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精选9篇)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省编委主任 徐守盛
《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省制定的第一部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政府规章。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省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转变迈出了新的步伐,对于明确机构编制管理权限,规范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严肃机构编制管理纪律,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省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启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编制管理工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负责,将贯彻落实《办法》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与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办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全面提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水平,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办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各市州各部门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超越审批权限擅自增设机构、提高机构规格;混用行政、事业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条条干预下级机构设置;政府机构设置重叠、职责交叉、权责不一致等。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制保障。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我省制定《办法》,将机构编制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机构编制法定化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在新形势下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迫切要求。
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办法》的精神实质。《办法》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涉及的机构设置和调整、职责配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基本内容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特点是:强调了机构编制管理原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明确了机构编制管理纪律,增强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性;突出了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增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性;强化了机构编制配合制约机制,既明确了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责任主体地位,又强调了相关部门的配合责任;加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检查,有利于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水平;规定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责任,有利于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广大干部要认真学习,特别是各级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和财政部门的同志都要精研细读,准确把握《办法》的精神实质和各项规定。
三、依法办事,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纪律。各市州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及省政府公布的《办法》依法办事,特别要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的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副厅级以上行政机构的审批权限在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副处级以上行政机构的审批权限在省机构编制部门,各市州不得越权审批行政机构,不得将行政职能转交事业单位承担。行政编制的审批权限在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各市州不得在中央批准和省级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额外越权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党政机关的其他编制。要严格控制财政拨款的事业编制,不得把事业编制用于党政机关,不得把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混合使用,不得从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调剂编制。要坚持对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的,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报同级编委会(党委、政府)或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其他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各市州各部门在制定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机构编制事项,领导同志在讲话中不能自行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更不得以批资金、上项目、搞评比等方式干预机构编制工作。上级业务部门不得要求下级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不得要求为其业务对口的机构配备或增加编制。
四、加强合作,建立和完善配合约束机制。各市州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极端重要性,充分理解和支持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与机构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的综合约束机制,规范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要明确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数额内,组织、人事部门才能配备人员和核定工资,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并核拨经费。对超编进人的,组织、人事部门不得办理录用、聘用(任)、调任手续和核定工资,财政部门不得拨付工资。
五、加强督查,严肃查处违反机构编制规定的行为。机构编制纪律具有法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违反机构编制规定问题的举报受理制度,加强“12310”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加强对混编混岗、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限额设置机构、擅自提高机构规格、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宜等问题的监督检查。当前,要重点对“三定”规定执行情况和消化超编人员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机构编制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密切配合,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规定问题的查处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切实保证《办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一、机构编制实名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开展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适应实名制这种新的方式, 严格依据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来开展各项工作。针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相关需求, 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做好档案资料的分类, 提高档案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一般来说, 档案资料主要分为台账、文件、人员以及统计四种不同类别的档案资料。在台账类资料管理上, 要提高全面性, 对于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等相关资料进行准确的收集和确认。台账类资料管理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要进行全面的梳理, 将机构成立的批准文号、时间、职能、编制调整情况进行准确的梳理, 通过对机构现阶段内部的情况, 对机构编制的有关问题进行确定, 提高工作职能的规范性。文件类资料则主要是指本机构内部所有相关的批准文件和资料。这种文件类资料的数量较大, 管理难度较高, 现阶段的管理上主要采取时间排序的方式, 对档案资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整理。人员类资料则主要是指与人员相关的信息方面的资料, 其资料类别较多, 在收集和整理时要逐一做好比对, 确保现有的在岗人员与职工的名册相对应。统计类的资料整理上, 要做好相关的审核工作, 并且进行相关的归档整理, 保障管理的规范性。
二、机构编制实名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构建
针对机构编制实名制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相关需求, 其应该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构建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对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换以及汇总等相关操作。为了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档案管理活动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不断的优化让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要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检查与完善, 结合不同机构之间不同的职能, 合理地使用编制, 提高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实名制的管理需求,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对档案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汇总、上报、核查等多方面内容进行集成。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 要对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法人证书、单位类型、人员体系结构等相关数据进行准确的采集和输入。与此同时, 在信息采集录入的过程中, 也要依据实名制的相关需求, 对相关数据进行细化和精确化调整, 确保各类信息的同步管理。在出现人员岗位流动和编制变化的同时, 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让数据库中相关数据保持及时性和有效性。
机构编制实名制下,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 档案管理人员要在信息数据库中进行及时的调整, 通过准确深入的核查, 对一些不匹配的档案信息数据和相关错误进行处理, 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在数据上报的过程中, 相关编制部门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 严格遵守实名制管理的各项需求。信息化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于实名制管理的各项需求, 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整体效率, 这对于推进实名制工作的开展落实是非常必要的。另外, 实名制管理学校, 机构编制的相关信息的数据量剧增, 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也应该受到足够的关注。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日常档案信息的加密和备份管理, 完善和落实相关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实名制已经成为了一项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有效地减少我国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能, 对于控制编制的膨胀压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于新模式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需求, 相关人员要从细节上入手,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真实、及时, 并且提高档案信息资料的利用效率。
摘要:机构编制实名制已经成为了现阶段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公开化发展的关键一部分内容。机构编制实名制的推广运用, 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通过落实好编制实名制工作, 将档案管理工作与编制实名制进行有效的融合, 可以更好地为行政成本控制、提高人员编制的科学性提供基础。
关键词:机构编制实名制,档案管理,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川.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1 (06) .
