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问卷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问卷(精选8篇)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问卷 篇1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影响建设和谐校园因素的调查问卷,请您认真选择您认为是的选项,您的宝贵意见将作为我们此次调查的珍贵记录。谢谢合作!

调查范围;

1、您所在学校及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的性别□ 男□ 女

3、您现在所在年级 □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4、您认为和谐校园的标准是什么?()

A、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老师业绩突出

B、同学、师生之间像一家人一样相处融洽

C、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生活设施齐全

D、师生能够自由发展,在学习工作中获得进步 

5、在课堂上不和谐的现象有哪些?(多选)()

A、上课迟到B、大声喧哗或聊天

C、上课手机响D、睡觉、玩手机

6、在校园中您所认为的不和谐现象有哪些?(多选)()

A、同学穿着各异

B、抱着吉他在女生楼下唱歌表白

C、随地吐痰、扔垃圾等杂物

D、在校园内听到同学间说脏话交流

7、在食堂就餐时看到的不和谐现象有哪些?(多选)()

A、买饭插队B、吃完饭不收拾餐具

C、浪费粮食D、餐厅内卫生条件差

8、在宿舍内您认为下列哪项是不和谐现象?()

A、使用大功率电器

B、不打扫寝室卫生,垃圾遍地,衣物鞋袜乱放

C、上网玩游戏到深夜甚至凌晨

D、带寝室外的人回寝室甚至留宿、

9、您是否有第5、6、7、8题中您所选择的不和谐行为?()

A、从来没有B、偶尔有C、有过,但很少D、经常有 

10、您对大学生在宿舍内推销小商品的现象有何看法?()

A、很好,这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铺垫

B、无所谓,这不影响什么

C、不好,大学学习为重,不应掺杂商业因素

D、十分必要,大学生应该学会自立

11、您认为哪方面的不和谐对您的学习生活影响最严重?()

A、课堂学习B、同学关系C、感情状态D、师生关系 

12、您认为以下哪个选项对建设和谐校园影响最大?()

A、领导决策B、教育制度C、学生素质D、教师水平

13、您认为您的校园是个和谐校园吗?()

A、是,做的很好B、勉强算的上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问卷 篇2

本次调查, 教师卷发出问卷105份, 回收问卷100份, 有效问卷100份。学生卷发出1200份, 其中城区学生问卷300份, 农村学生问卷900份, 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189份。访谈和问卷的内容涉及语文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改革理念、阅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和教研行为, 以及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对自己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从问卷的抽样数据来看, 贺州市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1. 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

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指数不高, 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听不听课效果差不多, 只要考试前做做习题、读读课文就可以及格了。我们在教师卷和学生卷中设计了两道与“兴趣”有关的问卷, 回答的数据显示, 73.0%的学生对下一节又是语文阅读课的心情指数在“期待”以上, 其中, “非常期待”占的比例为21.67%, “有点期待”为51.33%, 此外27.0%的学生表示对下一节是语文阅读课的心情是“有点无奈”。教师回答的数据显示, 对语文教学工作“非常感兴趣”的有32.0%, “有点兴趣”的有53.0%, “没有兴趣”的有15.0%。这个数据意味着32.0%的语文教师最能积极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程度。53.0%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再教育等多种形式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同时也正面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15.0%“没有兴趣”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据, 它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非常不利,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会有消极的影响。

这两组数据表明, 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首要原因。

2.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 如自觉预习复习的习惯、自觉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 自主质疑思考、朗读和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等。

学生问卷“你对自己语文课前预习的评价是什么?”的数据显示, 表示能够“坚持课前预习”的学生只有9.67%, 表示能够“正常课前预习”有39.0%, 表示“很少进行课前预习”的有41.67%, 表示“从不进行课前预习”的则有9.66%。问卷“你对自己积累课内外好词好句的评价是什么?”的数据显示, 学生自我评价在“良” (含良) 以上的有54.67%, 其中为“优”的占了20.67%, 自我评价为“中”的学生有35.0%, “差”的有10.33%。问卷的数据显示, 每学期有20.33%的学生是从来不进行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的, 能读“一本”的有26.33%, 能读“两本”的有22.67%, 能读“三本或以上”的有30.67%。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能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类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从这三道问卷中我们发现,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特别是课外阅读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可见,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1. 教师对语文教学认识滞后, 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不利因素

(1)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模糊。教师问卷的数据显示, 有23.0%的教师“经常向学生征求教学意见”, 有69.0%的教师“有时向学生征求教学意见”, 有8.0%的教师“从不向学生征求教学意见”。在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相当部分学生眼里的语文课沉闷, 认为语文教师的课听不懂, 也不知道学些什么。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能向学生征求意见的教师人数并不令人满意。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能否更有效地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这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立足学生实际、真正意义上实践“以学定教”的理念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2)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浅尝辄止。教师问卷的数据显示, 有36.0%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 有59.0%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会“偶尔安排”, “从不安排”的有5.0%。部分教师在回答问卷时也不无担忧地提到有的阅读课堂重合作形式、轻探讨问题实质, 将合作学习形式化。我们强调课程改革理念中的合作研究学习方式是为了帮助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探讨课文研读中遇到的难题, 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不提倡走过场等形式主义。

(3) 有77%的教师不坚持裸读教材。教师问卷的数据显示, 有23.0%的教师“经常裸读教材”, 有58.0%的教师“有时裸读教材”, 有19.0%的教师“从未裸读教材”。我们在走访中也发现, 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上阅读课时带教学参考书进课堂, 用教学参考书的观点代替教师个体对文本的解读。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 才会比较重视备课。在阅读课中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 没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而只是借助教学参考书上课, 这种照本宣科的教法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习得和提升的。

(4) 学生的话语权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保障未能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问卷的数据显示, 有64.0%的教师对目前语文阅读课堂“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方面的评价在“比较满意以上”的占16.0%, “不满意以下”的占20.0%, 可见目前阅读课堂学生的话语权仍需要语文教师的努力, 确保学生在课堂中人人有话说、人人能表达。涉及这个问题的相关数据在学生问卷里反应更强烈, 有近80.0%的学生建议教师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发表个人见解。问卷的数据还显示, 有59.0%的教师认为当下语文阅读课堂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保障少”, 有8.0%的教师认为“充分”, 有33.0%的教师则认为“比较充分”。可见创建自主开放活跃的语文课堂还需要语文教师舍得放弃、舍得付出, 积极促进学生个性阅读的发展。

