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浅析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浅析(精选8篇)

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浅析 篇1

近年来,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突出环节和重要方面,已经得到了各级组织的重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得到增强;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形成了融教育、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制度体系,并在抓好“学理论、学党章”的同时,重视抓好实用科技、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教育;党校作为农村党员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电化教育形式得到较普遍地使用;各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校基本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党员教育师资队伍,教育和管理力量有所加强,涌现出一批农村党员教育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当前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员教育工作领导不力,不重视开展教育活动,督促检查流于形式。从党员自身来看,一些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思想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强调经济和业务工作任务重,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

二是目标要求不具体。目前,对党员教育的目标要求比较笼统,缺乏量化操作指标,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把党员教育当做”软任务“,认为考核难以衡量,不影响政绩,因而时紧时松,抓而不实,敷衍了事,走过场。

三是内容安排不科学。在内容安排的总体上还存在统筹兼顾不够、支离破碎的缺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有的仅仅应付上级临时安排的重要文件学习或形势任务报告,没有把党员教育作为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任务,不重视长期教育;有的过分突出实用科技知识的教育培训,甚至代替了政治理论教育;有的没有根据农村党员不同的文化层次开展教育,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

四是措施方法不适应。面对农村党员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不少基层党组织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操作性差,难以发挥作用。有的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缺乏相应的落实措施作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是协调机制不健全。党的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在党员教育上都有责任,但各有侧重。从实际操作来看,在一些地方协调配合不够,缺乏统一安排,从部门角度出发抓党员教育的多,不可避免产生内容上的重复、时间上的冲突等各种矛盾,甚至出现上面轰轰烈烈、下面冷冷清清的被动局面。

六是队伍建设不得力。农村党员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兼职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不少党教干部、教员对党教业务不熟悉、不精通,有些主观上想抓好党教工作,但显得力不从心。上述问题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有些(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农村党员理想信念淡薄,组织观念不强;有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逐步丧失了政治立场,党性观念薄弱,混同于一般群众;有些地方把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带进党内生活,出现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领取误工补贴的不正当现象;有的思想不解放,文化水平低,致富本领不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少数农村党员不信马列信邪说,参加修炼”法轮功“、封建迷信和宗族活动等。

(二)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改进与加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市场化。一方面,农村党员同广大农民一样,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粮生产者和经营者;另一方面,农村中的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发展很快,农村党员作为商品生产的带头人,不少人外出务工经商,使流动党员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农村党员教育的工作方法、活动方式和时间安排都必须相应地改进。

第一,结合农村工作特点开展党员教育。

农村党员生产任务繁重,中心工作较多,必须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广大农村党员处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第一线,常年累月战斗在基层,任务重,负荷大。尤其是农村党员干部往往既是政策上的宣传员,又是生产上的指挥员、市场上的推销员、处理纠纷的调解员。因此,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党员教育规划,并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赋予其新的活动内容。既要有长期计划,又要有分、分阶段的具体安排,坚持按照计划搞好党员教育和培训。要围绕中心工作,注重计划落实,每一阶段的教育要相互联系而不脱节,做到分散而有序、分段而系统。这样,农村党员的思想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其次,要针对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和农村冬春农闲时间,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比较系统的集中培训,这是一些乡镇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委长期坚持开展党员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广大农村党员集中进行冬训、春训,要因地制宜地把培训教育与农村党建工作、工作总结和表彰”两先“(先进党支部、党小组)”一优“(优秀党员)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党员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党员联系实际座谈、讨论,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保证教育取得实效。再次,加强制度建设,保证计划的实施。制定必要的制度是实施党员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保证。多年来,一些农村党组织坚持的党员定期集中培训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政治学习日制度以及考核检查制度等,实践证明行之有效。随着形势的发展,只有根据生产工作实际和党员的思想实际,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并赋予它新的活动内容,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农村党员教育计划的实施。

第二,针对农村党员现状开展教育。

农村党员外出人员多,分散难统一,必须灵活地抓好农村外出党员的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党员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由于农村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增大,党员教育工作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落实。如何搞好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已成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首先,建立组织机构,把流动党员教育落在实处。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职责,这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

其次,加强经常联系,建立流动党员教育新体制。由于外出党员回归不定时,农村党支部对党员是”管得着但是看不见“;而一些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当地党组织”看得见但又管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建立一套流动党员教育新体制。

一要建立跟踪联系制度,实行跟踪教育。党员外出,必须在当地党支部进行详细登记,写明去向地址、外出时间、从事工作等,定期向组织交纳党费和汇报思想工作状况;支部应安排人员专职负责同外出党员的联系,经常了解情况,寄送学习材料,提出希望要求,使外出党员心中有组织,学习有内容,行动有规范。

