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精选10篇)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 篇1

丹江口市丁家营镇小学

厉国福

谈到上小学数学课时,往往不少教师是讲不完的例题,让学生做不完的练习,很难将阅读教学与数学联系起来。阅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被忽视。然而数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语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它也离不开阅读。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入,作为人类独立获取新知的主要手段之一──阅读,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题,是顺利、有成效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数学阅读,能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学语言,培养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一、在阅读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可以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千以内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学校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学生马上就阅读起这张表来,通过对表内各个数据的阅读,了解了各年级借书的本数和其他的一些信息。但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想进一步地去研究它,问题马上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当老师问:“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了多少本?”“四年级再借多少本就和六年级一样多?”“三、四、五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伴随着一连串的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了。数学阅读使学生质疑的能力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在阅读中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口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通过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透彻理解题目的意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养成认真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更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民间故事书有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还剩多少本?”“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认真阅读题中管理员老师的话,要求„还剩多少本‟只用一步计算能求出来吗?”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初次阅读,已掌握了一些信息,知道一步计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需要两步计算。我又问:“那你打算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呢?”学生又一次仔细地阅读起题目来,通过再次阅读,边读边思考,进一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头脑中也形成了解题的策略。大家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有的说:“我先算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多少本,再算下午借出52本后还剩多少本?”有的说:“我先算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多少本,再算还剩多少本?”通过细致的阅读,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自主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三、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实践应用。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学的知识应及时巩固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教授完新课,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对所学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进行加工、归纳整理,从而加深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延伸,实践应用,获得新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完“统计”(二年级下册)后,我组织学生对制作的两张统计表进行再次阅读和观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口、眼、脑的协调参与,发现两次统计的内容虽是同一件事物,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统计的结果具有了多样性。教师再进行归纳整理和强调,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接下来针对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实践统计活动中,也较好地体现出了他们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用所学到的统计本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 篇2

一、让学生明确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 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 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 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 思维转换慢, 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表明, 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 理解问题时常产生困难和错误。因此, 重视数学阅读, 完善数学语言系统, 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首先,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所谓数学交流是指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狭义指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 数学交流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 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 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 学习书本上标准的数学语言, 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 提高数学语言水平, 从而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提高数学交流能力。其次, 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 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 目前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 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 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 进行练习, 之后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 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 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 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因此, 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 已成为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探究活动总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主动学习的体现。通过阅读,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 诱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唤起求知欲望, 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 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新知的活动中。为了使学生积极、有效地阅读, 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应创设一些新而有趣的问题情境, 或是富有探索意识的悬念等, 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提高了阅读教材的能力, 产生了阅读教材的兴趣, 唤起了求知欲望, 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 从而自主地投入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三、加强阅读指导, 掌握阅读技巧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现在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 即使阅读也只是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 读不出要点, 发现不了问题。此时, 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就很有必要。阅读前, 可以先出示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阅读概念时要抓住关键词, 弄清概念的含义;阅读定义、公式、图表时, 要知道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要边读边思考, 充分挖掘课本阐述的思想方法;阅读时要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让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 边阅读边实践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进而产生阅读的需求, 学会从教材中学习新知, 从而使学生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 解决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从而学到有用的数学。

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数学阅读习惯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阅读 小学数学 作用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显得较为被动,对数学阅读普遍缺乏兴趣。新课标也提出: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切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数学阅读的概念

从宏观的角度看,数学阅读不只是从先人留下的数学文本中解析出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抽象一种可以产生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社会形态的数学文化图式或数学文化创造规律。从微观的角度看, 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 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

2、数学阅读的作用

有效的数学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 从而成为数学学习新的生长点.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1 通过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意识

在数学阅读中,学生必须认真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而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意识,并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对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通过思考,把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引向深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2.2通过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操作意识

数学阅读课堂教学最好是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边读边画,倡导学生读做结合。针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同学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是数字;而针对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则可以让学生边审阅题目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是简单的列出相关条件和问题。经过长期的习惯形成,在数学阅读中,学生会有意识的将阅读与动手操作联系起来。

2.3通过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时地遇到问题,也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对题目进行充分的分析,再通过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理解,然后建立起相应的数学逻辑关系。

2.4通过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阅读材料,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这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试题: “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学生在阅读题目后,往往想当然的就加以作答,通常只考虑到单方面。其实,学生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因此正确的答案有两种结果。可以将上述文字转换成线段图,这样就显得十分直观,也较易理解。这也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每一个关键字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后作答。

在数学阅读中,每个数学概念或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产生歧义的词汇,它有一定的逻辑严谨性,当学生试图阅读、理解时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或符号的精确含义,对其进行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尤其是关键字词不容忽略。

2.5通过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是自学的核心,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才,自学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它可以锻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而在现实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在自学时往往只是随便翻翻书就觉得完成任务了,从不认真阅读材料,更不用说思考了。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设定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在阅读中寻找需要的答案。对于不懂的或者是不太理解的部分,可以由教师在总结中细致的讲解。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习惯性的建立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基础之上。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了自学方法,这时就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自学了。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自学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而这种能力在中学后会更加的凸显。

