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复习资料

2025-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药理学复习资料(共8篇)

临床药理学复习资料 篇1

一、什么是盲法试验?其目的是什么?请简述盲法试验中的一些原则规定。

二、二期临床试验的目的和设计原则是什么?

三、血药浓度监测时采血时间如何确定?

四、受体学说基础理论与临床用药的关系是什么?

五、要想用药合理,须做到哪些方面?

六、简述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目标。

七、简述胰岛素不良反应与防治。

八、试述抗菌药物需要进行TDM的指征。

九、试述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十、简述老年人用药的一般原则。

十一、简述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临床药理学复习资料 篇2

生存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机体, 与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是一个向外环境开放的系统。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其生命活动。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必定会有适应环境的上述周期性变化的特征, 即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机体的生命活动以一定的周期并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周而复始地发生变动的现象, 称为生物节律, 亦称时间节律, 现对人体的生物节律的分类和时辰药物学的关系, 及按时辰药理学对择时用药的指导做以阐述。

1 生物节律的种类

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都有周期性变化的特性, 都具有一定的节律, 如脑神经元的自发放电、脑电波、心脏搏动、消化道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基本电节律等。但各种节律的长短不同。按其周期节律长短, 生物节律分为: (1) 超日节律:指周期<20h, 变动频率>1次/d的生物节律。 (2) 近似昼夜节律:是指周期为 (24±4) h的生物节律, 也称为近日节律或昼夜节律。近似昼夜节律是生物活动中最普遍最重要的1种节律。是从最低等的生物到人类, 从整体的行动活动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生理生化过程。 (3) 近似潮汐节律:潮水涨落 (潮汐) 的周期为12.4h, 故周期约为12.4h的生物节律为近似潮汐节律。潮汐节律的周期=1/2个太阳日, 故视为近似昼夜节律的1种特殊类型。 (4) 周节律:周期约为7d的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某些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这种节律, 如尿中的17-羟皮质酮排泄量、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等。 (5) 月节律:周期为25~35d的生物节律。最明显的月节律首推成年女性的月经节律, 生殖系统机能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 是月经每隔28d周期性地来潮, 故称月经周期。机体的代谢、免疫、形态及精神等心理活动发生程度不同的相应周期性波动。 (6) 年节律:变动周期约为1年的生物节律, 当其与自然界的年周节律变动同步时, 称为年节律。人体的生长发育,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都具有年节律性变动。如儿童的生长发育、身高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在1年中是不均匀的, 而是有一定的年节律性变化, 身高增长的高峰期在春季和夏初, 体重增加高峰期在春秋两季。人体免疫机能的年节律也非常明显, 人外周血中总淋巴细胞数和B淋巴细胞数在7~9月最多, 而12~3月最少;中性粒细胞数巨噬细胞则在7~9月最少, 12~1月最多。

2 生物节律与时辰药理学的关系

人体的生物节律对人的一生起着调节影响作用, 表现了独特、严谨和有规律的运转变化。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疾病的发生与转归、药物的治疗效应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代生物学和临床药理学研究表明, 人体的激素分泌、各种酶的活性均呈节律变化, 机体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也具有昼夜节律性的改变。例如:皮肤对组胺或花粉、灰尘过敏原的反应, 在季节或时间上均有一定的节律性, 在昼夜内19~23时为最高峰;呼吸道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反应峰值在0~2时之间;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呈昼夜节律性。因此, 依据人体生物节律的规律, 科学合理地选择用药时间, 对提高药物治疗效应, 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3 时辰学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

人体的生物节律和时辰药理学研究证明, 每种药物在1d中都有最佳的用药时间, 择时用药可发挥最佳的药物疗效, 因择时用药顺应了人体生物节律的变化, 可充分调动人体积极的抗病因素, 增强药物疗效, 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还可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正常, 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3.1 抗肿瘤的择时应用

研究表明,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节律, 癌细胞的DNA在每日上午10时生长速度最快, 第二个生长小高峰在22~23时。而正常细胞则在每日下午16时生长最快。因此, 应用抗肿瘤药应在正常细胞不做快速分裂时给药。对肿瘤患者的最佳治疗是上午10时, 此时用药效果最好, 不良反应最小, 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最小。

3.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择时应用

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而恒定的昼夜节律, 皮质激素分泌的峰值在6~8时, 谷值在午夜。皮质激素在早上给药为午夜给药对肾上腺分泌的抑制作用的1/2多, 比通常的平均分3次给药要好。若在午夜给药, 则可明显抑制皮质激素的分泌和释放, 这种影响随着用药剂量增大, 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这是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具有其自身的昼夜节律, 除受皮质激素、血浆水平的负反馈调节外, 在节律的峰值期对血中皮质激素敏感性远较其他时间低。而且一旦受到干扰, 就会影响整个周期, 需待下1个周期才能恢复正常昼夜节律。因此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时, 采用早晨1次给药或隔日早晨1次给药的方式, 可以减轻对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馈抑制而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 甚至皮质萎缩的不良后果。如用地塞米松、泼尼松等控制某些慢性疾病时, 采用每日晨或隔日晨给药法, 其疗效较3次/d用药好。但长期服用皮质激素, 对血浆中的皮质类固醇结和球蛋白 (CBG) 的昼夜节律也有影响。CBG的昼夜节律与皮质激素的昼夜节律的时相变化颇为相近, 唯其峰值延迟4h左右。若长期使用皮质激素, 也会使CBG节律发生变化, 血中浓度降低, 从而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大。故长期应用时建议减少剂量或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

