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发展现状与展望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起重机发展现状与展望(共8篇)

起重机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1

工程起重机行业经历了连续多年的超高速发展,成绩喜人,以8月总销量为例,2007年的1—8月累计销量超过1万6千台,到2011年8月累计销量已达到3万5千台,翻了两番之多。但随着我国四万亿资金刺激的消失,高铁、城镇建设等步伐的放缓,以及世界经济的动荡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导致2012年的整个行业产品销售急速下滑,截至2012年8月累计销售已不足2万5千台,同比负增长30.35%,国内工程起重机行业整体形势惨淡。

2012年作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之年.国家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国际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直接影响到我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内需的增长。首先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中央确定2012年稳中求进的经济思路,为避免经济下行、稳定经济走势,国家新一轮的刺激投资计划呼之欲出,这对工程起重机行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其实是货币政策保持稳定:进入2012 年以来,我国央行屡次实施降息及下调备金率来刺激经济,但随着美国货币宽松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问题依然严峻,产品出口依然面临很大压力。另外是市场需求相对饱和:过去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拉动经济政策,国内企业盲目扩张,随着今年经济增速放级,国内工程项目开工率严重不足,导致行业市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2013-2018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展望分析报告》系统全面的调查了工程起重机产品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结构、企业竞争力指标、产品品牌价值等方面内容,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进出口数据主要来自海关及商务部,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为保证报告的翔实、准确可靠、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报告对统计样本数据进行必要的筛选、分组,将宏观样本数据、微观样本数据紧密结合,并采用定量研究为主,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数据蕴含的内在规律和潜在信息。同时采用统计图表等多种形式将研究结果清晰、直观的展现出来,多方位、多角度为咨询者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参考信息。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工程起重机产业分析

第一节 工程起重机产业的基本概述

一、工程起重机的定义

二、工程起重机产业的内涵

三、工程起重机产业链及周边产业

四、工程起重机的特点与分类

第二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的历程

二、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的环境要素解析

三、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

四、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取得的发展成就

五、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解析

一、2010年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综述

二、2011年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势头

三、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综述

第四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二、对比国外我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存在三大缺失

三、我国工程起重机产业遭遇的尴尬局面

四、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新凸显的问题

第五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我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应加快产业化速度

二、中国工程起重机发展亟需进行体制改革

三、国内工程起重机产品分级制度的构建迫在眉睫

四、促进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二章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背景

第一节 行业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研究背景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研究意义

三、工程起重机行业研究方法

第二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概况

一、定义及产品分类

二、工程起重机的含义

三、工程起重机行为的基本要素

四、工程起重机模式分析

第三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工程起重机的必要性

二、促进投资功能

三、融资功能

四、促销功能

五、资产管理功能

六、资产形态的灵活转化

第三章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市场运行动态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一、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市场规模

二、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企业排名

第二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动态分析

一、2010-2012年工程起重机企业投资动态

二、2010-2012年主要工程起重机企业融资动态

三、工程起重机市场热点分析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进出口统计分析

一、中国工程起重机出口占全球比重

二、中国工程起重机出口面临的问题

三、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进出口统计

第四章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供需平衡与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第一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二、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三、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供给总量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供给结构变化

三、工程起重机行业供给预测

第三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需求总量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需求结构变化

三、工程起重机行业需求预测

第四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供求平衡情况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供求平衡预测

三、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进出口分析

四、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进口情况

五、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出口情况

第五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进出口市场前景分析

一、行业进口前景

二、行业出口前景

第六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工程起重机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四、工程起重机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六、2011年1-9月工程起重机行业运营状况分析

七、2011年1-9月行业产业规模分析

第五章 2010-2012年工程起重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二、新进入者的威胁

三、替代品的威胁

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五、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第二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

二、区域集中度

三、企业集中度

第三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产品区域结构分析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不同区域产品供给分析

二、工程起重机行业不同区域产品需求分析

第六章 2008-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产销状况统计分析

第一节 2008-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发展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08-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销售状况分析

第三节 2008-2012年影响工程起重机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人口结构推动工程起重机市场增长

二、持续发展的经济推动需求

三、健康观念保证需求

四、品牌信誉分析

第七章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形势与营销战略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形势分析

第二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供需形势分析

一、工程起重机行业供需现状

二、工程起重机价格或将反弹

三、在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对策分析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第四节 2010-2012年我国工程起重机上游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一、创造性地开拓市场

二、加强市场分析

三、注重建设现代化营销网络

第八章 2010-2012年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技术特点分析

第三节 工程起重机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咨询热线:400-600-8596 010-6034381

2第九章 工程起重机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状况对价格走势影响深度分析

第一节 工程起重机产品主要原材料构成分析

第二节 主要原材料2010-2012年价格及供应情况

一、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二、原材料行业产能及供给分析

第三节 2013-2017年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

一、价格预测

二、供给量预测

三、上游原材料产业议价能力分析

咨询热线:400-600-8596 010-6034381

2第十章 工程起重机投资与前景分析

第一节 工程起重机投资分析

一、2013-2017年工程起重机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二、工程起重机项目投资的政策规定

三、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投资面临的市场风险

第二节 工程起重机产业发展前景

一、全球工程起重机产业趋势分析及产能预测

二、2013-2017年工程起重机市场规模预测

起重机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2

欧式起重机的概念实际上只是与国内国产起重机相区别而已, 它在基本构造与传动形式上和国内的起重机其实没有明显的区别。在当下的中国工业制造业, 国产起重机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欧式起重机的设计与生产基于欧洲各国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生产制造工艺, 提高了产品的性能, 结构上更加精炼, 运行也更为稳定, 对于欧式起重机在中国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欧式起重机的技术特点

1.1 尺寸小

欧洲在材料的加工与制造水平上相比较中国有着明显的领先, 所以在满足同等工作性能要求的情况下, 欧式起重机的尺寸大小往往会比国产起重机更小, 而且由于欧洲特色的设计理念影响, 欧式起重机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尽可能地压缩其各种结构。尺寸小的优势就在于降低了基建上的成本。而在尺寸方面, 由于技术条件等原因的限制, 国产起重机大多过于笨重, 虽然也在积极研发推新, 但是和欧式起重机还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

1.2 有效工作空间大

欧式起重机的设计理念偏向于提高吊钩的极限, 尽可能地压缩了整机上沿到钩头的尺寸, 有效地缩短了厂房下玄到钩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意义在于当厂房的高度确定时, 大幅度增加了起升高度;由于欧式起重机相比国产起重机整机尺寸要小得多, 所以在使用欧式起重机工作时将会大大增大厂房的有效工作区域。

