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西湖之美。
2、品味作者细致观察景物、用心感受生活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读读议议,从中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写景的方法。
2、积累文言词句,鉴赏熏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并用多媒体设备打出生字词,学生在书中画记。
(1)正音
wù
zhào
jiá
hān
ē
yŏu 突兀
棹
颊
目酣神醉
东阿王
丁酉
lán
lâ
kuì
shuò
wán
chōng 夕岚
勒
石篑
数
罗纨
夕舂(2)解释词语
①突兀:高耸的样子。②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③勒:抑制。④相次:一个接一个地。次:按顺序排列。⑤发:打开、开掘,引申为“花开”。⑥数:屡次。⑦去:离开。⑧弥漫:满,遍。⑨歌吹:唱歌奏乐。这里是说歌妓很多。吹,管乐器的演奏。⑩罗纨:精细的织品。这里指富贵人家的装束。⑩艳冶:美丽,妖艳。⑩染翠:变成绿色。⑩岚:山气。⑩设色:用颜色描画。⑩夕舂 :夕阳。⑩尤:更。⑩目酣:形容非常爱看。酣,喝足了酒。⑩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意思是一切景物。
2、结构内容
《西湖一》全文共5句。
第一层(第1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5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西湖二》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写西湖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
四、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1、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2、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思考后回答)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3、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4、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5、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6、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7、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8、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9、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消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
10、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11、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五、总结、扩展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西湖二》所描绘的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着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扩展:开展一次关于写景的散文朗读比赛。让同学们先准备好材料,以备上课用。目的是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作文素材和积累。
六、布置作业
七、课后反思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是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两则》。这篇文言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一篇比较有特色的游记文章,体现了袁宏道的“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文中的景物描写极有特色,作者侧重整体描述,不局限于一枝一叶的表达。对重点景物,如月的描写,也是点到即止,留丰富之想象给读者。那么如何将作者的这一特色介绍给学生,并能够使学生有所感悟,应该是分析文章时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状,我将这节课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熟读。我对学生所提的要求是熟读成诵,一定要读到每个句子不加字不减字不改字,就像是自己口中本来就应该这么说却不感到别扭,是自己心中所有的程度。只有这样,语言才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文章的理解也就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成诵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通过反复的诵读,大部分学生已经比较流畅了,几个脑子比较快的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背诵的任务。
接着,我又示范了有感情的朗读。对于语言,尤其是我们的古汉语,朗读是较高层次的赏析。对 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感情朗读是他们的弱项。老师要做朗读的高手,用自己的读带着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当然,短短的一节课达不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坚持和指导。
剩下的时间自然的交给了文章的翻译。我一直认为:学习文言文应该用文言的思维去学习,对于要将文言的语句翻译成现代的汉语,其语法规则和系统均有不小的差别。对学生来说,其实是增加了一项程序。就像学习英语一样,正常有效的学习应该是用英语的思维来学习英语,而不应该将英语思维转换成汉语思维来学习。所以学习语言,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的环境很重要,语言思维也很重要。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进行鉴赏分析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揣摩感悟,体会作者情感——比较鉴赏景物描写——发挥想象,改写练笔。这几个环节围绕本文的重点——景物描写来设计,环节比较简单,内容有所侧重,重点比较突出。从上课的实际效果看,学生们对本文的景物描写还是很有感触的,通过写作练习,对写景的方法也有所掌握。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上这节课的时候,恰巧教研员毕老师到学校调研听课。听课后,毕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下面是毕老师的评课反馈:
主要优点:杨老师是位语文教学功底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主题和写法把握到位,有很高的朗读示范的水平和写作示范的水平。跟学生关系融洽,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课时的优点是:
1、高度重视朗读指导,发挥了语文的感染功能,有浓浓的语文味道,难能可贵。
2、注重引导学生揣摩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好。
3、重视习作的片段训练。
问题与建议:
1、继续加强朗读指导的研究,把教师个人的特长优势变成课堂特色。
2、注意取舍,精简授课内容和环节,让课堂更简约,更突出,更从容。
3、思考如何利用文本触动学生对生活和自身的体悟,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到更多更优秀的营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精神成长。
关键词:场地特征,西湖天地,规划,设计
1 引言