二要建立巡访制度,进行巡视教育。外出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原籍党组织要定期派出党员干部进行巡访,同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和当地党组织座谈,了解党员思想动态,通报家乡情况,及时布置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同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

三是建立回归教育制度,进行回归教育。春节期间,流动党员回归较多,地方党委应抓住这个机会,开展教育活动。针对流动党员的实际(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进行理论教育、宗旨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和有关政策教育以及实用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生产经营的本领。同时利用他们在外时间长、见识广、信息灵的优势,集思广益,为家乡建设出谋献策。再次,建立约束激励机制,使流动党员自觉进行学习与教育。为了激发外出党员努力进取,奋发向上,使他们在外自觉进行学习与教育,必须建立一套约束激励机制。使他们带着要求走,拿着成果归。有的地方在外出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五个一“活动一一引进或创办一个项目,引进一项技术,传递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带出带好一个或一批就业人员,奉献一份爱心,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外出党员要规定量化指标,变软指标为硬任务,这既增强了外出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又为家乡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三,根据农村和农民特点,开展多样化教育。

农村党员面广量大,职业多样,各地情况又不尽相同,必须开展多样化教育。我国农村党员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职业多样。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村党员队伍状况不断的变化,加大了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责任和难度。因此,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广大农村党员的实际出发,农村党员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

一是强化阵地意识,注重发挥基层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农村党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基础建设抓起。在基础建设中,搞好阵地建设是重要前提。乡镇基层党校、村党员活动室要切实做到有领导组织,有教学计划,有专兼职教员,有固定场所,有教学设备,有必要的活动经费,有活动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基层党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针对不同对象,安排不同班次,勤办班,办短班,坚持常年活动;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增加科技知识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党员不仅政治上合格,而且能够获得自己致富和帮助群众致富的本领。

二是强化党员实践活动意识,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农村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党员在活动中发挥作用,受到教育。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造了一系列的好经验,诸如”党员挂牌“、”党员联户“、”党员双带“、”党员责任区“等。这些活动,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农民办实事,既结合了农村工作,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使广大党员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无私奉献精神和建功立业的自觉性,而且生动灵活,有利于克服”工学矛盾",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的一条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

三是强化利用宣传意识,注重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工具具有传播迅速、形象生动、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广等特点,在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巨大而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大众传播工具进行农村党员教育,既可以形成一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也可以有效地加强党员教育的影响力,扩大覆盖面。同时,也要注意利用各种宣传阵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如:树立典型,用农村党员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让农村党员看得见,学得着;采用对话、谈心等双向交流形式,使教育深入人脑,打动人心;运用各种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新形势下要不断探索为农村党员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做到晓之以理,增强说服力;教之以趣,增强吸引力;动之以情,增强感染力。

四是从效果上确保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得到加强。目前,要改变农村基层组织在开展农村党员教育时,没有结合农村的工作实际、没有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影响党员教育效果的情况,必须在结合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与解决党员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特别是要加强对困难党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使他们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其次,要做好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的结合,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和耐心说理、平等讨论、互教互学的民主方式,激发农村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表扬先进,树立榜样,同时适当选择反面典型,引导党员吸取教训,警戒自己,努力在广大农村党员中造成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风尚。

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浅析 篇2

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 期望值高

受“分数第一”的错误思想影响,不少家长只注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每当孩子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首先关心的就是“你考了第几名”。曾经有位学生发出无奈的感叹,“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只恐名次为敌,今夜又无眠。提神弄笔墨,此苦向谁言?”学生长期的压抑,高分低能的学生群体的增多,不是我们的期望。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好些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把考上好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使得农村学生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 过度溺爱

独生子女已成现代家庭的宝贝,不少家长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家长只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对孩子感恩意识和做人等方面的教育。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几个大人照顾着一个孩子,哪能舍得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这种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调查数据显示:18.27%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庭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每周一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如此,52.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61.75%的学生经常需要家长帮助整理房间。

3. 重物轻育

在农村学校,许多家长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学校,自己只管种地干活、外出务工挣钱养家。平时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认为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只要是付出了金钱就尽到了义务,缺乏对社会生活知识和规则的强调,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忘记了还应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全校总人数的70%以上。而这些住校生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时回家,平时学生与家长很少见面。特别是一些“留守”孩子,一年见不了父母几次面,更不要说交流与了解。有的学生家长,对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健康情况等一概不闻不问。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则暴跳如雷,对学校、老师横加指责,对子女则非打即骂,或者干脆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叛逆,从而破罐破摔、经常迟到、请假,乃至于旷课逃学,离家出走,甚至于对人生彻底丧失信心而走上绝路。

