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坊制度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工作坊制度(精选7篇)

教师工作坊制度 篇1

一、所有老师都要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

二、教师上班期间要庄重、文明,衣着大众化,不穿奇装异服,不穿拖鞋,不染彩发,不化怪装。与学生交流一律使用普通话,在任何场合不得讲粗话、脏话。对学生,对家长,对来人都要以礼相待。

三、教师实行全天候坐班制,即周一至周五每天8::00—16:00,坚持全天在校按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教学和办公。正常上班期间教师有事需离开学校要履行请假手续。

四、教师因事、因病请假,必须写出书面请假条由相关人员安排好工作经领导批准方可生效。非特别特殊情况杜绝电话请假。(病假一天以上者要出示相关正规医院病例及证明)不履行请假手续的视为旷工。杜绝教师之间私自调课,否则双方均以旷课论处。教师请假每学期累计不得超过10天,否则以自动辞职论处。

教师旷课1节扣款80元,并视情节及后果追究责任。病事假半天以上者中学按50元/天(电话请假60元/天),小学按40元/天扣款(电话请假48元/天),教师请假按6元/节扣款(电话请假7元/节)。特殊情况电话请假加20%扣款。班主任、跟车老师请假半天以上按月津贴平均值扣款,同时按同标准补贴代职人员,代课教师要上课,不得看自习。

学校指定人员负责考勤,逐人做好各种记录,每周一小结,每月一统计存档,作为工资兑现和期末考评等依据。

五、教师上课要做到“十不”:(1)不迟到、不早退、中途不离开课堂;(2)不拖堂;(3)不带手机;(4)不接待来人(特殊情况除外);(5)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6)不坐着讲课;(7)不在课堂抽烟或酒后上课;(8)不敲打黑板和讲桌警示学生;(9)不训斥、讽刺、挖苦、侮辱学生;(10)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如违规视情节扣本月考评分,并负有关经济责任,直至解聘)。

六、教师办公期间要保持办公室安静,需要交流时要适当放低声音,不得影响他人办公、学习,更不能大声喧哗甚至嬉戏。

七、所有教师都要准时参加每周的教师例会和其他临时性会议或集会,参加时要认真做好记录,关闭手机。教师上班和例会一律实行签到制。教师例会请假一次扣款10元,迟到一次扣5元,缺勤一次扣款20元。

八、教职工来人来客要在门卫处履行登记手续,未经学校允许不得在学校食宿。任何教师不得在校内对学生进行有偿补课和有偿辅导,否则予以解聘。

教师工作坊制度 篇2

一、从今年起,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报相应级别的职称

记者:《方案》中明确了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体系,新的职称档次为三级教师(员级)、二级教师(助理级)、一级教师(中级)、高级教师(副高级)和正高级教师(正高级)。这是否意味着从今年起,中小学教师都可以评正高级了?

赵菱菱:此前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体系是分设的,中学教师系列可评的最高职称是中学高级教师(副高级),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可评的最高职称是小学高级教师(中级),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系列可评的最高职称为正高级教师。从今年起,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报相应级别的职称。可以说,改革后的职称体系极大地拓宽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特别是对我省近27万小学(幼儿园)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他们以前可诉的职称是中级到顶,现在不但可以评副高,以后履职期满并达到申报条件还可以评正高。具体到个人,大家可以对照《方案》中的《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看看自己符合哪一等级申报条件,然后根据规定程序申报相应级别的职称。

二、今年是实施改革的第一年,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的评聘由两厅下达评审名额的方式进行

记者:《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第十六条提到,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按照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教育厅下达的评审数额进行等额申报推荐,其他各级职称根据原核定的岗位总量,在空缺岗位数额内等额申报推荐。小学(幼儿园)副高的评审,两厅为什么要单独下达评审数额?今年下达的数额是多少?

