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风格解析(共10篇)
1、首先建立文字……(SWATCH这几个字的字体是专门找的!) ,
2、复制一层,并且删格化图层……
3、给图层定义上述样式,参数大家自己调整吧,不过变化幅度还是小点为好,发现“新视觉”风格的东西非常注意细致!
4、处理好后的效果……
5、新建立图层,并建立椭圆型选区并羽化,
PS“个性”风格Logo
。
6、羽化值自己看着办啦……
7、设置前景色背景色如图,并施加渐变
8、的到这个样子,之后施加改变图层混合模式,
9、这样弧型的颜色分界就弄出来了……
10、复制刚才做好的图层用来做倒影的(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时候倒影是多余的!)
11、最后加个蒙板,自己调整一下透明度,倒影就做好了!
一、现代北欧室内设计元素特点
北欧, 主要是指欧洲北部国家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及冰岛这5个国家, 主要位于高纬度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 其室内设计风格以简洁、实用、本土、自然和人性化著称于世, 并影响到后来的“极简主义”风格。在20世纪20年代, 北欧设计重视产品的实用性, 崇尚简单自然的设计理念风靡全球。其“以人为本”的设计将德国的实用主义与本土化的传统工艺相结合, 保留着对用户身心健康的人文关怀, 将传统和时尚融为一体。如今现代北欧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其设计元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色彩元素
1.一般以纯白色作为基调
地域性的设计风格与当地的特殊气候地理是分不开的。由于北欧国家地处北极圈附近, 日照时间短, 气候非常寒冷, 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长达半年之久的“极夜”, 因此北欧在家居色彩上一般会以白色为主要基调 (如图1) , 这样可以使得空间更为明亮而纯粹。白色能够反射全部的光线, 具有洁净和膨胀感, 能够增加空间的宽敞感和提高由于照明不足的空间的明度, 同时为生活在嘈杂都市的人们营造出一个干净、简洁、明亮的家居环境。
2.中性色搭配
北欧风格总能给人一种舒适的视觉感受, 因为空间中很少运用纯色, 而是更多的运用中性色来搭配和过渡, 比如大量使用原木色的家具 (如图2) 。白色加上原木色能够产生尊贵细致的简约风范, 温和的如沐春风, 平静的如闲适的湖面, 同时又自然随意, 挥洒自如 (如图3) 。而黑白灰的搭配则可以营造出强烈的黑白对比的视觉效果, 适当地运用灰色能够缓和黑与白的视觉冲突, 让空间充满冷调的理性和秩序的现代与未来感。
3.高纯度色彩点缀
在简约的前提下, 北欧设计更是寻求着一种温暖舒适的家的氛围, 点缀地运用一些软的材质和暖的色彩能够减缓白色调给人较冷的视觉感受, 同时大面积的白色能够让点缀地饱和度高的色彩更为活泼跳跃。在白色基础上配高纯度的色彩应注意色彩比例占整体空间的比重控制在一半以下, 并以点的概念出现, 以避免破坏整体的效果, 比如将高饱和度的色彩运用在靠枕, 一把椅子, 一小块地毯等等。
(二) 家具元素
森林是北欧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林木业作为出口的主要支柱, 故在家具选用材质方面, 木材是北欧风格的灵魂。北欧家具完全不使用雕花和纹饰, 而是善于运用未经加工的木材, 进行涂饰或抛光处理并加以华美的织物, 设计出富有亲和力的家具 (如图4) 。北欧设计将木材本身所具有的柔和色彩、细密质感以及天然纹理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家具设计之中, 展现出一种朴素、清新的原始之美。
北欧家具从1900 年巴黎博览会上问世以来, 一直被誉为“人文功能主义”的典范。其造型设计在家具王国里堪称经典;丹麦设计崇尚以人为本;瑞典设计制造的是典雅和摩登;芬兰设计追求自然的灵感;挪威设计则渗透着着厚重与质朴。他们的家具风格上体现着不同的个性, 但也有其共性的一面。北欧家具以简约著称, 与德国功能主义的严肃的纯几何形式有所不同, 北欧家具具有很浓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同时注重流畅的线条设计, 显示出对自然的回归和人性的韵味。
除了国人熟悉的宜家家居 (IKEA) , 北欧风情 (Bo Concept) 家居源自1952年的丹麦, 是全球著名的顶级家居品牌。由两位丹麦能工巧匠Jens Ærthøj和Tage Mølholm创立, 第一件成品家具便是橡木贴面的胡桃木橱柜。以上述两个家居品牌的影响力可以看出, 注重设计和人文主义是带领家具行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三) 造型元素
在室内界面设计方面, 也就是室内的顶、墙、地三个面的设计上, 北欧设计不同于中式风格采用纹样和图案来装饰空间, 而是善于运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块来区分或是点缀空间 (如图5) 。其简洁、直接、功能化且贴近自然的设计追求的是一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和平衡, 而不是冰冷的装饰。
