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篇1

末阳有夕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犯罪的不断严重,逐渐使这个不太严重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大学生财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财产发罪的原因

关键字当代大学生财产犯罪犯罪原因

在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不仅让人匪夷所思,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家庭的危害。青少年犯罪与贩毒吸毒,环境污染并称世界三大公害,而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总的来说大学生犯罪率低于其他行业,但近年来呈逐渐严重的趋势。虽然是大学生犯罪的可能是万分之几,但是就某个大学生而言,则是百分之百的沉沦与毁灭。就大学生犯罪又以财产型犯罪为主,其中盗窃为主的财产犯罪就占据了大学生犯罪的70%。研究大学生财产犯罪不仅仅可以使学理得到完善,更重要的是其现实意义。首先,能为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反面教材与例证,很好的教育大学生;其次,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以合理的态度处理与金钱有关的问题;最后,能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恰当的对策。

界定大学生财产型犯罪

所谓侵犯财产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获取公私财物,以及挪用单位财物,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或者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它是刑法我国刑法分则各类犯罪中的一大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抢劫、盗窃、诈骗、抢夺、侵占等十二个罪名。而就大学生犯罪而言主要是非法获得公私财产,集中体现在盗窃、诈骗、敲诈勒索以及抢劫等几个犯罪行为。财产犯罪实际上就是对他人财产所有权进行非法侵犯的行为,该行为的本质是使他人的财产遭受到非法的侵犯。犯罪学角度,不仅将侵犯财产所有权为目的的犯罪归于此类;同时也将因多数由贪利性动机的驱动下,而不以非法获得财产为目的的犯罪行为归于此类。例如:盗窃正在使用的电力,交通设备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大学生财产犯罪的特点

一、团伙性作案

大学生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形成一些哥们儿义气、来帮结伙等庸俗的人际关系。很容易受其中某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和带动,团伙进行犯罪。例如:武汉两所大学的学生交叉组成两个盗窃、流氓团体。①

二、广泛性

大学生犯罪中财产犯罪占有很高的比重,较为普遍广泛。据调查。大学生犯罪中盗窃等财产犯罪占大学生犯罪的70%左右。②

三、预谋性

大学生财产犯罪不同于其他犯罪,大部分都需要一个预先的谋划与专门的分工。例如:上海某大学一盗窃团伙,他们进行偷窃时有严密的分工,有的负责提供信息。有的负责把风,短短一年就偷窃了近万元的物品。③

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是指各种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力度及其作用机制所构成的能引起犯罪行为

发生、发展和犯罪现象存在与变化的一个犯罪系统。该系统是各种因素不断作用和变化的动态结构而非静态的系统。只有在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促使犯罪条件、时机等相应的各因素成熟,才能发生犯罪行为。

一、特别因素

这些因素属于以下的其他的因素之中,因为其重要性和特有性而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部分用于突出其重要性和醒目作用。

(一)侥幸心理作怪

抱一抱或许成功的心理状态进行行动的便是侥幸心理,大学生在实施第一次违法犯罪活动时总是希望成功,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别人发现,用一种自我“鼓励”自我安慰方式来说服自己。反正不管怎样,失败或成功也就这一次是大部分大学生犯罪是的心理,而且大学生特殊的身份为侥幸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特定的环境下,大学生侥幸心理容易与财欲相结合。例如:大学生马洁,2002年9月30日,已经升入大四的她到学院东教学楼一教室里看书,进入教室后空无一人,看见一个包在桌上,打开一看有一个精美的手机,见四下没有人,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将之据为己有。④

(二)自我中心的思想

自我中心的思想是指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以自我为出发点,个体从本位和自我欲求去看事行事。由于有这种思维模式,不能理解或无法理解他人对此行为的真正态度,不能意识到社会规范对该行为的评价,难免会做出出轨的行为。需要注明的是自我中心不是不为别人考虑,而是按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是真正的站在别人的位置和角度来解决问题。就大学生而言,拥有该思想的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使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拥有一种我想得到就应该得到,我才是真理。例如:据一名涉嫌盗窃的女大学生讲,她盗窃的都是她好友的物品,可当她看见她们手机、随声听时,“就像变态一样,一定要去拿”。

二、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一个社会必然会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与犯罪率和犯罪类型有着密切联系。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以及发展的态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一般公民的正常生活,当然大学生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的转型阶段,社会积累的各种矛盾、问题进一步的激化和暴露,为犯罪提供更多的诱发因素和客观条件。

(一)社会的风气的影响

社会风气是指社会状态的综合反应,体现了社会成员的总体性质和精神风貌,并很大程度上暗示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进一步表现为社会的文化环境。我国由于经历了多年的**和经济的相对落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金钱”“以金钱衡量一切”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中人们并不看重个人的品质和金钱的来源,看中的仅是财富的程度。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财产犯罪找到了较为合适的借口和心里的平衡。例如:某些大学看见别的大学生偷车之后并没有受到指责和歧视,因此自己也盲目的跟风,实施了这种偷车的行为。

(二)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完善

国家的制度的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完善的时期,但目前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法律以及法制建设不完善和相对的滞后,监督系统和惩罚机制以及预防的措施的不适应。同时,政法人员不足且素质较低,警力不够,装备落后,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为大学生犯罪提供了不少可行的机会。

执行的力度不够,没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使得有些犯罪游离于惩

罚的门外,使刑罚的社会效应不同程度的削弱。例如:现在大学比较普遍的偷车现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却进一步的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亚文化。

三、个人因素

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与其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犯罪行为的形成体现在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的过程是指个体将一定的精神文化经过社会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即将人类的知识、经验、社会规范以及价值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知识、经验、社会规范以及价值观。其实质就是社会化。所谓的外化过程是指与内化相对应的,将主观的心理活动向外部活动转化,包括言语与具体的行为。不难看出大学生犯罪是内化与外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不合理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心理或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是动机的前提,是行为的根源。因此大学生犯罪必须有其不合理的需要,而就财产犯罪而言主要的是追求享乐的需要和满足报复的需要。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追求享乐的偏斜。据有关的调查,盗窃犯罪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70%左右,稳居大学生犯罪首位。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不是很困难,但由于他们追求过高的消费,只要出现经济“吃紧”,家庭又不能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盗窃的动机。有些大学生财产犯罪,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人际小矛盾上的心理平衡。例如:南京某高校一女大学生煞费苦心的设计盗窃,又将盗窃的物品精心毁掉和遗弃,仅仅是为了获得自己心里的满足感。⑤

(二)需要的不合理的满足方式

大学生产生了不合理的需要只是一个充分的条件,而只有与满足其不合理需要的不合理方式相结合,才能使犯罪行为产生。大学生之所以还会产生不合理的满足方式,即反社会的方式,主要与大学生自身的品德以及所持的社会规范有关。大学生持有正确的观点,选择合理的方式,即使其拥有不合理的需要,也不会产生犯罪行为。总的来说,只有小部分大学生持有的态度过于的偏差,选择了不合理的方式,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是孩子的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极大的影响着犯罪。一般而言,父母与青少年的关系与密切,那么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断乳期,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高校学习。对父母的依恋开始逐渐的减少,与此同时和社会的接触联系不甚完善。生理方面他们进入了躁动的青春期,在加上学校过于宽松的管理使他们处于一种无所依恋和信念缺失的生活中。因而大学时期是他们人生中很关键很危险的重要时期,如果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如脱缰的野马。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适当

大学生之所以犯罪很大取决于教育的缺乏和恰当。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犯罪的土壤。我国大部分公民的文化程度较低,首先缺乏对孩子正确和适当教育的认识;其次缺少给予孩子这种教育的能力。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溺爱型、粗暴型和放任型。其中又以溺爱型最为常见,大部分独生子女受到了父母、家庭以及学校的多重宠爱。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这种溺爱式的教育,过分的扩大了孩子的欲求和自我放纵,从而影响其自制能力,从而产生犯罪,多以财产的获得为主。例如:某高校的张某,学习成绩优秀,获得过全省“三好学生”的称号,却因为偷窃入狱。⑥

