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书(共7篇)
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
所 在 系 部 名称:(盖章)
名称: 申 请 学 科
代码:
名称: 所属学科门类
代码:
河北体育学院科研处制表 年 月 日
基本数据表
系部名称: 学术队伍情况(不含外聘)
专职教师研究人员
正高职称
人 副高职称
人 中级职称
人 具有博士学位
人 具有硕士学位
人 学 科 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方向一带头人: 方向二带头人: 方向三带头人:
科学研究情况
学科名称:人 发表论文 公开发表 篇
在国内核心期刊 篇 在国际学术期刊 篇 SCI 篇,SSCI 篇 EI 篇, ISTP 篇, CSSCI 篇, A&HCI 篇
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发表论文篇年·人
出版著作
公开出版学术专著 部
出版教材(含教学用书)出版译著共 部
承担科研项目 国家级 项 省部级 项 其他 项
获得科研 经费
获得科研项目经费共
高级职称人员平均科研经费万元/年·人
其中:纵向经费 万元 其中:平均每年 万元
技术研究 成果
获得专利 项 科研成果转让 项
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奖励 国家级 省部级
部 万元
一等 项,二等 项
一等 项,二等 项,三等 项
社会科学成果研究奖励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一等 项,二等 项,三等 项 一等 项,二等 项,三等 项
省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一等 项,二等 项,三等 项 一等 项,二等 项,三等 项 人才培养
共招收本科生 人 已毕业 人 共招收留学生 人 已毕业 人
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 项 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 项
其中:特等 项,一等 项,二等 项 其中:一等 项,二等 项,三等 项
一、学科建设简况和今后三年建设思路
(包括学科特色与优、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资源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限2000字)
二、学科研究方向 2-1研究方向名称: 从事本研究 方向的人员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姓名 教授 人数 副教授 人 数 博士学 位获得 者人数 硕士学 位获得 者人数
建议期内,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拟取得的主要突破 注:每个研究方向限写一页,不要另加附页。2-2研究方向名称: 从事本研究 方向的人员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姓名 教授 人数 副教授 人 数 博士学 位获得 者人数 硕士学 位获得 者人数
建议期内,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拟取得的主要突破 2-3研究方向名称: 从事本研究 方向的人员
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姓名 教授 人数 副教授 人 数 博士学 位获得 者人数 硕士学 位获得 者人数
建议期内,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拟取得的主要突破
三、本学科点学术队伍 研究方向 姓 名 出生年月
最后学位或经历 专业技术职务 获得时间
注:获得时间是指获得“专业技术职务”的时间。
四、建设目标与具体措施
4-1学科队伍建设目标与具体措施(包括学科带头人培养、引进和学科团队建设的目标、措施等)
4-2 科学研究目标与具体措施(包括承担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其获奖、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加强科研工作的措施等)
注:填报本栏时,建设目标要明确,尽可能量化;措施要具体。
四、建设目标与具体措施
4-3人才培养目标与具体措施(包括本科人才生培养数量与质量、专业建设、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等)
4-4资源条件建设目标与具体措施(包括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及其他资源条件建设等)
注:填报本栏时,建设目标要明确,尽可能量化;措施要具体。
五、今后三年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预算表 经费总数(万元)申请学校经费(万元)
学科点自筹经费(万元)
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内容分解 起止年限 所需经费(万元)硬 件 建 设
软 件 建 设
注:①根据需要和可能向学校提出经费申请
一、高考前复习的主要特点和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更隐蔽顽固 需要定点突破
虽然经过了详尽而全面的新课教学,还经过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反复,学生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疑难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更隐蔽、更顽固从而也更难解决,是学生进一步提高成绩的瓶颈. 因此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寻找和研究这些顽固性的问题,寻求有效的突破方法,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再上一层楼.
(二)学过的知识方法零散 需要整体把握
在新课教学到高三第一轮复习,对于知识内容及其应用挖掘得很深、很细,学习了大量的推论性知识和解题方法. 但正因为这样,使人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很多很杂很零散,没有整体感. 如果说,以前的学习是从薄到厚,那么,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实现从厚到薄;以前的学习总结出了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方法,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回归基本方法.
(三)直面高考 需要复习更有针对性
从某种角度讲,整个高中的教学,都是为了高考,但在高一、高二乃至高三第一轮复习,我们更注重于让学生全面掌握、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应对高考成了直接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直面高考,适应高考,才可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2009年开始的浙江省自主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试题,有如下鲜明的特点: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教学指导意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基本素养. 考前复习必须针对这些特点,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偏于解题训练 需要完善知识基础
当今高中物理教学的现实是,在新课之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解题教学,期望通过讲练题目,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时间的解题训练,学生能熟知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但也因为如此,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可能被应用所绑架而趋于片面甚至机械,对于解题中不常用的知识趋于淡忘. 为此,考前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以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考要求的知识内容.
高考前的教学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和任务,如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心理焦虑,需要教师调适;经常考试,学生发挥易失常,需要教师指导应试技能等.下面只讨论基于前述四个特点和任务的教学策略.
二、高考前复习的若干策略
(一)找准症结 攻克顽固性问题
经过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都是错误原因十分隐蔽和顽固的问题.有一些问题表面上很简单,但有很多学生出错,有些问题讲练过多遍,学生仍然不会. 对这些问题,教师再次从理论上做分析,同样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头脑中一定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找准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纠正错误.
学生错误的原因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寻找.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真实,而应该透过学生的真实想法分析错误原因.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直接询问学生,与学生对话,从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例1如图1,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水平面上,B的上表面水平而粗糙. 用向右的水平力作用在B上,A、B均静止.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对A的摩擦力向左
B. B对A的摩擦力向右
C. B对A的摩擦力为零
D. 稍微增大F但B仍静止,B对地面的摩擦力增大
这是一个十分基本也十分简单的有关静摩擦力的题目,答案是CD. 但高三的一次考试中,很多学生选了BD. 对于学生错选B,教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以前多次分析过:如果A还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不管这个摩擦力是向左还是向右,它都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询问知道,学生认为:在F作用下,B将向右运动一点,这样B对A、对地都有向右的摩擦力. 教师意识到,学生说的是刚加上力F瞬间的情况,这时各接触面的形变如图2,B确实对A有向右的摩擦力. 了解了学生错误的原因,也就有了纠正的方法,教师只要问学生,A、B能静止于图2的状态吗?学生马上就知道,最终A、B应静止于图3的状态,这时B对A没有摩擦力. 不破除学生的错误观点,就不能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观点.