1.3 能耗低

欧式起重机均已实现以电动葫芦作为起升机构, 电机转速大多在2000转以上, 但同等吨位的欧式起重机功率却仅仅只有国产起重机的一半, 甚至更少。使用转速高、功率小的电机是欧式起重机的一大特点, 在运行过程中减少了能耗。国产起重机虽然也有已部分实现了电动葫芦的起升机构, 但是绝大多数都在32吨位以下, 与品牌的欧式起重机相比, 在高度、能耗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

1.4 运行稳定

全变频控制也是欧式起重机的一大特点, 再加上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科学的整体结构, 欧式起重机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较小, 运行十分稳定。而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却常常困扰着国产起重机的制造商及其使用者。

2 当前欧式起重机的关键技术

2.1 轻量化技术

(1) 桥架轻量化技术。为了达成轻量化的要求, 新型轻量化起重机桥架采用了:四梁结构形式、全偏轨焊接轨道箱型主梁、科学的端梁模块化等先进的设计理念, 并且从材料上的选择也更加合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小车轻量化技术。老式的起重机小车架选用的布局方式为超静定结构, 布置上的优化不足, 使得起重机不仅成本高昂, 而且体积和质量过大。而新型轻量化起重机使用的是三支点静定支撑形式的工字型三梁小车架, 它的横梁选用开口滑轮梁。这种新型的小车架的刚度在垂直方向上满足需求, 减小了起吊重物的振动;在水平方向上, 这种小车架具有不错的柔性, 足以承受在运行中产生的一定量扭转变形, 可以使四轮支点适应主梁的变形。 (3) 起升机构轻量化技术。起升机是起重机中最大的部分, 它的结构形式、高度、重量对于起重机的整体轻量化指标有着重大的影响。老式起重机起升机构传动链尺寸巨大, 结构形式也过于臃肿, 使得其整体的质量以及外形尺寸都很大。经过优化的新式起重机起升机构布置如图1, 选用的是工字型梁、无整体安装平台结构。整个结构中与小车架梁端相互连接的只有一个减速器简支座、一个卷筒轴承座以及一个铰接支座, 结构的支撑形式精简, 通过优化传送链, 大幅度增加了起升高度, 从而增大了厂房的有效工作区域。这种新式起重机起升机构达到了使起重小车结构精简紧凑、降低整机高度的目的。

2.2 智能化控制技术

(1) 精确定位与防摇摆技术。精确定位与防摇摆技术是指结合起吊物摇摆的物理性质和起重载荷摇摆的实测数据, 通过3D建模和计算就可以预测出载荷摇摆的相位及幅度大小。这种技术打破了以往对于起重机摇摆问题的原有认知, 创造了起重机转变为起重机器人的新思路。 (2) 故障诊断及安全保护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着采集、处理、导出、远程监测平台等部分, 可以把动态运行、快速维护等方面的状态进行重点检测, 有效保障了起重机运行时的安全稳定。 (3) 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起重机的运行方式, 可以让起重机能够容易适应各种环境, 并且能够安全高效的自动运行。随着现代控制技术, 网络引导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 起重机的自动控制系统也逐步成型, 并且已经运用在了全自动冶金起重机等领域, 解决了不少难题。 (4) 在线检测及安全评估技术。在线检测及安全评估技术最重要的地方在于起重机安全光钎光栅传感数字化检测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技术, 满足了大型桥式起重机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线监测要求。设计人员依据大型桥式起重机工作状态时应变数据信息量很大的特点, 选用了前沿的C/S结构以及3D建模技术, 模拟了大型桥式起重机实际工作时的工作流程, 实现了理想的人机交互环境。 (5) 材料损伤寿命评价技术。这项技术基于断裂力学并且结合了声发射能量理论, 通过建立参数拟合、神经网格分析等模型来预测金属结构的剩余寿命。材料损伤寿命评价技术的本质就是选用声发射检测技术, 检测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材料与焊接结构材料过载造成的形变损伤以及疲劳引起的疲劳损伤, 通过得到的信号特征来预测桥式起重机机械材料的损伤以及其寿命剩余。

3 分析欧式起重机的不足

欧式起重机对于工况的要求很严, 不能超负荷运作, 而且大多数欧式起重机常常只能适应一种工况;由于欧式起重机体积小、重量轻, 也使得欧式起重机相比较国产起重机而言运行速度比较低;欧式起重机往往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 而且由于做工精良、性能较好, 所以其购置或是后期维护的成本都很高。

综上分析来看, 欧式起重机也不是所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的, 其之所以能在中国获得较大市场, 一方面是由于其在某些方面性能的优越性, 另一方面则要归结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自身问题了。

4 结束语

就目前中国起重机行业的现状来看, 中小型企业大多偏向于使用国产起重机以节约成本, 而大型企业逐渐青睐于欧式起重机, 最求其在各方面性能得优越性。虽然欧式起重机很多方面领先于国产起重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国产起重机也会快速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市场需求。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工业正处在腾飞的新阶段。近些年来, 工业上对起重机的需求越发多样化, 吸引了众多品牌的欧式起重机大量进入中国, 并且得到了广泛使用。文章作者着重对欧式起重机在中国发展的现状进行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欧式起重机,轻量化,智能化控制,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程文明, 李亚民, 张则强.桥式起重机与门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的关键要素[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2, 1:41-49.

[2]赵学任, 刘树梓, 金梅.浅谈桥式起重机在新建厂房的选型及综合效益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30:76-77.

[3]杨瑞刚, 徐格宁, 范小宁.桥式起重机结构可靠性失效准则与剩余寿命评估准则[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0:95-100+177.

显微外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3

关键词:显微 外科护理 发展现状 展望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87-01

显微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临床上断指、断肢及其他的组织、器官损伤等问题得以获得有效治疗,为诸多伤患创造了康复契机。护理人员作为临床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显微外科中承担着探查病患的病情、为病患实施动态的体征监测、辅助医师开展紧急处理、抢救与治疗工作等诸多任务,直接地关系到治疗工作能否成功。因此,立足于显微外科当前护理工作的实际状况,对未来的发展以及完善实施展望,是推动显微外科治疗与护理工作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下面就对护理现状及未来展望加以论述:

1 显微外科护理工作发展现状

1.1 指骨缺损再造护理。指骨缺损多由于意外事故造成,医师普遍通过再造指功能,使病患得以康复,在治疗工作中,护理人员主要承担术前准备、循环危象处理、康复锻炼几项工作,具体如下:

(1)术前准备:以温肥皂水(无刺激)清洗病患双手、双足,清除污垢与掌胼胝体;术前1天,剃净术区毛发、指甲/趾甲,清洗吹干,以纱布包裹;检查血管运行情况及动脉搏动状况,保护病患供血区与受血区的肌腱;实施静脉充盈训练,使静脉扩张;将血压计置于供受血区的肢体上,测量脉压差。

(2)血循环危象处理:再造术后,正常指腹/趾腹的颜色为樱桃红,略有张力,毛细血管充盈,若患者趾体的皮肤温度降低、色泽改变,但毛细血管返流正常,趾体肿胀未有改变,则可能发生血循环危象,应及时进行解痉治疗。

(3)康复锻炼:术后14天,以揉捏、按摩等方法对再造后的手指进行康复锻炼,从远处向近处推进,揉捏、按摩约10min以后,引导病患进行静力收缩活动,约20次~30次;术后3周,实施伸指运动,以使肌肉力量得以增强;术后4周,实施伸、握、举、对掌等训练,锻炼指骨灵活性。目前,在康复锻炼中,护理人员已经就训练内容、训练层次、指导方法、效果评价等开展了诸多研究,加强了认识,并积累了诸多经验。

1.2 断肢/断指再植护理。断指、断肢的护理主要体现在心理护理、指/肢运送、常规观察、血运观察、血管危象处理及功能康复锻炼几个方面。

(1)心理护理:病患心理状况与情绪变动对再植的成活率有直接影响,若伤后焦虑、悲伤、抑郁、恐惧等心理情绪过度,护理人员必须给予其劝慰、开导、鼓励,以避免交感神经紧张诱发血管危象。

(2)指/肢运送:断指、断肢保存质量,与肢体血液循环重建存在紧密联系,据报道,目前再植存活时间可到96h(断指)、42h(断肢)。护理人员目前普遍将断指、断肢置于无菌塑料袋中,紧密包扎并置入2℃~4℃室温保存运送。

(3)常规观察:定期清洁病室,保证环境清新干净、无菌无毒、温度与湿度适宜,温度可定为25℃~28℃,湿度则可定为50%~70%;术后3天,若病患体温始终未将至38℃以下,尿量发生重大变化,则要密切观察再植部位是否出现炎症改变,及时地为患者補充血容量,以免发生感染或肾衰症状。

(4)血运观察及危象处理:护理人员通过对再植后的皮肤颜色、温度、张力与毛细血管充盈的时间进行观察,以掌握病患血运情况,以指腹饱满度降低、肤色失去红润感、弹性减弱、出现肿胀现象、毛细血管的充盈时间缩短、皮肤温度降低作为血管危象的判定指征;在发生血管危象后,多采用局部按摩、滴注肝素或者高压氧等方法进行处理。

1.3 皮瓣移植护理。组织创伤后,显微外科治疗多采用皮瓣移植方法,以往时期,医师以及护理人员普遍只能以肉眼方式对皮瓣进行观察,不够精细、准确,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目前,护理人员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开展观察,则有效改变了这一现状。显微外科技术下,游离皮瓣移植组织的实际情况、组织存活性的预测、灌注治疗可靠性、血液循环动态监测均成为了现实。而且,血氧饱和度仪逐步应用到显微外科技术中,为此间治疗及护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可使脉搏、血管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等得到及时准确的测量,进而帮助护理人员掌握血管危象的发生预兆以及已现危象的类型。此外,多普勒超声探测仪、电磁探测仪、激光探测器、热敏探测仪等均用于此间护理工作的血流探测中,使得血管丛情况得以精准测定,皮瓣存货状况获得有效预测。

2 显微外科护理工作未来展望

从当前护理状况来看,在今后工作中,显微外科护理人员通过努力改善护理工作质量,主要可以使显微外科的护理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发展:①信息化:护理人员更为熟练、精准地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等用于手术预测、设计、操作以及监护等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现代化要求;②专业化:护理人员对持续发展的显微外科专业理论不断进行学习,进一步提升其自身专业素质水平,是护理学的专业特征更为显著;③动态化:在运用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同时,护理人员在血运观察这一重要护理工作中,将使动态性更为凸显,提高各项指标的科学化、客观化、精准化;④深入化:为使显微外科护理的发展获得理论基础,在未来工作中,显微外科护理的杂志、论坛等学术交流载体将更为全面、多样、专业等。

3 小结

显微外科所开展的临床治疗工作,多为再植、再造、移植、重建等,与病患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治疗中,伤情探查、体征监测、紧急处理、抢救护理、手术治疗护理等工作缺一不可,护理人员责任重大。目前,显微外科护理工作在断指/断肢的再植、再造及皮瓣移植等方面均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与当前时期显微外科发展态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从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动态化、深入化等方面,实现进一步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东,刘银平,孙锋,等.急诊多指再造26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6):503-505

组织学习现状与展望 篇4

组织学习现状与展望

摘要:组织学习是当前管理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本文对组织学习的基本概念,组织学习的`机理,组织学习的障碍,以及促进组织学习的方法和工具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述,对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评析,最后提出了我国今后在组织学习方面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Abstract: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s a hot topic both in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ircles.Based on litera~ture sreviewing,some important aspects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such as its basic concept,mechanism,obstacles,and methods and tools for promoting it,have been anal yzed and summarized in detail.At last,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e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ome important topics for future studi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作者: 陈国权马萌 Author: MA Meng MA Meng MA Meng CHEN Guo-quanMa Meng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期 刊: 中国管理科学 ISTICPKUCSSCI 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年,卷(期): ,8(1) 分类号: C936 关键词: 组织学习 组织变革 知识管理 Keyword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机标分类号: N94 C93 机标关键词: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hot topic系统分析热点问题基本概念学习方学术界企业界障碍文献课题机理管理工具方法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辅助生殖技术现状与展望 篇5

1978年7月25日,随着世界首例试管婴儿Louise Brown的诞生,揭开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研究的序幕,此后,体外受精(IVF)技术不断成功用于多种不孕症的治疗。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400万的婴儿通过该技术出生,IVF技术发明人Robert Edwards博士也因此获得了201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ART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中国生殖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ART在近30年里也飞速发展。

