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问题浅析(精选8篇)
摘要:民工荒问题,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社会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并且找到其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的,本文通过对中国近期两次大型民工荒问题的比较与分析,来阐释中国的民工荒问题。关键词:民工荒 就业问题 用工缺口
材料一:2004 年7 月15 日, 《南方周末》上一篇题为《中国遭遇20 年来首次“民工荒”》的报道, 反映了福建、珠江三角洲等许多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企业招不到人的所谓“民工荒现象”。经过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和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调查,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9 月7 日发布《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 承认“民工短缺在局部地区客观存在, 普通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女工相对短缺”。报告认为, 工资低和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
材料二:2010年的春节过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再次出现大规模用工荒,珠三角缺口超200万。其中深圳今年缺工80万,普通工人平均月薪将涨至1700元。不同往年,今年不仅是沿海地区,现在就连中西部很多城市,也开始缺人了。这已经是近年来第二次发生大规模民工荒,而且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根本上退潮的背景下。它再度提醒中国产业转型的极端必要性。因为,在当前的外向型、低附加值产业背景下,仅仅靠提高农民工工资以挽留工人仅仅是一时的权益之计,中国的产业转型,必须从根本上向内需型和“高精尖”型转型。
一、农民工群体的概况分析----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正在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以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四大身份阶层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 产生了许多边缘性群体, 其中规模较大的城市农民工是一个具有“城市人”与“农村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 他们既是农民和工人的“过渡人”, 也是村民和市民的“中介人”, 在他们身上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他们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从事城市职工不愿干的那些又脏又累的工作, 却享受不到或不能完全享受所在单位正式职工的福利待遇和其它权益, 所获报酬也比较低, 成为社会应当关注并加以保护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这个阶层表现出与社会其他阶层不同的本阶层的鲜明特点。
1、从职业角度讲, 他们是工人, 从身份上讲, 他们是农民。但他们跟工人和农民又都不一样。
2、在生活方式上大多两地分居、缺少文化生活。
3、组织行为上以小团体行为为主, 有着自己的组织潜规则。
4、在利益诉求方面, 他们诉求工资待遇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变, 诉求基本的尊严、基本的社会保障, 诉求子女受教有的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80后)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61%以上,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与老一代的农民工有着显著的差异。注重个人发展和劳动保障条件。归结到一点就是寻求国民待遇。
二、民工荒的社会环境背景
1由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向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转变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呈现出从乡村向城市, 从西部、中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新趋势: 告别了土地的农民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 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
据农业部的统计数字, 到目前为止, 已有近1 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 连同他们的家属, 在10 余年的时间内, 我国的城镇已经接纳了大约1.3 亿的农村人口。如此大量的农民工用人城市就业,使得劳动力市场饱和,企业有权压低农民工劳动者的工资,使得形成了一个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对农民工的歧视,内地工业的发展迫使沿海地区改善农民工待遇,等等)使得沿海劳动力市场过度降温,虽然劳动力的价格有所上升,但是由于劳动者的信息不全,和信心缺失,使得沿海地区劳动力出现缺口。
2当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
表象原因是因为农民工工资收入比重过低。但原因的原因,却如郎咸平教授所言,国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完全控制了定价权,控制了原材料,控制了销售定价权,“两头在外”,然后将制造放在中国,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最后通过原材料和成品价格控制这两端把我们洗得干干净净。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企业家和我们的工人都格外努力,但我们制造一个玩具只赚一毛钱人民币,出口到美国,人家却可以赚3.6美元!导致我们这个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拿的却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资。据统计,全球薪资收入欧美最高,占GDP55%,南美洲38%,东南亚20%,中东25%,非洲20%以下,我们国家2009年薪资收入仅占GDP8%,全世界最低;工作时间全世界最长,一年工作时间2200小时。
因此,要想真正在产业转型中告别零和博弈,实现多赢,必须全面实现从外需经济向内需转型,重新夺回终端产品的定价权。而要实现外需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的转型,最为可行的道路就是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精类产品转型。
企业要清楚并严肃的对待目前的现状,以前通过赚取廉价劳动力而创造企业的利润的时代已经不复返了,只有通过产业转型,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研发实力和产品的附加值,将额外的利润用于提高工人的福利和待遇,才是企业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众所周知,在社会的企业转型的时期会出现企业职工的结构性失业,以前的生产技能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使得企业招工要求被迫的改变,而相应的拥有类似技能的职工相对贫乏,照成双向失业的现象。是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短缺
三、民工荒的潜在原因
1、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劳动力供应速度下降许多,这较大的减少了全国范围内农民工的供应量。今年是建立新中国60周年,中国将进入退休高潮,每年将有众多的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中国每年加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将出现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量大于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数量的新局面。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将达到历史顶峰。这意味着民工荒在局部地区将流行起来。这也许意味着中国地域富裕程度差异达到历史顶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将变慢,内地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将略有提高,中国地域贫富差异将缩小。
2、内地的经济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当地就业的机会,这减少了沿海地区农民工的供应量。这应该也是民工荒的原因。
3、农民工受到歧视和得到回报减少的双重打击
4、高中教育的普及增加了劳动力就业的年龄,也相应的减少了近几年的劳动力供应量。大学扩招对减少近几年的劳动力供应也有作用。
5、中国城市化水平在迅速提高,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农民工的源泉规模迅速萎缩,导致农民工的供给能力跟着下降。城市人口比例的上升,导致农民工的需求范围在增大,这减少了对沿海地区的农民工供应。
6、汉族劳动力人口占全国劳动力人口比例的逐渐下降,对优质农民工的供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剧农民工的短缺形势。
7、沿海经济复苏比较快,或沿海存在明显的经济波动,这导致沿海地区突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许多,沿海地区本地的劳动力供应潜力不大,主要靠内地的劳动力供应。而全国性的劳动力供应减少,必然会在局部地区首先显露,沿海地区作为没有固定劳动力供应根据地的地方(以外来农民工为主),首先显露出来。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阻碍危害,逐渐在沿海地区显露,并且开始危害沿海经济发展。户籍制度原来主要危害农民工,户籍制度极大阻碍了农民工的打工积极性,在原来农民工过剩的情况下,其对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多少危害。现在农民工减少了,户籍制度对沿海地区的危害开始以农民工短缺的形式显露出来。
8、劳动力需求信息不对称导致某些地方劳动力过剩,导致某些地方劳动力缺乏。这似乎也算一个原因。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劳动力缺乏程度,信息不对称应该不是新事物,应该在其它时候也存在,因此,这不应该是本次劳动力突然缺乏的原因之一。
四、民工荒问题背后的思考
迫使企业发展技术,加快科学研发,提高资本投入,减少劳动成本,但转变速度不能过快,虽然中国还远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既: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但是也应该注意不能过快的转变。
事实上,从总体来看,劳动力供给短缺的现象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进城的农民工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在许多城市待岗待业的农民工还不在少数,而且农民工就业和流动方向出现变化,沿海不再“超重”,而将逐渐呈东中西部“苗条”分布。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是金融危机前酝酿、危机后加速实现的新趋势,这一进程已经无法阻挡,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大发展,这种趋势还将不断深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口流动分布变化的现象,而应看做是一个信号和深化调整、创新求变的战略机遇。如果把这个机遇充分运用好、谋划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科技突飞猛进、自主创新加速,那么我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将会缩短,一个令世界惊叹的奇迹将会出现,这是中国发展的目标,也是我们心中的愿景。
