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结合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教结合(推荐8篇)

产教结合 篇1

随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及劳动就业制度、招生分配制度的改变,加之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普高热”在各地不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广大职教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就是在新形势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所谓“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一、“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现实意义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对于职业学校、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在计划经济下,职业学校奉命办学,“招生靠计划、分配靠政府、经费靠拨款”,现在,这种办学机制已被彻底打破,职业学校已经完全置身于市场当中,学校关键的办学因素,如生源、毕业生就业、办学经费等都没有计划保证,职业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目前,不少职业中学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层次低,教学设备陈旧,办学经费短缺,真可谓是举步维艰,濒临困境。在此之下,职业学校必须增强自身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新观念,积极兴办专业产业,并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育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功能,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学校的不好印象和看法,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而且由于专业产业还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盈利,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从而使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兴办专业产业,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还有,我们都知道,职业中学里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家庭并不太富裕,学校兴办专业产业,让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与当地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联系广泛,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都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他们依靠科技兴办产业,因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必然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实践

1、加快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地兴办专业产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资金短缺,教学设备简陋,学校的许多专业都没有一个属于学校自身的专业实习基地,教师只能在课堂抽象讲解,学生也只能生硬接受,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职业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所以,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必须更新办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事关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大局,下定决心,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加

快主干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稳妥地兴办专业产业,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学校可开办文印社、电脑服务公司等;针对烹饪专业,学校可开办学校饭店、风味小吃等;针对养殖专业,学校可开办各类家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针对电子专业,学校可开设家电维修部及小型电子公司等;针对农产品加工专业,学校可开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之,学校应尽一切可能为各专业特别是骨干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提供创业的场所。有了这样的基地,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才不再是纸上谈兵,才可以改变职业学校以前出现的教师光教不示范、学生光学不实践的弊端,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过去,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甚大,学校注重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侧重于课堂灌输,教学上搞一刀切,齐步走,忽视了对学生生产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环节,这样必须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不能协调发展,教学和训练不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不强,创业能力更无,这种传统的办学模式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决改变。职业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当前,特别要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好知识

的同时,积极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本领,增长才干,让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广泛开展科学研究,以促进学校专业产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够改变现状,全面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

3、鼓励教师带头创业,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培养创新人才是职教的办学方向,在“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中等职校的办学模式中,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带头创业,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技之长、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学校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扶持,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有利条件。他们创业的成功,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创业的经验,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当然,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上,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本领,学校所创设的各类实习基地都应该对每个学生开放,学校要努力使实习基地中的每个项目都成为社会经营性企业的缩影,成为一个个自主经营的实体,让学生能够依托于自己的专业,参与或独立承担该实体的生产经营。对此,学校还要给予全力支持,不仅要给政策,而且还要给经费,教师要给予引导和指导,当好他们创业的顾问和参谋,成为他们创业的领路人,在其创业过程中,不断地鼓励他们,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创新、创造,获得创业的初步成功,这种成功会令他们喜悦,会激发他们进

一步创业的热情,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更好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应该指出是的“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这刚刚是起步,而且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各学校在兴办专业产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先求有,不求大,不求强,但求多,要把握好市场信息,依靠科技进步,这样才能使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产业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产教结合 篇2

一、“产教”结合的内容

技工学校的“产教”结合与高等院校相比有所不同, 高等院校的“产教”结合侧重于教学、生产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结合, 而技工学校的“产教”结合则侧重于将教学与生产、新科学、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推广、嫁接及应用的紧密结合。因此, 技工学校的“产教”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建立实训中心、教学工厂;三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校内向校外, 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四是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 培养出一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产教”结合的实践

1. 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 提高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专业教师去生产一线进行见习和参加实践活动, 与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结成对子,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例如, 我校从2005年起, 先后抽调20余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实践锻炼。对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一般要求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 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 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 (2) 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 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 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 为“产教”结合建立纽带。