(5) 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养成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问卷的数据显示, 有28.0%的教师“经常指导”学生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文学名著, 有70.0%的教师“有时指导”, 有2.0%的教师是“从不指导”。这个数据是否意味着有2.0%的语文教师从教后几乎不读经典名著?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是否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 学生肯定不会自觉地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课外阅读的积累也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我们更期待有70.0%以上的教师做到经常推荐和监督学生读名著, 让阅读经典成为学生阅读积累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 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认识滞后成为了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阻力。因为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正确理解能正确地引领课堂教学, 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

2. 教师的阅读教学技能得不到学生的喜欢和认可, 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 学生期待一堂精彩难忘的语文课。在与学生访谈时了解到, 并不是所有语文教师的阅读课堂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教学时风趣幽默, 讲解时生动有趣, 能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能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尊重。在返回的学生问卷中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非常期待有一堂生动精彩的、令人难忘的语文课。”“说话 (普通话) 不标准、不生动的语文教师, 请你别进来!”所以仅从与学生的交流中, 我们可以分析出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

毛概和谐校园调查问卷 篇3

学院:性别:班级:

您好。我们是《毛泽东概论》课程实践调查小组的学生,希望占用你们几分钟时间帮助我们完成调查,真诚感谢你们的支持。

1,你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有必要吗?()

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C、无所谓D、没必要

2,你认为影响和谐校园的因素是什么?()

A、管理制度B、领导素质C、师生关系D、同学素质

3,自习室图书馆里大声说话或用手机或吃东西您可以接受吗?()

A、接受B可以理解C、不接受D、没感觉

4,在墙上课桌等公共设施上涂鸦,您认为是()

A、较为普遍的现象B、应当采以措施予以制止

C、很反感,但不关我事D、自己也有过这样的行为

5,用餐高峰期有人插队,您对此有何看法()

A、提倡B、反感C、当面制止D、坚决不做

6,你会贪图方便走草地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7,你觉得学校基础设施和完善怎么样()

A、很完善 B较完善C、不完善D、很差

8,你认为学校对构建和谐校园宣传的到位吗()

A、很到位 B、基本到位C、一般到位D、不到位

9,你认为学校现在反映学生意见的渠道畅通吗?()

A,很畅通 B基本畅通C、一般D、不畅通

10,你对校园里说粗话这一现象怎么看()

A、口头禅 B、只是生气发泄C、无所谓 D、很正常

11,你对和谐校园是否了解()

A 了解B、了解一点C、不了解

12,你认为和谐校园的工作应该是()。

A、以教学为中心 B、以科研为中心 C、两者同步发展

13,你是否认真学习或阅读过有关构建和谐校园的规定()

A经常B、偶尔C、没有

14,你对校园里的文明状况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15,你怎么看待学生之间的相处问题?()

A 非常和谐经常谈心B、还行,只是有时交流表面

C、交流、但不谈心D、各自处理各自,从不交流

16,校园的和谐我们应该做的最多的是()(多选)

A、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B 校园制度的合理C、互相监督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问卷 篇4

调查问卷

为了更好了解影响能源能源企业竞争力因素,并确保其准确性,该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调查,同时采用打分制(1~10),1分表示影响程度最低,10表示影响程度最高,进行问卷回答。例如:您认为所在企业能源相关政策对能源企业竞争力影响有多大?如果您觉得关系影响较大,那么请你在括号内填写1~10中其中一个数字即可。

1、您认为所在企业能源相关政策对能源企业竞争力影响有多大?

打分——()

1、您认为能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2、您认为能源相关产业对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3、您认为能源社会环境水平对您所在的能源企业竞争力影响有多大? 打分——()

4、您认为能源企业企业设备水平对能源企业竞争力影响有多大?

打分——()

5、您认为能源企业运作操作资金对能源企业竞争力影响有多大?

打分——()

6、您认为能源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对能源企业竞争力影响有大?

打分——()

7、你认为能源技术员技术水平对您所在的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8、您认为能源普通员工的工作能力对您所在的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9、您认为能源企业核心技术对您所在的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10、您认为能源企业主张企业文化对您所在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11、您认为能源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对您所在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12、您认为能源企业整体管理能力对您所在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13、您认为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您所在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14、您认为能源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对您所在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15、您认为能源企业财务运转能力对您所在能源企业竞争力有多大影响? 打分——()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问卷 篇5

摘 要 股利分配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财务政策之一,不仅受到利益各方的充分关注,还引起理论界的极大兴趣。对中外股利分配问卷调查报告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探讨上市公司管理层制定现金股利政策时考虑的因素,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现状得出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股利政策 问卷调查 现金股利

在过去的50多年里,广大学者们已经开始从另一途径研究、学习上市公司管理层制定股利政策的真实行为。他们已经从选取样本,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来支持或反对不同的股利理论,转变到向公司管理层发出调查问卷,研究他们制定股利政策考虑的因素是什么。虽然发出去的问卷不是没有回复,就是一部分回复的意见不正确、有偏见,但是他们还是坚持着研究,通过寻找替代方法,即根据公司管理层向外宣告的股利分配方案,这一直接证据来推测管理层制定股利政策的动机,并对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进行补充。1 上市公司制定现金股利政策考虑因素的问卷调查

在美国,关于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经典研究中,Lintner(195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一般会保持一个长期的目标股利支付率,从而使公司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股利支付的稳定。因此,公司的股利变化与长期的可持续的收益水平是一致的。公司管理层相当重视股利水平的变化,只有管理层确信公司收益水平的提高能够支付长期增加的股利时才会增发股利,否则,不会增发股利。同时,管理层也不会轻易地削减股利,除非不利的环境因素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影响公司的经营活动。Lintner的这些观点已经有了股利信号传递的涵义。

在这些经验证据的基础上,Lintner设计了一个“部分调整模型”来描述公司管理层的股利政策的决策过程,此模型对每年股利水平变化的解释能力达到了85%。Lintner的观点受到了包括Brittain(1964,1966)与Fama和Babiak(1968)等在内的大量研究的支持与肯定。Benartzi et al.(1997,P1032)总结到,“…Lintner的股利支付模型对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过程仍然具有最好的解释能力。”

Harkins和Walsh(1971)对高级财务执行官的商务理事会的166名成员发出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公司管理层在制定现金股利政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公司的当期收益水平和拥有的现金流、现金股利支付的规律性以及股东的需要和期望。同时,管理层也要考虑超过留存收益的贷款和税负压力。