但是,从“民工荒”背后我们还读到另一种可能的信息:许多企业和政府喊“荒”,乃至率团到农民工输出地“抢人”,显示其“变”的动力还不足,还是喜欢“因循守旧”,“熟门熟路”搞生产,传统的惯性很大。这不完全是好事。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角度,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在,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事情。但是,作为先发地区,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问题,“民工荒”其实就是一个提醒,本应率先接受形势倒逼带来的转型压力,至少有部分需率先转型,提高附加值,改变“价廉”的老套策略,寻求突破。可以说,如果不能融入创新的思路,这些企业最终必然会死亡,这些地区也将在竞争中衰落。
由此我们看到,“民工荒”的出现,表面上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致,其背后实质上包含着缺乏长远眼光和创新意识、缺少变革勇气、无视转型要求、突破环境伦理、社会责任淡漠等短视行为,也包含着“农民工”结构变化和其诉求长期受到压抑后的自我选择无意中形成对抗,暗合了社会需要调整和变革的脉搏。只有顺应发展大势和社会运动规律,与农民自身的发展权利和转型要求相结合,为农民工的市民化和产业工人化创造条件,在和谐的劳资关系下体面劳动,获得稳定预期,在经济波动周期中农民工“闹荒”和“闹慌”的局面才有望缓解,即便出现,“烈度”也不会大。同时,也只有顺势而变才可能抓住机遇,才能真正体悟到“民工荒”背后所传达的深意。
五、解决的办法:
政府、企业、农民工的三赢模式
1.政府(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
1、政府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制定规则, 完善市场机制, 让工资协议在公平、透明的条件下达成。但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要干预市场, 就是要确立最低的工资标准。政府同时应加强监管, 对那些违反规定的企业绝不能网开一面。
2、建立用工信息的发布预测系统, 当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出现用工短缺时, 政府可以及时发布信息, 帮助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3、帮助农民工建立维权组织, 以保障他们的权益。
4、完善户籍制度
目前, 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已取得一定进展。从计划经济时期完全隔绝城乡人口迁移与流动, 到允许农村劳动力异地务工经商和非户籍迁移、通过投资和其他购买方式取得兰印户口、开放小城镇户口和放松人籍条件, 户籍制度已在改革的道路上走出很远, 但还未触及其本质, 即户籍身份上所附着的福利差异。目前, 虽然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 但由于户籍不同而给劳动者所带来的福利条件却存在很大差别。这点应向日本学习, 只要劳动者能迁移到哪里, 并安定下来, 就能享受所在地的福利制度, 而不是以户籍地来决定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因此, 完善户籍制度, 必须使户籍制度和劳动者的福利条件分离。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 使户籍制度与劳动者就业、子女人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脱钩, 使户籍成为纯粹的登记制度。
5、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有限, 土地成为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这极大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也阻碍农业规模经营, 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应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为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当然, 考虑到城乡生活水平的实际差距,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可与城市有所差距。此外, 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应抓紧解决。某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衔接的福利保障制度。
6、完善劳动就业市场。
目前, 我国就业市场上对城乡劳动者的管理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政府对城市劳动者就业实施正规的劳动合同、人事档案、下岗证、失业证等对农村劳动者就业实行就业许可证、流动就业卡、计划生育证、暂住证等。这是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得不到公平待遇的根本原因之一。这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这方面的改革力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环境, 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自由就业、自由居住和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 降低和消除迁移成本, 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7、推进教育公平化。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提高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
2.企业
企业可以考虑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来降低劳动力成本, 但是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还是应该考虑如何善待工人, 留住工人。可以适当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适当降低农民工的劳动强度, 给他们提供应有的劳动保障。不能再走“简单利用, 忽视培养”的老路了
3.农民工
2004年春季以来, 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随后这一问题愈演愈烈, 甚至扩展到湖南、江西等内陆地区。针对这一问题的本质, 国内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 尽管全国各地的企业均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但我国劳动力总体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工绝对短缺和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绝对减少, 所以说“民工荒”这一说法并不成立。莫荣认为, 当前农民工短缺的实质是农民工与企业主在工资上博弈的结果。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支付民工的工资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特定情况下, 被压到很低的水平并且长期保持不变, 导致民工不愿意到这类企业就业[1]。韦曙林、许经勇则把“民工荒”的本质归结为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过程中矛盾积累的必然[2]。吕晓燕、杨文选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考虑, 提出“民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 是技能型工人的缺失造成的[3]。
二、“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
“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 是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和农民工价值观念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㈠政府原因 我国自1980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累计少生3亿多人, 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计划生育造成了人口增长的相对断层, 影响到了劳动力持续供给, 尤其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更是供不应求。现在农民工的主体来源于1975年~1985年出生的人口, 而这十年比1964年~1974年减少了5584万, 显然, 现阶段的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4]。同时, 近几年针对“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实惠, 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农业收入的增加使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提高, 降低了他们外出打工的积极性。粮食涨价、政府的补贴和免减税费措施增加了农事的收入, 而打工收入太低, 因此“弃工返农”是他们的理性选择[5]。
㈡企业原因 企业既是缺工的主体, 是“民工荒”现象的直接受影响者, 但其对“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造成“民工荒”的主体。
1. 提供的劳动报酬低。
当前缺工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利润。多年持续偏低的工资、缺失的福利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都使工人选择“用脚投票”。据调查, 月工资在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比较困难;700元~1000元的企业招工可以勉强维持;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基本没什么问题。可见, 民工短缺是市场自然调节的作用, 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近几年, 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用工量大, 提供的工资待遇高, 工作环境良好, 当地企业对工人的吸引力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据调查, 2006年春季环渤海地区有47.5%的企业全部招满工人, 有23.7%的企业招到大约75%以上的工人, 招工人数不足75%的企业仅占28.8%, 比闽东南地区低21.2个百分点, 比珠三角地区低16个百分点[6], (见图1) 。
2. 企业对劳动力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制约了劳动力的供给。
在“民工潮”时期, 沿海地区的企业,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往往对劳动力的年龄和性别进行人为的限制。虽然当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已有所改变, 但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用工需求没有随之发生变化, 18岁~25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仍是企业用工需求主体。2007年有90%以上的用工岗位对新员工的年龄有要求, 其中58.2%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岁~25岁之间, 有57.8%的企业要求招收女性工人, (见图2) 。
3. 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模式僵化是民工短缺的又一原因。
