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精选8篇)

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篇1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学生身份及教育资源的双重性、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等特征。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文秘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高职文秘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文秘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一、目前高职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近几年,高职教育教学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的引导下,各类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具体操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然而,在目前的文秘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的文秘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纯的课堂传授方式教学,高职文秘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一些专业教师在高职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文秘学科的“应用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学中难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些院校对当前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文秘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对文秘专业在知识结构的层次与能力结构的侧重点把握不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化程度不高,学校和用人单位在秘书人才的招聘录用方面出现供需不对口的局面。

因此,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必将带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的重新定位和制订, 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分析

众所周知,文秘类等人文学科的实践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就能很好地完成。甚至传统文秘专业学习,如果要寻求职业技能水平的突破,似乎比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文科类专业更难操作。一方面是学校难以给学生提供范围较大的“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让他们去实践、演练,甚至现在我们很难让他们走向市场去亲身感受市场经济管理的规律和市场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秘专业实施的“工学结合”形式,由于种种原因,还停留[1]

在偶尔“走出去,看一看成功企业的做法;请进来,听听专家学者的见解”这一初级阶段。这显然难以达到社会、企业对文秘专业毕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

同时,有人认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要进一步强化“工学结合”的形式,特别要重视“走出去”的校园外的企业参观、实习、顶岗等实践活动。这些对于专业建设来说,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从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在校园外运作形式实施情况看,现实中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等的效果普遍不佳。

其一:企业担心正常的办公室管理活动受到干扰,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其二:相应的办公室管理岗位,不像生产制造环节那样,能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同步实习。从而难以甚至无法实现培养文秘专业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的办文、办会、办事等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办公室管理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的。

其三:能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了解,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亲身实践,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根本上无法解决“工”“学”两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而这种“工”“学”环节间的脱节,毫无疑问,是高职文秘职业教育最大的硬伤。为此,我们认为要寻求“工学结合”形式的突破,必须开始要重视校园内,必须要有改变,要有新思维与创新,才可以突破文秘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创新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境情景化原则

高职文秘专业仿真实训突出模拟实训的高仿真性,环境模拟越真实,实训的效果就越好。环境模拟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办公室工作环境,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的沟通与协调,如其他企业、税务部门、用户等。在仿真秘书实训环境中,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使学生掌握文秘、公关、档案管理及行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程序为主线,将各个办公室管理业务部门、各个秘书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让学生在办文、办会、办事的实训环境中认识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认识企业办公室基于流程的运作与管理模式。这一原则既是由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所要求的,也是秘书工作部门的综合协调性所需要的,更是秘书专业培养目标的开放性所要求的。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互动化原则

文秘专业仿真实训是一个团队协同进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2]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从事秘书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建立以促进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求在文秘专业实训过程中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关活动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相当熟练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能力,能适应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每个岗位的操作结果都会对其他岗位产生影响,即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环节的结果,并最终影响整个实训的效果。因此大家只有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才能实现目标。所以,这种模式不仅具有高度的仿真性,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高职文秘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构建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体系结构

近年来,我们在广泛吸收国外办学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贸易和信息产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强化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培养,初步形成符合当地区域发展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工学结合体系结构表现在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三方面的结构内容上:

1.基础素质能力

基础素质能力,是其他两个能力层次的基础,这里不仅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公共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美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等人文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广泛涉猎与专业有关的人文、历史、法律、礼仪、心理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教学和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形式,把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日后专业发展的后劲。

2.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主要包括秘书理论与实务、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文书与档案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文秘岗位必需和够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包括以汉语、外语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主的基本技能,文书、档案管理、会务等办公室事务处理和公关礼仪能力为主的业务技能,以及摄影(像)、录音、速记、营销等方面的相关技能三个方面,是秘书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

3.专业拓展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职业培训、各类与学生自身爱好和就业前景[3]

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秘书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动态性,是文秘能力结构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文秘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往往是各种素质、能力因素的综合体现,即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学生的眼前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最终形成综合的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对秘书岗位要求和培养目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实训、社会调研、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强化对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秘书专业的必备技能。创新的“工学结合”模式的建立,是解决校园学习与职业实践相脱节和实现有效就业的根本途径。本着“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校企结合、能力培养”的宗旨,先建立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仿真实践教学模式,为最终达成内外兼施的“工学结合“的整体模式,奠定基础。

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对文秘学生的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就要以“ 实际、实用、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的结合,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如,在《秘书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渐进和逐步综合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训比例达到或超过50%,这些课程都建立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使课程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重点实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任务导向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强化学生办文、办会、协调、公关、策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5] [4]

