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职业特点(精选8篇)
陕西省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李祖华
根据公共关系功能的不同,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模式有十种:宣传型公共关系、交际型公共关系、服务型公共关系、社会型公共关系、征询型公共关系、建设型公共关系、维系型公共关系、进攻型公共关系、防御型公共关系、矫正型公共关系。
一、宣传型公共关系
宣传型公共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内部沟通方法,开展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主要做法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交流方式,进行内外传播,让各类公众充分了解组织、支持组织,从而形成有利于警察组织发展的社会舆论,使警察组织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达到促进组织发展的目的。
二、交际型公共关系
交际型公共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一种模式。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进行感情上的联络,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人际环境。其方式是进行团体交往和个人交往。团体交往包括各式各样的招待会、座谈会、工作午餐、宴会、茶话会、舞会等。个人交往有交谈、拜访、祝贺、信件往来等。
三、服务型公共关系
服务型公共关系是一种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其目的是以实际行动来获取社会的了解和好评,建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所谓“公共关系就是百分之九十要靠自己做好”,其含义即在于此。活动方式。服务性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包括各种教育、培训、指导、服务、接待公众和访问公众、为公众提供优惠服务及其他各种完善的服务措施等。活动特点。服务性公共关系是一种最实在的公共关系,它的最大特点是看得见、摸得着、人情味足、反馈灵敏、调整迅速。
四、社会型公共关系
社会型公共关系是组织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的活动,宋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提高其社会声誉,赢得公众的支持。社会型公共关系活动能够为组织树立了较完美的社会形象,使公众对组织产生好感,为组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1.活动方式。社会性公关活动模式有以下三种。
(1)以组织本身的重要活动为中心而开展的活动;
(2)赞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赞助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3)资助大众传播媒介举办各种活动,提高组织的知名度。
2.活动特点。社会性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是公益性、文化性强,影响面大,着眼于组织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利益。
3.活动原则。在开展社会性公共关系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益性。应体现一种“乐善好施”的精神,突出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2)文化性。应充分展示对真善美的和谐追求,组织的社会性公共关系活动应尽量与社会文化事业联系起来,提高文化形象,促进信息交流。(3)量力性。公关人员一定不要拘泥于眼前得失而不顾长远利益;也不要贪多求大,毫无节制;要量力而行,谨慎从事。
(4)宣传性。社会性公关活动应与宣传有机地结合,提高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征询型公共关系
征询型公共关系是以采集社会信息为主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其目的是通过信息采集、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工作,了解社会舆论,为组织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咨询,使组织行为尽可能地与国家的总体利益、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民情、民意一致。
1.活动方式。征询性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有:开办各种咨询业务,进行有奖测验活动,制作调查问卷,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访问重要用户,设立公众热线电话,受理投诉,举办信息交流会和建立信访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及相应的接待机构等。
2.活动特点。征询性公共关系的特点是以输入信息为主,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参谋性。
3.活动原则。在开展征询性公共关系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长期性。征询性公共关系是一项长期艰巨性的任务,应坚持征询活动的日常化和制度化,并善于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与机遇,实现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2)公正性。在活动中,公共关系人员的态度必须公正。公关人员不但是组织的耳目,更重要的是要站在中间人的角度,广泛、及时、公正地采集一切有关组织形象的意见和建议,起到组织机构与社会公众的中介者的作用。(3)全面性。搜集信息视野要宽广,应全面搜集一切有关信息,不能仅局限在某些领域和方面,而把有价值的信息漏掉。
(4)预测性。预测工作是征询性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公共关系人员注重预测,以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对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前景、原材料及能源供应等进行全面的预测分析,为决策服务。
六、建设型公共关系
建设性公共关系是指组织采取高姿态的宣传、交际方式,主动向社会公众作自我介绍。建设性公共关系活动的重点是宣传和交际。活动方式。开展建设性公共关系有多种做法,一般是采用高姿态传播形式,主要有:主动向社会公众介绍情况;举办大型的公关活动;公安英模事迹报告;主动参加社区活动等。活动目的。是通过宣传和交际,向社会公众介绍自己,使公众对新组织、新服务、新产品有所认识,引起公众兴趣;并努力结交朋友,提高知名度,尽量使更多的公众知道、理解、接近自己,取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形成良好的“第一社会印象”。
七、维系型公共关系
维系型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在稳定发展之际用来巩固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其做法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采用各种方式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公众传递组织的各种信息,使公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组织的顺意公众。1.活动方式
根据公众心理特征的不同,维系性公共关系的开展应采取不同的维系方式。具体的维系方式可分为硬维系、软维系和强化维系三种。
(1)硬维系。硬维系是指那些维系目的明确、主客双方都能理解意图的维系活动。这种模式适用于已经建立了公安业务关系往来的组织和个人,特点是靠服务措施和感情联络来维系与公众的关系。(2)软维系。软维系是指那些活动目的虽然明确,但表现形式却比较超脱的公共关系活动,它的目的是让公众不致淡忘了组织。其具体做法可灵活多样,但要以低姿态宣传为主,如定期广告、组织报道、提供组织的新闻画片、散发印有组织名称的览图等。保持一定的媒介曝光率,使公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组织的情况,加深对组织的印象。
(3)强化维系。强化维系是指在组织已有了一定的形象或相当好的公关形象时,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既有形象、消除潜在危机而开展的公关活动。2.适用环境。维系性公共关系适用于组织机构的稳定、顺利的发展时期,维系并稳定好已建立的关系,采取一种持续不断,较低姿态的传播方式,保持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
3.活动原则。开展维系性公共关系活动应把握以下原则:
(1)抓住公众心理。要维系组织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需要深入研究公众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维系性公共关系活动,使公众对组织产生有利的心理定势。
(2)渐进性。开展维系性公共关系活动,在方法上应注重“细水长流”,通过传播媒介不断地将组织有关信息传给公众,使组织的良好形象经常呈现在公众的面前,公众在不知不觉中应慢慢地形成对社会组织的好感。
八、进攻型公共关系
进攻性公共关系是一种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以攻为守,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改造环境,创造局面的公关活动模式。它要求组织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行为,改变环境,摆脱被动局面,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新局面。进攻性公共关系模式适用于组织与环境发生冲突的时候,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就要采取以攻为守的公共关系活动。进攻性公共关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主要用于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和重大的警民冲突发生时。
开展进攻性公共关系活动应把握以下原则。
(1)把握时机。进攻性公关活动很讲究实际条件,并不是任何组织一旦与环境发生了矛盾冲突就能采用这种活动方式,在缺乏一定的社会气候,环境气候,尤其是在组织的内在应变能力本来就不强时,不能开展这种活动。如果实际条件没有把握好,盲目出击,瞎攻一气,不仅伤了组织的元气,还会加剧组织与环境的冲突。
(2)把握分寸。组织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改变环境,使环境适合于自己,但这种改变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合理运用环境中有利于组织的实际条件。倘若改变环境的努力超出环境承受力,就出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乃至“玩火自焚”的局面,使组织“赔了夫人又折兵”,陷入更大的困境,所以应把握好尺寸。
九、防御型公共关系
防御性公共关系是指警察组织为针对或防御经营和管理上可能出现的“失调”或“危机”而采取的一种公共关系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发挥组织机构的内部职能,及时发现问题和预见问题,及早制定出防治措施,调整警察组织有关的政策或行为,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况。它的特点是:洞察一切,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积极防御,加强疏导。
1.活动方式。防御性公共关系的工作重点是以防为主、其特点是防御与引导相结合,多采用调查、预测手段来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通过公关人员树立强烈的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形成防御机制,对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2.适用环境。防御性公共关系活动模式适用于组织与外部环境出现不协调或与公众发生摩擦苗头的潜在危机时候,采取以防为主的策略,重视信息反馈。3.活动原则。开展防御性公共关系活动应把握以下原则。
