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工训总结报告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工训总结报告(推荐5篇)

大学工训总结报告 篇1

上述工作于2012年10月30日正式启动, 至2013年7月19日中国大学体育科学代表团顺利完成参会任务。

组织工作前期, 以出访通知的形式, 共向全国47所设立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发送了参团邀请, 就相关信息与各高校 (包括首都体育学院相关院系、科室) 及时、充分地进行了沟通联络;组织工作中后期, 则为各高校参团、参会人员提供了大量具体协调、联动服务。同时, 整个活动期间共收到专业学术论文及摘要97篇、处理往来信件217封、开展国际国内电话短信联络三百余次。

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效确保了各项任务的按时、保质完成, 使此次出访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学术交流成果汇报

此次活动成果丰硕, 在学术投稿录用率、高校分布、发布形式和涉及领域等方面均较以往有所突破。

(一) 投稿录用率高

此次大会共接收中国高校投稿97篇, 其中录用93篇, 录用率为95.87% (见表1) 。本次科学大会的“墙报部分” (posters e s s i o n) 共有36篇中国论文被录用, 占墙报被录用总数的70.59%。较高的稿件录用率直观反映了较高的国际认可度, 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我国体育科研事业在近年所取得的显著进步。

(二) 投稿高校分布较广

在被录取的93篇中, 全国各高校的论文稿件数比例分布如下 (见图2) 。

从图2可以看出, 参与此次科学大会投稿的中国高校分布较广, 涵盖中国几大主要地理区域, 具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 因而较以往更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大学体育科研事业的综合水平。

(三) 稿件发布形式和涉及领域多样化

此次科学大会共录取来自我国的93篇论文, 分别通过口头报告 (57篇) 、墙报 (36篇) 等形式发布, 口头报告环节的比重比往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在大会的八个指定主题中, 中国高校均有投稿发布, 确保了参与领域的全面性 (见图3) 。

二、针对一些问题的延展思考

此次活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 也反映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思索的问题。这些问题地解决, 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大学体育科研水平, 扩大国际影响力,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 吸引更多中国体育院校参与国际科研交流

国际大体联学术大会 (T h e F I SU Conference) 在夏季大运会举行, 两年一届, 每届四天, 和同年举行的冬季大运会报告会 (Winter Univerisade Conference) 均是国际大体联传统常规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到出访通知的47所院校中, 实际派员参团的有10所, 参与比率为21.27%;参会学校和人员比例分布也不均衡。从中看出, 如何鼓励更多中国高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科研交流, 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此, 建议有关方面考虑构建全国性的国际科研交流信息共享系统, 借助国内科研会议进行有针对性、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与动员工作, 以确保相关信息的及时通报与获知。

(二) 部分地区应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

此次大会的投稿活动, 从南北地区来看, 北方高校投稿多于南方高校;就各省区而言, 北京地区高校投稿数所占比重较大。推测其原因, 一是各校科研重视程度和参与热度存在差异, 二是相关信息的沟通方式和效率有待提高。因此, 如何发挥全国协调机制的作用, 推动部分高校 (特别是北京以外的其他区域) 更好地发挥建设性作用, 进一步拓展北京地区辐射全国各地的渠道, 改进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方式, 会是今后倾注力量的方向。

(三) 科研关注点有待于更加全面

再从在本次科学大会八个不同主题的口头报告中所占比例来看, 中国高校投稿更倾向于妇女主题 (50%) 和媒体主题 (71.43%) (见表2) 。这从一方面表明, 当前中国大学体育事业中性别平等、体育传媒等社会性课题愈发受到重视;但从另一方面看, 今后仍需加强学术方向性引导, 针对大学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遗产、体育运动在不同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大学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中传统技术和新进技术等现今世界体育科研主流话题, 多给予一些关注。

(四) 对外方工作经验的学习借鉴

从整体来看, 此次科学大会规模宏大、参与者数量众多, 主办方精心营造, 力求在会场布局和日程安排上推陈出新, 从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沟通平台。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但在某些具体工作的操作层面, 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1.时间规划可以更合理。不可否认, 本次大会在时间规划上存在一定纰漏:论文录用公布时间比原定计划延迟了近两个月, 以致各种后续工作的预留时间被压缩、后期工作进度略显仓促;特别是临时取消原计划为所有参会者提供的免签入境服务后, 迫使各国代表团申请应急签证办理程序。这也给我方一个经验提示, 今后举办类似活动时可以考虑在前期规划工作方案时, 对不同时间结点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 力争各项工作按时完成, 同时做好相应预案, 有效应对突发情况导致的时间延误。

