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例研修成果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课例研修成果(精选6篇)

初中数学课例研修成果 篇1

通过培训的学习,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有牢 固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教学技能。而作为一名刚毕业的缺乏经验的教师,通过国培的学习,学到了自己教学技能上不足点和存在的缺陷。例如,在新教材人教版数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主动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作为新教师,感觉自己没有较强的组织学生的能力,而且课堂教学情境或活动设计不够创意,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课堂教学的方法上过于单调,导致在课堂中对于学习数学没有新鲜感。下面是通过国培学习后,我对于上述问题的几点解决方法的思考。

一、情景设计,激发探究欲望

(1)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作为引导者,教师为了创设的情景够新鲜,可以向有经验的教师,或通过网络媒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为借鉴。(2)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放手让他们自学;凡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得出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完成;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解决。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二、总结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知道一般的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2)讨论法;(3)直观演示法;(4)反馈练习法;(5)读书指导法;(6)小组活动法;(7)多媒体教学法。

而在这些中,我发现自己平时较多的使用讲授法和反馈练习法,较少或基本不用别的方法。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方法单调,死气沉沉。从而自己总结出:

(一)、自己有能力学习的,尽可能上学生动手或讨论,或者小组形式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二)、利用多媒体,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有必要学好多媒体使用方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起着非常良好的作用。像学习圆的知识,如果利用多媒体来教学,不仅直观,而且易懂,很多繁琐的地方多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后可以简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者初中学生对于多媒体的教学感到很新鲜,所以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很有效。当然,也不能过多的使用多媒体。

初中数学课例研修成果 篇2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指向性综合实践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数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时,也要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内容多且杂。因此,在相应的学科教学前应设计指向性明确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有计划,有依据,再通过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在实践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大家的集体讨论、思索,寻求解决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与诱导,使学生养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讲正方体的折叠与展开图这一节内容时,由于正文体的展开图总共有十一种不同的形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明确内容和目的后进行了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

(1)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到底有几种形状?

(2)每种形状之间有否一定的规律?

(3)怎样摆放的六个小正方形不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

这些问题通过教师适当整理,融合于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涵,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热情。这种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感性认识和问题意识,更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久而久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去展开探究”会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完善教学设计,运用实践成果促进学生思维

在学生自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合作与交流,学生会产生许多问题,并自主寻求解决的方法与途径。但这些问题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所以,如果老师能对学生收集的问题、资料加以整合,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一个系统,并把它们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基础,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定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如在学习“自主编题”这块内容时,学生普遍认为难度很大,编出来的数学题往往是数学习题中已经做过的,或者是抄袭练习册上的题目,缺乏新意,也达不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要求。正巧学校有一个实践课题活动———“农村用电量的调查与研究”。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学生自然而然地编出了不少立意新颖且富有时代气息的习题。

(1)有些是从统计的角度。

齐贤镇供电所为了调查农村居民用电量情况,随机抽取了500户居民去年的月均用电量(单位:kw/h),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其中直方图从左到右前3个小矩形的面积之比为1:2:3,试估计:

(Ⅰ)该乡镇月均用电量在39.5—43.5内的居民所占百分比约是多少?

(Ⅱ)该乡镇居民月均用电量的中位数约是多少?

(2)有些是从函数的角度。

齐贤镇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一亿度,本年度将电价调到0.56—0.72元之间,经测得,若电价调到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元)与(x-4)(元)成反比例,已知当x=0.65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本年度新增用电量的范围是多少?

