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通用14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篇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四、五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在教学第四小节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在引导学生体会樟树的内在美时,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体会樟树的可贵品质。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最后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宋庆龄的资料,将樟树和宋庆龄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格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赞美和对宋庆龄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宋庆龄一身正气、顽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树。 3、看课件图1,教师述说:大家请看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课件2: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 )指导朗读读出宋庆龄的不舍。 二、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课件3),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板书: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 A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课件4) 无论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练说。 师引读:是啊,无论 ,它们总是 。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课件5)。(齐读第4小节)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这样的舍不得它。课件6 3、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在这一段中找找答案 (这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 ① 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屏示:这是具有驱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板书:驱虫香气,永久保持) ②这种驱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即使……也……) (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也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人们都很喜欢用这种木料来做家具,比如说衣柜或箱子等;也就是说它的香气使虫类害怕,人们却喜欢,因为它不仅给我们带来香味,还能保护我们的物品。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这是樟树独有的品格的呢? (与其他树木比较)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课件7)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师:这还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5、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人们为什么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又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老师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资料,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你从中读懂了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资料展示,了解宋庆龄) 汇报: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了吗?(学生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顽强不屈、一身正气等)。 6出示填空题:课件 引导填空,把人和树联系起来。(课件) 7、小结:师:这就是宋庆龄!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 (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课件) 齐读 8、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因此,人们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永久的纪念,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板书:崇敬、怀念) 9如果你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你会和这樟树留影吗?为什么? 三、课外拓展 1、为了纪念宋庆龄,中国福利会还在1985年设立的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也有人对宋庆龄和樟树了解之后为故居的两棵樟树作了一首诗,题目是《咏樟》用它来赞美樟树,更是赞美宋庆龄。大家请欣赏。(出示诗欣赏,自读)让我们也怀着崇敬和怀念之情朗读一下这首诗。(齐读) 四、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借物喻人) 外形 充满活力 蓬蓬勃勃 崇敬 樟树 可贵 驱虫香气 永久保持 爱戴 宋庆龄一身正气 顽强不屈 怀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明白樟树的可贵之处,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教学重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借物喻人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举办宋庆龄故事会, 初步感受人物高尚品格。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来看看究竟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奶奶万般舍不得呢?

出示填空练习:这是两棵 () 的樟树。指名答。

2.师:看来, 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相机板书) 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什么是蓬蓬勃勃呢?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 瞧, “蓬”的上面是草字头, “勃”的右边是力字旁。所以“蓬勃”就是指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那么蓬蓬勃勃呢?说明樟树的生命力很顽强、特别旺盛。

二、品悟文本

1.师:浏览课文, 想想从哪几个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指名答)

2.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4~5自然段, 想想哪些语句、词语最能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画出来多读几遍。

3.交流同学们的批注。预设一:樟树不高……

(1)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蓬蓬勃勃? (枝干粗壮、四面八方、远远的)

(2)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樟树的蓬蓬勃勃表现出来吗?学生读一读。

(3) 教师引读:啊, 原来蓬蓬勃勃就是……

预设二: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 从“稠密”看出樟树的树叶很多, 很茂密, 感受树叶枝繁叶茂。

师:的确, 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樟树。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呢?

(2) 师:从一个“亮”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片树叶———? (指名答)

师:是呀, 说得多好呀, 你能来读一读吗?指名读。

(3) 师:啊, 原来蓬蓬勃勃就是“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齐读) 。就是每一片叶子都闪耀着生命的光泽。 (图片、文字)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想到了哪些词?指名答。 (青翠欲滴, 生机勃勃、蓬蓬勃勃等) 孩子们, 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预设三:樟树四季常青, 无论是夏天还是……

(1) “四季常青”你怎么理解? (樟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师:你抓住了一个词语来理解句子, 不错。有时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上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找一找这里用了哪一组关联词语?你可以用“无论……总是……”的句式来说句话吗?

生: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烈日炎炎, 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 创设情境, 想象说话:

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骄阳似火的夏天, 别的树木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这时樟树仍然——— (生答)

滴水成冰的冬天, 别的树木的叶子都落光了, 樟树仍然是——— (生答)

师: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 都不能改变樟树的蓬蓬勃勃。

(3) 指导背诵:

生自由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指名配乐背, 齐诵。

师过渡:樟树还有一个可贵之处是什么呢? (生答)

预设四: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而且这种……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

(1) 师:樟树在什么情况下香气永久保持? (生答)

师:樟树枝枯叶落意味着什么?可香气依然保存?制成家具了, 不是棵树了, 可香气依然留存。

(2) 师:即使变成什么?香气依然保存?生答 (变成樟脑丸、木渣子雕刻作品等) 风霜雨雪、认为加工只能改变的是樟树的外形, 但谁也改变不了的是它的香气。这是一份可贵的坚持, 可贵的品质。

(3) 师:读这句, 读出香气的永久保持, 可贵之处。

(4) 师:虫类为什么害怕。把这一段的文字再读一读。“樟树身上的香气让虫类害怕, 而且这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三、诵读《香樟之恋》 (配乐)

四、由树及人, 感受品质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总结板书)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宋庆龄奶奶万般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吧!