Baker,Farrelly和Edelman(1985),Farrelly,Baker和Edelman(1986)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个行业(公用事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562家公司的财务总监(CFO)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共收回318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还是公用事业的CFO均认为在罗列的15个决定股利政策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四个决定因素是:预期的未来盈利水平、以往的股利支付方式、现金储备的多少以及维持和提升股价的愿望。只是这四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存在一定的行业差别,但一致认为预期的未来盈利水平最为重要。

另外,管理层所表达的态度与Lintner(1956)的实证结果是一致的,即在决策中公司要尽量避免改变股利支付率,尽量避免停发股利,企业应当有一个目标股利支付率,并且围绕目标定期的调整现金股利的支付水平。同时他们也披露了公司的管理层对股利的信号传递作用的一致意见。问卷调查中的管理层认为,公司发放现金股利是在向投资者传递信号,市场也需要公司的股利政策公告来帮助投资者评价公司的股票。管理层也认为确实存在顾客效应,投资者觉察到股利和留存收益的风险水平不同,因此对股利和资本利得有不同的偏好。日本财务学者Okita(1988)等人对东京证券交易所24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日本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预期的未来盈利水平、现金储备的多少、以往的股利支付方式和股东对股利分配的要求,其中前三个因素与Baker et al.(1985)的调查结果相同。

Baker和Farrelly(1988)对完成现金股利支付的成功企业发出了调查问卷。所谓完成现金股利支付的成功企业也就是至少连续10年保持着增发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调查结果显示,现金股利支付的成功企业比其他公司更强调股利支付稳定的重要性及其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Farrelly和Baker(1989)向机构投资者发出调查问卷,以此分析他们对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态度。共收到了130份调查问卷,他们发现这些机构投资者认为公司增发现金股利对公司股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这些调查问卷也显示,与现金股利收入相比,机构投资者更偏好资本利得。Fruitt和Gitman(1991)对美国排名前1 00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发出了调查问卷,共收回114份问卷。问卷调查显示公司管理层制定股利政策时,是独立于投资和融资决策的。同时他们也发现,公司现行股利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公司的收益水平和以往的现金股利水平。格雷汉姆(1991)等人对香港292家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影响香港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的四个主要因素依次为:目前的盈利水平、维持稳定的股利支付率、可动用的现金和以往的股利发放模式。

格雷汉姆的调查结果显示:①香港上市公司经营者认为,在16个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中,目前的盈利水平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预期的未来盈利水平只排在第六。这与美国、日本十分重视预期的未来盈利水平完全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香港上市公司特殊的行业结构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据统计,1991年香港的292家上市公司中,金融业、地产业和公用事业上市公司占了52.91%,工业和酒店业上市公司分别占了19.2%和3.62%。由于金融业、地产业和公用事业具有投资大、见效快和盈利高的特点,这就导致了香港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严重依赖于当前盈利。另外,考虑到1986年中英两国政府达成协议,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可能具有一定的短期性。②维持稳定的股利支付率和以往的股利支付发放模式排在第二和第四位,这说明了香港股票市场的成熟性和上市公司股利行为的稳定性。

Baker和Powell(1999)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公共事业这3个行业的NYSE公司的CFOs发出了调查问卷,共收回198份。他们称,大部分回复者认为股利政策影响公司价值,这一观点支持了Baker et al.(1985)。尽管回复者极力支持股利的信号传递解释,但是他们对税差假说的重要性也不能确定。现在的管理层对于制定股利分配方案的观点与Lintner(1956)的观点是一致的,特别是管理层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持续性、稳定性的重视。与Baker et al.(1985)不同的是,这一调查研究表示不同行业的公司管理层的问卷回复没有区别,Baker和Powell认为行业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公用事业机构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所导致的。Baker,Veit和Powell(2001)对Nasdaq股市的金融和非金融公司的CFOS发出了调查问卷。共收回188份,这次调查的结果与早期的结果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调查结果显示,公司现金股利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以往股利的支付方式、公司收益的稳定性,目前的收益水平和预期未来的收益水平。基本上,这些因素与Baker和Powell(1999)对NYSE公司的股利水平最重要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是相同的。并且,管理层在制定股利支付方案时,非常注重股利支付水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与Lintner(1956)的结论是一致的。金融类的公司管理层与非金融类的公司管理层在制定股利政策时考虑的因素的重要性不存在区别。

三、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对策与建议

1.确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注重对客户忠诚度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要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良服务与产品。某项对亚洲消费者的调研显示,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同类人群相比,中国的消费者对银行服务水准的满意度最低,并愿意随时为获得更好的服务转换银行,即便要为此付出更高的收费或蒙受利息损失。与这项调研相印证,2006 年12月,国内某杂志社对40 位中国银行家的调研显示,本土银行多认为自己在客户忠诚方面相对于外资银行不具备显著竞争优势。显然,营销成功地把客户吸引到银行之后,更要注重维护营销的成果———留住客户。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一要树立整合营销观念,宣传银行品牌形象。整合营销观念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通过媒体广告宣传自身形象,更应经由内部资源直接向市场表达一种良好的品牌形象,来吸引客户,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服务、加强宣传,稳固在客户心中的良好形象; 二要制定好的营销政策,全力公关,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维持优质客户市场,防止客户流失; 集中资源优势维护主导业务,在此基础上再求创新求发展。这样形成开发客户、留住客户、吸引新客户的良性循环,尽力维护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细分。

在客户需求多样化,以及需求不断演变的今天,银行应强化市场细分工作,实行针对性服务。根据“二八”原则,就是说银行80%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这20%的客户就是所谓的高端客户,在面对他们时,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制”,实行一对一的服务,客户经理专门负责与客户进行联络与沟通,及时了解其需求以及需求变化,营销银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渠道、个性化、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方案,培育一批忠诚顾客群。传统意义上,我国商业银行把客户分为工商业和个人两类,即通常所说的对公服务和对私服务两大类。通过市场细分之后,工商业可分为中小工商企业、大型工商业、跨国公司等,为他们提供特定的服务项目。对个人服务方面,向大众市场提供有特色的大众化服务。例如,对大学生、新型青年,鼓励其使用网络银行或手机银行业务,减少银行的排队扎堆现象,提高银行的窗口服务效率; 对高收入阶层,提供私人业务; 为富有的中上阶层提供昂贵的更加个人化的服务。

