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工作存在问题
基本对策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作为衡山卫生界的代表来向各位领导汇报工作,深感荣幸。我想谈谈我县公共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
2003年 “非典”的爆发和防治、2004年禽流感的冲击,近两年的手足口病等,都突显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也点到县级公共卫生工作的“软肋”。艾滋病、新发现的传染病由潜在的威胁转为现实的威胁,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摆上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提高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我县公共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为:没有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缺乏一个反应灵敏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报告、预警系统和高效、权威的组织指挥系统;医疗救治体系不健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水平低,传染病诊治网络残破,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不具备收治传染病人的条件;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人才、物资和相应的经费保障。
2、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比较突出。以肝炎、结核等为主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潜伏着较大的疫情爆 1 发流行的危险;损伤和中毒以及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也很高,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首位因素。
3、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能错位。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各级防保机构和人员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上,而是忙于办门诊、开展计划外疫苗接种等有直接经济收入的项目。二是人员素质差,专业人员比例低,学历层次低。三是技术装备落后,大量必须开展的微生物检验和化验无法开展。
4、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一是卫生监督执法体制不顺、执法体系不健全;二是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监督执法手段落后,监督执法工作不够规范;三是监督执法工作力度不够,覆盖面小,震慑力不强。
二、进一步加强县级公共卫生工作的基本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SARS危机给我们的公共卫生工作敲响了警钟。虽然我县是一个没有被SARS污染的净土,但这并不能说明在预防SARS的措施、医疗技术水平、设施条件等方面比北京、广州等SARS肆虐的大中城市要先进。相反,与这些地区相比,县级医疗技术水平、设施条件、防护措施要落后得多。一旦疫情传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作为县级公共卫生工作,要切实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结合县情,针对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制定并落实公共卫生基本项目和规划,确定公共卫生 2 的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拨款,特别要保证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的专项经费投入,并有步骤地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与防治研究加大投入。各职能部门要相互协作、全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真正体现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两为”方针。
2、加强防保网络建设,构建新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巩固“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建立“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是新形势下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保证。要在县、乡、村三个层面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从组织、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保证“三级防护网”的巩固,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的目标。按照“防治结合,以快为主、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社会反应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和处置办法。县、乡卫生医疗机构要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机构,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形成政令畅通、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要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对重大、紧急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上报。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步子过快, 上下衔接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于2009年底大范围正式启动, 经费按照地方人口数15元/人测算, 工作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09版) 》的要求2011年增至25元/人, 工作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版) 》的基本要求。由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增加, 服务要求提高导致出现: (1) 工作要求与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人员素质、硬件设施不匹配, 基层提供不了服务的问题。 (2) 上级目标任务下达慢, 工作中调整变动大, 基层工作人员跟不上, 不适应的问题。各级为了完成任务指标, 仓促应付, 各行其事, 工作标准不统一。如:老年人保健管理肝功、肾功以及血脂等七项辅助检查, 多数卫生院因无生化分析仪, 做不了检查;村卫生室未配置计算机, 未开展人员培训, 各地为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完成建档率任务, 自行选择电子系统平台, 有的地方干脆承包给网吧或学校等非卫生人员建档, 问题层出不穷, 建成的档案也是五花八门。
1.2 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内容繁琐, 考核工作力度不够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下级工作内容、重心不同, 各地发展也不平衡, 部分地区由省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 市、县级直接用这个办法考核基层, 考核方案上下“一样粗”, 没能体现各级对基层机构的侧重性。以云南省为例, 2011年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均按《云南省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估的通知》、《考评标准》和《考评指南》三个配套文本进行考评, 统一使用考评表格。考核内容包括组织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财政专项补助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共5类40项指标, 应得总分1 000分, 考核结果800分以上为合格。其中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涵盖了结核、鼠疫、疟疾、防艾、血防等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范围内的20项指标。且内容过细过繁, 重点不突出, 并要求每月自评自查一次, 县、乡两级, 特别是卫生院防保组人少事多, 疲于奔命, 考核常常流于形式。
1.3 经费投入不足, 保障机制不健全
