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共舞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象共舞(精选8篇)

与象共舞 篇1

【教材分析】

《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赵丽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密切关系。本文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特点。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作者用“与象共舞”为题,按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条理清楚,语言生动,体现了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密切,从而让人们感受到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充分自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字里行间或书旁适当批注,对不懂之处提出问题。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联系《威尼斯的小艇》,比较一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在解决重点问题之后,解决学生感兴趣而不易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还可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泰国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任选一个方面或结合全文讲述均可)。最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泰国风情的其他图文资料。仿写一个事物,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

重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领悟方法与感知特点、获取知识与启迪思维有机地融在一起,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习得方法。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这样,大家读起来就能较快地抓住课文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教学重难点]:

比较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的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资料、图片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导入;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识大象,揭示课题

1.播泰国风光,简介泰国。同学们,在我们国家的南面,有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泰国。泰国的国名泰语意思为“自由之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感受它的风土人情。泰国整个版图形如一头威武的大象,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白象之国。”的誉称。

2.谈论泰国的象。

3.揭示课题:泰国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到泰国,“与象共舞”!

板书课题。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象”的“舞”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把你了解到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2.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认读。

熟视无睹

以一当十

以一抵百

彬彬有礼 松弛

按摩

尴尬

绅士

气氛

芭堤雅

3、提示概括课文的方法:

这篇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中心句,只要把这些中心句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图是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并初步学习基本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大象哪些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画出来,读一读。

2、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学习相关内容:

⑴ 学习“做按摩”:

课件演示:大象给人做按摩的图片。

出示句子:

成排的人躺在地上,大象慢慢地从人丛里走过去,它们它们小心翼翼地在人与人之间寻找落脚点,每经过一个人,都会伸出粗壮的脚,在他们的身上轻轻地抚弄一番,有时也会用鼻子给人按摩。

师引读这句话,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评论,抓住关键词语“慢慢地、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指导学生朗读。

⑵ 学习“开玩笑”:

出示句子:

有一次,我看到一头大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脱下来,然后卷着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脱皮鞋的大象一点而也不理会女士的乱叫,用鼻子挥舞着皮鞋,绕着围观的人群转了一圈,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身边,把皮鞋还给了她。那位女士又惊奇又尴尬,只见大象面对着她,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那庞大的身躯,屈膝点头时竟然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默读,思考,讨论: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大象给人开玩笑很有趣?

“悠然而去”是什么意思?谁会演一演?问表演者:“大象,你为什么卷走了别人的皮鞋,还悠然而去?”

大象的举动让那位女士又惊奇又尴尬,她惊奇什么?尴尬什么?

大象戏弄完那位女士,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的身边,把皮鞋还了她。如果大象会说话,当他面对受到惊吓的女士行屈膝礼时,他会说()。

指导感情朗读。

⑶ 学习“跳舞”:

你从那些词句体会到大象跳舞很有趣,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想象大象有趣的样子。

出示句子: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音乐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大象跳舞的轻巧有趣?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出重点词语,紧扣“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陶醉”、“挥舞”“颤动着身子”、“陶醉”体会,指导感情朗读。

个别读。

过渡语:多么有灵气的大象啊,它们陶醉在音乐中了。我们读了课文也陶醉在音乐中了,现场的观众更是如此。找出写人与象共舞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生齐读句子。

多么热烈的场面啊,这真是人与象共舞。(在课题前加上“人”字。)

让我们一起再与象共舞吧!师生合作读最后一段。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语:是啊,在泰国人与象是这么亲密和谐,很多国家都有大象,为什么只有泰国才有这样独特的风情呢?

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自读,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小结:对啊,泰国的发展和兴盛与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泰国人民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所以在泰国人与象的关系是______。

板书:亲密和谐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悟情。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来。通过自主阅读,发现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句式训练引领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和写作特点。达到自读自悟的目的。

四、总结拓展:

1.看到这样一个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你还认为人与大象的关系如此和谐友好仅仅因为象是国宝,仅仅因为象的可爱、温顺、聪明有灵气,还会跳舞吗?这么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是谁创造的?

板书:人 象 相互信任

2.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后归纳小结:(1)将思想感情融入到对物的描写之中。(2)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人与象的友好和谐。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小练笔:你还了解哪些异国风情,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和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短文。

2、推荐阅读: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设计意图:利用课外作业的练习,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异国的风情。

[板书设计] 与象共舞

人与大象 关系密切

人与动物 和谐相处

[课堂检测题:]

⒈抄写下面词语,选自己喜欢的词造句。

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

2、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泰国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任选一个方面或结合全文讲述均可)⒊小练笔:你还了解哪些异国风情,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相关资料连接平台:

