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指导(精选13篇)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特别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中,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规律,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在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如: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应侧重于记忆,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多总结、归类,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会运用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反思。
二、注重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根本。“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教学时需要将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1.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二、三十幅地图,基本上每条题目都用到图。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步:分类。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进行分类,分析判读这是一幅什么图。如: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只有对图作出准确的判断,才更易解题。
第二步: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看图名,这是一幅什么图,哪个地区的图等;其次看图例,如:比例尺、指向标。如,广东省高考题:从1971-甲乙两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中,判断气候类型,把曲线设计为降水,柱状设计为气温。很多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例,按照平时的惯性思维,把曲线认定为气温,柱状认定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看图,这个时候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图,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图。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图,脑中就要反映出有关洋流的知识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跟题目相结合,分析解答。
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高考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解决选择和综合题的方法有所区别。
抢占名师 新学期提前学
十年教学品牌 提分有保障
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 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 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 地理主要是阐述地表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 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因此,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 并非多数人所认为的地理就是记地名, 学地理只要划一划, 背一背就能了事。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 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 轻理解;重突击, 轻平时, 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 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二) 没有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缺陷的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维的广度不够, 综合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 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 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 关于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 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 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2. 思维的深度不够, 分析、鉴别能力差。
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
3.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 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 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在平时未必会答错, 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4. 思维的逻辑性差, 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
地理高考命题、地理教学、地理科学发展的共同特点、即培养、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是最本质的目标。例如2003年山东地理高考题第37题 (2) 要求学生理顺“温度差异 (大小) ---气压差异 (强弱) --大气环环流 (强弱) --降水”它们之间的逻辑思考过程, 否则无从不手, 缺乏解决问题的条理性。
(三) 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 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 人的各种活动, 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进入高中后, 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 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 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 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 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 地理与我无关, 不需多“浪费”时间, 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由此而来, 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 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 自然, 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 结果, 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四) 中考取消地理, 在突出升学“指挥棒”驱动力的情况下, 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迅速下滑
在不少地区, 产生了学生偏科厌学、教师改行, 学校压缩地理课时。在初中尤其是对地球、地图、气候等知识的教学更为苍白, 有的学校每周只上一节自习课, 形同虚设, 没有懂专业的教师, 并且只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使高中地理的教学显得十分被动, 以至于常常要为了完成教学要求, 必须要不断回顾初中知识, 甚至要补充缺乏的知识。
其次, 各相关专业课程与高一地理教材内容不同步, 如立体几何, 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也相对缺乏, 从而导致教学中的知识“断层”, 各学科中课程设置不同步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如立体几何没学, 学生难以构建地球的立体空间。
(五)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不到位, 缺乏适应对新课标的要求, 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 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 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 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使用了多年的老教材, 有解不开的情结和习惯了的教学方式, 因而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 乃至全搬以往的教学方式, 形成了新教材, 老套套的不协调局面。学生自然感到我们的教学空洞、乏味, 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 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对策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 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 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 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 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 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如, 教学目标的确立, 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达到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 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把握新教材, 注入新思路。地理新教材体现了创新精神, 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在新教材、新任务的背景下, 要有新思路。
(1) 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新教材的推行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弘扬, 使未来人才的规格多种多样, 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 在地理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观, 构建和谐课堂, 师生平等, 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 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 个性化倾向明显, 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转换教师角色, 共同参与, 师生互动, 共同学习,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让其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 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2)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高中阶段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探索、研究及实践, 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能够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 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识记方法, 积累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 注重知识应用;培养费学生的读图方法, 提高识图运图能力。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课。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 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 那么, 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 也必将大大消除学生对地学习的抑制情绪, 有利于克服学习的困难。
