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经验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务输出经验(精选8篇)

劳务输出经验 篇1

阜宁是一个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现有人口 106万,其中农业人口76.9万,农村劳动力35万,劳动力富余问题十分突出。近几年来,该县突出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切实加快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至目前,阜宁共输出农村劳动力近16万人,其中2004年新增输出21098人,按输出人员年平均收入5000元计算,该县输出人员一年可挣回人民币8个亿。劳务输出已发展成为阜宁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之一。

1、精心组织,强化责任,创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建班子。阜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成立了全县劳务输出协调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协调小组下设了办公室,从劳动保障、教育、城建等部门抽调了经验丰富的中层干部集中办公。各镇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明确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具体办事机构,财政统一安排了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配备了微机等办公设备。二是出台政策造环境。阜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考核办法》、《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规范农村劳务输出培训补助资金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积极以优惠政策和经济杠杆引导、激励全县各级力量投身农村劳动力输出培训事业,进一步推进了该县劳务输出的产业化进程。三是落实责任压担子。阜宁县委、县政府与各镇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任务,明确主要领导直接抓。对各镇和有任务的部门实行量化考核,每季度检查一次,年中和年末组织考核评比。该县提出,凡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镇和部门不得评为先进,其主要领导不得提拔使用。

2、深入搞好资源普查,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努力促进县内外劳动力供需双方有效链接。一是摸清“库存”。阜宁明确各行政村的会计、妇女主任为劳动力信息统计员,对所在村的劳动力和有意向外出务工的农民逐一登记,全面掌握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特长、外出流向、培训和求职需求,在县输出办和各镇经管站分别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实行微机化管理。据统计,该县现有农村劳动力 35.5万人,目前已有19万人基本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村种植养殖业大约需要1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约7万人左右。二是了解“市场”。在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的基础上,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县驻外办事处人员、外地用工单位的劳资干部为主的专、兼职劳务信息员队伍,深入北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收集、筛选有价值的劳务用工信息,快速发回阜宁。三是当好“红娘”。阜宁通过多种渠道发布用工信息,积极以信息指导各类培训机构按照市场变化调整培训方向,引导广大劳动者按市场供求确定求职定位。去年,该县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站等媒介定期发布职业培训和劳务用工信息31期,并在劳动力市场的显示大屏和触摸式查询台上实时发布信息,对有外出打工意向的农民还采取发信、打电话等方法,将职业培训与用工信息在最快的时间内送到其手中。

3、推进技能培训,强化考核发证,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职业素质。阜宁紧紧围绕“以培训促就业”的思路,认真贯彻“四年四万”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一是构建社会化大培训体系。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创办职业培训机构,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培训。近年来,该县共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36份,形成了长、中、短相结合,职业教育、行业培训、实用技术辅导并举,专业全面,覆盖城乡的大培训格局。目前,该县各培训点共有680台电动缝纫机、125台编织机、218台电脑、43台车床(数控车床5台)、20台焊机等培训设备。2004年,阜宁各培训机构共开设缝纫、编织、电子装配、车床、电子、钳工、喷漆、创业者、美容美发、摄影、烹饪、汽车和摩托车修理、车辆驾驶等20多个专业培训班,培训农村劳动力8714人。二是积极尝试建立县外培训基地。近两年,阜宁先后和苏州、常州等地的就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劳务合作,利用外地培训力量对县内劳动力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当地用工需求,把阜宁农村劳动力先送过去培训,培训合格后由对方直接介绍到当地用工企业。去年,该县通过联合培训的办法共使300多人实现了异地就业。三是大力加强职业技能考核。为了与大中城市用工制度接轨,让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外出打工,阜宁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了专门的考评员队伍,送考到企业和培训机构。最近两年,先后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考核了木工、瓦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16个工种,同时对县内培训的学员进行考评鉴定,核发职业资格证书6555本,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求职的成功率。

4、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就业服务,切实扩大农村劳动力输出规模。一是加强舆论引导。专门印制了《给农村青年的一封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须知》等宣传品,深入到农村进行宣传。在报纸、电视上开辟专栏,推出了 10名劳务输出先进典型,多次组织外出劳务集中出征、为出国劳务人员送行等活动,通过造舆论、造声势,引导农村劳动力主动外出打工,增长才干,脱贫致富。二是发展劳务中介机构。为拓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渠道,阜宁出台了培育发展劳务输出载体的一系列文件,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兴办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全县现有各类劳务中介机构29家,初步形成管理规范、竞争充分的劳务中介服务网络。去年 9月份,该县专门举办1期职业中介经纪人培训班,邀请省厅的同志前来授课,69名学员参加培训,考试合格人员由省厅颁发经纪人资格证书,进一步 壮大了劳务中介经纪人队伍。三是组织交流洽谈。阜宁与数百家县内外企业建立了用工联络制度,定期集中开展劳务输出交流洽谈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牵线搭桥。2004年来,该县先后 举办了 “夏季城乡劳动力交流洽谈会” 等 7场劳动力交流洽谈活动,共有5046名求职者进场求职应聘,有2108人与用工单位达成意向性协议。四是做好管理服务。在上海、苏州、常州等周边大中城市设立了劳务办事机构,向务工人员集中的用工单位派驻了专职管理人员,主动参与外出务工人员劳动争议调解、工伤事故处理等,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劳动法律咨询、劳动合同鉴证、义务辩护等服务,做到人员输出一批、稳定一批,基地建成一个、巩固一个。目前,阜宁共建有2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基地502家,成为该县农村劳务有组织输出的主要阵地。

5、注重政策引导,发挥榜样效应,激发民工返乡创业热情。阜宁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指导小组和省劳动保障厅指定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试点县,该县对此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积极研定实施方案,全力促进返乡创业工作。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阜宁始终坚持“以优惠政策吸引人,以真情服务感动人,以成功典型鼓舞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广大返乡创业者创造良好的人文化环境,动员和引导已经完成技术、知识和资金积累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改善返乡创业环境。阜宁县信用合作联社每年从农业专项贷款基金中安排 1000万元,专门设立了返乡创业贷款基金,工商、税务等部门在税费减免、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返乡创业人员与外商投资者同等的优惠条件,在子女入学、就业上返乡创业人员也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等。沟墩镇的李德军同志,原在上海从事粮食经营业务,后被家乡优厚的投资环境所吸引,回到该镇投资创办了阜宁县宝盛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沟墩镇跃进村征地8亩,投资200多万元,专业从事稻米加工业务,年加工大米15000多吨,全部销往上海,年创利税100多万元。二是树立亲商意识,提供返乡创业条件。阜宁各有关部门主动为返乡创业者着想,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全方位服务。只要返乡创业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等文件齐备、符合要求的,县内有权审批的一天内办结,需要市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批的两天内转报上级机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可以边施工,边营业,边办手续。县政府设立办证大厅,提供办理各项手续所需的全部材料目录和文件范本,一次性提出对返乡投资申报材料的修改意见和要求。办证大厅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减免条件,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都由办证大厅统一征收。办证大厅还接受返乡创业人员委托,义务代办项目材料编制、申领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及项目建设审批等各项手续。三是注重示范效应,树立返乡创业典型。阜宁培育、树立了曹征庆、朱共山、单正华等10个返乡创业典型,并在电视、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宣传,以典型引路,激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报效家乡,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县共有返乡创业人员3000余人,领创办各类企业近1000个,固定资产投资约2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

无锡:以服务为本 以环境为重 全面推进农村劳务输入工作

2004年,我市各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全面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精神,紧紧围绕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村劳务输入工作,全年完成吸纳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 7.2 万人,其中对口徐州地区劳动力 4.18 万人,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2004年11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活力中国城市评选中,无锡市被评为“2004年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同时荣获最具人情味的“农民工满意奖”称号,这是对我市近年来致力创建外来民工良好就业环境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南北劳动力交流在促进全省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所发挥积极作用的充分肯定。去年以来,我们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协调,抓好目标责任和工作机制的双落实 在市农村劳务输入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和市劳动保障局的领导和协调下,各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把促进外来民工就业,特别是南北劳动力对口交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工作中始终坚持“两个落实”。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在年初制订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时,既下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也下达吸纳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任务,特别是把招收徐州地区农村劳动力列入就业工作重点目标管理项目;二是落实工作机制,建立南北劳动力对口交流合作工作机构。各市(县)、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作为具体负责任务落实的职能部门,坚持每月报表报送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逐级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加强领导,实施目标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北劳动力交流工作顺利开展。

二、对口交流,强化南北劳务输出输入协作体系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无锡和徐州两市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是送岗上门,积极开展交流活动。每年组织两次以上赴徐州大型招聘洽谈会,开展各种经常性、多形式的赴徐州劳动力现场交流活动。去年我市与徐州对口地区举办的各类招聘洽谈会达到 35 次,共计提供就业岗位 4.8 万个。今年春节刚过,我们就组织 200 余家用人单位,2 万余个就业岗位赴徐州举办新年首场招聘洽谈会,在徐州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徐州地区参会求职者超过 3.3 万人,当场达成意向录用 8500 余人。二是畅通交流渠道,在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上下功夫。全市各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组织专业“岗位开发人员”在本地企业中联系岗位,与徐州地区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将本地的用工信息传达到对口市(县)、区,并利用南北劳动力交流信息网提高劳动力交流效率。民办职介机构响应政府号召,参与转移对口地区劳动力活动,去年全市各类民办职介机构共转移徐州地区劳动力近2000 人。同时,有关市(县)、区与对口地区建立培训合作关系,根据用工需求开展用工匹配培训,部分对口地区通过培训,基本实现了两市劳动力交流以市场为中心、以信息为导向,按需流动。