(1)具备危机意识。在警察组织中,应树立一种危机观念,营造“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所有员工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激发其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2)形成预警系统。防御性公共关系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重在平时。公共关系部门要对可能遇到的会导致公众产生信任危机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其发生的概率、性质、范围、影响等,并分别制定应急措施,确定处理问题的恰当人选。
(3)主动采取措施。面对潜在危机,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在问题未对警察组织构成任何威胁时着手工作,主动进行调整与引导,防患于未然,使“患”在“胚胎”之中就得到解决。(4)增加透明度。警察组织愈增加透明度就愈能减少与外部公众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即使出现了摩擦也能及时得到解决。防御型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为防止自身的公共关系失调而采取的一种公共关系活动方式。它的特点是:洞察一切,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积极防御,加强疏导。
十、矫正型公共关系
矫正型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在遇到问题与危机、组织形象受到损害时,为了挽回影响而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其目的是转危为安,重新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其出发点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让受害者满意为目标去解决问题。其工作程序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及时改善形象。
矫正性公共关系是警察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警察组织形象发生严重损害时所采用的一种公关活动模式。其功能是通过快速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处理危机,做好善后工作,以尽量减轻损害造成的后果,并重新建立起组织的新形象,挽回组织的声誉。
1.活动方式。矫正性公共关系根据产生危机的来源不同,将其活动方式分为内部矫正型和外部矫正型两类。
(1)内部矫正型。内部矫正型是指由于警察组织内在的原因,如服务态度、管理政策、重大方针等方面发生了问题而造成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这时组织应设法降低知名度,尽量控制影响面,同时具体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方式向新闻界和社会公众公布纠正的措施和进展情况,平息**,恢复信任。
(2)外部矫正型。外部矫正型是由于外在的误解、谣言,甚至人为的破坏而招致组织形象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机构迅速查清原因,公布真相、澄清事实,与舆论及有关部门协同采取措施,消除损害因素。
2.适用环境。矫正性公共关系适用于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组织形象发生严重损害时,为了尽快挽回信誉,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3.活动原则,提出消除危机的办法和纠正错误的措施。与此同时。公共关系人员还需运用各种公共关系手段和技巧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消除不良影响,向新闻界,并通过新闻界向广大公众公布纠正的措施和进展情况,求得公众的谅解,平息**,恢复信任,重新树立良好形象。(1)正确对待。由于警察组织是在极其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进行运行的,不可能对运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出完全准确的预见。因此,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并对警察组织形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面对各种失误,应当树立正确的态度:亡羊补牢,向公众表明解决问题的诚意,求得公众的谅解和合作。这样,才有可能尽量减少因失误对警察组织形象产生的损坏,并由被动变为主动。
(2)阐明真相。面对受损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部门应迅速查清原因,采取行动,尽快与新闻界取得联系,控制影响面,并及时把外界的舆论准确地反馈给决策层和有关部门,通过坦诚事实的真相,争取公众的谅解和支持。
(3)及时补救。失误一旦发生,警察组织形象便开始受到损坏,因此,纠正失误的公共关系工作要有成效,就要有强烈的“救火”意识,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改善,变被动为主动,控制事态,减少对组织形象的损害。
一、警察职业信仰的特点
所谓职业信仰,就是指从业者对其所从事工作的极其信奉和尊敬。警察的职业信仰当然指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警察对其所从事的维护社会秩序工作性质的极其信奉和尊敬。当然,社会不仅仅存在着警察的职业信仰,还有其他职业的职业信仰问题。警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信仰有别于其他许多职业,警察职业信仰有其自身特点。
1. 必要性
警察职业信仰,除外化为对于警务工作的认可、崇尚与追求,同时对于警察个体来说,也是他们开展工作、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目标所在及行为底线。警察这一职业的艰苦性、危险性、重要性等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社会上许多逐利性职业,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以一定的职业信仰为支撑和保证。只有树立了相应的职业信仰,警察才能具有内部的动力,才能保障工作的开展,才能适应职业的特点,克服职业中的困难。
2. 重要性
警察这一职业不仅需要职业信仰提供内部支持,同时,职业信仰在警察工作开展和警察个体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其它许多制度或手段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警察工作具有复杂性、边缘性、细致性、全面性、利益决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面对突发问题、新型问题、权利诱惑、工作贯彻力度等问题时,单纯的个体素质、工作模式、已有制度等是无法准确及时地提供有效举措来保障警察个人行为选择正确性的。此时,警察的职业信仰则具有提供价值准则、价值目标、价值底线的核心作用,能准确指引警察行为取向,其高度的原则性及指向性对于警察这一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特殊性
职业信仰不仅在警察这一职业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其他许多职业中均存在。但与后者相比,警察的职业信仰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高尚性。警察职业信仰以公平正义为目标追求,以匡扶正义、惩处邪恶、保一方平安为内容。上述实现与否(特别是绝对正义的实现)是远高于评定具体工作好坏标准的更高层次要求。因此,其目标要求的高度也就决定了其自身高尚的品性。第二,具有潜在性。对于一个具体的警察个体而言,警察职业信仰的存在与否、高低如何,并不会直接为外界所查知,其也不会直接表现为日常的具体行为,但却潜在地贯穿于个人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日常工作开展的力度与深度,还是关键时刻利益的选择与牺牲,均根源于警察职业信仰。第三,具有损益性。警察职业信仰不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恰恰相反,每当职业信仰得到充分体现,均伴随有自我利益的一定损耗。职业危险性就可以理解为该损益性的一种表现。
二、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教育模式
警察的职业信仰的自身特点说明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对预备役和现役警察开展教育,这种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手段方面,而是要开展独立的、体系化的干预措施。要将此种抽象的思想得以具体化,就需要围绕警察招录、入警培训、晋衔培训、人员选用的职业教育各阶段,配合性地建立和开展以下与其相对应的职业信仰教育。
1. 警察职业信仰的初期筛选
警察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无论从其危险性,还是从其困难性,亦或从其利益边缘性角度来说,均应由有志于此事业的人来担当,并且要与完善的制度相结合,才能保障工作全面、深入、正当地开展。因此,在警察招录过程中,就应充分运用笔试、面试,特别是心理测试的手段,遴选出那些热爱警务工作,有志于警察事业的考生,而不是那些为求一时之生机或一己之权利的人,从而为今后职业信仰教育提供好的基础。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阶段标准的制定应适当宽松,目的应定位于主要剔除那些为了警察的权力而功利性过强的投考者。
2. 警察职业信仰的前期引导
对于那些热爱警察事业,但对警务工作不甚了解的人而言,其警察职业信仰只是模糊的,甚至可能是偏颇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如何让他们形成正确而崇高的警察职业信仰,这就需要对于初次接受入警培训的学员加以前期正确的引导。在全面介绍警察工作的真实现状基础上,引导其认清形势,选对位置,找准方向,坚定初衷,进而形成科学、合理、高尚的警察职业信仰。
3. 警察职业信仰的过程强化
社会现实伴随着各式冲突与困惑,警察职业也不外如此。怎样解释冲突、解答困惑,保证职业信仰的正确性和坚定性,是警察职业信仰教育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也是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面对此问题,教育单位应利用自身优势,以及与各基层部门的充分结合,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汇报、展演等各种形式,一方面答疑解惑,使警察得以认清现实,另一方面积极主动调整原有职业信仰中不适时、不适当的内容或细节,以此保障警察职业信仰的科学可靠。借此种方式,在警察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强化其对于自身职业的信奉。同时在工作中,在警察周围,通过典型树立、行为认可、奖惩激励等手段,不断巩固其警察职业信仰。
4. 警察职业信仰的阶段评定
正如许多贪污腐化分子在忏悔时所说,是“对理想和信仰的放弃”使他们堕入了罪恶的深渊。职业信仰的弱化与消除是警务人员对自身责任义务放弃的根源与开端。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对于警察的职业信仰评定的机制。这样能保障个人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其评定机制可以将静态的心理测量,绩效评定与动态的事件处理,以及投诉审查相结合,建立起科学准确的评定机制,从而为职业信仰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调整,以及警务人员晋职、任用、退出等决定提供依据,进而通过评定与肯定的相互促进,进一步强化警察职业信仰。
三、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教育内容
体制是服务于内容的,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核心还在于确立适当有效的教育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和实现职业信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 动机教育
要想保证警察招录人员对警察职业的信仰的高度认同,选拔出真正具有对警察职业热爱的人才,首先应明确和端正投考警察队伍人员的动机。因此,对全民特别是潜在报名者的动机教育就成为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前置环节。如此,一方面,能使得所有报考人员在报名前明确报考目的,端正从警心态,为今后崇高警察职业信仰的形成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也能教育社会,让社会对警察的职业信仰期望和评价能确立在一个较为正确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形成来自全民的对警察职业信仰的外部激励。
2. 入门教育
