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共14篇)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篇1

分析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管理机构,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金融的核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历史最悠久、服务活动最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

具体说来,中央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央银行的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获取利润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目标。中央银行向政府和银行提供资金融通和划拨清算等方面的业务时,也收取利息和费用,但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目标却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制定实施货币政策以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②中央银行与国家政府关系密切,享有国家法律上所授予的特权。各国建立中央银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中央银行制定实施宏观金融政策,管理和监督金融机构,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中央银行具有一般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超然地位和特权地位。这种地位借助法律来实现,即国家赋予中央银行以法定职责,明确其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享有垄断货币发行、代理国家金库、掌握发行基金、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定基准利率、管理金融市场等一般银行所没有的特权。

③中央银行具有特殊的业务对象。中央银行不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办理业务,其业务对象是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而且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涉及的是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宏观金融活动,即以宏观金融领域作为活动范围。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篇2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影子银行成为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影子银行这一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 Culley提出, 是指“由高杠杆率的非银行投资渠道、工具和结构组成的无所不包的一切形式”[1]。此后, 影子银行的概念得到发展和分化。美联储主席Ben Bernanke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2]。纽约联储银行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及流动性转换, 但不能获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共部门信贷担保的信用中介, 包括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发行方、结构化投资机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融资融券机构、财务公司等”。在众多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中, 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金融稳定理事会在《影子银行:划定范围》一文中所说的“影子银行是由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产生的信用中介活动, 此外, 影子银行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 如金融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抵押贷款保险公司等[3]。”

我国学者也对影子银行进行了研究, 李杨认为影子银行是指代替正规银行的功能, 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的信用中介工具、结构和市场[4]。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影子银行是指较少受到或基本不受监管机构监管, 同时又代替传统银行实现信用创造功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子银行业务的研究存在差异, 但各类研究基本都认为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代替正规商业银行行使信用创造功能;2.不受或较少受到银行业监管体系监管;3.缺乏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和公共部门信贷担保支持;4.信息不透明, 风险较高, 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的区别

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和欧美国家存在较大不同, 居民的投资储蓄习惯理念等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因此, 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和监管明显区别于欧美国家,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方面

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来自各类信贷资产、债券、票据、企业股票以及各类收益权等, 主要涉及的金融机构有担保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民间借贷组织和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等。这和欧美国家由投资银行、债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的证券化资产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有所区别。高风险、复杂的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为主导的影子银行系统并未在我国出现[5]。

2013年12月,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6]。

根据《中国金融政策报告》 (2014) , 这三大类影子银行业务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系内影子银行业务, 这类业务指由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 不受或较少受到监管的业务;另一类是体系外影子银行业务, 这类业务是指由不持有金融牌照的机构进行的, 较少受监管或完全无监管的业务[7]。

单位:亿元

由表1可知, 属于体系内影子银行业务的委托收款、信托收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从2006年开始大量增长。2006年体系内影子银行业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0.85%。截至2013年, 体系内影子银行业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9.81%, 平均以每年50.3%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

体系外影子银行业务也在飞速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末, 全国共有8791家小额贷款公司, 共承担贷款余额9420亿元, 2014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28亿元, 互联网金融公司达1728家, 共承担贷款余额1518.03亿元, 民间金融市场规模超过5万亿元。

2. 监管方面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 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以高杠杆、高风险的回购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为主导, 不加入存款保险组织, 不受中央银行监管, 监管较为薄弱, 这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则有所不同。目前, 大部分体系内影子银行业务都已纳入金融监管范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监督管理银行业的理财业务, 保险业的理财业务和各类私募基金以及证券期货机构的理财业务。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由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进行监管, 制定统一的监管制度和规则, 并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小额贷款公司需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负责制定的监管制度和规则,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形成行业自律机制, 并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其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的颁布和实施, 意味着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力度[8]。

三、中国式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秩序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影子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银行行使信用创造功能, 帮助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传统银行受信贷总量调控影响和受银监会等机构的监管下, 中小企业较难从传统银行临时获得大额货币资金。特别是“四大行”, 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 可供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有限, 这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于贷款发放的要求, 基本不发放信用贷款, 而是以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为主, 为中小企业从传统银行获得融资贷款增加了难度。同时, 在贷款发放的时效性方面, 从传统银行融资这种直接借贷的方式, 需要通过银行体系内部及外部的层层审核, 取得贷款资金时间较长, 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临时性的运营资金需求。

影子银行则可以帮助企业满足其临时性的资金周转需求。首先, 影子银行不受或较少受到监管, 资金不受信贷配给的影响, 可以按照自己的业务情况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审核, 决定是否放贷给企业, 这样无疑就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货币资金融资的机会;其次, 相较于传统银行大量繁琐的资金投放程序, 影子银行在资金投放手续上有先天的优势, 在贷款准入上有自己的决断, 手续上可以精简, 资金投放快速[9]。因此可以帮助企业获取临时性的货币资金, 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2. 消极影响

(1)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力

近几年随着CPI的不断增长, 通货膨胀率上升, 实际存款利率较低, 甚至可能是负数, 偏低的实际存款利率导致储户选择将手上的闲钱从银行取出, 转向收益更高的领域, 其中一部分资金就流向了影子银行, 这种资金的流动, 增大了现金漏损率, 削弱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10]。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存贷款利率, 影响社会中的信贷关系来间接影响总需求, 最终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各项措施。传统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 商业银行参与实施的。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 是在不改变整个社会基础货币供给量的前提下, 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商业银行行使信用创造功能, 向社会不断提供信用供给, 干扰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使得货币政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力。

(2) 易造成金融风险累积

影子银行业务是以创新性金融工具为主导的高利率、高风险业务, 即使是在我国, 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业务而言, 没有那么高的金融创新性和工具先进性, 但是相比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 影子银行业务包含的风险因素更多, 资产证券化提升了影子银行业务利率, 为影子银行赢取了大量闲散客户资金, 同时, 也加剧了风险因素。由于影子银行较少或是完全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影子银行系统业务仍然有相当大的部分没有明确的监管规章, 或是有了监管准则, 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这时, 过多的货币资金流入到影子银行系统, 造成金融风险累积, 如果监管不到位, 很可能会引发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

四、结论

近几年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蓬勃发展, 在代替传统银行行使信用创造功能的同时, 为满足社会货币资金融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影子银行仍存在系统性风险隐忧, 一旦对其监管不力, 可能会对金融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 确保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 注重分散风险, 提升影子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促进中国式影子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Paul Mc Culley.Teton Reflections[R].PIMCO Global Central Bank Focus, 2007.

[2]Ben Bernanke.Semiannual Monetary Policy Report to the Congress[R].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2011.

[3]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Shadow Banking:Scoping the Issues[EB/OL].[2015-4-11].http://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

[4]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31-32.

[5]王静.中国式影子银行范畴及监管进展[J].财政金融, 2014 (2) :1-3.

