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精选8篇)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篇1

股神巴菲特以其独特的价值投资思想闻名于全球资本市场,更以其骄人的投资业绩跻身于全球顶级富豪榜。本案例首先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历程,然后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投资精髓、选择股票的标准和主要依据以及给投资者的投资忠告。本案例有助于学生更感性地认识证券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掌握价值投资思想的精髓。

关键概念

股票投资

投资思想

投资策略

价值投资

一、引言

随着《福布斯》2008全球富豪榜的排名出炉,比尔·盖茨雄踞了13年的世界首富的位置拱手让给了巴菲特。从《福布斯》的分析可以看到,巴菲特的身价暴涨主要是因为其旗下公司的股价飙升。旗下伯克希公司股票的单股价格超过10万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股票。巴菲特对优质股票投资的执着,及价值投资的长线经营理念,终于使其在今日取得了卓越非凡的成果。

二、巴菲特其人

1941年,11岁的巴菲特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张股票,赚到了5美元。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数都还在玩过家家的游戏。1947年,他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专业。两年后,他抛弃了那些只会讲些空头理论的教授,转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家本杰明·格雷厄姆。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变,他从反投机的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并且对这一理念坚信不疑。1951年,21岁的巴菲特以A的好成绩学成毕业。

1956年,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成立,总投入资金105万美元,其中,只有100美元属于巴菲特,但他在公司拥有绝对的权威,支配每一分钱的使用。1964年,合伙人公司的总资本涨到2200万美元,巴菲特的个人财富是400万美元。短短8年时间,火箭一样的速度,空前快速地扩张。

1966年,美国股市大牛,股票飞涨,人们都在拥入股市。巴菲特却感到了不安,因为他很难再找到符合标准的廉价股票。“在别人贪婪时变得恐惧”,巴菲特的这一特质凸显无疑。1968年,合伙人公司的股票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率为59%,而道琼斯指数的增长率仅为9%。这使得巴菲特的个人资产达到了2500万美元,而合伙人公司的资本首次过亿——1.04亿美元。1968年,看似最美好的时代来临了,巴菲特却解散了合伙人公司。1969年,随后的事验证了巴菲特的预感,股灾发生了,每种股票的价格都下降了50%,甚至更多。

1970—1974年,这四年之间的美国股市毫无生气,经济低增长,通货膨胀持续上升,然而,巴菲特却看到了即将滚滚而来的财源。“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巴菲特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他又开始进市。

1972年,巴菲特对报刊业产生了兴趣,他比喻说:“一家名牌报刊就像一座收费的桥梁,谁过都得留下买路钱。”一年之后,他以蚕食的方式开始收购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此时,正是这两家报刊最困难的时候。而在10年后,巴菲特投入华盛顿邮报的1000万美元变成了两个亿。

1980年,巴菲特买进了可口可乐7%的股份,每股单价109.6美元,总金额为12亿美元。1985年,可口可乐的股票单价涨到了515美元,翻了5倍。

1992年,巴菲特以每股74美元的价格购入435万股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这是一家高科技国防工业公司。当年年底,该股票就升到了113美元。

1994年,伯克希公司已经不再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而是拥有230亿美元的工业王国,是巴菲特旗下的空前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在此之前的30年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的年增值率为26.77%,比道琼斯指数高出了17个百分点。

2006年,伯克希公司创下经营佳绩,利润增长为292%,盈利达到了1102亿美元,其中每股的盈利为7144美元。截至2006年,伯克希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4%,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年均增长率仅为104%。数据再次证明了巴菲特的巨大成功。

2008年的3月6日,《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公布,巴菲特超过了霸占王座13年的钱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为全球财富界的新王者。

三、主题内容

(一)巴菲特的投资策略

1.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巴菲特说:“股票不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全部,因此,带着赌徒心态走进交易大厅的行为是极其危险的。”他主张股民把 2 股票当做一种正当的投资行为,而不是幻想通过短期的冒险投机达到一夜暴富的效果。

2.把自己当成持股公司的老板。这是巴菲特投资策略最核心的理念。买股票就是投资企业,要把自己当成持股公司的老板,而不单是某只股票的主人。“最聪明的投资方式,就是把自己当成持股公司的老板。”因此,在确定投资前,要把自己当成企业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或什么证券分析师,这一点尤为重要。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公司所购买的每一只股票,几乎都贯彻了这一原则:研究企业发展能力,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此项购买可能支付的价格。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所遵循的投资策略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买公司而不是买股票,要把股票当成公司的附属品,投资的本质是经营,而不是单纯的买进和卖出。

3.永远不要做自己不懂得事情。巴菲特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产业,那么就不要买太多的股票。

4.买股票时,应假设明天股市要休市3~5年。巴菲特曾作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股票从短期看是投票机,而从长期看则是称重机。”买入一只公司的股票,需要耐心持有,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要去关注价格的变动,甚至忘掉股市的存在。要相信这一点,股市的资金永远只流向好股票,只要你选对了一只股票,就不要有任何犹豫,更不要把眼睛盯在交易大厅的数字上,不能因为价格的波动而惊慌。

选择一只好股票后,只要事情没有变的很糟,那么原封不动地保持该股票5年以上。巴菲特的成功经历也告诉我们,专注于长远回报,不受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才是正确投资者的应有心态。

