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精选8篇)

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篇1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扶持农业经济的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总量迅速增加,规范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绩效已成为各级政府和财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5个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农业和农村问题。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次强调在政策和资金上要向农业倾斜。农业财政政策的扶持和支农专项资金的投入,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就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州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近年来,巴州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精神,在上级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强化了支农资金的管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至2008年3年来,我州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追加专项)累计支出37694.5万元,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业科技推广、农牧民培训、农业产业化、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良种补贴、灾害救助等方面。农业科支农专项资金支出情况是:2006年合计支出8522.6万元,主要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601.9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151.2万元,畜牧业专项374.8万元,农业生产专项1288.7万元,水利专项956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50万元。2007年合计支出13422.6万元,主要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5434.5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090.8万元,畜牧业专项2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3828.3万元,水利专项2648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25万元。2008年合计支出15749.3万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8645.5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733万元,畜牧业专项76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2296.8万元,水利专项2287.4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017万元。

从以上所列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比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57.49%。2008年比2007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17.33%。从增长内容看,支持林业、畜牧、农业生产和改善水利设施和自然灾害救助的资金逐年加大,尤其是各种农业补贴资金,近两年增和幅度较大。通过支农资金的有效投入,使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渐覆盖到农村,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享受到了切实的实惠。总体来讲,财政支农资金在以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水利基础设施居农业基础产业地位,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发展的超前性。为缓解我州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的矛盾,3年来我州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集中“以工代赈、节水灌溉、防汛岁修、桥涵建设”等水利项目资金5891万元,支持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节水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落实了各项补贴政策,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

积极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落实农作物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和实施棉花良种推广,及时拨付补贴资金,确保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2006-2008年,我州共落实粮食补贴资金9650.4万元,累计补贴小麦面积130.75万亩;落实棉花良种补贴2549.7万元,累计补贴面积169.98万亩,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3、稳步推进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加快林果产业发展

按照自治州提出“百万亩香梨、20万亩葡萄、20万亩红枣、20万亩杏”的建设目标,近五年来全州林果业以年均10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大力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天然林保护工程。2007年林果总产值超过7.62亿元,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来自干鲜果品的收入超过744.8元,比上年增加155.8元左右。

4、加快了畜牧业各项资金投入,克服了动物疫病、自然灾害等困难,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

2006-2008年共落实畜牧业专项投资1440.4 万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州畜牧业生产进展较为顺利,到2007年底,牲畜存栏309.03万头,年出栏牲畜322万头,肉类总产量9.7万吨,奶类总产量7.1万吨,禽蛋总产量1.2万吨,畜牧业产值20.5亿元,畜牧业在农牧民人均增收中的贡献份额100元以上。

5、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工作

2006-2008年全州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00万元,对25匹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进行了补贴,补贴拖拉机1698台,配套农机具3592台,使农业机械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到2007年底,全州拥有各类拖拉机41802台,配套农机具75834台架,全州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70%的疆内较高水平。

二、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分配、轻管理”和资金管理不科学的问题长久存在

各县市、单位争取项目和资金的积极性很高,但资金到位后重视支出轻视管理。不重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较普遍存在,尤其是随着资金量的快速增加,财政各项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查处不严,个别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给财政后期管理和检查验收带来了困难。财政内部和资金使用单位缺乏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资金监管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存在。在资金管理上,项目资金迟迟不到位,配套资金未作安排或安排不足,资金使用“撒胡椒面”和截留、滞留、占压,拨付不及时的问题依然存在。

2、项目申报程序不够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项目申报时间过长,部分支农项目因此贻误了最佳实施时机;财政资金再分配透明度不高。在申报支农项目时,往往是部门说了算,财政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在项目管理上,事前立项不严格,论证不充分,项目申报计划和实施方案缺乏可行性。在实施中擅自变更、调整项目计划,项目竣工验收不及时,致使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3、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少数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没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制度,农口部门在安排使用时弹性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如林果业发展资金、地方苗圃建设资金、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等。还有一些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已经过时,不符合客观实际。

4、监督管理不到位

随着社会发展,财政性项目资金规模越来越大,项目个数越来越多,但是监督力量未随着财政性项目数量和投资数额实行同步增长。目前,我州对财政支农资金中的违规违纪处罚偏轻。对部分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人和事,未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从某些方面方便了个别单位和个人心存侥幸,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现象屡有发生。

5、资金配套政策过多,基层难以落实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政策,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而我州大多县财政困难,没有多少财力支持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根本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但为了争取上级项目,造成了“虚假配套”和“烂尾”工程,既降低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又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6、有财政多个部门管理支农资金的问题

财政内部存在着多个部门安排同一个项目和同一个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部分项目和投资交叉重复。在项目管理上部门之间出现了越位和缺位。有的项目资金重复安排而被挪作他用,降低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想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必须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要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应当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健全制度为手段,力求将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和谐统一,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深化财政改革,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在农村基层单位深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乡财县管改革。通过各项财政改革,公开财政资金的管理,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牧区。

2、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实现支农资金的整合 农业投资项目要归口安排,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能,划清各主管部门所负责规划和管理的农业投资项目的范围、内容,确保各部门申报的项目不交叉、不重复。财政部门安排的支农资金,由财政部门牵头、协调和管理,要扩大财政投入规模,创新管理模式。

按照“存量优化,增量调节,预算内外统筹,跨部门整合”的原则,归并支农项目,对支农专项资金实行跨部门、跨级次整合,集中财力、形成合力、捆绑使用,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资金整合要由财政部门负责对各主管部门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查,及时综合,划分归口,对交叉、重复的项目予以调整;其次,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要科学合理。要很好地采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投入方式,如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政府财政要采取无偿直接投入的方式;其他领域的投入,财政可采取有偿补贴、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组织相关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村各级干部深入村社广泛宣传,征求规划建议和意见,开展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提高项目规划过程的民主决策水平,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07年,我州焉耆县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重点支持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红色产业,对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项目资金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整合支农资金8624.8万元,用于重点项目、主导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建立项目库,突出支农资金投入重点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库,进一步完善支农项目的论证和专家评审制度,要区分轻重缓急,把投入重点放在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公共项目上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放在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和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上。在农口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别建立分类项目库,经过评审协商后,比较好的项目选入项目库。对上级要求上报的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筛选上报,确保上报项目质量。在建立项目库时,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利、交通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教育、卫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生态建设项目和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申报,使项目与项目之间相互配套,并集中投向重点支柱产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民本等方面,充分发挥所有财政性项目资金应有的效益。

4、坚持多元化投入,完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5、支农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

为解决预算确定的时间与农时的矛盾,保证冬春季节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在当年财政预算未经人代会批准前,应于上年末以前加大预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力度,保证与春耕生产有关的支农资金及时到位。财政预算批准后,要按法定时限批复部门预算,提前部门预算编制时间,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细化项目预算,以便预算批复后及时下达项目资金,加快支农支出进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地区,支农资金要实行集中支付,防止资金的挤占或挪用。

6、规范支农资金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主要通过发布项目指南,指导项目申报,规范评审、立项、投资以及绩效评价程序和办法,使项目资金安排做到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要进一步改进资金分配办法,提高支农资金分配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要下放项目审批权限,严格资金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要按照“先规范、后运作”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全面推开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积极推行专家评审、张榜公示、招标投标、委托中介审计等方式,把各项支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村、落实给农民,真正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各项资金不流失,确保专款专用,使支农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7、加强监督检查,实行绩效评价

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篇2

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加快实现支出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精细化”管理转变。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逐步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 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评价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引言

1. 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内涵

绩效管理, 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管理, 属于逆向式管理模式。财政资金绩效管理, 其核心是主张政府预算必须与政府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 强调以政府职能的整体目标为导向, 用绩效目标作为约束手段, 以责任换管理自由, 在强调高层机构对支出总量进行控制的同时, 将自由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赋予了中、低层管理者, 在预算制度中实现了政策 (目标与结果) 与管理 (产出和激励) 的有机融合。

2.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发展情况

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加快实现支出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精细化”管理转变。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逐步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 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评价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在北京市推行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自2003年开始试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2年来不断强化绩效理念, 创新工作思路, 完善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各项工作, 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北京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模式。