北欧室内装饰风格常用的装饰材料主要有木材、石材、玻璃和铁艺等, 都无一例外地保留这些材质的原始质感。最早的纯北欧风格就崇尚一切材质都袒露出原有的肌理和色泽。如今, 新北欧风格受到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影响, 结合了本土传统的手工艺和现代工业, 将艺术与实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舒适更富有人情味的设计风格。改变了纯北欧风格过于理性和刻板的形象, 融入了现代文化理念, 加入了新的材质, 使其更加符合国际化社会的需求。
二、北欧室内设计风格在中国的发展
北欧设计以其崇尚自然, 平易简单的设计理念已经受到全世界的认可, 在中国的设计市场也备受瞩目, 其中“宜家家居”的火爆就能说明一切。为什么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北欧风格?其成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
(一) 设计理念与儒家思想的契合
天人之和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早在两千年前, 儒家就开始提出了“以和为美”, 追求人与自然、神灵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同样在北欧人的日常家庭中, 也希望能唤起对自然、艺术和生命的回应, 保留材质原始的美感;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与我国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在北欧设计中, 我们时常能感受到儒家的美学思想。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北欧家具在一个个能工巧匠手中将其结合的恰到好处。北欧设计中自然与现代的巧妙融合, 为城市中浮躁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平和、宁静的空间;同时, 简洁而干净的设计也别有一番禅意。
(二) 满足当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如今城市中的人们, 特别是年轻人, 大都居住在小户型的房子里, 北欧风格简洁的设计和明快的色彩, 能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木材、石材等自然材质的选用也更能营造出温馨、亲切的居住环境。
根据不同年龄段人们对家居空间不同的追求, 北欧设计风格主要变现有三种形式:
适合年轻人的时尚设计, 以木材、玻璃和金属材料为主, 色彩干净纯粹;适合中年人的温馨家庭设计, 运用了新型材料如人造板、塑料等, 色彩丰富而充满活力;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设计则由便于组装的家具和环保的材料组成。正是这样人性化的考虑, 北欧设计最终赢得了市场。
三、北欧设计给我们的启示
“功能主义”在经过了浮华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时期, 对于室内空间的营造厌烦了矫揉造作的装饰而转向对纯粹实用的探索。北欧风格则在众多风格中以功能主义为主要线索, 独树一帜, 让我们又多了一个清新的选择。北欧设计的流行其实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原生态的追求。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资源, 更是设计灵感的来源。在居住环境中采用传统的自然材料, 讲究简约之美和朴实之美, 在环保问题备受重视的今天已经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北欧设计不仅仅追求视觉上的美感, 更是对人体工程学的合理应用, 探究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北欧设计一直遵循着“为大众服务”的理念, 强调一种精致而又简单的设计生活态度;虽然设计讲究大众化和普及化, 却并不奢华富贵, 并依旧保持着其独特的个性和质朴, 使其成为最亲民的设计。
四、总结
——俏皮休闲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代言词,是色彩萌动的代言词,更是粉嫩娇艳的代言词。为了迎合春季的缤纷炫舞,2012年初春,各个品牌都为女性特别打造了甜美可爱的粉色系列内裤,让你在这个初春拥有最粉色的诱惑力。奶白、水晶粉、淡彩兰、鹅绒黄都是该季的主题配色方式,再以浪漫、精致、时尚但又不失现代感的设计风格诠释理想状态下的快乐唯美情调。充满田园气息的碎花,用淡雅清新的薄荷绿蕾丝边作为搭配,让我们感觉到穿内衣的女孩的阳光活泼开朗的气质。这样可爱却又不乏性感的设计是不是吸引了爱美的你呢?
水榭瑶台靓影姝
——花样风情
甜美的色彩透露性感韵味,诱人的造型凸显翘臀的性感诱惑,在任何夜晚都是你最理想的选择。帮你的小屁屁抢尽风头。女人味十足的印花在每一个细节释放性感的诱惑,难以抗拒的魅力叫人心动。那种邻家女孩的乖巧,伴着少许适度野味的性感令人着迷,耀眼地闪现出魅力的光芒,挑逗着你的眼球,挑衅着你的定力。蜿蜒的刺绣玫瑰,精致到无以复加的蕾丝花边,小巧的丝缎蝴蝶结,以及柔软的雪纺薄纱,这就是我的秘密花园,时刻弥漫着浪漫气息和无边诱惑,每分每秒营造美妙的内在韵味。在这个甜蜜的小夜晚,就让秘密花园里最娇美的一朵花,为你绽放吧!