(二)回归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厚实应试基础
高考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的考查. 浙江省这6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选择题,几乎都是直接考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及其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而不是它们在复杂情境中的综合应用. 所以,考前复习首先应着力于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知识本身,而不能只一味地练习情境复杂、关系巧妙的难题.
在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中,为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为了能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推论,需要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应用于一些典型情况得到的结论. 但如果学习只停留于这一“繁”、“多”的阶段,学生将只能用各种具体的结论解决对应的具体问题.高考前的复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多种多样的结论和推论重新归结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灵活,从而能将其运用于各种新情境之中.
例2对电势能概念理解的深化过程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由能量守恒定律推知电势能的存在,得到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的结论.
在随后的应用中,我们会分析各种具体情况.如离场源正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大,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小;离场源负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小,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大. 再如正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负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
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应该顺势使学生对电势能概念的理解提高到更加基本、更加本质的层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通过电场力做功,电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转化中守恒.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点,就能用它解决各种情况中电势能的变化问题.
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大都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各种复习资料的介绍,向学生传授了大量的题型和相应的解题方法. 尤其是把物理规律在一些具体情况中的结论,当做解题方法使用. 确实,掌握了这些具体的方法,能使学生快速地解决熟悉的问题. 但是,这些方法总是与具体题型相联系的,并不能用它们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所以,高考前复习,应该回归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本身决定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结合问题的具体条件,能解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适用范围内的所有问题.
(三)保证学生思考机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高考历来重视考查能力,《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规定:“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
应该说,所有物理教师在主观上都是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
例3 (2009年浙江理综第24题)如图所示,x轴正方向水平向右,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 在x 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的匀强电场,在半径为R的圆内还有与xO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 在圆的左边放置一带电微粒发射装置,它沿x轴正方向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m、电荷量q(q>0)和初速度v的带电微粒. 发射时,这束带电微粒分布在0<y<2R的区间内.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从A点射出的带电微粒平行于x轴从C点进入有磁场区域,并从坐标原点O沿y轴负方向离开,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 请指出这束带电微粒与x轴相交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3)若这束带电微粒初速度变为2v,那么它们与x轴相交的区域又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这里只讨论第(2)小题的求解. 通常教师会向学生讲授如下两种解法.
方法一:作出从不同点入射的带电微粒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如图5中虚线半圆,它的圆心在O点,所以所有微粒都从O点射出.
学生能听懂这种解法. 但学生的问题是:“怎么想到作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这正是需要直觉思维或灵感的地方. 教师直接讲解了,就剥夺了学生直觉地发现的机会,也剥夺了提高直觉思维能力的机会.
方法二:写出磁场边界的方程和圆轨迹的方程
解出两组解:(0,0)和(-Rsinθ,R(1+cosθ)). 第一组解说明所有微粒都通过原点.
学生能听懂这个解题思路. 但有些学生反映:“我也列出了这两个方程,就是解不出. ”有些学生反映:“我只得到第二个解. ”(求解过程漏了一个解). 这里教师以为解方程是数学的事而直接给出了答案,但事实上,这正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大好机会.
很多教师以为只有让学生学会求解尽可能多的题目,才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加上越临近高考,教学时间越发紧张,教师手头又有大量的模拟考试题. 于是教师就倾向于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大量的题目. 但是,正如例3的分析所看到的,这样做反而是剥夺了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 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于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的思考机会和思考时间,让学生投入于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之中,才谈得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实际情境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特别提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
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是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的重要特色之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第15、16、17、23、24、25都是有实际背景的题目,还有第21、22题,本身就是考查实验的实际问题.
例4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17题)功率为10W的发光二极管(LED灯)的亮度与功率为60W的白炽灯相当. 根据国家节能战略,2016年前普通白炽灯应被淘汰. 假设每户家庭有2只60W的白炽灯,均用10W的LED灯替代,估算出全国一年节省的电能最接近()
A. 8×108k W·h B. 8×1010k W·h
C. 8×1011k W·h D. 8×1013k W·h
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我国的家庭人口和家庭照明用电时间模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假设平均每户家庭有3个人,平均每户每天照明用电5小时. 这样,一年节省的电能为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核心是从实际情境中建立合适的理论模型,从而把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相联系. 只有让学生分析、解决基于实际情境的问题,才能培养这种能力.
(五)着眼实验素养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先看下面两个实验题,它们代表着教师对高考实验试题的两种理解.
例5 (某地模拟考试题)某实验小组要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
A. 待测的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约为2Ω)
B. 电压表V1(0~2V,内阻RV1=4000Ω)
C. 电压表V2(0~2V,内阻RV2约为3500Ω)
D. 电流表A(0~3A,内阻RA=0.1Ω)
E. 电阻箱R1(0~9999Ω)
F. 滑动变阻器R2(0~200Ω,1A)
G. 电键和导线若干
该小组根据以上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电路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请你写出操作步骤和应该读取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电动势和内阻的表达式.
本题答案是,先闭合S1、断开S2,读出电压表V1、V2 的示数U1、U2,再闭合S2,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U′1′,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动势E和内阻r分别为
本题貌似是实验题,实际上只是以实验为背景的理论题,因为它只考虑了实验方法在原理上的可行性,而没有考虑电表读数误差对测量准确度的限制. 要用内阻有4000Ω的电压表去测量只有几欧姆的电源内阻,正如用常用的弹簧秤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重量,是不可能的.
例6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21题)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7甲所示.
(1)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图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3) 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7乙所示. 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 ______(填“A”或“B”).