1、泰国风俗习惯:泰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被誉为“微笑的国度”。泰国人性情温和,待人热情,有礼貌。泰国人见面时通常双手合十于胸前,互致问候。合十后可不再握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外交和一些正式场合,泰国人也按国际习惯握手致意。常人不能与僧侣握手。头被泰国人认为是最神圣的部位,忌讳别人触摸。忌用左手传递东西、接拿物品。座时忌翘二郎腿。谈话时,忌用手指指对方。到寺庙拜佛或参观时,须衣冠整洁,脱鞋。泰国华人较多,民间也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大米是泰国人的主食。泰国人喜食辣味,辣椒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一般饮料均加冰块。泰国着装比较讲究。衣服均要熨烫。正式场合和庄重的仪式,男士均穿西装,妇女穿裙装,忌穿长裤

2、丰富多彩的泰国大象节

泰国是世界上产象大国,被称为“象之国”。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辇市举行盛大的象节。一年一度的象节,是泰国素辇府富有特色的传统宗教节日,其主要表演者是大象。

人们挑选出许多最美丽最威风最矫健的大象,给它们身上披上彩带、盖布,挂上小铃铛,打扮得跟新郎一般。

大象节由素辇省长宣布开幕。这时一大群象走到场中,向参加盛会的观众表示欢迎。大象群中既有出生不久的小象也有老象。象群过后,100多名男女穿着鲜艳的服装,婆裟起舞,舞蹈队后面是一个巨型火箭,人们用舞蹈表演把火箭射上天空,祈求天空降雨,五谷丰登。

火箭舞结束后,开始表演捕捉野象。接下来进行“跑象拾物”表演。最惊险的节目要算是“大象跨人”了。表演者是一些自告奋勇的观众,他们成排地卧在草地上,象要一个个从他们身上跨过去。这种游戏非常危险,一只大象几千斤重,稍有差错,人就会被踏成肉饼。

最后一个节目是古代象阵表演。场地两端,排列着许多穿着古代战服的士兵。英俊的武土们全身披挂,手持矛剑。士兵后面是参加战斗的象群,指挥官威风凛凛地骑在象背上指挥作战,展现出13世纪泰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战斗场面。表演结束后,观众还可以骑上大象,在场内环行一周。

与象共舞 篇2

《与象共舞》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泰国比较陌生。因此,课前有必要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交流互动了解泰国人与大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课文题目充满诗意,一语双关。教学时可以聚焦题眼,引领学生读“舞”质疑,寻找“舞”因,感受“舞”情,深化“舞”意,融入人象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感受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读“舞”质疑

1995年,作家赵丽宏访问泰国,感受了泰国浓郁的风情。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泰国的大象。在那里,他见识了天地间的美妙奇观——人象共舞的动人场景。那一刻,他被深深打动了,与舞者们欢悦、陶醉。回国后,人象共舞的那份美好久驻心间,挥之不去。于是,他写了一篇散文《与象共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眼落在哪两个字上(共舞),是什么意思呢?(一起跳舞)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预设:人和象为什么会在一起跳舞?象那么笨重,怎样跳舞?)

设计意图:利用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乐于贴近作者,跟随作者游走于文字之间感受泰国风情。这样,由题眼切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能唤起他们对文与题之间联系的关注。

二、深入文本,寻找“舞”因

1.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哪一段写了与象共舞?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联系下文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先概述后分述)哪一个句子就是该段的中心句?(概述句)(2)文题是《与象共舞》,文中却只用了一个自然段来写“共舞”,其他段又写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构段上与第五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把各段中概述该段意思的句子勾画出来。((1)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2)象是泰国的国宝。(3)在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4)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2. 解答问题,深入思考。

“人和象为什么会在一起跳舞”这个问题提得好!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来解开这个谜。请自读课文,填一填,想一想。(课件出示自读题目)(1)在泰国,遇到象不必_______(惊奇),也不必_______(惊慌),大象对人群已经_______(熟视无睹),它会对着你_______(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_______(不慌不忙)地继续走它自己的路,一副_______(悠闲沉着)的样子。(“熟视无睹”是什么意思?“对着你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使你联想到什么?从补充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2)在泰国,大象曾经驮着武士_______(冲锋陷阵),_______(攻城守垒);曾经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_______(做工服役)。泰国人对大象存有_______(亲切)的感情。(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3)在泰国,象的耳朵_______(拍)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_______(喷)到了我的身上。象的表情_______(非常平静),目光_______(晶莹温和),这使我_______(紧张)的心情自然_______(松弛)下来。(从所填的前四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4)在泰国,象会_______(踢球),会_______(倒立),会_______(行礼谢幕),会为人做_______(按摩),会跟人_______(开玩笑),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象竟然会与人_______(共舞)。(“开玩笑”和“共舞”说明人与象之间的关系怎样?也许你会惊叹,在泰国,大象确实了不起。想象一下,每一项“会”的背后,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你感受到什么?人和象是怎样跳舞的呢?默读第五自然段,勾画出描写人和象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 交流互动,感悟和谐。

