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综述范文

2025-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药物综述范文(通用6篇)

药物综述范文 篇1

第一组:孙飞

一、生化药物的定义

中国药典分化学药品、生化药品、抗生素、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生物制品系指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作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包括疫(菌)苗、毒素、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免疫球胆白、抗原、变态反应原、细胞因子、激素、酶、发酵产品、单克隆抗体、DNA重组产品、体外免疫诊断试剂等,供某些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用。

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

二、生化药物的分类

三、生化药物的特点

1.分子量不是定值 生化药物除氨基酸、核苷酸、辅酶及甾体激素等属化学结构明确的小分子化合物外,大部分为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核酸、多糖类等),其分子量一般几千至几十万。对大分子的生化药物而言,即使组分相同,往往由于分子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生理活性。例如肝素是由D-硫酸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的酸性粘多糖,能明显延长血凝时间,有抗凝血作用;而低分子量肝素,其抗凝活性低于肝素。所以,生化药物常需进行分子量的测定。

2.需检查生物活性在制备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时,有时因工艺条件的变化,导致蛋白质失活。因此,对这些生化药物,除了用通常采用的理化法检验外:尚需用生物检定法进行检定,以证实其生物活性。

3.需做安全性检查由于生化药物的性质特殊,生产工艺复杂,易引入特殊杂质,故生化药物常需做安全性检查,如热原检查、过敏试验、异常毒性试验等。

4.需做效价测定生化药物多数可通过含量测定,以表明其主药的含量。但对酶类药物需进行效价测定或酶活力测定,以表明其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

5.结构确证难在大分子生化药物中,由于有效结构或分子量不确定,其结构的确证很难沿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核磁、质谱等方法加以证实,往往还要用生化法如氨基酸序列等法加以证实

药物综述范文 篇2

1 组胺和抗组胺药的作用机理

1.1 组胺的作用

组胺是重要的自体活性物质, 在体内由组氨酸脱羧基而成, 主要以无活性的结合型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 以皮肤、支气管粘膜、肠粘膜和神经系统中含量较多。当机体受到理化刺激或发生过敏反应时, 可引起这些细胞脱颗粒, 导致组胺释放, 与组胺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组胺在过敏性炎症中起关键性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组胺释放引起的炎性反应是由H1受体介导的。H4受体的发现及其在多种免疫和炎性细胞中的表达, 提示应重新评价组胺的作用, 预示新型H4受体拮抗剂将被发现。且H1、H4受体拮抗剂在许多炎性反应靶标上可能有协同作用, H1和H4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效应也许能超出单独应用的效果[1]。

1.2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理

抗组胺药主要指H1-受体拮抗剂, 传统上认为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阻滞H1受体, H1受体拮抗剂对H1受体具高度选择性, 在低浓度时能竞争性阻滞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及其活性, 有些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在高浓度时还显示有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由于分子药理学和电生理学等的进展, 使对H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提出了抗组胺药反向激动剂的理论。即组胺受体存在非活化和活化状态, 两者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在组胺存在的情况下, 受体向活化状态转化;在H1抗组胺药作用下改变了受体活化的状态, 使活化的受体向非活化状态转变, 从而下调受体的活性, 即抗组胺药物成为反向激动剂。

反向激动剂理论的提出可谓意义重大:首先, 反向激动剂与中性拮抗剂不同, 可降低信号至基础水平以下, 产生与激动剂相反的效应。其次, 尽管在静态系统中反向激动剂和中性拮抗剂其效应均为零, 但反向激动剂不仅可用于拮抗激动剂的作用, 也可抑制受体自发性活性, 而中性拮抗剂不能抑制;第三, 组胺受体为G蛋白偶联受体 (GPCR) , 可通过细胞内一系列途径影响核因子 (NF) 一KB的活性, 后者是炎症因子产生的关键调节因子。抗组胺药通过与组胺受体相互作用后, 降低G蛋白偶联受体升高的活性甚至降低至基础水平以下, 从而发挥其抗炎活性;最后, 传统所理解的受体占有率似乎决定了药物的活性, 忽视了机体本身的受体活性调控, 而反向激动作用是依赖于药物本身和药物所作用的系统, 显然该理论能全面解释抗组胺药的药理作用[2,3]。

2 常见的抗组胺药

2.1 第一代抗组胺药

即传统的抗组胺药, 具有良好的抗过敏和止痒作用, 且价格便宜、疗效可靠, 但因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 可引起嗜睡、幻觉、口干、瞳孔散大等不良反应, 且作用时间短, 每天需服药2~4次, 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代表药有:马来酸氯苯那敏 (扑尔敏) 、苯海拉明、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 (非那根) 、氨苯海明 (乘晕宁) 等。其中赛庚啶、酮替芬、羟嗪、异丙嗪除具有抗组胺作用外, 还兼有抗5-羟色胺的作用;赛庚啶、酮替芬、安他乐、多虑平治疗寒冷性荨麻疹效果好;酮替芬治疗色素性荨麻疹效果好;安他乐和去氯羟嗪治疗皮肤划痕征效果好;多虑平治疗人工性荨麻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好[4]。

2.2 第二代抗组胺药

第二代抗组胺药药效与第一代相近或强于第一代, 具有镇静作用小, 无抗胆碱作用等优点, 且作用时间长, 口服1~2次/d, 提高了患者的用药顺应性。其代表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叮、特非那定 (敏迪) 、阿司咪唑 (息斯敏) 、美喹他嗪 (玻利玛朗) 、依巴斯汀等[5,6]。

2.2.1 氯雷他定

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 对外周H1R选择性阻断作用强, 止痒作用较强, 空腹口服吸收迅速。服后1~3h起效, 8~12h达最大效应, 持续作用达24h以上。本品特点是无明显的抗胆碱和中枢抑制作用;虽受CYP3A4代谢, 但因其对K通道阻断作用微弱, 不引起Q-T间期延长和室速, 故心脏毒性低于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2.2.2 西替利嗪

是哌嗪衍生物, 是第二代抗组胺药中分子量最小的一种。其在皮肤中的血药浓度较高, 因而起效快, 在服药后lh达血浆峰值, 半衰期为l Oh, 皮肤效应持久。此药为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 无镇静作用, 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较强的抑制趋化及活化作用。此药是现有最强的抗组胺药, 适合对其他抗组胺药无效的患者和症状最严重的患者[7]。

2.2.3 咪唑斯汀

为苯咪唑衍生物, 其特点是: (1) 不仅有抗组胺H1受体的作用, 同时能抑制5一脂氧酶和中性粒细胞移性, 是抗组胺和过敏炎症介质双重作用的一线治疗药物。 (2) 抗组胺量下无抗胆碱作用和镇静作用; (3) 口服吸收迅速, 1h起效, 半衰期长为13h, 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及特非那丁[8]。

2.2.4 特非拉丁

是第一个合成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有较强的HR阻断作用, 对组胺诱发的哮喘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中枢抑制副作用极低。在北美已用作防治花粉性哮喘的首选药, 亦可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皮肤病。因可引起少见但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 包括心律失常、心跳骤停, 且发生率高于其它同类药物, 现已彻底撤出市场。

2.2.5 依巴斯汀

哌啶类衍生物, 口服给药后, 快速吸收, 大部分在肝脏中代谢, 依巴斯汀及其代谢产物均不能穿过血脑屏障, 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抗组胺作用, 对中枢几乎无镇静作用。适用于伴有或不伴有过敏性结膜炎的过敏性鼻炎,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对症治疗。有时困倦, 偶见头痛、头晕, 罕见皮疹、浮肿发生, 少见肝及胃部不适, 偶见肝酶升高, 罕见心动过速, 罕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对本品过敏者[9]。

2.2.6 阿司咪唑

苯并咪唑衍生物, 商品名息斯敏, 对HR选择性强, 并具中度抗5-HT效应, 主要用于慢性荨麻疹, 异位性皮炎, 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花粉症等。心脏毒性大, 故慎用。

2.3 第三代H1受体拮抗药

第三代抗组胺药是第二代的代谢物, 包括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丁、地氯雷他定和乙氟利嗪等, 具有对心脏传导阻滞无影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等显著优点, 是更安全的新型抗组胺药[10,11]。

