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第5单元
神钟辨盗(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陈述古密直①,曾②知③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④为盗者。
①陈述古,字密直 ②尝:曾经。
③知:做知县。
④莫知的:不知道。
陈述古,字密直,曾在建州浦城县当过县令。当时,有家富户被盗,丢失了不少物件,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盗贼。
2、述古绐⑤曰:“某寺有一钟,至灵⑥,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⑦祠之⑧。
⑤绐(dai):谎称 ⑥至灵:特别灵验。⑦ 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处。⑧祠之:把它(钟)祭祀起来。祠:供奉。
陈述古把那些囚犯带到钟前,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特别灵验,能辨认盗贼。”于是,就派人把那口钟迎到县府衙门的后阁里去。
3、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接着,把囚犯们带到钟前,当面告诉他们:“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钟就会发出声响。”
4、述古自率同职⑨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⑩围之。
⑨同职:同僚,同事。旧指同在一部门做官的人。⑩帷:围幕
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事向钟祷告,态度很是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
5、乃阴⑾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然后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涂了很久,才叫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
6、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⑿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
⑾阴:暗暗的 ⑿独:唯独
摸了一会,叫他们把手拿出来检验,只见手上都有墨汁,独有一囚犯手上无墨,这就是真正的盗贼,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
7、讯之即服⒀,遂承为盗。
⒀服:认罪
经过审讯,这个盗贼立即承认了犯罪事实。
辨别加点字的意义:
(1)讯之即服,遂承为盗 之:代词,代手上无墨的偷窃者
(2)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之:代词,代涂了墨的钟
中心思想:善于心理分析,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
启示: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1.盲子窃钱案
1、有瞽者(1)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2)五千,次晨相哄(3)鸣于官(4)。
瞽者:盲人。瞽,gǔ。次晨:第二天早上。钱:铜钱。哄:争吵。鸣官:到官府去告状。
2、官即提讯(5),问贩者钱有无记认(6),贩者曰:“此乃(7)日用之物,有何记号!”
讯: 审问。记认: 记号。乃: 是。
3、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8)字(9)对字、背(10)对背穿成。”
系:是。字: 有文字的一面。背: 无文字的一面。
4、对之良是(11)。贩者不服。
对之良是: 核对铜钱确实是这样。
5、官命瞽者伸手,则(12)两掌青黑,铜痕宛然(13),其为(14)摸索一夕而穿无疑。
则: 果然。宛然: 清晰的样子。为: 是。
6、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15)。
去:离开。
译文:有个盲人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盲人偷了小贩5000个铜钱。第二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官。县官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时,小贩说:“这是我每日要使用的钱,有什么记号!”县官问盲人,盲人回答说:“我做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小贩怎么也不服。这时县官让盲人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绿的颜色十分清晰。这一定是盲人摸索了一晚后穿成的。县官便责罚盲人,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
阐发与应用
⒈ 同一个“官”字,既可指官府,也可指官员,因此容易搞错。上文“次晨相哄鸣官”中的“官”,指官府。又,《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以于官。”即向官府报告。上文“官命瞽者伸手”中的“官”,指官员。另外,它还指“官员的职权”。《答司马谏议书》:“命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又指“属于国家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皆官军所尝行。” ⒉ 上文有“晨”“夕”两字,它们的意义到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另外还有“旦”,指晨,晌(shǎng)指中午前后,昃(zè)指日偏西,“暮”指傍晚,“晡”(bū)指黄昏,“旰”(gàn)指晚上。
3.上古以贝壳作货币,之后以铜钱代替。“钱”本是农具名称,古代可以用来交易,故仿照它的形状铸成货币,随后广泛流行。铜钱一般为圆形,中间有小方孔,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以便携带。上文说瞎子“摸索一夕穿而无疑”,就说明铜钱是可以穿起来的。除了钱外,古代还以金、银作货币。
2.张佐治遇蛙
1、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
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郡守:郡的长官。
2、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
导:引路。导:前导:在前面开路。焉:在那里。异之:感到奇怪。异:奇怪。皆:全部,都。
3、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
挈:提。汤:热水。未几:不久。
4、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
市:到市场上去。适:去到。
5、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
清渊:深水。渊:深水,深潭。虽:即使。
6、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
从:跟随。斤:斧头。、从之:跟随他们。
7、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
并:同时。
8、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
俱:都。
9、一迅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译文