首先,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尽管各级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投入较往年有所提高, 但仍不能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际成本。如开展一个血常规检查, 卫生院国家收费标准18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只能测算10元/人给卫生院, 试剂成本最低8元/人, 乡村医生组织劳务费2元/人, 没有设备成本折旧及办耗材费用。其次, 部分县 (区) 、市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县级财政拖欠经费、“拔假款”应付考核现象尤其突出。
1.4 多头管理, 工作错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部门、政府医改办、政府办看起来是独立的垂直管理系统, 但同级工作又相互交织, 县级卫生部门同时接受连同县政府办在内的三个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上级疾控、妇幼、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 各部门常常指令不统一, 造成下级工作混乱。如:医改报表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报表统计时限不同, 但要求两个报表数据吻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报表统计时限与疾控、妇幼年报表的统计时限不同, 但又要求上述报表数据吻合, 造成混乱。
2 对策
2.1 夯实基础, 稳步推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整体运行必须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层卫生机构是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主体, 地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效果, 取决于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工作的程度。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应着力于以下几点: (1) 建立机制:人才是制约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的关键, 国家乡村医生管理条例明确聘用乡村医生的管理办法, 但是没有明确乡村医生的退养补助措施, 目前乡村医生退出工作严重影响了村级急需卫生人才的进入, 应尽快建立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建立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防止各级对基层的培训流于形式, 逐步解决村级医疗机构人员匮乏的现状,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 (2) 硬件建设: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 完成村卫生室房屋建设任务, 达到每个村卫生室都有业务用房, 有业务用房的要逐步向标准化卫生室的要求迈进, 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需要;加快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度, 配置计算机, 安装宽带网络, 建立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已建立健康档案系统的地区要加快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卡的工作步伐, 发挥电子档案的“档案”作用;在村卫生室配置血常规、尿常规、血糖检查等简单的检验设备, 提高村级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国家虽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但是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基层机构服务能力、经费投入等实际情况, 制定本地区的工作方案, 分步骤下达任务指标, 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分期逐步推进, 不能急于求成, 一步到位。如:重性精神病管理结合686项目展开, 病人统一服药的比例仅达到50%,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100%的病人年度体检一次, 在药品不能全部保障的情况下, 上级只能按照药品配发数量下达病人体检任务指标, 而不能按照国家规范下达。
2.2 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严格考核制度
(1) 各地要根据开展工作情况制定分级考核方案, 逐级考核,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是什么就考核什么, 要“瘦身”;本级做什么上级就考核什么, 要有重点;频次上实行半年和年终全面考核一次, 每季度督查1~2次, “少考多查”。 (2) 考核组织上要让政府和有关部门参与,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默契的项目实施与管理工作机制, 实现按工作职责分部门考核。行政部门以考核组织管理为主, 财务部门考核经费的拔付与使用, 业务部门考核本部门负责的具体业务, 各部门结合本部门其他工作安排考核时间, 考核结束后统一汇总考核结果。考核中既要考核实施过程, 更要注重实施效果, 以考核实施效果为主。 (3) 要严格考核, 把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绩效工资挂钩, 加大考核结果运用的力度, 奖优罚劣, 提高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使用管理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后, 要按照“保运转、促发展”的原则, 同步落实补偿政策, 明确激励机制。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政策, 建立稳定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方式, 增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 保证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正常运转。同时建立实施绩效工资条件下的财务收支管理配套办法, 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待遇。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体现“劳有所得, 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消除“药商养医”、“以药养医”的不良现象, 使“基药”真正让利于民, 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国家财政部门尽快出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分配使用管理指导意见, 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 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与绩效工资人员经费的关系, 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与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经费的关系。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本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机构及下一级财政部门的督查, 保证经费及时到位, 使用合理和规范。
2.3 理顺关系, 明确职责, 规范管理
2.3.1 理顺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行政部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职责是制订方案、明确业务部门的责任分工, 保障经费, 对业务部门工作进行监督, 开展经费测算和考核结果运用。业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围绕既定的方案和责任, 实施项目, 确保各项指标完成, 考核兑现经费。即:行政部门解决“做么事, 谁来做, 有多少钱, 如何分配”的问题;业务部门管解决“做多少, 如何做, 如何考, 情况统计上报行政部门”的问题。
2.3.2 理顺上级业务部门与下级服务机构的关系
上级业务部门负责制定下一级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 开展业务培训, 督促指导, 帮助配合下级完成任务, 并且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下一级服务机构负责采取措施, 取得广泛的支持和配合, 激发群众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完成每项具体工作。
2.3.3 理顺医疗与预防、发展与平衡的关系