2.大会注册系统设计可以更完善。此次大会采用了网上注册, 论文录入信息和参会者注册手续本应同步进行, 但其间多次遭遇系统失效, 造成时间延误和信息疏漏;此外, 参会者若持双重或多重身份, 则无法被系统识别, 也可能导致误差。应着力加强信息处理系统设计与维护投入, 避免此类“硬伤”事故发生。

三、总结与展望

此次科学大会是国际大体联首次在大运会期间举行的科报会, 使大会参与者有机会近距离观看、感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盛况, 并使参与比赛的大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有机会聆听最新科研成果, 从而实现体育科研与体育运动两大领域的交流互动, 以期共同促进世界大学体育的发展。同时, 此次大会也是中国大体协首次牵头组团、统一参会, 对于在国际舞台上整体树立中国大学体育科研队伍的良好形象, 将起到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大学工训总结报告 篇2

总体来说, “选拔大学生‘村官’对于社会、学校、学生来说, 都是一个机遇。对社会而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 大学生带去的是新知识新理念, 能促进苏北发展;而对学校来说, 培养的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为建设新江苏做贡献, 也是一种成就;对学生本人特别是工作还没落实的, 更是一个就业的机会”。

一、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调查中, 农村地区的干部群众普遍反映, 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大学生村官观念新, 文化高, 才艺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 破除陋习, 弘扬正气, 大力倡导文明村风, 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 坚持每天播放新闻和农村节目, 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

1. 传播了新知识, 带来了新思想。

如南陈集乔庄乡村民们反映, 大学生们有知识、有见解, 为农村带来新知识、新观念。“我们农村大多数还是有点重男轻女, 比如有些人家为了生男孩子就想法设法找门路……, 有些人找关系检查知道是女孩子还会做流产, 对女孩子教育也不够重视, 但小沈 (一个大学生村官) 就把村民集起来给我们开会、讲道理, 还逐一做典型人家工作, 通过录像、实例甚至法律等来做村民工作, 效果比以前直接罚款、拉房子好多了;他还在村里办起了亲子教育班, 主要给妇女讲解如何更好引导孩子、管理孩子等问题, 现在我们的观念和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大家有事首先就会想到找小沈商量一下”。

2. 推广了新技术, 带来了新方式。

具有预见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2007年毕业于淮阴师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小张被连云港市赣榆县聘为技术助理, 他利用自己所学知识, 到农村信用社贷款300万, 建起了无公害葡萄园、西瓜种植园, 同时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知识, 将村里的采摘园、特色项目发布到新农村商业网站, 加大了本地特色产业的宣传, 扩大了客源, 带来了效益。

3. 改进了工作方式, 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农村注入了活力。淮安市洪泽县办公室里的电脑和打印机原来一直处于休息状态, 上面满是灰尘, 小朱来了以后捡起这个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动用的东西, 起草、修改、打印各类资料、协议, 大大提高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 让村民们很佩服。同时他们还利用远程教学技术, 把农作物生产技术、农民创业经验、龙虾养殖等以更便捷的方式传授给农民, 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专家面授、村民交流等费时、费财的技术传播方式, 赢得了村民的称赞。

二、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 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 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 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 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 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 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 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 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 尽快脱离农村基层。因此可以看出, 到农村担任“村官”, 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 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 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 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 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 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调查发现, 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的问题, 如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 农村工作琐碎繁杂, 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 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 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 融入农村, 与群众“打成一片”, 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 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建设新农村, 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 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 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 他们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 社会工作经验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环境复杂, 工作繁琐, 面对困难和挫折, 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 完善知识结构, 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实践告诉我们,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 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 做到既有章可循, 又不至于管理僵化。考试大网站收集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 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 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 通过教育培训, 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 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 对工作表现突出的, 及时给予奖励, 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 经严格考察确认后, 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 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 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 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 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 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 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 扎根农村, 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 积累工作经验, 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 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3. 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 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 通过大力宣传,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 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 服务农村建设。其次, 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 共同努力, 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 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 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 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 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 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最后, 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 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 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 帮助推广经验, 解决问题, 解疑释惑, 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摘要:大学生村官制度, 对社会、学校乃至个人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阐述了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大学工训总结报告 篇3

