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共8篇)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370.4亿元,增长28.8%,其中工业投资193亿元,增长45%;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
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4亿元,增长2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成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4.2亿美元,增长35.2%,继续居中国中西部(含东北)出口加工区第一位。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2010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开局之年。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天府新城建设等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好推进落实。1—6月,完成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29.3%;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86.3亿元,增长6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2亿元,增长30.1%;合同外资2.4亿美元,增长356.4%;到位外资4.79亿美元,增长85.9%。
经过多年的持续培育发展,目前,成都高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光电显示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等方面已经在中国内地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集成电路产业在中国同类产业中形成新的一极,位列中西部第一位。成都高新区是国家7个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了英特尔、友尼森、美国芯源、成芯半导体等80多家IC企业,拥有2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和5座封测厂,吸引了莫仕、BOC、林德、梅塞尔、联华、空气化工等配套企业落户投产,形成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IC产业链,产业规模和水平居中国前列,中西部第一。在IC设计方面,吸引和聚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IC设计企业,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1.5亿元,增长30%以上,聚集企业60余家,业务方向涉及射频(RF)IC、通信、视频消费电子、智能家电、信息安全、功率半导体、IP核、形式验证等。目前,全球IC设计前30强中已有4家落户成都高新区,即美国赛灵思(第7位)、台湾晨星(第14位)、美国升特(第23位)、美国科胜讯(第25位)。
(二)光电显示产业从无到有,使成都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光电显示产业新的一极。
中国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包括液晶显示器件在内的光电子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家工信部“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已明确把TFT-LCD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并把TFT-LCD产业作为紧随集成电路后信息电子产业高端技术领域予以实施,进而带动产业创新,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川省及成都市政府已经把光电显示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成都在发
展光电显示等高新技术产业上,具有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市场容量巨大、产业配套齐全、政策体系完善、产业基础良好的综合优势,尤其是通过近年来积极的产业引导和配套建设,使成都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聚集区,光电显示产业呈现出加速聚集发展的势头。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成功聚集了2条4.5代TFT-LCD生产线及代表下一代发展方向的主动式OLED项目,以及相关的模组代工及LED封装、液晶玻璃基板、液晶电视等上下游项目,在中小尺寸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主要项目包括,总投资27亿元的中建材液晶玻璃基板、总投资31亿元的京东方4.5代TFT-LCD、总投资30亿元的深天马4.5代TFT-LCD、总投资7亿元的虹视OLED等项目。2010年,成都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预计将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三)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快速聚集,已经发展成为成都最具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产业。
2005年前,成都市政府正式提出,将软件产业作为全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5年后,成都软件产业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全国知名、中西部领先、具有一定区域竞争力的“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2009年,成都高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9%;聚集企业600余家,全球软件20强中有11家落户;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突破8万人整数关口;在全国享有声誉的天府软件园入园企业突破100家,达到118家;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和依托,成都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12个国家级基地授牌,位居中国各大城市之冠;成为中国第二大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运营中心和中西部3G通信企业聚集度最高、最具产业活力的区域,整体产业规模和水平排在中国前六位。
◇ 服务外包
截至2009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服务外包企业100余家。商务部合同备案外包服务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20%。ITO业务稳定增长,BPO项目引进较快。从事ITO业务的主要包括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新聚思、海辉软件、杰华科技、颠峰软件、新蛋、博彦科技、华胜天成、宇信易诚等。从事BPO业务的主要包括埃森哲、拉法基共享服务、威普罗、平安保险集团后援中心、新加坡电讯等企业。
◇ 信息安全
成都高新区聚集了三〇集团、卫士通、赛门铁克等60多家企业,是中国最大的信息安全研发生产基地。华为与赛门铁克合资3.2亿美元设立国内最先进的信息安全、储存、灾备研发基地。卫士通成为全国首家信息安全领域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年,高新区信息安全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其中,华赛、30所、卫士通、盛安等企业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销售上千万的企业有10余家。◇ 行业应用和嵌入式软件
涵盖了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防护、工程技术、开发测试、信息产品供应链集成、协同软件开发,如SAP、台塑网、甲骨文等。目前已聚集了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阿尔卡特、NEC、华为、中兴通讯等,成为中国第四大3G通讯研发中心。其中,索贝在广电行业、运达创新在铁路信息化、银海在社保领域、芯通在3G领域都获得了快速发展。2009年相关重点企业产值超过32亿元。
◇ 数字媒体业
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推动了游戏动漫等产业迅猛发展、亮点频出,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5亿,增长30%以上,聚集企业70余家。主要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视频游戏、动漫动画等领域,国内TOP10的网络游戏企业盛大、腾讯、巨人、完美时空、光宇华夏和金山等6家在成都高新区建立了研发中心或机构,重点本土企业锦天科技、星漫科技、梦工厂相继被盛大、博瑞传播收购,实现了优势资源整合和强劲的后台支撑,发展进一步提速。多呵梦、炎龙科技、欢腾数码、139派等一批新兴网络游戏企业的多款游戏已在海外多个地区发行代理。今年以来,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较上年相比呈现出加速聚集的势态,主要体现在游戏研发和IC设计等领域,已成功引进简乐互动、Easynet易讯、日本KEL、鼎乾游戏、UCWEB优视动景、Playfish、天上友嘉等文化创意企业。
(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形成了现代中药、生物制剂、化学合成药、数字化医疗设备等特色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三块国家级牌子。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截至2009年,成都高新区共聚集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通过GMP认证的25家,销售收入过亿的知名企业1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知名产品6个,销售收入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目前,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设备等领域特色:在现代中药、天然药物领域,聚集了地奥、恩威等现重点企业30余家,培育了心血康、洁尔阴等优势产品;在生物制品领域,聚集了蓉生、华神等生物制剂企业50余家,培育了静丙、131碘等优势产品,具有后发优势;在化学药领域,聚集了成都药业等40余家化学药,培育了二甲双胍缓释片、倍特巴沙等优势品牌;在医疗设备领域,聚集了南格尔等医疗设备企业40余家,新引进了奥泰医疗(核磁共振)、西南医用设备(X光机)、恩普(B超)等优秀企业;此外,随着国际医药产业形势的转移,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外包服务(CRO)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形成新的产业特色。
(五)结合天府新城建设,总部经济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5月,成都高新区已成功引进了阿里巴巴、赛门铁克、腾讯、诺亚舟、携程旅行网、中建材等包括结算中心、运营中心在内的各类总部项目近50个(注:包括国电大渡河、中石油、中石化、成达集团、中节能、中兴通讯、新希望集团、东方希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上海加冷松芝集团、三峡集团、四川富润集团、深创投、香港海峡友谊集团、海洋集团、北大青鸟、天津泰达、中航集团、华电、新华社、四川省电力、四川化工集团、中水集团、通威、川投集团、成都电业、恒泽动力、西南设计院等)。依托金融总部商务区建设,引进了益丰投资、格兰西亚、北京银泰、北京产权交易所等项目,吸引了深创投、美国黄石基金、德同资本、四川龙蟒、新华投资、天盈投资等20余家投资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
