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推荐11篇)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篇1

小四班3月刊

家长在对待幼儿挫折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意识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会在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每一天中的,那些成人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中进行的。如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赶紧跑上前扶起孩子,还对孩子说:“这个地面真不好,让宝宝绊一跤,我们打地面。”

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因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告诉孩子“走路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

作为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涂,哪怕是饭粒洒得到处都是。让孩子在做中体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

第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即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至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又要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一方面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获得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自信。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篇2

一、大学生面对的挫折问题分析

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 理想色彩浓, 自我评价高, 因而对生活的期望值也很高。这就容易使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的主观愿望差距很大, 从而出现挫折心理。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大学生面对的挫折问题, 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1、心理挫折的概念

心理挫折指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感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愤懑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状态。

引起挫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即环境起因和个人起因。环境起因的挫折是我们个人无法预期和改变的, 比如社会经济状况, 金融危机的影响, 社会政策, 文化等因素。当然并不是说环境导致的挫折我们个体就没有办法去克服, 我们可以客观分析, 尽量减少这种挫折带来的伤害。个人起因的挫折主要源于个人因素, 如个人性格比较执拗或者固执, 凡事容易钻牛角尖, 比较容易造成挫折;个人的能力水平与设定的目标高低不合适也会产生挫折等。

一个人是否体验到挫折与其抱负水平和容忍力密切相关。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容忍力是指个人的承受程度, 容忍力不同, 人们对挫折感受的程度也会不同。

2、心理挫折时的行为表现

由于心理挫折会带来不良好的情绪, 这种情绪能够引发一种动机来拉动个体的行为, 所以, 我们要注意在挫折情境下人们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行为。人们发现, 更多时候会使用一些所谓的“防卫机制”来减少自己的焦虑情绪。这些防卫机制表现为:压抑、攻击、退化 (行) 、病态地固执、畏缩 (反向作用) 、转移、合理化或文饰作用、投射等。各种防卫机制可能在当时挫折情境出现时会暂时起到一点缓解焦虑情绪的作用, 但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人们警告, 尽量少的使用防卫机制, 如果个人经常使用这些防卫机制来处理挫折情境, 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3、当前大学生心理挫折的表现

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群体, 也应是耐挫力最强的群体,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韦春北“当代大学生耐挫力现状研究”的研究中发现, 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比较差表现在几个方面:自杀、暴力发泄、减压无术, 选择逃避、精神障碍导致抑郁症、得过且过, 放纵堕落、爱情至上, 一旦失恋难以自拔等等。当代大学生耐挫力亟待提高。

另外, 尹秀云在“当代大学生挫折成因分析与抗挫折教育”中谈到, 大学生面临的挫折来自于多个方面, 这些挫折的形成有社会和个人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学习挫折、人际关系挫折、感情挫折、就业挫折等方面。

二、运用脱敏系统的实验研究成果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在学习理论中, 人们研究动机形成的原因, 某种动机拉动的一种行为以及相伴随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同样, 从另外一个角度, 人们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借鉴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成果, 使用脱敏系统来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提高其心理素质。在经典条件作用的过程中, 一个先前的中性刺激由于与过去能够可靠的引发某一反应的其他刺激相匹配, 也获得了引发有机体反应的能力。同样, 正如把一个中性刺激和一个能唤起情绪的无条件刺激相匹配而形成动机一样, 反映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消退。拉克林 (Rachlin, H., 1976) 指出, 通过消退程序, 或者一个叫做对抗性条件作用 (counterconditioning) 的过程, 将一个条件刺激和一个积极的无条件刺激相匹配, 都可以减少适应不良行为。在对抗性条件作用中, 消极的条件刺激通过与积极的无条件刺激相匹配, 逐渐失去了它的厌恶性, 并且不再与消极的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

沃尔普 (Wolpe, J., 1958, 1973) 发展了一种叫做系统脱敏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的治疗技术, 其中使用了对抗性条件作用作为该程序的一个部分。在系统脱敏中, 首先教会病人按照指令深度放松 (这种指令最终会作为积极地无条件刺激, 引起积极地无条件反应。) 。当病人能够按照指令进行放松之后, 就建立一套含有条件刺激的产生焦虑情境的序列 (称为焦虑等级, anxiety hierarchy) 。这个序列从产生最轻度焦虑的情境到最严重焦虑的情境的顺序排列。告诉病人想象序列中的第一种焦虑唤起 (最轻度) 情境, 然后放松。等到病人能够在想到这种情境的同时开始放松之后, 再要求他想象序列中第二种情境, 并且放松。这种步骤一直持续下去, 直到病人能够在想到最严重的焦虑唤起情境的同时放松, 达到这一步, 我们就说这个病人已经脱敏了。这样, 通过将消极的无条件刺激 (一些唤起焦虑的想象) 和积极地无条件刺激 (放松指令) 匹配后, 消极情境就不再令人厌恶了。

这一实验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学生的抗挫折教育。所谓的抗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 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挫折承受力并战胜挫折的教育。具体方法和措施有:

1、通过职业生涯量表的测量,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克服这一职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在此基础上培养该职业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如个体个性特征比较内向和羞涩的, 但是其职业兴趣又与个性特征不相符合的, 可以有效的采取系统脱敏的方法来克服这种个性特质。

在日本有名的松下公司, 为了让新招聘的销售人员克服羞涩的个性特征, 就采用直接设置挫折情境的方式, 让这些新进销售人员每天在公司门口冲着大街上的行人高声介绍自己的产品, “这样的训练持续两周, 个性羞涩、不善言辞的这些员工明显的有所改变, 在向人介绍自己的产品时不再脸红、羞涩和吞吞吐吐。”

2、素质拓展训练。

可以借鉴当前一些专科院校的素质拓展的课程, 来降低学生行为习得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提高其自信心, 减少日后在经历失败时的挫败感。如背摔训练就是一个很到的项目。在说道这一点时不得不提日本的素质教育。有些教育学家在比较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下一代的素质和承受能力的时候, 曾经讲到一个资料:在日本, 人们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能够自制和泰然至若, 必须无惧于苦痛, 所以很多家庭的父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中说道在日本有很多机构是专门培养孩子这种品格的。在这样的机构中, 会设置一些挫折情境, 让孩子去经历、去忍受、去体验, 以达到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在遇到类似恶劣的环境和条件时能够泰然处之。当时这位教育学家用照片记录了这一情境:在地面上盖着皑皑白雪的北海道的一座训练营的院子里, 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只穿着亵衣、光着脚在雪地里跑来跑去的身影。