本题以让学生在试卷上“做实验”的方式,通过考查实验素养来衡量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这是浙江省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的主要特色.
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学科,通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 实验素养与实验的实践性相关,体现为能够从实验实施、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问题,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能够规范地获取数据、记录数据,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处理数据得到结论,能够正确地分析误差,能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等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把实验复习的内容落实于实验素养上,不能只从理论上分析实验问题;其次,依据实验素养的实践性,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习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形成从实验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考虑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提高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新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按自己的理解和设计直接向学生讲授内容,因为课本中的练习较为简单,往往是忽略不做或课内完成. 复习教学,教师基本上是讲授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几乎不用课本. 这样,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使用课本的机会并不多.
这种主要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有如下的不良影响. 第一,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得来的知识不够确切,也无法重复巩固. 第二,经过反复的解题应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它的应用方式相联系而可能变得片面,而且对知识的了解也会变得不系统. 第三,不利于发展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 考试的内容一定在课本内容范围之内,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一定与课本中的阐述一致.实验试题考查的实验方法与课本中介绍的方法相同. 并且有些题取材于课本,甚至其中的叙述方式也与课本相同. 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第14题中的B、C、D三个选项,都由课本中对应的句子稍作改变而来. 第15题是由选修3-2第五章第5节中“思考与讨论”改编而来.
为了弥补前期学习对于高考内容范围中的知识掌握的缺漏,纠正对知识不正确的理解,考前复习时教师应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以获得对考试内容正确全面的了解.
高中物理课程,在经过了新课教学、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复习和高考第一轮复习之后,如何进行高考前3个月左右时间的复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一直是一线高中物理教师深感为难的事情. 一些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或者盲目地进行大量的应试训练,或者形式地总结知识结构和解题方法,或者反复强调学生易错的问题,但教学效果均不理想. 考前学习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考前复习的任务和策略. 只有按照考前复习的特点,针对考前复习的任务,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考前复习教学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高考前复习的主要特点和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更隐蔽顽固 需要定点突破
虽然经过了详尽而全面的新课教学,还经过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反复,学生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疑难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更隐蔽、更顽固从而也更难解决,是学生进一步提高成绩的瓶颈. 因此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寻找和研究这些顽固性的问题,寻求有效的突破方法,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再上一层楼.
(二)学过的知识方法零散 需要整体把握
在新课教学到高三第一轮复习,对于知识内容及其应用挖掘得很深、很细,学习了大量的推论性知识和解题方法. 但正因为这样,使人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很多很杂很零散,没有整体感. 如果说,以前的学习是从薄到厚,那么,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实现从厚到薄;以前的学习总结出了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方法,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回归基本方法.
(三)直面高考 需要复习更有针对性
从某种角度讲,整个高中的教学,都是为了高考,但在高一、高二乃至高三第一轮复习,我们更注重于让学生全面掌握、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应对高考成了直接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直面高考,适应高考,才可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2009年开始的浙江省自主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试题,有如下鲜明的特点: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教学指导意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基本素养. 考前复习必须针对这些特点,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偏于解题训练 需要完善知识基础
当今高中物理教学的现实是,在新课之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解题教学,期望通过讲练题目,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时间的解题训练,学生能熟知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但也因为如此,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可能被应用所绑架而趋于片面甚至机械,对于解题中不常用的知识趋于淡忘. 为此,考前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以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考要求的知识内容.
高考前的教学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和任务,如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心理焦虑,需要教师调适;经常考试,学生发挥易失常,需要教师指导应试技能等. 下面只讨论基于前述四个特点和任务的教学策略.
二、高考前复习的若干策略
(一)找准症结 攻克顽固性问题
经过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都是错误原因十分隐蔽和顽固的问题. 有一些问题表面上很简单,但有很多学生出错,有些问题讲练过多遍,学生仍然不会. 对这些问题,教师再次从理论上做分析,同样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头脑中一定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找准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纠正错误.
学生错误的原因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寻找.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真实,而应该透过学生的真实想法分析错误原因. 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直接询问学生,与学生对话,从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例1 如图1,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水平面上,B的上表面水平而粗糙. 用向右的水平力作用在B上,A、B均静止.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对A的摩擦力向左
B. B对A的摩擦力向右
C. B对A的摩擦力为零
D. 稍微增大F但B仍静止,B对地面的摩擦力增大
这是一个十分基本也十分简单的有关静摩擦力的题目,答案是CD. 但高三的一次考试中,很多学生选了BD. 对于学生错选B,教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以前多次分析过:如果A还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不管这个摩擦力是向左还是向右,它都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询问知道,学生认为:在F作用下,B将向右运动一点,这样B对A、对地都有向右的摩擦力. 教师意识到,学生说的是刚加上力F瞬间的情况,这时各接触面的形变如图2,B确实对A有向右的摩擦力. 了解了学生错误的原因,也就有了纠正的方法,教师只要问学生,A、B能静止于图2的状态吗?学生马上就知道,最终A、B应静止于图3的状态,这时B对A没有摩擦力. 不破除学生的错误观点,就不能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观点.
(二)回归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厚实应试基础
高考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的考查. 浙江省这6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选择题,几乎都是直接考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及其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而不是它们在复杂情境中的综合应用. 所以,考前复习首先应着力于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知识本身,而不能只一味地练习情境复杂、关系巧妙的难题.
在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中,为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为了能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推论,需要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应用于一些典型情况得到的结论. 但如果学习只停留于这一“繁”、“多”的阶段,学生将只能用各种具体的结论解决对应的具体问题. 高考前的复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多种多样的结论和推论重新归结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灵活,从而能将其运用于各种新情境之中.endprint
例2 对电势能概念理解的深化过程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由能量守恒定律推知电势能的存在,得到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的结论.
在随后的应用中,我们会分析各种具体情况. 如离场源正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大,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小;离场源负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小,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大. 再如正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负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
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应该顺势使学生对电势能概念的理解提高到更加基本、更加本质的层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通过电场力做功,电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转化中守恒.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点,就能用它解决各种情况中电势能的变化问题.
