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
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首先,作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作者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人内心的矛盾变化,人性充斥在作品的每个文字当中。其次,作品的布局构思颇为新颖。全书采用书信体结构,话剧形式的结尾。莫言说:“写了十几万字以后,我就觉得太复杂了,给阅读带来障碍,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但是在最后末尾还是用了话剧的形式,把朴素的叙述让它插上两个翅膀,因为这个话剧里面注入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因此在结构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一些新意,所以这部作品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掉自己的某些过去重复(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全书五个章节分别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作者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我认为整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是文章最后的独幕话剧,它以整部小说的叙事为背景拉开帷幕,将一段长故事大历史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从感性的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集体形象的舞台表演,从而使这个故事更能触及读者的灵魂。这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的话剧。在剧本中,生下孩子的陈眉因为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处寻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闯进公安派出所去诉冤。“我”一家子给生的孩子“金娃”办满月宴席时,陈眉闯进来抢走“金娃”,跑进一个以民国时期县衙大堂为背景的电视戏剧片拍摄现场。经过“县长”一番颇具讽刺意味的断案后,“金娃”回到了小狮子的怀抱。在话剧的最后一幕,姑姑展开了内心的剖白:她经常回想起那些因计划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过的孩子。
他巧妙地把现实与幻想结合在了一起,在阅读的瞬间让我分不清真真假假,于是脑袋一片混沌。冷静下来之后明白,后半段的故事应该是虚拟的,前半段关于他姑姑做计划生育工作的故事,虽有夸张,但也应该很接近事实。
因为那样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我父母、亲人的身上,他们也处在那个年代,残酷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记得母亲对我说,当年在我之后,她又怀了一个女儿,因为是超生,家里又穷,在怀胎8个月时被迫终止妊娠了。
8个月是个什么概念,早产的话,完完全全可以生下来了。母亲说,当时生产队里的人天天跑到家里闹、威胁、恐吓,逼着把孩子做掉。后来,实在势单力薄,被一阵毒药从肚皮上直接注射到孩子的头上,而终止了生命。
母亲现在50几岁了,都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孩子的面貌。说长者一头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粉嫩嫩的小脸,如果顺利生下来,肯定长的比我漂亮。
每每谈及此事,母亲都是无限的伤感和自责。恨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能将已怀胎8月的孩子生下来。在那个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年代,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如此残忍、血腥的事。
现在虽然国家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策也开放二胎了,但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反而是不敢生了,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穷的时候拼命的想生,不穷的时候却不敢生。
前两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莫言老先生的《蛙》,跟着主人公一路从饥荒,狂奔到了小康,文字中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很真实。
主人公的笔名叫蝌蚪,文章的名字叫蛙,两者之间有着奇妙关系。
看完文章才知道,蝌蚪进化成到青蛙的概率,着实不高,那,一个人,在如此漫长而又短暂的岁月,完成能让自己不后悔的生命旅程的几率,又是多少?
从鼓励多生,要计划生育,甚至为了切实执行,多少孕妇和孩子丧命,真不知是该感叹当时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还是感叹党的忠诚卫士的尽心竭力,再到后来的借腹生育,这个注定充满争议,却也有人愿打有人愿挨,想到很久前,久到忘了那部叫什么名字的电视剧,讲的好像也是一个小姑娘借给人家子宫成为代孕妈妈,之后又是一场场夺子大战,不记得结局是喜是悲。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即使再冷血无情的人,在经历了近十个月的亲密接触后,又怎能不心生爱怜?
突然想到现在的单独二胎政策,想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其实都挺孤独的,挺羡慕文中那一批的地瓜小孩,一把一把的兄弟姐妹朋友玩伴,他们的童年应该很幸福吧!