金华县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青蛙在道路旁鸣叫,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对这事感到很奇怪,便下车步行,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又跳地来他的面前为他引路。一直走到了一田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力气大,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微微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挑着竹筐去集市,筐中有许多青蛙。我对此感到很可怜它们,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池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去。前面有一潭深水,是个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县里,派人逮捕杀人的两个贩子。不久,人和银子都缴获了。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张佐治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来的钱财归还给商人。启示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有适当的戒备心,保护自身安全。文言知识
现代汉语中在数词之后一般总跟着量词,如“三个人”、“五辆车”、“八匹马”、“十朵花”等等,而在文言文中只说“三人”、“五车”、“八马”、“十花”。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量词极少,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把确当的量词加进去。如上文“三尸”、“二人”“二仆”、“一讯”,要译为“三具尸体”、“两个人”、“两个仆人”、“一次审讯”。句子翻译
(1)未几复苏:不一会儿,那人就醒了。(2)不日人金俱获:不久便人赃俱获。(3)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在集市路上看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箩筐。
3.焚猪见真情
1、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
县,当地。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为:是。句章:古地名。令:县令。邑:同乡 者:······的人。因:趁机。舍:房屋。称:谎称
.2、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
讼:告状。服:认罪。讼于官:(夫家)到官府告状。
3、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
举:指张举。积:堆。薪:柴草。
4、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因:于是。鞠:审讯
译文
张举是吴国人,担任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妻子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丈夫家的人感到怀疑,便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妻子不服罪.于是张举就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它,一头活着,都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妻子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审讯妻子,她认罪了。
5.谜语一则
1、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荆公:即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称。
2、吉浦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吉甫:吕吉甫。更:再。戏:娱乐。时:时间。脊:脊梁。
译文:王荆公开玩笑写了一个谜语:“画的时候是圆形的,写的时候是方形的;冬天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夏天则比较长!”吉甫解释谜语说:“东海有一条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再去除脊梁骨,就是这个谜底!” 谜:谜语。
谜语的谜底:答案是日。太阳本来是圆的,写下来相当于两个方块叠在一起。把太阳写下来时“日”是方形的。鱼这个字如果去掉上面的“刀字头”,田中的一竖和田下的一横去掉,就是“日”
蜜中鼠屎案
1、孙亮①出②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③至宫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屎。
孙亮:吴国皇帝。出:路过。苑:皇帝游猎的花园。黄门:太监,官名,无需翻译。渍:浸泡 至:到。至:到。方:正要。
2、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
向:早些。汝:你。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3、曰:“向求,实不敢与。”
向:早些。向求,实不敢与——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
4、黄门不服,侍中④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⑤推尽⑥。”
侍中:官职名称。启:陈述。狱:司法机关。推尽:彻底查问。
5、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⑦,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
矢:同“屎”。耳:罢了。若:如果,若是
6、黄门首服⑧,左右莫不惊悚。
首服:自认服罪。左右:上下不等;在文中指身边左右的大臣。惊悚:惊讶、感到害怕的左右莫不惊悚——左右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译文:孙亮路过西边的花园,正在吃生梅,于是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但是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太监不服罪。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太监、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老鼠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左右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名师箴言】
我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 我们能见到许多熟悉的基本图形, 感受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变化, 也发现“图形世界”是由基本图形构成的, 可以利用基本图形的这些变化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图形.———渠英
建立数学模型, 目的是架设数学和实际联系的桥梁, 它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 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启迪数学心智、培养数学兴趣的必胜之途.
———朱信化
学习立体几何的目的是建立学生的空间感, 获得对我们生活世界直观感的理论表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生活在立体世界中, 所以学习立体几何一定要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多联想, 学会抽象思考和关联思考.