[2]陶加煜, 彭先坤.浅谈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J].老区建设, 2011 (22) .
【关键词】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了出来,在机构编制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的政务管理工作应该继续面向现代化、智能化以及精确化的方向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进一步提升相关机构部门的编制管理水平。
1、信息化建设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在现代化的信息发展过程中,电子政务愈发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今后政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不断满足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才能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从目前的形式上来看,机构编制的信息化管理在我国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中的应用是十分突出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内容。在办公室中,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办公设备已经成为办公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应用率不高是其中的主要问题,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将计算机局限于打字以及制表等简单的任务中,有时还运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的查阅,但是上述这些任务都是在机构内部的部门中才能得以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我国机构编制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管理仍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只有加强对其进行建设与管理,就能够实现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发展目标。
2、目前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工作中来看,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同步的状况。虽然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下,网络技术正在实现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政府工作也在不断的进步着,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政府工作中不难看出,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存在不同步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技术发展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无论是从软件方面还是在硬件方面都不能达到统一的状况。因此造成地方政府不能及时的接收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安排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在政府部门中开展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功能不连通的状况。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工作任务无法有效的完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因为“信息孤岛”的问题,使得各部门之间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使得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另外,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由系统设计之初的问题造成的,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并没有考虑到系统兼容的问题,因此也就造成了信息使用效率低下,引起资源的浪费。
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后期工作中,维护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工作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尤其在后期维护的工作中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维护工作直接影响着后续工作的效率。造成管理维护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资金不到位,系统维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长期的优化以及修正,才能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二是受到技术性的影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各级机构单位中并不具备专业性的人才,即使存在,其专业技术也不足以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工作水平上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三是管理培训力度不够。管理培训的对象既包括信息系统的管理者,还包括系统的使用者,系统的使用者不但涉及到机构编制部门业务人员,未来还会涉及到相关部门的办事人员。目前,我们的培训工作没有做到及时、专业、到位,影响了各项工作在系统中深入展开。
3、建议和对策
3.1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基础性建设 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优化、整合、共享、互动”的原则,运用顶层设计的思想理念,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业务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主线,提高决策服务水平和能力;推进门户网站和其他信息工具的应用,实行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实现“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审批服务一体化”,保证机关高效运转、健康有序发展。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内部要加强局域网的建设,同时建立智能化办公操作系统,用以支持日常工作和管理。通过内部办公系统,实现网上公文流转、信息传递、审核审批内部行文,处理内部事务管理,做到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极大地方便日常工作,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及应变能力。
3.2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实名制管理作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其目的应该是通过《实名制管理系统》准确掌握编制与人员信息的对应情况,所以应构建便捷高效、规范有序的实名制管理技术平台,通过网上办理出入编备案手续,实现机构编制、组织、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和网上协调约束机制。将点式管理变为线式管理或面式管理,把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把粗放管理变为精准管理。
3.3加强数字档案系统应用 为便于学习和日常管理,应按照“及时、有效、准确、完整”的原则,对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文件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管理,将各类业务档案、政务档案整理、扫描、数字化存储,按部门、单位对电子公文进行分类,建立档案原件影印系统和联网互查系统,做到有据可依、有备可查,简化查找资料的烦琐步骤,实现从“翻阅”到“点击”的转变,提高公文的查询效率,克服纸质档案在翻查中易损耗的弊端,同时有利于向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新时期机构编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这也是我国政府机构在今后工作中的重点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峰.研究工作要努力为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服务[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5(12).