4.突破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 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 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按学生的认知规律, 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等三类。
(1) 理解性难点及其化解。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 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 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 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 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教学中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联系生活、形象记忆等方法。
(2) 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 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 强化记忆效果, 加强知识积累, 教学中可采用:加强横向联系、赋予记忆材料以一定的意义、编歌诀、构建知识结构等方法。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从属关系, 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 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3) 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们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 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 增加问题层次, 减缓问题坡度, 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 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逐步求得结果,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努力挖掘本学科在学校中的作用, 使地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
地理学科在学校 (特别在重点中学) 中常常被认为是副课, 是“小儿课”, 出现学校不重视, 学生不主动的不良局面。地理教师教得很辛苦, 却得不到理想的成绩或肯定, 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力量在于我们地理教师本身。我们地理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 敬业的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外, 争取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也至关重要。有效的途径依然是要把握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打造地理品牌, 营造浓厚的学习地理的气氛。
(1) 在研究性学习中可大显身手。地理研究性学习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 这是由我们地理学科的内容涉及面广, 所决定的。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应用地理知识的主动性, 当然也有利于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创出特色和品牌, 为学校争得荣誉, 从而改变学校在看法上对地理学科的偏差。
(2) 在课外活动和观测上有独特的优势。地理课外活动和观测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解决地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地理课外活动的种类很多, 如天文气象观测、地震环境监测、工农业调查、交通流调查、模型制作、模拟实验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我们地理学科在学校第二课堂中的份量, 扩大地理学科的知名度, 把学生吸引到地理活动和地理教学中来。
6.深化中考和高考制度
【关键词】教学策略 高一地理 学习信心
高一处于初高中的衔接期,而这阶段的地理学习却又是整个高中期间地理课程中最难的部分:自然地理要求思维严密,人文地理要求思维全面,这对刚上高中的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很多高一的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头痛,从而地理测试成绩低下,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
针对现状,我们如何在高一阶段迅速提振学生学习信心呢?本人就以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心得和大家一起切磋:
一、地理基本概念的讲述浅显化
因为地理考试没有名词解释这类题型,而且对于不熟悉地理专业术语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些概念太过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我在介绍相关概念时不照本宣读,总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诠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譬如讲解“聚落”这一概念,我的介绍就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场所,主要分二类:农村和城市。相对于书本上“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的总称,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主要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长篇累牍的文字,我的说法简单而且少了一个乡村的名词,因为在后面介绍“城市化”概念时,我就直接介绍为: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过程。那么城市人口怎么会增多呢?先复习聚落概念,聚落有二类,一是农村,二是城市,讲到这里学生自己就会得出结论了:城市人口的增多一来自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入,这和前面讲的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迁移方向相吻合,二来自于城市规模在扩大,把城市周边的农村也发展为城市,使本来这些地区的的农村人口也变成城市人口。这样通俗化的概念介绍,即使是学习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狭窄的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会感到实而不繁,听课轻松。教学效果比较显著,特别是以前答非所问的现象大为改善。
二、地理具体理论阐述的实例化
学生对于未知的抽象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比较慢,对于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的解释就容易记住,所以来源于学生周围的生活情境就成为导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恰当选择。譬如用水壶烧开水这一生活常识来介绍“热力环流”、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抽水马桶中的水如何流淌来介绍“地转偏向力”、用国际时事发生地的时间来介绍“地方时和区时”、用我们所在地的梅雨天气来介绍“锋面天气”、用“诸葛亮借东风”的小说情节来分析东亚季风气候……
行为心理学认为:如果外界输入的信息和自己有较高相关性,就会引起感知者的注意。課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选择的材料内容和学生相关度较高,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本中有许多案例,有的案例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我们就可以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替换。譬如在讲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时可用“无锡(或者学生所在地)聚落形态的变化”替代“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这个案例。
教师平时要多积累资料,及时收集各类数据,授课时信手拈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知识,能很好地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悉,这无疑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上课提问的分层化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善于捕捉激励学生的每个机会,引发学生争取自我实现的学习行为。因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等级的教学提问,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机会。譬如在相关地图解读时,简单的图表我一般叫女生回答,男生归纳;复杂的地图就先让男生分析,几个男生分析的差不多了,再让女生总结,其实就是复述,这样就让空间思维能力相差很大的男女生在地图的阅读能力上都得到提高。同时,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可层层分解,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譬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必修1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通过层层设问,层层推进,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①根据热力环流,全球大气形成怎样的环流模式?②由于地球自转,地面大气受三个力作用,高空大气受二个力作用,全球大气又会形成怎样的分布状况?③考虑到太阳直射点不会一直在赤道,那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又作如何移动?④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是地面,而这个地面是指地球表面,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大气受热状况肯定不同,那么气压低和风带的分布要受影响吗?南北半球的分布又有何不同?这样边画图边设问,层层推进。
四、课后练习精简化
课后练习是对课上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及时反馈。现在我们每本书基本都配备一本配套练习册,配套练习册上的题目偏多,而且综合性要求偏高。高一主要应该打好基础,综合性练习可以放到学测复习阶段去做,所以我一般只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基础性的、典型性的选择和判断题,学生不用花费很多精力,同时正确率又高,提振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自信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只要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感兴趣,对教师能带大家学好地理充满信心,对自己学好地理感到不成问题,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挡学生迈向成功的步伐呢?
