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散文集读后感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赵丽宏散文集读后感(精选4篇)

赵丽宏散文集读后感 篇1

作为“花重锦官城———成都人文系列”丛书之一,赵丽宏这本《锦城觅诗魂》,既不同于他人的散文,也不同于自己以前的散文,也既不同于古人的诗话,也不同于今人的诗话,甚至和他不久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古典诗词欣赏专书《云中谁寄锦书来》,面目与风情也有所不同。我无以名之,且名之曰:别样散文,另类诗话。

我之所以称《锦城觅诗魂》为别样散文,是因为丽宏以锦城的历史与地理为径,以和锦城有关的诗人文士与诗作文章为纬,编织起他的地域文化与诗文化相交融的散文的锦绣。“锦城”,亦名锦里,又名锦宫城。《华阳国志·蜀志》读到锦江时说:“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李商隐《筹笔驿》诗,有“他年锦里还祠庙,《梁文》吟成恨有余”之句。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称锦官城,后以之为成都的别名,杜甫《春夜喜雨》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之辞。赵丽宏这部散文集共收录八篇文章,依次是《杜甫和草堂》《望江楼畔觅诗魂》《诗意锦锦罨画池》《望帝春心托杜鹃》《神游子云亭》《从琴台到慧园》《永陵访古》《桂湖生清风》。写的均是与今日成都市有关的历史与地理、文献与文物,咏的多是与今日成都市有关的才子与佳人,骚人与文士。其中浓墨重彩赞咏的诗人文士,就有扬雄、司马相如、杜甫、薛涛、陆游、杨慎等人。即使如《望帝春心托杜鹃》写的是传说中的古代蜀王望帝,《永陵访古》写的并非是中唐诗人王建而是五代十国时的前蜀之帝,但也都以历代有关之诗作穿插贯穿其中。全书对锦城地理的描述和历史的回溯,并不只是囿于案头工作的纸上神游,而是作者实地踏访的结果,富于直观与感性。而因为作者本身正是诗人,所以他对于有关古代诗人诗作的记写,就能心心相印而且别有会心。作者在题为《向文学的成都致敬》的序言中说:“我曾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漫游,在杜甫草堂凝思,在锦江岸畔寻觅,在浣花溪边留连,能追随伟大先贤的背影,感受他们的智慧与才情,真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正是因为他深入现场而又思接千载,和前贤交流,与往哲对话,执笔为文时才有了这一册地域文化与诗文化交融的美妙的《锦城觅诗魂》。

《锦城觅诗魂》不仅是独具特色的另类散文,也是独标新格的另类诗话。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盛产诗话的国度,自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自撰《六一诗话》以来,诗话这一特殊的文体可谓源远流长,各种名称的诗话乃至词话不胜枚举,时至今日,有人仍将自己的谈诗的著作冠以“诗话”之名,如上海金性尧的《炉边诗话》,成都流沙河的《流沙河诗话》。赵丽宏此书,虽是诗性的游记散文,但从与古代诗话的血缘关系而言,它也堪称是现代的诗话。

中国古代诗话大都是语录式,篇幅短小,重在对作品的审美直觉与印象,语言精练而文字优美。赵丽宏的《锦城觅诗魂》,除了继承了古典诗话重在作品审美与行文讲究文采的长处之外,因为它本身是正规的散文,所以所收各篇都篇幅较长,纵横开阖,不再如古典诗话那样吉光片羽,寸金断玉,同时对于有关的古代诗人与诗作,赵丽宏是以现代人和现代诗人的眼光去重新审理,古今对照,寄慨抒怀,因而使得文章具有丰富的现代文化信息容量。《杜甫和草堂》是全书最具分量之作,可称镇书之宝。“它虽然简朴,却比帝王宫殿更幽深辉煌;它虽然清寒,却是温暖人心的精神故乡”,这大约可称全文的主旨。《从琴台到慧园》写的是司马相如。但作者不但引述了历代诗人关于琴台的篇什,而且连带而及附近为纪念巴金而建的慧园:“从古代到现代,从司马相如到巴金,文学的气韵在这里一脉相承,息息相通。这样古今相通的文学气韵,让我感动。”全书通古今之邮的特色,于斯可见。