一、明确指导思想,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
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表明了在新的形势下深入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重要性和必要性。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形势、统一思想,全面推进 “十二五”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自觉用“十二五”规划统领机构编制工作,切实做到:一是强化科学发展观意识,把推动发展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强化社会主义特色意识,确保机构编制部门的各项工作不偏不离党和国家的工作方针。三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以思想解放自主革新为先导,推动机构编制工作上台阶。四是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把以人为本服务于老百姓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五是强化法制意识,把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理顺工作思路,开展调研指导逐步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
要从习惯和满足于完成琐碎具体的机构编制审批业务转变到重视研究解决大的问题上来。在“十二五” 期间,现有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予以转变,从事务型的操作中超脱出来,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积极开展调研,进一步摸清编制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规化编制的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坚持改革创新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加强改革创新和改进管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调动编制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拣芝麻,更要抱西瓜,把机构编制工作搞新搞活。机构编制管理,管有两层含义:首先要设置红绿灯,按政策规定,按规章制度,控制机构和编制的随意性增长;其次要放水养鱼,不能仅局限于控制,而且要搞活,要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促进政府机构的优化设置、编制的合理配置。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三、优化工作方法,要杜决个人说了算为依法依规办事
以往机构编制管理跟领导指挥棒起舞的随意性很大,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树立依法不依人的观念,增强编制就是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机构编制管理从理论上来说,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可操作性极强。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机构编制管理方法,按照科学原理和定编依据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切实解决靠主观经验判断决定机构、编制的问题。建立机构编制管理新途径,完善以机构编制部门为源头,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套联动的约束机制,切实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加强机构编制督查,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分体现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堵住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避免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
四、拓宽工作内容,要由完成常规业务向科学管理拓展延伸
常规的机构编制工作内容,主要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项目调研、审批、登记年检、编制统计等规定动作。在“十二五”规划统领下,重视科学管理是搞好机构编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机构编制要坚持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机构编制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每个环节都联结到一起,形成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升级换代。
五、推进工作取向,要由满足局部利益向追求整体社会效益过渡
近期,县委编办紧密结合“三抓三做”学习教育活动,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机构编制管理,通过强化“五种意识”,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和服务型队伍。
一、强化学习意识。按照 “政治上高标准、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成效”的目标,坚持定期学习制度,学习政治理论,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等。通过学习使每位干部职工树立新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让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体现新要求。
二、强化服务意识。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工作程序,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健全包括学习、财务、印章管理、责任追究、请销假等各项规章制度,确立新的工作秩序、工作方法,加强自我管理意 1
识。
三、强化责任意识。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坚守工作岗位,切实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开展“争创文明股室、爱岗敬业”活动,努力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干事工作氛围,促使全体干部职工在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
四、强化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精神,探索建立管总量、管结构、管政策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着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和组织保障。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前提下,下大力气改善办公条件,投入经费42489元,购置打印机、电脑、档案柜等设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强化法制意识。始终坚持“编制就是法律”的理念,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严肃落实编制管理责任制,加强机构编制的日常监督检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抄 送:州委编办;龙伟书记,正权副书记,唐云副书记,秀林副县
[范例一]:
××机构编制工作简报
(第12期)
××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9月26日
学习贯彻公务员法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公务员法》经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法》的出台,为公务员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学习贯彻公务员法的同时,我们不仅感到这部法律为规范公务员管理、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提高工作效能等方面都作了法律的规定,而且还对加强政府机关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的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长期以来,行政机关(含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管理上出现“监督难到位,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如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这些现象尽管各级党委政府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规定进行控制,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也都认真履行职能,全力加强管理,但仍有很多“死角”管不到;同时由于缺少法律依据,不能管理到位。《公务员法》的颁布,在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同时,也为加强行政机关的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机构编制管理由长期以来重审批、轻管理、缺监督的“静态”管理方式向审批和管理并重、监督与制约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转变。
