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精选8篇)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 篇1

——课例研修心得

反复观看模块四这10多个优秀课例,我被这些精彩的课堂深深地吸引了。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的舞台!

研修这些课例,我感悟颇多:

一、以生为主,以学定教

授课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教师的确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助手。

二、赏识每一位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教者很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尽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及时地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数学兴趣。同时,教者非常关注和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灵活机智地将学生生成或问题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引导,启发和追问。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突破,将学生数学思维、语言、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训练融会贯通。

三、大胆放手,胸有成竹

课例中教师对教材,对知识点,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烂熟于胸,教法新颖,学生的兴趣浓厚。教学思路、线索、过程清晰。这都取决于老师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教学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

前不久,在眉山观摩了全国名师黄爱华《百分数的认识》和张齐华《平均数》两节课,不也正是如此吗?教者不慌不忙,落落大方,学生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台下听众更是啧啧称赞、五体投地。“我是用一生来备这堂课”是最好的诠释。

四、“临渊羡鱼还须退而结网”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更应该做的是: 1.读书、学习,扎实数学底子。没有三、五年的苦修,是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的。

2.向同行学习,向名师学习。榜样就在身边,示范就在网络。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多听几节本校名师的随堂课,多看几遍名师执教的网络视频。

3.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日志。只有将先进的理念、教学思想,名师的教法,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才不会亦步亦趋,东施笑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远程研修的网线链接着我们的耕耘,也链接着彼此的理想和追求。“路漫漫兮其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研修心得

眉山市洪雅县将军乡中心小学校 文凉平

通过本次紧张有序的培训学习、交流、研讨的“国培”,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教材教法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尤其是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立足课堂教学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即使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放弃教学而无所作为的借口,相反,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扎根沃土,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革与提升,使自己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健康。

一、听讲座,补己短 聆听专家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教育名家的讲座及点评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特别是听了张人利校长的报告,我深感到“后茶馆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有实效的,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进行的,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我还牢牢记住了张人利校长的一句话,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要你做到一点,我只要改进一点,兢兢业业的改进一点,勤勤恳恳地改进一点,扎扎实实地改进一点,而这一点是你坚持做下来,那你就成功了。

二、互学习,共进步

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了解到各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对它们的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勤反思,有收获

要敢于借鉴,敢于创新。要多向专家名师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尝试、改进、创新,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愿意在学习思考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做一个快乐的“旅行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实践型的优秀教师。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修改稿

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探究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这些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学难点:

建立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探究新知。

1.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1)比较大小差异很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谁大?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观察法)(2)比较两个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片面积。师:谁大?用什么方法比较的?(重叠法)(3)比较大小差异不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能用刚才的两种方法比较吗?怎样才能准确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呢?

师:请拿出学具,自己先想好方案,与同桌交流确定操作方案后,再动手操作比较。(数方格、摆图片等方法)

2.探究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猜一猜:一个15个小格的正方形和一个12个小格的长方形谁大?说出理由?(针对生说出的结论,课件演示验证生的猜想)(2)比较方格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师:哪个大?为什么?(都是16个方格)

(2)比较方格大小不同的正方形(20个小方格)和长方形(12个大方格)的面积。

师:哪个大?为什么?(方格大小不同,所以不能用12和20相比)

(3)将长方形变为和正方形一样大小的方格图再比。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和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师:对啊,测量面积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认识面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1.认识1平方米。

(1)师:你知道你们家房子有多大吗?

师:刚才孩子们讲到的120平方米、90平方米等指的是你们家房子的什么?(面积)

师:这里的平方米表示什么?(面积单位)(2)自学课本

记一记:边长是1米正方形面积1平方米。

看一看:1平凡米多大。(教师在事先准备一个面积1平方米正方形的布或者是纸)

围一围:让四人小组一起用手围一个大约1平方米的正方形。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估一估:黑板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再用那块1平方米的布来验证结果)

2.认识1平方分米。

(1)师:你的数学书封面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师:1平方米太大了,现在我们认识小一点的面积单位。师:你认为小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呢?(分别说出猜想)(2)自学课本

