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欣赏
《前赤壁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u)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笔者以为, 后赋之所以难解, 根源在它的艺术表现。前赋以事说理, 借景谈玄, 重点落在“谈”“说”上, 故事明而意朗, 景显而理著。后赋通篇叙事, 事相和景象几乎承担着全部的表达任务, 读者因事求理, 以景会情, “各以其意逆之”, 故意见纷出, 莫衷一是。正确理解其事相、景象, 实为索解文旨之关键。
一.感情基调及自身形象。从感情基调看, 最能反映情感状态的是开端作者“顾而乐之”的直陈和游兴的生动描绘。作者“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 起初并无复游赤壁之意, “顾而乐之”则写出了因眼前之景而引逗出的游兴, 鲜明地表达了作者随处自适的心境。写游兴, 先着力写月夜美景, 以明缘由, 然后具写谋酒寻鱼, 以事烘染, 将情绪之佳, 游兴之浓尽情写出。第三小节集中写赤壁之游。赤壁之游到底要表达什么?笔者以为, 这里应重点留意作者的自我形象。这一节由“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一句领起, 通过游山和放舟两个方面来写游览之经过, 自我的形象占据了极大的篇幅。先说游山。写游山, 作者特意用“履”、“披”等六个动词来刻画游览过程中的自我形象, 劲头之大, 游兴之高, 自不难想见, 而三字一句的排比所构成的语言节奏, 又呼应出寻幽探胜的急切情怀, 不仅如此, 最后作者又用“划然长啸”来宣示其心灵的纵放, 其沉迷于山水的精神可谓宣示无余。写放舟, 作者用“放”、“听”两字传其精神, 逍遥之乐, 自在之趣,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前赋“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的描写。作者为何如此痴迷山水?一个刚刚遭受重大政治打击的人又为何能这样身心不二, 进入山水?前赋中的一段关于宇宙人生的感悟值得我们仔细回味:“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非我有”者不当羡, 故不必羡, 惟有“清风明月”造化所形, 天地所赐, “耳得目遇”, 正该我羡。此等襟怀, 何等旷远!回到刚才提到的问题上, 我们是完全可以看到这一感悟对作者此时情绪、心境的主导作用的。金圣叹评两赋此处关系云:“前赋, 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 后赋, 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 此一段真实了悟, 便是真实受用也。” (《天下才子必读书》) 见解确实非常深到。
二.“二客”的形象。“二客”的形象看似不重要, 其实值得重视。写二客, 作者比较着力的只一句:“盖二客不能从焉。”二客为何“不能从”?是力不从心, 游兴不浓, 还是别有缘故?这一点我们应联系开头来看。从开头看, 无论是过黄泥之坂, 将归临皋, 还是主倡复游赤壁, 二客都是被动的。既游赤壁, 作者自然豪兴勃发, 而二客之所以不能跟上, 游兴不浓之外, 显然没有更多原因。二客为何游兴不高而我又为何会有如此豪兴呢?沿着问题追问, 作者以“二客”做比衬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试想, 一个心陷事境而不能化解超脱的人, 虽美景当前, 又焉能有轻快而自在的脚步?“我”之所以能无事境之累, 心中坦然, 盖其因也。“二客”既在事境之外, 固无切肤之感, 自然无所深悟。“我”能透视宇宙人生, “二客”不能, “我”“顾乐”而生豪兴, “二客”只能陪同作侍, 落后也就十分自然了。作者之所以写“二客”, 目的正在于以勉强衬豪兴, 以豪兴显旷达, 以旷达示彻悟。李扶九以“凛乎其不可久留”数语来解读后赋, 并与前赋中所谓“望美人”的情怀做联系比较而得出“悲”的结论, 实不过断章取义。其实, 前赋中写“望美人”的情怀不过是为写后面那段“真实了悟”做铺垫, 而后赋中“凛乎其不可久留”一段, 也只是作者一路豪兴之下见到的可惊可愕之景而已。而孙琮以“乐”字断前赋, 又以“乐”字断后赋, 也并没有说清“叹”中何以有乐, “使其中坦然, 将何适而非快!”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此言, 也许最能道出个中秘密。
