的雨声,看到淋湿的衣帽,实则洗去了一身泥泞。不妨俯下身来,听听那冷雨,冷雨不冷。

潇潇冷雨看似冰凉,打在身上却是热的,面对“语林啄木鸟”《咬文嚼字》杂志的纠错,铁凝、莫言等作家大度地表示理解,并表达了对挑错者的感谢,那毫不留情的纠错,就好似道道雨丝,打在这些作家的身上,维护那文字的严谨,消除了谬误。

一代明君唐太宗遭受冷雨的洗礼似乎比历代帝王都要多,所以他的贞观之治也为大唐奠定了盛世的基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他俯察民意,倾听谏言,以谦卑的姿态面对他人的批评,成就了他千古明君的盛名,也成就了繁荣昌盛的大唐。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看到了繁荣,也看到了衰败。李唐后主李煜,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他听惯了群臣的赞美与歌颂,却不能忍受那些劝谏他励精图治的大臣,最终在一片虚假的“吾皇圣明”声中,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将祖宗留传下来的千古基业拱手让人。不经冷雨的击打,一味蒙蔽在自我满足之中,只能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怅恨和惋惜中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是何等的悲凉。

不经冷雨击打,怎知天气寒冷!近日,饱受世人诟病的红十字会,算是真正领略了冷雨的温度。一起郭美美事件,让红十字会颜面扫地,面对公众凝结血汗的善款,红十字会给出了模棱两可的交代,在善款不知去向,红十字会内部腐败成风的情况被曝光后,社会各界的批评像洪水般涌向红十字会,作为官方机构,红十字会的不作为让老百姓寒透了心。伴随着那萧涩(瑟)的冷雨,红十字会或许应在这场冷雨中听出民意,让百姓凝结着希望的冷雨冲刷掉积淀多年的泥垢,听听那冷雨,改正自身的问题。否则,有何颜面面对充满爱心与希冀的百姓。

冷雨虽冷,但打在身上心里却是暖的。面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我们在厉声断喝中听到那热切的关怀和殷殷的期待,在那些指责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听听那冷雨,让我们更加成熟。

冷雨打在身上,声音柔和不似打在窗上那般凄(利)厉,这冷雨虽冷,却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完善自己。

听听那冷雨吧!

【主题点评】 考生拟题为“听听那冷雨”用“冷雨”比喻“冷嘲热讽”的批评,文章立意为认真听取别人的批评,是切合题意的,笔者质检过另一篇《听听那冷语》,也是高分之作,但略逊一筹。

【选材点评】 考生选用了经典素材,如唐太宗李世民、李煜,也运用了鲜活素材,如郭美美事件等,还有切近实际的生活素材。素材不多但作者善于运用,将李世民、李煜糅合在一起,构成对比。

【结构点评】文章开篇从生活场景入手入题,然后引述材料,既点材料,又做论据。然后论及唐太宗的接受批评和李煜拒绝批评,然后转入“近日”,最后联系考生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实际,最后点明冷雨的作用,收束全文。整篇文章“冷雨”反复出现,贯穿全文,即使再马虎的阅卷老师也不会判为跑题。【语言点评】这篇文章开篇颇有苏轼《定**》的意味,第二段 “冰凉”与“热” 构成对比,“道道雨丝”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在文章主体段落中,同时李唐,对比鲜明,叙述事例兼有引用,叙写郭美美事件则很详细,联系实际颇为简略,最后一句,崭截有力。

2013年高考开头不好的作文

1.《挑错》:挑错之后而改之,方能使我们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使我们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怡然,使我们在秋日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使我们在冬夜神游,感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你或许潇洒,我或许淡然;你或许腼腆,我或许豁达;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然而,只有以诚挚的心,以感谢的态度,请别人为自己挑错,我们人皆可成就华美篇章。

2.《成功因否定而熠熠生辉》:阳光,从树林中穿过,留在树干上圈圈年轮;溪水,从河流中淌过,映出粼粼波光;我们,从山峰上跃下,留下一抹自信的身影,因为敢于否定,可以从容自信。

3.《消除谬误》:一杯水是什么?如果你是化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它的分子构成;如果你是物理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它的质量;如果你是生物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它的循环过程。没有人会百分之百的说明白水究竟是什么,接受别人的指正会更加趋于完美。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只有肯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夏花才会一直灿烂开放。

4.《虚心助你前行》:山,遇上春天就山花烂漫,因为它懂得虚心,虚心接受春天所赐予的改变;山,赶上夏天就百草丰茂,因为它懂得虚心虚心接受夏季带来的雨润;山,邂逅冬天就银装素裹,因为它懂得虚心,虚心接受冬天所给的漫天飞雪。山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懂得虚心接受。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年终工作总结会流程下一篇:积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