———杜茂鼎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
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准备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你们认识它们吗?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3、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第53页的第一题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例
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 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开始同桌交流)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口答)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角 12角=()元()角
1元3角=()角 15角=()元()角
二、新授。教学例8。(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2元=20角
0.5元=5角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
(1)可以买()块这样的橡皮。(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角。(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角。
一、教学内容分配建议表
课时 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 音乐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一课时
《梅花》 创编《春晓》 王安石 第二课时
《静夜思》 李白 第三课时 《读唐诗》 古诗朗诵演唱会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通过集中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了解。
2、在演唱方面,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用有控制的声音演唱歌曲,演唱合唱歌曲《静夜思》。
3、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能通过《读唐诗》的欣赏,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感受歌曲的情感。
4、在音乐创造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组成古诗歌曲《春晓》。要求学生能积极组织并参与“古诗朗诵演唱会”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即兴吟唱古诗。
5、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朗诵古诗和演唱古诗歌曲,并能理解这些古诗的含义。
(二)具体要求
1.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梅花》,并知道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竞相开放的特性,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性格。
2.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演唱合唱《静夜思》,表现怀念故乡的情感。
3.初步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和宋代的诗人王安石。
4.欣赏《读唐诗》,感受歌曲亲切的情感,了解歌曲中唱到的古诗。5.能积极参与“古诗朗诵演唱会”的表演,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熟悉的古诗。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风琴、录音机、录音带、梅花的图片或实物。
(二)资料
《静夜思》(李白),《夜雪》(白居易),《绝句》(杜甫),《咏鹅》(骆宾王),《枫桥夜泊》(张继),《夜雨寄北》(李商隐),《出塞》(王昌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歌曲的旋律、学会四拍子的指挥。
2.通过学习能够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
3.歌曲中的曲谱演唱和二声部合唱训练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环节。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梅花》。
2、制作一本有关梅花的艺术手册。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制作一本有关梅花的艺术手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有关于古诗的歌曲进教室。
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从小家长就教我们背古诗,长大后老师也教过我们好多古诗,下面就请你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古诗?
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古诗。师:你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吗? 生:背古诗。
师:现在老师说一个词,看看哪位同学能根据这个词背出一首古诗。师:这个词是“梅花”。
生:我知道,王安石有一首古诗就叫做《梅花》。
师:你反应真快,大家肯定也学过这首古诗,下面我们就一起背一下。全班齐背《梅花》。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及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生介绍古诗。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具有现代感的豫剧《唱大戏》。
三、聆听歌曲
1、生初听:体会歌曲的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
2、生复听:用拍手和捻指为歌曲伴奏。
3、生再听: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四、学唱歌曲
1、听唱法教学,生反复听歌曲,小声学唱歌曲。
2、生随琴慢唱。
3、师指导、纠正:提示学生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4、生完整演唱歌曲部分。
5、设计念白的节奏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歌曲的上面还有两句念白,谁能给大家念一下?
生:按照原节奏念。
师:同样的念白,你还能用其它的节奏念出来吗?(师举例说明)找
一、两名学生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念白。小组讨论、汇报(用拍手的方式念出)。
6、生使用不同的念白完整演唱歌曲。
7、师生评价,评选出最佳念白设计小组。
五、小结
生谈谈本课的收获。
生听《唱大戏》歌曲出教室。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设计最好的部分是念白设计的部分。我没有让学生按照原节奏念,而是将如何念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在个别同学设计好以后,我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让他们采用了拍手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节奏意识,又能使歌曲具有童趣,很受学生的喜爱。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歌曲音符跳动稍大,节奏稍难,歌曲较难掌握。如果给学生再多的时间聆听和学唱,掌握就相对简单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静夜思》。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能充分地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4.欣赏歌曲时能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古诗,并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节奏感很强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来上课。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诗歌很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很快就猜到了诗词的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地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是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呢?