2.6 通过数学阅读,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新课标中提出了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而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形式。通过数学阅读,学生可以学习课本上的标准语言,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口头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其思想和观点,也可以通过画图等进行书面陈述,这样可以将文字、图形、符号等进行不同的形式的转换。在此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兴趣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3、总结

通过研究发现,数学阅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从小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尽可能的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使他们在数学阅读学习中能够主动感悟、成长,这样才能促进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关兴.阅读求知发展 ——小学生发展性阅读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 篇4

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中图表、文字类的情境式的应用题的比例较以往有所上升,而单纯的计算题减少了。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来说,2个例题和2个“试一试”是看图应用题,“想想做做”的3个题目,也为看图应用题。教师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就要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强,解决简单的问题也能够做得很好。但是,稍微拐点弯或是文字多一点的题目就会感到吃力。这恰恰说明孩子并非学习不好,不认真学只是对专业的数学关系式和文字的理解能力不足。关于买票需要付多少元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解决。例如:售票处贴着成人票8元/人,儿童票5元/人,小明和爸爸、妈妈一同去动物园,用20元钱买票够吗?解题的思路应是: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就要用2×8+5=21元,21元>20元,用20元钱买票不够;但出错的学生有的写成5×3=15元,也有的写成8+5=13元的。学生在计算时没有仔细思考这3人到底是成人还是儿童,也就不会想到2×8+5=21元;还有的没弄清是几个人的问题。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理解题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储备识字量和数学知识水平,有读题的能力。但是小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或家长的帮助读题作业,没有养成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还有的学生是不认真读题。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发现,不读题就做题或者只读一半题的学生也不少。教师让学生做试卷的最后一题时,常常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有时会说用减法解决的问题,有些学生就是提出除法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加法解决的问题,而并没有看清题目中要求是写出减法算式。教师在练习作业中发现,学生审题不仔细,题中表明让学生数出图形中各有几个角,有少数学生却以为是填有几个直角。

二、提高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学生自己读题

教师在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读题、独立理解题意。解析数学题时,教师都是让解题容易犯错的学生来读题,再全班齐读,这样把书面文字换化成有声语言,让学生的眼、耳、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强调的是,在读题时必须让学生重读关键词,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二)抓关键字句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仍然处在表象上,对于关键词的把握不能做到精确,也就造成了文字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导致做题出错。例如:画图题中第一行画2个☆,第二行△的个数是☆的5倍,第二行画几个△?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有好几个学生在第二行还是画☆,并没有按题目要求画△。教师在讲解时,先请学生边读题边把关键词圈出来,这样一来,画错的学生立刻就发现问题所在,并且能够改正过来。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读题读两遍,边读边找关键词之后再完成题目,这个方法减少了由读题所带来的问题。

(三)学会转化与替代

解决数学问题并不难,它的最终答题形式就是算式。例如:求3的6倍数,学生都知道。但换成小红得了3颗星星,小光得的星星是小红的6倍,小光得了多少颗星星?部分学生就会出错。因为他们对小光是小红的6倍感到不理解。而转化成数字,小红就是3,小光是3的6倍。多做几次同样的题目之后,学生自己也能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模型。这样一来,题目难度就降低了很多,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四)借助活动理解题意

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组成部分,抽象思维还不完全具备,在解决问题时,遇到拐弯抹角的题目,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例如:数学同步练习中的题目,一个正方形有4个角,剪去1个,还有几个角?如果学生在纸上用画图的策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答案就显而易见。画图的策略能够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做到了手脑并用,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分步做题

教师将前面四种途径糅合在一起进行分步做题,也就是“重音指读”训练。

1.指名读

教师指着白板上的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字词。教师要求学生正确读出题目中出现的字词,最好能够找到关键字,找不到也可以让学生们熟悉题目的大概意思,以便于第二遍时快速找到关键字。

2.自己读

学生拿笔指着书上的字自行诵读。在第二遍读题时,要求学生拿笔指着读题,在遇到关键字时画出自己的标记符号。学生在诵读时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3.全班读

第三遍读题时,要求学生把刚刚读题时找到的关键词重重地大声读出来,这里就是“重音指读”最关键的步骤。此时会有三种情况发生:一是关键词一样,属于简单题,解决起来也会比较容易。二是关键词不一样,但只是少数几个人不一样,这种情况就会让孩子们在没有任何人的批评与否定性语言出现的情况下,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三是会出现几个不同的关键词强调声音,这时,教师会让大家想一想自己圈的对不对,再来进行解释,可能大家都是对的,因为关键词不止一个。这种做法也是在帮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不用任何的否定性语言对他们做出评价,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地共同完成一个题目,做到互补。

4.全班独立完成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篇5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陈芳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重视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主要理念。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下面浅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阅读指导