2.3.1 非索非那定

是特非那定在人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 作用迅速、持久。特点是: (1) 临床疗效好, 作用选择性强, 从长远考虑, 非索非那定比氯雷他定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副作用小, 无心脏毒性作用, 无镇静作用; (3) 直接使用非索非那定可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因而它适用于肝衰患者。这类药物安全性更好, 推荐剂量下镇静作用也更小。6岁以下儿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建立[7]。

2.3.2 地氯雷他定

是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物, 半衰期长, 副作用小。在人类H1受体表达的体外模型实验证明, 它的拮抗性是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或西替利嗪的50~200倍, 且安全有效, 患者耐受性好, 半衰期为21~24h, 所以每天只需服药1次。在临床研究中, 未发现地氯雷他定对ECG的相关影响[12]。

2.3.3 左西替利嗪

是西替利嗪的一光学异构体, 左旋西替利嗪巧妙地避免了西替利嗪的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但抗组胺活性仍与西替利嗪相似。适用人群广泛, 可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美国FDA将之划定为孕妇用药的B类 (比较安全) , 临床用于儿童 (包括婴儿) 也是安全的。

3 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

3.1 中枢抑制作用

这是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中均有H1受体, 前者与警觉有关, 后者与过敏反应有关, 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具有脂溶性, 能够透过血脑屏障, 故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H1受体结合引起嗜睡。第二代H受体拮抗药与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的重要区别就是大多无中枢抑制作用, 不引起嗜睡, 但是这一作用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临床实践表明, 几乎每一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都有出现嗜睡的可能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和阿斯咪唑、特非那定等H1受体选择性高, 无镇静作用, 不会引起嗜睡和精神性运动行为降低。西替利嗪的镇静作用比传统抗组胺药低, 但受试者有1/4出现嗜睡, 可降低精神运动行为。西替利嗪加乙醇导致对行为的损害比二者单用任何一种更大。

3.2 抗胆碱作用

这是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的另一个主要不良反应。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有许多胆碱受体, 胆碱受体的激动可使其释放化学物质, 胆碱受体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 所以对抗胆碱作用要一分为二;抗胆碱与抗过敏的协同作用应视为药理作用, 抗胆碱引起的口干舌燥、便秘、男性前列腺肥大的尿道症状等一系列不适应症状应视为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中美喹他嗪 (玻利玛朗) 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 其他大多数只有极小的抗胆碱作用, 西替利嗪有产生口干的报道。

3.3 心脏毒性作用

这是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主要是各种心律失常, 如室性心动过速, 心跳骤停, 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死亡。在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及QT间期延长的女性中, 使用H1抗组胺药物均有增加心脏毒性作用的危险性。过量服用H1抗组胺药物或合并使用影响H1抗组胺药物排泄的其他药物也增加心脏危险性。与阿司咪唑及特非那定相比, 第二代和第三代Hl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依巴斯汀及氯雷他定相对无心脏毒性作用[13,14]。

引起该不良反应的原因有三点: (1) 由其化学结构决定。此类药物大多只有在超剂量、长时间服用后才会引起心脏毒性, 但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在较低浓度时就容易引起QT间期延长。阿司咪唑不仅本身有延长QT间期及引发尖端扭转型室速 (TDP) 的作用, 其体内代谢物去甲阿司咪唑也有较强的作用, 加上该代谢产物消除较慢, 即使停止用药, 其致TDP危险性的持续时间也较强; (2) 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均是CYP3A4的底物, 该类药物主要通过CYP3A4酶代谢, 该酶代谢途径可被多种物质阻断, 其中尤以咪唑类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伊曲康唑,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等为甚, 若与上述药物同时使用, 可使其代谢减慢, 体内血药浓度升高而更易引起QT间期延长和TDP; (3) 有些人先天缺乏CYP3A4酶, 使药物不能代谢, 在体内蓄积, 导致毒性产生[15]。

3.4 体重增加

该类药物在抑制皮肤黏膜内H1受体的同时, 也可抑制胃幽门部的H1受体, 使胃的排空加速, 致使食欲增加而造成体重增加。一般在长期服用H1受体拮抗药情况下会引起体重增加, 酮替芬、赛庚啶都有类似报道;据观察和报道, 所有第二代抗组胺药都可能有增加体质量的趋势, 国内外阿司咪唑报道较多, 也最为严重。

3.5 变态反应

抗组胺药用于治疗变态反应, 但也可以引起变态反应, 如: (1) 息斯敏可引起荨麻疹、药疹及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常为全身大小不等的风团, 同时伴有全身痉挛、头晕等;药疹则为出现在面部、前额、双眼睑的红丘疹, 偶见出现在外阴、臀部的固定型紫红斑; (2) 特非那丁主要引起药疹, 红斑遍布全身, 以颜面、双手背及眼睑为重, 以水肿性红斑和弥漫性红斑为多; (3) 扑尔敏常引起固定型药疹, 红斑出现于龟头处, 并伴有水疱, 疱破后糜烂。也可引起过敏性紫癜, 紫红色斑点可见于躯干、四肢, 并在臀部融合成片; (4) 赛庚啶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并加重变态反应。赛庚啶与皮质激素合用引起面部红肿。 (5) 苯海拉明、异丙嗪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并加重变态反应[16]。

3.6 其他不良反应

药物综述范文 篇3

一、指导思想

抗肿瘤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某些正常器官细胞同样有毒害作用,主要是骨髓造血细胞、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和生殖细胞等。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肿瘤患患者生存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人员职责

护士职责:

(一)主动发现患者化疗中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二)认真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

(三)对患者进行安慰和解释。

(四)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不适主诉。

(五)将患者不良反应及医生处理情况记录在患者护理记录中。

医生职责:

(一)主动发现患者不良反应。

(二)对护士汇报的情况认真核实。

(三)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处理记录在病程中。

(四)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在24小时内向药学部作出书面汇报,并按医院不良

反应处理程序处置。

三、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一)骨髓抑制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骨髓抑制毒性较明显的药物有氮芥、甲氨蝶呤、丝裂霉素、替尼泊苷、长春瑞滨、拓扑替康、多西他赛、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诺维本、开普拓等。

(二)消化道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恶心、呕吐、厌食、急性胃炎、腹泻、便秘等,严重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肠坏死,还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致吐机制较为复杂,致吐作用也程度不同。明显致吐的药物(致吐率90-100%):顺铂、氮芥等。较强致吐(致吐率60-90%):环磷酰胺、阿霉素、卡铂、亚硝脲类等。中度致吐(致吐率30-60%):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地辛等。弱致吐(致吐率6-30%):博来霉素、长春新碱等。

(三)神经系统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外围神经包括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可逆性末梢神经炎、深腱反应消失、下肢无力。中枢神经包括短暂语言障碍、意识混乱、昏睡、罕见惊厥和意识丧失。植物神经包括小肠麻痹引起的便秘、腹胀。听神经包括耳鸣、耳聋、头晕,严重者有高频听力丧失。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的药物有:紫杉醇、异环磷酰胺、丙卡巴肼、长春新碱、奥沙利铂等,且神经毒性多与药物剂量相关。

(四)心血管系统

临床主要表现: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非特异性ST-T段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延迟性进行性心肌病变。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反应较为突出,呈剂量累积性,如阿霉素积累量超过600㎎/㎡时,心肌病发生率可达15%以上,目前推荐阿霉素的累积剂量不得超过500㎎/㎡。

(五)呼吸系统

临床主要表现:肺毒性包括间质性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急性呼吸衰竭等。急性型可发生在治疗期间的任何剂量之间,初期发生干咳,X线检查阴性,几天到几周X线片显示快递进行性改变,血氧值降低而需要给氧。急性肺毒性作用不可逆。慢性型主要与剂量有关,开始时患者出现干咳但不发热,当X线片显示进行弥漫性浸润改变时,应进行肺活检并停止治疗。主要药物有博来霉素、卡莫司汀、丝裂霉素、甲氨蝶呤、吉非替尼等。

(六)泌尿系统

临床主要表现:肾损害包括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升高或蛋白尿,甚至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化学性膀胱炎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膀胱纤维化。代表药物为顺铂。