赵菱菱:原来的中学教师职称体系中就有副高级别,并且都经人社部门批准过岗位设置方案,所以中学教师评聘副高在原核定的岗位数额内申报即可。而小学(幼儿园)之前的最高职称只到中级,今年评副高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是首次进行。《方案》中明确规定,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的评聘分两步实施,第一步首次评聘,按下达评审名额的方式进行,即试点州(市)继续按照小学高级教师资格总数的3%、其他州(市)和省直学校(单位)按照小学高级教师资格总数的10%下达评审名额,申报评审后聘任;第二步,从2017年起,实行常态化岗位设置管理,在核定的岗位数额内评聘。至于具体的评审名额,按照《方案》中的工作进度,两厅在7月份也已以正式文件形式下达,各州市人社局和教育局再根据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分配名额,下达到区县;区县再下达到具体的学校和单位,这样逐级下达后,完成今年小学(幼儿园)副高级教师的申报推荐。

记者:针对文件,有部分教师疑惑,今年乡镇小学教师评高级是否不受岗位数额的限制?

赵菱菱:提出问题的老师应该是关注到了省委2014年一号文中“在乡(镇)及以下单位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可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今年是改革的第一年,小学(幼儿园)教师是第一次评副高,《方案》中已明确规定,首次评聘以下达评审名额的方式进行,待进入常态化后,乡镇小学(幼儿园)教师评聘高级教师也可不受岗位数额的限制。

三、我省适当放宽了基层教师职称评审的学历要求

记者: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中,评高级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是大专学历,而《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评高级的最低学历要求是中等师范学校学历,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菱菱:《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中对高级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的确是大专学历,但基于我省是边疆少数民族省份的实际,依据《教师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省委1号文件的相关精神,我省适当放宽了对学历的要求。针对小学(幼儿园)教师,放宽到了中等师范学校学历,并且进行类别区分,在州市级以上学校(单位)工作,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满25年,并在小学(幼儿园)一级教师岗位履职满5年,可以申报副高;在县及县以下学校(单位)工作,只要具有中等师范学校学历、从事教学工作满20年,并在小学(幼儿园)一级教师岗位履职满5年,就可以申报副高。也就是说,对州市级以上,教学工作满25年是从毕业后计算;对县及县以下,不论中师学历何时取得,只要教学工作满20年即可。由此可见,政策对基层教师做了明显的倾斜,但需要强调的是“中等师范学校学历”,这是依据《教师法》做出的明确界定。

四、职称评审,重业绩,轻论文

记者:在《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在评审一级以上职称时,对教学研究论文的发表作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这是否意味着,在职称评审中,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虽不作刚性要求,但仍将作为评审的重要参考?

赵菱菱:应该说改革后的评审条件体现了重业绩、轻论文的导向。此外,还对参评教师作了分类,按照专任教师、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和教研人员不同的工作实际,分别作了不同的要求。专任教师以教育教学业绩为主,对其他教师则注重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对占绝大多数的专任教师来说,论文占的比重非常小,而且只是业绩条件中的“之一”,纵观整个条件,只有对申报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州市级以上的学校有这个“之一”的选择性要求。而对校外教育机构和教研人员来说,教学课时量、教学实践不与专任教师作同等要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才是工作业绩的重要体现。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类人员,评审条件中都体现了重业绩、轻论文的导向。

五、政策向民办学校教师和乡村学校教师倾斜

记者:民办学校教师评聘高级教师及以下职称为何不受岗位数额或评审数额限制?