课前阅读是指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学习成功关键的一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前阅读指导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阅读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策略。例如:小学低段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老师可采取“演示性阅读”的方法,利用每节课前几分钟,通过提示与指导,带领学生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高段学生,教师可采用“独立性阅读”的方法,放宽阅读时间与空间,通过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有个性地独立阅读,达到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效果。

二、课中阅读指导

(1)读图指导

读主题图是一个观察与转化的过程,是学生将生动有趣的图画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是将零散的数学信息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顺序、有条理、有思想地读懂图意,阅读中不仅要读懂显示性文字,更难的是要通过认真观察主题图读懂隐性文字。(数学教学论文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7 练习中的第五题,情景图中显示性文字为:这里有9 张空桌,35 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另一个隐含的条件:“每张桌子坐4 只小动物”,则需要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仔细观察、深刻理解才能获得。

(2)读题指导

读题是一个理解与分析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题时,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写一写”等过程全面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使思维得到升华。例如:人教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P56 练习中的第二题:一根绳子长19米,剪8米做一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 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先引导学生读一读,理解题意后,反复推敲,深刻理解关键词句:“剩下的每2 米做一根短跳绳”,再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

最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桌交流达到迎刃而解的学习效果。

(3)读算式

读例题的解答算式是一个消化与感悟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例题算式,了解算式格式,感悟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4)读结语

读结语是一个归纳与提炼的过程。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结语,把分散的数学知识条理化、有序化、逻辑化、规律化、使学生能更精确、更深刻的记忆。

三、课后阅读指导

(1)读作业

读作业是一个反馈与反思的过程,是师生间“无声”的对话交流。但学生往往疏于看批改过的作业。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每次批改过的作业,发现问题并找出错误原因,对于不能找出错误原因的,应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这样,通过对作业的有效反思,才能达到巩固新知、强化记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有强烈的收获感。

(2)读课外书籍

读课外书籍是一个补充与扩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依赖教材是不够的。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有效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数学阅读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阅读: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字家的故事等有关数学书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开阔视野。

总之,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指导,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数学课内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学生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让阅读与数学教学快乐同行,与学生的学习快乐同行。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 篇6

小学语文,在语文前面加了个定语“小学”,显而易见他与“中学语文”“大学语文”都有着不同的概念,教法。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也经常在想着这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是怎么有效,高效?我该怎么做呢?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无数语文教师历经沧桑.殚精竭虑,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对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促进人们思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基层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也在自己的教学过程思考着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

一、“三少三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堂的显性特征。

好的语文课堂,必然是高效的,也必然是充满乐趣的。追求高效是我们所有语文课堂的追求目标。在一堂语文课上,有限的时间内所教学语文内容多少?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面以及最终学生学习的效果应该是综合起来考虑的,而不是单纯地将某一个内容拿出来突出。那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呢?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做到“三少”和“三多”。

(一)无效环节少,有效策略多。什么意思,课堂上一些可要可不要的环节,或者说跟语文教学根本摸不着边的环节就删除。如不必要的讨论、小组学习、拓展。如《一面五星红旗》,没有必要放出歌曲、播放幻灯、一起高歌、畅想未来,因为这不是音乐欣赏课。有效策略多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帮助解决的过程中提供的方法形式多样,新颖巧妙。如:一老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解释“脊梁”,走到回答问题学生面前,评价时说:“请你挺起你的脊梁。”顺势摸到他的脊梁,再大声对其他同学说,这就是挺直的脊梁,你们上课、做人都要挺直脊梁!我认为环节轻松,人文和工具融合在一起!

(二)无效问题少,有效训练多。很多时候,我们喜欢问:“明白了吧?”学生会齐刷刷地回答:“明白了。”等等无效的问题,记得贾志敏老师在给我指导《南极风光》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我难以忘怀:我最初设计从课题入手,先板书南极,你们知道南极在哪里嘛?想去看嘛?„„生肯定会回答:“想。”贾老师一句话就点破了我存在问题,你是在进行自然课教学嘛?他这样修改的:师板书“极”,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是什么意思嘛?”(最顶端),“那南极呢?”(地球的最南端)“那里有什么样的风光呢?”几个问题也是破题入文啊,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因为从开始就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语言文字训练到位了,文字背后的东西自然呈现出来。因此,课堂是高效的,这样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是精彩的。

(三)过度解读少,适当解读多。我们前段时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叫做“解读文本”,解读文本不是将文章的人文内涵人为地过分拔高,过度夸张,就拿有的作家自己都说:看了有的老师分析自己的课文,把自己都给弄糊涂了。什么原因呢?我想就是我们有的老师想体现课堂上的深度、广度,而真正的深度我认为不是我们老师挖掘的,而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而展开自己的思维,对待某些事物、道理思考地更加全面、深入、细致,表达地更加具体、细致而富有个性。比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给予树》这样的文章,道理很浅显也很直接,我们就不能在课堂上将分析道理作为重点了,解读文本要适度,分析人文要适当,教学语言要朴实。比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老师抓住两个“静静地”来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所蕴含的不同的含义,这是可以的。那么“静静地”怎么去处理呢?这就需要我们经过一番思考了。小钱静静地是在等待生的希望,台湾青年静静地是克服困难给予别人生的希望。小钱所处的环境是“美好”的,而台湾青年所面对的是地震的余震、家人的安慰、自己的痛苦以及生命的威胁。只有让学生明白这点,人文内涵自然显现,台湾青年的伟大自然跃然纸上。

二、“三进三有”,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是很有艺术性的,因为中国的汉语本身就是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作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进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宰者”---语文老师怎么去对待呢?