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说明预防保健是卫生工作的基本任务,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回归基层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不是要弱化临床医疗的发展。相反, 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满足群众医疗需求, 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诊疗, 做到“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县”, 不但有利于降低农民的医疗费用, 还可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建议制订合理的医疗卫生区域规划, 保证基层卫生机构在人员编制、科室设置、设备配置上有发展的空间, 实现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齐头并进, 共同发展的目标。
摘 要 卫生统计工作是对卫生工作中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的过程,是构成卫生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通过卫生统计数据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不仅能够为卫生部门制定计划、实施任务以及检查工作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依据,还能为领导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并为卫生事业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服務。
关键词 卫生系统 统计工作 应对策略
一、引言
基层卫生统计工作,通俗来说就是指基层卫生事业单位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基层工作单位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加工、整理等环节,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报表,为各级领导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数据参考,使领导更加了解客观情况,为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我国目前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在统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以下就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卫生统计工作更深入的展开提供些合理建议。
二、我国基层卫生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系统中,领导对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由于他们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常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医疗机构的改革中,对于基层卫生统计工作往往放在最不显眼的环节,导致各个科室以及整个医疗系统不注重卫生统计工作的作用,使得统计工作人员工作障碍重重,难以取得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以致会出现一线的临床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情况,以至于对医疗科研工作产生误导,严重制约了卫生系统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基层卫生系统中,从事统计工作人员数量有限,而且缺少专业技能高,业务熟练的业内人士,有的甚至是兼职人员,缺少职业素养,对于统计工作甚至无从下手,这对基层卫生系统统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例如,在有些基层卫生系统中,仅市级医院配备数量有限的专职统计人员,其它地县卫生系统部门中只配备2-3名兼职人员,而且这些从业人员学历低,缺乏统计工作经验,可见,统计工作的队伍建设储备力量相当薄弱。
再次,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配置设备落后陈旧,工作整体环境差。尽管在各基层卫生机构中都装配了计算机和相关设备,但是统计工作基本还是以手工为主,对计算机的使用很不充分,单纯停留在用现成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计算等,使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下。由于基层卫生事业单位面临的统计数据繁多,以手工的方式进行汇总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效率。
最后,基层卫生统计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例如,在统计工作中,统计部门忽视统计制度,对上级的要求没有落到实处,贯彻不力、我行我素等。此外,我国目前的统计报表制度没有能够依据基层卫生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使得统计报表制度和评价标准不具有参考性。最后,统计部门人员权责不明确,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卫生统计部门的重要作用。
此外,统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然而长期以来,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人员变化较大,没有很好的连续性,再加上基层卫生部门领导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这是造成基层卫生统计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
三、针对基层卫生统计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对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力度
要加强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建设,首先要提高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力度,提高卫生统计工作的整体地位,卫生统计工作人员和领导加强沟通与交流,为领导提高及时准确的信息,使领导意识到统计工作的不可或缺。其次,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最后,在统计工作的实施环节,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得资料在收集和整理汇总过程中,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2.加强基层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基层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加上完善合理的上下级业务指导体系,可以大大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实现统计系统内部各个工作环节和统计内容的协调统一。此外,基层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卫生系统内部的交流与培训、会议的召开以及工作的落实等等。
3.加强基层卫生统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卫生统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工作和任务的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工作基础设施,尤其是基层卫生统计组织,由于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大大影响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顺应基层统计工作的需要,基层组织需要配备基本的工作室、打印机、复印机、计算机、影像处理设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软件设施。
4.加强卫生统计队伍的建设
统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统计的质量和效果,对此卫生部门要通过灵活多变的培训形式,想方设法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不断招纳新的统计人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从而达到稳定统计组织的目的,为基层卫生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卫生统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卫生部门的决策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基层卫生统计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水平,顺应基层卫生组织改革的需要,促进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莉.浅谈卫生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卫生工程学.2002(02).