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大都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各种复习资料的介绍,向学生传授了大量的题型和相应的解题方法. 尤其是把物理规律在一些具体情况中的结论,当做解题方法使用. 确实,掌握了这些具体的方法,能使学生快速地解决熟悉的问题. 但是,这些方法总是与具体题型相联系的,并不能用它们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所以,高考前复习,应该回归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本身决定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结合问题的具体条件,能解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适用范围内的所有问题.
(三)保证学生思考机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高考历来重视考查能力,《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规定:“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
应该说,所有物理教师在主观上都是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
例3 (2009年浙江理综第24题 )如图所示,x轴正方向水平向右,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 在x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的匀强电场,在半径为R的圆内还有与xO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 在圆的左边放置一带电微粒发射装置,它沿x轴正方向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m、电荷量q(q>0)和初速度v的带电微粒. 发射时,这束带电微粒分布在0 (1)从A点射出的带电微粒平行于x轴从C点进入有磁场区域,并从坐标原点O沿y轴负方向离开,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请指出这束带电微粒与x轴相交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3)若这束带电微粒初速度变为2v,那么它们与x轴相交的区域又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这里只讨论第(2)小题的求解. 通常教师会向学生讲授如下两种解法. 方法一:作出从不同点入射的带电微粒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如图5中虚线半圆,它的圆心在O点,所以所有微粒都从O点射出. 学生能听懂这种解法. 但学生的问题是:“怎么想到作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这正是需要直觉思维或灵感的地方. 教师直接讲解了,就剥夺了学生直觉地发现的机会,也剥夺了提高直觉思维能力的机会. 方法二:写出磁场边界的方程和圆轨迹的方程 x2+(y-R)2=R2 . (x+Rsinθ)2+(y-Rcosθ)2=R2 . 解出两组解:(0,0)和(-Rsinθ,R(1+cosθ)). 第一组解说明所有微粒都通过原点. 学生能听懂这个解题思路. 但有些学生反映:“我也列出了这两个方程,就是解不出. ”有些学生反映:“我只得到第二个解. ”(求解过程漏了一个解). 这里教师以为解方程是数学的事而直接给出了答案,但事实上,这正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大好机会. 很多教师以为只有让学生学会求解尽可能多的题目,才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加上越临近高考,教学时间越发紧张,教师手头又有大量的模拟考试题. 于是教师就倾向于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大量的题目. 但是,正如例3的分析所看到的,这样做反而是剥夺了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 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于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的思考机会和思考时间,让学生投入于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之中,才谈得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实际情境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特别提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 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是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的重要特色之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第15、16、17、23、24、25都是有实际背景的题目,还有第21、22题,本身就是考查实验的实际问题. 例4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17题)功率为10W的发光二极管(LED灯)的亮度与功率为60W的白炽灯相当. 根据国家节能战略,2016年前普通白炽灯应被淘汰. 假设每户家庭有2只60W的白炽灯,均用10W的LED灯替代,估算出全国一年节省的电能最接近( ) A. 8×108kW·h B. 8×1010kW·h C. 8×1011kW·h D. 8×1013kW·h 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我国的家庭人口和家庭照明用电时间模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假设平均每户家庭有3个人,平均每户每天照明用电5小时. 这样,一年节省的电能为endprint DE=365×■×2×(60-10)×10-3×5kw·h =7.9×1010 kW·h.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核心是从实际情境中建立合适的理论模型,从而把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相联系. 只有让学生分析、解决基于实际情境的问题,才能培养这种能力. (五)着眼实验素养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先看下面两个实验题,它们代表着教师对高考实验试题的两种理解. 例5 (某地模拟考试题)某实验小组要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 A. 待测的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约为2Ω ) B. 电压表V1(0~2V,内阻RV1=4000Ω ) C. 电压表V2(0~2V,内阻RV2约为3500Ω ) D. 电流表A(0~3A,内阻RA=0.1Ω) E. 电阻箱R1(0~9999Ω) F. 滑动变阻器R2(0~200Ω,1A) G. 电键和导线若干 该小组根据以上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电路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请你写出操作步骤和应该读取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电动势和内阻的表达式. 本题答案是,先闭合S1、断开S2,读出电压表V1、V2的示数U1、U2,再闭合S2,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U1′,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动势E和内阻r分别为 E=■ r=(■-1)RV1 本题貌似是实验题,实际上只是以实验为背景的理论题,因为它只考虑了实验方法在原理上的可行性,而没有考虑电表读数误差对测量准确度的限制. 要用内阻有4000Ω的电压表去测量只有几欧姆的电源内阻,正如用常用的弹簧秤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重量,是不可能的. 例6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21题)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7甲所示. (1)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图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7乙所示. 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______(填“A”或“B”). 