一枝红艳露凝香
——魅惑蕾丝
内裤今季风情万种,浪漫的蕾丝、刺绣的花卉、透明的薄纱,一直是制造时尚的必要元素,在每个季节里总有以蕾丝接构出的浪漫,以绣花遮掩出的羞涩,用薄纱制造出的若隐若现;穿上这样别致美丽的魔力,制造出的是自在、时尚、还是快乐?其实是只有自己才懂得的愉悦!半透明的诱惑是内裤中惯用的性感演绎,在黑色花边的修饰下,使肌肤映出诱人光泽,加上蕾丝剔透的点缀,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玉骨冰肌动钟鼓
——野性纹路
一、打开图像文件,
二、利用椭圆选框工具绘制如下选区。
三、选择通道面板,新建通道(通道名为“alpha 1”)。选择 >>羽化,羽化半径设为20(根据图像大小设定),删除选区,取消选择(Ctrl D)。
最终效果
一、打开图像文件。
二、利用椭圆选框工具绘制如下选区,
三、选择通道面板,新建通道(通道名为“alpha 1”)。选择 >>羽化,羽化半径设为20(根据图像大小设定),删除选区,取消选择(Ctrl D)。
四、滤镜 >>杂色 >>添加杂色。
五、滤镜 >>画笔描边 >>成角线条。
六、选择RGB通道,返回图层面板,选择 >>载入选区,通道选择“alpha 1”。
1、新建一个150X150像素的透明文档,用矩形选择工具选取一个方形区域,并填充白色,如下图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pop=”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点击右键设置图层样式如下图渐变叠加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描边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3、再新建一个6X6像素的文档,用铅笔工具画斜线如下图: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4、现在选择菜单项,编辑--定义图案,取名图案1,关闭本文档,回到原文档!点击右键设置图层样式如下图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5、新建个图层,用圆形选取工具,选取如下图区域,添充白色!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6、CTRL 鼠标左键点击按钮所在图层,出现方行蚂蚁线,在保持选区的情况下,用鼠标左键选择最上层,然后按CTRL SHIFT I进行反选,点DELETE键删除多余部分,CTRL D取消选区,结果如图: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7、设置不透明度为50%,如下图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这篇教程教脚本之家的PS鼠绘学习者们使用PS绘制超强质感的立体风格的多彩相机图标,教程难度中等,主要介绍的是质感和光感的体现,推荐一下,希望脚本之家的朋友们喜欢这篇教程,
PS绘制超强质感的立体风格的多彩相机图标
。我们先来看看最终的效果图吧:
效果图:
图00
具体的绘制步骤如下:
1、在Photoshop中新建一个大小适当的文件,背景填充暗灰色。选择圆角矩形工具,画一个512 * 512像素的圆角矩形,圆角半径是90像素。
新建一个图层,用矩形选框工具拉一个矩形选区填充红色,然后复制两层分别填充黄色与蓝色,排好后把三个图层合并,按Ctrl + Alt + G 创建剪贴蒙版,然后调整好大小如下图,
图01
2、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复制一份。在剪切蒙版的最底层添加渐变叠加控制好高光范围。再给副本图层添加内阴影,阴影混合模式为“叠加”,白色。确定后把图层往上移动一点距离,效果如下图2。
图02
3、画镜头。画镜头的时间会长些,需要点耐心,都是圆叠在一起。
图03
4、绘制相片输出口。
图04
5、添加一些阴影,修饰一下细节,完成最终效果。
德彪西的钢琴是从进入到巴黎音乐学院开始的, 他的老师是著名的法国教育家安托万-马蒙泰尔, 德彪西从小的视奏能力就非常强, 她也演奏过许多作曲家的作品, 在风格上德彪西属于印象派的风格, 他的音乐作品和绘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对景象的描写, 绘画是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体现景象的, 但是在印象派的音乐中主要是依靠音调的大小和音色的变化来渲染表现的。音乐即是听觉上的艺术同样也是感觉上的无形的绘画。德彪西的作品虽然涉及的社会方面的题材不多, 但是他本人因为热爱文化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他的生活方面依然有比较丰富的形象比较绚丽多彩, 特色鲜明的作品题材。在这其中就有涉及到神话传说题材方面的作品——《沉没的教堂》。
一、《沉没的教堂》的由来
《沉没的教堂》是德彪西的《前奏曲 (一) 》的第十首作品。它是根据在法国北部的布勒塔尼地区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参考完成作品的。这个传说主要就是说在深沉宁静的海面上被晨曦笼罩时, 就会想起轻柔的钟声, 这时海面上就会缓缓升起一座教堂, 在祭司们唱完“素歌”后, 它有慢慢沉入海中。留下的只有教堂的钟声在海面上回荡。作曲家德彪西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这个题材, 使用独特的钢琴的语言表达方式, 对此进行了诠释, 描绘出了一幅生动而又神秘的气息。
二、《沉没的教堂》演奏技法和音乐特点
(一) 《沉没的教堂》的音乐形式