[6]国务院.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Z].国办发[2013]107号.

[7]吴晓灵, 何海峰.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4[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4.

[8]巴曙松.从改善金融结构角度评估“影子银行”[J].新金融评论, 2013 (2) :41-50.

[9]蓝虹, 穆争社.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监管[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 (6) :37-42.

简述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区别 篇3

我公司对商业的操盘经验几乎为零,目前我公司唯一开发的一个商业体项目,还是与其他商业公司合作开发。从12年拿地到现在,设计图纸出了4、5版升版图,变更签证不断,光是因为电梯一项的变更签证,造成的损失就上100万,地基工程变更上1000万。边施工边设计是家常便饭,项目工期是一拖再拖,不能按期交房的风险越来越大。详细探明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之间的区别,对我们更好地操作商业地产项目是至关重要的。

商业地区与住宅地产区别较大,主要是底楼位置要求、目标顾客、功能用途、消费环节、物业要求、产品设计、营销方式、投资回报形式、专业程度、综合实力等等。

1.产品性质不同

住宅产品的本质是功能性产品,其直接使用功能正是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动因,价值的前因是居住,超值是居住功能的同期附带价值表现。

商铺的绝大多数买主购买的首要目的是出租获利,已经商铺本身的售价升值。购买的根本目的是让手中现有资金通过商铺这一“产品”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商铺的本质是金融产品。

2.价值体系不同

住宅项目的主体是开发商、业主、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移交产品后价值就得以实现;而综合型商业项目中,需要开发商、业主、经营商户、商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消费者6种角色,商铺开业后能持续良好的经营,商铺的价值才算真正得以实现。

3.客户构成不同

住宅的购买者主要是小资阶层、白领阶层、普通人员,现目前市场条件下,基本是自用,投资者较少。商业地产的购买者则是一般的经营户和投资者,自营与投资者的比例反而是3:7或2:8。

以上的不同,注定了开发关注点不同,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3.1地理位置方面

住宅地产的环境,只要能进人,只要能通车就行;商业地产的价值首先体现就是地理位置,应选择成熟的商业区或者是有发展潜力的商业地段。

3.2销售策略方面

商业地产是物业升值和商业经营收益为投资动力,即商业销售后要考虑返租、回报和风险的问题。

住宅项目的营销策略目标是让人认可项目,商业项目的营销策略目标不但要认可项目,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对项目的定位、经营管理有信心,对项目今后的增值升值有信心。即需要通过对商业发展前景、片区商业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承诺的分析、论证引导客户建立起投资的信心。

3.3推广节奏方面:产品决定客户,客户决定推广

住宅的推广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在项目还没有具体形象的时候。因为在项目前期,所有的定位和设计都只停留在图纸上,人们对项目的态度存有一定的谨慎,而随着工程进度的进展,项目逐渐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对人们的信心是非常有利的支持。

商业项目推广的重点阶段是项目开盘前后,这是商业项目销售的黄金时间。因为商业项目的购买动力来源于客户的信心,而客户信心的建立,主要看项目推广的信息传达。在项目操作的前期,开发商具有信息优势,可以有甄别地传达信息,很容易树立起客户对项目的信心,短时间内促成销售行为的产生。但随着项目的进展,开发商的信息优势将减弱,客户获得信息更多,思考的因素也就会更多,购买犹豫性也就不断增强。同时商业项目必须要能招商营业才能初步体现其价值,因此开始营业前的招商进展,营业后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了各个层面客户对项目的信心。

3.4综合实力方面

从资金运作的角度讲,对于住宅地产,销售便是资金回笼的开始,用销售带动项目的后续开发。而商业地产的销售风险很高,商业销售完成后,对后期的资金需求量还很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完成商业经营的培育期,实现盈利。即商业地产的资金投入周期长,回笼资金慢,财务压力大。需要公司强力的资金实力,才能支撑项目开发完成,获得赢力。我公司开发的项目,就是从12年5月开始资金投入,预计到17年才能回本,后续商业运营良好,才能获得利润。

3.5对专业的策划机构要求方面

专业的商业地产策划机构在拿到项目图纸的第一时间,以商业的眼光来衡量项目规划,提出方案修改意见。大到商业面积的规划、功能的预先定位、小到采光、电梯、墙体的规划,总之,一切工作都在事先确定好,一来免得以后砸墙、换电梯等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来,大大缩短建设、销售、招商的时间,在明确的定位下,图纸上就可以进行销售招商。专业策划机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求策划机构的素质要十分全面,既要有准确的市场分析、商业定位能力,又要有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商业资源,策划、执行能力,招商营运经验和实力,否则商业项目的招商营运就无从谈起。

备用信用证与银行保证函的区别 篇4

在国际贸易中,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以出口商为委托申请人、以进口商为受益人的备用信用证与银行保证函正被广泛大量地使用,两者在促进对外贸易、提高出口商偿付能力、保证进口商获取利益方面具有共同作用。但两者在法律属性、责任承担、独立性,法律依据方面又有所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1.两者的法律属性不同。

备用信用证条件下开证银行为主债务人(付款人)地位,只要受益人(进口商)提供开证申请人未履约而出具的声明书或者证件。开证银行就必须按信用证设定条件保证予以支付。在银行保证函条件下开证银行为保证人地位,根据保证函的设定条件,开证行可以为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这时与备用信用证条件下的开证行责任相似;开证行也可以为一般意义上的担保,这时开证行有权行使先诉抗辩权。

二、两者的责任承担不同。

备用信用证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在有效期内当开证申请人未履行约定的义务,受益人有权开具汇票(也可不开具汇票)随附关于开证申请人不履约的书面声明或证件向开证行或议付行要求付款。而银行保函则具备第一性或第二性这两种付款责任,在不可撤销连带责任担保条件下,开证行承担的是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受益人有权凭自己或第三者签发的证明(或说明)委托人未履行约定义务的声明书或证明书或仅凭汇票向开证行索偿;在一般担保条件下,开证行承担的是第二性付款责任,开证行有权就委托人是否履约情况展开调查,在证实委托人确未履约后才予以偿付。

三、两者的独立性不同。

备用信用证与设立信用证的贸易合同之间没有关系,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开证行有权根据信用证的规定办理,其付款依据是按信用证规定开具的声明书或证件。而银行保函与设立的贸易合同之间主合同与从合同的关系,当贸易合同确认无效,则保函也自然丧失法律约束力(有特别约定的除外);特别是当该银行保函为一般意义上的保证函时,开证行(或委托代理行)还要对委托人的履约情况进行调查,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贸易合同,甚至会涉足由贸易合同引起的讼争。

四、两者的法律依据不同。

细数银行不同岗位的区别! 篇5

细数银行不同岗位的区别!