……

教师结合学生自编题,形成一套生活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并把这些问题性资源融合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在上课时,看到自己设计的题目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肯定,学习热情高涨,也增强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信心。同时,通过比较,也会发现自己所编习题的漏洞与不足,在自己今后的学习中,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便会格外注意,受益匪浅。

三、体验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后续发展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创造问题,是学科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并解决以后,往往会体验到实践学习带来的快乐,而且对自己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学习测量旗杆高度这节内容时,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量某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实际上课前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上理论知识,设计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案。

(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图1。

操作方法:一名学生在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测出该同学的影长和此时旗杆的影长。

(2) 利用标杆测量旗杆的高度。

操作方法:选一名学生为观测者,在他和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已知的标杆,观测者前后调整自己的位置,使旗杆顶部、标杆顶部与眼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时,分别测出他的脚与旗杆底部,以及标杆底部的距离,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这节课看似只解决了旗杆等建筑物的高度测量问题,实际上相似的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方案的设计与选择等内容都包含进去了。当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建筑物的高度测量出来后,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这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知识点得到了综合及强化。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注意加以应用并逐步建立数学建模意识,同时在评价自己与他人时学会关注他人。

综合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一项活动,学生常常置身于数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中,并能自觉地参与到解决问题行列之中,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使实践活动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摘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课内外、教室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它更重视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关注交流与合作, 关注动手实践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空间与时间, 又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学科教学资源。

关键词:综合实践,初中数学课堂,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树臣.论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两个根本途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09) .

初中数学课例研修成果 篇3

【关键词】数学;有效情境;成果;反思

新课改倡导发现式学习,即教材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情景,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深,而且锻炼和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从事数学习活动的喜悦。因此,数学学习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的距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对有效教学情境的理解有些茫然,认为课件就是教学情境,认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华丽精美的课件,导致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教学实践,我们抓住教材中的情境图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利用,创设学生学数学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让我们走出了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又能促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实施有效情境教学的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我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数学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因此,数学课前我都要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如:我在上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时就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调查物品的价格,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个大数是多少,同学们放学后兴致勃勃地走街串巷进行调查,待到上课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

(2)合理安排情境的投放时间。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情境的安排时间可以设在上课伊始导入新课,可以穿插在课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放在课尾承前启后;还可以在课前和课尾同时安排形成情境串首尾呼应。②情境的创设多是课前预设的,具有目的性;也可以是临时安排的,具有随机性。关键是让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服务,故而,情境的安排时间要适时。如:在课中发现学生有厌倦情绪时我马上话锋一转,对同学们说:“现在我给大家讲一则笑话。”或“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你想做游戏吗?”等,然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讲一个故事片、讲一则笑话或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再教学后面的内容效率就高了。也就是说情境的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3)能有效且高效地创设并利用情境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是一对链环,“创设”是前导,“利用”是关键。“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效,才能被教师和学生所“利用”,才能高效地服务于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利用”情境教学就要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信息并筛选有用信息、结合问题才能解答问题,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教材,设计最有效的情境——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紧扣主题;“利用”情境时一定要又快又准地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并选取有用信息。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统计与猜测》的“抛硬币”内容时,先用问题导入:“一枚硬币抛下后哪面朝上?”让同学们带着猜测去做实验,并在课中反复做摸球游戏,从游戏中发现信息,最后总结出“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来概括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由于我设计的摸球游戏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贴近学生生活,同学们一直兴致勃勃,所以教学效果好,效率高,真正体现了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4)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情境的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每节课所运用的情境也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每节课运用的情境都“有效”。因此,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来了解情境、运用情境、积极参与创设情境的活动中来,以便提高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能力。我主要从两方面来完成:一是让学生针对同一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教师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教师这时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学生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情境的创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二、情境教学的反思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仔细分析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把它写下来与大家探讨,以便为以后的教科研工作提供素材。