1.写一写:我眼中的宋庆龄奶奶。

师:让我们再走进故居, 去了解一下这故居的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讨论, 写一写。

2.交流, 写一写。

师:是呀, 宋庆龄奶奶无论是面对金钱的诱惑, 还是死亡的威胁, 她总是那么立场坚定、顽强不屈, 就像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出示:

这是两棵蓬蓬勃勃, 香气永存的樟树。

宋庆龄奶奶是一个 () 的人。

3.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答)

师: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18个春夏秋冬, 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樟树俨然成了宋庆龄的化身, 作者写樟树, 其实就是在写——— (宋庆龄) ;作者赞美樟树, 其实就是为了赞美——— (宋庆龄) 。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板书)

4.师:难怪, 很多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都说这样一句话:人如其树, 树如其人。 (引读第六自然段)

“瞻仰”是什么意思?他们瞻仰什么? (故居) 其实他们崇敬的是谁? (宋庆龄)

让我们也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话。 (有感情地齐读第六自然段)

5.思考: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五、总结全文

1.师:这篇课文, 让我们看到了———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 缅怀了顽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宋庆龄奶奶。她将永远地被我们记在心中!

出示罗曼罗兰的赞美宋庆龄的话。

出示对联, 齐读。

2.自由背诵。

师:让我们把这课文、樟树、宋庆龄奶奶都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配乐)

生自由练习背诵。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着作者“借物喻人”的手法, 写生活中你熟悉的一个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品评 篇3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22课,谁把课题读—遍?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龄”是个生字,左边是?(生:齿)右边是?(生:令)我们完整地把课题读一遍。(生齐)

师:从课题我们就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

生:(齐)樟树。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段落直接描述樟树的样子和特点?

生:课文的第4~5自然段。

【点评】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执教者从课题入手,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文路,又为下面的学路和教路统一作好铺垫。

二、品词析句,感悟特点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找出相关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体会就写在相关的词句旁边。清楚了吗?(生边读、边思、边画)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下面,就请你抓住所画的词句说说你的体会。我们先看看课文的第4自然段。(出示)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我是从“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些词语体会到的。

师:你能抓住描写枝干的词语来体会樟树的莲蓬勃勃,非常好。(板书:蓬蓬勃勃)还能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我从“稠密的树叶”中“稠密”这个词,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其实樟树蓬蓬勃勃的美,不光展现在它的枝繁叶茂上,还展现在哪里呢?

生:樟树的蓬蓬勃勃还展现在它顽强的生命力上。你看,樟树虽然不高,但它的叶子却绿得发亮,而且四季常青,充满生机和活力。

师:你透过了“绿得发亮”和“四季常青”这两个词,感受到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生:从“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可以看出任凭季节怎样变换,樟树的生命力始终那么顽强。师:你是抓住句子来体会的。看来,樟树从外到内无处不散发出蓬蓬勃勃的美。(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那两棵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的樟树。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的美展现出来吗?自己先练一练。(生练读,指名读)

师:(一生将描写枝叶的句子读得比较平淡)孩子,从你的朗读中,我真的感受到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但樟树的枝干伸向哪里?我的印象还不够深刻。请你把第一句再读一遍。让我再好好地感受一下。(生又读)当读到樟树的枝干伸向哪里的时候,速度要慢一点,声音要轻一点。听老师读。(范读)孩子,你再来试一试。(生读得好)

师:看来,只要你用心,就能把书读好。像她这样,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齐读)

【点评】于永正老师说:“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林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感受樟树的形态特点和顽强的生命力,使学生读其言,见其形。

师: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我们看看课文的第5自然段。就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请你抓住相关的词句来谈。(出示第5自然段)

生:我从“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本身”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板书:香气永久)

师:能具体说说香气能永久保持到什么程度吗?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

生:(齐)仍然不变。

师:即使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

生:(齐)仍然不变。

师: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接着谈。

生:这是两棵拒虫的樟树。我是从“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个句子体会到的。

师:樟树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而且可以驱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板书:可贵之处)谁来读?让大家好好地体会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生练读、指名读)

师:课文的第4自然段展现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美。第5自然段作者又写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其实,这些都是对樟树特点的直接描写,也是具体描写。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第5自然段的开头,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谁来读?(指名读)

师:你觉得这是写樟树的吗?(生:不是的)是写——

生: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师:课文应该写樟树呀,而作者却写到了别的树木上。是不是跑题了呢?你认为该不该把它去掉?为什么?请你读一读,想一想。最好把你的看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生:作者是用别的树木来作比较,更加衬托樟树与众不同的可贵之处。

师:对,那就是香气永久,可以拒虫。你看,无论是对樟树的直接描写,还是间接的衬托,作者对樟树都充满了喜爱之情和和深深地敬意。这份喜爱和敬意又潜藏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关联词语中(出示两段文字:将关联词语变红),请你试着朗读这两段话,注意这些关联词语。读出作者对樟树的这份美好的情感。(生练读)

师:这两段文字写得非常精彩,你能不能借助这些关联词语把它积累下来。自己试一试。(一练背指名)