一、中国ART的发展现状

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在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诞生。随后首例赠胚试管婴儿于1988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诞生。1995年2月,中国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诞生。目前,中国内地已经有百余个生殖医学中心能够开展常规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技术,且能保持稳定的成功率。中国ART衍生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在比利时诞生了人类首例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试管婴儿。1996年4月,中国首例ICSI试管婴儿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诞生。目前,无论是来自自然射精的精液,还是取自附睾、睾丸、逆行射精膀胱内的精子行ICSI,甚至是精细胞ICSI,都获得了成功。然而,ICSI技术避开了人类生殖的自然选择过程,有可能会增加后代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已有研究表明,Y染色体长臂基因或基因簇微缺失与无精或严重少弱精有关。此外,严重少精子症、弱精子症患者染色体异常包括嵌合体比例较正常人群高。因此,ICSI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重视术前的遗传学咨询及检查。1989年,英国学者Handyside成功地采用PCR技术分析卵裂球的性别构成,完成了世界首例植人前遗传学诊断(PGD),开创了产前诊断的新纪元。中国首例PGD于1999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随着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植入前诊断染色体非整倍体及胚胎性别获得成功后,多重PER、荧光PCR和多色FISH等技术,特别是1999年以来开展的间期核转换、全基因组扩增和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相继用于PGD,促进了PGD技术的应用。目前中国有2O余家PGD中心能够进行相应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冷冻技术在中国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中国首个人类精子库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创立,并于2004年向社会开放自存精子服务。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癌症患者的增加,女性生育能力保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卵母细胞及卵巢组织冷冻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2006年1月,我国首例、国际上第2例“三冻(冻卵、冻精、冻胚胎,再解冻移植入母体子宫内)”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目前,国内开展卵母细胞冷冻的中心有30余家,尽管2011年应用卵母细胞冷冻技术治疗的患者仅有300余例,但临床妊娠率也达到了30% 的较高水平。

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多胎妊娠率高,促排卵药物的过度使用,配子捐赠在临床应用时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等相关问题。

二、中国ART的管理现状

自2001年,卫生部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如2001年卫生部第l4号部长令发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2003年颁布《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评审、审核和审批管理程序》,2007年颁布《卫生部关于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设置规划和监督管理的通知》,并公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12家医疗机构成为人类ART及人类精子库培训基地。截至2011年,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有178家ART治疗中心,覆盖除西藏外的3O个省级行政区域,年开展ART治疗超过18万个周期,临床妊娠率近5年来稳定在40%左右。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严防ART商业化,引导中国ART沿着健康、实用的轨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每周期移植胚胎总数不得超过3个,其中35岁以下妇女第1次助孕周期移植胚胎数不得超过2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了多胎妊娠的发生。但是,进一步减少ART的合并症,还有待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近年来,虽然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和执法力度,但是仍有一些未经批准的单位违规开展人类ART和人类精子库技术工作。已被批准的单位,有的未严格执行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伦理原则的规定,违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中“对于多胎妊娠必须实施减胎术,避免双胎,严禁三胎和三胎以上妊娠分娩”的规定;有的超出批准范围开展业务。这些导致ART在一定层面的滥用,多胎妊娠等并发症的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经济负担。2013年2月5日,卫生部、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启动了人类ART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开展ART和运行人类精子库的行为;医疗机构超出批准范围开展ART的行为;非法买卖配子、合子、胚胎的行为;实施代孕技术的行为;违规采供精、使用不具有“人类精子库批准证书”机构提供的精子的行为;在开展人类ART过程中擅自进行性别选择的行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参与非法ART的行为;非法销售、滥用促排卵药物的行为;其他违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军队医疗机构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行为。并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随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将有效地促进我国ART管理水平,促进ART质量控制与评估标准的制定、ART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国家级质量控制中心的设立、ART质控与评估的开展。

三、中国ART的科学研究现状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山东大学省立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别筹建了辅助生殖、生殖内分泌、生殖遗传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生殖医学研究发展史上一件尤为重要的事情。围绕当前国际及国内重大的生殖医学问题,这些重点实验室组织全国各地生殖中心与科研院所承担了“雌性生育力维持调节机制研究及生殖资源库建立”、“排卵障碍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研究”、“辅助生殖诱发胚胎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和机制研究”等重大研究项目,紧密追踪辅助生殖相关研究的前沿方向,以创新ART、提高辅助生殖的效率、明确辅助生殖的风险与安全性为主攻研究方向,采用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推动我国生殖医学研究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通过这些全国性大型的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女性生殖健康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提出女性生育能力保护的策略、进一步完善ART风险评估及各项临床标准的建立、促进分子与细胞遗传学诊断方法的改善与相关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中国ART的展望

回顾过去的30年,控制性超促排卵、冷冻保存、ICSI、改良的胚胎培养技术、经阴道取卵技术、配子捐赠等技术的发展成就了生殖医学的今天。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ART的安全性研究,ART的改进及人文关怀研究,重视生育能力保留问题,发展PGD技术,开展干细胞在ART及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体外培养的研究,加强对辅助生殖机构的监管,推进ART规范化培训,建立我国健康、安全、高效的ART平台。

1.ART的安全性研究:辅助生殖本身非生理性的特征,引发了相应的“生殖安全性问题”。其可能与高流产率、早产、先天性畸形、低出生体质量、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表观遗传学修饰异常、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成年期疾病发生有联系。为解决此问题有必要建立长期随访和报告制度。同时,提高胚胎培养水平、胚胎筛选能力、囊胚培养能力,提倡单胚胎移植,减少多胎妊娠也将是未来几年内ART管理的重要环节。

2.ART的改进及人文关怀问题:常规IVF治疗过程需要一定的刺激时间,多次的注射,频繁就诊及监测,造成患者压力和焦虑情绪增加,迫使一些患者退出治疗。有必要开发性价比更适合我国目前发展中国家国情的ART。郎景和院士多次强调,医师要加强人文修养,给予患者的首先是关爱、帮助、慰藉,要充分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患者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对于接受ART治疗的患者更应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3.生育能力保留问题:随着生育年龄后延及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女性保留生育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卵母细胞冷冻、卵巢组织冷冻为她们带来了希望,也成为生殖医学重要的研究方向。加强生育能力保留相关基础机制的研究,才能使我国的生殖医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行列。