由此可见,传统的“工学结合”传统模式,它只在专业建设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这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工学结合的文秘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一方面,建立各类文秘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实训、会议接待模拟实训、公关沟通情景训练、文书档案模拟训练等实际操作训练,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

用校内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到校内相关行政部门和秘书工作岗位顶岗实践的机会。加强学校和校外实训单位(企业)联系,建立校外职训基地。以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际岗位体验、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应积极探索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和考题设计方面,加大理解性、应用性的考题比例,以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思维创新性等题型设计为主,重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加教师权重的方式,将综合专业知识测试与仿真模拟操作测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接轨,有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 双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要适应以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合格的文秘专业人员,我们认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问题。要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术培训,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争取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参加企业秘书培训,邀请资深商务秘书进行讲座,或参加本省市秘书协会组织的活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秘书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避免闭门造车。

二是完善文秘专业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师资结构,应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人员、同行业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进行秘书实务有关内容的教学与指导,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是在教师队伍中引进鼓励机制,推动教师走出校门承担企业的秘书工作,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融入社会,参与实践,熟悉秘书职业环境,鼓励教师到管理服务一线去寻找课题、参与企业决策、政府咨询,举办讲座等,用其理论服务于社会,并在实践中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总之,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加强工学结合,明显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抗压性、社交能力,从而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6]

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 龚小勇, 包华林.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职教论坛,2007, 6.17-19.[3] 张传军, 崔承琦.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2+1 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6, 12.48-53.[4]何静.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5]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6]王新.文秘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途径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3,(03).【作者简介】陆季春(1966-),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

【备注】原载期刊《文教资料》2010年8月号(下旬刊)

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篇2

结合节日熏陶———品德教育深入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着许许多多的节日, 而这些重要的节日, 蕴含着宝贵的不可估量的教育资源, 因此我们深入挖掘节日教育的价值, 让幼儿从中学会感恩和关爱。

(一) 挖掘节日内涵, 拓展关爱内容

“父亲节”———我们将家长请到幼儿园介绍自己的工作, 使孩子深切体会到家长工作的勤奋与辛苦;“劳动节”———我们带幼儿来到种植园区和阿姨一起择菜, 让孩子知道每天的饭菜是许多叔叔阿姨辛苦劳动的成果;“感恩节”———幼儿为亲人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 表达他们对家人的尊敬和感谢;“植树节”———师生共同为小树浇水, 细心照顾每一棵树宝宝;“过新年”———孩子们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食物喂给小兔子, 并用积木为小兔子建了一个宽敞的家……每一次节日教育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在我们身边有太多关心、关爱我们的人, 而且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动植物也是我们的朋友, 它们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

(二) 巧设节日主题, 萌发关爱意愿

在“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 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浓浓爱意———庆三八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做一次调查了解妈妈: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的属相、爱好、本领等等, 制成图文并茂的表格, 带到幼儿园与伙伴进行交流, 这既让孩子在与同伴介绍妈妈时有了参考的内容, 又进一步增进了对妈妈的尊敬和了解。

做一天“爸妈”感受辛苦:女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在衣服里塞上一个娃娃做一次“大肚妈妈”;男孩子在背上背一个装了物品的小包做一回“海马爸爸”, 一起来体验家长带孩子的辛苦。通过“带着孩子”装扮爸爸、妈妈, 幼儿对家长的辛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更增强了他们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送一份礼物体现关爱:三八节这天, 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人带了5元钱, 来到超市为妈妈选礼物, 虽然钱是妈妈给的, 但是对妈妈的爱却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浓浓爱意———庆三八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洒下“爱的种子”, 让他们亲身体验当对别人付出爱的同时, 自己也能感到无比的快乐。

结合环境渗透———品德教育全面化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 而足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的。为了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将友爱、分享等教育理念隐含在环境创设之中, 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元素来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活动室里布置的“我们都是好朋友”、“有了困难大家帮”等各种暗示性的小图示, 让孩子与环境积极互动;幼儿园外墙上绘出的热情待客的小花猫、彬彬有礼的小鸡、助人为乐的小白兔等形象深深感染着幼儿, 让他们在和谐友爱的心态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注重物质环境创设的同时, 我们还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 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这就要求教师要象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 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 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 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 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行为品质也在逐渐的形成。润物细无声, 我们的幼儿园, 大到整体面貌, 小到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无一不发挥着环境这一“隐性教师”的作用。

结合教学活动———品德教育课程化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我们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设计成幼儿喜欢、易接受的故事、儿歌、歌曲等内容并纳入课程之中, 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孩子的心田。故事《小鸡和小鸭》、《猫医生过河》、《谢谢小猴子》使幼儿知道并学会怎样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歌曲《好孩子》、《讲礼貌的小白兔》让孩子们都能较好地使用“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礼貌用语。在理解数字“1”的概念时, 我启发幼儿学习雷锋叔叔做好事, 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 每天做一件好事, 养成节约一分钱, 一滴水, 一粒米的好习惯。把孩子的视野、心灵带到广阔的大社会、大自然中去寻找“1”, 将数学教育与爱的萌发紧密融合在一起。