(出示:樟树不高,但____,而且____,____。稠密的树叶____。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____,还是____,它们总是____。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____。即使____,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____。只要____,虫类就____。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点评】樟树的“可贵之处”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学时,教师不光引导学生得其意,品其言,还悟其法,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三、结合资料,表达敬意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香气能够永久地保持,而且可以驱虫。人如其树,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宋庆龄的一些资料了吗?(生:搜集了)宋庆龄的身上也有许多和樟树一样的可贵之处。那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份宋庆龄的故事。请大家快速浏览。读—读,想一想,边读边画出—些重要的内容或词句。(出示要求:读《宋庆龄的故事》,完成写话)

师:想一想,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读后,请你任选下列一组词语来赞美她,结尾用上“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句话。(1)无论……总是……(2)只要……就……(3)即使……仍然……(生读、画、思、写)

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写好的同学,把你的发现和理解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无论国民党反动派怎样威胁、恐吓她,宋庆龄总是毫不畏惧,与他们进行坚决地斗争。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即使国民党反动派用尽办法想收买她,但宋庆龄仍然一身正气、严词拒绝。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只要宋庆龄还活着,她就绝不向反动派屈服。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宋庆龄身上还有许多可贵之处,就像这两棵樟树散发出的香气,使敌人惧怕,让朋友敬佩。同学们,这两棵樟树默默地陪伴着宋庆龄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伟人已去,但樟树常青。来到宋庆龄故居,仰望这两棵樟树,你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我很怀念宋庆龄。

生:对于宋庆龄,我很崇敬。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三段文字。(学生配乐朗读第4~6自然段)

师:学到这里,你还认为课文仅仅写的是樟树吗?(生:不是的)作者写樟树的目的其实是____。

生:写樟树的目的是赞美宋庆龄身上像樟树一样高贵的品质。

生: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后,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这样的文章。(板书:借物喻人)

【点评】宋庆龄的“可贵之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怎样才能化难为易?教师除了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课上还为学生提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圈画、思考,为学生“铺路搭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到了“人的可贵之处”。

附:宋庆龄的故事

1936年,宋庆龄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了陈赓(ɡēnɡ)等七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在那炎热的七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被吓得一个个狼狈不堪。宋庆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这七位爱国领袖。

宋庆龄还十分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临危不惧,坚定的说:“我是不怕他们的!”

此外,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想用很多钱来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里去做官,但是宋庆龄都严词拒绝了,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课教案 篇4

广西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规范地书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练习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人。(课件出示宋庆龄图像)她就是宋庆龄(板书:宋庆龄)①、复习“龄”的字理并口头组词。(左边的齿表示从牙齿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年龄的大小,右边表示读音)

②教师范写,学生描红描红写“龄”。

2: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件介绍宋庆龄。

3(课件出示故居图)这是宋庆龄在上海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把一个人曾住过的地方叫——故居。(板书:故居)在故居庭院前有两棵樟树。(板书:樟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扫除障碍,课件出示词语。

chóu

bān

粗 壮

稠 密

搬 家

zhān

崇 敬

瞻 仰

纪 念

fán yǎn péng péng 繁 衍 后 代

蓬 蓬 勃 勃

四 季 常 青 枝 枯 叶 落

①小组自学生字稠、搬、繁、瞻(包括读音、字义、结构、组词等)②汇报学习结果。③教师范写 ④学生临写,给同桌评分(注意了字的宽窄,不涂改的即可得A)

3、让我们再读读带有生词的句子。

(1)、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4、读通课文。指名读1——3自然段,4、5、6各指名读。

5、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①同桌互相说②指名说 教师相机树状图呈现

三、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1、过渡:课文写的是樟树,那樟树到底长什么样呢?课文的4、5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哪个词语最能反映樟树的特点呢?(读后交流)“蓬蓬勃勃”出示树状图

(板书:蓬蓬勃勃)①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②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第4自然段,画出来,并写下体会

③在小组内填好树状图,小组汇报交流。

A 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从句中你读到了什么?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B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能给稠密换个词吗?(把密密、茂盛放到句子里说一说)总结:我们可以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理解词义,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

无论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练说。(樟树勇敢地挺立在烈日中,顽强地伫立在风雪中,不怕电闪雷鸣,不怕狂风怒吼,任凭雷雨鞭打,任凭大雪压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总是那样“蓬蓬勃勃”!)

D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次。E 练习诵读第4自然段。

3、读写结合小练笔

①指名说说描写树木的词语有哪些? ②朗读描写树木的片段

白杨树那白绿色的树杆笔直笔直的,有二、三层那么高,一般二、三米内绝无旁枝,所有枝叶都向上生长,而且紧紧靠拢,站在树下仰起头来看到树叶郁郁葱葱,心形的叶子在太阳照射下银光闪闪,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叶子便哗哗作响。

柳树的身躯笔直笔直的,像一群站岗的卫兵,在路两边一动不动的站着。它那长长的“秀发”随风飘舞,披在肩上,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甩着大辫子似的,风伯伯来时,它跳起了舞蹈,婀娜多姿,美丽动人。它的“秀发”上又长出了许多小叶儿,密密的,真好看。

我抬起头,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红的那样光亮,红的那样热烈。我走进枫树林,捡起一片枫叶,细细观察:这片枫叶好象一个美丽的红五星,又像是一只张开的小手掌;叶脉在叶间肆意伸展,仿佛自己是这里最漂亮的,可却又悄悄的为枫叶添上了一丝美丽。

