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安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1篇)
一、学习的法律法规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2003年11月24日颁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2007年4月9日颁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标准》()JGJ59-201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8-2016等等公布和相继实施,对于我们建筑工地施工安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认识意义
国家制定关于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要求我们施工单位及各级责任人从法律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履行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生产保证措施,善始善终做好工程施工和安全管理,对国家社会负责,对每一个员工的生命健康负责。否则,无法保证工程施工经济效益,还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既害人又害己。
三、心得体会
安全生产是施工项目重要的控制目标之一,也是衡量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通过对生产因素具体的状态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为事故,尤其是不引发使人受到伤害的事故,使施工项目效益目标的实现,得到充分保证。安全生产的中心问题,是保护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施工现场中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密集,机、料集中,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因此,施工现场属于事故多发的作业现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重点,也是预防与避免伤害事故,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
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主要是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同时又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安全组织管理,场地与设施管理,行为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分别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是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在生产活动中,针对生产的特点,对生产因素采取管理措施,有效的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与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贯彻预防为主,首先要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态度,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在安排与布置生产内容的时候,针对施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是最佳选择。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明确责任,尽快的、坚决的予以消除,是安全管理应有的鲜明态度。
对于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而言, 要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完成从学生到实习医生角色的转变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帮助医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在进入临床实习前一周我们对所有的医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医学法律与医疗安全、医疗风险与职业防护、医患沟通、演讲技巧等。在培训结束后, 我们对所有参加培训的医学生进行了调查, 现将医疗法律与医疗安全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了解和熟悉相关医疗法律知识的必要性、是否经常了解医疗法律和医疗安全方面的知识以及医疗纠纷案例、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医疗纠纷能否避免以及对本次培训的建议等。问卷调查采用实名制方式进行, 调查前用统一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 问卷填完之后当场回收。
1.3 统计方法
用Epidata 3.1软件将问卷结果录入计算机, 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 组间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平均为α=0.05。
在数据录入计算机的过程中, 采用准备双录入实时校验功能, 以保证录入质量。在数据分析过程中, 两位工作人员独立完成数据分析, 出现差异及时核对。
2 结果
参加本次培训的医学生共有161人, 发放问卷161份, 收回问卷161份, 且均为有效问卷。其中, 男生64名, 女生97名;临床医学专业126名, 医学影像学专业35名。
调查中, 有124名 (77.02%) 医学生认为了解和熟悉相关医学法律知识及医疗安全知识非常有必要, 仅有23名 (14.28%) 医学生经常了解医学法律和医疗安全知识, 38名 (23.61%) 医学生经常了解一些医疗纠纷案例。35.40%的医学生认为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 72.67%的医学生认为医疗纠纷是可以避免的, 绝大多数 (96.27%) 的医学生认为通过细致、耐心的服务可以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98.76%的医学生认为通过本次培训自己的医疗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两个专业之间统计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 医学生对本次岗前培训较为满意, 几乎所有的医学生都认为对自己医疗安全意识的提升有所帮助, 并且很多医学生认为细致、耐心的服务能够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虽然大部分医学生认为医疗法律和医疗安全非常重要, 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医学生经常了解医学法律和医疗安全知识以及一些医疗纠纷案例。
造成医学生法律知识及医疗安全意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 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较为陈旧。尽管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 但是, 目前医学教育仍然是教师主动讲解, 学生被动吸收的模式。其次, 很多医学生在大学期间, 没有完整地接受过医学法律方面的教育。尽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 但是课程内容多, 学时少, 很多授课教师又不是法律专业出身, 且讲授医疗法律知识的教师几乎都没有参与处理过医疗纠纷, 因此, 讲授医疗法律无疑是纸上谈兵。再次, 我国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仍然为五年制, 学习任务重, 压力大, 时间紧迫, 医学生没有精力在业余时间很好地补充自己的法律知识。有调查显示, 美国、德国的医学课程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达20%~25%, 英国、日本约为10%~15%, 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医学课程仅占总学时的8%左右[4], 由此可见, 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法律教育亟需加强。
在未来几年, 医疗纠纷在我国将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医学院校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医学生法律知识与医疗安全教育。 (1) 加强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 调动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查显示, 77.8%的医学生认为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有关法律课程列为临床实习必修课, 94.4%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防范医疗纠纷教育[5]。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医学法律和医疗安全的教育。 (2) 培养一大批有较好法律素养的临床医生。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后, 要顺利完成身份的转变直接面对患者, 无疑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因此, 就需要一大批既有丰富医学知识又有法律知识的高年资医生进行指导, 只有这样, 医学生才会注意到如何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加强对医学生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国内医疗法律教材种类少, 各地方也没有因地制宜地进行教材的编写, 因此, 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只是空谈。 (4) 加强医学生风险意识教育。医学生只有在实习和工作过程中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才能提高警惕, 防治医疗纠纷的发生。 (5) 对医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详细的介绍。在临床实习及工作中, 只有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才能正确地开展医疗工作,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6) 加强对医学生医学法律和医疗安全的再教育。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 而医疗法律与医疗安全的教育也同样伴随着医疗工作的整个过程。
总而言之, 医学生的医疗法律和医疗安全知识欠缺, 亟待加强。不论是各级部门还是医学院校, 都应该加大对医学生法律知识与医疗安全的教育, 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共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法律知识,医疗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与自律委员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工作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医疗纠纷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 2004, 8 (3) :8~11.
