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10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篇1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麽具有留存價值的隻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曆史的一個縮影。曆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曆史的足迹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總是隐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曆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餘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着我在曆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曆史舞台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爲曆史喝彩。然而曆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裏。或許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過于執著的曆史學家們,讓他們隻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曆史,這種磨砺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曆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曆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曆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歎,也是對讀者的啓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曆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怅。因爲無論你擁有多麽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爲了錄求曆史的足迹,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爲了錄求人生的真谛。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麽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将留下什麽呢?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500字 篇2

风,吹过沙漠中的敦煌莫高窟,有些梗塞,有些难言。风力似乎很大,吹得沙粒击打的眼角,让泪,有种流出来的冲突,让心,有种刀割的痛苦,心想,为何不让路人欢喜。这有如此壮观和神奇的画卷,这有如此让人沉醉的境界,却为何又要让沙粒模糊我的眼睛,遮挡我的视线,让我面对如此美而神的莫高窟却只能用想象去寻找,寻找这画中人物的微笑,寻找画中的美人的衣襟,真想和他们面对面的畅谈一番,可是,请原谅,请原谅我的无奈,因为我不能改变这该死的环境,假如我是这的主人,我一定会紧关着大门和窗户,严防沙粒,尽我最大的努力去保护你们。因为你们就是我生活的职责。我想,这的风太大,吹的让人心寒,让人从内心产生痛楚。我也只能叹息一声。这实在让人感到遗憾。明明站在壮观和圣神的莫高窟里,却不能与其真情对流,有的只是模糊的视线中去感受。

或许我该到宁静的地方去平复下我的心情,心中有太多的遗憾需要去释放。一路寻寻觅觅,我喜欢上了一片这样的地方——江南小镇,这有白墙黑瓦,青石小道组成的一幅幅水墨画。远处屋顶上冒出一缕缕炊烟,平静的徐徐上升,朴实的人民正在编织着自己的生活。忽然让我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这里的江南气息,沁人心脾,比起让人燥动的敦煌,这里让人更容易安静下来,更容易去观赏,更容易与它有肌肤的接触。忽然下起蒙蒙细雨,这幅水墨画犹如一个幼小的婴儿,还吮吸这母亲的乳汁,甜美而平静,雨后,这里开始有了一层层淡雾形成“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犹如人间仙境,如此美的境界,您可以和敦煌的景分享一下吗?可爱的敦煌,你也是美丽的,只是你的“腼腆”让人有种不同的心态。这段“苦旅”就如小溪般婉转流长,流过古老的中国文化,流过神圣的中华大地。每个人有如此的心境去接触您的时候,请不要拒绝他。不要让他用“苦旅”来形容您,因为相信您是博大而深厚。

如果说,读李白的诗,好比喝烈酒;读柳永的词,如同饮甘醇。那么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无疑是品一杯淡淡的香茶,品的越久,越能体味甘与苦的茶香,越能品味出那没有安逸、叹息的尘土气息。

《文化苦旅》称得上是“三位一体”。它写了中国各处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可以说是一本游记。其中也记录了许多史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史记。而全书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诗情画意,又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很不错的散文集。

不论是参观或是旅游,余秋雨先生都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沧桑。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压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其实他是把自己真实地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出于对自己的负责及对人们的警醒,写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最质朴、最深沉的情感。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历史事件的如数家珍,对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在他清晰而又独特的思维视角的带领下领略了历史的足迹,感悟到最深沉的历史呼喊。

如果历史是一部长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终究要翻过去的;如果历史是一个故事,是是非非就会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循环往复。我们拦不住他滚滚的潮流,唯有在现实的寂静中或漠然或虔诚地品味曾有过的似模糊似清晰的记忆。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是啊,对于历史的教训,历史的遗憾我们不能漠视、不能旁观,因为只有敢于同它正眼对视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到那千年熬成的红豆的浓郁香甜。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篇3

王园箓本来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又当了敦煌莫高窟德家。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这在现在看来是荒缪的事情,但在当时,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的王圆箓。却当了莫高窟的家 ,管理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清政府是多么的昏暗。以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溶的,来讽刺社会的混乱和政府的腐败。 王道士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画。这是余秋雨先生黑色幽默,因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传的敦煌壁画!由于王道士的愚昧与无知,致使大量的敦煌文物在他不知不觉间被毁坏,中华民族的宝贝被毁坏。他还对自己所做的事一无所知。读到这里,忍不住对被王道士破坏的文物感到可惜,也对王道士感到可悲,当他还没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前,在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罪人!即为王道士可悲,也为敦煌文物和中华民族可悲 !

