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形成作业(精选8篇)
现状:1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强,体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2全球经济化还是通过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主导,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处于收支配地位;3全球分工继续细化,有利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问题在于发达国家掌握核心高技术,在生产全球化中靠技术,资金盈利,但是发展中国家还是靠廉价劳动力,地租盈利,分工成两极分化。这些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货利比例越来越大。使得发达国家根发达,落后国家更落后;4西方缺少金融监管,加只金融过度创新,时常印发金融危机,但是全球一体化使得危机一体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5同时又有区域集团化加强的趋势,许多区域性组织在这些年纷纷成立。
面对:1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强市场作用,同时坚持科学有效的宏观调空; 2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管理方式的同时鼓励中国本土优秀企业想世界投资;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决不让外国资金控制本国经济,坚持不受外国威胁,在面对国家核心利益(主权领土)可以放弃经济利益;4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增加产品附加直。创新是迎接新一论全球化的核心,只有创新才能在新形势下生存下来;5提高中国产品质量;6加强对中国产品的介绍,这段时期不是商务部在国外知名媒体投放关于中国制造的广告,这是宣传的好方法。
2..结合中国入世后的现状,谈谈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利用WTO成员国的地位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
一、利用在世贸组织中“参政议政”的权利保护自己
世贸组织的各项协议和协定覆盖了世界经济贸易的众多领域,这些协议和协定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人们将世贸组织称为“经济联合国”。世贸组织是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场所,在世界贸易组织内,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否决权,阻止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行一些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协议或规则,使多边贸易体制公平、公正地保护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并使其发展不至于被少数成员操纵或控制。入世后,作为WTO的成员国,中国将拥有平等地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权,将获得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参政议政”的权利。中国应当充分行使这一决策权,在规则的制定中代表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的利益和要求,维护中国企业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合法权益,使所制定的规则尽可能公平和公正,减少歧视性。
二、利用对发展中国家较长的过渡期安排保护自己
依据WTO的原则和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都要遵守和实施世贸组织的协议或协定,履行应尽的义务。在多数协议或协定中,都规定了实施的时间表,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还规定了较长的过渡期,而且有的协议规定,经过申请还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过渡期。例如《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规定:限期取消违反国民待遇和一般禁止使用数量限制条款的投资措施的过渡期发达国家为2年,发展中国家为5年,最不发达国家为7年。入世后,中国应认真分析研究WTO协议或协定中规定的过渡期及其进一步延长的条件,以恰当利用过渡期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
三、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保护自己
世贸组织对最不发达国家几乎不要求其承担任何义务,但可享受世贸组织成员的一切权利。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也做出了一系列的优惠安排,这些优惠安排体现在《建立世贸组织协定》、《1994年关贸总协定》、《保障措施协议》、《反倾销协议》、《进口许可证协议》、《海关估价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农产品协议》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等世贸组织的绝大多数协议(定)中。例如,《农产品协议》规定,发展中国家在履行减让义务时具有灵活性,10年之内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三大领域内其削减的比例是发达国家义务的2/3;《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也规定,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对出口产品提供一定比例(2%以下)的补贴。上述优惠安排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四、利用反倾销与反补贴手段和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自己
世贸组织允许其成员反对不公平贸易,即借助倾销和补贴而进行的贸易,为此世贸组织在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基础上专门签订了《反倾销协议》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如果一成员国认为另一或另几个成员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低于其在国内市场上在正常贸易条件下的销售价格,或认为其得到政府的补贴而出口,并因这种倾销或补贴行为而给本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或有损害威胁时,这一成员国可以对此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以抵制这种不公平贸易,维护本国企业合法的经贸利益。其具体步骤是:由国内相关产业界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要求调查,当调查结果认定倾销或补贴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进口国对特定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目前,中国已经受到一些外国商品倾销的损害,已经开始对一些被认定具有倾销行为的外国商品征收反倾销税。加入WTO后,中国仍需这样做。
另外,世贸组织还有《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议》,该协议规定成员国可以实行一些合理的和强制性的产品标准。中国入世后,可以借助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对国内市场进行相应保护。
五、利用例外和保障措施条款保护自己
世贸组织主张各成员国实行自由贸易,逐步开放货物和服务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世贸组织对贸易自由化的风险也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条款或协议加以防范和克服,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允许其成员国建立自己的符合世贸组织规范的保障机制,对本国产业进行合理与适度的保护。
世贸组织的许多协议(定)中均设有例外条款,各缔约方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条款,实行对本国有利的贸易政策的措施。主要的例外条款有以下几项:紧急保障例外:当一国某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对国内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该国可以实行临时性进口限制措施;国际收支平衡例外:当一国遇到国际收支极度不平衡时,可以对进口实行限制;幼稚工业保护例外:对本国新兴的、尚不具备竞争能力的工业,政府可以通过进口限制、提高关税、实行许可证、征收临时附加税等办法予以保护;一般例外:出于维护公共道德和保障本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等方面的原因而暂时不履行世贸组织项下的义务;安全例外: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而暂时不履行世贸组织项下的义务;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例外:即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成员间的贸易优惠可以不给予非成员国。例外和保障条款的设立,实际上就是允许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游离于世贸组织的规则之外,暂时放弃履行世贸组织的义务。当然,这种游离是有条件和需要经过请求及批准的。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应注意利用此类条款保护自己。
六、利用入世中的灵活承诺保护自己
中国在入世承诺中的一些灵活性规定对中国企业也具有保护作用。入世并不是全面开放市场,世贸组织并没有要求中国在入世时全面放开货物贸易市场,中国也不会承诺取消对所有货物进口的关税措施,入世后中国仍将依据一定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关税税率并适时调整税率结构,而且中国对非关税措施的取消也将按照一些产业竞争力的状况阶段进行。
另外,中国在入世谈判过程中,从没有谈过价格并轨问题,相反,中国还让WTO各个成员承诺允许中国保留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石油、棉花、糖、电力供应等实行国家指定价格,所以不存在国内产品的价格应该同国际价格彻底并轨的问题。
还有,入世后中国将是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等服务市场,但中国并未承诺开放资本市场,因为WTO根本就不谈开放资本市场问题。对于中国在入世谈判中承诺给予一些国家的关税配额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中国承诺的关税配额数量只是理论上的市场准入机会,而不是市场份额,不是一定要履行的实际采购义务。总之,我们应看到,入世谈判中的一些承诺和规定是具有一定灵活性的,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有循序渐进地进入世界市场是有很强保护作用的。