赵丽颖《楚乔传》观后感 篇2

流行于上层贵族的游戏—人猎(在每个奴隶背后写上主人的名字,让奴隶和恶狼厮杀,主人相互射杀他人奴隶,最后活下来奴隶的主人赢得彩头)。那些我眼中残暴而变态的游戏在那里显得如此平淡。或许因为久置权力的漩涡,他们看透了人性的丑恶,习惯俯视那些‘低贱’的生命,并且爱上了游戏里的血腥与绝望,那种‘刺激’我感受不到。就是这样的游戏,燕洵却阴差阳错地放过了阿楚。可能是身为质子的他不想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也可能是因为心里还有一处柔软—燕北、和煦的风、温暖的人。或许是因为好玩,燕洵多次向阿楚施以援手。但于四面楚歌的阿楚却是雪中送炭。就这样,上帝就将他们命运之绳搭在了一起……

有时候,在想:那天阿楚没有赴约见燕洵,那她的命运就不会如此曲折了!但命运是巧妙的。没有苦难,也就没有名动天下的秀丽王了。透过文字,我能看到真煌城门那次斗争是多么可怕,惊心动魄。胁魏阀子弟,冲出重围却锒铛入狱,摆在面前的两条路皆是死路。逃不掉,避不了!看着父亲,兄妹的残破头颅,燕洵的内心惊涛骇浪,万念俱灰,恨意滔天。进,不孝不义。退,不忠陨命。说到底,燕氏一族灭门,是权力的牺牲品,更是一种新思想与旧文化的碰撞悲剧。曾与真龙天子称兄道弟,九死一生,却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人心的欲望。强权,牺牲是必然的!前有燕氏一族,后有穆合氏,魏阀。那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命与死亡。权力只有站在堆积的尸体上才能看得够远。没有阿楚,就没有燕洵。燕洵或许永远会记得那句话“即使像狗一样也要活下去”。这个世界,注定不是神佛们传道的,当上苍已经背弃看他的时候,莫不如将灵魂出卖给魔鬼,换来傲世的力量,来将一切黑暗的势力破除!此后,仇恨就成了燕洵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他从那个善良天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学会隐藏,不形于色的复仇工具!即使明艳动人的淳公主在他眼中也不过是个笑话。但阿楚于他却是特别。曾经卑贱的女奴被时间锤炼成一把坚韧的钢刀,注定会狠狠插进帝国的心脏。八年的战战兢兢,草木皆兵足以让他们建立无间的信任。

阿楚辅助燕洵可能是因为曾经出手相救的情分,毕竟阿楚是个敢爱敢恨,受不了别人好的人。但更多的是由于她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迷茫!这里的一切都与她的观念相悖。奴隶的性命轻贱如蝼蚁,她一直以来所信仰的一切,在这里被击打得粉碎!她满身本领,却也救不了给她温暖的小五,改变不了荆家孩子惨死的结局!尽管她为他们报仇了,但是那又能怎么样?还是有那么多‘卑贱’的生命不断地被旧文明摧残。在现实前,她感到无力,甚至绝望地坠入了无限的黑暗!这一刻,燕洵给她带来了一点微弱的光——“燕北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有回回山,尚慎高原,还有美丽的纳达宫。那里的人民很淳朴,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诡计和权谋算计。”对阿楚说这多么美好,她便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去追求黑暗唯一的亮光,即使尸横遍野,白骨皑皑,血流成河。即使昙花一现,也应追逐的无悔无怨。与其说是命运选择了燕洵,不如说是阿楚选择了燕北!

回燕北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八年的暗藏杀意并没有打倒他们。统治者慌了,以他的雷厉风行的手段,是时候解决一切隐患了……即使付出不菲的代价!