在现代主义风行的中国, 如何尊重场地特征的规划和设计已经成为一个课题。然而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发现各个城市的现代化速度非常快, 很多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 发展旅游业, 大规模的修建旅游景区,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场地的特征, 本文以西湖风景区“西湖天地”为例, 阐述了如何尊重场地特征的规划和设计。
2 场地特征
2.1 场地特征的定义
场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风景区, 可以是一个区级的公园广场, 每一个场地都有它独有的特点, 这是它区别其他场地的特征。场地特征可以分为自然特征和人为特征两种。如果一中园林景观在自然特征上占了优势, 那么在土地上就有了归属, 如果园林景观的人文特征占了优势, 就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可与信赖。
2.2 场地特征的内容
(1) 场地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和地貌地形两个方面, 场地由于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以及受到自然力量的作用程度的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一种力量, 它可以影响到人类在场地上的活动内容, 包括园林设计。这种特征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场地的利用价值。场地把握好了特征就能是景观归属这块场地, 和场地长期地、和谐地、融洽地相处, 自然力量可以为场地进行景观的维护, 给景观常换新装, 增添不同的色彩。相反, 没有把握好这种特性, 全靠设计师一人的力量去重新设计新的景观, 而不管不顾原有的自然景观, 会破环原有的自然特征, 新的景观和原有的景观会相互抵触, 天地都不允许, 人文景观的自身的魅力是不能长久的, 不能和原有的自然景观相比。
(2) 场地的人文特征。人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从事着一系列的活动。在人类的活动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一种奇妙的、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是人们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地上留下了人类的印记, 还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就是人文特征。由于人们之间有了特定的关系, 所以人们就会产生共同的生活目标, 使得他们成为某一个地方的社会群体, 这是他们共同认定的场所。地球上任何一个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生活, 那个地方就留有人的生活印记, 就会有人文历史。确定一个地方的人文特征是景观设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把握了这种人文特征, 景观才具有历史性, 对景观的设计才有依据。人文特征在把握场地规划的设计中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西湖风景区“西湖天地”的规划和设计
西湖天地设计是由美国的设计师本杰明主持的。在设计的时候, 本杰明利用临近西湖, 有着山水坏绕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设计时更加突出西湖的“园林气质”, 使园林营造了清新、自然和怀旧的氛围。对一些具有浙派的老民居, 也没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它们的结构, 只是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自然植被和历史建筑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不但没有破坏原有的资源, 还展现了现代的风格。西湖天地的一些老建筑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比如雕梁画栋、白墙黛瓦、九曲长廊等杭州老建筑的元素依然存在。游人深切地领略了山水的秀丽之美, 还能深层次地感受自然、人文、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西湖天地中的涌今楼, 原本是北宋翰林学士庆祝大事摆酒设宴的地方;在南宋的时候被重新修建, 清代又被改成了茶楼;在1925年又被用作辛亥革命元老的住所;在1965年又被改成了茶室。在这次改建中, 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来的建筑风格, 而是将原来的木质屋顶和园林的风格保存了下来。这样做尊重了涌金楼的原来的人文特征, 在其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规划和设计。大约有600平米的空间里, 地板是花岗石铺成的, 玻璃窗是透明的清片雕花, 家具是那种仿古的黑檀木制成的, 还有一些真丝的灯笼家具。新旧对比的手法, 不但没有使旧建筑被新的建筑的风格所遮住光彩, 反而在新旧的对比下, 古建筑的艺术特点和地位更凸显了出来, 给人呈现出了既怀旧又散发着现代气息的世界。
西湖天地在营造新景观的时候, 设计师尊重了该场地的人文特征。西湖天地的点睛之笔是景观的雕塑。在西湖天地的入口, 设计有古涌金门和金牛出水两组雕塑。西湖在古代有“金牛湖”的美称, 这个典故来自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据说在汉代, 西湖底有一头金牛, 每次出现湖水干涸, 金牛就会出现并且江湖中灌满水。当地的官员为了讨好皇上, 就命令百姓将湖中的水弄干等金牛出现的时候就下湖里设法抓住金牛。金牛被激怒后就吐出大量的水, 官员们无法逃脱, 都被水吞没了。从那以后, 金牛再也没有露过面。通过金牛这个主题雕塑的设计, 把一个美丽的传说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给这座城市也带来了神秘感, 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这样的设计抓住了该地的人文特征, 通过重构的方式进行了该地的规划和设计。而涌金门则是源于一个著名的水中英雄-张顺。在一场艰苦的战争中, 张顺展现了自己在水中的英勇行为, 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个英雄豪杰。现代的设计师就根据这样一个古代人物, 创作了在浔阳江中正在捕鱼的形象, 让人们纪念这位位英雄。这样的规划和设计同样把握了该地的人文特征, 使景点的设计与人文特征联系在一起, 更加能够吸引游客。可见, 人为特征对景点的规划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语
从西湖天地的例子我们看到了在场地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尊重场地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这样才能使场地的规划和设计质量最优。在西湖天地设计时, 整个布局不仅注意了园林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还注重发挥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 着重强调园林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等三者统一的公园艺术形式这一主题。园林的布局经历了借鉴、探索和创造和摸索的过程。园林在建筑的过程中, 不同的园林建筑的风格是有差异的, 要区分开来。对一些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古迹或者古建筑要妥善的保存;对那些有传统精华但有不符合时代特点的名胜古迹要有选择性取舍;对于那些名不副实的的风景点, 修建时要采用传统的形式和格调, 达到协调的目的。在植物的搭配上, 要因地制宜, 使园林景观给人们一种景变、形变, 色变的感受, 让人们体会到园林像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画。这种配置符合功能的综合性, 比较科学, 具有艺术性和地方风格。所以在园林的设计中我们要尊重场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田海宁.从景观谈场地规划与设计[J].技术与市场, 2009, 16 (11) , 50-51.[1]田海宁.从景观谈场地规划与设计[J].技术与市场, 2009, 16 (11) , 50-51.