结合日常生活———品德教育实用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品德教育是在生活中习得, 并要应用于生活。甜甜的妈妈拿来了蛋糕想请老师、小朋友一起帮孩子庆祝生日, 教师在筹备生日会的同时随机引发了“妈妈辛苦了”的讨论活动, 让孩子在这最开心的一天也别忘了对妈妈说一声“妈妈辛苦了, 妈妈我爱您”。虽然都是自然、未预设的, 但是日复一日的不断积累, 孩子的良好品行便会得以形成和巩固。

结合游戏情境———品德教育轻松化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特别是角色游戏, 幼儿在扮演角色过程中要实现角色转换, 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经验, 从而易习得该角色的行为。为此, 我们尽量创造条件开展了角色游戏活动, 幼儿同其他小朋友一道玩耍, 从而产生了对社会角色的热爱, 学会了劳动者的操作技能, 激发了动手模仿的乐趣, 这些成功的体验, 会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如在“医院”挂号时要有次序的排队, 并学会等待;“家里”来了客人应该礼貌待客, 有了病人要耐心照顾;“超市”与售货员交流要有礼貌……在这些娃娃家、超市、医院等“小社会”里使幼儿从中获得了对社会角色与社会态度的感性认识, 并逐步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处的技能, 使幼儿的社会化行为得到了强化。

结合家园共育———品德教育一致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 如果家庭、社会没有以同样的规范来要求幼儿, 那之间就会出现教育断层。为了使孩子的品德教育不流于形式, 我园首先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其次, 各班通过家园联系栏、家长园地, 展示各班的“文明宝宝”、“优秀家长”, 并及时推广家长的品德教育经验。此外, 我园还开展了“小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我为社区献力量”等实践活动:将社区的孩子“请进来”, 和我园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 使幼儿学会应该怎样照顾客人;让我们的孩子“走出去”, 带着对老人的一份敬爱探望孤寡老人, 给老人带去关爱和快乐;争做“环保小卫士”, 来到社区小花园, 把这里的废纸、包装袋等杂物清扫干净……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行, 而且也鞭策着我们每一个成人要身先士卒、作好表率。

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篇3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能人才,必须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走工学结合之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我们创建示范性高职高专的必由之路,只有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才能够走在前头,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先锋。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开始尝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了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至今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工学结合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我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结合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行业专家、权威和专业教师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确定本专业学生的主要技术岗位,一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企业岗位(群),对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四大能力(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行业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一教双证”。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企业岗位与学校教学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融合,与企业深度合作,挖掘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的潜力,创新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入学后,首先在校完成0.5学年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第二学期再进企业完成2周的的实习,吸收企业现场专业和行业相关知识技能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后续特定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最后回到企业顶岗工作,完成最终的综合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校企业合作的带薪顶岗实习,岗位技能考核的标准,以及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工学结合

依据企业人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专业根据办学定位,明确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本专业各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制定的各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经组成合理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并修改后再组织实施,确保了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每年的校企合作及有针对性的调研,会根据需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时效性。

三、校企合作中体现工学结合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和建设,合作开发教材、课程、培训师资、共建实训基地,促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二是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三是采取“企业冠名办班”、“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模式,将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及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四是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和企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基地,将校外实训基地建成具有校企深度融合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五是构建由职业特定能力标准、核心能力标准、行业通用能力标准、跨行业能力标准四个模块构成的质量标准体系,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考核;六是广泛开展合作技术创新,校企共同努力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竞争力;七是建立校企人员互派机制和考评机制;教师到企业锻炼,帮助企业解决一般性的技术难题,由企业考评,与此同时,学校提高兼职教师(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的比例,鼓励企业技术人员进校讲课并给予课酬奖励等政策,让专业教师、学生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企业生产一线真正融为一体。八是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校企合作育人。

加强合作模式研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在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模式、制度、路径选择、运作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的深层思考与探索,认真分析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全方位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教育中体现工学结合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加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组织、训练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尤其是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

五、“双师”培养体现工学结合

以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工程师以上职称作为衡量标准,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本专业深度合作相关企业,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此外,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或者经个人申请,还经常安排专业教师到行业和企业中去从事相关技术服务、培训、共同研发等工作,在更新自己的行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联系,促使校企合作开发的纵深发展。