面对通过招录选拔,正式成为预备警官的警校学员,针对其对警务工作认识不全面、不准确,职业信仰建立的基础不够客观真实的问题,开展入门教育,也就是对新学员职业信仰的普及性教育,就成为重要且必需的内容。我们应使他们通过对警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宏观上树立对警察这一职业的整体信仰,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及职业崇高感。同时要从社会角色及职业定位的角度,加强教育,使他们形成警察的职业信仰。
3. 针对教育(岗位教育)
无论此轮警察教育体制改革是沿袭原有的专业教育,还是借鉴英美的基础教育模式,警种、职责、岗位的差异在任何一种体制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同的职业定位、工作境遇及岗位需求,又要求其在各自岗位工作的警察对自身岗位的理解和追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定岗或岗位调整及晋职晋衔等岗位变动的环节前,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警察个人对自身警察角色的深入理解,形成现实而有效的职业信仰,而且有利于初期形成的警察职业信仰这一较宏观目标的具体化,通过不同的岗位和个体得以渗透贯彻,更有利于职业信仰作用的全面发挥。
4. 持续教育
职业信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对其的放弃却可能是弹指之间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警察这种每天面对与权力、诱惑和灰暗的职业,信仰的搁置甚至放弃往往极为容易。要真正做到慎独、慎言、慎行、慎微,对职业信仰不抛弃、不放弃,持续性的职业信仰教育自是必不可少。这是在教育内容上,无论对新兵还是老将都是保持信仰崇高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保持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长期性和一贯性,是保证警察队伍纯洁、警务工作深入的重要环节。
警察对其职业的信仰弱化甚至缺失,应当与警察个体行为失当、内部机制失效、外部形象失范存在着相当的必然关联。有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最可悲最可怕的民族。”同样,警察这一与罪恶、黑暗、诱惑及危险、牺牲为伴的特殊职业,更需要对其职业的内心信仰。因此,警察的职业信仰教育,在这一轮警察教育体制改革中,是应引起我们重视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同时,在具体到教育工作开展时,高与低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整体与个体的结合,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与解决的问题。总之,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独立化、体系化和规范化、长效化,是应纳入当前警察教育体制改革视野的必要内容。
摘要:警察职业信仰是警察工作的重要支撑点和动力源, 本文对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警察,职业信仰教育,特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尹伟中.警察伦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7.
关键词:警察权;警察角色,政治运动
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13-01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律系教授,英国著名的犯罪学专家罗伯特·雷纳,在其关于西方警察研究的经典著作《警察与政治》中,总结了自1892年以来西方关于警察研究的全部理论,结合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政治斗争中警察所扮演的职业角色。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英国警务政治化进程的高峰时期,是一个对警察研究的冲突时期。当时一方面,撒切尔政府已经将警察打造成实行自由经济的前提保证和实现国家强大的先头兵,警察成为政府的宠儿。另一方面,左翼人士对警察的敌意则进一步加深,尤其在1984年英国经济面临“滞胀”的局面,失业率大幅上升的经济环境下,爆发了矿工大规模罢工事件,警察作为政府权力执行者和维护者与矿工联盟的纠察队发生了严重的暴力冲突,这次事件使警察深深陷入政治冲突的风暴和持久的论战之中。左派人士谩骂警察,其视警察为强大的压迫者,认为他们拥有太多的特权,必须对他们的资源、权力和地位进行削减,最低限度是警务应该受到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的地方警察当局控制。但是右派支持者认为经济萧条、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局面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强有力的警察。这种非此即彼的关于警察的政治观点给英国社会带来了不小震动,因为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的几十年中,英国警察被认为是超越政治的,是国家自豪与团结的象征。但在复杂的社会中,实际上需要一个中立的观点分析警察使用法定权力处理紧急冲突事件的必要性。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改变那时的社会和警务,而不是把警察当做敌人一样疏离。”
对于警察的形象,社会研究的方式例如以媒体视野中的警务为视角对警察的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在不同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阐释警察形象的变化,进而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小说影视作品来探析警察的“真实”形和“虚构形象。“总的来说,媒体对警察的报道目的是使警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合乎法律,但这一结果的出现并非一帆风顺。警察与记者之间常会因为一些具体问题产生冲突。有许多警察对媒体持有好感,也有许多警察对媒体不屑一顾。这些结论是有事实依据的。虽然媒体所报道的角度是在使警察角色合乎法律的基础上,但是仍免不了批评、质疑许多警察的具体行动及某一个警察。只要媒体不太过分,媒体作为一个代表公众利益和监督政府机构的独立、公正、警惕性高的机构,是有助于这些国家机器的合法化的。如果媒体就仅仅被视为宣传机构,那么合法化进程将得不到有效開展。”媒体的报道要么实话实说,要么完全虚构。其报道的从来都不是体现那天真的社会和政治意图,虽然就绝大部分而言并不是故意造成的。而且,虽然媒体的报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报道背后且受到来自工业社会进程和意识的压力影响。20世纪70年代,媒体对警察的报道主要关注于其在犯罪案件中的作用,报道的案件也主要聚焦个案的严重性、暴力性,尽量突出警察在侦破案件打击罪犯方面的成功,记者们致力于向社会展现出警察优秀英武的一面,站在记者角度看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如果我们必须惩罚一方好人或另一方坏人,那很显然的我将站在好人这一方,惩罚坏人这是为了维护法律秩序。”但是自20世界80年代开始,这一景象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专业报道犯罪的记者队伍延伸,不仅使报纸等印刷品中有关犯罪案件的报道上升了,同时也转向了与案件报道相关的司法公正问题,而不仅是案件本身。记者们坚信自己作为监督机构的角色,从而专心报道警察的错误行为,到了80年代中期,对警察事物的报道越来越具批判性,许多新闻影片明显地揭露了警察在滥用权力,例如在重大的公共秩序冲突之中。20世纪90年代早期,虽然媒体在警务的信任危机发展中扮演了一定角色,但是只反应了而不是创造了这一危险局面。政府及提供建议者对警察时期信心的根源越来越深,同时一般大众,至少把警察看成是犯罪审判体系同法律与秩序政策等基本失利的替罪羔羊。然而,警察通过20世纪70年代晚期、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法律与秩序”活动,企图运用媒体创作来实现取得更多警察权力和警察资源这一并不现实的愿望,最终警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他们自身的问题。1993年后,新闻报道的警务出现了相互矛盾的趋势。警察们趋向于从公开的运动中撤离出来,通过从事改革运动来影响公众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他们采取了更全面的方法,通过英国警官协会来塑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公众形象。总体来说媒体的报道对警察是非常有利的,越来越倾向于把它定义为控制犯罪,以及“零容忍”的创新型警务。另一方面,犯罪与执法一直都是大众娱乐媒体的主要内容,因此,通过经典侦探,例如福尔摩斯等,树立起虚拟的警察形象。谈到小说和电影中建立起的虚拟的警察形象时,人们一直认为那是一团乱糟糟的理论的结果。只能被视为是娱乐而已,但是同对当时英国社会警察真实形象和虚拟形象的描述来看,总体而言,都在展示着警察存在的必要性和他们大多数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使其角色合法化。但是各种媒体对法律与秩序问题的批判性分析过分强调了这个合法化功能。这些媒体批评不仅与具体的警察行动和个人相关,而且与警察政策的总体导向有关,同时建立了要求改革的共识。“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们曾要求恢复警察政策和辩论,及媒体报道中“真实”和“虚构”的合法性。然而已经没有新的合法性的神话存在了。正如《洛城机密》所描述的那样,警察失去了他们曾有的信任感,他们对此不能予以全部更正:公众的信任是迟疑而冷淡的,须对不同的案件做不同的讨论。”
因此,媒体眼中的警察和小说影视作品中的警察更加真实生动的反映出警察在社会和国家政治运动过中所起到的作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警察的形象出现着分化,其不再习惯性地被描述为“好人”或“坏人”。他们的道德状况值得争议,但总的来说,警察最初的使命是紧急状态下维持秩序,他们是被委托作为代表国家来合法行使权力的专家。贯穿整个历史,警察权力仍是主要针对那些在经济和社会的边缘人物,惩罚坏人,维护国家的法律与秩序。
参考文献:
[1]王大伟.英美警察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英]弗兰克·利什曼等.吴开清等译.警务工作之核心问题[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3]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世界警务革命向何处去[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姓名:性别:
专业:班级:
时间: 2013年1 月3 日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
目 录
1自我认知
1.1360度评估„„„„„„„„„„„„„„„„„„„„„„„„
1.2自我认知小结„„„„„„„„„„„„„„„„„„„„„„„
2职业认知
2.1目标职业分析„„„„„„„„„„„„„„„„„„„„„„„
2.2目标职业外部环境分析„„„„„„„„„„„„„„„„„„„
2.3SWOT分析„„„„„„„„„„„„„„„„„„„„„„„„„
2.4职业认知小结„„„„„„„„„„„„„„„„„„„„„„„
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3.1确定目标和路径„„„„„„„„„„„„„„„„„„„„„„
3.2制定行动计划„„„„„„„„„„„„„„„„„„„„„„„
3.3动态分析调整„„„„„„„„„„„„„„„„„„„„„„„
3.4备选规划方案„„„„„„„„„„„„„„„„„„„„„„„
一、自我认知1、360度评估(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优点、缺点每项不少于20字)自我评价:我的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爱好篮球等等运动,很多能力附加,对人生充满希望
家人评价:积极向上,责任心强,有点小脾气
老师评价:热爱劳动,同学关系好,热爱学习
亲密朋友评价:活泼开朗,热情外向
同学评价:团结互助
其他社会关系评价:
心理测试的评价:
测试出来的含有假的成分
2、自我认知小结:(不得少于100字)
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的一个人,爱好篮球等等运动,善于与人交际,是一个外向的人,比较喜欢自己单独行动,家长的评价是责任心强,除了有时候有点小脾气之外,其他尚可,老师评价我热爱学习,这个从小到大都存在,很少会与同学产生不可调解的矛盾,这个几乎没有,在我热情外向的性格中,我有很多好朋友。在我的人生观里,我觉得,负出的总有回报,只要去做了,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职业认知
1、目标职业分析
① 目标职业名称
警察
② 岗位说明(不得少于50字)
具有管理社会治安,预防处置治安案件、治安事件与治安灾害事故,指导和监督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③ 工作内容(不得少于50字)