《公务员法》在规范公务员管理的同时,也从9个方面对加强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的管理等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这说明:一是机构编制管理在实施公务员法中的重要性和两者之间的紧密性。二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合理配置职能、编制、职数,是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基础。三是把加强对机构编制的管
理和有效监督提高到了法律地位,它对机构编制的审批、管理、监督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要把传统的重审批、轻管理、软监督转变到重管理、强监督的轨道上来。四是认真学习贯彻《公务员法》,为实施《公务员法》提供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服务。
《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作出了规定,对超编进人,超职数任职造成的机关人员膨胀难精简、“官多兵少”难控制、人员结构不合理难调整的“三难”现象,开出了彻底根治的药方,也对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作为人事编制部门更要明确责任,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这部法律,全面提升我市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水平,为振兴六安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事保障。
(××市编办×××供稿)上报:
一、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的含义
法治化应区别于法制化, 法治化的内含更为复杂, 其实现的难度也更大。法治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即良法和良治, 也就是在制定良好法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实现良好的治理。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就是在制定、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通过依法依规的治理手段, 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目标和良性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 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要以机构编制法制化为前提。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实现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为基础, 实现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就成了“无米之炊”。其次, 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要以合法合规的管理手段为条件。法治化观念必须贯穿机构编制管理活动的始终, 如果管理手段是违法违规的, 那么不论结果如何该项管理活动都将被否定。最后, 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要以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目标和良性发展为根本目的。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有助于排除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的障碍, 达到机构编制管理的既定目标。
二、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的现实意义
(一) 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1999年,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这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里程碑。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办事, 依法治理国家。要求在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律法规, 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事务管理活动之一, 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 逐步实现法治化。
(二) 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是机构编制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这就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机构编制作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资源, 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机构编制工作如何应对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 如何满足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如何在更多领域内、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里有更显著的成就, 是机构编制事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将大大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 有利于机构编制工作切实履行职责, 充分发挥作用和创造新的业绩。
三、实现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的有效途径
(一) 制定统一标准, 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建设。
要实现“良法之治”,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良法体系。从现有的机构编制法制体系来看, 具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宪法和法律, 如《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二类是行政法规, 主要是机构编制管理条例, 如《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第三类是规范性文件, 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编制部门制定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编制标准等。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在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欠缺, 一是欠缺顶层设计, 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大多依据的是规范性文件, 法律效力不高, 约束力不强;二是欠缺统一性、系统性, 上述依据、规定和标准过于分散, 且具有地域性, 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 难以达到严密的管理效果。因此要不断完善机构编制法制体系建设, 逐步实现机构编制管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二) 树立法治观念,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作风建设。