赵丽宏:热爱生命 篇3

父亲老了,七十有三了,年轻时那一头乌黑柔软的头发变得斑白而又稀疏。大概是天天在一起的缘故,真不知这头发是怎么白起来,怎么稀起来的。

有些人能返老还童,这话确实有道理。七十三岁的父亲,竟越来越像个孩子,对小虫小草之类的玩意儿的兴趣越来越浓。起初,是养金蛉子。乡下的亲戚用塑料盒子装了一只金蛉子,带给读小学的小外甥,却让他“扣”下来了。“小囡,迷上了小虫子,读书就没有心思了。”他一边微笑着申述理由,一边凑近透明的塑料盒子,仔细看那关在盒子里的小虫子。“听,它叫了!”他压低了声音,惊喜地告诉我,并且要我来看。盒子里的金蛉子果然在叫,声音幽幽的,但极清脆,仿佛一根银弦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金蛉子形似蟋蟀,但比蟋蟀小得多,只有米粒大小,背脊上亮晶晶地披着一对精巧的翅膀,叫的时候那对翅膀便高高地竖起来,像两面透明的金色小旗在飘……金蛉子成了他的宝贝了。他把塑料盒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有空的时候,就拿出盒子来看,一看就出神,旁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知道。时间长了,他仿佛和盒子里的金蛉子有了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交流。那幽幽的叫声响起来的时候,他便微笑着陷入沉思,表情完全像个孩子。一次,他把塑料盒放在掌心里,屏息静气地谛视了好久。见我进屋来,他神秘地一笑,喜滋滋地说:“相信么,我能懂得金蛉子的意思呢!”

我当然不相信,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他把我拉到身边,要我和他一起盯着盒子里的金蛉子看。“我要它叫,它就会叫。”他很自信,也很认真。米粒大小的金蛉子稳稳地站在盒子中央,两根蛛丝般的触须悠然晃动着,像是在和人打招呼。看了一会儿,他突然轻轻地叫了起来:

“听着,它马上就要叫了!听着!”

果然,他的话音刚落,金蛉子背上两片亮晶晶的翅膀便一下子竖了起来,那幽泉般的鸣叫声便如歌如诉地在我的耳畔回旋……“它马上要停了,你听着!”

金蛉子叫得正欢,父亲突然又轻轻推了我一下,用耳语急促地告诉我。他的话音未落,金蛉子果真停止了鸣叫。

这事情真有些奇了。我问父亲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他笑了,并不是得意扬扬的笑,而是浅浅的淡淡的一笑。他说:“其实呒啥稀奇的,看得多了,摸到它的规律了。不过,这小生命确实有灵性呢,小时候,我就喜欢听它们叫,这叫声比什么歌子都好听。有些孩子爱看它们格斗,把它们关在小盒子里,它们也会像蟋蟀一样开牙厮咬,可这有啥意思呢,人间互相残杀得还不够,还要看这些小生灵互相残杀取乐!小时候,我就喜欢听它们唱歌……”

他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中,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童年乡下的琐事,讲他怎样在草丛里捉金蛉子,怎样趁着月色和小伙伴一起去地主的瓜田里偷西瓜。在玉米田里,在那无边无际的青纱帐中,孩子们用拳头砸开西瓜吃个饱,然后便躺在田垄上,看着天上的月牙、星星和银河,静静地听田野里无数小生命的大合唱。织布娘娘、纺纱童子、蟋蟀、油葫芦,以及许许多多无法叫出名字的小虫子,都在用不同的声音唱着自己的歌,它们的歌声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使黯淡的夏夜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宁静的气息……“最好听的,还是金蛉子。”说起金蛉子,父亲兴致特别浓,“金蛉子里,有地金蛉和天金蛉。天金蛉爬在桃树上,个儿比地金蛉大得多,翅膀金赤银亮,像一面小镜子,叫起来声音也响,像是弹琴,可天金蛉少得很,难找,它们是属于天上的。地金蛉才是属于我们的。别看地金蛉个儿小,叫声幽,那声音可了不起,大地上所有好听的声音,都能在地金蛉的叫声里找到。不信,你来听听。”

盒子里的金蛉子又叫起来了。父亲侧着头,听得专注而又出神,脸上又露出孩子般的微笑……秋深了。风一阵凉似一阵。橘黄的梧桐叶在窗外飞旋,跳着寂寞的舞蹈。塑料盒里的金蛉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越来越难得听到它的鸣叫。父亲急起来,常常凝视着塑料盒子发呆。盒子里的金蛉子也有些呆了,缩在角落里一动不动,那一对小小的响翅似乎也失去了亮晶晶的光泽。