一调查内容、方法与样本情况

为了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本文在调查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时候, 主要针对南京工业大学大一到大四随机抽取的2000名学生进行调查, 比例较为均衡, 男女比例为1∶1。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的方式, 通过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学生进行相同问题的问卷调查, 从而在客观上获得一个较为理性的结果。由于发放的问卷不是特别多, 而且经过众多教师和学生的大力配合, 2000份问卷几乎全部收回, 回收率达到了90%。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

根据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 对南京工业大学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 一年级创业意识薄弱

对于众多的大学生来说, 能在高考的拼杀中, 挤进南京工业大学实属不易, 因此多数大一学生还沉浸在考上大学的喜悦中, 在创业意识方面非常匮乏。他们存在一种固有的思想, 那就是四年的大学生活应丰富多彩, 不应被现实的工作、房子、车子等物质束缚, 应通过大学生活让人生的经历更充实, 因此他们的创业意识非常薄弱,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创业意识。

2. 二三年级创业意识较高

通过不断的学习, 以及接触更多的事物之后, 南京工业大学大二、大三学生的创业意识明显提升, 他们认为给别人打工并不是长久之计, 主要原因在于:大二的学生多数会选择一定的兼职工作, 不仅可以实际体验工作的艰辛, 还可以对社会上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大三的学生由于实习过, 对就业现状非常了解, 他们的创业意识是最强烈的, 他们认为有了自己的事业基础, 才能更好地发展, 给别人打工, 很难有一个好的发展, 同时很难施展抱负。由此可见, 二三年级的创业意识非常强烈。经过统计, 2000份答卷中, 超过50%的二三年级学生打算在毕业后选择创业。

3. 四年级创业意识较低

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 他们经历过大一的新鲜, 度过了大二的激情, 同时也有过大三的创业意识, 但面对大四的毕业季, 多数人会选择先找一家公司积累一些经验, 之后再谈创业的事情。大四的学生多数会被现实所打败, 他们需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费用、住在哪里等问题, 残酷的现实磨灭了创业的想法。在2000份创业意识调查问卷中, 有20%左右的大四学生失去了创业意识。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分析

1. 活跃的学生干部创业意识高, 男生比女生高

经过对2000名大学生的系统调查和分析发现活跃的学生干部创业意识非常高, 其中, 男生的创业意识比女生高。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 女生比较倾向于安稳的工作。学生干部由于长期活跃于各种活动中, 而且会与校方有直接的联系, 在一系列的工作中, 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因此他们认为创业并不是特别的困难。从具体的数据来看, 学生干部的创业意识占到了95%, 2000名学生中, 学生干部的数量只有500人, 所以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2. 学生迫切需要专业指导, 需要创业机制和平台, 需要进行创业型人格塑造

从上述的调查和分析来看, 多数的学生缺乏创业意识, 这对个人与国家的发展来说, 是非常不利的。为了保证大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必须广泛地进行创业指导, 同时利用学校的优势和国家的政策, 建立一定的创业机制与平台, 让学生获得较大的便利。另一方面, 要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型人格的塑造, 这样才能在总体上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本文对大学生创业意识进行了一定的调查, 通过对报告的分析, 发现大一学生创业意识薄弱, 大二、大三较高, 大四的创业意识也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 需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一些便利条件, 如一些机制或平台, 这样才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周斌.区域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大学英语课堂新闻报告的行动研究 篇4

关键词:新闻报告,行动研究,课堂教学手段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近年来,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教育者的普遍重视。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改善教学活动的研究行为。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凯米斯 (S.KEMMIS) 认为, 作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行动研究的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四个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具体地说: (1) 发现问题, 针对该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并制定出解决方法和计划; (2) 将计划付诸行动, 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善行动, 改进方案; (3) 对行动实施过程、结果、背景等进行客观的观察, 并收集相关资料, 以便对研究作出全面而客观的分析; (4) 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评价。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过渡到下一个螺旋圈。