任选一种树木说说你的感受。

③读写结合:用上几句话描写一棵你熟悉的树木。

小结: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宋庆龄舍不得,除了蓬蓬勃勃的外形她还舍不得什么呢,樟树的-----------(樟树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虫类都怕它)可贵之处。

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树状图)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么样。

(1)字词检查。指名朗读课文中的5个生字,2个绿线内的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提出疑难问题。

预设:(1)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2)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

设计理念:这里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既是对学生认真预习的肯定,又能在检查中引导学生掌握提高预习效率的方法。事实上,预习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没有必要人为地将学生拉回到零起点上。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

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交流探讨,直奔中心

1.品读第4节,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

(1)赏樟树的蓬蓬勃勃。

播放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录像,欣赏樟树的蓬蓬勃勃。问樟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品樟树的蓬蓬勃勃。

阅读第4节,画出文中描写樟树蓬蓬勃勃的有关词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

枝干粗壮:写出了枝干的粗

伸向四面八方:写出了枝干的多

伸得远远的:写出了枝干的长

绿得发亮:这是一种怎样的绿呀!你们能想到哪些学过的词语?(绿油油、像抹过油一样,青翠欲滴,郁郁葱葱,浓绿、淡绿、新绿、嫩绿……)

稠密: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叶子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挨挨挤挤的;叶子一团抱着一团;叶子层层叠叠,密不透风,就像一把绿绒大伞……)

(3)想樟树的蓬蓬勃勃。

想象说话,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

文中说樟树四季长青,该是多么的不易啊!同学们想象一下,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樟树要经历多少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4)读樟树的蓬蓬勃勃。

过渡:狂风吹不倒它,骄阳晒不枯它,冰雪冻不死它,雷电劈不坏它,面对如此顽强的樟树,你的心里会涌起怎样的情感?(赞美、崇敬)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和赞美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

A.生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

B.内化语言,指导背诵

C.同桌相互介绍樟树的蓬蓬勃勃

(5)画樟树的蓬蓬勃勃。

2.品读第5节,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

(1)默读第5节,樟树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借机板书:品质可贵。

(2)再读课文,画出描写品质可贵的有关语句,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3)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语句。

A.“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a 相机理解“本身却有一种香气”(香气从一发芽就开始有;它的香气与生俱来)

b 你怎么理解“香气能永久保持”?

启发想象:

①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它的香气浓郁;

②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_____;(依然如故)

③当它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_____;(依然不变)

④当它变成木屑的时候,它的香气_____;(仍然不变)

⑤当它零落成泥的时候,它的香气_____。(仍旧保持)

c 指导朗读,体会香气的永久保持,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B.出示语句:“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引导点拨:只要它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________;(一年)

只要它存在十年,虫类就怕它________;(十年)

只要它存在百年,虫类就怕它________;(百年)

只要它存在 年,虫类就怕它________。

(4)怪不得作者这样评价: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那别的树木又是怎样呢?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通过对比,突出樟树的品质可贵。

(6)指导背诵。

设计理念: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体会感悟樟树的品格。

三、探究阅读,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1.读最后一段,解疑:①宋床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②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交流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了解宋庆龄伟大的人格魅力。

3.合作探究“樟树”→“故居的主人”有什么紧密联系,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

(樟树外形美,品质美,宋庆龄气质高雅,仪态端庄,心灵更美;虫子惧怕樟树是因为它有一身的香气,敌人怕宋庆龄是因为她有一身正气;樟树虽历经磨难,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却依然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无私奉献……)

4.揭示写作手法,作者表面写樟树,实际上是借樟树赞美宋庆龄,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5.小结。

教师总结:(出示“树人合一”的课件)人们总爱在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它是宋奶奶的化身,宋奶奶的生命已经与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宋奶奶就像这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她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微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篇6

庆小

沙晓红

学教目标:

1.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理解 “瞻仰”等词语的意思,学会用“无论„„总是„„”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仿照课文由部分到整体或者对比的手法写一种植物的特点。学教重、难点:

1.精读课文,感悟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2.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植物的特点。学教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语。⑴易读错的:

⑵易写错的: ⑶我理解了这些新词语 2.朗读课文,提出问题。微课流程: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开始我的微课展示。上课!起立!请坐!

一、揭题质疑并呈现问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伸出手,跟老师写课题。“龄”左边是——,右边是——,“樟”是木字旁。一起读。2.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请将你认为易读错的和易写错的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互相学习。2.默写词语:

瞻仰

繁衍 3.集体批改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瞻仰:恭敬地看。课文中写人们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 过渡:同学们课前预习时都有哪些疑问呢?

三、质疑,呈现问题。

⑴宋庆龄是谁?师:谁知道?(指名说)师:你真会搜集资料。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并进行了整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⑵还有吗?樟树有什么特点?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

⑶过渡: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提问时不但抓住了课题,还关注了课文内容呢,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请一列同学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樟树?

