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3篇)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冯多平赵吉平743000 【摘要】 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探究,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为此,本文从利用问题情景,营造兴趣氛围;提供探究空间,适时设疑促思;调整评价方式,构筑民主课堂等五方面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有效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并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探究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教师不仅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更要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调整和改进具体的教学策略,真正使学生能自主探究,获得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五方面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一、利用问题情景,营造兴趣氛围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一环节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是充斥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 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问题”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空间。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不断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粜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质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巩固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解决问题。所以,数学探究式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水中学游泳”,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激励评价,提高探究能力 激励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和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励评价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真正领悟课改理念,贯彻落实课改精神,认真总结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欲望是情感的体现, 是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欲望, 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的指向集中在探究的对象上。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探究冲动之中。

【案例】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通过以下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出示1、3、8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组成不同的3位数)

师:观察组成的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

生1:都能被3整除。

师:把“3”换成“4”重组数, 看是否还能被3整除?

生2:不能被3整除。

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呢?

【反思】这个教学设计, 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皮亚杰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思维就是操作, 是内化了的动作。因此, 教师应设置情景, 提供工具和材料, 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找出答案。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在实践中探究, 在探究中发现。

【案例】教学“圆的面积”,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中探究, 获得新知识。

师:动手操作, 探究圆的面积公式。

(学生动手操作)

师:把下图中的圆分成16份后剪开。

师:将剪开后的小纸片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学生探究出圆的面积公式)

生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

生2: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是πr×r=πr2

【反思】通过剪、拼等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现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 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使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

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中指出: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 可以形象的称为“跳一跳、摘桃子”的区域, 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 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问题有探究价值。

【案例】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以下过程来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师:从图上可看到什么?

生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 分别取3份、6份、9份, 它们是相等的。

师:说明取一个圆的3/4、6/8、9/12, 分数大小没有变化, 只是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2:3/4=6/8=9/12。

师:这个等式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它们的分母、分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3: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就得到6/8, 同时乘3就得到9/12。

师: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或3, 分数值有没有变化, 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反思】这个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 归纳出规律, 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教师需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用数学观点、方法探究周围的事物, 培养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思考身边的事情,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探究。

师:小方和小明做了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的像框, 他们一同来到玻璃店为像框安装玻璃, 在付钱时, 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 这合理吗?为什么?

生1:这不合理!小明付的钱应多一些。

生2:合理!他们两个的玻璃面积大小是一样的, 沿着第一块中间分开再移到下面, 就和第二块的完全一样了。

师:可见, 老板让他们付同样的钱是合理的, 因为这两块玻璃的面积大小是一样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面积。

(学生联系生活, 探究问题)

师:教室里的墙和黑板哪个的面积大?

生1:墙的面积更大, 黑板的面积小。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用眼睛看的。

(师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

生3:可以画方格, 通过比较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大小。

(师又出示方格数相等, 但面积明显不等的两个长方形, 让学生讨论)

生4: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因为方格数相等。

生5:我不同意, 因为这两个长方形一看就能看出不相等。

生6:我发现方格的大小不一样。

师:在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时, 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3

所谓自主探究,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从问题出发,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认识过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进行探究,以凸显学生的探究过程。如教学面积公式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图形的面积?你能否把这个图形转化为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你是怎样拼的?学生拼后,再引导比较、观察。原来的图形与新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新拼成的图形面积怎样计算?原图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这样的探究经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目的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个体经过自主探究,对解决问题有了初步答案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学到数学知识与经验、思想方法,获得自己反思和修正的机会与体验。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在做好铺垫、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进行独立探究、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是“课堂是创新教育主渠道之一”这一理念的具体实施。同时,这种探究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可以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还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做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自由的发展,还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索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自己思考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自己评价的,教师不先表示。”如教学单项式与多项式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先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在全班作汇报交流,然后再组织一场答辩会,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由中心发言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进行评价。这样,给学生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提问题和组织别开生面的答辩会,将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及概念易混处都在学生的探讨交流中解决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合作学习观念的引入,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改中新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能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老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合作”。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又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养成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积极配合,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培养目标的达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的问题,已摆到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而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多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 要:传统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方式为主,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应用技能较为忽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合作探究 农村小学数学 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合作探究模式,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沿棱剪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二、提倡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学习