[2]周敏.产科医疗风险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许俊卿, 陈卓辉.医疗纠纷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20 (6) :35.
[4]李鲁, 郭永松, 施卫星, 等.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6) :25~28.
关键词:教育 网络 犯罪
1、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虽然提出要大力普及网络课程教学的迫切性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高校的网络课程教学更多强调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忽视了网络的负面作用。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公共课《法律基础》还是专业课《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正式纳入,更没有制订相关的课程标准,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对网络违法犯罪产生的途径和后果缺乏清晰的认识。长期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引发命案,有的离家出走、被拐被骗,,因此,有的人甚至把网络称为“电子海洛因”,足见其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危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加强大学生系统化、正规化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素质,是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树立“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未雨绸缪,才能培养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
2、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安全隐患
2.1长期沉迷形成网络成瘾现象
互联网交流主要是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长期沉迷网络之中,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淡薄,现实生活的麻木。经常上网的部分学生中,有的出现厌学焦虑、心情压抑及交际冷淡等不良行为,有的患有“上网综合症”,严重影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沉迷网络游戏和网聊网恋,最终付出沉重代价,造成严重心理负担。据统计高校每年退学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沉迷网络导致成绩不良,这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2呈现道德缺失现象
由于网络属于虚拟社区,上网查阅信息、发表言论或与别人交流时,基本上是在匿名状态下进行,具有高度隐蔽性的特点。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很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实行的道德标准,远远低于他们在实际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要求。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庸俗、下流的脏话,在网络上则口无遮拦,全力宣泄;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当面不说”的言论,在网络上则心无顾忌,肆意发表。尤其是有些过于放纵的网络行为,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等等,对社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2.3导致犯罪行为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网络上并存的多元文化以及多种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辨别,并极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产生一定的犯罪动机。又由于大学生群体是一群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智商群体,喜好在网络上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拥有的成就。在网络上,他们可以无节制地放纵自己,可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甚至自以为可以寻回迷失的自我,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制造计算机病毒,进行网络入侵等不良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屡见报道。有的甚至对聊天对象进行强奸、抢劫等犯罪活动,最终导致大学生沦为阶下囚。
3、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
3.1做好大学生网络法及文明上网的强化教育
加大对大学生网络法制安全教育力度。凡上网者都必须以自觉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法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或是不道德的,必须令行禁止的或坚决摈弃的。网络道德文明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类面临新的道德文明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文明也就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文明是网络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要约,赋予人们在其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网络道德文明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应大力弘扬网络道德文明,树立良好的网络风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
3.2加强大学生自律性教育
网络信息的开放、快捷、隐秘、广泛、虚拟等特征,使网络信息污染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严重问题,这些信息是迅速扩散的污染源。会不断毒害青年学生的心灵。高校既要提高教师的网络信息综合素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教师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絡道德的指导作用,也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高校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规范网上秩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培养有益的爱好和活动,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社会支持;引导学生建立起一道网络安全的自身“防火墙”,培养分辨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加强人格的自我修养,提高自我免疫力,从而彻底抵制网络的不良的影响。
3.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功能性教育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使他们成为网络的驾驭者。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载体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促其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弘扬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还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厘清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的是与否,促其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形成。