交流要点:从第(1)题补充的词语中体会象对人的亲热、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受“遇象人不惧,人来象不惊”的境界。第(2)题两句间有因果关系,因为大象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为泰国人冲锋陷阵、做工服役,长期倾力奉献,赢得了泰国人的信赖和敬仰,所以泰国人对它们存有亲切之感,象也因此而享受了国宝待遇。第(3)题“拍”“喷”让我们感受到象对人的亲昵,“平静的表情”和“晶莹温和的目光”中传递出大象对人的友好和善。第(4)题“开玩笑”和“共舞”说明人与象之间关系亲密。引导学生结合交流的资料,想象大象在泰国受训的画面(泰国有大象学校,大象要接受长达12年的学校教育,学习各项技能,考试合格才能参加工作。)想象大象过节的画面(每年3月13日是泰国的“大象节”),想象工作后象奴们照料和训练大象的画面,感受泰国人对大象的喜爱,感受他们为使大象适应与人生活付出了汗水和心血。第(5)题抓住“拥”感受观众与象共舞的迫切心情,感受他们争先恐后的热烈气氛,抓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挥舞”“陶醉”体会象在舞中的欢快与放松,抓住“宽阔”“混杂”“舞之蹈之”感受人象共舞的壮观场景和人象之间的亲密和谐。

4. 梳理内容,归纳小结。

泰国人信赖大象,敬仰大象,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驯养大象,使大象亲近他们,信赖他们,为他们做工服役、按摩、表演,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所以,在泰国,人与象之间没有了距离,亲密无间,和谐共处,演绎天地间人象共舞的美妙奇观。

设计意图:抓住“人象关系”这条主线,引领学生沿着人象之间“亲近→亲切→亲昵→亲密”这一线索逐层推进,融入人象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在“整体感知”中做到扶放结合,在“深入自悟”中既凸显自读自悟,又不缺失点拨与指导,体现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三、角色置换,感受“舞”情

1. 入境体验,揣摩“舞”情。

人象沉浸在欢快的乐曲中共舞,人醉了,象也醉了。跟随作者步入舞之蹈之场景的你是否也醉了呢?如果你是舞蹈之中的人或象,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从人的角度预设: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功臣、与英雄共舞,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自豪之感难以抑制。又似与挚友共舞,在宽阔的舞场尽情挥洒激情,舒缓紧张的情绪,放松郁闷的心情,舞不尽心底的欢悦……从象的角度预设:时而感觉自己在与良师共舞,脑海里回放着人们驯教和照料自己的画面,想到是人们教会了自己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本领,让自己见识了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过上了全新的生活。面对眼前的良师,心里充满感激之情,想尽情地舞蹈,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让他们跳得畅快,舞得尽兴。时而感觉在与益友共舞,他们敬仰我们,呵护我们,关爱我们,与他们在一起充满安全感,浑身轻松愉快,想尽兴地舞,把内心的欢悦传递给他们……)

2. 入情诵读,抒发“舞”情。

播放欢乐的音乐,课件出示描写“共舞”的语句:“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独特的笑颜。”教师引读:“带着对功臣的敬仰之意,怀着与英雄共舞的自豪之情,观众——”学生接着读:“都拥到了宽阔的操场上……每一个人。”教师引读:“抱着舞之感恩良师,蹈之报答益友的想法,舞蹈的大象——”学生接着读:“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人象共舞的情境之中,揣摩舞者的内心想法,感受彼此间的亲密友好和舞中的欢悦之情,在欢快的旋律中读出共舞的欢悦。

四、拓展延伸,深化“舞”意

1. 深究“舞”意。

题目中的“共舞”仅仅是指人与象一起跳舞吗?它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人象共舞,舞出的仅仅只是几个动作吗?究竟还“舞”出了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后交流)

2. 教师小结。

“与象共舞”舞出了人对象的依赖和象对人的信赖,舞出了人象之间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至高境界,舞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题目中的“共舞”,所指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亲密无间、和谐美好。其实我们也曾经有过共舞的经历:与书共舞、与文字共舞、与足球共舞、与宠物共舞……让我们都“舞”起来,共同营造和谐之美!