3.3 降血压药的择时应用

血压具有昼夜节律的, 在1d内不是恒定不变的, 多数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 即9~11时、16~18时最高, 从18时起呈缓慢下降趋势, 至次日2~3时最低。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 “两峰一谷”的波动节律更为显著。临床常见出血性中风多发于白天, 而缺血性中风多发于夜间。多数降压药的作用在服药后0.5h出现, 2~3h达峰。因此, 高血压患者应将服药时间由传统的3次/d改为上午7时和下午14时2次给药为宜, 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 即产生最好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最小时期。而轻度高血压患者切忌在晚上睡前服药, 中、重度患者入睡前只能服白天量的1/3。因为晚上入睡后, 血压会进一步下降, 以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脑血栓。如:尼群地平、卡托普利均应以清晨7时1次顿服2片为好。老年重度高血压患者, 如清晨服用1次效果不满意, 至下午仍有血压高峰出现, 可在14时加服1片。而吲达帕胺、美托洛尔、氨氯地平等降压药, 以9~10时或14~16时服用为宜, 这是由于此类药物的人体药动学不同之故。

3.4 抗利尿药的择时应用

临床常用的氢氯噻嗪据时辰药理学和本药的药动学原理宜在7时服用1次, 临床效果最佳, 不良反应最小。而呋喃苯胺酸宜于10时服用1次, 作用效果最强, 不良反应较少。

3.5 强心苷类药的择时应用

心力衰竭患者的时间节律有所改变, 以凌晨4时峰值最高, 此时洋地黄、地戈辛、毛花苷C等强心苷类药的敏感性最高, 不良反应少。其疗效比其他时间给药约高40倍。循征医学证实, 暴风雪和低气压的天气, 人体对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此时要减少给药剂量, 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

3.6 抗心绞痛药物的择时应用

研究证明, 三硝酸盐类药物在午前使用可明显扩张冠状动脉, 治疗心绞痛;而在午后给药同样剂量的三硝酸盐则无法扩张冠状动脉。而一、二硝酸盐类药物在6~12时, 对患者的心电图ST段有最有力的影响, 用药后5~6h药效可达最高峰。建议此类心血管病患者最好在早晨醒来或起床后马上服用。普萘洛尔在2时给药, 对患者的心搏影响较小, 不能有效抑制心脏病的心率过速, 而在早晨8~12时给药, 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心搏数, 有效抑制心脏病的发作。

3.7 抗菌药物的择时用药

动物实验显示14时给予庆大霉素和异帕米星, 肾内药物浓度呈高值, 肾毒性较强, 故应避开此时用药。深夜做青霉素皮试, 过敏反应比白天强烈, 所以夜间用的皮试液浓度该低些, 并要警惕发生过敏性休克。多数口服抗生素应在饭前空腹服用, 使药物通过胃时不致过分稀释, 达峰时间快, 疗效佳。

3.8 解热镇痛药及抗炎药的择时用药

时间药动学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在6时给药, 其生物利用度较晚间服药者为大, 体内消除速度慢, t1/2 长、药效最高。而在18~22时给药效果差;吲哚美辛在7时给药, 可获得最高血药浓度, 昼夜节律振幅最大, 达到峰值位相时也较其他时间给药快。如19时服药, 血药浓度峰值则较昼夜24h平均值低20%, 与7时给药相差达40%。风湿、类风湿患者常服吲哚美辛, 不良反应较大, 为使患者易于接受, 不宜将每日总量平均分配, 早晨剂量宜小, 晚间剂量略增。其他抗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等, 早晚各使用 1次的疗效与1d给药3~4次/d的疗效完全相同。

3.9 抗组胺药的择时用药

抗组胺药物赛庚啶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也有节律性, 早7时给药其疗效长达15~17h, 而19时给药, 疗效只维持6~8h。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 也以早晨服疗效最佳。

3.10 治疗溃疡病药的择时给药

抗酸药常于饭后1~2h服用, 有利于胃酸中和;因夜间胃酸分泌有1个高峰, 故在18~22时临睡前加服1次, 则疗效更好。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 睡前服用疗效最佳。

3.11 抗贫血药铁剂的择时给药

常用的葡萄糖酸铁、硫酸亚铁等铁剂, 在19~20时给药效果最佳, 此时体内吸收比8时要高出几倍, 且疗效可延长3~4倍。因此, 临床上常于19~20时给予常用量的铁剂, 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时间药理学指导临床用药实例 篇3

【关键词】 时间药理学;指导用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3-02

在实际药物治疗中应用时间药理学的知识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称为时间治疗,这个研究领域叫时间治疗学。在临床上有很多药物采取不同的用药时间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笔者总结如下:

1 皮质激素的时间给药法

需长期连续使用或隔日早晨6-7时,将当天或两天总量一次给予。对垂体促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抑制,比每日平均分3-4次给法轻得多,又可避免因突然停药而产生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甚至肾上腺皮质萎缩。其机制主要是防止外源性皮质激素的投入,破坏体内皮质激素和血浆中类固醇结合量的昼夜节律变化。研究证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高峰在上午,以6-8时血浓度最高,此时垂体对皮质激素敏感性最低,而如每隔6h给药,则不断抑制垂体而使内源性皮质激素分泌减少50%。但如治疗肾上腺皮质增长,而致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所致“肾上腺性征异常征”时,为有效的发挥皮质激素对垂体分泌ACTH的抑制效应,宜采用夜间给与最大剂量,下午剂量较小,中午剂量最少,早晨不给与。

2 心血管病的时间给药法

2.1 研究表明心绞痛发作有昼夜节律 白昼占发作率的92%,上午6-10时占40%,至中午出现低谷。心绞痛发作高峰在上午6-10时,这与心脏猝死的昼夜规律相同。可能与上午血中儿茶酚胺浓度最高,血小板聚集力最强,纤溶能力最低有关。临床可以针对高发时刻调整用药,减少发作。

2.2 高血压患者血压存在明显晨低、晚高的昼夜节律 采用相同剂量胍乙啶治疗时,以上午治疗效应最强,但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下午和晚上疗效较弱,不易出现此副作用。故应早晨适当减量,下午和晚上适当增量。