当前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近年民工短缺是特定地区 (沿海地区) 、特定行业 (劳动密集型行业) 、特定群体 (18岁~25岁女工) 的特殊现象, 很大程度上只是“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低工资——高竞争力”链条象征性的断裂, 是对长期以来不重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理性反映[7]。对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错误判断, 导致企业过度的依赖和榨取廉价劳动力, 而忽视或延迟了对产业更新、技术升级等企业结构的关注和调整。尽管企业这些年来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但企业的发展模式依然没有改变, 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劳动力供给减少的情况下, 这势必会造成工人的相对短缺。
㈢农民工个人原因
1.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原因。这里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 农民工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他们已经在民工市场中赢得了主动地位, 民工的卖方市场已经形成。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使他们在名目繁多的工作岗位面前有了选择的余地, 较十年前相比, 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企业已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就在这些企业中最先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岳杰勇认为, 农民工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民工荒”的根本原因[8]。但另一方面, 尽管农民工的素质有所提高, 但依然不能满足某些技术岗位的要求。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需要工人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术,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又造成了用工的结构性失衡。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7年开展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显示, 虽然有65.5%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 但却有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 25%的人只接受过七天的简单培训, 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而对企业的调查显示, 77.7%的新增岗位要求工人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其中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 9.2%的岗位需要工人达到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这表明企业招用员工的标准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2.农民工价值观念和维权意识的转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上的“二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供给市场的主体。他们不同于“一代”民工文化水平不高、有工就打, 他们的经济压力较小, 自我保护、自我价值实现意识不断加强。当企业提供的待遇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或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他们敢于同企业主“叫板”, 毅然离开。莫荣认为, “新民工”的生存状况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他们追求发展的需求已经抬头, 他们在打工的同时重在学习, 重在寻找实现自我的新机会。
三、“民工荒”现象出现的意义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使部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 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 甚至是对当地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但这也反映了经济社会中的很多深层次问题。因此, 研究“民工荒”问题, 有助于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㈠有利于改善农民工的待遇, 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民工荒”是农民工开始用市场解决市场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表现。随着这一问题的出现, 民工权益凸显, 首次得到了企业的尊重。企业开始注意改善用工环境、增加工资以吸引劳动力, 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重视农民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 2003年~2006年到本村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工的月工资由781元增加到953元, 增长22%, 与上年相比, 2004年农民工人均月工资增长2.8%, 2005年增长6.5%, 2006年增长11.5%, 增速逐年增加。
㈡促进了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劳动力短缺将使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进行有利于产业升级的调整:一些利润空间大的企业会直接用涨工资来吸引工人;一些企业会用机器代替劳动力, 通过机械化减少用工数量;一些企业会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还有一些企业会向人工成本低廉的中西部转移, 一旦形成规模, 就会出现产业梯度转移的现象。
㈢将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 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更多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为中西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莫荣认为, 如果将目前这种外地劳动力与本 (外) 地资本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外地资本与本地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 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可以为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由于缺乏外出就业信息、缺乏外出就业的能力、或者年龄偏大、照顾家庭等原因无法外出打工的人提供工作机会, 这既缓解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也发展了西部经济。汪玉奇从江西省的实际出发, 认为产业梯度转移在促进江西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应对“民工荒”现象应采取的对策
㈠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水平, 创造良好的用工环境短期内企业解决招工难的最有效措施, 就是要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 切实保障其应有合法权益的实现。目前的农民工已经由生存理性转变为经济理性, 他们进城务工不仅要满足生存需要, 还要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并且务工收益也不再仅限于获得工资的多少, 还包括精神愉悦、心理成本等多重评价指标。企业招工并不难, 工资太低条件下招工就难。企业只有转变传统的用工观念, 为农民工提供与他们的付出相对等的收益, 只有使他们进城务工的总收益大于他们的务农收入时, 企业才能招到并留住农民工。
㈡通过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 “民工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工荒”。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要通过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养, 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投入力度, 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其次, 要以劳动力质量代替数量, 保证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提高劳动者素质, 预防若干年后劳动力数量优势的丧失。蔡昉认为, 通过对劳动者本身的投资, 加大人力资本的积累, 用质量代替数量, 可有效的预防劳动力短缺[9]。
㈢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创造条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得到充足发展后, 自然会向下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 即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目前在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现象虽然已经出现, 但还未形成规模。中西部地区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制度成本高、市场机制不成熟等, 阻碍了产业梯度在地区间的顺利转移。面对“民工荒”的新情况, 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 及时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创造条件。政府还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准确定位, 转变功能, 通过扩大就业面缓解劳动力短缺对工资成本提高的压力。
㈣重视中年以上劳动力资源, 确立农民工的产业地位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时期企业仅利用农民工年轻时段, 而不管其中年的就业和养老, 这种状况已不合时宜。企业和城市要应对年轻劳动力短缺的市场新情况, 就必须考虑开发中年以上劳动力资源, 建立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产品竞争力的压力中, 提出了提高农民工稳定就业程度, 以造就熟练工人、中高级技工的要求。这就使农民工稳定就业成为社会课题, 确立稳定就业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地位则成为解决农民工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网, 消除农民工脱离土地的后顾之忧, 真正做到农民工市民化。
摘要:“民工荒”现象一出现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他们就“民工荒”的本质、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这一问题出现的意义,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作者在总结最近几年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对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民工荒,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莫荣“.民工短缺”的启示[J].科学决策, 2005, ⑻.