【参考文献】
[1] 张邦贤.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61).
一、更新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在高考文综试卷里,地理是最难得一门,它跟历史、政治的学习方法迥异,出题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读图题,作图题,还有简答题。从适应高考角度讲,地理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本身就比较复杂。另外,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联系十分紧密,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就很难适应高中地理学习,而整个中国的现状是,初中地理教育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更薄弱,有的找非专业的老师带课,有的甚至就不开地理课,中考反正不考地理。我认为,这是高中学生普遍感觉地理难学的主要原因。所以,按计划补习初中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多看地图,多理解地理原理,勤动手写(或表达),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地图可以容纳无数的地理知识(或叫地理信息),学会用地图,会使你的地理学起来很轻松;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学们必须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学会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这好比做数学题要用一定的公理和公式一样;地理也有一定的文科的特点,要求同学们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地理问题,所以平时要勤动手写,要学习课本语言和老师的地理语言;地理试题是有一定的答题规律的,要想考出好的成绩,必须总结答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下面我展开讲一些地理试题的答题技巧。
1.要有答题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试题,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识、原理或技能解决它,否则,它就不是一道好题。这一思想是要告诉你,做地理试题时,不要东拉西扯,胡编乱造。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响因素,比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组成要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这类知识容易出问答题,我们可以用“要素分析法”来解决。第一,好好审题(用咬文嚼字的态度去审题);第二,写出做题理论(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第三,挑选符合题意的信息(信息从材料中来,从学过的知识中来);第四,表达(用专业术语回答;若是简答题,分条回答;先主后次;要注意是简述还是详细分析等等)。
3.另外,同学们要学会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如果你经常对某种类型的题目很苦恼,难道你就不想想办法解决一下吗?可以与同学们交流对策,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对策,而不是,这次错,下次错,以后还错。
三、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要指望着上课睡觉而课下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绩,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课堂上认真听课了,真正理解了,课下就不用再费大力气去自学了。况且很多重要的知识和原理隐含在“活动”中,课本中根本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须认真听课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课堂上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堂任务。
老师上课设置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老师让你在书上划一下,你就没有必要非把它写下来;老师让你必须动手用自己的语言去写答案,你就不要只划课本的原话;老师让你们分组讨论完成任务,你最好先不要单干;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你最好不要与其他同学讨论......总之,不要自作聪明地偷懒,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大打折扣,这样结果往往害了自己。
五、要对平时的练习题有所取舍,不要搞题海战术。
我们平时做的地理试题,充斥着大量的怪题、旧题、偏难的试题 高中政治,对同学们“毒害”很深,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师,我们要擦亮眼睛,看清这些地理试题的真面目!
1.很多地理资料编写的很厚,内容总结的很多,其实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看似给人“很专业”的印象,其实是为了增加页数,编书人和书商的利润就增加了。
2.有很多地理试题是把课本中的某一句话拿出来考学生,高考绝对不会这样考!课本中某的一句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正确的,但是把它单独摘出来就不一定正确了,这样的题目我们做了,只能是害了自己。
3.很多地理试题材料信息严重不足,根本与高考题目的设计思想不一致,把学生当成博物学家来考!本人经常遇到一些错题,它们在很多教辅资料中到处“游荡”,毒害着我们学生。
4.很多题目中的图、表制作十分粗劣,根本经不起科学考究。
5.有些教辅资料为了充实内容,硬把高三才能做的题目拿来让高一的学生做,无形中增加了难度,使本来就困难的地理学习和教学雪上加霜。
秦岭—淮河界限知多少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山脉,大致位于32°N~34°N,103°E~113°E。其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和江汉平原。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介于31°N~36°N,112°E~121°E之间,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北麓,流经豫、皖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注入长江,全长约1 000千米。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一、气候方面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6.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二、植被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长,冬季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结冰。
四、地形、土壤、矿产方面
1.地形:秦岭—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岭—淮河以南渐以红壤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黄壤或棕壤为主,东北以黑土为主,西北多白色沙质土。
3.矿产:秦岭—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属居多,工业上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出口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煤、铁、石油为主,工业方面以重工业占的比例较大。
五、农业方面
1.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
2.粮食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为主。
3.油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油菜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为主。
4.糖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甘蔗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甜菜为主。
5.作物熟制: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岭—淮河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六、其他人文地理方面