3 抗组胺药的时间给药法

对健康人在试验条件“标准化”状态下,以双盲、随机法测定抗组胺药对皮内注射组胺引起的红斑、皮疹对抗效应。发现早晨7时口服较19时服药发生效应慢而弱,但反应时间较长,晚间过早服药,抗组胺作用在次晨很低。如晚上7时注射盐酸赛庚啶,抑制变态反应效应仅6-8h,而早晨7用药可达15-17h,为此宜早晨用药。

4 局麻药的时间给药法

机体对药物反应在某一时间高度敏感,而在其他时间不敏感或无反应。如利多卡因作局麻用药,早晨7时注射,仅持续20分钟,下午3时注射可维持52分钟,而晚上11时注射,只维持25分钟。因此根据患者手术时间的长短、麻药发挥疗效的时间而选择不同的时间段。

5 关节炎患者的时间给药法

关节炎患者在用水杨酸钠治疗时早晨应酌情增加剂量,晚间给药量可酌情减少,且最好夜间增加一次服药。因为早晨给药,排泄最慢,使血药浓度有效值维持时间较长,晚间给药则排泄最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缩短。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多半在早晨多发,因此要改变全日量均分的给法,以使其较快地达到血药浓度。

6 胰岛素的时间给药法

糖尿病病人在空腹时,血糖、尿糖均有昼夜节律(非糖尿病病人无此节律),在早晨有一峰值,一般在上午10时作用最强,下午最弱。为此其早晨给药量应适当增加,因糖尿病患者的致糖尿病因子的昼夜节律在早晨也存在峰值,并且其作用增强的程度比胰岛素早晨增强的更为明显。糖尿病患者尿钾排泄较多,其昼夜节律的峰值较正常人约延迟2h,有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患者还要再延迟2h。在用胰岛素“控制住”血糖4-5天后其昼夜节律方可恢复正常。因此有不少专业人士主张用胰岛素“控制住”血糖后,需继续用药观察,以“节律正常”作为“控制住”的治疗指标。

7 抗哮喘药物的时间给药法

哮喘病人呼吸道阻力增加,通气功能下降,并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所以当夜晚清晨气道阻力增加时,即可诱发哮喘。另外,有些药物自身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也有昼夜节律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利用疾病及药物的昼夜节律特点,合理分配每个剂量,以有效的控制病情。

β2受体激动剂采取晨低夜高的给药方法,有利于药物在清晨呼吸道阻力增加时达到较高血药浓度。例如口服间羟喘宁早8时为5mg,晚8时为10mg,可使该药的血药浓度昼夜保持相对稳定,有效地控制哮喘的发作。又如晚间临睡前口服沙丁胺醇缓释片16mg,测得次日早晨6时的血药浓度为17.3±5.3ng/ml,而其有效浓度为20ng/ml,因此可获较好疗效。

8 其他药物的时间给药法

氨茶碱控制支气管哮喘,以7时给药最好,如预防发作,应在睡前加服一次;催眠药一般在睡前服;利尿药和泻下药宜在早餐前服用,以免影响病人休息;健胃药、抗酸药、收敛药、胃肠解痉药、肠道抗感染药、利胆药必须在饭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水杨酸类、铁剂等宜饭后服用。类似这些常规药物用药时间的安排,不排除时辰药理学对不同药物用药时间的合理指导。

随着时间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降低了药物毒性反应等副作用,大大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从而达到了最佳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叔云,主编.临床药理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8.

药理学复习总结 篇4

一.总论

二.三.四.五.六.外周神经系统药 中枢神经系统药 内脏系统药 内分泌系统药 化学治疗药 一.总论 药物的依赖性:停药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例性免疫反应.极量: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用量.坪值:药量与消除量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也称稳态血药浓度.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也称治标.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的致病因素,也称治本.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较重.治疗指数:是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或TD50/ED50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量)间的距离越大,越安全.质反应:也称全或无反应.是指药物效应不成量的连续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变化.药物:是指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具有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规律作用的科学.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患者不利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受体激动药: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也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效能:指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为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恒量消除:即零级消除动力学,即单位时间内药物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消除量与血药浓度无关.再分布:是指个别药物可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部然后再向血流量少但脂溶性更强的组织转移的现象.舌下给药的特点: 吸收迅速加之药物在该处可经舌下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关消除.血浆半衰期及其意义: 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意义:反应药物消除的快慢程度..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按半衰期长短将药物进行分类..计算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的时间..计算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肝药酶的特点: 选择性低..变异性大..酶活性有限..酶活性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细胞膜屏障..体液ph..其它:再分布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及药物与某些组织器官的亲和力。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膜面积和膜两侧的浓度差..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解离度..药物的pka及药物所在环境的ph..二.外周神经系统药

去甲肾上腺素(NA,NE)临床应用:休克(现已少用)..药物中毒性低血压..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局部组织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停药后的血压下降..禁忌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器质性心脏病.严重微循环障碍及少尿无尿的患者及孕妇禁用.引起局部坏死时应如何处理? 停止滴注或更换注射部位..注射部位立即进行热敷..0.25%普鲁卡因10—20ml局部封闭..酚妥拉明5ml溶于生理盐水中进行皮下浸润注射.毛果芸香碱

药理作用:能选择性的激动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效应器的M受体而产生M样作用对眼和腺体的作用明显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弱。滴眼后可产生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激动腺体的M胆碱受体使腺体分泌增加..其它:可兴奋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子宫膀胱及胆道平滑肌.临床应用: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口腔干燥..M受体的兴奋作用表现: 心血管功能抑制..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腺体分泌增加 拟胆碱药:又称胆碱受体激动药是一类作用与胆碱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相似的药物..新斯的明

临床应用:重症肌无力..手术后腹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过量的解救..有机磷酸酯类