教师工作坊制度 篇3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核心,通过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推进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云南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定期注册,全面评价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情况,客观公正记录教师履行岗位职责以及参加培训学习等情况,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健全教师资格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主要原则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应与教师人事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将严格教师考核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客观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情况。

四、工作要求

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要求,云南省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工作采取先试点再在全省推广的方式进行,经与曲靖市教育局和富源县教育局协商,决定选择曲靖市富源县作为云南省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地区,2016年开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现将云南省教师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省教育厅相关处室、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负责人,试点市、县教育局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曲靖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政策制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注册业务指导和相关工作协调。曲靖市教育局和富源县教育局成立相应的定期注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地区定期注册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具体工作要求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的对象、注册条件、申办程序以及结果的运用详见《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细则》。

(三)加强保障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要求提交的材料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定期注册不允许收费,因此试点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相应的人员和经费保障,确保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顺利开展。

(四)工作时间安排(参见本页表格4)

教师工作纪律制度 篇4

一、敬岗爱业

1、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严格遵守到、离岗时间。到、离岗时要签名。

2、严禁课堂上离开教室,抽烟或接打手机;空课或办公期间要认真办公,严禁随便出入校园或做与办公无关的事。

3、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顾全大局,做到尽量少请假或无特殊事情不请假。若确需请假,要严格按请假程序履行好请假手续方可离校。

4、对承担的工作不敷衍、不拖拉,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严谨治学

5、积极开展学习。通过向书本、向名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

6、积极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做到对早读认真指导,对课堂精心设计,对作业认真批阅。严禁不备课进入课堂上课。

7、积极开展教研工作。做到参加教研活动准备充分、交流积极,善于总结教学的得失,积极撰写教研成果。

三、热爱学生

8、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9、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严禁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0、关爱后进学生。要善于发现后进学生的闪光点,对后进学生的教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严禁辱骂、体罚后进生。

四、团结协作

11、同志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积极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家长中的威信。

12、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

13、严禁同志间搞团团伙伙、说长道短、议论是非。

五、尊重家长

14、对来访的家长要热情接待,倾心交谈,认真听取意见或建议,严禁训斥、指责家长。

六、为人师表

15、严禁在师生声中造谣、传播或散发不健康言论,进行非法言论,污染校园。

16、严禁在学生上课或集会时三五人成群高谈阔论,影响学生学习和行动。

17、严禁衣衫不整出入校园、走进课堂;

教师工作常规管理制度 篇5

(试    用)    根据八百弓联校教师工作常规管理制度,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八百弓中心小学教师工作常规管理制度。一、教师实行坐班制,每天记教师考勤。教师应按时上、下班,坐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有病有事需请假办好手续。半天病事假要事先调好课,经教导处同意;半天以上病事假要向学校提出申请,经校长批准并办好请假或续假手续,并按规定扣请假者每天花板0元(病假视情况而定)。迟到、早退每次扣3元;旷工半天扣10元一天扣20元。坐班时间上午8:20――11:00,下午第一节课开始至第二节课下课结束为止。二、全体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学校每次例会,按时参加联校、学校、党政、工会等召开的各种会议,按时参加每次的.政治业务学习,做到不迟到、早退,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每次扣3元,请假扣5元(公差、函授、婚丧假除外),旷会扣10元。开会时,组织者要事先认真准备,紧凑有序;听会者要尊重他人劳动,不做其他事情,认真听会,必要时做好笔记,自觉端正会风,原则上不准带小孩入会,期末学校组织检查会议记录和政治业务学习记录。三、每周星期天晚上至星期四晚上不准超过晚上11:00点娱乐,发现一次,每人罚款20元,校长罚款50元。更不准打牌赌钱。四、各科教师必须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熟悉并掌握所教年级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并根据教学班的实际,在开学前制定全期教学计划。各科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书写教案。不准抄袭教案,不准用原有教案代替。教案规范,应有“目的要求”、“教具准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部分。能随时接受行政抽查和定期检查。五、坚决杜绝不备课进课堂,不严格执教的现象。不准随意出教室,不准坐着讲课(只有考试除外),不准上课做私事。升旗仪式,全校性集合全体教师必须参加,课间操班主任必须到位督查,一日两次眼保健操由任课教师进堂组织。六、作业份量要适当,克服重复性和机械性。注意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完新课及时练习巩固,及时讲评,订正错误。更不准私自为学生订购资料,增加学生负担。各科教师应在期末考试前一周结束新课,认真搞好总复习,组织迎考。七、强化德育工作,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各科教师要配合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后进生,严禁一切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八、实行家访制。每学期班主任进行普访,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教育。提倡各科老师配合班主任做家访工作。九、教师