三.孤鹤及道士的形象。解读后赋, 最费解的是孤鹤和道士的形象, 如果这里能弄清楚, 则后赋的意蕴会随之得到根本的揭示。关于道士的幻象, 潘天宁、李炳勋在其增订注释的《古文观止》里认为, 道士“赤壁之游乐乎”一问意思与“奔走仕途乐乎?”相当, “是道士点化作者, 引其离开仕途”, 而“予亦惊悟”则“表明作者接受了道士的点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笔者以为, 这样的观点不仅缺乏文本的依据, 也缺乏对苏轼创作背景和创作心境的基本了解。从作品看, 道士的形象是孤鹤形象的幻化, 把握道士的形象可先从孤鹤形象入手。孤鹤形象意蕴何在?回到文本去, 笔者认为一个“适”字颇多意味, “适”是恰巧、正好的意思, 为何说是“恰巧、正好”呢?是切合了此时此刻的情境, 还是吻合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灵?抑或兼而有之?如前所述, 作者此时正放舟中流, 如果说“划然长啸”、“风起水涌”是一种令人惊悸, 令人“悲”、“恐”的审美情境, 那么, 此时的中流自在, 正是一种令人神往, 引人遐思的诗境, 身处是境,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妙处难以言表, 而恰在此时, 孤鹤横江, 掠舟而西, 心有所感, 正所传达, 故所谓“适”者, 正在于悠然此鹤足传悠然此情也!
更值得玩索的是鹤的文化含义。关于孤鹤, 苏轼在《帖赠杨世昌二首》中有一段真实的记载:“十月十五日夜, 与杨道士泛舟赤壁, 饮醉, 夜半, 有一鹤自江南来, 翅如车轮, 嘎然长鸣, 掠余舟而西, 不知其为何祥也。” (《苏东坡全集》第六卷) 这段记载与后赋的描写几乎一模一样, 唯多出了“不知其为何祥也”一句。鹤的出现, 在苏轼这里为什么会引发出一种关于祥瑞的猜想呢?笔者以为, 这可以从“鹤”的文化含义上得到解释。“鹤”较早出现于《诗》《易》。《诗》以“鹤鸣声闻”喻贤士身隐而声名犹著, 《易》以“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喻君子“言善”必有其“和”。苏轼深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而这一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他对自然现象的文化理解。“乌台诗案”横遭打击, 现在被贬黄州, 处境与鹤之“在阴”“于野”何其相似!孤鹤的出现既暗合了作者此时的处境, 祥瑞的猜想也就顺理成章了。东坡以旷达之怀处穷, 自然会更有可能以乐观之想展望。故所谓“适”者, 更在于翩然之鹤足传翩然之思也。
苏轼以旷达的襟怀面对当下, 更以乐观的心态展望未来, 虽然未来难以逆料, 但遇鹤之事却不能不令他遐思存想, 于是很自然地入了梦境。这样, 道士的幻象也就不难理解。道士是孤鹤所化, 由孤鹤而道士, 即由现实入梦境。现实引发梦境, 梦境折射现实, 现实梦境, 两相映照, 表达的无非是赤壁之游的自在之乐、悠然之趣和那种面向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情怀, 说孤鹤点化作者, 以“引其离开仕途”, 直有无中生有之嫌了。
“开门视之, 不见其处。”是作者篇末对梦境描写所做的一个收煞, 这个收煞初看好像是幻象的破灭, 其实不然。从叙事的完整性来看, 必须有这个收煞;从事理上来看, 道士既是孤鹤所化, 又幻入梦中, 如何能够见实?如果开门视之, 见了道士, 就不免虚妄, 而鹤所兆示的某种祥瑞也尚在不可知之数, 故只有“不见其处”也才能表露作者某种程度上疑惑的心迹;从表达上看, 这个收煞使叙事更显得飘渺空灵, 从而更能激起读者联翩的浮想, 收到亦幻亦真的艺术效果。
四、作者基本的人生态度及其独特的生活视角。苏轼的整个人生观是取达观一路的, 尽管有时候也有非常孤独凄苦的作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的达观精神却为一般作家所难及, 有时甚至达到了让人钦羡的地步。“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首诗题为《初到黄州》, 是作者初到黄州时所作。惊魂甫定, 江鲜山笋就立刻进入了视野;前途未卜, 眼下的处境反觉得满足, 甚至还有些过意不去, 这是怎样的胸襟!与诗作同时的还有给李端叔的一封信, 其中有这样几句:“得罪以来, ……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余秋雨先生以为这几句写出的是苏轼内心的凄苦 (见《苏东坡突围》) , 依笔者看, 这段话正有着和《初到黄州》一样的襟怀和精神。“自喜”、“自幸”云云, 虽不免有些苦涩, 但与宦海九死一生的巨浪相比, “推骂”、“冷落”的遭遇又何尝不值得庆幸!