中毒机制:有机磷酸酯类其亲电子性的磷原子与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丝氨酸上的羟基以共价键结合生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堆积引起中毒症状..解救原则:急性中毒:按一般急性中毒解救原则处理同时要及早足量反复使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活药……消除毒物:经口中毒者用1%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或2%-5%碳酸氢钠洗胃至无农药味然后用硫酸镁导泻..及早足量使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活药..对症治疗:吸氧.人工呼吸.输液.用升压药及抗惊厥药...慢性中毒:定期测定血中胆碱酯酶活性如下降达50%以下时.应暂时避免与有机磷酸酯类接触加强防护对症治疗..阿托品

药理作用:抑制腺体分泌明显抑制唾液腺汗腺的分泌..松弛内脏平滑肌强弱依次为:胃肠道.膀胱.胆管输尿管支气管.子宫...扩大瞳孔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对心血管的作用:兴奋心脏..治疗量对血管血压没有影响,大剂量阿托品有明显扩张皮肤血管和解除小血管痉挛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的血灌注量..兴奋中枢..阿托品可兴奋大脑和延脑

临床应用:制止腺体分泌..解除内脏绞痛常需与阿片类阵痛药合用..眼科应用: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镜和检查眼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抗休克..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解救 山莨菪碱的临床应用: 由于选择性高毒副作用较小已广泛替代阿托品用于胃肠绞痛..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拟肾上腺素药:是一类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的胺类药物..肾上腺素(αβ受体兴奋药)药理作用:心血管系统:兴奋心脏β1受体心肌收缩力加强传导加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时还可以舒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供血是一个快速而强效的心脏兴奋药..对血管的作用呈双向性..对血压的作用与剂量有关..平滑肌: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代谢:兴奋α受体和β2受体都可促使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作用较NA作用显著.临床应用: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支气管哮喘..与局麻药配伍..异丙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心脏骤停特别适用于心室自身节律缓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衰竭并发的心脏骤停..房室传导阻滞可治疗ⅡⅢ房室传导阻滞一般采用舌下含药..支气管哮喘可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 麻黄碱的临床应用: 治疗轻症支气管哮喘发作..鼻粘膜充血引起的鼻塞..防治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引起的低血压..缓解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的皮肤黏膜症状..多巴胺的临床应用:治疗各种休克尤其适用于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补足的休克此外还可以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 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防止组织坏死..抗休克..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普奈洛尔(心得安,β受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减少心输出量,抑制肾素分泌,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中枢性降血压,促进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前列环素生成。

三.中枢神经系统药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吸收作用:局麻药可以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当达到足够浓度时就会引发全身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局麻药吸收入血后可直接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应期延长.传导减慢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开始时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这是中枢兴奋的结果,以后则可以表现为心率减慢传导阻滞,直至心脏停搏,血压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局麻药吸收入血后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初期表现为眩晕惊恐不安多言震颤和焦虑,甚至发生神志错乱和阵挛性惊厥,中枢过度兴奋后又可转为抑制导致昏迷和呼吸衰竭.变态反应:少数患者在应用局麻药后出现过敏反应的症状.地西泮

药理作用: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中枢性肌松弛 临床应用: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症..失眠及术前镇静..惊厥和癫痫..各种肌肉紧张状态.巴比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副作用:巴比妥类药物特别是长效巴比妥类作为催眠常见有翌日出现头晕乏力困倦恶心等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肝药酶的诱导作用:可加速其他药物如皮质激素等的代谢.耐受性和依赖性

急性中毒:中毒量为常用量的5-10倍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能阻止大脑神经元高频放电,向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扩散,但不能抑制癫痫病灶的高频放电..对大脑皮层运动区优选高度择性抑制,防止异常放电的传播..治疗量对中枢无镇静催眠作用但不能对抗试验动物的电休克惊厥,却不能对抗戊四唑所引起的阵发性惊厥..还具有膜稳定作用..高浓度能抑制神经末稍对GABA的功能。

临床应用:癫痫,是用于治疗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的首选药..外周神经痛..心律失常..硫酸镁的药理作用: 抗惊厥..降血压(注射)..口服泻下沥胆 氯丙嗪

药理作用:安定作用..抗精神病..镇吐..对体温调节的影响:能抑制机体的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抑制机体的体温调节作用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临床应用: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神经症..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如嗜睡困倦乏力等中枢抑制作用及视物模糊口干鼻塞,心悸便秘及尿潴留等,少数患者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过敏反应

长期用药可致乳房肿大及泌乳,排软延迟闭经及生长迟缓 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它中枢抑制药合用(如异丙嗪,哌替啶)组成冬眠合剂,使患者深睡此时体温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进入人工冬眠状态...吗啡

临床应用:镇痛对各种疼痛均有效,但仅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剧痛..心源性哮喘..止泻..止咳

治疗心源性哮喘的机制:吗啡具有镇静作用可迅速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和窒息感..抑制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由浅快变得深慢..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回心血量有利于缓解左心衰竭和消除肺水肿..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及机制: 解热作用:抑制PG合成酶减少中枢PG合成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镇痛作用:减少外周PG的合成减弱痛觉感受器对疼痛物质的敏感性,抗炎抗风湿作用:抑制外周PG合成(除苯胺类)使参与炎症反应的活性物质减少也抑制缓激肽的合成稳定溶酶体膜等。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栓形成每日给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治血栓性疾病。

临床应用: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月经痛和手术创口痛,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冠心病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二级预防,对老年性痴呆发生有阻碍作用降低妊娠高血压发生率。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口服对胃粘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较大剂量时能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器引起呕吐抑制PG合成增加胃酸分泌,削弱屏障作用,凝血障碍,过敏反应没,瑞夷综合征,水杨酸反应。水杨酸反应:是剂量过大引起的中毒反应,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以及视力和亲和力减退等严重者可致过度换气酸碱平衡失调高热精神错乱,昏迷,应立即停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加速水杨酸盐从尿中排出。四.内脏系统药

高效利尿药

不良反应:水和电解质紊乱,长期用药利尿过度可引起低血容量,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镁及低氯性碱中毒,耳毒性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暂时性耳聋,,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腹泻,高尿酸血症,过敏偶致骨髓抑制.作用部位:髓袢升枝粗段