想一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摸一摸:1平方分米多大。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要让生知道手掌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量一量:数学书封面是多少平方分米。3.认识1平方厘米。

议一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说一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摸一摸:1平方厘米多大。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要让生知道大拇指的指夹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三.实践运用,内化提高。1.。判断。

(1)书桌面的面积大约20平方米。()(2)一块手帕的面积大约4平方厘米。()(3)篮球场的面积大约300平方分米。()2.练习:课堂活动。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课例研修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国培计划”四川省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多位优秀专家以他们深刻、睿智、幽默的见解和指导,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悟,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执教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学习,了解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各学段的具体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了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些教学策略,学习和借鉴了大量的一线课改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更深入的领会新课程教学理念,同时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身教学上的不足。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简述如下:

一、培训让我更新了教学理念。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自己的知识结构没有更新,对于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认识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理解的模糊层面上,并没有认真去领会新课改的意义和真正的内涵,在教学模式和对教材的处理上还是主要参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自以为还算得心应手,结果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换代。我在对教材认识和处理方面,发现小学数学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再不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显然是行不通的。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全员参与。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从事的数学教学工作;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调整自己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节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二、培训开阔了我的视野,剔除了我心中困惑。

培训中,我认真倾听了多位专家的视频讲座,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与班上众多优秀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与他们一起进行了课例研修,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严谨实效的氛围,受益匪浅。这次培训学习的教学案例,是指导我的良师益友。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并从中吸取了他们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培训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上。培训学习让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这次培训,通过专家讲座、优秀课例、网络交流、专家的在线解疑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我打开了一扇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窗口,对困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答和释疑,释然了心中许多的困惑,让我对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目标,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渗透“新课标”的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尝试,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教学,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培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技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讲座中专家也讲到,教师要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施数学教学应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实践活动的应用。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换代;让我有机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学校的新课改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把准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学设计时多联系生活,多创设情境,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让课堂真实有效。这次培训学习,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作为一个教师,应倍加努力的学习各种教育科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国培”感言

丹棱县双桥镇小学校 张旭洪

我感到幸运的是,“国培”为已步入中年的我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很好机会。特别是听了吴正宪教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的思想理念、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了所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教学,效果明显。

与其同时,有着许多思考,其中思考最多的是“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问题——关注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中年教师是主力军,他们的专业提升关乎到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对于专业再提升培训提高来说,中年教师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现今来看,农村学校中的年轻教师转的转,走的走,留下的大多是中年或老年教师。年轻教师中能转行的转行了;不能转行的,由于学校为其提供大量的培训学习机会,当练就一身能耐后,也都往城内条件好的学校跑了,这样能在学校留下来的还是那些中年或老年教师。以至于学校成了不是培养学生的地方,而成了向城内学校输送优秀教师的场所。而学校给中年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太少太少,老年教师的专业提升机会几乎没有。老年教师也很快或即将退休,而那些还有十多年的中年教师怎么办?

如我们学校的现状,教师平均年龄达50多岁,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仍然坚持战斗在教学一线。中年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太少,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而恰恰在今后十余年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由此,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果不重视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只不过是空话一句!

当然,作为中年教师应当自觉地、不断地加强学习,把握好每一次学习培训机会——特别是“国培”这样的好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修改稿 教学内容: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p33-35《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2.让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认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能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单位及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教学难点:

建立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教学准备:

准备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卡纸、1平方米的正方形木框。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如果请你打扫教室地面或者走廊地面,哪个你能比较快的完成?为什么?

2.到底教室的面积是多大呢?这就要用到面积单位。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 1.认识平方分米。

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平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画一画:在本子上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厘米。在纸上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剪下来,看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平方厘米c㎡)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说一说:出示课本35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太小,相当于长度单位里的毫米,所以调整为先认识平方分米,以它为基础,再认识比平方分米小的平方厘米,最后认识比平方分米大的平方米)

3.认识平方米

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出示边长是一米的正方形木框,看看,摸摸,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估计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①一个橡皮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②一本书的面积约 3(平方分米)。③学校操场面积约 6000(平方米)。④一根电线杆高20(米).