[2]韦曙林, 许经勇.透过“民工荒”现象看其问题的本质[J].学术研究, 2005, ⑴.
[3]吕小燕, 杨文选.“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 ⑴.
[4]简新华, 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 2005, ⑵.
[5]求解“民工荒”谜团[J].发展, 2004, ⑼.
[6]中国网.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EB].ht t p://www.china.com.cn/about china/zhuanti/rkyld/node_7027658.htm
[7]谌新民、杨永贵.民工短缺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⑷.
[8]岳杰勇“.民工荒”的原因分析与价值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⑸.
关键词:农民工;民工荒;权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劳动力比重近一半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于是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非农产业中,同时城市出现的大量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也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囤积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2004年福建、珠江三角洲等许多地方的企业招不到民工,持续不断的“民工荒”打乱了企业的生产计划,导致企业取消原来的订单和部分机器处于停产阶段。许多企业为了招民工亲自到车站给来往的人群发传单或者给开具较高的薪酬。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般的技术工人月薪1400元至1500元,普通工人为1100元到1200元。尽管如此,珠三角的民工荒也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缓解,反而使由东南沿海爆发的民工荒波及到全国并愈演愈烈。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是二亿二千九百七十八万,其中外出农民工总量是一亿四千五百三十三万,在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需求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转变的情况下,如果在特定周期出现用工短缺不足为奇,但是在我国出现这样的现象就令人不得不深思。
二、农民工与民工荒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是农民,在本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员。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既包括在县域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也包括跨地区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仅指跨地区的离土又离乡的务工人员。本文所指的农民工主要是狭义的农民工。
民工荒是农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即城市需求的农民工劳动力普遍多于农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2004年9月16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中正式出现了“民工荒”一词,民工荒成为媒体、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央及当地政府相继出台了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保障农民工权益,“民工荒”的发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进城务工农民深层生存状态及权益保障的关注。“民工荒”所指的农民工短缺现象不仅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
三、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一)农民工薪酬低,缺乏权益保障
农民工的薪酬普遍比较低,尽管由于民工荒的发生,农民工的工资有了很大提高,平均涨幅10%,但因农民工大量的聚集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少数大城市,这些城市恰恰是我国所有城市中消费最高、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所以农民工的工资的涨幅甚至跟不上物价的涨幅。另外,加之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行,如粮价上涨、农业税取消和种粮补贴等,使得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潜在的可能性。农民工开始衡量进城务工和务农的收益,权衡的结果是农民工重新回到农村,这样企业在继续民工的时候就出现了民工荒。新一代的农民工面对繁重、低技术含量、待遇苛刻的职位,他们更会选择退出。
在城市社会中,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且还经常收到侵害,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拖欠工资,很多用人单位不按国家規定与农民工签订合同,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协调起来很困难。而且有时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对农民工的健康产生巨大隐患,甚至连生命安全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农民工遭遇在城市就业的一系列歧视
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的歧视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就业保障、子女上学的歧视。在就业机会上的歧视主要表现在他们想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必须自己亲自搜寻相关的就业信息,而城市就业人口往往有当地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信息。另外农民工进入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就业还需办理务工证、计划生育证、流动人口暂住证、缴纳治安管理费、卫生费等;在就业待遇上的歧视主要表现在农民工通常从事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待遇差、福利低劣的工作,而城市就业人员从事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工作;就业保障的歧视主要是指农民工普遍参保率很低,社会保障缺乏。参保率低,除了对保险和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外,还存在用工企业不愿支付保险费用;子女就学的歧视主要是指城市公办中小学很少有接收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些收费低、专门招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但是这些学校经常被强行关闭或者因资金不足而停办,流动儿童再度失学。
(三)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不能适应城市的就业岗位
我国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2%,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仅为37%,这些外出务工农民只有接受相应的技术与技能的培训,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是由于农民工的天然流动性,大多数企业普遍不愿为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而我国的大多数职业院校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未成年人,广大的农民工得不到培训机会也负担不了培训。国家虽然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培训的供给却十分有限,有时培训与农民工的需求也不一致。农民工不具备工作需要的某些技能又不能得到相关的技能培训,就无法从事某些技能较高的工作。
四、应对民工荒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维护农民工权益
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建立灵敏的预警和严格的问责机制,拟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如发现用人单位侵犯了农民工的权益就处以罚款、冻结财产、扣押和行政处罚等;为企业是否按时发放工资建立专门档案,一旦发现企业没有按时发放工资就利用媒体宣传企业拖欠工资的情况;企业根据农民工数量每月支付工资总额的一定份额缴纳欠薪保障基金,基金交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
(二)改进并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遭遇的一系列歧视
城市的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各级政府要为农民工营造自由居住、就业、流动的良好环境,为农民工建立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对于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特困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公办学校要承担起接受农民工子女的主要任务,另外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简易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审批办法应该放宽,教育部门对简易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体系统一管理。
(三)加强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
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应该纳入政府的整个技能培训计划中,定期举办职业培训并加大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规模。在职业培训中不仅要根据现有的行业也要根据新的就业增长点选择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加强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训,推行职位资格证书制度。另外还要传授给农民工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采用政府部门和职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使农民工提高自己的技能。企业也应该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予以经济上的支持或者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培训。
(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农民工城市化的最终落脚点是在中小城市,所以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就地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价格的提高,那些技术含量低、管理不善的企业被淘汰,要借助这个机会加速这些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把这些技术含量低、劳动成本高的沿海企业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内地转移。
参考文献:
1、郭新华,伍再华.中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J].经济与管理,2005(1).