2018年银行校园招聘即将开始,江苏中公金融人为广大考生整理发布全国各地银行校园招聘信息,第一时间获取最新银行招聘信息,可及时关注江苏省银行考试网。

通过万水千山,总算是进入了传说中的“银行”,那么对于银行不同岗位之前的区别,大家可有疑惑,我选择什么岗位好呢,大家是不是还有一些疑惑呢。

支行客户经理,压力大,但相对来说激励也高,最高的一年可以拿到20多万。而柜台人员包括会计和储蓄情况就另外一回事。会计岗位目前还比较稳定,因为需要相关的知识和学历,另外,一般银行的会计制度都比较完善。

储蓄岗位相对比较简单,但更辛苦更劳累。银行的制度是如果长短款找不回来的话,肯定是自己掏钱赔的。很多做储蓄岗位的新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赔上1、2千 块是家常便饭。这也难怪,每天接待1、2百的客户,经手那么多钱,大厅里面空气污浊,声音吵杂,人总是难免犯错。储蓄的收入比会计人员还低。算是银行正式员工里面最少的一档了。

说起来银行,总是不自觉的和保险混在一起,但是其实基层员工比保险好多了吧,银行基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各种指标任务。累不累看你怎么想了。最辛苦的是信贷人员,每天在外边跑,还没有保障。

不过好歹比保险公司业务强,好多公司门口都贴“推销保险勿入”,至少还没有不允许银行客户经理进去的地步。

还有一种传说中的岗位,管培生,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先了解下什么是“管培生”? 管理培训生,一般是指企业集中各种资源对具备高层管理潜能的年青人进行一定时期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训练,为其管理生涯打下良好基础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银行管培生相比其他校招生主要是多了两年左右的支行和分行的轮岗经验,大多每个岗位两到三个月。一般从大堂经理、柜员、客户经理等开始轮岗,管培轮岗的意义在于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了解商业银行的运转,最后根据个人情况或个人申请进行定岗。不同的银行对管培生的培养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总之,虽然各家银行有一些差别的,但是管培生必定是个特殊的团体,所以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期待给予更多的机会,培养出真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一开始是神马都做,不然将来难以管理下属,后面才会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特长,以及个人的意愿给予管理岗位。管培生确实要求会比较高,相对来说,以后的发展前景也会比较好一点,相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需求,多劳多得确实也是可以银行的一贯作风,业务经理业绩做的好的话,仅从收入上

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专用教材

查看http://js.jinrongren.net/

看,相比起来分行支行长也不遑多让。

一句话总结呢,积极储备粮食,在寒冬降临时才不会心慌。

江苏中公金融人提醒考生银行校园招聘考试涉及内容较多,需提前做好备考,大家可通过银行招聘考试题库学习。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篇6

一、实证模型构建

(一) 变量的选择

因变量ln A:A表示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自变量FC: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自变量P1:利息支出与存款之比。代表相对成本, 以此说明能否通过投行业务的开展扩大资产规模来降低相对成本;自变量P2: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 表示能否通过投行业务的开展扩大资产规模来降低经营成本;自变量ln A0:A0表示基期资产规模。

(二) 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作为样本数据源, 因为中国工商银行资产规模、手续费、佣金收入及债券和票据承销业务都排在全国第一位,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中国工行从2002年正式开展投行业务, 因此数据选取年限从2002年到2012年。

(三) 模型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选择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而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因此误差修正模型把短期的动态过程和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同时结合起来。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 平稳性检验

由于在实际中遇到的时间序列数据很可能是非平稳序列, 因此要对其做单位根检验, 若为非平稳序列, 则要通过差分处理, 看其能否达到平稳性。

由表1可以看出, ln A在90%的置信水平上一阶单整。FC在90%的置信水平上二阶单整。P1在90%的置信水平上一阶单整。P2在95%的置信水平上原假设不成立, 所以P2可以作为平稳性序列。

(二) 协整检验

根据方程ln A=c1+c2FC+c3P1+c4P2+c5ln A0+e进行OLS回归从而得到残差序列e, 对e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说明ln A, FC, P1, P2, ln A0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明ln A, FC, P1, P2, ln A0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 误差修正模型方程

由于选取的序列需要通过一阶或二阶差分才能消除单位根达到平稳性, 因此需要对方程ln A=c1+c2FC+c3P1+c4P2+c5ln A0+e进行修正。修正的模型的结构为:

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3。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为0.9, 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 回归效果也很好, 因变量可以被自变量解释的多。另外D-W=2.14, 可知残差项没有自相关。FC的t检验值为2.4, 结果不太显著, 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不是很高, 一般在14%~15%左右, 但FC的0.077, 也可以说明投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规模绩效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P1和P2的系数都为负数, 这个可以解释为由于投行业务促进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绩效的增加, 带来了范围效应。从而随着投行业务的发展相对成本和营业成本逐渐降低。以上的实证分析只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工行为例, 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商业银行, 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商业银行应该在投行业务上继续开拓创新, 不断提高业务收入。

三、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建议

(一) 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重新定位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会是发展趋势, 投行业务收入会成为商业银行另一重要收入来源。但是目前投行业务只是作为辅助性的业务来配合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 投行业务很难成为主体业务。因此在战略发展上, 应该积极明确投行业务的地位, 增加资源的投入和保障, 发挥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上的优势。

(二) 创新业务组织模式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起步晚, 缺乏经验, 再加上各家商业银行的实力不同, 在业务的组织模式上不应该照搬照抄西方成熟模式。首先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自己的品牌投行业务, 核心投行业务。此外, 各家银行与各金融机构建立联系, 建立相应的平台, 汇集投行业务需求, 对于自身不能完成的业务, 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转让给其它机构。这样各家商业银行相互合作, 相互补充, 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三) 建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的专业化人才过少, 降低了其竞争力。商业银行要培养全方位的投行业务人才, 不仅涉及金融方面还要精通法律, 财务, 公司管理等。另外, 调动内外资源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从业人员愿意不断的充电学习, 了解市场的变化。

(四) 明确投行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

投行业务一方面能够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在争取优质客户方面的竞争力存贷。但由于利差较大, 商业银行还是将主要精力都放在贷款业务上, 因此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合理掌握两者之间的取舍。同时, 注重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 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合理利用资金。

处理好与监管机构和其他同业机构的关系严格按照准入法规开展业务和制定费用标准。注重与证券机构之间的沟通, 优势互补。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监管的放松,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展投行业务, 其业务收入逐年增长, 有望在未来成为商业银行支柱性业务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然后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投行业务的发展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关系和影响, 并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投行业务,误差修正模型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盛松仁.我国银行利润哪来的哪去了[J].中国金融杂志, 2012 (03) .

