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现代诗歌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现代诗歌(通用12篇)

中国古现代诗歌 篇1

有语言伴奏,你可听得清

每一个新的文字

只是把叹息,拨弄成空白的忆

我说,我只是一身羽翼从你文中经过

似忽闪的风

遗落了一纸的轻

用波光跳舞,你可看得清

阖目瞬间的莹

只是云中幽幽欲睡的雨

我看,我长袖弄不翻思海那一叶孤舟

如顺势而来的迷

潸然成那,那一地的曦

用诗歌牵引,你可读得清

满目星光抖落的黑

汇成了两片天宇里,

渐行渐远的影

多涂一点都是多余

少抹一点不过花絮

还是掩卷

摇轻

......

现代古诗歌推荐:今晚不再远航

庭院上空泊着神秘霞彩

那片游云也听懂我内心的挽留

今晚不再远航

诗歌的码头卸下我的梦

紧锁暮色和墨香整理人生妄语

子夜霜冷淡褪了千里巅簸的疲惫

与辛酸灵魂交换低低的鞠躬

一些眷念如碎雪撒落高高翘起房檐

中国古现代诗歌 篇2

一、让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诵读这一古老而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现代高考的冲击之下几乎在高中课堂中消失殆尽,问之于学生,则曰幼稚,问之老师,则曰时间可贵,殊不知真正的诗歌就是来源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吟咏诵读,田间地头,井水饮处,其创作经历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推敲和升华,在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传承后,现在我们竟不肯再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去读读,可想我们的脑筋会僵化到什么的程度,换言之,没有吟咏的古诗歌教学是假的诗歌教学,甚至在我们讲解古诗歌鉴赏题时也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诵读空间,更何况诗歌是凝练的音乐,本身也很长不了,套用一下“三思而后行”,现在古诗歌阅读应该“三读而后行”才可以。诵读过后要探究式追问。抓住学生诵读处理上的特色,说说安排的目的;诵读安排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内容;还可对不尽如人意处进行修改建议。通过诵读最终达到诗歌的内部核心,这样古诗歌就自然不难理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歌常读常新,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背诵很多的诗歌比如李白《静夜思》孟郊《游子吟》,那时可能我们不一定知道其真正含义,但现在的我们再读,可能能读出更多的东西,可见诵读是一个不断提升和不断体悟的过程,不可小视它的作用。

二、音乐交接古今,融贯历史

古诗歌教学一定要利用所有音乐包括现代流行音乐进行教学,这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比较古诗歌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异同,注意古今文化的传承和差异。这也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语言创作中,克服时代历史的差异,我曾经将台湾歌手吴奇隆的流行歌曲《一路顺风》的歌词与古诗词《雨霖铃》结合起来讲过一堂课。开始教学时,请学生直接播放MTV《一路顺风》,然后对《一路顺风》的歌词内容的理解以及喜欢的原因,并且找出最喜欢的歌词,说出原因。同时,还让他们找出不能理解的。并且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带领着他们一起进行《一路顺风》歌词的鉴赏。对于“当午夜的钟声敲痛离别的心门,却打不开我深深的沈默”“当你背上行囊卸下那份荣耀,我只能让眼泪留在心底,面带着微笑用力的挥挥手,祝你一路顺风”等经典的句子,从语文的角度引导他们欣赏。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离别感受和经历,去写分别场景,这个时候再顺便将语文教学带入《雨霖铃》中,用音乐的节奏来朗读,学生朗读的效果会比你在那里说几百遍朗读的重要性要来得好;他们对于古诗歌的兴趣也会比你在那里强调古文化的如何博大高深要浓得多。

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古诗歌教学要善于比较,诗歌教学贵在一个悟字,很多技巧思想可以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理解。

就拿评项羽的诗歌,可以有项羽的《垓下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朱淑真《咏史十首—项羽》: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曾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 ,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 肯为君王卷土来 !