生:有《静夜思》„„
师:好的,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根据李白的《静夜思》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
三、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聆听一次,感受它的抑扬顿挫。初听,感受音乐。
师:多么美的诗词,听完歌曲后,我更加能够理解到李白为何把情感和思念寄托给月亮。大家想,我们也许会相隔很远,但我们看到的却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么有韵味的诗歌再配上委婉的旋律更是天籁之声。我想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诵诗词,就应该更有韵味、更有感情,而且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词,不叫朗诵,而叫吟唱。老师想请同学来表现一下。
生:带动作、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一次,要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生:共同朗诵。
师:诗词写得多感人啊,体现诗人王维的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师: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齐唱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合唱部分,带有尾声。
歌曲处理:
1、教唱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唱能力,并嘱咐学生装饰音的唱法与作用,使歌曲更加委婉动听,为歌曲增添了色彩。
2、在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要处理成声断气连的唱法。让学生演唱曲谱,可以是简谱或者是固定调唱法。
3、在第二部分的教唱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音准问题(低声部有必要可以先唱曲谱),也要多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对抗的效果。
4、尾声的延长符号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很好地利用循环呼吸法在美妙的歌声中想动情地舞蹈,我们教室面积有限,那我们就利用上肢运动来做指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体现)
四、巩固歌曲
再次聆听,反复演唱,体验音乐。
师: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这首歌曲,也许你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因为你们还小,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等长大了也许为了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就能体会到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看到了月亮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也希望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在明年的中秋节,能唱给爸爸妈妈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师生接力唱、男女接力唱、领唱等来复习演唱就不会有乏味的感觉。)
五、拓展
师:看到同学们的情绪这么高涨,老师突发其想,想借助这小小的教室作为我们的舞台,来开一个“古诗朗诵音乐会”,也就是把古诗新唱,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
生:有!
师:那么老师就选用一首《读唐诗》的片段来做演唱会的开场曲(播放《读唐诗》)。
师:心细的同学一定在开场曲中发现了很多的诗歌?能说说都有哪些诗歌吗?
生:回答。
师:那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回忆一下,哪个是你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歌曲? 生:有《咏鹅》和《江雪》。
师:谁来做演唱会第一个登场的歌手? 生:分别演唱《咏鹅》和《江雪》。
师: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或喜欢的、学过的歌曲与古诗结合起来,创编成自己作的古诗新唱呢?
生: 愿意!(讨论、思考)
师:老师先带个头,我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进行一下古诗新唱(一个小片段)。
师:好,接下来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生1:选用了一首古诗,利用了《静夜思》旋律。生2:„„ 小结(略)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歌曲《读唐诗》。教学过程
通过朗诵演唱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知道诗与歌的联系。
一、创设情境
1、随音乐《读唐诗》走进教室,(出示读唐诗——课件)
2、导入:
这部古诗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我国远远流畅的古诗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诗。首先老师请你们听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读唐诗》,它的曲调非常富有特点,你听了以后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
二、新授
1、出示《读唐诗》的歌曲(课件(2))播放完整歌曲,师生随音乐听唱一遍。
师:刚才听了这首歌曲之后你发现这首歌曲的特点吗? 生:回答(许多古诗„„)
师:你看到歌词的时候,同学们能联想到许多唐诗,那么歌曲究竟藏了多少唐诗?老师想考考你们,我们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知道的唐诗最多,分成四组,每组一个题板,请你用连线连一连,连接最快的就为优胜小组。
2、活动开始
(1)每组一块题板(各组讨论画线)(2)最快的到前面展示,并排好。
师:同学们看一看他们是否正确,老师请你们来当评委。(3)2组给1组评,3组给4组评。
(4)老师展示对与错(课件)“床前的月光、《咏鹅》” 师:说一个句字的头,学生答一个诗的题目。
这首歌曲是由八首古诗的佳句组成的,现在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诵歌曲。(5)师生齐(评价)
三、学习唱读
1、师:问 你知道唐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表达诗人喜怒哀乐、喜爱古诗、表达诗人对唐诗的赞美)
2、师轻声唱词。课件与2相同
师:你能说一说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吗? 生:分别让学生回答。
师:以一首唐诗为例:课件:“高飞的白鹭”„„作者是谁?
生:杜甫的《绝句》。
师:如果以这首古诗为例,你能画些什么?