(二)家庭的情境

家庭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父母忙于

工作,给他们的教育和引导的时间较少,有许多贫困学生有严重的自卑倾向,马加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他们进人大学这个花花世界之后,各种观念与自己原有的观念发生冲突,而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想证明自己、攀比心理极强的群体,很正常的就产生了时尚、装扮等多种高消费的需要。加上自身家庭的不富裕难以满足他新生的要求,就会寻找各种替代的手段。这种替代手段很大的可能就是进行财产犯罪,来满足新生的需要。很容易为什么在财产犯罪中贫困的学生占大多数。

家庭的欠和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家庭的气氛冷淡、紧张,子女难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长期的生活下去会产生人格和心理问题。当矛盾激化的时候孩子可能采用犯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五、学院因素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家园。作为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远比在家的时间多,基本上除了假期,大学生的生活都在大学里度过。当然学校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学习接受知识,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增强技能技术,习得社会规范。即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大学的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谋生技能的习得。同时,校园又是一个小社会,拥有社会的许多功能却又相对的不完善,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进一步是这个小社会复杂和多样化。在校园的相处中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而校园教育的问题正好使这些问题得到激发。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现行的大学的制度和教育上的问题是大学成为促使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策略的失误

我国由于人口的爆炸,再教育方面为了尽可能的体现形式上的公平,采用了“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使得我们标榜的素质教育逐渐的变质成为应试教育。这种先天畸形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在教育的关键期得到应有的道德教育,而在大学并没有充分的改善这种教育的方式和注重针对不足重点教育,突出体现在大学生为了工作的需要考各种证书而不是全面的发展。大学的教育依然无可厚非的注重科学文化的教育,但却在道德品质的指引与法律知识的普及上相对的滞后。因此大学培养出来的只是“偏才”,而不是“全才”或者“德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刘海洋一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观念的缺乏和道德的缺失。

(二)校园管理的不足

大学的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管理制度的滞后。近年来,大学的建设在量上有着飞跃式的发展,大学进一步扩大生源、各学校争先开设新的专业、学院向大学过度、科向本科靠齐,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管理制度的滞后和脱节。有的学校由专科成为本科之后,并没有在管理的制度上做出相应的完善。

二、管理力度的问题。有些大学,基于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信任上,管理较为宽松。然而,大学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自制,又因为没有严格的管理,致使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冲突频发,有的甚至放纵任性。例如:某些学校出现了学生打麻将、斗地主之风,而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广东陈某到一所大学有自行车时被学校的保卫部门抓住,而学校的保卫部门念其是大学生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罚。陈某回校后纠结九所高校的二十余名学生,在两个月内偷取了七十余部自行车。与之相对应,有的学校管理过于严格,延续着高中的管理方式。缩小大学生的自由时间,从而更好的管理大学生。这种力度的管理有表面的平和,但是弊端亦为严重。作为追求自由和性格张扬的现代大学生,在这种管理下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同时,当他们无法承受相应的压力的时候,大多会选择一些难以理解的发泄方式。例如:有的学生为了发泄自己对学校管理的不满,而从事破坏学校公共设施的行为。

(三)校园文化的冲突与影响

大学相对与社会来说本身便是一个亚文化群体,而在学校里面也存在着主流文化和亚

文化。亚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不被大部分人接受,得到一部分群体信仰的文化。大学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不断的融合中变化出现一些少数接受的亚文化群体。然而,这些大学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引和教育,使他们越发离主流文化越远,从而做出越轨的行为。例如:某校大学生以“老乡”为名,而从事偷窃自行车的活动。

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犯罪是由各种因素结合的结果,各个因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时候,犯罪行为才会产生。当然各因素也分主要和次要,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作用。

①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二章、23页

②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五章、184页

③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二章、23页

④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五章、188页

⑤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三章、109页

⑥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三章、90页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颜小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4年版

(2)大学生违法犯罪研究·曹振宇·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在大学生财产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分析·石晓华 薛荣金·社会科学论坛2008·4

(4)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思考·张笑天·社会科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篇2

据统计,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5年,大学生违法犯罪仅占整个青少年刑事案件的1%,文革后的1976年大学生违法犯罪占其中的2.5%,20世纪90年代到近几年,大学生违法犯罪占刑事案件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约占整个青少年刑事案件的17%。尤其是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刑事犯罪立案数和罪犯数都在大幅度增长,其上升幅度已经超过了高校扩招和在校大学生增长幅度。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5年到2007年大学生犯罪增长率在18%以上。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了中国当前面对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1]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为如何构建大学生犯罪预防政策提出建言。为此,本文首先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其次,从社会、家庭、学校与个人四个角度,探讨了导致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的的原因;最后,从完善综合预防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就如何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犯罪预防政策提出了初步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某些局部地区,上升趋势体现的更为明显。例如,在共有各类大专院校约60所,在校大学生约45万人的北京市海淀区,2000年至2004年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刑事拘留的大学生人数为547人,其中2000年为55人,2001年为85人、2002年为100人、2003年为130人、2004年为177人。与2000年相比,分别为2000年的1.5倍、1.6倍、2.4倍、3.2倍,五年间大学生犯罪人数共上升220%。[2]而且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引起重大社会影响与广泛社会反思的案件。例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08年发生在南京的800多名大学生违法传销案、2009年发生在安徽的某大学生求爱遭拒后重伤他人案、2011年发生在上海的留学生机场刺母案等。从司法实践来看,当代大学生犯罪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犯罪相对集中,主要是财产性犯罪。例如,据北京市海淀区公安分局的调查,在该局2000年至2004年处理的547名犯罪大学生中,涉及盗窃、敲诈等财产性犯罪的人数为345人,占总人数的63%。此外,人身伤害案件和利用高科技犯罪案件也有较大数量的增长。[3]

第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犯罪主体出现了社会化的趋势。大学生知识面较广,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因此在实践中大学生犯罪的多样化、智能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危害计算机信息安全、利用网络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或社会管理秩序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犯罪屡屡见诸于报端。而且,在这些犯罪中,大学生相较于其他同龄人在犯罪中,事先预谋,准备作案工具等行为更加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第三,主观恶性较小,突发性犯罪较多。在大学生犯罪中,固然存在诸如马加爵故意杀人案此类的恶性案件,但是因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特点事件引发的无预谋的突发性案件占到了绝大多数。例如,据南京市检察院的统计,在大学生所实施的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突发性犯罪占到了70%左右。[4]而且,在案发被抓获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口供比较稳定,基本上没有出现翻供现象,在看守所内悔罪态度较好,能够遵守监区纪律。

第四,社会危害总体较小,这从具体案件的前置措施适用情况与量刑情况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例如,据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检察院的统计,在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公安机关未经报捕程序直接移送该院审查起诉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五年内共计122件151人,约占总数的72%。其中,2007年,移送审查起诉38件45人,未经报捕程序直接移送起诉的有25件26人,约占此类案件总数的57%;2008年,移送此类案件共39件45人,其中不捕直诉26件28人,约占总数的62%;2009年,移送此类案件共41件45人,其中不捕直诉33件35人,约占总数的78%;2010年,移送此类案件共51件52人,不捕直诉39件41人,约占总数的79%;2011年1月至7月,移送此类案件共24件24人,其中不捕直诉21件21人,约占总数的88%,不捕直诉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5]

同期,公安机关移送起诉至该院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共190件211人。其中,该院决定作相对不起诉处理的共22人,约占总数的10%;作撤案处理的共10件11人,约占总数的5%;其余的163件178人均起诉至区法院,约占总数的85%,全部被判处缓刑、单处罚金或免于刑事处罚。[6]