为了充分对接行业企业的一线生产实际,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确保所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本专业还通过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发现并聘请一批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技能扎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品质的企业技术人员及兄弟院校的资深教师为兼职兼课教师,在此基础上,选拔和聘用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成为兼职教师队伍的核心骨干。

六、“双证”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设计中体现工学结合

在建设课程体系时,引入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四类能力,借助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真正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对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内涵上的涵盖关系或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即既涵盖职业标准,又高于职业标准。此外,为保证“双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开发课程时邀请部分知名业内企业的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开发,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为课程内容,从而保证课程分析的准确性与课程结构组建的科学性,保证课程开发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保证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除了专业方向课的构建过程融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专业平台课体系构建及课程内容要求也适当融入相应的职业标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同时,兼顾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并不是涵盖所有的某行业的相关职业标准,而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企业及学生反馈,有针对性地覆盖相应的职业标准,确保学校办学宗旨的实现。

在教学模式上,大力开展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改革,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项目式课程,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于其中,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之间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完成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目标。课程的实施既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关注职业经验的积累,以及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等诸多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2]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3]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4):20-22.

[4] 秦永乐,何新洲.测绘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39-41.

[5] 许利民,张连生.浅谈工学结合[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4):66-69.

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篇4

灵宝市朱阳镇第一小学 胡立军

自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我校以“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构建师生共同成长课堂”为课改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为核心,积极探索课改新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并把学习时间、思考机会、说讲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高效学习。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实验研究,目前形成了比较成熟、全体师生满意和专家认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现就教学模式的名称、操作办法以及实践效果作以简单说明。

一、模式理念: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二、模式名称: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本流程:

课前预习、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拓展、达标检测。

四、操作办法:

(一)六环施教,当堂见效。

1、课前预习,初步理解。

课前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新课内容,了解重点,发现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课前预习是基础,教师要从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明确目标就是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

3、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合作探究,即教师通过口述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由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然后,学生再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为展示交流做准备。

4、展示交流,收获成功。

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展示课前预习、小组合作环节的学习成果。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和探究的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5、巩固拓展,迁移提升。

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6、达标检测,查漏补缺。

教师以试题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的六个环节都是围绕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进行设计的。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精讲、精练、精点,发挥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点拨”作用,施展“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至关重要。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这也是任课教师要多下功夫进行研究的课题。

(二)乐学精导,堂堂高效。

学导结合就是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中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

1、学生“乐学”。

“乐学”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动的学习、科学的学习。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让学生“乐学”: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景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好习惯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习活动,除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外,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还取决于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习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变成自身的自觉行为,用不着老师的督促。这应该说是学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有经验的教师经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3)给学生人人提供展示的机会。课堂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示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4)构建师生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它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以现在,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简单地说,一要信任学生,二要赏识学生,三要和学生交朋友。做到了这三点,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就会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从而营造出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也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新的课程观倡导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类型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多个视角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摈弃用一把一尺衡量学生的做法。

2、教师“精导”。

“精导”就是教师的教要适时、适度的精确讲解和点拨,恰当、必要的追问和调控,中肯、有效的评价和鼓励。在导的过程中应做到三点:

(1)以学定导。教师的引导要把握一定的尺度,要在学生自学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引导的广度和深度的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要做到: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要暗示。

(2)顺学而导。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堂生成,抓住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发挥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的点拨作用,施展“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

(3)学导结合。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要“导”知识,更重要的是“导”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安排上,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着眼点,做到教材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过程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实验让学生做,习题让学生练,结论让学生下。要清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帮助,只在学生不知道、不清楚、不理解的盲点、疑点和难点上进行释疑点拨,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手。

总之,“乐学”、“精导”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师只有长期在课堂上坚持“乐学”、“精导”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知识当堂学会、技能当堂掌握、问题当堂解决、训练当堂完成”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境界。

五、课改效果:

通过一年多的课改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去。通过课改发现,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向“打成一片”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些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单师型向综合型教师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与此同时,教学方法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而是用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2、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会学”。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在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课改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篇5

“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 [1]顶岗实习是实践证明了的高职院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是高职教学由校内向企业岗位延伸的必要过程,是高职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高职生就业的过渡期和准备期,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实验、实训、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关键环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推行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在教育部2008年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对顶岗实习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顶岗实习覆盖率高;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不管是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角度,还是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要求角度,还是迎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需要角度,高职院校都必须认真落实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在实践中探索顶岗实习有效的管理模式。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多年来扎实推进顶岗实习工作,全员参与,校企合作、规范管理,探索并形成了“五步骤三结合”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所谓“五步骤”,是指顶岗实习规划为五个步骤或五个阶段:宣传动员、找岗、定岗、巡岗、总结表彰;“三结合”是指: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校、企业、学生、网络多重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1.五步骤——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我们将为期六个多月的顶岗实习分为五个阶段(或五个步骤),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全员参与、校企合作、齐心协力完成阶段任务。