我校多年来坚持实行专业教师定期下厂学习制度, 出台了配套政策, 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实习, 其评先、晋级、社会福利均不受影响, 工资奖金照发, 另外每月补助生活、交通费1200元, 实习结束, 原则上回原科室上班。由于鼓励政策到位, 措施具体得力, 教师们到生产一线锻炼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2. 实行“校企”联合办学, “订单”招生, 共同培养,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学校与企业实行联合办学, 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根据联合办学协议, 企业承担一定比例的教学实验实习、材料费用, 以支持学校的发展。学校则根据企业提出的专业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搞好课程设计与开发, 组织实施教学。我校先后与江汉油田沙市钢管厂、华北石油局、襄阳汽车轴承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培训期间, 企业派人进驻学校, 指导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确保了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生产岗位零距离对接。学校教师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 完成教学培训工作, 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得到拓宽, 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校企联合办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更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支持了企业的发展, 实现了校企“双赢”。

3.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此, 我校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 要求凡是从事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 都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中级以上技能证书教师的比例已达95%。 (2) 要求专业教师在指导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时, 结合实际, 真题真做, 即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加工产品。近年来, 我校的数控专业教师还利用业余课程设计机会, 带领学生将两台普通车床改造成数控车床。教师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更新的实践教学中, 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3) 对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鼓励专业理论教师参与项目研究开发。我校数控专业理论教师带头研发了《数控编程系统》, 以指导教学实践, 不仅提高了实践技能, 也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

4. 完善专业实习生产条件, 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根据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 建立了数控、焊接、机电控制等7个专业教室, 并逐步形成了集“产教”为一体的教学工厂的模式和格局。我校在专业教室和教学工厂的建设中, 由专业教师自行开发研制的设备还有“数控模拟机床”等。专业教师在研制开发这些项目设备的过程中, 拓宽了专业知识面, 搜集了大量专业前沿发展的信息资料, 满足了在专业教学中及时更新知识的需要, 也在项目设备的开发研制过程中, 加深了对该类设备的原理、系统、性能、安装、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全面认识, 提高了指导学生开展技术转化、推广和应用的综合能力, 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5. 鼓励教师面向企业, 面向生产, 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

经过多年的专业实践, 一些专业教师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 面向企业, 面向生产, 主动开展科技服务, 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开发产品, 转化科研成果, 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 有不少都成为学校的专业、学科带头人, 他们一边开发项目, 一边编著教材。几年来, 我校承担中石化集团公司科研项目15项, 自编培训教材20项 (种) , 在石油、石化系统技工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广泛使用, 使理论与实践、生产与教学得到了紧密的结合。

6. 采取激励措施,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了巩固“产教”的成果, 进一步激发教师参加“产教”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结合实际我校制定了《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 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开展“产教”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学校认定的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 有一至两项科研成果, 才能获得入选资格;对被评聘为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十佳“双师型”教师, 除物质奖励外, 还享受出国荣誉疗养的待遇。这些政策措施看得见、摸得着, 对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产教”活动起到了激励作用。

三、“产教”结合的结果

几年来, 我校以“产教”为导向, 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专业教师中已有60%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有38名教师获得了“双高”职称, 76名教师具有讲师和工程师职称, 50名教师取得了一体化教师资格, 有19项科研成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支“双师型”队伍, 正成为我校发展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成为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贺应根, 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413期.

浅析如何走好产教结合之路 篇3

1实训设备要选用生产型

新的教学设备的应用为直观教学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有不能用于生产教学、不利于实现产教结合、学生操作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缺陷。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在生产型设备上操作,生产型设备是实现产教结合的基础。

2狠抓基本功训练,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实习指导老师必须手把手地教,学生要一招一式地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进行单项工序操作,最后进行综合加工训练。在训练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道德意识,树立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尊师重教的理念。

3对外承接加工业务,模拟企业生产

学校要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承接一些对外加工业务,实现足不出门的产教结合。接单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技能,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盈利是次要的。如果不做订单,学生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都会受到影响,产教结合也就无法很好地实现。为了确保对外加工产品的质量,获得更多的加工订单,让产教结合得更紧密,学校要参照企业的考核办法,对学生进行工时、废品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生操作成绩的主要依据,全方位模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为此要建立与企业相一致,又具学校特色的产品检验制度和奖励制度。检验既是判定产品合格与否的过程,又是发现问题、提高操作水平的机会,因此学校的产品检验制度要突出自检、同学问互检、实习指导老师把关检验的结合,确保送出去的每一件产品都合格。奖励制度也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为提高学生的自信,培养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宜采用多奖、少罚或不罚。奖励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如安排加工更复杂零件或实习车间的管理,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也为走出校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产教结合的质量