(七)变态反应

一般变态反应临床主要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低血压、过敏性休克等。引起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有:左旋门冬酰胺酶、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紫杉醇、蒽环类药物、鬼臼毒类药物等。

(八)局部组织刺激反应

给药部位静脉炎。静脉注射时漏出血管外造成疼痛,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溃疡,甚至坏死。常见外渗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损害药物有:胺苯丫啶、蒽环类、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长春碱类、鬼臼乙叉苷、氟尿嘧啶、紫杉醇、米托蒽醌、卡莫西汀、达卡巴嗪等。

(九)其他

脱发(常见,通常为可逆性),低钠(镁、钾)血症、高钙血症,刺激性结膜炎、视神经病、视网膜色素沉着、致盲,性腺功能失常,还可导致白血病、肾癌、膀胱癌。

四、应用抗肿瘤药物注意事项

(一)治疗前所有患者必须有明确的诊断,一般应当有病理或细胞学诊断。多数抗肿瘤药物有一定毒性,所以不能作“诊断性治疗”或安慰剂,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二)患者需要一般状况良好(Karnofsky记分在50-60以上,WHO记分为0-1),记分和肝肾功能正常才能耐受抗肿瘤治疗。凡有以下情况者应当谨慎考虑药物和剂量:年老体弱、以往接受多程化疗或(及)放疗、肝肾功能异常、明显贫血、白细胞或(及)血小板减少、营养不良、肿瘤导致多发骨转移、肾上腺功能不全、有发热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心肌病变、过敏体质、有出血倾向、食管或胃肠有穿孔倾向者。已有明显恶液质的患者,除非所换是敏感肿瘤,由于不能耐受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一般应当不用化疗和生物治疗。

(三)确定抗肿瘤治疗后应定出具体计划,选用合适的药物、配伍、剂量、给药途径、方法和疗程。按体表面积计算给药剂量较为可靠,不可长期用药或提高剂量。治疗中必须密切观察有无过敏、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

(四)疗程结束后应当长期随访,观察可能的远期不良反应。

(五)在治疗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当立即停药,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呕吐频繁、影响进食或电解质平衡;腹泻超过每日5次或出血性腹泻;任何3度以上的不良反应;心肌损伤;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肾炎;化学系肺炎或肺纤维化;穿孔、出血、栓塞、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五、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

(一)外渗

抗肿瘤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漏入或浸润到皮下会发生局部反应,包括局部渗漏引起组织反应或坏死,严重者可发生栓塞性静脉炎。这与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引起强刺激性的药物有:更生霉素、多柔比星、柔红霉素、丝裂霉素、氮芥、光辉霉素、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瑞宾等。如果发生药液外渗或栓塞性静脉炎,应立即停止输液,限动肢体,回抽外渗药物,拔针,外渗部位避免施压;局部使用解毒剂;按不同药物局部用冷敷或热敷;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等。一般而言,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在使用强刺激性药物时,应将药物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不宜过快。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对预防栓塞性静脉炎有很大帮助。

(二)过敏反应

较易发生过敏反应的细胞毒药物有紫杉醇、多西他赛、依托泊苷、替尼泊苷、博来霉素、多柔比星、左旋门冬酰胺酶、顺铂、奥沙利铂等。分子靶向药物中,其中带有非全人源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等都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局部过敏反应表现为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性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发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患者可诉有瘙痒、胸闷、言语困难、恶心、失听、眩晕、寒战、腹痛、排便感及焦虑等。应用易发生过敏的抗肿瘤药物前,可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等药物,输液期间严密观察,并根据过敏反应分级情况,对症应用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甲强龙等。

(三)发热

已知能引起发热化疗药物有:博来霉素、更生霉素、多柔比星、吉西他滨、氮芥、光辉霉素、氮烯咪胺、左旋门冬酰胺酶、高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大多数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也可引起发热反应。发热反应一般不需特别处理。有博来霉素引起的过高热,系罕见敏感个体直接释放致热源所致,也有与疾病相关的发热,如淋巴瘤患者在使用博来霉素过程中发热的现象,因此在淋巴瘤患者中使用博来霉素,应在用药前以低剂量(1㎎)做皮肤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如果有过敏反应发生,应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处理,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四)造血系统反应

在细胞毒药物中,除了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和长春新碱等少数药物有轻微的骨髓抑制作用外,几乎所有的细胞毒药物都有骨髓抑制反应。干扰素和三苯氧胺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但多不严重。皮质激素在某种程度上有骨髓保护作用。现在也发现少数靶向药物,如索拉菲尼也可有轻至中度的骨髓抑制作用。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贮备能力关系密切。对于骨髓抑制的救治措施有:

粒细胞减少可选用利血生、鲨肝醇等口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避免损伤性、侵入性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粒细胞严重低下的患者应实行隔离。如体温超过38℃并持续存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即应根据经验联合应用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如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应考虑其他少见致病菌或真菌的感染。血小板低于20×109/L以下有发生自发性出血可能,必要时

可输注单采血小板,酌情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1L-11)或血小板生长因子(TPO)。

(五)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也是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可表现为黏膜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性腹泻。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1.恶心和呕吐较易引起恶心呕吐的化疗药物有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等药物或静脉滴注氮芥、顺铂、氮烯咪胺、多柔比星、链脲霉素等。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有:①5-羟色胺3型(5-HT3)受体拮抗剂;②甲氧氯普胺;③地塞米松;④氯丙嗪等。目前常单用5-HT3受体拮抗剂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2.黏膜炎在癌症治疗过程中,40%的标准化疗患者和60%的骨髓移植患者可有口腔黏膜炎。直接口腔毒性一般发生于化疗后5-7天。以抗代谢与抗生素类药物多见,往往首先见于颊粘膜和口唇交接处,对酸性刺激敏感为早期线索,有龋齿和牙周病者多较严重,反应常与剂量有关并呈累积性。体质衰弱和有免疫抑制的患者易继发真菌感染。在给予可能引起口腔炎的药物时,事先宜对患者介绍有关口腔卫生及护理的常识。发生口腔炎后的处理为:①持续而彻底的口腔护理,经常特别是进食后用复方硼砂液、3%重碳酸钠或3%双氧水漱口。出现霉菌感染多伴有白斑或白膜,应以制霉菌素液漱口或用含制霉菌素的口腔涂剂局部涂布。口腔溃疡还可选用中成药如冰硼散、珍珠散或锡类散涂布;②合理调整进食,应进相当于室温的高营养流汁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急性期疼痛明显时可在进食前15-30分钟用抗组胺药物或表面麻醉剂如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止痛;③加强支持治疗,纠正水盐电解质失衡。

3.腹泻化疗药物引起的腹泻最常见于抗代谢药,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较常引起腹泻的有更生霉素、羟基脲、柔红霉素、伊立替康、亚硝脲类、紫杉醇、吉非替尼、索拉菲尼等。干扰素和白介素-2也可引起腹泻。如果出现化疗后的腹泻,处理原则:①进低纤维素、高蛋白食物,补充足够液体;②避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③多休息;④止泻药;⑤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⑥腹泻次数1日超过5次以上或有血性腹泻者应停用有关化疗药物。伊立替康引起的延迟性腹泻是指伊立替康化疗结束24小时后出现的腹泻,中位发生于5-7天,但整个化疗间歇期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生延迟性腹泻立即给予洛哌丁胺(易蒙停)2片并补充大量液体,继之每2小时1片,直至末次稀便后继续服12小时,最多不超过48小时以免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值得注意的是不应预防性使用洛哌丁胺。如按上述治疗腹泻仍持续超过48小时,则应开始预防性口服广谱抗生素,并给予胃肠外支持治疗,同时改用其他抗腹泻治疗,如生长抑素八肽。

4.便秘使用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有可能导致便秘,这些药物包括长春花生物碱(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酰胺、长春瑞滨)、依托泊苷和顺铂。其他如多西他赛、米托蒽醌等也有报告。长春花生物碱尤以长春新碱最为突出,偶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对高龄患者有必要减量使用。处理:①膳食富含纤维,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充分摄入液体;②缓泻剂软化大便③控制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的次数;④必要时通过腹部X光片了解肠道情况。