(1)对情境教学的重视不够。大家都知道,目前师资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城乡差别大,导致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从而不够重视情境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新意,激不起学生兴趣;或者运用情境教学时“走马观花”,所用的方式方法不对,学生有如“雾里看花”,无法调动其积极性,无法吸引其注意力,教学效率低。怎样使这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从认识上提高、进而运用贯穿于课堂使之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怎样创设“有效”情境。情境的种类和方法很多,而且同一个教学内容教法也是因人而异,那么究竟该创设怎样的情境才最“有效”呢?近几年来,教师都非常注重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为:利用多媒体上课、自制教具学具(有自创的,有教材中的情境)上课、在黑板上画简笔画上课;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想象情境上课等,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我认为,方法虽多,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到底哪种才是最好的呢?恐怕这也是个开放性问题吧!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3)如何把握“情境教学”。实行新课改以来,教师们纷纷效仿一些课程的设置,使整节课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上去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具观赏性。也常听一些从外地听课回来的老师说,有些公开课、示范课是花架子,只注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创设的情境太多,面面俱到,教师只能引导学生粗浅地了解教材内容而没有时间去巩固,所以课后要再花时间去巩固上节课的内容,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也有一些教师感叹公开课难上,似乎创设的情境少了不行,多了又完不成教学任务,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和挖掘数学教材主题图所蕴含的素材、合理使用农远资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并在教学各环节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里自主学习,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实践研修成果 篇4

初中语文研修日志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通过学习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便感觉到充实快乐。不但提高了我个人的教学素养,而且对我今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对于我们农村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也给了我们广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学习,得到以下启发:

一是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认识。我积极参加网络研修培训,聆听专家的讲座,细心琢磨每一节的课程资源,对语文几大版块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对于争当一名优秀乡村教师更有深刻的感悟。为此,这次学习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化旅程,也是生命与智慧迅即聚核与绽放的过程。我通过课程作业对未来教学充满信心;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

二是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在这次网络研修的学习过程中,我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县教体局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我校组织的学习讨论,自觉按规定上交作业。不仅认真完成必修作业和选修作业,而且积极评判同事的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更熟练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是激发了学习动力。研修的动力将驱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惰性和教学盲目性,要通过各种学习,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为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而不懈努力。继续强化教师素质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反思、总结、完善,争取有更多的、更新的教研成果。

四是解决教学中许多疑难问题。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带着问题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通过学习,有效地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诸如学生创造性不能有效调动起来等疑难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师德修养,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同时丰富了教学经验, 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此次研修,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将会在我的教学中加以运用,让学生学得轻松。

小学数学国培研修成果 篇5

石泉县城关镇石磨小学张友俭 在这次学习中,我按时学习,及时上交作业,积极探讨问题外,使我深刻感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让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的好老师。同时,欣赏导师们精彩的简报,阅读学友们优秀的文章,思考大家发起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受益非浅。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也很深。我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培训中,能够得以聆听众多专家、乃至国内外的著名专家教授的讲座,能够观摩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技能,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和理念的革新。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教学的肤浅,知识的匮乏,学识的浅薄,能力的欠缺。专家们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人格的魅力,渊博和知识影响着我。我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站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我走过了困惑,经历了紧张,也曾有过无助,但这些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多: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启发;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国培中,我不仅仅有较多的收获。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优化课堂重要途径

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身为教师如果不懂得计算机,不懂得网络,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且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它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通过这次信息培训,我学会了以前许多不懂的东西,并促使我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总想外出学习,去见识一下先进地区的教学;有时候就一个观点想与更多的老师进行探讨,但总是受现实情况限制,得不到实现。“网络教学”使我先前的想法变成现实,能够跨越地域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得到优秀教师示范和专家的引领,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生动,效率会越来越显著,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在今后教育教学改革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科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中,共同寻找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也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的现代化。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数学教育创新改革的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学生学习的手段。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实用载体。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工具。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便教师教与学生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有趣,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应用信息技术使数学教学展示更形象。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起来形象,既好理解。又充满童趣,应用信息技术使数学教学反馈更便捷。在传统教学的环境中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要写在纸上。上课时用来粘贴在黑板上。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很方便在课堂上展示。也便于学生对展示的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与交流。是 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下载富有参考价值的实例,课件,并加以改进,使之用于自身课堂教学。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因此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学会选择适合自己课堂的资源。教学中应用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数学的消极作用。只有发挥每一种媒体各自的优势,整合到数学教学中去,就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几乎无法保证从技术手段上实现它,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多感官、多种类型的刺激,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事物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就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充分了解学生,深入挖掘教材,能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越来越会自主学习!几何画板等技术在小学数我觉得本节课还是应该讲的,但重点不在知识上,而是应放在验证上。因为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直观几何与度量几何,演绎几何内容很少,三角形内角和正是为数不多的演绎几何内容。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限制,我们多是采用直观操作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研究演绎的内容。然而直观操作试验的方法是一种不严格的证明,让学生认清这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直观操作、动手实验是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由于学生的自身的问题和教具的标准度问题的影响,使得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这对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知识上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在课堂中课件。通过课件将学生的思路和操作过程准确再现,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刻。直观操作试验方法的重要性,局限性,可行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这“三性”本身是矛盾的,怎么才能化解这种矛盾呢?几何画板的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巧用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更有实效