作用机制:抑制髓袢升枝粗段Na+k+-2Cl-共同转运载体使Na +Cl-冲吸收减少,肾脏稀释功能降低氯化钠排出量增多,同时使肾髓质间液渗透压降低,影响肾脏浓缩功能及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

首剂现象:首次用哌唑嗪90min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晕厥意识消失,用药数次后这种现象可消失。

脱水药:又称渗透性利尿药,能提高血浆渗透压而使组织脱水。中效利尿药

药理作用:利尿作用温和而持久,抗利尿噻嗪类药物使轻度尿崩症患者尿量明显减少口渴症状减轻,降压为治疗高血压的基础降压药物。

临床应用:轻中度水肿是治疗各类轻中度水肿的首选药,高血压,轻中度高血压可单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尿崩症用于肾性尿崩及及加压素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轻症效果好,重症效果差。

一线降压药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利尿药:氢氯噻嗪,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β受体阻滞药:普奈洛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氯砂坦

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的种类: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肾素抑制剂

ACEI降压作用特点:

降压时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对心排血量没有明显影响,可防止或逆转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增厚心肥大和心肌重构,能增加肾血流量保护肾脏,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不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脂质代谢改变,久用不易产生耐受性..氯沙坦的降压作用与卡托普利相比有哪些特点?

选择性更强,不影响缓激肽的降解,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拮抗作用更完全,不良反应较卡托普利少。强心苷类药物: 定义:是一类主要作用于心脏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CHF(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某些心律失常。正性肌力作用机制:强心苷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抑制酶活性使心肌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增加或钠离子内流减少钙离子外流降低致使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又进一步促使肌浆网钙离子释放这样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增多发挥正性肌力作用。

临床应用:CHF,某些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心脏反应:各种心律失常都有可能出现其中室性早搏最多见且发生早,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最为严重,,胃肠道反应:较常见是中毒的早期反应可有厌食恶心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有眩晕头痛等视觉障碍为强心苷中毒的特征。

室性早搏和视觉障碍可作为停药的指征

预防:首先应该纠正各种诱发或加重强心苷中毒的因素如使用排钾利尿药时应适当补钾,,使用强心苷时要密切观察中毒先兆和心电图变化,,监测血药浓度有助于中毒的预防和及早发现。

治疗: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强心苷和排钾利尿药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应及时补钾轻者可口服氯化钾,重者可在心电图及血钾监测下缓慢静脉滴注氯化钾并可选用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可用阿托品治疗。诱发强心苷中毒的因素: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钙,心肌缺血缺氧,肾功能不全

抗心绞痛药物分类及其适用型:

硝酸酯类: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药,,β受体阻滞药:可减少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对伴有高血压和快速性心律失常者效果好,,钙通道阻滞药:用于伴有哮喘肺阻塞性疾病,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冠脉痉挛所致的变异性心绞痛治疗的首选药之一,其他抗心绞痛药:变异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等 硝酸酯类

临床应用: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既可以作为预防用药也可以用作诊断性治疗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药。预防发作时宜用硝酸异山梨酯或单硝酸异山梨酯口服,,控制急性发作应舌下含服或气雾吸入,发作频繁的重症心绞痛患者,首选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其他硝酸酯类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可缩小心室容积,降低前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心功能不全急性左心衰时采用静脉给药,慢性心功能不全可采用长效制剂,需与强心药物合用。

作用机制: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静脉使心血量减少,扩张动脉降低心脏射血阻力。改善缺血区心肌供血:增加心内膜下的血液供应,选择性扩张心外膜较大的输送血管,开放侧枝循环。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奥美拉唑

药理作用:可逆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的功能对组胺五肽促胃泌素刺激迷走神经或由二丁基环腺苷酸引起的胃酸分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降低胃酸分泌快速缓解疼痛,,减少胃液的总量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增强胃血流量。

抗消化性溃疡药的种类:

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胃粘膜保护药,抗幽门螺旋杆菌药。

泻药的临床应用:

容积性泻药: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直接刺激肠壁使肠道推动性蠕动加强。接触性泻药:口服很少吸收在肠道形成高渗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增加肠容积,刺激肠壁,促进肠道推动性蠕动。润滑性泻药:通过局部润滑并软化大便而发挥作用。

五.内分泌系统药物

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糖皮质激素 药理作用:抗炎,免疫抑制与抗过敏,抗内毒素,抗休克,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允许作用,其它:退热,中枢兴奋,促进消化,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胎儿发育.不良反应:长期大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诱发或加重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骨质疏松,延缓伤口愈合,延缓生长,神经精神异常,白内障青光眼.长期大量应用突然停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禁忌症: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麻疹,霉菌感染单纯疱疹及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手术严重高血压,高血压伴有充血性心衰动脉硬化心或肾功能不全者创伤或手术修复期骨质疏松骨折糖尿病孕妇角膜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严重的精神病(过去或现在)和癫痫 不能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机制:刺激胃酸分泌,.刺激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肠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I131的药理作用

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并储存在滤泡的胶质中,放出β射线和γ射线,,I131起到类似手术切除部分甲状腺的作用, γ射线可在体外测得因而可作甲状腺摄碘功能的测定.硫脲类

临床应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手术前准备,甲状腺危象时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国名反应:最常见有皮疹,发热等轻度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出现厌食呕吐等,粒细胞缺乏症,甲状腺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的临床应用

呆小病,黏液性水肿,单纯性甲状腺肿 碘及碘化物的作用

小剂量的碘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早期患者疗效显著,,大剂量碘主要阻滞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及阻止甲状腺蛋白水解,大剂量的碘还能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影响酪氨酸碘化和碘化酪氨酸偶联,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大剂量的抗甲状腺作用快而强.胰岛素

