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1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轼词两首1(精选5篇)

苏轼词两首1 篇1

济源六中

李改艳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词的意境应通过学生诵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引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作的赏析。

2、教学内容:重点放在通过意境和形象的分析,完成对苏轼思想感情的把握。两首词都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虽有失意,但终究掩盖不了他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壮阔之景生发激昂慷慨之情,由英雄人物反衬惆怅失落之意,但最终寄情山水以超脱,最后以《定**》中诗人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乐观旷达来进一步印证他乐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熟读词作。

2、通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苏轼在词作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你遇到苦难时,是抱怨伤感,一味消沉,还是自我解脱,释放心灵?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词人——苏轼,具有光辉的人格魅力。殊不知,他曾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他到底是如何做的呢?下面我们就从他的《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中寻找答案。(板书题目)

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1、理解字词,熟读词作。

2、通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苏轼在词作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乌台诗案”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写作背景:这课的两首词均作于元丰五年,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时年47岁。

一、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感受意境,体会感情。

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

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气势奔腾,应读得铿锵有力。

2、提供音乐,学生随配乐朗读。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在题目中交待了地点和内容。赤壁 怀古

古诗词特征可知上阙写景,写赤壁,下阙抒情怀古。2、(1)读上阙

思考:上阙写景,有哪些意象? 大江、乱石、惊涛、雪浪

动词“淘”“穿”“拍”“卷”与形容词“大”“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

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学生书写,一生板书,集体“修饰”后齐读)

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山岩,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浪,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营造出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意境。

生再读感受

(3)有景就有情,作者借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展示画面)

激昂豪迈。(板书)

3、那么,情绪激昂高亢的苏轼看到的是“江山如画”,想到什么呢?具体的英雄人物是谁?

一时多少豪杰

(承上启下)周瑜

4、为什么苏轼在这么多历史人物中只选取了周瑜呢?

赤壁之战(多媒体展示对周瑜的简介)(周瑜,24岁时已在孙策手下担任将领。精通音乐,“曲有误,周郎顾”。美女小乔为妻,幸福美满。34岁,三吴都督,统率赤壁之战,大获全胜。)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1、小组讨论探究: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1)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

请一位同学读描写周瑜的句子(2)展示成果后小结

年龄——小乔初嫁了——(初24岁,实际34岁)——美女衬英雄,更显风流倜傥,春风得意。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装束——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文绉绉的——文将?东吴的大都督——武将?——能文能武)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自信乐观,从容破敌,大智大勇(曹操80万大军,周瑜谈笑间就把他们消灭了)

总结:风流儒将

2、大海面前,我们赞叹之余,会有沧海一粟之感。那么,在英雄周瑜面前,苏轼会生发什么感情?

齐读下阙,感受此时苏轼感情:“多情”

既有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又有自己未能如周瑜般建功立业感伤。二人对比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苏轼此时的感情。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婚姻:小乔初嫁 十年生死

外貌: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对比之下,我们发现,苏轼的怀古更多的是为了伤情,英雄的春风得意更反衬自己壮志未酬、惆怅失意的伤感。(板书)

自由读词作,感受作者感情。与上阙比,要低沉一些。

思考:苏轼真的甘愿就这样被惆怅与失意捆绑吗?他是怎么做的?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同样是壮志未酬,陈子昂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独怆然而涕下”悲伤落泪。而苏轼以酒消愁,惆怅而不抑郁,失意而不沉沦。他将变幻莫测的人生看做是“梦”,以一杯清酒祭奠江月,让惆怅失意顺着江水而去,随着明月而逝。正如他在我们学过的《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足见,苏轼是超凡脱俗的!他实现了自我超脱。

四、拓展延伸,探究真志

在苏轼被贬的日日月月,他的超脱是一时之举,还是惯常之态呢?洞悉他平常的生活状态便可知晓。恰好,同是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定**》恰巧就记叙了苏轼途中遇雨的一件生活小事,下面我们就从这件小事中看苏轼的生活态度。

1、全班朗诵小序

小序中能体现苏轼生活态度的是哪一句?