总之,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重视他们的业余生活,使网络成为他们合理利用交流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重视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3(7)
学习心得体会
编制: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张宇华
近期应学校要求,工管133班召开了学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班长详细的向班上的同学介绍了网络安全相关条文的内容并做了详细的解释。通过对条文的介绍激起了广大同学的热烈讨论,班上的同学都积极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此次学习网络安全法规让自己受益匪浅,同时感受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要积极学法,懂法,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理性,合乎法的要求。
通过此次学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让我感受良多,受益匪浅,有醍醐灌顶之觉。首先是让我懂得了和学习到了许多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对示威游戏和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让我意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然规定中国公民拥有游行示威,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与权利相对应的还有义务,没有没权利的义务,同时也没有没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相关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两者是无法割裂的统一整体,游戏示威,网络的言论的权利也是如此,我们有游行示威的自由,但是我们的游行示威也是有义务的,其一是合法的游行示威:,即游行必须通过公安机关的审批,如果是校内的话,还需要校方的审批和同意,方可认定位合法的游行示威,否则将是非法游行示威,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严重者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其二是游行示威的合法,即是游行示威的过程中,不得扰乱公共秩序,不得损害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得阻碍相关机构的正常工作和运营等不合法的行为,否则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网络安全的问题,我们有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我们的言论不得损害他人名誉,不得诽谤,造瑶等不合法行为。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的是我们离违法犯罪并不远,往往是咫尺之隔,一念之间。我们必须理性的考虑我们的行为和行动,是否是合法的行为和行动的考虑尤为关键,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学法,懂法,使自己的行为也符合法律的要求。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化纲要》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并提出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这一方针反映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对于指导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安全工作生产方针。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安全第一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二、预防为主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的递进式立体化事故隐患预防体系,改善安全状况,预防安全事故。在新时期,预防为主的方针又有了新的内涵,即通过建设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提高安全科技水平,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构筑坚固的安全防线,具体的讲就是促进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的互动。为预防安全事故,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靠法律的力量促进安全事故防范,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安的战略,把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问责制。
三、综合治理是指适应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要求,自觉遵循安全生产规律,正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抓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人管、法制、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监督作用,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实施综合治理是由我国安全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的,因此,综合治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很强的针对性,是我们党在安全生产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安全生产方针的新发展。
协和石人小学 刘恩妃
听了马建国老师关于法律法规的讲座之后,我获益良多。应该说这是我整个学习生涯中第一次如此亲近于法律。对于十几年来一直待在学校的我而言,虽然也经常看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例,也总是听到老师或同学讲一些关于法律的知识,但都离我较为遥远。因此也不会过于去关注这些。
现在我也成了一名教师,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学起。尽管我已经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但法律观念还很淡薄,这是在听了马老师的课后我才发现的一个大问题,我很庆幸当初的自己没有犯下多大的错。由于是新教师,我的教育经验相当浅薄,而且也过于年轻气盛吧,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我有段时间总是很刻薄,有时甚至想用教鞭抽抽他们,让他们安静,让他们听话。虽然,我最终没有这么做,但这样的思想却是偏激了。如今想来,我到还真有些后怕,怕的是自己当初做了错事,尤其是超越初衷的错事。马老师的很多例子当中提到,有些老师在教训学生的不经意间,总是会出现很多意外的伤害事故,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自己。有的时候,也许我们真的只是想给学生一点小小的教训,可是谁又能预料到会有怎样的结果?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而言,我们理所应当的会惧怕法律,从而因为害怕而不去沾染与法律相悖的事情。可是作为一个教师,害怕不是理由。我当初选择这一行业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无处可去,加上我心理上不太喜欢孩子,因此我会有一些排斥和不满,可是时间久了,我才发现,即使是上课捣乱不听话的孩子,他们也是很可爱的。这需要从他们的生活中去体会,而不是以成绩否定他们,放任他们,或是体罚他们。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教育他们怎么做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正直做人、诚实做事?