3.协调好银行市场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到全面营销。

我国商业银行应着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营销部门,配备专门人才,统率营销管理。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营销配合,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营销积极性,共同以顾客需求与满意为营业宗旨,尽力缩短业务办理过程中在各部门的停留时间,提高流程效率,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达到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和为本行创造理想利润的经营目标。

4.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金融创新是银行为满足顾客需求提供不断变化的服务项目的源泉,随着居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和消费形态的变化,对金融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工商业在股份制改造、筹资、信息、咨询、破产、保险等方面呼唤金融创新产品的出台;政府管理行为的市场化也对创新提出了要求,比如,公债发行,政府就正逐步摈弃过去行政推派方式,改由公债市场出售,这又得借助银行的市场创新、工具创新; 此外,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工商业对外贸易、投资、融资、避险保值等国际金融活动的增加,银行应提供相应的国际金融创新产品。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将金融创新技术的引进、消化、改造与投入市场纳入工作核心,缩短新产品的面市时间,尽快满足市场需求。

5.加强营销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外资银行进军中国,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人才的流失,尤其是手里有大量客户的营销人才,这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想方设法改善环境,强化管理,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同时,应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加快培养懂国际金融、国际惯例、国际法的高级营销人才。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问卷 篇6

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农业技术采用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诱因、动机和意愿的研究。速水和拉坦[2]提出了技术诱导理论,把技术采用行为理解成对关键经济变量变动的一种内生反应,认为农户可获得要素的稀缺程度是其选择和采用新技术的诱因。林毅夫[3]从制度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化,证明技术诱导假说同样适用于初级生产要素市场受到限制的经济体。汪三桂和刘晓展[4]则认为,在信息约束的条件下,风险最小化才是农户选择技术的动机,农户在风险和利润之间进行谨慎权衡的结果往往倾向于回避风险,追求收入稳定;另一方面是对农户新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归纳为个体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公共政策、资源分配、市场风险等因素[5,6,7]。个体性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禀赋、受教育程度、掌握信息程度、家庭成员特征等[8,9,10]。

对传统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很多,近年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关注增多,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两型农业”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约束、技术约束、供给需求市场约束等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如向东梅[11]从分享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预期收益、降低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预期成本和风险两方面分析了促进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从“两型农业”技术采用与扩散的微观角度来展开。葛继红等[12]在江苏376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对农户是否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采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张董敏等[13]基于湖北省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传统农户与科技示范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差异。罗小锋[14]从技术采用率和采用行为两个层面,研究了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与节约劳动型技术是否存在差异及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两型农业”技术进行了探讨,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有研究大多为宏观定性分析或以某一类“两型农业”技术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农业生产经营不同环节的“两型农业”技术采纳及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差异分析。因此本文选择6类代表性的“两型农业”技术来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意愿的关键因素,并探讨同一农户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差异。

建设“两型农业”的关键要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减人等“九节一减”的节约型技术和大力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环境友好型技术[15]。本文之所以选择免耕栽培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指现代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还田、堆沤腐解还田、过腹还田,不包括传统的焚烧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这6类农业技术不仅是“两型农业”技术的典型代表,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而且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影响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因素众多,需要辨别影响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不同属性农业技术主要影响因素的方向与强度等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有区别的推广不同属性的“两型农业”技术,这对提高“两型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大样本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为被解释变量,以户主个人特征、经营规模等为自变量,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方向,以期为引导、规范和优化农户技术采用行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提供支持与参考。

1 理论分析

技术本身的属性能够解释技术采用率的49%-87%。新技术的采用是技术属性、环境约束和采纳群体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技术属性对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是研究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不可缺少的部分[7]。技术属性差异是本文分析的一个基础,技术属性因素将不直接纳入模型中,但预期将通过同一农户对不同技术采纳的差异体现出来,因此对6类“两型农业”技术属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便于后文的分析。

免耕栽培技术是集保护性耕作与轻简化栽培于一体的实用新技术,简便、低耗、省工、节能、高效,可缓解劳动力紧张。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采用机械化作业,播种质量好,分布均匀,具有省种、省工、苗壮、高产等优点,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是一项重要的节本增效技术。收获作业是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具有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的特点,机收技术的优越性表现为替代人工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该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是我国大力推广的用于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技术。秸秆还田是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同时消化大量秸秆,避免焚烧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产生明显的正外部效应。从资源替代属性看,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有显著的节约劳动力属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具有节约耕地属性;从商品化强弱和公共属性来看,节水灌溉技术的公共属性最强,具有较大的外部正效应,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公共属性较强,环境友好属性明显。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的商品性技术属性较强(与机械设备为依托,提供者易于获取收益)。

“两型农业”的理念落实关键在于农业生产行为主体的活动是否沿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受多因素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可操作性原则,将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分为3大类。

1)农户特征会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意愿有影响。①户主年龄:一般来说,农业决策者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沿用先前经验,对技术采用的积极性越低。但对于不同属性技术的影响存在差异,年龄偏大的农户可能由于自身体力渐弱,对节约劳力的技术的采用意愿可能更高。本文预期户主年龄对6类“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②受教育程度:一般而言,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用技术的可能性越大。但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程度与技术采用程度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高产型技术的比例越低,选择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比例越高。本文预期户主受教育程度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存在差异,方向尚不确定。③社会公职:与普通农户相比,村、政干部视野相对开阔,对新事物比较敏感,且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对新技术的认知具有较强的主动性,通常是新事物的试水者,这意味着家中有人担任公职的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概率更高。但担任干部也意味着用于农业经营的时间较普通农户少,有可能增加新技术采用的风险,对私人收益不显著技术的采用持谨慎态度。因此,社会公职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取决于上述因素的对比,具体影响尚不明确。

技术培训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传授的知识更具针对性和与时俱进,有利于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特点、经济价值、使用方法等认知程度,激发农户了解“两型农业”技术的欲望,提高其技术采用率。同时技术培训还能提供经验交流平台,率先采用成功的农户易于起到示范作用,增强其他农户尝试采用新技术的信心。本文预期参加技术培训对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具有正效应。

2)农户家庭特征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意愿有影响。经营规模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方向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经营规模与技术采用的关系尚需实证检验。

农地细碎化程度。农地越分散,灌溉等基础设施供给困难,成本越高,新技术的推广越困难,本文预期农地越分散,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倾向越低。