(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成都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比如快速聚集了阿里巴巴、中电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新力光源稀土新光源总部基地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建成了“面向3G的移动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设立了5000万元天使基金和5000
万元担保基金,新增大学生创业载体1万平方米,新增孵化面积3万平方米,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结合已有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深化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发展路线的研究,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新媒体等产业的培育和推进,加强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关注和跟踪,抢抓机遇,寻求突破。
(七)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器载体和完善的科技孵化体系。成都高新区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及孵化培育工作,建成了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为骨干、包括24家孵化器在内的、孵化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形成了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企业群体,每年新增创新创业企业200余家,常年在孵企业保持在1500家以上。目前,成都高新区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等11个国家级专业基地,国家人事部和地方政府共建的首个留学生创业园,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的成都全球多语信息转换中心,欧盟委员会在中国设立的唯一项目孵化中心。着力构建“1+5”的软件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体系,即以软件公共技术主平台为支撑,包括IC设计、数字娱乐、信息安全、软件及服务外包、3G的移动互联网公共技术平台等内容的软件共性技术平台。建成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成都)、GLP中心分析测试平台、GMP中试生产中心项目、小分子筛选平台等生物医药平台,支持华西医院在高新区建设科技园和国家创新药物公共技术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09年专利申请量56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200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通过验收,并成为西部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积极打造国家级产业化基地,积极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形成四川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川信息安全产业联盟、成都数字媒体产业技术联盟、成都软件外包技术联盟、RFID产业技术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等1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效提升了区域技术创新的能力。
二、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去年,成都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要求,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成都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天府新城建设,在已有产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化,确立了“建设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的奋斗目标,明确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三大集群率先实现跨越的努力方向。同时,在路径措施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瞄准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整合能力的龙头项目,加快推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集群化发展,主动流转一般性项目,确保有限的资源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中,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发展和天府新城建设,努力争取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上实现更大突破。
(一)进一步营造比较优势,增强招商引资实效,促进产业发展壮大,为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供更大的产业支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承接全球优质产业转移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在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等一些高新技
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已经和正在形成全国范围的比较优势。成都高新区将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调整的历史机遇,主动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域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投资促进活动,锁定一些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进行招商,锁定IT等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招商,特别是加强对产业链上目标企业的研究与推进,积极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继续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寻找和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提升经济实力,努力为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供更大的产业支撑。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打造创新示范区,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自主创新不仅是高新区本身的使命,也是成都高新区下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成都高新区将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聚集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集群,实现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转变,即在发展动力上由生产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在建设重点上从硬环境建设向软环境建设转变,在发展路径上由强调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与自主创新并重转变,在园区形态上从产业孤岛向现代化城市新区转变。一是构建“大孵化”体系。整合区域创业孵化资源,构建以创业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企业加速器等为主体的多元、梯级孵化体系。二是完善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人才等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载体,促进产业的内生性发展。积极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培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和各类重点项目。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形成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等为一体的“梯形融资”体系。三是聚集创新资源。加大对国内外创新团队、创新企业、创新项目等的引进力度,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向高新区汇聚。建立官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促进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的落户和互动。加强创新人才聚集,形成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聚集效应。四是积极培育新技术、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研究和把握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趋势,捕捉新的发展机遇,在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要站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努力引领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天府新城建设,努力为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搭建平台,将其打造为“软件产业城,城市新中心,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城建设,是成都高新区落实“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要求,寻求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真正担当起在省、市新一轮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的重要抓手。天府新城位于成都南北中轴线(人民路-天府大道)南段,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其定位是“软件产业城,城市新中心,创新示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7.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6500万平方米(其中办公、科研、金融、商业3450万平方米,占总量的53%)。规划总就业人口60万人(其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20—30万人),总居住人口60万人。天府新城是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商务新城,是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有机融合的新城区,是融创新研发中心、总部商务基地、现代服务基地、开放型人文住区(“一中心两基地一住区”)为一体的新城。作为“软件产业城”,截至2009年底,天府新城已落户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500多家,聚集了IBM、赛门铁克、阿尔卡特、诺基亚、甲骨文、上海盛大、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特别是2009年又成功引进埃森哲、DHL、亚马逊、马士基、西门子、阿里巴巴、富士康、完美时空等著名企业。全球软件20强中有11家、服务外包100强中有5家已进驻天府新城。在载体建设方面,通过政府建设、软件企业自建、第三方投资建设模式,已形成高新国际广场、天府软件园、孵化园、天府新谷、联通、移动、中兴、安捷伦等约130万平方