二、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1. 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难教育。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观念决定行动,意识决定未来。一个不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怎么能面对新时代的孩子呢?一个明智的家长必须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农村家长必须转变思想,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以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驾驶自己的理想航船。

2.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长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以促使农村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3. 建立一个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家校的脱节,沟通不良甚至误解使得农村教育大打折扣,农村学校在办学中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农村学校除了家访、使用大容量高速度的校讯通平台之外,还可以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的优势,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系;家长也可以通过家长会、参与课堂教学、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沟通渠道。

事实证明,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能帮助家长,更多的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长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彻底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创造出明天教育的全新景象。

摘要:在新世纪教育发展中,城乡教育均衡化的难题更加突出。相比之下,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与城镇学生家长差距较大,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已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发展农村家庭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教育,家校合作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3

我是一名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教师。现在农村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也越来越多,造成在家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伴随这一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他们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平时的行为习惯,甚至于家庭教育,都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要差的多。

一、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典型代表:今年我带的班级中的宋炳玉,父母均在天津打工,跟着自己的奶奶和老奶生活,平时父母寄回的钱确实不少,足够他们三口人生活及教育所用。但由于奶奶和老奶的年龄太大,文化水平低,且他们只有这一个独苗,两位老人对这个孙子别溺爱,可以说是衣来伸的,饭来张口。但由于两位老人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也有此力不从心,只是管吃管穿,致使该生的习惯养成特别差,作业潦草,且不能及时上交,甚至一次作业教师催促多次仍交不上的现象。现在是我班的一位“老大难”。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典型代表:我校四二班的黄程同学,原来是在班成绩不错,基本上属于优等生,学习认真刻苦。但这个学期她父母买了一个车,父母两个同时外出,将这个女儿独自留在了家中,他们一个星期也不见得能回家一次。这样就没有人监督黄程了,学习习惯逐渐下降。作业虽然能够完成,但基本上是在应付。最近一次检测,班中有两个D级,而她就是其中一个。

2.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典型代表:我校六二班李想同学,父亲在杭州干建筑,在家由母亲看护。但母亲监管力度不够,对他的思想教育也跟不上,造成他形成了我行我素的偏激性格。如:在村里经常追着四五岁的小孩要东西吃;自家的门口拦截比他小的小孩子;在班级中班干部管理时不听甚至和班干部顶撞等行为。而他自己对这此行为认识不足,只是认为这是和同学或本村的小孩子闹着玩的。

3.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元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典型代表:我班的王建同学,家中有四辆货车在外跑生意,生活非常富裕,吃的穿的比一般的同学要好上很多。但有一点,这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差,非常懒惰,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好,将来不一定指望考上学来谋求发展。平时的作业十次有九次完不成,我们课任老师也多次和其父母交谈,但效果不明显。

三、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商,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我们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我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之浅析 篇4

一、健全工作机制,构建完整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1.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也不能更有效地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在寄宿制学校中要设置专职的生活教师,对学生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心理变化熟知并加以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关心,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

2.办好“留守儿童之家”

持续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创建工作,认真落实“留守儿童之家”的各项工作制度,督促指导实施“留守儿童之家”项目的学校用好留守儿童之家的各类设施,加强日常维护,保障设施设备完好、功能齐全,提高设施运行效率。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课程,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关心、心理疏导。

3.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要完善结对帮扶制度,做到关爱空间全覆盖,定期与留守儿童开展谈心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情感。

4.构建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双休制以来,儿童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建议可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这是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二、强化教研教改,用完美的教育生活来完善留守儿童的性格

1.强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探索完全适应留守儿童成长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把教育教学转化为留守儿童的生命需求和快乐的成长体验,让学生上课如沐春风,和同伴一起探究犹如相互结伴登山看风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尊重、自信、关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审美体验,使学校生活成为令学生神往的成长体验。所有的这些都有赖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和质量,不断提升管理层次和水平,不断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把教育教学当中神圣而愉快的事情去做,必然会改变留守儿童的厌学心理,完善学生的人格,减少负面效应的产生。

2.丰富学校文化生活,减轻儿童过重负担

目前,儿童在学校中学得苦、学得累,一天在教室中要静坐、听讲、做作业长达10个小时以上,文化活动几乎被取消,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体育项目仅剩下了可怜的做操、队形训练等非常安全的项目。学生成了被填充知识的容器。加之留守儿童本身因为种种原因,接受知识比较迟钝,其学习的辛苦可想而知,最终必然导致负面情绪的积聚与爆发。所以,要不断丰富学校文化生活,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减轻儿童的过重负担。