这些诗歌放到一块后,所谓的技巧方法思想情感,可能起的作用要相当的明显。再就是学习贵在学以致用,像在《滕王阁序》中学到“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其中的“宣室”可以在补充教学李商隐的“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比较其中“宣室”典故的运用异同,这样比较运用自然让学生的语文诗歌素养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也可避免语文学习的急功近利,保护学生对古诗歌学习的热情。

四、情感教学

古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克服时代历史的界限,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就拿送别诗歌为例,现在的交通发达,离家可能不再是很牵肠挂肚的事,以前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未晚先投宿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未亮先出发,恐怕很难让学生理解,而每次的离家远行更是很难确定归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更是离现在学生的心灵如此的遥远,如果仅仅靠讲述或者所谓的“鉴赏技巧”,很难挖掘出古诗词中的深层内涵来,所以情感是联系古今的纽带,让更多的情感调动带到诗歌教学中,远比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要强得多。还拿送别为例,情景场合的历史变迁,古代诗歌中的“长亭”可以联系今天的月台,书信凭寄不也挺像现在的电话诉衷肠吗?

对古诗教学,希望有更多同仁共同探讨,不要让古诗歌成为云烟,让古诗词穿越历史迷雾带给今人一些回忆和启迪。

摘要:古代诗歌教学不应急功近利,要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加强诗歌教学的探索,主要是加强诗歌文本的诵读,利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借助比较学习方法去感悟诗歌的艺术内容和技巧,注重诗歌情感消除古今的差异。

古诗歌阅读训练 篇3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王昌龄是唐代_____诗人,擅长七绝,被称为“____”。(2分)

(2)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3)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1)词有_____与婉约两大派,前者的代表词人是北宋____,南宋为辛弃疾。但这首词读来全无辛词的一贯风格,给人的感觉似乎颇有_____(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3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衷情;哀景,乐情”之说,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你认为它的景与词的感情色彩一致吗?请从这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要求不少于60字。(5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地名,在江西泰和县。黄庭坚时任知县。②朱弦,《吕氏春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青眼,《世说新语》载阮籍能为青白眼,青眼指眼珠在中间,对人表示好感,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1)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3分)

(2)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3分)

[参考答案]

1.(1)边塞;七绝圣手

(2)交代了环境:孤舟、微月、枫林;为全诗定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每点1分)

(3)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答对3点给4分)

2.(1)豪放(1分)苏轼(1分)闲意态(1分)

(2)不一致(1分),作者描绘了一幅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农村生活图景:荠菜花开了,土地耕好了,春雨后,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牛栏边的空地种有桑麻,村民悠闲自在。“闲”、“细”、“趁”写出了农村的闲适与古朴。作者对此是喜爱和欣赏的,但伤感和失意之情仍通过“白发”、“无奈”流露出来,联系作者生平际遇,我们可以体会词中的“苦闷”,也能体会闲适之景对这种苦闷的衬托。(4分)

3.(1)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任写3点记满分)

歌颂老师的古诗歌 篇4

老师您像一只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让我们在无际的知识海洋里遨游着;以下是“歌颂老师的古诗歌”,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酬问师》

唐.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4、《天净沙六首.王本成》

未知作者

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

5、《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6、《寻雍尊师隐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7、《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8、《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板书有感》

未知作者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10、《七绝.师恩难忘》

未知作者

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11、《冰心》

未知作者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

12、《师蚕》

佚名

教子教女,辛勤半辈。

满头白发,甘乳一生。

13、《一似梦瑶台》

未知作者

一似梦瑶台,心知玉女来。

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笑我闲三径,思君赋七哀。

流觞与红叶,诗酒不胜杯。

14、《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浅谈中国古牌坊 篇5

关键词:古牌坊建筑,发展演变,传统思想

一、引言

牌坊作为古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其历史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外观造型以及强大的艺术魅力, 备受国内外喜爱和推崇。当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古牌坊自身发轫出了许多的价值, 通过研究古代牌坊的历史和在原来优秀的基础上革故鼎新, 才能更好的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传统建筑中的伦理思想对现代建筑的启示来加强对现代牌坊工艺的设计。

二、古牌坊的起源与演变

(一) 牌坊的起源

关于牌坊的起源, 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史书所述, 牌坊最早的表现形式是衡门, 在周朝牌坊就已经包含了一些基本的功能和作用。牌坊, 协称牌楼, 其中, 牌坊是官方名称, 牌楼是民间名称, 发展到以后, 凡是有屋顶的建筑就被称为牌楼, 没有屋顶的就被称之为了牌坊。在古代牌坊又称掉楔, 亦作“掉楔”。据著名的《辞源》所述, “楔”, 即是门旁的木桩, 掉楔是古代一些达官贵人设立在大门两端的, 用来彰显孝德的一种木桩, 它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 被用来宣扬礼数、歌功颂德和祭祖等, 供后人瞻仰。因此, 牌坊具有一些非一般的社会政治地位。