品物——《心与象合》节选 篇3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也,声假雨也。雨不集,而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蕉雨故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成声,声与耳又相能而入也。迨若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文中,沈周借助于芭蕉和雨声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感觉出一种形象的产生,这就是象。这里象是生活结晶,沉淀的形象。这个象又是由外象引出内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得而象之。这种形象既不是芭蕉,也不是雨,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体验。如“如僧讽堂”、“如珠倾”、“如马骧”,都是作者的亲身体会。“如僧讽堂”讲的是僧者在庙堂里念经的声音,“如珠倾”即像玉珠一样的溢倾而洩的声音,“如马骧”即像马昂首的样子。这是作者的生活记忆,又是作者的艺术形象储存及关于艺术语言的储存。由两个物象产生出第三、第四个形象——这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关。从具体描写来看,又与具体对象有所不同,它既不是对象又是对象,是从对象里转换而来,没有芭蕉,雨就难以遇见此时心象。这种互为转换、互为升华的关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时我们创造一种形象,心象合一时,一定是多年的感觉忽然被找到,就像一个诗人突然想到一个好句子,与他的心性相融,而不是在描述一个现象。这时他所达到的感知是“即心即境,心与象同”,象传出境界,境界贮存于自然万物事理之中。沈周的感觉是在芭蕉和雨中合体而生的,由自然之音引出主题心性之音。这些普通的生活经验,内涵着淡泊清澈的品质,此时我们看到沈周已将平常景提升为一种艺术哲理境界。这种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中国画就是要体会和发现意象。

从《听蕉记》由听引发出的感觉,又由听觉引出心里的图像,最后又由心象回归到听,使之由原有的时空引发出多元时空的自我经验。这个经验的时空被转回为意象,沈周找到了一种形式,并将形式转换为心体。他在倾听之时,其感觉正是寻找自己曾经历过的自然,这些平常的自然之景在体味中被突然化为心象之境。这样形成的艺术是真正有感而发,借物生象,物象相融,形成心象合一而达到意象,这也是中国画的人文体验方式。

中国画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前者为自然生活,后者为文化体验。我的理解是从生活中找到文化感知的内核,让心体贯穿着“一月映一切水,一切水印一月”的理念。月是一种最纯净的文化品格,水便是一种体验和承载的方式。月是理,水是事(神意:事理合一);月是心源,也是事物规律。水是生活的方式,当生活方式能映印月的品质,其规律也融在事物之中。心性的发现与心性所达到的境界是通过整体来实现的。因此我觉得通过这样的一个禅理来理解“喻物取象”、“心与象合”的道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画的文化基础和意象方式与水墨画创作是有意义的。

《与象共舞》教案 篇4

1、感受泰国人和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2、积累词语

3、体会作者的写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泰国、泰象,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泰国,感受一下当地的民族风情

出示泰国的地图,师简要介绍泰国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师生合作朗读,了解泰象曾经为泰国人所做的贡献

揭题: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泰象对泰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与象共舞》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泰国人和泰象之间怎样有趣的事呢?

齐读课题,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读了课文,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哪些画面

交流

1、分类出示词语,说感受

2、交流画面,师引导概括:从容行走

与人亲近

给人乐趣

与人共乐

三、精读第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象之间的和谐

哪个段落与课题相对应(第5自然段),出示段落、图片

快速读这一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哪些句子是在具体描述与象共舞的场景,在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写下批注。

反馈交流,评价,朗读:

预设:面的描写:

翩翩起舞(动作轻巧无拘无束,对人信任)

拥(联想到一拥而上,蜂拥而至,簇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对比信任)

混杂(理解意思,联系实际→不分你我,亲密无间,和谐)

点的描写:

过渡:这一段不仅描写了人与大象一起舞蹈的情景,而且还描写了大象跳舞的样子呢!

快速圈出描写大象动作的词语,并用一个词语形容大象的舞姿:轻盈,可爱,有趣……大象轻盈的舞姿与它庞大的身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以说明此时――大象已完全陶醉于其中,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境界,朗读)

是什么使大象能够陶醉其中,如此放松呢?(人对象的爱护,象对人的信任,人象和谐),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长期以来,泰国人像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般爱护大象,照顾大象,使象对人们产生了信任感和依赖感,才让我们领略到了这样精彩的与象共舞的场面。

四、自由选择喜欢的画面,自读自悟,体会和谐

过渡:读到这儿,大家都不禁想到其他的画面去走走看看。究竟人和象之间还会发生什么事等着我们去欣赏呢?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读一读,同样也在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旁写上批注。

交流(随机出示段落、图片),评价,朗读。

预设:对比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

五、升华主题,习作片断

过渡:让我们再回到课题,想想难道课题只是在描述人和象一起跳舞吗?它其实也指的是――泰国人和泰象之间的和谐的境界。

其实在泰国,还有很多与象共舞的画面。出示图片:请大家学习课文的写法,任选一幅图画写一写,写出人和象之间的和谐。

反思:

得知要上青年教师展示课时,蓦然发现只剩下最后两篇课文可以上了,《与象共舞》和《彩色的非洲》。但发现前者相比较之下更有情趣,于是就选择了它。但备起课来却困难重重。教参基本上没有可参考的,网上的教案也觉得毫无新意,只能靠自己“闭门造车”了。不知经过了几个晚上的几次思忖,终算有了初步的上课思路,一试教,全盘否定,教案设计得不好,教师也完全不在状态。于是又经过一次一次的试教,一次一次地请教资深教师,一次一次地修改,最终敲定教学设计。