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④ 任职资格(不得少于50字)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而献身的精神,熟悉我国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治安管理法律、法规。
⑤ 工作条件(不得少于50字)
掌握治安学、行政法学、行政管理学、安全防范技术学、侦查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管理大、中城市社会治安、处理各种治安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通讯、驾驶、射击、自卫擒敌等技能,身体素质达到规定标准。⑥ 就业和发展前景(不得少于50字)
范围窄,但就业率高。绝大多数到公安、检察、国家安全等部门从事侦查、刑事执法、预防和控制犯罪以及侦查学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2、目标职业外部环境分析
① 家庭环境分析(不得少于50字)
在家的小区里都是武警等工作人员,从小接受维护国家安全的传统思想教育,家人期待做一名公务员,有安定的工作,爷爷看到我的表叔是这个职业的,所以很希望我也能穿上警服,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② 学校环境分析(不得少于50字)
就读于广东警官学院,在忠诚、责任、服务的思想熏陶下,明悟了我的就业方向。虽说这个职业的就业率高,但是它的范围窄,竞争还是很大的。我们的专业就是治安学,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再社会立足,所以我们的就业范围窄。
③ 社会环境分析(不得少于50字)
治安学专业也是一门非常年轻的专业,一是由于社会治安实践对治安学理论的诉求,二是治安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得治安学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呈迅猛发展之势。加之我国实施的“科教兴警、科技强警”战略,对国家警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治安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发展的环境。
④ 目标地域分析(不得少于50字)
目标的城市是深圳,从小生活的城市会有熟悉感,在成立新区的时候,为了更好的促进和谐发展,需要更多的警力去维护新区的安定,当地的气候比较习惯,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温差,而且当地有熟悉的人脉。
3.SWOT分析或平衡单分析(以你最向往的职业进行分析)
从事这一职业我的优势(strength)及其使用(不得少于50字)
法律的实践者,对法律的理解清楚,认识深刻,很少、很难犯大法、大罪。一般不会误入法网。警惕性常存,对于社会治安状况永远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本人和家人一般较少发生被盗被骗,被抢被劫等事件,即使发生了不可避免的伤害、损害,凭职业特点也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从事这一职业我的弱势(weakness)及其弥补(不得少于50字)
工作危险,压力大,容易引起心理疾病,工作很忙,很少有空闲时间。
我的机会(opportunity)及其利用(不得少于50字)
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我面临的威胁(threat)及其排除(不得少于50字)、警察职责过于广泛。公安机关“四有四必”以及“有困难找警察”这些承诺的提出,把警察打造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职业。警察职业危险性高。警察的职责规定了要打击违法犯罪,同时也决定了警察职业的高危险性,警察职业的工作强度大、负荷性高。警察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非警务活动频繁。
4、职业认知小结(不得少于100字)
周总理说过,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要做警察首先要看你的动机是什么,因为请你记住,警服是穿在心里的,不是穿在身上的。警察是一份外人看起来风光,其实有很多无奈和艰辛的职业,当你穿上这身警服你就会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可能这就是我们这些新警察的感慨吧,可是到最后我们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所以,如果你想当警察,就先问问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吗?因为我们一旦选择了这份职业就不能回头了。
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
①近期职业目标(不得少于100字)
学好相关这个职业的综合知识
② 中期职业目标(不得少于100字)
为省考做好好准备
③ 长期职业目标(不得少于50字)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懈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2、制定行动计划
① 短期计划(不得少于100字)
好好学习,学好自己应该学的知识,培养自己在这个职业的热情,学好技能,建立好社会关系,多参加社会实践。
② 中期计划(不得少于50字)
为了适应职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个人能力,比如演讲,面试,写作等等能力,都是我们竞争的利器,在工作中,工作经验和交际能力同样重要,可以边工作变学习。③ 长期计划(不得少于50字)
加快自己适应工作环境,为了家人的生活奠定基础,教育孩子。
3、动态反馈调整(不得少于100字)
评估、调整我的职业目标、职业路径与行动计划:
个人难以评估调整。
4、备选职业规划方案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组织环境、个人成长曲线等变化以及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更好地主动把握人生,适应千变万化的职场世界,拟定一份备选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我的备选职业规划方案:(不得少于100字)
我是**年新进入警察系统的一名新民警,每当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墙上挂着的人民警察誓词,我知道我已经成为xxx派出所的一名实习警员了,警察职业道德心得体会。而作为这样的身份,我时刻提醒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庄严的宣誓词,让我为之振奋,我愿意献身于崇高的人民警察事业,为警察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
到xxx派出所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警察有了一点感触,对警察的工作也有了一些认识。可是,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从事陌生的工作,对于我这个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确实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很陌生。而局领导与所领导亲切的目光,热情的话语,使我感到了家一样的温暖,逐渐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
在这段时间里,通过与老干警的交谈,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浅薄,这使得我的求知欲膨胀起来。我只有不断的去学习,来满足自己的求知。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警察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肩负着防范和打击犯罪,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警察必须按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行使权利,应当努力为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生产安全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犯和企业发展壮大的顺利进行。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在工作中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要做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人民公仆。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只有严格、公正、文明的依法履行职责,才能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只有精通法律,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才能提高文明办案的水平,才能自觉的把法律规定的任务落实到职责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肩负起党和国家及人民赋予的重任,要时刻清醒的认识到,人民警察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解人民之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每当想起警察所表现出的高素质、高要求、严标准,树立了益羊公安的良好形象,体现了新时期人民警察的特点,我就要向他们学习。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要求,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卫士。
监狱工作一直被喻为一种看守“火山口、炸药库”的高危职业,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随着押犯结构的不断复杂,狱内改造与反改造斗争日益激烈,现实的社会因素对监狱工作的影响逐渐加深,监狱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监狱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职业风险。近年发生的茂名监狱集体腐败案件及呼和浩特第二监狱越狱事件,更是为我们敲响警钟。
在执法实践中,监狱警察面临的职业风险是多方面的。如何认识这些风险,并做好积极的防范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下面就本人工作的一些经验谈谈对这一问题一点粗浅的的看法。
一、存在的风险
(一)因价值观念偏差而引发的风险
监狱警察是监狱的管理者和刑罚的执行者,肩负着教育改造罪犯的职责任务,致力于矫正罪犯被扭曲的心理和灵魂,法律赋予了其神圣的职责和光荣的使命。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多样化,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并冲击了广大监狱警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部分警察对监狱工作的艰苦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艰苦奋斗意识不强,不比贡献比待遇,不比成绩比轻闲,认为监狱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回报低,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在职务上的发展空间和希望也不大,于是对工作产生疲惫厌烦的心理,“庸、懒、散”问题尤为突出。监狱警察手中不同程度地掌管执法权力和行政资源,面临各种诱惑和考验,部分警察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迷失了方向,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不惜铤而走险,顶风违纪,把改造罪犯,行使权利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形成廉政岗位风险。
(二)因执法水平不高而引发的风险
随着国家法制宣传的加强和监狱狱务公开的深入开展,罪犯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在执法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个别监狱警察仍习惯于按经验办事,对某些执法环节不清,靠行政式命令推动工作,对监狱内外执法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反应不敏锐,法制观念不强执法能力低下。这表现在比如个别警察因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发生执法不文明,侮辱罪犯人格所引发的责任风险;因执法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或直接管理不到位所引发的责任风险;在管理罪犯过程中考核奖罚不公,对罪犯的日常考核奖惩中滥用自由裁量权所引发的责任风险;在与罪犯亲属及其他群众接触中处理方法不当,引发投诉、信访问题所引发的责任风