5.如果无事可做,那就什么也不做。巴菲特在一次股东大会上说:“我们已经好久没找到值得一提的股票了,还要等多久呢?我们要无限期地等!我们不会为了投资而投资,别人付钱不是因为你有积极性,而是因为你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巴菲特的警示名言。如果无事可做,就什么也不做,宁可一直等待,也不要单纯为了投资而出手。他告诉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寻找符合标准的投资机会,不能盲目妄动,要善于等待时机的出现。很多人花几十万美金竞拍和巴菲特一起吃顿饭的机会,向他请教如何投资,但从他那里得到的就是这句话。

6.购买价格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企业,并永远拥有它们。巴菲特的这个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股票回报的来源问题。投资的回报来自市场价格对其内在价值的 3 兑现,也就是增值,而不单纯是价格的波动。

(二)巴菲特挑选价格能涨10倍股票的主要依据

每个投资者都梦想找到价格能涨10倍的股票,巴菲特是这样做的:看企业,重成长,选时机。就是从对企业的分析入手,重在判断企业的成长潜力,然后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

1.选择自己熟悉的企业——只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巴菲特有句名言:我只做我完全明白的事。他喜欢简单的企业,致力于在他擅长的领域内找到高成长价值的股票,而不是跟风炒作那些相对陌生的高科技和网络股。巴菲特把他的投资范围限制在少数几个易于理解的行业中。

2.选择权威的企业——最优秀的名牌公司。巴菲特认为好公司一句话就能讲清楚,就是那些有“护城河”的公司,有巨大的品牌价值,有核心竞争力的伟大公司,像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而对权威企业进行选择的最简单的要诀,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寻找那些最可能成为最大范围内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名牌公司,进行长期的投资。

3.选择高成长股——最有潜力的公司股票。股票给你唯一的价值,是这家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而不是股价本身。公司的潜力从根本上决定着股价的成长,除此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个投资的理由。除了成长性的贡献可以让投资者兴奋,股票再无任何其他价值,股票所有的数据,都与背后的公司的情况相关联。选择高成长股,是找到价格能涨10倍的股票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关注的是公司未来利润的高增长,是市盈率等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有时往往不能体现出这一点。

4.最好的投资时机——优秀企业出现危机时。最好的投资时机在哪里?巴菲特认为:当优秀的公司暂时遇到困难,就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低估,这时就是巨大的投资机会。在他看来,股价大跌恰好会形成巨大的安全边际,是投资者低价买入的最好时机。当企业解决问题后,市场重新认识到它的实际价值,股价就会大幅回升,从而让投资者立于不败之地。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巴菲特总是在寻找这样的优秀企业。

(三)巴菲特的投资精髓

1.购买并长期持有优秀公司的股票。“我最喜欢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是:永远。”巴菲特用这句话来表明自己长期持有的态度,他奉劝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以 4 后不要再把目光放在短期的股价波动上。巴菲特从不把自己当做市场分析方面的专家,而是坚持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去选择投资对象。他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他甚至先假设第二天股票交易市场就关门,一直到许多年后才重新打开,恢复交易。他反对短线的操作,认为那只是无谓地浪费金钱和时间,那种行为享受不到投资带来的乐趣,操作绩效并不理想,甚至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他的七只重仓股,都是在买入后一直持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一动不动。

2.集中投资。就是当遇到比较好的市场机会时,将股票集中投资,长期持有。巴菲特建议手中的股票控制在5只以内,以便于跟踪。集中投资策略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到自己熟悉的公司上,因为这类公司的基本面的信息容易收集,易于了解,它具体的经营情况也较好把握。巴菲特认为,持有的股票越少,组合业绩也越好,而且是在赢的概率最高时投下最大的赌注,它带来的回报也是惊人的。

3.安全边际是投资永不亏损的秘诀。如何投资才能获得安全的回报?巴菲特说:“我的第一条投资原则是,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是,牢记第一条!”这句话被华尔街人称为经典的“一号投资法则”。巴菲特认为,在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要确保该股票长期内可以获得至少15%的年复合收益率,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投资安全,这就是巴菲特神奇的“15%法则”。怎样才能做到?巴菲特的办法是尽可能地来对该股10年后的交易价位进行估计和预测,并在测算平均市盈率和公司的盈利增长率的基础上,与当前的价格进行比较。

4.巴菲特投资的“三不要”信条。一不要迷信华尔街和听信谣言。巴菲特劝诫人们不要迷信华尔街,不要听信谣言,要坚持内心的投资原则。二不要担心经济形势和股票涨跌。巴菲特的信条之一,就是当股市猛涨时,要与之保持距离。在他看来,灾难同时意味着机会。巴菲特早就提醒过他的股东,想要投资成功,就必须对企业具有良好的判断,并且使自己免受“市场先生”控制“市场情绪”的影响。三不要投机、切记冲动。巴菲特认为,投机是最危险的行为。巴菲特从不让个人感情影响对市场的判断。投机者的投机行为源自于人性的贪婪。贪婪是人性的弱点,要克服贪婪的心理,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强制设定盈利目标。当投资收益率达到心理预期的时候,马上出局,不要回头,更不要犹豫。

5.巴菲特的投资心态。第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要有足够的耐心。纵观 5 巴菲特的投资历史,挖掘他的经验总结,分析他的投资策略,也没见他有多少让人无法理解的高智商的投资逻辑。相反的是,他的投资哲学恰恰通俗易懂,犹如在纸上信手拈来,几乎就是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那么为何只有巴菲特能够执著地坚守这些品质,并把它们运用于投资领域?因为高情商的他比我们更了解生活,更了解人性的优点和弱点,所以他成功了,我们还在观望。第二,投资不应该受感情、希望和恐惧以及时尚的摆布。巴菲特在1950年读到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后来他坦言:这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正是这本书使巴菲特建立了一个最主要的信条:投资不应该受感情、希望和恐惧以及时尚的摆布。第三,投资必须理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格雷厄姆在自己的两部著作——《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中,都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投资者的群体感情是如何像传染病一样影响着股价的上下波动,以及感情的投资情绪是如何使股价波动变得不正常的。巴菲特同样看透了这一极具欺骗性的市场现象,正是无数投资者的热情使得市场出现了这种非理性的状况。第四,像乌龟一样投资,如兔子那般获利。投资就像龟兔赛跑,跑得最快的也不一定会率先到达终点,更不一定是最后的大赢家。