药理作用:对糖代谢的影响:加速葡萄糖利用,抑制葡萄糖生成,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对蛋白质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其分解,促进钾离子转运到细胞内.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胰岛素耐受性,.反应性高血糖..局部反应:皮下注射时,会发生表面发红,久用皮下脂肪萎缩硬结.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双胍类:苯乙福明,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药:罗格列酮,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药:瑞格列奈

膳食血糖调节药的代表药物及作用机制 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

作用机制:均可通过阻断胰腺β细胞上的对ATP敏感的钾通道,引起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七.化学治疗药

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源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抗菌谱: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源微生物的范围 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源菌的能力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喹诺酮药物

四代:第一代:萘啶酸,第二代:吡哌酸,第三代: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第四代:莫西沙星,吉米沙星

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从而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临床应用:泌尿生殖道感染,倡导感染,呼吸道感染,骨骼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其它:培氟沙星治疗化脓性脑膜炎和由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所致的败血症也可作为β内酰胺类,治疗全身性感染的替代药。磺胺类

抗菌作用机制:磺胺类通过与PABA(氨苯甲酸)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的合成最终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不良反应:肾损害,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可见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损害,其它:恶心呕吐嗜睡等.复方新诺明的组成及二者合用的理论基础 组成:SMZ(新诺明)TMP(甲氧苄啶)理论基础:二者的半衰期,抗菌谱,相似.,二者的抗菌作用机制相似,二者合用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二者合用对已耐药菌株也有抑制作用., 青霉素

抗菌谱: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其它: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鼠药热螺菌,放线杆菌等高度敏感..对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和原虫无效.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不良反应:水电解质紊乱,变态反应有过敏反应休克药热血清病性反应,溶血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等,赫氏反应,其它:肌注局部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和全身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青霉素脑部疼痛.青霉素过敏引发休克的防治措施:详细询问病史,有过敏史者禁用,皮试,初次用药,间隔3日以上,药品批号或厂家更改时均应进行皮试,阳性禁用.,不在无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避免在饥饿时注射,注射液应当新鲜配置,立即使用,注射后观察30min一旦发生休克,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者静脉注射或心腔内注射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半合成青霉素的种类:耐酸类,,耐酸,耐酶类,,广谱类,,抗铜绿假单胞菌类,,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类。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G相比有哪些特点

化学机构相似,均有一个β内酰胺环,理化特性相似,抗菌机制相同,抗菌谱更广,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也有效,耐青霉素酶,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过敏反应少但有5%-10%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应慎用。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特点

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不及第一,二代,,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谱增宽,包括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均有较强的作用,对流感菌,淋球菌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队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肾基本无毒性,血浆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可在各组织体液体腔中达到有效浓度。大环内酯类

代表药物: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红霉素的临床应用:治疗军团菌疾病,弯曲杆菌所致的败血症或肠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白喉带菌者是上述疾病的首选药之一。,治疗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者,治疗其它革兰阳性球菌如肺炎球菌所致的大叶肺炎,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急性中耳炎或鼻窦炎。氨基糖苷类药物

代表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

不良反应:对脑神经损害,前庭功能障碍,耳蜗神经损伤,肾脏损害,该类药物是诱发药源性肾衰的最常见因素,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是局部应用新霉素最常见的反应,神经肌肉阻滞:对神经肌肉产生箭毒样阻断作用导致呼吸肌麻痹引发严重后果,血钙过低,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或慎用。氯霉素的不良反应:

心理学复习资料 篇5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

二、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学生);

2.„„„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教育层面);

3.„„„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教师)。

第二节 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

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填空题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

二、心理是客现实的反映

(一)客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

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

1.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是由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有两个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C的德国,创始人为 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观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b.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此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Ps:最早对无意识进行研究。

6.人本主义„„:起于20C50S,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7.现代认知„„:出现在20C初,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概念&特点

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名词解释

2.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3.调节&监督„„。★

(三)注意的分类„„简答题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

(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

(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

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

(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客观:a.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主观:a.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b.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客观:a.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有无坚定目的;b.个人的主观状态。Ps: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

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到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客观:a.原来注意的强度;b.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观: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Ps: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a.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b.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c.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d.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3.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二)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易集中;

2.合理组织教学,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2.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习动机,并依靠动机调整注意,使之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1.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

2.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3.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

4.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补偿(例如: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

(3)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感觉)。

二、知觉

(一)概述

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名词解释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

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d.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二)知觉的种类„„填空题

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运动„„(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三)基本特性„„简答题

1.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2.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3.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5.适应性。

(四)观察

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 的重要条件;

c.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d.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e.„„„„开展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f.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2.模象„„:只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3.言语„„:指在生动形象的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题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一、概述

(一)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逻辑、情绪和动作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记忆品质

1.品质:

a.敏捷性。提高敏捷性,首先明确记忆目的,其次集中注意力。

b.持久性。加强持久性,首先善于把识记的材料归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c.准确性。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培养记忆的准确性:进行认真识记; 在复习时把相近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

d.准备性。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提高记忆的方法):

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上的优缺点;

b.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记忆规律学习知识;

c.„„„„在实践中运用存储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

二、记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填空题

(一)识记

1.概念: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2.分类:

(1)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后者。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客观:a.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效果就好;b.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数量少、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记住;

主观:a.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d.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一般说来,在积极态度下,人的识记效果好;e.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

(二)保持与遗忘——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永久性„„

1.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2.遗忘及其规律

(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2)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客观: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c.时间因素;d.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主观:a.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的多)&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b.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4.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反之)。

(3)压抑(动机)说。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属于这种类型。

(4)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

★5.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简答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三)回忆或再认

1.回忆的概念和分类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有意回忆。

帮助学生掌握回忆策略:仔细审题、利用联想、利用推理。

2.再认的概念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三、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1.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特点:a.时间极短;b.容量较大;c.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两种。

4.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1s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s,但也不大于4s。