第五,犯罪主体范围扩大。大学生犯罪主体从之前的专科、本科生层次,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硕博士生里也出现了少量典型案例,如在上述北京市海淀区公安机关处理的547名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中,大学文化程度的约占64.3%,大专文化程度的约占33.2%,研究生学历约占2.5%;[7]从民办高校到省重点、国家重点高校,从高年级的大学生到刚入校的一二年级学生;从犯罪主体80%为男生的状况,转变成女生也大量介入;从单纯的校内犯罪发展到校内外勾结、校外作案的社会化现象。[8]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特点表明,构建合理有效的预防政策,遏制大学生犯罪的上升势头,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欲构建合理有效的预防政策,必须发现、研究犯罪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如果不从犯罪真实、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原因上对犯罪进行科学的研究,那么,有目的地利用刑罚充其量不过是一句空话,”[9]因为“犯罪原因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历来被看作与法医学中查明原因,寻找治疗方法相似……偏离原因论的刑事政策不是科学的刑事政策。”[10]

三、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社会层面上,社会不良风气与严峻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以及思维方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1]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追求理想的时代,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专业,兴趣,社会需求,就业现状等存在巨大的期待落差,大学生又难以短期内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长期积压导致行为偏差,甚至心理疾病。例如,天津对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16%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中,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12]

据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且未来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13]尤其重要的是,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14]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而言即是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行为人就会情绪发作,产生犯罪动机,最终产生犯罪行为。

同时,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在网络信息膨胀的现代,虽然大部分的信息发布者都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发布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但是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信息发布者,放弃了社会道义与社会责任,发布色情、迷信、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这些信息成为了少数大学生犯罪的催化剂,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强烈刺激,已经存在的心理暗示,就很容易转化为具体行动,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而且,在高度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现实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以及舆论的约束,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以及社会认同感难以对个体发挥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个体的人格缺陷,就如有的观点所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没有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伦理道德的影响与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身心,摒弃社会责任,只想随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结果造成了自由意识的泛化与破坏预防的扩张,最终走上犯罪道路。[15]

第二,在家庭层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构成了社会个体重要的成长环境。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可能会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能否健康成长,社会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行为方式的养成以及社会规范的接受,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家庭对社会个体的影响会超过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家长的自身素质与日常行为,对子女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祖辈、父辈视为珍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生活难以自理,在道德品质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即缺乏爱心和勤俭自强的精神。一个现代人的健康标志,应是生理上健康与心理上健康的统一。而心理健康,关键在于品格和人格诸方面的教育。而时下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生理健康,只要求他们门门功课考高分,而放松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致使一些孩子性格受到扭曲,在品德和人格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成为影响其日后发展的重要隐患”。[16]

第三,在学校层面,一方面,学校以及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纠纷尤其是感情纠纷缺少及时介入,导致个人间的冲突最终演变为犯罪,例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发生矛盾纠纷甚至是互殴后,也未引起高度重视,未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未将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以至最终发生犯罪结果。这种情况虽然结果大多发生于大学,但根源可能要追溯至中学,就如针对2012年震惊全国的安徽少女拒绝同学求爱被毁容案,有的评论所言:“少女拒爱遭毁容”案最值得反思的在于,少女被毁容前遭遇无休无止的纠缠,为什么没能获得有效的保护,凶手因索爱不成而一步步走向丧心病狂,为何没能对他进行及时地制止。……上海青少年服务热线曾做过统计,男女生间恋爱纠纷是校园暴力事件的三大主要“元凶”之一。美国有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称,15%的被访青少年表示自己是恋爱暴力的受害者,曾被恋人施以言语、精神、身体等暴力行为对待,50%-80%的青少年表示知道其他青少年正面对恋爱暴力。虽然校园恋爱纠纷存在着高风险,并一次次铸成惨剧,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却几乎一片空白。以“少女拒爱遭毁容”一案为例,陶汝坤对周岩的纠缠和骚扰显然不止一两天,但长时间以来,周家只是一味躲避,周岩被迫转学、休学,其中,未见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青少年保护机构、公安部门的有效介入。”[17]

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缺少有效的犯罪预防机制与体系。如上述,在大学生犯罪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盗窃犯罪,而“在学校发生的盗窃案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行窃的学生均是乘宿舍门敞开之际或乘人不注意窃取物品。由此可见学生的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之差。有一学生连续盗窃十几次,竟无人发现。而一些学校在失窃事件发生后,也未引起重视,未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防范管理。”[18]

第四,在个人层面,大学生的心理抵御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中学时代,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缺失;另一方面,在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到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大学生活后,由于在中学阶段过于依赖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心理上延续着对家庭和师长的依赖,在新的环境中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来应对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而且大学的管理环境较为松散,心理教育与培训并不如就业率那样受到大学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实施过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呈现出滑坡的现象,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心理能力,在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并存的现状下,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有效运用自我防卫机制,容易发生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进而产生犯罪心理。这也可能是抢劫、盗窃、诈骗等侵占性犯罪在近阶段占到大学生犯罪的主要部分的原因所在。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上述对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分析表明,如欲有效的预防、减少大学生犯罪,必须在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四个层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定有效的机制,构建起综合性的犯罪预防政策。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一方面,应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净化社会环境,抵制、消除可能导致犯罪的社会亚文化,就如有的观点所言,“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反动、淫乱、消沉思想的传播,一切可能存在的载体形式,包括录音录像,书籍网络等都要严厉打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思想。”[19]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立法层面上,为加强校园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与支持,例如及时出台《校园安全法》以及相关法律,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效的防止校园犯罪。

与此同时,司法机关在处理大学生犯罪的过程中,尤其应该重视、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犯罪行为在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犯罪情节与矫治需要,突出刑罚的教育功能。这一点,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例如在2005年,北京海淀法院以挽救问题少年出名的“法官妈妈”尚秀云,对于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连续作案8起,窃得同学财物价值1965元的李某,考虑到因其作案时精神处于抑郁状态,经司法鉴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且案发后坦白事实,主动全部退赃,故法院从轻处罚,判决李某犯盗窃罪,判处罚金1000元,免于服刑。[20]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诸如上述案件的成功范例,应该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指导思想,对之予以总结,形成完善的应用规则与制度,并予以推广。

第二,在家庭层面上,一方面,家长注意改善家庭环境以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为青少年树立行为典范与道德范例,使青少年的心理逐步受到熏陶,形成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最初体会。尤其是要改变一味溺爱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客观辩证地看待孩子的错误,用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思想去教育和指引;另一方面,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沟通与交流,一旦发现大学生存在过激等情绪问题,及时向学校进行反映,以便后者适时介入,提供心理帮助,消除犯罪隐患。

第三,在学校层面上,一方面,学校应建立起综合性预防机制,毕竟刑罚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预防犯罪。据有的资料,世界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重视犯罪预测工作,有的国家还建立了专门的犯罪预测机构。我国也在努力探索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2003年江苏南京市成立了“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10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这是全国第一家以研究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的途径以及处理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为重点的机构。[21]我们需要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并总结成功经验,将之作为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予以展开;另一方面,学校需要理性的对待大学生犯罪。我国的高等普通院校出于管理需要,以及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制的压力,对于有过犯罪行为的大学生一般都采取开除或者劝退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校内的不良风气,但是对于犯罪的大学生而言,可能会使其丧失重新融入社会的信心,继续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学校应与司法机关积极协调沟通,对于被相对不起诉、判处缓刑或者管制的大学生,允许其复学,避免其流入社会,自我放弃,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

此外,学校应当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开展相关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现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与社会应变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对于已经出现心理疾病或者有此趋势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心理疏导,避免问题的严重化。

最后,在个人层面上,大学生本身要积极配合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各种措施,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在注重学业进步与身体健康的同时,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对于社会的不良风气,提高辨别是非与选择对错的能力;对于网络空间,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积极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