1.财政资金评价规模不断扩大, 部门预算绩效全过程跟踪的覆盖面有待持续扩大

北京市2003年开始以市级事业单位财政支出项目为突破口时点绩效考评工作。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成立了绩效评价处和绩效考评中心, 负责统一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考评工作,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始快速发展, 2010年首次实现绩效评价工作在市级部门的全覆盖。至2014年北京市级财政支出纳入绩效评价规模为541.6亿元, 绩效评价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部门全过程绩效跟踪工作, 目前正处于逐级试点过程中, 未能达到市级部门的全覆盖, 绩效部门管理工作尚存在空白点。

2.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但尚未建立起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 北京市自2004年起步的初步规范阶段, 发布指导北京市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从制度上规范了全市财政绩效评价工作。2011年是北京市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的关键年, 形成了“一个意见、两个办法、一个试点方案”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至此,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雏形初现。

但是从整体来看, 一系列暂行办法及实施细节的发布存在时间差, 另外从操作层面部分细节规范尚存在空白, 文件细节需要梳理。

3. 评价类型不断创新, 但尚未将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作为法定业务进行常态化管理

从实施主体看, 北京市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分为财政绩效评价和部门自行组织的绩效评价。从项目类型来看, 预算绩效评价又分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再评价, 其中项目绩效评价主要针对项目支出, 包括一般性项目绩效评价和大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此外, 北京市还创新性地开拓了事前评估和全过程跟踪业务。通过这样一系列业务的展开, 将财政资金从事后拓展到事前和事中, 形成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闭环机制, 将评价的作用落到实处。

从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时点看, 北京市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跟踪及事后评价, 其中事中跟踪主要以全过程跟踪的形式展开。从发展趋势上看, 由于事前评价的结果应用更为直接、事中跟踪能达到实施过程中对问题的修正及调整, 都是通过监督环节的前移, 更大程度地保障资金的使用效果, 所以事前评价、事中跟踪在整体工作中逐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绩效评价工作的类型看, 北京市的绩效评价工作基本达成了闭环原则, 能够覆盖预算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但是, 由于各类型的绩效工作逐年在试点推进, 并逐年在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规则, 缺少法律方面的实施依据, 各类绩效工作目前仍未包含在部门资金管理常态工作内容之内。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亦缺乏法定的依据。

4. 不同行业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但指标体系框架粗放, 评价结果可比性有待提高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判断标准, 是衡量、监测和评价部门 (单位) 预算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重要技术手段。2006年, 北京市初步建立了由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2012年对相关指标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调整涉及整体架构及权重, 使绩效得分在整体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超过50%, 形成了涵盖3个层次、11个类别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 目前的绩效指标体系仍然停留在试点阶段, 指标体系的框架粗放, 各评价组对指标体系具备较强的调整权限。鉴于指标体系设定对绩效评价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一套规范、相对固定的绩效指标体系, 能够对绩效评价结果的横向可比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5. 工作模式不断升级, 有效发挥中介机构、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 但是整体工作公开性尚存在欠缺

北京市通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 逐步形成了有社会中介机构、各领域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园参与的工作模式。北京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 从制度层面不断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考核。通过对中介机构进行的二次遴选, 每年组织评价人员培训、考试, 不断提升准入门槛及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切实提高了社会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

同时, 随着近年来市人大、市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视程度的逐年提高, 北京市还在同步积极探索政府资金使用科学、民主决策的新方式, 以加强与决策层的互动。但是绩效评价结果在目前阶段, 尚未全面向社会公众公布。社会公众未能作为利益相关方, 获得详尽评价信息, 且无渠道参与决策, 对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效益有较大负面影响。

6. 结果应用不断强化, 逐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评估结果的应用, 但影响不足

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后一环, 也是最关键的一环。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 明确了绩效问责的情形和问责方式, 提高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层次。在2015年预算编制中, 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对部门预算的影响比例, 在评价结果应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从目前的相关规定来看, 绩效结果对部门预算资金影响比例过低, 对部门预算资金直接影响力度不大, 不利于增强部门提升资金绩效管理效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新《预算法》提出的挑战及应对

1. 新《预算法》对绩效财政的强调

2014年8月31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 并重新颁布了修订后的预算法 (以下简称新预算法) , 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预算法完善了全口径预算管理、地方政府举借债务、预算公开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是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 史无前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变化是1995版预算法中通篇未提及“绩效”, 而新预算法中“绩效”一词前后出现六次。比较新旧预算法, 不难看出, 新预算法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

在预算编制环节, 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 按照规定程序征求各方面意见后, 进行编制。在预算审查和批准环节,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 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关于总预算草案及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提高预算绩效的意见和建议。在预算执行和监督环节, 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在决算环节,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决算草案, 要重点审查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除以上各环节明确要求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要求外, 还有诸如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预算公开等方面的要求无不体现着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和内容。

2. 新《预算法》的实施, 为当前绩效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一是新预算法在国家法律的战略层面首次提出预算应遵循绩效原则, 这是对传统预算观念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 为我国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奠定了法理基础。有了法理的基础, 绩效工作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 将原有文件、制度、细则进一步梳理, 结合原有试点工作的经验, 建成规范的工作规则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自上而下有序推广, 提高全市绩效工作的规范化, 使各个层级的绩效工作有据可依、标准统一, 提高工作成果的公正性、权威性, 确保绩效评价结果横向具备可比性, 确保绩效评价结果能够公允反映项目的绩效效果及绩效管理水平。

二是新预算法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 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环, 实现预算全流程覆盖。由于北京市财政历年各类型绩效工作的推广, 绩效工作环型特征明显。后期工作应着力于各类型工作从目前的试点状况向绩效管理工作全覆盖的转变。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 绩效工作已经跨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整个绩效工作, 应以法定的形式全面彻底融入财政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促使其为各级部门预算常态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当绩效工作作为常态工作予以实施的状况, 绩效结果的应用才具有法定力度。

三是新预算法首次引入“绩效目标”概念, 明确将绩效目标作为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编制规定之一, 并作为各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这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北京市财政在2015年预算编制指引中, 已经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编制中的量化应用, 突出了绩效预算的核心“结果导向”的理念。后期, 应加大结果应用的影响力度,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使财政资金的绩效问责形成制度, 深入人心, 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

四是新预算法在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时, 把绩效“参与性”摆在突出位置。目前是政府内部, 包括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在逐步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编制预算要参考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同时人大、政协都开始全程参与、监督各项绩效评价工作, 涵盖项目、资金的绩效状况及整体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情况。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要涵盖资金的使用效果, 并且要对提高资金绩效提出建议。目前, 绩效评价工作的参与方主要为各级预算资金使用单位、预算资金监管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及相关专家, 绩效评价结果公开范围有限, 社会公众对绩效工作的了解及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范围及深度都有限。当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以法定的工作予以推广,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继续扩大绩效评价工作结果公开的宽度和深度, 让公共利益各方都有效参与到预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来,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以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孙琳.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初探[EB//OL].[http://www.crifs.org.cn/crifs/html/default/yusuanzhidu/_content/13_06/27/1372314532371.html], 2013-06-27.

[2]王罡.预算绩效管理:新预算法的生命线[EB/OL].[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4-09/13/content_1125739.htm], 2014-09-13.

[3]马哲实.关于我国当前推动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实务, 2010, (11) .

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框架构想 篇3

多级应急准备金

为保证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紧急资金需要,可考虑逐渐推动各级政府建立三级应急准备金。以中央政府为例:

一级准备足额提取预备费。首先要按预算法的要求,按1-3%的比例足额提取预备费。其次,实行三年期“滚动式”基金预算,即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动态调整,上年的预备费结余结转到下年度使用。以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7.6万亿的基数,中央一级可保有760-2280亿的预备费,三年累计可达2280-6840亿元。这样,可保证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有超过一年以上的预备财力,即使再发生汶川地震这样的巨灾,也基本可以应对无虞。

二级准备调整预算。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用于灾后恢复与重建的费用往往是天文数字。为此通常需要调整预算,一方面可将治水、防灾、修建有关的经费优先下拨,另一方面也可移缓就急,将其它类似支出集中用于灾害发生地,优先办理灾区重建工程,支持灾后恢复与重建。

三级准备发行灾后重建特别债券。在动用预备费、进行预算调整后,若资金仍然不敷使用,则可发行特别债券筹集用于灾后重建所需要的资金。

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循例建立上述三级准备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需要同时通过部门预算、人大监督敦促地方政府足额提取预备费,严格控制预备费的非灾使用等。

固化财政救灾关系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灾害管理属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因此,灾害一旦发生,应当以地方政府为主,逐级启动相关的应急响应机制。与此相类似,应急财政资金管理也应有一条由地方到中央清晰的、逐级递进的启动路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