本题以让学生在试卷上“做实验”的方式,通过考查实验素养来衡量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这是浙江省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的主要特色. 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学科,通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 实验素养与实验的实践性相关,体现为能够从实验实施、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问题,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能够规范地获取数据、记录数据,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处理数据得到结论,能够正确地分析误差,能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等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把实验复习的内容落实于实验素养上,不能只从理论上分析实验问题;其次,依据实验素养的实践性,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习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形成从实验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考虑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提高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新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按自己的理解和设计直接向学生讲授内容,因为课本中的练习较为简单,往往是忽略不做或课内完成. 复习教学,教师基本上是讲授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几乎不用课本. 这样,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使用课本的机会并不多. 这种主要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有如下的不良影响. 第一,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得来的知识不够确切,也无法重复巩固. 第二,经过反复的解题应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它的应用方式相联系而可能变得片面,而且对知识的了解也会变得不系统. 第三,不利于发展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 考试的内容一定在课本内容范围之内,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一定与课本中的阐述一致. 实验试题考查的实验方法与课本中介绍的方法相同. 并且有些题取材于课本,甚至其中的叙述方式也与课本相同. 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第14题中的B、C、D三个选项,都由课本中对应的句子稍作改变而来. 第15题是由选修3-2第五章第5节中“思考与讨论”改编而来. 为了弥补前期学习对于高考内容范围中的知识掌握的缺漏,纠正对知识不正确的理解,考前复习时教师应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以获得对考试内容正确全面的了解. -----我的教学故事:体育竞赛要形式更要过程 单位:乐平市高家镇杨边小学 何安生 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我镇第六届田径运动会”就到了,可我们学校的队员还没选出来,由于学校场地有限,连50米长的跑道都没有,加上教师教学任务重,领导叫我负责,但是我又没有兼任学校的体育课(因为已经教了两个年级的数学)。我曾经在其他乡镇担任田径队教练时,由于领导不重视,在近一个月时间内草草选拔队员,集训最后在比赛时我所带的队什么名次也没获得,之后我曾不断反思,学生的技能竞赛一定需要一个过程,训练周期等。于是我三番两次向校领导提议,在校外举行一次全校田径选拔赛。可都被向上级打报告中,经过审批等安全规章给回决了。 没有办法,我只有挤出自己的辅导课,来到各年级的体育课上,和任课教师一道,在仅二十来米的篮球场上进行海选但是,距离太短,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径赛水平与素质(田赛项目还能凑合),这一周校长接到通知去省里学习三天。于是趁此机会我试着与部门领导以及教师们商量能不能这两天下午组织学生到后面“战备路”上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径赛选拔,正好也可能作为我们少先队的一次集体活动,也可以为学生的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检测等。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与支持,于是我便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分工,并提前自己去画跑道等,并利用集会进行了一次全校学生的动员,安全以及简要的规则培 训„„ 在一番准备工作结束后,田径选拔终于顺利实施了,我们打着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旗帜分两批浩浩荡荡来到路上,没有秒表我们用教师手机,没有路障,我们用学生自行车插上队旗,比赛了,学生个个激情十足,而我此时既要记时又要跑单记录照顾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两个下午的忙碌,各小项选手终于脱颖而出,校长一回来,我校的田径队也正式成立了。 作为总教练,接下来的工作更辛苦。不管结果怎样,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是省不得的,既然要参加比赛,就不能走过场,尤其是孩子,让真正的“体育能手”去决战赛场争得荣誉。于是从早晨的体能到下午的各项指导,从接力到跳高等项目,从队员的生活指导到赛前规则培训,我又一次忙开了,最终我样在运动会的比赛上取得了总分第四名,虽然成绩不咋样,但我知道每一个人的记忆是抹不去的。体育竞赛的精神是受益终生的。 主题研修作业二: -------把评价还给学生 单位:乐平市高家镇杨边小学 何安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评价中提倡过程性评价,体现评价的激励与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紧张的期中考试(语、数)结束了,学生的身心都特别放松,体育课上更自由了(之前因为复习、抽考许多同学的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对了不少)。为了将学生这种状态再一次地转移到积极、紧张体育学习中来,增强小组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意识。这不我在班上提议:将在下周举行小组间的体育竞赛活动,从今天开始向全班同学征集活动项目(适合集体)、评分 方式、奖励措施、参赛名额等。这时教室里一下子“榨开了锅”。没过两天这群孩子便用传小纸条、作业本、口头汇报、甚至还有联名提案等各种方式向我汇报,活动项目五花八门,有个人的,双人的,集体的,有坚决拥护自己组里的优势项目的,也有反对于本组不公平的;评价方法中,有积分的,有名次的,还有申请成立裁判组的,请校长和班主任来监督的;总结评比有说给第一名发奖品的而且连名称都说清楚了,也有说最后一名“奖励值日一周”的,连各项活动的积分标准和评分要领(去掉一个最高一个最低分得平均分)都写清楚了„„于是我组织各小级代表审议提案,选择一些我们可能开展的,而且可行的项目进行,关于奖品,我向学校,保证办到。 瞧,接力赛是少不了得,各小组在家自制小棒利用下课各休息时间自发的练起来了,有模有样的,还有小组间边练还边比上了呢! 哎,自己作主的活动激情更高昂啊!~!学生积极地参与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感是形成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基础。把评价还给学生,更好地使每个学生都在努力之后都体验到运动的内在乐趣。 