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教师用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的奇思妙想、发明创造最初都是由一个“为什么”而引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把握好提问时机和提问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提出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则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如教学《圆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究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回答一组由浅入深、顺着知识思路设计的问题:(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个什么图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提问,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这种提问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拓展应用提高,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后,教师要注重结合农村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农村的实际而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教《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后,练习中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学具(人民币)按出示的物品标价付给小组中的收银员,收银员按标价收钱并负责找钱,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用模拟的生活体验把人民币的应用掌握起来,让学生通过买卖物品,在生活中体验知识,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总之,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树立学生发展意识,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杜一凡: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S2期。

[2]李效忠、郝延芳、孙金玲、刘婧毅: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山东教育,2010年10期。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一、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就学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 学生才是任何学科授课的主体, 在小学数学学科中也是同样的重要, 教师一定要巧妙的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给学生讲解知识内容。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讲堂中, 教师不能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 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学生学习的氛围非常死板。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授课状态利用互联网+的教学形式, 给学生进行大数据的整合, 进行具体的问题进行完善, 提升自己教课的能力。例如, 在进行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的讲解时, 教师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授课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初步感受并发现圆的特征, 了解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会用更重方法画圆。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来验证、观察和分心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概念。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安排授课环节, 根据大数据所显示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好的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整合与讲解。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做相关的课件, 问一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哪个学生可以说一说?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进行回忆, 激发学生的就学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进行带入要讲解的知识内容,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 营造有趣的授课氛围。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更多的数据资源, 学生也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教师要讲解的内容是什么, 从而激发学生的就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就学能力。

二、运用互联网+授课手段给学生导入具有新意的授课内容

在教学课堂中, 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 对于教学内容一定要进行分析与更新换代。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讲堂中, 由于教师的自身教学素养不高, 对于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也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给学生讲解的授课内容非常的老旧, 不能给学生导入具有新意的授课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 给予学生一个充满快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索的积极性。例如, 在进行《垂线与平行线》这一课的讲解时, 教师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授课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 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射线、直线和角, 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数学知识的分析, 让学生轻松的了解两点间的距离, 并且可以学会量距离, 学会用射线的方法来画角, 了解角的符号和相应的加法和读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建立无限长的观念, 并且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间的异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就学兴趣, 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量角器使用方法。教师通过互联网+的教学课堂, 可以激发学生的就学兴趣, 给学生创设有新意的课堂环境, 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就学思路, 从而达到了教师设定的教学效果。

三、把教学知识由难到易的过程进行转变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在备课阶段一定要以学生的思想状态去安排教学内容, 给学生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讲堂中, 教师对于学生的就学思想关注度并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就学方式, 学生对于很多难点问题不能轻松的突破, 不能掌握和理解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也失去教学的积极性而是把教学工作当成任务来完成。这样的授课形式不利于我国教学工作的发展, 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授课形式, 提升自己的教学手段。例如, 在进行《简易方程》这一课的授课安排时, 教师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授课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 让学生可以理解方程的意义, 并且可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的搜集和采纳, 把问题从简到难的方式讲解,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 这样玩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结语:总之, 在互联网+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对于数据的采纳和借鉴, 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课堂知识的分析和安排。互联网+不光对教师的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学也起到了促进的效果, 教师一定要进行自己教育工作的反思与完善, 从而提高自己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彩屏.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上海中学数学, 2016, (4) :40-42.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6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推广,课堂的固定教学模式虽然是教学的主要渠道,但无形间已经慢慢发生改变,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的开发,不在只是依赖于教师的传统灌输,更多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根据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进行简单地探析。

导学案自主探究高中数学自主探究结合学案的教学模式就是利用学案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放养”的让学生自学,是需要师生的双面配合,在教师客观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教学导案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增强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一、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一)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指导为主,以导学案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共同协作完成课堂目标。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方面,高中生面临这高考的压力再加上课业量的繁重,对于数学课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课堂积极性。这种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学生被动听得灌输模式,充分发扬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自身数学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锻炼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也启发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还要结合当下的教学环境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也具有反思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增强所学知识的意义。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对于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有一定的帮助和积累作用。

二、导学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实施

(一)制定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预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导学案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标,明确了目标以后就有了学习的方向,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先进行提前的预习。比如,教师要讲高中数学中“圆的方程”的教材内容,教师先将导学案发下去,让学生提前了解并自己对圆的方程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