按灾害级别来决定资金责任归属。按照自然灾害的级别由大到小分为四个级别。可考虑三、四级的自然灾害的管理以地方为主,应急财政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二级自然灾害由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地方可承担部分应急财政责任。基本原则是:如果现行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的格局基本不做改变,可考虑按地方常年实际财力和全国平均水平,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原则上财力富裕的地区承担的比例大一些,财力匮乏的地区承担的比例小一些。对于一级以上的自然灾害则以中央为主进行管理,相关应急财政责任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按所需资金的大小确定资金责任归属。灾害发生后,如应急抢险费用处于地方政府一级准备金范围内,由地方政府承担。一旦所需资金量超出准备金,则依序向上级政府请求援助。同理,省一级启动向中央政府请求援助也以是否超出了省本级准备金数量为标准。

为防止道德风险,此种办法需要将地方政府的报灾准确度与上级政府的财政资助相联系,两者之间吻合度越高,地方政府越可以得到一个更高比例的资助资金,反之,则会得到一个较低比例的财政资助,从而鼓励地方政府准确报灾、善管善用上级财政资金。

以一般转移支付形式下达应急资金。由于灾后应急事务的极端复杂性和高度的“相机决策”特点,其中部分资金往往难于事前确定出详细标准与项目,因此,上级政府宜以一般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资金,不宜详细指定资金的使用方向与用途。

明确项目与标准

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状况,可增加救灾项目,适当提高救灾标准。

1、家庭和个人救助

首先应对因灾死亡、失踪人员家属和重伤人员进行慰问与救助。汶川地震后,中央政府首次对每名死亡、失踪人员的家属发放5000元的慰问金,此后历次自然灾害如玉树地震、水灾都循例继续。我们的测算表明,5000元的慰问金较之于近年全国水平的年均生活费用支出略高,5年内可作为中央一级的标准固定下来。其次是对因灾致失去依靠,生活陷入困境,急需抚育或赡养、养护者给予临时生活救助。汶川地震后,实行了两类临时生活救助措施,一是对灾民按每人每天1斤粮、10元钱的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二是对“三孤”人员每人每月600元发放生活费,期限大约在3~6个月之间。需要将以上办法用制度固化下来,同时注意与现行社保体系的接轨,在救助期结束后随即转入当地社保体系。三是对因灾受伤人员的医疗补贴和对因灾陷入困境的、有学生的家庭给予的医疗和助学补贴。现行政策是因灾重伤人员的紧急医疗费用都由政府承担,但后期费用往往缺乏足够保障;教育方面则主要是一次性减免相关费用。

2、住房恢复与重建补助

目前的政策是按房屋受损的程度给予补助,最高标准不超过6000元/每户,汶川地震以来实际执行的是20000元/每户的标准。尽管如此,这种救助也是象征性的,因为这一资金补助标准不可能满足恢复和重建住房的资金需要。对此,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思路和更加宽广的视野,创新制度以寻求综合解决问题之道。首先,必须认识到住房的私有属性,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无偿全额供给恢复和重建资金;其次,多渠道解决灾后民众的居住问题应该成为政策选项。租房、简易过渡房、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等均可考虑。对于灾后住房重建资金补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将20000元的政府补助标准稳定下来,发达地区可视本地情况适当调增;二是尽快建立相关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对灾民灾后建房提供长期、低息的信贷支持,可考虑的方法很多,如建立专门的住房银行,动用住房公积金发放重建贷款或使用政府性捐赠资金进行住房贷款业务等。

3、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的救助

一是对因灾受损企业给予一定时期、一定比例的税费减免;二是由政府提供专门的恢复重建资金,以低息、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给受灾企业,以助其恢复经营。

加强应急财政资金的管理

应急财政资金管理不仅需要事先做好各个层面的准备,更需要事后的高效灵活应对。如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固然要有平时的储备,也要有事后的紧急采购与区域间的协调联动;为了保证应急财政资金的快速到位,既要建立各级财政的应急启动机制,又要建设备用支付体系,用于满足极端紧急情况下的需要。

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19号)和《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晋办发[2015]2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省本级专项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不含专项业务费等维持机构运转支出。

中央财政下达由省级部门确定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管理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应当遵循设立有据、专款专用、讲求绩效、公开透明、依法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设立、调整、撤销、资金分配、预算执行、绩效管理、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等适用本办法。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设立、调整和撤销

第五条 专项资金依据法律、法规、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按照程序设立。其中,专项转移支付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设立。通过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原则上不新设立专项资金,对适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金融机构为项目提供投资、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

第六条 严格按程序设立专项资金。新设立专项资金,由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项目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审核提出意见后报省政府批准;或由省财政厅直接提出申请报省政府批准。项目主管部门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不得在各类文件、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设立、增加专项资金事项做出规定。

第七条 省财政厅或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设立专项资金,应在每年6月底前提出申请,并提供申报材料,包括政策依据、资金规模、使用范围、绩效目标、执行期限、各实施计划等内容。对资金量大、影响面广的专项资金,应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省财政厅对设立专项资金的申请,应当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和财力可能进行审核,会同项目主管部门采取专家论证、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方式,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资金规模和绩效目标进行论证。对拟设立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后方可列入下预算草案。预算确定后,当年不出台增加专项资金的政策,确需增加的,列入下预算安排。不得重复设立或增设与现有资金使用方向、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

对于跨实施的项目,应根据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要求编制滚动预算;对于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应在上报部门预算时细化到具体地区和项目。

第八条 未经省政府批准,项目主管部门申报中央补助时,不得承诺省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办法明确要求省级财政按比例或额度配套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后,按规定安排省级配套资金。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在安排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时,除国务院规定应当由市县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外,不得要求市县政府安排配套资金。

第九条 专项资金应根据项目实施规划明确执行期限,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到期后即终止执行。超过5年确需保留的,按新设立专项资金的程序办理。现有专项资金未明确执行期限的,应照此办法予以补充明确。

第十条 专项资金经批准设立后,省财政厅应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办法, 并经财政监督部门进行内控机制审查及财政法制工作机构或省政府法制办进行合规性审查,做到一项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应明确政策目标、部门职责分工、扶持对象、使用范围、申报程序、分配办法、资金拨付、绩效管理、执行期限、信息公开、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内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一般公共预算同时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在具体管理中应作为一个专项,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的资金分配方式。与中央配套的专项资金可以执行中央的资金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应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现有专项资金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对已完成或偏离项目初设目标,不符合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全省工作重点的专项资金,按程序予以调整或取消;应逐步减少竞争性领域专项投入,对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专项予以取消;对绩效评价不合格的专项资金应调减预算或取消。

第三章 资金分配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采取“因素法”、“项目申报法”等方式进行分配。采取“因素法”分配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因素、权重、分配公式并商财政部门同意后,由主管部门提出分配计划,财政部门切块下达,应逐步扩大因素法分配的比例和范围,对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的项目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选取由权威机构统计的若干指标,如国土面积、受益人口、对象数量等作为分配因素。采取“项目申报法”分配的专项资金要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建立项目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在择优排序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具体项目。

第十三条 对确需保留的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应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少数不适合实行基金管理模式的,应在事前明确补贴机制的前提下,事中或事后采取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险保费补贴、担保补贴等补助方式,大力减少事前补助、直接补助。

第十四条 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设立的专项资金,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分配,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市县申报项目的文件由项目主管部门直接受理。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审定专项资金具体项目,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真实性、合规性负责;编制项目资金分配方案,资金分配计划以正式文件经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发后报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对项目主管部门确定的资金分配计划审核后下达预算。

省财政厅申请设立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商有关部门审定专项资金具体项目,编制项目资金分配方案,下达预算。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十五条 项目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应提高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效率,资金分配和下达时限按以下规定执行: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省财政厅主办处室在接到中央文件3日内告知项目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通知后15日内将资金分配计划报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在接到主管部门报送的分配计划后12日内下达预算。

省级预算安排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在省人代会批准预算后45日内将资金分配计划报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在省人代会批准预算后60日内正式下达。