七、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保护自己
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化和权威性的确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对付少数发达国家强权和单边主义的重要手段与有力武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世贸组织所有成员国共同谈判确立的,不是某一个国家单方面制定的,这对于争端是非的判定,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至关重要。在国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争端中,如果其中之一不是世贸组织成员,则这种争端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是由双方的经济实力、报复力量决定,是非曲直是由某一方自身的利益或标准来判断的,争端解决很难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一旦中国入世,就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特设的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和程序,比较公平地解决诸如反倾销等贸易争端,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这一点对中国特别重要,因为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各种贸易纠纷将会逐年增多。
八、利用政府采购制度保护自己
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采购的规定体现在《政府采购协定》之中。《政府采购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所管辖的四个诸边协定之一。成员国对《政府采购协定》的接受是选择性的,也就是说WTO成员国并非必须接受该协定。我国政府考虑到目前国内政府采购制度尚不完善,所以没有承诺加入该协定。
所谓国际陆港,是指建立在内陆无水地区,具有国际港口功能的陆港。它是依托信息技术和便捷的运输通道,具有集装箱集散、货运代理、第三方物流和口岸监管等综合功能的物流节点,是具有完善的沿海港口功能和方便的外运操作体系的内陆集聚地[1]。
在内陆地区建立国际陆港,将使内陆拥有了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进军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这对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 国际陆港形成的外因
国际陆港是国际物流和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形成、发展需要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深入研究国际陆港形成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分析国际陆港形成的外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国内外的经验,我们认为国际陆港的形成的外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外向型经济是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与各国和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生并加强了国际经济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改变经济现状,就必须进行国际间的交往,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国际经济关系的互融性和相互依赖性要求一个国家和地区必须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987年世界银行对一些外向型经济和内向型经济的国家统计调查表明,外向型经济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增长率,制造业就业占就业人数百分比等指标都大大高于内向型经济的国家。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2.1.1 外向型经济[2]
关于外向型经济的概念国内外经济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最早提出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时总结出来的。最初提出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特指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后来逐渐发展为“外向型经济”,泛指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例如,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费萨罗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出口与内需兼顾的发展战略;瑞典经济学家克利斯特·冈纳森则认为外向型经济就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美国学者耶鲁大学教授T.H.斯里尼瓦森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一种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并存的发展战略等等。
国内学者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也无统一的认识,大多数观点同国际上流行的看法类似,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外向型经济是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区域经济;外向型经济是以出口创汇为中心,相对于封闭经济的经济格局;外向型经济是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高的经济,即出口贸易额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才算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是以外向发展为目标,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经济;外向型经济是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经济。
综上所述,外向型经济(export-oriented economy)是指一国或地区为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理和经济运行体系。
2.1.2 外向型经济是我国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1978年到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5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7.4%。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基本上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2)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对外开发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从1979年至2008年,珠三角经济年均增速高达22%。2008年,珠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97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0%,珠三角的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30%。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30年来,环渤海地区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型经济成为这一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中西部内陆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开放度不断提高。一些沿边地区利用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形成了外贸、外经、外资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3)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市场受制于短缺经济的状况,带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常见常新。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近年来,机电产品中的手机、彩电、集装箱、磁头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一些重要技术空白。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在对外合资合作过程中,涌现出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2.1.3 建设国际陆港,有利于内陆地区更好的发展外向型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广大的内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建设国际陆港,有助于内陆地区发展外向性经济,西安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为了加快与世界接轨,突出西安国际化地位,发挥西安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心城市的作用,不靠江、不靠海的西安市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在西安建设国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该项目是陕西省“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发改委同意将该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物流业发展重点项目。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由“一个中心、三大组团”组成:即B型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用地200亩;以及国际物流区、国内综合物流区、物流产业集群区。业务涵盖西安及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口岸、货物集散中转、仓储配送、国际国内货运代理、国内外空运速寄、物流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同时,西安国际港务区已与天津港签订了《建设内陆无水港合作意向书》,目前正在争取同青岛港、连云港达成发展性合作协议。此外西安国际港务区与青岛港、天津港、连云港和中国集装箱总公司分别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西安国际港务区将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新筑铁路散货场以及周边便利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使国际港口功能内移,使之成为中国内陆第一无水港和西部最大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从而大幅提升西安外向型经济水平。