[1] [2]

教师工作坊制度 篇6

关键词:教研组,同伴指导,教师合作

1 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

1.1 形成与含义

1957年, 我国教育部为加强学校教学工作, 仿前苏联教育体制颁布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 (草案) 》, 要求各地试行。《条例》提出, 统一学科或相似学科的教师组成各个教研组;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 不是行政组织的一级, 其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总结交流教学经验, 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 以提高教育质量, 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等等。随着小学规模的扩大, 教研组也开始在小学出现。自那时起, 我国中小学逐渐建立了统一的学科教研组织系统。目前, 教研组活动早已在我国中小学里制度化了。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教研组队伍。它的形成旨在抓好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 将工作细致化, 对学科教师进行规范化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 对教师的工作表现、教学质量等进行考核及价值评定。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即研究者”的呼声日益增高, 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建立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伙伴关系, 由教师本人来研究和解决自己教学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一时期, 美国从事教师培训的研究者们发现, “理论呈现-展示-实践-反馈”这一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十分低效, 为提高教师培训效果, 研究人员尝试让教师同伴群体之间互相听课、评课, 结合成互助小组, 互相提供教学反馈、意见和建议, 结果发现, 这种教师培训模式的效果极佳。这些促成了教师同伴指导的出现。它是一个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导向的活动形式, 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它鼓励教师之间以合作的方式互助互学, 并为彼此提供持续的技术性的支持, 包括反馈意见, 分享专业技能、知识和实践智慧, 合作研究等。

1.2 合作的组成及其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1.2.1 合作的参与主体及合作方式

教师同伴指导强调教师参与的自愿性原则。教师可以自由的选择搭档伙伴, 可以是本学科的其他教师,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教师, 甚至是外校、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等, 组合的行为方式灵活, 把合作的主动权下放给教师个体, 突显了教师在合作中的主体性地位。这样首先有利于培养教师寻求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 从而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其次合作的动力来自于教师本身, 并且建立在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基础上, 使得合作行为易于维持;最后它对教师选择合作对象的范围无严格限制, 教师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任意选择, 灵活性很大, 这有利于教师打破学科界线, 开阔专业视野。

1.2.2 合作中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教师同伴指导中, 合作的双方是平等的, 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别和主次之分。参与各方排除了年龄、教龄、教学经历、经验以及身份、职务等的差别。在开展活动时各方是互助、友好的伙伴关系。因此, 教师在合作过程中, 注重的是彼此之间地位上的平等, 对话上的民主、交流上的开放。为保证教师能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平等地与他人交流, “学校行政组织不可利用任何同伴指导过程中的资料来作为对教师进行评价或奖惩的依据”。活动不涉及对教师的价值判断, 注意营造无威胁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

1.3 合作的内容与实施方式

1.3.1 合作的内容及确定方式

在教师同伴指导活动中, 合作内容以教师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自上而下, 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情境中的真实性问题, 这是维系集体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合作目标是教师自行进行判断和确定的, 通常是经集体的商讨后来共同确定合作小组所要完成的任务, 达成合作的愿望。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从而实施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改进。这实现了教师真正参与到一项学习现象的理解和意义建构, 从而使合作变得极有价值。充分体现了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独立行为, 凭借自己的专业自信和审慎判断对外界作出反应。教师同伴合作的关注点及确定方式有利于调动教师合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校仅给予协调, 彰显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性意识。但这种合作方式可能会带来合作行为的盲目性, 受限于教师的有限水平, 故学校需学校的适度引导和调控。

1.3.2 合作的实施方式及其过程

教师同伴指导是一种以问题为先导的自觉行动研究, 强调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并注重教师的专业问题意识。合作活动强调教师集体智慧的共享。活动中, 明确教师任务、责任和角色担当, 凸显教师的参与性和合作目标的实践操作性。强调合作活动的连续性和跟踪性, 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同时重视活动的后续工作, 重视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