(六)皮肤反应

常见的皮肤反应有脱发、荨麻疹、红斑浮肿、色素沉着症、皮疹等。脱发以

蒽环类和植物类药物最为明显,一般发生在首剂化疗后2-3周,在停化疗后6-8周可逐渐长出。应预先向患者说明可能出现的反应,减轻患者恐慌。吉非替尼、西妥昔单抗等可引起甲沟炎。手足综合征以卡培他滨和索拉菲尼最为明显,脂质体阿霉素也有报道。应预先向患者说明可能出现的反应,减轻患者恐慌。有文献报道塞米昔布(西乐葆)和维生素B6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七)心脏毒性

心脏毒性以蒽环类抗癌药最为常见,其中阿霉素的心脏毒性最为严重。阿霉素的心脏毒性通常分为两类急性毒性型,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发生,可逆性的,停药后数天至2个月内可以恢复正常,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包炎。延迟型发生于用药1-6个月后,主要表现为难逆转的心肌病变或心衰,大多发生于使用总量超过400㎎/㎡的患者。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所致的心脏毒性往往开始表现为舒张性左心室功能不全,而后发展成为收缩性左心室功能不全,大多都是轻微的、非特异性的,发生Ⅲ-Ⅳ度心功能不全者较少。表阿霉素的心脏毒性较阿霉素低,发生心脏毒性的累积剂量为900㎎/㎡。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或纵膈接受过放疗的患者,蒽环类药物需要慎用,累积剂量应低于上述标准。对于可能导致心脏毒性的药物,应根据说明,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控制用药累积剂量,联合化疗应注意避免心脏毒性药物合用,并应监测心电图、心功能,联合应用右丙亚胺等药物也有一定意义。

(八)肺毒性

约有10%接受化疗的患者出现肺损伤,绝大部分出现在治疗结束后2个月,最常见的表现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最常见的药物是博来霉素和亚硝脲胺、丝裂霉素等。抗癌药物的肺损伤起病快慢不一,需密切观察化疗患者的临床表观改变,注意区别肺转移与肺部感染,及时发现和治疗抗肿瘤药物的肺毒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九)肝毒性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脏毒性多为急性损害,表现为中毒性肝炎和胆汁淤积,严重者可致肝硬化。有肝功不全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抗肿瘤药物,尤其是有肝损害的药物。化疗期间予保肝支持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肝脏损伤。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在乙肝病毒阳性患者中引起乙肝病毒激活,导致重症肝炎的报道屡有所见,因此在应用该药前应检测患者乙肝病毒DNA,DNA阳性者应慎用,或同时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

(十)泌尿系统反应

大剂量抗肿瘤药物使用后肿瘤细胞短期内崩解,大量尿酸沉积,可影响排泄而导致肾功能损害。顺铂是最易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每次用药前需监测肾功能水平,当肌酐清除率小于60mL/min时应给予减量25%,小于30mL/min时停止用药。顺铂用量较大时,要采用水化、利尿措施以保护肾功能,与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剂合用,可减轻肾损害。环磷酰胺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贝伐单抗(阿互斯汀)可引起蛋白尿,严重时可引起肾病综合征。

(十一)神经系统反应

长春碱类药物对周围神经有较明显的毒副作用,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肠麻痹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禁食和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大剂量复合B族维生素,中医药,针灸,导泻灌肠等。异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可出现小脑共济失调。顺铂可引起耳鸣和高频听力减退,发生率高达11%,严重者可致耳聋。草酸铂可引起急性外周感觉

神经异常,偶见可逆性的急性咽喉感觉障碍。其可逆性的慢性外周神经病毒主要表现为肢体感觉迟钝和(或)感觉异常,在累积剂量达到850mg/m2以上时尤为明显,发生率为82%,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叮嘱患者勿进冷食、冷饮及勿接触冷水或其他冷的物品。在以后的疗程中,将静脉输入的时间由2小时延长至6小时可以防止症状复发。

(十二)出凝血障碍及处理

光辉霉素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最易引起出凝血障碍、贝伐单抗可引起出血和伤口愈合延迟,吉非替尼可引起鼻出血,伊马替尼可致肿瘤瘤体出血,调整用药周期并减少药物剂量,小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凝血障碍发生率可大为降低。对于可能出血的患者,必要时补充血小板治疗。

(十三)远期反应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 篇4

社会学院092邵雅琴09161205

摘要: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是空前绝后的。它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绝无仅有的。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现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关键词:身世动因目的意义江苏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郑和的身世及思想文化

云南晋宁昆阳是郑和出生和少年时期成长地。云南民族大学谢本书教授认为,郑和特定的家世、自然环境和少年的活动,对他后来的航海事业有相当影响。云南大学朱惠荣教授认为,郑和多种优秀品格的形成与其与家庭和故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云南昆明地方志办马颖生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郑和是赛典赤六世孙。南京郑自海先生以郑和后裔的独特身份和视角记述了云南、南京两地郑和家谱的流传、散落经过及重修《咸阳世家宗谱》主要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王子华教授认为,郑和尊儒、信伊、奉佛、崇道和重海,其多元文化观是其创造出惊天动地伟绩的重要原因,儒家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核心。宁夏社会科学院薛正昌研究员认为,宗教文化是郑和下西洋的思想基础和航海业绩的文化内核。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伊斯教、佛教、道教文化思想,体现了他的宗教文化思想的成熟。中央民族大学陈楠教授以藏汉材料为依据,探讨了郑和崇信佛教的基本史实及郑和崇信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此外,南京静海寺博物馆杨波对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来的“水陆罗汉像”进行考证,阐述了水陆罗汉像的文化意义。福建莆田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周金琰、蒋维琰探讨了郑和远航与妈祖文化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周茹燕教授对明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一书的主要内容、版本及流传经过作了介绍。南通大学张祝平教授探讨了郑和下西洋与明代海洋文学的影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张燕波对明人小说《西洋记》写作的背景、郑和形象的塑造及校勘方面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二、郑和下西洋的动因和目的文物出版社毛佩琦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雄才大略及其理想世界的一部分。朱棣希望成为一个儒家学说理想中的天下共主,他不仅要统治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帝国,而且要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天下推行“天朝礼制体系”,建立一个儒家理想的天下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显清研究员认为,“踪迹建文”、“耀兵异域”说是对郑和远航历史动因的猜想和曲解。海军指挥学院张海松指出,郑和下西洋直接动因是“定西洋”,但到第四次下西洋时,明朝已经开始北征蒙古,西洋的局势已得到稳定,郑和下西洋动因开始转向以贡使贸易为主。第七次下西洋有着明显的中兴明朝的背景,郑和下西洋动因就变为以恢复明朝在西洋的政治影响为主要目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的萧弘德先生认为,郑和远航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与帖木儿帝国改善关系或建立军事同盟,以摧毁活跃于中国北方蒙古残余势力。金陵图书馆的许廷长认为,朱棣“壬午之难”的负罪感,急于解 1

脱的心理,洗涮罪责的动机,转移国人视线的企盼,树立皇位正统继承人形象的主观需求等是他遣使下西洋的原动力和真正目的。贵州大学林振草、台湾中华郑和学会谢台喜、山西师大王承吉、四川达县师范高专潘良炽等都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动因及中断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南京大学的潘群教授通过对《明史•郑和传》中“耀兵异域”应为“耀威异域”的考证,认为虽一字之差,但意义别样。

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指出:“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壮举,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海洋活动的巍巍丰碑,又是15 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肇始,也是中华民族对外睦邻友好的具体体现。”大连海事大学孙光圻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外航海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而且是一份珍贵的爱国主义精神遗产。但郑和下西洋违背了远洋航海活动内在应循的经济性发展规律,对明王朝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适时转型造成了负面影响,以致蓬勃发展的航海事业大好势头戛然而止,最终导致了中国海权的丧失。台湾新竹大华技术学院赖进义先生和台湾中华郑和学会的王桂岩先生从历史与战略等层面,探讨了郑和远航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影响与贡献,并指出中华民族只有面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