主题研修作业三: 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弥补丰富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 我校体育大课间的现状与分析: 初到杨小,几次观察与接触我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发现传统的安排只是流于形式,所谓活动,更是开展的零乱无章、且学生参与度不高、组织纪律性不强,初到杨小,几次观察与接触我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发现传统的安排只是流于形式,所谓活动,更是开展的零乱无章、且学生参与度不高、组织纪律性不强,学生开展的活动不少,但真正的体育活动却很少,除了少部分高年级的乒乓爱好者、个别的跳皮筋、踢毽子、便是游戏:烂泥泡、追击跑(追逐打闹)、打仗(林中嬉戏)等,客观分析:导致的原因很多,如师资匮乏、体育资源很无奈,体育器材更是少之又少、加上体育课堂的效果不大,基本的队列、体育素养不能及时教授,学生更是不懂得如何去“玩”(体育活动基本的开展方法),为此,为使我校大课间活动正常有效开展,在培 学生开展的活动不少,但真正的体育活动却很少,除了少部分高年级的乒乓爱好者、个别的跳皮筋、踢毽子、便是游戏:烂泥泡、追击跑(追逐打闹)、打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我校分阶段做了如下工作: 广泛培养学生兴趣阶段,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 1、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根跳绳(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的基本体育活动) 2、争取有限资金添置一些通俗廉价的体育器材,学生可自由组合向负责老师在大课间和课余时间借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第一批器材由于廉价质差,在学生的嬉戏打闹下提前下岗)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自制自备喜欢的体育器材、在课间自由锻炼。 3、尽快学习学会第三套广播体操《七彩阳光》,让学生感受校园课间操的七彩韵律。合理开发和规划体育资源,根据意愿开展体育运动。 4、调查和开发本校的可用体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划定活动区域,为学生集体活动时所用。 5、各班自由组合形成10人一组、一列小集体,将我校各班级共分成18个分队,推选小队长,调查本组中各成员的体育活动兴趣和爱好。每天的课间操队列由小队长负责管理和组织。 6、将学校可开展的体育活动和区域编号下发到各分队中,由各队员讨论交流填上本队最想开展的前五项大课间体育活动。 7、根据各队的意愿,由少先队统一组织安排各分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和展示项目。 尽量使有限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最大能量。鼓励各队队员合作自制、自备体育器材,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 进一步规范活动的开展与管理,享受阳光体育运动。 8、根据每个人的体育爱好特长确定本组每次开展体育活动的负责人,负责相关器材的领取与保管、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 9、开展体育竞赛,形成集体凝聚力,促进大课间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1)组织开展了全校乒乓球单打比赛,预赛各班进行,选出前3名参加决赛,比赛中进一步规范指导,发球规则、技巧等。 (2)组织开展了全校踢毽子比赛,各班学生自愿报名,评出前6名。 (3)筹备并组织开展了全校《七彩阳光》体操比赛,以10人小分队为单位进行,进一步规范学生队列,评出集体前3名。 10、再次争取资金为竞赛中获奖的个人和集体颁发体育奖品,奖品统一归集体所有所用,学生的荣誉感油然而升,更懂得珍惜和保管体育器材,体会到体育活动带来的欢乐,更在比赛中提高了水平,获得了友谊。再次开展课间活动的小组合作自然形成。 反思 本学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离不开各班教师的支持与配合,使我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初具模型,但是感觉师生的课业学业负担较重,对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尽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热情,口号依然唱: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其实我觉得真正的大课间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需要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热情参与,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运动健康,更是一所学校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精神风貌的体现。 主题研修作业四: -------我的教育叙事 幽默与快乐同在——做智慧型的体育人 乐平市高家镇杨边小学 何安生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改革大力提倡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同时,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学生欢乐无比的情景,天性全然的孩子们更是“玩味十足”,但体育与健康并不是课中玩,它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如通过我们的体育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等这些不可能全部用“游戏”取代再加上教师水平的限制将一些内容与情景游戏融合起来也并非易事,所以更多时候当我们采取讲授法或示范法讲解一些基本技术,发现学生并不“买帐”,尤其再次进行一些反复的队列或动作训练效果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感,违背了“健康第一”的宗旨,更体现不出“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口号。 枯燥乏味的队列训练,反复的练习增加强度以提高学生的效果是不可取的,在开始进行训练示范或讲解时,我总是会故意将口令喊出“特色”,学生的模仿心理强,我就有意让他们模仿,最后就要求学生模仿老师喊口令。在练习中,学生声音与动作同在,随着老师在一旁创编的特色“口令”如:一二一,左右左;一二一,抬起头,挺起胸,小手臂,摆起来„„。有些学生总是走不齐或者根本找不到节奏,这时在趣味练习中发现学生掌握的不错,跟着老师喊,随着节奏行,快乐练习激情浓。当学生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让学生小组进行练习,人人都可以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有的更是模仿起我的动作:某个同学做错了,摇头晃脑,叹息着,咋拉,喊出来跟上呗! 体操分解动作学习,学生总是记不住动作,或连贯起来很费力,没办法多练,熟能生巧。孩子毕竟是孩子练多了会疲劳,当把小朋友那股激情给练得消退了,效果更差。同学们,知道你们累了,辛苦啊!是啊,学习哪有那么容易,老师刚学时比你们练得可多了,你们才几下,就把动作做会了,了不起了。现在你们看,你们喊完整口令,我来练,开始慢点来,别急啊!学生乐了,干脆坐在地上边喊边看,有的学生模仿起来,旁边坐着的,不好意思了,看到老师满头大汗也跟着练起来,这一刻学生变“要我学”这“我要学”不由自主地跟练起来,当学生对线路和动作衔接认识得差不多了,我配以提示性的口令故意在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加上“温馨提示”:一二左弓步,扩胸直立,二二右弓步,扩胸直立;三二左转,扩胸回来,四二右转,扩胸直立„„学生练得趣味横生,此刻又听到了学生开始一遍遍的复制老师的指挥“口令”乐此不疲着。分组练习当“小老师”,学生争着先来。 不就指挥嘛,简单。 我班的学生经常性地组织分组活动,在分组练习,游戏竞赛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小组间的组织性和荣誉感,可别和他们来“激将法”比个赛或做个游戏什么的,你只要一激,他们可不了得,信心十足,个个欲试,谁都不想落后,这时哪个小组的成员要是敢不听规则或违反纪律什么的,其它组员肯定得把他“责备”死!因为只有当他们称为一个“小组”时,我才会允许他们加入比赛。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我就将每班的学生按八至十人分成一个体育小组,在小组中他们队列活动竞赛荣辱与共,而且每个人有自己的不同体育爱好和特长组长采取轮流当,且每人负责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的器材保管和项目推广(在本小组中),参加学校的运动竞赛如(一分钟跳绳、乒乓球、掰手腕等)也是由小组内自发组织预选推荐队员参加,所以每次个人的或团体的体育活动氛围都会非常好,选手还没开始这边拉拉队之间已经开始了“分贝”较量。活动结束后,“特殊”的庆祝仪式更是将活动进一步推向了高潮。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也会经常走进学生的游戏与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但是更多的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制定规则,改进游戏方式,在交流中“顺便”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动作要领,游戏规则等。每一个学生都尤如一个智慧的宝库,当我们用心去启发他们,用真诚去感染他们,在平等的对话中与学生一道探究运动的创新与快乐,我们一定会在阳光体育中享受到多彩的童真与无限的乐趣。 