3、在学校的实训课程中设置一门“反省课”。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如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列出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一定要客观。当然这种形式的结果我们可以预知, 即人们更多的能够认识到自己具有哪些优点, 而更少的提到自己的缺点, 当然有的时候可能自己确实有些缺点难以认识。另外一种方式是让相互熟悉的同学们之间为对方指出缺点, 这些缺点在客观的基础上越深刻越好。这种方式要比第一种方式好一些, 因为我们有时确实是“旁观者清”, 或者我们有时会受到“自我偏好”的心理影响, 往往对自己评价较高。在这里我可以引用一个我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公司采用的招聘方式来说明。该公司对每一位来应聘的求职者在选拔方式的选择上看起来很简单, 只是每天让这些求职者反省自己的缺点, 包括人格方面、品质方面、个人能力方面, 这些缺点可以通过过去经历和处理的一些具体的事情来描述。公司以这些应聘者在反省过程中其反省程度和认识深度为标准来选拔这些求职者。我的这位学生说一百多个应聘者最后只有他自己能够适应这种招聘方式而被公司留下来。他说, 其实这个自我剖析和反省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愿意面对自己不好的一面, 这种深刻反省的过程“无异于将自己剥的赤裸裸的, 面对自己灵魂深处最不愿面对的一面。”当然, 我不对这个公司人才招聘的选拔方式做任何评价, 但是我想如果个体能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挫折都应当能够一笑置之了。因为一个人如果能够面对自己, 那就没有什么不能够面对的了。

在当前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过程中, 首先应当教育学生对挫折有一个客观的态度, 然后要勇于面对挫折, 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培养比较强的心理素质, 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东菲、冯琳;《挫折教育:大学生的必修课》,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7) 。

[2]周玉、马建军:《大学新生常见心理挫折及自我调适》, 中国成人教育2007, (1) 。

有必要进行挫折与磨难教育 篇3

新华网-07-17杨越

“隐性压力”凸现,青少年如何面对?一些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甚至残酷,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种无形的压力,在呼吁给孩子们减“压”的同时,更要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着手,加强心理素质磨练,增强抗“压”力。

心理学教授刘惠珍说,一位初二女生在周记中写道:“我们是自私而经不起挫折的一代”。这正是当代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常见病”:经不起严重的挫折,受不住较大的压力,娇骄有余而坚韧不足,狭隘自私而容不得批评,一旦受到某种压力,心理状态就会全线崩溃,有的就走上自杀的极端道路。尽管没有机构对“恬恬”现象进行数字统计,然而有关青少年因为来自社会的隐性压力而自杀的报道越来越多见诸报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好奇心、冒险性、挑战性和想像力的四项测试中,冒险性得分最低。而另一项调查发现,胆小已成为当今小学生最突出的缺点,大约有31.2%的小学生承认这一点。

一份刊登在《中国少年报》上“让我们都来了解自己”的调查问卷,10天之内,共收到来自各地小学生16350份问卷。问卷中有一题:“每个人都有缺点,那么,你认为你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回答“胆小”的人数绝对占第一位。另外一题:“每个人都有优点,那么你认为你最值得骄傲的优点是什么呢?”回答“有毅力”的占倒数第一位8.9%,而回答“勇敢”的占倒数第二位。

孩子为什么胆小而不敢冒险?有关专家认为,这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有关,目前在学校和家庭中,挫折教育、磨难教育几乎还是空白,应当引起家长与学校的高度关注。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卜仲宽在征询了几十位家长的意见之后,向大会递交了一份《在城市中学中开展“吃苦夏令营”》的提案,建议将磨难教育引入到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在城市中小学开展吃苦夏令营活动。这一提案得到许多教育专家学者的认同:只有让孩子体验寒冷、体验孤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孩子在承受挫折、面对压力的同时变得坚强,生命之舟才不会被现实撞得粉碎。

在独生子女时代,“溺爱型”教育在家庭占主要地位,有几位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心肝宝贝”去经受磨难的锻炼?记者日前听到两位母亲的对话,是关于女儿下周去参加暑期中小学夏令营活动的:

“不知她会不会洗衣服,唉!”

“听说是住在大学生宿舍,没有空调,晚上会不会睡不着觉?”

“还要挂蚊帐,会有蚊子吧!”

“住在上铺,晚上上厕所怎么办?”

“给她拿部手机去,有什么事可以打电话回来。”

“还是买张IP卡给她好些。”

“搞不好我妈会跟去,她放心不下这个外孙女。”

8年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的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一场罕见的教育大讨论,在那一次的中日青少年“夏令营”中,有些中国孩子后面跟着父母或老人,他们在途中遇到困难后束手无策,日本孩子则大都靠顽强毅力到达终点。

8年后,这篇文章作者的.女儿、北京月坛中学高三学生孙冉,在“我眼中的日本同龄人”一文中写道:在日本参加夏令营时,我经常能看到许多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孩子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背包,跟着队伍时跑时走,没有人帮他们背包,全靠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三四天。我深知多数中国的父母不能这么对自己的孩子。

看看我们,就连去日本前从北京到天津这么短的距离,送行父母的车就已经排成一条老长的车队了。到了东京的饭店,甚至有一位女同学的父母,一晚上打了三次国际长途,早上还打来电话叫早!但是,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初次在异国生活了一个月,大家都感觉很好,挺烦父母唠唠叨叨一万个不放心,净让我们丢人现眼。或许,是我们的父母太担心了?他们从前吃过太多苦,又只有一个孩子,恐怕很难狠下心让我们受磨练。

孩子在作文中大声疾呼:“这样下去,民族的未来堪忧啊!