户主外出务工。对发展中国家农户新技术的采用而言,劳动力转移尤其是户主的转移对农户新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种影响可表现为人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综合,前者是指随着农户务农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尤其是户主外出务工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科学素质降低,农户决策更保守,不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较大;后者是指随着农户转移劳动力人数的增加,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随之增加,农户则会倾向于采用新技术,但这种效应需视农业技术的类型和考察地区而定,具有不确定性。家庭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户主外出务工的影响类似。农户家庭年收入。一般而言,经济状况差的农户有较强的采纳新技术以提高家庭收入的愿望,而一些收益率高的技术往往因为其较高的使用成本和风险阻碍了这种类型农户的采纳选择。年收入对农户不同“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

3)外部环境特征对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有影响。技术供给服务。农户对不同技术供给主体的偏好和信任程度存在差异,本文把农户获取相关技术主要途径分为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合作社、企业和媒体(宣传)。本文预期农户对不同属性的技术服务主体的偏好以及不同主体服务领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服务主体对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差异明显。

获得技术渠道种数。农户获取新技术渠道越广,相关信息了解越充分,采用相关技术的可能性越大。本文预期多样化的“两型农业”技术引入路径有利于提高农户采纳“两型农业”技术的概率。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3年12月对辽宁省大洼县和新民市两大产粮大县的粮食种植户的调查,调查以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共589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特征(包括户主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干部、务工或经商等)、农户家庭生产情况(包括土地情况和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等)、收入情况、技术采纳及需求(包括农户对农产品流通和技术服务需求等)等方面。剔除无效及信息不全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68份,样本有效率96%。

2.2 变量选取

参考已有研究对农户技术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量,并结合本研究的需要,在尽量不遗漏重要变量的前提下,选取了户主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外部环境特征3组12个变量,全部变量的名称、含义、赋值及预期影响方向见表1。

注:“+”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正面影响;“-”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负面影响;“?”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2.3 模型选择

本文主要考察6类“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由于被解释变量属于离散变量,分析离散选择问题时采用概率模型(Logit、Probit)是理想的估计方法,在处理二分类因变量的情况下,Logistic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的结果十分近似,目前尚不存在坚实的理论区别二者的优劣。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出于方便和习惯来选择,当模型包含连续自变量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更好[16],鉴于此本文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来分析。模型形式为:

式中:p(Y)为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概率,xij是解释变量,表示i个样本的第j个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βj表示j种影响技术选择行为的回归系数,m表示这一概率影响因素个数,α为常数项,μj为随机扰动项。

采用stata13软件对农户采纳“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描述统计

在被调查的568个农户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农户占总样本的41.7%;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的占总样本的73.9%;采用免耕栽培技术的占总样本的41.2%;采用精量播种技术的占总样本的24.2%;采用机收技术占总样本的81.1%;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占总样本的23.7%(表2)。机收技术采用率最高,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率最低,不同类型技术之间的采用情况差异明显。

3.2 计量检验分析

二项Logistic回归对多元共线性敏感,当多元共线性程度较高时,系数估计标准误的估计将产生偏差。因此在Logistic回归之前,要进行共线性诊断。容忍度指标、方差膨胀因子(VIF)等可用于多元共线性的诊断,但在目前的stata软件中的Logistic回归不直接提供容忍度等指标。由于关注的只是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容忍度等指标的估计与模型中因变量的形式无关。因此可用同样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线性回归得出容忍度等指标。一般认为,方差膨胀因子(VIF)值越大,说明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越严重,若VIF≤5,可认为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利用stata进行多重共线诊断发现最大的方差膨胀因子为1.630<5(表3),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

3.3 农户特征因素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

1)户主年龄。户主年龄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存在差异。户主年龄对节水技术采纳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表4),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年龄越大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越低。年龄越大的农户对水的认识可能固化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节水意识弱。对测土配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采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两类技术不仅省工且节本增效明显,在我国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趋向的背景下,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渐弱,对省工技术需求强烈。另外,年龄大的农民兼业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采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关注度要高于年龄较小的兼业程度高的农户。

2)社会公职。家庭中有人担任公职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差异明显。有社会公职的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存在显著负影响,而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收技术采用呈显著正影响。节水灌溉技术与其他几类“两型农业”技术相比,其所需资金投入较高,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模型结果表明有干部任职的农户相对于普通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呈显著负向影响,一般来说,家中有干部的农户对政策倡导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技术的采用相对于普通农户将更为积极的去关注或率先采用,但目前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收益要小于私人边际成本,有社会公职的农户更加理性,精于计算投入产出,相对于普通农户采用该技术的可能性更小。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美化环境的正外部性。从采用该技术的私人收益来看,该技术的采用能起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作用,节本增收效果明显,其私人边际净产值大于0,且该技术私人边际收益的获得与政策导向希望获取的社会正外部性之间不存在冲突或冲突很小,作为理性经济人采纳该技术意愿高。另外,该技术作为我国大力推广的“两型农业”技术之一,有人担任社会公职的农户缘于他们自身知识积累以及社会地位及影响力优势,在农技推广示范户挑选中更容易被选为科技示范户,因此家中有干部的农户对测土配方的采用呈显著正向影响。

机收技术具有明显节约劳动力特征,担任干部的农户投入农业经营时间较其他农户少,更倾向采用节约劳动力特征明显的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在目前来看,私人收益与社会正外部性的获得存在一定的冲突。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能避免焚烧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户的排他性收益来看,可获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的好处。但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在目前来看,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正外部性的获得存在一定的冲突,模型结果显示家中有干部任职的农户对其影响不显著。

3)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的采用呈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强,对提高农户的接受和运用能力效果明显。农业技术培训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与节水设施是否便捷关系密切,若节水灌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因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一般私人不愿意对其投资。

4)受教育程度。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6类“两型农业”技术采用均呈正向关系,但只对免耕栽培技术、机收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显著。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对这3类技术采用的可能性越高。前2类技术节省劳动力效果明显,这种技术选择与学历越高越追求工作体力劳动的轻减化相吻合。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秸秆焚烧的带来的环境污染的认识更深刻,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意愿相对要高。

3.4 家庭特征因素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

1)经营规模。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方向和强度存在差异,与预期一致。经营规模对免耕栽培技术、机收技术采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经营规模越大农户,采用免耕栽培技术和机收技术的积极性越高。相对于其他几类技术,这两类技术以机械动力为支撑,节约劳动力优势明显,规模经济效益更显著,说明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具有节约劳动力和经济效益显著属性技术的采用率。