4.遗传性疾病PGD的研究和应用:随着高龄、反复自然流产、反复IVF失败女性的增多,使需要应用PGD的患者也在增加。同时,随着与疾病有关基因的研究的深入及数据的积累使得植入前基因诊断成为现实。如BRCA1、2基因与乳腺癌和(或)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相关,对于有乳腺癌和(或)卵巢上皮性癌家族史的个体,上述两种基因的植入前筛查将有助于排除携带这两种基因的后代。目前对于某些隐性遗传病,我们通常采用产前诊断。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在一张芯片上同时检测500个基因,如果某一隐性基因纯合子与一种严重的疾病有关联,我们可以用该方法在胚胎植入前进行筛选、排除。多基因诊断芯片的开发与应用有望成为PGD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明确,PGD是一把双刃剑,目前虽然对PGD儿童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未提示胚胎活检影响生长发育,但模型动物的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随着囊胚玻璃化冷冻技术的成熟,囊胚期活检可能取代卵裂期胚胎活检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5.干细胞在ART及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开创了体细胞生殖的先河。多利羊只具有单亲的遗传物质,它的出现是生殖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克服了诱导基因组融合并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等一系列科学难题。如今这种研究思路已被用于各种哺乳动物模型中。如果我们能实现体细胞生殖,那么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依赖于精卵捐赠,与之伴随的社会和法律争议也可迎刃而解。2012年10月,13本京都大学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论文,成功从小鼠的人工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中培育出卵母细胞,并使其体外受精后产下健康后代。该研究团队2012年成功从小鼠的iPS细胞中制造出具有生殖功能的精子。这两项研究成果如果能用于人类,则可通过人体的皮肤细胞制造出iPS细胞,再用iPS细胞制造出的精子和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使无法产生精子或卵母细胞的夫妻获得继承自身遗传基因的后代。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目前再生医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优化多种成体干细胞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技术,改进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建立骨髓等来源的成体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技术,并对诱导细胞的免疫表型、分化调控、生物学特征、体内外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估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已为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积极推动干细胞临床标准的制定和干细胞研究相关人员的培训应成为干细胞技术研究良性发展的必要元素之一。6.在体外受精并培养胚胎至成熟技术的研究:英国作家Aldous Huxley在其1932年出版的《美丽新世界》小说中将体外受精视为科幻,如今体外受精技术已成为现实。他当时还描述了另外一个概念—— 体外培养,即在体外受精并培养胚胎至成熟。自从该书出版后,世界各地学者开展了一系列体外培养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13本的研究者曾成功地在体外培育出一只发展至妊娠中期的羊胚;二战后,Johns Hopkins大学也有学者在体外尝试培养啮齿目动物胚胎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主要研究人员的退休,该项目也中断了。根据目前一些国家法律的规定,在实验室中培育人类胚胎的时限是两个星期,也导致该技术进展缓慢。一旦这种技术实现,对代孕的需求以及与代孕技术有关的争议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也应该认识到这项技术的伦理争议,比如参与克隆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可以不用代孕母亲而完成他们的实验;还将对劳动女性的劳动保障及健康保险产生冲击,意味着女性不再需要产假;父母的职责也会因此发生变化;父母与子女的联系可能因此削弱。

黄陵供水的发展与展望 篇6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塬,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小。2004年黄陵矿业集团煤炭开采造成水库来水重要支流断流,加之近几年连续干旱少雨,水库水位急剧下降,截止2009年3月水位降至死库容以下。县城供水形式由重力供水变为动力供水,供水成本相应增加。同年启动了王庄河应急供水水源工程,有效缓解了县城供水水源压力。但是随着县城城市框架的拉大,用水量逐年增加,水源问题已成为围绕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县自来水公司,作为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承担着县城城区居民生活和党政机关事业的供水工作。从引水管线的管理维护到自来水的生产处理、销售、抄表、收费、城区管网的抢修维护。作为一个窗口行业,工作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供水企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

回顾过去,在“十一五”期间,黄陵供水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取决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与公司积极工作,多请示、多汇报得到政府理解与支持分不开。2006年原引水工程贷款720万元到期,年利息达42万元,当年水费收入135万元,公司在职员工78人,负担重、压力大,在取得政府调研认可的同时,县财政分二次全额偿还了引水工程贷款,为公司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同年积极争取政府投资220万元进行了城网二期改造,同时被省人事厅、水利厅评

为全省“十佳供水企业”。2007年—2008年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投资135万元进行城网续扩建改造,并邀请县、市价格主管部门对公司供水成本进行监审,召开听证会,对供水价格进行了调整。2009年--2010年在职职工工资大幅上调,在供水价格倒挂情况下,积极争取省、市水利部门投资25万元,更新改造了化验室,新增水质化验车一辆,配臵化验设备,使原化验7项增加到21项。并投资3万元,先后派出4名同志参加省上举办的化验员岗位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同时安排公司4名副职2名科长到省内外学习其它水司管理先进经验和管道安装新技术。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单位,连续二年被授予“县级园林单位”和“市级园林单位”。

从2005年开始,公司结合城网改造,进行了拉网式支管道和户表改造,同时,规范了新建住宅户表安装标准,新建住宅一律“户外计量、抄表到户”,使水费抄见率、回收率大大提高。同时在改造中查处纠正不良用水行为28起。根据国家户表出户,户外计量政策的规定,从2010年4月份开始,安装智能水表1700块,改造小区供水设施11处,实行抄表到户,有效降低了居民用水额外负担,得到群众一致认可。

在供水机制创新方面:

一是按照政府会议精神,严把进人关口,2005年至今除梨园供水站安排7人外,公司人员从78人,下降到69人,减少9人,减少了人员支出成本。

二是由于人员减少,公司女多男少,供水面积扩大,工作业务量

增加,原营销科抄表收费人员短缺,公司积极改革,将原抢修班与营销科合并,成立城内和城外营销科,以河为界,两个科室分别负责各片区抄表收费和抢修安排任务工作,责任范围明确,解决了科室责任范围不准,推诿扯皮现象。

回顾总结过去,县城供水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2002年修建的净化水厂,在水处理工艺上,是根据郑家河水库的水质水量进行设计修建。它的水处理能力和水处理工艺有一定局限性。多年来,县城供水运行正常,且水质达标。一是水源地水源充足;二是源水属国家饮用二类标准。2004年由于黄陵矿业集团煤炭开采造成水源重要补水支流断流,加之缺乏足够降雨,2009年3月,郑家河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同年年底使用王庄河应急水源后,受季节和本身库容影响,水质出现阶段性波动。现有净化工艺难以适应新的水源水质和水量。新建7750m清水池建成可有效缓解此矛盾。

2、新建梨园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尽快纳入实质性前期工作,在今年完成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争取明年5月份前开工建设。

3、长远考虑我县县城供水水源。近期应对郑家河牛家庄支流地质恢复进行可行性研究,采取工程措施尽快恢复来水。在水源保护方面,重点考虑郑家河东边支沟水源保护,不能停留在划定区域和拉铁丝网,栽几根桩上。