五、结语

以上,本文在总结、探讨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即在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家庭方面,是家教错位,家庭教育缺位;在学校层面,是学校在学生心理教育、犯罪预防机制不完善;在个人层面,是大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待于提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对策,即在社会层面上,在净化社会环境与加强校园安全的同时,司法机关在处理大学生犯罪的过程中,应注重惩罚与教育结合的原则,突出刑罚的教育功能;在家庭层面,要建立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在学校方面,学校一方面需要建立起犯罪预测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理性地看待犯罪大学生,防止其进一步划入犯罪的深渊;在个人层面上,大学生也需要自己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必须为之付出努力、奋斗不止的任务,因为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与希望。就如日本学者所言:“虽然有人说有社会的地方就有犯罪,无论在什么社会也会存在犯罪,我们人类想要彻底消除犯罪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了减少犯罪,积极地采取某种方法,为之奋斗,也是事实。”[22]

摘要:统计表明,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在所有刑事犯罪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司法实践显示,当代大学生犯罪具有罪名相对集中、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等特点。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在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家庭方面,是家教错位,家庭教育缺位;在学校层面,是学校在学生心理教育、犯罪预防机制不完善;在个人层面,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待于提高。基于上述原因分析,本文提出,应该从完善综合预防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犯罪预防政策。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犯罪学;犯罪原因论;当代犯罪学

在作出探究之前,笔者将我们即将讨论的四个犯罪学定律列举出来,以供参考。

1.谷物价格定律:Cp=Cr/Le(谷物价格=刑事犯罪率/社会平均物价指数)

2.热定律:H=Cr/Fl(环境总热量=刑事犯罪率/社会降温能力<包括自然降温能力盒人工降温能力>)

3.生物指数定律:Cr=Dg+Al+Ci(刑事犯罪率=遗传基因+生物体的营养摄取能力+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基尼系数定律:Gr=Cr/Sl(基尼系数=刑事犯罪率/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数额)

一、以上定律的不合理性

首先,上述定律在数值上是不可能成立的。原因是上述所有定律中存在的变量均是变化的,而且彼此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数学关系。而且其数值的获取存在滞后性,所体现的社会情况也具有一定的落后,何况由于每个定律中的个别变量的得出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利用这些定律所获得的需要变量的值就会存在这样那样不可忽略的差异,那么这些定律便不能成为测算所需变量的通用的科学方法。

其次,假设上述定律均成立,那么依据数学推导不难得出下面这个式子:Cr=Le*Cp=Fl*H=Dg+Al+Ci=Sl*Gr,去掉等式一端的刑事犯罪率,那么得到的可以是环境总热量与谷物价格、社会平均物价指数和社会降温能力呈现代数关系,遗传基因又与谷物价格、社会平均物价指数存在代数关系,上述提到的各种名词既牵涉不同科学学科,同时又涵盖了生物环境的各方面,若做形而上的思考,所有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些环环相应的等式自然是无法从本质上否定的,但是以此作为衡量诸如谷物价格等内容,却是欠缺考虑的。如谷物定律中,谷物价格遵循着价格定律,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以供需关系作为衡量地必要标准,是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指标。而平均物价指数即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表达了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的比例关系,其更是经济学上的参数,用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二、这些定律存在的合理性

1.谷物作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必须资料之一,谷物价格是决定人们生存的基本生活成本的要素。粮食价格作为物价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社会生活成本的总体提高。 “饥寒起盗心”的产生机理自然不用做多阐述;社会平均物价指数恰恰体现了社会成员在世界上生存成本的高低,当活下去都成为问题的时候,那么犯罪恰恰就不是问题了。

2.龙勃罗梭在《犯罪及其原因和矫治》一书中对气候与刑事犯罪的关系曾做过大胆的推测并进行了很多相应的统计,其得出的结论便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十分巨大,人也不能例外。高温带来的躁狂是人的行为紊乱的重要因素。低纬度国家性犯罪的数量之高往往令人吃惊,而高纬度国家的总体犯罪率之低也是让人乍舌。犯罪与温度的关系是实际存在的,但是想要把它完整的表述出来明显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犯罪也不同于普通的受单一变量影响的变量,它在接受温度施加的压力的同时也必然的受到其他条件的推动,比如教育。

3.犯罪遗传学引发的学界动荡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20年代籍此产生的优生学成为了二战中希特勒实行种族灭绝的重大借口,二战后犯罪遗传学的决定论策略亦未安稳太久,随着染色体、基因等遗传学新发现的出现,学界再次掀起了基因决定论的高潮,但是,基因并不能成为完全否定自然人受外界环境、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不能成为客观定罪的唯一依据。尽管如此,我们仍旧需要看到遗传对犯罪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但其究竟影响的程度是存在质疑的。实证犯罪学派创始人龙勃罗梭在《犯罪人论》中阐述了遗传对犯罪的必然性影响,甚至提出“天生犯罪人论”用以寻找犯罪的生物性原因,这一原因论在后来的实证犯罪学派中认为有着其必然性,即犯罪不是仅仅依赖一样原因而成立的,它依托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故而具有种种天生犯罪人生理特征的认并非一定会成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

4.基尼系数作为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犯罪率的相关性。吴一平、芮萌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刑事犯罪的影响》一文中,经过若干调查和模型分析得出了五点结论。“第一,收入分配不平等每上升1个百分点,刑事犯罪率会上升0.185—0.2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高于陈春良和易君健(2009)以及Edlundet al.(2007)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上升会导致政府增加福利支出以降低刑事犯罪率。第二,刑事犯罪具有惯性,上一年的刑事犯罪率对本年的刑事犯罪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打击刑事犯罪必须从早期着手。第三,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刑事犯罪也会增加。这表明,刑事犯罪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内生现象,只有在发展中解决。第四,人力资本对于遏制刑事犯罪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教育等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素质,利用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来防止刑事犯罪才是正确的途径。第五,增加福利支出会降低刑事犯罪率。”[1]

基于社会经济文明的极度繁荣,垄断集体的突然出现,势必使贫富差距出现断崖式的巨大差距,处于贫穷阶级的底层个体在面对生活的极大不公所采取的应对手段是非常可怕的。与此同时,生存资料的极大丰富并不意味着就要在生活中心安理得。因此,基尼系数与刑事犯罪率在数值变化上会呈现出相关的趋势。但是,基尼系数与刑事犯罪率之间是否就此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我持怀疑态度。因为大部分的犯罪人选择犯罪是对犯罪的获利与惩罚进行考量之后的结果,因此,能否设想在每个人的生活都极度丰满之后,财富的多少只变成数字上的差异,那么选择犯罪所获得的利益是否就不在能诱惑行为个体的作出错误选择。

当然,使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是应对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避免贫穷阶层作出直接暴力的过激手段,也能适度缓和贫富集体的矛盾关系。

三、启示

1.伟大的设想。从1767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的面世开始,对犯罪原因的探究成为了社会学家、法学家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完完全全涵盖所有犯罪、并能够在实际中对犯罪的控制起到实际作用的犯罪原因体系,即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变化的。无论是最初始的社会、宗教原因,还是后来的遗传学、生物性因素,抑或是环境影响学说,这些都成为了犯罪学发展的基石,但绝非是犯罪原因论的终点。

2.设想的证实。显然犯罪原因具备复杂性和变化性,使用单一的构成定式是不足以满足犯罪原因论的科学性,那么使用复合式的推断也许能够为犯罪原因的理性分析提供可能。一个完美的,或者说可以应对质疑的设想的证实,需要完成对探究内容的量化分析。量化分析是科学的基础,脱离了以往的纯思辨主义哲学,使所有的关注内容变成了现实中的数据。“通过数理统计与分析,使其能够精细地反映事物量的特性,有利于开展与相关食物的比较研究,从而达到准确地反应研究对象地性质、水平及其功能的目的。”[2]在具体的研究中,使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往往能够为解开谜团提供崭新的视角。如在探究收入不平等对刑事犯罪率的影响时所使用的对刑事犯罪率和基尼系数的拟合值的模型分析,非常直观。