1.1宣传动员

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地落实到位,关键之一在于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顶岗实习观念,形成了正确的顶岗实习态度。宣传教育阶段的重点就是解决学生的观念和态度问题。为此,我们在学生离校实习前一个半月就开展了顶岗实习宣传动员工作。我们成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宣传教育工作小组,干部、专业研究室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共同参与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拟定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分专业着重抓好四个层面的宣传教育。

一是院系层面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前的就业形势、顶岗实习及其目的意义、顶岗实习观念与态度等方面,以讲座的形式进行。通过教育,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的压力,正确认识顶岗实习,认真对待顶岗实习,积极参与顶岗实习,努力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二是教务科层面的教育。围绕顶岗实习工作方案进行宣讲,重点讲解顶岗实习的规划、管理、任务与考评办法。让学生了解顶岗实习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管理措施,明确顶岗实习各方责任、义务和权利,明确实习的任务及实习成绩的考评办法,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方法教育。三是研究室层面的教育。围绕专业顶岗实习大纲、实习任务书和毕业设计要求进行宣讲,重点讲解专业顶岗实习的具体任务及任务书的填写要求、毕业设计相关要求等。四是企业教育。邀请顶岗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来校为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为顺利进驻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找岗

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地落实到位,关键之二在于能否找到数量充裕、专业对口、技术含量适宜的实习岗位,也就是说,联系到的实习岗位要大于实习学生人数,有选择余地,并且尽量做到岗位与专业对口、岗位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保证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在找岗阶段,重点解决的就顶岗实习岗位问题。在找岗阶段,我们重点瞄准实习基地、本地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三类企业单位为学生联系顶岗实习岗位。

首先是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教师挂职锻炼、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还可以增强劳动观念、岗位意识、纪律意识和职业素质。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首次提到了顶岗实习覆盖率的概念,顶岗实习覆盖率是指落实顶岗实习的专业数比例和落实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比例,它客观地反映了高职院校对待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的落实程

度[3]。提高顶岗实习覆盖率的根本措施是建立一批数量足够、合作稳定、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高职院校与校外实习基地大多签订有合作协议,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将更有质量保障。多年来我们在本地和外地都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6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其次是本地企业。高职院校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本地企业寻找顶岗实习岗位,既是现实必需,也是长远需要。我们与本地企业,特别是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顶岗实习是其中重要的合作内容),为学生在本地顶岗实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最后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岗位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人才需求旺盛。为满足学生实习、就业的多元需求,我们在经济发达地区也为学生找到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

除了学院出面为学生寻找实习岗位之外,我们也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主联系实习岗位,只是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岗位要通过一定的审查程序方能认可。

1.3定岗

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地落实到位,关键之三在于“人岗匹配”,即每个学生都有确定的、较满意的实习岗位。在定岗阶段,我们采取企业招聘、学院推荐、学生自主联系三种方式确定每位学生实习岗位。对于企业有明确招聘计划(用工需求)的岗位,我们依据企业招聘的方式确定顶岗实习的学生;对于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岗位,我们通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后,派遣学生到岗;其他情况,我们采取学院推荐的方式派遣学生到岗。在定岗阶段,我们既充分尊重企业和学生的愿望,同时也综合考虑专业对口等相关问题,为顶岗实习稳定提供保障。

1.4巡岗

顶岗实习为期半年以上,保证顶岗实习效果和质量关键在于管理,也就是第四个阶段——巡岗阶段。在巡岗阶段,我们着重加强了管理队伍和管理组织建设,健全顶岗实习考评体系,加强过程考评。

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采取兼职管理人员(干部、研究室主任)与专职指导教师相结合、学院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相结合(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等办法,组建了管理队伍。管理组织建设方面,我们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实习指导小组,以及学生实习自治组织三级管理组织,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实习指导小组、学生实习自我管理组织按实习区域或集中实习单位分别建立。我们还通过QQ群等网络手段,加强对分散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我们建立了一套校企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考评体系,从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为保证顶岗实习效果和科学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提供依据。

1.5总结表彰

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最后的总结表彰阶段。每年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我们都要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同时,对实习期间涌现出的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2.三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效益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就业是密切相关的,统筹兼顾三者关系,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益,也是顶岗实习管理中应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2.1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衔接