想当年为了计划生育的扎实执行,上下不知付出了多少,现在为了防止人口老龄化,却又开始实行起了所谓的单独二胎,感觉,其实也挺可悲的,作为这个泱泱大国的公民,居然连生育这样的权力,都要受着这一纸公文的制约和束缚。
愚昧如我,并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真谛,只是读完,心中残存一丝悲凉。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那戏虐,调侃是对超生夫妻们的讽刺与规劝。我甚至听到了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蛙》描述的是高密东北乡的“超生游击队”从东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们的疼痛与哀号。许多母亲们要从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读完《蛙》,你也会为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感到羞愧的
《蛙》的主人公是一名叫万心的共产党员,她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却成为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
20xx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为女人我不幸”怀孕了,计划外的,也就是腹中的这个“孽种”开始了我们的恶梦。后来政府知道了,后来多次带人上门,恐吓,吓的我们夫妻俩带着腹中的这个“孽种”一路逃亡,辗转苏北,后来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又亡命与南京,由于整日东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最后在市幼剖腹产下奄奄一息的男婴,三天之后不幸夭折了。此时镇政府已惨无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楼房。这是何等的绝望让人撕心裂肺。而后只要看到人家怀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这大了。丈夫劝我说你不要这样了你可不要成为祥林嫂呀。的确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与丈夫抱头痛哭蛙里发生着1也的确是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那些有着顽强的身体曾经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被追赶的孕妇张拳的老婆多么渴望跳到河里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时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她双腿间流下的鲜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将死亡,而对无情
姑姑,这个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诅咒;“万心,你不死!”
姑姑晚年充满了负罪感,在一个夜晚她听到了蛙鸣。仿佛成千上万个婴儿在哭泣和控诉!
《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万足也就是万小跑的姑姑万心传奇坎坷的一生。万心小的时候就临危不惧,敢和日寇怒目相视,建国后凭借红色出身和过硬的医护本领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妇产科专家,和土接生婆们一番较量,使群众们接受了新法接生,挽救了数以千计的产妇和新生儿,群众敬仰她,称之为送子观音。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万心被派到公社计生办,一干就是几十年。期间,万心坚决执行计生政策,可谓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亲手流掉了包括侄子万小跑媳妇王仁美孩子在内的两千余个计划外怀孕胎儿,这一成绩将万心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扫到地,她在群众心中由一名送子菩萨变成了戕害生命的魔鬼。进入晚年,国家的计生工作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也“开放”了,大款生,官员生,就是无权无钱的小职员们不能生,看透人生的万心摇身一变又成了送子观音,一副所谓的“转龙换风”的药丸要价不菲,专门卖给那些贪污受贿发民财的“大人物”们,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寻求心灵的安定。
主人公万心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她的爱情轨迹也是坎坷的。一枝花的年龄时在如云的崇拜者中“众里寻他三百度”,选中了潇洒地飞行员王小倜,马上要结婚了,王小倜驾机叛逃台湾,万心受到牵连,经历一番世态炎凉,她决定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县委书记杨林。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她和杨林一块儿受到冲击,杨林在批斗会上受不住造反派的折磨胡说八道,伤害了万心也葬送了她的第二次感情。就这样万心的终身大事耽误了,一直到临近退休,才和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结合。万心和郝大师结合是完美的,万心描述被流掉胎儿的特征,大师按描述创作泥娃娃,然后供在一间屋子里,投生到来求娃娃的善男信女家。
这次,手中捧着的是莫言的《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不是俗艳和妖冶,是生殖力旺盛的女性特征,是生命的发源地,是滋养生命的源泉。