⑷(学生读完第3小节)师:停,这一小节就一句话,老师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脑中闪出了一个问号,你呢?有疑惑吗?请你说?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一小节的特别之处,为你点赞。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单独列为一个小节呢?快速读读1-3小节,比一比,想一想。是的,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这是两棵特别的樟树。看来,我们在提问时,还可以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呢!继续读。

四、探究解决问题——樟树的特点

1.师:找着了吗?(4、5)找得真准。2.感悟樟树的外在特征

⑴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觉得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⑵交流 ①枝干粗壮。

你从哪儿知道的?学生读后,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谁和他的感受一样,也请你读。读的真棒。老师感受到了樟树的粗壮。男生一起读。②树叶稠密

你从哪儿感受到的?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谁也想读这句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的,这个“亮”字用得真好,写出了樟树青翠欲滴,充满活力。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多美的叶子啊!女生一起读。接着谈。③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的?请你。

是啊,樟树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想象一下,一年四季中,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出示句式: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请你也用“无论„„总是„„”说句话。

④同学们看黑板,这几个词中有一个最关键的词语能概括其他三个词,想想是哪个?说说你的理由。樟树的蓬蓬勃勃就表现在他的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所以我们的板书可以改一改。⑶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作者先写樟树的 和

,这是局部,再写樟树

,这是整体,作者就是这种方法把樟树的外形特点表现出来的(板书:外)。请大家完整地读读这一段,细细体会。⑷⑸这么优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永远记在心中。同桌互相背一背。一起来试试。过渡:背的真好!樟树还有什么特点,默读第5自然段。3.感悟樟树的内在品质

⑴交流。板书:香气拒虫

文中是怎么写的?请你读。

⑵“本身”一词说明樟树的香气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⑶引读:即使当它——,当它——,它的香气——。

是啊!即使当它变成小小的手串时,它的香气——,当它粉身碎骨,变成木屑的时候,它的香气——,无论变成什么样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它的香气——。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樟树的——这就是它的内在品质。(板书:内)

⑷这一小节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你来读。写了石榴树的什么?为什么要写石榴树呢?(对比)这样对比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写石榴招虫,更能突出樟树的不招虫。)是的,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运用对比这种方法。⑸让我们对比着读读这两部分,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4.练笔。

⑴同学们,要想表现事物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它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两方面来写,下面就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写一写我们学校的松树。先看要求,请你为大家读一读。[出示要求:仔细观察,写写松树的外在特点(由部分到整体)或内在品质(对比)。]友情提醒:选择松树的一个特点写一写。下面仔细观察,认真想想。⑵交流。

⑶说的真好,那就赶快动笔吧。⑷点评。

四、课堂总结。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篇7

一、抓住一条主线, 设定教学目标

俗话说:“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这里所说的“领”, 就是文章的思路, 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 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中遵循思路, 抓住主线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想, 这两篇文章都是状物类的, 状物类文章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按照一定的顺序,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因此, 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也是循着以下的规律进行的。

《石榴》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通过生动的语言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 (3) 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写一种水果。 (4) 通过作者喜爱石榴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之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背诵课文。 (2) 体会樟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生而有香、永远拒虫的特点。 (3) 感悟作者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 (4) 由树及人, 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可见, 两篇课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都紧扣住“按照顺序, 抓住事物特点”这一主线。《石榴》一课中要求让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让学生体会作者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写作顺序, 从而品味樟树的特点。

当然, 不同年段的状物类文章还是存在差异性的。《石榴》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处于低年段到中年段的过渡, 因此在目标中设定“品味生动的语言”, 让学生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句子的生动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处于中年段到高年段的过渡, 因此在目标中设定“感悟作者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从段落到全文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这样, 在共性中体现文章的个性, 让学生在掌握状物类文章特点的前提下, 逐步提升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关注两个方面, 确定教学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表达形式”这两方面的统一, 带领学生经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 在“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中理解课文内容, 习得语言表达。

《石榴》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生动的语言, 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 感受文章有详有略。”既关注了作者详写的内容———石榴的果实, 又关注了作者表达形式的特点———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两者和谐统一。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读懂了“笑得咧开了嘴”“甚至笑破了肚皮”“扒开”“张望”“报告”等词的内在含义, 在具体语境中感受到了拟人手法的妙处。又如, 教师利用“玛瑙”和“石榴子儿”的图片对比, 让学生找到两者的共同之处, 进而直观感受比喻手法的贴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则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樟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生而有香、永远拒虫的特点, 体会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也是将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相统一。教学中, 教师抓住了“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中的“而且”一词, 逐步理解了樟树枝繁叶茂的特点;抓住“无论……总是……”, 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深刻领会了樟树的蓬蓬勃勃;抓住一个“而”和一个“却”字, 巧妙引导学生朗读, 与石榴树进行对比, 感受樟树生而有香的特点;抓住“即时……仍然……”, 通过去掉关联词对比朗读的方式, 让学生读中感悟了樟树香气永远拒虫的特点。可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 很好地落实了教学重点。

三、根据年段特点, 巧破教学难点

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中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中则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于状物类的文章, 语句优美、条理清晰, 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石榴》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分别置于低年段到中年段、中年段到高年段的分水岭, 因此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就可立足于文体特征, 根据年段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