三、丰富活动载体,增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实效

1.扎实开展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每年开展温馨提示活动,以政府名义给留守儿童家长寄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开展爱心结对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五老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组织亲子交流活动,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父母写信,利用网络、视频跟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开展爱心助困活动,利用“六一儿童节”,开展送文化、医疗、科普、法律进村(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活动,组织留守儿童进敬老院照顾老人、进工地参观施工,使留守儿童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2.开展“关爱帮扶行动”

开展维权保护行动(开通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维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开展就学普查行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失学,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现象);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净化行动(定期开展对校园及周边文化娱乐、食品药品和治安交通秩序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开展“双联”帮扶留守儿童行动(结合“双联”行动,开展对口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开展“百家团圆”行动(利用寒暑假,分期分批组织百名留守儿童前往父母务工地,与父母团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体验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培养感恩意识,缓解“亲情饥渴”)。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参考文献:

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浅析 篇5

红土坡中心学校校本培训讲座

一个生命从孕育到呱呱落地,茁壮成长,无不经历一个艰辛的历程,可以说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因此,如果人们可以随意抛弃生命,是对家庭、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个人道德自私的恶果。特别是中小学生处于身体成长和生理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但又不顾条件允许急于满足条件需要,容易造成失败和挫折,甚至误入歧途,轻视自己的生命,把痛苦留给家人。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的“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就是要在各校学生中广泛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

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人的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实施“三生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有诠释这个“三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特别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实际,对“三生教育”有些肤浅的感悟。下面我就与大家共同探讨对“三生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一、深入细致,切实掌握“三生教育”产生的过程及背景

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查阅到“三生教育”产生的背景及过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社会人群中轻视人的生命,甚至虐待生命,用死的事实告诉我们深刻的教训。学习、就业、生活是我们现代人饭前茶后的话题,无人能逃避。“三生教育”或许给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方法和途径,至少给我们辅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提升个人的思想情操指明了方向。我们再来看一则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我们国家每年约有112983个15岁—34岁的人死于自杀,约占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心里不健康导致情绪激动引起的自杀。大家或许会怀疑其真实性,或许会怀疑他人另有歧图。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些人群中,也许将来会成为科学家、文

2学家、学者等等,我们也难以预料,但我们难道就不为这样短暂而未开花结果的花儿提前凋谢而感到惋惜和沉痛吗?是啊,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已迫在眉睫,让这样的惨剧不再重演,请每个社会人反思生命,正确诠释自己人生观和社会观。

二、定位准确,真正扮演好“三生教育”第二导演的角色

人降生在地,就和父母紧密接触,我们不妨把自己的父母作第一任老师。但我们第一任老师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干农活、在外打工养家胡口,起早贪黑上山干活等等无疑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只要供给孩子钱用,有衣服穿,吃饱穿暖,最多教育孩子“不要像爹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只会翻泥巴团过日子”这些言语罢了。这里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全国13亿农民的水平和思想怎能和教授、研究生相提并论,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勤俭、质朴、坦诚的人性品格难道其它人,其它行业不需要吗?从而第二任的艰巨任务就落到小学教师的肩上,如何把握好农村小学教师第二导演角色呢:

1、积极而为,把家长“导好”。农村家长缺乏相应的培训,可以说“三生教育”是何物都不知晓,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太大的困难和艰辛。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书要指导好家长,提醒家长不能只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最重要的还要回到思想教育,教会孩子在社会上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这里也许显得有些苛刻荒凉,但我们必须走此道才行,只有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荒凉的沙漠会长出粗壮的大树,山沟里才会飞出金凤凰的。

2、准确定位,把学生“导好”。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培育人的健康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和引领时代进步的伟大事业。现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学性、法制性、创新性等特点。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最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三生教育”渗透在整个人的一生中,小学生刚步入知识的门槛,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基础不牢,何谈高楼大厦呢?教师在教育中充当主体地位,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得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确认识生命等。我曾经做过长

大后要干什么这个调查问卷(1—6年级学生),低年级好多填“现在还不知道”,高年级填“科学家”等,看到这些我有些迷茫而不感,我们应该重新正视理想教育,显得有些可笑,从而给我们教育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如何指引好孩子完成伟大的理想,不管怎样教师应贯彻落实好“三生教育”,辅助孩子成参天大树,从实际出发体现人生价值,立足于帮助个体成长,着眼于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于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

三、深入研究,切实找准农村“三生教育”中的困惑

掣肘“三生教育”在农村小学中深入开展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方面:农村教师师资队伍建伍不足,一个教师几乎是全面手,什么都要教,苦累是明显的,可精神生活并不富裕,这样让课堂融入“三生教育”是不是有些力不从心,有些教遇学这样感叹道“有心而力不足”并无道理,在应试教育这个大包袱中,“三生教育”也显得微不足道哪也是必然的了。这些也许显得农村教师有些缺少奉献,展现出自私苗头,当然每个人在社会上要生存,都有美好的梦的追求应该没错,只有这样顺理言说一下吧!