1.秦岭—淮河以南聚落分散,沿河带状分布居多。房屋墙体较薄,屋顶坡度较陡,以通风散热为主。私家园林建筑规模较小,布局精巧,以黑白为主色调,色彩素淡,包括傣族的竹楼、侗族的鼓楼等都比较淡雅,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秦岭—淮河以北聚落集中 高中数学。房屋墙体较厚,有院落,防风保暖。皇家园林建筑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容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互辉映。
2.秦岭—淮河以南水路运输占很大比重;秦岭—淮河以北以陆路运输为主。
3.秦岭—淮河以南交通不便,使交流受阻,方言较多。秦岭—淮河以北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方言较少。
4.秦岭—淮河以南人体平均身高较矮,男子聪明智慧,善于经商;女子婀娜多姿,心灵手巧。秦岭—淮河以北人体平均身高较高,男子粗犷豪放,女子英姿飒爽。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因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统一的时区划分和区时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因此,要弄懂地方时和区时,首先得弄懂经线和中央经线的关系和转化。
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数倍,而该时区就是以这个整数来命名的,如60°E是东4区的中央经线,0°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而那些不是15°整数倍的经线,到底位于哪个时区,就得由其经度除以15的余数来决定:大于7.5就进,小于7.5则舍。如99°W,除以15得6余9,表示99°W位于西7区;172°E除以15得11余7,表示172°E位于东11区。同样道理,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其所在经度116°E的时刻,北京时间是指其所在时区东8区的区时,即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二、0点和12点经线
0点和12点分别是夜半球和昼半球中间这条经线的地方时,因此有关昼夜长短的题型中,要巧妙地用好这两个时间及所在经线。如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味着以正午12点为界,上下午各为7小时,就可推知该地该天是5点钟日出,19点钟日落。同样道理,假如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利用12点和0点分别是昼夜时间的中间性,可推知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如已知3点日出,则可推知21点时日落,昼长为18小时,夜长为6小时等。另外诸如以下题目也可迎刃而解。右图为局部地区的晨昏线位置图(a—b为晨线),请说出此时的北京时间是多少?。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材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其他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读图、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等。掌握了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题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例如在学习洋流模式图时,头脑中就要有全球风带图,用盛行风、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等地理术语来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得出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并且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规律。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往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等。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
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
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
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
三、要合理使用教辅资料。
1.教材分析
《月球》是高中地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的第二个专题,在本单元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这里把月球放在地球之前,“谈天”是为了更好地“说地”。所以,在了解了宇宙中的主要天体之后,对地球的伙伴——月球进行全面学习很有必要,其为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了空间思维基础。
2.学情分析
月亮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学生从小就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月相变化是一个抽象的时空概念,由于初中地理教材中没有进行系统的“月球、月相”教学,造成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而月相变化规律的获取是需要一定的实践体会和分析归纳的。虽然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相对于月球这-专题内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态度会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因此,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问题提出]
任何自然地理现象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的,也就是说,任何“地理原理”都有其所适用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月相的变化规律也是如此。经调查,班上80%的学生已经能初步掌握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但仍有约一半学生困惑于月相和太阳、地球、月球的空间位置关系。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时空观呢?这将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一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应抓住机会,通过活动观察法、读图法、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努力使月相的时空变化原理内化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体系。
[教学设计]
(一)嫦娥奔月话月球——月球的基本特征
1.古诗设疑。教师课堂引入: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但嫦娥奔月后的情境会是怎样呢?嫦娥后悔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诗为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那么,她为什么会后悔呢?
2.学生解疑。学生自学月球概况,教师引导学生从月球的形成、环境和月面特征等方面来回答。
3.教师补疑。月球因体积质量小,留不住气体,昼夜温差大,导致环形山与月坑密布。如果此时我们在月球上上课,会是什么样的情境呢?
4.录像释疑。月球的表面环境和运动特征。
(1)情境创设:在观看“阿波罗”号登月录像片段后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录像中有一个科学性错误,同学们发现了吗?
(2)学生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在月球上是看不到地球升起和降落的,原因是月球的同步自转。
(3)教师提出问题:月球的同步自转会给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球造成什么影响?同时进行“月球同步自转和公转”Flash演示。
(4)学生得出结论: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见到月球的正面。
(二)月有阴晴圆缺一月相的变化
引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月相与农历有什么关系?