(二) 牌坊形制的发展及其演变

在古代, 在设立牌坊的时候非常隆重和热闹, 来达成后人能够瞻仰的目的。牌坊从发展成型到形式多变、由成熟到繁盛期间经过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因为牌坊出自衡门, 那么通过对衡门发展的研究, 牌坊建筑的演变历程大体上就可以分成发展、成熟和鼎盛期。

在宋代之前, 牌坊建筑自己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建筑体系, 在春秋到宋代的历史时期, 牌坊建筑经历了从“衡门”到“坊门”, 再到“梗星门”“乌头门”的不断发展演变, 牌坊的许许多多的价值在不断的发展, 最终演变成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形制, 那么这一时期即是牌坊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的牌坊门不仅有治安防盗、管辖百姓之用, 也兼有表彰之用, 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如果有在道德伦理、德孝或者中举之人, 当地官府便张贴在坊门上方或是悬挂在门柱上宣扬歌颂。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积极的商业活动逐渐占据社会主流, 原本的闻里制被打破, 社会不再闭塞, 从唐晚期到宋代, 在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小商小贩。为了配合城市的建筑发展, 牌坊的坊门保留, 墙却被拆除, 这形成了一个没有墙的风格奇特的建筑类型。城市为了方便管理, 在城内依然用一些街道为城市组成的基本单位, 用原先的或新加的坊门来命名, 称其为“某坊”, 这一措施将官宦家庭和平民百姓分割开来, 各行各业居住在自己的特定场所, 因此也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等级制度, 到此闾里制便被街巷制所取代。

牌坊形制从简单到复杂, 建筑模式从矮小到大气, 雕刻装饰形式从单一到多彩多样, 到了明清, 牌坊的发展就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在这期间牌坊的数量种类日益增多, 多种形式的牌坊相继涌现。

三、牌坊社会功能的分类

牌坊历史悠久, 其本身特有的瑰丽艺术以及韵味深长的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此外, 随着牌坊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发展和演进, 牌坊已经不再仅仅只有原本的表彰、防盗作用。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 牌坊也逐渐带有了一些形式多样的社会功能, 其文化范围覆盖面越來越广泛, 包含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思想和百姓邻里的处世价值等多个方面, 同时也成为加强皇权以及封建传统教化的工具, 彰显了传统的道德和社会价值理念, 也是传播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不可缺少的载体。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使用领域也越来越广。

(一) 节孝牌坊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饱经时代的沧桑, 国家和平和稳定几乎都是只有用战争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中国古代的帝王通过用设立牌坊的方式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 也为那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忠臣良士, 以及那些不畏特权、路见不平、敢于牺牲的豪杰英雄, 还有那些视功名利禄于粪土的名流学者建造弘扬风尚的牌坊, 借此机会来慰藉那些忠良之人, 彰显他们的高尚情怀, 弘扬社会风气, 也对消除一些社会歪风邪气、抵制邪恶起到了某些积极的作用。

不过同时, 对于每一个贞节牌坊, 妇女们都有自己不同认识和体会。这种认识和体会有时会痛彻心扉。当然,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 这些牌坊的设立也充分的体现出封建伦理制约下的中国妇女其品德高尚, 牺牲自己、成就社会的贞操气节, 而且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爱幼的风格, 因此, 贞节牌坊便被看为牌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默默的向我们倾述着封建王朝的社会和生活。

(二) 功德性牌坊

多数情况下, 功德牌坊一般是皇帝赏赐给臣民的, 或是地方官员表扬道德水平较高的百姓的, , 其意义和功能作用大多为教化和鼓励后世, 这就体现出牌坊在中国建筑功能当中最为基本的表彰功能。在这中间, 功德牌坊高大贵重, 不仅能够烘托气氛、隔离空间和装饰性的作用, 而且已经成为封建社会权力地位的象征, 深受各级官员的青睐, 常建在府院门前或院内, 用来彰显威风, 以表示不可侵犯, 不过就客观情况而言, 军政功德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对改进官吏等工作作风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

从隋朝开始, 科举制度建立建成以后, 对那些曾经受到封建帝王赏赐的、世代为官的达官贵人在其院内和府门设立牌坊就是光耀门楣、显示其荣耀的一种较好的选择。这种牌坊有较强的裱饰性, 不单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同时也可以裱饰庭院, 彰显德行。另外, 皇帝恩赐牌坊也是其拉拢民心为其死心塌地的重要手段。所以, 在目前所见的牌坊当中, 达官贵人的数量就比较多了。