《石榴》一课中, 教师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会按照顺序, 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种水果。”教师在教学石榴子儿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看一看, 尝一尝, 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 入情入境, 积累了文中的词语, 如“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等, 理清了描写的顺序:颜色———形状———味道。让学生在仿写时有序可依, 有话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写作顺序, 感悟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在学习完课文三、四自然段后, 教师进行小结:“如果说第四自然段侧重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板书:外) , 那么这份香气更多地来自于它的内在 (板书:内) 。这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不仅写樟树的外形, 还写出了它们的内在精神品质。在这里, 它们已不仅仅是两棵树了, 它们还有着非常鲜明的精神内涵。”如此一来, 学生的思维立马清晰起来。再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 谈谈对宋庆龄奶奶的评价, 让学生看看树, 想想人, 说说树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从树过渡到了人, 深化了课文的内涵。

四、回味文本语言, 感悟言外之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 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 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 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状物类的文章写的是事物, 蕴含的却是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紧扣文本语言,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感悟言外之意, 触摸作者的内在情感。

《石榴》一课的结尾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作者将家乡枣庄的石榴写得这么清楚, 这么生动, 仅仅是因为他喜欢石榴吗?”让学生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 学生就能在品读文章的语言后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这就是小作者透过石榴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 在经历了“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阅读体验后, 学生更能够体会作者明为写树、实为写人的用心, 此刻再告诉学生“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这是我们写状物类文章的另一大特点”, 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篇8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你们见过樟树吗?谁来说说你对樟树的了解?

2. 那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 品悟重点,体会樟树特点

1. 品读第4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外形美。

(1) 这段话共几句话?分别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A: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写出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能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B: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写出樟树的什么特点?“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2) 想象说话:一年四季,樟树经历了多少考验!无论是( ),还是( ),它们都是那么( )。

(3) 读了这一段你还能想起哪些词语呢?(青翠欲滴、根深叶茂、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绿树成荫)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品读文本,用“无论……总是…… ”,让学生想象樟树在夏天、冬天的具体环境中的景象,比单纯让学生造句,巧妙得多。

2. 品读第5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内在美。

(1)同学们用这么多的词语来形容樟树的外在美,真了不起呀!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着宋庆龄,让她舍不得离开呢?

(2) 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好好地体会一下樟树的可贵之处,可以将你的收获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3) (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抓住关键词体会:“本身”说明什么?“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文中哪几句话具体写出“永久保持”? 樟树香气永久保持到怎样的程度?“而”和“而且”意思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要用上“而”这个表示转折的词语呢?

(4) 石榴树与樟树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写石榴树有什么作用呢?

(5) (出示: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即使……仍然,只要……就……”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进一步赞美了樟树的可贵之处,怪不得宋庆龄那么舍不得它们。

(6) 教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7) 课文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出示)

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这就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设计意图】执教者用多媒体简单地映示了学生找到的重点句揣摩,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读,学生对樟树永保香气的可贵品质有了深刻的认知,体会到樟树的内在美,宋庆龄舍不得离开它们的原因。

三、 拓展资料,品味主人风范

1. 出示插图——宋庆龄的照片,想想这里所写的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交流课前了解的宋庆龄的感人事迹,讲一讲感动你的故事。

2. 你能找到宋庆龄与樟树的品质相似之处吗?

3. 宋庆龄是中国伟大的女性之一,受到世人的无限崇敬。人们怀念她,她的故居保留着人们宝贵的记忆。人们来到她的故居,透过这两棵樟树,仿佛看到了(),看到这两棵樟树,就想到( )。

4. 想一想,作者仅仅在写樟树吗?仅仅是在赞美樟树可贵的品质吗?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身正气;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慶龄有高贵的品质)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5. 指导朗读:带着对樟树品质的赞美,对宋庆龄崇高品质的崇敬,读一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对于以树喻人的写法还陌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从人们的态度出发,接着从樟树的特点入手,将宋庆龄和两棵樟树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写法,丰富认知。

四、 总结全文,激发崇敬之情

1. 现在,你如果是一个来到宋庆龄故居的游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2. 朗读结尾,理解“瞻仰”,并把“崇敬”和“尊敬”进行比较。

3. 引读课题。(崇敬、饱含深情地)

让我们记住——

让宋庆龄的高尚人格和樟树的香气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伴随我们成长——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引领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从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突出主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活动单 篇9

【学习目标】

1.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活动方案】

活动一:探究樟树的外形美。1.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①画出文中最能表现樟树的特点的词,在文中关键词语旁做上批注。②想象表达: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_,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2.小组交流。

3.推荐代表全班展示。(展示从谈感受开始)4.互背第4自然段。

活动二:探究樟树的可贵之处。1.自读第5自然段:

①找出写樟树可贵之处的语句。

②思考:从樟树与别的树木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2.小组交流。3.全班汇报。

活动三:探究樟树与宋庆龄的联系。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

2.结合相关资料交流。3.全班汇报。【检测反馈】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樟树不高,但它的,而且,伸得。即使当它 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它的香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10

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巧妙,写法别致。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如果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主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密感情,那么,课文的最后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1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长市大通镇双柳小学 梁后松

设计理念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故居庭院的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外形和可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长青,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贵之处——能永保香气,显示出樟树的品质。由此让人想到樟树的主人,表达出了人们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因此文章在写法上有借物喻人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依据这一理念,本课设计通过激发、引领阅读期待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品味、体验,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初步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2、辅助课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5个生字,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情感目标:课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两棵树。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复习生字词。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找,圈一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理解含义。(屏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3.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A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B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

4.指导用 “无论……总是……”说话

5、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6指导用 “只要……就……”说话

7.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这是樟树独有的品格的呢?(与其他树木比较)

三、展示资料,品味人物。

1.、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2、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3.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课件)

4.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同桌可以讨论讨论,你读出了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了吗?