三、搞好服务,全面营造外来民工生活就业良好环境 面对民工大军,我们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市场新机制,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在就业管理、服务上积极为外来民工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生活就业环境。

1、取消阻碍民工流动的政策限制。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实现了取消身份限制、户口限制和地域限制的“无差别”就业,外来民工一律办理统一的《就业登记证》,与城镇劳动力就业享受同样待遇,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工作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无锡已把外来民工和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真正纳入城镇就业管理范围。

2、搭建外来民工进城就业服务平台。为确保到锡的外来民工尽快找到合适工作,无锡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了一个以各级劳动力市场为枢纽,各类职业中介和劳务输入企业为主体,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务输入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公共职介机构全部向外来民工开放,免费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服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鼓励发展各类民办机构,形成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导、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统一开放的职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外来民工有序流动,为他们就业与择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3、充分发挥公共职介机构在促进外来民工就业中所起的作用。市劳动保障部门成立的全省首家专门为外来民工服务的“外来人员职介所”,四年来累计为 20 余万人次外来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并对他们一管到底,相关的配套、保障工作全面跟上:(1)、与输出地和用人单位签订管理协议,明确管理职责,定期沟通协调,解决问题;(2)、对使用徐州劳动力的用人单位一律上门服务,及时办理用工手续,并安排好外来民工的食宿和生活;(3)、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及相关用工管理协议,并成立工会组织,保障双方合法权益;(4)、统一为外来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对遭遇困难或突发事件民工及时给予帮助。该所又在火车站等外来民工集中地设立了两家公益性公共职介机构分部,并率先对外来民工就业实行新颖灵活的“就业派遣”用工方式,这一用工方式,尤其受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欢迎,企业省力、省钱,外来民工权益有了保障,解决了用人单位和民工的后顾之忧。通过这种方式,外来人员职介所已为 8000 多名外来民工在数百家企业中找到工作,效果明显。目前,无锡实行“就业派遣”的职业中介机构已达 40 余家。

4、延伸人性化服务,解决外来民工实际生活困难。在市区街道社区建立 25 个房屋租赁服务社非正规劳动组织,对外来民工租住人员进行各种政策咨询、代办证件、代收租金等便民服务及开展调解纠纷、扶贫帮困等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公平、团结的生活环境; 05年春节前,市外来人员职介所为外来民工办实事,切实解决民工返乡购票难等具体问题,帮助他们集体订票、送票,助在锡打工者顺利回家;惠山区就管中心为减轻外来民工就业成本,组织用人单位深入对口地区乡镇,把招聘会开到民工家门口。这些措施,改善了外来民工在锡务工的环境,为南北劳动力交流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

四、加强监管,维护外来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堵疏并重,全面净化和发展劳动力市场。04年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第一个职业介绍行业协会,通过半年多的发展,会员单位已超过 100 家,协会为全市职介机构提供了一个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规范运作平台,标志着我市职介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05年春节前,我市通过开展“诚信职介” 评选活动,加强对取得职业介绍资质机构的监管,引导外来民工到合法职介机构寻找工作;春节后,在全市开展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外来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对外来民工求职的就业服务环境为总体要求的春风行动,在火车站等地区开展了“迎新春,送春风” 诚信职介机构系列招聘集市活动,提供就业岗位 8000 多个,推荐外来民工就业 5000 余名,发放“春风卡” 1.2 万余份,并联合开展了整顿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行动,在非法中介集中出没地拉网式检查了 212 家各类中介组织,责令停业 47 家,当场处理外来民工与职介机构纠纷 95 起,退回不合理收费 4770 元。二是加大对民办职介机构管理力度。主要有五项措施:(1)、依法实施职业介绍行政许可,严把“入口关”;(2)、建立规范职业介绍服务制度;(3)、加强职介机构从业人员业务培训;(4)、在全市民办职介机构中开展信用等级评估,倡导诚信服务;(5)、加强职介机构年审。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对用人单位招工行为和与外来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进行监督,尽可能杜绝用人单位向外来民工收取保证金或押金以及扣押身份证等行为。近二年来,共审查企业自制合同文本 300 多份,取消违法不平等条款 3000 多条,从源头上堵住侵犯外来民工权益情况的发生,并将自发形成的外地建筑队伍和装卸运输劳动力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有效地控制了此类市场混乱的局面,维护了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新的一年,我市各级就业管理机构将在省、市劳务输出协调小组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新思维,扎实工作,全力做好农村劳务输入工作,为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南京:加强领导 群策群力 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工作

在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我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部署,以劳务输出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为指导思想,在落实责任目标、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加强南北交流、优化就业服务等方面着力抓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为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南北劳务交流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2004年立足于机制、体制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主要做法有:

一、明确目标,分工合作,推动农村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 小组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务输出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来抓,全力推动农村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年初,劳动保障部门将吸纳苏北劳动力 6万人(其中宁淮交流2万人)的指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考核目标分解到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加大考核力度,制定考核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建工等小组成员单位均从各自工作范围和职责出发,制订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维权等方面的计划和目标。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合各部门力量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态势。

二、不断完善机制,搭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 目前我市共有 130个街道和镇,其中58家涉农街道、镇已经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并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市劳动就业信息网逐步向劳动保障所延伸,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构建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就业的机构平台。同时我市已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服务范围,积极为进城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全市 13个市、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免费对外来劳动力开放,并 在服务大厅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民工只需凭身份证等合法证件就可登记求职。2002年成立的专门服务于民工就业的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也发挥了引导进城农民正规就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发动、中介拉动、企业推动等多渠道的劳务输出格局已基本形成,劳务输出的范围不断拓宽。

三、强调以人为本,从政策层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我市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有关政策,降低门槛,取消各种限制和收费项目,方便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04年年初,我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部、省有关文件精神,取消了流动就业证卡制度,我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所有门槛全部撤除,管理类收费全部取消。另外,劳动保障部门还要求所有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都要和城镇职工一样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享受同等的工资待遇、参加社会保险。目前,我市正在草拟《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将对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和培训补贴制度、维权等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做法。

四、加强科技创新,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目前,南京市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区(县)、街道(镇)和部分社区(村)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实现了“一点录入,全市共享”,农村劳动力可免费享受求职登记、推荐就业等“一条龙”的就业服务。同时,我市劳动部门已开始应用自行开发的农村劳动力管理系统,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现已有 15.75万条农村劳动力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库,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数据统计及服务管理水平。宁淮两市劳动保障部门还建成了宁淮流动就业信息网络,南京的用人单位与淮安的劳动力可以直接在网络终端了解到对方信息,并可进行远程视频面试,为宁淮劳动力对口交流开辟了现代化的高速通道。

五、合理引导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合理引导,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指导,提高政府主导的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协作化程度,一方面 我市着重培育发展了一批劳务中介机构和经纪人,规范和发展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另一方面开展有组织的劳务交流招聘会,04年我市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多次组织用人单位下乡举办招聘活动。如04年2月赴栖霞区参加“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活动,帮助缓解当地由于近年来的大拆迁、大开发造成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压力;04年4月下旬,赴溧水县举办“南京、溧水农村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到场群众近3.5万人,求职报名6091 人,培训报名 224人,政策咨询500多人,意向性求职成功527人。

六、贯彻省委决定,南北劳动力交流成效卓著 04年全年,我市共吸纳苏北劳动力6.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3.3%,其中吸纳淮安劳动力2.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49%。一是 送岗位上门,开展大型劳动力交流活动。04年,南京淮安两市以政府联合主办、劳动保障局联合承办的方式分别于2月和10月举办了两次大型城乡劳动力交流活动。两次活动南京市共组织了约400家用人单位共近3万个岗位,到场群众近4.5万人,求职报名2.60万人,意向性求职成功1.88万人。南京市政府在活动中向淮安方面捐赠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共计40万元。2月29日,市共青团联合劳动保障局等多家小组成员单位在淮安市洪泽县举办“南京—淮安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供需现场洽谈会”招聘活动,整场活动达成用工意向5800人。二是 落实挂钩责任制,加强对口支援。我市的白下、鼓楼、建邺、江宁等 4个区分别与淮安市的4个区建立了宁淮劳务交流挂钩关系,各区县认真落实挂钩责任制,加强信息交流,根据挂钩地区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用工单位上门开展招聘活动。我市建筑工程局还与淮安市建筑工程局结成了“帮扶对口支援单位”,与淮安市建筑企业互通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淮安施工企业相关施工管理人员加强组织和培训,帮助淮安市建筑业企业发展有计划的订单劳务。