险;在执行禁令上我行我素,违反禁令携带违禁品进入监管区等等所引发的责任风险;对罪犯警告、记过、禁闭的处罚没有遵守呈报审批、公示公开和告知复议的程序,最终使自身工作陷于被动所引发的责任风险。
(三)因监管压力过大而引发的风险
监狱警察因工作任务重而面临的风险。监狱警察属“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类型职业,有人形象的把监狱警察说成是“8小时的待遇,12小时的工作量,24小时的责任”,监狱警察精力、心力、体力严重透支。广东省警力严重不足的现状,致使警察的休息得不到保障,引发警察心力交瘁、厌倦、烦躁等不良心境。
监狱警察面临的都是在社会上残暴、罪恶的人群,危险随时可能发生,自己却无法预料难以掌控,这种职业性的风险使监狱警察时刻处于危险包围之中。从每年各监狱警察体检的情况看,很多重大疾病正由年纪大的监狱警察向中青年的监狱警察扩散、增加。
(四)因落实直接管理而引发的风险
监狱警察因押犯高度集中而面临的风险。随着大量无期徒刑、暴力型罪犯和高智商罪犯被收押,这些罪犯不仅刑期比较长,犯罪手段凶残,而且犯罪方法日趋智能化,他们往往将对社会的仇视心理转嫁到监狱警察身上,甚至为了逃避
改造而采取暴力袭警、越狱等极端手段,近年来发生的狱内案件显现出预谋性、凶残性、团伙性特点,部分警察因罪犯的狱内重新犯罪而受伤甚至死亡就是很好地例证。
监狱警察因监管对象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罪犯群体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着社会的阴暗面,监狱警察常年累月与罪犯接触,打交道,难免会受到罪犯阴暗面的影响,从而催生出各种各样心理垃圾。如果没有做好及时的防御或疏通,难免使监狱警察比常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悲观,心态失衡,消极偏激,既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监狱工作的安全稳定。
监狱警察因监管传染病罪犯而面临潜在危险。监狱警察在履行职责,监管一些有传染病的罪犯(如肺结核罪犯)的过程中,不得不与其进行近距离接触,增加了受感染的机率,造成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五)因管理监督薄弱而引发的风险
监督的软弱化。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有关法律法规对监狱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规定,但不少监区,不少同志,背离监狱的工作宗旨,出现了一些违规操作,视规章制度为摆设,造成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但出现这些现象之后,各级领导部门没有进行及时的监督处理。有些部门本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家丑不外扬”的态度,对发现的问题大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关起门来低调处理,该深究的不深究,该立案的不立案,该移送的不移送。长此以往,造成监狱警察职工对原本错误的东西见怪不怪,犯错不知错,司空见惯,最终导致过失变失足、小错酿大祸。
二、如何规避职业风险
面对风险,我们应该积极防范,而不是坐以待毙。有效地规避和化解职业风险,是确保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安全稳定,监狱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强化教育,增强思想工作的实效
教育培训能使监狱警察的法律意识、执法能力等方面有全面的提高。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我们“政治,是统率,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要加大教育引导力度,在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强化警察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意识教育,努力构筑监狱警察队伍思想道德和党纪法规的思想防线。第一、切实抓好主题教育学习活动,继续深入推进以“公正执法 廉洁从警”为主题的岗位廉政教育和以茂名监狱案件为鉴的警示教育活动,全力抓好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的落实;第二、重点抓好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落实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务求取得实效;第三、进行对比反思,利用节假日和纪念日举行组织生活会、座谈会,引导监狱警察比过去、看现在、想将来,发扬传统,爱岗敬
业,遵纪守法;第四、进一步组织监狱警察学习党纪条规,使大家明确是非界限,增强防微杜渐、拒腐防变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第五、要强化自我教育,把预防教育向“八小时”之外和家庭及社会延伸,使监狱警察不仅在工作圈,而且在生活圈、社交圈和娱乐圈都能慎独自省。通过系列载体丰富的教育活动,使每个监狱警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执法,踏踏实实做事,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不仅要做好队伍的教育工作,对每一期新入监的罪犯也要进行反行贿教育,告知罪犯不得向监狱人民警察行贿,不得唆使纵容罪犯亲属行贿;在每年年底和罪犯会见期间向罪犯家属寄送公开信,做好罪犯家属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规范执法,营造公正执法的环境
进一步完善执法工作的制度和程序,对监狱警察的执法活动以及对罪犯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办理程序要制定操作性强的程序规定,程序规定不仅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还要相互制约,利于监督。对罪犯的行政奖惩、分级处遇、特殊工种罪犯的选用等行政管理行为,也要分别制定相关规定,以制度的形式对其条件程序以及操作行为进行规范,为监狱警察公正、文明、严格执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援助,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从权力运行中识别查找廉政风险。制作工作流程图,再针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个人查找廉政风险点,使每一道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名工作人员相对的廉政风险点明晰化。通过对风险点进行评估,制定出周密细致的防范措施。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臵的动态管理手段,着力形成以岗位为点、以制度为线、以单位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构建适合监狱科学发展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确保权力阳光规范运行。
(三)加强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体系
执法保障。目前《刑法》、《监狱法》对警察职业风险保护和职业行为约束缺乏可操作性规定,应尽快制定出对违纪罪犯切实可行、能真正起到震慑效应的约束手段,惩戒、处罚措施。对于罪犯的自伤、自残、自杀、脱逃、打架斗殴、暴力袭警等行为的法律责任界定急需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让执法警察明确职责,区分权责,更能安心工作。
科技保障。加大对监控设施的投入,实现全面监控,特别是晾衣场等重点部位,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隐患,把人的工作和技术侦查技能结合起来,这样警察既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狱内敌情动态,及时化解危机,又能为警察的人身安全
多增添一份保障。
能力保障。提升警察的业务技能水平和应急处臵能力,完善培训、考核。围绕业务要求,要求警察熟悉掌握监狱工作常用法规和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降低执法风险。
健康保障。要建立队伍减压机制,保障警察身体健康。定期对全体警察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落实好年休假制度,适时安排休整,缓解警察的紧张状态;提高警察的身体素质,多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鼓励警察参加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充分发挥监狱心理矫治部门的作用,开展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减轻和解决监狱警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
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警察职业风险的安全系数。购臵各类保障装备,保证基层监区的警用装备、防暴器械配齐配足;对负责监管传染性疾病罪犯的警察,要按照国家有关医治、管理传染性疾病病人的规定,落实各种各种防护措施,避免警察因职业暴露而受到感染;适当提高警察的经济福利待遇,为警察购买与职业风险相关的各类保险等。
(四)注重监督,提高风险防御的能力
着力构建和完善监督制度体系: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评议制度,进一步落实“一岗双责”,把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范围、内容、形式及结果应用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化、规范化。对省厅局纪委提出的关于加强监督工作的要求进行细化分解,制定更加贴合监狱工作实际的监督制度和规范。
注重加强对“一把手” 的监督。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机制严格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坚决执行“三重一大” 集体决策制度;以群众评议方式加强对“一把手” 的监督,切实以群众评价衡量“一把手” 工作成绩。
加强对权力运行领域的监督。切实加强对刑罚执行权力运行领域(包括对罪犯的日常管理、考核、工种安排、任务下达、奖惩、呈报减刑、假释等)、人事任命领域(包括晋升、调配、考核、竞争上岗等)的监督。拓宽监督检查的领域和范围,把警察职工工作中出现的软、懒、散、乱乱等作风,以及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尤其是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严重后果的行为纳入监督重点内容,依据有关规定加强责任追究。
加强对经济运行领域的监督。在生产经营方面,重点加强对生产项目引进、价格洽谈、合同签订等环节的监督;在物资采购方面,重点监督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予以落实的情况,严防假招标、“串标”、“围标” 等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发生。
加强对监狱警察执法的监督。加强监狱执法监督,要在狱务公开、提高执法过程透明度的基础上,主动接受各级部门的监督。在监督方法上也要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程监督,变主要靠自我监督为主要靠制度和法规进行有效约束。通过经常性的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监狱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纠正监狱警察执法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形成“岗位有人在,事情有人管,情况有人知,现场有人查”良好态势。