(三) 纪念性牌坊

这种牌坊主要是用于纪念一些历史教训或者缅怀先烈, 亦或者是对家族祖先承托敬佩之心。这种性质的牌坊, 大多数刻有一些姓名和人物的英雄事迹, 这些人大多成绩显著, 建立了许多功劳却对名利比较淡薄, 由此也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敬仰, 也为后世所仿效学习, 矫正社会风气, 同时深切的反映出群众对他们缅怀之情。明清之时, 牌坊建筑更是突飞猛进, 其象征纪念意义也日益扩散, 这些纪念性质的牌坊于是便分布在不同的街巷和庙宇面前。

(四) 标志性牌坊

标志性, 是牌坊建筑众多功能当中的一种。由于牌坊建筑能够有效的把空间隔开, 使得牌坊显得高大且醒目, 所以这种牌坊一般不立门和扇, 这样就不会影响交通出行, 它们通常设立在桥梁和街道、巷口、庙宇等建筑之前, 各类建筑物就以此为标志, 当在牌坊上雕刻文字之后, 这种牌坊也能够作为路线和地点标示, 而且随着牌坊形式的不断发展, 这不仅使得它的社会历史地位日益增强, 还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装饰打扮。

四、牌坊的建筑装饰

(一) 牌坊的建筑结构

牌坊除了其本身所特有的建筑风格外, 其外在的表现方式也日益需要进行研讨, 尤其是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核社会的进步, 牌坊日益受到人民的关注和欣赏, 相应的, 为适应这种形式, 牌坊的建筑元素也逐渐多样化, 对多种材料的混合加工使用, 也使得牌坊更为引人注目。宋代之前, 那时的牌坊大多数是木质的结构。不过木头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出现破损, 没有办法长期保存。后来, 由于牌坊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应用范围的扩展, 牌坊在人们看来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 为了使牌坊建筑更为坚实耐用, 除了使用木质材料以外, 还可以用石头、瓷器、瓦块、棉布甚至琉璃搭配在一起, 混合多种情况的环境条件来形成多种多样的牌坊形式。

(二) 牌坊装饰的艺术表现方式

除了丰富艺术内涵和深沉的文化韵味、丰富多彩的社会艺术价值之外, 牌坊的结构形式也有其独特性, 装饰艺术更是推陈出新, 集结了文史、建筑、伦理、道德、哲学和美学于一身, 具有显著的科学研究价值。此外, 除了外在的表现手法, 其独特的装饰艺术不但给人带来了一种较强的视觉享受, 同时也显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术。应该说, 每一座牌坊的背后, 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心血, 其通艺术表现手法更是表达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内涵。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积淀和缩影, 牌坊在现如今却更多的只是在装饰上应用, 现代的牌坊设计规划也没有充分的表达出其原先的文化和思想。因此, 我们应该在研究古代牌坊的基础上加强现代牌坊的设计, 将牌坊视作古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了解牌坊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当今牌坊的艺术设计也应该遵从古代牌坊的表达要求, 开拓进取、推陈出新, 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助力添柴。

参考文献

[1]金其桢.牌坊中国[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01.

[2]赵亮羽.风水与建筑[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顾炎武.历代宅京记[M].中华书局, 1984.

当古文物遇见现代设计 篇6

摘 要:位于海南岛海口市西海岸的挺秀古牌坊是海南现存的牌坊中,建造时间最早的,这座牌坊是明代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为举人王谟所立。如今挺秀古牌坊面对着现代城市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有机结合。本文试图对挺秀古牌坊的历史和要面对的现代设计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地分析整理。对于亟需解决的挺秀古牌坊和现代城市建设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關键词:古牌坊;文物保护;传统现代的结合;开发利用; 国际旅游岛