(二)创造问题情景制定学习方案

在技术环境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自主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的数学学习,例如高中数学中的“离散型随机变量”,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多枚骰子,在课堂上先用一枚骰子进行演示,和学生一起进行可能性的交流,然后把骰子发给学生,让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一起探讨事件的可能性。

(三)教师进行点拨抓住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这一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非常强了,教师根据高中数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对于重点的例题,尤其是历年高考中的例题中的要点进行精讲,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启发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答案,并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在例题的精讲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问题解题步骤的严谨与规范,另外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

三、自主探究式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自主探究式导学案需要满足的基本要素

导学案的完整包括目标要素、情景要素、问题要素、知识要素、学法要素和评价要素。目标要素在于课堂目标的体现,它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向,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也是课堂知识掌握的重点。学生根据课堂目标的要求加上教师的指导,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有没有充分利用体现在导学案要满足的要素是否充分解决,由此看出导学案的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体现。

(二)自主探究式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并不是随意将学案发下去,让学生自主探究。导学案的设计目的虽然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强化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但教师在教学应用导学案也应该做到以下要求,不放弃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以导学案为本精细师生交流,进行课堂总结例题精讲点拨。

导学案的使用时教师学生的双相配合交流,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经过转变自己的教育思维模式与学生之间加强课题之间的交流,配合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目标,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先学会根据导学案的课堂预习,对于课堂目标的相关数学概念先进行理解。

四、结语

通过对导学案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高中数学的应用探究,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要发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被动听讲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变。高中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枯燥难学的科目,通过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对于教师的数学教学方面也带来一定的思维启发,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讲课效率,从侧面来讲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在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对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实现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一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对于小学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教学方法改变的关键.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精神,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注重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过程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正确答案的满足. 让学生在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逻辑思维假设论证的过程中,体验挫折和解题的乐趣,经历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个单元,教师在课堂上将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条件讲解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已知∠BAD = ∠BCD,∠ABC = ∠ADC,证明:AB∥CD,AD∥BC. 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 ,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 能够使自己真正沉浸到数学问题中,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解答数学题,并找出正确答案,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信心,这对于学生学好数学非常重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二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上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每一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探究式教学要注意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差异和教学内容的难易, 进行探究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差异,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比较细心,有的学生动手比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除此之外,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 例如,在学习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和教师应该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自己能够通过探究找出正确的规律,这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实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意义.

(三 )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保持对探究数学的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图形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一个圆形纸片的圆心,这样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逻辑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找出问题的答案,或者通过团队合作,相互启发,用折叠的方法找出纸片的圆心.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这也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我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相关的结论,这个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必须动手、动脑和动口,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这对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也有重要作用.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习惯运用简单的讲授法,强调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死记硬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学生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 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地方.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也能够被激发出来,从而达到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摘要:探究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重点,因为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才能够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就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意义,讨论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方法,从而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教学 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21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观察与探究是我快乐的源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勤于学习和应用新兴的教学方式,其中不得不说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不仅为我们实现教学创新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而且也帮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乐趣。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其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就是:应用探究式教学究竟有哪些明显的优势,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最佳途径有哪些。毫无疑问,探析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取得最为理想的效果。

一、应用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些年,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广大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无不找寻着有助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在这个方面是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的。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才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比如说,我们在讲解一道应用题的时候,只是将题目中的条件给学生罗列分析清楚,具体怎样整合和利用这些条件解答题目,全靠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自主解决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的过程。

(二)夯实教师的教学素养

有人说,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唯一受益方,这种观点我并不认可,其实,教师又何尝不是探究式教学推广的受益者呢。要知道将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儿“灌”给学生们,对于任何一位数学教师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换句话说,这种传统讲解方式对教师的个人素养并没有多高的要求,只要教师会表达、能说明白就好,但是要想成功驾驭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了。教师一要善于启发引导,二要能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三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自主探究中的收获。仅仅做好这三点,就需要从教者很强的个人素养与过硬的教学本领。可见,应用探究式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夯实个人素养的好契机。