[2]曹琴.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脉的延续-以杭州西湖天地为例[J], 中国科技博览, 2009 (14) , 244-246.[2]曹琴.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脉的延续-以杭州西湖天地为例[J], 中国科技博览, 2009 (14) , 244-246.
[3]郑学东.论结合场地特征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西湖风景区为例[J], 中华民居, 2011 (6) , 30-32.[3]郑学东.论结合场地特征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西湖风景区为例[J], 中华民居, 2011 (6) , 30-32.
[4]顾洁.谈中国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以苏州李公堤和杭州西湖新天地为例[J], 知识经济, 2011 (5) , 154-155.[4]顾洁.谈中国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以苏州李公堤和杭州西湖新天地为例[J], 知识经济, 2011 (5) , 154-155.
[5]陈锐, 柯荣来.从人居环境角度谈景观设计和场地规划[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 80-81.[5]陈锐, 柯荣来.从人居环境角度谈景观设计和场地规划[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 80-81.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章。
(2)学习本课生字:素、绵、淡、犹、格、浮、掩、般、令、初;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素有、连绵起伏、犹如、格外、漂浮、掩映、一般、令人、夜幕初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诵,背诵文章
2.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课《西湖》。
板书课题,PPT展示苏轼《西湖》古诗和西湖图片。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哪位同学愿意举手?
生(举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很好,能不能请你根据图片,结合这首古诗,说一说你对西湖的印象?
生:西湖很美,荷花非常漂亮,湖水很清澈,我很喜欢这样的景色。
师:说得不错,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西湖》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根据拼音读生字词。
教师在黑板左边书写“素、绵、淡、犹、格、浮、掩、般”等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举手):朗读文章,“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师:读得很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说一说这个自然段有哪些字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素有、镶嵌。
师:这些词语真的很美,请同学们将这些词语放进第一自然段之中,优美地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同学们接着往下读就知道了,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美感,读出喜爱之情。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师:想一想第二自然主要描写西湖什么地方的景色?(湖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正鼓励。
师: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美的词语、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美景。
(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及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山峦的秀美多彩。)
学生齐读课文。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美如仙境的景色,湖中的各个景点一定更令人陶醉,同学们想不想去饱览一番?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小节,分组讨论,想一想这段介绍了西湖的哪些景点,用笔画一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堤岸、湖心三小岛)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师:这一段写得太美了,西湖真是让人向往的地方,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找一找文中哪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心情?(心旷神怡)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月光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请想一想,文中所说的“又是一番景象”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游人伴着悠扬的琴声泛舟湖上)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点评。
3.合作探究,细读品悟
PPT出示课文中的四个比喻句:“平静的湖面,犹如……;孤山东边的白堤……;明净的湖水晃动着……;岸边的华灯倒映在……”
师:同学们看投影仪,读一读这四个句子,想一想在读这些句子时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生:西湖的景色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我就像见到真实景色一样……
师:这四句话中有没有哪些近义词?
生:犹如、像、仿佛、宛如。
师:哪位同学可以用这些词语造个句子?
生:冬天的小河弯弯曲曲,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就像一条玉带。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排比?拟人?