我们设想一下吧,如果没有这个“应试教育”大包袱,是否有更多的时间来传达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本领。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似乎找到了一些安慰,何必到羊圈里只剩一只的时候,才想起来修圈呢?我们再来看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是个让全世界振惊的事实——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在地震中只有自救才能和死神搏斗才幸存下来,再看北川的孩子们通过平时的生存演练而幸存率达到最高,由此可见生存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

2、家长方面:要上大学,跳出农门必须考高分,何必搞什么“三生教育”,甚至读到了大学,就业还是一个大问题。这些也许和家长们的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奉劝天下之家长,有生命、才可能拥有一切,生命是一切的前提,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呢。

3、学生方面:一方要面临着家长的压力,必须考个高分,考了高分过春节才有新衣服,分考不高,一切免谈。另一方面教师追求全班学生都能考个高分,才显示出自己的能干和才能,全班每个都考100分,但上完大学后,面对挫折,产生轻生,这也显得太传奇色彩吧?第三方面现在孩子缺乏自信刻服困难的决

4心,再给他们多加一门“三生教育”课似乎增其他们的负担,产生怕学、愿学也是在情理之中。

四、开拓进取,努力让“三生教育”在农村小学绽放光芒

农村现状信息交流不畅,硬件设备不足,明显摆在我们面前,或许存在着更大的困难,有些教师认为“三生教育”小考、中考、高考都没有参加考试,何必那么费心?古人云“磨刀不费砍柴功”,只要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生活、生存有正确的认识,难道还学不好吗?现在不管是城市学是农村的孩子都在温暖阳光下成长,可一到冰天雪地就不知去向,这还不让我们每个敲响了警钟。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给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教育的难点,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还是先打个问号吧?农村“一般家庭两个孩子”在家是长辈们的宝中宝,放星期只是在家做作业,哪有家长特别愿意让他们到地里干活锻炼呢?这些孩子在这样特别优化的环境中,能很好地锻炼吗?反而让他们的生存能力大大折扣了。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还是应该正确审视,坦然面对。

五、团结合作,全面推进“三生教育”向纵深发展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生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古人云“一个巴掌拍不响”,是啊,“三生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自觉行为,紧密相联,一环扣一环。家庭、学校在“三生教育”中充当教育者、指导者的角色,这些教育成功要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检验,去实践。我们不妨这样来做一个比喻,一场完美的战役的胜利,不能只靠战士的英勇顽强,还要有一个正确的司令员的指挥、发令者。发令者产生误差只有让更多的士兵负出更多的牺牲,试问这个结果,是发令者还是士兵的责任呢?由此每个人多份责任感,成功的机率将会提高很多。责任感在工作中就是责任心。被人称为“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学”邓家海无村山村的刘汉希望小学在5、12大地震中,全483名学生及全体教职工

安全撤离,堪称一绝,无疑是负责的政府、出资人、施工方,监督部门的名负其责带来的奇迹。

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个人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孩子上不了学,政府都在资助,但精神贫困却是资助不了的。我们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

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浅析 篇6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班级: 2011113101学号:20111111367姓名:杨婧

内容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工作,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个新型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与进城务工的父母分隔两地,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其心理和教育问题正日益显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及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建立解决机制,通过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让留守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等手段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字:留守儿童,农村,心理发展教育

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大批多余的劳动力纷纷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既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农民创造了增收致富的机会,与此同时,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工作,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心理和教育严重缺损,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同时也成为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之一。“留守儿童”问题给整个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而现实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存在的问题

l、学业问题。

据调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等。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孩子在留守时便缺乏约束,逃学、辍学。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监护群体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与留守儿童思想观

念差异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其结果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屡见不鲜。

2、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承受能力弱,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使得他们享受不到应有的天伦之乐,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使得一些问题在心理长期聚集,不能及时解决,容易形成紧张、失落、孤独、多疑、焦虑,人际交往存在困难的等问题,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消极、自卑、逆反、冷漠。影响留守儿童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

3、安全问题。

由于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出去打工,小孩大多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往往只能安排小孩的基本的生活,粗放的进行照看,往往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常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对我国社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l、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得不好,将导致社会分层的恶性循环。

教育是为了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而从事的事业。教育是个体进入社会角色,获取社会角色资源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教育水平高,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占据的社会岗位能够为他们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有可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无论是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都要远远落后于城镇教育。从这个角度讲,留守儿童在进入社会的“起跑线”上,不仅输给了城镇儿童,而且输给了非留守儿童。如果没有其他原因,成年后他们必将像自己父母一样沦为社会的中下层及底层。.