以前的教学设计,只关心对知识的设计,而忽略了情感态度的关注,只会照搬教材的设计过程,不会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案,只会注重课堂活动,淡化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在国培的学习中,专家们专业科学的理论理念作指导,优秀老师的课堂做引领,还有辅导老师的辅导和同行们的交流互动,让我学会课改下的教学设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生成资源的开发和调控,能力的培养和生成。培养学生能力。课堂教学重视生活体验,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学生的教育记忆就会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信息技术画像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这是就可以借助直观的画是面,让学生好像在臵身于真实的现实世界感知数学,应用数学,像这种教学课件,是教学最为常见的,也是最方便的,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图片的简单处理,制作常见的课件,用于课堂上的演示。教学中应用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数学的消极作用。只有发挥每一种媒体各自的优势,整合到数学教学中去,就是教学效益的最化。如: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2c㎡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各一个这一内容。如果用方格纸张画,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有的会把顶点不画在两线交点处,有的会在画错时不停地擦拭而出现卷面破、脏现象,有的还会数错格子等。我制作了一个课件,让学生直接上机操作,当你用鼠标工具画出一条线时,会自动弹出直线的长度,让学生自我判断正误,并有帮助功能帮学生解决问题,往往学生在画三角形时容易出现底和高画成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一样,而在这一课件中会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时计算机课件就是学生的老师,真正实现了人机交互,双向传递信息,改变了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提供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即时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教师与学生反馈的信息都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转入下一堂课,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便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内实现形成性检测,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矫正,更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知识误差。

教学课例研修学习心得 篇6

研修学习过程中,学习观摩了泰安附校刘万元老师的课例“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这节课中,刘老师借鉴磨课组几位老师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精心修改,在教学中也以“理解算理,探索算法”为教学重点、难点,用四分之三的时间进行重难点突破,达到了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通过观看视频,一步步阶段学习,同时结合几位老师的点评报告,我对刘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领会,感觉刘老师的设计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来达到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的:

1、承接上一课时,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以省出时间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口算之前进行估算,为口算渗透一些方法。

3、进行口算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点子图思考,小组交流算法,特别是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寻找算法的共同点,这是在尝试算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理解算理。

4、在笔算教学中,刘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的横式写成竖式的形式,将几个竖式合并,再将竖式进一步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给学生一个思考领会的机会,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理解算理。

5、引导学生学会了列竖式后,刘老师又抓住关键,让学生“分别说一说46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23表示什么?怎么来的?”,这都是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

6、在下面刘老师又设计了“规范计算过程”这一步骤,其作用不仅是让学生明确计算的标准步骤、规范,更是通过清晰再现计算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法。

7、在巩固练习中进一步促进学生明算理。刘老师设计的巩固练习虽少,却有很强的针对性,在 “根据竖式写得数”题中,师进一步追问:你是从竖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来的?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一问题时就巩固了前面学到的算理;在“你能很快判断出对错吗?”题中,也是让学生找错因,明算理。

上一篇: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认识新朋友教案下一篇:和差问题小学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