顶岗实习是就业的过渡期和准备期,两者密不可分。在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根据实习与就业的相关性,我们把顶岗实习分为三种类型:就业式顶岗实习、准就业式顶岗实习和学习式顶岗实习。所谓就业式顶岗实习,就是企业有用工计划,并按规定的招聘程序招聘与用工计划等额的学生到岗位工作,学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实习期结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所谓准就业式顶岗实习,就是企业有用工计划,并按规定的招聘程序招聘大于用工计划数的学生到岗位工作,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对学生再进行考察筛选,顶岗实习结束后确定正式录用学生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淘汰的学生重新寻找就业岗位;所谓学习式顶岗实习,就是企业没有用工需要,但愿意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供学生学习,学生顶岗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顶岗实习,采用了不同的管理办法。

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式顶岗实习和准就业式顶岗实习所占的比例在80%以上,这为我们后期做好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习式顶岗实习所占比例不大,并且实习岗位一般都

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学生通过半年的学习,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2.2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融通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基础上,结合生产、管理、服务工作实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过程,其成果形式多样,主要有论文、报告、产品等。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一样,都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学生毕业前期必须完成的重要学习任务。为了统筹两者关系,我们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一起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进行,要求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岗位工作实际做毕业设计,没有给学生另外安排专门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我们要求学生在到岗的一个月内提交毕业设计选题,选题可以涉及岗位生产技术革新、设备与工艺改选等方方面面,在得到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审查同意后,在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4]

通过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做毕业设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以往抄袭、低劣的论文大大减少。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融通,既使学生“学以致用”,又使学生“用以促学”;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2.3学校、企业、学生、网络多重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顶岗实习具有别于其它教学活动的特点:打破了原有班级建制、学生分散到多家企业、围绕企业生产进行组织、校企共管等。其管理与评价难度相当大,若不加强管理与考评,必然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效果。我们在集中实习的单位(实习学生人数在5人以上)都成立了三级管理组织:校企干部参与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校企指导教师参与的实习指导小组(双导师制)和实习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加强对实习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安全管理,为顶岗实习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我们通过QQ群等网络手段加强管理,每个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QQ群,方便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与沟通。在顶岗实习评价方面,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加大企业评价的权重,共同实施评价。评价结果做为企业为学生出具《工作经历证明》、评选优秀实习生、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事实证明,多重管理与评价相结合,有力地保障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益。

3.结语

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篇6

索运用

□ 王爱霞

“六模块”是指:读读写写———积累语言 模块;整体感知———自学质疑模块;自主探 究———以读促悟模块;拓展延伸———提升主 题模块;联系实际———巩固生成模块;矫正 反馈———快乐作业模块。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依据课 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 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读读写写·积累 语言、整体感知·自学质疑、自主探究·以读 促悟、拓展延伸·提升主题、联系实际·巩固 生成、矫正反馈·快乐作业六模块。建构促进 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 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 展的课堂。读读写写———积累语言模块

新课标提出:低年级的学生每节课都要 认字读词写字,巩固基础知识。因而第一模 块设计:读读写写·积累语言,一方面可以检 查生字词语的预习,另一方面可以积累相关 的语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授课前的预习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期待老师释疑的心理,这 种“需求”心理正是为新知识的教学创设了 有利的前提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预习的是否充分将直接 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 预习的方法,指导他们每天进行有效的预习。首先是课前的整体把握。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 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 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这样,我 们就对整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 面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 纵深的阅读理解。其次,要求学生能利用资 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是课前 预习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让学生更充 分地把握课文,了解文章的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主旨。再次,就是 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最 后,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基本解决 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整体感知———自学质疑模块

本模块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对整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 了解,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 不理解的问题,质疑问难,然后老师梳理重 要问题,围绕问题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有意义的阅读 教学,就需要基于文本构建起一个共同的对 话主题,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这个主 题,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我觉得应该在学 生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围绕问题,对照文本,由文本升华 到主题思想,渐次解析。自主探究———以读促悟模块

3.1 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本环节是让学生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要主动协助 基础差的同学,再根据课文内容创建角色的 互动。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展示平台。在互相交流活动中,不同层次学生的技 能都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同 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精 神。而且通过小组讨论,对于基础性的问题,学困生在基础好的同学的帮助下一般都能 自己解决。

3.2 成果展示,检测评价。学习目标达到与 否只有通过检测才知道,检测的方式可以是 测试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成就感则成 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学困生一般处于 教学边缘,容易被教师冷落,这时如果给予 适当的赞扬,就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自信心。各小组汇报合作成果,同时提 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3 师生互动,探究质疑。本环节要选择具 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 探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 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 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互动探究问题的 选择,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 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是选择学 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 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 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拓展延伸———提升主题模块

古诗文经典诵读是我校打造书香校园 一直以来的特色,同时古诗文经典诵读也是 对主题的拓展,以一篇带多篇,引导课外阅 读实践,不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 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浓浓的情感沉潜 心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联系实际———巩固生成模块

本环节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 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 性和有效性。在此环节,对学困生的辅导工 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 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