七、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按照“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思路,04年,我市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工作力度。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百镇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开发计划,04年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万人。南京和淮安两市劳动保障部门还将“订单式”培训模式应用到了两市农村劳务交流工作中。04年,南京苏宁电器、海尔曼斯等十二家知名用人单位与淮安市十家培训机构签订订单式培训协议。淮安地区4600多名农村青年劳动力分期实施技能培训后,直接输入企业上岗就业。市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和成教师资队伍建设,现已建立街道(镇)农村成教中心校 77所,区(县)成教中心校7所,从事农村成教工作的专职管理干部已达100余人。成教中心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协议,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近几年来,仅江宁区湖熟镇成人学校就为“金城”集团培训合格员工达500多人。我市建工部门将今年列为“培训年”,联合劳务输入地教育部门组织培训、鉴定、发证工作,促进“技能培训、持证上岗”工作深入开展。团市委举办“农村青年创业半月谈”讲座 6期,针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失地农村青年展开职业技能培训。市妇联注重抓好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工作,在一些区(县)建立了以缝纫、家政、花艺、编织等适合妇女劳动力的培训种类为主的职业培训中心。04年培训妇女劳动力达9400人次。

八、坚持依法维权,切实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对拖欠农民工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并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遵纪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开展跟踪管理和服务,2004年,我市劳动保障部门集中开展了 “劳动用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职业介绍四位一体执法检查” 活动。执法检查 坚持以规范劳动合同为龙头,理顺了各类用人的劳动关系、工资关系和社保关系,打击了各类非法职介机构,逐步建立了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和欠薪保障制度,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04年全年,我市共为2.3万名民工追回工资3352万元;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合同7.74万份、补交社会保险费7256.5万元,取缔非法职介92户。2005 年,我市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将在省农村劳务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发展的理念,确保完成各项工作目标。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统筹城乡就业,发展劳务经济。将城乡劳动力就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控制城乡失业和增加城乡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加强考核。制定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培育一批劳务中介机构和经纪人,积极引导发展各类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政策扶持、多方参与,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进一步统筹、整合城乡培训资源,建立起以技工教育、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为主体,贯通市、区(县)、街道(镇),连接市内外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巩固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市、区(县)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定向招生、定岗培训”。三是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建立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服务体系。制定、完善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与其他投资主体同等的市场准入制度,出台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提供完善的服务,定期面向社会征集、择优选取一批适合农民的项目,优先、免费推荐给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鼓励发展特色行业。四是实施积极转移就业政策,积极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建立职业中介机构介绍农村劳动力就业补贴制度,激发职业中介机构介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性。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制度。采取发放“培训券”等办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培训补贴。建立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体系。减收、免收农村劳动力创业项目部分税费。五是放眼全省,千方百计推动宁淮劳动力交流工作。加强与淮安市的区域协作,落实劳务南北挂钩责任制,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北输南接的机制,积极拓宽协作渠道、扩大协作规模,推进农村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转移。培育和扶持一批从事宁淮劳务交流的劳务中介机构和经纪人,提高宁淮劳动力交流的规模和组织化程度。

昆山:加强南北劳务合作 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2004年,昆山各级各部门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视察昆山为动力,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两个率先”统揽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主要经济指标在较快速度上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口径财政收入85.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5亿元,分别增长29.6%和30.5%;完成进出口总额238亿美元,其中出口130亿美元,分别增长71%和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左右,分别增长15%和10%。在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跃居第二位,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成就,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兄弟县市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近年来 ,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做好南北劳务交流合作.自2002年起,沭阳县成为我市新一轮对口帮扶、挂钩合作对象。双方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劳务合作工作成效显著。到2004年底,苏北地区来昆务工人员有18万人,其中,沭阳籍在昆就业人数累计近3万人,他们与其他外来务工人员一起,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市场进一步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家乡沭阳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可以说,南北劳务合作已成为增强两地交流、促进两地合作的紧密纽带。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南北劳务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建立对口挂钩关系以来,昆山与沭阳两地交流合作进一步密切,劳务合作稳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部门都对劳务合作给予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精力,倾注极大的热情,深入细致开展各项工作,想方设法采集就业岗位信息,仅 2004年,昆山向沭阳提供就业岗位信息52750个,实际来昆务工达8184人。

1、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近年来,昆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南北劳务合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经常听取劳务合作情况汇报,关注劳务合作工作动态。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劳动保障部门再接再厉,重点立足沭阳,面向苏北,广泛采集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赴沭阳多次举办招聘专场。市劳动保障部门作为具体承办部门,将劳务合作列为专项重点工作,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确保全面完成劳务交流合作任务。

2、明确责任,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为确保完成任务,我市专门建立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到实处。市劳动保障部门深入到开发区、各镇,落实好每一项具体任务。同时,基层劳动保障部门深入企业采集就业岗位信息,并明确要求优先向沭阳提供,重点镇还明确专人负责采集岗位。劳动保障部门坚持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就搞好劳务合作的事宜专题进行研究讨论,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统计月报制度,做到月初调研分析、月中巡回督促,月底统计汇总,认真分析工作进展情况,以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3、主动服务,多渠道采集岗位信息。市劳动保障部门经常性深入企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开展工作。对批量用工企业,主动帮助做好招用工的前期准备,协调解决遇到的用工需求实际问题。对新建企业,在筹建阶段就提前介入,积极上门做好宣传工作。依靠良好的服务和细致的工作,全力争取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动员企业尽可能招用沭阳籍劳动力。

4、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劳务合作过程中,我市开发区和 10个镇与沭阳的乡镇建立了定向劳务合作挂钩关系,并建立了各自的劳务输入和输出基地,进行一对一的挂钩交流。同时,为加快劳务交流速度,减少劳务合作中间程序,我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动员宣传,确定用工量大的122家外资企业和28家民营企业,作为与沭阳长期挂钩的劳务合作企业,明确沭阳驻昆办事处可随时随地与他们联系,采集就业岗位,定向进行劳务合作交流。市劳动保障部门与沭阳办事处建立了联合办公制度,两地劳动保障部门还建立了就业岗位与劳动力资源信息联系制度,实现了从岗位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反馈到正式录用、跟踪服务的良性互动机制,两地劳务费合作交流始终处在正常化轨道。

5、全力以赴,办好劳务招聘专场。我市坚持每年到沭阳举办劳务招聘专场不少于 2次,为办好每次招聘专场,市劳动保障部门都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多次深入企业,采集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全力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得到了各类企业的理解和支持。2004年,我市先后2次赴沭阳举办大型劳务招聘专场,共组织51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信息8246个,达成用工意向2923人次。今年2月18日,在春节上班的第二天,我市又组织26家用人单位赴沭阳招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2826个,达成用工意向1691人,当场录用281人。

二、加强合作,完善服务,开创南北劳务合作新局面 昆山与沭阳的劳务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发展的战略,推动南北对口挂钩合作,3月1日、2日,市委曹书记率领我市党政代表团赴沭阳进行对口交流活动,签署了两地2005挂钩合作协议,昆山将在产业转移、劳务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促进南北两地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1、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劳务人员的技能素质。随着我市企业产业层次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一方面为沭阳方面提供培训经费,积极支持沭阳加强对来昆务工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由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以上门培训、订单培训等形式,已为 112家企业培训外来劳动力25124人。同时,积极支持配合企业自主培训外来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高技能的劳动者。

2、优化服务,积极做好劳务输入的服务工作。我市相继取消了外来人员就业使用管理费、企业使用外来人员的审批和外来人员外出就业登记卡。去年,我市又解决了外来人员因一时不能提供婚育证明而影响录用备案的难题,现在只要企业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补齐材料,即可先办理录用手续,使他们与昆山本地人一样,进入劳动力市场平等竞争择业,并统一纳入我市就业管理与服务范围,与本地职工一样享受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待遇。

3、加强执法,依法维护外来人员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和提高职工的维权意识。同时,进一步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认真做好日常巡查,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在我市去年 5月底组织的“ 劳动保护和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保护专项检查”过程中,发现一台资企业在使用几名沭阳籍职工时有违法行为,劳动监察部门当场责令企业整改,补签了劳动合同,补办了社会保险,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4、加强组织,努力巩固双方劳务合作成果。我市在招商引资、人才招聘等各个环节,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介沭阳,优先向企业推荐沭阳籍劳动力。根据企业用工量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市将进一步狠抓落实,尽可能多吸纳苏北劳动力。今年,我市将继续向沭阳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不少于 5万个,组织转移沭阳籍劳动力6000名以上,为沭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提供1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劳务合作交流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今后,我市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工作,加大力度,切实做好南北劳务合作,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宿豫区:实施“四全工程” 促进“三个转变”

全面提升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水平

宿豫区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全区农业人口 54 万,占总人口数的 80%,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 19.4 万人。为了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近年来,我们在全区大力实施以全员普查、全员培训、全员就业、全员转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全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由人口向人力、由人力向人才、由人才向资本的转变。目前,全区有组织培训、输出各类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 8.9 万人,占农村在外务工人口 80% 以上,全区年劳务收入 10 亿元以上,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坚持全员普查,着力构建农村劳动力信息库 建立完善、高效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发布劳务供求信息,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一个重要环节。自 2003 年开始,我们坚持从摸清底数、夯实基础入手,对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分类建档。一是逐户调查,逐一登记。各乡镇专门成立由劳动、农经、统计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组,登门入户开展调查,将全区劳动力的基本底数、就业经历、技能水平、学历层次、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录入微机。二是梳理分类,建立档案。在全员普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区 50 岁以下的男性和 45 岁以下的女性劳动力,按照年龄、学历、技能水平等分别进行梳理分类,建立档案,并录入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目前,全区已为 31.2 万农村劳动力建立了档案,真正做到了“人人有表、村村有帐、乡乡有库”。三是形成网络,畅通信息。2004 年,区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挤出 200 万元,用于区劳务信息中心和乡镇信息站的建设。区劳务信息中心配置了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硬件设备,设立了失业登记、培训登记等 10 个窗口;全区 17 个乡镇的信息站全部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同时,我们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区、乡两级联网,对全区劳务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使区劳动主管部门、各类培训主体、社会中介机构和区内外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务信息。