[2]吕军,李一杰.预防医学专业中卫生统计的教学技巧.卫生职业教育.2005(06).
陇通卫发〔 2012 〕17号
通安中心卫生院关于重点卫生工作督导中
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陇西县卫生局:
自2012年4月10日重点卫生工作督导组对我院今年全县卫生工作各项任务落实情况,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后提出的相关问题和不足。我院积极响应,全院上下高度重视,及时对督导组所提出的11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予以整改。现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
对督导组的意见和要求高度重视,4月12日下午及时召
开了院领导、办公室、医技组及护理部、住院部、合作医疗办公室、财务室、中医馆、妇幼办公室、公共卫生科相关负责人参加的关于开展重点卫生工作督导组检查情况通报会,针对督查意见中涉及的问题,要求各科室应高度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做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
二、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
制定切实可行整改方案是整改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督导组检查出来的问题,是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一是先后组织医院党政领导专题办公会、全院中层领导干部专题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专题梳理、讨论、研究;二是从行政、三好一满意、抗菌药物应用、护理、临床、妇幼、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协管、中医药、药事、合作医疗、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入手,进一步明确了整改目标,整改项目责任人,整改时限的多个方面的整改措施;三是整改措施方案讨论稿制定后,及时向全院职工公布了整改方案,并广泛听取了群众对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在院内下发了《通安中心卫生院关于开展重点卫生工作督导检查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非常明晰地将我院存在的问题呈现在全院职工面前。
三、高质高效,及时完成整改
按照整改方案,迅速动员全院干部职工,及时执行各项
整改。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高效完成整改任务。及时更新、健
全了组织机构,有效提高了行政能力;为“三好一满意”2012实施方案提供专用记录本,并增加了影像资料,落实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让群众满意的工作服务防针,推动我院行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完善了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材料,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从新规范编辑制作了护理交班本;在医生治疗方面规范书写病例;落实了妇幼保健责任工作;在疾病防控公共卫生方面加强对公共卫生重点人群的管理,4月份疾病谱按时录入;在卫生监督方面,无无证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及时变更外地人员,并对卫生监督协管员及时完成了摸底调查;在中医药方面,做好防潮通风,优化中药饮片的存储方法,中医技术方面针灸前后对针进行消毒,艾灸中完善通气设备保持空气流通,给中医科增加人员,加强了师承教育工作,在村医培训中加强中医知识培训,提高村医的中医药知识水平;药品采购方面解决了部分药品价格高于省平台的问题,编辑制定了基本药物试用培训资料;为病人用药把关,不必要的药不用,有效降低住院病人次均费用较高的问题,严格管理目录外用药,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进行了专项培训;在财务方面解决了库存现金大和白条多的问题,理顺了财务。
总之,在重点卫生工作督导组对我院提出的宝贵的指导
性意见后,我院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全院职工会,全院职工
共同研究讨论,作出以上整改;通过整改,将医院各项工作做的更好。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关于解决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是公共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随着兽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制逐步完善,解决了机构编制,理顺了工作关系,落实了工资待遇,改善了工作环境,使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转化,当前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对此结合工作实际,就现阶段我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相关对策。
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执法主体不明晰。动物卫生监督是行政执法,是一种政府行政行为。作为具体实施此项行政行为的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主体资格至今尚未能被当地政府确认,单位性质虽然由原来的差额事业单位恢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管理制度,但体制上没有参照公务员管理,法人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受到影响职能划分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动物卫生监督法律体系不完善。《动物防疫法》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唯一法律依据,而相对应的相关细则、行业规定、国家标准等未及时出台,缺乏可操作性,有时在执法中出现找不到法律依据等现象。加之全国性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尚未出台,整个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缺乏执法解释和必要的强制性措施,客观上造成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难以到位。
三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经费投入不足,监督工作难以落实。目前
我市财政没有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使监督执法工作经费难以落实,导致办公场所不足、办公设备及工作条件简陋。一线监督执法人员缺乏必要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监督检疫票证出证设备不足、调查取证手段单
一、落后等。从而执法难度增大,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高,严重障碍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执法难,处理难的问题。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履遭不法分子的阻挠,甚至殴打。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屠户、屠商和牲畜贩运户,这些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
(二)是通过对生猪等动物实施定点屠宰在联合执法检查中,工商、税务、卫生监督人员都身着标志服装,唯独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身着便装,被群众和经营者误认为动物卫生监督人员没有执法权,不属于执法者。因此,一遇到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单独执法时,便会遭到违法当事人员故意叼难,阻碍执法,甚至受到威胁。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是规范和理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建议**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在体制上参照公务员管理,给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赋予独立的执法资格,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以保证监督执法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努力培养、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管理人才,完善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严格监督员任职资格管理,把好人员进入关。强化执法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升监管人员文化、专业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工作纪律、责任追究、违法处理、证照管理、案件办理等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不断规范检疫、收费和出证行为,提高检疫标识真假鉴别力,加大内部违法违纪行为整治力度。引入激励竞争机制,严格考核,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作风正派、技术精湛、执法文明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专业法律的运作能力,以确保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在基层能得到有效开展。尽快解决办案难的问题,不断强化监督执法,充分发挥“以监促检”的作用。