(二)短时记忆

1.概念: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2.特点:a.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b.容量有限。容量一般是7±2个。(填空题);c.意识清晰;d.操作性强;e.易受干扰。

3.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

4.存储: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三)长时记忆

1.概念: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将之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特点:a.容量无限;b.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编码方式:意义编码为主。分为两种: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另一种形式,是长时记忆的最主要编码方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4.存储: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四、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效果。a.要有长远的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b.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c.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理解越深保持的越好。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毒理学复习资料 篇6

1.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2.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3.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

4.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5.剂量(dose):是指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6.反应(Response):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包括量反应与质反应)

7.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8.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9.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10.绝对致死量(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11.最小致死量(MLD,LD01,LDmin):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12.最大耐受量(MTD,LD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13.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

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14.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MNEL,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又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

15.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6.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

17.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ac=LD50/Limac

18.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ch= Limac /Limch

19.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

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20.吸收(ab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

环的过程。

21.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

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22.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

程。

23.蓄积(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24.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25.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是机体对外

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环节。

26.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

出体外,此为解毒反应。

27.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

28.Ⅰ相反应(phaseⅠbiotransformation):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

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29.Ⅱ相反应(phaseⅡbiotransformation):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

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conjugation)。

30.诱导(induction):指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过程催化酶系的酶蛋白的合成量增加,伴有活力增强。能引起酶诱导的物质称为诱导剂(inducer)。

31.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相互作用

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使整体性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作用的物质。

32.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

33.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指主要由自由基引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作用对生物膜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34.加合物(adducts):指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复合物。

35.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快速强烈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36.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化以代谢产物或化学物原型排出体

外。但是,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37.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K):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累积剂量

[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l)]的比值,即:K=ED50(n)/ED50(1)K=LD50(n)/LD50(1)

38.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

所引起的毒性效应(1/10生命周期)。

39.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40.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

可遗传的变异。

41.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外源化学物及其他环境因素对生物

体遗传机构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

42.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质引起细胞核中的遗

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简单地说,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为致突变作用。

43.碱基置换(base—pair substitution):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包括转换

(transition)、颠换(transvertion))

44.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三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

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45.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point):将试验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各种事件的统称。

46.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47.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指化学致癌物在体内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肿瘤的过

程。

48.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s):指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

变,导致癌变发生的化学物质。(占大多数)分为 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s)、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s)

49.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s)也称外遗传性致癌物(epigenetic carcinogen),指

不作用于机体遗传物质的化学致癌物。主要是促进细胞过度增殖。

50.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这类化合物进入机体后,不需体内代谢活化而直接与细胞生物

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作用而诱导细胞癌变。

51.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这类化合物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

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

52.细胞凋亡(apoptosis):一种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即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

循自身的程序,通过内部机制的启动,主要通过核酸内切酶的激活,自己结束其生命过程。

53.可接受的危险度(Acceptable risk):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54.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 dose, VSD):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55.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是指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可能暴露于某一危害的控制过程。英汉互译

发生在生物系统的指标异型生物质类型暴露效果易感性

机制毒性作用健康风险评估

突变遗传遗传信息

编码脱氧核糖核酸自发的诱变发生交互

诱变代理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临床药理学复习资料 篇7

临床药理学是现代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近年来我国临床药理学发展迅速,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一般都开设了临床药理学课程。医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已学过药理学, 而开设临床药理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将药理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结合起来, 更好地促进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促进医药基础与临床结合,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治疗水平, 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如何针对本课程的特点, 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浅显易懂, 将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正确应用临床药理学专业知识解决临床实践的问题的能力。因此, 如何在课堂中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性, 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工作中关注的焦点, 结合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病案导入式 (Case-Based Instruction, CBL) 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 每年级2个班, 共计162名学生, 随机分为实验组 (n=80) 和对照组 (n=82) 。2组学生前3年基础课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2组医学生均根据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授课。实验组在讲课前先给予一例病例, 例如:在讲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中, 先举例:患者男性, 56岁, 个体经营者, 因反复头疼、头晕伴血压高2年就诊, 平时饮食肥甘, 体型偏胖, 母亲及父亲均患有高血压, 有吸烟史, 2年前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查体:血压160/95mmHg, 双肺呼吸音清, 心率86次/分, 律齐, A2>P2, 双下肢无浮肿。设问:患者目前考虑诊断是什么?是否有继发性高血压?如排除继发高血压需行那些检查?如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患者的诊断是什么?属于几级高血压?危险分层是什么?患者还需完善那些检查?是否合并血糖异常?如患者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及冠脉病变选择哪种降压药物?最适合的联用方案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之后开始讲述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各类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症,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特殊人群的降压治疗。然后当堂分组 (8~10人) 讨论, 对上述病例的诊断、合并情况、应用何种药物、是否联用药物, 以及药物使用或联用的原因及目的进行讨论, 选择一人进行当堂汇报, 各组汇报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针对上述病例目前诊断:原发性高血压2级很高危, 患者目前不考虑继发性高血压, 因为患者首先有高血压家族史, 56岁方发病, 追问患者既往无眼睑浮肿、蛋白尿、血尿等肾脏病史, 无阵发性心悸、头疼、心率快及血压突升突降, 无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 无周期性低钾等。如想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需完善24小时尿蛋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皮质醇节律、肾血管超声、主动脉超声、肾上腺CT、24小时尿钾、泌尿系超声等。患者还需完善血尿便常规、生化、眼底荧光造影、动态血压、头颅核磁、糖耐量试验、心脏及颈动脉血管超声、四肢多普勒等;患者体型肥胖, 糖尿病不能完全排除, 需进一步完善糖耐量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 对患者疾病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分析后, 进行降压药物选择,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有限考虑应用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亦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又合并糖尿病, 优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钙离子拮抗剂, 同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功能降低及肾脏损害, 如有心力衰竭, 需改善心功能, 酌情使用利尿剂, 如有肾脏损害需使用对肾脏损伤较小的药物。