与西方早期航海探险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具有鲜明的和平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郑一钧研究员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以自己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尝试建立一种和平、和谐的世界秩序而进行的一次和平实践,这种实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南京政治学院陈显泗教授认为,和谐与和平构成了郑和精神的精髓。华中师大杨昶教授则论述了传统“贵和”理念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江苏郑和研究会的孔令仁先生从《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探讨了郑和远航的和平、友好与宽容。中共黄山市委办公厅吴顺辉认为,郑和远航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中国崇尚和平、睦邻友好、互利发展的良好形象。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仲跻荣先生认为,郑和精神体现为忠于祖国、勇于献身、艰苦奋斗及“以和为贵”的思想,当代中国需要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江苏社会科学院刘振华女士认为,郑和远航以“共享太平之福”为宗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和为贵”精神,展现了一个和平友好使者形象。

四、郑和与江苏

郑和七下西洋,今天的江苏、福建等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江苏地区是大明帝国的政治中心地区,南京是大明帝国的京城所在,同时也是郑和远航决策地、郑和船队修缮及往返的集结地。南京博物馆华国荣先生大会所作的关于2003-2004年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六作塘考古发掘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一致认为这次考古发掘资料极具学术价值。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王亮功认为龙江船厂与宝船厂是两个厂,两者互不相统,各有厂址。

对于南京郑和墓真假问题,一些学者对传统说提出了不同看法。浙江平湖市志蒋苍先生根据2002年浙江省平湖市发现的一卷明代金书《妙法莲华经》,对传统“郑和卒于1433年”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是活着回来的,宣德九年秋冬病故南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季士家、江苏郑和研究会马光汝等先生也从不同角度赞同这一观点,认为位于南京南郊的郑和不是衣冠冢,是郑和本人真实墓葬地。

江苏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锚地和归舶港。郑和远航是以太仓为代表的江南经

济繁荣发展为依托的,同时影响了太仓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太仓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及文化的繁荣。江苏太仓博物馆朱巍研究了郑和下西洋与江南经济的关系。太仓政协陆静波探讨了太仓民俗对郑和船队饮食的影响。

福建是郑和下西洋重要基地。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徐晓望通过明代工部尚书曹学文集一些与郑和有关的新史料,研究了福建卫所士兵在福建长乐太平港造船和郑和七次远航中所起了重要作用,郑和航海也对福建私人海上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福建漳平党史办黄文光先生、福州艺术研究院池敬嘉则通过研究王景弘、姚广孝等人物论述了福建民众对郑和下西洋的贡献。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成果还很丰富,比如郑和的航海技术、郑和远航地的考证、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文化交流等。

参考文献:

[1]时平、范金民:《纪念郑和下西洋5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2]王子华:《郑和的多元文化观及其形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毛佩琪:《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百家讲坛》 [4]范金民:《郑和下西洋动因初探》,《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二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6]刘振华:《“郑和下西洋”现象的文化解读》,《学海》,2005年第3期

森林抚育实施方案综述范文 篇5

根据《财政部关于拨付2012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的通知》(财农 [2012]95号)、《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关于下达2012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建设任务计划的通知》(赣财农[2012]134号)精神,2012年我场将实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建设任务3203亩。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莲花山林场地处鄱阳县的北部,位于东经117°4′21.45″——116°58′9.73″,北纬29°42′7.17″——29°33′6.12″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402米,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属黄山余脉,自然条件较好,森林植被较好,是个典型的低山高丘林区。林场现有林地面积16.8万亩,森林覆盖率87.4%,年平均温度16.7°c冬夏温差较大,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3250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75天,气候具有自然时间中等,昼夜温差较大,降雨量均恒的特点,适宜森林生长。

(二)社会经济情况

莲花山林场有6个分场,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70人,其中城镇人口1210人,农村人口6460人。2011年全场生产总值5459万元,农业总产值710万元,林业总产值280万元,工业总产值446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林农人均收入2900元。

(三)森林资源状况

林地面积16.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9.6%,有林地面积16.5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11亩,竹林面积3182亩,公益林面积73690亩,国家森林公园面积82635亩:其中林地面积79665亩,森林覆盖率87.4%。林种有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一般用材林,经济林,以防护林为主。

二、开展森林抚育工作的必要性

林场现有中幼林面积160749亩,占林地面积96%,其中幼龄林面积134074亩,中龄林面积26675亩,从起源看,人工中幼林面积33534亩,天然中幼林面积127215亩。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幼林抚育等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大,森林生长郁闭度较高,影响林木生长质量,森林火险等级高,严重影响了森林质量和森林功能的发挥,森林存在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安全隐患。

近些年来,造林的积极性不高,在家劳力少,投入大,导致砍树容易,造林难,林地次生灌木多,加上气候状况的变化,森林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立足森林资源现状,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综合功能是推动森林的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要求,立足我场森林资源现状,以提高森林质量以及增加职工和林农收入为核心,开拓创新、强化管理、严格监督,积极探索建立与现代林业建设相适应的森林经营模式,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完成试点任务,为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稳步集中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抚育试点工作,任务安排要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便于抚育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

2、提高林农收入原则。抚育任务应由国有林场职工完成,重点帮助闲散职工和生活困难职工,以提高林农职工收入。

3、自愿和公开原则。及时对抚育补贴政策、任务、作业方式、作业时间、资金安排及抚育施工人员情况公开公示,主动接受单位职工和社会监督。

4、限额管理原则。合理安排中幼林抚育任务,实施人工中幼林抚育确需采伐林木的,采伐计划在“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内解决,由县林业局设计队编制作业设计书。

5、科学有效原则。采取先幼龄林、后中龄林;先商品林、后公益林;先人工林、后天然林;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抚育措施,优先安排卫生伐、生长伐和幼龄林透光抚育,切实提高工作成效。确需对天然林进行抚育的,以割灌,修枝等措施进行抚育,不得涉及林木采伐或清理林木。

(三)任务安排和建设布局

本次我场森林抚育任务安排共计3203亩,其中公益林2008亩,商品林1195亩,按龄组分:中龄林2818亩,幼龄林385亩。按起源

分:人工林3203亩,根据森林资源现状和抚育集中连片原则,主要安排在清溪分场、计林分场、潘村分场、九流分场进行,其中清溪分场1738亩(公益林1738亩),计林分场115亩(人工林115亩),潘村分场800亩(人工林800亩),九流分场550亩(人工林550亩)。

四、主要技术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主要技术措施

根据试点分场林地实际情况,我场2012抚育措施主要包括抚育间伐、修枝、割灌、剩余物清理、简易作业道修建和抚育效益监测等内容。

1、抚育间伐。根据林分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透光伐和生态疏伐等间伐方式,其中透光伐适宜在幼龄林中进行,生态疏伐适宜在中龄林进行,抚育间伐要严格按照《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2009)的要求进行,生态公益林抚育后的郁闭度不得低于0.6,林分平均胸径不得低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单位面积保留株数在《森林抚育规程》规定的人工林主要树种抚育后保留木株数范围内。

2、修枝。主要在自然整枝不良,透风透光不畅的林分中进行,一般采取平切法,重点修剪枝条,死枝过多的林木,修枝高度幼龄林不超过树高的三分之一,中龄林不超过树高的二分之一。

3、割灌。在林下木生长旺盛,与林木生长争水争肥严重的幼龄林和中龄林中进行,重点清除妨碍林木生长的灌木。

4、剩余物清理。抚育作业剩余物应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要求,采取堆集、平铺或运出等适当方式予以处理。

5、简易作业道修建。根据实际需要,修建简易的作业道,布局

和技术要求参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1646-2005)等规定执行。

6、效益监测。森林抚育效益监测分县级监测和省级监测,县级监测由试点单位负责布设效益监测点和定期开展监测。

1、监测方法、森林抚育效益监测采取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

每个监测点(监测样地)都要在同类型未实施森林抚育林分中设置一个对照样地进行对比试验。要求试点单位至少布设3个监测点。

2、监测点设置。监测点设置应分别不同林分类型、不同抚育○

方式(针叶林或阔叶林)、不同间伐方式(透光伐、生态疏伐、卫生伐、景观伐和生长伐等)分别布设。

3、监测内容。一是研究通过采取不同的抚育方式、不同的抚○

育次数对林分因子(树高、胸径、蓄积、材积生长总量、林分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二是研究通过森林抚育对生态因子(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质、小气候、森林碳汇等)所产生的影响;三是研究通过森林抚育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4、其它要求。在确保监测点代表性前提下,监测点尽量设置○ 在交通便利的小班。监测样地面积600平方米(24mx25m)。