在正式展示时,听课的老师没几个,但不免有些紧张,因此上课的`时候有些环节还是有点慌乱,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比如,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文字、图片,对于学生的回答没能及时地评价或者评价得还不够得体没而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学生的情绪没被充分带动起来。但是,觉得自己真正的问题还是在教学语言上。其实其他老师不止一次地给我指出这个毛病,说话时语气太平缓,不温不火的,这样的语言地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 篇5

《与象共舞》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泰国人象共舞的神奇画面,反映了人与大象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用“与象共舞”为题,来体现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密切,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8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象如何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来深入理解泰国人们与象的密切关系。

3、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教学本篇略读课文,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从题入手,以旧带新 所谓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学习如果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的,那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容易掌握。因为本课的导入,我以本单元已学课文为切入点,让学生回忆每个国家和地域都有其标志性的建筑或者物种,这就是当地独特的风情。自然而然地入泰国的国宝:大象。然后板书课题,也为理解“与某某共舞”的特殊语言形式作铺垫。

二、授之以法,言意兼得

由于本文结构清晰,因此我渗透了学习方法的传授。我以课文自学提示中的问题为突破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与大象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抓住每一段的要点,也就是每一段的中心句。我先引导学生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再相机指导学生抓中心句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简要地回答问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了解了每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和课文先概述再分述的结构特点。

三、情境创设,朗读促情

《与象共舞》难点解析 篇6

本文在写法上与《威尼斯的小艇》有何异同?

这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共同之处有这样几点:1.都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威尼斯的小艇》抓住了威尼斯城市、小艇、人驾小艇的特点;《与象共舞》则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特点。2.都抓住了人与物(或动物)之间的紧密关系来写,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3.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篇7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历来被誉为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语言系统的本体研究, 并提出建立符号学这一新的学科。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语言学、符号学以及相关的人文科学的发展。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 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这一原则被索绪尔认定为语言符号的“两个头等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 任意性原则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和讨论, 在争论之中逐渐为广大语言学家所接受和认同。但同时, 随着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逐渐深入, 有一些学者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其中讨论最为广泛的是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2 任意性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 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因此符号的定义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其中符号表示整体, 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例如“树”的概念——所指, 与拉丁语单词arbor的音响形象——能指, 就构成了一个符号。任意性即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例如“姊妹”的概念与法语中sœur的发音s-ö-r所造成的音响形象没有任何内在关系。索绪尔认为不同语言的存在及语言之间的差别恰好证明了任意性。如果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 那么不同语言对同一概念对应的音响形象应该是一样的,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索绪尔还认定任意性原则是头等重要的, 十分肯定地认为“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没有人反对” (索绪尔, 1980:103) 。但同时也指出, 其他类型的符号如礼节符号并不一定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任意性, 而是更多地由约定俗成的规矩确定下来。因此, 正是任意性原则使得语言符号不同于其他符号系统而更有特点、更有研究的价值。

索绪尔所谓的任意性并不是指说话者可以随意选择能指, 而是指它的不可论证性, 即无法论证为什么某一个能指对应某一个所指, 因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 一旦一个能指与一个所指的关系确立下来以后, 这个符号就被一个集体所认同并被加以规则约束, 个人无法做任何的改变。在此基础上, 索绪尔提出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或相对论证性) 的问题 (索绪尔, 1980:181-185) 。他认为, “符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证的”, 但实际上这种可论证性也是相对而言的。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是索绪尔对任意性原则的扩展和完善, 从词汇层面扩展开来, 坚持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索绪尔在提出任意性原则时, 就已经预见到对于这一原则的建立存在着反对意见, 并就两种可能情况做出了反应 (索绪尔, 1980:104-105) 。第一种是拟声词, 第二种是感叹词。

综上所述,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 他的符号的定义主要指语言符号, 尤其是语言符号中的词汇层面上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其次, 强调概念和音响形象的对应关系是任意的, 并不否认其他类型的符号具有其他非任意性的特征。再次, 由词汇层面上的任意性扩展开来, 就有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或相对论证性) 的区分。最后, 拟声词和感叹词等语言现象并不足以否认语言符号存在任意性的事实。

3 象似性

象似性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皮尔斯的理论是分不开的, 因此要了解象似性就必须从皮尔斯的符号学思想入手。皮尔斯提出, “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由媒介、指涉对象和解释这三种要素组成, 这就是符号的‘三位一体’性质 (王铭玉, 2004:117) 。”在皮尔斯的符号整体中, 必须有三个要素同时存在, 符号才能成立, 即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这三种关联物自身又可以各自分成三种, 组成一共9种排列组合, 被称为“下位符号”。其中一种称为象似符号, 是指“通过对对象的写实或模仿来表征其对象的, 也就是说, 它是某种借助自身和对象酷似的一些特征作为符号发生作用的东西, 即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来表示对象” (王铭玉, 2004:120) 。象似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 该类符号的代表有自然语言和各种标记系统等。 (王铭玉, 2004:402)