浅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论文 篇4

南华县沙桥中心学校王建聪

挫折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标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而使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直被父母呵护,爷爷奶奶宠爱,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学生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这一代学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他们受挫折后常常表现为:攻击性行为、逃亡性行为、散漫性行为、固执性行为、以及各种报复行为。我认为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让他们知道挫折,了解挫折。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增强挫折的能力,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挫折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家长与老师的重视。一些老师走的是一个极端,那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吓唬、逼迫学生,本意是想激起学生的进取心,但往往变成了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折教育实际就是“抗挫折教育”,在物质条件相对提高的今天,挫折教育可能更多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析一下心理卫生存在的普遍性以及问题的严重性以便引起广大教育同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让他们明白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体受批评,产生不想学习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在某些课程中由于自身条件较弱,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如在体育课上有些同学体形较胖素质较差,没有自信,产生厌学心理,上课时不愿和大家一起做运动,这时需要老师多关心她,引导她,和同学们一起找她的优点,鼓励她,使她振作起来,帮助他树立信心,避免“破罐子破摔”。告诉他挫折并不可怕,要将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经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他终于有了进步。

其次有意识给学生创设挫折情境。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作为磨练他们,增益其所不能的方法。我们现在的孩子太娇气,稍微有点挫折就不能忍受。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方法值得借鉴。有一定挫折情境,学生总会受到锻炼。日本人提倡“吃苦教育”不正如此吗?让孩子们冬天穿短裤行走,这就是一种锻炼。当然,并不是让我们的同学也这样,只是这不愧为一种锻炼的方式,不愧为一种手段。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学生一点挫折,让他们吃点苦头,使他们受益终身。

最后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让学生明白,在前进的过程总会遇到挫折。教育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顽强努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将挫折作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升到小学后,平时学习很认真,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为此,他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可是,升学成绩却不理想。从此,他一蹶不振,情绪十分低落。看到他这一切,我找他谈心,告诉他,失败并不可怕,必须勇敢地战胜挫折,站起来。我给他讲刘翔的故事,讲保尔的故事,经过多次谈心,他开始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上中学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有学生好胜心强,凡事想争第一,这样的学生最容易受挫折。

我觉得做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挫折教育: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减少受挫因素。

虽然轻度的、较少的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磨练作用,但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有伤害,是消极的,应想方设法避免。创造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减少挫折的首要条件,要求教育者做到:(1)对学生的期望符合实际,要求不能过高过严;(2)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3)教师要有一份公心,对各类学生,一律公平对待。

2.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要在教学中渗透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却是漫长的、曲折的、艰巨的教育,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怕吃苦,不畏挫折。例如,讲授课文时,利用课堂内外的内容教育学生: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后,就有许多人责备他违背了人类的真理,是胆大妄为。伽俐略处在重重包围之中,可谓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他却振作精神,用自己刻苦勤奋、不具权威的精神,通过多次实验,取得了胜利。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集体辅导。

(1)开展优点启发活动,培养自信心。活动中由其他同学找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尽可能的把优点展开,让其释放光芒。培养自信心。(2)开展优秀人物伴我行活动,进行榜样示范。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一旦有了榜样,他们会模仿榜样的行为去做,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利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在逆境中振作精神,变压力为动力。选取的榜样,要有远有近,才有说服力。遭受失聪挫折而努力奋起终于成为世界著名大音乐家贝多芬,半身瘫痪、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精通多门外语,掌握许多医学知识,出版多部著作,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张海迪,这是远的榜样,令人心灵震撼。同时,我们生活中间许多战胜挫折的事例更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如下岗工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坐标,高考落榜者自学成才等等。

4.加强心理辅导,重视个别教育。

(1)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学生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教师要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2)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时刻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甲方面的成绩转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创设挫折环境,磨练坚强意志。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要专门设计一些军训、越野、远足等,让学生感受痛苦,磨练意志,增其所不能。学科教学亦然,当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时,忘乎所以时,教师可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学生一次失败,让其在挫折环境中磨练意志。我们每个同学都会遇到挫折,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以后妥善加以引导。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认定方向,坚韧不拔地走下去,就会成功。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大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想,这句话永远鞭策着我们前进。

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方法 篇5

第一,利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情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自然情境因为有自然性和真实性,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如,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去扶,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就是一种简单而实际的磨炼。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学会独立的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

第二,通过创设困境进行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人的竞争能力,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去吃苦,并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创设一些困境,使孩子的意志得到更好的磨炼。国外的学生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学生园,无论是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去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了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3.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第一,客观地评价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不同,所以也会各有长处和不足。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也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变得骄傲自满并且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教育期望过高,不符合实际,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说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在哪方面受到挫折。而知彼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如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等。必须让孩子懂得做事要向高目标努力,但同时也要做好承受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

第二,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家长在学生的眼里是非常高大、无所不能的,家长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来说家长的行为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因此,作为家长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并教育孩子要把名人作为榜样,激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第三,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培养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活动或到亲戚朋友家做客,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人交往,从中可以使学生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并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培养互助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一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首先应纠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从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开始,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到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一定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家长应注意创造机会,在家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予孩子决策的权利,培养孩子选择和作决定的能力。

第五,加强艰苦磨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应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况,加强对孩子艰苦磨炼,让孩子获得适应能力。一是让学生体验“累”的滋味;二是让学生体验“饿”的感觉;三是让学生体验“冷热”刺激。

第六,增强孩子心理防卫机制,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我们知道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甚至心理健康被看做是更为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提高其对挫折的忍耐力,消除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心理防卫机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会孩子在失败中总结教训,鼓励孩子在挫折中百折不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如何正确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 篇6

挫折教育是通过挫折, 对成长中的幼儿以及已经长成的大人进行教育。实际上, 挫折并不需要“教育”, 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 本来就有很多挫折, 且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 由于很多幼儿具生长环境的优越性, 让挫折教育这个词变得非常必要。挫折教育, 能够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然后通过不断地面对挫折, 不断地进行对挫折的抗争, 才能够学到更多的方法。同时, 幼儿在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时, 就会有能力去面对更大的挫折, 在遇到大挫折的时候, 不至于被打击, 这算是一种提前进行“打预防针”的工作。大多数幼儿没有那么顺利, 此时, 教师、家长在对待面对着挫折束手无策的幼儿时, 究竟该如何帮助, 这是本文需要提出的问题。

但是挫折教育并不是谁都能够驾驭得了的, 有时候, 幼儿在一帆风顺的环境里, 极容易自信过度。没有学到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没有经历挫折教育中所提到的饱经风霜, 理解什么叫做成功的目的自然也无法达到。

所以, 进行挫折教育, 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其度、其方式方法, 则需要一定的考量。本文就从挫折教育的方法入手, 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挫折教育的优点与缺点。