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为纸本,墨笔,卷轴(纵29.5厘米,横560.3厘米),现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根据苏轼在宋神宗五年(1082年)重游湖北黄冈县赤壁所写赋文创作的故事画。根据拖尾赵德麟于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初七的跋文推知画作的创作年代应早于1123年(图一)。
乔仲常按东坡文意依情节描写,在尊重原文立意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分九段把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景物,运用连续空间转换的构图形式,巧妙地组织在一幅画面上。
第一段,图写元丰五年(1082年)的十月十五,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出发将要到临皋亭去,和两位客人一起经过黄泥坂。其时“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清朗明净的月色所表现的朦胧情调与赋意颇为贴切。此处的三人身后淡淡的影子,是中国绘画上难得一见的对于人影的描绘,但是不同于西方绘画要素上“光影”的概念,乔仲常只是在尽可能准确地阐述苏轼原文的情景(图二)。
第二段,描绘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一条形同四鳃妒的大鱼,但是到哪里去弄酒呢?于是引出“归而谋诸妇”,东坡回草舍于妻子处拿了美酒。图中即画这个情节:东坡一手拿酒,一手拎鱼从家中走出,妻子在门口送行。后房有马厩及山石树木。妇人作揖相送,旁有侍童跟随,室内马匹栓立,马夫正在磕睡,门口有一似看门人憩坐于屋檐之下。既突出主体人物,又重视细节描写(图三)。
第三、四段的画面题为“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和“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两段,是全卷着意写山比较精彩的部分。在第三段中写东坡与客饮酒赋诗盘坐于平坡之上,人物顾盼有情,神态闲逸。平坡以干笔侧卧勾出,是非常随意的笔道。人物背景的岩壁以及对目而视隔岸的层崖,皆是由密集线条组成的方折形的造型,显示了水成岩结构的真实地貌(图四)。
“予乃摄衣而上”一段,东坡形象被置于岗峦清朗和林木秀密的环境之中,人物虽小但显得十分突出,迎着幽径跨步直上,确有“履巉岩、披蒙茸”的一种姿态(图五)。于两石疏间中迈步于丛密的小道有效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境。而写“江流有声”一段,东坡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则景色空旷,富于野趣,晴嶂耸立,远水盘曲萦回浸溢。
第四段“踞虎豹”,即原文写东坡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稠密的野草蹲在宛如虎豹的山石上,行走在盘曲古老的树林中间。但在图中乔仲常采用虚写的手法,没有直接描绘东坡形象,通过树林的描写表现一个特定的环境,着意在树法的表现上,在树丛深处绘以可资小憩的方石构成一种“踞虎豹”的意境(图六)。
第五段原赋为“登虫龙,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写东坡爬上鹊鸟建造高巢的崖壁,俯身下看水神冯夷之的深宫,两位朋友不能跟东坡一起攀登,表达了惊险恐怖的地势环境,使东坡“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可能是由于不适于表现的缘故,画家只在环境中作了间接的交代。把原文摘录在了石头上(图七)。
第六、七段,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画家让小船漂浮在江心随其自然停留而休息,表现出一种超然自在的心境,画面四周望去寂寥空旷,一只孤鹤尖声高叫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面飞来擦过小舟,一直向西,正是“栩如车轮玄裳镐衣”(图八)。在第六至第七段中画家处理空间结构非常自然空阔,引人遐想。东坡和客人处理成悠然自得而闲逸的神情,和环境的组合使意境表达较为完美。到这两段画面有树丛、山石的实景转入空蒙的虚景在节奏上给人以悠然的满足感。
第八、九段是最后两段,写客人归去,东坡也睡了,梦见道士经过临皋,问东坡赤壁玩的是否高兴,东坡“问其姓名,俯而不答”,于是想起昨夜情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赋文笼罩上一层缥缈虚茫的气氛,也流露出作者消极出世超脱现实的人生态度。画家只能用形象加以交待描绘屋内东坡卧睡,二道士在侧(原文为“梦一道士”,画作为二道士)。最后画面“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表现出东坡有些怅然的顾盼,留给观众去想象(图九)。
乔仲常用白描式山水画法来表现,手法单纯,似李公麟。画中山水的特征,多用方笔描绘,没有采用当时山水画中常用的皴法,用不同的色墨来表现层次、体积感。
总体上讲,宋代绘画重视认识和熟悉对象的审美情趣,多侧重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在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创造艺术形象,追求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写其真,得其神”,衍化为倾向于“写其真,求其韵”。乔氏此图也反映出宋人求“真”的绘画观念。整幅绘画,使人看后有如在此山中之感。
【题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等官。晚年被贬到惠州,儋州。赦还,次年卒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一生虽屡遭打击,但心胸十分旷达。贬为地方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深受民众拥戴。他博学多才,散文、诗词、书画都有极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居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论理透辟,写景生动,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挥洒自如,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致力于内容、形式的革新,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本文选自《东坡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是岁十月之望[1],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2]予过黄泥之坂[3]。霜露既[4]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5]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7]似松江之鲈。顾[8]安所 [9]得酒乎?”归而谋[10]诸[11]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12]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3]。