只有将法治化的价值理念运用在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 一切机构编制管理活动都以遵从法治、维护法治、严守法治为出发点,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的主要理念有:尊重法律的权威性, 约束公权力, 公平公正等。如何提高法治观念,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宣传教育, 开设培训课程, 提升法律素养;二是强化责任意识, 开展警示教育, 约束个体行为;三是转变工作作风, 增强公仆意识, 大兴务实之风。
(三) 注重程序合法,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建设。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任何法律制度中都有实体法和程序法, 在一定意义上, 程序法比实体法更重要。程序合法是内容合法的重要保障, 具有独立的价值。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需要严格的程序制度予以保障, 并要求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 不仅要求实体合法, 还要求程序合法。程序合法是法治的生命形式, 是实现法治化的根本保障。
(四) 强化日常管理, 健全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机制建设。
如何破除“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如何巩固各项改革任务取得的成果, 如何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机制。监督检查是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治化的内在要求, 是维护机构编制工作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保障, 是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效能的有力措施。从目前的机构编制管理实践来看, 监督检查要在提高重视程度、主动发现问题、创新监管手段、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下大力气, 才能充分发挥出监督检查的重要作用。要重视监督检查的全程性, 形成良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机制, 实现监督检查的制度化、长效化。
(五) 打造“阳光编制”,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公开建设。
1969年,有美国研究者就大学资产管理的法律问题给福特基金会提供了一份报告,提出如何有效管理大学的捐赠基金,并避免道德风险。福特基金会根据这份报告向美国国会建议设立专门的非营利性资产管理机构来管理大学基金和其他慈善基金会的资产。于是,1971年,一家名为“共同基金”(Commonfund)的慈善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应运而生。
始于大学基金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大学慈善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始终落后于活动经费预算的增长速度,许多机构又面临教师补贴和设施修缮问题。这使得美国高等教育界对教育机构,尤其是私立教育机构未来发展活力越发担忧。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传统的慈善资产管理模式阻碍了理事会解决以上矛盾的能力。
福特基金会因此赞助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1969年出版了《慈善基金的法律和领悟(The Law and the Lore of Endowment Funds)》。该报告研究了美国关于慈善资产基金管理的法律,认为并不存在为教育基金开发良好投资策略的法律滞后。自此,非营利机构对相关法律的担忧渐渐消除。与此同时,美国的学术界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且提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你把具有风险的战略组合在一起,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自然就降低了。
在对法律障碍和投资风险的担忧都化解的同时,“共同基金”应运而生。1971年,福特基金会捐资280万美元成立了这个“服务于非营利机构的非营利机构”——共同基金集团。“与那些营利的投资公司的区别在于,我们是为非营利机构服务的,本身也是非营利的,所以我们把这些非营利机构的利益放在我们前面。”集团董事总经理安德烈斯·加里亚诺斯(Andreas Calinaos)说。
没有股东的基金
时至今日,“共同基金”仍然没有股东,其成员都是专业的理财师、金融专家,他们在这里只拿薪水,不进行分红。管理资产总额已高达26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仍将创立之初的信念作为其工作使命——“改进投资管理实践,提升非营利机构的资产实力”。
“共同基金”唯一关注的领域是进行投资管理,这是他们唯一的业务。
“共同基金”下属证券公司总裁道格拉斯·麦克尼利(Douglas McNeely)介绍:“我们帮助客户在各种资产种类上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我们特别擅长的是私募基金、风投、大宗商品和房地产,这些是我们的经验领域。”
40年里,“共同基金”成立了四大下属公司,在不同的领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管理服务。他们是:处理投资关系管理的证券公司、负责国内外证券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为私募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资本公司和进行房地产投资计划的房地产公司。40年来,所有投资平均收益率为17%。
这是你们的权利
“最开始我们只处理教育机构的投资。大约15年前,我们开始接受所有非营利组织的投资,包括基金会、医院和慈善组织。现在,教育机构仍是我们最主要的客户,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种类的客户都多。”安德烈斯说,“我们按照所管理资产的0.35%到1.5%不等收取管理费,一般资产越大,费率就越低。”
在最近的一次“共同基金”年会上,机构负责人透露其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对象目前已将近1600家。这些机构投资者均来自非营利机构及免税机构,其中包括大学基金、私人基金会、私募基金、共同基金、公共慈善机构、非营利的医疗保健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养老基金和家庭信托等,管理资金总额约260亿美元。
按客户的资产规模,“共同基金”所服务的对象分布均匀,有三成客户资产在1亿至5亿美元之间,三成客户资产超5亿,另外三成客户则为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小型机构。
“共同基金”强调跟客户保持一致。“如果我们做得好,你们就会把你们的资产委托给我们管理,我觉得这是你们的权利。”道格拉斯说,“我们应该在价格方面强调合理,在收入方面是这个行业最低的。”
他说:“我们的客户主要在美国,但是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来自全球其他地方。我们特别强调从我们的客户中获得反馈意见,而非常骄傲的是,去年我们发现有90%以上的客户选择了向其他机构推荐我们。”
今年以来,县委编办在县委、县政府、县编委的坚强领导和市委编办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X中X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落实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县委十五届十七次全会要求,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原则,持续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切实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和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为建设锦绣××提供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资源保障。
一、认真落实《条例》精神,提高机构编制工作政治站位
强化理论武装,深化《条例》法规学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重要论述为遵循,坚持县委中心学习组、县委编委会、县委编办带头学习《条例》等法规,示范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条例》,严格执行《条例》;持续在《××融媒》《××党建网》《××机构编制》各大门户网站开辟学习专栏,再次掀起《条例》学习高潮。
坚定政治自觉,主动接受归口管理。坚持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归口管理工作要求,强化县委编办的政治属性和归口县委组织部管理意识,依法、依规管好机构编制资源,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持续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不断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保障能力