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一) 挫折教育, 可以让幼儿的潜能被激发

现实生活中, 幼儿会遇到很多事情, 但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具备完全的挑战性。例如社会在发展, 很多新鲜的事情被提了出来, 很多新的解决办法是无穷无尽的。如何让幼儿不陷入固有的思维里, 而是不断寻找新的方法, 这就能够激发幼儿的潜能。

(二) 挫折教育能降低幼儿的骄傲情绪

对于很多没有接受挫折教育的幼儿来说, 一帆风顺的学习和生活, 让其不断产生骄傲情绪, 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够做, 这种骄傲情绪是负面的, 只能让幼儿陷入不能处理问题的境况里, 所以必须不断地给予他们挫折, 让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进步。

(三) 挫折教育让幼儿不断成长

可以说, 幼儿的成长与挫折教育是分不开的, 因为挫折教育贯穿于所有人的一生, 尤其在年少时代, 会不断遇到挫折, 所以, 你不被挫折磨练, 别人在被挫折磨练的时候, 别人的成长速度就会很快。

(四) 挫折教育让幼儿不断成熟

理解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就让幼儿们理解了生活的不易。生活中的困难, 需要自身来寻找方法不断克服, 这就让幼儿更有心理承受能力, 更加感受到了如何生活, 活得会更好。

三、幼儿挫折教育

很多幼儿有着一种情况, 就是往往生活顺风顺水, 并没有太多阻碍他们的事情发生, 所以一些幼儿就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 唯我独尊, 过分评价自身等情况。

幼儿挫折教育需要将其骄傲感打消, 使其心态平衡, 主要达到激发潜能的作用。

在幼儿园阶段, 也就是幼儿3到5岁的时候, 要让幼儿从心理上产生独立性。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幼儿要助人为乐, 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幼儿。然而, 有时候需要幼儿独立完成的事情, 家长和教师却给予过多帮助, 反而会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幼儿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因此, 这个时候, 主要是让儿童不依赖家长和教师的帮助, 自己做一些适合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 并得到做完的成就感。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需要幼儿自己去掌握, 例如洗手帕、穿袜子等, 让幼儿自己去做。

四、家长过分期望, 使幼儿做不了自己喜欢做的事

例如, 在回答教师的问题上, 一个幼儿并不喜欢上课发言, 但大家都在努力地举手, 而幼儿似乎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此时家长便在后面用眼神催促幼儿举手, 幼儿不情愿地举起了手。这其实是不对的, 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个细节, 而叫到这个幼儿回答问题, 势必要给幼儿造成一定的伤害。

再如, 一个幼儿在英语学习上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家长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竟然动手帮助小孩完成了课后作业。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如果幼儿没有像适龄幼儿一样经受过同样的挫折, 必定在后面的学习中产生断节, 如果接不上的话, 很有可能害了幼儿, 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中, 完全无法掌控挫折。

还有一个例子, 家长在看到幼儿会自己洗袜子以后, 又惊又喜, 就给幼儿本来承诺的一部分奖励, 变成了奖励一个大礼包, 满足了幼儿的一切愿望。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错误的, 不应该因为幼儿的一点成功便过分赞美, 这样对幼儿的成长十分不利。

还有, 一个幼儿在参加完智力竞赛之后, 没有拿到名次, 非常难过, 此时家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就安慰道:“输就输吧, 还有人没我们成绩好。”这样的方式只能使幼儿无所谓的心态被助长。所以, 家长和教师只有帮助幼儿分析这次没有得奖的自身问题, 才能使幼儿有所进步。

家长怎样进行感恩教育更有效 篇7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教育出现问题的增多,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要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更要懂得回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怎样进行感恩教育还是比较茫然的。

我想,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将它与爱心教育、礼貌教育结合起来。从孩子情感的角度来看,礼貌教育和爱心教育是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是两者的深化和升华。具体来说,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努力营造充满爱心、感恩之心的亲情关系

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持久、深远。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因此,家长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言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的建立积极向上的亲情关系。比如,爸爸妈妈之间恩恩爱爱、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牵挂;家长努力与孩子之间建立宽容而不纵容、关爱而不溺爱、平等民主、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家长对老人充满尊敬、关爱与感恩之情。这些情感关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在一般的家庭中,尤其是家长对待老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爱心、感恩之心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日常生活中,我们自然而然就做的,比如:经常带着孩子看望老人,还孩子一起给老人买礼物、生活用品等,经常陪老人散散步、给老人捶捶背揉揉肩、给老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这些细小的事情,孩子很小时,就看在了眼里;当孩子稍大些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就可以鼓励孩子去做这些事情。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体会到家长对老人的孝敬、关爱之心、感恩之心。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影响、熏陶下,孩子那颗感恩的心已悄然萌发了。

二、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

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老人节、教师节等节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而且,这些节日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集体乃至社会。

当孩子还小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事例,讲讲这些节日的来历。孩子稍大时,可以给他讲一些感恩的故事、一起阅读此类文学作品、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以丰富孩子对这些节日的知识、深化他们对节日的了解。再和孩子一起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体会浓浓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军民情等,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以表达感恩的心。在这些节日之前,家长可

以提醒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如美术、画信、动作、语言等)表达感谢、感激、感恩之情。或者,和孩子商议好怎样过。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仓促,教育效果会更好。

比如,父亲节之前,妈妈先帮助孩子回忆和爸爸在一起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回想爸爸都为家庭立了什么功。然后,再私下里和孩子一起制作节日贺卡,或者建议孩子用自己仅有的零花钱给爸爸买一份礼物,可以让孩子给爸爸画一封信,想说的话可以让妈妈代写,也可以让孩子送信时讲给爸爸听。孩子一定会对爸爸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必定会为爸爸的节日积极做准备。这些对爸爸而言,绝对是特大的惊喜,对孩子而言,也总是难以忘怀的。

老人节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故事图画书、网络影视资料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老年公寓看望老人,帮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当然,家长也可以建议孩子所在的班级,一起去老年公寓看望老人,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受益特别大。这时候,孩子对人、对人生、对社会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看法,但是,孩子的关爱之心只能有增无减。

教师节、儿童节时,我们可以建议孩子表达其感恩之情和节日的祝福。比如,和小伙伴互赠小礼物、为福利院的儿童献爱心,给老师说句亲热的话或给老师捶捶背、端杯水、送上自制的小花、节日贺卡等等。建军节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给孩子讲战争的故事,让孩子感受生活的来之不易,意识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进而产生爱党之心、感恩之心。