一、警察职业意识的概念剖析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意识是人脑机能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其可以控制、支配、指导人们的行动。[1]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和情感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 是支配和调控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中枢神经。警察职业意识是众多职业意识中的一种, 相较于其他职业意识, 其具有更高的要求, 职业意识是公安民警对所从事的工作和担任的角色的一种觉知状态, 是对警察职业的性质、职能、作用乃至全部警务工作的主观反映, 支配和调控着公安民警的言行。[2]警察职业意识随着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有所变化, 不同的人对警察角色的觉知状态也会不一样。所以, 警察职业意识是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
(二) 警察职业意识的内容
按照警察职业意识所反映的对警察的不同要求,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维约束意义上的职业意识, 此类意识本身约束警察的思维观念, 使其保持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思想先进性, 典型的思维约束意义上的职业意识包含政治意识、群众意识、奉献意识。政治意识是警察职业意识的核心, 其有以下几点基本内涵:第一, 坚强的党性。第二, 政治上的敏锐性。第三, 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自觉性。[3]群众意识是警务工作的优良传统在警察头脑中的反映。警察的性质决定了人民利益、群众满意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关注和重视民生, 相信和依靠群众, 尊重和保障人权, 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是群众意识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奉献意识体现了警察职业的社会性。爱岗敬业、不计得失、不怕牺牲、服务社会是其基本内涵。[4]它要求人民警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忠于职守, 在国家和人民危急、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坦然应对高压力、高风险的职业挑战。
2. 行为约束意义上的职业意识, 此类职业意识约束警察的职业行为。
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及依法治国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 警察的依法行政是重要的环节, 具体要求警察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典型的行为约束意义上的职业意识包含法律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
法律意识体现着警务活动的本质特征, 是指警察对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5]知法懂法守法、理性公正规范执法是警察法律意识的基本内涵。警察的法律意识首先应该是热爱和崇尚法律, 从而产生学习更多法律知识的动力。其次是有坚定的法律信仰, 坚信法律能够帮助其完成预防打击犯罪,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再次是法律意识必须还要以扎实、丰富、系统的法律知识为依托。纪律意识体现着警察职业的约束性, 是人民警察忠诚、敬业、富有团队精神的基础。其基本内涵是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纪律意识要求人民警察必须自觉遵守法律以及有关禁令等, 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强化自律观念。[6]责任意识, 就是要求警察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法律负责。做到自尊、自信、自强, 为人民服务, 恪尽职守, 维护集体的荣誉, 严格执法, 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出自己的贡献。[7]
(三) 培养警察职业意识的意义
警察职业意识体现了警察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和主观偏好, 决定了一名警察在工作时的态度、方法和成效, 对其言行举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是干什么的, 才可能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警察职业意识对于公安工作也至关重要, 对公安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公安院校教育的全过程, 在帮助警院学生顺利完成角色的过渡与转换, 成为优秀、称职的人民警察方面意义重大。公安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警察这一职业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 强化学生对警察职业规范的认同感, 使其从警后能够自觉坚定地履行各项警察义务与职责, 在面对工作问题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公安院校教育对警察职业意识的影响
几十年来, 在培养具有警察职业意识的公安人才方面, 公安院校教育贡献显著。作为培养合格警察的重要基地, 公安院校肩负着把一个个普通、稚嫩的大学新生转变为一个个能适应公安工作、严格执法、富有奉献精神的警察的重任。因此, 公安院校必须强化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 这直接关系到公安事业发展、队伍建设的成败和社会责任的落实。
近些年, 大部分公安院校学生经过系统的教育培养, 在实习、见习以及各类执勤安保任务中表现出色,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公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广受公安机关的欢迎与好评。他们普遍认为, 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警察职业意识强, 综合素质高, 为什么会有如此良好的反响呢?据统计, 从公安院校毕业的学生, 进入公安队伍的人才流失率也远低于普通院校学生,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差呢?实践证明, 经过四年的全日制正规化的教育, 学生在公安院校的独特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公安大学生的警察职业意识会得到实质性的内化养成, 逐步形成良好的自觉意识, 其职业素养、忠诚奉献的精神等都会随之增强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事业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8]
三、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因公安院校教育具有职业化教育的特殊性, 所以经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警察职业意识应该是显著而强烈的。然而调查表明, 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公安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只是相对较明显, 整体效果并不够突出,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入警动机不明确, 甚至持有错误动机
学生报考公安院校的动机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为父母期望、职业稳定性、社会地位、社会舆论、影视剧影响等几个方面。公安院校学生的入警动机就是他们最初的警察职业意识, 反映了他们对警察这一职业的最初认识, 这样的警察职业意识一旦形成, 将影响着从警者在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在今后公安工作中的执法行为和执法水平。
课题组针对目前警校生的入警动机进行抽样调查, 样本涉及华东地区多所警察职业学院在校学生, 汇总整理后得出如下结论:在警校生中有一部分对公安工作充满热爱和兴趣 (占比15.6%) (1) , 立志保卫国家安全, 实现自己的理想, 赢得社会的尊重;有部分认为警察享有一定的特权, 甚至可以用来谋取私利 (占比6.4%) ;更大的一部分 (占比59.2%) 警校生对警察这一职业的认识片面化、肤浅化, 认为公安院校毕业即分配, 可以跳过万人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 而且是“铁饭碗”, 收入稳定,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还有部分 (占比18.9%) 仅仅是出于父母期望而选择警察职业等。不明确的入警动机则经不起考验, 容易被诱惑, 错误的入警动机会令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 不思进取, 过分注重个人利益, 正式从警后的表现不容乐观。在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下, 有的学生考上其他院校都不去, 而是通过留档、重读等办法, 坚决要当一名人民警察。他们看似有立志于从警的远大理想, 可实际上, 他们的动机多出于渴望稳定的职业与收入, 而不是坚持人生的理想, 警察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更无从谈起。
(二) 个人价值取向偏离正轨
目前, 公安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金钱至上, 拜金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突出、严重。在学习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英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等实用类课程的现象, 而轻视有利于职业意识养成的公共理论课, 轻视学分较少的、对期末总评成绩影响小的非功利性科目, 对关乎自己前途的升学、就业、得奖、评优等方面较为关心, 而对如何做人、融入社会等冷漠对待。在生活中还存在着讲究吃穿、挥霍父母血汗钱、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的不良现象。
此外, 部分同学在很多地方, 很多时候都表现出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提倡奉献精神的不屑或反感。这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 价值取向, 职业意识的形成, 更在无形中影响了其他同学, 使他们的信念反复、不稳定, 于是校园中更少了一种励志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豪情壮志和满腔情怀。
(三) 心理问题突出
公安院校较封闭的环境以及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 使得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单调重复而又忙碌, 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大大少于其他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因为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 情绪得不到释放, 其在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就会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 因为公安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不同, 其职业化教育的明确导向性使得学生在大学毕业后, 要成为一名警察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国家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因为就业途径相对狭窄与确定, 许多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紧绷着就业的弦, 这导致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 如果不能及时地疏通解决, 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乃至整个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四) 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养成被动