⑤测量塑料尺正面的面积应该选用(平方厘米)。⑥测量作业本封面应该选用(平方分米)。⑦测量房间地面应该选用(平方米)。2.判断。

①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②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③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正方形的边长 正方形的面积 表示 1厘米 1平方厘米 1cm² 1分米 1平方分米 1dm²

1米 1平方米 1m²

认识面积单位(改进后)

教学内容:认识面积单位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大吗?对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感知1

(1)、做一做。

介绍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尝试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指出这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写成1。

(2)、找一找、量一量

看仔细后,闭眼回想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你能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现在请你们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度量课本上的两个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知道了1平方厘米有那么大,现在请大家用平方厘米测量一下桌面的面积。(产生矛盾、为下一步学习习近平方分米提供需要)

2、感知1 按1、1的方法,学生尝试学习1、1(然后全班交流)

3、指出:平方的意思

4、说一说身边的物体表面大小用什么单位。估算大约多少?

5、小结: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巩固练习师:我们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填写不同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火柴盒上面的面积有20()老师办公室的地面面积有20()一张《小学生报》的面积约有20()

2、判断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 篇2

一、精心选择和设置问题作为学生预习提纲

把课堂还给学生, 并不是教师放手不管, 而是更要站得高看得远。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 牢牢抓住重点, 给出预习提纲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学习思考, 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 而不是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 让学生自学了半天, 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 学到了什么。只有有了有效的预习, 课堂教学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展示和完善。比如, 我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 给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前一天晚上自行探究思考并写出自己的结论:1.请学生每人画一个三角形, 看看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想想怎么给出它定义?三角形有什么组成部分?怎么称呼?2.请大家探讨一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间满足什么关系?说说你是怎么得来的?请写出推理过程。3.每人准备五根木棒, 2cm、4cm、7cm、9cm、11cm, 试着用其中三根摆一个三角形, 看能否成功。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就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呢?请总结出三角形的三边长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二、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就是在课堂上, 教师要自己少说一点, 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大舞台。教师要做的就是倾听———听学生讲, 听学生争论, 听学生的问题;点拨———思维受阻时根据需要适时地给与点拨;指导———比如怎么倾听?怎样交流?怎样思考?怎样分析?鼓励———对他们奇妙的想法和表达给予表扬;追问———对于他们忽略的重要问题和方向发问;提升———使他们对知识的思考理解不只停留在表面。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的。

1. 小组讨论。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 预习效果也不同, 因此我们分成6人小组强弱搭配, 课堂的前15分钟左右时间作为小组讨论时间, 对预习问题的结果进行问答讲解、查漏补缺、综合提炼, 因为展示时我采用了随机抽小组、抽成员的方式, 杜绝了只是几个优生商量讨论其他学生旁观的现象, 形成了捆绑学习, 即小组优生手把手教, 学困生全心全意学, 唯恐自己给小组失分, 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良好效果。

2. 展示———补充完善。

规则:我们班共分为6个小组, 每组

6个人, 用6个写上数字1~6的乒乓球, 每个问题抽一次, 第一次抽到的是展示小组, 第二次抽到的是展示成员, 展示成员能正确清楚地书写表达讲解问题, 得20分, 若不能则有一次求助本组成员的机会, 只是完成后的得分降为10分。然后是其他学生挑错完善补充, 挑到一个错误并纠正从展示小组扣掉2分加到本小组, 有完善补充的加2~5分。时间为15~20分钟。

这个环节是课堂最精彩的时间, 学习变得既积极, 又有趣。组内每个人的思维火花碰撞, 仔细检查, 各组之间既有竞争, 又有互相学习促进, 往往会有很多惊喜。通过听, 我发现学生真的多才多艺, 有很多奇妙的点子和很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听, 我真的被他们思维的敏捷和睿智的回答所折服;通过听, 学生进步提高的同时, 我也在进步。

比如, 在展示三角形定义的形成时, 他们的思维过程如下:通过画出三角形, 首先发现它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 其次这三条线段不能在同一直线上, 再次要首尾顺次相接, 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这样理解后得到的知识很容易记忆, 我相信也将终生难忘。又如, 在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 各小组有用拼接、折叠、度量、几何画板演示等方式直观展示的, 也有几何推理证明的, 经过完善补充找出了多种做辅助线证明的方法, 而且最后分为两类:一是构造平角, 二是构造同旁内角。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3. 课堂检测。