人都会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教师也不例外。我们只有在冷静思考的情形下才不会不自觉地犯错误。如果我们仅仅只用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去了解法律法规。只有在熟谙法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某些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减少事故甚至是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说泛泛而谈法律是空洞而不切实际的,那么事例不会骗人,很多例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影子。所以多看看法律方面的书籍,就是随时给自己敲响警钟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焊接专业,安全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近几年来,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中央领导有关批示精神, 部分中职院校开展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试点工作, 旨在通过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端口前移至中职教育中来, 使中职生在就业前就具备本专业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与技能, 这既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自我完善的需要, 也是创建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校立足于现有开设的各种专业, 着手实施了文明礼仪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安全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能训练教育的五教育模式, 在提高中职生的安全意识, 普及安全知识, 增强安全防护能力中不断进行着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笔者作为从事焊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 结合多年学生教育及学员培训的教学经验, 在开设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中进行了诸多的努力与尝试, 下面我仅围绕本专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中涉及的专业安全素养课程建设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1 焊接专业开设安全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焊工在焊接时要与电、可燃及易爆气体、压力容器等接触, 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烟尘、电弧光的辐射、焊接热源的高温、高频磁场、噪声和射线等, 有时还要在高处、水下、容器设备内部等特殊环境中作业。为此我国明确规定:金属焊接 (切割) 作业是特种作业, 直接从事特种作业者—焊工属特种作业人员。如果焊工不熟悉有关劳动保护知识, 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就可能引起触电、火灾、爆炸、金属飞溅烫伤等工伤事故及焊工尘肺病、中毒、电光性眼炎、皮肤病等职业病的产生。这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经济损失, 而且直接影响焊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但是传统的焊接专业课程内容往往过多注重焊接工艺与技能操作技术, 对于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仅停留在绪论课及各技能操作中简单提及的一点安全技术内容中,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教学过程相对分散不集中。通过对焊接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内涵比较模糊, 对职业病知识比较欠缺, 对急救常识掌握不够, 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哪些危险有害因素了解不透彻, 对可能造成的伤害也知道的不多, 这说明在中职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 焊接专业安全素养课程建设思路
为确保焊接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开设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我们经过多次研讨, 首先将安全素养教育纳入了课程体系并用一定的课时保障, 同时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评价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构建。
2.1 师资、教材、课时三落实
2.1.1 师资建设。
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安全教育效果如何, 师资是关键。近几年来, 我校通过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结对子方式,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逐步向一体化教师模式转变。同时, 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全省技能操作资质认证, 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等方式, 不断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理念, 强化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目前我校已有两名焊工高级技师, 两名焊工技师, 这为顺利实施本专业安全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2.1.2 教材建设。
目前, 我校主要选用员工特殊工种安全培训用书《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学生用书《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及《焊工技能训练》三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授课, 同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安全教育读本编写及题库建设, 并借助于我们组织学生拍摄的“安全双述” (岗位描述及手指口述) 视频综合进行安全素养教育授课。
2.1.3 课时。
为了保证教育的效果, 我们已将焊接专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 开设专业素养课程, 每周2课时, 一学年至少保证30课时。一年级以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 二年级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
2.2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系统学习, 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可能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 掌握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应具备的劳动卫生知识及防护措施, 并具备一定的事故急救常识。使学生树立主动安全意识, 掌握专业安全知识, 具备安全操作技能。
2.3 优化设置教学内容。
根据焊接专业岗位特点, 设置安全素养教学内容如下:焊接与切割劳动卫生与防护;焊接与切割安全用电、焊接与切割防火防爆、各种焊接与切割方法安全操作技术 (焊条焊与电弧切割、气体保护焊、气焊与气割、特殊焊接与切割作业) 、各种事故安全急救常识及典型焊接与切割事故案例与事故原因分析等。
在合理设置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 完成了相应内容教学大纲的编制。
2.4 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为主, 现场实习为辅,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将焊接专业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
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病以及职业伤害的特点, 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 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光盘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 通过案例再现、情景启发、视频解说等模式让学生领会“懂安全是前提, 会安全是基础, 能安全是关键, 不出事是本事”的安全理念内涵, 体会“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安全观转变的意义。
实习教学不放松。现场教学是解读安全生产、实施安全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校实习车间焊接作业环境、焊接设备及焊工劳动防护及焊接作业体会开展针对性教学, 更容易充实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直观效果。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去各单位工厂见习, 熟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使学生及早预见未来职业岗位特点, 利于调动学生主人翁参与感意识, 在理———实一体的教学氛围中让安全知识深植于学生身心中。
丰富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活动是开展专业安全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主题班会或主题实践活动宣讲相关知识, 并聘请了一些企业焊工师傅现身说教。同时借助于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安全知识, 定期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急救演练等活动, 通过开展融教育与趣味性一体的多项实践活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安全知识的兴趣。
2.5 完善评价机制。