[3]刘涛.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回顾与展望[J].银行家, 2013 (06) .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篇7

银行招聘网致力于为报考银行的广大同学们提供丰富的银行招聘信息、笔、面试资料。中公金融人官网考试信息应有尽有,笔、面试资料琳琅满目,供各位考生选择,希望能够帮助莘莘学子积极备考银行招聘考试。更多的备考指导、考试题库在等着你!给我们一个机会,还你美好未来。

银行招聘考试资料

对于银行招聘来说,分为秋季招聘和春季招聘,当下已经进入了秋季招聘的尾声,为了更好地了解明年开始的春季招聘,下面中公金融人小编为大家进行详细的比较。

1、招聘流程

秋招的招聘流程相对来说比较完整:校园宣讲--公告--网申--笔试--面试--体检--审核--录取--培训,而春招一般不会再有“校园宣讲”这个环节。所以同学们需要关注各大银行的招聘信息。

2、招聘时间

银行的秋季招聘时间一般9月中下旬开始,各大银行陆续发布招聘计划开始进行网申,笔试时间集中在11月,面试时间集中在12月中上旬面试。春季招聘时间通常集中在大四下学期的2-5月,预计招聘高峰期集中在3-4月。对于要备考的同学们来讲,要抓紧时间,做好备考的时间规划。

3、招聘岗位

银行每年的秋季招聘,所招聘的岗位种类比较多,同时每个岗位招聘的人数也比较多,不止各家银行的总行、总行直属的各大业务中心、省级分行、下属支行都会进行招聘,包括管理培训生、柜员岗、客户经理岗、私人银行岗位、资产托管岗位、电子银行业务的通用岗。而春招,实质可以看成是秋招的补录,相对来说招聘的岗位和范围都会减少,每一年的中国银行一般都会有春招,其他银行会根据当年的招聘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定。

4、考试内容(1)、笔试方面

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专用教材

银行招聘网:http://www.jinrongren.net/ 秋招笔试,是全国同种岗位同一张试卷统一命题,考试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英语、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金融、经济学、会计、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以及时政热点和行情行史等内容。而春招笔试考试,部分省份采取统考的方式,大多数分行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内容相对也会缩减。

(2)、面试方面

对于面试来说,秋招和春招大部分情况,都是以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半结构化的形式进行考察。但是今年在秋招面试当中,工行、交行在一些省份也采取了无领导+辩论赛的模式,农行在一些省份也采取了即兴演讲的模式。建议在准备面试之前要认真准备。

5、用工形式

一般来说,无论是银行春季校园招聘与秋季校园招聘,都是劳动合同制员。个别分行为满足自己的用工需求,会有根据自己的需要招聘部分劳务派遣制员工。在投递简历之前,建议认真阅读秋招和春招的招聘计划。

以上就是中公金融人小编和各位考生分享的银行的秋招和春招的区别,希望能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2018年春季校园招聘是2018届毕业生进入银行,成为正式工的最后机会了,各位还是要抓紧机会的。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篇8

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交易的愈加繁荣。搭售,这种最初被视为商业习惯的经济行为,因其慢慢产生了限制竞争的负面效果,脱离了传统交易习惯的范畴,开始受到国家法律的规制。中国关于搭售行为的规定主要出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中。

[关键词]搭售行为;法律规制;比较研究

一、搭售行为的分类

搭售行为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有许多学者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对其做出为不同的分类方式。以下介绍几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式:

第一种,以明示和默示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搭售行为分为显性搭售与隐性搭售。这种分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上的分类方式。因为它是以明示和默示作为划分标准,所以在实际中很容易通过字面表述来进行判断。

第二种,以形式和实质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将搭售行为分为合约型搭售与事实型搭售。合约型搭售是指明确以合约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搭售。事实型搭售是在虽无合约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事实仍可推定搭售存在的搭售。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事实型搭售行为,因此,从形式和实质角度对搭售行为进行分类,对判断搭售行为合法性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种,由于现实中的搭售行为不能被前面的分类方式所包括,针对这种复杂性,有学者提出了封闭式搭售与开放式搭售的分类方式。

二、搭售行为与捆绑销售的区别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商家的多种促销方式,例如,饼干买三赠一、牛奶买一箱送一袋、洗发水和护发水包装在一起同时出售、在购买商品价钱达到一定数额后可以添几元钱换购其他商品等等。那么,如何理解这些促销活动?这些活动是否都属于搭售行为?是否都应该在法律规定中予以制止?在此,有必要理清另一种与搭售行为近似的商业行为――捆绑销售。

认为捆绑销售与搭售行为是不同销售行为的学者主要理由为:第一,捆绑销售的产品之间的组合比例与搭售产品与被搭售产品之间的组合比例是不同的。在搭售行为中,搭售产品与被搭售产品之间的比例是按照卖方最佳利益做出的,一般是一个固定的比例,而捆绑销售则不是。第二,捆绑销售的产品之间往往具有互补关系,而搭售与被搭售产品之间不一定具有互补关系。第三,两件产品在组合销售与分开销售两种情况的价格是不同的。捆绑销售产品的价格要比产品分开销售的价格要低,而搭售产品的目的则在于提高市场的占有率。第四,两种销售方式对消费者的消费利益不同。消费者在购买捆绑销售的`产品时,是为获取更为优惠的价格自愿购买的,而搭售行为却是一种强迫购买者购买的行为。笔者认为,评判的依据应以消费者是否自愿为前提,同时是否最终真正获益为标准。

三、搭售行为与赠予商品行为的区别

区分搭售行为与赠予商品行为相对容易,即以确认赠品是否需要支付相应对价作为判断标准。需要支付对价的是搭售,不需要支付对价的是赠予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以赠品的名义搭售商品的商业行为。对于这种商业行为是否为搭售行为的判断较为困难。一般来讲,出售一件商品附带赠品时,如果其商品的售价高于本身产品的正常价格,则超出的价格应视为赠品的对价,此时的赠予商品行为实为搭售行为。

四、搭售行为与全线逼销的区别

全线逼销,是指卖方(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要求买方必须购买其不同生产线的全部产品,借以实现规模效应,以此来增加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全线逼销与搭售行为在一定程度都具有强迫买方交易的性质,但是它们还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两种不同的商业行为,其主要区别体现在:第一,有无限制竞争性不同。搭售行为往往具有限制竞争的性质,而全线逼销仅要求买方购买卖方不同生产线的全部产品,对于是否可以购买其他生产商的同类产品没有要求,因此,全线逼销不具有限制竞争的性质。第二,强制购买商品数量不同。不同的搭售行为主体,其强制买方购买第二种商品的数量因其情况的差别会有所不同,而全线逼销在卖强迫买方购买商品的数量方面是不变的,即由其生产的所有系列产品。

五、搭售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搭售行为的通常表现是发生在买卖交易过程中,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要求购买者必须接受另一种商品或接受另一种服务。此外,搭售行为还经常通过限定销售对象、限定销售地区、限定转售价格以及独家经销限制等形式表现出来。

搭售行为之所以要受到规制,是因为其对市场竞争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对社会正常经济活动带来危害。比如它会影响市场上竞争对手们的公平竞争,会阻碍新兴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会剥夺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等。可见,搭售行为一方面影响到被搭售产品的市场竞争,侵害了自由竞争状态;另一方面则压抑或减缩交易相对人的自由,迫使其违背意愿进行交易,而交易相对人在市场上能否自由且自主地从事交易,乃是竞争机制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了维护公平自由的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国法律都对搭售行为进行了规制,我国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李晗.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对搭售行为合法性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8,(7).