1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要始终把为企业服务放在第一位才能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服务首先要体现在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也就是说学校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解决企业最想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企业急需技术工人,学生又在犹豫不决,这时学校就要出面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企业留住技术人才,让企业感到学校非常理解企业、支持企业,确实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企业就愿意和学校合作,乐意和学校一起培养技术工人。

2建立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

要把学校和企业看成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只有把企业和学校利益联系起来,实现双赢,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同舟共济、博击风浪。切忌把企业当成“唐僧肉”,向企业要钱、要物,学校首先要考虑能给企业提供哪些服务。

3实现岗位轮训,提高综合操作技能

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每间隔一段调换工作岗位,尽量让他们熟悉机械加工的各种工艺过程和各种机械设备的操作方法,接受更多实践老师的指导和更多岗位的训练。这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学习和钻研业务的兴趣,让他们感觉每天都在进步。

三、实现产教结合的意义

1产教结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产教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它能使学生在大量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许多学生为了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主动放弃休息,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

(2)学生树立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产教结合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市场距离,产教结合下的实习已不再是简单的消耗性实习,而是效益性实习,使学生尽早、尽快地了解市场,更直观地感受技术和管理带来的经济价值。

(3)提高了教学质量。实施产教结合改变了过去因实习消耗过大而弱化实习量、度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锻炼和造就了一支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从事生产劳动、企业管理的教师队伍。

2产教结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产教结合既能把前沿技术和市场消息及时传入课堂,弥补教材的不足,又能把生产中的问题反馈于课堂,促进教学改革。这样既能使理论教学不枯燥无味,又能使实践操作“有知有味”,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同时还可以让企业对学生有更多了解,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和学校的知名度。

3产教结合使学校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社会效益

产教结合 篇4

子课题项目及项目任务

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落产教结合教育网中的每个频道作为子课题项目。选择一个子课题项目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子课题1:技术标准(频道一)

收集关于专业群、专业链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元器件符号、封装、电子产品装配及电子产品的使用标准)

子课题2:行业动态(频道二)

介绍区域产业背景情况,企业的工艺革新、技术进步、职业岗位变化情况;收集本专业的发展史、前沿动态信息;电子元件的成型、焊接、装配发展史。

子课题3:知名企业(频道三)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收集电子前20强企业情况、招聘等信息及电子装备行业(如亚龙、天煌、三向、斯达迪)的情况、设备、最新动态等,征得上述相关企业、行业的同意后,可链接其网站。

子课题4:示范学校(频道四)

主要介绍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较好的、有办学影响力学校的办学经验。重点介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成果等。

子课题5:课程改革(频道五)

收集国家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法规,全国课改实验学校成功案例、介绍学校课改成果(校本课程开发、两课评比)以及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论著等。

子课题6:教学资源(频道六)

收集、整理、开发本专业电子教案、精品课程、校本课程、教学PPT、光碟、录像、试题库(专业理论、技能)。

子课题7:技能大赛(频道七)

收集、发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单片机项目赛事动态;历年来国赛、省赛、市赛实施方案;训练试题、技能大赛试题。

子课题8:工学结合(频道八)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篇5

枣乡市山乡区职业中专是我区唯一一所国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山乡经济开发区牛角岭路北,学校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座办公楼,五座教学楼、六座宿舍楼、两座餐厅、一座实训楼,一座学术报告厅,除学术报告厅外,其他2018年投入使用;投资1.7亿,实训、实操设备总价值2200万元。学校现有学生1897人,在职在编教师72人,专任教师62名,双师型教师15人。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健康管理、医护、医药、现代农艺技术等多个专业。

山乡职业中专立足山乡本土,围绕山乡经济社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发展作出了努力。

一、学校做法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学校利用坐落山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发展的现状。三年级学生每年的实习,学校首先安排驻地企业前进实业、金进电子、晴云科创园、马电科技等企业进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宣传,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书,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培训。每年毕业季,学校联合区退役军人局和驻地企业等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双选会和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地企业,搭建企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平台。通过多平台的搭建,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就业意向,促进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专业强,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2021年,我校有多名学生被山乡国企等录用。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尽管区里拿出指标进行招聘,但很多岗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让一批上进心强,专业进取精神足的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践锻炼,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参与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技能。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师找准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从合作企业发现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师资,作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原来开设汽车维修和运用、机电技术运用等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专业远远不能使用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山乡马电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新能源电动车,这与传统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中,依据企业用人实际,设置了水电焊、氩弧焊等专业实训课程和新能源电路等理论和实训课程,满足马电企业新能源发展需要。学校在与企业不断深化交流中,学校依据企业用人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主辅修制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市场、服务企业、行业和产业的意识;此外,结合山乡的康养产业,学校依托枣乡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参与养老护理的社会化培训,2021,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人次,取得了省人社厅颁发的养老护理资格证书。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双方主动融合的自觉度不够;