丰乳肥臀是上官家女人们的特征。
上官鲁氏,一个叫璇儿的小脚女子,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悲剧性命运历程。婴儿期父母双亡(修建胶济铁路的德国人滥杀中国百姓);从童年到少女时代缠足;结婚后丈夫无生育能力她只得接种生子,婆婆的恶毒凶悍;日本鬼子的残忍鸟枪队的蹂躏;抗日战争中生存的艰难和解放战争中逃难时的恐慌;解放后因为各种复杂的关系受到的各种“斗争”;自然灾害时期在生存线上的挣扎;甚至还有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过程中失落家园的孤独和茫然。
生活怎么可以这样艰难,什么样的生命才能承受如此众多的压力?这个小脚女人默默地承受了,她不仅养育了九个孩子,还靠着羊奶和各种只要能吃的东西甚至是用自己的胃偷偷装回来的豌豆养育了几个被女儿们送回来的孩子:沙枣花,司马粮,大哑,二哑,鲁胜利和鹦鹉韩。
上官鲁氏是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她的八个女儿像旋风一样在身边席卷着呼啸着成长。女土匪上官来弟,国民党_夫人上官招弟,鸟仙上官领弟,_女上官想弟,共产党_上官盼弟,美国飞行员的夫人上官念弟,被俄罗斯伯爵夫人收养后来成为大学生的上官求弟,盲女上官玉女——这些都极为美丽的上官家的女儿们,身份高低贵贱不同,经历跌宕起伏不同,却都具有着上官鲁氏的韧性,“上官家的人,都是龙生凤养,虎豹一样的良种”,这些女儿们身上都有着虎豹一样的性情,不管是如_花一样的来弟,还是像霸王花一样的盼弟,还是像菊花一样的想弟。即使是上官玉女,这个盲女,这片“南极峰上未被污染的雪”,这个一生待在上官鲁氏身边很少说话的看似柔弱的女孩子,最后终结生命的方式都是具有着上官家女性的特质的——她听到了母亲“吐哺”的干呕声,不愿意吸取母亲的血内疚而羞愧地活着,选择了华丽地消逝在浩荡的春水中!
上官鲁氏的儿子——上官金童呢?这个人物既是全文的视角和线索,也是给了读者期待和最深失望的人。多么希望这个男孩子能够告别母亲的_,成长成一个真正的男人,给上官鲁氏一点扬眉吐气的资本。可是,击倒了那么多的灾难的鲁氏,还需要继续进攻已近半百的上官金童的懦弱无能,但是,这一次她彻底失败了,这应该是她人生中真正能称得上苦难的东西。
生命需要承担多少苦难?人的一生需要直视多少的_?上官鲁氏,白嘉轩,还有那位异域女子郝思嘉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生命中的苦难怕什么!上官鲁氏说:“死都不怕,还害怕什么活着。”很多时候,我们的懦弱正是源于我们对生的贪念,对安全的安定的安逸的生活的一种依赖。这种依赖慢慢吸取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斗志甚至是我们的正义感和羞耻感——上官金童卑微地活着,让人觉得可怜可恨而又可耻。
活着,不管是惊天动地还是默默无闻,精神都必须站着。
…………
11思想政治教育班农冠军1103010052
莫言的《蛙》是今年三月份看的,当时是朋友在读,它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后来我就续借了。出于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想去看看这为大师的作品为何能独领风骚,领略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坛巨作的风采。现在都流传着若言未读莫言书,何以敢说自己是中国人,于是我很世俗化的用四天时间扫描了整本书,有些跟风的嫌疑。
这部长篇小说以对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书信体叙述为导线,全书故事以姑姑万心为主人公,贯穿全文。全篇莫言用幽默诙谐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以新中国开始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对于从事妇产科工作几十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这部小说可以从忠实、感情、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忠实方面
在高密东北乡,在鼓励生育的年代,乡里人都很乐意去配合党的政策。姑姑作为妇科医生,她的使命就是迎接每一个新生命。此时的姑姑是全村人心目中的偶像。而在计划生育后,瞬时的转变难以震撼村人生育的热情,姑姑却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光环,被视为“杀人狂”、“刽子手”,成了恶魔的化身。因为她是全乡仅有的两位妇科医生之一,是一名对党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她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禽兽扼杀一个个未出生的生命。在梦中,那群被她亲手扼杀的,未曾见过光明的婴孩化作蛙,搅乱她晚年本就不平静的生活。早年的神圣与晚年的“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始至终,她都在按照党的指示在办事,忠实的心牵引着她前进。
二、感情方面
本书讲述的的那些朴素的爱情故事,是全书一个充满着人性的亮点。既充分展示了人性中真爱的美好,也揭露了人性中自私的丑陋。秦河,家境富裕。却因痴恋姑姑却追求不得而变得时清醒、时疯癫。在姑姑需要时,不离不弃,可谓一生悲惨。可姑姑还是跟了郝大手,可能是她看中的是郝大手的手艺绝活———能捏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泥娃娃。泥娃娃非同一般,具有投胎转世的灵性,每个泥娃娃代表着她亲手流掉的每一个婴儿。姑姑将其供奉起来,希望通过这样他们能投个好胎,减少自己心中的那份罪恶感,摆脱梦幻中的讨债。其实到了这一步,我们发现姑姑并不是我们认识到的那个冷酷无情的杀手
三、社会方面