5.老师还为同学们搜集到一些国内外友人对宋庆龄的评价。

6.现在小组讨论探究一下,人们来到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

四、拓展延伸,悟写法。

1.课文仅仅在写樟树吗?

2.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3.出示《卜算子 咏梅》《青松》,这是写什么的呢? 4.总结写法,运用于以后的习作。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五、作业设计:

1、收集借物喻人的作品如于谦的《石灰吟》、陈毅的《秋菊》等。

2、课外查阅有关宋庆龄奶奶的小故事,举行一次“我心中的宋奶奶”故事会,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樟树 借物喻人 枝干粗壮 树叶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香气持久 拒虫护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篇12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故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宋庆龄塑像,她手捧鲜花,极目远眺,真是栩栩如生。看着她亲切慈祥的面容,我久久不愿离开。塑像后面是文物馆,别看这文物馆小,可文物可真不少,有她的美国留学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亲笔书信和各国贵宾赠送的礼物等等。这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讲述了宋庆龄光辉的一生。

穿才车库,我们来到她的别墅――一栋红瓦白墙的三层小楼,一楼客厅的墙上挂着徐悲鸿的《双马图》,地上铺着毛泽东送的地毯,一组沙发排放在四周。二楼的卧室里挂着一张宋庆龄和孙中山先生的结婚照,她是那么年轻,充满朝气,在卧室的一侧放着一座古钟,古钟的指针永远的.停在20:18分,这是宋庆龄离开我们的时间。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篇13

宿迁市宿城区屠园实验学校 刘彩霞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中重视有感情朗读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先通过抓重点字词,重点局势,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它的“可贵之处”,再通过交流合作,在出示大量宋庆龄的资料让孩子阅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感受宋庆龄的品质,来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1)指名读。(2)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三行词语。

2、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的词语掌握得非常好,表扬自己一下。3.请同学们再一次美美的读课题。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4.那樟树和故居的主人——宋庆龄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故居,走近樟树看一看吧。

二、重点学文第4—5自然段(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

1.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写樟树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四自然段去看看作者对樟树的描写。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这段文字,(出示)想一想,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文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它们的特点,请将它圈出来。

2、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文中的哪个词写了?(板:蓬蓬勃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3、从哪些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请同学们再次进入课文,默读思考,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4、引导理解学生找出的句子。

A、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1)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板书:枝干粗壮)(2)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评价)

过渡:刚才我们从枝干上看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樟树身上还有什么也是蓬蓬勃勃的?

B、出示:“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这句话给你什么感受?你从那些词感受到的?(“稠密”是说明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充满生机。)你看作者多会形容啊,那么逼真又那么简练的语句写了樟树的(板书:枝繁叶茂)。

(2)(出示樟树叶图)瞧!多美的树叶!谁来将这蓬蓬勃勃的叶子介绍给大家?女生来把它的美读出来吧!

过渡: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生机旺盛的样子是暂时的吗?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 C、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的?(板书:四季常青),四季常青说明了什么?

(2)无论环境怎样,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它们还会在怎样的环境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课件出示:无论

,5、同学们,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恶劣,这两棵樟树总是那么---四季常青。蓬蓬勃勃,你们喜欢这两棵樟树吗?那就让我们用饱满的激情来赞美它们吧。(课件出示,齐读第四自然段。)

6、现在,在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7、是的,多么可爱的樟树啊,(指板书)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它们那美丽的外形是那样惹人喜欢。但是文中仅仅只写了它们的(板书:外在美)吗?我们再往下读课文,用心去体会。

三、品味樟树的“精神”。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句子(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这段话思考一下:樟树的可贵在哪儿?(板书:香气拒虫、永久保持)

3、真是了不起的香气,引读(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怕它十年。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虫类就怕它百年。)句中出现一组关联词,“只要„„就”,能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吗?

4、说得真好,谁来赞赞它的可贵之处?

5、就是这样的两棵樟树,当它枝繁叶茂的时候,它的香气保持不变,即使它枝枯叶落了,它的香气仍然保持——?当它作为木料制成了家具,它的香气还是——?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它的香气依然——?所以虫类都害怕它,不敢靠近它。这就是樟树的——?(板书:可贵之处)

6、文中除了描写樟树,还描写了什么树?谁来读一读描写石榴树的句子?

7、课文既然是描写樟树有香气,能拒虫,为什么还要描写石榴树呢?