1.讲述:月相,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日、地、月的运动,造成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2.多媒体动态演示:教师演示月相的Flash,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月相的情况。
3.学生归纳:月相成因(重点了解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个月相的位置、月面形状及具体成因)。
4.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
5.拓展应用:我们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朔望月制定了阴历,那我国传统的农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历法的由来,认识到我国古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建立起民族自豪感。
(三)明月几时有——月相的变化规律
导言:明月几时有,把图问自己。
1.月相变化规律
(1)分组展示:按照学生的组别,分别展示他们在前一段时间对傍晚时分月相的观察记录表,并作简单说明。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符合上海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
(2)师生互动(略)。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行月相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感知同一时间月相在空中方位的变化,以帮助学生获得月相形态及位置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第一手感性材料。
2.师生探究
教师:黄昏月相变化图所反映的月相变化规律是什么?(答案:农历上半月,月亮从朔到望,黄昏时呈现的位置逐日向东推移。)
教师: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每小时自转15°,月球与其他天体一样,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视运动也是每小时自转15°,不过方向与地球自转的相反,为自东向西。那么,上弦月什么时候会在西方落下?(答案:约子夜时分。)
教师:满月什么时候会出现在正南天空?(答案:约子夜时分。)
教师:黎明月相变化图所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月相变化规律?(答案:农历下半月,月亮从望到朔,即由圆到缺,黎明时呈现的位置同样逐日向东推移。)
教师:根据月球的视运动原理,半夜时下弦月在天空的什么位置?(答案:从东方升起,因黎明时下弦月位于天空的正南方,6小时前下弦月的位置应向东推移约90°的角距离,即位于东方地平线上)。
教师:能否归纳出子夜的月相变化规律?(此问对学生而言有难度。)
3.研究性学习:用“月相成因图”演示黄昏、黎明及子夜时的月相变化。
教师辅导:引导学生探究“月相成因图”和“黄昏、黎明月相变化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教师可适当提醒学生注意“月相成因图”中地球周围的地方时变化,尤其是“昏”“晨”两字的潜在价值。
教师演示:“黄昏时月相变化及其位置图”的内容,其实就是观测者站在“月相成因图”的地球昏线处向上所看到的天空中月相变化的情景。
学生演示1:用“月相成因图”演示黎明的月相变化。(站在晨线处,即把“月相成因图”颠倒过来看,向上所看到的天空中各月相的位置、形状及移动规律,也就是“黎明时月相变化及其位置图”所体现的内容。)
学生演示2:用“月相成因图”演示出子夜的月相变化(原理同上)。
教师补充:至于正午时也是有月相变化的,只不过淹没于强烈的太阳光中而已。所以,“月相成因图”不仅能反映月相形成的原理,同时还能模拟出任何时刻地球上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月相变化情境。
4.师生归纳:在教师的分析讲解下,学生自行完成月相变化规律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在探讨月相变化的同时,进行月相位置、升落时间变化的进一步研究,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既能巩固月相变化规律的知识点,又能更全面了解月相时空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验证月相观察成果
教师选择一份有错误的观察记录表,用实物投影仪或PPT展示。学生对照各自小组的记录,阐述观点,讨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
设计意图:真知来自实践,实践又回到理论中受之检验。通过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整合,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归纳的能力。
(四)月相知识的拓展应用——月相断案
林肯担任律师时,曾为一杀人嫌疑犯辩护。该嫌疑犯被证人指证,曾在案发现场被证人看清楚了嫌疑人的面孔。当时是一个上弦月的晚上子夜时分,证人是从案发现场——草垛东侧往西看到嫌疑人的。林肯是如何辩护而胜诉的?请你代林肯设计辩护词。
(五)结束语
本课从嫦娥奔月的美好幻想到人类登月梦想的实现,使我们认识到月球对地球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对月相成因规律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明月几时有,把图问自己;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永难全。月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地球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更期待大家为我国的“嫦娥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课堂练习
1.说出下列古诗词中的月相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
(3)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2.大家来找茬
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但偶尔也会犯错误。仔细观察以下三幅漫画,找找其中可能存有的地理方面的科学性错误(见右上图)。
(三幅图皆为丰子恺的漫画。其中A图的名称有误,“新月”即朔月,应一点月光也没有,而图中所画的月相为残月;B图的月相形状有误,残月的凸面应朝东;C图基本正确,为满月。)
设计意图:引用古诗词、漫画进行月相练习,可反馈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增强课堂的艺术性,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价质疑等地理思维能力。
[自我反思]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课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除需要钻研教材教法外,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状况,使设计的教与学活动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地理思维的时空观其本质是对地理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构建地理思维时空观不仅要让初学者意识到地球不仅是由地理事件、地理现象组成的,而且还是在不断演化发展的。本课中月亮的东升西落、月相的圆缺变化等地理现象,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时空观的较好素材。为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学案,让学生通过对月亮的观察活动,亲身体验学习月相的过程,为学生探究月相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专家点评]
在《月球》一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读古诗辨月相、欣赏漫画主动找茬等,通过创设情境给予体验,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兴趣和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去发现地理问题,引导他们反思,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品质。
本课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运用执教者探索的“创造思维读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探究,从地理表象的积累到空间观念的形成,再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使得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激活。