1.1 经济增量稳步增长
2012年, 沈阳高新区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亿元, 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 同比增长16%;公共预算收入80亿元, 同比增长28.4%;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 同比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亿元, 同比增长25.5%;实际到位内资170亿元, 同比增长12.1%。
1.2 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良好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0亿元, 利润48亿元, 同比增长9%, 利税总额70亿元, 同比增长8%;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三大产业实现产值912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产值621亿元, 占总产值的51.8%;我区软件等电子信息产业及国家大学科技城被列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1.3 创新创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一是加快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了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国际知识产权及技术转移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科技投融资、中医药检测、IC装备零部件、工业设计、数字化医疗设备研发及检测、动漫制作、软件开发等十大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二是完善高端人才创新环境建设。全区已在重点企业建立了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8个博士后工作站, 为高端人才发挥科技创新领军作用搭建了有效平台。三是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了半导体装备、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等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是全面加强孵化器建设。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1.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一是规模化龙头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迅速成长。截止到2012年底,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06家, 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1家, 省级以上创新示范企业7家, 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2家;新松、奥维、诺康等高科技企业分别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东软集团、新松公司已分别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软件、数字医疗和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全区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0余家, 其中国家级12个。取得重要领域关键技术成果300余项, PECVD、64层PT机、五轴联动数控系统等30余项产品和技术达到世界领先和先进水平, 在一批重大产品集成、产业链关键环节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 掌握了核心技术, 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三是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瞄准国内外科技创新动向和发展前沿, 结合区域培育新兴产业创新需求,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三区合署”以来, 全区科技资金投入已占财政预算支出的8%以上。承担各级各类计划项目280余项, 其中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6项, 获得支持资金7.4亿元, 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2亿元。
1.5 产学研合作开展顺利
沈阳高新区高度重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与国内近20所大学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截至2012年底, 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累计在区内创办企业达150余家, 开发和转化科技成果800余项, 120余项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驻区科技企业70%以上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中科院金属所,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计算所、生态所、中科仪在区内设立创新及产业化基地, 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所属企业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新区企业的创新支撑。
1.6 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趋于完善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五横十纵路网全部打开, 综合管网配套全面跟进, 已具备项目建设和入驻条件;二是以大学科技城核心区, 锦联新经济产业园、沈阳国际软件园为主体的孵化基地建设全面展开, 面积达60万平方米;三是物联网感知产业园、东软云产业基地等17个主要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智能装备、物联网、云计算、健康医疗以及创意设计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四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中心分中心, 天津大学精密食品研究院等一批高校研发机构签约入驻。金属所国家材料实验室、东软国家数字化医疗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松智慧产业园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等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正在加快建设中;五是科技金融体系初步建立。与日亚投资株式会社合作设立了省内第一家中外合作创基金;与中国风险投资公司合作设立创投机构;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 制定出台了《股权投资资金管理办法》、《创投合作资金管理办法》、《创业投资机构风险补偿管理办法》等;六是东北超算中心、工业设计快速成型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已全面启动建设。
1.7 高新区发展模式不断优化
沈阳高新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实行“两级两制”的管理运行模式, 进一步明确了七大功能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努力实现“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差异发展”, 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同时, 按照沈阳市发展高新区的要求, 已提出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建设方案, 为未来高新区建设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 沈阳高新区与先进高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需进一步提高, 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规模化的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集群尚待形成。
2 沈阳高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不足
一是R&D经费投入不足, 这是制约沈阳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瓶颈。二是R&D人员不足, 分布不合理。三是政府资金扶植力度不够。
2.2. 创新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高新区内孵化区面积较小。二是由于沈阳高新区处于发展阶段, 高新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大多数为重要技术的基础性创新, 而非原始技术的基础性创新, 创新层次偏低。大多数研究或开发技术项目属于国外技术的学习和跟进, 区内企业现在还没有多少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2.3 转化和创新能力亟需增强
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差, 创新成果竞争能力弱, 同时知识产权问题也是影响创新成果竞争能力的原因之一。
3 加快沈阳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
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栖息地, 高新区的发展关键是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关键是技术创新[1]。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发展动力, 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要制定相关政策, 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3.2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强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鼓励科研机构改制后进入高新区,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 大力支持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推进基础性的科技研发资源转变为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优势, 形成强大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 不断为高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等优势, 推进技术创新[2]。