省本级组织实施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应在每年4月30日前报送省财政厅的资金分配计划不低于全年计划的60%,可以一批下达的项目原则上4月30日前全部报送;6月30日前,所有项目资金分配计划应全部报送完毕。省财政厅应在接到主管部门报送的资金分配计划12日内下达预算。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各项支出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严禁随意改变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用途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确需变更具体项目使用方向或调整资金规模的,由项目主管部门报省财政厅批准后予以调整变更。项目结束后应及时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决算,并向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验收,项目验收报告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七条 省财政厅对专项资金的结余结转进行定期清理,对规定时限内未分配完毕且无正当理由的专项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专项资金,收回省级财政统筹安排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第五章 绩效管理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项目主管部门应对专项资金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专项资金设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并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九条 项目主管部门应科学确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省财政厅组织审核后批复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核未通过的项目,不得安排预算资金。预算执行中应加强绩效监控,项目实施效果与原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应及时纠正,情况严重的暂缓或停止项目执行。

第二十条 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绩效进行自我评价,向项目主管部门报告本单位绩效评价工作情况,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并按照省财政厅要求提交绩效评价报告,整改落实发现的问题。省财政厅负责审查项目主管部门报送的绩效评价报告,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实施再评价,对重点专项资金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

第二十一条 省财政厅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因素,对执行中问题较多、使用效益差的项目,应督促部门整改,并削减或取消以后专项资金预算。

第六章 信息公开

第二十二条 除涉及保密要求不予公开外,专项资金的相关信息应在专项资金批准设立后15日内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 省有关项目主管部门应在部门门户网站或通过其他媒体渠道向社会公开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分配程序和方式、分配结果以及绩效评价等信息。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负责专项资金分配的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监督检查, 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保证专项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并向省财政厅报告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情况。

第二十五条 省、市、县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督检查,并加强与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的沟通协作。各类监督检查结果作为编制专项资金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省级部门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与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工作实际,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省财政驻省直及各市财政监察处承担省财政安排的专项检查任务,负责驻地省级单位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及项目的跟踪问效。按省财政要求,对部分专项资金的申报情况进行审核。

市、县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由本级实施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全面监督检查,配合完成省财政安排的专项检查任务。

第二十七条 省、市、县财政部门对各类监督检查出的违法违规情况, 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必要时应及时采取通报、暂停拨付、收回资金、调减以后预算等措施予以纠正。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凡此前我省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执行,并相应修改完善具体管理办法。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同江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管理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专项资金,包括:

(一)财政部门年初预算已经安排,但不在预算单位包干经费之内的项目经费。

(二)预算执行中的追加支出,主要指:国家出台新政策,要求地方安排资金的支出项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增支出项目;发生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不可预见新增支出项目;正常的增人、增资等新增支出项目;其他必须的追加支出项目。

(三)省财政拨付的各种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需按规定审批权限审批后方可拨付。

(一)本级财政综合预算安排的项目资金,由项目实施单位根据相关要求或项目实施进度,提出拨款申请,报财政业务主管科室负责人审核签署意见,报主管局长、局长审核签字后报预算科,预算科与年初预算安排项目核对无误后签字,下达资金指标。

重大支出项目需经主管领导同意、市长签批后方可拨付。项目实施单位应将项目资金支出详细计划或合同(协议)等证明资金支出去向的材料和拨款申请书一并报送财政部门,作为财政拨付项目资金的依据。

(二)一次性追加支出的审批,坚持市长一支笔批钱的办法。具体的审批程序是:预算单位依据市长签批文件,向财政部门提交申请资金报告,报告要详细说明资金用途、使用计划、资金额度。申请资金报告报局长签属意见后,需要审核的提交财政业务主管科室进行审核,将审核意见以书面形式报局长签批后拨款。不需要审核的由主管局长、业务主管科室签字后,报预算科追加单位预算指标。

(三)上级财政下达的专项补助资金,由项目实施单位按照指标文件安排的专项资金内容,列出用款计划,报分管副市长、市长审批签字后,向财政局提出拨款申请,经局长、主管局长、相关业务科室审核同意签字后,预算科核销专项指标。

第四条

专项资金支出涉及项目设备及大宗材料等,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按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政府采购计划报市政府采购中心,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第五条 政府投资项目需经市政府投资办或委托的中介审价机构进行评审,作为建设单位对外招标和签订合同以及财政拨款的依据。若有调整的,应及时将调整批复文件和调整概算报财政部门备案。

项目工程款按进度拨付,每次付款额度不超过本次付款期内已完工程量的80%。待项目竣工结算后,经财政部门审核、审计部门审计确认金额并扣除质量保证金,在一年内付清。第六条 项目单位应加强财务核算和资金的管理,严格按有

关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提交的支付申请、支付凭证应真实、合法,并承担因其不真实、不合法而引起的付款责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

第七条

项目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项目资金,不得挤占、挪用、套用专项资金,不得列支与本项目无关的支出内容。

第八条

项目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标准控制支出,严格控制费用开支,超标准、超范围开支的费用不得列入项目资金。

第九条

项目每项支出都必须有完整、合法的原始凭证。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必须按项目进度,由监理单位及项目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签证,经项目单位财务负责人审核,项目法人审批后,方能支付资金。

第十条

项目实施单位工程价款的结算严禁使用大额现金,超过1,000元以上的必须使用银行转帐结算方式,每项支出要有完整、合法的原始凭证,使用正式税务建筑安装发票和有关收据进行结算,严禁白条子入帐。

第十一条 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应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由支付单位自行选择授权支付或直接支付方式,单笔支付金额超过500万元的财政资金,必须实行直接支付。财政直接支付不改变预算单位原有的预算级次、资金使用权限和财务会计管理职责。

直接支付的政府采购资金需要拨付时,预算单位要填制拨

款申请书,并附购货票证、购货合同、招标采购的中标供货合同等支付凭证,经政府采购部门审核后报财政业务主管科室、主管局长、局长审核签字。财政部门依据专项资金批复文件、用款计划和项目实施进度,对预算单位提出的支付申请和支付凭证审核确认后,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资金拨付后,由国库科开具《转账通知书》发给预算单位,作为收到和付出相应款项的凭证,进行会计核算。

第十二条 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的绩效评价,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追踪问效,对结果进行绩效考评。重大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并将结果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将项目完成情况和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安排项目预算的依据。

第十三条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和财政资金申请、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专项资金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对管理不善、控制不严或违反规定弄虚作假,虚报冒领、骗取、截留、挪用建设资金的,将根据《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规定给予处罚,责任人员违法违纪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由同江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同江市财政局

关于财政资金管理自查报告 篇6

城管自查自纠整改报告5篇

班级安全隐患自查报告最新5篇

2021合规自查报告最新范文(五篇)

党建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5篇

20最新两个责任落实情况自查报告范文5篇

财政资金管理自查报告精选(一)

为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促进专项资金规范管 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 财发[20__]94 号文件精神,我公司重点对 20__ 年财政拨付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 使用、管理进行了自查, 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__ 年至 20__ 年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 1、20__ 年 1 月 7 日收到财政拨付贷款贴息资金 2、20__ 年 11 月 10 日收到财政拨付项目资金 3、20__ 年 12 月 6 日收到财政拨付项目资金 4、20__ 年 12 月 18 日收到财政拨付项目资金 万元, 万元。万元。万元。5、20__ 年 12 月 23 日收到财政拨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资金 万元。

20__ 年度共收到财政拨付项目资金 元资金分期列入利息支出。

项细化支出,购置设备支出 万元,其中万万元列入递延资产科目,分 万元,土建工程支出 万元。通过自查的情况来看,单位领导负总责,能认真组织实 施项目规划设计编制工作,并用好管好规划专项资金的使 用。专项资金的投入对企业的挖潜改造建设提供了资金支 持,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 逐步规范。规划项目得到实施,资金效益日益体现。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自查我们认为资金能按项目计划来执行,但也存 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项目分项预算执行不够规范,部分项目前期工作 准备不够充分。

(二)项目资金预算不够完整,部分资金未列入预算。

一是一些经费没有列入项目预算,如设计费、评审经费、项 目可性行研究报告费用、特别是请省内外专家的费用没列入 项目规划经费中,而这些经费又是需要支出的; (三)制度不够健全,监督不够有力。对专项资金的管 理、使用和监督等方面目前没有具体的规定或办法, (四)个别合同签订不够规范、自查中发现,合同签订、履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先有支出才有项目合同,一些规 划设计的工作经费列支不够合理。

三、整改措施 通过这次自查,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问 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建立或完善预算项目和专项资金使用的考核机制。

2、严格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管理。

3、科学合理编制项目,要科学合理选定项目,不断完 善项目论证、评审、报批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包括资 金规模、实施年限、实施目标和效益等) ; 4、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专项资金要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实行单独核算,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财政资金管理自查报告经典(二)