(三)提升学生的多项能力

1.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促进是有目共睹的。学生要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的答案,就必须善于对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搜集与整合,要善于从语段中截取中有用的信息,并进行一定的分类整理。2.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习惯接受现成的答案和原理,不善于独立解决问题,因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交流能力。探究与合作是不分家的,在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下学生要想尽快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合作多了、有了默契,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拔高。

二、應用探究式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巧妙设问、高频互动

教师要想应用好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首要前提是具备过硬的启发诱导技巧。众多的启发诱导技巧中,巧妙设问毫无疑问是屡试不爽的。比如说,在讲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时候,教师不要总是直接说出答案,而应该多多设问,让学生去思考、去探讨、去发现。此外,互动也是关键技巧之一。当然,所有的教师都会在教学的时候与学生互动,但是这里强调的互动是高频的互动。导入、新授、收尾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我们要确保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换句话说,探究式教学要渗入每一个环节,要渗入我们教学的始终,这样做才称得上是高频的、有意义的互动。

(二)科学分组与时间分配

探究与交流是不分家的,因此,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势必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之前,教师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怎样分组,二是小组合作的时间怎样分配。1.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分组策略。有的教师就是简单根据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近距离交流;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以保证每个小组内可以实现互帮互助;还有的教师则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组合,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愿。每一种分组都有利有弊,笔者认为,教师经常变换分组的方式是比较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交流的机会,而且对孩子们而言是比较有新鲜感的,容易激发起他们较高的积极性。2.探究式教学需要的时间比传统教学长,合理分配时间就很重要。每节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一分每一秒可以说都非常关键。既保证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又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确实是一个难题,所以,教师科学地分配小组合作的时间是十分关键的。首先,我们要确保学生在小组内确实是进行了完整的交流的,确保每个学生都思考了、表达了,一般而言,这个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把握在六分钟左右比较合理。其次,小组的探究结果或者说结论,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这个时间控制在两分钟即可。再次,除了小组内部的交流合作,组际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可少的,针对分歧进行切磋,一般掌控在两分钟即可。这样整个探究式教学的时间就在十分钟以内,完全不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

(三)课后拓展、延伸思考

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结束了,课下也是学生拓展与思考的好时机。课下的时间更加充裕,学生思考和合作的方式更加随意,因而十分重要。学生由于年纪小,他们本身并没有延伸思考的意识,作为教师,我们要唤醒学生的这种意识,并且试着培养学生课下坚持探究与思考的好习惯。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探究式的课后作业,这些作业最好是一些开放式的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更加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们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认真批改学生的这些作业,也可以在批改后适当跟学生们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逻辑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篇9

暨阳学校 毛科

邮编:338000 【内容提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因此,如果我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观点、阐述一个原理,表达一种看法,传授一种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感悟、理解、接受新知,得到教育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关键词】 故事 数学课堂 激趣

新课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更愿意接受数学、更乐于学习数学、更喜欢学习数学。故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神奇的教育力量。

数学课中,在不同的环节运用数学小故事,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我就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数学故事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引入时,往往有多种方式,可以复习引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以便教授新知,但往往学生的兴趣不大,而采用故事导入,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大增。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整节课的教学成功可以做好一个铺垫。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对称图形时,按照常规的方法导入新课时出示多个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特点,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而利用故事引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教学效果良好。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导入时我利用课件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有只可爱的小蜻蜓。一天,它遇见了蝴蝶,对蝴蝶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蝴蝶就奇怪了,说道:“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是一家人了?”小蜻蜓笑了笑说:“在森林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教师随机提出问题:小蜻蜓找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时,目的就非常明确了,而且课件的动画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了起来。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再回到故事,学生就会发现前面让他们所找的都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既轻松,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故事,只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里面却运用到了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他的“认知——发现”说的学习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依据教师或教

材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事先未知的结果,即发现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名人故事,拓展学生知识面。

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有时给学生们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让学生在故事的熏陶下学习数学,变成为学数学而学到积极主动学习数学,探索新知。通过名人的事迹也能让学生受到教育,如他们的钻研精神都值得学生们学习,从而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巧算时,抛给学生一个“1+2+3+.....+97+98+99+100 = ?”的题目,然后让学生先自己动手解决,在讲解时,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巧算方法,而是讲了数学家高斯的一个故事: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 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4+3+2+1 =101+101+101+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故事讲完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方法,从此也记住了数学家高斯的名字。