8、是啊,这样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对比”。今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

9、(指板书)如果我们前面感受到的是樟树的外形美,那我们现在体会到的就是樟树的——?(板书:内在美)

10、现在,在你的心目中,这又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11、同学们,从你们的回答我听出来了,此时,你们不仅仅是喜爱樟树,更多的是对樟树的敬佩,敬佩它的可贵之处。请你融入这种感情,再次感受一下樟树的可贵之处,美美的读一读这几句话。(课件出示:而樟树本身……)

四、了解树和人的密切关系

1.樟树外形秀美,品质可贵,历来深受人们喜爱。我们文中的樟树更是与众不同,显得尤为高贵。因为它是(引题)。2.想象一下,宋庆龄在樟树下会有哪些活动?交流。

3.这树伴着她生活,伴着她成长,陪她一起快乐,陪她一起思索,难怪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时,宋庆龄说,(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五、感知树与人的共同精神

1.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去世了,她离开我们已经有34年的时间了。可是她曾经住过的地方依然吸引无数崇敬她的人前来瞻仰。(齐读第六自然段。出示课件)

2.我们先来了解宋庆龄。

(出示宋庆龄像介绍)再来了解她光辉灿烂的一生。(宋庆龄生平事迹)

3.几十年来宋庆龄走过了风风雨雨,她不光得到了我们中国人的赞扬,由于她一生致力于世界和平,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的赞美。(配图朗诵)

4、听了这些,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宋奶奶说吧,选择一句说说,用上黑板上的词语。

5.就是这样一位女性,赢得了无数人的崇敬。人们怀念宋庆龄,瞻仰她的故居,可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小组讨论 交流

6.樟树的香气让虫类害怕,一身正气的宋庆龄让敌人害怕。从樟树的身上让我们看出了宋庆龄的正气,因此,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红烛是老师的化身,青松是陈毅爷爷的化身,这樟树就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奶奶;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奶奶。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7、了解宋庆龄樟树奖。

六、总结全文,再读课题和课文。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两棵可贵的樟树,了解了一位伟大的女性。让我们满怀崇敬,饱含激情地再读一次课题。

2、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两棵蓬蓬勃勃,永保香气的樟树。让宋庆龄高贵的品格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七、当堂练习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课外查阅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外在美 枝繁叶茂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香气拒虫

永久保持

可贵之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篇1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胡 净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师:近三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八个字作为题目,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题目,这也是定题目方法之一,我们在以后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准备听写。老师提高一些难度,我一下子读两、三个词,你敢挑战吗?(请一同学上黑板板书)

粗壮 永久保持

稠密 瞻仰

四季常青 枝枯叶落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

3.学习了1~3自然段,回忆一下,有一次,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生齐说)

二、引导质疑,筛选主问题教学

师:爱思考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谁能说说心中的`疑问?

预设: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师:读到这儿的时候,老师也心生疑惑,巧的是,我们不谋而合。(出示问题)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指名读)

3.师:答案就藏在课文的4、5自然段里。听清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5自然段,要求字字入目,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可以读慢一些。

(提醒: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可以图文对照起来学习。)

4.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请同学们静思默想,圈划出相关的词语,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5.巡视后,相机出示某同学学习感悟的过程:(课件)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特点多 长

我来试一试:

同学们,你从句中的“伸”字,感受到了什么?在书上写出来吧。

6.师:不要面面俱到,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标出来,请同学们继续学习。

三、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第一板块:交流樟树的外形美

1.预设:生长特点

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交流。

板书:蓬蓬勃勃

看“蓬”和“勃”这两个字,“蓬”的上面是草字头,“勃”的右边是力量的力。()蓬勃指的是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这“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瞧,当我们把词语叠起来用时,它的意思就更进一层。

这句话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蓬蓬勃勃?

2.预设:外形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品味“伸”和“亮”)

(2)抓特点,“枝干粗壮”,如果它像一个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强壮、健壮。(品味用词的精准)

师:咱们学语文,不光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要去细细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三句话,两个人读,如何分配?

师小结:作者从樟树的枝干写到叶子,再写它的生长特点,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两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吧!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指导背诵。

第二板块:交流樟树的内在美

1.自学提示

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写具体的?

2.这也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重点句,品评

(1)指名读,“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内在的美)

(2)“永久”换个词是“永远、长久”.

(3)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书上是怎样写具体的?

“只要……就……”练习说话。

3.别的树木怎样?(指名读)而樟树的香气使虫类害怕,可以(板书:拒虫)

写法点拨:课文写樟树,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等别的树木?有什么作用?(对比――衬托,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4.朗读指导:大千世界,植物繁多,而唯有樟树,才有这种永恒的香气,令一切害虫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

三、回顾第二个问题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看看主人生活的场景,突出对树的感情。)

四、走近宋庆龄

1.书上有一幅宋庆龄插图,用一个词概括你的印象。

教师指导看图:宋庆龄(美丽、高雅、端庄……外在美,你能透过它美丽的双眼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吗?)

2.看资料。适时启发、点拨:宋庆龄给你什么印象?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3.师:其实,这生命力顽强,具有可贵之处的又何止是这樟树呢,更有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一身正气的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如今,斯人已去,樟树犹在!当人们怀着崇敬之情……(指名读最后一节)

4.“瞻仰”一词读出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对宋庆龄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五、人树合一,品味写法

1.讨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小结写法:在人们的心中,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而是宋庆龄的化身。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这篇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是在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布置作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推荐阅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06-04

上一篇:小班数学说课稿范文下一篇:秘书实务一复习资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