生:和课文结构很像,应是比喻句。
师:什么是比喻句,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用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就是比喻。
教师点评,黑板出示比喻句定义: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被比作的事物叫喻体,本来要说明的事物叫做本体,本体和喻体通常用比喻词“好像”“宛如”“仿佛”等连接。
PPT出示10个比喻句,请学生尝试辨别本体、喻体、比喻词。
4.美读体验,拓展延伸
师: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天然图画,无人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哪位同学能赞美一下这么美的西湖?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3遍,各组两个词语。
2.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西湖
远眺:山峦、湖面
近赏:山、堤、岛
夜景:华灯、琴声
明珠
六、教学反思
文章至美,但学生需要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语言积累才能理解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湖水荡漾”这些词精练抽象,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难以感悟。本课生字共有30多个,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学生初读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背诵练习上不够深入,检查背诵情况,很多学生完成得不好,第三自然段方位词多,学生背起来有些吃力。
教师要放缓教学速度,根据三年级学生实际水平开展课堂教学,生字应在初读课文前进行,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诵应当堂进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理解着背诵。
我们首先来到“苏堤春晓”。据说它是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的林荫大道。现在一游,果然名不虚传,只见路中间挺立着一棵棵参天大树,棵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无论什么时候,都给人一种春天万木萌发,生意盎然的感受。
走了一会儿,就到了码头,我们打算乘船去“断桥残雪”,于是我们上了船,泛舟湖上。据船夫介绍,得知那个景点之所以叫“断桥残雪”,是因为在冬天,雪覆盖了整座桥,而太阳一出,却只能照到桥的一边,于是一边无雪,一边有雪,从远处看,就像桥断了一样。到了那,果见夕阳余光只照射在对岸,一直延伸到了桥中心,而这边却没有阳光。可以想象,在冬天,这是一幅多么有诗情画意的景象啊!
之后,我们去了“音乐喷泉”,喷泉分三次喷射,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风韵。音乐喷泉开始了,第一首歌曲柔美至极,喷泉随着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好似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突然,主泉开放出一朵朵花,开放又闭合,闭合又开放,又似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半掩娇颜。第二首歌曲是激情的华尔兹舞曲,水柱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忽高忽低,霎时间直冲云霄,又纷纷落下,让站在岸上的我们感到丝丝凉意。第三首乐曲十分舒缓,好像风吹麦穗,而水柱就是那麦穗,都扭动起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袁宏道对抗州西湖心往神驰,那么我们欣赏一下他的《西湖二》,看他怎样以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来描写西湖胜景的?
二、阅读分析
l.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个接一个。恋:迷住。去:离开。歌吹:唱歌奏乐。粉汗:年轻妇女的汗。艳冶:美丽,妖艳。设色:用颜色描画。夕春:夕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2.请学生疏通文字。
3.分析欣赏本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
(l)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暑假的一天,爸爸说带我到扬州的瘦西湖去玩,我一蹦三尺高。早早地我们就上了车,迷迷糊糊中我进入了梦乡。梦里我梦见了在扬州公园玩的非常开心。忽然一个声音把我吵醒,一听原来是爸爸。爸爸说:“扬州到了,该下车了。”
我高兴极了,赶紧下车。进了门,有一群人在路两边卖香。我上前去问道:“阿姨,请问今天是什么节日?为什么搞得那么隆重?”“今天是香火节。”阿姨说。我们继续往前走,里面人非常多,我们只好走小路。路边河里的荷花美丽极了,小鸟也在枝头唱歌。我们走了几公里才来到瘦西湖。
我们交了钱,一进门,一个高大的白塔站在那儿,好象是用千里眼在看看有没小偷。大家在白塔下留了影作为纪念。照完了,顺着墙上的导游图,我们来到了一个桥。爸爸说,“伟杰,去看看是什么桥?”我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莲亭桥。我往环顾了一下四周,湖里全是莲叶、荷花,还有几只青蛙在叫,难怪人们叫它“莲亭”呢?我们过了桥,来到了“步云”。步云里面真大,估计有两个操场那么大,里面还有许多桥,可我最喜欢的就是藕香桥,因为那个桥非常大,而且非常漂亮,可以让一些人乘凉,有时还有小鸟与蜻蜓在天空中飞,仿佛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我们顺着指示牌,来到了游乐场,里面有许多玩的。大家选的是碰碰车,我先选了一辆豪华的。管理员打开了电源,我脚踩油门,一下子就碰了一下别人。我看见有人偷袭,赶紧拐弯,把他碰了一下。这次,想碰别人,可后面又有一个人在偷袭我,反而被别人碰了一下。我气极了,直踩油门,可是没有时间了,我准备打他,可他比我大,不敢打。
告别了游乐场继续往前走,走累了,想坐车,可是车被别人包了。但是有船,我们气喘吁吁地上了船,船启动了。船慢慢地开着,我把头往外伸,湖里全是莲叶、荷花,正向我们点头,我也对它们笑了笑。
终于可以上岸了,上岸时大家又过了一个桥,这桥叫“五亭桥”。为什么叫“五亭桥”呢?因为是用五个亭子连在一起的,好象是亲姐妹,所以叫它“五亭桥”。我们游玩的最后一个站点是碑廊。碑廊是从西大门到北东门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名人名言,我赶紧上前去抄,因为对我以后有帮助。
一、提高主问题设计质量的作用
小说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向新、广、深三个方面发展。因此,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明确“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善用“减法”,设计最佳问题。
以主问题为线索的小说阅读教学, 能有效克服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教学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型和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二、提高小说主问题设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做到“三读”:读懂文本,明白文本里有什么;读透作者,明确作者想表达什么;读准自己,我们还能有什么感想。其次是深入研究教法:第一,以学定教,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第二,依标施教,选择适宜的内容呈现方式。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并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效地确定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问题。