2 反思与启示

教师同伴指导制度和教研组制度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但在教师合作的参与程度及效果上, 教师同伴指导明显要好于教研组活动。因此, 我们要利用教师同伴指导制度的元素来完善教研组制度建设, 提高教师合作的有效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教研组制度建设:

首先, 必须淡化教研组的行政职能。教研组长尽量少担任行政职务, 注意发挥教学突出者的“带教”或“指导”作用, 避免或少用旨在评优、提级和晋升的教师评价方式, 增加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自评和同伴评议等方式, 促进教师群体间的互相支持、协助及专业共享行为, 还教研组教学研究组织的原貌。

其次, 应打破教研组的学科界限。不同学科间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法也是相通的。新课改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课程建设, 强调课程融合, 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来开展教研组活动不仅有利于纠正传统分科课程中存在的弊端, 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突破学科界限进行教研, 可以跨学科地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伙伴, 互相听课、评课和交流, 有利于开阔教师专业视野。

最后, 分散教研组的集体性活动。教师们不要完全倚赖集体的、统一的教研组活动, 有些教学问题是教师通过个人努力或个别交流所能够解决的, 如果仍旧通过集体性活动 (如集体备课) 来解决的话, 会造成活动的低效。所以应该打破常规, 根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需求来灵活机动地开展教研活动, 增加和提高活动的弹性和灵活度。希望我国的教研组制度能够吸取同伴指导制度的优点, 不断地完善自己, 成为一种人性化的融教学、研究、进修于一体的组织形式, 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钢.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J].课程与教学, 2003.

[2]姜兴明.中小学教研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4.

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分析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厦门大学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04-03

一、案例背景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85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4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50多人,为厦门市、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学校的经济效益也逐年提高。2006年全校正式教职工人均收入超十万元,是厦门市其他高校的2,5倍,大大高于全省同类学校。然而学校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全校教职工的工作量也在逐年加重,仅管理一项就比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作量翻了一番,教学工作更是超负荷运转。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是其他高校不能相比的,但该校教职工的实际收入却低于其他高校,存在“两个倒挂”,即教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的倒挂,教职工报酬与工作量的倒挂。这种现象越来越令学校教职工不满。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已有少部分骨干教师相继离开学校,有的觉得难以承受这种日益加重的超负荷工作量,有的则认为投入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极不平衡。

二、厦门大学的薪酬制度现状分析

从1993年到2007年,厦门大学执行的是金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即是一种以国家工资为主体,配合一些地力性补贴的工资体系,具体数据参见表1、表2(因资料收集难度大,只收集到2003年的部分数据)。

通过分析上面两个表格,笔者认为厦门大学薪酬制度目前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教师薪酬的增长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在目前厦门大学的等级工资结构下。教师薪酬的增加通常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和年限,而不是能力的提高,一旦被评为教授或被任命为某级别职务,就终身享受此职务待遇。因此,即使教师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果高校内部没有出现空缺的职位,其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薪酬。这样,就使得教师为了薪酬的增长、对个人职位晋升等方面的问题予以斤斤计较。因此,学校无法向教师传递一种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也就不能引导教师之间进行业务合作和知识共享。缺乏积极的团队绩效文化,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模式单一,存在着“平均主义”。厦门大学的薪酬制度模式较为单一,对人力资本要素等参与分配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不够,工资收入中的固定部分的比例偏高,而与工作业绩挂钩的部分几乎没有,存在着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论资排辈的弊端,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体薪酬水平偏低。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的已实行的制度,例如年终奖励工资等,也由于考核内容和目标不明确,考核浮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目标,除非有严重的工作失职现象,才会被考核为不合格。