“余独不觉”

2、自由读,从正文找出体现作者生活态度的词句。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3、从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

明确:表面是写诗人不惧风雨,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作者对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愁全不放在心上。

总结:从这件生活小事可知,苏轼的超脱并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惯常之态!壮阔之景生发激昂慷慨之情,英雄人物反衬惆怅失落之意,最终寄情山水归于乐观超脱之态。苏轼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他实现了自我的突围。

五、链接美文,思维扩展

请看现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多媒体展示,生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总结:苏东坡“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确实苏轼被贬黄州,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来笑对;他的坎坷一生,也始终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超脱面对。他告诉我们微笑着面对,是一种人生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探究:

人生之雨来临时,还有许多人是像苏轼这样微笑着面对的,你能举例说说吗? 小组讨论

周文王坐牢时写成《周易》,孔子仕途失意后作《春秋》,屈原被流放时创作《离骚》,左丘失明才著《国语》,孙膑被削了膝盖骨后愤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遭宫刑后写了《史记》。

桑兰

张海迪 史铁生 海伦·凯勒 霍金

贝多芬

作业:整理素材。并写一篇以“微笑着面对”为话题的小短文。

板书:

教研组长点评:

唐词两首鉴赏 篇2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解】①西塞山:在浙江吴兴县西面。②鳜鱼:大口细鳞,淡黄带浅色的鱼。③箬笠:竹篾和箬叶编成的斗笠。

【赏析】张志和的这首词,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首词读来朗朗上口,为我们展示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位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穿绿色的蓑衣。他在斜风细雨中尽情地欣赏着西塞山前飞翔的白鹭和桃花流水。

这位渔翁所处的环境幽雅宁静,完全避开了嘈杂、污浊的社会环境,是一理想的世外桃源。这种隐士的生活,也是张志和所追求的。因为他在唐肃宗时曾被贬官,赦还后,他便引退江湖,自号烟波钓徒,过上了隐士的生活。

渔歌子

[唐] 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注解】①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唐末为陵州判官(节度使幕僚),后在荆南(南平国)为官。归宋后,任黄州刺史。②浩浩:广大的样子。③金波:指月光。④杜若:香草名。⑤霅水:即霅溪,在浙江吴兴县,东北流入太湖。⑥松江:即吴凇江,又名松陵江,在今江苏境内,是太湖最大的支脉。⑦侬:我。

【赏析】孙光宪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的画面:在秋季下霜的夜晚,“我”泛舟经过霅水和松江。水边洲上传来杜若浓郁的香气和一声宿雁的清脆叫声。水面宽阔,风波浩渺,流萤明灭。这时,隐约的笛声传来,使“我”心情愉快。放眼四顾,顿觉得天地万物都入胸怀。

这首词,画面辽阔,境界高远。读后,令人心情激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仿佛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宠辱皆忘,陶醉于大自然。

【练习】请比较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点:①两词都描绘出了令人陶醉的美景,语言通俗易懂。②两词都从视觉入手,写出了人的所见。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三苏:苏洵、苏轼、苏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 豪放派词)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是词牌名,题目是“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guān)(qiánglǚ)(lèi)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故垒:旧营垒。

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樯橹:

一尊:

酹: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4、默写填空:

(1)大江东去。

(2),卷起千堆雪。

(3),小乔初嫁了。

(4),谈笑间。(5)人生如梦。Ⅲ。我的疑问

学习建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解决。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课堂诵读赏析】

1、听名家范读。

2、学生朗读

--读中赏--在读中赏(1):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在读中赏(2):男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所见:赤壁雄奇的江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岩 所想: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浪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在读中赏(3):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 所忆:追忆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雄姿英发,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所慨:由怀古转到伤已“苏轼常以功名自诩,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面对英雄“建立”伟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在外,年华已逝,心情不由沉重起来,英雄人物必定会笑话我多情善感,但又老大无成啊!

--赏中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那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边赏边读,见仁见智)

在赏中读(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在赏中读(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三个动词“穿”“拍”“卷”,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用“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课堂探究】

1、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生讨论:见仁见智)【课堂小结】

本词融、、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 情怀。【课堂背诵】

有感情地试背全词。

训练案

基础演练

1.了解下列文学常识并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杰出的 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书画亦造诣极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词,突破当时柔弱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词风雄健,开 之先河。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与 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尽 淘:冲,洗。.B.卷起千堆雪 雪:雪花。.C.早生华发 华:头发花白。.D.一尊还酹江月 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此处指用酒寄托情思。.3. 下列诗句诵读音节正确的一组是()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 荦(luò)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007高考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定**》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课堂诵读赏析】

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课堂探究】

1、讨论下列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课堂小结】

《定**》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教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 篇4

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安徽省无为牛埠中学

授课教师:黄小三

职称:中学二级

授课年级、学科:高一 语文

课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无为牛埠中学

黄小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位作者深沉的情感。3.感受苏轼的旷达豪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比较阅读,认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感受两种词风的不同魅力。【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词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