笔者在教学《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时,把主问题聚焦在“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个特写镜头上。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发现:正当每个人的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心的时候, 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这时内心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他“脸色惨白”,到嘴边上的话,却哽住了。这几个令人振奋而又含义深刻的大字表达了老师此时的心声, 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意志的集中表现。这样的收尾,使文章的主题深化,同时取得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分析韩麦尔老师的情状和原因, 我们能够读出韩麦尔老师背后的坚强和伤痕,读出他的悲悯情怀,读出战争带给普通人的深深的摧残。
三、优化小说阅读课主问题设计质量的实践尝试
1.聚 焦准 ———要抓准阅读小说的焦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深入读懂文本,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清文本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把握其中字词句的意义及它们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和依据, 提炼出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 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实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课文的每一处。
2.脉 络清 ———要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
理清主问题的脉络体现的是一个过程, 选准问题的切入点,为主问题的提出做必要铺垫,然后呈现主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最后升华为主问题的合理解决。
例如教学《祝福》这篇小说,主问题可以设计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围绕这问题,我们可用《祝福》里的“三”、“二”、“一”(三句话、二到鲁镇、一宗罪 ),设计一组脉络清晰的问题。“三句话”分别是“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也仍然叫她祥林嫂”。根据这三句话,组织学生思考 :作者为何要这样重复? 结合具体语境,体味三个句子不同的丰富意蕴。再抓住“二到鲁镇”,让学生思考:祥林嫂“二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不同? 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照例皱过眉”,“暗暗告诫四婶说 ,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就自然过渡到了“一宗罪”———“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祥林嫂有何罪? 因为在鲁镇的人们看来,祥林嫂是有罪的,她的罪就是再嫁。把这“三”、 “二”、“ 一”都理清了 , 再回到主问题“是谁杀死了祥林嫂”上,我们就明白了“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如果能领悟到这个层次,小说的社会意义也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这组脉络清晰的问题设计,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文本阅读效率。
3.探 究透 ———要追求文本的顶层价值
“探究透”就是对主问题的讨论必须深入透彻 ,在此基础上,最终获得升华,实现主问题讨论的最终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非常关键,高质量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向新、广、深三个方面发展。
例如在《孔乙己》一文教学中,可以设计安排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的“偷”,要求同学们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参加课堂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生从以下侧面理解:
(1)由“偷”引出 “酒”。孔乙己替人抄书 ,只能混口饭吃 ,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由于“偷”,他那双有特有的形状和极富个性特征的动作的手便别有用途。小说中不论是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摸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2)由“偷”引出 “笑”。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引出的笑 ,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
(3)由“偷”引出 “打”。偷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 ,但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丁举人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4)由“偷”引出“情”。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
由“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形成了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他们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深化认识。读写听说思融为一体,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活动和教师点拨相映生辉。
我们一家坐在开往杭州的汽车上,当时我真想插上一对翅膀飞到西湖边。经过2个多小时的行使,终于到了杭州西湖。呀!站在西湖岸边,好美啊!有风时波光粼粼,无风时,湖面平静得象一面镜子;树木的影子倒映在水底,整个湖面增添了绿色的`气息。游人如织,人山人海,不但有许多中国人而且有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人。我们一家买了游票登上了水上列车,列车开动,两边的波浪象一朵朵溅开的小花;远处片片小舟在西湖里尽情地划来划去;还有巍峨的高山屹立在西湖的北方,象一个个英勇的卫士守卫着辽阔的西湖;向东一看,你准会看到那美丽的杭州城。啊,好一派既美丽又迷人的景色啊!
我们又来到湖心岛,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清澈的池塘,池中开满荷花,粉红粉红的,象一张张笑脸对我们微笑。荷叶象一条展开的绿色地毯,绿如碧玉,上面的水珠象一个个晶莹透亮的珍珠一样。我们走过了弯弯曲曲的九曲桥,又来到了池塘前的花坛,花坛里种了各种各样的花,有红色的、黄色的……美丽极了!