三、是改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环境。针对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改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环境刻不容缓。为确保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正常开展,防止疫病传播,保护人畜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履行职责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以确保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一是加大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监管对像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二是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配备统一着装,提升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三是希望公安部门加大对动物卫生监督的执法的支持力度,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对犯罪分子从重、从严、从快打击。同时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公安、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的协调联系,实行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会凸显出来,城市公共安全将随之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2009年,我省人均GDP约为26000元人民币,约合3800美元,开始进入到这一阶段,此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呈多发态势,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新挑战。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成功防范和控制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是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历来重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安全风险意识。一些领导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纳入到城市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来,得过且过。许多群众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对于危机的征兆反映不敏锐,应急避险的常识少,自救互救的能力差;二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多数城市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再加上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安全欠账较多。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监测、预警、调查、评估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严重降低了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能力;三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成。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在内的复杂系统,应急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当前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是以应急处理为核心,忽视了预防、监测与评估,缺少完整的体系和流程设计;四是社会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城市公共安全涉及整个社会,它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社会组织、私人机构以及市民个人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规模较小、主动性也不够,主要是在应急处理阶段通过政治动员形成的捐款捐物和现场支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并完善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强化对全民的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和教育。一方面,要借助专业训练机构常态化、制度化地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安全风险意识灌输和相关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努力使他们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并掌握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程序、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防范和处置各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样性、经常性地对公众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还应定期开展火灾、地震等危机应急演练,力争让广大群众在面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时不仅能够沉着冷静地开展自救,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协助政府进行互救。
第二,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增加防灾减灾的内容,对公共交通、通信、电力、煤气、水利、热力、气象等重要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严格落实抗灾设防标准,积极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增强抗灾基础能力。提高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文化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抗灾设防标准,统筹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定期深入开展地毯式、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合理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科学确定储备物资的品种和规模。建立吉林省城市公共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独立分散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
第三,尽快实现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到“全面管理”的转变。对于城市公共安全来说,应急管理固然重要,但仅有应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省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准备与恢复工作,努力实现全面管理。坚持防处并重、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实时监测的动态防范机制,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根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原理、机制和过程,及时制定公共安全管理指南、各种应急预案,建立信息联动系统,培训专业救援队伍,做好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准备工作。改变过去即时性、被动性地对灾难后果进行恢复的做法,以防灾、减灾思想为指导,力求在恢复和重建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下一次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
1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1.1 基本情况
宁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成立于2006年, 是在县畜牧兽医局直接领导下的直属事业单位, 主要承担动物及产品检疫、动物屠宰加工检疫、肉食品、兽药、饲料等市场的监督管理和执法工作。目前, 全县拥有官方兽医人员49人 (男37人, 女12人) 。其中:县级18人, 乡镇31人, 均为在编人员, 县级监督所均为官方兽医人员。
1.2 工作职责范畴
主要负责全县8个定点屠宰场 (点) , 9个动物产品交易市场, 5个活畜禽交易市场, 23个兽药经营销售点, 23个规模养殖场 (小区) , 17个畜产品加工销售点及运输环节的监管。全县每年有交易动物150万头 (只、羽) , 各种畜禽产品5000多吨。鉴于本县人少任务重这一实际情况, 很难顺利开展各项监管工作。