2.2 沿海港口激烈竞争的产物
中国港口业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岸线资源还是货物吞吐量都上了明显台阶,但与此同时,港口各自为战,争抢资源的现象也不断涌现。
由于功能划分的模糊,各港口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恶性竞争风险。如上海港投入巨资建设洋山港深水码头,航道水深将达到-15米,能停靠第五、六代集装箱船。相邻的宁波港投入20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大榭港区和穿山港区,这两个港区的码头前沿和航道水深将达到-17米,可以全天候靠泊第六代集装箱船。宁波港距上海港的海上距离只有200多海里,陆上距离随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缩短,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宁波港和上海港的陆向及海向腹地重叠的范围越来越大,宁波港深水码头的建设必将对上海港形成很大的竞争压力[3]。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港口必须不断开拓货源,开发运输市场,这种业务的拓展必然会产生争夺港口市场的竞争,特别是随着经济腹地公路网络的高速发展和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内陆交通便利,打破了各港固有的传统腹地,形成多个港口服务于同一腹地的现象,经营业务相同而腹地重叠交叉必然引起港口间的相互竞争,如同处环渤海地区的青岛港与日照港间的竞争[4]。
随着港口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一些沿海港口为了扩大腹地和增加货源,纷纷主动和内陆地区合建国际陆港,北方的天津港和南方的宁波港就是其中的代表。2007年7月,天津、北京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天津滨海新区共同签署《北方地区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和《建设内陆无水港合作意向书》,拟用3~5年时间,在内陆经济腹地中(下转第61页)(上接第40页)与天津有贸易往来的14个省会城市或主要的集装箱货源生成地普遍建立国际陆港,完善天津港与内陆运输通道,实现无水港、天津港与国际航运的贯通。内陆地区所有的进出口贸易均可在当地的无水港口实行报送、报验、签发提单等一站式服务。进口货物在天津港卸船后,也将直接运抵内陆无水港,在当地办理通关,从而实现天津港与内陆“无水港”的无缝对接。
宁波港为了提高港口的竞争力,积极和内陆合作建设国际陆港,并且成效显著。围绕宁波港建立的金华、义乌、绍兴、余姚及衢州等国际陆港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宁波港带来了大量的货源。2005年,仅义乌一地就为宁波港输送了13万TEU的货物。在众多无水港的支持下,宁波港集装箱外运量占到浙江省集装箱外运总量的50%以上,宁波港区向外辐射力度不断加大,极大的增强了宁波港的竞争力。
3 国际陆港形成的内因
国际陆港是物流企业、货代、海关、检验检验机构、保险机构和物流设施等的集聚体,是国际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陆港的形成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与国际物流有关的物流企业、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集聚;反之,国际陆港又可以降低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物流成本,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大大刺激物流需求,壮大物流需求市场。
国际陆港形成的最本质的原因是与国际物流有关的物流企业、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地集聚能带来的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速度的增加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陆港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很多地区开始规划或者建设国际陆港。但是我们对国际陆港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加强国际陆港形成动因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政府和企业界对它的认识,指导国际陆港的实践,使国际陆港的规划和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摘要:在阐释国际陆港定义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国际陆港形成外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国际陆港形成的内因。
关键词:国际陆港,外因,内因
参考文献
[1]朱长征.国际陆港基础理论研究与探讨[J].物流技术,2009,(1),17-19.
[2]金美花.论辉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11.
[3]吉阿兵.集装箱港口的竞争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3.
关键词:国际多式联运 成本分析 发展方向 寡头协商定价
1、国际多式联运成本分析
国际多式联运主要承运人包括内陆承运人和跨境承運人,而跨境承运人都是一些寡头在操作,因此我们通常把由寡头制定的涉及国际多式联运某段运输的成本称为相对固定成本。
多式联运涉及到跨国运输,一般情况下涉及到报关,并且关税在经济平稳运行中通常保持不变,我们将这部分由政府所决定的固定关税称之为绝对固定成本。
从事内陆承运的经营主体通常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主体报价考虑的不仅包括揽货率,更多的是经济效益。但就总体社会经营主体而言,最终的报价基本会保持在一个能使整体社会经营主体保持自负盈亏,因此,我们称这部分成本为相对变动成本。
而由商品本身特性决定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绝对变动成本。这个主要体现在贵重物品,如珠宝,黄金,外出展览文物等上。
总而言之,我们将由各承运寡头和政府等具有垄断性质的主体决定的运价称之为固定成本;由商品本身特性和各内陆承运人等因素决定的运价成为变动成本;而存在竞争领域的成本成为相对成本;由自身特性和单一因素决定或主体决定的成本为绝对成本。
2、国际多式联运发展方向和对运价的影响
多式联运发展方向及对运价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加快一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由于国家铁路运力紧张,海铁联运机制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在长期规划纲要中,国家决定将铁路里程提升至12万公里,同时力争3——5年内建设一些运输专线。同时伴随整合现有物流基地,一体化体系建设将会逐步完善。
各大企业加强现有资源共享和合作,也会对一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提供便利。如中远和中铁在2007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为中远开拓内陆市场起到推动作用。
(2)信息化程度将会大幅提高。
信息化不仅包括各企业间信息的共享,同时包括使用FRID,EDI等技术实现对商品的全程监控,未来国家将会建设由铁路,公路,水路,港口,海关,货运代理等机构联合开发和研制的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并投入商业运营。
多式联运信息化程度随会增加绝对变动成本,但效率的提升节省了相对变动成本,这最终会导致整体效率的提升,通常我们认为这些最终会导致整体成本的降低。
(3)政府管理体制将会不断完善
在规范多式联运经营方面,国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的协调,引导,促进作用在多式联运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范交通领域收费制度。
合理的通行费用不仅能使整体成本降低,而且透明的机制能避免代理人收取高额代理费用,影响整体物价水平,同时通过加强对运输的监管力度,能避免市场的不规范竞争。这些措施对物价规范将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法规体系是多式联运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依托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的政策体系才能保证实施,同时保障多式联运健康,持续运行。同时能够避免突发事件对运价的剧烈波动。
3、国际多式联运发展的绩效与运价
多式联运始终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效率提升,必然导致部分落后企业会遭受淘汰命运,但多式联运总体会向高效方向发展,在探讨整合后的绩效时,我们可以采取微笑曲线理论进一步说明。
虽然微笑曲线是由台湾著名宏基掌门人施正荣先生提出,但随后逐步扩展至各个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服务,品牌,技术等来说明一体化和信息化多式联运的优点:
经分析,我们了解到,多式联运涉及过程的成本构成。同时当现代新兴技术在多式联运方面广泛应用后,通过整合多式联运前段和终端,形成了一个无缝连接的端到端的流程。整体成本的降低主要依赖减少变动成本来实现的。
而通过了解以上联运过程和方式,我们不难理解在固定成本方面,寡头竞争的存在也很必要,若是寡头间存在相互协商定价,必然导致最终总成本的不合理性。因此我们需要政府介入,稳定寡头定价的变动成本。
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了解了多式联运的价格构成。通过对技术应用和政府职能划分,分析了个别因素对整体成本的影响。通过成本绩效评估,分析具有一体化,信息化模式的联运体系将会对成本的影响,最终了解到新兴模式对定价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斌,益宇鸣.美国的集装箱多式联运[M].集装箱化,2008,4-201.