予乃摄[14]衣而上,履[15]巉岩[16],披[17]蒙[18]茸 [19],踞[20]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21]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22]而悲,肃然[23]而恐,凛[24]乎其不可留也。反[25]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26]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27]裳缟[28]衣,戛[29]然长鸣,掠[30]予舟而西也。
须臾[31]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2],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33]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34]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35]。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1]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2] 从:跟随,跟从。
[3] 坂:山坡。
[4] 既:已经。
[5] 顾:看。
[6] 已而:不久。
[7] 状:样子。
[8] 顾:但是,可是。
[9] 安所:这里指住的地方。
[10]谋:商量。
[11]诸:之于。
[12]不时:随时。
[13]江山不可复识矣: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
[14]摄:提。
[15]履:踩。
[16]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巉,读作chán。
[17]披:分开。
[18]蒙:覆盖。
[19]茸:这里指杂草。
[20]踞:蹲坐。
[21]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22]悄然:忧愁的样子。
[23]肃然:严肃的样子。
[24]凛:恐惧的样子。
[25]反:同“返”,返回。
[26]适:恰好。
[27]玄:黑中带红。
[28]缟:白色。
[29]戛:读作jiá,象声词。
[30]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
[31]须臾:片刻,一会儿。
[32]蹁跹:跳舞的样子。
[33]俯:低头。
[34]畴昔:昨夜。
[35]寤:读作wù,醒。
【赏析】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记的都是月夜游赤壁。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明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主要写初冬的山水草木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段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月白风清”、“如此良夜”短短几行文字,既隐伏游兴,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了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显异采。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句句似诗如画,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如临其境。“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些峭拔、奇异的惊险情景,使苏轼产生了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半夜时分,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擦舟西去,使孤寂的作者再添悲悯。奇景抒怀,使文势跌宕起伏,并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写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事与愿违。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深层的内涵却是自己对前途、理想、追求、抱负感到渺茫。
文中描写的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的真挚感情。语言巧用排比与对仗,增添了文字的音乐美,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
★ 赤壁赋赏析
★ 后赤壁赋赏析
★ 赤壁赋简介及赏析
★ 前赤壁赋赏析
★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 《赤壁赋》创作背景及赏析
★ 苏轼:后赤壁赋
★ 前赤壁赋
★ 《赤壁赋》课堂实录
第一段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月白风清”、“如此良夜”短短几行文字,既隐伏游兴,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了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显异采。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句句似诗如画,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如临其境。“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些峭拔、奇异的惊险情景,使苏轼产生了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半夜时分,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擦舟西去,使孤寂的作者再添悲悯。奇景抒怀,使文势跌宕起伏,并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写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事与愿违。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深层的内涵却是自己对前途、理想、追求、抱负感到渺茫。
二游赤壁,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似乎天地不曾变化,又似乎已有什么不同之处了。苏轼的心境,又起了何种变化,几分相似,几分不同?