一、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 逐渐意识到英语学习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语法和词汇基础, 同时也必须具备流畅的表达、敏捷的思维和应变的能力。所以, 在英语课堂中, 很多教师把新闻报告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之运用得极其广泛, 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在新闻报告的实际运作当中却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 (1) 有些同学为了应付新闻报告, 经常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找一篇新闻, 在课堂上照着读一遍。这样学生无法真正运用和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缺乏与听众之间的互动, 更无法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 (2) 有些同学作为听众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新闻报告中来, 认为他人的报告跟自己没关系, 所以有时会出现说者侃侃而谈、听者自由散漫的情况。因此, 久而久之, 学生对新闻报告敷衍了事, 教师不得不中断该项课堂活动, 使得新闻报告不能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交际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的功能。

针对该问题, 本文作者在2007学年结束之际, 对所教的非英语专业6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希望由此找到问题的原因。调查对象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级非英语专业全英班学生, 共180人。收回有效问卷共168份。

分析结果表明, 新闻报告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能力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新闻报告者存在紧张、怯场心理, 不敢站在讲台上发言, 为了逃避与听众目光的接触, 他们会在课前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选择一则新闻打印出来照着读, 把新闻报告变成了新闻朗读; (2)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英语差, 词汇量不够, 语音不好, 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由于缺乏自信, 在做新闻报告的时候, 他们的声音小、语速慢、表达不流畅; (3) 有些同学反映新闻报告形式单一、内容沉闷、生词较多, 从而影响了对新闻的理解; (4) 老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正面鼓励和评价, 学生不知道怎样判断新闻报告做得好还是不好。久而久之, 新闻报告变成了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二、针对问题, 设计并实施方案

根据上述影响新闻报告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 本文作者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了为期20周的实施方案:

1. 改变单一形式, 鼓励听众积极参与

以往的新闻报告是一人讲、众人听, 缺乏互动。为了改变这种单一形式, 在第一个学期, 每次上课按照学号顺序会有两位学生分别上台做新闻报告。新闻报告包括两个部分:五分钟新闻总结和五分钟听众提问。在新闻总结部分, 要求学生不能照着报纸朗读, 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新闻,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随后, 听众就新闻内容向新闻报告者提问。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 每位学生都有一次机会在讲台上独立完成新闻报告。在逐步熟悉新闻报告流程和评价标准后, 第二个学期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新闻报告, 即每个小组4个人, 每个人轮流进行5分钟的新闻报告和提问, 其余小组成员就其表现填写评分表, 给出评价。为了力求评价的客观, 学生每两周会更换小组。老师随机在小组内旁听并给予指导。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有了大量的机会做新闻报告, 从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

2. 准备充分, 注意礼仪

每次新闻报告都是按学号顺序进行的, 学生按要求需提前一周进行准备。新闻报告的选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才能积极地进行阅读。除此以外, 每位学生都要求就自己选择的话题进行深度和广度研究。因为在提问部分, 听众不仅仅就新闻本身提出问题, 更多的时候会延伸话题, 提出新闻内容以外的相关问题。所以新闻报告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应对听众百般“刁难”的问题。此外, 在新闻报告中应要求学生展现自信从容的姿势仪态, 由此培养其良好的交际礼仪。

3. 收集词汇, 扩大词汇量

每次做新闻报告之前, 教师会要求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与新闻内容相关的新词汇或关键词, 这样有助于听众的理解。同时, 每次上课学生都会按老师要求准备一本词汇本, 每次听同学的新闻报告都能收集一些新的词汇,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词汇量就能逐渐增长。

4. 积极鼓励, 客观评价

每位学生做完新闻报告后, 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 从其语音语调、语言表达、组织结构、仪态展现等方面给出客观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给出建议, 以便于学生以后进一步改善。

5. 量化考核, 标准清晰

对每位学生的新闻报告, 教师都有一份评分表, 在学生作报告时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和流畅性、报告的内容及结构、礼仪姿态等方面有着详细的量化评分标准。在每个学期开始之际向学生解释说明评分标准, 学生就知道该如何准备新闻报告并提高新闻报告的质量。

三、评价与反思

两个学期结束以后, 研究者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反馈, 95%的同学表明, 新闻报告“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很锻炼人”的课堂活动。学生参加新闻报告的积极性、语言能力、表达的准确性以及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学生认为课堂新闻报告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有促进作用:

1. 信息交流, 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在新闻报告中, 学生选择了各种丰富的话题, 包括政治、经济、体育、娱乐、社会热点等。在提问环节中, 大家各抒己见, 积极思考, 敢于挑战权威, 开拓思维, 不人云亦云, 学会了从多角度去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不少同学反映, 新闻报告给他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交流不同见解, 撞出了思想火花, 他们觉得从中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同学认为, 新闻报告一改过去沉闷的氛围, 活跃了课堂气氛。有的话题甚至能引起学生之间的辩论,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

2. 由拘谨到自信的转变

学生在新闻报告中, 经过充分准备和多次的锻炼, 一改以往公众场合发言的拘谨, 举止更为自信了。本文作者曾经把每个学生的新闻报告录制下来, 并回放给学生看, 并就学生的仪态予以指点和评价。学生们发现在紧张的状态下, 他们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小动作, 比如不停地撸袖子、眨眼睛;在表达时会不停地重复口头语, 例如Ok, I mean…等。通过录像的回放, 学生在下一次新闻报告时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一些陋习。有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以前很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可现在“很希望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发言, 因为更自信了”。

3. 词汇的积累, 语言水平的提高

以前在谈到某些领域的话题时, 学生会觉得黔驴技穷, 词不达意。两个学期的新闻报告做下来, 五花八门的话题包含了丰富的词汇, 大部分学生反映自己的词汇量大大地提高了, 语言表达也更为流畅了。

4. 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交流

在新闻报告中, 学生们各抒己见, 就不同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交流思想, 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对后面的教学环节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学生们也反映, 对同学和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及参与英语课堂的积极性。

四、行动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意义

通过以上针对学生课堂新闻报告的教学行动研究, 可以看出新闻报告是一项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行动研究增强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意识, 提高了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行动研究教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 在工作中发现并学习更多的新知识, 总结新的经验, 归纳新的教学实践理论, 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Kemmis, S.&R.McTaggart.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Geelong, 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2.

[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中日大学生留学意愿调查报告 篇5

在全球化背景下, 留学行为是一个社会开放进取心的积极表现之一。而大学生也是留学的主力军之一, 一个社会年轻人是否有进取心, 对其之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据王辉耀、苗绿所著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 并回顾中国留学史可发现, 自改革开放后, 中国大学生的留学意愿一直处于比较强的状态, 留学从一开始的盲目崇外到现在的留学热潮, 慢慢的趋于理性。回顾日本的留学史并根据日本文部省近几年发布的《年轻人的海外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可发现, 日本在历史上也有过一段向当今中国一般的留学热潮, 但是现在的日本社会, 对于留学, 尤其是大学生对于留学, 却趋于保守。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 都与很多国外大学有交换留学制度, 但是总体情况是中国的大学出去的学生多, 而日本学校出去的学生则较少。当然这里面有人口基数的不同, 就比例而言, 中国学生中有外出留学意愿学生的比例也要高于日本大学生。