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如能通过当 堂提问、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等及时纠正学 生的错误,则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良好的反馈和矫正不 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等哪方面 来看,都是一个不断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 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过程;而 不良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 的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反馈与矫正要落 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 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 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矫正反馈———快乐作业模块

本环节要完成巩固案中的习题,及时巩 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 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的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 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 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 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对于学生而 言,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要遵循循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序渐进的 方法,进行阶梯式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第一小学

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篇7

一、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于校企双方都具有深远的意义[1]。

(一)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走“工学结合”之路,不仅能够解决贴近问题,更能够解决融合问题。职业教育所做的教育,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为一体,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以及整体的教育,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岗位变动连在一起。走“工学结合”之路,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到真正的技能。实现了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领略了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经历了学徒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不断转换,高职教育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职业人才。走“工学结合”之路,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业进步,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渠道选择。

(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赢得就业机会

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通过工学结合,首先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由于用人单位在录用新员工时,都希望求职者在特定的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而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半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让他们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特定的岗位工作,就使他们具备了用人单位在录用新员工时所需要的工作经历。其次,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由于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能够增加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能够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又能够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并有助于部分毕业生留在顶岗实习岗位上直接就业。

(三)工学结合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社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从人才市场提供的需求信息来看,目前企业等用人单位最紧缺的是高技能人才。而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首先企业可以获得符合自己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由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一般都通过学生报名,企业面试,然后择优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企业派技术或业务骨干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考察,从而有利于挑选到适合的人才,减少了培养成本。其次,可以缓解企业用工紧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压力。由于学生在校已经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综合素质要好于企业普通员工,为培养以后的企业骨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工学结合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发展还很不平衡,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与学校目标不一,难以深层合作

由于多数企业领导不能以战略的眼光认识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提及教育便认为是学校的事情,与企业关系不大,企业除了在人力资源需求方面有求于学校外,其他方面对职业院校基本没有依赖,因而往往把支持教育、校企合作当做负担。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不愿意在教育上牺牲时间和效益,从而导致学生下厂实习进门难、收费高、动手少,担心影响生产,请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改活动也担心要出钱、耗时间。因此,目前成立的各种职教集团只是松散型的组建模式,无论是人、财、物,还是法人资格、隶属关系等均保持独立不变,在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等多方面动力机制不强,还无法实现真实意义上的深度合作[2]。

(二)校企合作缺乏政策和制度支持

目前看,校企合作中似乎得利最大、热情最高的是学校,除了极少数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外,没有直接的利益,多数企业决不会积极参与。对校企合作问题由于一方面学校很难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又缺乏具体的环境支持,虽然有《教育法》等法律条文对企业的宏观要求,但没有落实到操作层面,因而对企业没有任何实际约束力。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某些方面虽然可以互惠互利,但在参与教育上企业责权不清,又没有具体法律条文指导,深化校企合作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工学之间相互脱节

一是“学”与“工”的脱节,具体表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岗位能力分析,还没有针对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基本环节、操作内容、具体步骤等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校内学习内容与校外实际工作的脱节。二是“工”与“学”的脱节,表现为学生在企业实训中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关联度不大,有的甚至毫无关联,或者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只是所学专业中某一项技能的简单重复,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养和指导,无法使学生做到“学”的认知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偏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和目的。

(四)实训管理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一是组织不到位。院校与企业之间还没有共同成立实训管理机构,校企双方在实训安排、实训指导、过程监控、效果考核等方面的分工与协作、职责与权利仍然不够明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二是制度不到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训管理制度,但普遍存在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不够具体,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实训流于形式,达不到工学结合的目的。三是指导不到位。由于校企双方都尚未形成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使得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指导处于比较盲目、不够规范,甚至放任自流的状态。四是监控不到位。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在实训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和量化标准,实训质量如何监控,实训效果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规定仍较薄弱,导致对实训过程和结果的监控不同程度地出现失控现象,有的甚至出现“放羊式”的实训,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效果。

三、解决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必须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立法明确企业承担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修订《企业法》或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参与教育的具体内容、形式、时间等要求,企业与职业院校联系合作的组织机构,企业参与教育的监督、考核、评价、管理规范等。通过立法把企业纳入承担教育责任的队伍之列,在全社会形成“对教育的投入不是资金消耗,而是资金增值”的共识,形成全面支持教育、适应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政策支持减免企业参与教育的税收

对企业参与教育提要求的同时,在政策上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企业对教育的投入、对职业院校设备条件的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企业人员参与职业院校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均由职业院校、相关部门认定后按一定方法折算成税收减免,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得到实惠,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的热情。