展示完后, 给学生2分钟时间整理收获的知识和方法, 然后当堂给出练习题, 检测学习效果, 再一次抽查展示。

比如, 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我出示了几道练习题。这几道题紧扣本节所学知识, 起到检测学习水平, 反馈存在问题的作用, 以便及时补救。前三个问题简单, 学生做完后在小组内自行批改订正, 后两个问题由两个小组学生展示, 其他小组补充。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讨论, 不只是弄清题目的解答, 更亲身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增强了对数学的喜欢和重视。

三、注重课后的反馈和反思

学生课后作业: (1) 写出你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知识、方法、能力等) ; (2) 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方面? (3) 5~10分钟巩固练习; (4) 下节课预习。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收获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使得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能更高效地学习。教师也能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教师课后也要注重反思, 在每天课堂的实践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 找出办法解决, 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实践, 这样做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并感受成长的快乐。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篇3

一、唤起学习兴趣——解题

我在教授每一新课时,总是和学生一起分析课题,这样做就是要唤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课时,我就首先讲述“壮士”的含义,“壮士”指豪壮而勇敢的人,是英雄好汉,本课指抗日战争中誓死奋战的八路军五位战士,然后启发学生回答,你们看了这个题目后想知道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知道五壮士是怎样“壮”的,主要表现在哪儿?有的说:我想知道五壮士为什么“壮”,什么力量使他们“壮”,为什么不叫“五战士”“五勇士”呢?我肯定了这些问题提得好,同时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首先自己感知体会一下,由于很好地分析、解剖了课题,学生又带着问题读课文,既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一边读一边想,而后者又因为是有了前者的缘故。

二、提高学习兴趣——启发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看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蛇与庄稼》这课时,我是这样启发的:課文阐明了蛇能保护庄稼。在这件事物联系中,重要的一环是鼠。这就问:同学们,农夫们为什么买了蛇呢?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呢?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经过互相议论,大家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有的说可以多养猫,因为猫是灭鼠能手,但很快被另一些人驳倒,他们的理由是猫主要吃家鼠;还有的学生说可以买一些猫头鹰回来,但另一些学生的意见是:猫头鹰的价格肯定贵,即使买了回来,它们又会不会飞走呢?讨论的结果是,蛇。只有买蛇放蛇,才是保护庄稼的最佳方法,学生兴致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合情合理地丰富和发展了课文的情节,进一步理解了课文所要阐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多方面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天天地高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上次全镇竞赛考试,我班语文、数学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充分说明了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已取得了显著效果。

把游戏还给孩子 篇4

游戏从来就和儿童是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游戏与儿童就是同一个概念,儿童的游戏产生发展于童年的生活,游戏给予儿童以儿童的生活,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必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游戏着的儿童生活是完整和谐的,是自由的和幸福的。儿童在游戏中,好奇着,探索着,发现着;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着自由、追求着自由,也在创造着自我,游戏是儿童自由与创造的生活源泉。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遵循“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基本教育原则,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还儿童以游戏的生活,就是让儿童找回童年的幸福与快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中存在一些问题,游戏的开展很难取得应有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效果,幼儿游戏的时间往往是没有保证的,教师仍处于高控制的地位,没有很好的把握新纲要的精神,而且各种教学活动把幼儿的时间都占满了,幼儿玩的时间是支离破碎的,被各种活动和兴趣班切割开来,往往幼儿正玩到兴头上时老师却宣布要结束了。要让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因为,游戏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途径,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项基本活动。

一、问题分析:

(一)、幼儿游戏的时间愈来愈少,自主游戏的限制愈来愈多。

游戏是一项丰富多彩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它需要大量的时间、材料,需要作充分的准备,然而,现在的幼儿园越来越多地受到孩子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挤掉孩子的游戏时间,对其进行正式的基础教育,即所谓素质教育,这样孩子大量的游戏时间被削减了,自主有喜也愈来愈少了,究其原因如下:

1、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幼儿园的管理越来越市场化、经济化、效益化。

私立幼儿园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从中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正规化的小学式教学活动,每天教孩子做算术题,写汉字,学拼音,学英语,每天布置许多作业,有个别幼儿园一天给孩子安排五节课,就是没有游戏课,可是家长评价还很高,生源也非常好,但是却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游戏时光。

2、统一安排,硬性规定的兴趣班取代了孩子们的游戏活动

所以孩子们基本上没有时间玩自主性的游戏,虽然有的幼儿园每周都安排了游戏课,但玩什么,怎样玩不是由幼儿自己作主,而是由园里统一安排,如周一玩结构游戏,周三玩角色游戏、周五玩表演游戏,孩子们的自主游戏是名存实亡。

(二)、游戏目标的不适当的设立,扼杀了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童年时代生动有趣的游戏往往使人终生难忘,许多游戏不一定要达到什么刻意的目标。可是现在老师过于追求游戏目标的即时达成,限制孩子的自由选择,对幼儿理解规则的要求过高,活动中充斥着肯定或否定性评价,而孩子的自发游戏中,老师的主观性的介入指导过多,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此时游戏的性质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游戏的兴趣性和自发性也会慢慢的丧失,还清楚的记得前几天我和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前几天小雨不断,户外活动都无法进行。孩子们似乎有力气没处使,一有空就在教室里又叫又喊、又跑又跳。难得今天放了晴,我主动提出到院子里玩“贴人”的游戏。我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一阵欢呼,游戏很快开始了。玩了一会儿,叶泽浩跑来很认真的问:“老师,做完游戏,给不让我们玩一会儿?”我有些糊涂了,问:“现在不是在玩吗?”叶泽浩撇撇嘴,没说话。一旁的李欣怡自作聪明地说:“只要我们好好做游戏,老师会让我们玩玩的。对不对,孙老师?”这下,我明白了。孩子们所说的“玩”和我现在组织的游戏不是一回事。在他们心里,老师看着、管着的游戏不是玩,自己找朋友、想内容的游戏才是玩。从理论上来说,他们想要的是快乐、自由的自主游戏,而老师给得最多的却是有组织、有规则的集体游戏。我们的课程安排中虽有许多的游戏,可平时却经常听孩子们说“在幼儿园连玩的时间也没有”。我们的老师在孩子并不需要的情况下,忙着为孩子选择游戏主题,替孩子安排游戏角色,为孩子构思游戏情节,帮孩子调整游戏玩伴;在孩子并不愿意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打断孩子的游戏,加入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教育意图。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到底是幼儿游戏,还是游戏幼儿?幼儿是为游戏而游戏,还是为教师而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有没有游戏的体验?师幼间对“游戏”这一概念的理解出现这样的差异,需要反思和改变的是我们老师,而不是真情流露的幼儿。因此我认为,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我们不妨少些等待,多些自由;少些规则,多些创新,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游戏的时间。同时,在集体游戏中溶入更多自由度、宽容心,让幼儿在集体游戏中也找到玩的感觉,体会玩的乐趣。

(三)、幼儿游戏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自然物等好多材料利用不能充分。

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是促进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环境大气候的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幼儿的游戏场地却越来越少,导致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电子化、电动化玩具泛滥,又明显降低了幼儿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我们小时候玩捏泥的游戏,都是自己亲自找来各种的粘土,把粘土和成泥来玩各种游戏,甚至还会把这些泥巴烧制成各种模具、陶器。现在老师们为幼儿提供的橡皮泥,虽然卫生、方便,却隔离了幼儿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难以启迪幼儿的 智慧。其次,很多老师给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成品玩具多,如:包子、饼干、水果等,一个个都精心做好,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而且在游戏过程中,不许幼儿弄坏,拆开,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而且许多游戏玩具对废旧物品利用的不多,其实老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类型的半成品玩具、废旧物品及一具多用的玩具,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老师如何做到把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的发展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只有组织和指导好幼儿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改变以上局面和状况,关键在于端正教育者的游戏观,正确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创造适宜的条件开展好各种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保证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的时间和地位,避免名为游戏实为教学,幼儿在游戏中没有游戏体验的状况。