2.多数安排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意见

1.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2.优化实训前教育,保证实训前的有效指导。

产教结合 篇6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一)产教融合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走之途

现阶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它必须在工作中实践,在工作中熟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不了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无法与职业岗位对接,更不用谈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结果与企业所需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与产业拓展融合,在学习中融进更多的产业要素。

(二)产教融合是企业增效的动力之源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产业以盈利为前提,人是企业的财富之本,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从而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企业产生合作的积极性。不然,便会出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二、目前高职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课程内容上与企业具体岗位技能与素养相脱离,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企业真正产品提炼出来,引入进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市场理念、成本理念、质量意识很差,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产教融合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对于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来讲是致命的缺憾。产教融合过程中未形成健全的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尚待提高,尤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安全、材料消耗、对企业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现场管理问题、师傅配备比与教学的参与度等是现阶段产教融合难以落实的瓶颈。

(一)产教融合表面化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无暇顾及学校专业与课程构建。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模式选择、教学体系评价等缺少企业的参与,没有真正的岗位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

(二)产教融合功利化

目前我国在部分学校曾有实施,一般是企业新建、扩大规模或技术升级需要大批一线技术工人的时候,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出现,也称订单制,或订单双元制模式,但学生就业稳定率较低,也并未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企业技术改造及升级换代的完成,企业对一线工人的专业技术要求逐渐降低,由此又催生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数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构筑与行业企业密切“血缘”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围绕沈阳地区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沈重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核心能力,每年对迁移岗位进行能力修订。把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等的改革和创新,按照具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特色的、的“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的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思路,实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与28周的顶岗实习环节中,企业安排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形成了密切“血缘”关系的合作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建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项工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设置与定位、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都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把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员工岗位能力要求融入了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典型企业产品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与专家指导,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按照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实现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考核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校内实践与企业顶岗实习的融合,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各个实训环节,基于企业一线数控机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参考国家数控职业标准,以企业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并将教学实训与生产加工相结合,与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最新模式,建立有利于“生产育人”目标实现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企业车间班组6S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教学中实施“车间班组”的教学与管理模式,采用“分组实施、小班教学”的方法由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共同承担实训任务,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班组,实行小组轮换操作、分工合作保证每位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老师具有“车间主任、教师、技术主管”三重身份,学生具有“徒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教学中实施了企业与学院齐抓共管的教学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结合教学资源协同平台,构建自反馈式考核模式

教学资源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依托于我院国家级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长期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构筑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了在全真环境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训练,不断引入企业新的加工案例,增加教学录像,增加实训指导项目,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学生牢固掌握核心技能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超越自我并真正运用。同时抓住课程及技能模块的核心技术点,考核结合国家数控职业证书,课程考核采用“学生自查”与“项目评价”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诊互断、互发互现,进而自我提高。

(五)承接产品为纽带,以产促教,以教兴产

产教结合 篇7

第一, 贵州职业教育在全国起步较晚,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 在办学条件、规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综合实力看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 近三年,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很快, 以磷煤化工、机电、轻工以及民族医药为龙头的产业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必将形成旺盛的需求。

第三, 贵州职业教育应从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视角, 科学进行专业布局, 尽快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水平, 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为产业服务的功能。

第四, 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模式, 产教结合是指在中观层面, 区域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其核心指标是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的贡献度。校企合作是指在微观层面, 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依托企业, 在互惠双赢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方式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第五, 专业是产业和职业教育对接的节点, 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实质上是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因此, 专业建设应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实施, 充分体现专业围绕产业转的高职教育本质特征。

第六, 调研结果表明, 贵州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均较为陈旧, 传统专业占70%以上, 产教结合应立足于新专业的开发和传统专业的改造, 做好中高职教育的合理衔接。