在《沉没的教堂》中德彪西使用了一个贯穿全曲的“三音列”就像是主导动机, 这样的音程结构, 我们可以叫它“骨干三音列”它有的时候是“大二度加纯五度”, 有的时候是“大二度加纯四度”。在横向上可以构成单音或者是加厚旋律来进行。在纵向上可以合成和弦音集。能够以各种的形式出现在乐曲中。其中在单音形式方面, 是由弦衬托出现的, 集中表现在40到42小节中。在带状旋律形式方面, 是由低音衬托出现的, 这个形式主要是由上下行的四五度结构和弦构成的带状旋律, 集中体现在14到15小节, 不管在纵向还是横向上, 都是按照“骨干三音列”结构模式组成的。在28到29小节中, 我们可以看到;以横向的“骨干三音列”的音频关系构成的平行和弦形式的出现。其中主要是带状旋律的前三个和弦。在42到45小节中, “骨干三音列”直接“纵合”成为“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在其中单独出现。德彪西在根据需要以变奏式的手法将它进行装扮, 在经过改造后使用。这种形式, 不管在横向进行或者纵向纵合上都能给人非常自然的感觉, 这也正是《沉没的教堂》想要做到的。这种音乐形式在我们现今的中国并不陌生。
(二) 《沉没的教堂》的音乐演奏技法
整篇乐曲主要分成了几个基本段落, 不过不包括引子和尾声, 在各个段落之间既有变化也有对比。
1.引子
音乐的引子在全曲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它是通过在相隔三个八度的空五八度的和弦上开始的。然后紧接着的是一连串和上面同样性质的和弦, 最后则是五度低音部所奏出的持续的低沉音响。这为下面整个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子就是在音乐的开头主要展现给人们的是, 在晨曦朦胧的迷雾中, 海面上传来的低沉的钟声的音乐构思。德彪西在此段中巧妙地使用和弦来奏出平行的律动, 和那宽广的大海和教堂的钟声相互衬托, 使两者完美契合。伴随着教堂缓缓浮出水面, 音乐声也跟着越来越强, 一直到最终教堂的钟声在大海的上空中回响。德彪西在曲子的标注中曾写道“奏出朦胧音响”。这就是作曲家在朦胧气氛的创作手法上对于音乐与背景相互结合的成功应用。这些手法体现了德彪西的在音乐造诣上的独特的优点。用这样的创作演奏渲染模式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在听觉上独特的冲击, 同样也能够使人融入到音乐中去, 真切的感受一种仿佛置身于空旷的有缘的画面中, 好像那座沉没的大教堂就在自己的身边一样。
2.钟声主题
平行和弦是整个曲子最重要的部分, 是连接各个部分的纽带。在演奏时, 我们需要控制手指来轻轻触键, 从而获得持续且连贯轻柔的声音线条。这段的音乐在音域上比较的宽阔, 混合了明亮和暗淡的低沉这两种截然不用的声音色彩, 清晰的给人展现了漂浮在空中的教堂的那种神秘而又朦胧的感觉。就像是晨曦和大海在写意的勾勒。在乐段的最后, 教堂的钟声在大海的上空回荡然后又渐渐的消失, 这段音乐主要是在钢琴的踏板的作用下, 奏出重复的低音, 上声部起伏不定的波浪音型, 则向我们展现出了平静海面浓雾下的基调。而在不同的音乐色彩变换中, 能够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总体感受, 达到两者相结合的作用。这种音乐演奏形式主要以自然地调试为主的和弦进行的, 很像管风琴在不断的持续发音时所构成的音乐线条。具有绵长而清晰的特点, 增添了音乐声中那座教堂的神秘以及苍凉感, 让人对它的那份古老产生了探索的兴趣。
3.A段主题—“圣歌”主题
本段主题主要是由引子发展开来的, 在那不断的低沉的E音调伴奏配合之下, 响起管风琴声调和祭司们演唱的圣歌, 而这就预示着大教堂将要升出水面。在这段中, 旋律主要分为14个小节, 在音域比较的宽泛, 在本段之中。一直主要运用的是平行的三和弦进行演奏, 音乐演奏中的宽厚宏亮的音调给人们一种空旷且深邃的感受。感觉好像是看到大教堂在面前的大海中缓缓升起的神秘景象。
4.B段音乐主题—教堂浮出海面
在这段中也是由引子发展开来的。用重复的自由手法。在B大调, b E大调, 以及C大调中自由的进行跳转。让音乐在交织中变的丰富起来, 随着力度的渐渐加强, 音乐也越来越大。相当精彩的描绘出大教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慢慢出现的壮观景象。
5.C段音乐主题—管风琴奏出的奥尔加农圣咏音调
这一段的圣歌旋律就像是中世纪的奥尔加农风格中的旋律。在本段的低音区中。有一个不断鸣响的C调的持续音。在高音区也有这样的旋律。它是在全曲中音乐力度最强的部分。在演奏的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去触碰钢琴键, 这样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饱满的音色。
6.A1段音乐主题—重现圣咏音调
在C断之后有一个小的过渡句, 是描写教堂钟声的再次响起的, 再接着又是A段旋律在低音区的变化重奏, 把E音变成了#C音。其实, A1段在旋律上与A段是一样的, 只是在持续音上有所改变。在变化中使旋律不断的游移, 变成了飘落而低沉的持续音, 使其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感和不稳定因素。就像教堂在沉没时激起的海水, 德彪西利用这样的音乐演奏方式简练而有效的体现了音乐的视觉感元素。
7.D段音乐主题—在圣咏声中教堂开始沉没
在A1段音乐主题过后是比较靠后的, 也是音乐的情绪逐渐暗淡化的D段音乐主题, 它是A1段音乐情绪的后续发展和延伸。这个时候也就预示着教堂在圣咏歌声中开始的沉没了。
8.C1段音乐主题—海面上再次传来奥尔加农音调的回声
这一段的和前面的C段音乐旋律是相同的。主要的变化仅仅是在两者表现的主体上, 以前的C调持续音变成了这段中流动的八分音符的固定伴奏音型。用这样的音乐演奏, 来向人们展现出大教堂沉入海底的壮观景象。随着教堂的沉没, 奥尔加圣咏的旋律从海中传来, 这一切的音乐的演奏, 让人们仿佛感受虽然教堂沉没了, 但是那微弱的钟声好像还在空中回荡, 慢慢的消失。
(三) 《沉没的教堂》的音乐演奏特点
德彪西在本首钢琴音乐中的演奏非常的完美, 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也被带入到了音乐背景故事下的画面中。从开头的引子清晨的海底传来了钟声开始, 音乐由弱渐强的慢慢的走入到人们的内心, 在中间的A段的唱起圣歌时, 音乐伴随着圣歌在人们的脑海中流转, 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海边, 去欣赏着渐渐浮出水面的教堂的身影。到了C段教堂已经能够清晰可见, 同时也是音乐的高潮时段, 乐声的变换开始变得多了起来, 此起彼伏的进行着。随后我们进入到A1段的重现祭司的圣音调, 到这之后, 音乐就开始慢慢的走向平稳, 渐渐的低沉下来, 不再像中间那么的激昂。到最后, 在教堂又沉入海底的时候音乐声音伴随着钟声久久的在人们的耳边回荡, 然后随着海水的慢慢平静从而渐渐消失。这或许就是音乐在与故事背景的完美契合, 达到浑然天成的作用, 这同样也是《沉没的教堂》的独具音乐特色的重要特点。