3.3 完善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3]。要坚持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以优良的环境留住人才、以优异的事业发展人才, 让优秀人才的个人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要完善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加快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效应。
3.4 加强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企业孵化器对于强化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所以必须加速高新区内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完善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 包括为进入孵化器的新企业低价出租经营用房、办公设备, 提供后勤服务;为承租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帮助其制定、评审经营计划;帮助承租企业获取技术、资金、信息和开发市场;为承租企业培训管理人才, 尤其是帮助创业者提高各种技能, 最终孵化出一批新的、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
3.5 建立高新区创新网络
建立高新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技术创新网络, 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合作, 加速技术合作学习的进程, 减少大小企业之间、产业部门之间的鸿沟, 从而提供更好的技术创新的机会[4]。创新网络还包括高新区内各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网络, 通过该信息网络, 发挥各高新区内服务中心、创业中心、行业协会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整体功能, 更全面地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技术、市场信息, 采用先进的存储、检索办法迅速及时地向广大企业提供信息, 并根据企业对信息的特殊需要定期向企业提供资料。这样, 一方面促进了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商品化, 另一方面, 也可以避免产品的重复开发, 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从研究开发、咨询到管理、后勤等方面得到一体化的服务。
摘要:沈阳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国家、省、市科技部门支持下,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了高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不足、创新技术能力有待提高、转化和创新能力亟需增强等问题, 建议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善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建立高新区创新网络, 营造高新区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关键词:高新区,创新,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沈阳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分析[J].今日科苑, 2009, (1) :138-139.
[2]省级机关党校课题组.四川高新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新时代论坛) , 2005:36-37.
[3]罗希飞.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 200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大连市;技术领域;经济指标;科技活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6-000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6.002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是所有企业中调整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持续创新发展道路的领头羊。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联合颁布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八个技术领域,有力地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
1 各技术领域经济情况
上年度新材料技术领域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第一次超越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跃居第一位。2014年度,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工业总产值851.1亿元,重新排在首列。新材料技术领域的工业总产值611.6亿元,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工业总产值182.7亿元,分列八大技术领域的二、三位。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再度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赶超,而且相差近240亿元。各技术领域净利润方面的排名顺序也与此相同。营业收入方面,依旧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首,达845.5亿元,新材料技术领域和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分列二、三位。
亟需特殊关注的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上年度各技术领域的经济指标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主要指标均位列第三,将大连市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2014年度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均有所下降——工业总产值与营业收入排名第五;净利润排名第四;技术收入目前仍维持在第一位。
2 各技术领域人员情况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从业人数是各领域中最多的,达69715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其次,达25964人。新材料技术领域从业人员13542人,位居第三。
从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及职称方面来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比68.5%,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36.3%,均居于八大技术领域首位,这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行业特点是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在该两项指标方面也是位列前三。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领域的本科以上人员占比、中级以上人员占比则相对较低。
3 各技术领域科技活动投入情况
由于各个技术领域的历史发展情况及本地基础情况不同,八大技术领域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情况差距较大。
3.1 各技术领域科技人员投入情况
截至2014年底,大连市477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共计41013名科技人员参与了科技研发活动。其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由于企业规模大、数量多,其参与的科技活动人员也最多,共有17821人;其次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有10348人参与了科技活动,较2013年度减少了412人。科技项目人员占比从某种意义上能够体现科技项目的工作效率和科技项目资金利用率。八大技术领域中的科技项目人员占比均在90%以上,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各领域的科技研发态度比较严肃,对科技资金的使用比较慎重。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科技项目人员占比相对更高,这也是由其行业特点决定的。
3.2 各技术领域科技资金投入情况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基础雄厚,其用于科技活动的非政府经费也最多,达39.2亿元,位居第一。新材料技术领域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以19.7亿元和11.3亿元分列二、三位。
在委托外单位科技活动支出方面,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支出额最大,达3.5亿元。但从占非政府经费支出额的比例来看,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较高,占比9.1%。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3家企业2013年度在没有政府支持的科技活动资金情况下,共向外单位支出14855千元进行科技研发,占非政府经费支出总额的44.79%,位列第一。但2014年度该领域的三家企业委托外单位进行科技活动支出为0,内部研发的科技项目有23项,全部的科技项目支出为12940千元。
非政府科技活动经费图
4 各技术领域科技产出情况
同样与技术领域的体量相关,在八大技术领域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最多的,但专利授权率最高的是高技术服务业,授权发明专利占比最高的则是新材料技术领域。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共发表科技论文255篇,高技术服务业领域124篇。注册商标方面,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拥有345项注册商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拥有265项注册商标。软件著作权方面,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累计拥有1409项,较上年增长了62.3%,其中当年获得241项,远远超过了其他技术领域。
2005-12-