[2]尚明.主要国家(地区)反垄断法律汇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王健.搭售法律问题研究――兼评美国微软公司的搭售行为[j].法学评论,2003.

[4]阮方民.欧盟竞争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郑昱.知识产权搭售许可的反垄断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从论,2007.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篇9

一、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必要性

(一) 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需要强化银行监管

银行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它具有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负外部性, 世界各国无一不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的监管与控制。从宏观层面上看, 在我国目前的宏观金融调控中, 银行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压力等新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从微观层面上看,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仍不容忽视, 银行经营管理中依旧存在着薄弱环节, 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操作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7年第5号审计结果公告:2005年,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发放贷款55.14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38亿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04亿元, 违规办理结算业务5.14亿元, 上述3家银行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共有37起。而且, 在不良资产剥离处置的情况下, 有的项目不良资产比例还在上升, 如中国银行的公路项目贷款不良率由2003年的0.55%上升至2005年的4.47%, 因此, 强化银行业监管是防范银行风险的客观要求。

(二) 银行业务的创新与拓展迫切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合作

2003年4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与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金融监管的“三驾马车”, 这标志着分业监管格局的形成。然而,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2005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 标志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事实上, 2007年, 金融同业拆借、银证转账等业务增长迅速, 如2007年1月至7月累计同业拆借38 087.58亿元, 超过2006年全年的21 496.25亿元;据调查,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南京分行, 2007年1月至8月, 银行卡转保证金账户21.6亿元, 36.4万笔, 保证金转银行卡账户17.6亿元, 32.5万笔, 是去年同期的221%, 是前年同期的530%;某国有商业银行南京市分行, 截至2007年6月份, 累计第三方存管开户数10万个左右, 资金30多亿元。而且,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7月发布《同业拆借管理办法》, 扩大了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范围, 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6类非银行金融机构, 也纳入同业拆借市场申请人范围, 使交易对象变得更加的宽泛。因此, 在跨行业金融工具已经产生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下, 在混业经营潜在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机构型监管已不能适应金融业务多元化的新情况。在金融监管没有改变为统一监管的现状下, 如何加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 监管资源的有限性需要银行监管与审计部门的外部协作

从银行监管、银行审计的资源来看。监管的对象多, 监管资源不充分, 审计对象多, 审计人员有限。据调查, 南京市 (不含高淳县、溧水县) 支行以上的商业银行网点有1 100家, 在人民银行的开户数有274 500多户, 而南京的银行监督管理局编制人员只有178人, 直接从事监管的业务人员90人左右, 他们同时还要负责江苏省内的银行业监管工作。国家审计的人力资源则更为紧缺, 全国审计人员有8万多人, 审计项目近百万, 以平均每年每人审计1个对象计算, 一年也只能审计8万个, 轮审一遍约需12年, 对于中国农业银行等资产规模上千亿元的企业, 显然还要投入更多的审计人员。另一方面, 不计监管成本、不计审计成本也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因此, 资源的有限性需要银行监管的外部协作, 协作是分业监管模式下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现状

(一)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管领域的协作基础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金融审计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 促进政策、制度和监管的完善。审计署2006年6月15日公告的“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不仅揭露了农业银行违规经营等问题, 更指出“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 提出“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健全内部经营机制, 增强风险管理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 严控操作风险的发生”。从银行监管方面看, 风险为本监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逐步提出并快速发展起来的, 一种以识别与计量风险为基础的新型监管理念,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又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由合规性向风险性转变的方向, 因此,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机关共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构筑了银行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协作基础。

(二) 计算机网络为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提供了信息共享的技术基础

银行电算化发展迅速, 为银行审计及银行监管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 银行网络建设的特点已不是单纯对系统规模的追求, 而是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大型主机都是基于IBM SNA网络体系构建的, 解决了数据集中环境下的网络互联, 这种信息环境为审计机关的联网审计和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 审计署有AO (Auditor Office)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在银行信息化系统基础上产生了数据式审计新模式, 进行联网审计。银监会有“1104工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 能实时对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采集, 强化了非现场监管的职能。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银行监管及银行审计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平台, 同时, 理论上也为银监会与国家审计机关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 银监会与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管的信息共享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3年, 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协作已形成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已努力寻求合作, 提出了监管协调的指导原则, 制定了职责分工、信息收集与交流和工作机制, 但监管机构三方之间的合作协调仍缺乏法律制度性的安排, 在信息共享方面没有形成硬性约束。从金融监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来看, 虽然, 在实际工作中, 国家审计机关在金融审计时“对存在的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已移送银监会处理”, 但金融监管与国家审计的协作并不密切, 如国家审计机关查出的“交行锦州分行违规核销2亿元不良资产案”, 银行监管部门事先并没有察觉到。在银行监管与审计实务操作方面, 由于银监会、国家审计机关各系统垂直领导、自成体系, 一般是各自分别采集相关数据与信息, 监管成本较高, 两者之间的协作没有形成制度性约束, 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也存有较大局限。

三、构建银行监管与银行审计协作的信息平台

(一) 扩大联席会议范围, 畅通信息渠道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从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内部协作来看, 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 重要的是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将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化、科学化。从金融监管机构与外部审计的关系来看, 国家审计在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 需要从监管者那里获取信息, 国家审计机关将查出的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移送银监会处理的做法,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监管效率, 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国家审计结果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完成其监管任务。因此, 笔者认为, 应扩大联席会议范围, 不仅建立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 而且应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与国家审计机关之间的经常性、制度性的协作与交流, 以网络技术为平台, 畅通相互间的文字型信息沟通渠道。

(二) “互联互通”, 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

金融监管是市场信息不完全与金融自由化中金融风险控制的必然选择,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 为了实现《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要求, “建立监管者之间分享信息及为信息保密的各项安排”, 笔者认为, 有必要在文字型信息沟通及商业银行披露机制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 建立银行业与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国家审计机关间的互联网信息系统。