(一)要走进教材,走进文章、走进作者。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自己的体系,有自己的规律,作为使用教材的老师,必须走进教材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驾轻就熟。也只有了解的作者写一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才有可能了解文章真正的人文内涵。就拿杜甫来说,他的诗歌风格多变,不同时期写出的诗歌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国破山河在”和“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那么作为老师就有必要做一些讲解。说这么多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的教学,我们都应该有一根线在贯穿,那就是真正让学生得到发展。发展的定义范围很广,但在课堂上最通俗的说法就是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懂得了一个新的方式,跟以前相比有所进步,那就是发展。一位老师执教《珍珠鸟》一课,上课开始老师没有急着上课,而是带着学生了解了作者冯骥才的背景资料和写作的特色。那么这个环节对于一堂公开课来说看上去是无关紧要的,也有老师可能会说这是没有必要。但我感觉,学习一篇文章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去“走近作者”,学完课文再“走进作者”。这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自己。?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这个例子如何去处理好呢?记得上次在上海学习时,听贾志敏老师说他指导青年教师上课先要老师背下课文,把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因为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要教学的文章熟知在胸,才能在课堂上驾驭的轻松自如,我觉得很有道理。从我自身教学的经历来看,一般我们如果是要上一节课,特别是公开课首先记得不是文章,而是教案,有的老师甚至把自己的每一句话都熟记在心。这也所谓真正的“背教案”。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因为至少在课堂上不会出现很大的差池,老师的环节很清楚,评课的老师也会说:教学环节清楚,设计简洁等等。但是老师对于文章内容自己恐怕是浮光掠影,如果课后问老师课文的内容估计也是大概、差不多,因为我们没有把握文章的脉搏。说到这里,我就要谈谈第二个问题:心中有学生。因为老师心中有教案,可能心里的空间就少了,学生很大就装不下了。这个问题是我们很多课堂上存在的,老师忙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顺利地上完,那就是“三招打完,收工”。孰不知学生正在云里雾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呢。“心中没有学生的可以分为几类”一是旁若无人型。听了一节《慈母情深》,课中老师在深情的朗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几近声泪俱下了,而底下的学生在呵呵地笑。老师请同学说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瞒天过海地说“我很感动、母亲很辛苦、妈妈很劳累„„”,我不禁在想学生可真聪明啊!会配合老师说,知道老师要他们回答什么。而老师呢正在幸福的甜蜜中回味自己的高明朗诵。二是任其发展型。再有,《掌声》一课中,老师问:“英子走上讲台的姿势是怎养的?学生答:“丑陋的。”“对啊,是很丑,我们走路的姿势多好看啊。”我不仅愕然,丑陋一词能用在这里吗?第三种就是自娱自乐型。自己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并不做任何的思考,并且有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强压给学生,说到某处自己还会会心一笑。由此我要讲到心中有自己了,心中有自己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超强的态势,以自己为主导地位。而是时刻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是一名教师,你的一言一行要作为学生的垂范。很多时候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黑板上写错了个字就用手一涂,便草草了事了。

三、做到“四要”,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基本策略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涉及人数最多,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我们母语汉语的发展与延续。这个话恐怕不是危言耸听。

(一)要理清课堂任务,明确学科性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就是要学会生学会说话,学会写作,就是学会表达。在课堂上教会了学生这些,我想就行了,六年下来任务完成好,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训练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了,就可以了。无论是什么课,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自己的事,得自己的豆。表演也好、多媒体也好、配乐也好„„这些都是课堂的辅助教学手段,什么时候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都是有讲究的。用得不好,就会画蛇添足,自找烦恼。有优美的文字,何须老师跑前跑后地点击屏幕?有简单的文字,何须屏幕上出现相同的痕迹?有洁白的粉笔,何须剪剪贴贴,电脑书写?特别是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浅显易懂,学会读几遍基本上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人文情怀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再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语言的美和表达的美。

(二)要定准教学目标,定好教学重难点。目标高了,低了都不行。高了,学生吃力,很难以完成;低了,学生轻松,学生无趣。只有制定了合适的目标,课堂才会环环相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如三年级的课堂上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而六年级老师则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字之差,层次不同。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年龄的特点。再如,一年级小朋友让他们学着课文进行仿写,这个可以吗?看上去可以,但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都没有达到,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储备都没有达到,怎么能完成呢?即使个别优秀的学生完成了,这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我们的课堂是要面向全体的。