三、以生日为依托,进行感恩教育

家庭中,老人、父母、孩子,每个人的生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对家长而言,还是对本人而言。以生日为依托,让孩子懂得回报,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

比如,孩子稍小时,家长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孩子的生日正是妈妈的受难日,孩子是在爸爸妈妈的爱河中长大的,自己过生日时要给爸爸妈妈一份惊喜、表达感恩之情。当孩子稍大时,就可以给孩子讲讲妈妈怀孕的辛苦,生孩子时的感受、感想,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宝宝出生的录象。再如,当自己过生日时,家长特意请老人来,送给老人一份惊喜,说些感恩的话。再请老人讲讲过去的遇到的困难,过去有趣的事情,家长小时候的 事情等,让孩子意识到亲情的珍贵,当然,孩子会意识到很多问题。当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家

长和孩子一起给老人过生日,也让孩子为老人献上自己的“礼物”,让孩子和老人亲热亲热,说说心里话。家长还可以陪老人玩他们喜欢的娱乐活动或运动项目,也可以帮助老人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愿望。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可以争取孩子的意见,请他想办法给家长一份惊喜,这份惊喜可以是一个甜甜的吻、一句甜蜜的悄悄话、一次服务如洗脚捶背等、也可以是自己的爱心小制作等等。还可以建议孩子在幼儿园里,和老师、小朋友一起过个特别的生日。另外,可以在孩子生日那天,和孩子一起献爱心,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或者残疾儿童捐款、赠书、赠送玩具等等。这样,孩子渐渐地就由家庭走向了社会,由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扩展到了对他人的关爱。

四、以生活事件为依托,随机进行礼貌教育和感恩教育

日常生活中,同事、亲戚朋友及其子女、甚至陌生人也是孩子交往的对象。家长在待人接物时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对其友好、帮助、关爱表示感谢,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要表示道歉等等。再如,医院里给孩子看病的医生、给孩子打针的护士,经常看到的交警,马路上的清洁工,还有在外吃饭时的服务员,在商场里买东西时打交道的销售人员等等,虽然他们都是陌生人,但是,也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孩子学会运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对于孩子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应及时纠正。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随机教育,效果最好。

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就蕴藏在生活中,就蕴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键是,我们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从自身做起,抓住教育契机,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任何心灵教育、育人教育都不是一蹰而就的事情,而是持之以恒进行熏陶、教育的自然结果,感恩教育也不例外。

中学生家长怎样进行家庭教育 篇8

一、现代中学生家庭教育应注意三个法则

根雕法则——赏识孩子

根雕就是用树根雕成的艺术品。树根丢在荒野是没有用的,但艺术家拿到树根不是把它看作废物,而是努力的去发现它的特点、优点,然后把它雕成艺术品。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势智能,因此我们家长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先找自己孩子的优势,然后把他加工成有价值的艺术品。

情感法则——鼓励孩子

罗森塔尔是心理学家,他和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出了一个智商测试题,测完以后根本没有评卷,过几天就对这个班的任课老师说,你们这个班的A、B、C智商最高,将来有发展,D、E、F这些孩子智商最低,将来没有希望。大概过了八个月,他们又来到这个班,老师非常高兴地告诉他们说,你们的预测非常准确,A、B、C都在进步,D、E、F这些孩子都在退步。罗森塔尔就告诉他们说,我们实际上是用谎言证明一个真理,老师总会带着一种情感去看待学生,对A、B、C充满希望,有潜力,因为专家说他聪明,充满信用,即使有了退步也相信会好。而对D、E、F不抱希望,因为专家说他不行,即使有进步也认为是暂时的。老师有了这种情感,在言谈举止中会流露表达出来,甚至一个眼神代表一个信息点,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信用,在不断信用的基础上就会进步,接收到的信息是不信用,使学生失去自尊,从而退步,丧失信心。

态度法则——温暖孩子

引用一个印度故事。有一个人脾气特别暴躁,经常伤害身边的人,老想改变这个毛病总也改不了。他就问他的父亲,怎么改这个毛病?他的父亲给他出主意说,凡是发一次脾气你就在那木板上钉一颗钉子,提醒自己,过了一个多月后,他高兴地告诉父亲,他已经好几天没发脾气了。他父亲又说,为了巩固你的成绩,今后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颗钉子。过了一个多月,他又回来跟他父亲讲,我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他父亲非常高兴,夸赞他说,你终于改掉了一个坏习惯,但是他的父亲又拉着他的手走到木板前,指着木板说:“钉子虽没有了,但钉子的孔还留着呢,这说明如果伤害一个人的话,即使你做一点抹平的工作,最后伤痕也会留在他的心上”。

二、现代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十个“一分钟”

父母之爱是一片汪洋,可供孩子畅游一生;父母之爱是一座矿藏,可供孩子开采一生。

鲁笨的父母,天天呵斥孩子;明智的父母,天天告诫孩子;杰出的父母,天天启发孩子。

对于航天员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使卫星升天,对于勘探者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让钻井出油,如此的一分钟便显出其伟大;一分钟的地震,可以令一座繁华的都市变成一座废墟,一分钟泛滥的洪水,可以令万顷良田变成一片汪洋,如此的一分钟便显出其恐怖。一分钟的时间虽短,但足能使人类享用他的永恒,作为父母尤其要考虑孩子处于特殊的中学年代,父母与孩子之间,用活、用精、用妙了“一分钟”,人类的天空就会闪现出绚丽的彩虹。“一分钟”重在强调时间要短,说话要精,实效要好。

一分钟接触

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越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部、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来表达给孩子以爱、以力量。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文明等。

一分钟倾听

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倾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自己说,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用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谐、热心倾听孩子的讲话。

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中学生毕竟还没有长大,毕竟还是一个孩子,还没有成人,通过游戏增进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所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一分钟矫正

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孩子有过错的行为一定要矫正,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出现怎样的危害,应怎样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但首先要弄清孩子的错误或过失是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温和、不急不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

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的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分钟赞美

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在孩子的身上总会有它独特的优点,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期,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赞美的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一分钟参与

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而要尊重与引导相结合。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一分钟惩戒