第七, 面对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经济和产业发展所勾画的宏伟蓝图, 相应的职业院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专业建设水平相对滞后。对此, 省内各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师应有紧迫感, 尽快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加快建设步伐, 提升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的能力。

二、调查研究与主要结论

(一) 调查研究

2012年3月, 课题组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走访调研了省内8个市 (州) 的14所高职院校, 5个中职校, 与3个省、市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结果表明, 在23所高职院校和264所中职校中, 有多所国家和省示范校、骨干校, 完成了一批国家、省级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各市 (州) 的职业院校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专业, 许多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二) 主要结论

1.贵州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优势。

(1) 贵州职业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与改革的步伐, 使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合拍同步。

(2) 贵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基础, 形成了高职、中职、县级职教中心的职业教育网络。高职、中职、县级职教中心中均有办学实力强、条件好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国家级示范校和骨干校, 这些院校在以区域经济相互融合以及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在全国应属于前列。

(3) 贵州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了明确的战略部署, 课题组通过学习有关领导讲话、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及与有关部门领导座谈, 感到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展职业教育, 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措施具体可行。

(4) 贵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 已有如贵州交通职院、贵阳职院、铜仁职院、黔东南职院、遵义航天技校等成功的案例, 其合作模式、运行方式和成效在国内属于前列。

(5) 贵州职教集团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 在所分析的十一个职教集团中, 有的组建方式正确, 运行效果尚好。其中,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组建的贵州交通职教集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企业组建的磷煤化工职教集团、城市轨道交通职教集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政府组建的区域性职教集团各具特色, 且运行情况良好,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6) 在贵州职业院校中, 有的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做得较为深入, 初步形成了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7) 在贵州不同类型职业院校中, 学生就业率普遍较高, 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主导思想和成效。

(8) 在贵州高职院校中, 除铜仁职院外, 均设有中职教育, 从而在办学体制方面为实现中高职合理衔接, 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

2.存在的问题。

(1) 在贵州职业院校中, 除国家示范校、骨干校、重点中专、省示范校较好外, 多数院校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制约着贵州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贵州职业教育总体水平在国内仍处于落后状态。

(2) 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方面,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理想, 有关支持政策滞后, 行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高, 企业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不同价值取向制约着多数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 多数院校校企合作停留在“用工”等表层。

(3) 产教结合下的专业布局与提升方面, 多数院校专业延续了历史上中专保留下来的专业, 传统专业占80%以上, 各院校专业设置重复情况严重, 适应贵州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和特色专业不多, 与区域产业改造和发展的关联度不强, 传统专业改造和提升的力度不够, 效果不明显。

(4) 在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方面, 多数院校领导、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师仍然没有完全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多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清晰, 没有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学科的痕迹, 教师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较少看到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场景, 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尚停留在表层次。

(5) 在已经组建的职教集团中, 多数属于组织机构不健全, 各方的积极性不高。

(6) 毕业生在贵州的留存率不高。

(7) 多数院校, 尤其是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较差, 缺少基本的生产性实训环境。

(8) 有的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 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只强调企业不积极等诸多困难, 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较差。

三、加强政府主导下,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

根据以上分析, 归纳课题研究的成果, 对加强政府主导下,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提出以下建议:

(一) 建议成立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领导小组

该小组应由常务副省长或1-2位主管经济和教育的副省长牵头, 统筹和协调组织贵州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规划、目标、任务和实施, 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领导体制上的两条线、多头领导, 教育单位和行业企业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各市 (地) 也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从而切实体现政府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的主导作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应加强统一领导和部门协调, 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方面做出统一规划和部署、切实体现贵州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的功能。

(二) 鉴于贵州职业教育发展实际, 建议在省内成立4个中心

1.人才需求调研中心:在充分调研基础上, 每年定期发布适应贵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报告, 以翔实的数据说明在区域产业发展中, 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层次和规格, 对不同地区和类型的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议, 为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指明方向。

2.师资培训中心:师资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国际化的专业与课程开发、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与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专业与课程开发、现代教学法应用、职业院校管理等方面。师资培训应以项目形式开展, 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贵州不同院校和教师的专业建设、课改和教改实际, 聘请国内和省内高水平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师资培训的教学任务。在项目实施中, 促进院校和教师改革意识的增强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2年左右的时间内, 基本消除与国内较高院校师资水平的差距。