“你把它放在贴身的衣袋里()试试,用体温暖着它,兴许还能过冬呢!”母亲见父亲愁眉不展,笑着提了一个建议。

父亲真把塑料盒藏进了贴身的衬衣口袋。金蛉子活下来了,并且又像以前那样叫起来。不过金蛉子的歌声旁人是很难听见了,它只是属于父亲的,只要看到他老人家一动不动地站着或者坐着微笑沉思,我就知道是金蛉子在叫了。有时候,隐隐约约能听见金蛉子鸣唱,幽幽的声音是从父亲的身上,从他的胸口里飘出来的。这声音仿佛一缕缕透明无形的烟雾,奇妙地把微笑着的父亲包裹起来。这烟雾里,有故乡的月色,有父亲儿时伙伴的笑声和脚步声……于是,我想起屠格涅夫那篇题为《老人》的散文诗来:

赵丽宏海量阅读题及答案 篇4

海量

赵丽宏

①透明清洌的白酒,刚打开瓶盖,空气里已经弥漫着浓烈馥郁的香气。那些有魔力的液体,在小小的酒杯里微微晃动,发出诱人的光彩。酒杯叮叮地碰过几下之后,饮者的嘴唇才小心翼翼地和酒杯接触。说是喝酒,其实只是几滴几滴慢慢地啜,酒似乎不是喝进肚里,而是化作又热烈又清凉、又芬芳又苦涩的气体,在叮叮碰杯声中悄悄流遍了全身。倘若有哪位豪迈之士,仰脖一口喝干杯中之物,便会赢得满桌的喝彩声:

②“海量!海量!”

③这种场面,经历得不少了。亲戚朋友聚到一起,少不了要喝一杯,每张酒桌上,也总会有一两个“海量”的角色,便平添许多热闹的气氛。不过,真正的“海量”,也实在难得遇到,能喝上八两烧酒的,似乎已了不起,而且还常常以酩酊大醉作为代价。每遇到这种场面,每听到人们喊出“海量”这个词儿,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一个人来,一个我所遇见的最能喝酒的人。

④那是我从前的一个邻居,一个瘦瘦高高的老人,严肃的脸上一对极大的眼睛炯炯有神,浓密的胡须终年覆盖着嘴唇和下巴。这形象使我联想起古时的侠客武士。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一个研制耐火材料的工程师,有许多创造发明,在国内同行中也是权威人物。那时我还小,见到他有些惧怕,不仅因为他的形象,还因为他那种很神秘的沉默。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喝闷酒,紧锁着的眉峰中凝聚着无穷的幽怨。他喝酒有些怪,菜并不讲究,一碟花生米、几根萝卜干、几条煎鱼已经很不错。而酒总是上好的大曲,每次总是一瓶,用大碗斟,斟两次,酒瓶露了底。一瓶酒喝下肚,他脸不变色,情绪却有了一些变化,脸上有了笑容,口中还会半生不熟地哼几句京戏道白。

⑤时间长了我才知道,他是个极和善的人,而且特别喜欢孩子。我们成了好朋友。他喝酒的时候,我爱坐在一边看着,一边问他许多问题。有我在,他便不再喝闷酒。他那些关于喝酒的故事是令人难忘的。

⑥“你喝一斤烧酒就像没事儿一样。你难道喝不醉?”我问他。他笑了笑,说:“还没有喝醉过。小时候在乡下看见大人们用小酒盅喝烧酒,我想,男子汉,这样小里小气扭扭捏捏做啥。有一次,我一口气喝了三大碗烧酒,把村里人都吓蒙了。可我没啥感觉,同喝凉开水差不多。那年我刚刚十四岁。以后,我在家乡就出了名。许多号称‘海量’的喝酒好手都来找我,要和我较量较量。说起来好笑,那些五大三粗的`汉子,一个个都是气势汹汹地来,烂醉如泥地去,而我总是脸还来不及红呢。”

⑦“那么,你最多能喝多少酒呢?”

⑧“我自己也不清楚。最多一次喝过四斤烧酒。那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外乡女财主带着一帮男女找上门来,要和我喝酒。那女人酒量确实不小,两斤烧酒喝下去,面色一点不变,只是不停地说话。三斤酒喝下去,她面孔发白了,话也少了,两只眼睛却红起来。那女人哪里肯服输,嘴巴还硬邦邦的:‘早着呢,才喝了三分呢!’再喝下半斤,她吃不住了。那女财主是被人抬着回去的,临走,算是讲了老实话:‘好小伙子,真海量。这一辈子,我还是头一次服输。’”

⑨他的那些带着传奇色彩的经历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总是刨根究底地问:“这么说,你这一辈子还没有遇见过对手?”