1 牌坊及海口挺秀古牌坊概述

(1)牌坊。牌坊是一种纪念性标志性建筑物,主要用以宣扬礼教,或歌功颂德。牌坊通常用石材料建成,采用浮雕、透雕等手法,饰以名人撰书匾额、题记等文字,是研究社会历史、风土民情和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牌坊从产生到成熟、简单到复杂,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即柱子和横梁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不论其结构简单或繁复,形式单一或多样,都是基于这两种要素基础之上进行形状、样式、材料、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2)营建与类型。海南现存的古牌坊一共有36座,主要分四类:一是旌表寿民类。二是贞节类。三是仕科功名类。四是墓坊与门坊。海口市西秀镇大效村的“挺秀”坊,是海南最古老的牌坊,是明代天顺五年(公园1461年)为举人王谟所立,从分类上看应属于仕科功名类。从建造时间上看,海南牌坊绝大部分修建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海南人文兴起的阶段。从材质来看挺秀牌坊是石材质地,挺秀古牌坊也是其中海口比较有代表性的石牌坊之一。从形式来看牌坊为三见间,明间宽263.5cm,高218.5cm,次间宽118cm,无顶。(见图1、图2)

图1

图2

(3)挺秀古牌坊的文化与潜在价值。挺秀古牌坊自明代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至今,时跨数百年,记述了明清时期琼岛文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明清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交通民俗等提供了独特而珍贵的物证。挺秀古牌坊既继承了中国牌坊建筑的传统艺术手法,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深厚的文化积累,拥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石牌坊上的题字“挺秀”二字,其所希冀该地为钟灵毓秀之地,人杰地灵之所。寄托了当地人的无限美好希冀,也代表了那时候繁荣的文化发展。石制牌坊因其耐得住岁月的洗礼,历经沧桑依然矗立,所以当时给予这些牌坊的意义也仍然被现代人所研究探讨。

(4)挺秀古牌坊的现状。挺秀牌坊所立的位置是挺秀村,挺秀村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早已不复存在,可是“挺秀”古牌坊依然挺立在沙滩地上,经过海水冲刷,挺秀坊周围的沙都流走或陷下去了,唯独挺秀坊周围的沙子保持很好,所以挺秀古牌坊保存较为完好。2012年3月28日,海口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其中就有秀英区西秀镇长德村的挺秀坊,编号(3-41-460105-3-28)。550多年的岁月给它刻下斑驳的印记,见证了古村的历史沧桑。

2 挺秀古牌坊与现代设计的碰撞

(1)挺秀古牌坊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联系。中国现代设计艺术要与传统的造物艺术和传统文化相联系才能具有民族性,同时传统古物也需要融入现代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与时代同步,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牌坊作为一种有着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设计相结合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古牌坊上的石刻细致入微,体现着古代匠人的匠心独具,从学习观察这些元素使现代设计得到更多的素材,认真的专研传统的雕刻技法,结合现代的创造,才能使得现代设计走得更稳妥,更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见图3)

图3

(2)挺秀古牌坊作为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目前挺秀古牌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开发,挺秀古牌坊历经百年风雨,如今也要面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只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融合,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古文物结合现代企业合作,是最好的把陈旧的古文物在当今再次实现其价值的方式。与此同时,也可以对挺秀古牌坊得到更好的保护修缮。

将城市中古文物特色注入现代的城市建设中,挖掘文物的价值与城市的潜力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做好对于珍贵的古遗址和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使之能够一代又一代的得到保留,让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古文物古建筑保护,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既可以很好地保护文物,合理地利用文物资源,又使当地城市建设保留有自己的个性而又悠久的文化特色,不至于与其他城市建设如出一辙,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相反之下,任意的拆除、损毁古建筑,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挺秀古牌坊在这个大背景下也获得了与时代同步,与现代设计交汇的机会,通过建造周边的人文景观,使得古牌坊也融入其中,为这个大环境增加了一抹古韵亮色,围绕着挺秀古牌坊建造了4400亩的挺秀公园,拥有挺秀古坊、同心亭、咖啡时光、五源古河、骑行慢道、篮球天地、儿童乐园、挺秀观鱼、月牙桥、湖边栈道等景点,洋溢着人与大自然盎然共存的生机。

在挺秀古牌坊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遗迹,本身就是该区域最重要的文化影响力,增强了地方群众的对于这个地区更深层次的了解,拥有了对该地区的自豪感,使他们深切体会、认知了本地的特色文化,从而转向自觉、主动地维护这种文化,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推进。

3 总论

我们从挺秀古牌坊的考察中获得很多关于优秀古代文化的审美与装饰性知识。这座挺秀古牌坊历经数百年,成为琼岛变迁的见证者,对今天的人们学习了解过去的文化历史有极大的帮助,从建筑造型,图案纹理,材质用料都给现代设计师们启迪,丰富了现存的海南文物资料,使得琼岛的历史文化更加厚重,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挺秀古牌坊也给崭新的国际旅游岛加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让保护古文物与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结合,让传统和现代的元素互相交织碰撞,迸发出新的创意火花。与此同时,相关的文化产业和文物保护同时进行着,当围绕着挺秀古牌坊飞速发展的周边产业不断完善,挺秀古牌坊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精心的维护。

参考文献:

[1] 张梦.国际旅游岛视阈下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J]. 2012(10).