3.专业设置与评估中心:当前, 鉴于贵州职业院校中传统专业占据多数, 而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较少, 较多专业与区域产业的融合度和贡献度较低, 因此, 立刻开展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改造做出规划是体现产教结合的重要举措, 评审专家应来自国内和省内有专业建设经验的专家, 更应有掌握贵州经济、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政府领导、专家和行业企业人员。

4.教育研究中心:当前, 重点研究的问题应包括:贵州产教结合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贵州行业性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模式与运行方式、贵州职业教育资源集约化发展模式与方式、贵州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下办学体制与运行方式的改革、贵州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贵州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路径与功能提升、区域经济下贵州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功能提升、贵州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产教结合下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国际化课程开发等。

(三) 在院校办学方面

1.坚持体现集约化发展的原则。首先, 做大、做强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校、骨干校, 发挥其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引领和集聚作用;其次, 各市 (州) 应以1所高职校、2-3所中职校 (县级职教中心) 为核心, 形成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态势, 在政府主导下, 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平台发挥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最后, 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应按照集约化发展的原则, 尤其在实训中心等硬件投入方面, 力求避免重复, 做好前期的可行性分析, 有关部门做出规划, 建立不同的实训中心并由有关部门统一管理, 做到资源共享。

2.在贵阳和各地 (市) 应针对不同情况建设职教园区, 发挥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效应。各地 (市) 可结合实际, 采用政府投资、企业资助、院校出资的方式建立1-2个水平较高、条件较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3.各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同情况, 做好院校定位。成立由不同地区政府、行业、企业参加的职业院校办学方向和定位方面的专家机构, 对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定位随时做出评估。

4.加快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跟上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步伐。不同专业均应体现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在数量、规格、层次、岗位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人才需求调研情况、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分析以及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

5.加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不同职业院校可考虑与职业教育发达省份的职业院校结成对子, 近距离地考察、培训、观摩和交流, 吸取典型经验为己所用。

(四) 在密切产教结合方面

1.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 做好专业设置与改造的统筹规划和布局, 提高专业与产业的聚焦度, 对于“大路专业”应认真进行调研和评审, 提出改造与提升的目标和任务, 争取在3年内对全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全面筛查。

2.各院校应在围绕产业办专业的指导思想下, 认真做好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针对区域产业链的不同特征, 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尽快消除专业定位宽泛, 培养目标模糊, 职业岗位分析不清, 工作过程分析不具体的情况。

3.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的重点专业应是区域的重点产业, 优势专业应体现区域优先发展的产业, 特色专业应体现区域的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 打造各院校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 围绕产业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

4.建立落后专业的淘汰机制。对于与区域产业发展关联度差、定位不清的专业应通过一定的评估制度予以淘汰。

(五)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

1.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搭建平台、制定政策、建立组织、推动实施以及考核评价方面切实发挥作用。

2.推动职业教育尤其是行业主导型和区域政府主导型职教集团建设。在职教集团构建与运行中, 重点是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治理结构, 逐渐形成推动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3.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 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参加的职教联盟。其主要职能是搭建平台, 形成产教和校企的对话制度, 在推动校企合作中发挥指导作用。

4.各职业院校应努力提升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功能。将校企合作单纯的“用工”尽快改变为双向互动、互惠双赢, 形成长效机制。

(六) 在政策方面

贵州应当借鉴其他省份的做法, 尽快出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法规和政策。真正将贵州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纳入法制轨道, 为贵州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与区域产业发展与转型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合拍、同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梅.“能力开发”系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0) .

[2]董刚, 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9) .

[3]章建新.以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辨析[J].教育与职业, 2012, (35) .

产教结合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结合;学生工作室;建筑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发展的新时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注重办学特色等概念的拓展让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了更加广阔发展空间。我校贯彻的产教结合的组织模式深入到教学工作中,作为建筑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社会实践,将实践特质展现出来化。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艺术工程系于2009年年底率先在全校设置了全新形式的“学生工作室”,它借鉴社会上实体公司(企业)的项目工作流程,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案例设计,大力支持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工作项目,对学生潜能进行充分挖掘,锻炼团队意识,完成带薪的实际业务项目,有效推动了建筑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发展。