2、简新华,黄锟.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3、罗正月.农民工城市化的意义和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09(36).
一民工荒的原因:
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10.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的流动基本上一直处于自发的、自谋生计的状态之中,由于自发性总是与一定的盲目性相生,在供求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的组织行为是在农民工绝对供给量可以确保的情况下仍然爆发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二、民工荒的解决对策:
1.积极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气候,努力构建“权利平等”的权益保障制度。
2.加强政府行政职能,创造和谐社会氛围。
3.学校、政府、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人才。
4.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5.通过政策手段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实际工资,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6.加快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率。
7.通过深化教育和加大培训力度,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XXXXX学 院
暑假调查报告
题目:农民工问题
——浅析农民工工资现状及解决策略
班级: XX级美XX班姓名:XXX学号:123456789
系(院):XX系
专业:XX
调查主题:农民工问题
——浅析农民工工资现状及解决策略
调查时间:2011年8月22日
调查地点:XX省XX区
调查人:XXX学院
———XX系2008级XX班XXX
关键词: 农民工农民工工资现状策略
【本文摘要】: 每到年终岁末,在外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工,本该带着辛苦钱回家和妻儿老小团聚,过个好年。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和老板恶意拖欠他们的工资,使得农民工不得不面临着既要流汗又要流泪的痛苦境地。而这一问题虽经媒体频频曝光,劳动监察部门也不断加大整治力度,仍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我国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广泛存在,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探寻法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更深的是如何探寻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治化之路,建立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发生的长效机制,通过法律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拖欠农民工工资。
一、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扩大,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加快,使原来呈隐性失业状态的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地涌进城镇务工,形成“民工潮”。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工大军,政府缺少相应的对策,法律制定滞后,用工制度不规范,加上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缺少维权能力,致使用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日益严重且普遍化。据中华全国总工会调查显示:农民工按时拿工资占16.3%;年底一并得到工资占11.2%;偶有工资被拖欠占32.5%;经常被拖欠占11.2%;从未按时拿过工资占28.8%,后面两项之和占到了40%。尤其每逢春节前夕,欠薪矛盾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常引发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安定,而且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大的危害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几百万名劳动者遭遇工资拖欠问题,拖欠总额上
千亿,尤其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最为突出。2004年,国务院部署有关部委联手掀起建筑领域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的高潮,共追回被拖欠工资331亿元。
尽管如此,拖欠行为还是屡禁不止。随着《劳动合同法》个《实施条例》的出台,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劳动关系的管制的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依然是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普遍且最严重的问题。
二、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原因
(一)农民工法律意识不强,不知道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目前,在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总数的60%以上,他们文化水平偏低,法律知识不健全,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侵害时想到的不是靠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而是通过武力等不合理的方式贸然行事,不但追不到自己的工资,还可能导致其他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工程开发商和承包商信誉度不高。部分开发商和承包商主要的目的是赢取暴利,他们总是通过各种途径苛扣农民工工资或拖欠农民工工资来维持资金的运转。在接到全额的承包款后,受利益的驱使,携款而逃,致使农民工工资得不到兑付。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目前建筑市场上,由于建筑施工合同不完善,没有明确规定民工工资偿付条款,施工单位不受条款制限,一些有关系的人从开发商手中拿到工程,转手给包工头,包工头再把活分给民工做,这样层层转包,而且中间转手的大多是“皮包公司”,他们靠转包牟取暴利,有的发包方与下面的转包人互不见面,发包方给转包人的工程款一到,转包人就溜,造成下面的民工完成工程后没有工资拿。也有的发包方在工程已经或快完工的情况下,仍然不给钱,恶意拖欠工程款,造成承包方无力支付民工工资。
(四)司法途径解决成本高、周期长,使得民工望而却步。在用工方面,劳动法明确规定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产生争议和发生纠纷的事件往往都是双方未办理任何手续,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缺乏依据。有的企业约定,平时只是预支民工饭钱,等到年终或工程完工时再支付全部工资。而届时却又找理由不发或少发,有的老板甚至携款逃走,司法部门取证困难却无可奈何。
(五)部分单位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认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仅仅是劳动、司法、信访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对各部门单位的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没有形成合力,出
现1+1<2的现象。甚至有些部门单位在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处理上互相扯皮,互相推诿,使农民工在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
(六)政府工程资金缺口大,造成拖欠。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搞“形象工程”,不是没有钱乱上马,就是决策失误,导致资金无法回笼等等。如此这般,就形成一条解不开的巨额“债务链”:建设单位不支付工程款给承包商或包工头,承包商或包工头就无钱给农民工发工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承包商或包工头也是受害者,并且受害程度比农民工更厉害。建筑商往往与农民工结成“同盟”,支持、鼓励农民工索要工资。
(七)垫资施工是欠薪的根本原因之一。据调查,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潜在规则”:多数开发单位都将“施工企业先行垫付工程款” 作为招标的一个必要条件,等工程进展到一定程度,开发商再将工程款分期分批拨付给施工单位,这就给拖欠工资问题埋下伏笔。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形就是:等到工程完工,开发商往往以商品房销售不畅为由,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这就直接导致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由此看来,预先垫资、层层转包是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策略
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建立长效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
(一)规范建筑市场管理。一是加强建筑工程开工审批。开发商的建筑资金不到位,绝不能开工。现在,国家对建筑单位的开工准备金定额过低,只要有工程款30%至50%左右的资金就能动工,对开发企业的政策更宽松。如此一来,“钱不够,拖欠凑”,建设 单位欠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欠材料供应商货款,欠农民工工资,则成了家常便饭。二是从源头上堵漏,加强对新建项目审批和工程管理,对于拖欠严重的企业,要规范其行为,停止他们上新的项目。针对房地产开发等其他社会投资项目拖欠的工程款,要加强对房地产 开发企业经营行为的管理,健全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承担项目规模和项目资本金审查等各项制度,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杜绝资金不足的企业和 项目进入市场。
(二)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应急支付保障金制度是防止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有效手段。规定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在建设单位申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时要按中 标价缴纳一定比例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设立专户、专款专用,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督使用。这样安排是因为建设建设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建筑企业有其直接、便利的一面。如果建筑施工单位无法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经 核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扣除工资保障金来偿还所需工资。对于拒绝缴纳保障金建设施工单位,主 管部门不批准其开工建设;已开工的项目,有权责令其暂停施工。