关键词:地理空间思维;地理空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77-02
目前淮北市值学校课程基本能正常开设初中,但中考不考。学生和家长不是十分重视。农村学校基本不能正常开设,学生也基本不学地理,且地理课程只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虽然空间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课本,且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有空间思维基础,但到高一升学后再学习地理有一年的学习间歇期。可以说,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上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如何衔接好近乎遗忘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二是如何掌握高一地理课本中更为抽象复杂的空间知识。近年来高一地理试题往往从地理空间人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其他特征。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1]。
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地理空间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创造性的形成它们的空间形象,进行空间位置判定,确定空间分布状态并进行排列、组合,分析它们在空间上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交换和交流,比较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及对它们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的心理过程[2]。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识、思考能力,实现地理教育。以下结合地理知识,浅谈几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初中基础知识适当回顾
在高一教学中,可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结合经纬网模型、地球仪等直观教具复习初中经纬网知识,让学生在球形空间思维的基础上理解三种经纬网:平面图、侧视图、极视图,并以必要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好极视图中地理坐标的确定。初中地理空间知识的回顾可以让学生重拾以前的空间思维基础,从而更好的理解高一地理尤其是“宇宙环境”的重难点知识。
二、灵活使用教学媒介
1、绘简易图。
简易图能把复杂的空间图简收到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效果,可以提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显示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理解地理成因也有重要作用。绘图能力的初级阶段是能够完成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填充图册中的填图练习或能够将主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到空白区域地图上,高级阶段要求能根据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灵活地绘制各种地图,从而能够用图的形式来表达地理规律与地理分布[3]。指导学生绘制简易图要注意:做好示范,“取其神似,大胆剪裁”。
例如,在讲授晨昏线、日期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沿纬度的分布规律、锋面系统、气旋和反气旋、流水和风力的沉积地貌、等值线、地壳物质循环等知识点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画相关简易图,并指导学生绘图,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可加深空间记忆;另一方面可加强学生读图能力有助于应试,因为在考试时的空间题多是以简易图的形式出现的。
2、直观教具演示。
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必须以基本体的表象为基础,把这些基本体的表象,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才能想象出新的组合体。没有表象就不能给形象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4]。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有具体的感性材料,在地理课堂中,地理直观教具可以充当这一角色。
例如,黑白球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昼夜的形成和昼夜交替;褶皱和断层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三球仪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雨伞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形成等等。直观教具的使用不仅以其直观的空间表现易于学生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无意识的记忆。
3、多媒体课件使用。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与空间或复杂图形有关的需要动态演示、观察其微观变化、形象直观显示等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模拟各种现实状态,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把整个形成过程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虚拟现实的观察、归纳和猜想,再去发现结论,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5]。
对于一些有变化规律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时可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动画功能演示变化现象以易于学生理解。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三圈环流的大气运动、雨带的推移、洋流的分布。应用多媒件辅助地理教学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形象化、直观化、过程化,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形象材料,反复刺激学生的兴奋,激发学生兴趣,反复促进学生识记,从而掌握地理知识。
三、引导学生构建“心理地图”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即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贮存和提取地球上人文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必要方式[6]。“心理地图”的构建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促进空间思维的发展,并能运用脑中地图分析各类地理事物,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洋流的分布图为例。在阅读知识窗“洋流的成因”的基础上,联系世界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总结出“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右)的比较”所体现出的洋流分布规律。教师在讲述时应强调大洋东部、大洋西部、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流向等空间特征以及寒、暖流的分布规律,再引导学生联系“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绘简易图,并让学生分大洋注意洋流的名称与流经海区附近陆地所在国家、岛屿等名称的关系。然后再辅以适当的练习加深对洋流分布的印象,进而使学生能做到“心中有图”。
总之,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空间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伟华.浅谈对高中地理空间教学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8(12):169.
[2] 黄 习.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126-127.