(四)巴菲特的投资忠告

1.做适合自己的股票。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做到真正熟悉几个行业后,再进行大量的投资,就会获得巨额的利润。这句话告诫人们投资的前提是真正熟悉几个行业。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因为市场是骗人的,它从来不会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投资者。巴菲特非常推崇格雷厄姆在市场方面的看法——投资者只有把握市场的正确与错误,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够抓住市场的愚蠢来赚钱。

2.改变错误的投资理念。一是迷信权威。巴菲特为了避免自己受到华尔街专家们的影响,甚至把伯克希公司的总部设在远离纽约的奥马哈市。他说:“如果那些分析家们猜测得那么准,他们早就赚大钱了,而且保准不会告诉你。”另一位被称为“股圣”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更直接:“如果华尔街专家真有这个本事,为何还从事这项工作呢,岂不早成了富翁?”二是迷信工具。股民们迫切希望找到一个正确的公式,然后就可坐享其成。然而,这些炒股工具会让人远离公司的经营情况。我们应该看看巴菲特是怎么做的,要学会控制自己对股票 6 分析工具的心理亲近感,克制自己远离这些短期波动的信息,避免自己的决策受到“工具”的影响。三是迷信内部信息。巴菲特最喜欢的投资信息,往往来自于免费渠道。他喜欢通过实际调查和看免费年报,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的重要信息。而那些从股市内部传出来的隐秘情报,巴菲特称之为谣言,是靠不住的。四是迷信冒险。巴菲特一直坚持接近零风险理论,他的投资策略从来都是尽量避免风险,但他的回报率是世界上最高。五是迷信分散化投资。巴菲特如此惊人的财富是怎么来的?是集中投资、长期持有带来的。他重点持有的只是少数几家特别优秀的大企业的股东,并与它们终生相伴。集中投资将投机变成了艺术,将股票和公司变成了亲人。

问题思考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篇2

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稳妥有序开展优先股试点, 证监会就《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办法》) 公开征求意见。在《办法》所坚持的三项原则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则是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利, 在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监管的同时, 我国应从国外较为成熟的优先股流通市场中探索出适合中国资本市场优先股的发行和流通方式。本文从巴菲特投资高盛优先股提出的四点要求出发, 分析巴菲特是如何从优先股投资中获得最大收益, 为开展优先股试点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

二、巴菲特购买高盛优先股

2008年美国很多企业因为金融危机出现现金流断裂, 在融资方面, 这些企业由于负债比例过高, 难以进行债务融资, 而过多的股权融资又会造成股权的稀释。这时巴菲特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 选择投资不干预企业经营权的优先股, 投资GE30亿美元、高盛50亿美元优先股。

在购买50亿美元高盛优先股时巴菲特提出了四点要求:1、每年10%的优先股股息率;2、优先股为可赎回优先股, 并且有选择权, 若同意卖出, 高盛要以10%的溢价赎回;3、制定认购权证, 在5到8年之内, 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购买高盛50亿美元股票;4、在优先股赎回之前, 创业股东的股票不能先卖出。巴菲特的这四点要求中几乎涵盖抵御所有可能风险的策略, 详细分析如下:

首先, 在金融危机时期, 美国银行存款利率一般小于2%, 但迫于对现金的需求, 高盛答应了10%的股息率, 这就保证了巴菲特购买此优先股可以获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股息收益。其次, 可赎回优先股是指在发行一定时期后, 发行公司可以按照特定的赎买价格收回股票, 一般是按原来的价格再加上若干补偿金。在五年之内, 巴菲特可以选择是否出售优先股, 一旦出售, 是以10%的溢价出售。此外, 巴菲特还认为当时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暂时的危机, 待危机转嫁到国外后, 他判断美国经济的复苏会带动股市的新一轮上涨, 因此他提出认购权证, 要求更高的收益。在认购权证中, 巴菲特预定了在5到8年之内以每股115美元购买高盛50亿美元股票的权利。增加认购权证之后保证了不管未来高盛股价是涨是跌, 巴菲特手中的优先股都将是盈利的优先股。如果跌, 他仍然可以获得稳定的股息和最后卖出的溢价收入;如果涨, 5年内任意时间, 他可以行使以每股115美元购入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 以低于市价行权买入, 这又确保了投资的额外收益。为了更加保险, 巴菲特还提出在优先股赎回之前, 创业股东不能先卖出股票, 这是为了防止企业在经营状况恶化时, 经营者、创业股东将资不抵债的企业与其他企业合并成亏损企业, 低价卖出手中的股票, 而使优先股股东亏损, 因此, 巴菲特在最后加上了限制创业股东提前卖出股票的这一道防线。综上所述, 这四点要求对本次优先股投资提供了可靠完善的保障。

2011年, 高盛公司经营好转, 高盛向巴菲特赎回了这批优先股, 但前提是支付10%的溢价——即巴菲特每年有10%的股息, 并且以55亿美元出售50亿美元的优先股。2011年3月, 高盛公布支付56.5亿美元, 以购回50亿美元的优先股, 同时高盛支付一次性的16.4亿美元利息开支。此时, 巴菲特仍持有高盛发出的认股权证, 账面获利19亿美元, 因此在这次投资中共获利37亿美元, 投资2年半利润率就达74%。