(三)要充分预设课堂,处理生成亮点。古语说:凡事预则立。课堂上会出现什么状况?学生可能会提什么问题?虽然我们无法全部猜出,但是我们可以提前谋划。只有考虑充分了,才能在出现问题时冷静应对。往往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知识性错误,就是在课前没有预设好,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比如:老师在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时,当学生讲到发现了电灯这样的错误时,都没有发现到,那岂不是老师的没有充分预设,准备好?再由,我一次听到《掌声》一节课上老师板书的时候写错了一个笔画,马上自嘲地说:“哎呀,老师的这个掌啊,‘手’没有摆好,估计同学们掌声不是很响哦。”马上底下的学生给予老师的是热烈的掌声。这个掌声不仅是给老师,更给了听课的学生。精彩自然呈现,一切水到渠成。

(四)要学会倾听说话,善于鼓励评价。课堂上,学生额每一个发言,每一次朗读,每一次活动都饱含着他的勇气和思考,老师认真听了,才能从中找到精华,找到亮点。也只有听了,才能发现问题,发现不足,才能及时指导,及时纠正,明辨是非,解疑释惑。听了之后,对与错老师心中清晰明了,那就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准确给予评价,鼓励也罢,纠正也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我们又何不潇洒大方地给学生几顶合适的“高帽子”呢!总而言之,鼓励性评价也好,过程性评价也好,一定是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思考基础上的二次思维,二次进步才是最好的。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 篇7

新课改的实施, 让广大教师投身课堂研究, 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迸发。各种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新颖的教学互动, 还有那漂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但很多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不知道如何处理数学书。当一气呵成的多媒体情境把整堂课贯穿下来之后, 数学书就成了课堂中的“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在不知不觉中, 师生对数学书的阅读或蜻蜓点水, 或成了练习本, 或干脆弃之。

数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语言。以前, 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 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 数学教学也必须重视数学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阅读的同时, 数学新课程改革也越来越重视孩子对数学文本的阅读, 认为数感的培养, 数学自学能力的积累都离不开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以及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写道:“数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事实表明, 很多学生有较强的语言文字阅读领悟能力, 但在数学学习理解上却有一定的困难。可见数学阅读离不开语文阅读, 但又有它相对独立的特点和方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打破“讲练”单一的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读讲练”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 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它重要的作用。

一、带领学生走进阅读

孩子上学之后, 语文阅读占了他们大部分阅读空间, 数学阅读在一些孩子的学习生活中, 几乎接近“0”。究其因, 语文阅读情感性强, 能引起学生读的兴趣,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数学教师对数学教材阅读的淡化, 使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遗忘了数学阅读。因此, 要把孩子引入数学阅读的殿堂, 首先教师要重视阅读教材, 培养孩子数学阅读的兴趣。

1. 读教材主题图, 为数学阅读抛砖引玉

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具有形象直观、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的特点,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文字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主题图, 领会图意。把主题图与文字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补充、矫正, 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 可先让学生自由看主题图, 充分感受体育馆召开运动会的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培养数感。然后, 让学生估一估大概有多少人, 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估。通过对主题图的一系列阅读、讨论, 让学生揣摩到蕴藏在图画后面的数学涵义, 体会到数学书中的插图不是无谓的装饰品, 而是需要去认真阅读, 发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为引出万以内的数做了准备。

2. 读教材例题, 为数学阅读搭建平台

阅读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 规范学生的书写和解题格式等都有益处。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中高段学生来说, 阅读例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当然, 读例题不能只让学生读读、看看、念念, 教师更要注重加以点拨和指导,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如四年级《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的例题在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中已有一定的呈现, 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中的例题并不是三年级例题的简单复制, 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例题的基础上,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例题:小数0.1是怎样产生的?一位小数和分数有怎样的联系?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到其他的一位小数吗?在问题的启发引领下, 学生逐渐把例题中数学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生活的语言。这样通过课堂交流, 学生以复述的形式反馈对小数产生及意义的认识, 在数学阅读中, 优化了数学学习方式, 让思维和语言安静地交融着。

3. 读教材结语, 让数学阅读理性化

数学教材中的结语是经过归纳而得出的精练、准确的表述性语言, 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当教师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借助客观形象的事物演示之后, 要回过头来好好把书本中的结语来读一读, 想一想, 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涵义、方法、算理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更到位。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 在多媒体演示、自主触摸、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面积之后, 就该让学生来读读书上对“面积”下的定义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读了之后, 让他们相互问问为什么, 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对“物体表面”“封闭图形”等词语要多推敲推敲,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两个词组的表象, 这样, 对概念的理解才能算是水到渠成了。

4. 读教材“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 让数学阅读向课外延伸, 向纵深拓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 了解一些数学术语的由来、一些数学上的伟大发明发现等, 教材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这类板块, 作为启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生长点”。如在教学了“年、月、日”之后, 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一个疑问, 为什么要分平年和闰年。教学中, 采用“数学小广播”的形式, 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公转等知识及相关内容,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增长了学生的数学知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行课外数学阅读的兴趣。