[2] 张引.海南地域元素在会展设计领域中的运用[J]. 2010.

[3] 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 曹林,装饰艺术源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 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G].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9] 倪建林.装饰之源:原始装饰艺术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0] 朱淳,邵琦.造物设计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1] 张洪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路径探索——以洛阳市为个例[J]. 2009(21).

[1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双调·水仙子古诗歌赏析 篇7

注释

⑴处士: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此指隐士。

⑵酒新篘:酒刚刚滤出。篘,过滤。

⑶鱼旋打:鱼刚刚打起。旋,旋即,刚刚。

⑷豚:小猪。

⑸谷雨茶:谷雨节前采摘的春茶。

⑹炼丹砂:古代道教提倡炼丹服食,以延年益寿。丹砂,即朱砂,矿物名,水银和硫磺的化物,道家炼丹多用。

译文

杏花村里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瘦竹为朋疏梅为友就是我的家。春天深耕浅种,秋日收获庄稼。喝新酿的水酒,尝新打来的鲜鱼,还有自养的鸡、猪,新摘的竹笋藤芽。客人到来用家常饭招待,僧侣造访烹煮谷雨时采摘的香茶。闲空时节自己修炼丹砂。

简析

中国古现代诗歌 篇8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溪水经过小桥后不再流回,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交情应像山溪渡恒久不变,

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中国古牌坊 篇9

昌隆

一座座高大的石牌坊为隆昌小城营造了浓郁奇特的文化氛围,远离都市的喧嚣,古驿道上的牌坊群,成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长廊,身临其境,让人觉得恍若隔世。

隆昌自南北朝起即为巴蜀古驿道、川云东路古驿道和叙马古驿道的必经之地。一直是商贾云集、文人辈出的地方。隆昌县志记载:境内有史可考的功德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等各式各类牌坊近70座。数百年沧桑,累累天灾人祸,大部分牌坊已经灰飞烟灭。但这个偏于僻壤的小城仍然完整保存下17座明清代时期的牌坊。

牌坊与房屋之间,是一片与牌坊一般高的青竹。青竹生长十分茂盛,已经把牌坊上的文字图案遮掩了许多——郭陈氏节孝坊坐落在距离县城5公里的金鹅镇油房街附近。

该牌坊建于光绪十八年冬月,造型端庄、工艺精湛,是典型的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青石仿木结构建筑,通高15米,面阔9.5米。该牌坊顶盖刹尖为火焰宝珠金刚座,三层尖顶呈火焰状,楼盖共圆雕六鸱吻,三重飞檐,层层上收,作展翅欲飞状。

始建时三重檐十二鳌尖上均悬挂铜铃,据说不论寒冬酷暑,铜铃迎风晃动发出悦耳铃声,数里行人闻之心安神定,人们叫它“铃铃牌坊”。以前在距“铃铃牌坊”不到100米的地方还有一座“新牌坊”,比“铃铃牌坊”大得多,大凡从古驿道上经过的人,不管是抬滑竿的,还是挑盐巴的挑夫或赶马驮的马夫都要在牌坊下的大石坝子上乘凉,喝水。

牌坊旁是两间破旧的土墙青瓦房,住着四世同堂的熊姓人家。熊婆婆已经84岁了,她十几岁嫁到这里,至今已快70年了。20年前她丈夫去世,就葬在家门口距离“铃铃牌坊”2米远的地方。熊婆婆天天就坐在牌坊旁的家门口,守着丈夫的坟墓,回忆过去的岁月打发时光……

徽州

徽州民居、祠堂、牌坊,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宝贵遗产,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昔日徽州人的勤劳、聪慧,特别是徽商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资料记载,从唐一直到清末,徽州这块土地上一直都是在建牌坊,据统计,前前后后达到400多座。即使经历了太平天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至今仍存有104座。

樹牌坊,在古代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而徽州的牌坊中,以表彰妇女贞节为最多,几乎占到一半,其中,商人妇占了绝大多数。