在警察职业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 公安院校更多使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用抽象而空洞的语言或行动将警察应有的职业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这就使得现在的警院学生在很多时候对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并不能从内心服从和认可。他们认为, 自己的政治意识是学校教育者强制灌输的, 他们的纪律意识是被迫管出来的, 而没有将政治、纪律意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意识。一旦离开管理, 脱离学校, 便会像脱疆的野马, 各种歪风陋习都显露出来, 比如抽烟、喝酒、打架等等。
(五) 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公安院校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出校园, 成为一名正式警察, 所以对于肩负的责任还处于浅层次的感性认识阶段。一些学生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校园外, 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 竟完全充耳不闻, 熟视无睹。穿着警服却表现得麻木不仁, 毫无责任意识可言。他们对于责任意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他们没有意识与注重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 职业与责任的统一, 所以他们也就常常表现地严重缺乏职业敏感性与责任感。
四、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 警察职业意识培养的观念淡薄
一些公安院校对警察职业意识培养的观念淡薄、认识较为肤浅, 他们将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与警务化管理划上等号。甚至一些公安教育者本身警察职业意识就薄弱, 很少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职业意识教育, 只是强制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警务化管理的各项规定, 这必然会影响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另外, 公安院校对培养警察职业意识类的课程不够重视。现在公安院校大都开设马哲、思修等课程, 这些课程对于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固然有利, 但仅仅只有这些课程还远远不够。
(二) 警务化管理体系有待提高
一是警务化管理方法单一。入校后的军训、严格的内务制度、上下课的列队、日常的早晚训练等, 都是警务化管理的主要体现。警务化管理是警察职业意识养成的主要途径, 但是如果仅仅把警务化管理等同于这些机械的手段, 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学生只是学会了机械式的服从, 警察职业意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培养, 再加之警院紧凑的生活节奏, 请假制度的不自由等, 学生很容易因无法放松心情、宣泄情感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二是警务化管理的理念有待深入。警察类职业院校前身多是建校时间短的中专或成人培训类学校, 这类学校警务化管理的理念、体系还未形成, 在急于发展的过程中, 容易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这就导致学生的纪律意识虽然得以提高, 但自律性不强, 容易反弹。[9]
(三) 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
课堂应是充满丰富知识和文化含量的, 然而, 公安院校的课堂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公安院校只求课时量, 而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 将教育和教学混为一谈, 更不用说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有的教材老旧、内容过时, 得不到及时更新与丰富, 而一些新编教材也与公安实践需要相距甚远。有些公安教育者年复一年地重复用一本教案, 不及时添加与修改。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使得公安教育总体上滞后于公安实践, 导致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融为一体。[10]
(四) 警务实战训练少
强烈的警察职业意识是逐渐培养形成的, 警院学生不仅需要通过课堂政治理论学习来渗透、培养警察职业意识, 更需要在实战训练中树立坚定的警察职业的理想和信念, 增强警察职业意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警务实战训练少, 且其训练设计不合理, 效果不明显, 忽略职业意识的培养。调查表明, 学生从警后会因为实战训练中缺少职业意识的培养而无法全面地调动自己的警察素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妥善解决各种难题, 达不到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五) 心理辅导缺失
警院学生由于成长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的差异, 导致其在抗压能力、控制能力和应激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情绪稳定、意志坚定、心理素质好;有的学生则情绪低落、理想信念不坚定、意志淡薄、心理素质差等。而目前的公安院校教育, 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配套教育和辅导还没有跟上, 这就影响了警院学生正式从警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表现, 甚至还会影响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六) 警院文化氛围不浓厚
大多数公安院校校园与其他普通院校区别不够明显, 公安院校的特点不能显现出来, 富有警察特色的建筑风格、制度规范、思想价值的落实不到位, 导致了警院的职业化文化氛围不足, 文化内容和形式单调, 除上课和队列训练外, 演讲、辩论、表演、竞赛、文化节等活动很少开展, 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社团活动更少, 连与公安实践紧密联系的实战比赛也很少, 即便是开展了一些活动也未能很好地将警察精神文化、职业意识培养贯穿于其中。[11]警院文化氛围不浓厚, 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未发挥出来, 警察职业意识就更难以形成。
五、加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建议
公安院校学生都要经历从普通高中生到人民警察的转变, 这无疑是人生崭新阶段的开始。要想平稳而有效地度过这一转折, 公安院校高效率、高质量的培养必不可少。
要改变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意识薄弱的现象, 不是通过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等手段就能达到的。要从根本上增强警察职业意识, 就要从树立正确的警察职业意识培养观, 构建人性化警务管理体系、改革课程规划与教学方法、充实教育实践环节、强化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等方面进行, 形成系统、科学的警察职业意识教育体制。
(一) 树立正确的警察职业意识培养观
警察职业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应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和循序渐进性。公安院校需树立正确的警察职业意识培养观, 深入其理念, 在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等公安院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贯穿警察职业意识培养的观念。尽可能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从理论学习、警务化管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不同的途径强化警察职业意识。
(二) 构建人性化的警务化管理体系
实行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的特色, 是形成警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 有必要不断创新发展, 构建人性化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与体系。
一要改变在警务化管理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认同警务化管理的目的, 应当尽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二要把教学融入警务化管理当中。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使警务化管理渗透到教学中, 为其提供纪律保障, 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为警务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从而与警察职业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12]三要在警务化管理中时刻关心学生的冷暖, 心理变化。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 可采用举办心理讲座、开设咨询室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毕竟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也是最有力的武器。
(三) 改革课程规划与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计上要将对警察职业意识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课程与文化专业课相结合, 注重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熏陶和培养。同时, 要扩大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范围, 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角色代入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进行情感体验, 这样做可以弥补老旧的认知式教育模式的不足, 从而有利于不断渗透警察职业意识教育, 使学生将知识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外化为行为, 从而使学生增强警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形成正确的警察职业意识。
(四) 充实教育实践环节
警务实践既是警察职业意识的来源, 更是培养警察职业意识的目的。针对目前警务实践训练少的现状, 公安院校应当丰富学生警务实践的形式。加强与公安实践部门的合作, 建设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 聘请警察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 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法律咨询以及参加公安机关的警务任务等活动, 使学生走出校园, 尽可能地广泛接触了解社会, 加深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的警察职业意识由原来间接模糊的感受变为直接深刻的亲身体验。只有将学校的正面教育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情感积累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警务人才。
(五) 强化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公安院校的学生多数时间都在校园内, 因此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公安院校可通过校园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来增强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首先要增强具有公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如在宿舍楼设置警容镜, 在多处设置警用标语, 张贴具有公安特色的字画等。其次要增强校园的制度、精神文化建设。严格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良好的校风, 会形成一股约束力、同化力,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警察职业意识。此外, 要积极开展有着公安特色的辩论、演讲、表演、艺术节等活动, 创办校报校刊, 宣传警察的英雄事迹, 组织射击、散打等实战比赛等。这些活动会比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加直接、明显, 从而使警察职业意识能够真正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7]张福成.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教育与培养[J].公安教育, 2008 (3) :44-47.