当斯坦因在掠夺敦煌文物时,有一天王圆箓觉得斯坦因实在要得太多了,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经洞。斯坦因要蒋孝琬去谈判,用四十块马蹄银换回那些文物。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了四块就解决了问题。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这是又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以王道士和斯坦因的谈判来说中英外交的谈判,将清政府比作王道士,深刻的讽刺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来体现清政府的昏暗。巧妙而睿智的比喻,使得文章更加生动。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蕴藏着作者深刻的爱国内涵

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随意拿来送人卖。斯坦因总共用了折合银子的一百三十英磅,取得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原先带来的那些骆驼和马匹不够用了,又雇来了五辆大车,每辆都栓上三匹马来拉。那是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就这样被王道士卖给了斯坦因,卖给了外国人。族的百年耻辱,而王道士反而认为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 ,就在王道士不知不觉间,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使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蒙受了耻辱!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徐渭,乡间老人常称“徐文长”,他的故事不尽传说。他曾遭遇复杂的家庭变化,参加过抗倭斗争,九次自杀未遂,还因误杀妻子而坐六年大牢。他的一生在平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癫狂的。但正是这种富有悲剧性的人生,让徐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情感。他是一位画家,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具有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但这份伟大的艺术背后是他一生的不幸与坎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生经历像徐渭一样的人即便是有,也无法做到将生命中的凄厉化为一幅幅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是作者用尽毕身所学,倾尽身心,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亦或是愁绪与思索融入其中。而懂得欣赏的人总是能够在万千庸常的作品中一下子被吸引,透过这幅作品搭建起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描述的心境,深入灵魂,了解他的生命经历和变化,这是一幅好作品本身应具有的魅力。

生活中的人们无法时常接触到这些与心灵相契合的生命之作,自然而然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以及作品背后的人的情感。而因这种时空限制上的人与艺术的隔离又孕育不出能真正描绘艺术的艺术家,造成了如今“人疏离艺术,艺术疏离人”的恶性循环。

我们首先要亲近艺术,体会这许许多多描绘多样内心世界的美,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艺术亲近人,消除人与艺术长久以来的隔阂。反观艺术家们,或许有时是他们深远而犀利的眼光,特立独行的表现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共鸣,于是他们的作品渐渐埋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如果现代艺术家们能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我想可能会更好。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读罢全书,最使我叹服的莫过于作者余秋雨的渊博。渊者,深也;博者,丰富也。余秋雨先生正是基于拥有深且丰富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才完成了如此一部“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范例”的著作。

轻轻合上书页,让思绪在脑海中自由地漂荡,于是一些熟悉的形象悄然无声地浮出了水面――“畏畏缩缩”的道士王圆箓,兴修都江堰的郡守李冰,空寂无人的天柱山,历经浩劫的天一阁,童年家乡的牌坊,“胖和尚”与“瘦和尚”的庙宇……

我们应当感谢余秋雨先生。是他,用自己亲身的造访,带领我们走进那些曾经辉煌灿烂的文化,走进一段段零落的历史,去探寻那许多人物的文化人格与文化良知。

可以说,余秋雨先生进行了一次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文化苦旅。说它跨越空间,因为他的足迹遍布浩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中国版图;说它跨越时间,因为他的身后是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在这里,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声音此起彼伏:有汉唐的强音,有明清的雄风,有三月阳春白雪,有万里平沙落雁,有胡笳声,有羌笛声,彼此应和着。如果,这整本《文化苦旅》是一幅画,那无疑,这幅画将以其背景的辽阔而无比的雄壮。

作者笔下的文字总是深刻而冷峻,历史的沧桑与深邃让我无法逃避。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笔端的微颤,似乎可以听到他不太平和的呼吸,似乎可以依稀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或激愤或叹息。读过以后,掩卷沉思,脑中似留下了许多零乱的想法,剪不断,理还乱。例如读《道士塔》一文,王道士对洞窟壁画和古老雕像的破坏,他的“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的“对外交易”,以及官僚们对无数珍贵文物的肆意糟践,都让我痛心疾首。由此,我想到了晚清政府的懦弱腐朽,近代史上的一次次耻辱,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所以,读《文化苦旅》有时是需要勇气的,它需要你敢于直面惨痛的历史和深深的民族疮疤。

当然不是所有篇目尽皆如此沉重,其中也不乏婉约清丽者,例如《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在这两篇中,余秋雨先生以精雅的园林与玲珑的小桥流水为背景,用青灰的色调淡淡地渲染,再加以“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似的楹联作点缀,使整幅画面沉浸在一派柔丽凄迷的氛围中。还有《牌坊》与《庙宇》两篇,作者用“朝花夕拾”般的笔法,安祥地回忆自己的童年,那庵庙,那花圃,那法师,那歌词,依旧清晰地萦绕脑际。

再看一眼封面,它的内涵似乎更加深刻:土黄的底色,一如那些记载着厚重历史的发黄的纸页。余秋雨先生正是沿着历史的轨迹寻去,去“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用他渐行渐远的背影,陶冶着我们的文化情操。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6