多年的幼教实践使我注意到:有些幼儿从小班读到大班,游戏的水平还很低,游戏时间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游戏活动,许多幼儿在游戏快结束时才来参加,游戏时间导致低水平游戏的出现,限制了小组表演、角色游戏和积木游戏的正常进行。多年的实践观察表明:在短时间的游戏中,幼儿更多地表现为旁观行为、闲散行为、过渡性行为及一些实物游戏和模仿表演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很难发挥。因而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质量。因此,每天宜为幼儿提供2小时以上的游戏时间。另外,室内游戏时间不能代替户外活动时间,这两种活动会促进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二)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在自然界中游戏的机会

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好课堂,孩子可以玩很多东西,并通过游戏学习不少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的户外场地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游戏地,为儿童提供在自然中游戏的条件。如在树上系绳、打绳结、架绳梯、挂绳网,或是两树之间架秋千,供幼儿攀爬、荡悠。还可以依大树干造一小木屋,幼儿可爬上去玩他们喜欢的游戏,或者依山地势高低不同而设跳台,或是在场地上特意堆起小山坡,让幼儿进行登、滑、钻、爬等活动。建立大沙场供幼儿挖土装车、堆沙造型。还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物及废旧材料:如用木桩做平衡木,将旧轮胎插入地面做成跳马;提供大量旧轮胎,供幼儿码叠、滚动着玩。用纸板箱、废纸盒等做成的摇马、娃娃家小房子等。还可以引导孩子在草丛中寻找、捕捉、观察昆虫等小生灵的不同形态、习性,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

(三)、要激发、珍视、保护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

幼儿园作为教育场所和集体活动场所,一日生活有着较为严格的秩序。各年龄段的幼儿都要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来进行活动。幼儿园应努力探索幼儿自主、自发性游戏的开展研究,教学计划及教育活动的安排应该增加弹性,为幼儿自发游戏开 辟时间和空间。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类型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老师只是作为游戏伙伴参加游戏,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唐淑教授曾经提到:“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要把游戏还给孩子”。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篇5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凡事家长都替他们安排好了,生怕孩子忘了干这干那,一天到晚,催个不停;在学校里,老师为了自己的前程,生怕教学成绩落后,老是唠叨着讲个不停,连学习的细枝末节都讲得一清二楚了。难怪,现在的孩子都说自己生活得实在太累。这也是家长和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细细琢磨一下,孩子也太难了。他是人,却没有一点儿自主权;他有思想,却失去了自我安排生活的机会;他有能力,却不敢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施展才华。他所拥有的只是永无止境的接受。孩子本该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但却只能进行接受性学习,而且是没完没了的被动者。试想一下,谁愿意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呢?

在一个假期,我耳闻目睹了一位母亲拉着孩子去上补习班,在经过一个烤红薯摊点时,儿子吵着要吃红薯,她竟然教育儿子道:“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来烤红薯。”可儿子回敬的是:“天天吃红薯,我喜欢。”这不仅是家长现场教育的失灵,更主要的是家长长期替孩子做主,压制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时,孩子的无奈反抗。

更能凸显出中国的教育现状的是关于中日美三国美术老师教孩子“画苹果的故事”。说中国的孩子画苹果,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老师擎着一个苹果,孩子们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作画,老师提来一筐苹果,任孩子们拿一个自己画。足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中国,仍有一部分老师固守着“知识本位”的思想观念不放,强调“教”的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太注重预设和控制,过分关注了学习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只能进行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抽象性学习。学生成了外部操作的学习机器,失去了进入学习内部操作的思维发展的渐进过程。老师的教学不能以学生为主体, 忘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给学生创设知识情景,不让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自主学习,生怕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活动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学习效果。中国孩子付出的劳动只不过是机械模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中国的老师改不掉给孩子“画出一个标准”来,再让他们学习的毛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严肃的教育课题。