陈眉高密县东北乡的第一美女,却是人生最为凄惨的一个。在工厂遭遇火灾,使其不但失去了姐姐,还容貌尽毁,余生不得不以黑面纱遮盖自己都不忍看到的面容。后来,她为了替父亲偿还拖欠的医药费,在袁腮的蛊惑下,同意代孕。她与其他代孕者不一样,并不把它当成职业,而是将得来的钱用于偿还费用。孩子生下来后,她难以割舍对孩子的亲情,从而开始了“寻子”之路。然而,她周围的邪恶力量实在过于强大,使得她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后来陈鼻大闹“庆生宴会”,陈眉抢跑“漂亮孩子”,是对时代恶丑的彻底揭露和无情嘲弄。而陈眉最后因误判失去孩子,也是对她无力的挣扎、无谓的反抗所作的一种含有同情意味的讽刺与总结。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而崛起,因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而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在此前曾屡获大奖。中篇小说《红高粱》曾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还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不查不知道,原来莫言的作品不仅曾经获得过很多殊荣,而且曾经离我们也很近,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就是由他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2年10月11日下午19时终于尘埃落定,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莫言的得奖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莫言热,那些天大家见面都在谈论莫言,借用一句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那些天,你如果不知道莫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各种媒体有关莫言及其作品的报道铺天盖地,他的作品也卖断了货,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更是成了旅游热点,更有传闻,为了沾点喜气,他家的菜地也惨遭热情游客们的洗劫,连他家墙角的泥土也难以幸免。不过对于没有什么信仰且喜欢跟风的国人来说,这个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短暂的慰藉吧。莫言就是莫言,他没有被媒体的八卦和众人的狂热冲昏头脑,他多次通过媒体谦逊的表达了自己的获奖感想。而最后一次他真的怒了,他公开批评了那些拔萝卜、挖墙脚严重影响他们家生活的人,而且再次表达了自己只想静下来好好写文章的意愿,并对支持他的人表示了感谢。自此,莫炎热就算告一段落。不过,这倒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也准备什么时候也到高密东北乡去看看。
2013年1月的一个周末。我发现爸爸手里捧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封面上有一个青蛙的图案,我心想这不是莫言的《蛙》吗。我老爸有个习惯,凡是他觉得好的报纸和书籍都会凑过来对我说:“俊,很好的,你看看吧!”于是塞到我手中,不过我一直认为这种被动的接受效果是不好的,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记得小学时爸爸递给我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到如今没有让我明白“钢铁究竟是怎样练成的”,而我自己选读的《三毛全集》里的内容现在却还历历在目。上个月,在我回家打开电脑时,发现电脑键盘上放着一张报纸,我就顺手拿起来看,而且正是我想看的内容,看完后,心理直犯嘀咕,现在报纸一般都直接扔进纸篓的,今天怎么会有一张放在电脑旁呢?问了家人才知道,父亲今天来过我家,真是心有灵犀啊,心中不禁有种莫名的感动,看来我对文学的审美终于和父亲一致了。
为了方便阅读,我把《蛙》这本书直接下载到了手机上。在网上看书的效率果然比看纸质的书要高,我可以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还可以在被窝里看,终于不到一周,这本书就被我看完了,而且我还破天荒的给每个章节做了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如此。
《蛙》这部小说是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另外,我从这本书中读出了很多作者隐晦的对人、对事、对国家的情怀或者不满。
很多人在莫言获得诺奖后,对其获奖的原因提出了质疑,质疑他的作品中隐含了太多中国当代社会的阴暗面,所以才抓住了欧洲评委们的心,才能获奖。但我认为,歌功颂德的作品是永远得不到诺奖的,而且这些所谓的“阴暗面”也不是什么国家机密,公布于天下,或许还能够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呢。
姑姑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的一生就是中国计划生育的血泪史。她是一个接生了无数生命的,且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而出现婴儿死亡率高的历史的妇科医生,也是一个对超生的毫不留情、赶尽杀绝的终结无数生命的侩子手。