3.辩证地看待实证分析。当人们对实证、量化趋之若鹜的时候,实证研究有可能陷入新的歧途。数字可以说明一部分问题,但绝不可能成为全部问题的答案。笔者在《湖北警官学院学报》上看到了一篇名为《排除自然因素的犯罪原因论》,该文以对中国的城市犯罪率的纯粹比较作为判别自然因素对犯罪是否存在必然影响的依据[3],显然有悖科学性。诚然,目前随着城市化、人口集中化的社会变革,自然环境所能带给人类的影响开始逐渐减少,当人们开始使用空调、电暖器来应对酷暑严寒的手段之时,温度、气候甚至季节差异对人类的影响如何能够被直观地发现。

正如上述定律,四条定律分别涵盖了经济指数、热量指数、遗传指数,但是如何真正得出刑事犯罪率与这些指数的必然关系却是非常难的事情。一眼望去,似山似川,而近看可能只是土丘溪流罢了。实证带给我们的也许时片面的真实,也需要深刻的思辨进行探究。靠数字说话,是十年前的基因决定论,而唯理论是从,却又陷入形而上学的漏洞。

4.关于探究犯罪原因的方法论问题。实证研究并不是对经典思辨的全盘否定,而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但唯方法而是的做法亦是模糊了探究犯罪原因的目的。思辨是实证的基础,实证亦是思辨的补充。篇首的四条定律,似是实证之成果而非犯罪原因之新收获。这些定律是历代犯罪学家苦心孤诣收获的果实的呈现,却难逃未能着力于事实上的相关性的局限。一如上文所述,刑事犯罪率绝非一维可得,也许使用数理方式是获得新思路的良好办法,但若不加思辨的胡乱组合,怕是与所思所想南辕北辙。

注释:

[1]引自吴一平、芮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刑事犯罪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10年10月第10卷第1期.

[2]何为民、罗大华、马皑:《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量化方法引起的理论思考》,《辽宁警专学报》2006年7月第4期.

[3]参见时晓骞:《排除自然因素的犯罪原因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11月第11期.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篇4

一、现阶段环境犯罪罪名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综合分析我国目前的环境犯罪防控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外环境刑法在罪名设置方面的做法,本文对我国环境刑法罪名体系存在的缺陷及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具体如下:

(一)罪名规制范围不够广

要想成功构建罪名体系,首先必须要明确罪名的具体范围。环境刑法属于保障法的范畴,环境刑法的罪名应该根据环境管理法内相关环境要素进行针对性设置,保证一一对应。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相关内容,环境指的是对人类生存及发展存在密切影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不但包括大气方面和水源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因素,同时还包括各种人文因素,此外,城市环境以及农村社会环境等也被纳入环境的范畴。但是,我国的环境刑法在环境概念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狭窄性特征,部分罪名仅仅针对自然环境方面,对于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罪名设置还比较少,而且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中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罪名的设置也还不够全面,没有将草原以及湿地等自然环境因素纳入该范畴。在罪名的具体设置上相对较窄,造成环境刑事治理以及行政治理两者间出现脱离现象,未被法律明确规定的环境管理行为很容易因为缺乏相应的刑罚措施及保障而出现执行力不足的问题,直接弱化整个环境治理整体机制的综合效能。

(二)罪名结构不完善

综合分析我国刑法,环境犯罪罪名大部分以那些已经出现的环境危害作为对象,此类罪名通常是已经造成实际性的环境危害,被纳入事后惩治的范畴。目前,我们在事前预防方面和事中控制方面仍然主要采用的是行政处罚的手段。在传统刑法中,通常具备本位立法的观念,十分强调事后惩罚和治理,这也反映了我国刑法存在的谦抑性,然而,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加剧,危害直线上升,环境侵害引发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复杂。环境犯罪以及一般犯罪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针对那些已经出现的危害,如果造成损失就很难挽回,而如果等到收获实际结果之后再采用刑法,就很容易造成问题解决的滞后性,而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具备自我意识。站在被害者的视角上,生态环境极易因为人类的主观行为而受到侵害。预防犯罪属于现代刑法重要功能之一,现代刑法能够针对环境犯罪发挥良好的规制作用,与其他犯罪类型相比,其预防功能应该更为突出。不同国家在环境刑法方面均遵循预防为先的原则,例如,针对危险犯以及行政饭等,应明确纳入犯罪范畴,同时采用相应刑罚措施进行制裁。与国外环境犯罪刑法相比,我国的环境刑法还未能充分反应预防犯罪的特点,通常,我国采用刑法惩治方法的都属于结果犯,而不属于危险犯。在这种模式下,发挥环境犯罪刑法的行为指引功能的过程中,极易导致人们出现投机思想,错误地以为只要污染行为不严重,未引发严重污染事故,未导致公私财产严重受损或危害大家的人身安全就不属于犯罪,这种思想明显是错误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必须要加强环境犯罪惩罚力度,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作用。

二、针对环境犯罪刑法内容进行适合延伸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环境犯罪法,然而,现有的环境犯罪刑法仍然不够健全,刑法内容不够全面,保护范围较小,保护力度不足,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但是站在环境犯罪的角度上看,相当一部分环境犯罪仍然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很难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所以,我国的环境犯罪刑法应综合分析本国实际发展状况,对刑法内容进行科学补充,尽量完善环境犯罪刑法,保证环境犯罪刑法覆盖环境犯罪各个阶段以及环节,我们可以针对环境犯罪罪名实施细化处理,适当增加环境犯罪罪名。举个例子,我们可以针对破坏保护区环境的行为增加“破坏自然保护区罪”;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噪声污染行为增设“噪声污染罪”。

三、针对环境犯罪刑法另外增设危险犯

对于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是不是需要另外设置危险犯这个问题,部分人员认为,从环境犯罪的特征上看,人如果出现破坏环境行为,就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威胁是否已经开始实施,或者仍然处于潜伏状况,均会给生态平衡带来危害。如果我们仅仅重视结果,很难对环境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犯罪预防作用,我们必须要在环境犯罪行为发生前制定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例如,针对环境破坏现象提出警告或者针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另外,也有部分领域对于增设危险犯这一建议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在环境刑法中另外设置危险犯,就很容易造成刑法触角发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法律的公正性,很难彻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综合以上分析,要想避免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毁损,避免对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就一定要加强犯罪行为发生前的预防,针对即将危害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实施有效惩治。所以,仍然建议另外设置危险犯,对环境刑法的内容进行延伸和完善,充分发挥环境犯罪预防作用。

四、针对环境犯罪行为,采用财产惩罚方法并加强力度

从理论角度上看,财产刑法是用于剥夺犯罪人财产法益的刑法措施之一。财产刑通常由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一种属于罚金,另一种方式为对其财产作没收处理。要想充分发挥惩罚作用,建议不断加强环境犯罪财产惩罚力度,对于那些犯罪事实具有一定特殊性,并且犯罪情节相对较轻的情况,建议采用财产刑。之所以推荐财产刑主要是因为:首先,大多数犯罪均是因为追求利益而引发的,环境犯罪同时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而造成,如果针对环境破坏等不法行为加强财产惩罚力度,就能够有效发挥威慑性,警醒犯罪人吸取教训,切勿再犯,促进环境犯罪现象的大幅度减少;其次,财产型通常具备明显的经济性,跟别的刑法不同,国家无需投入过多的资源对其进行改善,仍然能够获得较好效果。