二、坚持全员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低学历、低技能、低报酬的“三低”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待业型向择业型、打工型向创业型的转变,近年来,我们通过调动各方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通过“两后双百”开展培训。2003 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两后双百”工程,即对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百分之百组织技能培训,百分之百实现输出就业。为确保让每位“两后生”都能如期参加培训,我们组织乡镇、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学生及家长签订“五方联保协议”,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再收费,由区财政安排 100 万元设立了“两后”培训专项基金,为参加培训学员垫付培训费用。两年来,全区共培训“两后生” 8360 人,适龄学员已全部实现就业。通过职教集团开展培训。全区原有 2 所职中、17 所乡镇成人学校、48 家社会培训机构,但普遍规模偏小、设备简陋、师资薄弱、经费匮乏,与我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为了整合资源,2003 年初,我们以区职教中心为龙头,以职业学校、成人学校、进修学校以及部门、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以民有民营为发展方向,组建了宿迁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广泛吸纳政府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目前,职教集团年培训能力达 3 万人,两年来已培训各类劳动力 4.2 万人。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将各乡镇闲置的农具厂、粮管所、供销社及行政村合并后闲置房屋盘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培训机构,引导他们主动承担培训任务。对工作积极、任务完成好、成绩突出的培训单位,由区财政按每培训一人给予 20 元的奖励。目前,全区已创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89 家,年培训能力近3 万人。

三、坚持全员就业,大力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第二政绩”,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全力扶持,在渠道上不断拓宽。强化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农工、农业、教育、劳动保障、财政、科技等部门组成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区领导专门负责; 各乡镇、村居也都相应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办事机构。同时,区委、区政府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进行重点督查考核。拓宽就业渠道。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方式,紧紧抓住与张家港南北挂钩合作契机,积极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为促进双方在劳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区与张家港市每年都要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 2 — 3 次。3 年来,张家港本地企业为我区提供用工岗位 3.1 万个,张家港在宿豫企业提供就业岗位 6000 多个。为了进一步开拓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2004 年,我们在这些地区共设立了 16 个经济联络处,分别由一名区领导带队长期驻外,一方面开展招商引资,一方面捕捉务工信息,促进与外地企业的劳务合作。通过联络处的协调对接,去年以来,全区已有 4.9 万人被输送到南方发达地区就业。抓好跟踪服务。我们始终把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内延伸到村组农户,对外延伸到工厂车间。对成建制输出 20 人以上的企业,由组织人事部门选派一名机关工作人员跟踪服务,与输出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协助企业对输出人员加强管理的同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目前,全区已选派 58 名机关干部进驻苏南、浙江等地的劳务输出合作企业。此外,各乡镇还通过开展农忙帮工等活动为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确保劳务输出人员在外安心工作。

四、坚持全员转化,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 “外出打工,回乡创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 最终实现农村小康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在抓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由农到工的转化。营造氛围,鼓励创业。每年春节期间,区委、区政府都专门召开外出务工暨回乡创业人员团拜会,组织乡村干部登门拜年,鼓励外出务工有成人员破除传统观念,摒弃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守摊子思想,抢抓政府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机遇,利用我区低交易成本、低创业成本的“双低”优势回乡创业。通过 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在全区营造了“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浓厚氛围。出台政策,扶持创业。2003 年,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等文件,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等方面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一大批在外务工有成人员纷纷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项目、带着订单,同时也带着建设家乡、报效父老乡亲的强烈愿望,回乡创业,发展当地经济。2003 年以来,全区回乡人员共创办各类经济实体 1230 个、公司 158 个,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 2.1 万人。倾情关怀,帮助创业。我们要求全区上下要把回乡创业农民与招商引资客商同样对待,同样扶持,同样服务,在感情上贴近他们,在事业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真正做到想他们之所思、急他们之所需、解他们之所难。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在农村劳务输出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县区相比,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决心乘这次会议的东风,以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继续深入地实施好“四全工程”,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的“三个转变”,为实现富民强区的奋斗目标,为全省的“两个率先”作出应有的贡献。

强化技能培训 完善服务体系

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工作

连云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程学光

2004年,为加速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致富农民,快速崛起,连云港市农村劳务输出协调小组办公室和我本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和全市“全民创业”工作大局,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完善输出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劳务输出工程的开展。全年在外就业人数达55.5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24%;新增农村劳务输出6.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0%;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达15%。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市农村百万农民大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提高劳务输出领导水平。去年,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农村劳务输出职能划归劳动保障部门,成立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并将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部门。为此,我充分 发挥协调小组办公室龙头带动作用,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全面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工作。首先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牵头 22个 协调小组 成员单位建立“连云港市职业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与财政部门协调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形成正常的财政投入机制;与扶贫部门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机制;与宣传部门共同营造农村劳务输出的良好氛围。定期召开小组成员单位会议,建立经常性会商机制。其次是细化部门分工,强化目标考核。按照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在农村劳务输出工作中承担的工作内容确定目标,并作为考核重要内容。与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责任体系。特别是在乡镇,我提出主要依托“一个平台,三个中心”,即劳动保障事务所,乡镇农村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使乡镇成为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组织载体。对劳务输出工作目标按照序时进度要求跟踪检查,形成按月考核、每季通报、半年检查、年终评比的工作制度,同时不定期对培训机构运行情况、输出基地建立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劳务输出工作抓出成效。年末,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劳务输出悬赏目标,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等部门对全年的劳务输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突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深入开展。当前,只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才能使劳务输出工作有质量、有规模、有突破。因此,我提议建立专门组织统筹培训,并得到市政府同意,成立了市职业培训联席会议,加强对农民培训方面的指导、协调。一是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在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对职教、成教及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按照集团化、产业化的要求,组建了赣榆县职教中心和东海县劳动技能培训中心等年培训 4000人以上的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农民特别是农村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鼓励兴办民办培训机构。扶持引导单位和个人举办的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在协调小组办公室积极争取下,财政部门加大了资金投入,市级财政每年按全市农业人口人均 0.1元标准安排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县(区)财政每年分别按本地区农业人口人均1元(2元)标准安排专项资金。与上级补助资金统筹使用,统一建立农村劳务输出专项资金。四是试行“培训券”制度。去年初,我带领有关处室负责人到浙江考察劳动就业工作,回来后,结合考察成果,创新了培训办法,积极探索直接补贴农民培训经费的办法,并协调 50万元财政资金在全市范围内试行农民“培训券”制度。今年,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办法,全面推行农民“培训券”制度。五是强化品牌意识。我一直强调要在一定区域、行业和培训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打造连云港劳务品牌。如今,我们已 基本上形成了赣榆县“建筑劳务”、东海县“服装缝纫”、灌云县“月嫂家政”、灌南县“服装针织”、连云区“茶叶制作”等一批劳务输出培训品牌特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 在建筑、缝纫、纺织、机械、电子、家政、水产加工等专业(工种)形成劳动力品牌优势,并 主动 到经济发达地区召开劳务推介会、说明会、洽谈会等,宣传连云港劳动力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品牌效应,全面推动连云港劳务输出工作。

三、扎实开展南北交流,提高劳务输出工作成效。近年,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劳动力北输南接机制,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劳务输出新局面。2004 年,协调小组办公室又进一步加强与镇江等苏南地区的联系,不断扩大劳动力交流合作层面。全年共举办南北挂钩招聘洽谈会 14 场,共向对口交流城市镇江市输出劳动力 16100 余人,向 我省苏南地区输出劳动 力 58000 余人。南北劳动力交流既做出气势,更注重实效;既搞活现场,更注重跟踪服务。为了将南北劳动力交流工作经常化,加强用人单位与农民联系的及时性,不断提高挂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提出了劳务输出“大蓬车”工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自筹资金改装专车作为农村劳务输出的“大蓬车”,深入到乡村集市、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送指南,把“大蓬车”建成农民劳务输出流动的职业介绍所、政策咨询窗、就业信息宣传栏、南北劳动力交流平台。为做好劳务输出宣传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力量专门编印了 5万份《外出务工指南》、《创业指南》、《外出务工维权指南》等通过“大蓬车”分发到农民手中。