曾经的棒槌头上出好布,今天不出;曾经的棍子头上出好人,今天不出。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如在校出现严重的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严重的不文明行为等,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有可能蜕化变质,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用较为严厉的言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指出错误的性质,限期改正错误,同时父母对此表现出很伤心的情感,引发孩子思考。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情绪上的冲动,避免产生对立的情绪。要掌握惩戒孩子的最佳时机,孩子自责时,有他人在场时,孩子特烦躁时不要惩戒。

一分钟示爱

秋水爱长天,才共一色;落霞爱孤鹭,才共一飞;山峰爱山梁,才共一脉。让孩子知道父母在惩戒孩子时,父母更难受,更伤心,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心中最心疼的人;今天,你出现严重问题,进行惩戒,这是父母的一种责任;也许今天你不高兴,甚至流泪了,其实父母更不高兴,背后流有更多的泪水;等到有一天你作了父母,你才会真正理解做父母的用心良苦。示爱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父亲是山,有着山一样包容的胸怀;母亲是天,有着天一样包容的爱。

一分钟期盼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篇9

一、挫折及挫折教育的概念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由于某种情形而使需要的满足处于受阻或中断状态,叫做挫折。”台湾学者张春兴表述为:“所谓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情境;二指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按照《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综上所述,虽然对挫折概念的理解众说不一,但有两点方面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第一,挫折的产生与个体在活动中遇到的某种障碍有关;第二,挫折是与人的目的行为有关的一种特殊状态。

所谓的“挫折教育”,事实上是指对于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的是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去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获得应付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试心理状态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 利用环境,因势利导。

环境最能锻炼人的意志。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适应。如教师可让学生爬山、涉水、远足、野营,或在恶劣的天气进行户外活动,使他们体验到困难和艰苦,让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意志,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

2. 情景创设,困难磨练。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和提高要求等方法,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有一定梯度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让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使体育教学过程伴随着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3. 对抗竞争,承受挫折。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比赛、竞赛等对抗性活动是培养学生抗挫折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竞赛、对抗刺激强化,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就能较快地适应社会上的各类竞争。另外,体育课的安排一般在户外进行,常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碰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及时地处理好也是对学生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4.“打击”嚣张,耐心说教。

对在体育教学中有些爱出风头,爱充“英雄”,且又不听劝阻的学生,不妨采取“泼冷水”、“加压”等方法。如在技术教学中可给他们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比赛中给他们设置障碍,加大规则限制等,使其在遭到打击后冷静思考,端正态度。但要注意不得讽刺挖苦学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5. 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熏陶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潜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学行为。教师可通过体育明星、体育优生、优秀运动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的宣传,让学生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克服困难。而最好的榜样是学生身边的体育骨干。例如:在体育课中,教师教授新动作,可以先让体育骨干来完成,在体育骨干第一次或前几次没有成功完成动作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使其顺利完成动作,从而来鼓励其他学生来尝试完成动作,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和家长多沟通,因为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生活中的楷模,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父母对生活中挫折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父母常常有同样品质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然也就精神低落,不振作。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有教师和家长携手共管,才能对学生有效的实施挫折教育,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篇10

首先,我们家长要认识到一点,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对性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是正常的。所以不要大惊小怪。

其次,要跟配偶商量后再决定怎么做。不同性别的人对性的理解不同,要尽量请同性别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异性家长不要过分反应。

比如,有妈妈发现儿子看黄片,就觉得孩子非常龌龊,因为她自己小时候什么都不懂不会看这些。因此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激,当面指责孩子,甚至骂孩子不正经。这样就会让孩子心里对此留下阴影,觉得自己很肮脏,觉得无颜面对家人,对家长一味地逃避。反倒失去了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和教育的可能。

再次,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任何事情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发现孩子看A片,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尤其是性安全教育。帮助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性知识,警告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会非常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这些内容的讲解并不能完全解决孩子的好奇心,所以可以试着帮孩子选择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让孩子自己去看,去了解。

最后,要帮助孩子把旺盛的精力集中到其他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中来。

1、多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

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就不会有过多的时间考虑和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2、多鼓励和引导孩子去学习;

鼓励和引导孩子看一些名人和伟人的传记,学习他们勤奋学习的事迹。帮助孩子从心中立下远大的志向,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让自己的人生走向辉煌。

性和色情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永远避免不了的问题。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谈到了孩子们学习兴趣的问题。

孩子一生下来,他们是无性意识的,不论是男孩、女孩,刚生下来的时候,他们都是赤条条的,但他们不会觉得羞耻,不论在多少异性面前。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家长在教会他们注意性的问题。首先,家长逐渐要让孩子穿衣服,尽管更多的时候天气的温度不适合穿衣服,但成人们要求他们非穿不可,而且尤其是要穿上裤子,特别是对女孩子,家长更是慎之又慎,家长在有意无意地告诉他们,他们两腿之间的部分是不可以让别人看到的。大人会严格禁止小男孩和小女孩对性做更多的关注。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在提示他们,男女之间有一种不同,而这种不同是很奇怪的,父母既告诉孩子注意与异性的交往,又不让孩子对异性做更多的关注。

孩子毕竟生活在社会中,慢慢地,他们接触到很多有关性的问题。比如,他们会发现男女生上厕所需要去不同的地方,而且会发现女孩子需要蹲着撒尿,而男孩子可以站着。进而他们也许会有机会发现男女生那个部位长得不一样。这些发现都会成为他们的疑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需要得到满足。这些好奇心,跟他们未来对学习课程可能产生的好奇心没有任何差别。他们只是想知道而已。但这种好奇心带给他们的是避而不答甚至是斥责。他们是无辜的,大人经常教育他们要多问,对知识产生兴趣。但这些不是知识么?为什么我产生了兴趣,却不对?他们以前问问题的时候,只要是无关性的问题,不管什么,也不管家长是不是回答得出来,他们总是可以问的,而这次他们发现他们似乎压根就不应该问。他们问问题这个行为本身好像是错的。