(三)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实行农民工工资“月支付”制度,强制用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订公平有效的劳动合同,按照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日期按月支付工 资,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应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农民工本人,严禁发放给“包工头”或其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业主或工程总承包企业未按合同约定与建设工程承包企业结清工程款,致使建设工程承包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 的,由业主或工程总承包企业先行垫付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施工企业因被拖欠工程款导致拖欠农民工 工资的,其追回的被拖欠工程款,应优先用于支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对于企业不按照约定支付工资,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拖欠或克扣工资的行为,农 民工有权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总包单位对其所承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负全面责任,分包单位确实无力偿付的,总包单位要先行垫付,并在分包工程 款中扣除;凡是因包工头携款潜逃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使用该包工头的分包企业先行垫付,建立劳动合同的鉴定制度,通过劳动部门鉴证,确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同时实行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管理制度,施工企业与农民 工签订合同时向民工发放劳动计酬手册,要求企业在工资发放都要详细登记,农民工每天出勤都要记录在其劳动计酬手册上,并按考勤日记及约定的工资支付周期编 制工资支付表,如实记录支付单位、支付时间、支付对象、支付数额、余留金额等情况。
(四)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立建筑市场的信用体系。通过信用体系网络把违规,不讲诚信或对偿还工作进展缓慢的企业或个人定期向社会公 布。对恶意拖欠民工工资的包工头,应让他们进入黑名单,取消他们的行业准入资格,让他们永远丧失承包工程资格。对在限期内拒不偿还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或 个人,依法对其进行查处;对逾期未完成清欠任务,以及又发生新的拖欠的建筑企业,禁止其参加新的工程项目的投标,必要
时可责令其停工整顿,追究有关责任人 的责任,对企业资质和项目经理进行严厉处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和新开工项目施工许可等方面进行限制,并予以相应处罚。
(五)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填补制度缺失。要及时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法规,把解决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落实到实处,确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加大打 击,惩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个人和单位的力度。
(六)加强部门间的联动配合。从目前治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实效来看,仅靠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和劳动保障部门很难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公安、法院、等部门的联动配合,明确各部门的清欠工作职责,尤其要明确负责项目实施部门的清欠职责和责任,共同研 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联合处置突发性恶性事件。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让不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和不按规定签订劳动合 同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由来已久,它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的稳定与和谐,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类企业也在不断地出现,增加了非常可观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然而随之而来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究其根本,因为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起步较晚,不够完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进行细化,使得各类企业有巨大的空子可钻,在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有效的维权途径以及巨大的维权成本,很多人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本文主要从完善劳动法的角度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完善劳动法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理解 新生代农民工是与老一辈农民工相对而言的,他们与老辈农民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指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农村劳动力,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城市的,是对农村、农业、农民很陌生的一个农村特殊群体。正是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所处时代的尴尬,才会出现诸多的就业等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现状 就业权益保障不足,就业困扰明显较多,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遇到的比较多的问题。虽然国家也一直在强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是实际操作中却不尽人意。侵犯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案件屡禁不止。主要包括:工作条件差,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社会保险缴纳不足或不全;就业歧视;正常的休息休假得不到保障;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等。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只言片语能够解释的清的。调查分析发现,以下几方面原因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一,政府对就业市场管控力不强,产业结构协调难,第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行业需求变化快,第三,职介体系不完善,行业需求信息闭塞,第四,政府立法不严谨,法律权威未受尊重。笔者个人认为,第四条政府立法的不足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鉴于此,本文也主要从立法方面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政府完善立法内容,加强执法力度 立法内容完善是法律执行全面的基础,没有立法,就没有执法,没有执法,何谈权益保障。所以,政府应该在立法内容上严格起来,充分把关,减少漏洞,以免一些企业钻这些空子,侵犯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却不需要承担责任,政府在立法上要加大对于侵犯劳动法等的企业的惩治力度。在执法方面也要加大力度,为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提供各方面的强有力保障,使其全面充分执行该执行的法律,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另外,政府也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监督引导企业遵守规则,给予员工应有的权益。2.完善劳动法的配套措施,减少维权阻力近几年,政府在完善劳动法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问题做出了一些规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各地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受害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或许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不公平不透明现象还有很多。所以,这就要求政府各方面不仅要立法,而且要着眼全国,全面立法,更要加强配套措施的执行。3.细化劳动法的各项规定,减少分歧 案例调查发现,我国各地区存在很严重的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各地法官也不是故意这样做,而是法官没有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劳动法中对很多问题都是一带而过,具体到案件当中,法官也很为难,就只能行使自由裁量权去判决一个案子。在判决的时候,法官不可能征求每一个地区法官的意见,所以这就造成了很多案件当事人认为判决不公正,进而产生各种不满和纠纷。所以为了统一判案结果,只能在立法上进行细化,给法官一个具体明确的法律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满,才能服众。4.赋予工会更大的权力,强调工会的作用 工会就是用来保护劳动者这个弱势群体的权益的,如果工会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那么它的存在将毫无意义可言。工会不应该是一个形式化的存在,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利益是它的职责和使命。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很多企业的工会人浮于事,工会的高层领导和企业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为劳动者说话就意味着戳自己脊梁骨。甚至有的企业工会领导就是企业的领导。一个人分管两个利益可能直接对立的组织,本身就是荒唐至极的。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明文限制工会的人员组成条件,使工会领导的利益与是否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直接挂钩,一个劳动争议出来,如果工会不发挥作用,就是工会失职,工会的各项考评直接受到影响,并受到法律责任追究。5.切实保障劳动者的集体争议权 劳动者集体争议权,也叫产业行动权,是指劳资双方当事人为了建立劳动关系或者改变劳动关系状况,实现其权利主张或者利益诉求,而集体采取的影响集体权益的,单方面的暂时停止经营活动或者不与对方合作,想对方施加斗争压力的权利。只有法律明确保护劳动者在应得利益受损失时的说话权,抗议权,才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整体的权益,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优越性。
1 刘易斯和改良的刘易斯模型