写作是一种技能,它不是一种知识,知识可以教给,而技能只能在实践中去练习。老师乐此不疲地讲什么“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什么开头结尾的多少种方法,同学们就能写出好文章吗?显然不能!鲁迅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那些素有定评的作品中,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写作技能是在阅读和练习中摸索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在练笔中逐渐提高写作技能。
随笔是联系课外阅读、生活观察和课外练笔的最好方式。写随笔是一种释放,释放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有一学生写到:“说说自己心里的话,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没有壮志豪情,没有婉转动听,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有的是真情实感。不单单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更是在不断地总结自己,鼓励自己,启发自己。写一件小事,写着写着就悟出一个道理,虽然没有刘墉那般独到见解,但毕竟是自己悟出来的,同时让自己的心灵深处有另一番天空。”
随笔是同学们自由创造的园地,这里没有老师的硬性规定,这里是我们青春勃发、五花八门、拥挤喧嚣的一块话语天地;这里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熔铸古今、笔下生花的一处所在。有的学生在随笔中写到;“通过写随笔,我也发觉了自己的成长,不仅是写作上的,还有思想上的。以前写文章总是很拘谨,现在写多了,才知道写随笔是非常自由愉快的事。”许多学生有着这样一种错误的共识:语文多读少读一个样,多写少写一个样,在语文这门课上费热情、下工夫,不值。多读多写,是否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已有公论。但如果我们仅把它理解成一架登上高考堡垒的云梯,那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曾多次指出,每个人都应当“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种有教养的标志,一种人生的优雅之举,一种做人应有的风范。”曹教授把写作的意义、对人的影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希望每位同学都拥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
听课阶段(超级重要):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同学们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听好课的三要素:(1)恭听:上课听讲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严肃的学习态度,全神贯注,做到眼、耳、手、脑并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高度集中注意力(2)思维:听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注意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解题的规范要求。(跟着老师感觉走,啥都不用愁)思索老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的过程,其关键是要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只记结论。(亲,千万要做到)至于笔记,再把老师讲课的板书条文、重点问题的思考方法,分析思路等简单记下来。(笔记一定要记得快,记重点,实在赶不及就下课再记,最好不要被老师的节奏落下)
复习阶段(重要):复习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习过程中,要针对知识、技能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成网,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最好要做到自己对知识的了如指掌,不过这也急不得,毕竟高三还会来一次系统的复习的。(做好复习,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学习啦!)
复习的基本步骤:(1)在每次复习前必须要有计划做好复习准备。例如,一个晚上自学两小时,就应根据一天学习的学科和学科的性质,做科学安排,即内容相似的不要前后相连复习,应间隔复习。(2)复习时最好先回忆,或根据听课所记要点,进行回忆当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教材是什么,进行了哪些实验,等等。然后再复习课文。在这个时候,可根据回忆,有困难或不明确的地方多复习,理解了没有问题的少复习(智慧人生,品味舍得),这样既可节省时间,而且可集中力量来弄通困难教材,掌握重点。(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复习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特点。对每一项实验,必须注意它的变化、现象,仪器装置、操作手续,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它、理解它。同时,在复习时必须对所做过的实验已观察到的变化,从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回忆、复习,并且还要注意实验装置及操作手续。
【关键词】 数学 学习障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29-01
(一)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知识能触类旁通,多方联想,当学生听到“增函数”,就应该联想起增函数性质图像,函数在单调区间内,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在单调区间从左到右单调上升趋势。“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每堂课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记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习惯,以进一步充实大脑,拓展眼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学法指导应富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中。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介绍学习方法和进行学习目的及学法交流,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地消除学习数学的障碍。
(三)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高一数学学习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
(四)优化教与学策略,强化成就动机,科学地进行学习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高中数学对比初中阶段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应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
(五)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消除高一学习数学障碍的重要环节,主要有:(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4)培养学生推理和转换能力;(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 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日常教学与数学活动,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可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一大任务。而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浓淡关键是高一的学习。因此,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求知的起点, 是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或过程主动去了解、探求的心理倾向。若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的去学习, 不觉得数学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并使人创造出奇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影响数学学习的动机和效果, 还会影响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1 影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
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以被动学习为主。高一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衔接点,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到学生本人、教师、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这里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
1.1 学生方面
高一学生从初中升上高中, 进入新环境, 遇到新老师、新同学, 注意力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或困扰。而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同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 高一新生不能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进度的要求, 影响学习信心。
高一新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缺乏计划性和主动性, 过分依赖教师。高一学生大部分喜欢听老师讲课, 而不太喜欢自己看书和自己动手, 只想被老师牵着走, 但又不能完全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 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渴望获得肯定与尊重, 却不太乐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 遇到困难不轻易声张, 有问题也不敢问。由于考试成绩不令人满意, 各方面的压力随之而来, 进而产生对高中数学恐惧不安的情绪, 由此而怀疑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 逐步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1.2 教师方面