[2]张帅.美,加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经验及启示[M].集装箱化,2009,11-220.
个人讨论的提纲:
一.“城市病”是什么?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也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病”表现的方面
“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1.外来人口及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2.由于人口增加,使得城市资源出现匮乏。
3.交通日益拥堵,机动车日益增多。
4.由于机动车不断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三.“城市病”对人体的危害
1.人们因为紧张忙碌的工作,缺乏锻炼,使身体逐渐进入亚健康状态
2.青少年长期迷恋网络,上网成瘾,造成近视及其他疾病。
四.“城市病”的治理
1.加强政府对城市规划管理
2.合理利用资源: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宏观调控房地产及交通等重大城市问题。
3.有效控制人口。
联系实际的例子:
像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堵车:难治的城市病
有专家称,北京交通已进入最痛苦时期。报告显示,北京市区每天堵车时间已由2008年的3.5小时增至现在的5小时。而国外的相关调查显示,中国上班族每天花费在上班路程上的时间居全球首位。随着轨道交通压力的不断增大,已经有人士发出地铁涨价的呼声。
交通拥堵几乎是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城市的通病,面对堵车,许多城市都是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和优化城市设施来解决最终的问题,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近日,由中科院推出的中国50城市上班花费时间排名榜刚一出炉,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北京成为全国上班平均花费时间最长的城市,为52分钟。在8小时之外,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花了太多的时间在一堵再堵的路途中。
2008年,在交通拥堵不堪的重负之下,北京开始实行尾号限行,却导致许多家庭购买了第二辆车;今年,北京整体提高了停车费,却依然挡不住早晚高峰时拼命穿梭于各城区之间的车流,网络上更是出现了北京停车攻略;为减轻交通压力,北京市属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全面实施错时上下班。尽管作出了很多努力与尝试,地铁里程不断增加,公交系统不断优化,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北京的交通依然像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近年来,由于外来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缺乏统一对人口控制的规划,致使大中城市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交通出现大面积拥堵;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综上所述,治理“城市病”有效的方法就是规模治理,比如对于交通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城市规模增大,恰恰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发展更加密集和现代化的轨道交通。
小组讨论的提纲:
一.“城市病”的含义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也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1.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低,且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2.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够,规划意识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行政干预规划、人为影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肢解了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权,削弱了规划的权威。
3.中小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商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受
利益驱动,不服管理,随心所欲,不报自建,随意乱建,先建后办,建毕不办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规划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1.规划滞后于建设。
2.“马路拉链”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3.城市绿地少,公园广场数量不足,标准低,生态环境差。
4.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5.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城市的形象关键在于有特色。
四.“城市病”对人体的危害
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象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仅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急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发展。
五.“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1)加大投入;
(2)政府带头执行规划。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1)各级领导必须形成“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的共识;
(2)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各类管网要合理布局、科学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组织施工;
(3)政府要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以立法,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管理。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地绿扩绿工程:
(1)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突出园林绿化地方风格;
(2)强化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1)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优化能源结构;
(3)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
(4)借助先进科技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注重个性特色,科学为城市定位:
(1)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要有超前性、科学性、指导性,准确把握地域内的建设脉搏;
(2)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
(3)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风貌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的遗存,使城市
脱离肤浅平淡,丰富其文化内涵。
六.总结
公平互利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基本原则,在国际经济法律规范的全过程都贯穿着公平互利的原则。
公平互利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每一个领域的最基本原则,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在整个国际经济法中,基本原则是核心,而公平互利原则为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和贯彻公平互利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公平互利原则的内涵和要求
(一)公平互利原则的内涵
国际经济法中的公平互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公平原则和互利原则。
(1)互利原则:互利原则主要是强调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经济利益的互利,也就是在不同国家的经济交往中,双方都能够在经济交往中获得利益。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法律地位是一致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因此,公平原则主要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利益,避免任何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借助自己的经济实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