对!它象一副画卷一样那么美丽,其中描写景物,色彩有什么? :生:黄鹂是黄色、柳是绿色、天是„„雪是„„
师:对!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它们远近高低,响应的构成一副赏新悦目的画卷,所以我们说唐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3、歌曲处理与演唱 课件与2相同(1)播放全曲
师:听一听旋律,找一找歌词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听一听找到了吗/ 生:第二段或“枫桥的钟声“„„是高潮。
4、节奏型:附点四分音符有多长 师:指读×?×× × × 生:按节奏读歌词
师:歌曲的高潮之后,又恢复到什么的方?生:宁静。指导:4/4拍旋律56 71 2 4 ? | 4 32 21 | 1-||(2)全体完整演唱 强调高潮处,MP—Mf-mp
四、展示延伸
师:让学生借古人的情怀开一个古诗演唱会。形式:合唱、表演、吹奏、朗诵„„
趴在窗户上,闭着眼睛,仔细倾听,渐渐走进音响世界……“哗啦啦…哗啦啦”河水先奏起了音乐,我隐隐约约看到了翻腾起来的浪花,岸边的石头已被河水弄得头昏眼花。“叽啾…叽叽啾”我清楚地看见鸟儿在窝边一边唱歌一边跳来跳去的可爱样子,“沙沙沙”这或许是鸟儿们飞出丛林时翅膀碰到树叶的声音吧!?
突然,世界静寂了。“轰隆隆…轰隆隆”一声雷撕破天空,夹加着风和雨骤然来袭。“哒哒哒”这或许是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吧,“嘀嘀嘀”这或许是雨滴跳到玻璃窗上的声音吧,或许玻璃即将被打碎,现在已经成了水帘了吧!?“呼D呼D”狂风卷集着落叶嚣张地来了。落叶不断地翻滚着,我似乎听到那拍击地面的轻微的声音“啪…啪”,但最后竟被水流“哗哗哗”地冲走了。我似乎听到花儿鼓励自己决不放弃,小草勉励自己决不屈服,树木让自己要挺拔,不能弯腰……渐渐地,雨停了。“嘀…嗒…嘀…嗒”这仿佛是雨的余韵,“呱呱呱”池塘里的青蛙享受完了大雨滂沱,便开始了唱歌的节奏……但总觉得意犹未尽。睁开惺忪的朦胧睡眼,走出音响世界,眼前已焕然一新!
与“书”之前篇
一年级——只有两本破烂的不成样的,不知名的书陪伴;
二年级——各式各样的小画书和《当代小学生》之类;
三年级——第一次读完了自认为是长篇的《复仇女神》,对女主人公白马翁姆崇拜得五体投地;
四年级——读了多期《故事会》、一套《唐诗900首》,及其《西游记》、《东游记》和《北游记》。
五年级——16卷《机器猫》、3篇《七龙珠》及《凡尔赛玫瑰》还有《简·爱》和《穆.斯.林的葬礼》。
五年级暑假——把以往读的书又重新读了一遍。爸爸的书架中我读了多期的《谈古论今》、《十大将军传》、《刘公案》及《白玉堂》。这个暑假,我读的书很多,因为我读书的速度很快。还有的,就是我对读书有着浓厚的举,手只一要有一本书,我就非在一天内看完。
我与“书”之中篇
上初中了,以前听过姐姐说的诸多恐怖事件。(注:是关于上初中的)我和做好了与书永别的念头。但是上了初中以后,感觉很一般,除了上晚自习以外,与小学没什么区别,并且晚自习也是自习,有很多时间从老师那儿借的,从校图书馆借的,大大的丰富了我的大脑的空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泊桑的《一日》、左拉的《小酒店》,以及一整套“自画青春”,每读一本便感到自己的无知,就百这和“无知”,使我深深深溺在书海中,并且永不想出来。
我与“书”之下篇
上初三了,虽然功课很紧,但我也抓紧时间读书,与同学换阅,自己购买,姐姐书屋(注:因me之老姐特喜书,所以把她的“书藏”称为“姐姐书屋”里借)。
The First Period
Step 1. Greeting
1. Greet the Ss ,using the following :
---Happy New Year!
---The same to you.
---Nice to see you!
--Nice to see you ,too.
2. Talk about new wishes for the new year ,using the topic”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Good morning, everyone! A new term is coming. Last term, w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glish and our school life. After a long winter holiday, I think most of us may become lazy. That’s too bad.
As we know ,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Let’s get up early and come to school on time. Listen to our teacher carefully and do our homework carefully. Do sports and keep healthy. Let’s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OK?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Step 2 Presentation
1. Teach the advs about frequency by talking the T’s daily activities by presenting the following on the Bb.
I’m always busy.