2)农地细碎化程度。农地细碎化对节水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用呈显著负影响。农地越分散,节水灌溉基础设施供给成本越大,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越困难。农户经营地块数越多,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成本越高,农户采用意愿越低。

3)户主外出务工及家庭劳动力转移。户主外出务工与具有明显节约劳动力特征的免耕栽培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均呈显著正向关系,而对典型节约资源型特征的节水灌溉技术呈显著负向影响,对环境友好型特征明显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影响不显著。户主的外出务工经历提高了对技术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的认识,对技术的采用偏好于明显节约劳动力的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的资本密集型特征较其他技术更为突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户不愿意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此外,从劳动力转移变量的影响得以佐证,6类技术中只有劳动力转移变量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呈显著负影响,即家庭劳动力转移越多的家庭,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可能性越小。农户参加其他非农产业的机会越多,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小,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作用越小,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倾向越低。

4)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收入仅对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采用呈显著负向影响。该技术节省种子、壮苗、高产优势明显,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户其他收入来源少,希望通过降低成本、增产增收的愿望强烈,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可能以其他收入来源为主,不愿意承担增产不增收的风险,对该技术采用意愿反而较低。

3.5 外部环境因素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

1)技术获取渠道数。从模型结果可知,技术获取途径与前5类“两型农业”技术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且影响方向为正。即农户获取相关技术的途径越多,信息渠道越畅通,采用相关技术的概率越高,与预期一致。

2)技术供给服务。不同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与预期一致。农机推广机构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免耕栽培技术的采用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存在显著负影响。社会服务组织对精量播种技术和机收技术的采用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免耕栽培技术采用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可见,农技推广机构对公益性较强的“两型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的影响较大,社会服务组织对商品性较强的“两型农业”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以机械动力为依托,盈利性较大)的影响较大。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农户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采用意愿差异明显,“两型农业”技术本身的属性特征是影响农户采用与否的关键因素。同一因素对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的影响差异明显。具体来说,教育程度越高、年纪越大、经营规模越大、户主外出务工的农户对节约劳动力的“两型农业”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采纳意愿更高;年龄较大,以务农为主的农户对经济效益显著的节本高产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采纳意愿更高;对节水灌溉技术这类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特征的技术,所研究大多数因素对其采用呈负向影响。

教育培训对提高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和采用率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率的通行有效措施;农业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各种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不同技术供给或推广服务主体对不同属性的“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以政府主导的农机推广机构对公益属性强的技术影响显著,而社会服务组织对经济效益明显、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性属性较强的技术采用的影响相对显著。

4.2 政策建议

尽管本研究选用的样本地域范围有限,所得结论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反映出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中的经济理性行为。据此为提高“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率及推广效率提出以下2点建议: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对“两型农业”技术的认识及采纳率。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视等大众传媒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农户认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其参与“两型农业”发展的自觉性。依据不同“两型农业”技术的属性特征及农户技术采用偏好,优先对文化程度高、种植规模较大、户主外出务工的农户进行具有省工属性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优先对以务农为主业的农户进行节本增收效果明显的“两型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技术)的培训及示范,通过技术示范、现场观摩和学习班,积极发挥创新农户的示范效应,使农户在模仿中采用新技术,最终达到“两型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于节水灌溉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等外部性极强的技术推广适当予以财政补贴,提高农户采纳的积极性。

和谐社区邻里现状问卷调查 篇7

社会实践调查问卷之

——镇江市江滨新村构建和谐社区邻里现状

亲爱的社区居民:

您好!我们是江苏大学的学生,为了了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真实现状,特向您调查有关问题以便研究。本调查不涉及个人隐私,选项无所谓对错,请您如实填写,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配合与支持,谢谢!

2012.04.29

基本信息:

问题一: 您的年龄属于以下哪一个范围()

A、18岁以下B、18岁—26岁C、27岁—38岁D、39岁—55岁E、55岁以上 问题二: 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问题三: 您现在居住的家里共有多少人()

A、1人B、2人C、3人D、4—5人E、5人以上

问题四: 您在江滨新村居住的时间有多长()

A、半年B、1—2年C、3—9年D、10年以上

邻里关系现状调查:

1、您是否了解邻居家的基本情况(例如:邻居的家庭成员,邻居的工作单位)

A、完全不了解B、了解一些C、比较熟悉D、特别熟悉

2、您与邻居见了面是否会主动打招呼()

A、从来都没有打过招呼B、偶尔打过,但是次数较少

C、每次都会主动打招呼D、不仅打,而且常常停下来与邻居交流几句

3、您是否曾经得到过邻居的帮助()

A、没有求助过邻居B、被帮助过,但是次数不多

C、经常得到邻居的帮助D、与邻居长期互相帮助,邻里往来十分频繁

4、您是否曾经做过干扰邻居的事情()

A、没有做过B、做过,但是矛盾很好的处理掉了C、做过,还和邻居吵过几次架

5、您过年过节是否会去邻居家登门拜访()

A、从来没有去过B、偶尔去过几次C、与邻居长期礼尚往来

6、您是否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

A、没有参加过B、参加过几次C、社区里有与自己兴趣相同的邻居

7、您是否曾经为楼道或社区做过义务劳动()

A、从来没有做过B、社区组织时做过C、自愿组织,长期和邻居分工合作

8、您觉得当下的年轻人通过小区网站交流好不好()

A、支持B、反对C、不清楚,没有听说过

9、您觉得良好的邻里关系重要吗?()

A、很重要B、重要C、不太重要

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问卷 篇8

一、影响蔬菜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的主要因素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前述对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模型的探讨, 笔者将影响蔬菜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的主要因素分为5个方面来分析:

1. 农民自身因素

从理论上说, 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 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越快, 对合作社的需求愿望就越强烈, 更能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从而使他们申请财政资金和获得政策支持方面就有优势。在我国农村, 农民的年龄与文化程度呈明显的负向关系。一方面, 农民年龄越大, 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越低, 导致其参与的意愿越低;另一方面, 如果年龄大到一定程度, 农民受自身能力和精力的限制, 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会比较多, 从而希望得到专业合作社的帮助, 促使这一部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更强烈。