31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位于大连西部的七贤岭产业化基地、软件园和东部的双D港组成,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大连高新园区秉承“建特色园区,创全国一流”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创新环境为突破口,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了大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大连高新园区环境优势和创新优势更加突出,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生产要素驱动性向创新要素驱动性转变,各项经济指标均列东北各高新区之首,2004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于第16位。初步核算,2005年,大连高新园区完成总收入290亿,同比增长26%;实现生产总值102亿元,同比增长2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2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39%;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同比增长72%。截至目前,大连高新园区共拥有企业2300余家,其中三资企业600余家,戴尔、IBM、爱立信、毕博等35个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园区投资兴业,园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和技术性收入之和占园区总收入的比例达75.8%。
(一)创智型产业快速发展,打造了软件业的特色品牌企业。目前,大连高新园区软件企业共有380家,就业人数1.8万人。2005年,大连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3%;实现软件出口3亿美元,5年平均增长50%以上,已经成为5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大连有4家软件企业通过了CMM5国际权威认证,占全国通过CMM5国际认证企业的50%。大连海辉是中国首家整体通过 CMM5 评估的软件企业,先后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中国设立的首家全球开发中心、美国 IBM 在华的全球采购供应商。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与微软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总投资达1500万美元;2005年11月,大连华信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签订关于承接乌兹别克斯坦全国铁路财务系统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合同,项目的总规模为588万美元,其中软件部分为242万美元,这是中乌之间商贸关系中涉及“高科技智能化软件出口”的第一单。大连“锦达数据”掌握了舰载“黑匣子”的核心技术,规模不到40人的企业年创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此外,国家广电总局命名高新园区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文化部批准高新园区为“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筹)”。形成了一批有自己特色的品牌企业。
(二)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大连高新园区投资1亿元建设了占地5559m2、建筑面积19328 m2的大连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目前,园区生物技术与医药企业达71家,2005年预计实现收入34.2亿元,占总收入的11.8%。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功能日趋完善,一批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项目相继入驻生物医药产业园。国内首个单克隆抗体的基因工程药物——胺博克已经得到国家药品管理局正式生产批准,即将投放市场;一种新型靶向药物载体——脂质微球项目正在开展中试研究。2005年10月,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三)数字化制造产业全面发展,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水平不断提升。大连高新园区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数字化制造产业,加快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森数控有限公司近年来共向国家申请了8项专利和2个认证软件,先后承担了8项国家863数控系统攻关项目,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2005年1月,公司品牌“大森”被评为“中国数控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大连光洋科技集研发、生产、销售、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于一体,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光洋数控技术工程化联合实验室,将联合进行数控技术的联合研发,最终将实验室建成国家重点数控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大连机床集团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全资子公司2个,实现了中国机床工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性突破,其拥有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和高速数控机床,已在国内占据领先位置。大连磁谷科技研究所研发的“永磁补偿式悬浮技术”已突破磁悬浮列车制造成本高、悬浮能力低的发展瓶颈,国内知名专家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望用于未来的城市和区域交通。
二、大连高新园区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大连高新园区全力构建政策、资金、孵化、中介和人才等创新平台,截止2004年底,高新园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拥有各类专利833项,专利产品356个,国家863项目近30个。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软环境。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度。成立 “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建立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服务机构;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高新园区工作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建立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双D港技术创新机制,激活了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确立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加强孵化体系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平台。以“辽宁(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园”、“辽宁省(大连)博士创业园”、“大连双D创业园”等孵化场地为依托,大连高新园区重点建设了IT产业孵化器、动漫产业孵化器、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和国际孵化器等。建立了“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基地”和“中俄技术转化基地”,形成了集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国际孵化和二次孵化于一体的特色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大连高新园区孵化面积达25万平方米,孵化企业达5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10家。三是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连高新园区积极与高校合作,实施区、校联动,建设大学科技园,实现产、学、研的有机集合。目前,中国海洋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相继在高新园区建设医药人才的培训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新药研制开发中心等5个中试、研发生产线,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连海事大学科技创新园已正式开工启动,中科院大连高技术转化中心即将落户高新园区。四是加强公共平台建设,为企业高新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的动漫游技术支持平台,提高大连动漫产品测试、演示、音效合成、动漫监理等服务水准和档次;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的软件产业测试平台,提升大连软件测试、培训、监理的整体水平;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的生物医药试验平台,提高大连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搭建海外软件开发平台,在美国新泽西成立大连软联美国公司,筹建美国盐湖城和加拿大温哥华两个分公司,为大连软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搭建平台。
(二)加快创新人才建设,打造企业创新的“知本”高地。一是建立人才流动平台。成功举办了六届辽宁(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周,实现了人才交流、科技和金融资本对接、高科技项目合资合作,累计为东北三省引进海外学子归国创业人员500多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400多家;启动以“大连,软件精英的舞台”为主题的国际IT人才招聘活动,在北京、上