根据《转发<财政部关于开展地方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的 要求,___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认真领会到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既是财政管 理的重要措施,也是财政部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于 4 月 1 日至 4 月 5 日完成了财政资金安全自查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组织领导方面。

___党政领导充分重视财政资金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对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提 出了要切实做到思想上认识到位、行动上落实到位, 把抓收支与抓管理结合起来, 把抓业务与抓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的明确要求,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不断完善 和改进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了我_财政资金的安全,确保了我_财政干部 的安全。

在日常工作中,___党政领导时时了解并掌握资金收付管理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 思想动态, 以及可能对资金安全构成潜在风险的不良嗜好等,并将财政资金安全 管理作为党风廉政教育和法制法纪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定期开展财政资金安全 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近几年我_每年年终都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要求, 由_纪委组织一次针对我_的财政资金安全性的财务大检查。

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方面。

___财政_按照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制定了资金安全管理 相关制度;实行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建立了规范的内部制衡和纠错机制;建立了 相关岗位的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和轮岗制度;从事资金收付管理的工作人员也实 行回避制度。

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

___财政_按规定业务流程设置满足财政资金安全管理需要的岗位;财政资金拨 付管理严格执行资金拨付、复核、稽核和单位主管领导审核把关的分工负责制; 按照工作任务明确规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了拨款人员不得同时负责稽 核、账务或档案管理工作;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的录用经过了严格的综合考评;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

资金收付管理方面。

___财政_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流程;对用款计划按预算和项目 进度等进行审核;对财政直接支付业务要求单位按照规定提供票据、合同等相关 附件;拨款人员对各类拨款凭证及其附件的_有要素进行全面规范审核,复核人员 对拨款人员提交的凭证、单据进行全面复核;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已将会 计核算实有资金账户改为零余额账户;财政汇缴专户、非税收入归集性账户等非 税收入收缴账户中资金能及时进行清算,对收缴账户资金进行严格监控。

账务处理方面。

___财政_办理资金支付的相关原始凭单及报表能及时转交记账人员保管,记账 人员全面核对后按日及时登录账务;相关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和其他 会计资料,都按规定建立档案,妥善保管;在岗位变动后,___财政_严格按照有关 规定办理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工作移交手续,并制定规范的移交清册;我_按照规 范化要求进行年终结账。

对账管理方面。 ___财政_建立了财政内部相关职能之间的定期对账制度, 定期进行账证、账账、账实核对;建立了财政_银行之间的定期对账制度;银行之间对账, 做到银行存款余 额与资金收付明细账全部核对相符。

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方面。

___财政_的财政资金专户是在规定的银行范围开设的;新增设财政资金专户严 格执行规定的审批程序;按照有关要求对财政资金专户进行了清理、归并和撤销; 财政资金专户全部纳入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管理;建立了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档案制 度;建立了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年度报告制度。

印鉴和票据管理方面。

___财政_负责核算和管理账务建立了严格的印鉴和票据管理制度;拨款印章安 排专人负责管理,实行了分人分印管理;对印章的保管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 做到人走章锁;资金收付相关票据、凭证安排了专人负责保管,采取了必要的安 全保护措施,建立了严格的领用和核销制度。

信息系统管理方面。

___财政_资金收付管理全面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明确规定了系统维护人员不得 办理资金收付业务;根据岗位分工情况,设置了不同的系统权限;信息系统相关操 作环节都设置了安全密码,安全密码由专人分别保管;安全密码采取了定期更改 等安全保护措施。绵竹市招商局 财政资金安全检查自查报告市财政局

按照绵竹市财政局文件精神,我局在近日对局内财政资 金和财务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了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了以招商局局长王道彬为组长,分管财务、纪检工 作的副局长罗雪菲为副组长财务人员为成员的财政资金安 全检查领导小组,确保检查工作不走过场,收到实效。 二、检查内容 (一)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招商局财务管理制 度》、《人员岗位职责》《资金管理制度》《经费、物质、固定资产、票据管理办法》《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财 务印章管理》《财务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

2、财政票据专人管理,建立了台帐,年底清零并按财 政票据管理要求进行注销。

3、印鉴按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

4、财政、财务机构职能职责和岗位设置明确、完善。

岗位与岗位之间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

5、监督检查机制健全。

(二)财务管理 1、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和管理。

2、现有账户按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无违规开设账户 现象。坚持每月对账制度落实有效。

(三)资金管理 1、财政资金严格按相关规定管理和实用; 2、财政资金拨付流程严格按照要求科学、规范和完善; 3、财政资金审核到位,资料齐全、完善。

4、无财政自己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现象。

财政资金管理自查报告推荐(三)

__ 乡财政所 (20__ 年 5 月)根据《___ 财政厅关于开展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检查 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乡严格按照文件精神,精心组织, 积极配合, 认真的进行了自查工作。

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_ 乡座落于 ___ 中部,东邻 __、___、___,南连 ___ 镇、___ 乡;西靠 ___、___ 乡;北与 ___ 镇接壤。南北长 23 公里,东西宽 11 公里,总面积 163.5平方公里,耕地面 积 ___ 亩。全乡分东山、西山、川区三大部分,乡政府驻地 距 ___15 公里。

二、组织领导 我乡接到文件后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 项目资金和补贴资金监管工作。

一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领导。成立由政府乡长 ___ 为组 一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领导 长,财政所所长、各村村主任为成员的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 领导小组。并且根据文件精神整理有关财政资金监管文件, 按照文件的主题归类,分别统计以“政府”、“财政部门” 和“财政部门股室”名义下发的文件。 二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范围。

二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范围。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监 管范围,在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实施监管。

三是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监管。

三是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监管。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对 乡镇负责征收的财政收入,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全面清理预算外收入,按照 “乡财县管”相关规定办理收支业务。日常支出按照定额、定项、专项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各类支出标准。对临时性、突发性和大额支出或调整,要经集体研究后方可安排支出。

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

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加大对纳入乡财政预算管理的 项目资金监管力度,乡财政从项目申报、工程实施、工程监 理、竣工验收、资金报账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把握项 目资金监管的关键环节,做好项目公示,对工程项目做到及 时验收决算,并就项目运行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向县财政局及 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做好项目建设资金的基础管理工 作。

五是加强涉农资金的监管。

五是加强涉农资金的监管。明确涉农资金监管工作重 点,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各项涉农资金要做 到及时公开、公示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各项惠农资金全部 通过“一卡通”发放,切实将补助资金落实到户。扎实做好 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以电脑为平台建好各项补助的分 类台帐,及时对变更信息进行补充、更新,确保基础信息完 整、真实、准确。 六是加强乡村财务管理。

六是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完善“村财村用乡镇代管”制 财务管理 度,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工作,全面推 进财政资金的正常运转。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自查,发现有很多的资金 用于我乡农民补贴和项目建设,但是在监管没有跟上的情况 下我乡财政无法统计,原因为县财政拨付其他部门后,其他 部门用于我乡的补贴和项目建设,有很多资金没有经过乡级 财政,乡级无法监管。经过乡级的资金我乡严格按照财经制 度管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没有截留、挤占、挪用现象。

针对近几年首次在乡镇开展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存在的 问题较多,作为乡级财政所建议:第一、建立财政资金监管 工作长效机制,常抓不懈;第二、针对近几年财政资金项目 较多,对每一个项目的公示、信息传递、巡视巡查在正常的 工作中注意收集材料。第三、加强项目的巡视巡查,资金的 跟踪检查。

财政资金管理自查报告热门(四)

为进一步加强我乡财政资金的安全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财政帐户规范和财务制度的落实,根据《泸州市龙马潭区财政局关于开展全区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泸龙财库[20__]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对我乡财政资金进行了全面的彻底清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实责任,摸排自查

我局财政资金支付的主要环节在预算科、国库科与国库支付中心,对照此次检查内容梳理如下:

(一)制度建设及基础管理工作

1、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规定,制定出台了《财政资金支付暂行办法》、《财政资金银行清算办法》、《国库制度改革会计核算暂行办法》。

2、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严格财政资金收付、调度管理,加强会计监督。

3、制定出台《屯溪区财政局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不断加强和规范财政专户管理,提高财政专户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岗位人员管理和内控机制

1、国库支付中心岗位设置

按照国库支付中心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支付中心设主任、审核、资金、核算4个工作岗位。