(三)加强教学改革,加大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力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中,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确保工与学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3]。首先,要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在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确定胜任这些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针对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确保所学课程与工作要求全面接轨。其次,要以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重新构建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基本环节、操作内容、具体步骤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与企业专家联合编写教材,确保所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全面接轨。

(四)加强实训管理,加大实训过程与结果的监控力度

为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效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首先,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联合成立实训管理机构,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管理责任,共同研究制订实训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应制定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实训管理文件,明确各阶段实训的具体项目、内容、步骤、要达到的标准以及实训过程的管理、监控和考核的具体办法。

摘要: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一次重要变革,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分析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实效基础上,提出了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详细分析了问题出现的根源,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贺武华,廖明岚.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观念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篇8

关键词:改革与探索 工学结合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37-01

多年来中国高职教育从刚刚起步的阶段到现在高职教育改革纷纷兴起。各大院校还没有一个很健全的课程设置模式,构成了压缩饼干式的教育模式,加上高职教育院校数量大规模增加,学生的基础功底越来越差,所以改革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 高职院校的状况

16年前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到现在的今天,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处于快速发展的几年。这种新型模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传统学制变革的重大成果,随着人才的输出和对高职院校学生全方位的验证,总结出了很多的症结所在,反馈出了很多现与现代社会相关联不合理的规范。(1)高职院校招生的规模和办学条件不相吻合。刚起步时,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不足,相比其他院校相对落后,管理部门为了助力高等教育,扩大高职院校的规模,这就导致了院校规模和条件不匹配。(2)老师队伍不够强大。学生的培养直接决定了教师的素质问题,高职院校注重人才的输入,忽略了老师队伍的壮大。

2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初探

高职教育取得了小小的辉煌的同时,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可行性方案,就是地方和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叫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质是生产和学习的结合,生产和学习联合教育人才,利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很好的结合起来。工学结合的特点:(1)学生学校学习和走进社会进入企业实践相交替,学习和实践紧密的结合。(2)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走进企业实践,企业也就是说参与了培育人才的过程。

工学结合在实践运用当中表现出了很重要的环节,具有很大的探索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提早去接触社会,了解企业与学校的不同。(2)工学结合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及时更新改革。避免了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教育内容不太符合当地企业的很大的问题,教学方法跟不上教学理念,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导致学生职业专业能力不强,进入企业学生才能抛开理论,实践中掌握技能,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找到了教学改革的正確定向。(3)工学结合可以让企业了解高职院校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了解职业教育,学生在企业工作,企业根据对高职院校的了解,可以给学生一对一的专业岗位,这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迎来自己胜利的果实。(4)工学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调节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在实际岗位上锻炼,教师的行为也是在做“工教结合”促进自己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 高职工学结合实习模式探索

3.1 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体系

高职教育在很多教学模式中,有一种模式就是工学交替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制定有利于高职工学发展的方案,学生根据工学结合到企业根据自己的专业实习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在企业实践与在校就读相互结合,让学生学和用紧紧地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的员工,在顶岗工作的前提下,企业会给学生顶岗实习的劳动报酬。由于顶岗实习会在不同的学期中进行安排,实习内容也不同,实习过程中的要求也不统一,所以,这是学生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的过程。

3.2 工学结合和企业实践的关系

工学结合和企业实践都是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都是一学校和企业的相互合作作为发展平台,工学结合与企业实践的实施代表了学校和企业合作历程的深度,它是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期合作持续发展的机制问题。工学结合和企业实习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体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企业为中心对象,合理安排“工程”和“学程”使两者能够很好的想结合,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顺利进入生涯的规划当中,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在自己的就业岗位上长期持续发发展。

4 高职工学交替的改革

积极推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中深层次的理论,企业专业实践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力的教学模式。高职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不论是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还是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出发来看,这样的改革确实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改革模式。

指导就业,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最主要的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质量观。为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一切高职工学的改革都应当围绕着教学改革这个核心进行,当前在中国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根据高职教育改革目标:(1)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及时调整设置和专业。围绕培养高素质适应性人才。(2)强化实践教学,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实训基地的建设,多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3)要与支柱产业相结合的同时来调整高职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学校的改革要以社会作为参照物为基本点,要更新学校不完善结构框架,使教育结构与企业结构对口,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从这样的改革来看,高职教育必然提供多种选择,满足院校发展的教育。

5 结语

高职工学是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所承担的职业工作任务,高职院校只有营造职业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上述人才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教育改革随时都在改变着,在教育改革中,还要根据具体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教育,还要不断的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刘连龙.高职体育教学中结合工学培养学生性格的研究[J].体育时空,2013(7):82.

[2]郑若玲,朱贺玲.我国高职招生变迁与未来发展方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3):41-46.

上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下一篇:做好自己参考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