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得不好,将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的核心在科技人才,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又完全依赖于教育,从某个方面讲,现代化就是教育现代化。我国的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人口的素质。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除了发展农村教育这条途径,别无他法。发展农村教育,除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外,还必须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现代化进程。同时,由于高素质人才向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转移,至使欠发达地区留不住人才,使得欠发达地区雪上加霜,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到我国现代化进程。

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得不好,将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社会公平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人类最高的社会价值。社会公平在解决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关系中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平衡器。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始终处于弱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又处于弱势中的弱势。党和政府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不按“补偿性原则”给予解决的话,社会将失去公正性,将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特定形式下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既有国家、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因素。

(一)宏观层面: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完善

1.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家庭成员长期分居两导致的,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便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制度不符合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政府并没有取消户口政策,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进城的农民工难以在城市落户。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学成本很高。另外,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也是客观上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大量的农民工只能忍痛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

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首先,专门法律法规的缺位。我国目前制订的专门针对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仅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仅有的法律文献都没有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作出具体规定,导致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相关管理人员以此为借口推卸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责任。其次,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的淡薄,最终造成了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的趋势。

3.各级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投入不足

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重视城市的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和资源均向城市倾斜,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较少。同时,他们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外输出,并把此视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未给与重视,有的农村基层政府甚至还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二)微观层面:家庭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1、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2、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

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留守儿童”问题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要从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根本上来加以解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一问题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让留守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深化现行的城乡二元机制改革,消除城乡差别,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消除对农民工的子女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性不平等待遇。加快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体制的改革,从根源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制定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规章、政策,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法制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与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利措施,例如大力发展农村县域经济,拓宽小城镇的融资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工在自己家乡就地就业,带的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首先政府应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多创办一些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其次提高农村中小教师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第三是加大当前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力度。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并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总结: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下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时也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尽早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环境作出努力。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缩影,它既是经济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其存在具有深刻复杂的经济及体制背景。“留守儿童”问题折射出“三农”问题的焦点。只有解决好了“留守儿童”问题,“三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人口研究编辑部.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大鹏,赵俊清.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之社会和政策因素筒析.基础教育参考.2005,(1)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浅析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㈠无能为力, 只管“吃”饱, 一味放纵据调查,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年纪较大的伯、叔、姑、姨、舅等其他亲友, 这些人家庭生活条件大多不够好, 教育能力较低, 年老体弱, 见识少, 文化程度低, 劳动负担重, 无暇顾及孩子。他们对孩子仅能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 很难承担教育责任。有的家庭还需要孩子承担家务劳动, 包括下地干活。至于如何给孩子造就良好的教育环境, 很难谈起。大多监护人的教育理念是“吃饱”、“穿暖”、“听话”, 对于孩子心里想什么, 有什么心理需求, 有什么心理感受等根本没有想到怎么去关心, 可以说是一概不知。这些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友, 总想着要对得起远出打工的儿童父母, 所以对这些儿童一味顺从多, 金钱物质奖励多, 苦心引导少, 放纵多, 严教少。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变成“早熟成年人”, 使这些儿童缺失了正确的应有的童年关爱和身教言教。

㈡隔代教育, 只顾“给予”, 一味溺爱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外出务工, 由祖父祖母等祖辈监护。老年人大多本就对孙辈较溺爱, 加上孙辈的父母不在身边, 使得祖父祖母的疼惜更加深厚, 因而对孩子形成一种畸形溺爱。祖父祖母们对孙辈, 在各方面都给予“关爱”, 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宁愿自己吃苦受累, 也要尽可能满足孩子, 而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甚至误导, 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 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 没有经验,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不懂得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 加之年龄大精力有限, 无论在智力还是体力上都难以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这样的“留守儿童”, 由于其缺点错误往往是被包庇、怂恿, 最终只是被不疼不痒地训斥几句, 逐渐形成其放纵、娇气、任性、随意的习性, 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性格孤僻, 缺乏互助互爱体验, 难以承受困难挫折, 无法承担责任。