(二)进度安排

1、计划落实阶段(2012年12月10日-2012年12月20日)。由县财政局和林业局根据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下达的试点任务,落实到试点单位,同时组织编制《莲花山林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并报送省林业厅审批。

2、规划设计阶段(2012年12月20日-2013年2月5日)。

试点单位根据批复的实施方案,按照《森林抚育规程》、《国家林篇二: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

平川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白银市平川区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东北部,位于东径105°03′14″~105°09′18″和北纬36°30′45″~36°35′50″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1504米,总面积315.9万亩,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极度脆弱,自然条件相当严酷,森林植被稀疏,造林难,成林更难,是一个典型的缺林少绿地区。

林业用地面积96.67万亩,平川区现有耕地面积26.3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73%。年平均温度为8.2?,冬夏温差较大。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为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6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3天,气候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稀少的特点。

(二)社会经济情况

平川区现辖4乡3镇4个街道办事处,60个行政村27个社区,总人口2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8万人,农村人口10.1万人。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47.9亿元,同比增长 5.8%,农业总产值2.68亿元(林业产值0.19亿元),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8元(林

业收入233元)。平川区辖内现有崛吴山林场一座国有林场,面积5.6万亩,地处平川区东南部高山区,居住着平川、靖远4个乡、28个行政村的2万余户人口,区内居民以农牧业为主;崛吴山林场现有职工7人,人均年收入元。

(三)森林资源状况

平川区林业用地面积96.6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0.7%,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20万亩,其中国有林0.92万亩,集体林0.28万亩;疏林地0.02万亩,属国有;灌木林地43.16万亩,其中国有灌木林28.97万亩,集体灌木林14.16万亩;未成林地0.04万亩,属集体所有;苗圃地0.01万亩,属国有;宜林地0.23万亩,属国有;国有林业辅助生产用地0.00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7.73%。林种以防护林为主,包括防风固沙林0.1万亩,水土保持林45.95万亩,水源涵养林5.43万亩共计53.15万亩;经济林1.54万亩,特种用途林0.13万亩。现有森林总面积万亩,林龄结构、活立木蓄积量、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

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年生长量、年采伐量、森林蓄积年消耗量消长变化指标。

二、开展森林抚育工作的必要性

我区现有中幼林面积 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 %,其中幼龄林面积 万亩,中龄林面积

万亩,从起源看,人工中幼林面积 万亩,天然中幼林面积 万亩。长期以来,由于

对中幼林抚育等森林经营工作的开展缺乏力度,森林生长不良,质量低下,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为15.6立方米,病虫害频发,森林火险等级高,严重影响了森林质量和森林功能的发挥,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林分质量不高,成林时间被延长;二是林地生产力下降,林分质量差、林木生长量低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三是林分健康状况差,未及时抚育间伐的中幼林存在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隐患。

从近几年的实施造林的检查验收情况来看,如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情况差等质量效果令人堪忧,分析原因,一方面幼林的抚育管护是林木生长好坏以及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另一方面,造林的管护关系到林木的生长质量,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及时进行合理的抚育工作是巩固造林成果、加速林木生长的保证。随着近年来自然环境的破坏,气候状况的恶化,森林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立足森林资源现状,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综合功能,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以及省上关于林业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国家投资为引导,以中幼林抚育间

伐为手段,通过对中幼龄林采取科学合理的抚育措施,积极探索适合我区的森林经营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我区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促进森林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区森林经营水平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稳步集中原则。积极稳妥、规模推进抚育试点工作,任务安排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便于抚育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

2、促进就业原则。国有林抚育任务应由林区林业职工完成,重点帮助解决当前天保工程区和国有林场职工就业和生活困难等问题。

3、自愿和公开原则。及时对抚育补贴政策、任务、作业方式、作业时间、资金安排及抚育施工人员情况公开公示,主动接受单位职工和社会监督。

4、限额管理原则。合理安排中幼林抚育任务,实施人工中幼林抚育确需采伐林木的,原则上要在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内编制作业设计。采伐限额不足,需要临时申请增加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的,在省政府下达的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的10%内提出申请,经县(区、市)林业主管部门逐级审核后上报省林业厅审批。

5、科学有效原则。采取先幼龄林、后中龄林;先商品林、后公益林;先人工林、后天然林;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抚育措施,优先安排卫生伐和幼龄林透光抚育,切实提高工作成效。确需对天然林进行抚育的,以割灌、修枝等措施进行抚育,不得涉及采伐或清理林木。

(三)任务安排和建设布局

本次我区森林抚育任务安排共计10000亩,其中幼龄林6200亩、中林龄3800亩,按林种安排为人工林3460亩、天然林6540亩;根据我区森林资源现状和抚育工作集中连片便于实施的原则,中幼林抚育工作主要安排在国营崛吴山林场进行实施作业,其中阴黄水林班6340亩:人工林2650亩、天然林3690亩;大水沟林班2627亩:人工林810亩、天然林1817亩;马场圈林班1033亩,全为天然林。

(四)主要技术措施及进度安排

1、抚育方式。抚育方式以修枝为主,并对一些林分实施除草和割灌措施。

2、抚育项目进度安排。外业调查、施工方案、项目设计及审查报批于2010年12月底前完成,工程期预计6个月,2011年3月初至2011年5月底对人工林进行抚育,2011年9月初至2011年11月底对天然林进行抚育。2011年12月初由区林业局组织相关科室及技术人员自查,并于12月底报市林业局及上级林业部门核查验收,并进行试点成效评价、工作总结上报等。篇三:森林抚育经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1)目 录

一、项目概要...................................1

二、xxx林场基本情况............................2

三、开展森林抚育经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

四、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依据........6

五、森林抚育经营试点的目标和任务.................7

六、项目组织实施...............................9

七、投资规模、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10

八、项目预期效益分析............................11

九、保障措施...................................12

十、相关附表附图...............................15 xx县xxx林场森林抚育经营试点工作实

施方案

森林抚育工作是调整中、幼龄林树种组成和密度,改善林分卫生环境状况,促进林木生长,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发挥森林多种功能,使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为积极稳妥地做好中幼林抚育这项试点工作,根据省财政厅、林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财农〔2011〕193号)和省2011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有关精神,现编制《浙江省xx县xxx林场森林抚育经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要 森林抚育是培育森林的一项重要手段。它主要是调整林分结构,淘汰非目的树种,使目的树种扩大生存空间、加速生长,缩短工艺成熟龄;改善森林卫生状况,增强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林木品质,提高木材利用等级和木材总产量。开展森林抚育,有助于减少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功能。这项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建设从以造林为主、注重数量的扩展阶段,向造林和森林经营并重、质量双赢的新阶段,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通过对亟待抚育的中幼龄林分实施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功能,获得最佳效益。同时,分析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森林经营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为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奠定基础。2011年,根据浙江省森林抚育经营试点有关精神,浙江省xx县xxx林场确定开展2011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试点面积5090亩。

二、xxx林场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条件 xx县xxx林场位于xx省xx县东南部,毗邻xxx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为:北纬28°16′45″~28°21′32″,东径120°49′19″~120°54′03″。北与xx县xx乡接壤;南与xx县xx乡交界;东与ss县为邻;西与xx县xx镇相交。

林场山脉多皱褶,地形复杂,由势陡峭。山地海拔大多在400~800米之间,平均海拔540米左右,坡度在36°以上的山地面积占65.9%,26°~35°的占33.8%,16°~25°的仅占0.3%,平均坡度为37°。峰谷之间相对高差较大,形成山陡、沟深,开阔度狭窄的地形。

林场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区内密布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形成特有的小气候,具有温差小、降水多、湿度大、水热条件优越的特点,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极

适宜的生长环境。年均温18.2℃,极端最高温40℃,极端最低温10℃,大于10℃的积温4160~3700℃,无霜期280天。年日照时数1820.2小时,日照天数达200天以上,日照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均蒸发量1431.9mm。年均降水量1702.2mm,降水日175.4天,主要集中在3-6月。