初高中教师的交流与衔接不够, 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长期以往造成学生学习没有成功的体验, 失去兴趣.实际教学中, 教师的注意力放在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上, 无暇顾及“如何利用直观形象化的手段进行教学, 如何让学生动手进行学习等问题”, 使得不少学生在抽象、枯燥无味、难懂的数学式子中, 逐渐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度, 教师布置的作业偏多, 学生产生抵抗情绪, 导致原有的兴趣消失。师生关系不好, 造成学生有抗拒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高一学生的知识面, 采取小步走的方式, 引导学生入门。不入门, 没有起码的了解, 兴趣就不会发生。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 妨碍学生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3如何培养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3.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而这重担首先落在高一老师的身上。所以,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高一学生的心理处于初高中的转折待熟期, 感性多, 理性少, 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与做法不理解, 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甚至与教师形成对立, 影响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增进与学生的友谊, 帮助他们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困难, 使学生对你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 那么学生自然会对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下降, 而高一又是兴趣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 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 这是优化师生情感的重要保证。为此, 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扩展知识视野, 提高敬业精神, 提升教育艺术, 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2.2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破除教师中心论, “以学论教”, 把“教”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 “教”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现在课堂教学主张“教师少讲, 学生多讲”, 是要让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学到的知识也更灵活、牢固。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 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既能体现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 又能最大限度的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的学习, 大多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尽可能地, 从多方面创造实际的应用机会。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把数学概念具体化, 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 通俗易懂。
2.3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不断深化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 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 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 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根据新课程理念,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 便能品尝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教师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 便能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关注差生, 如果他们长期处于“听不懂”、“无人关心”的状态下, 很容易失去学习信心, 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而他们听不懂的地方正是教材的重难点。因此, 教师必须在突出重点、冲破难点上下一些功夫, 有意识地分解一些难点, 让难懂的知识简单化, 使他们通过努力有能力去解决这些知识。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而高一又是高中三年学习的开始。大部分学生认为, 学习数学最有成就感, 兴趣较浓, 但学习最感困难的、最怕的也是数学。而高一数学难度相对初中加大了, 有些学生还是以初中的一套方法来对付, 则会常常碰壁, 开始畏惧数学学习或怀疑自己的能力, 时常会因此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学生的心得体会获知, 高一数学学习能保持优势的学生, 在高中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总是充满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相反, 不能学好高一数学的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卑。因此, 学生学好高中数学高一是不可忽视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陈彩云.关于中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教学与研究, 2007, 38:37~38.
[2]唐刚群.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 2007, 4 (9) :73.
王红胜
摘要:高一往往有大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有困惑,不知道如何学好化学。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原因,包括教材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学生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中情况谈了几点对策,旨在对高一的学生学习化学和高一的化学教师教授化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一学生 学习化学 困难原因 对策
高一化学是继初三化学教育阶段后的高中高一层次的教育。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她们是否能继续深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科学课的影响及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在化学的学习上一蹶不振,甚至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一.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初中科学课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科学教材相比,化学部分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再加之有的科学课教师是由物理或生物教师兼任,对化学的教学是边教边学,导致学生学的化学知识多数只限于记忆,而理解得不是很深。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出,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竟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归纳等,没有形成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学生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再有的学生上课忙于做笔记而忽视老师的讲解,理解得很不到位。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学不好干脆放弃。有的学生从开始就有读文科的想法,上化学课可以说是完全不听,就更 谈不上学得好了。二.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她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采取什么教育、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摸清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学好化学,哪怕是初中没有学好化学。
2、转变观念、钻研教材、更新教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教材、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和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 49 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能做的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力求成功且现象明显。尽量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要慢慢的引导,分析错误的原因,逐步引导如何正确分析。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可以在课下进行。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 “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加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化学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一般规律要能理解且回用,特殊的要记住。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特 50
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指导】推荐阅读:
高一学生的学习计划12-01
高一学生的英语作文11-11
给高一学生的励志文章12-10
高一地理的解题方法10-18
高一学生作文:冬日的阳光12-14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2-01
我和书的故事高一学生作文10-03
高一学生综合评语09-27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06-28
高一军训学生代表发言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