1.3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2013年完成动物疫病防疫2041417头只羽, 其中:猪515152头, 牛63386头, 黑山羊46921只, 家禽1445958羽。畜禽免疫率达到91.7%, 其中:猪免疫密度93.4%, 牛羊免疫密度91%, 禽流感免疫密度92.1%, 鸡新城疫免疫密度91.2%, 均达到应免数的100%。畜禽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猪2.14%、牛0.58%、羊1.35%、禽4.93%。动物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往年有了明显的下降。
2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依法治疫意识淡薄
有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法制意识不强, 对行政执法主体认识不到位, 不注重执法程序, 案件查处存在随意性。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法制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另外,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屠宰户、牲畜贩运户和动物产品经营户, 及其饲料、兽药经销商, 这些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淡薄。
2.2 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 县级财政没有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动物卫生监督所办公场地不足, 办公设备及工作条件简陋, 一线监督执法人员缺乏必要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监督设备不足、调查手段单一、落后等, 从而执法人员难度增大, 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高, 严重阻碍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执法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
由于经费匮乏, 执法人员得不到知识更新培训, 知识老化, 执法操作技能不强, 很大一部分用老传统、老经验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 新问题。另外, 现有执法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对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从而使监督队伍的整体运行机制不完善, 影响了监督执法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个别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
2.4 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不够
卫生、工商、质监、工信等有关部门对屠宰场、畜产品交易市场和饲料、兽药市场等监督管理不够配合, 认为那是畜牧部门的事, 联合检查不协调。对违法经营者处理不够严肃, 没有起到执法的作用。
3 加强和改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执法管理, 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
(1) 落实执法责任, 切实加强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 逐级签订《执法责任书》, 进一步落实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 (2) 搞好部门协作, 加强与同级公安、工商、卫生、质监等有关部门配合, 进一步完善执法联动机制, 实行多部门联合执法, 形成执法合力, 提高办案效率和执法水平。
3.2 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执法能力和检测水平
(1) 要增加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人员编制和执法经费, 配强配齐执法人员, 保障人员工作经费, 提高执法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和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2) 要组织执法人员和检测人员参加系统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执法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3) 要完善兽医实验室建设, 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引进快速检测设备和先进检测技术, 提高检测手段, 以保障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 要加强执法体系建设, 配备交通、通讯、办案工具等设备, 增强执法功能; (5) 要完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对质量安全不合格的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6) 完善畜牧兽医行业内部各执法机构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督, 公开执法监督电话, 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3 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确保依法行政有序开展
(1) 规范执法人员形象:官方兽医在执行动物防疫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着装整洁、言语文明、持证上岗、亮证执法。 (2) 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执法程序, 依法行使行政执法职能。 (3) 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 必须牢固树立“动物投入品安全使用和动物健康养殖及减少动物死亡就是保增收”的理念, 遵循“两集中、两到位”和“零距离、零障碍、零差错”的要求, 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动物诊疗许可审批时,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审查条件并及时审批颁证。 (4) 规范行政处罚程序: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和《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定行政处罚程序实施处理处罚;不准口头处罚和违法办案。 (5) 规范行政执法文书:在办案过程中要按照《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的规定使用规范性行政执法文书, 做到文书格式规范、制作程序合法、语言表达准确, 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法性。 (6) 规范执法收费行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环节收取费用, 不准超标准收费, 不准跨环节收费, 不准无依据乱收费, 不准只收费不服务。 (7) 规范廉洁自律行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与动物防疫有关的经营性活动, 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同时要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 真正做到清正廉洁, 公正执法。
3.4 建立和完善动物卫生监督配套法规
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出台《动物检疫技术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操作规程》等配套法规, 减少工作死角, 提高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可操作性, 切实保障基层工作人员有法可依, 从严执法。不断强化监督执法, 充分发挥“以监促检”的作用。
3.5 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专项检查活动
加强屠宰、市场、冷藏、肉品专卖店等环节的监督检查, 对上市畜产品严格实行索证验章监管制度, 确保畜产品的可追溯性。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率要达到100%。严厉查处逃避检疫和运输、加工贩卖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 打击经营病死动物产品的地下窝点, 发现病死动物, 严格监督畜主按规定作无害化处理。
3.6 依法加强动物养殖、销售、屠宰环节监管力度
关键词:卫生机构;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基层卫生机构档案是其在业务管理和医疗技术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标、声像等各种形式的资料,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医学的发展。档案管理作为卫生机构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和保证优质、高效提供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有着其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从当前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现状来说,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档案收集效率不高,档案利用率不高,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和硬件投入不足等。因此,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对策,希望能对此类档案管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档案收集效率不高。乡镇卫生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适合本院的有关于乡镇卫生机构医疗、行政、人事、后勤等各方面的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但档案管理方面的制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大部分卫生机构也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目标考核项目,这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导致档案收集效率不高,造成档案资料不齐全、不完整,不能为决策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2.档案利用率不高。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档案管理工作在的重要性,使其不注重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由于档案资源不够完整准确,使其不能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严重地影响了档案的利用率。