2. 宏观发展环境因素

宏观发展环境在此主要涉及社会需求、财政支持力度、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化发展情况和农超对接发展情况。蔬菜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 具有需求量大、种类多等特点, 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蔬菜的要求不仅仅在于量, 更在于质, 而在当前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前提下, 对蔬菜进行绿色无公害认证, 如果没有政策扶持, 势必会造成种植成本增加, 挫伤菜农的种植积极性, 或出现认证机构与农户联合降低认证标准以次充好的现象, 因而政府应在认证方面予以扶持, 降低蔬菜种植的成本, 同时作为第三方监管蔬菜产品的质量。如果当地的一些资源禀赋条件不适合发展蔬菜产业 (比如道路不通畅、种植规模过小、气候不适宜等) , 在政策扶持上就要慎重考虑。理论上说, 如果当地的产业化发展效果明显, 带动农民增收明显, 经济发展能力强, 在制定扶持政策时就应该有所倾斜。由于农超对接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未来成功与否, 因而需要政府进一步关注并支持发展“农超对接”模式。

3. 生产集群及产品特性因素

生产集群及产品特性因素主要包括蔬菜生产的产量及规模和蔬菜的自身特性。首先, 蔬菜生产的产量及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得到扶持, 如果在当地只是个别家庭的副业或者是小规模种植, 无法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 不能成为当地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那么, 其支持力度就会较小, 甚至没有。其次, 蔬菜种植还有其自身的特性, 蔬菜属于鲜活农产品范围, 收获之后需要及时地运到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集散地等, 或者进入企业进行深加工, 这些都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作保障。第三, 一些蔬菜需要的种植环境特殊, 尽管其经济价值也较高, 然而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可能性不大, 这些地方在制定蔬菜生产支持政策时就需要考虑周全。

4. 合作社自身的发展与规范程度

具体体现在合作社社长的素质与能力、运行机制、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渠道、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同行竞争程度、带动示范作用等方面。如果合作社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从目前的支持情况来看, 获得政策支持的力度会更大。如果合作社的发展不是很好, 运行机制不健全, 财务管理混乱, 日常经营管理散乱, 蔬菜不按照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等问题普遍存在, 那么, 这个合作社获得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就小, 自身发展亦存在问题, 更谈不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5. 思想意识因素

思想意识因素主要涉及政府及其领导人的重视程度、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与相关部门 (供销社) 的关系以及当地农民的思想认知程度。当地政府及其领导人对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越高, 则获得政策扶持的机会就越大, 反之, 领导人不重视其发展, 只靠农民自己组织管理很难获得财政支持。即是说, 与当地政府和供销社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社能否获得支持。因此, 合作社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与当地政府及供销社的沟通联系。

二、实证模型、数据和方法的选择

1. 实证模型的建立

基于上述描述与分析, 笔者将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意愿 (以下简称为“政策支持意愿”) 设定为下列几类因素的函数:①农民自身因素。②宏观发展环境因素。③生产集群及产品特性因素。④合作社自身的发展与规范程度。⑤思想意识因素。在此将其归纳为以下函数形式:

政策支持意愿=F (农民自身因素, 宏观发展环境因素, 生产集群及产品特性因素, 合作社自身发展与规范程度因素, 思想意识因素) +随机扰动项。

2. 样本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于学生假期对当地农户进行的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485份, 实际回收1368份, 其中, 有效问卷1226份, 样本有效率达82.6%。样本主要由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组成, 样本农户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了山东省潍坊、临沂、泰安3市的部分县 (市、区) , 共涉及23个县 (市、区) ,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模型中相关变量说明见表1。

3. 计量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所考察的是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意愿程度大小, 即支持程度大和支持程度小。传统的回归模型由于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在正无穷大与负无穷大之间, 在此处不适用。笔者即采用了二元Logit回归分析模型, 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 (0, 1) 范围内, 并通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

由于政策支持意愿程度y是一个二元取值变量, 因而选择Logit模型来描述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为此, 以选择愿意政策支持的机会比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Z, 令:Z=1n[pi/ (1-pi) ]

由此建立Logit回归方程为:Z=C+b1X1+b2X2+……+bnXn+α其中, n=1, 2, ……22。

如直接利用y建立模型则为:Y=1-@logit[- (C+b1X1+b2X2+……+bnXn) ]其中, n=1, 2……22。式中C为常数项, b1, b2, ……bn (n=22) 为所求Logit方程的回归系数, Z为第i次被调查者选择愿意政策支持的机会比的对数, X1, X2, ……Xn为各个变量名称, p1为选择愿意补偿的次数比例, α为随机误差项。

4. 分析结果与讨论

(1) 计算结果

本研究对1226个样本农户的横截面数据运用Eviews6.0进行了Logit回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 采用了向后筛选法。即先将所有变量全部引入回归方程, 然后进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在一个或多个Z检验值不显著的变量中, 将Z值最小的那个变量剔除, 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 并对变量参数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直到方程中变量回归系数的Z值基本显著为止。此次回归得到了9个结果, 为简单起见, 只选取其中2个主要过程 (第1次回归结果和最终回归结果) 列出。

注:*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2) 结果及讨论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 现将蔬菜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的影响因素进行如下总结:

①在农民自身因素中, 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和社会身份均不显著, 在多次模型估计过程中由于显著性不高而被剔除。当然, 在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政策支持时, 我们相信这些因素有一定的影响, 但在模型中却没有体现出来。一方面, 可能是由于样本容量过小或是选择的回归模型不是很符合实际造成的;另一方面, 年龄和社会身份对于合作社的日常管理运行、经营好坏等影响并不是很大。诚然, 年龄小、文化程度高, 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 但与对合作社的治理不一定成正相关的关系。所以, 在政策支持的制定者或实施者看来, 年龄、文化程度和社会身份并不能成为合作社能否获得支持的关键因素。

②在宏观发展环境因素中, 社会需求和当地的资源禀赋情况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获得政策支持的影响显著, 其他各项变量的系数均不能得出明确结论。社会需求是影响蔬菜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社会需求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在5% (Z检验值) 水平上显著, 而且回归系数为正值,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社会需求愿望越强烈, 蔬菜专业合作社就越容易能够获得政策支持。当地的资源禀赋情况也是影响蔬菜专业合作社政策支持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 资源禀赋情况直接决定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好, 可以开发利用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带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资源禀赋条件不好, 就只能进行大众化生产, 不能凸显特色, 不具备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就会发展缓慢滞后。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 当地的资源禀赋情况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在10% (Z检验值) 水平上显著, 而且回归系数为正值, 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资源禀赋条件越好, 获得政策的支持就越容易。