我国玉米品种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7

1 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

16世纪中期, 我国开始引进玉米。经过几个世纪的种植, 玉米生产发展很快, 我国的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已居世界第2位。玉米也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 在现有的耕地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占到1/4左右。玉米具有用作口粮、饲料粮和工业原料等用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玉米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 我国的玉米消费口粮占38%, 饲料粮占48%, 出口占11%, 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占3%。进入90年代, 人们直接消费的玉米比重下降, 全国口粮消费玉米占19%, 饲料消费占68%, 用于工业原料和食品工业的占5%左右, 1990年至1994年出口玉米占总产量的8%左右。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和农业投入品数量的增加,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 90年代出现了玉米阶段性、结构性过剩。1995年之后, 由于消费增加和玉米产量减少, 我国年度之间进口少量的玉米。“十五”期间,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玉米总产量的增加, 我国玉米又有部分出口。近两年来, 在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在加工转化的拉动下, 玉米消费增长很快, 玉米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正在由供过于求向供求平衡转变。"十五"期间, 我国玉米消费年增长2.7%。由于消费增长提速, 目前我国玉米产需基本平衡的格局可能向供求偏紧的方向转变。2005年, 工业加工消耗的玉米多达2 300万吨, 几乎占当年中国玉米产量的16.5%, 比2001年增加了近一倍。玉米生产与消费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玉米加工贸易、市场消费都有很大影响。

2007年5月31日,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专题报道我国玉米价格上涨和消费情况;7月2日, 韩国《朝鲜日报》以“中国粮食短缺殃及韩国”为题发表社论。2007年4月, 中央电视台财经报道栏目以“玉米也疯狂”为题召开座谈会议, 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和玉米主产区的各方面专家一起研讨我国玉米价格上涨在社会引起的震动, 尤其是玉米籽粒加工对玉米生产的影响。2007年4月9日, 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 有关领导强调, 我国玉米消费必须立足国内生产,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加快玉米生产发展, 保障有效供给。

玉米从销售难到高价抢购, 从中央电视台专题讨论到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说明了玉米的生产不仅仅是农民、农业的问题, 而且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农村经济、玉米加工贸易的问题, 成为影响国际玉米市场、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问题。

加快发展玉米生产, 保证我国玉米供需平衡, 是摆在农业部门特别是玉米科研、生产以及玉米育种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长期的技术储备, 需要全面加强种质基础改良、创新, 不断提高生物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近十年来, 我国玉米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全国玉米平均亩产352公斤, 主产区省份玉米的平均亩产在376公斤左右, 亩产量最高的省份是吉林省, 为432.5公斤。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的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很低。“九五”以来, 我国审定通过品种的试验产量多数在700公斤以上, 目前玉米产区的实际产量与试验产量比较相差40%~50%。分析玉米生产过程, 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因素有环境条件、技术应用和品种的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技术投入和品种质量是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重要因素

2.1 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是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重要方面

2.1.1 干旱是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 生态类型多样, 地势地貌复杂, 山区、丘陵地势占绝大多数, 大陆性气候地区所占比重大, 降水分布在时空、地区之间不均匀。东北、华北春旱发生概率高, 干旱严重, 玉米播种困难。这些地区还容易发生夏季伏旱、春夏连旱, 秋季卡脖旱;黄淮海、京津唐以及西南地区等多发生夏旱或秋季卡脖旱等, 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成为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的紧张促使我们在抓紧兴建水利工程、人为抗旱、配套技术抗旱外, 应充分挖掘玉米品种本身的抗旱能力, 选育耐旱、抗旱品种。

2.1.2 病虫为害是玉米生产又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丝黑穗病、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矮花叶病、锈病等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红蜘蛛等主要虫害, 在玉米主产区年际之间、地区之间多有发生。2002年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的春玉米丝黑穗病大流行, 面积近106.7万公顷, 主要发病品种发病率在14%~70%, 一般品种发病率在7%左右, 感病品种发病率在9%~40%, 个别高感品种发病率在50%以上, 造成10%~15%的产量损失。黄淮海夏玉米区的茎腐病、矮花叶病和南方地区的纹枯病、锈病等也常发生, 给玉米生产带来很大影响。而且随着生理小种的改变, 对环境的适应, 部分病虫有向其它地区蔓延的趋势, 如南方锈病已经在黄淮海区小面积发生。

2.1.3 低温冷害是玉米主产区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

北方春播地区, 玉米播种后气温突然下降, 有时在玉米苗期或者拔节期出现低温寡照天气;东北、华北地区初秋温度变化大, 经常出现突然降温之后温度再回升的灾害性天气, 这些不良气候对北方玉米生产的品质和产量有很大影响。

2.1.4 土壤瘠薄是玉米产区普遍存在现象。

这些地区玉米多年连作,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多数有机质的含量在1%以下, 有机物或有机肥还田少, 地力衰减, 土壤瘠薄严重。目前, 玉米生产主要靠投入大量的化肥尤其是大量施用氮肥来补充土壤营养的不足, 增加投入, 得不偿失。在现有基础上, 应加快发展免耕覆盖, 实施保护性耕作等各项自然和谐的措施, 既能保蓄水分, 又可培肥地力, 提高产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提高土壤肥力。据测算, 玉米田的有机质每年可增加0.02~0.06个百分点。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 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对于一年两熟地区, 全程采用保护性耕作后, 每季作物可减少一次灌水量, 两季作物每亩可少灌水100立方米。据统计, 目前我国已经有2 000多万亩农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农业部提出, 力争在“十一五”末保护性耕作农田要达到6 000万亩。

2.1.5 阴雨寡照、风雨灾害严重同样是左右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玉米主产区黄淮海区域尤为明显。如2003年河南、河北等省夏玉米生长发育中后期遭连续多次遭受大风大雨袭击, 造成玉米大面积倒伏或倒折;2004年, 多个省份中后期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寡照天气, 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授粉和灌浆, 造成部分品种的授粉不良, 空秆、秃尖严重, 佛手穗、香蕉穗、哑铃穗等畸形穗大量发生, 籽粒饱满度差, 容重降低, 部分地块出现穗粒腐;2006年黄淮海区玉米生长中期连续阴雨, 影响玉米授粉结实, 使有些品种授粉不良、籽粒败育, 秃尖现象比较严重。

2.2 栽培技术不到位, 肥料和水资源利用率低

2.2.1 虽然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种子企业等单位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 但农民对玉米新品种的栽培技术掌握和应用到位率低。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形式化、内容概念化、技术通用化, 技术要求针对性不强,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品种生长发育时期对水、肥的需求和技术需要投入不到位。二是农民的老观念、习惯性的种植管理方式限制了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如种植密度普遍过低, 成为限制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目前, 玉米生产发达国家的玉米每亩种植密度普遍达到5 000~5 500株, 而我国尤其是西南和东北地区种植密度大多在2 500~3 500株。近两年, 经大力倡导情况虽有所改观, 但多数地区的种植密度仍然偏低, 特别是西南, 种植习惯难以改变, 多数仍停留在2 800株。应积极稳妥的落实各项技术培训和推广, 改变那些困囿玉米生产发展的传统种植习惯, 与时俱进采取各项措施发展玉米生产。