主题研修作业五: -----------我校的经典体育游戏 单位:乐平市高家镇杨边小学 何安生 1、攻城游戏(又叫攻喇叭) 2、勾脚:女孩子爱玩,一般到少三人或三人以上,每个人单脚站立,另一支脚互相勾住 在一圆形,伴了拍手唱着童谣,仿佛一曲圆圈舞„„ 3、跳皮筋:女孩子居多,男孩子捣乱,在两人套的,三人套的,或四人套的,形成不同的形状,跳者则以双脚跳,勾脚跳,翻跟斗等为主同时伴以童谣,深受孩子们喜爱。 4、木头人(或红灯绿灯亮)性质差不多,但口令不同 5、踢房子:低年级踢小鱼房,飞机房基本以数学为级,相对简单,中高年级踢“仿生房”(将数字改成文字:如螃蠏爬、兔子跳、瞎子走、望天、倒退等)“五人房”:一般五个玩,中间一格为从轿,上下两格为头和脚,两边格子手和耳。 6、荡秋千:学校有粗壮的树干,学生自带绳子和凳子,套起来,大家都喜欢,不过该游戏存在安全隐患,上级检查时不让玩,平时也是以高年级同学多,过路教师会帮忙检查绳索安全。 7、斗鸡:低年级男孩子特喜欢,对练习孩子的身体协调很好。 8、丢沙包等等 主题研修作业六: ---------努力成长,做健康的体育人 单位:乐平市高家镇杨边小学 何安生 “农村体育”一个大家关注的名词,在国培的平台里,有无奈,有叹惜,有失望„„也有鼓励,有畅想,有展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我看到了与同行的差距,感受着名师与专业教师的特色魅力,听着专家与教授的讲课,与同行们交流着彼此的见解,用键盘敲击着做为一个“农村教师”的体育生活和感想„„偶然间也会享受其中。 回想自己四、五年来从事在小学体育活动一线,参与着阳光体育大课间推广,校园集体舞,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质健康培训,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体操比赛,第三套广播体操推广„„让我渐渐从一个体育爱好者转型成为一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国培生活里我总结着反思着学习着进取着并一路成长着。 短暂的国培之路即将踏上归程,从一开始的激动热情到现在的反省小结,让我对做为农村体育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在农村小学器材匮乏,但游戏运动无处不在,跳绳踏毽子跳皮筋,跳房子„„;资源不足,但优势无处不在校园广阔,空气清新,有氧运动随 时进行„„;形式内容单一,但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一览无疑:踩高跷,舞龙灯,拔河,登高„„均可做为我们体育课里的一角趣味横生;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个终身热爱运动的体育工作者,做学生体育活动与游戏中的参与者和改进者,因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中作为弱势群体的我们也可在运动中释放压力,身心健康,了解时代的发展,用健康的情绪去感染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同事,用阳光去改变我们的学校。随着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现代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我们更应该在校园里推进健康体育,让我们的孩子能在生活的校园,村庄健康的动起来,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在运动中无限快乐,身心放松,在竞赛中挑战自我。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们明白我健康我运动我快乐我成长,在若干年后也感慨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农村体育”是一朵七彩之花,我们要用心去浇灌它,去呵护它,让它在我们的校园绽放~! 项目主管部门:xxx农业局 通讯地址:xxx街道办事处x路xx号 邮政编码:xxxxx 联系电话:xxxx 项目实施单位:xxxxxxx 通讯地址:xxxxx 邮政编码:xxxxx 联系电话:xxxxxx 编制日期:2005 年4 月 28日 根据《xxxxx农业局农业财政项目支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项目投资指南、项目申报和评定情况、项目分单位实施方案,下达本建设任务书。 一、项目任务背景 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法律知识、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对富裕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准确提供相关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序转移我县剩余劳动力,从而推动“三化”进程,最终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 二、项目实施单位基本情况和承担项目的优势 去年年,全县用4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对农村劳动力数据调查登记,并录入微机。完成了对各镇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的软件安装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录入,并将汇总数据上报市局。 范文网 已确定通惠职业高级学校等7所职业高级中学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六、项目建设保障措施及项目相关责任人员 1、成立项目实施小组。由农业局局长xxxx任组长,农经科科长xxx具体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2、接受市农业局经管处的指导和监督。 3、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保障必要的资金投入。 七、其他事项 本任务书一式四份,市局二份(相关业务处、财务处各执一份),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各执一份。 项目实施单位:(公章) 法人代表:(签字)xx 联系电话:xxxx 项目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地块基本特征概述 (一)规模尺寸:占地393.804亩。北临青龙路、东临新飞大道,南临朗公庙中街村用地,西临大泉排。地块东西约950米、南北约300米。其中北临青龙路与东临新飞大道、南临朗公庙中街村地块约93亩为五星级酒店用地。其余酒店用地以西约300亩为住宅用地 (二)区位、环境:地块位于新飞大道与青龙路交叉口,就新乡市城区局部区域现状而言,属于城区的中心偏东南地带,因为开发时间不长,目前配套设施不太完善。但就未来城区范围而言,符合新乡市政府“东扩南移”的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不久将成为未来的高端生活居住区,具突出的区位价值; (三)交通:地处青龙路与新飞大道交叉口,又为通往省会郑州的重要交通要道口。路况很好,交通出行十分便利,因为开发时间不长,地块周边开通的公交线路不是太多,而且运作较不规范,但有望在年内得到改善; (四)生活配套:地块处于新城区,周边的生活配套较为缺乏,仅有的生活配套设施分布散乱,规划水平与层次比较滞后,故项目周边的生活配套的成熟度会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大问题.二、政府规划设计条件新乡市天福置业有限公司 (一)规划城市道路红线宽度 青龙路60米(绿线100米),新飞大道100米 (二)建筑规划要求: 建筑最突出部分(含附属物)退青龙路红线不少于30米,退大排泉河岸绿线不少于10米,退地界不少于4米。 三、具体设计内容 (一)整体概念性规划设计按900亩住宅用地设计(包括小区大门) (二)具体项目详细规划设计按300亩住宅用地设计(项目地块基本特征里已述) (三)设计深度到施工图设计前,各单体建筑外立面要求出效果图(包括小区大门) (四)因原地块整体标高低于现有市政道路路面约150CM,要拿出规划处理方案 (五)由于市政外排水较高,汛期可能出现下水不能直排的情况,需在雨水与污水排放方面要有详细合理科学的说明并考虑雨水再利用,并特别强调整体雨、污水排放及整体园区合理自然排放方案 (六)沿青龙路考虑二层适合结构的商业建筑 四、其他说明 (一)宗地图里原规划的振中路已取消,可不考虑原有的规划路 (二)因暂没有市政部门规划各种管线接口位置和高程只需在红线内标注走向 (三)其他详细说明见规划设计建议书 (四)地界障碍坐标标注图中给水暗渠无法迁移 (五)暂不设立业主会所 五、完成时间要求 从接到项目规划设计任务书即日起十五日内 一、本课程以往常规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往教学过程为:初识建筑-建筑空间认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学组织完全被切分为建筑教学及构成教学两部分。 在高职院校建筑技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 学生普遍存在起点低、学习缺少自主思考的问题, 构成艺术教学虽然在课程体系中被融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但因为其学习内容及授课教师都相对独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清晰学习目标, 不了解构成与建筑的关系, 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学建筑设计要学构成, 从而无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构成艺术学习。