由象似符号就引出了象似性的概念, 王铭玉认为, “象似性可以理解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自然存在着的符号解释者所感知到的一种相似性, 而且这种相似性有程度上的差别”, “是指象似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可论证的相似关系” (王铭玉, 2004:404) 。然而, 到目前为止, 对象似性这一术语的确切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各有各的侧重点。沈家煊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严辰松认为“语言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张敏认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性、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王寅认为象似性是“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相似的现象”;王铭玉对象似性下的定义为“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 (王铭玉, 2004:405-06) 。

根据象似性在不同的语言及同一语言的不同层次的不同体现, 王铭玉将象似性分为三大类:影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喻象象似性 (王铭玉, 2004:411-19) 。其中影象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声音或外形与其所指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 主要体现为拟声词和象形文字。这一理论对于研究汉语语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铭玉, 2004:422-26) 这与汉语语言文字为世界上众多语言中较少见的象形文字不无关系。汉语语言文化的象似性倾向一直较高。首先在语音上, 汉语中的拟声词十分丰富, 语音结构方式也较多, 使用叠字等手段达到尽量模拟现实声音的效果。其次在汉字形体上, 象形、指事、会意3种造字现象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象似性, 相关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再次在诗歌艺术方面, 赋、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使得诗歌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对象似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的深入, 许多语言学家逐渐接受了象似性理论的一些观点。尽管象似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被学术界完全地接受, 但是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在象似性与任意性之间存在着争论, 但这类的争论和探讨对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任意性VS象似性

虽然有一些语言学家将任意性和象似性置于针锋相对的立场上, 认为这二者必有一个是错误的, 但是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任意性和象似性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两种观点。

就符号的定义上来说, 索绪尔与皮尔斯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他们在各自认定的符号基础上所提出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并不具备可比性。

索绪尔的符号主要是词语层面上的关系, 而皮尔斯的符号则是一个命题。 (郭鸿, 2004) 由此可见,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和皮尔斯的语言符号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 他们各自体系内所体现出的原则并不适宜拿来进行比较甚至互相针对。

同时, 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强调的是语言符号形成最初的状态。所指和能指之间建立起关系是任意的, 尽管随着语言的发展, 这一关系被确定下来不能随意更改, 但在初始时候的任意性是无法否认的。而象似性则更多地强调符号发展过程中, 人们有意识地将具有相似性的二者连结起来形成对应关系。

再者, 任意性与象似性的适用范围也是不同的。从大的符号学的角度来说, 象似性的存在确实可以找出许多依据, 如一些语言学家就用象形文字和拟声词等违背任意性但符合象似性的语言现象来驳斥任意性原则从而支持象似性。而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语言现象是任意性无法解释清楚的。但如果缩小到索绪尔所界定的符号定义上来说, 概念和音响形象之间的关系用象似性来解释就说不通了, 毕竟, 语言学家们仍然无法解释“姊妹”的概念与s-ö-r (sœur) 之间的联系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可见, 任意性与象似性都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 以二者中任一种原则来取代或者抨击另一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5 结语

通过对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分析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原则属于不同的范畴, 各有其独特的角度和不同的适用范围, 不能单方面地认定其中某一个是对的, 而另一个是错的。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语言学家们在掌握大量语言现象并深入研究得出的成果, 分别代表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思想和皮尔斯的符号学思想。对于尚在不断发展的语言学来说, 它们没有对错之分, 每一种观点都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可能。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的工作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促进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郭鸿.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与皮尔斯符号学两大理论系统的要点——兼论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置疑和对索绪尔的挑战[J].外语研究, 2004 (4) .

[3]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 (修订版中译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1) .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 篇8

《与象共舞》是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跟前两篇课文相比,既有表达上的共性,也有自己内容与表达上的个性。

从行文结构来看,叙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描写公路边与树林里大象悠闲沉着的样子引入。第二自然段介绍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与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到五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人与象没有距离的三个场景:近距离看象、象为人按摩、象与人共舞。第2—5自然段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的叙述顺序。每一自然段都有明确的总述句。后三个自然段的三个场景之间递进地表现象的聪明灵性以及人与象的亲密和谐。课标提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行文结构),有两个难点,一是对第二自然段插叙介绍作用的理解,二是发现3—5自然段对三个场景的描写并非一般的并列,而是有着递进的关系。乍一看,第二自然段插入介绍象是泰国的国宝,有点突兀,但是细细揣摩,就会发现,第二自然段的介绍为下文描写人与象的亲密和谐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也解答了读者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在泰国,人和象会这样的亲密和谐?三到五自然段又是如何递进的呢?第三自然段是现象上的人与大象能平静坦然地近距离相处。第四自然段是更进一步的人与象像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不少动物经过训练能为人表演,可大象的表演显然更胜几筹,能小心翼翼地为人按摩,会悠然地跟人开玩笑。那些熟悉的朋友之间才会发生的事竟然发生在泰国的人与象之间了。第五自然段则升华到了人象共舞,一起享受生活。象在泰国生活得快乐而有尊严。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会是一次很好的思维训练。