2.2.2 在玉米产区普遍存在化肥和水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资料介绍, 玉米的氮肥利用率仅在20%~50%, 多数地区是在30%左右, 磷肥利用率只有10%~30%, 钾肥利用率20%~50%;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为0.3~0.4, 均低于国际同类作物的平均水平。

3 品种是实际产量与试验产量存在巨大差异的内在因素

当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后, 继续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决定因素是品种的遗传质量。目前, 全国推广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多是国家审定通过的, 其中种植100万亩以上的品种中, 国家审定品种面积占79%。同样, 我们也清醒的看到, 像掖单13号、农大108、郑单958等实际亩产量在500公斤以上水平的品种数量不多, 有的品种虽然在某一区域实际产量表现不错, 但在抗病性、抗倒伏性、抗逆性、适应性等方面存在差距, 导致品种广适性差, 产量年际间、地域间波动大, 品种的实际产量和试验产量相距很大, 品种的生命力很短, 推广价值有限。

综上所述, 提高玉米实际产量的主要途径, 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各项技术的到位率;另一方面是改良品种, 提高品种的抗逆水平, 特别是综合抗性水平。

摘要:本文概要阐述了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分析了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 认为环境因素、技术投入和品种质量是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重要因素;栽培技术不到位、肥料利用率低、水资源利用率低是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主要技术因素;品种差异是实际产量与试验产量存在巨大差异的内在因素。提高玉米实际产量的途径一方面要切实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各项技术的到位率;另一方面要改良品种, 提高品种的综合抗逆水平。

关键词:玉米,品种,环境,技术,因素

参考文献

[1]季广德, 王守才, 孙世贤.公平、科学、公正推进玉米产业发展[J].中国种业, 2007, (7) :21~23.

[2]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玉米品质区划及产业布局[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3]孙世贤, 杨国航.中国玉米品种科技论坛.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国内废铜市场现状与展望 篇8

一、再生资源产业充满潜力

1.再生资源产业蓄势待發

再生资源是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态赋存,但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途径而使其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再生资源产业则是循环经济模式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覆盖循环经济三原则中的“再利用和资源化”两大领域,是静脉经济的最重要支撑。为应对天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大力發展再生资源产业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發展与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新兴的“老行业”,再生资源产业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广阔的發展前景。

2.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再生资源产业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中,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负担着将各种有价废弃资源输送回社会生产活动的“静脉输血”职能,其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十五”期间,我国回收的再生资源总量约4亿吨,年均回收量约8000万吨,年均增长率在12%以上。2009年,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和發展,提高我国再生资源行业整体利用效率10%以上,产值年均增长25%,力争到2015年产值达1.5万亿人民币。废弃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可以显著降低整个生产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完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低碳经济的發展原则。

3.再生资源产业各子行业分析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加,除传统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以外,回收范围和种类逐步向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等非金属再生资源方向發展。同时,随着我国近十几年来电子产品、汽车和大型机电设备的广泛使用,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汽车船舶和机电设备等,成为再生资源發展的新方向。由于再生资源种类繁多、回收利用各具特点,逐渐形成不同的子行业,主要包括:钢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电子/车船/机电设备。

再资源产业三要素“政策、技术和渠道”,政策方面,随着资源循环利用进入“节能环保产业”规划,行业的發展具备了理想的外部环境。技术方面,一大批企业已经掌握了环境友好的先进处理技术。资源回收渠道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回收体系建设较为落后,非法小作坊遍地开花,而正规处理企业却难以获得废弃物渠道资源。但随着资源循环利用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及各类政策密集出台,废弃物资源的回收渠道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前景光明。资源循环利用进入“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标志着再生资源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發展高峰时期。

目前,物资再生企业共有30000多家,回收网点9000多个,回收加工企业近1200家。其中,国有企业占40%,股份制企业占50%,个体企业占10%。

4.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行业

废有色金属是另一种重要的再生资源,和钢铁一样其自然损耗率极低,可以实现循环利用。废旧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包括铜、铝、铅、锌等四种金属,其中铜和铝占据绝大部分。与原生矿石相比,利用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再生产品,可以显著节能减排。我国2008年再生金属生产月530万吨,相当于节约2846万吨标煤、17亿立方米水,减少固废排放9.2亿吨、减少SO2排放45.8万吨。

5.有色金属资源再生行业现状

我国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行业目前的主要问题仍旧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不够,仅2007年我国就有大大小小5000多家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企业,行业龙头型企业较少、亟待整合。多数企业的设备水平较低、加工技术落后、二次污染控制能力较差。此外,我国废旧金属回收利用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我国每年进口各类有色金属废料约700万吨左右,国内回收约200万吨左右,但目前已经投产和在建的产能达到2000万吨,产能明显过剩。虽然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但近年来在国家大力發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有色金属再生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發展。

(1)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处理企业截止2008年,年回收利用5万吨以上再生铜企业达到10余家、再生铝企业4家。(2)大型再生有色金属工业园区的建立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台州、宁波、天津、太仓、全通等5个第一批再生金属园区的处理量已达到全国总处理量的40%~50%。海关、商检、金融、担保、物流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3)再生有色金属资源的回收处理技术有所提高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我国再生有色金属的回收处理技术有所提高。如江钨集团赣州再生铜项目,引进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联合研發的火法精炼高导电铜(FRHC)技术,大幅提高了我国紫杂铜直接利用生产铜杆的技术水平。河南豫光金铅则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研發掌握了底吹熔炼

鼓风炉炼铅工艺处理废杂铅。目前再生金属资源产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集中了全国80%的再生金属资源加工厂=每年回收利用了全国75%的废杂铜和铝。形成了广东南海、清远,浙江台州、宁波、永康,天津静海等,以进口废旧有色金属为主的加工利用地区,以及山东临沂、湖南汩罗、河南长葛、辽宁大石桥等,以回收国内废旧有色金属为主的集散地。从目前来看,从事或部分从事再生有色金属生产的大中型企业有:

格林美国内最大的利用废旧钻镍金属资源再生超细钻镍粉末的上市公司。废旧钻镍资源年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超细钻镍粉末产能分别为1500吨和1300吨。此外,公司还从事废铜的回收和利用,可年产电解铜1000吨以上。