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领会苏轼旷达的胸襟。【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想】

先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略豪壮宏伟的景象,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最后比较阅读,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进而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雨霖铃》风格迥然不同的词作,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词作),教师范背。2.学生齐读。(板书课题)

三、鉴赏分析

1.由题材类别引出鉴赏思路。

由题目“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通常怀古词的写法,都是作者因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人事,从而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

(出示投影)观眼前之景 思历史人事 抒一己之怀

2.欣赏“观眼前之景”部分

(1)速读上阕,讨论:上阕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眼前之景有什么特点?找出最能反映眼前之景特点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

上阕的确写了眼前之景,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词中的一个短语加以概括:江山如画。最能反映眼前景物特点的句子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几句中的动词非常具有表现力。“穿”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态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雪浪的汹涌,形象真切。

这几句中形容词用得也很好,“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惊”写巨浪声势。教师小结:同学们很好地把握了上阕写景的句子,在上阕中,作者营造了壮阔雄浑的意境。

(出示投影)

乱石穿空

江山如画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讨论探究。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①“惊涛拍岸”一句,在黄庭坚抄录的版本里,写成了“惊涛裂岸”,请问是用“拍”好还是用“裂”好?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有以下观点:

“裂”显得更有气势,更具表现力。

“拍”有拟人色彩,好像江水也富有感情,在拍打着江岸。“拍”使得画面活泼,具有动态美。

“裂”与“惊”更能相配,是“惊涛”就应“裂岸”。“拍”有美感,而“裂”只能给人有恐怖感。…….……

教师小结:同学们有的从词语的表现力,有的从修辞,有的从上下文关系,有的从美学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了“拍”与“裂”的不同。你们思考的每一个角度都是对的,都值得肯定。既然两种版本都能流传到今天,本身就说明了它们各有千秋。

②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地震引发海啸,掀起了巨浪。这能不能用“惊涛拍岸”来形容?

讨论明确:海啸引发巨浪,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人类的灾难,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因此不能用“惊涛拍岸”来形容。

(学生还可能提出其他问题。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应合理地加以引导,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诵读这几句写景的句子,要求读出壮美之势。3.欣赏“思历史人事”部分

(1)下阕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上阕哪一句话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人事串联起来? 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一时”指的是三国时期,“一时多少豪杰”,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个豪杰?(让学生一人回答一个)(3)三国豪杰层出不穷。那么,苏轼想到的又是谁?(明确:周瑜)讨论:作者苏轼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分别写出了周瑜的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明确后,出示投影)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年轻有为

三国周郎

羽扇纶巾

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指挥若定(4)齐读描写周瑜的部分,要求读出韵味。

诵读指导:“遥想”一句,应读出穿越时空之感,“羽扇纶巾”一句,要读出周瑜的儒雅之势,“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要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4.欣赏“抒一己之怀”部分

(1)思考:三国那么多英雄,苏轼为什么只想到周瑜,而不是其他人,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

(学生思考、讨论后,出示有关写作背景的投影)

教师小结:看看人家想想咱。作者想到周瑜实际上是将自己与周瑜进行比较,以周瑜的建功立业来衬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下面我们就来多方面地比较一下,体会作者的失意之情。(出示二者比较的投影)(2)齐读抒怀部分,看看苏轼是不是仅仅抒发了失意之情? ①找出表现苏轼失意情怀的词句。(学生讨论后,出示投影)人生如梦

多情、笑

一尊还酹江月

②讨论:除了失意之外,还有没有表现苏轼其他的什么情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以下观点供教师参考:

观点一:我觉得作者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的人生态度有些消极,充满了怅惘和伤感。

观点二:我不认为作者是消极的。虽然在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没有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的情绪。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但并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积极用世的精神。

观点三:我觉得这正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在《水调歌头》里,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月亮都有阴晴圆缺,那么人的悲欢离合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

教师小结: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在这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来敬给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够迅速地从怅惘失意中解脱出来,表现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5.集体诵读全词,完成背诵。

四、比较阅读,巩固提高(投影,学生讨论)

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的不同风格。

五、总结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写景

壮美

思人

风流

抒怀

苏轼词两首情景默写学案修改 篇5

姓名: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巨浪滔天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书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5.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明历史虽如大浪淘沙,但终将记住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

1.《定**》词中写词作者身心轻松,洒脱生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

4.《定**》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班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化解信访案件工作方案下一篇:一人学一技经验材料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