于是他们会发现,问问题也许是不对的,有些地方不应该产生疑问,或者产生了疑问,不应该问别人。

这时候孩子对性尽管有好奇,但这种好奇不会成为强烈的欲望,所以,这时候家长或老

师的做法仅仅是让孩子变得压抑了,变得不再对很多事情(包括性)产生兴趣了。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就是这么在慢慢地被扼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们发现他们的身体就像春风吹过的小树苗,好像其中蕴藏着什么秘密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发芽,他们感到了性的萌动。他们发现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而且开始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兴趣。很多学生如果有机会接触到异性,就会产生好感,从而引起早恋。但这时候家长、老师都会限制他们跟异性更多地进行接触,于是他们只好把这种兴趣加以转移,从而通过其他的渠道来了解。

所谓其他的渠道就是刚才那位家长提到的色情网站、色情录像,还有黄色小说等。这些了解性的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但另一方面,这些方式之所以被称为色情,就是因为它们不是对孩子进行正常的性教育,而是对孩子刚刚萌发的性欲进行一种不正当的引逗。当这种引逗提示给孩子一种可行的解决性好奇或满足性欲望的方式时,孩子们就会试着去尝试。于是,青春期孩子们开始吃禁果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正是因为缺乏正常的正确的性教育和性引导,才通过不正常的色情途径来了解性知识,从而被色情途径的诱惑而不能自拔。

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利用了疏导的方式,而不是堵截的方式。对孩子的性好奇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用封堵或者逃避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性好奇,那么性好奇会引导着孩子走向邪恶的方向,甚至泛滥成灾。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性教育满足了孩子的性好奇,孩子们会发现,性不过如此,为什么需要那么遮遮掩掩?

性教育和色情引诱,您准备给您的孩子选择哪个? 科学思维告诉我们,不带偏见才能更清楚地看清问题。

自然地看待性,就是不要带任何偏见、任何有色眼镜去看待性。

成人对性的了解一般是从性神秘开始的。所以,家长们往往做不到自然地看待性。所以家长们在给孩子介绍性知识的时候,心里对性是带有偏见的。他们心里难免对性有不不正确的看法,比如谈及性方面问题的时候,会觉得尴尬、迷惘、难以启齿等。

所以,家长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对性的态度。

性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当孩子问到有关性方面的问题的时候,要自然地解答,一方面不要避讳,更不要训斥,让孩子知道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是可以跟父母聊的;另一方面也不要过分积极地讲这些问题,毕竟现在社会上性教育方面的书籍已经有些了,孩子们一般可以通过一些途径看到这方面的书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而且有些孩子有些时候并不愿意跟家长讨论这些。所以,这又有教育的时机把握的问题。

正确地理解性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在为孩子创造一个童话世界,那里面有大灰狼,但大灰狼也是卡通的,是可爱的。但真正的世界不是这样子的,世界上真的有大灰狼,而且真的会咬人。所以,当孩子问到关于大灰狼的问题的时候,就要好好给孩子讲一讲关于大灰狼的故事。既要告诉孩子,世界上有大灰狼,这就是社会本来的样子,要认识这个事实;又要让孩子明白大灰狼会吃人,而人有些事情是不能试的,因为人只能被吃一次。所以,一定要当心大灰狼!

性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但它又有它的特别之处,特别之处就在于性的自然存在性和不当性行为后果的危害性。

性的自然存在性的意思是,无论是一个流氓、妓女,还是良好少年、冰清玉洁的淑女,他们都自然地有性的意识和欲望。讲解性知识可能会带来不好意思,但当一个孩子真正有性的冲动和欲望的时候,才会真正尴尬。所以,如果在孩子的心目中性是肮脏见不得人的,他们就会陷入不恰当的自责中,认为自己不纯洁,思想不健康。这时候,孩子往往很难跟家长吐露心思,所以,如果家长好好挑选一本比较恰当的书,不经意地提供给孩子,也许孩子更容易得到帮助。

不当性行为中的性行为指的是与性有关的行为,不当性行为后果的危害性有三方面:一是精神层面的危害,性方面给人带来的羞耻感往往会让人觉得更加丢人,有些性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导致人对性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二是生理方面的,女孩子的早孕会带来身体的极大危害;三是社会上一方面在形成性开放的风气,但另一方面贞操观念会在一些人的心里事实上存在着,而且根深蒂固。

我们看到,这三种危害更多地指向了女孩子,所以,女孩子的妈妈们会更加关注对她们的性教育,从上面的留言也可以看出这个问题。

正确地理解性,就是要让孩子理解性是自然的事情,但性行为由于与人的身体健康和未来的幸福关系密切,所以,性行为的危害性又要恰当地表达给孩子,不要让他们受到性的困扰和伤害。

这篇文章与其说在与家长们探讨怎么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倒不如说在与家长们探讨应该形成怎样的性观念,或者说怎样的性观念可能对孩子更加有益。

家长教育幼儿的方法 篇11

一、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机会,其中包括幼儿园环境。虽然,孩子是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中去。但是在陌生孩子之间大家是平等的。他会逐渐认识到为什么不能打人,为什么不能随便动别人的玩具等等。使孩子在群体生活中萌生公共道德意识。

二、刺激孩子的反应性,让他感到幼儿园新奇。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时鼓励孩子讲一讲,幼儿园有什么?如:可爱的小猫、小狗或能使孩子感到好奇的东西,给她建立新奇的感知,他会慢慢喜欢上幼儿园,还可以了解很多东西。这样主动鼓励孩子去幼儿园,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多方面思维能力,而且还增加了孩子的语言刺激反应机会。但家长要及时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绩,适当的宽容和鼓励是很必要的。

三、让孩子从小受点磨难和挫折。应该干的事他不想干,就坚持让他干;不该拿的东西地想拿,就坚持不让他拿。当然这有点难,但对孩子有好处。让孩子从小受点磨难,长大了就可能经得住挫折。

四、让孩子在幼儿园建立学习的兴趣,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与幼儿要经常谈心,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形成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据许多家长反映,幼儿最听老师的话,老师说什么幼儿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长教育碰到什么有关学习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老师,配合老师进行个别教育,往往效果良好。孩子学习兴趣一旦建立,孩子上小学时不但不会在出现去幼儿园时类似的情况,而且可以有助孩子顺利的完成学业。