在实际中,很多发达国家和经济大国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在创建国际经济法律文件时会制定损人利己的规定。
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实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实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吃亏。
而公平互利原则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
公平原则和互利原则是有效融合在一起的,两者是一体的关系,只有实现了公平原则才能进一步实现互利原则,而实现了互利原则就是实现公平原则的体现[1]。
一、单项选择题
1.《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共包括()贸易术语。A.1种 B.6种 C.13种 D.14种
2.《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是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合同而制定的。A、FOB B、CFR C、CIF D、FCA
3.FOB和CFR两种贸易术语中,租船订舱责任承担方分别为()。A.卖方/卖方 B.卖方/买方 C.买方/买方 D.买方/卖方
4.在FOB条件下,若采用程租船运输,如买方不愿承担装货费及平舱费,则应在合同中规定()。
A.FOB Liner Terms B.FOB Under Tackle C.FOB Stowed D.FOB Trimmed
5.某公司出口某商品大约1000公吨,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规定,该公司发货 时,如果支取金额不会超过信用证总金额,最多可以装运()。A.1000公吨 B.1050公吨 C.1100公吨 D.1115公吨
6.可能通过背书转让的提单是()。A.记名提单 B.不记名提单 C.指示提单 D.空名提单
7.速遣费是()。
A.向租船方收取的一笔罚金 B.给予负责装卸货物的一方的一笔奖金 C.向出口人收取的一笔罚金 D.给予进口人的一笔奖金
8.下列我国海运货物保险条款中不能单独投保的险别是()。A.平安险 B.水渍险 C.一切险 D.战争险
9.我国海运货物保险条款中基本险的责任起讫采用()条款。A.OCP B.仓至仓 C.港至港 D.门到门
10.成交一批由上海出口至英国伦敦的羊毛,下列贸易术语正确的是()。A.FOB上海 B.FOB伦敦 C.DEQ上海 D.CIF上海
11.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卖方多交货物后,买方若收取了超出部分,则要按()A.合同价格支付 B.装船时或货到时的市价支付 C.买卖双方议定的价格支付 D.仲裁裁定的价格支付
12.在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中,内容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是()A.《1932年华沙—牛津公约》
B.《美国对外贸易定义1941年修订本》 C.《1958年纽约公约》
D.《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13.代表货物所有权凭证的单据是()A.邮包收据 B.航空运单 C.海运提单 D.承运货物收据
14.根据《2000通则》的规定,若按CFR术语成交,则货物风险的划分()A.以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为界 B.以装运港船边交货为界 C.以货交第一承运人为界 D.以目的港交货为界
15.在海洋运输中,规定了装卸期限和装卸率,并凭以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的合同是()A.班轮运输合同 B.定程租船合同 C.定期租船合同 D.光船租船合同
16.出口清关责任由买方承担的贸易术语是()A.FCA B.FOB C.EXW D.FAS
17.就卖方承担的费用而言,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FOB>CFR>CIF B.CIF>CFR>FOB C.FOB>CIF>CFR D.CIF>FOB>CFR
18.凡凭样品买卖,如合同中无其他规定,则卖方所交的货物()A.可以与样品大致相同 B.许可合理的公差 C.必须与样品一致 D.可以与样品不同
19.我出口大豆一批,合同规定大豆的水分为最高14%、含油量为最低18%、杂质为最高1%,这种规定品质的方法是()A.凭规格买卖 B.凭等级买卖 C.凭标准买卖 D.凭说明书买卖
20.若合同规定小麦含水率为:最高10%。这里的“最高”是()A.溢短装条款 B.品质公差 C.品质机动幅度 D.数量机动幅度
21.所谓空白抬头,空白背书提单是指()A.提单的收货人一栏什么也不填,也不背书
B.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内填上“空白”二字,在提单的背面也写上“空白”二字 C.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填上“TO ORDER”,在提单背面由托运人签字 D.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填上“TO ORDER”,在提单背面由承运人签字
22.在下列贸易术语中,应该由买方办理出口手续的是()A.FOB B.EXW C.FAS D.FCA
23.按FCA价出口与按CIP价出口相比,卖方所承担的风险()A.要小 B.要大 C.一样 D.无法比较
24.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规定》(UCP600),凡在信用证上对货物数量有类似“约”字字 样的,其上下幅度可按()A.5%掌握 B.8%掌握 C.15%掌握 D.10%掌握
25.我某公司按CIF出口一批货物,但因海轮在运输途中遇难,货物全部灭失,买方()A.可借货物未到岸之事实而不予付款 B.应该凭卖方提供的全套单据付款 C.可以向承运人要求赔偿 D.由银行决定是否付款
26.CIP合同,应该由何方办理投保手续()A.买方 B.卖方
C.承运人 D.运输公司代理人
27.海运货物保险中,按“仓至仓”条款的规定,货物运抵目的港后没有进入指定仓库,多 少天内保单仍然有效。()A.30天 B.60天 C.90天 D.120天
28.出口羊毛计算重量,通常采用的计量方法是()A.毛重 B.净重
C.公量 D.理论重量.
29.郑州某公司向朝鲜平壤某公司售出一批水果,采用DAF术语.铁路运输。DAF术语后应列明()
A.郑州 B.丹东(我国国境站)C.新义州(朝鲜国境站)D.平壤
30.在保险人所承保的海上风险中,搁浅.触礁属于()A.自然灾害 B.意外事故 C.一般外来风险 D.特殊外来风险
31.小陈在搬运货物的过程中看到货物的外包装上有一只酒杯图形,这种标志属于()A.危险性标志 B.指示性标志 C.警告性标志 D.易燃性标志
32.在我国花生出口合同中规定:水分每增减1%,则()A.合同价格增减0.5% B.合同价格减增0.5% C.合同价格增减1% D.合同价格减增1%
33.A公司将出口一批机电产品,你认为应选择()为宜。
A.凭规格买卖 B.凭等级买卖 C.凭说明书买卖 D.凭样品买卖
34.CIF合同的货物有装船后因火灾被焚,应由()。A.卖方承担损失 B.卖方负责请求保险公司赔偿
C.买方负责请求保险公司赔偿 D.承担运费的一方赔偿
二、多项选择题
1.向承运人交货的三种术语与装运港交货的三种常用术语的区别有()。A.交货地点 B.适用的运输方式
C.风险划分界限 D.出口报关手续 E.进口报关手续
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单价通常由()构成。A.计量单位 B.单位价格金额
C.计价货币 D.贸易术语 E.支付工具
3.按照INCOTERMS2000的规定,在下列贸易术语中适用于多种运输方式的是()A.EXW B.FCA C.FAS D.DES E.DEQ
4.班轮提单的作用是()
A.物权凭证 B.承运人签发给托运人的货物收据 C.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运输契约的证明
D.托运人申请租船订舱的证明 E.进口人纳税的依据
5.保险责任起讫采用“仓至仓条款”规定的险种有()A.海运战争险 B.平安险
C.水渍险 D.航空运输险 E.陆运险
6.为防止运输途中货物被窃,应该()。A.投保一切险,加保偷窃险 B.投保水渍险(即单独海损赔偿)C.投保一切险 D.投保偷窃险 E.投保一切险或投保平安险和水渍险种的一种,加保偷窃险
7.记名提单()
A.是“收货人”栏填明特定收货人名称的提单 B.可以转让 C.不能转让 D.在国际贸易中最为常用 E.在国际贸易中最少使用
8.CFR与CPT这两个贸易术语的相同点是()
A.买卖双方的报关责任相同 B.买卖双方的运费责任相同
C.买卖双方的保险责任相同 D.买卖双方承担货物风险责任的分界点相同 E.都必须采用水运方式
三、名词解释 1.溢短装条款 2.清洁提单 3.推定全损.国际贸易术语
四.判断题
1.在国际上有关贸易术语的惯例有三种,即:《海牙规则》.《汉堡规则》和《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2.如果合同和信用证中均未规定具体唛头,则填写发票时,“唛头”一栏可以空白不填。()
3.追索(Recourse):是指汇票等票据遭到拒付时,持票人要求其前手背书人.出票人.承兑人或其他的汇票人清偿汇票金额及有关费用的行为。()
4.国际贸易惯例对买卖合同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5.清洁提单是指不载有任何批注的提单。()
6.一般情况下,在以FOB术语成交的合同中,货物的价格构成是货物成本+运费十保险费。()
7.凭文字说明买卖,又提供参考样品的卖方所交货的品质只要符合文字说明或与样品完全一致即可。()
8.买卖合同规定:“交货数量5000公吨,2007年9/10月份装运”,那么出口企业可从9月1日至10月31日这段期间内任何一天将货物装运,但不得分批装运。()
9.铁路运单和航空运单与海运提单一样具有物权凭证作用。()
10.溢短装部分的货物,除非合同另有规定,一般按合同价格计算。()
五、简答题
1.简述构成共同海损的条件。