制定完善驻镇派出机构双重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司法、市场监管驻镇派出机构双重管理工作的通知》,厘清了县直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在双重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考核分工、经费保障方式和人员流动管理规范等,夯实了实行所长负责制和部门管理为主、镇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机制,推动了派出机构接受驻地镇党委政府日常管理和统一协调指挥实施镇综合行政执法。
积极探索深化镇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运用”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强镇综合执法工作,印发《关于运用”321”基层治理模式加强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推进镇综合执法三个权责清单(第一批)的通知》,公布实施镇级综合执法”三张清单”事项95项。创新建立”村社区吹哨、执法队报到,镇呼县应、上下联动”的综合执法工作机制,报批城关、涧池、平梁、蒲溪四个镇综合执法队作为全市推进镇综合执法工作先行试点单位,确定为副科级机构,各核定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组织召开镇综合执法推进会议,为执法队统一配备执法装备、服装。
统筹编制资源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对全县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各类各阶段在校学生数、班级数、课程设置及教职工在编在岗情况、教师承担课时情况、教职工流转去向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批准设立县第四幼儿园,动态调整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50名,解决四幼、恒大、凤台等学校因开园、生源流动扩班补充教师问题。
持续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将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及有关机构编制由县住建局划转至县自然资源局,顺利实现职责机构平稳划转有序交接;报批规范县人大、县政协各委室机构设置;优化了县委组织部内设机构设置;落实县文旅广电局加挂县文物局牌子;按期完成县扶贫开发局重组为县乡村振兴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调整优化了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等三个群团机关的编制资源配置,将其3个群团机关使用的行政编制置换为事业编制,进一步统筹盘活全县行政事业编制资源。
聚焦编制资源服务保障民生。加强疫情防控及健康教育工作,调剂5名事业编制补充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加挂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牌子,确定为正科级,核定科级领导职数1正2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设置县委统战部下属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统战服务中心,核定编制4名,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聚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落实××县图书馆单独设置;明确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加挂县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所牌子,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力量;为县公产中心增加3名编制加强国资国企监管力量,助力加强国有企业融资平台建设和国资国企监管工作;落实县电影公司改革遗留问题化解方案,稳妥推进了县电影放映公司化解遗留问题,实现全县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面改革清零;统筹编制加强文化产业工作力量,明确县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及编制配置;调研论证报批县政府教育总督学、县考核委员会办公室领导职数设置等方案。
三、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构建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稳妥推进森林公安和森林防火机构设置调整。按期落实森林公安管理体制由林业局管理为主调整为公安局管理为主,圆满完成机构编制划转和人员转隶,下达县林业局行政编制2名,增设森林草原防火股,进一步加强了森林防机构设置和工作力量。
统筹做好了新一轮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机构调整工作。配合县纪委监委做好了纪检监察”三化”建设改革,同步统筹做好了县直属机关纪检监察工委、县纪委监委机关党委有关机构编制事项调整工作,报批落实县纪委监委机关内设机构由11个整合调整为9个,明确县直属机关纪检监察工委书记、县纪委监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领导职数各1名。
全面完成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根据省市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精神,调研论证制定了我县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机构组建方案,按照市委编办的批复精神完成了县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大队的组建工作,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积极做好陕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规范报批。贯彻落实省委编委《关于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精神,将中共××县月河工业集中区工作委员会、××县月河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分别作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副县级规格,实行合署办公、一套机构,核定××经开区工委、××经开区管委会领导职数2正3副。
积极推进行政复议制度改革。根据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和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印发的《陕西省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主动与县司法局对接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工作,规范设置行政复议机构,统筹编制配置,对近年来的行政复议案件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确保我县按时按要求完成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工作。
四、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努力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积极推进人才周转池编制动态使用。核定10名周转编制用于县委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县属国有企业任职人员保留在职人事关系的方案,为解决县属国企起步发展阶段选人难问题提供了保障;对7个部门申请使用事业单位周转池编制进行调研审核,批准县融媒体中心等7个事业单位使用周转池编制11名,用于招录引进紧缺人才,为调整干部队伍结构提供了保障。
进一步规范编制使用程序。一是配合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修订完善了《××县公务员和党群序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工作规则》和《××县政府序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规则》,修订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申办机构编制事项工作程序,优化编制使用报批、备案程序,着力健全完善用编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二是从严控制用编申请,按照”有增有减、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原则,对满编和超编单位一律不得进人,编制使用优先向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倾斜。三是坚持”量出为入”和”编制审批在先”原则,遵循”严进宽出”管理,分期分批审核批准县直各部门用编需求,落实人员招录、选调用编保障,及时办理人员上下编手续。2021年,共为211名新招录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办理了落编手续;为县外调入、调出县外及县内流动的354名机关干部办理了工资转移及上下编手续,为退休、辞职、辞退的122人办理了下编手续。