3、低工资、高津贴,职工享受着比较高的福利待遇。如:特区津贴、厦地补贴等。国家基本工资只占到了学校为个人所发工资的30%左右,而各种的地方性补贴种类名目繁多,且金额较大。目前,社会大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逐渐活跃,社会上开办的各种民办学校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更多地吸引广大教师的精力。教师在完成学校基本工作量的条件下,不愿意接受更多的教学任务,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校外讲课上。以挣取高额的讲课费t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也不可能静下心来搞科研。根据笔者初步统计。学校发给个人的工资总体上只占教师全部收入的40%还不到,工资收入作为对个人工作积极性发挥激励的一个主要因素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4、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中缺少长期激励机制。厦门大学目前实行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各种津贴等,都属于当期分配,长期激励明显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上对知识的尊重日益突出,高校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随之不断增强,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收益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相对于学校偏低的薪酬,教师更倾向于从社会工作中获取的额外报酬。同时,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品牌和形象。对取得科研成果也非常重视。因此,提高了对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由于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从事社会工作与科研工作从时间上来讲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是替代的。这就使一些高校教师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社会收益不断增加,不忍放弃;另一方面,学校对科研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无法进行完全的监测,有些教师就采取了不正当的行为,出现“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学术腐败局面。

基于上述这些不足,薪酬分配制度已经严重影响了厦门大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学校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到深刻认识到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薪酬制度改革带动新一轮的人事制度改革,为实现人才强校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厦门大学的薪酬制度的改革途径

厦门大学进行内部薪酬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符合高等教育内部规律的竞争性激励机制,以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由此,笔者认为其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具体思路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劳动力市场价格变化,科学地确定高校教师薪酬水平。一个有效的、科学的薪酬体系对于高校薪酬管理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一个公平问题,其分为三等就是学校内部不同工作之间的薪酬比较,教师通常把自身的薪酬与学校内不同类别工作所获得的薪酬进行比较。公平性。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薪酬与学校内同类工作的其他教师的薪酬进行比较后的感受程度。如果教师感到自己的薪酬与学校内同类工作的其他教工得到的薪酬相仿,就会在工作上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否则,就会由于产生的不公平感而打击其工作的积极性。

2、建立双轨薪酬系列,变教师职称晋升中的相对绩效评价为绝对绩效评价。目前,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着不同职务系列的岗位。比如最常见的有管理系列岗位和业务系列岗位。这些不同系列的岗位一般很难直接比较其相对价值,如果硬性地将其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比较,很可能会造成管理岗位教工的薪酬普遍高于业务岗位教工的薪酬的现象。当以薪酬作为高校教工行为导向的指挥棒时。就容易使得教工单纯追求个人管理职务的发展,不热衷于科研业务的发展。而通过建立双轨制(管理与业务、轨)薪酬系列,可以使学校教工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直线发展,并获得与相应管理职务相当的报酬,从而体现高校不同系列岗位可以等值比较的理念,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多路径发展。实际上,教师在职称晋升中不应该是相互竞争的,而应像获得博士学位一样,只要达到一定的客观标准(如详细规定承担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等)就能够晋升。当然,这些客观标准应当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修订调整。

3、实行一次结清绩效工资的薪酬制度。控制激励成本。由于学校中相同岗位教师在工作业绩表现上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反映同一岗位教师的业绩差异,有必要根据学校对教师下达的任务指标对其工作业绩进行严格考核,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实现商业绩的教师获得高等级薪酬,低业绩教师获得低等级薪酬,合理拉开差距,充分传递一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校园文化。一次结清方法的优点是有助于控制激励成本,因为激励水平通常与教师当前的基本工资相联系。尤其对于办学经费并不充足的厦门大学来说,如果把有限资金的大部分投到教师的薪酬增长方面,而且以后还要保持相应的增长力度,势必会影响到学科建设乃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应从实际财务承受能力出发,在教师收入总体受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避免激励成本过高。因此同传统的绩效加薪制度相比,绩效加薪总额一次结清对于学校降低薪酬制度改革的总投入、增强激励效果方面更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迎春花下一篇:如何理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与分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