设想, 如果2008年巴菲特将这50亿美元股息率为10%的高盛优先股持有至今, 除了每年10%的股息和赎回时10%的溢价收益之外, 认购股份也会有巨大的盈利。2013年高盛的股价是155美元, 巴菲特的认股权证中是115美元, 这时每一股股票升值认股权证带来40美元的收益, 他可以购入50亿美元高盛普通股的认股权, 平均总体收益, 买高盛的优先股一天带来一百万美元的收益, 不仅赚取了防御性工具, 而且也获得了反弹的涨价收益。

三、启示

在我国, 优先股的发行可能是缓解企业筹资难的有效方法, 也可能是解决资本市场圈钱问题的有效手段, 但也有学者指出在没有充分调查清楚优先股的性质和功能之前, 为了防止优先股制度沦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幌子, 中国股市仍不能盲目放开优先股市场。对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 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可以赋予投资者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选择有安全保障的投资方式,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选择购买可转换优先股的投资者拥有将优先股按规定转换成普通股的主动权, 他们在购买之前约定转换条件, 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选择是否将优先股转换成一定数额的普通股;第二、给予投资者溢价赎回优先股的选择权, 这样若投资者同意赎回, 可根据当时企业的盈利状况以适当比例和溢价比率赎回;第三、可尝试永续优先股的发行, 永续优先股可以延期支付股息, 如果公司在该年度/季度没有盈利, 无法支付优先股股息, 则该年度/季度不发放股息, 积累至下年度/季度发放, 只要优先股不被赎回, 投资者可以永远获得股息, 买卖双方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设定最低赎回期限, 在赎回时规定一个溢价, 可以防止企业在财务状况恶化时不能按规定支付股息。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股市中, 推广并普及符合我国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优先股, 将增强投资者对我国股市的信心, 督促上市公司诚信经营, 制约违法违规行为, 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优先股有利有弊,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是否发行以及如何发行优先股是目前争议和研究的焦点问题, 本文以巴菲特投资高盛优先股为例, 探讨巴菲特实现优先股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成功经验, 总结此案例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行优先股的启示。

关键词:优先股,投资,收益,投资者保护

参考文献

[1]丁楹.从美国优先股制度发展历程看中国转轨时期优先股制度的建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 (5) :33-37.

[2]宋伟, 胡海洋.优先股相关法律问题透析[J].法治研究, 2009, (9) :21-26.

巴菲特的投资败笔 篇3

资本市场风险莫测,再高明的“神”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虽然巴菲特遵循了自己那句著名的“别人恐慌时贪婪,别人贪婪时恐慌”,但投资败笔却从来未曾走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巴菲特的战绩已经没有前些年的辉煌,他的净资产自2000年起虽年均增长6%,但却远远低于往年两成以上的回报。更令其粉丝痛心的是,过去五年,巴菲特资产净值上升步伐开始落后于标普500指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年巴菲特的投资败笔。

◎ 投资败笔之一:时间是烂公司最大的敌人

巴菲特曾认可,自己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买下Berkshire纺织的控制权。虽然巴菲特清楚,纺织行业并没有什么前景,但是因为它的价格很具有诱惑力,巴菲特还是买下了。在早期,这笔投资让巴菲特获利颇丰,但在1965年后,巴菲特开始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投资。“除非你是清算专家,否则买下这类公司是在是属于傻瓜行径。”巴菲特后来总结教训时认为,长期而言,原来看起来划算的价格到最后可能一点都不值得。例如你用800万美元买下了一家清算价值达1000万美元的公司,若你能马上把这家公司处理掉,换算下来的报酬可能会很可观,但若是这家公司要花上你10年的时间才有办法处理,而在此之前只能拿回一点股利的话,“相信我,时间虽然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却是烂公司最大的敌人”。在买下Berkshire不久,巴菲特又买了巴尔的摩百货公司、Hochschild Kohn与一家叫多元零售公司(后来与Berkshire合并),但三年后,巴菲特以成本价左右的价格脱身。为此,巴菲特告诫每一位投资者:以合理价格买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家普通公司来的好得多。

◎ 投资败笔之二:21亿美元恐血本无归

在201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业绩表现和功过得失的总结报告上,巴菲特坦诚了自己的一系列投资失误,其中包括21亿美元购入的能源期货控股公司发行的几种债券。这是一家以供电和采掘天然气为主的地区垄断性公司,垄断了德克萨斯全州的供电供气。2007年,巴菲特购买了其21亿美元债券;2010年,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价值21亿美元的债券减记10亿美元,第二年又减记3.9亿美元,而2013年伯克希尔已经作价2.59亿美元的全数抛售上述债券,计入利息收入后税前损失高达8.73亿美元。巴菲坦诚,除非出现奇迹,否则这家公司的支付能力将很快告罄,而巴菲特也将面临更大亏损,甚至可能全部抹杀之前认列的账面值。

◎ 投资败笔之三:进入不熟悉的行业

上世纪八十年底,巴菲特开始关注全美航(US AIR),它曾是美国东北地区最大、全世界排名第六的大型航空公司,这家公司还催生了播音737的诞生。1989年,全美航给巴菲特提供了优先股权:3.58亿美元的投资机会。虽然巴菲特看好航空业,但毕竟不会像对传媒业投资那么熟悉,而且航空业进入门槛高,属于寡头竞争行业。巴菲特坚信股票会有不错的表现,他所投资的特别股也跟着水涨船高,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交易刚开始,巴菲特就开始不满,原因是这家公司将全部利润用于并购和购买新飞机,并不分红。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之后,油价迅速上涨,航空公司遭遇寒冬。1995年,巴菲特的这笔投资亏损了75%。