三、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本人是印象派的风格, 这首《沉没的教堂》无论在旋律还是音色上都鲜明的体现了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以及其特有的视觉感艺术才华, 德彪西是一位在细节上比较注重的作曲家, 在他的钢琴乐谱上所记录的每种音乐术语和表情符号, 以及各种的钢琴踏板的音乐节奏连线和分句都有其所在的意义。我们若是忽略了这些标记就不能准确的理解他的作品。许多人都认为德彪西在其钢琴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是音色, 因为在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就拿《沉没的教堂》来说, 整首曲子中从开始到结尾, 有着非常多的音色方面的变化, 在音响和音色上各个断的都不径相同, 音乐的情感丰富, 所要表达的重心明确。运用良好的演奏手法把那座沉没与海底的教堂从出海到又进入海底的中间过程非常逼真的呈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德彪西的音乐有时候会给人一种比较暖融融的感觉, 使人们在触及它的时候感觉非常的柔软, 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觉。在弹奏方面, 以前有人认为想要表现德彪西钢琴音乐的风格, 在演奏中应该朦胧模糊些。但事实却让我们知道;想要准确完美地诠释德彪西的作品就必须具有熟练且严谨的音乐技法, 然后经过清晰地表现, 才能够达到完美的演奏效果。德彪西在钢琴音乐事业上是一位钢琴革命创新者。他突破以往的大小调的束缚, 在变幻莫测的节奏中、通过旋律与力度的配合, 让人对他的钢琴演奏感觉捉摸不定。他在节奏的处理上, 有着令人惊叹的多变性, 在前一段的严肃上包涵着后一段的诙谐, 同时也包含着后一段的急促, 两者浑然天成交相辉映, 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沉没的教堂》的音乐风格
本首曲子在音乐风格上就像作者本人的风格一样, 会具有印象派的特点。用音乐的描述手法, 把基于传说背景下的事物详尽的描述出来, 按照顺序, 从开始到结束, 利用每一道音符叙说每个字眼。都是由一个主导的动机来发展开的。在音乐的演奏中还有着比较鲜明的印象主义手法那就是, 采用首调平行和弦和可使调性不稳定的连续的属七和弦平行进行, 这些都是能够使乐曲能都清晰的显现出故事背景的神秘气息, 有着身灵其境的感觉, 这也是德彪西在音乐造诣上相比别人的出众之处。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对于德彪西的这首《沉没的教堂》在演奏技巧和风格上的分析。以及对德彪西本人的一些简要的分析, 我们知道了德彪西在创作和演奏这首曲子时的意境, 以及这首曲子在演奏时带给我们的真切的震撼感, 都使我对这首曲子在演奏技艺和音乐风格上更加的崇敬和印象深刻。如果你是一位演奏者, 想要去随意大胆的演奏出这首作品的特有的音响效果, 以及弹奏出丰富多彩的音色。那么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就要注意;学会如何去运用德彪西的那种触键方式, 掌握技巧。了解其组织体系的丰富的学位法, 还有就是富有表现力的踏板用法。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将这首钢琴曲子完美的诠释出来。在德彪西创作了24首钢琴作品中, 最具神秘色彩和叙事性的就是这首《沉没的教堂》, 这首曲子以其独有的和声色彩加上钢琴音色的魅力, 把印象主义那特有的模糊感, 朦胧感以及难以分辨的色彩变化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所要表达的形象非常鲜明, 能够给听者最为新鲜的感官印象, 这是其他的音乐中很难见到的。
参考文献
[1]窦曼莉.音画意象超逸空灵——以《沉没的教堂》为例解读德彪西音乐中的视听感受[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6) :137-140.
[2]陈薇.德彪西和他的钢琴音乐[J].大舞台, 2014 (03) :143-144.
[3]徐真.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解析与演奏[D].南京艺术学院2010.
[4]王颖.解析德彪西的钢琴曲《沉没的教堂》[J].时代文学 (双月上半月) , 2008 (01) :134-135.
[5]段诗佳.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和声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2.
[6]徐洁.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力度解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3 (04) :20-32.
[7]吴黎娜.德彪西音乐的承前启后[D].西北民族大学2013.
[8]陶宁.德彪西十二首钢琴前奏曲的演奏与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9]汪丽萍.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教学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03) :121-123.