㈢寄居他家, 无法管教, 无奈放任自流外出务工人员中, 有的由于各种原因迫于无奈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被寄居的孩子一部分长期有“寄人篱下”被束缚的感觉, 生活无法自由自在, 有的孩子胆小怕事, 缩手缩脚, 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则完全相反, 胆子很大, 逆反心理强, 对于监护人的管教置若罔闻, 监护人也无计可施。这样的留守儿童往往目空一切, 为所欲为, 越轨现象严重。无论哪种情况, 监护人都是左右为难, 轻重不得, 只能放任自流。

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

㈠强化政府职能, 完善社会管理, 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政府积极发挥社会职能, 从基层建设做起, 加强村级建设, 增加村级服务功能。以村级组织为阵地, 建立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关爱“留守儿童”机制, 从生活细微处入手, 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留守儿童”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 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 培养和扶持一些以民间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在政府的帮助下可充分利用社会各种优质资源, 同时, 政府部门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对老年、亲戚朋友监护人, 可探索采取适当形式, 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 以提高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质。归根结底, “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 政府应想方设法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这就需要促进户籍制度改革, 方便农民工子弟进城上学。户籍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城市生活诸多方面存在不公平的待遇, 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儿童教育问题, 问题解决的瓶颈之一就是户籍问题。由于户籍限制,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条件优异的公办学校上学需要缴纳高额借读费, 而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条件有限。所以, 政府应尽快完善户籍改革, 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城上学。

㈡发挥学校教育作用, 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第二家庭学校和教师应多多关心“留守儿童”, 拓展孩子情感满足的空间。鼓励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 教师除了授予学生知识之外, 还要赋予他们母爱和父爱, 多关心学生在生活方面的问题, 以弥补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教师还要经常组织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到学校的集体活动 (如:足球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 中来, 使他们增强集体归属感, 集体光荣我光荣, 我为集体增光荣。同时学校要组织其他同学为这些特殊的“留守儿童”献爱心, 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师生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 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学校还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 为“留守儿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有疑惑无人倾诉的问题。而教师要在思想和情感上对留守学生进行帮助。要经常以尊重、信任、平等的心态和口吻同学生谈心交流, 让他们体会到温暖、愉快和信任, 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寄宿, 通过寄宿这个大家庭锻炼“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 同时促进其个性发展, 培养其社交技能、道德情感, 提高其独立自主能力。

㈢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对亲情缺失, 家庭教育缺位的重视, 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完整的爱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阵地,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留守儿童父母往往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寄托在学校、老人和亲戚朋友身上, 全社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父母明白, 自己对孩子的作用无可替代。父母虽然在外, 可以经常和监护人沟通, 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也可以利用现代通讯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 倾听孩子的心声, 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在思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 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 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在身边。有条件的父母, 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 让孩子在其打工地接受教育, 为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条件。

总之, 全社会要共同努力, 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温暖, 得到爱的补偿。

摘要:家庭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 作者分析了无力监管、隔代教育和寄居他家三种家庭教育环境中存在的教育缺陷,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浅析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篇8

【关键词】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是一名在民族地区工作多年的小学教师,近年来,农村小学的学生择校现象非常严重,加之诸多因素,致使不少学校学生人数成倍下降。有些学校已经学生少得几乎到了关门的程度,对此,各学校也采取不给予办理转学手续等办法加以阻止,但都无济于事。我认为,对择校现象采取禁止的办法并非上策。因为:第一,择校是家长为了替子女选择更好的教育所采取的一种方式,是可以理解的;第二、这种择校现象的出现,从教育发展上看应该是一种进步,也适合新时代教育规律;第三,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择校现象采取禁止的办法即使留住了学生,也只能增加父母及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感,甚至反感,从长远看,对学校发展不利。

一、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家长出现的各种问题

1.学习成绩就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学校

这里我要说到民族地区教育的两个现状:一是家长意念中的教育是学校的事,二是家长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学校也就是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家长不识字,把孩子的教育归咎于学校教育,孩子学习成绩稍差就认为是老师不行,于是满腹牢骚,给孩子转学,甚至全家搬家去城里,租房孩子念书家长打工,这样以来,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城市生员人满为患,大额班教学现象突出,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家长这样做就使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盲目的进城热,加之城市有限的吞吐量,试问家长朋友们,你的孩子在城里还好吗?此种情况也无意识的滋长了教育腐败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使农民更加贫穷。

2.为孩子投资盲目性很大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为了孩子考出好成绩,搬到城市学校附近住,不惜出高价钱给孩子租房,给老师请客吃饭、送礼,甚至家长也搬进城里打工,照顾孩子的生活,但是没有和孩子深入的沟通,也不知道怎样提高他的成绩。同时还有很多的家长盲目的为孩子选了一两门特长课程及教辅书,迫使孩子学习,这其实都是一相情愿的操劳,没有针对性的给孩子补“血”,只会给孩子增加负担。另外,经常出钱让孩子在周六、周日参加各种辅导班,实想望子成龙,却料欲速则不达。这也把城市有偿办班的教师帮成了富翁。

3.认为请家教解决一切的问题

家长为了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愿望,强制给孩子请家教,自己累死累活交钱让孩子多学几门功课,实际上使孩子十分反感,每天遗留下了好多问题,请问我们的家长怎样解释教育界的减负问题?