◎ 投资败笔之四:输给“中国制造”

巴菲特曾花大约4亿美元买过一家鞋履公司,但最后全部赔光,最糟糕的是,巴菲特是用伯克希尔的股票去买的,现在估计那些股票值40亿美元,这家公司就是Dexter。1993年初,巴菲特在布朗鞋业公司董事长陆尼的建议下和Dexter的老板Alfond碰面,巴菲特当场就以现金出价,但是Alfond不愿意缴纳资本利得税,于是向巴菲特要求以伯克希尔的股票交易。几个月后,当伯克希尔的股票涨到历年来的新高时,巴菲特再次与Alfond见面,他们很快达成了交易。在巴菲特看来,这是一家有“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公司,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是一个永不会衰退的行业。然而,巴菲特没有想到的是,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在短短几年内席卷了美国的零售市场,Dexter的市场优势很快荡然无存。到1999年,美国13亿双鞋子的消费量中,约93%是进口产品。2001年,巴菲特不得不承认,收购Dexter这一判断完全错误,是他一生最惨痛的失败。

◎ 投资败笔之五:抄底反被套

很多人知道康菲石油并不因为他是世界500强公司,而是因为巴菲特的一封信。2009年,在巴菲特致股东的一封信中,他坦诚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投资错误:“在油价和天然气价格接近最高点时,我购买了大量的康菲石油公司股票。我没能预计到2008年下半年能源价格的戏剧性下跌,我仍然认为未来石油价格会比现在的40—50美元/桶高得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错得离谱。即使石油价格回升,我选择购买的时机也让伯克希尔消耗了数十亿美元。”巴菲特于2006年买入康菲石油,2008年在国际油价接近高点时加仓,从2007年持有的1750万股增至8490万股。不过当年能源价格暴跌,仅在第一季度就净亏损15.3亿美元。当时,巴菲特连续抛售了康菲石油的股票,亏损26亿美元,巴菲特恰好在历史最高价时买入而下跌超一半时卖出。

◎ 投资败笔之六:盈利一度大幅缩水

巴菲特投资的名人名言警句 篇4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喜欢目前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并对此始终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彻底的实用现实主义者,我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对自己。

如果说投资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要求你选择好最佳的投资时机。

生活的关键是,要弄清谁为谁工作。

近似的正确胜余精确的错误。

吸引我从事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让你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你没有必要为成功而打扮。

每天早上去办公室,我感觉我正要去教堂,去画壁画!

现在远离麻烦,要比以后摆脱麻烦容易得多。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喜欢自己目前所从事的`一切,并对此始终深信不疑。做为一个彻底的实用现实主义者,我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对自己。

投资是一项理性的工作,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最好别搀和。

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而是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我们不因大人物,或大多数人的赞同而心安理得,也不因他们的反对而担心。

在你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投资。关键不是范围的大小,而是正确认识你自己。

我建议你们不要去经纪人那里套小道消息,因为他们并不值得信赖,

大多数小道消息也没有什么价值。但是有的主意,比如说我们的主意,却是非常私有化的,这点我和我的老师不一样。

要想游得快,借助潮汐的力量要比用手划水效果更好。

用我的想法和你们的钱,我们会做得很好。

许多人盲目投资,等于是玩通宵牌,却从未看清自己手中的牌。

思想枯竭,则巧言生焉!

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做些什么?

我工作时不思考其他任何东西。我并不试图超过七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

在价值的计算过程中,增长一直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一个变量,这个变量的重要性是很微妙的,它介于微不足道到不容忽视之间。

如果你能从根本上把问题所在弄清楚并思考它,你永远也不会把事情搞得一团遭!

要量力而行。你要发现你生活与投资的优势所在。每当偶尔的机会降临,即你的这种优势有充分的把握,你就全力以赴,孤注一掷。

从预言中你可以得知许多预言者的信息,但对未来却所获无几。

投资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娱乐。他喜欢通过寻找好的猎物来“捕获稀有的快速移动的大象。”

当我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洞穴之中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停止挖掘。

永远不要从事那些目前使人痛苦,但从现在起年后可能会大有改善的事业。如果你今天不欣赏你所从事的事业,可能年后你仍然不会欣赏它。

如果没有什么值得做,就什么也别做。

巴菲特投资语录 篇5

2) 一群旅鼠在意见分歧时,和华尔街那群利己的个人主义者没有两样。

3) 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

4) 每个人都会深受影响,美国人的心灵将永远不会回到从前。(关于“”的影响)

5) 虽然我也靠收入生活,但我迷恋过程要远胜于收入。

6) 不一样的人明白不一样的行业。最重要的事情是知道你自我明白哪些行业,以及什么时候你的投资决策正好在你自我的潜质圈内。

7) 我不会以我挣来的钱衡量我的性命的价值。其他人也许会这么做,但我当然不会。

8) 生命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9) 开始存钱并及早投资,这是最值得养成的好习惯。

10) 我之因此能有这天的投资成就,是依靠自我的自律和别人的愚蠢。

11) 在商业不景气时,咱们散布谣言说,咱们的糖果有着春药的功效,这样十分有效。但谣言是谎言,而糖果则不然。

12) 咱们不必屠杀飞龙,只需躲避它们就能够做的很好。

13) 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务必坚持只做那些自我潜质范围内的事情,咱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

14) 一只能数到十的马是只了不起的马,却不是了不起的数学家,同样的一家能够合理运用资金的纺织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纺织公司,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企业。

15)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我到底不知道什么。

16) 目前的金融课程可能只会帮忙你做出庸凡之事。

17) 风险是什么?风险就是高额利润!