春风化雨,情系三农。日前,为落实劳动保障部和省厅布置的“春风行动”,我们利用春节期间返乡民工相对集中的有利时机,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以“树典型、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创品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主题的农村劳务输出“春雨行动”。全市各县区紧紧围绕宣传发动、慰问座谈、招聘洽谈、品牌推荐、维权服务五个方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截止正月底,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已达 50多万人,连云港市再次掀起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新高潮。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成规模、上台阶,只有提高组织化程度。为此,我们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以公共职介机构为龙头、各级乡镇劳动保障所为主干、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快城乡就业服务机构和场所建设。针对全市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的实际,2004 年,我提出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观念,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按照 “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方针 建设 劳动力 市场。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投入近1700 万元,其中 1300 万元为自筹资金。目前全市建成的劳动力市场中被省评定为四星级的一个,三星级的三个;灌云县、灌南县、新浦区劳动力市场今年上半年将建成。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型劳务公司。协调小组办公室鼓励发展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劳动力资源经营管理为主业,集用工考察、信息发布、人员招聘、技能培训、职业中介、组织输送和输出后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劳务公司。发展境外劳务输出,带动农村劳动力走出国门,全力拓展海外劳务市场。三是鼓励基层兴办中介机构。充分调动基层农经部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兴办劳务中介机构,拓展职介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打破职介市场准入门槛,构建公平竞争平台,放手发展民营职介机构,大力培育和扶持劳务派遣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市场化程度。四是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积极开展劳动力市场检查,进一步加大对劳务中介机构的监察力度,坚决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非法中介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务输出经验 篇2

纵观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趋势, 劳务派遣的出现能较好满足企业以及劳动者两方面的需求, 比较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各方面要素。尤其是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许多传统工作岗位正逐步减少, 与之相悖的是适龄人力资源却不断涌入人力资源市场, 因而发展劳务派遣, 充分促进人力资源就业, 意义愈发重大。

一、日本劳务派遣现状

作为我国的近邻,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产业界即已盛行劳动派遣。劳动派遣对于日本战后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劳动派遣用工的灵活性, 企业在经济景气时大量使用劳动派遣工人来满足扩大生产的需求。当经济衰退时, 又能迅速清退劳动派遣工人,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日本政府于1985年正式制定劳动派遣法, 将劳动派遣行业合法化。但一部分含有强制劳动以及中间诈取性质的劳动力供给仍被禁止。

20世纪60年代, 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出现了人力派遣。到1970年代后期, 日本境内的人力派遣业务已经初具规模, 出现了以“StaffService”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人力资源派遣公司。同期, 日本开始着手劳务派遣方面的立法。1985年6月, 日本政府正式出台了《工人派遣法》。而该法在出台后先后四次修订完善, 彰显日本政府对于劳务派遣业务的高度重视。

二、日本劳务派遣业的规范制度与经验

日本对于劳务派遣相关立法十分重视, 其涉及劳务派遣业务的法律名称是《保障工人派遣业适当运行和改善派遣工人工作条件法》 (简称《工人派遣法》) 。该法于1985年6月通过, 1986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对于日本劳务派遣业务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因为根据此前日本《就业保障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工人派遣业务是被严令禁止的。

(一) 劳务派遣关系

日本劳务派遣行业是完全性的劳务派遣, 其中派遣机构、用工单位和派遣工人三方都依据相关法律, 各自履行责任和义务。规范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的合作条款是双方之间签订的工人派遣协议。依据协议, 派遣机构向用工单位派遣规定数量和岗位的工人, 用工单位则根据协议中规定的费用额度向派遣机构支付工人派遣服务费用。与此同时, 派遣机构与派遣工人之间将签订劳务派遣合同, 两者间存在着劳动关系。派遣工人虽然没有在派遣机构工作, 但是派遣机构需要按时向派遣工人支付足额工资。

(二) 劳务派遣工种

日本《工人派遣法》第四条中对劳务派遣行业可派遣的工作种类有明文区分:一是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及技术能力, 同时拥有该岗位所需经验, 能在短时间内上岗工作;二是参考从事或从业形式的特点, 对工人需要特殊管理的工作。

1986年7月, 日本政府颁布实施《工人派遣法》时, 限定可派遣的工作共计13类。此后, 根据劳务派遣实际情况增补至16类。1996年12月又新增加了10类工作。但用工需求量很大的制造业一直没有被包括在上述的26类内。从日本政府不断拓宽派遣工种中不难看出, 劳务派遣业务在日本发展还是十分迅速的, 而政府审时度势调整类型, 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杠杆的作用。

(三) 劳务派遣期限

日本劳务派遣行业都有规定具体的服务期限, 大部分劳务派遣服务时间被要求在一年以内完成。除非特殊工种, 根据实际需要, 会适当延长劳务派遣服务时间, 但总时限不能超过三年。日本政府之所以会对劳务派遣时限进行明文规定, 旨在预防用工单位过分依赖派遣员工, 一方面保护用工单位正式员工, 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好统筹调配派遣员工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相同岗位上进行流动。

(四) 劳务派遣合同

作为劳务派遣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劳务派遣合同是约束派遣机构行为, 保障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凭据。当然, 在《工人派遣法》第二十六条中, 除了明确派遣合同的范围, 还对派遣协议进行详细的要求。通过这位法律条款, 对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的相互责任和义务进行划分。让派遣员工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即将从事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时间;了解即将派往工作单位的名称和工作地理位置;当然, 还包括了通过进行劳务派遣活动, 能够得到的报酬以及休息休假权利。通过对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福利、休息等员工权益的明文规定, 让派遣员工能够安心前往用工单位工作。

三、引发的思考与借鉴

从日本劳务派遣的成功经验中, 我们不难发现立法对于劳务派遣的重要作用。劳务派遣立法的意义在于承认劳务派遣机构在派遣活动中的合法地位,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派遣机构的设立门槛以及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相互间的责任。既保护派遣员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又能使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的各项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劳务派遣发展时间较短, 但是完全可以在借鉴日本劳务派遣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劳务派遣的相关法律, 通过有效规范劳务派遣行为, 来促进其发展。

目前, 我国已有“一法一规”在法律范畴方面对劳务派遣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我们应该看到“一法一规”积极的一面,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完善, 但是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它明确了劳务派遣机构的设立门槛;明确了用人单位和派遣员工之间签订的合同以及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派遣协议的内容;明确了劳务派遣机构有义务将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的派遣协议内容告知派遣员工;明确了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的责任分担。但“一法一规”中仍有不少瑕疵, 能否真正合理有效维护劳务派遣过程中三方的利益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一) 派遣员工薪酬发放方式

相比用工单位的正式员工, 派遣员工在工资福利发放方面显然遭到一定的不同对待。往大的方面说, 存在着许多岗位同工不同酬;往小的方面看, 则是未能及时发放、遭派遣机构克扣部分工资等情况。《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和第六十条明文规定:“派遣单位必须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 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用工单位必须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支付加班费、奖金和相关福利待遇。”然而, 法条中显然忽视了究竟是用工单位向派遣员工直接发放除了基本工资以外的加班费、奖金和其他福利;还是先转至劳务派遣机构, 再由劳务派遣机构进行转发。法律上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存在着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就这些费用产生的互相推诿, 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派遣员工。

(二) 劳务派遣适用范围

业界对于劳务派遣范围究竟应该大还是小, 专家们都存在子不同的看法。而从法律角度看, 劳务派遣适用的岗位必须是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简言之, 劳务派遣显然不能作为一个单位的主要用工类型, 只能起着补充和次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少用工单位为了减少管理成本, 将大批量的岗位均化为劳务派遣形式。事实上, 劳务派遣岗位也并非不能在相对高级的岗位上实施。相比法律中规定的“三性”, 那些更高级岗位的派遣员工具备的素质自然高出一筹, 对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当然也更高, 反而有可能更好维护自身利益。

(三) 用人单位的派遣员工“自产自销”

《劳动合同法》第七十六条明确规定, “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有人可能会对这样的规定发出类似的疑问, 反正用人单位 (派遣机构) 都要向各种用工单位派遣劳动者, 同样也可以向本单位或者本单位的下属机构派遣员工。从该法条提出的初衷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其目的在于避免出现同一单位出现不同等级员工的现象。即所谓的一等员工、二等员工。

菲律宾劳务输出的经验及启示 篇3

菲律宾劳务输出的现状

菲律宾向国外大规模输出劳工及其他劳务人员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开发加里曼丹林场,需要大批劳动力,便在菲律宾招募了一批人前往。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又从菲律宾招募了许多人前往越南、泰国和关岛从事军事工程劳动。70年代,菲律宾劳工和其他劳务人员纷纷涌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谋生。80年代以后,更多的菲律宾劳工和其他劳务人员开始向中东、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及其他一些东南亚的大都市进军。从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便成了一个劳务输出大国。

菲政府海外事务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菲律宾共有海外侨民840万人,其中约500万是契约劳工,140万为海外定居者,另有约200万人被认为是无合法证件海外务工者。菲籍外劳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集中的地方有沙特阿拉伯、中国的台湾和香港、日本和意大利。每年圣诞和新年前,滚滚的美元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流向这个西太平洋岛国。

菲律宾人愿意出国打工的原因之一是国外收入明显高于本国。大学本科毕业的年轻教师在国内工作的月收入约150美元,而一名在海外娱乐场所工作的普通菲籍劳工每月则可以赚到500美元。因此,即使伊拉克危机之时,菲律宾人也愿意到伊去淘金。伊拉克危机之前,菲海外就业管理署每天大约处理2000宗赴伊就业合同,而伊危机之中,赴伊人员有增无减,每天达到2300宗,而且现在海湾地区工作的菲律宾劳工极少愿意回国。