海、美国纽约、东京大阪等组织全球招聘,全面实施大连打造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的人才计划;园区人才服务中心每月至少组织2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专门为企业引进、培养人才提供服务;开通了大连高新人才网,面向全球为企业网络人才。几年来,园区人才服务中心为惠普、SAP、圣基生物等多家驻区企业提供各类人才30多万人次。二是建立专业人才供应基地。根据企业需要,建立定向培训机制,重点引进了东软信息学院、辽宁中医学院大连分院等与区域产业紧密相关的高等院校,与IBM合作成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与韩国SK集团共同建立了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机构;依托大专院校,建立定点培训基地,与延边大学共同创建了日(韩)语IT人才引进、培养基地,与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海军事舰艇学院、雅风计算机专修学校联手建立了3个人才培训基地;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培训“外包”机制,实施“人才境外培训工程”,定期组织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国外高校或跨国公司进修培训。目前,园区有各类培训机构40多家,年培训各类人才达2万人次。三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支持力度。出台《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高新园区吸引高级人才奖励规定”和“高新园区吸引创业型人才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了政策支持体系;园区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作为人才扶持专项基金,对企业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进行扶持和奖励,建立起了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的人才发展资金保障体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一是采取合作、共建、购买和租赁等方式,扩容园区土地。通过整合园区周边土地和房产资源,新增产业用房20余万平方米。根据发展智能型产业需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向空中要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二是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加大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理杜,对效益差、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到期未开工的项目进行调整,2004年以来,高新园区共收回逾期未开工的土地20多块,重新安排了大森数控、船用阀门等10多个项目入驻建设,调整置换了8家企业。三是采取先租后买或优惠出租的方式,扶持新兴企业先行生产。采取建设标准厂房和办公室的方式,以优惠价格出租给企业使用,为新兴企业发展弥补建设资金上的不足。
三、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体会和收获
大连高新园区作为大连市的对外开放先导区、科技兴市的示范区,为推动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先导、示范和支撑作用。但是,同国内几个发达的高新园区相比,大连高新园区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园区快速发展的“瓶颈”;二是大项目不多,知名企业不多,园区的总体经济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三是园区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创新体制尚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连高新园区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呈现出投资密度高、科技含量高和投资回报高的发展态势。主要体会有:
(一)较好的比较优势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前提。一是良好的区位优势。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广大腹地,与日本、韩国等远东地区相邻,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是东北亚重要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二是优美的环境优势。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先后荣获联合国环境全球“500佳”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称号, 被
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2004年12月,又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最佳城市”称号。三是强劲的经济优势。2005年大连市实现生产总值220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亿元。2004年11月,大连市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中排名第七位,经济实力排名第六位,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二)较好的投资环境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基础。软环境建设是高新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新园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无行政收费区,实行了“一门受理、一站办结”的全程代办服务,将原来的43项审批项目削减掉27项;积极引入人才、技术、标准、计量以及专利、法律、公证等10多家中介机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产业条件;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以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实施以创建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越的产业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快捷的办事效率“三优一快”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新园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
(三)较好的人力资源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保障。大连高新园区高度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下大力气吸引、培养、建立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急需的人才队伍。在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过程中,坚持“政策倾斜,重点投入,优化环境,畅通渠道”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市场驱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大连高新园区内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和大连化物所等13家研究院所,有四所正规的软件学院,在校生超过2万人,其中东软信息学院在校生超万名,为国内最大的软件学院。此外,大连还有近200个各类民营培训机构,年培训人才达10万人次。高新园区内建有4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本科以上各类专业人才35543人,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2万多人,高新人才聚集度达到87.6%,是全市高新技术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
(四)特色产业是大连高新园区发展的必然。高新园区实施“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逐步使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了区域竞争力。重点发展了以七贤岭为核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动漫游产业等创智型产业,以双D港为核心发展生物技术与医药、数字化制造产业,以龙头分园为核心发展微电子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空间发展格局。
四、大连高新园区下一步的发展设想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温家宝总理提出“四位一体”的高新园区功能定位,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大连高新园区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温总理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使高新园区真正成为大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大连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大连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和合作的前沿阵地。
(一)明确高新园区功能,科学合理定位。一是要坚持“一极两源”的定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极是指高新园区要作为大连市经济发展中创新产业的增长极,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成为发展创新型产业的核心功能区,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最快和产业结构最优的示范区。两源是指高新园区要通过实施创新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全市的技术(项目)
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打造全市的人才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实施“一区多园、联动发展”的发展战略。站在全市的战略高度,将高新园区作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排头兵作用,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各区市县建设分园的方式,以技术、项目、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明确发展目标,实现“十一五”的高起点开局、高水平跨越式发展。2006年,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要继续保持25%以上的增长幅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要达到30%以上。预期实现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62亿元;实现区内生产总值13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25亿元。
(二)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瞄准世界前沿水平,争创国内一流,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跨越。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形态创新。加快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核心技术为重点,积极引进和重点扶持各类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技术总部。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按照国家级标准,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打造全市的技术支持平台。三是强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的活力。加快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过去行政机关管理模式逐步向企业化管理模式过渡。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瞄准国内外大公司和世界500强,重点抓好软件、动漫、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的招商,盯紧日、韩市场,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努力突破英国、以色列等欧洲市场。二是改革招商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征得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的协助与支持,形成广泛参与、多渠道、多角度的招商局面。