18) 让你动心不是成功,而是刺激!

19) 必须要在自我的明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篇6

文/周年洋

英国大哲罗素说:“大多数人宁肯去死也不愿思考,《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许多人确实是这样死去的。”用这句话去观察芸芸众生,你不得不叹服哲人的深邃;如果用这句话来看待投资领域的种种事情,这句话更显精辟。我们愿意接受很多流传甚广的关于投资的陈词滥调,但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一下,这些陈词滥调到底意味着什么?只要你不培养思考的习惯,你就会被无知左右,被潮流左右。在一个20%的人赚大钱,80%不赚钱的投资世界里,被大众意见操纵的投资,最终结果是一次次赔钱,最后赔掉本钱,在这个市场里死掉。

要想跨进投资这个世界,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思考习惯,去掉失败投资者的七种致命投资信念:一是迷信预测。要想赚大钱,就得对市场的下一步动向进行预测;二是迷信权威。认为自己不会预测,那些权威会预测;三是迷信内部消息能赚大钱;四是迷信分散化投资;五是要赚大钱就要冒大风险。六是迷信工具,以为有一套技术系统能确保投资利润;七是迷信市场必然性,市场会照着自己的预测去发展。这七种迷信几乎是很多投资者的通病。迷信权威的预测、冒大风险才能赚大钱、迷信分散化投资、内幕消息和技术指标,是在中国股市中最流行的信念,而恰恰是这些信念,让很多投资者走上了错误的投资道路。对流行的、脑海中现成的投资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是走向正确投资道路的第一步。

我在上篇评论《一号法则》的文章中,讲到要领悟投资之道,捷径就是阅读那些投资大师的著作或者总结投资大师投资经验的著作。投资大师是如此之多,要领悟每个人的投资精髓,对于初学者不是一个小工程,更重要的还在于,既然投资有一定的规律,这么多投资大家在其成功的投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共同特性或致胜习惯呢?如果有,那么这种带有归纳性的投资共性,就能揭示投资的成功之道,而对于初学者,一开始就能领会投资之道,那无疑是终南捷径。总结众多投资大师成功习惯的著作已经有了,这就是马克·泰尔著的《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在这本书中,作者总结了两位大师虔诚奉行的23种思考习惯(也是投资习惯)和方法,虽然本书只是讲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实际上,他们两个人已经涵盖了林奇、巴鲁克、坦普尔顿、菲利普·费希尔等众多大师的投资习惯,“所有人都遵循着与巴菲特和索罗斯一摸一样的思考习惯,无一例外。”

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对这23种致胜习惯进行全部介绍,不过,我可以把我领悟到的精髓写出来。我觉得这23种习惯的最重要、最关键处在于,投资要保持尽可能高的确定性,或者说投资要找到高概率事件。可以说,作者总结出的这23种习惯就是围绕高确定性建立的一套系统。每一条原则都是在整个系统中运作的,不是单独的事件,每一条原则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致胜习惯的第一条原则是永不赔钱,怎么样才能不赔钱?那当然是赚钱的概率很高的事件了。什么样的事件是高确定性的呢?首先一定是你很懂很熟的投资对象,你不懂的行业或公司,你从一些大众渠道得到的所谓内幕消息,是不具备高确定性的,那就不是你投资的范围。如果是高确定性的事件,那么投资就不是冒风险,既然知道不赔钱,那就应该集中投资,能买多少就买多少,而不是去做什么分散化投资了。如果当初的投资从高确定性变得很不确定了,投资的性质已经改变,那就要从这种投资中退出了。当市场上找不到高确定性的投资对象时,那就只有耐心等待,什么事情也不要去做,而不是冒大风险去做只有5%可能性盈利的投资了。两位大师的23条致胜习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告诉投资者要以什么样的心态进入市场、确立什么样的投资对象、何时盈利或亏损退出、何时监控投资目标等等。

读完《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一书后,如果你领悟了高确定性或高概率事件的真正内涵,并能在投资的每个环节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你可能会交一些学费,但不会那么昂贵,离投资成功也就不远了。

对于高确定性,在巴菲特和索罗斯那里的具体做法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投资标准不同。巴菲特的投资标准就是找到高质量的低估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特权或又深又宽的护城河、优秀的管理层有效地分配资本、较高净资产收益率,而且价格被大大低估,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索罗斯的投资标准在于先投资再调查。他通过对市场各种因素的观察,发现市场的某一种趋势,但这种趋势只是一种假设,先小量的资金买入,如果市场的表现跟假设一致,那么再大量买进,如果市场表现跟假设相反,那就赶快撤出。因为在小量买进之前,已经用自己长年累月的经验所形成的无意识能力考察了市场的方方面面,出错的概率已经很小了,小量的试验,即使出错,也不会带来巨额损失。