[2]谢虹.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 2011.6.
[3][5]李英.大学生警察意识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司法院校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9) :61-64.
[4][6]王光森.警察院校大学生警察意识培养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8) :94-95.
[8]赵远.公安人才培养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5.
[9]李杰.警察类职业院校学院警察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5) :64-66.
[10]刘振勇, 赵敬哲.公安院校学生的警察意识在哪里[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55-57.
[11]王首敏.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8, 23 (2) :183-187.
[关键词]警察;职业能力;公安教学;培养方式
1、绪论
建国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高速发展。据教育部公布,截至到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总数为2246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占高校总数的59%。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随着2007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将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公安教育也被正式纳入了国家职业教育的范畴,公安教育随继有了飞速的发展。公安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公安高等教育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公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岗位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强调岗位的适应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办学定位虽然逐步清晰,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没有能得到有效的实施。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因此,要想实现公安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适规律,突出公安职业特色,以提升服务公安实战能力为重点,以各警种执法办案和业务工作的实际流程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警察职业素质,加強公安院校警察职业能力的培养。
2、警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职业能力,是具体的岗位工作职责要求职业行为人具有的分析、解读、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人民警察职业能力,就是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其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警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多元的教育发展体系。
2.1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民警察而言,面对错综复杂的治安形势,除要求人民警察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能够跨行业、跨专业、能转移的核心能力,这是人民警察完成公安工作的基础和依托。
2.2警察通用能力。警察通用能力是人民警察完成各项公安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介于核心能力和警察专业能力之间的能力。也就是说无论从事哪项公安工作,不分警种和部门,人民警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法律应用能力、警务技能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
2.3警察专业能力。警察专业能力是人民警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符合专业要求、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警察专业能力是警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中必备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
3、警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警察职业教育过程中,警察职业的培养方式尤为重要。笔者针对目前一些公安院校在警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采取的相应教学方法和改革举措,进行了梳理分析,并积极探索一条更加适合警察职业化发展的教学培养之路。
3.1积极探索警察课程改革,走警察职业一体化模式
首先警察院校要树立因“警”施教的教学理念,并根据学员警种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使学员掌握与该警种相关的各种职业能力。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根据教学需要,近几年积极开发研究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总体目标,突出“贴近实战、服务实战”,以“实用、管用、够用”为原则,以校内实验实训、场景模拟和实战演练为主要训练手段重新设置课程,开发了“树形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警察职业院校的特点和定位,为学员今后走向公安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同时,针对警院学生毕业入警后的晋升教育培训也要更加贴合警察职业的特点。在职警察要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培训,经过学习-培训-再学习-再培训的教学模式提升警察的职业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通过毕业考核,可以有资格升任高一级警衔。对于管理岗位和高级领导岗位的培训,同样要让这些学员不断更新职业知识,同时需要通过警察高级课程的培训或者警学学士、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毕业后方有资格升任领导岗位。
3.2继续加强校局合作常态模式,贯彻教学实战化的教学理念
由于警察职业院校专业性强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战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注重警校学员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我院现在课程设置比例中,实践教学已达到70%左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到地方公安局进行相关知识的短期实战化训练,这种校局合作的教学模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警察学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途径。同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院校的教师融入到公安中心工作中,紧跟公安工作的每一步发展和和当前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新动向,不断调整课程内容,确保课堂讲授的内容始终与公安工作的发展同步。这种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工作实践,让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夯实,然后再回到警察学院继续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之后再到地方公安部门,比如刑警队、派出所进行见习和实习,在实习期间还要进行远程学习。让“学中练、练中学”成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
3.3适应培养体制改革需要,完善教学设备设施建设
当前社会是网络的时代,公安教学同样要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好各种网络资源。在国外,诸如Youtube之类的视频网站上就有极其丰富优质的警察教学视频及相关内容,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参考借鉴。因此,警察院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建立教育培训网络平台或者和国外院校联合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将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视频、培训资料等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要建立拓展训练场馆和应急指挥处理训练中心。警察职业的拓展训练目前也已逐渐趋于成熟,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只有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实施才能够为学员的职业化训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而应急指挥处理中心则是针对我国日益多发的各种突发事件,提升学员在遇到各种紧急突发事态时的综合处理能力。
总之,我们要建立警察职业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设施,力争为学员打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培训环境,增强学生对公安工作的感性认识,以此来促进公安理论与公安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我国公安工作能够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2]宫毅.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探索[J].公安教育,2010,(6).
作者简介
徐敏(1977年11月-),女,博士,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安职业教育教学,刑事技术。
此论文由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G2014020205
【警察职业特点】推荐阅读:
警察职业之感想10-24
浅析警察职业倦怠11-27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a10-17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什么11-16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09-19
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模式11-17
中国的警察05-26
年终总结警察06-20
警察媒介素养10-17
重庆警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