二、中日大学生留学意愿的现状及差异

进入21世纪之后,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与国际接轨日益增多, 许多人把出国留学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留学人数急剧增多。我国年度出国留学总人数除了在2003年、2004年有小幅度下滑完, 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至2015年, 留学人员年均增长率24.01左右, 2015年比上一年增长13.90%左右, 留学人数达52.37万人, 达到史上最大规模。这说明在我国留学已从昔日少数精英的选择变化大众化的选择, 而且留学选择也趋于理性。最近十年间, 邻国日本作为留学接受国, 接收的海外留学生的数量年年递增, 日本也一直以留学生接收国的立场在国际社会展示着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日本经济协力开发机构的统计, 2009年在日本留学的留学生总数占全世界留学生总数的3.6%。这个比例在各国总排名中, 排名第八位。另一方面, 去海外高校留学的日本人从2004年的82945人的高峰值开始, 一直持续在减少。因此, 近年来日本的年轻人的保守性倾向越发明显的说法经常被专家学者提及。作者通过调查发现, 选择想去和非常想去留学的学生, 中国方面占到了问卷总人数的74%, 而日本方面, 选择想去和非常想去的学生仅仅刚超过一般, 占调查总数的53.26%。而在“周围的同学中想去留学的人多吗”这问题的回答上中国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肯定回答, 且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肯定会被周边朋友即周边环境所影响。而日本方面, 对于这一问题, 选择肯定回答的仅仅只有24.4%, 这也说明日本大部分的人对于留学的意愿没有中国积极, 虽然也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肯定会被周边同学留学意愿所影响, 可是本就不是那么积极的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力其实也不会很大。而在留学的阻碍因素上,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最大的阻碍因为首先是费用, 其次是语言能力的不足以及关于留学信息知道的少。对于日本学生, 这三个因素也是阻碍其留学意愿的主要因素, 但除此之外, 还有“对回国后的学校生活及以后的就业感到不安”“对海外生活感到不安”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这两项因素对中国大学生的阻碍作用明显小于日本大学生。在关于留学好处这一问题的回答上, 中国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 扩大自己的视野”, 其次是提高语言能力, 这也与中国学生比较关心一年时间以上的留学形式的分析结果相呼应。语言的学习或许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而文化的感受和视野的扩大并不是两三个月就能带来效果, 需要更长的时间。而日本选择次数最多的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异文化体验, 这与中国的正好相反。而这一点从日本学生对于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来。在留学形式的选择上, 短期语言留学很受日本大学生的欢迎。由此可见, 在日本社会, 只要提到留学自然会首先想到语言能力的提高, 也就是说在日本社会蔓延则一种在日本语言能力就不会那么容易得到提高的想法。正因为这种思想风潮的蔓延, 与留学这一行为密切相关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自然不能被忽视。

三、导致中日大学生留学意愿差异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 日本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什么都没有, 所以什么都要国民去创造。这种情况下, 日本人除了拼搏别无他择。因此造就了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神话现象。这与全民的饥饿精神与危机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日本人处于一个什么都有的时代, 就算自己不去拼搏, 父母也能给与他们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随后日本进入一億総中流時代, 经济上的宽裕让日本人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大部分年轻人一直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形态。这一是由于中国的环境决定, 经历文革的洗礼后, 中国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一大截,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环境。再加上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不拼搏的话年轻人根本就没有未来。于是在日本这种相对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 和再中国这个剧烈变化的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在饥饿意识上就有了明显的差距。再者自从2004年日本留学生数量开始减少以来, 内向性倾向作为原因之一时而会被国内外各大报道中, 特别是在一些与留学及国际关系相关的杂志报道中, 更是频繁被提及, 尤其是2009年后, 关于日本年轻人的内向性倾向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据统计, 在2010年, 「内向き」一词在朝日新闻上出现了16次, 2011年, 这一数次上升为20次。除了新闻报道, 电视媒体也对「内向き」倾向做了许多相关报道。可见日本年轻人「内向き」倾向已经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很强的讨论。说明在日本内向性倾向作为阻碍学生留学意愿的原因之一, 越来越被认可。

四、总结

当今社会, 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被各国所追求, 中国也是如此, 所以才会有一直持续至今的留学热潮。日本也曾经历了这样的热潮, 可是现在却陷入了一种大学生不太愿意走出海外的局面, 除了经济因素等客观原因之外, 这也与日本社会的保守性倾向愈发浓厚、国民危机意识下降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我国在海外留学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上要更加注意这两方面, 以保证持续不断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展,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界后, 学生群体的跨国流动显得越发频繁。2012年间, 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数由2000年的2087702人上升至4528044人。拥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是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于留学生接收国而言, 留学生的到来能够为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而对于留学生输出国家而言, 把本国的学生送到别的国家去留学是顺应全球化趋势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论文的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中国海南大学、日本鹿儿岛国际大学的学生, 且不分性别专业与年龄, 日本的问卷调查于2016年1月由鹿儿岛国际大学的老师直接发放纸张问卷的方式进行, 中国的调查问卷是2016年5月在海南大学内采用网络发放的形式进行。旨在探讨导致中日两国大学生留学意愿的明显差异及导致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日大学生,留学意愿,差异

参考文献

[1]文部科学省.若者の海外留学を取り巻く現状について[J].2014.

[2]園田茂人.成熟日本VS.台頭中国日本の若者は中国のハングリー精神に学べ[J].中央公論119 (4) , 148-155, 2004-04

上一篇: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下一篇: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