我们的教育总以扼杀孩子的个性,泯灭孩子的创新潜能为代价。主要原因是我们只能凭高考成绩录取,虽然也能选拔出大部份的优秀学生,但无法选拔出尖子生。难怪,北大校长许志宏多次在北大迎新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北大的新生,“你们不要再去争什么状元了„„”因为通过一连串的考试,一步步地抵达目的地,这种方式对不能独立思考的芸芸众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而对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考试则意味着自由学习的结束。教育不能没有考试,问题出在只为了考试的教育。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创造的天性,让孩子失去开动脑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良好习惯,在学习与生活上产生了对老师与家长的依赖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这恐怕怨不到我们的孩子头上。要怨只能怨我们的教育不是个性化教育,没有激活孩子的创造潜能。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成人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一个人对自己负责才能长大。教育孩子实质是改变自己,我们的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通过对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施教,关爱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不能只看自己的教学成绩。

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少给孩子一些学习的“标准”;多培养孩子自觉性,少培养孩子依赖性;多强化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少强化教师的“规范”能力。别把孩子不当“孩子”,做什么决定,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别让小孩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沮丧和无力感。多给孩子“做主”的机会,能使孩子领悟到“快乐”或“不快乐”。因为快乐的人也有沮丧的时候,但他们总能很快就恢复过来,孩子也不会例外。让孩子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当他沮丧的时候,也能尽快地恢复过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必须的。如果老怕孩子摔跤,给孩子太多“标准”,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觉得获得啥事自己都不用操心,老师和家长都会给自己安排好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当老师减少教给孩子学习“标准”时,孩子反而更快乐,更有创意,自己想出各种学习的方法来,这种减少教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长大成人后,比较有能力应付各种情况,因为,他们早已养成了思考与创造的习惯。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进心,也有惰性,这种惰性和上进心的矛盾,正是孩子的“成长之歌”。如果这一次懒惰了,成绩下降了,孩子自己就会觉得挺没面子的。他会主动在下一次去努力的,情况就会有所好转。但后来孩子还会懒,还会自责,还会再努力。就这样,在波浪式地前进中,增长意志,提高自觉性,学会战胜自我!但这种思考过程和斗争过程,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教育者不能替孩子,不能把“自觉性”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去。自觉性是在孩子头脑中,经过他自己的思想斗争,才能逐渐“生长”起来的。

如果孩子失去了自主权,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内在动力,成了癞蛤蟆,你一踢,他一跳,你不踢,他不跳。所以,只要你主观地替孩子确定了目标,逼孩子完成,你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不自觉性”。现在大多数孩子的消极被动学习习惯都是家长和老师这样培养起来的。他们不做自我批评,反而把一切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这不公平。

教育急躁不得,需要等待;过分热心是不行的,要学会“静观其变”;目光短浅是不行的,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刀切”不行,要尊重孩子各不相同的“发展曲线”;搞“计划经济”不行,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即使没有人监督,他也会自觉学习。同样道理,学习时间如何安排,也应该由孩子自己做主。当一个孩子真的有自主权,他反而更冷静。人“给自己干活”,行动往往是谨慎的,生怕伤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有给别人干活,才会不负责任或者瞎凑合。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读后感 篇6

丰县民族中学卜宪坤

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所谓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的功能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从学什么到怎么学都是选择的结果。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独立地感知、学习和理解教材,并能应用于实践;其次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以达到学习目标。能动性是学习能以自己已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去主动同化新知识,并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就是对知识再创造,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表现在思维上就是思维的批判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更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有效地由未知向已知转化,促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种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其蕴藏的学习潜力,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关键。

二、立足课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看新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课本的习惯,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课本是学习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 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重视阅读 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使有阅读教材能力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新教材的编写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我学习。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能力。

2.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 新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知识点要通过思

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 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 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例题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4.归纳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篇7

一、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教学观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传统教学观和应试教学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为教而教, 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路线, 忽视了“学生学会”这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 结果是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 师生关系紧张。因此, 我们必须摈弃陈旧的教学观, 真正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的需要。中学生正处于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 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 期待教师的肯定。因此, 我们应放开手脚, 打破条条框框, “解放”学生, 给他们以“主动”, 使他们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还顺应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任何高级的学校、任何博学的教师都不可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他终身受用不尽的知识, 而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旺盛的求索精神、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认为, 只有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 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思维, 变学生的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 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自学”, 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地“看”“听”“问”“记”“议”。