信息网络化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消灭信息孤岛, 实现信息集中。我们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 发挥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优势, 建立银行、银监会、国家审计三方的互联网信息系统, 以便在实施审计项目及开展银行监管时, 审计机关及银监会能实时采集银行业财务数据并对其风险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同时, 这一平台也可促进审计机关及银监会在银行监管方面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三) 建立以人民银行为牵头的“信息中心”, 降低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成无所不知的成本, 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有效的银行监管作为公共商品不能完全由市场所提供。目前, 不少地方建立了金融监管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实行轮值主席制, 笔者认为, 可借鉴德国央行与监管当局在银行监管领域协作的做法, 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在德国, 央行是唯一负有对金融机构行使统计权力的机构, 各金融机构每月向央行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报送各类统计报表, 这一点并未随着监管体制的变革而有改变。为避免金融机构的重复劳动, 监管当局不再单独向其征集任何形式的统计信息。在我国也可发挥人民银行计算机基础较好的优势, 结合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 建立以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信息中心”, 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分析、研究, 保证信息共享的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人民银行牵头的“信息中心”不仅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 也为国家审计提供金融审计所需的相关信息数据, 在保密的前提下扩大信息的服务对象, 这样人民银行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不但可以满足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需求, 也可以降低银行监管当局、国家审计机关收集数据和信息的成本。

(四) 数据挖掘与转换, 构建多维分析框架

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企业, 其高风险性是银行的显著特征之一。用辩证法的观点看, 金融风险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 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 加强监管与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风险、降低风险。银行监管与国家审计机关可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系统资源将人民银行“信息中心”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战略信息, 利用金融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 运用数据识别模式, 加强银行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分析, 防范金融风险。

同时, 在审计与监管的过程中, 可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监管人员的监管目标, 对被审计银行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 以建立基础性审计“中间表”和分析性审计“中间表”的形式进行分类梳理, 构建立体的多维分析框架, 减少信息不对称, 为审计机关、银行监管部门充分了解银行业务及经营状况提供分析程序, 对合规性监管、风险性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杰, 孟祥军.银行监管机构与外部审计师的合作--基于RO-CA评级体系的分析[J].上海金融, 2007 (6) .

[2]卢家辉.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J].审计研究简报, 2005 (11) .

[3]李成.金融监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德]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卫娴.论我国金融监管一体化[J].河北金融, 2005 (11) .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篇10

商业模式的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商业模式设计就是企业基本盈利假设和实现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价值链和不同资源配置模式。具体地说,商业模式就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也就是企业利润来源于什么样的价值链条,以及主要由价值链中的那些环节实现?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其他的选择。它首先必须是对企业盈利方式的假设和设计,而这些由依赖于企业对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思考,对竞争对手商业模式的分析和优化,对自身资源的优化和对外部资源组合方式的思考等。

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区别主要是理论内涵不同、着眼点不同、管理客体不同,并最终导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不同。一个完整的管理模式表述也同样包括六个要素: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控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和业绩。

商业模式是企业的基础结构,类似于一艘战舰的构造:不同种类战舰的发动机、船舱、夹板、炮塔、导弹等的结构和配置不同,在舰队中的位置和功能也不同。

而管理模式类似于驾驶战舰的舰队官兵:舰队的最高长官,既需要组织分配好官兵的工作,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控制流程,并建立官兵的选拔、培养和激励等制度,也需要有能够凝聚舰队战斗力的舰队文化。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篇11

摘要: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迅速,应运而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了“地震式”的改变,尤以网络银行为代表。网络银行的出现使传统实体银行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当今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完成跨时代的转型,是银行需要思考与研究的。本文首先简单界定了什么是网络银行,并对比了网络银行和传统实体银行间的优劣,继而指出金融中介职能的弱化、收入来源受到影响、经营服务模式发生变革等现象就是网络给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的.主要体现,最后通过列举并简要分析了传统实体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一些实体银行在互联网模式下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笔者坚信互联网模式和银行的有效结合以及改善将会更适应电子商务化的时代。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模式;实体银行;网络银行

引言

一、网络银行概述

(一)网络支付

(二)网络借贷

二、网络银行与实体银行的对比分析

(一)网络银行的优势

(二)网络银行的劣势

三、网络银行对实体银行的挑战

(一)金融中介角色弱化

(二)收入来源受到冲击

(三)经营模式改革

四、实体银行在互联网上金融的运用

五、网络银行的发展前景

(一)网络银行业务量增大

(二)银行与新兴金融势力合作

六、实体银行的金融发展方向

(一)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二)加快银行转型

(三)重视提高信息技术

(四)重视客户体验,变革产品

(五)提高服务能力,开拓新领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5: 023.

[2]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12)

[4]卓尚进。互联网金融:在创新中蓬勃发展[N].金融时报,2013-6-14

[5]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04)

[6]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04)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区别 篇12

2014年3月24至26日, 由于一则“江苏射阳农商行要倒闭”的谣言被广泛传播, 激起储户恐慌, 大量储户到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挤兑现金。此后, 当地政府和银行立即出面安抚储户, 并启动应急措施, 提供大批量现金, 保证储户兑付到位。

像这种银行挤兑事件不仅仅发生在国内, 国外也时有发生。例如2016年3月的塞浦路斯的银行, 2012年5月的希腊的银行, 每一件银行挤兑事件发生的背后都充满了血与泪。

在正常情况下, 所有存款人把钱存到银行都是以获得利息, 实现资产增值为目的, 没有人会在明知不久的将来有投资回报的情况下, 提前取出存款, 继而损失利息, 有的甚至可能连本金也将有所损失。但当银行一旦有经营不善或将有可能破产的传闻流出时, 只要部分存款人有提前取款的意向, 那么其他存款人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也会做出提前取款的决策, 这样大家相互影响的结果就是都决定提前取款, 就形成了银行挤兑。

可见银行是否会发生挤兑与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程度是息息相关的, 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在存款人与银行的博弈中占据主要影响因数。

二、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博弈

(一) 银行与存款人博弈的假设前提

1.博弈双方信息不完全:银行和存款人对彼此之间将会采取的决策均不会事先知道或者是不完全知道。

2.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的内部消息, 存款人是不会知道的。

3.博弈双方的行动有先后次序:银行和存款人不一定会同时做出决策, 后行动者随时可以根据先行动者的举措来决定自己的策略, 先行动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后行动者的策略。

(二) 强势银行和弱势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

由于国家银行的信誉度非常高, 因此国家银行几乎不会发生挤兑事件, 因此在这个博弈模型中, 银行指没有形成声誉也没有国家隐形担保的普通商业银行。在这里我们按照银行资产的多少以及盈利能力的强弱, 可将银行分为强势银行和弱势银行。强势银行指资产较多、盈利能力较强的银行, 相反则为弱势银行。

当社会上出现某家银行经营不善将有可能破产的消息时, 银行可以选择积极应对或是消极应对,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以银行和存款人为博弈方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因为是强势银行, 我们认为不存在部分存款人提前取款部分人到期取款的情况)

(P和P’均是所有存款人到期取款和只有部分人到期取款两种情况的期望受益, 并且H>G)

当银行为强势银行时, 因为其资产较多、盈利能力较强, 无论银行是选择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 存款人到期取款是其上策策略, 因为存款人一般认为强势银行会破产的消息是不实流言, 不会采取提前取款的举措。