五、机构编制基础性工作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扎实有效
做好机构编制核查和实名制管理。按照中、省、市机构编制核查工作要求,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核查程序、严把五个环节,历时2个月时间全面完成了机构编制核查任务,实现了”机构清、编制清、领导职数清、实有人员清”目标。按照机构编制管理”五有四统一”要求,及时更新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机构编制管理册》和机构编制实有人员台账,做到系统、管理册、台账与实际情况一致,实现了全县机构编制管理”人册一致,册机相符”目标,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控编减编提供了坚实基础。
做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按照”四有四公开”建设和”一网通办、全程网办”要求,进一步改进优化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实现”最多跑一次”,共受理核准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办理设立登记15家、变更登记47家、注销登记17家。全面实行事业单位法人报告全流程网络监测,对年报时限、质量、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共下达催办函3份,行政处罚决定1份,圆满完成纳入登记的174家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法人报告工作。
做强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扎实履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管职能,重点对上年报交叉评审得分靠后及涉及改革的部分事业单位共11个单位进行”双随机、一公开”实地核查,下达了整改意见书,并依法予以网上公示。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起草了《××县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办法》,聚焦行业执法、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对县交通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所属12个事业单位开展履职评估,履职评估考核结果在机构编制管理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直接应用。
六、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
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纳入巡察监督范围。在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积极与县委巡察领导小组对接,联合下发了《关于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纳入巡察监督范围的通知》,明确了巡察主体及对象、方式方法、巡察内容及结果运用,通过优势互补,形成监督合力,进一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促进全县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
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信访举报工作。转发中央编办《关于印发《机构编制信访举报受理办理工作规则》的通知》,明确了受理范围、办理程序、举报方式、举报电话、接访责任领导、接访股室及办理要求,为依规依纪依法受理信访举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维护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加大机构编制督查力度。把机构编制督查和机构编制审批放在同等位置,树立”向监管要效益”的思想,对工作中发现和审计反馈的县林业局、蒲溪镇、漩涡镇等单位违规设置机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下达整改通知书5份,责令限期整改。通过监督检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
七、高质量完成中心工作,持续推进模范机关建设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学习教育计划,开展集中学习17次,专题讨论4次,举办学习园地4期,主题党日活动5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讲授专题党课4人次,组织观看庆”七一”大会实况直播和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影片、系列专题片等10余次;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重要内容,定期开展机关干部”每月一讲”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同”三联共建”“送学送教”有机结合,党支部共走访党员和联系群众400余人,办结群众”急难愁盼”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事项44项,建立为民便民惠民政策举措和长效机制2项,全体干部立足岗位为群众办实事45项;积极参与市委编办举办的党史故事颂读、党史知识竞赛、党史专题征文比赛,县委宣传部举办的红歌大合唱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有力的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以党的建设统揽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追寻足迹学党史、不忘初心强党性”实践教育活动、”祭英烈、学党史、知党恩、强党性”和”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红色教育活动等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不断丰富党组织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第一种形态”,加强对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的日常交心谈话、提醒帮助谈话、批评诫勉谈话频次,教育干部适应从严管党新常态,律己担当干工作。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德润三秦”家风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坚持对标组工干部标准,以”六有”干部队伍建设为载体,弘扬”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推动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锻造过硬干部队伍。
精心抓好各项中心工作。一是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制定持续帮扶计划,全年到村召开专题部署会议20余次,坚持每月至少2次到村入户开展精准帮扶;与清河村签订”三联”共建协议书,帮助清河村协调项目资金30余万元,解决修建便民桥和新民风建设文化宣传等实际困难问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好乡村振兴工作新局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践行”四个城市”要求,打造模范机关。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为目标任务,积极组织全体干部深入开展”垃圾不落地·××更美丽”文明实践活动;与联建新城社区文兴、蓝云大厦小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门前”四自一包”责任书,认真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疫情防控排查等社区工作;常态化开展
”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持续巩固县级文明单位,开展节约型机关、健康机关、市级无烟单位、青年文明号等创建工作。
【机构编制】推荐阅读:
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11-15
机构编制信息07-19
机构编制管理试卷10-11
××机构编制工作简报05-24
机构编制法制化06-21
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表07-21
机构编制管理现有问题初探12-11
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五策06-04
武夷山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10-0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