“议论”, 指课堂学习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交流个体信息, 取长补短, 同化、吸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只是以求得某个问题的答案为目的, 而是在议论过程中相互评价、补充、答疑, 解决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引导”, 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方面教师对一些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等作一些必要的传授和指导, 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探索;另一方面, 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 这个过程教师又必须当好“导师”, 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与指导。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思维, 点拨疑难, 让学生自己学会、会学, 想懂、懂想。

三、教师要积极探索“还学生学习主动权”行之有效的方法

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我先抽出一定时间与学生做“益脑健身操”, 成语接龙、填写游戏、诗词大联诵、歇后语、新闻5分钟等都是“益脑健身操”的内容。还尽量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被调动起来, 他们为展现自己的才能而容光焕发, 为同学的精彩表演而喝彩, 并传递给老师会心的微笑, 洋溢在教室里的是一种使人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氛围。当然, 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内游戏不是唯一的方法, 关键在于给学生精神的自由, 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个性的环境,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阅读教学中, 应鼓励“多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常常是教师讲, 学生听、记、背, 而教师讲的依据是几十年未变的教参, 考试也以此为准。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创造性是一种束缚, 一个作品难道只能有一种解释吗?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 以活跃的灵魂进行独到的自我解读。我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两个“不”:一是不要求学生泛泛地记听课笔记,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就是例子”, 课文是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例子”, 把活生生的“例子”变成干巴巴的概括, 再机械地记录下来, 无益于语文能力的提高, 而在文中圈点批注倒是学生读懂课文时应同步进行的一环。二是不准学生在读课文前先读教材上的“预习提示”和《中学语文教材全解》之类的参考书, 以免使学生钻进定制统一的“套子”, 无法自主地创造性阅读, 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只有允许学生“多解”, 学生才能摆脱教学中的个人专制、知识专制, 真诚地体验, 自由地思考, 大胆地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 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智能, 使思维趋于活跃, 实现创造性的学习。

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利。我将学生原来的“周记”更名为“随笔”, 放开他们的手脚, 指出他们应更“主动”些, “随意”些, 要求突出一个“真我”, 用“我”的自由之笔, 写“我”的自得之见, 抒“我”的自然之情, 显“我”的自在之趣。一个阶段的“随笔”训练之后, 去翻翻他们的练习本, 《〈爱莲说〉新解》《不能自我淘汰》《同桌的你》《〈黔之驴〉新说》《校园散记》……一篇篇充满灵性、带着时代气息的文章扑面而来。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 学生一旦摆脱束缚, 找到自我, 其个性就会得充分发展, 创造、创新的潜能便能得到激发。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 篇8

一、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一堂观摩课,教师把内容安排得环环相扣,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起来井井有条,但真正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机会有多少?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思考讨论的机会,让他们多思考,多讨论,使他们真正理解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而应以引导为主,鼓励为主,让他们去讨论去争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质疑问难是课堂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许多教师却不予重视,或者舍弃了这个环节,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爱提问的学生,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从课本中去寻找问题或联系日常生活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全体学生参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如果孩子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教师忽略或敷衍了事,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打击了学生爱提问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应重视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充分引导学生提问、质疑。现在孩子的知识面越来越宽,问题也会越来越深,广大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时代的需要。

三、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我在教《哪吒闹海》一课时,有意安排学生自己学习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讲解课文,理解课文,表演课文。孩子们来到台前,边讲边比划,表演得十分生动。教室里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直到下课了还意犹未尽。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将成为他们一试身手的阵地。当然,在学生展示自我的时候,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适时指出优缺点,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展示自己,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也是优化师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四、给学生拓展延伸的机会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相关知识的结束,作为教师,应当给学生拓展延伸的机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特点,安排一些有意义的作业或活动,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无限延伸。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后,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人类为什么会成为地球的主人?让他们去查找资料,并写成一篇篇小文章。组织交流时,学生收集到的知识使我眼界大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又如教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后,请学生展开想象,画一幅古人揠苗图。通过构思描绘,学生较深刻的理解了课文中的寓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上一篇:青春作文1200字初中下一篇:科学活动放大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