三、学生做故事的主人公,运用故事解决数学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中,给学生创造数学情境,让学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等量代换一课时,我在课堂上一直用“以物换物”作为本节课的主线,把学生置于故事之中,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各种角色,例如村民,他们分别养殖了多种动物,要进行各种食物的交换。第一次教师做示范,接下来的交换由学生进行,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涨,纷纷举手表示要自己尝试。教师在编故事的同时,也将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创造成了他们的故事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将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了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的,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也可以非常生动有趣。

四、课前数学小故事,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每节课前,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比如说阿凡提编绳子、生死纸条的故事等,虽然不一定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有关,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面也变宽了。

故事进入数学课堂,尤其是低年级,非常有必要。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自然乐此不疲了,他们表现出主动学、愿意学,甚至爱学,学习效果良好。当然,在故事情境的编创中,我们要花心思认真揣摩教材,精心组织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和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故事情节紧扣主题,也就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说故事。在运用时要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好度,在必要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把学生从故事自然引领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去。

当然,小小故事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还远不止如此,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仅仅依靠故事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汤书翔:《小学教育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小勐统中学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验式学习;教学情境;教学方法;评价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89-01

传统教学模式,大多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是比较明显的“填鸭式”教学,教学中,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没有多大积极性,参与性并不强。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深入其中,参与体验,才会让学生积极性高涨,才会提升教学效果。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指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且情境一定要尽可能的贴合实际,对书本中的知识内容可以最大化的还原,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调整自己,可以再次将知识进行梳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的讲解及认知都是围绕着学生来完成的,学生更是体验式教学的参与者,不仅如此,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求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要全方面的培养学生,使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式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对情感的表达。总的来说,体验式小学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主动的让学生去接受和学习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灌输,要把老师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活动中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及内涵,强化他们自身的感官意识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以便于他们创意、思想及情感的形成。体验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有效的创设情境。在学习中可以通过与实际相结合来创设出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并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可以充分的体会语文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情。创设情境时,我们不应将眼光局限于生活和学校,还要试图与社会相结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寻找一些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内容,并和学生一同去探讨感受,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开阔了视野。比如,我们在讲天气变化的情况时,就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相互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可以更好的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彰显合作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就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灵活多变为教学基础,不断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为学生带来新体验。但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不要将教学过分的局限于体验式方面,还要善于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共同促进,才会充分的发挥出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及效果。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提问、回答与体验式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多融入一些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等来辅助体验式教学,强化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意识,老师要善于在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探讨和解答,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辅助体验式教学。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积极的互动和帮助,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正确认知自身缺点,使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可以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就是合作教学的主要的体现,这样老师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认识到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并予以纠正,使其可以在小组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三、注重成效,进行有效的评价总结

体验式教学过后一定要注重其教学的成效,并对此项活动进行相应的总结,对于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要做出适当的评价,以便老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及时的予以纠正,使学生可以在日后此类活动中避免此种问题的发生。在教学时,老师要鼓励学生要大胆的展现自我和评价自我,积极面对所存在的问题,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同时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摘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在无形中提高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中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和问题,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指导;合作;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90-01

“指导-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指导—探究”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是进行“指导-探究”教学的前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提出问题:“王力今年8岁了,却只过了2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他们已急不可待,强烈的求知欲已经成为一种“自我需要”,这时让学生取出准备好的年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二、“指导—探究”教学的方式

“指导—探究”教学常常采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与同伴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作用,更要注意让学生合作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将平时收集到的鞋盒、烟盒等物品取出来,每四个人为一组展开探究,动手将它们剪开,观察一下这些立体形体的面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图形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使枯燥的学习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从而更易于理解与掌握。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已感觉出圆柱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讨论,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于是,学生—起动手,找来—个圆柱体的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式的喜悦之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学生在“指导—探究”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指导-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最终达到“指导-探究”教学的终极目标。

例如,5本相同的书摞起来有40毫米高。多少本相同的书摞起来有120毫米高?一般的同学都是先求出每本书有多高,然后再求多少本相同的书摞起来有120毫米高。但是细心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分析就会发现,120和40之间有倍数关系,能不能先用120除以40呢?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是可以的,120里有多少个40,就有多少个5本。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使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做旁观者,而做主动参与者,群体参与的结果是产生和谐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不同程度地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指导-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众所周知,“指导-探究”教学正处于一个实验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此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作为教师,应随时关心最新教育教学动态信息与发展水平,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才能,做一口永不枯竭的活水,能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营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节省大量的时间,将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与验证,提高“指导-探究”教学的效率。