2、财政总预算会计岗位设置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预算科设置总预算会计1名,设定总预算会计信息系统使用和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科学设置了录入、代编计划和复核岗,由预算科科长兼任复核岗;

3、国库财政专户统管资金会计岗位设置

根据国库财政专户岗位要求,遵循财政专户资金拨付快捷高效及安全性的原则,设置财政专户统管资金会计1名,复核岗1名。

(三)业务流程控制与帐务管理

1、国库集中支付一体化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建立适合我局实际的资金支付业务流程。20__年5月我局平台一体化系统全面上线,设定了预算科、国库科、国库支付中心及各业务科室业务使用权限,科学设置了录入、代编计划、审核及受理岗,进入一体化系统的预算资金由预算科录入指标,业务科室审核、支付中心受理;

2、国库支付中心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

根据业务股室、支付中心批复的预算单位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专户资金、往来资金用款计划,审核预算单位的直接支付申请,及时办理单位财政直接支付业务。

发送预算内资金用款额度。每日根据代理银行确认支付金额,及时导出用款额度发送区级金库,便于支付资金清算,定期与其核对用款额度余额。

负责国库集中支付单位往来清算账户的账务核算。对发生的资金收付业务进行核算,填制并分解单位往来资金收款记账凭证,每月终了与代理银行、预算单位核对单位往来清算账户存款余额,做到账款相符。

每日按时打印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通知单,送区级金库和代理银行实现清算。

3、国库统管财政专户业务拨付流程

我局国库统管财政专户资金大部分为直拨模式,由预算科下达专项指标,通过人行、代理银行系统清算到各财政专户,各业务科室根据业务实际进度需要,填制专项资金拨款凭证,经业务科长审核,分管局长、局长审批后交国库科统管资金会计,经审核后严格按照《屯溪区财政局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拨付各专项资金。

(四)对帐及印鉴、票据管理

严格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屯溪区财政局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国库制度改革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每月与相关业务科室、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核对资金帐,做到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帐表相符;严格执行印鉴和票据管理制度,分人分印管理,同一经办人员不得管理全部印鉴。相关票据、凭证专人保管,重要单据建立严格领用和核销制度。

二、查找问题、积极整改

1、岗位职能设置及人员配备有待进一步优化

我局高度重视国库财政专户清理整改工作,以今年整改工作为契机加强了国库财政专户人员配备,国库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管理。但国库支付中心人少事多,存在一人多岗现象。

2、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现代国库管理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现行的国库管理相关制度已不适应改革的需要,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及内控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3、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应进一步推进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的纵深推进,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我区区级单位已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镇级资金调度、往来资金及专项资金仍为直拨及帐户管理模式,应结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积极探索镇级资金管理模式,以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

4、财政专户管理工作仍需加强与完善

随着近两年来的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及整改,我局已将财政专项资金帐户纳入国库统管,进行了有效精简撤并,并建立了专户管理制度。但财政专户涉及资金量大,应不断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并严格控制新增帐户,完善专户管理制度,形成财政专户管理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我局将以此次财政资金支付安全自查工作为契机,积极落实整改:

1、加强支付环节人员配备,定期组织轮岗,建立“职责明晰、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制衡纠错机制;

2、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进一步完善资金支付业务流程管理;健全规范支付中心内部受理业务审核、开具支付凭证、会计核算与对帐管理流程;

3、加强与完善国库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大公务卡制度改革力度,确保年底前全面推开。

财政资金管理自查报告最新(五)

自治区财政厅:

根据自治区财政厅5月10日召开的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视频会议精神和自治区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新财办〔20__〕2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的通知》(新财办预〔20__〕8号)、《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管理的通知〉(新财库〔20__〕5号)文件精神,我局及时对财政资金专项检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截止目前,县市财政自查和州财政督查工作已顺利完成,现将检查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专项检查工作组织开展情况

1.加强对专项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5月10日,自治区财政厅召开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视频会议结束后,我局立刻召开动员大会,对此项专项检查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相关科室研究拟定了《关于开展加强自治州财政资金管理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巴财预〔20__〕41号),并成立了巴州财政局财政资金管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州财政局局长任组长,州财政局副局长、州财政监督检查处处长和州乡镇财政管理局局长任副组长,各业务科室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组织协调机制,有效地保障了财政专项资金检查的顺利开展。

2.周密确定检查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为使此次财政专项检查工作有序开展、保证各阶段工作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结合我州财政管理实际,制定了详细的财政资金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对自查、督查、重点检查、整改落实等时间进行了统一规划,其中:第一阶段为自查阶段,从5月10日起至5月30日完成,5月20日至25日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对各县市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第二阶段重点检查阶段,计划在6月5日至6月20日期间完成,州财政局将组织工作组对州本级和各县市开展财政资金管理专项检查工作进行重点检查,重点检查面不低于50%;第三阶段为整改落实阶段,计划在6月21日至6月30日期间完成,全面总结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督促落实。为保证检查工作顺利完成,我局组织对厅领导讲话和相关文件认真进行了学习,进一步细化检查内容,区分预算单位、县级财政、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务分别设置了不同内容的检查情况表,对财政专项资金检查事项、内容等进行了具体要求,确保了财政资金专项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有序开展。

3.认真开展自查和督导检查工作。根据实施方案要求,5月14日至5月30日为各县市自查、检查阶段。自查方面:一是要求县直各单位部门、乡镇政府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对20__年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梳理、汇总,开展自查,根据自查情况,将自查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县财政局各业务科室进行汇总;二是县财政局各业务科室对20__年财政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同时对照县直各单位部门、乡镇政府上报的自查情况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将相关情况报检查组备案做检查之用。检查方面:要求各县市财政组织工作组对各乡镇政府、村级组织部门财政资金情况采取实地、入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内容涉及乡镇、村级收入支出管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处置,乡镇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运用,财务规范化管理等各个方面。

4.拟定了自治州财政资金管理重点检查方案。按照工作要求,结合自查和督导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我局已经初步拟定了巴州财政资金管理重点检查方案,从各科室抽调30余名工作人员组成三个重点检查工作小组和各县市共同配合,共计划对全州43个乡镇、205村级财务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从6月5日起赴各县市开展工作。

二、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

此次开展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专项检查和自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一)财政收入是否及时足额缴库,是否存在非税收入坐收坐支等问题,是否将国有资产处置等收入私设“小金库”;非税收入是否实行收缴分离制度,全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有无截留及延压税款或收入重复入库等问题;

(二)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各专项资金混用;有无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将项目资金用于一般支出或其他支出等问题;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拍卖、配置等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单位资产处置是否履行审批手续;国有资产处置、出租等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贯彻落实情况。主要包括:①是否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的要求建账设账,并充分利用大平台系统软件,规范账务核算工作;②是否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支出通过零余额账户办理;③国库部门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控制度和会计档案保管、对账制度、拨款印鉴管理及交接制度是否健全、落实是否有效;④不合规财政专户是否已全部撤销,财政专户是否全部归口至国库部门统一管理;⑤是否开展了对预算单位账户的清理撤并。是否建立规范的预算单位账户管理办法、账户审核制度和账户管理档案制度;⑥是否使用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系统,规范资金支付和清算业务流程,严格以指标控制拨款,确保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前封闭运行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之内;⑦集中支付业务代理银行是否存在“先清算后支付”、设立“清算资金过渡账户”等行为;⑧是否建立规范的零余额账户转款审批制度,县市财政是否存在将国库资金转入财政专户或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等问题;⑨是否全面完成了乡镇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乡镇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是否规范等。

(五)县级财政与乡镇财政信息交流和通达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县财政是否按要求及时将财政资金管理各项制度、资金文件及时传递给乡镇财政所。

(六)乡镇、村级财政财务管理是否规范。主要包括:①乡镇、村级收入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②乡镇财政所或村级资金管理部门岗位设置是否合理,资金稽核、对账等内控制度是否健全;③乡镇、村级财务开支是否存在“坐收坐支”等问,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白条入账等问题;④乡镇、村级财政资金专户开设是否经过县级财政部门审批,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等问题;⑤乡镇、村级国有资产处置是否规范,有无履行审批程序,资产处置、出租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⑥村级集体经济账户是否由乡镇级进行管理,财务核算是否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执行。⑦乡镇及村级财务公开公示制度执行情况等。