关于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浙江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9月28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于1月1日起施行。为了推进该条例在我县的深入贯彻实施,促进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在张建平副主任的带领下,于7月上旬对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主要是:听取县科技局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召开财政、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并深入仙药、车头制药、百纳橡塑等企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科技部门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把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作为推进我县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管理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长。目前,我县共有11家企业通过新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物和新医药领域企业10家,新材料领域企业1家。规模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亿元,占规模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是全县工业增速的倍。高新技术产业中医药化工行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96%以上。今年2月份,“国家火炬计划浙江仙居甾体药物特色产业基地”正式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成立,这是我县第一个国字号产业基地,也是台州市第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政策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仙居县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仙居县县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在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和申报通知中,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列入重点支持范围,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仙居县经济开发区申请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工作。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县本级财政支出达到105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降到15%,优惠额度达到2113万元,为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发挥了积极作用。
优化服务的措施不断强化。县政府通过宣传《浙江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科技进步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信息,开展政策咨询,聘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为科技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各类项目、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方面提供服务。针对我县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实际,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大技术和人才引进力度。高度重视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的支持,近三年来争取科技项目累计达189项,为企业争取上级科技经费达333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思想意识还存在偏差,在如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布局等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点,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过程中存在部门政策相互抵触的现象。部分企业对高新技术的认识比较肤浅,重视程度不够,急功近利,真正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成长性等特征的企业屈指可数。
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县区位优势不明显,在人才引进上虽然有所突破,但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进后又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由于缺乏开发人员,新产品研发进度缓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在我县已经认定的11家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
有4家,其余7家都是通过购买专利的方式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上我县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薄弱,企业的技术难题需要寻求上海、北京等高校的帮助解决,增加了企业的高昂成本,在实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更是无能为力。
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科技经费需要进一步增加。,我县科技项目经费名义上为1050万元,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亿元的1%,达不到科技进步县考核指标%的要求。其中还包含了技改、天网科技强警等支出,真正用于科技项目的经费只有516万元。科技项目经费预算1050万元,真正用于科技项目的经费只有万元,保障水平的低下削弱了科技项目经费的引导作用。
三、几点建议
进一步统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想认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县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
对于推动我县经济转型升级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制定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和长远规划,全面优化发展布局。要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工作衔接和沟通联系,做到各负其责,配合有力,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进一步破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素制约。县政府要加强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创新高新技术领域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服务平台。要加快推进仙居县经济开发区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工作,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对大项目、好项目的承载能力,注重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以及环保节能产业,注重用高新技术来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高新技术
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科技人才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县政府要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增加对高新技术人才的资金投入,坚持发挥企业育才、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研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人才引进与配套建设相互跟进,不断完善和落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同时,要着力解决经济开发区内银行、餐饮、超市、邮政、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到位的问题,在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障。
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要不断完善我县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应的作用,重点关注和扶持成长性好、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空间拓展、融资搭桥等服务措施和服务力度上予以重点倾斜,按照培育一批、成熟一批、发展一批的发展
思路,不断扩大我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壮大发展型高新技术企业梯队。要改变重前期认证、轻后期管理的做法,完善政策,加强协调,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过程中,加强对企业的后续跟踪监管,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要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公共社会服务职能,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问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科技经费投入、使用、监管的体制机制,组织开展对财政资助的科技计划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加强对科技经费投向的整合和监管,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要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对我县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把有限的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发挥科技项目经费的引导