2.什么是海运提单?其作用是什么? 3..试比较CIF与CIP两个贸易术语,说明他们的异同点。4.汇票的抬头是指什么?有几种填写方法?
六、计算题
1.我外贸公司拟出口某商品的原报价为每吨(净重)1000美元FOB大连,现国外要求改报CFR 旧金山。假设该商品按重量计收运费,系木箱装,每箱货物净重20公斤,木箱重量5公斤,从大连至旧金山每吨运费为300美元,问我方应如何对外报CFR单价?
2.某公司出口商品1000箱,每箱人民币收购价100元,国内费用为收购价的15%,出口后每箱可退税7元人民币,外销价每箱19美元CFR曼谷,每箱货应付海运费1.2美元,计算该商品的换汇成本。(保留两位小数)
七、案例分析题
1.我某公司以CFR价出口一批货物,装运后由于工作疏忽,未能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致使买方未及时投保,结果船开航后不久触礁沉没,货物全部损失,买方向我方提出索赔,我方认为货物灭失发生在越过船舷之后,风险应由买方承担,故拒绝赔偿,因此发生争议,你认为货损责任应由谁承担?为什么?
一、我国产业结构与投资体制的特征
(一) 我国产业结构的特征———高度化不足
产业结构高度化, 是指不同附加值、不同技术含量层次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大小。
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其他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可以得出, 我国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 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偏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维持在70%以上。从演变上看,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缓慢下降, 工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缓慢。这表现出典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
我国农业的内部结构方面, 农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我国农产品结构层次偏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少, 这必然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如, 我国水果的优质果率仅占总产量的30%, 高档果率不足5%, 而新西兰、日本等国的优质果率达到70%, 高档果率达50%。
我国工业的内部结构, 从表面上看, 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化。但分析我国工业的内部结构时, 必须将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来分析。因为外资企业的增加值是归于外资的, 这部分收入不属于中国国民而是属于外国国民。尽管我国的工业结构中,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增加, 并显示出高加工度化倾向, 但这部分行业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外资企业。所以, 我国的工业结构高度化有明显的水分, 是一种“虚高度化”。从工业中本土企业的情况看, 虽然许多企业的资本品 (机器设备) 较先进, 但自主知识产权少、核心技术少, 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激励创新的机制。这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工业化, 是以低附加值的产品和低利润率为特征的, 而这种特征抑止了分工的深化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如运输、金融、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的利润率, 工业企业利润率低, 那么进行服务外包的动力和能力就低) 。
就服务业方面来看, 可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三大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分工深化和产业发展的自然结果, 消费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依赖于人均实际收入的提高。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上升, 这类行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生产率、高知识技术密集度的特征;并且, 经济越发达, 上中游生产性服务业 (科研、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 占服务业的比重越高, 如2002年, 美国的上中游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是47%, 而我国同期是15.5%。
总之, 不管是从三次产业的结构来看, 还是农业内部结构、工业内部结构、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 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不足的、偏低的, 高附加值的行业占比小。
(二) 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
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造成了投资与消费的脱节。
我国的投资中, 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仍占社会投资的相当部分, 而政府的投资在动机上缺乏对投资收益的关注而主要是基于对GDP的短期增长的政绩要求, 所以产生大量低水平重复投资的行为, 从而导致经济的下一期产出的过剩。这一方面浪费了社会资源, 本可以用于私人进行其他投资的资金被占用了, 另一方面导致了产出过剩, 而不得不依靠出口来平衡。
我国的投资中有相当的比例是政府主导的或通过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企业进行。这类投资的动机与私有企业的投资动机有所不同:前者往往是体现了政府的政策和目标, 而后者的动机是逐利, 依赖于对市场的预期。政府在许多产业上进行投资, 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投资和投资的浪费。这使得本可以用于提升产业结构、用于基础科研、教育的资金用在了政府的面子工程和低水平的重复投资上。
(三) 低工资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失衡制约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主要依靠工资收入, 较低的工资水平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结构的低端化;庞大的失业人口进一步减少了消费需求、阻碍了工资的上涨, 成为消费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大量的失业人口和廉价劳动力使得劳动相对于资本更加丰裕, 从而有较低的相对价格, 因此劳动在收入分配中占的份额相对于资本所占份额较低, 这种收入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分配失衡, 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相对于产出的过剩。
收入分配方面, 农村与城市居民之间、城市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逐渐加大。由于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倾向会降低, 即富人的消费倾向低于穷人, 这使得我国的储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制约着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消费层次的升级, 导致了总体消费倾向的下降。
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存在着失衡, 还表现在国民收入过多地向政府和国有企业倾斜, 而居民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 这也是我国的消费率相对于投资率偏低的一个原因。
二、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
(一) 本土企业的分析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足, 是从供给方面形成货物贸易顺差的原因。由于产业升级缓慢、高度化不足、产业的链条短, 社会资金集中于有限的投资领域, 大量企业集中于低端市场, 竞争十分激烈, 利润水平低, 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依靠外部市场来解决。同时, 由于我国的制造业主要依靠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来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机制严重不足, 只能形成扁平式的产业结构, 高度化不足。这种水平扩张的模式必然造成产出的过剩, 从而不得不依靠外部市场来平衡。虽然从出口的产品结构上看, 工业制成品是出口的主要产品, 工业制成品中, 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高, 但从附加值上看, 比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的附加值要低得多, 主要面向国外的中低端市场, 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价格低。关键的零部件和原料、关键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而这些正是取得垄断优势和垄断利润的关键。