当银行为弱势银行时, 因为其资产少、盈利能力弱, 存款人普遍会认为弱势银行会破产的消息是真实的, 那么参考我们前面挤兑形成的博弈模型分析, 理性的存款人会决定提前取款以避免更多的损失, 所以说提前取款是存款人的最优策略。

通过上面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在面对流言时, 存款人对待强势银行和弱势银行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这就导致了强势银行和弱势银行对流言的应对能力的不同。而造成存款人的心态不同的原因在于强势银行和弱势银行的信誉 (即存款兑现的能力) 的不同, 这说明有着良好的信誉是应对银行挤兑的最佳法宝。

(三) 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重复动态博弈以及信誉的建立过程

信誉是指讲信用的好声誉, 是信用的表现形式, 它存在于人与人或人与单位的反复商品交易当中。信誉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但一旦形成信誉, 对交易的双方都是有益的, 因此不少人愿意花费一定代价去维持信誉。

由此可见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一次博弈, 不可能形成银行的信誉。银行信誉的形成, 必须是经过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多次重复的动态博弈。

在银行与存款人动态博弈的第一步, 是存款人进行选择, 这时候存款人有两种选择:不信任银行和信任银行。如果存款人选择不信任银行, 则两者交易不会开始, 那么双方的得益均为0。如果存款人选择信任银行, 则动态博弈进入第二步, 选择权落在银行手里。这时银行也有两种选择:违约和守信誉。当银行选择违约时, 则存款人损失10, 银行得益30, 同时交易终止且不会有任何后续的交易。银行选择守信誉时, 双方的得益均为20, 同时交易可以继续进行, 接下又是存款人进行选择。

当博弈重复进行时, 我们不妨假设存款人采取“冷酷战略”, 存款人对于从未进行过交易的银行先保持善意的态度, 即选择信任银行, 同时在之后的多次交易当中, 只要银行守信誉不违约存款人就会一直选择银行, 但若是银行一旦违约, 存款人将不再信任银行, 交易终止。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存款人选择“冷酷战略”下, 银行若是想要长期生存下去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那么从第一步开始以及往后的最佳选择都是守信誉。正是在这种多次重复博弈的过程中, 银行的声誉得以形成。

四、防范银行挤兑风险的措施

银行挤兑对银行的破坏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银行挤兑也不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本文的博弈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信誉体系对于银行避免挤兑危机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一) 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合理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其中包括:银行的经营业绩、银行的资产的流动性与清偿力、风险管理策略以及银行的管理层等方面, 可以有效的将营业状况良好的银行与经营状况不佳的银行区分开来。同时, 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 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与银行的收益率综合考虑, 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银行, 以减少因流言而造成银行挤兑。

(二) 及时发现并化解银行挤兑风险, 建立合理银行退出制度

如果某家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出现了严重问题, 或者其由于经营不善产生了巨额不良资产, 这时候应由相关部门及时发现并做出相应处理, 能有方法挽救当然挽救, 如果无法挽救应尽早清退。若是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养着这种没有清偿能力的银行, 甚至寄希望于市场的转机, 最后将不得不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为这将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对银行的信心将受到动摇, 没有了信任作基础, 任何一家银行都将无法开展业务。因此, 建立合理的银行对出市场的制度, 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与长期发展。

(三) 重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者的职能,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信息的披露能够使存款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银行的支付能力, 同时也能让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 但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信息无法做到完全公开透明, 同时即使银行披露相关信息, 由于其专业性, 大部分一般存款者难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仅是对稳健银行业本身, 更多的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当某些银行发生经营危机面对破产倒闭的危险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 避免银行挤兑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2]韩静, 陈吉风.企业声誉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

[3]乔海曙, 李远航.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 , 2006, 27 (141) :28-32

商业银行与高校市场的拓展 篇13

(一)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严格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把银行的资产业

(包括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和学校建设资金贷款)逐步渗入高校市场。

鉴于目前中国教育处于由福利事业向产业转化的过度阶段,国家政策对此具有明显的对比性:一方面,主张在校学生自负求学阶段的一切费用(助学贷款就是比较明显的政策倾向);另一方面,对于相对比较贫困的学生又放宽政策要求商业银行给予优惠条件,这使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被强制执行国家政策,让渡了部分商业利润。由于学校建设资金由各院校本身法人资产做抵押,同时银校合作,资金-人才相结合的模式使学校建设资金的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由于基本上是对无产者的资助,担保制度又相对不完善,一般而言,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人是学生本人的老师或校长,平均资金收回率仅为30,事实上该担保是纯粹意义上的信用担保,没有任何资产做抵押,风险系数极高,所以各银行大都把还贷期限定为学生毕业前。而这实际上并未起到助学贷款的作用,因为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具备+还贷能力。至于创业贷款,更是高风险投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校市场拓展银行资产业务,关键在于担保制度的完善,具体有以下措施:

1.改变以往教师作为担保对象的现象,改为以学生本人的家庭成员作为担保人,同时以家庭财产为抵押,建立有形资产抵押制度,取消或完善信用担保。

2.对于家庭相对贫困又不得不完成学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放宽限制,但措施要得当。具体讲,在银行、学校和学生本人之间订立两个有效合同。第一,把学生对学校交纳的费用转移为银行对学校的负债。第二,学生对银行负债。

有必要解释的是,银行应一次性清偿对学校的负债,而学生对银行的负债可以分期付款,但学生应在协议中保证,在获得就业岗位时,有义务第一个通知所负债的银行,并在工作2~3年后,银行有权从学生的收入中依次扣减,直至还清债务。至于学生与工作单位的有关事项应自行协商。同时,学生应将自身具体家庭住址、状况等如实在协议中载明,以便银行执行其权利。

3.对于创业基金,银行应严格要求和审阅其投资创业计划报告,把其作为贷款的第一要求,其次,在取得创业基金后,学生应定期向银行呈递有关财务经营报告,接受监督,并从利润中依次扣减所负之债。对创业学生的家庭财产也应列为备抵押对象,视风险情况而定。

4.转移风险,即把学生负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银行投入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学生无力偿还,则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

(二) 加强银行与商业流通的联系,实现银行与终端消费市场的结合,

同时完善网上支付服务。

随着零售业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银行与超市、商场的联合日益明显,而高校的学生是零售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之一。银行应尝试把中间业务介入零售业,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周围的各大中型超市、商场全面实行购物刷卡,银行便可获取“折扣”或“手续费”。一方面,零售店可既定只要使用某银行卡即可适度优惠(比如9.5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该银行卡。同时,由于持有该银行卡即可享受优惠,学生也会增加对零售店的商品消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零售业均有相当大的利润可图,而消费者也能从中获取实惠,应当一项是比较理想的尝试。

(三) 扩大中间业务,代理各种外出旅游、车票和各类考试的报名、报

班及资料等。

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各种服务获得一定的手续费,而且还能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场的“印象值”,为将来消费奠定基础。