而进行建筑基础知识的学习后, 又因其与构成教学无任务关联, 使得学生在思想上认为它们完全是断层的, 无法衔接。 在建筑设计技术团队对高职院校建筑技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及建筑技术设计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 发现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中构成艺术教学的已经无法对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工作过程中,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由于对构成艺术知识及手法的缺乏, 无法把控好建筑设计创意及形态创作的过程, 从而无法创作出好的优秀的建筑作品; 构成艺术设计的学习虽然理论知识并不多, 但需要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去理解并消化吸收。而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 构成艺术教学一般仅几周的时间, 无法全面、深入的学习与练习。最后导致“老师讲完了, 学生却完全没听懂”的现象发生, 使得构成课程“形同虚设”。 二、重新出发, 分析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任务, 重新制定能力目标及课程目标 对企业的调研, 使校企合作不仅仅停留在项目实习上, 而在教学体系的制定开始参与起效, 从而让教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更多地受益。在企业对各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调研的过程中, 能分析出更清晰和实际的学习目的及能力要求, 并合作拟定出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再以反馈调研的形式分析成效, 从而得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 在调研中, 我们针对构成艺术教学目标对接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主要研究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构成艺术对建筑设计工作流程的影响分析; (2) 构成艺术设计能力对建筑创作能力的影响分析研究。 通过对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建筑技术设计专业各就业岗位工作进行调研, 分析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就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中构成艺术知识体系参与到的单项工作任务。调研的目的旨在提炼出需要构成知识参与的工作环节, 并分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 与构成知识体系相交集的范畴。并根据单项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 推出构成艺术在建筑技术设计专业教学领域的学习目的。 三、建筑构成教学方案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必要的技能与方法, 划分教学模块, 提炼学习项目, 围绕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为三个模块, 即“发现建筑形态”、“体验建筑空间”以及“实践准建筑”。学生在进行这三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不但能够引导新生建筑对建筑的认识, 还能从感性认识进入到形式认识再到空间认识进而进入到综合专业认识, 很好地过渡学生初入专门的角色转化;更能从形态构成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建筑进行学习掌握建筑形态及空间构成的基本手法。 1. 模块一:发现建筑形态 本模块的学习目的为了解建筑形态方案创意与构成艺术的关系, 学习常用的建筑形态构成手法。本模块工作任务为从形态构成上分解建筑, 分层次找出建筑设计的构图原形及构图手法, 从而认识到建筑方案创作与构成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并学习掌握常用的总平面构图、体量形态及外立面构成手法, 在分解分析之后重现手法, 并以构图原形或构图手法为"意"作为切入点进行构成艺术创作, 为模块三“准建筑”设计做好准备。 2. 模块二:体验建筑空间 本模块的学习目的为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营造练习, 掌握建筑空间对于功能、尺度及形式形态的要求。本模块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学习了解尺度与空间, 以立体构成模型的手法按尺度比例营建小型室内空间, 旨在了解建筑使用功能与建筑空间尺度对空间营造的影响以及建筑空间形态与构成艺术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契机, 了解建筑内部空间形态与构成之间的艺术联系。 3. 模块三:实践准建筑 本模块的学习目的为在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在构成艺术手法上的综合练习, 练习的重点放在建筑外部体量形态的重构上, 让学生能将模块一的分解建筑形态 (被动构成思考) 进入到创意立体构成模型并重赋以建筑功能并深入至准建筑模型 (主动构成思考) 。本模块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景观小品建筑设计, 综合两部分成果, 在模块一构成创作的基础上提取其“意”, 创作出新的立体模型并将其置入简单功能及建筑特性的小品建筑模型。项目任务选择要求, 建筑内部空间简单, 最好仅单一空间, 能让学生在最大限度上发散思维、激发意识形态创作热情。 四、结语 在《建筑形态与初步设计》课程的教改实践探索过程中, 为实现建筑构成教学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有机衔接, 我们不但尝试了以一个项目来驱动多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更采用了“双专业教师优势互补”、“单一项目驱动多专业教学”的岗位情景模拟型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以便协作解决课程有机衔接的问题。 对课程改革的思考不仅让我们开始思考一门课程的合理性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度, 更多地能让我们去学习、思考、探索更新更适宜的教学方案, 以便从中得到进步与发展。 摘要:本文描述了课改研究的全过程。通过现状分析, 提出问题, 再与企业合作整合分析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并提出了以单一工作任务驱动多门学科教学的教学方法, 以协调解决建筑形态与建筑构成教学的衔接贯通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驱动式,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杨健, 戴志中.规则·模型·建筑学研究方法——构成性与生成性辨析[J].新建筑, 2010 (01) . [2]戴俭, 窦强, 张勇.建筑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建筑学报, 2010 (10) . 【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书】推荐阅读: 学科建设简报01-21 一流学科建设规划07-08 中学学科建设规划09-19 学科建设情况总结报告06-15 初中历史学科建设总结10-07 商学院学科建设11-27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规划09-19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01-16 罗阳小学美术学科建设总结06-19 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11-11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书 篇4
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 篇5
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书 篇6
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书 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