I usually get up at 6:30 in the morning.
I often have milk and bread for breakfast.
I sometimes come to school by bus. Sometimes I come by car.
I seldom go home by taxi.
I never go home by train or by plane.
2. Get the Ss to explain the meanings of the advs and then complete the chart in 1b, Section B.
3. Remind the Ss the positions of the advs in the sentences , pay more attention to “ sometimes.”.
4. Get the Ss to find out the words abou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Then ask them to say more and write them down . Then finish 2a. Section . Present the following on the Bb.
by bike / motorbike/bus /car/taxi/train/subway(underground)/plane(air)/ship(sea)/ boat (water)/on foot
Step 3 Practice
1. The T talks about how she comes to school .
My home is far from our school. So I sometimes come to school by bus. Sometimes I come by car because I can’t ride a bike or drive a car. Ask some Ss some questions. Then get the Ss to practice the following in a chain drill.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on foot/ by car---.What about you?
---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us---
2. Practice the following in pairs while the other Ss are talking about how they come to school .
---How does A usually come / go to school?
---He / She usually comes / goes to school ---
3. Look at pictures in 1b. Talk about how the kids come / go to school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4. Choose the right sentence for each picture.
Step 4 Make a survey
Use the from in Part 3 and hand out the form to the leader of each group and get them to make a survey .Then give a report to the class.
Step 5 Listening
1. Listen to 2b. Match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with the right people. Ask the Ss to write down the sentences is there is time.
Mr. Zhang often goes to Shanghai by plane.---
2. Listen to 1a. Answer the questions :
(1) Does Kk have a new bike?
(2) How does Kk usually come to school?
(3) How does Helen usually come to school? How about Jane?
3. Retell the dialog using the following passage:
It’s a new term . Kk meets Helen and Jane at the school gate. Kk has a new bike. It looks very nice. He often comes to school by bike. Helen usually comes to school by subway. Jane always comes to school by bus.
4. Get the Ss to practice similar conversations in groups in the next period.
Step 6 Homework
1. Copy and recite 1a.
2. Make 6 sentences with the advs of frequency.
3. Write a passage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2 b.
4. Preview 1a and 2a in Section B.
The Second Period
Step 1 Revision
1.Duty report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2,Review the advs of frequency by going through the dialog in 1a .After listening and reading, circle the advs.Explain the difficult points if necessary.
3.Act out the similar dialog in 1a , Section A in groups.
Step 2 Practice
Get the Ss to practice the advs by making sentences. Try to use the advs as many as possible.
eg.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ike. Sometimes I come to school by bus. I never come to school by car.
Step 3. Presentation
1.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in 2a ,using:
---How does Maria sometimes go home?
---She sometimes goes home by subway.
Practice the rest pictures in the same way.
2..Read the sentences in 2a. Then complete the sentences. Get them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imilar sentences.
(1) Maria sometimes goes home _______ __________.
→Maria sometimes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home.
(2) Li Xiang often comes to school ______ _____.
→Li Xiang often goes to school ______ _____ _______.
→Li Xiang often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to school.
(3) We usually go to the park _________ _________.
→We usually __________ __________the park.
(4)They always go to the zoo _______ ________.
→They always _______ _______ ______to the zoo.
3.Present more sentences like the above.
(5)They often go to Beijing by plane.
They often _____ ______Beijing.
(6)My father goes to Guangdong by car.
My father 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to Guangdong.
Step 4 Consolidation
Show a form on the Bb to let the Ss learn them by heart.
Step 5 Presentation
1.The T talks about her weekends, using the phrases in Part 2 and Part 3 in Section.C. While listening, ask the Ss to find out and underline the phrases they hear.
I ‘m always happy at weekends. I usually meet my friends and go shopping with them. Sometimes I watch TV or listen to music at home. I like to cook for my family , too. It’s fun. I can cook nice food. I seldom go to the park or the zoo. I never go fishing or go swimming.