从投资体制来看, 由于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人为地割裂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政府投资主要针对资本———劳动比率高的重化工业, 对就业的贡献较小, 增加了就业压力, 使工资水平难以上涨, 从而减少了消费需求;另外, 出于政绩目的的低水平、重复投资使得投资形成的产出无法依靠国内需求来出清, 不得不依赖国外市场;同时, 政府对关键行业的垄断限制了私人资本进入, 造成了私人资本集中于某些领域, 在这些领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 从而在这些领域的利润水平较低。一旦外部市场能为企业带来较国内行业的投资更高的利润, 那么本土企业就会转向外部市场, 增加出口。
从消费需求上看, 较低的人均收入、国民收入、财富分配的失衡也造成了占人口大多数的居民消费需求层次低下, 从而产业无法从需求方面得到升级的动力。在国内, 大量的闲置资金涌向利润高、收效快的房地产、股市之类的资产市场, 而进行生产制造的实体产业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低而缺乏资金的进入。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 利润低下的情况下, 许多企业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 转向以国外市场为目标市场, 出口便成为许多本土企业的理性选择。在出口的具体方式上, 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和政府的出口鼓励政策, 加工贸易成为本土企业首选的贸易方式, 这正是本土企业的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
从贸易方式上看, 我国的加工贸易顺差构成了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主体, 本土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例为20%左右。加工贸易的特点是进口与出口的关联, 它一定会形成顺差, 顺差等于在国内的增加值 (出口减进口) 。我国的加工贸易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 低工资水平形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优势。目前, 我国本土企业的加工贸易的地域分布主要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 本土企业的加工贸易的产业、产品与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相比, 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的产业、产品市场, 依赖的是低工资和政府的优惠政策, 出口退税、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构成了这类企业利润的相当部分, 成为其出口经营的主要动机。
一般贸易方面, 我国进口货物中, 用于最终消费而进口的货物主要定位于中高端产品, 由于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低和收入财富分配的不均衡, 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 同时, 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对进口的替代作用, 使得进口额减少, 间接的扩大了贸易顺差。
直接投资方面, 由于我国的企业从总体上没有形成垄断优势 (技术、品牌、规模) , 从而不具备大量对外投资的能力。目前, 我国只有少数行业的优势企业能够和已经对外直接投资, 这些行业主要是纺织、家电、信息业、商业、商务服务业和采矿业。其他大多数行业的企业只能通过货物贸易的方式对外输出产品。从地区分布上看, 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 在两地区的投资占总投资的90%以上, 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而不是面向发达国家。
(二) 外资企业的分析
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 下面来分析这种顺差是如何形成的。
不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相对丰富, 外资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不但如此, 同一产品内部的不同工艺阶段由于要素密集特征不同, 也存在着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生产基地的转移要求。制造业中的加工组装环节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 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高, 在生产上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处于劣势。于是, 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动机, 外资企业把生产技术已经标准化了的产业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向我国转移。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 就产出的去向看, 一是直接在我国的市场上销售, 二是将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加工出口是依赖外部的需求, 而以占市场为目的的外资依赖内部需求。
从微观角度看, 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进行投资的目的在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取得利润的最大化是其决策的根本动机: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利润比较决定着其经营决策, 而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于外资企业的产出, 我国有市场需求来实现其想得到的利润率, 二是在我国生产能够降低其生产成本, 产出主要输出到我国以外的市场。
由于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收入分配失衡造成了中高端消费市场小, 外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我国的市场需求受到制约, 外资企业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利用我国的区位优势 (包括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好、优惠政策) , 即投资后主要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将产出输出到国外市场。就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 外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 且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在服务业的投资中, 则集中于中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行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如房地产业、餐饮业、住宿业等行业;外资在农业的投资比例非常小。
加工贸易是一种顺差式的贸易方式, 这是因为出口产品与进口原料或零件的差额是在国内的增值, 这个增值必然是正数。根据统计数据, 加工贸易方式下的货物贸易顺差占全部货物贸易顺差的份额近年来多数年份都超过了100%, 就是说, 加工贸易是形成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主体, 甚至弥补了其他贸易方式下的逆差。而就贸易主体来看, 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总额中的比例历年都超过了50%。可见, 如果没有加工贸易, 尤其是外资的加工贸易, 我国的货物贸易不会出现持续而巨额的顺差。总之, 我国的消费需求结构和以低价劳动力为主要特征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领域, 也决定了外资企业的产出, 只能主要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输出到国外市场, 而外资主导下的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主体部分。
三、消除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建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政府通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措施。
(一) 鼓励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制度上确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保护专利发明与知识产权, 促进科技研发、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推动产业的升级。产业升级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中间投入品需求, 使产业的链条加长, 社会分工深化, 减少低端产业的需求与过度投资, 从而使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使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 使外资企业的投资动机从降低生产的成本为主转向占有我国的市场为主。