五、适当增设非刑罚措施

首先,采用各种教育性非刑法方法,即对相关法律知识以及思维模式进行学习,同时引导犯罪人员自觉悔过;其次,采取民事性费刑法方法,也就是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补救,或者开展相应限制活动;最后,通过各种行政性刑法途径对刑罚进行补充,也就是在特定时间内对引发的后果开展治疗或者及早迫使其解散。现阶段,非刑罚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工作中。举个例子,2002 年,占蔺县法院受理的一个案件中,村民王某涉嫌毁林被判缓刑,同时,还必须要在接受缓刑的前提下在遭到毁坏的土地上种植树木。针对此类刑事处罚,采用以上惩罚措施不但能够有效发挥环境犯罪刑法应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对遭受破坏的环境提供有效保护,促使毁损环境逐步恢复正常。假如以上案例仅仅按照普通刑事犯罪的处理方法实施判刑,犯罪人员应该会被判刑数年,并且在接受判刑的基础上上缴数万元罚款。通常情况下犯罪人员很难足额上缴这笔罚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犯罪人员已经服刑完毕,该项罚款仍然没有得到顺利偿还,而遭受破坏的环境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综合分析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犯罪案例,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失衡问题,经常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而这些损失通常需要依靠国家进行补救,给国家造成较大的负担,同时也未能发挥环境犯罪法应有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犯罪原因总结 篇5

1.社会原因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在当今社会一些阴暗角落里滋生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文明建设不相称的丑恶现象,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以及不良网络内容,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惑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就是庞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更快地安置好自己的工作,只是临时性工作,收入不稳定,也是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校原因

由于高等院校的过度的扩招生源,导致了学校的管理体系赶不上学生数量的节奏,导致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后。由于没有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上犯罪的歧途。大学生沉溺网吧,而荒废学业,还有一些不健康的黄色文化、暴力文化,更是影响着意志薄弱的学生,这也是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不重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大学生的《思想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由于长期的大学教育过度地重视大学生的英语、算机等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学生对思修法律课这类公共基础课也产草率应付考试的心理。

3.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最原始接受教育的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的好与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放纵孩子,从小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有些家长对对自己的孩子拳脚相加,粗暴训戒等暴力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反逆心理。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失去双亲,心理造成极度畸形或无人管教而发生违法犯罪事件。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4.自身原因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我们不能过多地把焦点集中于指责当今社会的环境、教育腐败,家庭等客观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寻找主要根源。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篇6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作者:彭琨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出现的犯罪现象,对高校稳定与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本论文在探讨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的基础上,对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犯罪心理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17-01

一、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一)价值取向出现转变,爱慕虚荣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将高档商品当成是一种时尚。有些大学生还将物质利益当成是衡量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的物质性越来越突出,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由金钱来决定。但是,大学生并未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地位,其生活费还要依靠父母,在有限的金钱与无限的欲望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再加上同学与同学之间,在家庭经济背景上存在差别,这就在同学们之间产生很大刺激。然而,某些大学生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进行盲目攀比,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但是由于没有实力去获得更多收入,便通过抢劫、偷盗等违法犯罪活动来获得。[1]

(二)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

大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低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在人格与心智方面独立之后,其生活与经济方面还不能独立。大学生生活在相对来讲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其未融入到社会当中,对自身多个方面还有较高的期望值,当现实和期望值之间不一致时,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业、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压力就越来越明显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让大学生处在学习紧张、不能独立生活、面临找工作难之中,这些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学生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下,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不健康的人格与心理,在大学生得不到相关帮助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犯罪。

(三)独生子女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在中国是独有的社会现象,其有效解决了人口众多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多,这一群体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展现出来。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不通过竞争就能获得大量的物质与家人的关爱中,其往往呈现出自尊心强,而心理承受方面的能力则相对较弱,遇到事情喜欢去争强好胜,但社会责任心却较弱等方面的特点。许多学生

在进入大学之前,其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很优秀,但是在其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其逐渐成为了平凡的一员,有部分大学生所独有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其产生了不自信、抑郁和消沉等多方面的负面情绪,当意志在逐渐变得脆弱以至于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其往往走上犯罪的道路。[2]

二、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社会选择需要广大大学生去加以判断和选择。由于大学生在金钱等物质诱惑下,自身的理解力与承载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才导致了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在这一时期内,高校教师不只是要将要对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更要将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帮助大学生实践正确的人生价值而不断努力。

(二)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动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长期生活在校园内的原因,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别,并且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在其走出校园之后,如何去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成为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与就业方面的关键。高校教师在生活上,要经常关心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对其讲解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学生明白校园外的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所处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需要引起切实关注的社会问题,家庭在为独生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机会,和子女进行深入的沟通,促进其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而作为大学生重要成长环境的高校来讲,也应该充分重视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那些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构建心理档案的方式来对这些学生加以管理。但在对这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应该采取人性化的方式,由每一年级的专职辅导员掌握这些档案,并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建立随访制度。在随访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矫正,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传授,切实帮助大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迁移,让其真正走出犯罪心理的误区。

总之,大学生出现犯罪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价值取向出现转变,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独生子女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等引发的,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压力,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等措施,帮助大学生彻底走出犯罪心理的阴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叶韦韦.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5):180-181.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启示 篇7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危害性不断加大,不仅影响高校内部的安全与稳定,还危及社会的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长期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国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所需人才的教育培养。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律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社会、接触社会,因而出现犯罪行为是一种自然现象。大学生犯罪只是这一群体中的个别现象,和其他群体相比犯罪概率并不高。但是,近年来社会媒体报道的高校学生犯罪案件,尤其是一些重大恶性案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三天连续杀害4名同学,到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残忍砍死同校教师程春明,再到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驾车撞伤行人后连刺八刀致伤者死亡,大学生犯罪已经呈现多发势态,并由一般违法行为,向刑事犯罪发展,甚至不断出现严重暴力犯罪案件。

二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众多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件,令人痛心,发人深醒。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有着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批批大学生已经成长为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对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社会其他犯罪主体对比,大学生犯罪的范围、性质及其危害并没有质的区别,但带有特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环境特点。

1暴力犯罪比率不断上升

暴力犯罪,是指使用暴力手段(包括以暴力相威胁),以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人或物为侵害对象,蓄意危害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犯罪行为。暴力犯罪是对社会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犯罪,青少年的暴力犯罪尤为突出。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特殊的群体,近年来在故意杀人、抢劫、伤害、投毒、放火、爆炸、破坏等暴力犯罪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犯罪有10大类422个罪名,目前大学生犯罪已涉及5类共10个罪名。如盗窃、抢劫、诈骗、绑架、杀人、伤害、强奸等。绑架、杀人、伤害、强奸等侵害人身权案件有所抬头的趋势。[1]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政法大学付成励砍死同校教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驾车撞伤并刺死行人,都属于暴力犯罪。

2侵财犯罪依然多发

国内外犯罪类型统计分析的相关资料表明,侵财犯罪是统计中常见的犯罪类型,尤其是盗窃公私财物的犯罪,约占全部犯罪案件50%以上,居各种犯罪类型之首。据统计,目前70%以上的大学生犯罪涉及盗窃、诈骗、抢劫等类案件,这些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都是财产所有人或管理人的财产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过于追逐物质和金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穿名牌用高档逐渐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同学之间物质条件差距较大,部分条件不好的学生盲目攀比,寻求刺激,满足享乐。当家庭提供的费用无法满足需求,自我获取经济收入的能力极低,又遭遇强烈的物质诱惑的情况下,一些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就会选择捷径,选择无需投入而又快速成为有钱人的非法手段,因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性侵犯罪持续增长