菲律宾劳务输出成为了该国的支柱产业。菲律宾央行行长泰谭柯说,东道国继续偏好菲律宾工人以及工资更高的菲律宾专业人士前往海外的人数增加,将使汇款金额升向新的纪录高点。

菲律宾劳务输出的组织与管理

据《巴林论坛报》2007年元月4日援引菲律宾海外就业局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中东地区吸纳了20多万菲律宾劳务人员,占该国当年输出劳务人员总数的68.8%。其中沙特83778人,占29.39%,阿联酋34493人,卡塔尔25592人,科威特24537人,黎巴嫩7719人,巴林5000人。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我国台湾省28735人,香港特别行政区18684人,韩国10047人及日本7698人。在欧洲工作的菲人约有46万人,占13.6%。欧洲国家对菲劳务需求主要是医护服务、饭店和旅游服务,年均输往该地区的菲律宾劳工约4万人。在美洲就业的菲律宾人为28.6万人,就业量以年均1万人的速度增长。美国和加拿大是菲劳在美洲的主要输出国,分别约有10万和3万菲律宾劳工在两国工作。在大洋洲工作的菲律宾劳工有5.6万人。在非洲工作的菲律宾劳工有5.4万人。

菲律宾海外劳务市场持续兴旺,同政府的组织、管理、协调及对海外劳工实施的种种鼓励政策是截然分不开的。菲政府管理劳务输出的做法有如下几种。

1.建立配套的组织机构

多年来,菲律宾政府对劳务输出极为重视,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组织和协调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比如,在总统仅有的几个顾问中,有一位海外劳工事务顾问,主要为总统在巩固和发展海外劳务市场方面出谋划策。在劳工和就业部下设了海外劳工就业署、海外劳工福利署和技术培训中心, 各省、市、县也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培训中心和管理人员。由于海外劳工的事务涉及到同有关国家的关系,菲外交部专门设有海外劳工事务局。在海外劳工比较集中的国家,菲律宾使馆设有劳工事务参赞和秘书,帮助劳工寻找工作、解决困难和纠纷。

2.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

菲政府有关部门对劳务输出的管理十分细致。从劳工报名出国到参加培训、寻找工作、解决纠纷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和具体的管理措施。对出国工作的女性,政府规定她们的年龄必须达到18岁以上,并有足够应付复杂形势的能力。鉴于不少菲律宾女佣近年来在一些中东国家的家庭中受虐待、骚扰,政府规定,去这一地区的妇女只允许为公务人员或外交官家庭工作。

3.完善高效的培训体系

在培训和寻找工作方面,政府也有相应的规定和管理措施。在海外劳工中,大部分是有关机构根据国外已确定的工作岗位选派、培训和安排出国工作的。但也有不少是个人联系,或没有确定工作岗位的。对于后者,有关机构首先根据海外劳务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是否批准劳工去某国就业,避免出国后难以找到工作。然后根据劳工所去的国家和所要做的工作,安排他们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包括有关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基本的工作要求等,争取派出的劳工都能找到和适应工作。近几年来,菲律宾政府积极、主动地开发海外劳务市场,维持和扩大了海外劳务市场的份额。政府对海外劳工的管理真正做到了一管到底,不仅管培训和派出,而且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纠纷,维护海外劳工的利益,对稳定海外劳工队伍起了重要作用。菲总统阿罗约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人力资源培养是菲律宾“保守得最完好的商业秘密”。

4.建立财政支持政策

在财政上,菲律宾政府为本国劳务输出设立了紧急遣返基金、海外移民工人贷款担保基金、法律援助基金、国会移民工人奖学金等4个海外工人基金。保证菲律宾劳务输出的经济援助。

5.给予崇高的政治荣誉

尽管劳工们为祖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他们一直被称为“海外契约劳工”,直到1995年拉莫斯执政时,才将其改为“菲律宾海外劳工”。名称的改变体现了他们的菲律宾公民身份,这是政府为保护他们合法权利所做的一种努力。当然,与之相应的还有各种立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菲政府将每年的6月7日定为外籍劳工日,以资纪念和表彰,政府给予外劳崇高的荣誉,将他们称为“现代英雄”。

6.支持私营劳务输出机构开展业务

菲律宾海外就业署还制订了《海外就业规则与条例》,不仅规范政府部门对劳务的管理,而且规定,具备一定资格的菲律宾公民、合伙团体或公司,通过批准程序后可以参与海外就业计划。1983年,菲律宾依照法规批准的私营劳务输出机构有1023个。以后逐步规范压缩,但全国也多达数百家。

菲律宾劳务输出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菲律宾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1.确立劳务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更应该像菲律宾那样,把劳务输出视为重要的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予以高度重视,给予政策支持。中国劳动力富裕,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保证劳动力充分就业,是一项战略任务。而劳务输出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党和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创新经济体制,创新就业机制。把劳务输出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作为一个新的产业予以重视和扶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尽快出台国家级完善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快对外劳务合作法制化的进程,保证劳务输出在法制保护下运行。制定对外劳务合作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各类人员,包括高技术人才到国外就业。

2.加强劳务输出组织管理

第一,国家商务、人事部、外交等政府部门,要成立劳务输出管理机构,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与管理,各省、市、自治区也要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形成劳务输出的统一归口管理,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等不良局面的出现。外交部要在驻外使馆设立劳务管理官员,专门从事劳务输出管理、市场开拓、服务保护、纠纷处理等事务,保证对外劳务输出的有序进行,保障劳务人员的权益和安全。第二,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健全和完善劳务输出管理规章,制订劳务输出管理条例,严格审批劳务中介机构资质,规范中介市场,规范经营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打击非法劳务中介,保证劳务市场的健康有序,依法保护经营者的利益和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第三,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要逐步推行代理制,明确经营者、劳务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简化劳务人员出国手续,加强对劳务的社会服务保障工作等。

3.加大劳务输出的财政支持

借鉴菲律宾的经验,建立劳务输出财政支持体系。劳务输出是服务贸易,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强化对外劳务输出的资金支持,保障对外劳务合作的健康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应当建立“劳务输出基金”、“劳务贷款担保基金”、“法律援助基金”等,在财政上支持我国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

4.培育劳务输出资源优势

劳务输出能人典型经验发言材料 篇4

带领姐妹闯天下转变观念奔富路

我叫***,现年35岁,是村妇代会主任。现在算起来,我任村妇代会主任已经9年了。在这9年里,我觉得最欣慰的事就是去年带领33名本村姐妹到**木业打工,不但赚到了钱,见了世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么一折腾,转变了村里长期存在的“女人出去就学坏”的错误思想观念,调动了全村女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报名要在年后出去的妇女就达到20多人。

说句心里话,女人要走出家门到外面干点事太难,尤其是在农村,妇女出去打工被认为是下道,回村也没有人用正眼瞧你,大姑娘不好找婆家。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妇女出去打工,思想工作很难做,我也费了不少劲。我常跟家长讲,现在打工政府重视,法律有保障,而且通讯方便,不行打个电话就可以让孩子回来。经常跟大姑娘小媳妇们讲,出去锻炼锻炼,闯荡闯荡,省得见个人说个话都脸红,找个婆家就是地头转。但无论怎么说,家长就是一句话,“你要是不出去,我们就不去;你要是领着出去,我们就跟着走”。说句实在的,让我带头领着出去,当时我也面临着两个难题:一个是面临着家人反对的问题,本来在村里干,事就挺多,一天闲不住脚,没时间照顾家,家人意见很大,一说要领人出去打工,丈夫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甚至说“村里那么多大老爷们,就显你能耐了。再说了,媳妇出去,谁放心呢”。再一个是面临着出去了工资怎么算的问题,担心,出去了,村里的工资没了,顾虑很多。这时候,2005年县里进一步提出了干部要引带劳务输出的号召,并给村干部引带出台了一些政策,让我坚定了带工出去的信心和决心。当时,我就和乡里村里讲,带领姐妹们出去,村里的大老爷们不合适,我是最佳人选,并提出了申请。让我感动的是,村里、乡里对我的想法非常支持,不但保证落实县里的政策,而且还保证家里的事帮助照看,帮我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这样,从2005年7月份开始,我就领着33名姐妹走上了打工之路,到11月份满载而归。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般难。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切实感受到了难处。我带的33个姐妹,大都是初中刚毕业的小姑娘,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刚到地方眼泪就掉下来了,哭着喊着想她妈;有的不懂事,时不常地闹情绪吵架。看着乱糟糟的样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真想不管了。可转念一想,人家家长信着我,把孩子交给了我,我就得成为她们的主心骨,把她们带好,让她们经受住锻炼。于是,我就把理顺队伍、稳定人心工作做在前头,既是这帮孩子的老大姐,又是这帮孩子的管理员和保姆。晴天帮她们晒被子,晚上帮她们盖被子,睡觉不老实的帮着串床铺,心情不好、哭着想家的还得买好吃的哄。那时候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平时,我还备了一个万能包,将针线、常用药、剪子等备齐备足,供不时之需。有个叫杨春波的小女孩,去时16岁,染了个红头发,厂里的男孩都取笑她,管她叫红烧狮子头,因为这事,经常和人家打架。为了她我不但得经常去拉架,而且还得经常地做思想工作,让她心大点,别搭理那些小男孩。这样的小事每天都发生,时间长了,姐妹们也都体会到了我的苦心,逐渐地走向了成熟,让我感到了欣慰。