(二) 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
事物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表现在制度上就是对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我国以政府作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计划经济模式,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时至现阶段, 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与消费的脱节, 从而造成产出的相对过剩、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政府的投资只应限于公共事业, 如水、电、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 而对于其他行业则应由私人进行投资, 从而打破行业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 促进效率的提高。对于非公共行业, 私人投资取代政府投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投资与消费脱节的弊端, 使投资受到消费需求的制约, 让消费需求来引导投资, 从而消除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过剩———依赖国外市场的循环。
(三) 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失衡状况
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让位于私人主导的投资体制, 就从根源上消除了国民收入向政府的过度倾斜, 也从根源上消除了投资与消费的脱节, 从而增加居民的收入占GDP的比重, 增加消费需求。对于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一是要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化来吸纳农业转移的过剩劳动力, 从而改变农村与城市人口的比例, 二是要以工业化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提高农业的生产率, 从而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
(四)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产业结构能否升级从根本上看依赖于制度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 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能力, 就无法生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 所以,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育制度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产业升级的根本, 而产业升级则决定着进出口产品结构和投资结构从而决定着国际收支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马晓河, 等.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演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在某些学校,家庭作业是诸多教师“报复学生在学校里不认真学习”的“核武器”,所以,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从不手软,诸如“把某某单元的字词写三十遍”“把某某习题集上练习从第一页做到第十页”“把某某课文背到滚瓜烂熟”“不睡觉也要把这三十道题解答完毕”。可见,家庭作业已占据了学生校外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对学生来说,家庭作业无疑是教师在放学后绑在其身心上的“刑具”。
在长期家庭作业的高压下,学生对家庭作业带来的“罪孽”感触极深,有学生称“家庭作业是你写不完,但又必须写,写到崩溃至极还要继续写的东西”;有的学生说“家庭作业是教师认为多多益善,学生却认为越少越好,最好没有的东西”;有的学生说“家庭作业就是在学校已经弄懂了,但回到家里还要重复的怪物”;更有的学生说“家庭作业是制造心理疾病危害健康的病毒,比禽流感还要厉害”。
有人说,中国学生面临的家庭作业任务极为繁重,其繁重程度和干苦力有得一比。教育主管部门也认识到学生在家庭作业的压力下“太累太苦”,不断发文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可是家庭作业有着天生的造孽“顽固性”,纵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减负令”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减负减负,越减越负重!教育主管部门的作业“减负令”只是成为冠冕堂皇的喊话而已。海量作业成为让学生无法承受之痛,家庭作业已经完全剥夺了学生多姿多彩的童年成长方式,把“快乐童年”变成了“苦累年华”!
但综观国际,并非中国学生独有家庭作业之苦累,除中国之外的一些国家的学生也同样受着家庭作业的折磨。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的学生的“作业量”也不可小觑,这些国家也常有学生被作业折磨得“死去活来”。
不妨从“国际化”的角度,把我国学生的家庭作业与“国际状态”做横向比较: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家庭作业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全国普遍存在、“人大代表”极度关注的问题。有“人大代表”做过抽样调查发现,93?郾9%的中小学生回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写作业”,又有72?郾4%的学生认为纵然是“不吃饭,不睡觉”作业也写不完。如果布置家庭作业的教师“非常负责”地每天检查学生作业情况,那么每天将会有七成多的学生因写不完作业而受到教师的批评或惩罚。由此,校园生活的“残酷”可想而知了,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喜欢上学。再看新加坡,新加坡“儿童生存状态调查组织”也进行过与家庭作业相关的调查,结果发现有98 %的新加坡儿童每天回家都要进行长时间(2小时以上)的家庭作业。可见,新加坡的学生同样大受作业之累。而在日本、韩国,学生写不完作业不但会受教师的批评,还有可能被教师“体罚”。
有些国家的家庭作业情况与中国类似,有些国家的家庭作业情况却与中国大不相同,欧美一些国家的学生则要幸福得多。这些国家的学生一般没有“家庭作业”的概念,就算是有家庭作业,也并非是“枯燥重复机械”式的家庭作业,而是以“调查、创作、搜集、整理”类的作业为多。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动脑又动手,生动有趣,不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反而极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比如美国中学生的“调查类”家庭作业不需要当天完成,而是会给予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样分解到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都在1小时以下。美国学生每天只有不足1小时的家庭作业时间,说明美国学生享有充足的课外时间来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美国学生具有“兴趣自由”,有时间保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美国学生的“高素质”——那些“业余本领”可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多凭兴趣自觉修炼出来的。有一个美国中学生在业余时间自制了一套“核反应堆”系统,要完成这样的“科研项目”,显然如若中国学生“不分昼夜”地去写作业是无法做到的。
由此看来,家庭作业的多少与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国家的文化背景有重要关系——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太一致,但东方文化背景大体相同,在此背景下大人们觉得小孩子“拼命写字”就是好孩子,才会有出息,造成家庭作业量量大无比。而欧美各国共有的西方文化背景让大人们形成的共识是“健康快乐才是童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他们不愿意用作业来压制孩子快乐的童年,因此作业量就少,甚至没有作业。
目前,中国学生的家庭作业越来越多,欧美学生的家庭作业越来越少。比如西班牙政府要求教师一律不得给小学生留家庭作业,如果教师违反这一禁令,将受到指控丢掉工作。土耳其政府也有禁止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教育法规,并要求学生揭发违反此项规定的教师。当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有“不准给低年级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减负令”,但实际效力仍显得无力,所以不论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目前仍不得不忍受家庭作业之苦。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第八中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