⑩他手中的碗停在了半空中,沉吟了半晌才答道:“见过一条好汉,只是没能坐下来和他对酌。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路过扬州,在一家临近轮船码头的小酒馆里喝酒。隔壁桌上坐着一个中年汉子,看样子是码头上的搬运工,他喝酒的架势吓了我一跳:三斤土烧,两个馒头,一小碟酱黄豆,不到半个时辰,统统倒进了肚子里。吃完后抹抹嘴站起来就走。酒这样喝下去,我也是头一次看见。我连忙追出去对他说:‘像你这样的海量,我还没有见过,佩服佩服!假使你同意,我想明天请你喝两盅,我请客。’于是我和他约定第二天黄昏在码头酒馆碰头。这是我唯一的一次碰着对手,想不到第二天他失约了,我白白等了一个黄昏。”

?然而我看他喝酒,没有一次超过一斤的,他说:“每天喝三斤烧酒,条件不许可喽!百八十块工资,喝酒也不够!”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个不幸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是一家大厂的总工程师,“反右”时因为替几位朋友鸣不平,被送进了监狱,一关就是七年。七年中,他滴酒未沾,出狱后,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狂饮,只是在紧张工作之余,独酌几碗。偶尔与朋友对酌,也不会过量。不过就是这样,他一辈子喝下的烧酒大概也能汇成个小池塘了,然而竟从没醉过,那也是奇迹。

?十多年前他患胃癌去世了,死时境况很凄凉。临终前,有一次他还和我谈起酒,他说:“你记牢,酒不是好东西,我生这个病,一定和喝酒有关。年轻时被人捧几声‘海量’,得意得要命,于是拼命喝,我自己也不明白为啥喝不醉。唉,这大概也是报应吧。”

?李太白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诗是这么写,然而因为能喝酒而百年留名的人毕竟不多。我那位老邻居,前些年平反昭雪了,还补开了追悼会。追悼会上,许多我不认识的人出来讲了他不少好话,讲他在科学上的贡献,讲他拼命工作的精神,讲他刚正不阿的为人……而我,却在这一片赞扬声里想起了他喝酒的样子,想起了他讲给我听的那些关于酒的故事……

(选自第6期《读者》)

12.文中生动描述三个人“海量”的情形,请分别概括他们喝三碗或三斤酒的情态。(4分)

(1)邻居老人(年轻时):三碗烧酒,没啥感觉,似喝凉水。

(2)女财主: 三斤烧酒, ① , ② 。

(3)中年人: 三斤土烧, ③ , ④ 。

1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侠客武士”与“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这一矛盾评价的理解。(3分)

答:

14.参考上面第13题这种具有思辨特征的提问方式,请你就第?段“酒不是好东西”这一说法,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可以就本文内容提问,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提问)(2分)

答:

15.邻居老人的追悼会上,有人建议在会场悬挂一副挽联。请你依据上联补写下联,并用规范的正楷书写在田字格中。(3分)

上联:饮酒为人有海量

下联:

16.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末尾画线句包含的复杂情感,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

12.示例:

①脸白眼红 ②话语变少 ③很快喝完 ④抹嘴就走

(共4分。每空1分)

13.示例:

说他是“侠客武士”,是指他的形象和替朋友鸣不平的行为;说他是“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是指他有过许多发明,是极有权威的工程师。这一矛盾的评价,突出了他是极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4.示例一:

邻居老人有“海量”,喝了一辈子酒,为什么临终却说“酒不是好东西”?

示例二:

对司机来说,明知“酒不是好东西”为什么还是有人要冒险酒驾?

(评分标准:具有思辨性且表述完整得2分,只侧重“酒不是好东西”得1分)

(共2分)

15.示例:

发明创造诚权威

(共3分。对联2分,书写1分)

16.示例:

作者与老人是好朋友,敬仰老人饮酒和做人的“海量”;对老人离世满含不舍和怀念,极为难过、同情;也暗含对周围人行为的批评。我觉得,对待老人这样的人,应该给他们公正评价、真诚关爱,而不是仅在其去世后热闹地追悼。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业务考核表下一篇: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