不管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他们建立的那套投资标准都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长期专一于同一件事情,对这个领域的所有方面甚至细节都非常熟悉,这种认识投资对象的能力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以至于他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在外人看来可能过于胆大了。巴菲特用10分钟时间就可以做出一桩收购一个1亿美元公司的决定,而索罗斯则可以在会谈中间,做出一个数亿美元的投资决策。而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实际上,学习大师的投资习惯,最终需要的是勤奋而不懒惰,这不仅是行为上的勤奋,更多的是思考上的勤奋,读后感《《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大多数人不能容忍别人行为上的懒惰,却对别人思维上的懒惰网开一面。而在投资这项事业上,没有思维上的勤奋,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只有从思想上领悟到,投资是买入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不是股价的高低变化,你才会去寻找好的公司,再寻找各种渠道去考察公司。先有思考上的勤奋,行动上的勤奋才有价值。不然,就会南辕北辙,离投资成功之道越来越远。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马克·泰尔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2月

选股和耐心成就股市赢家

--《战胜华尔街》书评

文/周年洋

很多人认为要在股市中成为大赢家,必得有很高的天赋才行。像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奇才肯定是天赋了得。不过,大众的意见很多情况下是错的,这回也一样。当彼得·林奇第一次上《华尔街一周》节目,他向主持人介绍自己投资成功的秘诀时说:“投资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很多人都会说,这是林奇的自谦之词,不能当真。当我读完他的《战胜华尔街》一书后,我不认为这句话是客套。勤奋确实是林奇投资成功的底色,这里的勤奋不仅指腿脚勤奋,还得加上思考的勤奋。林奇通过头脑和腿脚的勤奋选出了优秀的公司,以此为基础勇敢下重注,并耐心持有。这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

我相信很多人不认同我对林奇的解读,因为林奇以选股灵活性出名,有“股票多情种”的美称,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买卖过股票有15000多只,给巴伦周刊推荐股票时,动辄几百只甚至上千只,似乎没有林奇看不上的股票。特别是在他基金经理生涯的起初阶段,换股频繁,买进卖出像走马灯似的,跟今日中国普通股民没有什么两样。奇怪的是,他成功了,而很多像他一样频繁买卖股票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只赔不赚。

对于林奇的投资生涯,要分阶段去看,在早期阶段,由于麦哲伦基金面临投资者大量的赎回压力,林奇不得不频繁买卖股票以应对投资者赎回的压力,但这只是林奇基金生涯的准备阶段,这或许锻炼了林奇的选股感觉。但我以为,林奇选股的灵活性只是表象,他的基础是勤奋地考察和研究公司。如果没有勤奋,他的买卖股票的灵活性将成为他的灾难,而不是他的辉煌业绩。他自己说:“我的选股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未变。”所谓科学就是要看财务报表,要进行数量分析。艺术则是需要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感。这两个方面在选股时都很重要,但过于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数学分析也好、艺术灵感也好,最终还是要到上市公司进行实际调查,要跟其管理层交流、对话才可以真正懂得这个公司,才可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投资。

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找到足够的石头,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林奇的勤奋是有数据可查的。一年要走访500-600家公司,每天6点就去办公室,晚上7点多才回家,路上的时间都是在阅读。每天午餐时都跟一家公司进行洽谈。在平常陪妻儿购物时也在考察公司,在和妻子度假之时,也是随时在进行公司调研。“1980年我总共拜访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减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如此的辛勤劳动,岂能说林奇只是靠灵感,靠表面的频繁换股的灵活性获得投资成功呢!

选到了好股就未必一定就会成功。华尔街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投资者买了一只涨幅200倍的股票,最后却跳楼自杀了,因为他只买了100股。选到了好股,还要敢下重注才行。林奇投资生涯中最成功的几只股票都是他的重仓股,往往是达到了一只基金可以达到的总资金5%的上限。1982年买入的克莱斯勒就是这样一只重仓股,还有沃尔沃和房利美。从克莱斯勒公司身上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沃尔沃获得了7900万美元,最神奇的是房利美,一只股票为麦哲伦基金赚了5亿美元。这是选到好股重仓下注,赢取巨额利润的最佳案例。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耐心持股。在这个方面,在林奇投资生涯的初期有切肤之痛。他很早就发现了家得宝建材公司,当时股价只有25美分,他买进持有一年后就卖掉了,15年后上涨了260倍。同样的股票还有玩具反斗城、阿尔伯逊、联邦快递,都因为没有耐心持股而错失几十倍几百倍的收益。由于有了早期的教训,林奇在后来的投资生涯中,一旦找到好公司都是长期耐心持有,1982年买入的克莱斯勒一直持有到汽车股一个周期的结束,而林奇1977年开始买入房利美,中间有过反复,等他认定这是一只可以放手一博的好股后,就逐年增仓,成为第一重仓股,耐心持有,1991年林奇离开富达基金依然未变。

从《战胜华尔街》这本书来看,选股、重仓、耐心持有几乎是成就彼得·林奇基金奇才的基本步骤。但是,很多普通投资者会认为自己缺乏林奇那样的接触公司大人物的机会,没有办法考察上市公司,所以林奇的经验对他没有用。但是,林奇在书中多次强调,个人投资者比基金投资者有更多优势,在选股这件事上同样如此。“作为业余选股者,根本没有必要非得寻找50-100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而至于能不能见到公司高层,这并非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投资巴菲特 篇7

股神巴菲特每年都会在eBay上拍卖午餐约会,2007年据说拍到了65.01万美元,比去年又多出了3万多美元,其商业眼光算的上老辣。但是巴菲特有一个规定,就是在午餐约会上不谈股票,不谈投资,这个约定似乎更像是武林高手的故弄玄虚,但还是有人花上大约500多万元人民币与他拉家常。最近,一个从事证券行业的美国人兰迪·切普克写了一本书,《与巴菲特过周末》,这里过的周来,并不单单的是闲庭信步,交杯换盏,而是每年一次,在奥马哈召开的,著名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这本书是否会暗藏股票投资的天机?作者兰迪·切普克只是说,“在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时常谈论生活、爱情、会计等话题。”