1937年出生的姑姑,16岁卫校毕业就开始接生,到她退休时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她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的历史,在高密东北乡被奉为“神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到1957年,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中国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姑姑在此时大显身手,而被人奉为“神医”。而世人皆知的1959年到1961年的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让中国人口出生率锐减,死亡率大增的悲剧在全国上演。身在东北乡的作者和小伙伴们只有在煤堆里捡食煤渣来充饥。1962年,粮食开始丰收,出生率急剧增加,姑姑又开始了她光荣的接生工作,其地位也进一步提高。1965年底,见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国家在一些地方开始了第一次计划生育,可想而知,一贯以“多子为福”的中国百姓是多么的抵触这项政策,姑姑自此开始成了扼杀生命的“侩子手”。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为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姑姑为代表的计生员们使用的各种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是想尽一切办法“赶尽杀绝”。为了计划生育,他们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强迫男女结扎,甚至利用暴力手段阻止即将哇哇坠地的胎儿出生,文章中就例举了一次姑姑追赶孕妇的事件,最后孕妇跳水溺亡,不过计生员们是不会负任何责任的。但是姑姑也不是个没有人性的“魔鬼”,只要孩子离开了妈妈的肚子,呼吸到了这世间第一口空气,他就是中国的一个公民,姑姑就会尽自己的职责保护他们的安全,这时她俨然从“魔鬼“变成一个“天使”。
不过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计划生育把无数生命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它也遏制了中国人口的急速膨胀。据推算,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如今中国的人口将达到30亿,各种社会问题将使国家崩溃。但换个角度来说,如今中国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口众多”,“人”作为消耗体的同时,也在创造财富,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群体,而这个正是中国所具有的优势。不过,计划生育也将加剧人口老年化到来的速度,人口的“红利期”也将随之消失。计划生育的国策会不会改变呢?这不是我等草民所能左右的,静观其变吧。
除了大篇幅的描写姑姑的计划生育史外。文中还谈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的发展,以及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其中提到的食品安全、环境、腐败以及警察对一般案件的漠视等问题。作者表达了自己从抗拒到无奈接受现实的心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中的作者自己在退休后还通过代孕方式做了爹,而计划生育的坚定拥护者姑姑,也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借用他的一句话,人生不能逆水行舟就顺水推舟吧„„
我对作品粗浅的认识就到这里。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识的莫言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谦逊中略带孤傲的1955年出生的山东老头。我认识的《蛙》是一部描写中国60年计划生育史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写实小说。《蛙》就是“娃”,“娃娃”的“娃”。
该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坚实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价,费尽心机,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一个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宁可血流成河,也坚决不会让超生一个。在她强大的攻势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许,我们会禁不住的厌恶计划生育政策,对“姑姑”也会产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并没有就此停笔,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姑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我”的超生却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读完这部书,留下的不只是对心灵的震撼,还有是对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始终是国人内心的伤痛,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像“姑姑”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而现实往往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很多。
【莫言蛙读后感800字】推荐阅读:
莫言蛙800字的读后感10-03
莫言长篇小说蛙读后感09-17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500字07-07
大风莫言读后感06-26
莫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的优秀读后感10-06
莫言简介详细11-06
莫言诺贝尔06-18
读莫言散文有感07-09
莫言经典励志名言07-11
莫言生活励志语录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