三、自查和督导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

部分县市存在财政收入不及时缴库现象。主要是:1、博湖县20__年部分财政收入未及时足额缴库,存在延压缴库现象,20__年未缴财政收入1512万元,在20__年上缴;2、和硕县应缴财政土地出让金和应缴自治区财政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未能同步,年底国土部门上缴土地出让金余万元未上缴国库,在20__年上缴;3、博湖县水管站在征收水资源费时,未实现电子化缴库,有手工填票先缴入基本户,再从基本户转入非税收入户缴库的现象。

(二)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

各县市能够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经县市自查和督导组抽查,专项资金基本做到了专项款专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乡镇专项资金和村级专项资金混用,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如一事一议等)由乡镇领导审批,村级资金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未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批等。

(三)在固定资产管理和处置方面。

1.县市固定资产管理相对规范。各县市基本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资产配置标准、资产处置细则.部分县市资产管理参照州本级的管理办法、资产配置标准和处置细则执行。资产处置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资产处置调拨程序和档案资料等齐全。个别县市存在资产处置不履行财政部门审批手续等问题,如:若羌县成立机关后勤中心,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公车收回统一管理,车辆户口仍在各单位,对车辆的处置该单位进行擅自处置,未履行资产处置程序。

2.乡镇和村级固定资产管理相对滞后。部分乡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村级固定资产台账不健全,部分乡镇、村级资产不按规定及时入账。如:铁热克巴扎乡托呼拉村1480元打印机,铁热克巴扎乡撒业买里村0.7万元水泵,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有的村已经登记入账的资产不属于固定资产范围。如:若羌县吾塔木乡某村将U盘(单价80元)、炉筒子(单价8元)等低值易耗品全部计入村级固定资产范围;二是部分由财政资金购置的资产村级财务未登记固定资产账目,主要原因是传票在财政所,资产在村里使用;三是个别乡镇处置固定资产不履行审批手续。如:若羌县瓦石峡镇将县国土资源局捐赠的1辆尼桑车以6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个人,资产处置收入近期才上缴县财政。轮台县轮台镇麦台村未经报批处理村办公室1.2万元等。

(四)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贯彻落实方面。

1.部分县市财政部分支出未全部实现零余额账户办理。除预算内正常经费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外,部分专户资金和往来款项依然未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游离于预算指标之外,资金通过实拨方式进行,不利于财政监管。

2.财政部门专户已全部实现归口管理。部分预算单位账户管理不规范,部分专户未按规定撤销。

3.部分县市存在对外借款现象,往来资金未用指标控制拨款。和硕、和静、焉耆、博湖等县市目前往来指标没有通过大平台业务系统,往来资金的拨付游离于国库集中支付之外,未能实现用指标控制拨款。

4.存在国库资金转入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等问题,县财政年终将国库资金转入财政专户和单位基本账现象较多。部分县市由于动态监控系统目前仍未上线,往各预算单位基本账户转款问题无法做到有效监督。

5.部分县乡集中支付业务代理银行存在“先清算后支付”的行为。通过这次检查,将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坚决杜绝代理银行的“先清算后支付”的行为。

(五)县、乡财政信息交流和通达制度落实情况。

部分县市县、乡信息交流和通达制度落实不到位,涉及乡镇的资金管理办法、资金拨付文件等不能及时下达到乡镇财政管理局和乡镇财政所,对乡镇资金监管带来困难。

(六)在乡镇、村级财政财务管理方面。

一是部分乡镇往来账务清理不及时,挂账金额大、时限长。如:博湖县各乡镇截止20__年4月底,“暂付款”挂账1254万元,“暂存款”达839万元;若羌县吾塔木乡暂付款挂账13.13万元,其中:涉及个人暂付款项多达43笔、单位款项17笔,且挂账时间长、长期不清理;二是部分乡镇财政所账务处理不规范,资金没有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记账。若羌、且末、轮台等县市不同程度存在将在县直部门已经列支后转入乡镇的资金在“暂存款”或“拨入专款”等科目进行核算的问题;三是部分乡镇专项支出明细账不健全,账目难以反映专项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部分乡镇乡村资金与村级资金混用,不能全面反映村级收支全貌;四是部分乡镇非税收入没有及时缴库。如:若羌县吾塔木乡财政所将土地承包费5.8万元,上缴国库4.8万元,坐支1万元;且末县巴格艾日克乡收取捐赠款5.9 万元,未按规定上缴国库,在基本户直接列支。轮台县野云沟乡阿克阿牧村20__年5月及11月收取土地承包费共7720元一直未缴入村级资金银行账户。五是部分村级会计基础不规范,村级普遍存在会计及出纳人员无从业资格证,会计核算制度使用不统一。会计记账凭证附件不全,会计记账不使用支票头、银行对账单。年末帐表、帐薄打印不全,装订不齐全,账表不符现象比较突出。票据使用不规范,存在几个村共用一本收据,同时有记账窜户等现象。六是部分村级支出存在白条入账问题。如:轮台县野云沟乡野云沟村支付办公经费1.06万元、铁热克巴扎乡曼曲鲁克村支付工程款3万元、策达雅乡多斯买提村支付村办公室建设款 2.2万元、艾子甘村委会支付村委会维修费5万元、克孜勒村支付平地费1万元等均无发票,以白条入账。

(七)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资金发放不符合现行政策规定。焉耆县财政对预算单位安排拨付了“团体社保补充险、职工意外伤害险”等商业保险,不符合现行有关政策规定;博湖县人民法院办案津贴无发放依据,标准不一;查干诺尔乡乡发放福利费每人100元;和静县部分单位发放机关效能奖,无发放依据。二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单位虚列收支现象。如焉耆县政府购岗、公益性岗位等收支全部由政府虚列,预算单位只在往来中反映,年终决算由政府上报,虚列收支;库尔勒市财政局将单位社保资金、两奖、公益性岗位等个人资金转入预算单位基本户的情况。三是支出科目使用不规范。部分县市预算单位支出科目应列为接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开支项目,列入其他支出。四是部分财政专户资金归并管理后,分账核算混乱。如焉耆县财政局将社保基金账户归并管理后,将各社保基金户利息收入按平均利息分摊,或归并至其中一个账户下,造成分账核算混乱。

四、乡、村两级财务存在问题的成因

从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来看,目前我州各乡镇财务由乡镇财政所管理,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乡镇财政所主要负责乡镇财务核算、资产管理、涉农补贴发放、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和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村级财务主要由乡镇农经站负责管理和核算,县农经局负责对其进行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形成目前乡镇、村级财务核算不规范的原因:一是财政所工作人员少,部分乡镇只有1个报账员,很多乡镇岗位都是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随着乡镇财政及农村综合改革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人员只能满足日常工作,加之公益性岗位人员报酬低、专业不对口、人员不稳定,加强村级财务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现有村级财务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村级财务人员一部分是原乡政府的会计或出纳,一部分是村民聘用为临时工,无会计从业资格,无专业能力,且人员调整、更换频繁,财经政策法规知识匮乏,造成村级财务核算不规范。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措施

针对各县市自查和自治州督导组抽查发现的问题,我局召开局务会议专门讨论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

1.扎实开展重点检查工作。局预算科、国库科、乡财局牵头制定了重点检查方案,重点检查工作从6月5日开始,确保重点检查面不低于50%,重点检查工作采取规范化的监督检查模式进行,对重点检查范围内的每个乡、每个村出具检查结论和报告,要求限期进行整改。

2.边检查、边纠正、边整改。针对自查和州财政督查已经发现的问题要求各县市逐项进行整改,能纠正的立即进行纠正,不能纠正的由县级财政提出专项整改意见,报县人民政府研究后提出处理意见,各县市的处理意见报州财政局备案,州财政局对各县市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3.从理顺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出发,进一步完善乡镇、村级财政财务管理各项制度。州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级财政、财务管理的指导,结合自治区精神拟定相对规范、相对统一的乡镇、村级会计核算、银行账户开设、票据使用、资产处置等指导意见,把乡镇、村级财务检查纳入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督导活动;各县市财政要把加强乡镇、村级财务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县市实际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级财政财务监管,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健全制度办法、堵塞管理漏洞,建立常态化检查制度,认真进行落实,确保乡镇村资金规范安全使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篇7