现在说起来,我带领33名姐妹出去,不是为了挣钱,因为村里已经给我发了一份工资,而是要让大家走出去,学会生存。对那些干活坐不住凳子的,我都要求她们买一个随身听,边听边干活,锻炼她们的耐性。对那些工时帐目记不清的,我都要求她们弄个小本子,记清楚自己一天干了什么活、多大尺码、多少公斤,记不明白的帮着记,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以便到月对帐,算工钱,自己不吃亏。尤其是组织大家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形成一个整体。记得一天晚上加班,一个小姑娘抱着的一捆牙签突然散花了,全部掉在了地上,急得小姑娘直哭。这时我就组织姐妹们共同伸手一起干,用手拨的拨,用镊子夹的夹,仅用了半个小就全挑了出来。还有一次,一个姐妹干完活后,发现有自己编号的两袋子货没了,如果找不到,就意味着一天的活白干了。看着她着急的样子,姐妹们共同帮忙,楼上楼下寻找,终于在另一班的货堆里找了出来,为她挽回了损失。

劳务管理经验总结 篇5

一、抓引进,不断丰富劳务资源、满足了公司施工生产需要。2007年公司继续采取加大劳务队伍的引进、考核和淘汰力度,依托现有劳务资源,向外抓引进,通过不断淘汰不合格队伍,逐步优化了劳务队伍工种、地域结构,逐步完善了内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基本上形成了新老交替、互动发展的良性竞争局面,满足了公司的施工生产需要。

截止到年底,今年共引进优秀的劳务队伍 支,其中公司本部支、郑州支、山东支、天津支、成都支、安装支。劳务队伍工种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现有的支队伍中,主体综合队伍支、主体单项支、瓦工支、架工支、安装队伍2支、其他队伍支;劳务队伍地域分布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远征地区劳务队伍本土化建设走出重要一步。

全年施工日平均劳动力维持在8000人左右,作业人员基本上满足项目施工生产需要,有力的保证了公司超常规发展的需要。总的来看:大部分长期合作队伍获得了发展机遇,业务得到了发展、管理得到了提高、效益得到了提升,新队伍合作意识和意愿明显加强,公司的品牌效应和凝聚力得到了体现,甲乙双方总体合作、共赢、互动发展态势良好,氛围和谐。

二、抓聚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规范劳务招(议)标管理。我们说抓聚集,就是实行劳务招标集中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加大劳务招投标管理力度。

2007年,我们在规范劳务招议标管理方面,一是加强标前管理工作,加强劳务招议标计划管理,对现有的劳务招标申请表格进行细化,加入工程基本情况、工程特殊情况以及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同时在招标前尽量邀请队伍实地考察,使队伍能够全面了解项目情况,使招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对投标过程严格管理,主要是采取投标保证金制度,避免队伍中标后扯皮拉筋。第三完善开标过程管理,严肃开标纪律,规范开标程序,一改过去多轮谈判为二次谈判,提高招标效率。第四加强中标后合同签订以及队伍进场管理。

三、抓创新,做精做细劳务管理,促进劳务管理工作规范有序。“成也劳务,败也劳务”是建筑企业的定律,也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今年,我们把劳务分包管理工作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创新思维,通过做精做细劳务管理,提高公司组织生产要素和控制劳务分包资源的能力,有力地促进劳务工作规范有序。

(一)创新项目劳务承包模式。在以往纯劳务包清工、大分包以及现阶段扩大劳务分包模式上,特别是在扩大劳务分包模式上,我们大胆探索、尝试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今年,我们根据房建项目的特点,采取平方米单价乘以总面积包干的报价方式,包辅材、包小型机械、包模板木枋材料费,逐渐扩大到砌体、抹灰装饰阶段也按平方米单价包干的多种承包方式。如中国南车集团我们把土方清挖、主体施工清单报价、装修施工包工包料全部按清单报价承包给劳务分包施工队伍;又如武汉水岸新城项目主体结构人工费、模板木枋材料费均按建筑面积平方米单价包干承包给队伍;又如山东分公司烟台财富广场中心工程地下室、裙楼人工费、模板木枋主材费实行清单报价、上部标准层结构按建筑面积包干单价承包给队伍;还有的如地块工程采取主体结构、装修、外架全部按建筑面积平方米单价承包给队伍(除大型垂直运输设备、混凝土、钢筋、加气块、水泥由我方提供外,其他全部由劳务队伍按建筑面积包干单价承包)。劳务分包管理模式由最初的单项纯人工承包发展到现在的扩大劳务分包,应该说是公司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现行的主体承包模式基本为单项承包、单项定价,此种承包模式已沿用多年,其弊大于利,由于工地情况千差万别,工作内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劳务合同也不能完全做到包罗万象,通过我们创新扩大劳务分包这种模式,此举极大的丰富了公司劳务承包模式的内涵。

(二)积极推行劳务实名制管理。四月初我部门出台了《公司劳务实名制管理细则(试行)》的管理办法,通过实名制将管理延伸到劳务工人,直接与生产班组和劳务工人对接,控制劳务工人的出勤和工资发放情况,促进项目管理下沉和劳务成本控制,保持劳务工人的稳定。

在推行实名制管理的公司都能很好的抓住工作核心,围绕重点开展工作。分公司、经理部各试点项目都做到了一是制定了实名制管理工作措施,将各项工作进行了分工,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召开了劳务负责人和班组长动员宣传会,逐条逐项进行了宣传动员和布置;三是制作了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牌,方便农民工维权,四是逐个建立了队伍人员档案,采集了民工照片、收取了民工身份证复印件、建立了民工花名册;五是开展了现场作业队伍工种、人数及设备到位情况清查工作,并清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六是将实名制管理与计时工控制相结合,对计时工进行周清周结算,杜绝串工、混工现象等等。另外,郑州分公司试点单位滨河绿苑工程项目还通过“边推行、边总结、边调整、再推行”四步循环工作机制,保证了项目农民工实名制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山东分公司试点单位潍坊海关工程项目专门专人负责实名制管理,逐步由点到面扩展到其他项目,实名制管理得到了推广;天津经理部劳务实名制试点项目是滨海新区宏天成大酒店工程,该项目是天津市在滨海开发区唯一指定的观摩项目,经理部在公司要求的基础上他们又做了一些新的规定,如“推行建筑工人从业手册”,“上传农民工身份管理电子档案”,“ 实行上下班刷卡制度”等等,也为实施劳务实名制管理丰富了内容、积累了经验。

总的来说,公司推行劳务实名制,为公司弥补了管理上的不足,为企业管理增添了新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学习观摩、经验借鉴、组织培训、确定试点、全面铺开、取得成效,基本上达到了公司预期的目的,实行实名制的项目甲乙双方都得到了诸多实惠。

(三)逐步建立劳务分级管理制度。公司实行劳务队伍分级管理,就是要对在公司合作的外施队伍进行综合评定,目的是提高劳务队伍素质,约束劳务队伍自律,扶强扶优,促进公司劳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公司出台了《公司劳务队伍分级管理办法》,公司每年年末要对所有劳务队伍进行一次等级评定,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家参与公司施工的劳务分包队伍依据所评定的等级,作为参加公司劳务投标的依据。

通过实行劳务分级管理,公司逐步构筑了以一定数量实力强、信誉好、管理佳的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众多数量门类齐全、专业突出、特点鲜明的专业分承包为依托,广泛的成建制、人员固定、能打攻坚战的劳务分包企业为基础的承包商体系。

(四)大力推动远征地区劳务本土化建设。07年我们在远征地区大胆使用一批实力强、信誉高、技术好、作风硬的当地本土劳务公司,努力与当地劳动力市场对接,大力推动劳务本土化建设,都是通过业主、当地建管部门、相关部门的推荐、通过考察试用后引用比较成功的劳务合作单位,基本上现实了劳务公司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新队伍对融入总承包公司这一战斗的集体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

(五)实现公司总部与各远征单位劳务视频开标。借公司总部搬迁之际,今年下半年以来,我部门加大多媒体技术运用力度,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劳务视频开标,实现了公司总部与外区直接“面对面”实时交流沟通,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成本,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抓培养,劳务队伍综合素质取得新进展。

劳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引进和使用劳务队伍的管理,对劳务队伍的培养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我们在对劳务队伍的培养方面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把新引进的劳务队伍培养成适合公司管理模式的愿意与公司长期合作的队伍。去年共引进34支新队伍,通过增加任务量、召开座谈会、谈话、现场协调等等活动,目前已经有10余支队伍在公司成为了新的生力军。

二是把一部分合作时间长的优秀的单项劳务队伍培养成综合队伍。队伍的实力壮大了,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适应公司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分包模式的不断改革。2007年通过不断给表现优秀的单项劳务队伍提供机会、帮助队伍抓住机会、关注队伍实现机会等培养措施,先后有数支单项队伍主体队伍发展成了主体综合队伍、瓦工队伍发展成了土建综合队伍、普工队伍发展成瓦工队伍,并均已发展成公司的核心劳务队伍,实现了年初公司确定的劳务队伍培养目标。