专业素养教育既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教育, 也是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应体现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在实训场所和工作岗位应用, 为此我们采用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理论考核以机考理论知识为主, 分值占40%;实习考核以操作表现为主, 由实习单位 (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 评价, 分值占60%。另外, 严格毕业证发放制度, 树立安全上岗证和技能证同等重要的观念, 只有考取安全上岗证才能获得毕业。
关键词:网络安全;法律保障
在我国,仅互联网上网人数已从2006的1.12上升到2011年的4.3亿,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2.8亿,然而,每一种技术或科学有是把双刃剑。信息网络技术在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会但来许多的问题,因此防控相应的危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网络安全面临威胁的概述
1.网络安全威胁的背景
所谓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保持正常运行的状态,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导致相关硬软件被破坏、数据被窃取。从计算机时代到网络时代再到大数据时代,其中基础元素是在不断的创新与进步的。
在计算机时代,初期各个计算机是不发生必然联系的,彼此独立运作的,所以也说不上数据的对换和处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网络时代,各个计算机彼此之间才能互相连接,产生关联,创造好的效益,但是与此同时,安全隐患逐渐显现,越来越严重。后来,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将计算机系统紧紧联系在一起,数据的规模就不断的发展壮大,慢慢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很快就使得我们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也就是说,在计算机时代,安全威胁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还没有很显眼;随后的网络时代,主要的安全威胁是互联网的入侵,已经显现出弊端;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主要的安全威胁是最为严重的网络犯罪,直接造成相关人员的不法侵害。
2.网络安全的内容
了解了上述网络安全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下网络安全的研究的核心所在,也是网络安全法律资源投放的有利之处。
(1)网络系统安全。指互联网络中提供域名解析、身份认证、计费等基础服务或者为不特定多数用户提供服务或者在生命、健康等核心领域提供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状态,这是网络安全的物理基础。当然,个人计算机系统,如果不能正常运行的数量众多,也能认定为网络安全中的系统安全。
(2)网络信息安全。指合法、有用信息正常传播的状态,在于保护合法有用的网络信息不受侵害。这是系统安全的物理基础上的首要网络应用,也就成为网络安全中除去物理性的系统安全之后的首要社会性安全内容。
(3)网络应用安全。指网络系统上的程序和软件正常运行的状态。这是网络系统安全这一基础性物理安全至上的具体性应用安全,也是网络的各种社会性应用的具体条件。这里可能难以评价为网络系统安全,但却是具体程序或软件的应用安全,导致众多用户的程序和软件不能正常运行。
二、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法律研究
由上可知网络安全及其威胁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了,那么就需要解决问题,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阻止威胁,使得网络用户可以放心使用网络,与此同时,笔者针对我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现状,提出以下法律建议:
(1)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借鉴国际立法经验。由于我国的网络发展较晚,至今为止,没有一套完整的网络技术立法体系,互联网络的无国界性决定了网络法律体系的国际化性质,我国的网络立法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协作,认真研究信息网络立法与管理的国际动向,充分借鉴各国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网络立法与国际通行的立法原则相结合,从而促进我国网络的和谐发展。
(2)建立规范网络安全服务业发展的法律体系。目前在信息网络系统发达的国家,基于网络安全需要而产生的这些服务行业已发展得比较成熟,然而立法的欠缺使这一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阻碍,致使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得不到该行业提供的服务。
(3)强化国际司法合作、重拳打击网络犯罪。在刑事程序法方面,我国近年来加快了立法进度。但总体来说,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事程序立法较为迟缓,需继续完善法律效力、可操作性、平衡打击犯罪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等,并适时推动打击网络犯罪的整体立法。他指出,网络犯罪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惟有建立广泛的国际司法合作,才能有效控制网络犯罪,未来中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应在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轨道上发展。
(4)完善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制度,加快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步伐。具体来讲,我国网络安全法律责任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刑事责任规定不够具体,认定网络安全犯罪的要件不明确,滞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②轻视民事赔偿责任;③行政责任执法主体过于分散,直接影响着执法的效果;④法律责任总体上处罚过轻,对违法者惩戒力度不足,削弱了法律的效力。因此,强化分工及责任意识是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
孙浩(1991~),男,山东聊城人,汉族,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硕士。
刘岩(1990~),男,河南漯河人,汉族,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硕士。
通过参加教师法律法制教育学习活动,使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让我在学习中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下面就自己法律法制学习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要爱国守法,注重职业道德。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更应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并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贯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时刻刻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在教书育人,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积极做高尚师德的践行者。
二、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知法、懂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和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坚持做到 “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在平凡的工作中要 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
1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学生出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白是非曲直,做到防微杜渐。
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屡增不减,是法制观念淡薄的结果,作为人民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常识是必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时,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社会上对青少年诱惑的东西太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如一些非主流文化,网络上负面消极的东西,虚拟的网络世界,扭曲的价值观等。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2012年暑期,我们集中开展了“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我们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文件。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法律法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在教育中培育教师人格魅力,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紧紧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三、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每一位学生有他自己的人格,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肯定。只有让师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爱去和学生沟通,建立起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才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诲。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真诚相待、真心关爱,用师爱的真情去感染他们、帮助他们,用师爱去换取学生的尊重与理解;用师爱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师爱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去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