一、经济变化对社保资金运行的影响

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关系着改革、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而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 尤其是低保和就业两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实施, 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受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也不断随之发生变化, 省财政各项社保补助资金逐渐由原来单一的省级补助资金过渡到省级引导性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相结合的资金配比模式, 一方面省级各专项社保资金补助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另一方面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关注民生工程”进而不断提高低保、就业、三方面人员等不同群体的待遇水平, 加上地方城市、农村低保、“4050”人员等享受范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扩面, 从2010年—2012年三年的收支情况看, 已逐步从以前年度略有结余到现在入不敷出的状态, 在国家财政吃紧和地方财政严重困难双重压力下, 亟需进一步提高社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完善制度, 加强监管。

二、社保资金三年收支情况分析对比

1. 城市低保资金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开始启动城市低保工作时得到了上级财政的全力支持, 资金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当年收支还有结余。但近几年城市低保资金当年收支出现了资金缺口情况。

形成城市低保资金当年收不抵支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城市低保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2010、2011、2012年月人均补助水平依次为285元、322元、358元, 2012年比2010年提高了73元;二是享受人员范围逐年扩大, 2010年平均月享受城市低保人数9659人;2011年平均月享受城市低保人数10220人;2012年平均月享受城市低保人数10435人;三是收入和支出的增幅不同步, 2012年较2010年收入增幅28%, 支出增幅为36%, 上级补助资金相对支出水平呈减少状态。

2. 农村低保补助资金

农村低保资金于2007年下半年按上级要求进入财政社保专户管理。平均月享受补助人数为272人, 月人均补助水平为53元。从2010年起因享受人员不同程度的扩面也出现了收支缺口, 当年筹措资金19.5万元, 支出23.3万元, 年末收支缺口3.8万元, 2012年平均月享受补助人数为885人, 每月享受补助人数比上年增加了110人。2012年支出较去年增加120万元。

3. 就业再就业资金

就业再就业资金包括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养老保险补贴、医疗保险补贴;“4050”人员的养老保险补贴、医疗保险补贴;下岗职工、失业等人员岗位培训补贴等。就业资金具有享受人员范围广;补贴标准增速快 (补贴水平每半年提高一次) ;补贴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

2010年共筹措就业资金3343万元, 当年支出3382万元, 本年收支缺口39万元;2011年共筹措就业资金4231万元, 收入比上年增加888万元, 收入增幅27%;就业支出随着“4050”人员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而节节攀高, 当年支出为4395万元, 同比支出增加1013万元, 支出的增幅为30%;2012年共筹措就业资金4840万元, 当年支出4844万元, 收入比上年增加609万元, 收入增幅14%, 同比支出增加449万元, 支出的增幅为10%。

三、财政社保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1. 全力筹措资金, 整合资源, 打牢基础

一方面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形式, 积极争取省级补助资金, 专项彩票公益金、税改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另一方面加强本级财政社保资金的预算安排, 按规定的标准足额配套低保、就业、等资金, 做到年初预算足额安排, 按月落实及时到位, 确保资金来源有保证, 保障各项社保资金连续、有效的运转。

2. 建立健全制度, 规范资金运作

(1) 根据工作需要, 我们把社保专用资金从国库基本账户中分离出来, 专门设立了社保资金管理专户, 逐渐完善社保资金审批、拨付等制度, 做到了社保资金在专户中封闭管理运行、专款专用, 保证了社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按照低保条例和低保工作规范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低保对象核查工作, 对低保对象生存状况、享受资格进行动态管理, 把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坚决剔除, 杜绝“人情低保, 面子低保”, 低保工作流程实行阳光操作, 坚持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 对低保资金发放对象、发放时间、发放金额、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全程公开, 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使困难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3) 对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的单位及个人做到严格审批, 符合条件则进, 不符合条件则退;同时, 对下岗职工“4050“人员的两险补助情况进行摸底清查;认真审核享受“4050“人员的资格、条件及两险补助单据, 对申请其他再就业资金 (如普惠制培训等) 实行事前报知、事中检查、事后监督的管理机制, 发现问题, 及时认真予以纠正, 真正落实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惠民工程。

(4) 严把账户设置关, 按省文件要求, 在银行设置低保、医疗救助专户, 低保、就业补助资金由银行打卡统一发放, 专户资金划拨均不发生现金往来。对于审核后下拨到各单位发放的社保资金实行跟踪检查, 检查各项社保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是否专款专用;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

3.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建立社保资金绩效评价机制, 逐步完善评价办法, 并针对重点社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跟踪考评, 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实际支出、财务管理状况、项目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内容确定指标予以评价, 并以此作为新一年社保资金安排的参考依据, 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4. 部门协调, 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社保资金的管理需要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才能得以圆满完成, 各部门之间及时沟通、反馈相关政策、人员变动、财务状况等信息, 建立规范的相互配合的工作流程尤为重要。每年年初由财政部门根据上年的收入、支出情况编制本年社保预算, 并下达到各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根据预算资金情况开展工作, 在预算资金指标范围内重新核定享受社保补助人员的范围。工作中加强对人员的增减、补助政策变动等信息的审核, 使有限的社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财政预算资金管理难点及对策 篇8

【关键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难点;对策

一、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的难点

1.财政资金拨付依据不科学、不合理

日前各级财政部门都是根据核定的部门预算来拨付财政资金,即按标准核定人员经费、按定额核定公用经费、按项目核定专项经费。但个别基层预算单位为争取更多财政资金,所编制的预算不符合实际情况。财政部门对基本经费的核定没有统一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对财政专项的核定又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导致实际操作时随意性过大,容易使财政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甚至滋生腐败现象。

2.财政资金执行缺乏监督

编制财政预算就是为了使财政资金合理安排,发挥最大作用。但是基层预算单位在具体执行时与所编制的预算相互脱节。以山东省为例,2011年底当年政府采购预算有29.31亿元未执行,占预算总额的20.6%,截至2012年4月,2010年度的政府采购预算还有2877.79万元未执行到位。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按照项目进度支付财政资金,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二是项目配套资金跟不上。为了争取到财政资金的更多支持,项目立项时虚增经费预算。这样,财政部门根据项目预算资金总额就相应多安排财政资金。而预算单位又先用财政资金实施项目,致使后期白筹资金根本无法按预算支出;三是个别单位转移、挪用,违规使用财政资金。一些单位出现专项列支范围外的支出现象,违背了专款专用的原则,甚至使用财政资金发放各种补贴、以虚假发票套取项目资金等。

3.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缺失

财政部门虽制定了监督检查机制,但多是事后检查居多,且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特别是对财政专项的后期评价缺失,大多忽视了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利一会效益的考评。

4.财政直接支付资金所占比重偏低

财政资金拨付包括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方式。而通常仅工资、政府采购项目才实行直接支付,甚至很多事业单位的工资还实行授权支付。大额的财政专项经费实行授权支付,这就是最容易小现问题的部分。而在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下财政部门一直处工信息劣势,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监管乏力。

二、改进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对策

1.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在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下,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是代理人,处工信息优势的地位。而作为委托人的财政部门则处工信息劣势,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预算单位可能伪造合同,提供虚假账户信息转移财政资金。因此要求各预算单位严格执行《预算法》和各项财经纪律,同时财政部门要从项目立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再到后期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形成一整套监督监督体系制度求,特别要加强财务核算和监督环节的管理制度,强化项目成本控制。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作用,杜绝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或者挪用现象的发生。

2.强化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管

预算单位要转变观念,强化预算意识,重视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使所编制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规范性得到加强。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单位所上报预算的审核,对人员等基本支出要摸清底细,确保做到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分配的合情合理。在对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合理确定预算标准。

3.建立财政项目资金检查监督机制

基层预算单位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按项目对专项资金进行独立核算,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财政资金。财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抽查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核实供应商或者劳务提供者信息是否真实,对大额资金进行跟踪,监督财政资金的最终流向,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發生律,真正实现事前预算审核、事中实时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财政全过程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运行效益。

4.积极实施绩效评价体系

按照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对财政资金项目进行评价。要对所有的财政项日的目标、实施过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可持续性进行综合性评估,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5.加大财政直接支付比重

财政直接支付实现了收支直达,便工监管资金的流向绝,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要逐步把预算单位人员经费和有关公用经费等纳入到财政直接支付范围,不断提高直接支付的比重。

6.推行公务卡结算

公务卡结算可以提高财政资金透明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而且对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采取有效举措,要加快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对于日常公用经费全部实现公务卡结算制度,实现公务卡结算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机融合,尽量减少现金的支出,提高支出的透明度,有效改善现金支付结算信息不透明导致违法乱纪现象发生的弊端。

7.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单位财务管理

上一篇:初中生期末考试退步自我检讨书下一篇:应用英语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