二、不断激励深层阅读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 知识面的不断拓展, 数学书的阅读、数学小故事的阅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数学阅读需求了。这时, 教师就应因势利导, 开拓更大的空间, 开发更多的阅读资源, 尽量满足学生的数学阅读需求。

1. 数学日记的撰写

数学日记不必像语文日记那样严谨, 格式鲜明, 每日一记。教师可灵活机动, 把记日记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开始, 让学生想记什么就记什么, 甚至可以对老师提提意见, 说说心里话什么的。慢慢地, 发挥数学日记数学的特点, 可以记记在课堂中学到了些什么, 有什么收获,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对课堂或作业中的练习有什么要讨论的地方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小问题、小思考、小观察都可以记, 让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看世界, 用数学的脑袋去思考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

2. 让中国经典的数学文化得以延续

对中高段学生, 教师可以试着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历史, 古代数学的经典算书和经典题型。如《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大衍求一术”思想, 《张邱建算经》中的不定方程问题, 《九章算术》中的盈不足问题等, 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阅读, 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史, 激发他们学好数学、读好数学的热情。

3. 与孩子共读数学好书

要不断激励孩子进行数学深层阅读, 教师必要身先士卒, 躬行实践, 阅读大量有关数学方面的信息, 同时向学生推荐数学阅读方面的好杂志、好报纸、好书籍, 如《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小灵通》《可怕的科学之经典数学》《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等等, 丰富学生的数学阅读世界, 激发他们数学阅读的热情, 以阅读来促进思维, 形成方法, 掌握技巧, 以至运用数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课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81-01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新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目前,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现代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提高认识,正确引导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未来的文盲指的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会学习的前提就是会阅读。现代社会也要求人们具有包括语文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随着数学知识问题化、生活化、社会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例如:某些产品的使用书、某股市走势图、某产业结构图等,都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因此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数学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二、课前精心编拟自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课文让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境界,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1]。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这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编拟好提纲:1.观察P100例1的两个图形,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2.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3.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4.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什么异同?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一样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动手、动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

三、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巧妙设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对教师有一种依赖,特别是数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样就妨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对课文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又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地设疑,把难点分散,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揭示问题的本质,深化知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看书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怎样理解?“相同的倍数”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课文的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2]。

四、巩固认知,课后整理归纳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分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练习编排意图,紧密配合例题,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也可布置些课外阅读。如教学:“年、月、日”以后,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不仅可巩固已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不断攀登数学高峰的兴趣。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数学阅读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能解决几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传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陈登位.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J].新课程(教研),2011年04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 篇9

于 农

(南京晓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05本)

指导教师:钟名诚

[摘要]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笔者从认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意义;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如何有效的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让有效对话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阅读教学;有效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批判;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三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和欣赏,是自我认识的不断提高,对自己的不断超越。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笔者觉得应该首先认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其次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意义,再次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如何有效的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四个方面,从而让有效对话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一)、理论研究:国外对“对话教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克林伯格,他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雅斯贝尔斯则称颂“对话是真理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前苏联的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在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他”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你”关系。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国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教学理论”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西南大学学报》2005年刊登的张增田、靳玉乐的《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03期刊登的陈雄飞的《对话教学:意义与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教育评论》在2003年登载的林佩燕的《对话教学•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理念》以及山西大学的刘庆昌老师的文章《对话教学初论》,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特性,具体内涵,以及对话教学的革命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是比较丰富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二)、实践研究: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中国语文教育网信息报道,2005年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动态聚焦在“创造性、自主性阅读教学研究”和“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上。“对话教学理论”在实践层面上也得到了初步的运用。一部分一线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论文。如《让对话生成课堂教学的精彩》《对话——课堂教学的导航灯》《对话式问答行为的具体策略》《新课标下对话教学模式试探》《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建构的研究》等,阐释了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和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为进一步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存在的问题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问题由教师预设,内容由教师掌握,结果由教师控制,对话的方式也大多采用我问你答,师与生之间一一对应的单向交流,没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成为了对话的核心人物,充当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的语言就是真理,学生说什么、怎么说都受到教师的控制。这种对话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代言人。所以课堂上教师把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一一甩出来让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出来了,认为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的课堂听起来很热闹,师生对话频率很高,但这样学生疲惫地跟着老师跑,跟着问题转,哪有时间自己去阅读、理解、感悟?

二是以少数学生为中心,多数学生当听众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充当对话主角的是少数善于思考、能言善变的学生,多数学生是听众,特别是那些基础不好、思考速度缓慢、不善言谈、缺少自信的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

三是没有中心,没有主题的对话。在课堂里常常听到老师这样一句话: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复述一遍,不作任何评价,或一个劲地说“好、好„„”剖析这一现象,教师能遵从新理念,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去阅读,去理解感悟,并给学生充分“说话”的机会,但由于教师备课不到位,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不积极、正确、智慧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就会出现理解浮于文章表面的,甚至游离文本的现象。这种对话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但却极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领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有效对话的意义

(一)、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的需要。

21世纪是对话精神的时代。对话哲学的蓬勃发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从“传递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学”的转换。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便是对话教学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样,“对话式阅读教学”便成为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实践研究的重头戏,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对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意义重大。