1954年, 刘易斯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型的主要内容有是欠发达经济是有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部门和现代化发达的工业经济部门所组成;由于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不发达经济往往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要素这就造成了在传统部门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边际生产率不为零但小于其生存成本、边际生产率大于其生存成本这三类劳动力;现代部门的扩张和发展是建立在吸收前两类劳动力的基础上;一旦边际生产率为零和小于其生存成本的劳动力实现充分转移, 传统的二元结构将消失, 不发达的经济发展成为发达的经济。若根据刘易斯的观点, 出现民工荒就意味已经实现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 但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
根据以上数据, 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为了更好地分析新时期我国民工荒问题, 本文引入国内学者在刘易斯模式基础上进行的对其假设前提进行修改而形成的阶梯式劳动力供给模型。改良后的模型用农村劳动力异质为前提假设替代了刘易斯模式中对农村劳动力同质的假设。本文将农村劳动力分为70后和80后、90后新型农民工对各自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假期、个人发展前景等) 的期望是不同的, 因而诱使他们从农村迁往城市的福利待遇也是有层次区别的。在工业化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 当现代工业部门所提供的福利待遇标准到达某层次劳动力的预期时, 该部分劳动力就开始向城市流动直到该层次劳动力转移完毕为止。工业部门只有将福利待遇提高到下一个层次劳动力的期望要求时, 这段时期民工转移才会开始。福利待遇在满足这个层次实现这个层次的充分转移后但没有达到下个层次的预期标准时是不会产生劳动力转移的, 福利待遇的这个上升过程所形成的短暂的民工转移的停滞, 就产生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的“民工荒”问题。
本文将农民工按年龄分为70后 (L0) 和80后 (L1) 、90后 (L2) 三个层次, 即老一代农民工额新生代农民工, 每个层次鲜明的特点就决定其预期的福利待遇的高低。第一阶段劳动力的供给量为L0, 因为70后劳动力预期的工资较低、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因素要求较低, 工业部门只要支付的工资比在家务农的收入略高就能吸引70后的农民工不断转移, 当到达L0点, 70后农民工已经转移完成, 而此时的工资又没有达到80后所期望的劳动接受底限, 就产生了暂时的民工荒;第二个阶段, 当用人单位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环境以及减少工作时间等因素达到80后的劳动力所预期的待遇标准就会出现新一轮的80后民工转移潮。当80后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后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民工荒。第三阶段, 当工业部门提供完善而专业的培训、较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三险一金和安全保障等有利的条件又会吸引新一轮的90后民工潮。
2 新时期我国民工荒的特点
2.1 新时期的民工荒已经呈现出由局部性向全国性转变的趋势
2003年末沿海企业订单激增, 但对应的劳动力供给增加相对平缓, 我国首轮民工荒现象在2004年出的东部沿海地区得以显现。2008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 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2009年乃至2011年不仅东部发达城市缺工严重, 连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甘肃、湖南等地也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
2.2 民工荒的对象由技术工人短缺向技术工人、普通工人短缺并存
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东南沿海凸显出了技工短缺的现象。珠江三角洲某企业开出月薪8000元开招募一名合适的技工;一些企业多方招工无果, 只能高新聘请还未毕业的职校学生。在一些行业, 诸如中西部地区甚至在东部地区的纺织业、餐饮业呈现出企业常年招工的现象。虽然有些企业存在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等不利招工的情况, 但其中也不乏有工资待遇相对较好的企业也存在留工难、招工更难的现象。种种现象表明, 新时期我国民工荒已不仅仅是技工短缺、普工也供给不足。
2.3 民工荒在一些行业由季节性向常态性转变
以往我国的民工荒往往具有季节性, 诸如在经济衰退期、新春伊始或是农忙时节都会造成农民工供给远小于需求的情况, 近两年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减少等原因, 在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常年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3 新时期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3.1 物价水平上涨, 农民工转移成本增加
由于近两年我国物价的持续上涨, 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缓慢甚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 面对高物价、高支出、低收入, 农民工的打工成本和风险不断提高。随着中西部地区劳动么密集型产业的转入, 对劳动力的需求急速增加, 内陆企业纷纷提高工作待遇, 许多农民工选择就近就业。
3.2 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不少农民工推出打工队伍
国家“一号文件”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诸如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的补贴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是农民生活水平较之以前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虽然外出打工可以赚到更多的收入, 但要远离亲人、孩子在外地漂泊还要遭受当地人的歧视, 部分农民工放弃到外地打工选择在家务农。
3.3 用工机制不完善、农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与早期的农民工相比更注重工作生活的环境、安全保障、个人发展前景等非经济因素, 但把农民工当成赚钱的工具而不是人力资本的老用工机制显然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最大障碍。流动性强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一大特性, 他们一旦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就会选择更换工作。
3.4 计划生育显现成效, 农民工来源减少
新生代农民工都是在1980年至1995年之间出生, 正是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国策全面推行的时期,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新生代农民工不供给仅数量少, 供给缓慢而且对以后职业的期望也很高。
4 解决新时期民工荒的对策
4.1 完善劳动力市场,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我国民工荒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用工机制的不完善和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 国家要针对民工荒问题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缓解民工荒现象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政府要拓宽农民工获得信息的渠道, 一个统一正规的信息平台应该被建立, 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成本。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工社会地位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难以及农民工的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 国家、地方政府与企业应建立三位一体的责任担负体系, 而不是将这个任务强加给任意一方。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 良好的工作环境、较好的个人发展前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他们用脚投票的关键因素。
4.2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缩小收入差距, 正确引导农民工转移
国家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东南沿海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降低东南沿海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中西部地区也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环境来顺利完成从东南沿海引进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工作, 通过吸纳剩余劳动力来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收入差距是引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诱因。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也进一步拉大了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税收政策、户籍改革等政策的实施, 提升农民工的收入, 降低农民工的转移成本来正确引导农民工的转移。
4.3 企业要扭转观念, 共建新的劳资关系
人口红利虽然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一些企业认为我国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这些企业不注重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压低农民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以维持较低的成本从而获取高额的短期收益。农民工只是他们获得利益的工具而不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人力资本。企业要扭转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为通过支持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以提高生产率来获取竞争优势的生产模式。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来共同出资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以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政府通过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提供较好的福利薪酬待遇和精神激励、农民工通过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工作效率来为企业创收, 新的劳资关系才能得以建立。
参考文献
[1]李波平, 田艳平.两轮“民工荒”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1) .