4.认为孩子很忙,没时间,除了课堂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一律禁止

其实我们很多的家长生活在一种矛盾的心情里面,又想让孩子轻松,但又不得不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我们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认定,其实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孩子都抓紧时间学习,但是最终的学习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找到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帮孩子,让孩子轻松一点,就要帮孩子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对于目不识丁的家长来说可能吗?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现状分析

1.厌学,偏科

农村孩子被转到城市,好奇心极强,他们好奇于城市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好奇城市的新鲜,总喜欢在大街上溜达,连中午放学都不愿意回家,根本无心思学习,加上家长忙于务工顾不上管他们,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学习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又转回了家乡吗?

2.缺乏自信心

由于很多家长并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对孩子总是抱着一种负面的、批评的、否定的态度,孩子玩了不知教育,提起孩子的错误就劈头盖脸的打一顿了事,对于孩子不懂、不会的提问,他们无法解决,导致了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很多孩子是自己打败了自己,他们自暴自弃,认为反正我怎样都不行,不如别人,我也不去费这个劲了。

3.缺乏毅力、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贪玩、好动本是很正常的事,不能坚持学习是中小学生的普遍现象,很多学生学不了几分钟就跑去玩了,家长也很难每一分钟都盯着他。这就造成孩子我行我素,家长无计可施,怎样把成功成才的道理给自己的孩子讲清,逐渐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使他目标与意志一致,挑战自我。这成了家长头痛的难题。我认为给孩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先短一点,松一点,要逐步的长一点,严格起来,让学生逐渐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战胜自身的缺点与薄弱,最终达到目标。但家长怎能知道这些,靠老师那是鞭长莫及的事了。

4.学习很努力,但仍然成绩不好。

这主要就是学习方法问题。农村孩子到城市上学,由于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孩子学习情况是“纺锤形”的,两头小,中间大,高分和低分比较少,一般成绩比比都是。虽然很多人努力了,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是因为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没有系统性,针对性。最终家长不得不又带着孩子回家,试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呢?几头跑,几头抓,头头都没抓住,这就造成孩子越来越差,家庭越来越贫困。

三、面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说实话,农村教师绝大部分是好的,他们有知识、有文化,能胜任小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诸多原因是家长赶潮流、学时髦造成的。试想想,农村一个教师教二三十个孩子如果教不好,那么,把自己的孩子转到城市放到失教育常规的城市学校就能让孩子学好吗?孩子学得怎么样,只有孩子最清楚。再者,农村的孩子在城里,一百来号人中你的孩子坐在最后面,你知道为什么吗?在听不见、看不着的环境里学习效果到底会怎么样,不想也知道。综观这种教育现状,我想应该从一下几方面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1)对于因学生择校现象而带来的学校学生数量减少问题,要因势利导,在校舍充裕的条件下实施小班化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对于因此又出现的师资剩余问题,则可通过完善教师聘任制来解决。

(2)对于在时间上父母不能完全照顾的学生,可以采取和城镇中学一样的寄宿制,适当收取一定费用,安排他们寄宿。这样即利用了因学生减少而闲置的校舍,又可克服这类学生因不同程度缺乏家庭教育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3)改革农村教育现状,增加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投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使农村教育现状明显改观,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法规执行力度,确保教师到位、设施到位、资金到位、生员到位,管理到位,公正的选拔优秀教师到领导岗位当校长,真正起到校长的引领作用。

(4)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把优秀的教师放在教学第一线,并给予一等工资让他们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他们的巨大贡献,学校也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蹋蹋实实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

(5)改变教育理念,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完善校本课程设置,增设地方使用课程,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教育,我想,农村的教育一定会有好转。

综上所述,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这些突出问题,除了转变领导职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完善教育制度,改革教育现状,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与资金监管力度,杜绝腐败,关心农村教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使他们把心思用于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房艳梅.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5).

上一篇:学校公文处理制度下一篇:给五年后自己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