忽然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和尚看着广场上飞扬的红旗,问他的徒弟:“你说,旗,动了吗?”
小和尚看着旗,想了一会儿,答到:“动了。”
老和尚微笑着摇了摇头,说:“不,旗,没有动;是你的心,动了。”
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个故事一头雾水,不甚明白。出家人不打诳语,小和尚诚实地说出了所他看到的东西,可是老和尚却意味深长地否定了。而在他那充满禅意的微笑里,又藏着些什么呢?
后来学了《赤壁赋》,看到了苏轼那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于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变与不变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动与不动,也绝非定论。它更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境界,也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得失观。
禅机,或许只是山水依旧后的淡定。慧根,或许只是大起大落后的顿悟。皈依,或许只是红尘碌碌后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说、说不得,或许只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后赤壁赋》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感觉,但它们却是“道”字的延伸。 smtxjs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虚幻缥缈,难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跹”是怎样的一种逍遥洒脱,我不明白“玄裳缟衣”是怎样的飘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烨然若神”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流韵态。因为道的出现,本身已经有太多的迷。
但于我本身,乃是信道的,我想“心凝形释,与万化合冥”,应该也是一种道的体现吧。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够去阐述“道”的人,却始终是少之又少。
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苏轼应该是懂道的,但他又是采用的极为含蓄的手法来叙述他心中神圣的道的,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无数人穷尽一生,只望触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饴吧。
后赤壁赋中心思想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 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 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 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 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 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 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 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 研讨法, 圈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时, 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时, 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时, 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 浪淘尽”时, 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 不同的人生经历, 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 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 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 (板书课题)
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 到了荀况才有定名。它出现在战国后期, 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 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 形象绚丽, 规模壮阔动人, 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 铺也;铺采摛 (chī) 文, 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 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 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 解决句读。2、设置问题, 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 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 即明写泛舟宴乐, 暗写自己心境由“乐-悲-喜-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月下泛舟 (1) , 凭吊古今 (2-3) , 阐述哲理 (4-5) 。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1) 举酒属客 (属-嘱)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3) 山川相缪 (缪-缭) (4) 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 活用词: (1)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跳舞, 使……哭泣 (使动用法) (2) 顺流而东也东:东去 (名作动) (3)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 以……为朋友 (意动用法)
(3) 特殊句式: (1)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2)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3)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4) 寄 (如) 蜉蝣于天地, 渺 (如) 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 省略句) (5)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6)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说明: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积累, 以此储备一定的知识, 借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很多, 这里提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 对学生起到一种学习引领的作用。)
三、品味课文, 突破重难点品味景色之美, 体味景中之情:
1、齐读第一段, 画出写景的句子。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 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 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 清风徐徐吹来, 波光粼粼。茫茫月色, 茫茫江水, 境界开阔而空明, 意境澄沏而朦胧, 如梦似幻, 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 露珠与水色辉映, 幽雅而宁静, 苍茫而朦胧, 真是风月无边, 秋景如画。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 主人公可以“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从而表现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 仿佛凌空乘风而行, 简直就要脱离人世, 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而在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饮酒赋诗, 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 带来美的感受, 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品读情感的变化, 研讨以下问题:
(1) 主客各自是怎样表现的? (2) 作者对主客的思想倾向如何?
明确:面对良辰美景主人是“饮酒乐甚, 扣弦而歌”且美梦随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风情之味, 在良辰美景之中, 他却以哀婉的啸声传达出悲凉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发生逆转, 由乐过渡到下文的悲。
4、个人朗读第三段, 品味文中之“悲”。 (1) 指导学生朗读本段, 注意情感的把握。 (2) 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 为品味文中之“悲”做准备。 (3) 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在悲叹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悲情?