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要是再不听课,你给我滚出去!”„„这些辱骂性词句违反了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近年来,学生不堪老师在课堂上的当众羞辱,出现精神异常,甚至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校园内发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往往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这些“校园言行伤害”行为我们应坚决杜绝。
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理应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时刻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安全 对外开放 外资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2-0021-05
Legal Conside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Security
Ye Xue
(School of Law,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not only brought worldwid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economic area, but also promote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y each country and each nation.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security has been given more attention as it becomes new economic growth.It becomes a significant issue that how to protect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security from infringement,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opening-up. This paper is conducted to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proposals to protect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security by varieties of ways.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security Opening-up Foreign investment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推广,知识经济正在成为影响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而文化产业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尽管“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文化产业从过去作为一个附属的产业形态,逐步发展成为能集中体现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产业领域。作为21世纪新兴的“朝阳产业”之一[1],文化产业已成为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堪称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国际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及深入,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危机,因此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文化产业安全的保护。
1 文化产业的定义与属性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由“文化工业”一词发展而来,早期的文化产品被贵族垄断,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在文艺产品制作中广泛应用并普及,文化产品被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不再单纯是艺术家为表现个人理念的作品,而是为了满足大众审美和需求而程序化创作进而大量生产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理所应当吸引了大量资本,逐渐形成以文化商品为中心的文化产业。
在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化产业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得到重视。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于2000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都明确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的概念首次见于中央文件。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不仅描绘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蓝图,更进一步确立了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我国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可参考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显著特点是其双重属性:经济属性及文化属性。一个国家在出口文化产品的同时,既创造经济利益,又输出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这种特殊属性,使它可以成为体现意识形态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正如我国著名学者胡惠林所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3]。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其在发展中要同时兼顾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既要遵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又不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不能片面地把文化产业分类为单纯的经济活动或者文化活动。应当强调的是,尽管在现实中文化产业追求经济利益与维护国家文化利益难免发生冲突,仍应当以保护国家利益为准则来协调矛盾,不能将经济利益或文化追求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2 对外开放对国家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
文化安全问题古已有之,随着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产业安全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愈发得到重视,已成为国家安全[4]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可谓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本国的文化内容得到丰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具有特殊性,其历史渊源、价值取向乃至阶级意志可能会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可能产生“强势文化”侵略“弱势文化”的现象。文化产业安全作为广义上的国家安全的内容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文化产业本质上是文化的产业化,因此文化产业安全关注的就是文化产业这一特定发展状态和环境。
nlc202309010224
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除了要依靠国有资本扶持和民间资本的注入,也应当引入外资,这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之一。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同时降低了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外资助力是不争的事实,引进外资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但利用不当可能也会损害国家文化产业安全。一方面,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将成为维护国家文化产业安全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外资的注入拓宽了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业的升级改造,我国文化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水平和竞争力。引进外资在带来上述众多机遇与优势的同时,也会对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造成挑战与冲击。第一,对于我国政策允许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内,大批跨国公司涌入中国文化产业市场,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慢,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可能难以与之抗衡,从而导致市场份额被外资企业侵占,甚至可能会形成垄断,造成国家文化产业安全隐患。第二,许多跨国公司为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进入中国后多采用提供技术的方式,只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和人工优势,往往使中方对其形成技术依赖,甚至削弱了中方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降低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长此以往难免威胁到国家文化产业安全。第三,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文化产业发达国家而言,在投资我国文化产业时,很容易凭借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将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追求等同时输入我国,这种所谓的“文化扩张”无形中带来的改变也不能忽视,是对国家文化产业的严峻挑战。