从场景描写来看,本文把人物的活动、心理与象的表现紧密结合着写、对比着写。

第三自然段有细致的心情与神情对比描写。

游客: 紧张——松弛 泰国人:平静坦然 大象:平静 晶莹温和 第四自然段有神情、动作对比描写

大象:小心翼翼寻找 轻轻抚弄 悠然而去 不慌不忙 行屈膝

礼 优雅 彬彬有礼

人: 成排躺 哇哇乱叫 惊奇尴尬 第五自然段描绘了人象共舞的热烈气氛与大象的独特表演

人象:拥到场地 混杂一起 舞之蹈之

象: 摇头晃脑 踮脚抬腿 颤动身子 挥舞鼻子 陶醉 快乐 独特笑颜

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用的喜爱、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篇课文是很好的落实这一学段目标的载体。可引导学生印象最深的场景中摘录描写象与人神情、动作等的词语,形成一个词串,并借助词串用自己的话描绘场景,表达感受。有了词串的帮助描述场景应该没有问题,表达感受则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大象以及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来谈。

从情感的表达来看,体现赵丽宏散文的风格,以细腻的笔触真诚的文字写出自己旅游时的一路惊喜,表达对泰国人与象和谐相处的独特风情的欣赏,以期引发读者对人与动物相处方式的思考。教学设计:

与象共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教学重点】

1.依托重点语段,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体会人和象关系密切,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2.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扩大命题范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简介泰国。(学生搜集资料回答)2.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在泰国“与象共舞”的美丽。

二、字词拓展,初知大意

1.课前老师还布置了两项预习任务:①通读课文,并找一找带“睹”字的成语。②猜想一下这个题目,假如是命题作文,《与象共舞》,你会写些什么?完成这两项预习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2.课件出示:熟视无睹

(1)这是这篇课文当中出现的一个新词,也是一个成语,还带一个生字,谁来读?(指名读)

(2)知道这个词儿的意思吗?在这个成语中有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谁发现了?“视”——看见;“睹”——看见

(3)更巧的是,这个成语当中两个词语意思是相反的,谁知晓了这个秘密?整个词说的是——(经常看见的人和事好像没有看见一样)。

析字解词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再一起读读。3.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带“睹”的成语?(1)指名学生回答。

(2)刚才你们所讲的这些带“睹”的部分成语,我们“先睹为快”吧。

出示:熟视无睹 有目共睹 先睹为快 耳闻目睹

(3)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度,能够由一个词,联想到与它有关的一串儿词,积累下来就方便多了,积累词语也要讲究方法的。4.还有一组,也是带生字的词。出示:松弛 按摩 尴尬 气氛 学生齐读。

学习:尴尬,偏旁不是九。

5.这两组词语搁在一块会有什么联系呢?想一想,这个括号里面你会选择哪个成语?请你完整地读出来。

(1)出示句子,学生填空。

在泰国,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所以,你遇到大象神经完全可以松驰下来!

在泰国,据说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去那里旅游的人都想(先睹为快)。

在泰国,做按摩的大象偶尔也会跟人开开玩笑,这是观众(有目共睹)的事儿,你不必惊奇,更不必尴尬。

在泰国,你(耳闻目睹)象群和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场面,这种气氛让你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2)一起连起来读句子。

6.刚才你们所填、所做、所读的这四句话,如果把它合在一块儿,正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课题猜想,细读重点

1.第一项预习任务的检查已告一个段落。请看第二项预习任务。一起读课题。2.从字面上看,这题目是什么意思?(与大象一起跳舞)3.那么,假如请你来写这个题目,如果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你没有看到过这篇课文,要紧扣题目——与大象一起跳舞,你会写些什么?

4.那么,赵丽宏先生呢?他的写法很奇怪。请你以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你会发现什么?这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是不是一直都在写跟大象一块儿跳舞?

(这么长的文章,只有第五自然段写了跳舞。你发现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找中心句。)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是啊,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请你轻声朗读这一段,你发现大象怎样跳舞了吗? 动笔画出来。板书:象

指名读——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2)哦,这句话写的是大象跳舞,回忆一下你印象中大象的样子,它有着高大的厚实的——身体,粗壮的结实的——腿脚,长长的有力的——鼻子,所以,在一般人想象中大象跳舞应该是什么样的?(笨重的,憨厚的,傻傻的)

(3)课文中的大象跳舞给你笨重的感觉了吗?(没有)

给你傻傻的,憨厚的感觉了吗?(没有)

不笨重,不憨厚,让我们一起放开声音读出大象跳舞的感觉(自由读,指名读)(4)这里是写大象在跳舞,那么课题是“与象共舞”,是谁“与象共舞”呢?板书:人

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

圈出“拥”。一个“拥”字,你读出了什么?(人多,急切,争先恐后)

一起感受大伙儿的急切,朗读。

(5)观众朋友们啊,你拥进去干什么?——(与大象一起跳舞)那可是大象啊,你就不怕被那粗壮的象腿踩了吗?(不怕——)不怕被大象一屁股坐扁了吗?(不怕——)

你就不怕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把你卷起来,再把你摔个四脚朝天?(不怕——)

为什么?