接着,我们有游览了三潭印月。
今年的暑假格外炎热。但这阻挡不了那颗想要游历千山万水的心灵。我和爸爸同样爱好旅游,在周密的安排下,我们穿过万片云朵,来到了杭州。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扑面而来的风也是那样炎热。
漫步在西湖湖畔,遥望着远处长满郁郁葱葱树木的小岛,在阳光下发出一道道绿晕。三座小岛和水面巧妙的形成了一个“山”字。再远一些是两座几乎一致的石拱桥,若隐若现,又那么真实。走着走着,已到了观光码头,工作人员十分热情,招呼我们坐下,观光船沿着西湖湖岸徐徐前进,杨花柳絮在岸上随风飘扬,法国梧桐黑色的种子掉落湖中,溅起一圈圈涟漪,惊得鱼儿沉到了水底。青山之中的那座雷峰塔屹立不倒,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绿树遮盖下的那座楼外楼,尽显奢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名句还在耳边回荡。两只眼睛已经不够用了,周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看着地图,我们决定先去西冷印社。
西冷印社是杭州“三西”之一,经过一段长长的石阶,在浓浓密密的绿荫的掩盖下,我们看见了一个经风沙多年磨砺的的石门,门上刻着一副甲骨文对联令人琢磨不透,芬芳的书香气味却扑鼻而来。迈过石门,眼前一块凹凸不一的石头上爬满青苔,上面的小篆已经磨损得厉害,看不清了。经过一个弧形的石窟,我弯下腰扶着墙小心地走着,,一个孔子像很快呈现在眼前,刀法很随意,却又栩栩如生,飘扬的衣襟满是圣人的淡然与智慧,而旁边的题字也吓了我一跳,这是郭沫若于民国时所刻。再向前走了几步,几把小石凳围绕着一张石桌摆放在树下,让人浮想联翩,当年战乱时的那些大家们,是否也曾在树下享受片刻清凉,是否也曾在树下回味清甜的龙井茶,是否也曾在树下畅谈文学、研究历史,是否也曾在树下流传出脍炙人口的大作,是否也曾在树下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在小石凳是歇了歇脚后,一座仿古的楼阁映入眼帘,它也被改成了一个小型博物馆,里面是各位大师们在乱世为世界留下的艺术瑰宝,一枚枚印章、一张张书画,是那样精致,那样完美,就算是艺术界的门外汉也能读懂其中的美感。
走出西冷印社的时候,已近傍晚,天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心灵却突然明亮了许多,在艺术的洗涤下,减少了几分浮躁。本想直接回宾馆的,却不想,在路上看见一个荷塘,才意识到这是西湖十景中的“曲院风荷”。在南方长大的我,对花草树木不甚了解,也常常熟视无睹,可能吸引我的只有荷花,它是我最欣赏和喜欢的花。
我拉着爸爸走近荷塘,在七、八月的盛夏,荷花早已开放,高的、低的、粉的、白的,点缀着一片片荷叶,荷叶轻轻地晃动着,一个个水泡小心翼翼的冒出水面,一条条金鱼在荷叶见自由自在的穿梭,一瞬间就不见了,荷花静静地浮在水面,仿佛尘世间的一切与其无关。荷花总是贴近水面,冷静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想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不容亵渎,它不像莲花――站得高高的,随风晃动,好似在炫耀什么,它只是在花季开自己的花,平平淡淡地过自己的人生。
远处两座一模一样的石桥倒映在水中,却有着不同的韵味,忽然想起西湖一奇中的“断桥不断”,我想其中该不会就有有名的断桥吧!一位经过的杭州人回答了我的疑问,原来这两座桥是姊妹桥,一座叫断桥,一座叫玉带桥,因皇帝游西湖时玉带掉入湖中,侍卫们又打捞不上来而得名。断桥上每逢雨天,总能看到举着伞企盼爱情的男女青年们。汉白玉筑成的桥身,倒映在水中,洁白如雪,和空中飘动的白云重叠在一起,西湖上方的天空也是城市中少有的蔚蓝,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荷花,就这样在绿如蓝的湖面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其实, 每逢节假日, 西湖景区都要面对超大客流的压力, 但坚持做“全国唯一不收费5A级景区”的决心从未动摇。早在2009年, 太子湾公园免费开放后游客量激增, 有人提出恢复收门票限制客流,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公开表态“将继续免费”;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之后, 外界也曾担心西湖会效仿国内申遗成功的景区恢复收费, 杭州市再次承诺“依然会免费向游客开放”。
(一)
“目的就是还湖于民”
有“天下第一湖”之称的西湖位于杭州市市中心, 湖、城紧密相连, 相得益彰。2002年以前的西湖, 四周围绕着大大小小几十个私家花园, 对外开放的范围非常有限, 许多有特色的建筑物和博物馆, 游客们只能站在栏杆外面远远欣赏, 难以见其真容。
2002年, 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 西湖景区开始施行免费开放, 曾经长期阻隔西湖的一些高墙深院被拆除了;围起篱笆要收门票的收费公园也不见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还湖于民。”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宣传处处长华雨农说。
最先把免费提上日程的是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同年国庆节前夕, 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少儿公园和长桥公园的围栏被拆除, 几个独立的小公园在打通后成为环湖大公园, 向游客24小时免费开放;2003年, “西湖十景”的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相继免费开放;2004年,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整治后的15个景点中的13个免费开放……
10年间, 杭州取消了130多个景点的门票, 占到了景点总数的70%;免费开放的景区面积, 达到了2000多公顷。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在全国各大景点门票一片“涨”声中, 免费的西湖格外引人注目。
同时, 西湖的免费政策也拉开了旨在恢复西湖生态、还原历史空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序幕。十年间, 杭州相继对西湖南线、新湖滨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湖博物馆、“西湖十景”、六和塔、飞来峰造像等进行修复和整治, 拆除西湖周边5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 恢复1800余处自然景观。