在棠樾村头的7座牌坊中,就有两座是为女人而立的节字坊,其中一座叫“吴氏节孝坊”,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为了表彰族人鲍文渊的续弦、嘉定人吴氏的“模范事迹”。她22岁远嫁到棠樾,29岁开始守寡,直到60多岁死去。在漫长的30多年里,吴氏先是独自将丈夫前妻的孩子抚养成人,后又修了鲍家九代的坟茔。族人深受感动,为她立了这块牌坊,上刻“节劲三冬”和“脉承一线”,前者是颂扬她的贞节不二,后者则表彰她尽心养育继子。

在吴氏节孝坊落成的9年后,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现了,它就是“汪氏孝节坊”。这座坊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石坊坊额上写着“矢节全孝”和“立节完孤”,是为了表彰鲍文龄之妻汪氏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整整20年。

《民国歙志》记载,明清两代,仅棠樾一个鲍氏家族,就有贞节烈女59人。

而徽州的最后一座贞节牌坊,修建于光绪三十一年的质地最差的那座砖坊——“孝贞节烈坊”,在其坊额上刻的文字却是惊心动魄:徽州府属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

任何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而对徽商而言则更是如此,那一座座的牌坊,一面在旌表着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徽州男人的业绩,而另一面则在倾诉着徽州女人的清苦!

无论是豪华明丽如《红楼梦》中为元妃省亲而建的“省亲别墅”牌楼,还是高耸阴沉如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中所记的浙江乡间妇女贞节牌坊,当年那些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的东西都绝不再是今日我们重建牌坊的目的。为重振文化名城昔日曾有的繁华、烘托重点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风貌,而恢复重建如牌坊之类的人文景观,则将是对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一个较好的解读和展示。

绿杨城郭中因为增添了许多古色古香、宏伟壮观的牌坊,必将更加显现出古意幽幽、画意浓浓…… 编辑/林青雨

中国古现代诗歌 篇10

一、考查方式

通过考查新课标全国卷每年的高考题型, 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解题的相关启示:针对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题型设置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 “小角度”位置设置题型, 另一方面是从 “大角度”出发, 进行题型设置。

(一) “小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计切入点时, 其角度相对来说较小, 所考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具体表现在题干的要求上, 主要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一定的规定, 在对其进行鉴赏的时候, 要从表达技巧的一个方面出发。

(二) “大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题时, 往往表现出泛泛的概念, 没有要求具体的角度, 往往要求在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等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概念等方面出题。

二、常考类型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考生的知识相对匮乏。 因而, 如果要让学生顺利解答有关表达技巧鉴赏题的题型, 那么让学生准备好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根本与重点。 通过研读每年高考试题, 我们了解了常考的一些表达技巧类型。

(一) 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通感、排比、反复等, 其中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往往使描绘的对象生动形象, 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有增强语气、突出强调的作用, 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二) 表达方式。 诗歌中主要运用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直接 (正面) 、间接 (侧面) 、工笔 (细描) 、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 还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有借景 (事) 抒情、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

(三)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典型;

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 经过联想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衬托: 以乙衬托甲, 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4.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 互相对照比较, 怀古类的诗歌常用这种手法;

5.渲染: 对环境景物多方面的描写, 以突出形象, 增强艺术效果;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词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词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

7.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二者互相映衬, 形成一种情趣;

10.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般情况下, 作者会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四)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是特别讲究结构形式的。 它既体现了诗人所谓的写作思路, 又承载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 我们要解读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 快速敏捷地整体把握全诗。 常见的结构技巧有: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先事后理、语序颠倒、起承转合、画龙点睛、过渡、铺垫等。

(五) 景物描写常用方法

1.移步换景, 变换角度。 观察角度的不同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 景物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出千姿百态, 能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获得完美的感受;

2.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3.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以动衬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

5.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悦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感伤的情绪;

6.展开想象, 虚实结合: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 虚是为实服务的。 虚景 (即想象之景) 与实景相结合;

7.侧面描写, 突出景物的特点;

8.对比描写, 突出景物特点;

9.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三、答题阐释

在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之后, 接下来就是规范地将答案组织出来。 在解答相关题目之前, 必须明确构成答案的关键点 (即按分答题) :答题时, 要分条分点作答。 “小角度” 设题的问题是问什么表达技巧就分析什么表达技巧;“大角度”设题的问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所用的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 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的;