(二)、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递式学习,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需要。

“对话教学”的理念是先进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对话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想追求,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法的束缚,在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主体与文本的对话”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常被喋喋不休的教师讲解,被反反复复的师生问答,被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所阻隔;有的课堂,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不敢讲授,少有分析,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课堂教学效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强对教育教学的过程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研究对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意义重大。

(三)、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基本模式和各种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的需要。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目前还处在理论探究和模式研创阶段,对话教学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一方面,教育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在吸纳各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得到了不断的修订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实践的研究却显得成效不足,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从教师研究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堂,以教学的实践、观摩和评论为主要手段,开展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将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各种有效策略,为教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有效对话的途径

(一)、师本对话

所谓的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探询“作者的笔法特点、写作思路及表达的情怀”。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虽然语文教师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已有相当的认识,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内容。但尽管是这样,也没有哪位老师说可以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力来搞清楚文章的所有细节。教师依然需要教参的辅助,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参里除了有文章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讲解外,还直接地点出了课文中起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并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了分析,说明其在课文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参也指出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基础。

(二)、生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学生单凭自身的理解能力难以完成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这就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主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

既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极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朗读是一个最好的教学手段。首先,作为教师,必须翻来覆去地读,先学生之前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其次,作为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就应先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情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才能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同时,朗读对语言的积累也为长效对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第一次抱母亲》第三部分四、五两个自然段,这部分写了“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这部分蕴含着浓浓的母子亲情,如果仅靠教师的说教,传话,告诉他们“我”是多么多么地爱自己的母亲,回想起以前母亲为我们付出的辛劳,“我”是多么多么地感动,那是远远不够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地轻声地把课文朗读一两遍,想一想,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2、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么读?读给大家欣赏。

3、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呀?(欣慰、激动、快乐、满足、幸福„„)老师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

4、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配上音乐)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咀嚼语言文字,一遍一遍地与文本对话,不仅得“意”,而且得“文”。要“意”“文”兼得,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了。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能让人感受,朗读也富于了作品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内化语言文字,消化、吸收最后可以增加到自己的阅读储备中去。写作的时候,想用某些词语、方法、句式也会左右逢源了。

(三)、师生对话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都是建立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上,教师是权威者,学生是服从者,师生间的对话存在着明显的主从关系。但是,真正的师生对话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且真正的师生对话不但有传统的问答形式,也有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的环节。

在有效的阅读对话中,教材是凭借,是对话的资源,学生才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中心。因此,为了刻意突出“人文性”,刻意突出“主体性”,刻意突出课改的精神,教师该问的不问,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不引导,片面地理解了对话的实质。让我们回顾一下现时的阅读教学,对话可谓轰轰烈烈,课堂上讨论、争论、辩论不绝于耳,课堂热闹非凡,可是有意义、有价值、能启迪智慧的对话却捉襟见肘、少的可怜,这种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它是肤浅的、缺少感悟的、轻率的、甚至是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它不是有效的对话。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对话与引导的关系。在对话中,教师依然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意味着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对话,才能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文中精彩句段,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对于学生不理解之处,教师应引导、点拨,使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有精彩的发言、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应作精辟的点评,使学生的认识向远处延伸。如《天鹅的故事》一文的学习中,抓住文中描写老天鹅动作的比喻句来展开对课文的感悟。对“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个比喻句的理解设为一个对话场景。师:读好这段中的长句子(第五自然段),师范读。

有个打比方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很快找到了。师:把什么说成了什么? 生:把老天鹅说成了石头。师:为什么说像石头?

生:因为老天鹅下落的速度快。生:因为老天鹅个儿特别大。生:因为老天鹅重重的。师:速度快,为什么不用箭?你也很重,为什么不说是石头呢? 生:因为老天鹅拼命地连命也不要,很“硬”。

生:因为老天鹅有决心,所以课文中说老天鹅是“破冰勇士”。生:因为老天鹅用力之重,简直是奋不顾身。生:因为老天鹅不怕疼痛,不怕牺牲,很顽强。

这番围绕文本的对话,通过对老天鹅破冰的描绘,让学生体验了老天鹅用力之重,简直是奋不顾身,老天鹅不怕疼痛,不怕牺牲,顽强地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连续不断地扑打冰面,是一位“破冰勇士”。由此感悟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的力量。这一片段中,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引领,使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学生的认识有了升华。

(四)、生生对话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且往往为了说服同伴,还伴随着想要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方法和策略的欲望”,虽然合作交流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学生会在这种说服说明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热闹的课堂不一定会有有效的对话,但有效的对话却往往驻足于热闹的课堂。让我们处理好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有效对话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孙春成.《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2).第1版

[2] 李争平丁志鹏.《小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9).第1版

浅谈新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 篇10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学期,有幸聆听了朱主任的几节语文阅读教学的讲座,领略了这位名师的风采,教学中所坚持的‚以读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以读代析