性犯罪是指人在性本能的驱使下或在反社会意识的支配下,为满足性欲而对异性或同性故意采取的侵犯他人性的权力,妨害、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人际关系的性交或非性交性行为。性活动是人类的本能,以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基础,性行为与性冲动是青春期两性正常生理现象。大学生作为年青的群体,正处于性活跃期和性待业期,躯体的欲望、心理的渴望和现实的无法满足是造成大学生性罪错的客观因素。近年来,我国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在普及性健康教育,但是传统封闭的性观念、性知识贫乏、性的伦理道德标准模糊不清、性心理的矛盾冲突、不正确的性行为方式等仍然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性行为。来自同伴间的体验、寝室的“卧谈会”、网络的黄色信息,这些非正常方式成了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实用性教育。随着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文化的传播,大学生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从“谈性色变”的极端走到了“性爱自由”的另一个极端。自慰、同居、淫乱等非主流的性行为公开化,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增长,性罪错已经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少数人为满足极端的性欲望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2004年6月28日凌晨,7名犯罪分子在西安市义兴旺酒楼变态轮奸猥亵女青年,其中五人是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4团伙犯罪屡禁不止

团伙犯罪是指两人(含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一种或数种罪,也就是《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近年来,大学生团伙犯罪不断出现,屡禁不止。大学生身处他乡,为了获得渴望的群体归属感,过分追求同学情、老乡谊、哥们义气,在某些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成为引发团伙犯罪的诱因。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拉帮结伙,寻找相互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在相互怂恿、交叉感染中结伙犯罪的意识不断强化,出现团伙性的打架斗殴,甚至纠结形成犯罪集团。2004年12月1日午夜,位于抚顺市新抚区南阳街的某高校学生寝室内发生血案,4名大一学生持械闯入大三学生寝室,砍伤2名学生,其中1名四川籍学生身中7刀。

5智能犯罪崭露头角

智能犯罪是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利用掌握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聪明的智慧或实用技能达到犯罪目的,在作案前表现为有计划、有预谋、有组织或在作案后有计划逃避公安机关的侦破和打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智能犯罪向着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高科技产品实施犯罪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心智水平普遍高于同龄人,接受高等教育获得了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新科学技术应用的能力,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智能犯罪的行为也越来越多。犯罪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思维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一般青少年犯罪的共性之上,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预谋性和智能性。大学生犯罪的智能性表现在犯罪技能更为成熟,作案手段和方法较为高明,犯罪工具更为先进,犯罪心理结构更加稳定,犯罪心理更加成熟等。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很注意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充分运用心理学、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在犯罪中的作用。如:侵害计算机网络、编制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制作和传播淫秽音像物品、利用生化知识研制毒品等等。

三从大学生犯罪特点得到的启示

全国各地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不断攀升,校园及周边环境不断恶化,严重破坏了高校内部的教学秩序和治安稳定。通过分析大学生犯罪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如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创造有利条件。

现代犯罪学研究中,关于犯罪成因的学派有150余种,如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精神病学、犯罪生物学等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留学英国期间完成的硕士论文《社会震荡与个人失衡》[2],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分析阐述了新的犯罪成因,建立了社会震荡与个人失衡两个犯罪成因理论模式。社会震荡与刑事发案高峰的理论涉及“社会震荡、社会生态与道德规范多元化”三个因素,个人失衡的理论涉及“社会震荡对个人的冲击、自然条件对犯罪的触发与生理心理因素产生犯罪的潜在危险”三个因素。根据这一犯罪成因理论,“社会震荡、社会生态与道德规范多元化”是社会整体变化的因素,个体无力改变这一因素,“社会震荡对个人的冲击、自然条件对犯罪的触发与生理心理因素产生犯罪的潜在危险”。社会的变迁的过程中,个体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控制和减少犯罪。

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社会震荡与个人失衡”犯罪成因理论,共同提示了大学生犯罪与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个体心智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受到国内外整体形势的左右,家庭影响的潜移默化又根深蒂固,这两方面都已经形成固定的态势,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改变大学日常行为的程度。然而,学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心智的重要干预手段,通过对大学生犯罪特点的归纳总结,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犯罪的心身特点,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帮助大学生树立终生发展的理念,完善大学生自我人生发展的策略,已经成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必然需求。

大学培养的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校园的平安与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如何缓解大学生犯罪问题,如何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高校师生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邢增丰.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研究[OL].法律搜索网, www.flssw.com.2010-10.21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篇8

一、“原罪—堕落”主题在当代美国犯罪片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美国艺术电影的一个高峰”[1],《教父》、《唐人街》和《出租车司机》等优秀犯罪片在美国电影史上粉墨登场,《骗中骗》为犯罪片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美国往事》和《普利策家族的荣誉》等犯罪片成为电影史上经典作品。本文选取当代美国犯罪片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就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类型片的发展已比较成熟,解读类型元素在圣经文本影响下的特定的暗示和对应意义,对理解美国犯罪片的主题、结构、情景和人物都具有极大的提示性和阐释性。

人类堕落的根源记录在《圣经•创世纪》第三章里。[2]伊甸园中,上帝命令人类的始祖亚当不可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因为吃的日子必定死。狡猾的蛇却诱骗夏娃与亚当,两人未能抵御诱惑,使用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选择了背离上帝的命令。从此,本来安分敬虔的人,丢弃了上帝赋予人的永恒真理,形成了自以为是的善恶基准,不仅否认上帝的存在,还陷入到自私,贪婪,伪善和彼此伤害的罪恶境地。

美国犯罪片中,比其他类型片更充斥着血腥与杀戮,嫉妒与贪婪,自私与诡诈,从圣经文本出发,这种“原罪—堕落”主题作为一种模式,在影片中的运用非常多见。

片中常常有一个单纯无辜的青年,因为金钱、利益的诱惑或命运的玩笑而走上罪恶的道路。如经典犯罪片《教父》三部曲,表现的就是主角迈克尔一生就是一步步蜕去良善的外壳,走向无边的堕落的过程。

父亲老教父令之于迈克尔,就如同上帝之命令于亚当。上帝保护亚当,不让他碰“禁果”,而迈克尔的伊甸园中的“禁果”,就是家族的黑道事业。父亲出于保护,不让自己最爱的小儿子涉足家族产业。直到迈克尔的父亲被暗杀,一切“伊甸园”的幸福和谐被打破,整个家族随时受到威胁,迈克尔遇到和亚当一样的“诱惑”:顺服还是不顺服,是听命于父亲做一个乖乖的孩子,还是拿起“屠刀”,除掉敌人毒枭和警察局长。一度追求真理和良善的迈克尔,不可逆转的,开始迈向罪恶的道路。

父亲逝世以后,迈克尔在“堕落”中挣扎更加剧烈,如同离开上帝的亚当,生命中“邪恶”的种子开始生长。新一代教父迈克尔,迈上了一意孤行的不归路,他怀疑周围的一切,要毁掉一切,一种从心底里激发出的无限欲望使他逐渐脱离了真实的自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慢慢地被利益占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的迷失与堕落。

迈克尔从坚持不参与黑道事业的“禁果”,到又无法抵挡“诱惑”,陷入罪恶却又无法自拔,清晰地呈现了圣经文本中的“原罪—堕落”主题,亚当在《圣经》中演绎出人类始祖的堕落,而迈克尔也以电影的方式阐释出现代人的堕落悲剧。

二、“原罪—堕落”主题的衍生——“好兄坏弟”的人物设置

“原罪—堕落”主题的衍生,表现为“堕落”之后的亚当的儿子之间的兄弟残杀,《圣经•创世纪》四章中记录:该隐嫉妒受上帝喜悦的弟弟亚伯,愤然将其杀害,该隐也为他的罪,付出了过流亡生活的惨痛代价。[3]

还有另一桩兄弟残害事件,发生在该隐之后几百年的约瑟身上:年幼的约瑟备受父亲宠爱,招来“坏兄弟”疯狂的妒忌,“坏兄弟”们串通一气把约瑟卖到外地。从此,无辜的约瑟沦为奴隶,历尽坎坷。若干年后,“坏兄弟”逃荒去了埃及,身为埃及宰相的约瑟,以德报怨地接待了这些“坏兄弟”。[4]