3.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档案管理员是制约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相关部门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大都是由其他专业人员负责,这样就大大地阻碍了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卫生机构其他工作的顺利展开。
4.硬件投入不足。一些乡镇卫生机构由于条件有限,其档案资料的存入不符合档案保管标准,再加上档案管理技术落后,管理设备陈旧,严重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有所改善,但档案收集工作仍停留在手工收集阶段,没有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
二、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对策
1.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首先,要让领导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领导及管理部门的档案意识,使其能够在更多的方面支持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也纳入到工作日程之中,通过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以保证档案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得以落实。
2.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乡镇卫生机构需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一套科学、系统、完善、切实可行的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制度。对卫生机构内各科室的档案材料进行统一管理,使卫生机构最终取得医疗业务与档案管理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3.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队伍是实现卫生机构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要将卫生机构档案人员培训纳入到卫生机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以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为目标,有计划地对档案管理人员制定培训计划,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更好地推动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4.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需要加大投入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以推进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使计算机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使其能够更方便地为各部门提供快捷的查询服务,从而有效地提高卫生机构档案资料的利用率。
5.重视档案的开发工作,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所以,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人员要坚持服务意识,并重视对档案的开发,能够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更好地为医疗、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加工,使其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完整、更快捷、更有效的信息。同时,还要注重档案反馈信息管理工作,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以充分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6.加强档案创新服务。基层卫生机构可以尝试与当地的档案馆合作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档案数据管理中心,使其能够对网站内各单位的电子文档进行集中管理,但要设置好文件查询的级别和权限,这样即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又保证的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同时,要尝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档案收集工作,即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又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另外,基层卫生机构还可以积极开展在线服务,使基层群众能够在卫生机构网站上快速的查询档案信息,还要广泛采纳群众的意见,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
要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力度,并以卫生机构各方面工作需求为目标,在不断探索中取得创新和发展,以充分地发挥其对卫生机构决策工作的参考作用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以满足新时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为基层卫生机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对于卫生机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搞好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档案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重视档案的开发工作,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实现档案管理电子化,从而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只要重视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积极提出了一些对策以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新形势下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医疗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述寅,张良.乡镇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
[2] 卢俊.乡镇卫生院档案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企业文化旬刊.201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公共文化事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人才欠缺、文化队伍不稳
群众文化工作的载体和阵地主要设在基层,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但目前我市乡镇、街道文化站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专职站长,专干不专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一些文化站即使是有站长,也只是由乡镇、街道临时聘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偏低,人心不稳明显地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大多数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兼职。这些兼职干部由于工作繁忙或专心不够,影响了履职能力。二是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据了解,目前我市各级文化机构中,许多是一般行政人员和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文化人才不足。在农村,公共文化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都不尽人意,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水平有限、且年龄老化。三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文化站干部兼职其他行政工作的情况比较突出,文化站干部业务技能不强,艺术门类的辅导、文化活动的组织无法胜任的问题也较普遍。