“花瓶被扇子敲开罅隙,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这一击仅仅是触及,无声无息,没有人听见。”我曾悄然凝视文化,它却如秋水般阴郁遥远,忽而一朝过隙,雨落兼程,了无音讯。与《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必然中透露着偶然,偶然也正是绝然。

本书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找文化灵魂的人生的真谛。余秋雨是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然而余秋雨先生却有着极高的探索精神,余秋雨先生翻山越岭,用其独特的视角引领广大读者对中国的深层文化进行深思,掀开了历史沉重的面纱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即使是初次接触这本书,我也不能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凝望牌坊,杯具性的命运令人心寒;走进寺庙,文化的蜕变带来期望;感受信客,诚信的本质值得深思。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沙漠中的绿洲。一个民族的强大来源于文化的传承,而历经千年的中国,外在是一个文化强国,而实际上我们的礼貌正在沦陷和流失。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是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于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许真的就应出去走走了。在成长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废墟中,等着开拓者含着泪水,抹去陈旧书上的那份泥土。

究竟是谁,在支撑中国文化?利欲熏心的时代,人人追名逐利,带了一张张假面孔,看不清余秋雨先生们在想什么。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像划过那么多年,却发现自己还在原点,彷徨中上演知己白头,信任在瞬间就见血封喉。我们的自我价值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天真的人,赶快为中国文化寻一条出路吧。你或许能够用愚昧的内心编制华丽的外衣,偏离文化的轨道,用一幕谎言唱出万世不朽。亦或是放下内心的欲望,就这样静静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为文化的传承而呐喊,责无旁贷,为中国文化找一个确切的目标。

文化苦旅,倒不如说心灵盛宴。远行的灵魂,已不再回望。“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没有深刻传统文化沉淀的人,不是一位优秀的人。做一个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尝不可?素心若禅,拈花微笑。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最新7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7

虞丘老师说:“如果人生是一条直线,那么只有一些点有保留价值。”是的,人生无非是一段漫长历史的缩影。历史从古至今,还会继续下去。历史的足迹已经成为无数人一生的执着追求。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足迹总是藏在山河之间,难以寻觅。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找不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毫无疑问,余虞丘教授是探索宝藏的赢家,他的收获就是这个《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引领我遨游历史长河。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历史舞台上上演过的强大而华丽的现场剧,出现过的伟大人物。他们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人格,但大多数人仍然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我心都碎了!但是这颗破碎的心真的懂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大量具有巨大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为历史欢呼。然而,历史上演了一场极其荒谬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把一箱箱珍贵文物搬到他们的博物馆。也许历史就是为了刻意磨砺那些执着的历史学家,让他们只能依靠国外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片来研究中国的敦煌研究。同时我们要问历史,这种削尖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当然,这段历史留给我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思考。

“对历史的激情总是会增加生活的负荷,历史的沧桑感会引发一种生命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发。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曲折的;回头看身后留下的脚印,在骄傲的同时难免会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的成功多么辉煌,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河之间跋涉,为了记录历史的足迹和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是为了记录生活的真谛。

看完《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的回味;那么漫长的人生之后,我们会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有感 篇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沉醉在了泱泱历史的方则中,眼前浮现出了种种黑白相间的画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异彩纷呈。

书很厚,拿到之后颇有充实感。我与文字一齐去阅天地、览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颇深,它讲述了一个大清的罪人,他的无知促使他用中国文物换来了几头牛,无价之宝只值几头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从前。无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再说,若他有爱国之情,哪怕仅有一点点,也会拒绝的。

《文化苦旅》让我畅游了一遍中国,明白了一个国家的伟大,感受了一个国家的风情,也懂得了从不一样角度去看待一切。这样,即使废墟也能放射光彩,我们要永远坚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时,我总是无味的过日子,自从读了《文化苦旅》,我学会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细地观看世界,发现每一天都与众不一样,生活也所以欢乐起来。

初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篇9

是呀,这一方水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太多的角色。它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亦可以是庇护诗人们生命伟力纵横驰骋的天堂,因此不容置疑这里孕育了太多的名人志士。

于是,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于是余秋雨泛舟于三峡,寻找历史的感动。船外,屈原的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于是他在江边独吟“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于是他怀着“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故将重昏而终身”的满腔热情,纵身跳入了滚滚的汩罗水而静静逝去。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揽起了三峡的波涛。

船外,李白的白帝城也过去了,也许正是三峡的激流让他醒悟,于是他不在奢望能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而一展雄才,而是毅然辞官,在山水中体味生活。而他的选择使他立于盛唐的中心。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00字 篇10

庐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上一篇:竞选村委主任演讲稿下一篇:品牌塑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