探究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应用性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对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相关要求, 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结合学生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因素实行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发展目标, 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热爱学习, 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应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切实履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受先天条件、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在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因此,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 成绩会有优劣之分。有些学生的分析能力强、基础扎实、还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教师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 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对于一些学生, 即使教师花再多精力和时间来传授知识, 学生的成绩也依然难以提高。究其原因, 除了学生在能力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外,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原因。若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则会禁锢优秀学生的探索能力, 使其难以有更大的发展;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却始终处于原地徘徊状态。分层教学方法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使得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二、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的应用

1. 学生学习能力的分层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进行层次划分, 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前提。在进行层次划分前, 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 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分析能力、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等, 并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自尊心。采取隐形分层的方式, 做到分层不分班, 分层不分态度, 不让学生感觉受到特殊对待。一般教师可在心里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组别, A组为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思维分析能力强且基础扎实的学生, 也称为优等生;B组为学习能力一般、接受能力一般, 思维分析能力一般, 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 也称为中等生;C组则为学习能力较弱、接受能力弱、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 也称之为学困生。组别划分完成后, 奠定了分层教育的基础。

2. 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对学生组别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制定。也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

如对于A组学生则要求其进行较高难度的数学题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对于B组的学生, 则要求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C组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基础知识, 并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实行难度有差别的要求,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方式的分层

对教学方式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的核心内容, 也是实现分层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针对性强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 对于A类学生, 由于基础功底扎实, 学习能力很强, 课本上的知识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极其渴望。教师可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 鼓励和辅导学生进行难度较高的数学题练习,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维的缜密性。B类学生相对于A类学生在思维能力、学习探究能力等相对偏弱, 教师可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给予学生难度系数中等的数学题, 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其向更高层次的学生看齐。而对于C类的学生, 宜采取启迪式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 课后作业与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 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难度系数不同的课后练习题。并在布置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不以相同标准要求学生;另一个是选择典型练习题, 不提倡题海战术。分层布置练习题, 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 激起了对知识的无限渴望;让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巩固了知识, 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也让学困生达到了教育的基本要求。

与分层布置作业一样,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也应分层次, 这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很大影响。如对于A类学生的教学评价则以严格要求为主, 教学评价可以是“不应该错这里, 应该做得更好”;对于B类学生则以鼓励为主, 促使其向A类学生看齐, 可采取横向式的比较方法, 教学评价可以是“做得不错, 不过还可以更好”;对于C类学生则以表扬、鼓励为主, 采取纵向式比较, 教学评价可以是“与上次比较有所进步, 再接再厉”。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3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导学案,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根据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有序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一般以问题为载体,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学案导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目的。

一、活动问题设计重在“导”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教材的难点、疑点给出恰当的学习提示。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在这样的学案引导下,学生不仅要查找资料、自学课本、尝试记忆,还要学以致用,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活动问题设计重在“细节”

导学案还要重视向细节要质量。例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我首先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正确分析关键句子,从中找出单位“1”和比较量。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导学案上,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让学生从中找出关键句子: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5分之4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本节课中最关键的,最不容易理解地方,就这样一带而过,学生自学起来,也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知半解。后面的解题步骤也只是按部就班的写着。

三、检测问题设计胜在“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进行自我检测成为可能,那如何精选练习也就成了学案中值得推敲的一项内容。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使用了学案,很多学生已将课堂所学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对他们已没有了挑战性。为此,我们采用了分档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A、B、C档,C档为基础训练题,B档为综合练习题,A档为拓展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证,优生能提高。实行分层训练,这样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反馈练习还要强化解题规范的训练,注意表述要严谨、规范。有效的导学问题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引起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课堂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根据不同课型与内容,注意与教师的教的设计紧密结合,着眼难点内容的铺垫和搭建台阶,做好新知与旧知衔接;导学问题的设计还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指向性,在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因此,导学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应立足于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突破口处、新旧知识连接处、教学概念易混淆处、内容归纳总结处;导学问题要着眼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一篇:教师考核细则1分析下一篇:2022医生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