[关键词] 商务谈判 谈判风格 文化解析
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 对外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国家,两国的商务往来也越来越多,贸易数额与日俱增,中美贸易亦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贸易往来,就必然有商业谈判,但中美双方在谈判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却是不同的,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之中,是由于双方的谈判者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有时谈判双方虽然都抱有诚意, 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中美方谈判者更好地互相了解,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使双方的贸易沿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中美商务谈判在风格上的主要差异
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双方表现了了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谈判策略、谈判决策、谈判目标的差异上。
在谈判策略上,中方代表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中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的谈判策略是中国的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安冬风:2006)。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非概念构成的,所以他们不会过于相信纯理性的东西。谈判过程中他们重具体胜于整体,谈判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
在谈判决策上,中国人决策通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一般说来避免个人做出决定。中国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当对方的提议超出中方代表的权限范围时他们还要请示上级,需要报请上级领导同意或集体讨论。在美国,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他们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在谈判目标上,中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订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美方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订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
二、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解析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之中,是由于双方的谈判者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
文化是由人们的顯型和隐型的行为组成,是人们群体行为规则的综合体。被称作“文化实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是文化的基石。荷兰从事跨文化研究的专家Greet Hofsted(1991)曾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正是他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 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跨文化研究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是最深层的文化(Michael Prosser,1978)。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贾玉新,2004)。为了确定文化的核心价值,Walker, D. E. and walker T.(2000)概括归纳出了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本文将从其中三个核心的方面来解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差异、商务谈判决策的差异和商务谈判目标差异的影响:(1)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Thinking:linear and systemic);(2)权利差距: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和低权力差距型文化(Power distance:high power distance and low power distance);(3)文化取向: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通过对中美不同文化差异的探究,揭示出中美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风格的本质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1.谈判策略的差异与思维方式
中美谈判策略的差异是由各自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综合性思维和线性思维。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周初期的《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综合性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进一步发展了综合性思维模式。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都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连通的整体。后历经两汉的宇宙论、魏晋玄学、隋唐佛教的本体论和宋明理学体系,综合性思维渐已成为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之一(连淑能, 2002)。受其影响,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即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
美国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方哲学对世界的构成问题是从元素论起步的。水、火和空气等多曾被视为宇宙的构成物。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后,伊壁鸠鲁和卢克来修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建立了西方古代宇宙观的中心学说。原子论学说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元素、结构和形式分析的注重,是其线性思维方法的体现。15世纪下半叶后,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事物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此后,笛卡儿明确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把“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线性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的线性思维方式也就成了是美国人思维的特征之一。由于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美国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2.谈判决策的差异与权力差距文化
不同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人们比较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时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国文化着眼于伦理本位,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为儒家思想滋生和成长造就了丰沃的土壤。这是因为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加强了个人对家族的依赖,使得血缘关系进一步巩固。而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其中,父对子,长对幼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在他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的血缘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也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建立于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儒家学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孔子思想的影响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 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的说来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主权或自主权不高的情形。中方谈判组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最后的决定通常由未参加谈判的上级做出。