明确:从文章的内容看, 作者之“悲”由三个方面的感触引发:
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 而一句“今安在哉?”笔锋陡然一转, 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 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 情感跌入谷底, 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 那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渔樵江渚, 侣鱼虾友麇鹿;驾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而“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以蜉蝣与天地, 沧海与一粟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作为有着独步古今才华、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苏轼, 却报国无门, 又怎能不悲, 怎能不哀, 此二悲也――人生短暂, 事业无成;人生短暂, 壮志难酬。现实的无奈, 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 让人生永驻, 岁月常在, 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然而,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这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 此三悲也。 (此处结合当时背景来谈作者何以会产生这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之叹。)
(说明:三组对比, 由远及近,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全面的展现作者悲的内因。通过分析, 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
5、齐读第四段, 品味文中的“水与月”。画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并思考:本段从什么角度写水与月的?首尾都写“乐”, 内蕴是否相同?明确:本段转换角度从“变与不变”和“取与不取”的角度, 围绕“水与月”阐发议论。变:天地宇宙变幻不定。水, 昼夜不停, 奔涌向前, 月盈亏有序;不变:我与万物永恒。结合全文看, 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三个阶段的水月: (见板书设计)
由此可见, 虽然都言乐, 但内蕴不同:开头的乐是因眼前的美景、美事产生美感而乐, 是山水之乐, 诗酒之乐;而经过人生的思考后, 终于从失意的阴影中走出, 回归理性, 走向成熟, 表现出旷达之乐, 所以才喜而笑。喜是发于内心, 是内心的释然, 心情的豁朗;笑是发于内心, 是心理的豁达, 心情的欢畅, 乐以忘忧。
四、再读课文, 延伸拓展
1、齐读文章相关段落, 感受文章的情与思。2、研讨以下问题:文中的主与客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吗?如何理解文中的“美人”意象?
明确:从全文看作者选用主客两个对象, 实际是一个整体的两个层面。客人之所以“悲”, 在于触景伤怀, 有感于人生短暂。作者采用抑客扬主的方式反映出其内心消极和积极对立的两种心态, 是过去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一次辩论;而文中的“美人”则是作者倾心的对象, 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表现作者的政治感慨。遭遇贬谪后, 作者仍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 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沉沦的情怀。
3、比较前后《赤壁赋》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五、总结课文
这就是苏轼,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个瑜伽修行者……” (林语堂语) 文章就是按照先写月夜泛舟大江, 饮酒赋诗, 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 感到人生短促, 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 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 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的思路展开, 把情景理有机结合, 抒怀以言志, 真可谓:宠辱不惊任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看天上云卷云舒。何等的洒脱! (说明:经过前面分段落对文章进行解读, 学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是其建构起来的知识是零散的, 而设计这个环节主要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作业布置
1、多数人认为, 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 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 不过随时行乐, 惟“美人”二字, 则公真意所在。”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 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2、课下收集古代士子失意后的表现与作者对照进一步了解其人格。板书设计:
赤壁赋苏轼
(乐) 欣赏风月———现实水月 (实) ———柔和之美 (景)
(悲) 吊古伤今———历史水月 (虚) ———苍凉之意 (情)
(喜笑) 体悟人生———哲理水月 (虚) ———变与不变 (理)
政治斗争往往你死我活,非常残酷。普通老百姓对政局随便发点牢骚一般无所谓,因为起不了多大作用,可苏子却是才高名重。王安石开始变法了,新势力正在发展需要扶持,他却指出了变法措施中不合理的地方,于是被贬出去了;司马光们好不容易扳倒了变法派,正在论功行赏且都考虑到了曾经“有功”的苏子,调他回京,正是飞黄腾达的好时候,他却又不合时宜地说,王安石变法中也有合理的地方呀,你们怎么全给废除了呢?司马光们当然不爱听,于是,刚被捞上来的苏子又被贬出京城去了。这位只合在政治清明时期施展抱负的巨子,却一次次挫折在政治斗争的漩涡,能不伤感!好在他能看开,不仅能看开,而且一下子看开出了前后《赤壁赋》等一系列不朽的诗文名篇。
正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率性与狂放,正如李白“醉后”做文之“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才华已然绝世招嫉,却还要一而再地招惹新旧权贵,于是,便是硬生生一个“乌台诗案”。虽是保住了这颗高贵的头颅,但终被远窜。
此时的苏子,有话还能直说?此时的苏子,有话还敢直说?可是,心中的块垒若不尽吐,难保不会郁抑得吐血。于是,苏子在泛舟于怒卷千堆雪的辽阔江面,在倾吐千古慨叹时,竟不惜“堆砌”典故。
就人而有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孟德。东汉末年,起于战乱,唯才是举,迅速崛起,掩有江北,孙刘联手,方可勉强与其战个平手。那时的曹操,论文领建安,论武“故一世之雄也”,论政则“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如此成就与功业的一代枭雄,亦有赤壁一战的灰飞烟灭,且“而今安在哉”!联想自己,映射自己,折射自己,心中不能不释然:区区“乌台诗案”,就算是自己遭受了蚊虫的无情叮咬,一旦想开了,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地而有故垒赤壁。这个昔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古战场,曾经演绎过多么雄壮的英雄故事,而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安静得一如这恒久的岁月。滔滔长江水尚且如此,更何况我区区苏东坡呢?