1 “产教结合”的组织模式

(1)产教结合的含义:指职业学校根据所开设的专业兴办产业,把产业与教学结合起来,相互支持和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教育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2)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结合”的组织模式:“集团+学院,一系一公司”。集团为各系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提供教学和实习实训项目。学院是公司和各系部之间的纽带,负责选拔培养能够承担项目任务并且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专业师资团队。各系与相应的公司关系紧密,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进入各公司实习实训,学生有偿承担项目任务,但又并非完全是市场关系,相互之间基于责任和义务开展紧密合作。

2 “学生工作室”的教学模式

(1)“学生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把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内容、学校实训室、社会生产实践内容结合在一起,将封闭式教学转换成生产实际项目的开放式教学。工作室平时以学习加实际项目制作结合运行,专业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可以在校内外洽谈业务交给工作室制作,项目也可以来源于与各系紧密相连的“产教结合”组织模式下的公司,他们能够提供部分业务,提供行业技术人员配合学校专业教师完成实际技术项目。强调任务驱动教学,产品变成品。这样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带薪制作的项目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开展“学生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既要使毕业生具备跨入职业生涯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要为他们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就业是导向,高职院校里很多艺术类学生基础薄弱,眼高手低,不能满足行业岗位的需求,实践操作能力不高,为此,探索并实施“学生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一条新的教改路子。

高职院校的老师多采用象征性的项目给学生训练,在课堂先由老师讲授,再自己做练习,最后提交作业,这种形式下,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少,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目标。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更新教育理念,又要定期参与行业工作实践,从而探索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模式。

3 建筑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作

(1)“305建筑动画工作室”:我校艺术工程系于2010年9月11日建立了第一个学生工作室,最初专业方向是建筑动画设计与制作,后随着学习和工作内容的调整,以及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又陆续吸纳了室内设计、环境景观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加入。工作室学生的选拔有相应的流程制度,以专业能力较好的学生为主,自愿报名,再通过面试考试最终确定,加入学生要遵循相应规章制度,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学习,一年级主要是学习阶段,在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二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学习是把企业技术人员引进工作室,进行有效的职前综合训练。在学习的同时,接受校内外带薪项目制作。学习时间是课余时间,地点是专门安排的教室,工作室要定期召开学习工作会议,按时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参与带薪项目制作的学生在专业指导教师和行业技术人员的指引下,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室内部,设置队长一人,副队长一人,组长若干。队长由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能够指导其他学生的专业学习,并制定出专业学习的阶段性计划;副队长协助队长安排周期总结性会议,并负责工作室部分项目业务的来源,组长按照专业类别划分,均由专业水平较好的同学担任,管理好各组成员并协助安排好工作室日常工作。我系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的联系较为紧密,能够为学生工作室提供社会实践项目和专业技术人员。

(2)工作室运行方式:主要有产教结合式和项目外包式。产教结合式就是把教学内容贯穿到工作室的学习中,专业教师用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与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是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项目制作中,工作室成员共同协商讨论,提高制作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项目外包式是工作室承接到企业项目后,由队长挑选项目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制作,由教师承接作为项目人,也可以由学生承接,所承接的项目为企业经营项目或国内外专业比赛项目。

4 “学生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学生工作室”要顺利地开展,需要各类教学资源的支持。

(1)场地空间的保障:适当的工作空间是必要条件,这类学生工作室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不能使用正常上课的普通教室,由学生自己解决场地也不实际,所以学校应该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专门的空间以保障工作室的正常运行。

(2)设施设备的保障:将社会企业的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安装到工作室供學生去使用,为他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其职业意识,缩短教室和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设备是又一必要条件。

(3)师资队伍的保障:负责项目制作的学生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承接的项目任务才能顺利完成,这需要专业技能水平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的指引。教师不仅要有理论水平,更要有行业从业背景。我校拥有一批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另外从签订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请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协同指导。保障了工作室的正常运行。

“学生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开展,符合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1221”模式。“1221”高职教育模式就是力图推进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和开发新的实践课程和基础课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采用“学生工作室”教学模式将学校教学办成汇集企业和外部资源的开放式的平台,形成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系统,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水平又得到了提高,同时,高职院校也成了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平台。把职业院校的专业做成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涯相互沟通的“桥梁”,将职业院校建设成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 陈砚池.基于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推进模式研究[J].包装世界,2013(03).

上一篇:早班工作流程下一篇:平面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