“小账背后算大账”
据华雨农回忆, 在西湖免费开放试行的第一个国庆长假, 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 “每天都是人山人海。”
免费之初,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不讳言曾面临不小的财政压力。但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原党委书记王水法看来, “西湖免费开放后, 门票减收和增支总共有5000多万元资金缺口, 但房租加上市政府的体制性补贴基本就把缺口填上了。”
放弃的门票收入在其它方面得到补充。西湖景区增加了很多休闲消费场所, 景区商业网点服务项目创造了税源, 增加了收入。
景点可以免费, 但服务不能打折。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在多个服务亭为游客准备了地图、针线包、创可贴等, 还有凉茶和开水免费供应。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院长王昆欣认为, 与庞大的旅游经济相比, 馒头、凉茶、针线包或许显得有些细枝末节。而正是在这些细节, 为中国旅游景区如何从卖门票、卖产品到卖服务、卖文化的转型做出了示范。
免费开放带来了巨大人流效应, 景区内的商业网点租金水涨船高。花港观鱼免费前一年门票收入为800万元, 免费开放后, 一年新增200万元的管理维护费用。“一来一去就是1000万, 但现在光物业出租一年就有2000万, 相当于净增加了1000万。”王水法说。
小算盘背后还要算大帐。“每个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 杭州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华雨农说, 这就是西湖的“241算法”。他说, 这是“跳出西湖经营西湖”:将免费开放的西湖作为一个品牌, 吸引更多人到杭州旅游,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西湖免费后直观上降低了游客的旅游成本, 使更多人愿意来杭州, 游客逗留时间延长带动了杭州的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服务行业, 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
据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统计, 西湖实行免票的第一年, 杭州市的旅游总人数为2757.98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为294亿元;2011年, 旅游总人数达到7487.2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为1191亿元, 是2002年的四倍。可以说, 杭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西湖模式”的成功, 赢得了业内外口碑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用三个减法落实保护”
游客数量成倍增加, 有没有给西湖遗产的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和国内其他景区一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西湖也绕不过“保护”与“开发”这一对难题。
1999年, 杭州启动西湖申遗。根据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组织的要求,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开工。
“实际上, 西湖的申遗过程是一个摸索、研究以及保护的过程, 在这十多年时间里, 我们都在探索西湖的价值和定位。”曾经全程参与西湖申遗工作的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卓军说。
随着西湖免费脚步的不断推进, 西湖模式的雏形也在逐渐地清晰, 即以“还湖于民”为核心,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进, 在游客们免费欣赏西湖的美丽风景、感受独特人文魅力的同时, 对西湖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为了缓解西湖的客流压力, 杭州已经在实践中迈出了第一步。“杭州的景区半径是模糊的, 是非常大的, 几乎涵盖了大半杭州的主城区。”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说, 杭州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近两年积极开发西溪湿地、运河、湘湖等新景点, 也是为了帮助西湖景区分流, 丰富杭州旅游的内容。
卓军将西湖模式概括为“三个减法”。即首先在遗产区的外面划定一个缓冲区, 减少缓冲区内的建设、土地开发等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其次, 通过《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 用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什么可为, 什么不可为, 减少人为破坏因素;最后, 制定《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规划》, 提出近、中、远期目标, 从规划上减少城市对西湖的不良影响。
通过不断的努力, 西湖也在“开发”与“保护”这道难题上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不仅挣了票子, 还撑了面子。西湖免费开放以来, 杭州不但申遗成功, 还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东方休闲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称号, 并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免费+周边消费”的商业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指出, 西湖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景区。然而, 部分公众对西湖景区免费模式, 有三方面误读:第一, 岳王坟、灵隐寺、虎跑寺都在西湖边上, 至今不免门票;第二, 西湖本来就是与杭州城区融为一体的开放式景区, 没有围墙;第三, 西湖景区免收门票, 实际是西湖周边的柳岸闻莺、花港观鱼等城市公园免收门票。作为游客, 如果不去这些城市公园, 围着西湖走一圈, 景区的核心价值也完全可以体验到。