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low power distance)。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 (平等) 关系。他们不拘礼节, 平等相待, 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深深扎根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基。古希腊商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迅速解体而为新型的利益关系“契约”所取代。契约关系的建立意味在此关系中人人平等,因为契约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使商业真正按照经济规律运转。同时,随着建立在平等和契约基础上的古希腊民主制的城邦制国家的确立,服从权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代替。社会组织的变化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而是人人平等。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把“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视为人与生俱来的人人平等享有的三大权利,人人平等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体现。由于人人平等,加上又有各种法律肯定和保障每个人的合法的权益,造就了美国人的强烈而突出的个体意识。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人们以个人自我的实现视为人生的第一要则,形成了追求人生意义的价值张力,他们崇尚自由、平等、竞争。谈判时美方突出个人的作用,往往会指定某个人全权负责谈判,有其负责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务,同时行使其相应的权利,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
3.谈判目标的差异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取向
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差异是理解中美双方谈判目标差异的关键。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中美谈判中,中方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西方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基督徒主张为了个体而牺牲“类”。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朱永涛, 2002)。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从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新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历史根源。而后的美国革命、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及多次的移民浪潮加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无论美国历史还是当代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订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三、启示
谈判风格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要想的中美商务谈判中处于主动,并最终取得谈判的成功,就必须认真研究双方谈判风格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 文化差异。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双方代表首先要了解他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拚弃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 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另外,在谈判中要建立跨文化的谈判意识,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使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适应对方的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1]安冬风: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457):25-26
[2]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Mind [M].McGraw-Hill.,1991
[3]Prosser, M. The Cultural Dialogue: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Houghton Mifflin Co., 1978
[4]賈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Walker, D.E. and walker, T. Doing Business internationally: the Guide to Cross-cultural Success [M]. McGraw-Hill., 2000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43-49
一、局部调整
通过蒙版,我们可以实现非常精细的局部调整,让画面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画面效果。
例如这张照片,我们通过蒙版让饱和度调整只应用到局部,实现更加特殊的效果。
二、合成
在合成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是用蒙版调整边缘。
例如我们把一只变色龙和大嘴鸟合成: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是对调整应用蒙版,这一张图片是对图像应用蒙版,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
对调整应用蒙版,是控制调整应用到哪一部分图像。对图片应用蒙版,是控制哪一部分图像显现。
我们抠图之后的边缘可能会比较生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蒙版来调整边缘。
三、制造特效
例如我们使用蒙版可以让两张图像进行一种融合,形成更酷炫的视觉效果。
不同的蒙版类型
蒙版有很多种类型,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一、形状蒙版
所谓形状蒙版就是依靠一个具体的形状来建立蒙版。例如我们可以用五角星、三角形、正方形、米老鼠等形状来建立一个蒙版。例如下面这张图片:
这一张不是对调整应用蒙版,而是对另外一张图片应用蒙版,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
对调整应用蒙版,是控制调整应用到哪一部分图像。对图片应用蒙版,是控制哪一部分图像显现。
例如这张图片,我们对花朵这个图像应用蒙版,中间黑色的部分会显示下一个图像“车流”,白色的会显示本层图像“花朵”。
形状蒙版的优势就是形状可以自定义,边缘很清晰,使用比较简单。缺点就是不灵活,对于某些定制程度比较高的效果,形状蒙版就很难做到了。
二、渐变蒙版
所谓渐变蒙版,其实就是蒙版是一个渐变。它的效果是这样的:
它的图层是这样的: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PS里面是用纯黑色表示不应用调整,纯白色表示应用调整,灰色表示部分应用调整。
所以说左上角是黑色,就会完全显示下一个图层的图像,中间是渐变的灰色,所以会两个图层都有显示,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状态,右下角是白色,会完全显示本图层的图像。
渐变蒙版的优势就是画面的混合效果很好,过渡很自然,缺点就是适用范围有限。
三、手动蒙版
所谓手动蒙版,其实就是蒙版是手动绘制的。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
手动蒙版的优点就是灵活度高,精准度高,效果可以多样化。缺点就是费时费力,对人的主观要求高。
四、颜色蒙版
所谓彩色蒙版,它就是根据相似颜色建立的蒙版。
我们知道,树是绿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那么实际上我们在选取颜色的时候,也在选取这些事物,通过彩色蒙版,我们就可以控制哪一部分图像应用调整,哪一部分图像不应用调整。例如下面这张图片:
我们降低饱和度至最低,因为我们的圆圈是放在天空,所以说只有天空变成黑白了,建筑物没有改变。
颜色蒙版的优点就是比较便利,实用性高,操作简单。缺点就是对于某些图片例如黑白照片就无法适用。
五、亮度蒙版
亮度蒙版就是根据亮度区间建立的蒙版。
我们知道,一张图片共有256个亮度等级,那么我们可以将这256个亮度等级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划分,然后对不同的划分等级进行调整。
《疯狂的石头》(2006)和《疯狂的赛车》(2009),让我们的视角转向了新一代导演宁浩的身上。面对大片盛行的高投资、高回报国内电影市场,新锐导演宁浩另辟蹊径,以300万的小成本投资拍摄《疯狂的石头》并创造了2300万的票房奇迹;而后《疯狂的赛车》以1000万的投资成本取得了过亿的票房,这让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这也使宁浩赢得新生代的“鬼才导演”的称号,也巩固了他青年新锐导演的影坛地位。[1]