2、基础文化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运行状况不甚理想。一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单一。一些图书室不但藏书量少,而且少有更新,借阅人数不多。
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尽管这些年来文化事业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增长速度及与其他社会事业投入增长相比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经费增幅明显偏低。而且各县(区)区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也相当悬殊。与城市相比,不少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设备老化、人员和活动经费缺乏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更是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融资体制也不够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过高,政策措施不配套。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的问题
1、文化产业总量较小、份额偏低。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不高。2008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23.17亿元,占全市GDP的3.09%。文化企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此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核心传统文化发展缓慢,新兴的、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还较少,整个文化产业仍有待于优化升级。
2、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缺乏一整套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如引导机制、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缺乏专门的实施规划和相应的扶持政策。
融资环境不够理想。文化创意企业的价值评估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门槛比较高,而风险投资机构和民间资本由于对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足够的了解,往往不愿轻易下单。
市场环境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保护不力和保护意识不强等现象。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滞后,文化消费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3、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有待增强。中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短缺。创意人才总量少,尤其是高端的创意人才和通晓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稀缺,普遍存在人才“饥渴感”。高端人才引进困难,有的即使引进了,由于种种原因也很难留得住。
企业创新创意意识薄弱。由于受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影响,大多数企业仍然试图以扩大生产规模去获得竞争优势,用扩大内涵要素去适应市场需求,而对如何通过创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注不多,紧迫意识和自主意识不强。
创新型研发能力有限。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普遍缺乏自我造血功能,文化创意内涵不足。有的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相应的体制、管理、人才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企业的持久发展问题突出。
4、领军的企业和机构不多。芜湖市的文化产业单位数量虽然有两千余家,绝对数量并不算少,但是具有规模效应的文化企业屈指可数,特别是缺少在演艺、娱乐、艺术品、影视、出版等领域发挥领军作用的骨干企业和机构,缺少在国内外获得公认的文化产业著名品牌,也缺少在海内外主要证券市场上市的文化产业企业。
5、文化资源研究有待深入。从总体上看,芜湖尚未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许多重要的史实、事件和评估尚未理清,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待于进一步钩沉廓清,才能作为后人传承延续创作的基础。文化资源研究的滞后,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定位,进而也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后续建设。
三、有关建议
1、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几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基层文化队伍受到了一定影响。为此,要加强各级文化队伍建设。按照中宣部、中组部、中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2010‟14号)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要配备专职人员,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至少应有1至2个编制,比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编制。街道文化站也可参照此项规定执行。
同时,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选优汰劣、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建立文化人才互动制度,在实践中重点培养一批具有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编剧、作家、艺术家和既懂宣传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当前尤其要着力于建设一支懂文化、善经营的农村文化企业家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的管理,尤其要制定文化专干培训规划,建立一支稳定的社会文化辅导员队伍。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培养农村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既要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又要有针对性地吸纳优秀外来人才。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实行对特殊贡献人员特殊奖励制度,发挥文化人才的重要作用。
2、完善服务功能,实施有效利用 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落脚点是开展服务,发挥作用,要让其真正成为当地开展综合性群众文化宣传娱乐活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活动场所,成为农民朋友的美好精神乐园。
一是要结合全国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为契机,出台具体措施,开展免费开放工作。要将文化设施内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书报刊借阅、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等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提供;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存包等全部免费提供。通过免费开放,实现规章制度健全、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二是要打造文化品牌。制定各类鼓励措施,聚集本地人才优势,积极挖掘乡镇特色农村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对本土文化、草根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提升、包装,成为本地宣传文化的亮点,丰富文化站的自身内涵,扩大乡镇文化站的影响力和提升对外形象。
三是发挥带动功能。走出大而全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适应节季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群众乐于参加的文艺体育活动、编发科技资料等,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公共卫生工作存在问题】推荐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10-07
公共卫生事件工作12-06
公共卫生工作督导通报06-23
公共卫生工作督导记录07-06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12-09
公共卫生协会工作计划06-09
年公共卫生工作计划06-28
医生公共卫生工作计划06-29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