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很明确,多读,巧读,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从读题到朗读课文,到精读、品读,由读正确到读出感情,读出内涵,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凭借的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很多精彩的东西(用词的精彩,内容的丰韵,结构的独特),需要我们去理解,而‚读‛恰好又是完成理解的必由之路。

1、题目——让学生读懂

很多老师在接触课题以后,不是急于释题就是马上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我觉得应该在课题的‚读‛上做文章。题目就是课文的‚眼‛,如果把题目读好,读懂了,必然为学习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问学生这个题目应该怎样读?学生说:‚应该在‘飞夺’这个词上读好。‛那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纷纷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我说:‚请大家根据各自对课题的理解再读一次课题,要读出它的意思和内涵。学生通过读很快知道是讲红军怎样跟敌人抢时间攻夺泸定桥的。

2、课文——让学生读活

阅读教学往往纠缠于内容的课堂分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我觉得可抓住重点词句、语段美读。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迫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帮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含义。如教《‚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自然段,‚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请同学们迅速地读一读,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场灾难的可怕?学生很快找到‚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弦撞过来。只听到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有的说:‚顷刻间,所有人都跑到了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涌入船舱。‛我适时地问:‚海水猛烈涌入船舱。为什么不说‚流‛呢?学生纷纷说:‚因为水流很大,用‘流’字不能突出水流很急。用‘涌’字就说明水一下子就全部涌入了船舱里面,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诺曼底‛号遇到可怕灾难,进一步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人格和超凡智慧。

重视默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我不失时机地问:‚这时,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看看发生了什么?(学生默读后交流)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理解到:船上的人群很乱,乱得不可开交,简直像疯了似的险些把小船弄翻来了。这时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这场可怕的灾难。

二、以读带说

众所周知,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在阅读时,很多学生会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再创造。在教学一些叙述顺序比较清晰的课文时,可采用朗读和复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田忌赛马》一课,老师用引读法介绍了田忌第一次赛马失败的原因,从对话中可以知道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的原因。然后分组学习,师生共同总结出第二次赛马的结果,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使学生清楚知道同样都是这些马,只是调换了出场顺序,比赛的结果就不一样。

课文《丰碑》描写细致,情节感人。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的描写,烘托出军需处长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德,场面感人。而且语言文字的表达也很精彩,在朗读时我要求把人物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感受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最后凭借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文本对话,这时候你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话呢?这样以读带说,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头脑就会清晰地再现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

三、以读悟情 读书不能死读,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以读促情,声情并茂,学生的感悟才更加深刻,课堂才更充满活力和生机。

1﹑读中悟情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的一段对话,船长问:‘炉子怎么了?‛‚被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够了。‛通过这段对话,了解到炉子被海水淹了,火灭了,机器已经停了,船头就要沉没了,轮船最多能坚持二十分钟。我说:‚坚持二十分钟确实很重要,因为哈尔威船长说20分钟——‘够了’。把‘够了’再读两次,要读出这20分钟给人们——希望、生机、自信。‛我引导学生再读,读得更自信些。当灾难突然降临而使船上的人处于惊恐慌乱之中时,控制局面、组织救援无疑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时从威严的船长口中说出20分钟‚够了‛,能让几乎绝望的人们看到生存的希望。‚够了‛这极其简短的一句话,体现了船长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智慧。

教材中不少文章,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如《毛主席在花山》一课,课文通过描写毛主席在花山与人民群众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几件往事,突出表现了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感情的基调,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有感情地加以朗读,以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学生的体会和感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悟毛主席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2﹑读中明理

众所周知,朗读是表情达意得一种手段。要感悟,必须充分地读,熟读且精思才能真正地感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教学中,我创设一定的情景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那个时代并不了解,他们提出了许多五花八门的问题。我在进行归纳总结后,列出了和课文中心有直接关系的几个问题:﹙1﹚﹑小女孩为什么在圣诞夜出去卖火柴?﹙2﹚﹑她擦亮了几次火柴,每次幻想到什么?﹙3﹚﹑小女孩最后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真的幸福吗?‛我让学生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最后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充分地说,气氛相当热烈,有的同学认为,小女孩是幸福的,因为她曾经看到过许多美丽的东西。有的说,小女孩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奶奶在一起,她最终实现了愿望,是非常幸福的。也有的说,她不幸福,因为是幻想,是假的,不存在。就在学生讨论得难分难解之时,我播放了一段准备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节选动画。动画中那段哀惋的音乐再次响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这样,我引导孩子们读中知内容,读中见问题,读中勤思考。帮助他们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

四、以读导写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 会有良好的悟性。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是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积累丰富的材料,对于学生的写作至关重要。

1﹑读中学写

如第十册第一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写《春天的发现》,要写出春天景物的特点。由于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春天的景物,用的词句非常优美,很有春天的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在写作时可运用这些词句。学生的作文都用上了许多如‚嫩绿的柳丝,光彩夺目的春天,蒙蒙的细雨……‛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具体,写出了春天景物的特点。

2﹑读写结合

上一篇:买卖安置房合同下一篇:工程项目经理的基本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