这就是圣经文本中,在“原罪——堕落”主的衍生下的,“好兄坏弟”主题模式,该模式影响最多的,就是美国犯罪片的人物设置。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犯罪片中就开始使用的“好兄坏弟”的人物设置,《曼哈顿情节剧》和《黑脸天使》是当时使用这种套路的代表作。 [5]几十年过去,当代美国犯罪片中,依然采用了这种人物设置方式。

(一)杀人的“该隐”和“卖约瑟的众兄弟”原型影响下的人物设置——麦克斯

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认为,所谓原型,就是“在文学中极为经常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通常是一种意象,足以被看成是人们的整体文学体验的一个因素。”[6]他所定义的原型概念,目的是从庞杂的现象中找到一个结构要素,达到认识和发现的目的。本文探讨的原型,是基于圣经文本,结合犯罪片的类型元素,找到犯罪片人物设置的圣经性依托。

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犯罪片《美国往事》的导演莱昂内曾强调,“我的电影创作总是在与这些寓言玩游戏……尤其是寓言中黑暗的一面。”[7]这部电影寓言的表现在于,阴冷地刻画了杀人的哥哥该隐——麦克斯,又刻画了被杀弟弟的亚伯——努德斯。

努德斯和麦克斯两兄弟中,努德斯是经典犯罪片中常见的世俗英雄的形象:重感情,讲意气,侠骨柔肠,有着朴素正义感,怀揣着“我有的,兄弟也将有”的信念。另一个麦克斯则成为他的反面主题:自私,贪婪,诡诈,老谋深算。

该隐在嫉妒和愤恨中,杀死了弟弟亚伯;麦克斯也用嫉妒和背叛“杀死”了好兄弟努德斯的爱情,希望和人生的平安。约瑟的兄弟们买约瑟之前,用尽各样方法,对其玩弄和欺骗;麦克斯也是这样玩弄努德斯于股掌之上,像假意对约瑟施善行的众兄弟一样,麦克斯制造了与努德斯生死与共的假象,从而让努德斯成为他手中一个心甘情愿、得心应手的工具——努德斯实际上对麦克斯一无所知,如同与被兄弟欺骗的约瑟。

《圣经》中的约瑟坐牢之际,“坏兄弟”正享受富足生活;电影中,努德斯亡命天涯之时,麦克斯正使用出卖朋友换就的金钱广交权贵,踏着朋友尸骨往上爬,铺成自己向上流社会爬的通途。影片中对角色人生际遇的设置,与圣经中的“好兄坏弟”完全契合。

(二)被杀的“亚伯”和被卖的“约瑟’原型影响下的人物设置——努德斯

努德斯,一个怀着有福同享乌托邦梦想的“好强盗”。从世俗的角度看,努德斯是失败者,为朋友复仇杀人而给自己招致牢狱之灾;出狱后被曾经的朋友和爱人遗弃;他的告密带来了兄弟的死亡;仇人的追杀让他背景离乡漂泊,在30多年的逃亡生活中耗尽青春,过着与流浪的约瑟在埃及为奴一样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切的源头,都源自曾经的挚友麦克斯的背叛。努德斯被塑造成被该隐所“杀”的亚伯和被“坏兄弟”卖的约瑟。

在学者西美尔看来,“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中都包含着一种宗教因素”,而宗教元素中良善与丑恶,影响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形成了一定的情感张力”。[8]在这部影片中,呈现的不再是简单的“原罪——堕落”模式,这里的罪恶不再是个人的骄傲,欲望与野心的产物,而是凝结于与他人的关系中,滋生于亲情、友情、爱情的面具之下,是一种在背叛、贪欲等诸多罪恶下,衍生出的一种复调:一种现实与诗意、残忍与柔情、罪恶与惩罚的混合。这揭示了人类在犯罪冲动和良善本性的挣扎中无奈,也嘲讽人类在罪恶中轮流扮演“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的可悲宿命。

三、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美国犯罪片中“约瑟”原型运用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犯罪片在类型元素运用上呈现出的多样性,丰富性,其类型本身正日臻成熟和多元。

以2007年上映的犯罪片《我们拥有夜晚》为例,导演兼编剧詹姆士•格雷曾说,自己创作灵感就来自于《圣经》中的该隐和亚伯以及约瑟和他的兄弟们。[9]在人物设置上,该片以约瑟和鲍比为两位主角命名,塑造了两个性格异的兄弟:善良“约瑟”与叛逆“鲍比”。老大约瑟是一名干练、正直的警察,弟弟鲍比是一个出入在混乱酒吧之中叛逆青年。这仿佛预示了一个“好兄坏弟”的故事,迥异的性格会导致两者的矛盾,于是兄弟反目,自相残杀成了大多数人的预想结局。然而,创作者的巧妙设计,使该片的“约瑟”原型呈现出了不同的运用。

在影片中,我们发现,“鲍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他没有成为出卖“约瑟”的恶兄弟,只是个爱好自由又爱耍个性的小青年。大哥“约瑟”也不是圣经中隐忍坚毅的约瑟,而是很快被俄国黑帮分子击杀,消失在影片中。面对这样的生活变故,鲍比身上血浓于水的亲情被激发,那个游游荡荡的小青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背负为替亲人报仇重任的新生的鲍比,他最终卷入了所有争端的最前沿,并迫使自己踏上了警察之路。

他和自己最初所过的,也是他真正向往的生活再见了,命运将他推向替家人复仇雪耻的人生十字路口,他选择去做警察——表面上看是他自己的选择,实际却是对命运无奈的接受,因为命运完全不在他自己的掌握之中。导演兼编剧格雷所说:“对于鲍比来说,生活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10]

显而易见,在这部电影中,真正的“约瑟”不是大哥,而是妥协于命运的弟弟“鲍比”。《圣经》里的约瑟和片中的鲍比一样,都是命运的“妥协者”,不同的是,前者的妥协源于对造物主上帝的信仰:上帝要他经过重重磨难,成为埃及的宰相。后者的妥协,来自亲情的激励。

由此可见,创作者只是借用了圣经中约瑟原型的亲情元素,真正目的是,用“警匪”这个题材来讲述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和一个普通人面对命运的渺小和无奈。圣经人物原型成为一种“外壳”,影片的“内质”在于,对社会、人性和暴力本质等“现代问题”的探讨。类似犯罪片还有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科恩兄弟的《冰雪暴》,昆廷•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和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等。这些创作者对圣经元素的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原样选取其故事原料,而是将某种具体要素抽离出来,进行拓展,形成新的主题模式与人物关系。

注释:

[1](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M]. 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65.

[2]中国基督教两会编译.圣经•创世纪(现代中文译本)[Z].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发行,2006:2-3.

[3]中国基督教两会编译.圣经•创世纪(现代中文译本)[Z].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发行,2006:3-4.

[4]中国基督教两会编译.圣经•创世纪(现代中文译本)[Z].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发行,2006:36-52.

[5]游飞,蔡卫.美国电影研究[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05.

[6](加)诺恩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469.

[7](美)皮特•罕密尔.莱昂内:我是猎人.不是猎物[J].美国电影, 1984(4)

[8](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曹卫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

[9]Mtime.我们拥有夜晚[O L].时光网,2007-10-13,http://www.mtime.com/movie/51203/behind_the_scene.html.

[10 ]Mtime.我们拥有夜晚[O L].时光网,2007-10-13,http://www.mtime.com/movie/51203/behind_the_scene.html.

[1]中国基督教两会编译.圣经(现代中文译本)[Z].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发行,2006.

[2]〔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M]. 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加)诺恩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游飞,蔡卫.美国电影研究[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5](美)皮特•罕密尔.莱昂内:我是猎人.不是猎物[J].美国电影,1984(4).

上一篇:伟大的母亲450字下一篇:春天来了的日记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