由此可见, 西湖免费其实是一种“免费+周边消费”的商业模式。免费旅游的举措促进了杭州城市旅游在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发展, 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免费政策的实施, 直观上降低了游客的旅游成本, 游客逐年增加, 逗留时间延长, 使杭州市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服务行业都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 促进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
(二)
一种“经营景区”的新理念
西湖的经验很好。10年过去了, 西湖的成功模式却少有复制。这其中, 主要是一些景区的旅游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同样是湖, 杭州西湖景区已免费了近十年, 但扬州瘦西湖景区门票却要将门票提至120元?”对于网友的不解, 瘦西湖景区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景区门票价格此前已有6年未作调整, 这期间, 景区投入巨额资金用于项目改造、扩容建设。
无独有偶, 尽管湖南张家界景区自今年起将游客游览时间由2天延长到3天, 并且免费乘坐环保车, 但245元的门票价格仍旧高居中国门票最贵十大景区排行榜前三位。张家界市副市长梁碧表示, 张家界核心景区面积达264平方公里, 游道400多公里, 景点300多个。“每年景区的维护和管理费用也是一笔大数目, 仅保护景区生态、地质灾害防治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每年增加的开支就近1亿元。”
九寨沟景区管理局局长章小平也表示, 除了环境保护外, 还需要投入部分资金用于保障景区牧民的日常生活。
言外之意, 我们的各项费用入不敷出, 所以只有涨价!
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认为, 西湖免费看上去是一种现象, 实际上表现了杭州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理念, 即不以门票为主要追求, 而是注重城市与旅游的共同发展, 达到一种品质生活。
对于10年间“西湖模式”为何鲜有效仿,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仲向平认为, 目前国内许多景区与周围经济的关联度低, 照搬免费“西湖模式”可能会遭遇“水土不服”。但杭州推动景区免费开放过程中的顶层制度设计、后续管理理念, 却值得借鉴。“西湖模式提供了一种‘经营景区’的新理念——不局限于景区的‘小账’, 而着眼于城市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大账’。”他认为, 从长远来看, 景区应变成整个城市旅游产业链中的一环, 与周边关联产业协调发展, 这样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大格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蔡红认为, 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能力进行较高级的转化, 只能通过景区门票直接谋求经济收益, 尚可理解。但相对发达地区完全可以采取景区门票降价甚至免票的方式, 吸引高级经济发展要素。
在产业延伸上做文章
“将围墙推倒看似简单, 但如果没有找到门票之外的经营收入来源, 没有拉长相关产业链是不行的。”专家指出, 成熟的旅游模式应该是低门票, 靠延伸产业增加收入。景区免费开放只是吸引游客的一种手段, 但收回成本却需要依靠相应的“休闲产品”。杭州在取消西湖门票之前, 餐饮、住宿、休闲等行业已经发展较好, 取消门票只是为了赢得更好的口碑, 让客流的增加更加迅速。
对此, 专家建议景区不妨通过增加服务品种、拓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拉长产业链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而不是紧盯着“一锤子买卖”的门票。
“西湖免费模式提供了一种经营景区的新理念, 西湖属于城中湖, 地理位置优越, 所依托的杭州市经济基础好, 旅游业发达, 免费开放后有充足的财力支持, 这是很多景区无法复制的, 在免费开放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后续管理, 却可以作为借鉴。”仲向平说。
相关专家表示, 模仿西湖模式, 重在能够留住游客。一方面, 距离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较近的景区, 才能保障充足的客源;另一方满, 交通便利、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优良才能吸引游客留下。西湖之所以能够留住更多的过夜游客,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杭州良好的旅游设施和口碑。
“反观扬州瘦西湖景区, 地处长三角边缘地带, 城市规模较杭州小, 地方财政能力也不如杭州。更重要的是, 餐饮等休闲产业的发展程度不如杭州, 因此只能有选择地逐步实现免费开放。”刘思敏说。
但专家同时表示, 一些与社区环境融合紧密的旅游景区, 如上海七宝古镇、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 依据其旅游产品的形态和特点, 也都可以学习西湖模式, 不统一收取门票。
【西湖游记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游记作文:西湖游记11-06
假期游西湖公园游记作文06-28
西湖 教学设计10-29
《西湖》优秀教学设计06-30
西湖博物馆的陈列设计12-14
西湖天堂作文06-13
我爱西湖07-16
西湖诗句10-10
西湖初中作文10-20
秋天的西湖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