[2]刘春辉.解决民工潮到民工荒[J].商场现代化, 2007, (7) .
[3]涂圣伟.我国“民工荒”现象的新特点分析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11, (6) .
[4]杨国才.基于民工异质的刘易斯模型改造[J].技术经济, 2006, (9) .
[5]金三林, 王宾, 许召元.新时期农民工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J].开放导报, 2011, (8) .
[5]金泽虎.民工荒假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熊启泉先生观点的悖论[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6) .
人口红利近尾声
短期来看,招工难是区域增长更平衡的结果,内地就业岗位增多,与沿海的工资差距缩小,对农民工的吸收加强:过去沿海地区经济一枝独秀,农民工只有赶赴沿海才能找到工作。近年来由于内地基础设施的改善、人力资本的进步,政府政策的倾斜,以及沿海企业向内地搬迁,内地经济增长开始赶超沿海,重演1950-70年代美国穷州追赶富州,以及欧洲较穷区域追赶富裕区域的现象。
这使得内地企业数量明显上升,用工需求增加,为农民工提供了在家乡就近就业的机会。而且中西部工资涨幅加快,与东部工资差距缩小。同时,农民工在东部打工的生活成本比内地高出近25%,还有背井离乡的隐性成本,导致农民工去沿海打工的积极性下降,尤其是去珠三角和闽东南地区,当地产业结构以较低端的出口加工业为主,企业主将工人工资压得较低;而产业结构升级相对较好的长三角地区,工资水平和涨幅就高于珠三角,因此对民工的吸引力也较高。此外,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增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也使农业收益比过去有提高,部分农民返乡搞规模种植和农产品加工。
招工难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接近尾声,我国劳动力供给已逼近“刘易斯拐点”,目前区域性的招工难,在几年后可能演变为全国现象。
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日本的经验,可以预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成为常态。劳动者报酬的上升可推动消费,使得经济增长更加平衡。劳动者报酬在经济中比重过低的现象有望进入拐点,我们认为,中国居民消费已进入了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便利水平的“可选品”和“奢侈品”需求爆发,以及对娱乐服务的消费快速增长阶段,尤其看好未来几年的汽车、旅游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城市消费,以及家电等产品在农村的快速增长。此外,伴随着越来越多老百姓去影院看电影,商场购物,未来商业地产(不仅仅是写字楼)有较大上升空间。
其次,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倒逼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实行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目前民工荒主要集中的珠三角和闽东南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这些地区已无法沿袭过去的增长方式,企业要么被迫转移到内地,要么实现产业升级。
劳动力的上升可能成为推高中国中长期通胀的因素。中国此前多年工资上涨幅度一直赶不上劳动生产率的上升速度,因此劳动力成本对于通胀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但未来劳动力供给情况趋于紧张,工资涨幅加快,如果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放缓,则很有可能转化为通胀压力。
劳动力供需条件逐渐变化,也使我国一些改革的进程可以加快。如果说过去我们受制于工人就业难的后顾之忧,依然希望维持低端产业、加工出口业一定的增长,因此可能延缓了汇率改革、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以及环境的保护进程,如今随着劳动力供给逐渐趋于紧张,市场这只手就使得低端产业无法存活和吸引工人,人民币升值等措施对就业的影响减小,那么政府做以上改革的担忧更少,决心更强。
推进制度改革
以延长中国的人口红利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带来额外的可转移劳动力。目前学者对于剩余劳动力的估算,多数未考虑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提升空间。我国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地广人稀的美国,也低于日本、韩国等耕地条件与中国类似的国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制度上的改革来实现,譬如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规模种植,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补贴和技术应用。
防止“去城镇化”。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户籍问题得不到解决、享受不到公共服务,同时买不起房子(尽管农民工手上有着农村土地,但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换取城市购房的首付款),因此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城镇化的基础不扎实。伴随未来人口结构老化,老了的农民工可能大举返乡,造成“去城市化”局面。因此尤其需要加快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城镇化做实。
【民工荒问题浅析】推荐阅读:
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07-26
关注农民工子女问题10-22
农民工讨薪问题06-02
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分析报告10-04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10-03
广州外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解决对策06-23
浅析酒店员工流动问题09-13
当代青年婚恋问题浅析11-05
无线网络安全问题浅析10-17
期房转让法律问题之浅析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