(6)孩子们,这就是“拥”啊,从这个拥字当中,你分明能感受到人对大象的那一份感情,那一种关系,那就让我们置身东芭乐园,成为这其中幸福的一员吧!引读——

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我们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我们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我们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7)那么多观众拥到广场,那么多观众与大象舞之蹈之,可是大象紧张吗?(不——)害怕吗?(不——)恐惧吗?(不——)多么热烈的气氛,多么令人陶醉的场景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就在芭堤雅的东巴乐园,我想你也一定愿意成为一头舞之蹈之的大象。是吗?请把自己搁进去,成为其中的一头大象——

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我们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我们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我们,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我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我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人与大象的关系已经变得如此和谐,如此亲密,如此融洽你能用词语来形容这种和谐吗——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板书)

四、围绕中心,感受和谐

1.课文学到这里,你对与象共舞这个词还有没有别的理解?仅仅说的是与大象一起跳舞吗?你觉得其间还隐含着什么?(人与大象和谐共处,他们关系亲密无间)

回头再看前四个自然段,你在其间还能发现大象与人和谐共处,亲密无间的美好情境吗?

2.速读课文。速读之前,老师先提示大家:

①这4个自然段在叙述方式上与第五自然段有相同之处吗?(都是概具关系,都有一个中心句)

② 既然都是概具关系,是围绕中心句叙述的,想想,速读中该怎么做就能便捷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中心句)

3.读后汇报(学生也可能回答具体情境,老师提示用中心句来概括)①在泰国,遇到大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实际上写的是人与大象的关系(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

②象是泰国的国宝。——写出的是人与大象关系是(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

③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分明是在告诉我们,人与大象(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

④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而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我们看到的是,大象与人(亲密无间 和谐相处)

……

4.其实,人与大象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仅仅是体现在文字中吗?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人悠闲地骑在大象上,大象温和而悠然;虽然大象那么高大、粗壮,可是走在它身边的人却一点也不紧张……)

5.所有这些,不正说明人与象之间和谐共处吗?文章的题目并没有偏题,这样的写法叫做一语双关。

五、题型扩展,发散思维

1.“与()共舞”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要反映的是与某某的关系非常亲密,非常和谐。

如:当你非常喜欢蝴蝶,和蝴蝶的关系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你可以说——与蝶共舞;如果你特别喜欢读书,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就是——与书共舞。

2.其实不管与谁共舞,它要表达的都是人希望与人、与自然间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关系。3.选一个你心中共舞的对象,把你《与 共舞》的事写下来。

提示:别忘了用上“概具关系的”叙述方式。【板书设计】

(一语双关)

27、与象共舞

在泰国,如果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必惊奇,也不必惊慌,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dǔ),它会对着你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不慌不忙地继续走它自己的路,一副悠闲沉着的样子。

象是泰国的国宝。这个国家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攻城守垒;曾经以一当

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做工服役。被驯服的大象走出丛林的那一天,也许就是当地生产、生活发生较大变化的日子。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

在国内看大象,都是在动物园里远观,人和象离得很远。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很多次,我和象站在一起,象的耳朵拍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喷到了我的身上。起初我有些紧张,但看到周围那些平静坦然的泰国人,神经也就松弛(chí)了。在很近的距离看大象,我发现,象的表情非常平静。那对眼睛相对它的大脑袋,显得极小,目光却晶莹温和。和这样的目光相对,你紧张的心情自然就会松弛下来。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在泰国,大象用它们的行动证实了这种说法。在城市里看到的大象,多半是一些会表演节目的动物演员。在人的训练下,它们会踢球,会倒立,会用可笑的姿态行礼谢幕。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mó)。成排的人躺在地上,大象慢慢地从人丛里走过去,它们小心翼翼地在人与人之间寻找落脚点,每经过一个人,都会伸出粗壮的脚,在他们的身上轻轻地抚弄一番,有时也会用鼻子给人按摩。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有一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脱下来,然后卷着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脱皮鞋的大象一点儿也不理会女士的喊叫,用鼻子挥舞着皮鞋,绕着围观的人群转了一圈,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身边,把皮鞋还给了她。那位女士又惊奇又尴(gān)尬(gà),只见大象面对着她,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那庞大的身躯,屈膝点头时竟然优雅得像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绅(shēn)士。

上一篇:展览旅游活动策划书下一篇:政治逻辑论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