3 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法律与政策保障
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7%,2013年上半年,中国文化艺术业、广播电影电视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分别超过198%和154%。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并购活动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4年4月,文化产业的并购项目共计130余起,并购主体主要是私营文化企业及外资企业。外资并购主要集中在影视行业,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影视制作行业和营销行业的经验,同时借助双方已有的资源和渠道,通过并购达到中外双方共赢的局面。
3.1 现有关于文化产业安全的法律与政策
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与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尽管改革开放已逾三十余年,我国更是连续二十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之首,但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出台专门的保障国内文化产业安全的法律。当前调整文化产业对外开放问题的规范、政策主要见于国务院法规、政府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国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文化产业涉及领域多、包含的范围广,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又与《外商投资法》及《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企业法息息相关,因此文化产业安全的法律政策体系是一个以宪法为基础,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管理的政策和法律,以及多个文化部门法规等的产业相关法律,以及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外商投资法》等配套民商法相关法律制度的多层次综合性法律政策体系。
第一层次是以宪法为基础,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基本法律中涉及文化产业安全的内容。宪法要求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事业[5],因此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要鼓励文化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第二层次是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及部门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包括《著作权法》《广告法》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及其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以及各级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各级政府发布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第三层次是外商投资领域的法律法规。在外资准入方面,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的规定,根据不同行业分别允许外资以合作或合资等方式设立或经营相关文化产业,对于电影院的建设和经营、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的经营等严格强调必须由中方控股。其他诸如新闻机构、图书、报纸、期刊出版业务、文物拍卖企业等属于禁止外商投资的文化产业。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外资进入文化产业多有限制,这也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由于文化产业特殊的双重属性,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保护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安全,在制定引进外资的法律和政策时,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是历次修订中幅度和开放性最大的一次,对90%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将实行备案制,在文化产业领域也作出调整,例如:鼓励外资进入演出场所经营,不再要求中方控股;取消对于外资进入大型主题公园、演出经纪机构等的限制,对于禁止外资进入的文化产业部门未有变化。如此次修订能够通过并正式施行,外资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有利于吸引更多外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外资企业经营管理、分立及合并、股权转让等方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反垄断法》等规范性文件,都提出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或者不得违反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3.2 现有规定的不足
尽管这些规范性文件对外商投资文化产业行为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调整与规制,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法理念错位。我国正逐步加大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事业”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立法总体体现的仍是以审批、限制为主的规定,保护和服务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意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nlc202309010224
第二,立法层级普遍偏低,且不同立法之间有冲突。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安全立法集中在行政法规、规章、政策中,仅有少数诸如《反垄断法》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未能强调文化产业安全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利益。同时,由于保护文化产业安全的规定散见于多部规范性文件之中,同一法律位阶的规范性文件互相存在冲突,亦对法律适用造成影响。
第三,规定过于抽象,难以执行。例如2005年颁布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战略投资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产业政策,不得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诸如此类的规定大多以原则性规定方式要求遵守产业政策,不得损害产业安全,并未明确规定其认定标准以及适用情形,不仅不利于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判断,也为执法机关寻找适用法律增加难度。
4 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法律建议
4.1 明确立法原则
关于文化产业安全的立法应当建立起统一体系,坚持系统性原则。由于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大,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对外商投资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准入限制及不了解国内的法律政策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障碍。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目前并未出台专门的针对文化产业的法律,调整规制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规定分布在多部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之中,同时部分法律规定和政策具有局限性,十分不利于外国投资者了解我国的投资法律环境,从而导致错失投资机会。因此,将分散的法律规定整合起来,消除矛盾,建立起统一体系势在必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在立法时也不能忽略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基本法发挥基本原则和指引方向的作用,部门法中根据部门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规定。
文化产业安全立法同时应体现稳定性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不能朝令夕改。立法应当以保护我国文化产业安全为立法目的,兼顾鼓励外商投资。在当前情况下,文化产业对外开放仍应遵循循序渐进的适度开放原则,对于不直接影响文化产业安全的行业如影视制作、文艺演出、主题公园等逐步放开限制,鼓励外资以多种方式投入,既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又能利用外资发展这些行业;对于较为敏感、涉及意识形态传播的行业诸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直播等,仍应当坚持国有资本控制,或者暂时禁止外资进入。
立法应当体现市场化原则。首先要明确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把握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既要重视其传播思想、价值观的功能,又不能忽视经济效益,应当顺应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从以行政为导向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因此文化产业安全的立法应当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促使政府转变观念,改进现有的审批程序过多、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步开放市场,服务于投资主体。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