齐合天地位于浙江台州的一家从事混合废金属回收、拆解加工处理及资源循环再用的香港上市公司,中

国最大的进口混合废金属再生企业。主要业务为进口各类废旧电机、废电线和电缆等混合金属进行分类、拆解并加工未规格单一、可重复利用的再生金属,如铜杆、铝锭等。同时,公司还从事电机磁力钢片的再制造业务。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23.4亿港元。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74位。中国最大规模的铜加工产业基地,年再生铜利用量超过40万吨,是中国再生铜利用量最大、利用水平最高的企业,产值达200亿元人民币。

二、废铜产业情况

1.废铜的种类和来源

2.我国废铜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冶炼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加工企业不断扩展,导致原料需求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例如,江铜集团旗下冶炼厂年产阴极铜板100万吨,其中消耗自有矿16万吨,进口矿34万吨,废杂铜50万吨。可见在国内冶炼企业产能迅速扩张,而矿石原料供应速度却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冶炼厂对于原料的需求将越来越依赖于废杂铜。

从2011年到“十二五”末,国内铜冶炼及深加工将新增产能750万吨,未来中国对铜原料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12年,精炼铜产能将比现在高出190万吨,相当于2010年全年废铜进口总量,在这些新增产能中,将有一半以上是以废杂铜为原料。

此外,本已处在行业竞争激烈阶段的铜加工企业的利润被近年来快速上涨的精铜价格进一步侵蚀,不少加工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考虑在自身原料中加入具备相对价格优势的废铜以降低原材料成本。

从上面列表可以算出,铜材加工产能到明年也将扩大200万吨左右,这部分产能将会消费不少高品位铜米、光亮线等废杂铜,高品位废杂铜的竞争比现在也将更激烈。

3.废铜国内贸易特征

由于废铜不是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其种类众多,各品种之间的品质差异不稳定。正是由于废铜的这种特性,在实际交易过程中贸易商需确认每一批货物的品质,并就每一批的价格进行谈判,市场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定价机制。因此废铜市场的交易成本高,价格体系比较混乱。广东作为国内最大的废铜交易市场,废杂铜作价主要依据灵通报价,但也有不少贸易商采用长江现货、上海期货的价格体系作参考。品种繁杂,作价多样是其固有特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废铜进口主要掌握在广大的中小企业手中,大型铜企业直接介入的很小。因此废铜经营方式很灵活,销售渠道多样。像光亮线、干净通讯线铜米品质均匀,品位高,可直接用于铜材加工的基本销售给铜材加工企业,由于铜材加工企业将此类废铜当电铜的替代品,因此在价格上有铜冶炼企业无法企及的优势,只要不出现铜价暴涨或长时间持续上涨,光亮线、干净通讯线铜米等优良的废杂铜基本用于铜材的生产。而只有铜加工企业无法使用的2#铜、破碎水洗铜、铜砖等才转入冶炼原料。由于没有规模介入,几大冶炼企业在废杂铜上的话语权缺失,也是目前废杂铜供应紧张、波动过大的原因之一。

4.十二五期间国内废料市场产业与税收政策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發展推进计划》强调,到2015年,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和产量比重明显提高,其中再生铜占当年铜产量的比例达到40%。

由于政府大力提倡提高废铜的整体利用率,国内废铜回收行业从2001年起开始享受增值税退税政策。该优惠政策于2009年取消,但相关企业仍享受退税补贴,2009年为70%,2010年为50%。从2011年1月开始取消退税也就意味着国内产业需全额缴纳17%的增值税。受此影响,2010年四季度,废铜采购商纷纷赶在改革政策出台之前补库存。此举在短期内可能导致了铜原料市场的供应相对过剩,但增值税退税取消确实提高了再生铜生产商的成本。例如:以废杂铜生产铜锭由于多出一个工序,直接成本就要高出600~800元/吨,在退税政策的逐步退出的影响下导致以废杂铜生产的铜锭快速萎缩(由废杂铜生产成铜锭只是特殊政策时期的产物,不可能持久),市场上高品位铜锭越来越少。

展望未来,增值税退税的取消意味着废铜需求商的成本增加。但是,只要终端需求保持强劲,废铜贴水保持合理水平,国内废铜利用量增长的势头就不会受太大影响。此外,地方政府会在增值税退税取消后对当地企业提供一些帮助。长远看来,这类政策调整将鼓励再生产业整合与升级,与国家的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进口关税方面,废铜与电铜同样享受零关税,符合国家当前鼓励进口的政策意图。

5.我国废铜进口贸易以及未来發展趋势

目前中国的废铜供应仍以进口为主,国内回收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的需求。下图是近几年进口与国内回收的比较,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即使对进口废铜以30%的品位保守估计,国内回收的废铜数量也仅是进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强。由于铜工业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大概在30年左右,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估计,从2014年开始国内的废铜回收才会逐步进入高峰,短期内中国的废铜供应以进口为主的现状难以改变,未来几年内中国的废铜供应仍将以进口为主。

而进口量主要受比价、海关政策、铜价波动及扣减比例等因素影响,废杂铜供应体现出了紧跟铜价波动的特点。2008年金融危机使2009年废铜进口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进口量比08年相比减少了近50万吨金属量。2010年也只有130万吨金属量,还是没有恢复至危机前水平(进口废铜金属含量在160万吨以上)。2011年前9月与2010年前9月相比,废铜进口量有所回升,同比增长6.69%。

长期以来,我国废铜资源的进口采购以民营的中小企业为主,大型铜企业直接参与的比例很少。中小企业在废铜采购中有其灵活、专业知识丰富等优点,但其主要利益發生点在于贸易而不是生产,所以在整个供应链中就体现出分散、波动、紊乱及短期行为的特点。综合看来,当比价长期向好、铜价处在上涨通道时废杂铜供应非常充裕,反过来则供应非常紧缺。

2011年再生铜在精炼铜生产中的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说将在全球范围内替代约5万吨精炼铜供应。若考虑到直接利用的废铜还可替代精铜需求,精铜的总体可用性将增加9万吨左右。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完全如此,原因是废铜利用量的增加主要源于进口的增加,而一国废铜进口的增长对应的则是其它国家进口的下降。只有废铜利用量的增加来自于国内废铜产量的增长,这种影响才能充分显现。

目前中国仍有约三分之二的废铜需求依赖进口。中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内废铜产量的大幅增长是否会打破铜市的均衡并替代铜精矿和中间产品需求。尽管废铜储量迅速增长,2010年中国的废铜利用量累计约为6300万吨,仅低于日本的6600万吨,铜较长的使用周期(平均为30年)意味着中期内中国大部分需求将继续来自于进口,而我们预计国内废铜产量的增长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废铜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相当一段时间仍将持续。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下一篇:生活适应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