2. Get the Ss to ask and answer like the following: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I usually meet my friends. (play soccer/ play basketball/go swimming / go fishing /
go shopping/ go to the zoo / go to the park/ watch TV / see a movie /listen to music
/ play computer games---)
Step 6 Practice
1.Practice the short dialog in Part 2. in pairs.
---What does Hai Qing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He usually plays soccer, but he doesn’t play basketball.
2.Teach “How often do you---?” by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like the following:
----Do you often meet your friends?
---Yes, I do. / No , I don’t.
----How often do you meet your friends?
----Very often. / Every day./ Seldom / Never.
Once a week. / Twice a week. /Three times a week.
3. Make sentences ,using the phrases of frequency.
Step 7 Consolidation
1. Listen to Part 3 in Section B. Then check the answers.
2.Try to retell the passage. Then ask the Ss to write down the passage after class.
Step 8 Homework Write a passage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Part 3.Section B.
The Third Period
Step 1. Revision
1. Duty report. Get the Ss to talk about their daily activities. Try their best to use the advs of frequency.
2. Revise the similar sentences taught in 2a, Section B by translating sentences in different ways.
Step 2 Practice
1. Listen to Part 3, Section D. Then check out the answers.
2.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sentences.
eg. (1)How does Miss Yang always go to Wuhan?
(2)How often does Mr. Rui go to Nanjing by train?
(3)How does Mr. He sometimes go to his office?
(4)How does Ms.Wang often go to the Great Wall?
(5) How often does Tom go to Xi’an by bus?
Step 3. Practice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Ss daily life.
(1)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
----I usually get up at ---
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have lunch play soccer go home / get home do one’s homework go to bed
(3) What time do classes begin in the morning? (2) 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 and in the afternoon?
(4) What do you often do after school?
(5) How often do you play soccer?
(6) What do you often do after dinner?
Step 4 Presentation
1. Lead to the passage in Part 2, Section D. Get a student or two to change the subject “Jane “into “I “ and read the passage. While he/ she is reading, the others complete the tabl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2. Check out the answers by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What time does Jane ---?
What does she do at ----/ after---?
3. Read through the whol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difficult points. Explain them if necessary.
(1) Classes begin at eight.
(2)She takes the subway home.
(3) She gets home at five thirty.
(4) She often does her homework and then watches TV for a little while/ for a short time
Step 5. Consolidation
Guide the Ss to talk about their daily activities . If there is time,get one or two Ss to talk about it in class.
Step 6. Homework
Write a passage with the topic “ My Day.”
The Fourth Period
Step 1.Revision
1. Duty report. Get some Ss to talk about “My Day.”
2. Say something about “Jane’s Day” by using the key words on the card.
Step 2. Practice
1. Get a student to act as Michael and introduce his school life ,The passage may come from 1a. Section C.
Hello! I ‘m Michael. I come from the U.S.A. Now I ‘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school life of the American Ss. They usually take a school bus or walk to school. Very few Ss ride bikes to school. They often have lunch at school. They seldom eat out on weekdays. They don’t have a short rest after lunch. Classes begin at 1:30 in the afternoon. School is over at 3 :00. In their free time, they often play basketball or soccer, go swimming and so on, They have ball games four times a year.
2,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1B after listening.
3. Get another Ss to act as a Chinese Ss and talk about the school life of the Chinese Ss.
Hello! My name is --- I ‘m from China. I think our school lif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American Ss. We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car or by bike. We usually have lunch at home or at school. We can have a short rest after lunch. Classes begin at 2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School is over at 4:45. We can’t do many things after school because we are busy, We have to do much homework.
Step 3 Consolidation’
Show a form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bout the school life between the American Ss and the Chinese Ss.
Step 4. Presentation4.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form
1. Present the interview in 1a . The T acts as the interviewer and one Ss acts as Michael. Act out the dialog before the class.
2. Get the Ss to listen to the dialog and underline the difficult points. Explain them if necessary.
Step5.Pair work
Practice the dialog in pairs. Act out the dialog if there is time.
Step 6 Homework
【走进文言文第5单元】推荐阅读: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09-21
走进安徒生,走进《安徒生童话》05-24
走进“杜甫”05-28
走进春天06-05
走进法院作文06-22
走进奥运07-27
走进名校试题09-13
走进powerpoint09-14
走进安溪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