文化产业安全的立法与政策应当遵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尽管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会给我国的文化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产业安全也面临重大挑战,但世界贸易组织长久以来形成和制定的一系列协议、协定等已成为成员国之间相互进行文化贸易与交流的文本基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意味着要履行承诺,接受相关规则。因此,我国在制定保护文化产业安全的法律和政策时,要与世界贸易组织中文化产业的政策与规则相协调。
4.2 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安全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在文化产业安全立法问题上,不能将法律与政策对立起来,文化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导向与支持,也需要法律加以规范调整。就一般情况而言,政策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6]。因此可将文化产业安全政策概括为国家和政府为了实现保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等目标而对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合理的文化产业安全政策应当能够弥补市场自主调节的不足,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良性竞争,同时保护国家文化安全利益不受侵害。因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应当充分贯彻执行文化产业安全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快速稳定发展,对于那些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能够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较为成熟的产业政策,可以考虑将其改造为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文化产业安全。
4.3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障是文化产业安全的前提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一旦被窃取或未经授权复制,就很有可能导致行业的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在当今网络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大量复制并传播知识、技术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必须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拥有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发展文化产业,维护本国文化产业安全,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建立起一整套保护知识产权和文化产业安全的法律制度。美国在这方面可谓是先驱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基础来源于宪法中的授权性条款。早在1790年,美国就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开始了保障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构建,后来《版权法》为了适应新技术新问题,历经多次修改,覆盖文化产业的多个领域,发挥了有效作用。在此之后美国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文化产业立法发展,先后通过《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计算机软件保护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多部法案,规范了多个不同部门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逐渐完善了相关立法体系。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要鼓励和保护创新必须要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特别是在现有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知识产权的保护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既要不妨碍正常的知识传播,又要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不能忽视文化产业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兼容并包,要求立法作出更进一步的调整。
4.4 准入制度与审查制度相结合确保文化产业安全
当前外资进入我国文化产业主要采取的方式包括并购国内文化企业、在国内设立合资企业或合作企业、投资国内文化产业项目、收购股权等,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应当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目前外商投资进入我国文化产业前期应当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并且部分行业应依法报行政机关进行审批。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较为全面地保护国家文化产业安全,仍存在弊端:一是《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于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规定尚不完全,不能及时对新出现的部门或产品进行规制;二是需要行政机关审批的项目范围广、数量多,审批程序复杂。完善指导目录,撤销不必要的审查程序,将“审批制”逐渐过渡为“备案制”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nlc202309010224
我国现已建立起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由安全审查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具体安全审查工作,虽未明确将文化企业并购列入审查范围,但根据安全审查这一制度的功能与目标,对可能危害国家文化产业安全的交易也可以依法开启安全审查程序。尽管在外商投资准入制度中确实包含了关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但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并非隶属于准入制度。《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是外资准入审查的依据,综合考量外资进入某一特定产业领域而带来的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指导目录》逐渐放宽对部分行业的准入限制,只能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性作用。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程序作为专门审查涉及国家安全与否的制度,不仅能够在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依职权或者依申请启动审查程序,即使是通过准入制度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安全审查机构依然有权展开审查,判定其是否有损害国家安全的风险。此外,由于安全审查机构采取联席会议的形式,能够根据个案的不同特点集合相关部门组成联席会议,对于涉及文化产业安全的外资交易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可以有效弥补准入制度的遗漏。
4.5 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安全预警机制
建立有效的国家文化产业安全预警机制是保护国家文化产业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预先设立警戒线能够及时知晓可能的危险并加以防范。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运用多种方法,对有关数据全面监控并深入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和走向,从而及时准确地对危险做出预告,并启动一整套防范危险的对策。值得注意的是,据此确立警戒线的指标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文化产业不同发展状态而发生动态变化的,因此要根据产业状况和外部环境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达到预警作用。只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文化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国家才能在充分了解文化产业法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启动保护机制,才能真正使国家文化产业安全不受损害。
注 释
[1]韩永进.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J].政策,2004(3)
[2]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第二条(一)定义:本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3]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0
[4]国家安全就是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失序的客观状态。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6]张中秋,杨春福,陈金钊.法理学:法的历史、理论与运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9
(收稿日期:2014-11-25)
【法律安全教育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护理安全与相关法律07-06
企业安全法律法规库10-11
安全法律法规汇总清单10-31
安全健康环境法律法规11-12
关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06-28
安全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07-04
安全工程师法律法规07-20
法律、法规、交通安全主持词09-08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题库10-31
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