3.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此类手法写出了人、 物、 景的哪些特点, 都抒发或者突出了哪些思想感情。

即答案分三步完成: 表达技巧类型———分析说明———有何表达作用。

注意鉴赏技法时, 如果没有规定, 就应选择作品最突出的技巧切入, 取此项解答策略, 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另外, 手法鉴赏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千万不能泛泛而谈。

四、真题示例

(2015课标全国I)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蔬勤, 青山过威武。 勤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 ” (1)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1) 本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 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 作者此时处于前往边塞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手法) (2)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 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答情感)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 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在全国新课标高考试卷中, 古诗鉴赏题型中的重点往往是有关表达技巧的鉴赏, 其命题形式主要是以单独出题的形式出现, 有时也会综合设置题型, 主要是结合形象、语言或者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感情态度设题。

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生们只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 寻觅到了一些答题规律即可:只要使表达效果有所提高, 表现手法有所完善, 就能算作表达技巧范畴之列。 学生借助以上规范答题模式, 在考试中获取理想的分数。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新课标专用B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2]2013——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调研.

[3]历届高考语文试题.

中国古现代诗歌 篇11

古人在送别亲人朋友时的抒怀之作,多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或对对方的劝勉之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古人抒发对亲人朋友思念之情的诗作。

《夜雨寄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浣溪纱(晏殊)》。

多描绘农村秀丽风光或山水美景和农村恬淡生活,寄托诗人对贴近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西江月》、《清平乐·村居》、《饮酒》、《江南春》、《滁州西涧》。

多描写将士戍边、战斗生活的艰苦和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采薇》、《凉州词》。

《春望》、《过零丁洋》、《江城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抒写飘零异地的游子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黄鹤楼》、《渡蓟门送别》、《天净沙·秋思》、《采薇》。

通过凭吊古迹,追忆历史来阐发个人议论。

中国历代古玉简介 篇12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模式6-6.5度,比重2.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是以硅酸纳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壮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辉石类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 中国古代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制品。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质密而透明的组织,舒畅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或极广,蕴量丰富。拒《上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前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扔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产玉石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使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到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或是琢玉、碾玉、展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至玉工具确实简陋。直到近代,中国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铺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刚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气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对玉有个初步了解后,余下的问题是如和鉴赏玉器.笔者认为,监赏玉器必须记住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美,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必需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近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竟相争艳.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呈装饰品,打扮自记,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已太湖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由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器及成串玉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初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河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的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祭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利、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的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以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地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奴律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文明,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叫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起初玉器755件,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统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 鬼)、清玉簋登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英五,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一一玉鳖。最令人叹服和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文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秒。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乐图案华纹线条的力体感。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术,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波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为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形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服役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蔼。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候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结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预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前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当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为祈求尸体不朽而制造的葬玉,有玉衣、丸窍塞、玉琀和握玉四种。玉衣因死者身份、官衔高低有别,又有金、银、铜镂之分。九窍塞是填塞或遮盖死者的耳、目、鼻、肛门和生殖器九个窍孔之用的,目的是防止人体内的“精气”由九窍逸出,以达尸骨不腐。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水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玉觹等。今年,偏居岭南的汉代南越王国出土大批装饰玉,以龙虎井体玉带钩、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最为精美,勘称稀世珍宝。汉代玉器饰纹除沿用战国的勾连谷纹外,还大量使用

纹和螭龙纹。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河北定远出土玉屏上的阴线刻东王公、西王母,既是一幅白描线画。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一个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杯和玉盏。这与当时风靡一时的佛教美术和陵墓石刻艺术极不相称。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玉亦仙药,但难得耳。”“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和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公元960至1234年地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史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得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定陵出土的明代玉口、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港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炉、薰、瓶、鼎、簋仿古玉器,器型仿三代青铜彝器,而其纹饰则反映了玉匠的见解,工艺更是典型的明清时作。玉器玉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致密切,文人在书斋立作画、书写,往往也用玉来作洗、注、笔筒、墨床、镇纸、臂搁等文具,或以玉作陈设装饰,玉山子是清代新式玉器,大禹治水图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山子。清代兼蓄西域痕都斯但玉器的琢玉成就,琢制了一批胎薄如纸,轻巧隽秀的“番作”玉器。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玩赏,经过理学家的诠时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五所部嫩,无处不用玉,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延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和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解开的神秘面纱。

上一篇:教你写现代诗下一篇:表达幸福感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