在事而有赤壁鏖战。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赤壁是一个充满了传奇与想象张力的魔方。曹孟德、诸葛亮、周公瑾、孙仲谋,哪个不与赤壁有关,哪个不是充满了传奇成就了功业的英雄,可是,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且这些曾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们,“而今安在哉”!与他们相比,自己所受的这些许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物而有孤月。此时在黄州的苏东坡,与曾经众星捧月,僧俗皆友,开心唱和的昔日相比,孤独窘迫到了什么程度?他以《卜算子》略表心迹:“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超凡脱俗,孤悬碧空,却孤而不闭,甘洒清辉于人间——此时的东坡,处境与心境,当与此孤月相同吧?
有出处之词语,诸如“明月”“窈窕”“美人”。 可以认为,“诵明月之诗”中“明月”一典出自《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大致可以翻译为:“月儿当空洒清辉,佳人一如月儿美。身姿柔曼步舒缓,思念不得心躁烦。”也可以认为,“明月”出自曹孟德《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窈窕”则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美人”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屈原。合起来一分析,便可发现,若认可“明月”出自曹孟德《短歌行》这种说法,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因为孟德是从君王的角度抒求贤若渴之情怀的,引用则显然有怨君王“不识贤”之意。与其他的联系在一块儿,思路就清晰了:既有追求美好又恬淡自安之意,又有如屈子般婉转表达出渴望被君王赏识而有所作为的幽怨情怀。所以,“哀而不伤”,还是文中主情调。
至于有出处之佳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除了婉致幽怨,又是全文藉操抒志之有机部分,暗起抒情纽带作用,又与开篇即营造出的空明意境呼应。
玩赏此文用典之妙中,我们在同情东坡的不公平遭际的同时,也暗自庆幸,幸亏东坡有了乌台之不幸——尽管这样庆幸的确有点残酷。人们常说,自古文章憎命达。人们还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我却要说:“乌台洗劫了苏轼,赤壁成就了苏轼。”
第一自然段:
重点词语:是岁十月之望、霜露既降、顾而乐之、已而叹曰、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以待子不时之须。”
岁:年
既:已经
顾:看
乐:以之为乐 意动
已而:一会儿
薄:迫近
顾;但
安:什么
所:地方
谋:商量
诸:之于
不时之须:随时之须
特殊句式: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倒装介宾后置、省略主语)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省略主语)
已而叹曰(省略主语)
第二自然段
重点词语:曾日月之几何
曾:才
几何:多少
特殊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倒装介宾后置)
曾日月之几何(倒装定语后置)
第三自然段
重点词语: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划然长啸,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玄裳缟衣,掠予舟而西也
摄:提
履:踏 踩
披:分开
踞:坐
登:攀登
危:高
划然:破裂的样子
悄然:忧愁的样子
肃然:恐惧的样子
凛乎:恐惧的样子
反:通 返
乎:于 在所:代词。的地方
半:动词 过半
寂寥:寂静 空旷
适:正好
缟:白色
西:向西飞
特殊句式:草木震动(被动)
第四自然段
重点词语:须臾客去,予亦就睡、羽衣蹁仙,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须臾:一会儿 片刻
就:去
翩跹:轻快飘逸
顾:回头
悟:醒
户:窗
处:去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2、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3、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