“疯狂”系列的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宁浩黑色幽默的影像审美风格,导演和编剧身份双兼的他通常关注小人物以及草根文化的故事。1977年出生的他与大多数当代中国知识青年的人生轨迹一样,走过了上学、就业、再考学的人生三步曲,让宁浩的导演之路走得平实而自然。然而恰是朴实而平常的经历,对于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才具有解读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以往荒诞幽默的喜剧不同,历时四年才上映的《无人区》还夹杂了一种浓重的暴力气息。作为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片,新疆的哈密、吐鲁番、克拉玛依等戈壁沙漠的无人地带是其主要拍摄场地,恰如其分的展现了“无人区”中的不安与绝望。《无人区》以两千多万的投资成本最终收获2.6亿票房,并入围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骄人的成绩最大程度上得益于融合了西部片和公路片各自的审美风格,同时加入富有中国西部本土特色风味,并且完美地糅合了暴力、黑色幽默两大元素,使得《无人区》具有一种后现代影像的表达方式和审美风格,让受众不禁思考关于动物和人的生存原则。
宁浩的《无人区》是一部由西部片+公路片成功嫁接的类型片。影片融合了美国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几大特质,两者都是美国文化特有的产物,并且都是对美国边疆的探索。
(一)美国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
美国西部片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片中的英雄们骑马越过辽阔的草原沙漠;公路电影的时代背景则设定在20世纪,车辆成为冒险探索的工具。
2.强调重点不同
美国西部片强调人与自然搏斗而胜利的过程,以及沿途所出现的种种困难险阻,如红番、狼群、暴风、冰雪等,多半是主人翁需要奋斗克服的,自然或野蛮的目标。而公路电影则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与景观,多半是在为本身的孤独疏离作注脚。
3.旅程目的不同
美国西部电影里的旅程,是为了主角要完成某一特殊目的而存在;公路电影里的旅程,则多半是主角为了寻找自我所作的逃离,旅程本身即是目的,而通常发生的结果是这条路把他们带到空无一物之处,他们的自我也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
4.路径特质不同
我们知道已经成熟的美国西部片路径是:英雄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地方,此处恶霸横行、好人受压迫——英雄在这里不受欢迎或被误解——英雄与恶霸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英雄受挫、受难,恶霸占上风——英雄艰难反击——形势逆转——英雄除掉恶霸——英雄被好人接受。
公路片的特质是:好人被迫踏上征途——一路总是节外生枝,步步艰险——好人状况频出,坏人屡占上风——结局往往是坏人赢了。
简而言之,西部片突出个人的冒险刺激,而公路片则反应人的内心情感。
(二)《无人区》西部公路片的改良
《无人区》的结构就是由上述两大类型片糅合改良组成的。不同的是,该片在老路上走出了新意。
1.单一线索叙事
不同于《疯狂的石头》三线叙事,《疯狂的赛车》五线叙事,该片虽然是单线索前进,但是枝蔓并不单一。把六组人物(1)盗猎者与杀手、(2)律师、(3)加油站一家与舞女、(4)警察、(5)卡车司机兄弟、(6)鹰隼走私者,串联起来的是盗猎鹰隼事件。鹰隼在中国虽然只是二级保护动物,但是在中东却是财富的象征,极品鹰隼每只高达10万美元以上,在中国西部的走私黑市上一只好点的鹰隼交易价不会低于5万元人民币,所以这些人才会铤而走险。六组人物层层递进,互相交织,成功使得简单的传统的直线性叙事变得复杂丰满起来。
片中徐峥饰演的潘肖,其职业设置为律师,律师给人的印象是主持正义,保持理性,这个职业最具有社会性特征。所以,当一个最具社会性的人来到一个最具动物性的无人区时,便产生了社会性与动物性之间的角力对抗。以潘肖这一人物为中心,通过公路片的类型模式,将无人区中的各色人物巧妙的贯穿起来,围绕着人类社会性与动物性之间的矛盾展开,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构成了一条强烈的戏剧冲突线索。
2.英雄和反英雄
潘肖来到偏僻的小地方,赢了一场官司,被迫驾车穿越无人区踏上回家的路途。这个律师不是英雄,他在精神上高高在上,有点自恋,不乏小聪明,并且锱铢必较。这个被编导架空的“无人区”不仅仅是环境恶劣,一路上遇到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很恶劣(除了警察),唯一的弱者是那个被加油站老板控制了的脱衣舞女。律师一路受尽磨难,突发事件把他内心深处的人性恶释放出来,他成为一个恶劣的混蛋,但是不断推进的剧情又把他的人性善激发出来,他在生与死之间完成了自我救赎。他在精神上始终是高高在上的,所以当盗猎者不明白他死里逃生后为什么会跑去救舞女时,他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最后他为了救舞女与盗猎者同归于尽,成为英雄。
然而可以看出,《无人区》本质上是反英雄的,片中没有英雄形象,律师潘肖也只是到最后成为英雄,完成了自我救赎。影片的成功,既有公路片赋予的流动叙事,西部片传统范式的蛮荒文化影像,突破传统西部片神话英雄的程式化故事等特质居功至伟。[2]
黑色幽默是上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作者往往使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个体的丑陋、阴暗、畸形等特征放大,伴随犯罪、暴力、血腥、惊悚、悬疑等元素,来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社会群体的不满。黑色幽默电影在西方已经有很多年历史,而在我国的发展却非常缓慢,宁浩的几部作品不得不说是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这部《无人区》。
在荒凉的戈壁上,宁浩把他在“疯狂”系列里积累的成熟经验发酵,为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和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与之前的“疯狂”系列不同的是,《无人区》少了很多多余的故事累赘,也少了很多下里巴人式的粗俗镜头,这次看来,《无人区》的剧本和制作已经相当成熟了,甚至可以认为,《无人区》是中国公路电影的大手笔。而产生这样一种认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太缺乏宁浩风格了。《无人区》在历经艰难上映后,一面世就以其直击心灵的方式,带来强烈的观影体验和文艺青年们的好评潮,而这是它实至名归的,在117分钟的电影里,我们通过律师在无人区的遭遇,可以迅速提取一条关于人性丑恶的线索。
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所见的都是真实的贪婪和丑恶,这种贪婪和丑恶,在一种看起来笑料百出的包袱里,以酣畅淋漓的表述刺激人的肾上腺。从见证车祸到制造车祸,从鹰隼被捉到放飞鹰隼,从渴望成名到真正成名,观众的心从笑声到沉默,宁浩用黑色幽默覆盖的是我们生活的一大片阴影。
“暴力”和“美学”,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个新词,最初的“暴力美学”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3]“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在香港成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创作者通常运用后现代手法,将枪战、打斗的场面融入影片当中,作为与影片内容相关的视觉和听觉审美元素。
从美学的范畴来说,“暴力美学”是指把相关的媒体表现﹙电子游戏、漫画、动画、平面设计、广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纯粹的形式主义美感;同时包括对艺术加工过的“暴力展现”的审美体会。[4]《无人区》中暴力美学的渗透无疑是该影片的一大亮点。它实质上就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动物性,这种在极端状态下刺激出来的动物本能是最贴近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宁浩的这部《无人区》是一部反英雄、反常规、反宏大的带有反叛精神的电影。粗颗粒质感的画面也为整部影片的风格增加了几分粗粝与肃杀。其实,这有点类似于科恩兄弟的西部片《老无所依》,当法律失去效力,英雄老去的时候,暴力便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要颜色。
影片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法律几乎延伸不到的无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法律几乎是处于缺席状态的,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所涉及的暴力镜头配以极端环境的刻画,给受众一种极其强烈、震撼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感受。
纵观《无人区》,不难发现该影片借鉴了科恩兄弟电影的制作方法并复刻了西部片的风貌,再加以本土化改造,最终打造出了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片。四年的搁浅与等待,影片中关于“两只猴子”的寓言故事以及与整部影片风格极不搭调的温暖结尾可以略微窥探到导演宁浩在这部片子中所做的妥协。但依然可以欣喜地看到导演宁浩在这部影片中所做的大胆尝试,以及构建的一种全新的国内西部公路片的影像审美风格。
[1]中国网.“少年得志”的鬼才导演宁浩[EB/OL].(2012-02-24)[2014 -07 -01]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2-02/24/content_24717104_4.htm.
[2]余松.《无人区》:逡巡于天地间的生灵[M].中国电影评论,2014(3).
[3]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