2、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xxx林场共划分7个林区,下属21个护林点,现有在职职工76人,另有离退休人员42人。在职职工中有各类技术人员共12人。林场有自建公路44.3公里,林场场部、分场场部和森林公园管理处均有通讯设施。2010年,林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90.0万元,总收入366.0万元,总支出360.5万元。县财政拨入事业费44.0万元,各级单位拨入专项资金60.0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13600元,2010年末,林场拥有各类固定资产4546.58万元,其中林木资产2543.01万元。

建立xxx林场以来,林场已在交通、电力供应、通讯设施、给排水、接待服务设施、景区景点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711.1万元。

(二)林业建设和森林资源现状 xxx林场总面积24785亩,其中林业用地24409亩,非林业用地376亩,分别占98.48%,1.52%。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3146亩,占94.83%,疏林地面积0亩,占0%,灌木林地面积545亩,占2.2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98亩,占1.22%,无立木林地面积247亩,占1.01%,其它林地面积173亩,占0.71%。

林场森林覆盖率94.12%,林木绿化率95.59%。活立木总蓄积83471 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83439立方米、占99.96%,四旁树蓄积5立方米、占0.01%,散生木蓄积27立方米、占0.03%。

林场森林植被生长茂盛,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乔木树种主要有人工杉木林、柳杉林、马尾松林、竹林、松杉混交林以及天然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等。场内野生动物较多,林场范围内有目击者的野生动物有:金钱豹、豺、野猪、獾、猕猴、黑鹿、苏门羚、獐、穿山甲、山羊、野兔、松鼠、猫头鹰、竹鸡、斑鸠、啄木鸟、黄莺、画眉、鹰等哺乳纲动物和鸟类纲动物,以及大量的蛇等爬行类动物和鱼类。

(三)森林抚育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因多年来无资金投入,我场七个林区林相很不整齐,林木年龄差异大,树种复杂,密度分布不均,下木密集,藤灌丛生,卫生状况不良;人工林因造林密度过大,郁闭度在0.8以上,乔灌混杂,亟待抚育,促进生长。

1、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利用率不高。中幼林抚育间伐,生产的都是小径材,当地很难利用,作柴火职工农户烧不了这么多,也不愿意,运到县城销售,但路程远,运费高,每立方米小径材运费就是100多元,有时连职工的劳务费都付不起,职工不愿搞。

2、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采伐限额管理体制不明。由于森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生产成本高,其中中幼林抚育,需采伐相当一部分胸径6厘米以上的林木,受采伐限额的限制,有的抚育采伐变相成了择伐,以取材为目的。篇四:重庆市2010年森林抚育试点实施方案

重庆市2010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

重庆市林业局

重庆市财政局

2010年10月

目 录 前

言......................................................................................................................................................1

一、基本情况..........................................................................................................................................2

(一)自然、社会状况..........................................................................................................................2

(二)森林资源状况..............................................................................................................................2

二、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目的..............................................................................................................3

三、试点工作基本原则..........................................................................................................................3

四、试点任务分解与进度安排..............................................................................................................3

(一)任务分解......................................................................................................................................3

(二)实施进度安排..............................................................................................................................4

五、试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4

(一)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4

(二)补贴资金的拨付..........................................................................................................................5

六、抚育采伐指标的落实与管理..........................................................................................................6

七、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成效监测与评估..........................................................................................6

(一)监测内容。..................................................................................................................................6

(二)监测方法。..................................................................................................................................7

(三)成效评估。..................................................................................................................................7

八、试点工作主要内容..........................................................................................................................7

(一)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与审批......................................................................................................7

(二)作业设计的编制与审批..............................................................................................................8

(三)实行公开公示制度......................................................................................................................8

(四)施工作业的组织与管理..............................................................................................................8

(五)检查验收的组织与实施..............................................................................................................8

(六)信息档案建设与管理..................................................................................................................9

九、保障措施..........................................................................................................................................9

(一)加强组织领导..............................................................................................................................9

(二)深化配套改革............................................................................................................................10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0

(四)强化资金管理............................................................................................................................10

(五)加强施工质量............................................................................................................................11

(六)建立信息反馈制度....................................................................................................................11 前 言

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功能,获得最佳效益的重要手段。这是全体务林人期盼已久的大事、好事。为了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组织开展好2010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10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财农 [2010]113号)和《国家林业局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林造发[2010]20号)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社会状况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幅员面积8.24万km2。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以主城区为依托,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层级式的现代城市群。全市总人口3198.87万,其中城镇人口1311.29万。重庆市地形东高西低,由南北两面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分为西部方山丘陵区,中部平行岭谷区,北部、东部、南部中低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区,年平均气温16℃-18℃,无霜期116-361天,年日照总时数1000-1400 h,降水量1000-1350㎜。属中亚热带四川东北部盆地山地黄壤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紫色土、黄棕壤、石灰土,棕壤,还有少量红壤。

(二)森林资源状况

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类型多样,主要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据不完全调查,有高等植物6000余种,其中银杉、水杉、崖柏、红豆杉、珙桐等都是世界珍贵树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40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288万公顷,疏林地面积12.54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68万公顷,其它林地面积39.46万公顷。森林蓄积1.3亿立方米,森林篇五:2012年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

试验林场2012森林抚育补贴试点

实 施 方 案

森林抚育工作是调整中、幼龄林树种组成和密度,改善林分卫生环境状况,促进林木生长,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发挥森林多种功能,使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为积极稳妥地做好森林抚育这项试点工作,根据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林业厅《关于拨付2012年第一批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的通知》(甘财农[2012]309号)和甘肃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2012森林抚育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编制工作的通知》(甘林造函[2012]68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编制《皋兰县试验林场2012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皋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32′~104°14′,北纬36°05′~36°51′。东邻白银市白银区和兰州市榆中县,南接兰州市城关区和安宁区,西连永登县和西固区,北与白银市景泰县接壤。东西宽64km,南北长88km。

2、地形地貌及特征

皋兰县处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 为黄土梁峁沟谷和小川台地等类型,地貌大体可划分为黄土丘陵、山地和河谷、山间平地三个地貌单元。黄土丘陵的主要形态是黄土梁峁,而以独立峁为主,峁与峁之间为分水鞍连接。山地多为中低山,一般山势平缓,切割较微。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高度在1459.2米一2445.2米之间,相对高差达986米。境内共有0.5公里以上的大小砂、土沟4977条,全长6743.7公里,这是全县水土流失侵蚀沟的发源地,沟壑密度2.64公里/平方公里。沟与沟所夹的山梁、梁峁为旱作农业区、放牧区和荒山荒坡,被黄土梁峁和石质山岭环峙的宽谷平川,是该县主要的农作物、农田防护林和商品经济林区。

3、土壤

皋兰县土壤多属风成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层深厚,一般达13~40m。呈偏碱性,碳酸盐含量高,ph值7.5~8.2之间。全县土壤以灰钙土为主,主要包括黄绵土、吃紧土、紫土、黄白土和灰白土五种占94.04%,其次是红粘土、灌淤土。全氮含量0.02%~0.088%,全磷含量0.042%~0.072%,全钾含量2.04%,碱解氮38~48mg/kg,速效磷(p2o5)13.8~16mg/kg,速效钾(k2o)177.5~195mg/kg,有机质含量0.73%~1.13%。其土质总的特点是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团粒结构松散,持水、保肥性能差。

4、气候

皋兰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大陆性气候显著,区域性差异较大,东南部为温暖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北部为温凉半干旱区。总的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降水稀少,光照较强,蒸发量大,气候变化剧烈,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温凉阴湿,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7.1?,≥0?活动积温3340?,≥10?活动积温2798.3?,年日照时数在2437~2793小时之间,平均为2768.7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29.78千卡/cm2,年平均无霜期144天,年平均降水量266mm,年平均蒸发量1807mm,是降水量的7倍。降水年际变化大,且分配不均,夏秋季雨量集中,冬季雨雪稀少,7~9月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并多以局部暴雨出现,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山洪暴发,冲垮堤坝、道路,淹没农田,毁坏农作物,带来严重损失。