③在生产集群及产品特性因素中, 蔬菜生产的产量及规模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获得政策支持的影响显著, 其他变量的系数均不能得出明确结论。蔬菜生产的产量及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合作社能否获得政策支持,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或蔬菜种植规模较小的合作社, 在申请政策支持时就没有优势, 主要是因为这种生产方式的带动能力不强, 辐射范围偏小, 在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都比较小。在当前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且合作社数量发展迅速的前提下, 这些影响力和知名度小的合作社就成了“牺牲品”, 政策支持会向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带动能力强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倾斜。从回归模型中还可以看到, 蔬菜生产的产量及规模变量的参数估计值为负, 这可能是由于蔬菜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 为了降低成本、减少运输费用考虑, 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合作社领导人和当地“龙头”企业等会考虑筹建蔬菜深加工企业或者申请国家的涉农项目, 可以说, 发展到此时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真正强大起来了, 对于政策支持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④在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和规范程度方面, 运行机制、财务管理、产品品牌建设和带动示范作用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获得政策支持的影响显著, 其他变量的系数均不能得出明确结论。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和规范程度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获得政策支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回归模型中也显示出运行机制、财务管理、合作社品牌建设和带动示范作用这4个变量的显著性。首先, 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健全, 就能够指导合作社的实际运行, 帮助农民进行机耕、植保、收获、运输等服务, 做到真正为农民服务, 在政策支持上也会获得相关部门的肯定。其次, 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直接反映出合作社经营管理状况的好坏, 同时也关系着社员的切身利益。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 社员能及时有效地监督合作社的账务往来, 清楚合作社资金的使用去向, 提高合作社账目的透明性, 让每个社员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这也有助于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更有助于合作社获得帮助。第三, 合作社的品牌建设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也有一定的影响。品牌建设是基于合作社实际运行良好的基础上, 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合作社发展的很好, 否则, 品牌建设也无从谈起。第四, 带动示范作用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也有很大的影响。带动示范作用大、影响力广、有很大的知名度, 政策支持自然就会顺其自然。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运行机制、财务管理和带动示范作用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在1% (Z检验值) 水平上显著, 合作社品牌建设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在5% (Z检验值) 水平上显著, 且回归系数都为正值, 说明运行机制越健全、财务管理越好、带动示范作用越大、品牌建设越成功, 蔬菜专业合作社获得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

⑤在思想意识因素中, 政府及其领导人的重视程度和当地农民的思想认识程度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获得政策支持的影响显著, 其他变量的系数检验均不显著。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政府及其领导人的重视程度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在1% (Z检验值) 水平上显著, 且回归系数为正值, 说明政府及其领导人的重视程度对合作社的政策支持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部门重视发展合作社, 必定会在各方面予以支持, 并一心一意把合作社办好, 反之, 如果不重视, 政府及其领导人只要求完成指标即可, 而不会去关心合作社的实际运行到底如何。所以说, 只要政府及其领导人重视合作社的发展, 蔬菜专业合作社就会很容易获得政策支持。此外, 当地农民的思想认识程度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在10% (Z检验值) 水平上显著, 但其回归系数为负值, 这可能是由于思想认识程度高了以后, 申请财政支持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激增, 而国家财政的能力有限, 毕竟获得扶持的合作社还是少数, 使得竞争激烈程度增加。这可能就是思想认识程度提高后, 合作社获得政策支持的难度反而增加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得出:运行机制、财务管理、带动示范作用和政府及其领导人的重视程度等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在1% (Z检验值) 水平上显著;社会需求、蔬菜生产的产量及规模和合作社产品品牌建设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在5% (Z检验值) 水平上显著;当地资源禀赋情况和当地农民的思想认识程度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在10% (Z检验值) 水平上显著。说明运行机制、财务管理、带动示范作用和政府及其领导人的重视程度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影响程度最大, 社会需求、蔬菜生产的产量及规模和合作社产品品牌建设对其政策支持影响次之, 当地资源禀赋情况和当地农民的思想认识程度对政策支持的影响最小;而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和社会身份对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影响并不明显。

2. 建议

(1) 政府方面

①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政府应从财政支农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 作为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用基金, 用于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以及对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工环节的技术改造和流通环节的基础设施配备等各种项目的资金补贴或贷款贴息, 避免蔬菜专业合作社因资金短缺而难以开展正常经营活动。同时, 对合作社获得的扶持资金, 要设立专管部门或由当地农经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定期审核, 明确合作社资金使用情况, 防止个别合作社套取国家财政扶持资金的行为。

②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农民的思想认识程度, 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首先, 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前提下, 政府的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应认真研读相关政策文件, 把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提高重视程度, 切实为合作社的发展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其次, 针对当前农民素质偏低的情况, 政府应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宣传与培训, 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成立合作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来抓。第三, 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 建立有利于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信贷、税收和登记制度。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 规范市场交易法规,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农民通过参加蔬菜专业合作社, 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将分散的、潜在的生产要素, 变成集聚的、现实的生产力, 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从而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消除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障碍。

(2) 合作社自身方面

①健全运行机制, 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在运行机制方面, 一是应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 认真落实理事会、监事会和成员 (代表) 大会制度, 做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并通过订单生产、股份经营、劳资合作、二次返利等方式建立起内部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应建立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机制, 立足于特色和资源优势, 把发展合作社与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等统筹考虑、配套推进, 夯实合作社发展的产业基础。在合作社财务管理方面, 首先, 应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 (财会[2008]9号) (以下简称《制度》) 的内容, 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程序,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 应做好《制度》的宣传工作, 真正发挥《制度》在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三, 应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切实保证《制度》在当地的贯彻实施, 确保合作社的会计工作沿着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②加强品牌建设, 增强带动作用。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应实施品牌战略。当今市场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标志之一, 合作社经营也不例外。一位美国学者讲过, “拥有市场将会比拥有工厂更重要, 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有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蔬菜专业合作社实施品牌经营战略。首先, 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自有品牌。其次, 应按照无公害基地、无公害蔬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要求, 组织、指导成员进行生产, 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生产的各个环节。第三, 还应加强品牌的维护, 除防止非成员使用品牌商标外, 更要防止成员将未达标的蔬菜产品加贴品牌商标进行销售, 确保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只有这样, 蔬菜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在蔬菜销售的市场竞争中, 才能够获得消费者持续不断的消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进而扩大蔬菜专业合作社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增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徐旭初, 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03) .

[2]郭红东, 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05) .

[3]赵慧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9) .

[4]张广胜, 周娟, 周密.农民对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1) .

上一篇:前台服务流程下一篇:县气象局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