1.3 教学评价

(1) 问卷调查:在实验组以选项形式设计问卷调查表, 询问学生对案例式教学的反应, 发出调查表80份, 回收80份, 回收率为100%。

(2) 章节内容测试:对2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及临床应用能力考核, 理论考试包括药理学专业知识及病例分析题。

2 结果

(1) 实验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 (78人, 占97.50%) 喜欢案例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感觉到学到的药理学知识能立即与患者联系起来, 实用性高,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73人, 占91.25%) 。

(2) 章节内容测试结果:结果显示2组药理学专业知识得分无明显差异, 病案分析题得分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学生进行自制问卷考察临床应用能力, 内容包括针对病情初步分析、判断临床化验单正常及异常、临床疾病诊断思维的培养、临床药理学专业知识、临床药物具体选用等各项临床能力指标。结果显示学生对病案教学法的各项指标肯定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

3 讨论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 比较传统临床药理学教学法, 病案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实际病例为中心, 提出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医学生主动思维考虑, 提高分析能力, 将药理学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 并有机地集合起来, 不断发现新问题, 回答新问题, 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并且能够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能将所学的基础和临床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锻炼临床思维。

传统的临床药理学教学法与实践结合不足, 学生进入临床后感觉所学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工作是脱节的, 目前在临床中许多新型的降压药物层出不穷, 且在实际应用中多用药物商品名, 让许多即将进入临床工作的医学生非常盲目, 临床应用能力较为缺陷[1], 面对不同病例不知如何选择药物为患者治疗。病案教学法[2]则是通过典型病案分析, 联系临床专业知识及药理学知识, 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 强调临床疾病不同情况与临床诊断之间的联系, 要求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各种药物, 结合实践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症等。

案例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我校, 临床药理学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临床医师 (同时具有教学职称) 授课, 高年资临床医师工作时间长, 诊治患者多,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针对每位患者都有全面精准的临床知识, 并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在课前更能做好周详的准备, 在病例的选择上更便捷, 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能够回答学生在各个环节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教学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病案教学的独特优点, 真正提高医学生对临床药理学这门课程的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淑文, 安治国, 史同庆, 等.PBL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2) :120-121.

临床药理学复习资料 篇8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实验课程;存在问题;教学改革;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1-62-03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體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不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是药物临床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药代动力学实验是临床药理学课程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熟悉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血药浓度的测定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为今后工作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和进行血药浓度监测(TDM)打下基础,特别是最近被广泛关注的精准医疗中个体化用药和个体化治疗,往往通过TDM实现的,所以对于未来的临床药师和科研人员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但药代动力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药代动力学实验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1药代动力学教学实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药代动力学实验多数开展的是药物在正常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其中一般步骤如下:根据实验目的选取合适的受试对象,用合适的给药方式进行给药;然后选择一系列时间点取血,制备合适的样品;最后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见图1。

药代动力学实验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药代动力学时,学生已学完《药理学》和《药物分析化学》,具备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动物操作、仪器分析等,有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2)实验中取血时间间隔长,需充分利用;(3)原理步骤较简单容易设计实验。药代动力学实验的存在问题主要是实验教学主要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实验老师预先准备好试验材料,老师根据教程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所有细节在实验教程上都有所体现,学生按照指导逐步操作完成实验,按部就班验证实验结果,最后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交给指导老师批改。这种方法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造成学生不能体会老师教学中对实验细节的设计思路,被动依赖教师,创新和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培养。此外,实验过程中取血时间间隔长,学生不能利用这些闲暇时间,造成懒散。

2药代动力学教学实验的改革方案

2.1课前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药代动力学实验教学以验证实验为主,缺乏探究性和设计性,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将传统教学结合创新教学,在实验课前三周将所要开设的实验题目和大纲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现有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方法步骤、技术手段和实验材料等;实验课前一周提交给老师审核,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使其方案基本可行。学生熟悉修改后的方案联系实验老师,帮助老师准备实验,包括药品配制、仪器调试、预实验等。通过这些学习锻炼过程,可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提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中,提供动手机会,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2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实验课堂环节上,保留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等过程,这样保证了基本教学大纲的完成。同时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按自主实验方案进行,一部分按经典实验方案进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帮助分析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可同时参与和观摩两个实验,可以对比学习,思考分析实验方法的不同和优略,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优化实验。由于药代动力学实验中取血时间间隔较长,这样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观摩实验,讨论问题,解决了浪费时间的情况。

2.3课后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实验操作不积极,只等别人完成实验后记一个结果,用于完成实验报告,所以仅靠实验报告评分,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因此,我们将成绩分为三部分评价,自主实验设计成绩3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40%,其中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给予评分。这种考核方法对于积极参与自主实验设计的学生给与肯定,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2.4改革方案

总结前面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三方面的改革,我们设计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流程图,见表1。

2.5注意事项

在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具体细节,包括:(1)课前布置实验时明确相关要求,注意与学生及时沟通,确保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整体可行性;(2)实验中提醒学生对两种方案进行对比学习,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和改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3)实验结束后,无论实验成功与否,都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对于失败的情况,帮助分析原因,正视失败,能做到认真分析总结的实验报告仍然给予高分。通过这些要求可以使学生们了解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失败是常有的事,但要注意及时分析总结,从失败中总结教训。

3教学成果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总结,发现通过这些改革,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使学生从原来处于被动的无思维的模仿过程转变为主动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验设计方面,学生掌握了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能考虑实验设计的细节之处,能制定合理可行的实验计划;(2)两种方案结合开展使学生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的不断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两种方案结合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药代动力学的兴趣,使学生对临床药理学中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在课堂氛围和效率方面,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自由活跃,学习氛围变得轻松主动。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改革方案大大调动了学生实验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一方面使本教研室更好地实现了药理学教学的整体任务,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入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小结

上一篇:企业竞聘班长演讲稿下一篇:小班教学活动:小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