2013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关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规划编制和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的复函》,明确在连云港布局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一、关于石化产业基地规划思路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正在开展5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基地规划研究工作,力争2014年6月底前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主要思路为:近期(2015 年),开展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1600 万吨炼油+120 万吨乙烯+100 万吨芳烃);中期(2016-2020年),建成炼化一体化一期工程,启动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2000 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120万吨芳烃)前期工作;远期(2021-2030年),炼化一体化二期工程建成投产,通过深度优化改造,基地最终形成炼油5000万吨/年、乙烯330万吨/年、芳烃3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建成多产品链、多产品集群的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二、关于项目建设的环境与条件
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是国务院明确批复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主要实施载体,已达到“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主要的特点和优势有:
港口岸线:港区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116个大中型以上泊位。截止目前,已建成徐圩港区10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5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各一个,30万吨级深水航道及原
—1—
油码头2015年建成投用。
土地资源:新区拥有194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其中石化产业园84平方公里),属于工业用地,非常适宜布局和发展临港大工业。
综合交通:已建设配套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可实现海河、海铁联运。
配套设施:目前已经建成投用供水能力9万吨/天自来水厂、处理能力3万吨/天污水处理厂、2座220KV以上变电站以及一期装机容量为120MW的热电中心。
三、关于投资合作主要政策
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赋予了徐圩新区财税、投资、土地、开放、金融等领域的优惠政策。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支持各类所有制主体参与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取消对于投资项目主体的所有制限制,促进民营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基础能源行业,同时,石化产业基地新建项目申报程序将会简化,这是国内外石化企业投资的有利时机。
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类主体入驻基地,共创石化产业新优势。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宾馆客房17间、普通旅店客房72间作为本次调查监测的对象。对其客房内空气和消毒后的公共用品、用具进行抽样检验, 包括茶具、床上用品、毛巾、浴巾、洁具等。
1.2 监测项目
住宿业客房空气监测项目为:CO、CO2、气温、气湿、新风量、可吸入颗粒、噪声、风速、照度、空气细菌总数。住宿业公共用品用具监测项目为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1.3 检测评价标准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GB/T17220-1998) 进行采样, 并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GB/T 18204-2000) 检验。检验结果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GB9663-1996、GB9666-1996) 。每份样品检测有1项指标不合格即为不合格样品。
2 结果
2.1 各类住宿业场所监测结果
住宿业89家, 客房空气质量样品267份, 合格255份, 合格率95.50%;公共用品938份, 合格671份, 合格率为71.60%。客房空气质量合格率高于公共用品合格率。宾馆、普通旅馆场所公共用品合格率以宾馆最高, 普通旅店最低, 顾客用品消毒状况不容乐观, 见表1。鉴于本次抽检公共场所用品、用具合格率普遍偏低的状况, 应高度重视公共场所公共用品、用具消毒各个环节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保证公共用品、用具的卫生质量。
2.2 空气质量监测各项目结果
住宿业89户, 监测客房空气质量样品267份, 总体合格率为95.50%。空气质量各监测项目的合格率如下:CO为100.00%, 温度为98.87%, 风速为98.13%, 可吸入颗粒物为97.75%, CO2为98.13%, 新风量为96.63%, 噪声为94.01%, 湿度为94.01%, 室内照度为89.89%, 室内空气细菌总数为90.26%, 见表2。
2.3 各类公共用品用具监测结果
经检测958件公共用品样品中, 合格686件, 合格率为71.60%。检测结果显示, 茶具类合格率最高, 毛巾和床上用品合格率较好, 洁具类最差。茶具类的消毒措施比较到位, 保证了消毒效果。毛巾和床上用品的洗涤、保管存在被二次污染的可能, 影响其消毒效果。洁具类往往没用专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效果最差, 见表3。
2.4 公共用品微生物监测结果
此次共检查的公共用品、用具958份, 其中检测细菌总数958份, 合格771份, 合格率80.48%;检测大肠菌群958份, 合格816份, 合格率85.18%, 见表4。
3 讨论
3.1 客房空气质量合格率高于公共用品合格率
由表1可见宾馆客房总体卫生状况良好, 宾馆公共用品、用具的合格率高于普通旅馆客房的合格率, 与李婷[3]报道的结果一致。提示住宿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对公共场所用品的卫生监管工作仍需加强。
3.2 新风量、噪声、湿度、室内照度、细菌总数合格率偏低
客房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中照度、细菌总数最低, 说明客房在选址上偏向于热闹的路边, 监测到的噪声必定超出标准值;客房本身的机械通风装置未正常使用导致新风量少、室内易潮湿, 湿度大导致细菌滋生, 细菌总数增加, 与赵文进[4]报道的结果一致。
3.3 茶具类合格率最高, 毛巾和床上用品合格率较好, 洁具类最差
公共用品、用具的微生物监测结果显示其均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原因是住宿业的卫生管理流于表面工作;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淡薄, 无卫生知识培训或不到位;卫生消毒设施配备严重不足, 消毒操作不规范;旅店的公共用品和用具不能完全做到一客一洗一消毒[5];有些商家将消毒设施闲置不用, 使消毒工作流于形式[6];重茶具、床上用品的消毒, 轻卫生间洁具的消毒。提示商家不单对茶具、床上用品的清洗消毒要重视, 对卫生间洁具的消毒问题同样也要重视。
摘要:目的 了解坪山新区住宿业卫生状况, 加强卫生监督, 保障群众的卫生安全和健康。方法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GB/T17220-1998) 进行样品采样,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GB/T18204-2000) 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进行检验和判断。结果 住宿业89家, 客房空气质量样品267份, 合格255份, 合格率95.50%;公共用品958份, 合格686份, 合格率为71.60%。客房空气质量合格率高于公共用品合格率。宾馆、普通旅馆场所公共用品合格率以宾馆最高, 普通旅店最低。结论 住宿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对公共场所用品的卫生监管工作仍需加强。
关键词:住宿业,空气质量,卫生监测
参考文献
[1]张明宝, 张海霞.2007-2009年北京市朝阳区公共场所用品卫生监测状况[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12) :1395-1396.
[2]李延平, 主编.公共场所卫生[M].第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91.
[3]李婷, 钱晓明.普陀区住宿业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9, 11 (5) :335-336.
[4]赵文进, 张蔚怡, 卢网珍.南通市60家旅店客房卫生学调查监测情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5, 21 (9) :1361-1362.
[5]黄淑华.2001-2004年东莞市公共场所用品用具卫生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4 (21) :340-341.
要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铝铜产业加快建设投资100亿元的希望铝业扩能项目、投资50亿元的高精度宽板带、投资16亿元的成功铝业深加工项目,努力提高铝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稀土产业按建设2个中心、打造3个平台、构筑4个基地、实现5个转变的思路,围绕扩大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应用产业规模,加强下游及终端应用稀土企业的引进,积极引导国内外稀土产业链高端环节向高新区转移。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大力引进培育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围绕北方股份、阿特拉斯、金风科技等骨干企业抓好协作配套,提高整体装备制造水平和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能力。到“十二五”末,稀土產业力争实现产值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稀土综合物流园区和冷链产品物流园区交易中心、电子物流交易中心项目。重点引进中国诚通、中国储运总公司、华南城等一批现代大型商业广场项目,积极建设滨河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服务外包基地,打造“十二五”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战场。依托金融广场、总部经济园,积极引进金融服务企业和总部经济项目,努力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挖掘稀土文化、黄河文化和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打造稀土特色旅游、小白河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来源:内蒙古日报)
【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推荐阅读:
我国高新铁路发展的研究11-14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07-09
宿州高新区政府工作报告09-08
高新区团工委工作总结06-30
高新区三型机关创建简讯07-25
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10-20
高新申请流程10-19
高新企业请示报告06-25
高新审计报告的09-12
高新代理申报合同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