5、水文与植被自然情况

皋兰县属引黄灌区,黄河干流流经本县什川镇35.2km,—般流量1010m3/s,汛期流量5570m3/s,枯水期流量501m3/s。县域内地下水资源贫乏,在全县540多条沟道中,只有17条的下段和沟口有泉水流出,地下水年可开采量962万m3,因水质差、矿化度高,大部分地下水水质苦咸,不宜饮用和灌溉。皋兰县植被分布属黄土高原西北部荒漠草原地带,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植被特征是种类较多但植被稀疏,植物群落简单,干旱和荒漠化特征明显。天然植被类型为旱生矮干草丛,以禾草、蒿类植物为主,加上有限的人工落叶乔、灌木林地,构成营养级较低的植物群落,维持着脆弱的生态环境。境内具体可划分为两个植被群带,即县城以北至黑石川乡为干旱、半干旱半荒漠化草原地带,主要代表性植被种类有枇杷柴、红砂、合头草、戈壁针茅等;县城以南至什川镇为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带,主要代表性植被种类为芨芨草、骆驼蓬、碱葱、蒿类、冰草、白刺等。

(二)社会经济情况

1、行政区划及人口

皋兰县属兰州市管辖,共辖2乡5镇,71个行政村,291个村民小组,1个国有林场。截止2011年底,全县总人口为18.08万人,农业人口15.07万人,占总人口的83%,农村劳动力8.3万人,而从事农林牧渔各业的劳动者5.3万人;非农业人口3.01万人,占总人口的17%。人口密度68人/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2.4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8亩。在耕地面积中水地和旱地约各占50%。

2、社会经济条件

近年来,皋兰县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构建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兰州新区的布局,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全力实施“对接两市、承建新区、拓展空间、跨越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皋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29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

加值5.01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07亿元,同比增长2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1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57元,同比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48元,同比增长15.1%。全县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38.1%。

3、交通条件

县域内兰包铁路纵贯县域全境,有大小车站7个,专用站台2个。国道109线、312线、兰白高速公路、水秦快速通道、兰海高速公路、皋营公路纵横相连,乡村道路连接成网,村村相通。兰州至什川镇的黄河水道已开通,中川机场位于本县西岔镇中川村边境处,交通运输条件非常方便。县境内有22万伏、11万伏两个大型变电所和12个小型变电站,黄河小峡水电站已经全面建成发电,全县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全县所有乡(镇)村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和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通讯便利。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综述 篇6

1 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

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悠久, 但研究微生物药物的历史并不长, 尤其是对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药物研究历史更短, 至今不过70年。微生物药物中的青霉素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在1929年发现的, 20世纪40年代初学者Chain与Florey将青霉素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随后, 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庆大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及林可霉素等药物。随着医药学的发展, 人们对疾病分子基础与药物作用机制越来越了解, 还能在体外构建各类药物筛选的模型, 极大地提升了微生物药物研制。微生物所筛选的生理活性物质中, 除了抗生素外, 在抗肿瘤用药、免疫抑制剂及酶抑制剂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药物开发价值。在近70年的微生物药物研究中, 科学家从土壤、动物、植物、海洋中获取微生物, 还有些微生物来自高寒、高温及高压等极端环境, 而人类对微生物的了解仍然较少, 还不到3%, 在微生物代谢的产物当中, 还存在着大量待开发的药物, 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2 微生物药物的特点

微生物药物是指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 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近些年, 随着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理活性的研究, 微生物中靶位确切的多糖及蛋白分子等活性物质被发现[1,2]。次级代谢产物难以用化学法进行合成, 即使能合成也无法有效实现工业生产, 若把小分子的物质进行化学修饰之后, 可获得含有使用价值更高的微生物药物。与化学药物相比, 微生物药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微生物的生长周期较短, 易选育菌种, 易控制, 可经大规模发酵进行工业化生产;二是微生物的来源非常丰富, 筛选时不用特别考虑先导化合物, 筛选几率也比较大;三是通过微生物药物合成改造, 微生物药物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便于新微生物药物合成。微生物多样性使得临床医药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3 微生物药物资源的研究

3.1 海洋微生物药物

在整个地球, 面积最大的是海洋, 海洋具有高压、高盐、高温及无阳光等自然特点。海洋中的微生物具有较特殊的遗传背景与代谢方式, 可能产生功能及结构特殊的活性物质[3]。研究表明, 海洋微生物中, 近27%可产生抗菌类的活性物质, 其分离出的代谢产物大多数含有生物活性。例如, Koyama等学者从海洋真菌中获得了新二萜药物。当前, 从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当中, 发现了很多结构特殊、新颖的活性物质, 这些活性物质在陆地微生物中未发现过, 因此海洋微生物药物是非常具有开发潜能的天然药物。

3.2 稀有放线菌微生物药物

多数活性物质源于普通的放线菌, 但从普通放线菌当中获取新的活性物质几率下降, 研究范围逐步拓展至稀有放线菌中。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 有些稀有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已应用到临床中, 例如, 庆大霉素、红霉素与安莎类等物质。目前, 人类认知的放线菌种类不到实际种类的10%, 放线菌微生物药物的研发还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3.3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药物

在高温、高酸、高盐及严寒等极端环境下, 长期生长的微生物, 其生理机制及基因类型均较为独特, 代谢产物也比较特殊。现代所知的微生物药物资源种类占实际种类资源不到10%, 而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更少, 在极端环境中, 更能发现未知的微生物药物资源。如近些年云南大学对青海及新疆等地区中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获得了很多未知微生物, 有效推进了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4 基因组学研究下的微生物药物开发

随着人类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 近5 000种蛋白或功能基因被认成潜在药物的靶标, 这给微生物药物筛选及发现打下了基础, 其药物靶标和基因组学研究发展紧密相关。根据统计可知, 在2009年之前, 整个世界有2 500余种病毒, 其中, 完成基因测序的真菌有100余种, 细菌约600种。随着微生物基因组学计划和蛋白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建起了相应的蛋白质数据库, 对一些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结构进行了系统测定, 剖析了蛋白质三维结构, 并发现了一些具有药物作用的靶标[1]。从病原微生物看, 功能性基因组的研究为致病基因及必需基因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一般性病毒, 整个基因组能编码约10个蛋白基因, 而功能蛋白中4~6个是药物靶标。从细菌方面看, 细菌基因组要比病毒基因多, 细菌基因组多在4 Mbp左右, 编码蛋白基因约数千个, 独特必需基因有数百个, 为潜在药物的靶标奠定了基础, 对于真菌来说, 有些致病真菌基因组已完全测序出来, 因此具有真菌生长的基因为人类非同源基因预测提供了可能性, 如假丝酵母基因组的序列当中, 就发现了200余个基因, 但人的基因组当中有些没有同源性, 运用其潜在靶标可寻找到药物的靶点[4,5]。

5 我国微生物药物研发思考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命科技不断发展, 医学领域对微生物资源越来越重视, 微生物药物研发不断增多, 其药物靶点不断被发现, 在现代化学实体当中, 超过10%为微生物药物, 并且属于新衍生物研发。我国微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但对微生物认识有限, 尤其是海洋、植物及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研究较少, 运用基因组学技术获取微生物衍生物中的药物, 这已成为微生物新药获得的重要方式[6,7,8]。与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在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政府部门也应给予重视与支持, 加强我国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宝泉, 胡海峰.微生物药物研究中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J].中国天然药物, 2004, 11 (4) :3-8.

[2]武临专, 洪斌.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 2013, 6 (2) :155-160.

[3]王霞.海洋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 2012, 4 (4) :4-6.

[4]陶阿丽, 苏诚, 余大群, 等.微生物制药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州化工, 2012, 40 (16) :17-19.

[5]刘飞, 伍晓丽.生物技术在微生物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中草药研究, 2007 (1) :38-40.

[6]陆茂林, 司竑飞.微生物新药创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 2006 (3) :17-20.

[7]甄永苏.微生物药物和抗体药物———发现和研制新药的重要领域[J].药学学报, 2003 (7) :3-4.

上一篇:圣诞节有趣活动作文下一篇:成长的足迹作文400字精选中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