今年最引人关注的事件就是默多克收购道琼斯,其实早在今年6月的时候,道琼斯工会就透露,他们在争取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支持,请他考虑出资并购道琼斯公司。伯克希尔8月14日在向美国汪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一份季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30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的道琼斯公司股份共计近280万股。同时报告中还首次披露,哈撒韦公司持有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股份总计870万股。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方向总是指着全球经济的兴奋点,追踪与倾听这家全球最大投资公司的股东大会,就是在追踪一些典型的商业案例与命题。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更被看作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可以说,伯克希尔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投资者俱乐部。这样的股东基础决定了这个“俱乐部”集会探讨话题的层次与质量。每年股东们向巴菲特请教的,均是当年世界经济、投资圈中的热点话题,比如今年的大会上,私募基金、美元走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信号以至于全球变暖、中国经济,这些都包括在内了。

而另外一方面,巴菲特还坚持的一个投资理念就是不做自己不熟悉的生意。伯克希尔从一个频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到如今拥有73家控股企业、总资产达1650亿美元的投资公司,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打开伯克希尔·哈萨韦公司的股票投资名单,映入眼帘的皆是保险、软饮料、消费品、电器和金融等传统行业公司,高科技股和网络股从未位列其间,因此巴菲特被很多投资界人士诟病为老顽固。而作为股东之一的本书作者兰迪·切普克对于巴菲特说过的“网络和技术公司的财富今天在,明天就没了”一直铭记在心。其实,巴菲特与我们不一样的是,面对投资热点,他的一贯风格是劝大家保持冷静,降低公司内外对伯克希尔未来的预期。巴菲特对高科技股的态度是“我们并不具有洞悉高科技产业的独到眼光。”也许这是巴菲特远离互联网概念最好的理由了。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很多人更因此对巴菲特五体投地。有意思的,在2000年的时候,伯克希尔与思科和微软等一并列入《福布斯》最令人赞赏的十大公司,巴菲特对于自己公司“鼠标加水泥”的模式还甚是得意。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篇8

我眼中的巴菲特-―《巴菲特的传奇人生》读后感

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世界上的一代股神,也是被人们是为榜样和崇拜的对象。他不仅是华尔街的神话,更被华尔街众多投资者誉为“奥马哈神”。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这个6磅重的孩子略显性“急”,早产了五天。他小时候就对数字特别的敏感,常和小伙伴们在路口记录来往车辆的车牌号码。在6岁时,他就通过卖可乐挣了6美分,在他13岁时,他就开始卖报纸,每月可以挣175美元,当时,上班族一个月的薪水也就这么多。以后,他有买了一辆旧劳斯莱斯,车修好后,以35美元一天的租金出租而且还开了一家游戏公司。17岁―21岁,他对多次转学,21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到他24岁时,他的年薪已是12000美元,26岁时就创建了沃伦巴菲特合伙公司。 此后,巴菲特一直在挣钱,但在生活中很抠门的他,却为慈善事业捐出了370亿美元。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触。 感触最深的是巴菲特说的一句话:“我投资不是我热爱钱,而是喜欢挣钱的过程”挣钱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成就感这样我们就会喜欢它的过程,如果只喜欢钱而不喜欢成就感,生活就会变得无情枯燥。 第二个感触是巴菲特做事很投入。 一天,一只蝙蝠飞进房间,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后来又撞到墙上,爱斯特丽德一声尖叫:“沃伦巴菲特,这里飞进来一只蝙蝠!” 沃伦・巴菲特坐在屋子里,穿着那件磨破了的厚绒布浴袍,紧盯着他的桥牌,根本不舍得将注意力从电脑显示器上移开。“没关系,它不会打扰我的桥牌游戏。”最终阿斯特丽德不得不叫专人把这位不速之客请出去。 第三个感触是巴菲特做事很有决心。 12岁的沃伦・巴菲特首次立下志向:30岁成为百万富翁,否则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在巴菲特上大学时,迷上了打桥牌。他一开始玩得很不好,但他没有灰心,坚信自己打多了一定可以玩好的`,果然,不久后他就成了桥牌高手,还在国际比赛上拿了名次。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比赛,要想表演成功就得做事有决心。走上了人生的舞台,就应全心全力地表演,忘掉曾有过的成功与失败,更要忘记自己的聪明。因为在表演中“聪明”没有帮助,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投入。 望天树从野牛的足迹里冒出了生命的嫩芽,这是多少次践踏之后的萌发。谁都可以嘲笑他的弱小。这天,你跌进了背阴的的山崖,但你对蓝天的忠诚与对阴影的蔑视是一样的坚决!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进入森林时,人们都无限仰望,叫他的名字:“望天树” 小鹰天树刚刚出生时,老鹰就会把他们扔下悬崖,让它们摔断双臂,等翅膀长好后,再飞上蓝天。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啊!但如果不这样,小鹰长大后就不会猎食动物,会饿死。 邰丽华两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听力,从此告别了有生世界。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声音,没有音符,但她却成为了舞蹈演员,而且表演的是那么整齐。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啊! 无论是望天树,鹰,还是邰丽华,都是遵从自己的决心去做事虽百折而不挠,所以我也要遵从自己的决心去做事。 《巴菲特的传奇人生》这本书告诉我了投资的方法和很多人生的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推荐阅读:

巴菲特投资案例分析06-24

巴菲特语录06-29

巴菲特经典语录全集09-19

上一篇:学习关于《长袜子皮皮》心得体会800字下一篇:冶金工程事业部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