(四) 实现金融与电信合作,共同开发高校市场。

高校学生的电话消费是学生消费里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应当提高银行卡的含金量,扩大其使用范围,以更快捷的方式赢的市场,如: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开通方便的电话银行服务。这不仅使银行与电信合二为一,双方均有利可图,还可以实现电话卡的冲值功能,避免以前电话卡的一次性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

(五)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无形资产。

第一, 关于对模拟银行的筹建。所谓模拟银行是指由银行负责出资,在高校内建设一与实体银行在构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缩”型银行,事实上,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模拟的“金融实验室”,目的在于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了解银行业务的机会(这与高校市场知识性

和研究性的特点相吻合)。一方面,通过对模拟银行的筹建加强高校市场对银行的关注,提高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把该项服务作为银行的另一创新型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

第二, 设立“银行奖励基金”。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贫困但成绩较好的学生以及对银行经营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学生进行奖励。当然,奖励基金不一定要局限于金融领域,任何有利于学校、学生和银行方面均可。

总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竞争已成为各企业再所难免的事。各商业银行只有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保持灵活的经营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措施 篇14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和改进对策是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银行财会人员素质;建立有效的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信息安全性与真实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1-0114-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日趋增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对于自身的会计管理工作也就越加重视,在会计风险预防和会计信息监督等方面也进行了工作的完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依然在自身的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会计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漏洞,对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安全隐患。尤其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案件更是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因此,切实有效的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强化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监督,完善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指银行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银行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正确组织会计核算是充分发挥工作职能,搞好会计监督、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的基础。在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内控制度却未及时跟进,现行核算程序中也暴露出了逆向操作、核算不精确等等隐患。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妥、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非常容易发生风险。

2.票据结算风险。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票据结算风险。因为商业银行业务的票据支付方式而产生,对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票据结算是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支付的一项重要手段,票据风险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办理过程中,因为银行自身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相关流程与操作的不规范而产生,使得商业银行的流通票据被一些违法分子伪造、变造,成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工具。除此之外,由于联行往来核算手续不严密,因错发、漏发等失误,也很容易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3.内部控制风险。现在商业银行很多的会计风险的发生其重要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跟不上,会计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从而变相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加大了经营风险。与此同时,银行内部岗位设置不当,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增加了会计监督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根据目前商业银行会计面临风险的多发、多层、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银行会计的不同方位和不同侧面考察,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在下述方面。

(一)会计管理体制落后

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其会计管理体制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十分不健全,现有的会计信息难以有效的发现一些风险存在问题,因此也就难以针对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结果尽早的做出风险防范与应对的措施,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形容虚设,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分级会计管理的办法,对内进行独立的会计信息核算与汇总,并且这种会计信息处理时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完全不交互的,使得相关核算结果在交予上级机构时容易因数据篡改而引发会计问题,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的会计风险与可能性损失大大增加。

(二)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与之相伴随的金融犯罪案例也频频出现,追究其原因,与当前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情况十分关注。希望银行方面能够切实有效的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优化内部控制的相关资源,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的监督管理银行的各个工作环节,实现统一性、标准化、高质量的管理,以有效的防范经营风险。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财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一旦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就容易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大,违规操作、违章行为等时有发生。而且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个别员工因为其个人急功近利,为达到个人目的,过度追求业绩扩张,进而铤而走险,使商业银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如果对财务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就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管理十分重要,而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也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不完善具有重要的关系。通常来说,商业银行为了保障自身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必须强化会计的核算功能与会计的监督功能,以确保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可靠性。但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很多的会计信息核算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多仅仅是对会计信息进行来源的审计,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而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与完整性却有所忽略,此外,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功能最终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防范与快速的处理。

(五)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受利益的驱使,很多商业银行选择对自身的会计信息予以掩饰,对本应公开的会计信息不予披露,甚至有些银行为了掩饰本身经营不善或者谋取私利等相关违法违规信息,借助一系列违法手段来调整或变动会计信息,使得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存在着严重失真的现象。如部分商业银行借助私存公款、虚增利润、对固定资产不当处理等方式来实现非法盈利的目的。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为了防范会计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会计规范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程度。会计规范包含了众多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简单罗列并不是会计规范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的框架结构。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不仅仅可以提高其逻辑性与层次性,为会计人员的工作创造更多的便利,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会计人员如果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会计法规体系的健全有利于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性,这一方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会计风险的规避。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完善而健全的内控制度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其稳定与发展。内控机制的完善首先需要加强对人员管理的控制,建设有效的人员管理和控制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建设内部责任机制、内部检查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协调这四种机制,促进各个机制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按时地检查原有的内控机制,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并且要提高创新意识,对新的会计业务进行创新,更好的提高内控水平。商业银行要规范自身的业务流程,对业务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且依据业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更好的规避风险,保障每一笔业务有章可循。商业银行要增强会计人员的学习意识,提高会计人员对内控制度的了解和掌握,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利用制度对重要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约束,更好地规避人为风险,达到“事事有负责,事事有依据,事事有监督”。除了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定时对会计工作者进行考核,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要设立专门的内控监督检查部门,会计部门、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都由这一部门进行监督和检验,并在逐步的实践中提高其规范性和科学性,使之制度化、长期化。另外还需要提高层级授权制度的规范性和严格性,推动内控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规避会计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提高银行财会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对各类典型案例集中学习和讨论,使会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深切体会到守法的光荣和违法的危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和教育,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法纪,形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

(四)建立有效的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

会计监督和检查机制的有效与否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作为银行的控制方式,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离不开会计监督控制机制的协调。因此,商业银行要设立内部监督小组,对银行会计进行定期的检查,不仅要检查银行会计行为是否符合国家会计法规的要求,检查银行会计行为是否违背了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还要检查各类会计凭证是否正确填写以及会计人员是否严格依据会计法规。另外还要推动人员检查机制的完善,保证其独立性和有效性。定期检查银行内部的统计资料和各项报表资料,将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归纳以及整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每一笔会计业务的监督和监控都要到位,严格监督,避免出现人为和自然的会计风险。另外还要加强对会计内部人员的监督,避免会计人员的私下交易,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同时,会计审计部门也要不断丰富会计审计的内涵,促进会计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发展,提高监督的有效性,真正做到规避会计风险。

(五)加强信息安全性与真实性

随着会计业务越来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商业银行在进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的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视。为了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研发出性能更高的、更能保障信息安全的软件,不仅能满足运行简单、功能齐全的要求,还能满足对信息安全的需要。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密码保护,每个操作人员不仅有各自的使用密码并且密码还是不断更新的,这对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防范会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商业银行要提高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报表的规范性。在会计报表中可以加入以下内容:贷款风险集中度;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等。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会计信息,也有利于更好地规避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关系着各项业务的实施和推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加强对会计风险的研究,找出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应对会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的防范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教版初中英语总复习重点下一篇:出纳实习期工作总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