三是出台《公司农民工业余学校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各项目、各单位负责人担任农民工业余学校校长,把农民工的培训教育、培养落实到公司战略层面上来。各项目联合开办了农民工业余学校,邀请专业老师和经验丰富的技术施工人员讲解法律、施工技术、职业道德、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相关知识,专业课程均结合现场施工技术,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授课。有的项目还为务工人员发放《农民工培训综合知识读本》,邀请湖北省劳动厅领导到项目为农民工赠书讲法,赠送了《劳动法》、《劳动就业促进法》等书籍,还有的项目培训结束后组织进行专业知识考试,考试合格者由湖北省劳动保障厅农民工培训办公室为农民工发放结业证书等。农民工业余学校为广大民工提供了足不出户,就能免费学习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农民工兄弟有了在异乡工作、学习、生活的新家,通过开展农民工夜校办学,既提高农民工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劳务队伍自身综合实力。

五、抓服务,劳务队伍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

2007年公司通过采取严肃招标管理、严格合同履约、新中标队伍谈话制度、新队伍谈心制度等措施,重点实施对劳务队伍从招标进场、到施工中解决实际难题、到完工退场,采取不间断的跟踪服务,极大地改善了队伍的配合与合作意识。

一是通过与队伍沟通,劳务队伍规范用工行为,依法用工,劳务纠纷明显少于往年。一年来,通过市场准入的劳务企业、作业队基本上没有发生劳务纠纷,但是个别的分公司、项目部由于历年的人工费陈欠或违规擅自用工,违法转包,由此造成了一些劳务纠纷,公司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细致的工作,与劳务队伍共同调解劳务纠纷,有效控制了事态的蔓延,保证了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是劳务队伍的合同执行与履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今年签订的劳务补充协议明显减少,全年所签订的补充协议,基本上都是设计变更或重新增加的工作内容等原因引起的补充合同,而因招标后签定的合同发生变更的明显减少,各队伍基本上都能按照招标及合同约定执行,基于招标基础上的合同履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是劳务队伍的大局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2007年劳务队伍在相互支援方面有了明显的增强,为公司一些重点项目的施工生产顺利开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体现出了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合作意识、很好的服从公司的统筹管理。如有的队伍在项目需要抢工期的时候能很好的组织劳动力,有的队伍在项目需要支援的时候,千方百计为项目着想,有的队伍对施工难度大的内容热情依然不减而对一些零星的工作内容也毫不推诿,很好地体现出了应有的诚意和合作意识,与公司倡导的队伍与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的理念相符。

六、抓保障,劳务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关系到和谐企业的构建和企业的发展壮大的重大问题。2007年公司、工会和项目联合工会三方群策群力,共同开展工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一是劳务工人的工资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四月份我部门出台《加强分包队伍支付农民工工资监督管理规定》,通过严把队伍引进关、加强队伍履约能力考核、加快公司支付速度,加强对劳务分包支付农民工工资监管力度,全年基本上没有出现农民工反映队伍拖欠情况,也没有出现农民工上访等现象,既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公司良好社会形象。

二是劳务工人的身体健康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公司与广大项目一起积极开展关爱农民工身体健康活动,先后健康知识讲座、送健康活动、组织农民工免费体检咨询、送清凉等活动,既让农民工了解了更多的健康知识,又让其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

有关劳务费结算支付经验总结 篇6

我项目部在2015年中劳务队伍只有两家,主体结构二次装修工程劳务均为北京梦缘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与劳务队伍建立了彼此信任负责的良好关系。一:结算部分

每月结算在25日之前完成,由劳务队伍上报当月完成工程量,工程部技术人员与劳务队伍专门负责人进行工程量的核对,保证不多结,不虚结,当工程量有出入不一致时,工程部与劳务队负责人员会到现场进行核验,由工程部确认好工程量出具工程量确认单,双方签字后上报到工经部门,严格按照合同签订的综合单价与确认后的工程量进行结算,对于安质部或者其他部门开出的罚款单经确认签字后并入当月结算中扣除。由于每个月结算的工程量是与劳务队伍核对后才进行结算,因此不会因为工程量等问题存在分歧,使双方建立了信任的关系。二:付款部分

付款按照签订合同的约定支付条件、时间进行支付,在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会及时与分包进行协商,取得谅解,协商一致,会第一时间进行付款。针对不能及时支付的问题,应该注意随时掌握工程劳务管理情况;落实责任,加强沟通,加强工经部与工程部的配合信息的畅通;清点劳务合同并与实际情况对照,按照工程劳务费总量,实际合同总量,超范围分包费用的总量进行对比;核对检查劳务费结算付款情况统计出实际结算金额与已完未结金额等方法。

劳务输出也应有品牌意识 篇7

近年来,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在综合素质上的竞争力, 纷纷采取各种有力举措,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在使其掌握一技之长、为用工单位提供良好人力资源的同时, 也走出了一条劳务输出的品牌之路。

建立劳务品牌的做法确实为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提升和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 值得肯定和赞赏。然而, 不容我们忽视的是, 一些地方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劳动力却没有得到外界的欣赏和认可, 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其劳动力的形象和品牌意识缺乏, 对外出务工人员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 从而导致劳动力核心竞争力不强, 尤其是在诸多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能型转变的今天, 劳动力缺乏核心竞争力就意味着被企业所淘汰, 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有的劳动力本身缺乏忧患意识, 自我加压主动学习相应技能的动力不足, 在务工过程中有的对自身形象认识不到位, 致使一些用工企业对务工者本人乃至整个务工者队伍产生诸多看法。就拿以善良、能干、朴实而声名远扬的“山东大嫂”来说, 近年来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南方一些企业不远千里到山东来和劳动部门签约, 无不说明劳动力品牌效应的优势所在。这不仅是对某一地方劳动力个体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该地整个地域人文风貌的一种肯定,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前些年在一些地方出现的拉起横幅标语高调公开“不用××人”的事件无不给我们带来另一种思考。

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 更是一种形象和实力的象征, 劳务品牌也是如此。那么, 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而言, 如何才能创建起自己的劳务品牌, 提高劳动力在外界的核心竞争力呢?笔者以为, 首先, 劳务输出地的劳动部门要有劳务品牌意识, 针对劳动力市场需求, 应切实把提升劳动者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 扎实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 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只有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劳动力就业才会更加顺利。其次, 要转变劳务输出方式, 由粗放型劳务输出向定向型劳务输出转变。劳务输出地应针对本地区人力资源现状, 科学合理的对劳动力进行分类, 有重点的将劳动力的就业方向进行细化, 积极与用工企业进行沟通协调, 把劳动力自我就业变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岗位就业, 以确保劳动力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 都能顺利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岗位。三是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引导工作, 各级各地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有效媒体, 大力宣扬劳动者最光荣、依靠技能好就业的舆论氛围, 使广大劳动者增强忧患意识, 主动学习相应的技能, 真正把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实力展示出去, 和政府有关部门一起打响“劳务品牌”。

广西劳动力市场劳务输出信息 篇8

GD100044广东惠州博罗长宁喜运来印刷制品厂招聘生产工:初中以上文化,月薪1600至3000元左右(计件工资)。

GD100147广州市常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招聘保安员:男,18-35岁,初中以上文化,1.68米以上,月薪1800元左右。

GD100158东莞峻晟(久林)鞋材厂招聘生产工:18-40岁,初中以上文化,月薪1600-1800元以上。(公司报销去厂路费)

GD100160广东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技术工人:女性为主,中专以上学历,试用期满后月薪1500-2200元左右。

GD100161广东明朗生活用品制造厂有限公司招聘注塑工、衣车工、装配工:初中以上文化,18-35岁,月薪1800元左右。

GD100163广东惠州淇虹和泰电子有限公司招聘普工:18-38周岁,月薪2000元左右。(公司包吃住)

GD100165广东潮州市悦斯印刷厂招聘自动冲切机机长、贴盒工:18-35岁,计件月薪1500-3000元左右。

GD100167广州市花都佳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男安管员、女保洁员:20-35岁,月薪1200元以上。

GD100168东莞精华皮具有限公司招聘普工:女性为主,18-40岁,月薪1600-2000元。

FJ100170福建恒大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蔬菜种植工人:50岁以下,男工保底工资50元/日,女工保底工资40元/日,多劳多得,公司提供住宿。

GD100171广州丰彩传媒有限公司招聘包装工:女性,18-35岁,能适应两班倒,月薪1900-2500元左右。

GD100172索尼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女,18-40岁,月薪1700-2500元左右。

GD100173广州红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长期招聘咪表停车管理员、保安、生产工、保洁员、包装工、搬运工、仓管员、质检员、焊工、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销售员、电话客服、电脑录入员:16-45岁,月薪1600-3000元左右。

GD100174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操作工:16-35岁,月薪1500-2500元左右。

GD100175CHICONG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招聘普工:男女比例3∶2,16-35岁,月薪1800元左右。

GD100176佛山市顺德区怡天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男性,25-40岁,可适应上夜班工作,月薪1500-2500元左右。(工作满三个月报销去公司的车费)。

上一篇:上海中考英语作文好词下一篇:风的利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