1.给幼儿一些选择的自由

4岁左右的幼儿已有了逆反心理,父母单方面的发号施令常常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原因。如果直接对他们说:“去吃饭!”或“去洗澡吧!”通常会使命令遭到抵抗。这时,父母不妨给幼儿一些选择的自由,换种方式说:“吃饭及洗澡你想先做哪个?”提出两种对等的项目让他选择,由于3、4岁的幼儿还不会去考虑这两者以外的事项,所以大部分都会在其中选择一项。这种“哪一个先都没关系,你爱如何就如何”的自由,足以让他感到兴奋和满足了。这不失为对付幼儿发脾气的一条好策略。而且,给孩子一些选择的自由,在无形中就灌输给了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事做决定的自主意识。

2.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施予体罚,体罚包含了2种危险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孩童容易模仿双亲,对别人使用暴力。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也是当然的学习对象,如果双亲经常体罚他,就会使他变成性格残暴的人。其次,父母经常对幼儿施予体罚,幼儿会心存警戒,不再与父母亲近,如此一来,父母根本无法给予教养和管教,更别说幼儿会对双亲怀恨,想伺机报复了。当然,父母也是凡人,有时不免气极了而打小孩。在这种时候也大可不必自怨自艾、悔恨莫及,只要能尽量控制情绪,以理智的方式处理,避免过度的体罚就行了。

3.家长如何对付幼儿发脾气

2岁左右的幼儿最令父母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无缘无故的乱发脾气了。对此,如果父母缺乏一套管教方针,过于心软,就会被2岁的幼儿搞得团团转。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管教方针。

(1)、弥补孩子理解的不足,此年龄的幼儿理解力不足,无法正确判断周围的情况,因此容易发脾气。双亲必须先耐心听他诉说,再为他说明,使他理解。例如,当他想要别人的东西而哭闹不休时,首先要让他认识“自己的东西”。“你的在哪里呢?拿来妈妈看看!”然后再向他说明:“这不是一样吗?”(2)、注意他是否饥饿或疲倦了,肚子饿、太过疲倦等平常的事情,有时也会成为幼儿发脾气的原因。母亲常会责骂小孩:“每次到了傍晚正忙时,你就乱发脾气,一点也不知道大人的辛苦!”然而,母亲是否根本忘了孩子的饥饿和疲倦已达到了极限,事实上,预防这种情形的发生,正是母亲的责任。(3)、命令应该统一,父亲与母亲,或是祖父母与双亲,如果对幼儿发出不同的指示命令,那将是很危险的,不但会使幼儿发脾气,且会让他们陷入混乱,无所适从。一般来说,大人的意见当然会有不同,要避免或许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幼儿面前呈现对立状态,会使幼儿陷入混乱。所以无论如何,家人应事先调整意见,在幼儿能判断复杂的事情之前,努力保持同一个方针。(4)、优柔寡断最糟糕,幼儿发脾气的时候,最忌的就是双亲先是犹豫不决,后来禁不起幼儿的哭闹,终于屈服的优柔寡断作风。如此,幼儿会认为当父母说“不行”时,只要发脾气,就可以获得自己所要的东西,遂以发脾气作为他的武器。

父母幼儿教育方法要正确 导读:孩子在家是否可以不分尊卑?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比拼,究竟孰优孰劣?家长需要辩证看问题,分清不分尊卑与溺爱的区别,取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精华而去其糟粕。

关于现代社会中国家庭尊卑观念的转变,有人这样比喻,如果父母叫孩子跳下去,过去的孩子会问:“跳多高?”,而现在的孩子会问:“为什么?”。古今不同的教育思想,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孰优孰劣?不妨一一比较:

平等VS尊卑

现代家庭教育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对待,父母与子女像朋友一样相处。而传统家庭

教育受到儒家思想,强调尊卑有分、长幼有序,所谓“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有私财”,子女在财产上依附父母,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试问孩子更乐意接受前者还是后者?

自由VS顺从

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有更多自由和选择权。如果孩子当面指出你的错误、跟你争电视

遥控器,你会生气吗?现在越来越多父母会选择:反省——我有没有哪里做错了?尊重——孩子也有权利争取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理解——孩子天性爱玩,学习辛苦,休息时间就让他看看喜欢的节目,放松一下!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这些行为会被贴上“目无尊长”的标签。

创新VS守旧

受现代教育思想影响,父母越来越看重孩子的想象、发现和创造。正如国外一位妈妈因

为女儿学习了字母o而状告幼儿园并且获得胜诉,这位妈妈的理由是以前女儿看到o可以想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但经过学习,以后看到o她就只知道那是“字母o”,孩子的想象力被抹杀了。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孩子个人的看法得到尊重和认同,他们就会更乐于创新。相反,如果处于讲求尊卑、顺从的教育氛围,孩子就会失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变得墨守陈规。

既然这样,儒家教育思想是否可以摒弃?孩子在家里是否可以不分尊卑?这种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任性、无礼、自私、鲁莽吗?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的建议:

不分尊卑≠溺爱

既然家庭成员不分尊卑,那么凡是孩子提出的要求必须满足,凡是孩子讨厌的事情坚决

不做,这样一味迁就,难免教养出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已经凌驾在父母之上了,孩子是“尊”,父母是“卑”。

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学会更好地跟孩子沟通。

无规则不成方圆,父母乐意当孩子的“益友”,但也需承担另一个重要角色:“良师”,即

教育孩子的责任。跟干巴巴的说教相比,父母可以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例如有个孩子在吃饭时间还在外面玩,妈妈提醒他:“儿子,再过三分钟你的饭就不见了!”孩子没有理会,等他回来,饭真的没有了。儿子大哭!妈妈说:“我告诉过你了,再过三分钟饭就不见了。”从此儿子到了吃饭时间会乖乖待在餐桌前。这位妈妈不是用孩子所抗拒的命令式,而是巧妙地定了个规矩,换了种沟通方式,同样起到了管教孩子的目的,甚至效果更好。

去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之长。

儒家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精华之处,例如宣扬大爱精神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如鼓励自爱精神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等等。父母不妨通过闲聊谈心和自身行动,将这些思想精华潜移默化给下一代。

如何进行幼儿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家庭教育观

家长要学会尊重幼儿。家长不能把幼儿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期望通过幼儿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去补偿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幼儿是独立的、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尊重幼儿才是父母最深刻的爱。

家长要注重幼儿的今天。幼儿的发展是自然、有阶段、有规律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这一规律,在从尊重幼儿的兴趣、个性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然而许多家长考虑最多的是幼儿的明天将会怎样。许多过于担忧和心急的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经理与财力,用兴趣班把幼儿的时间填得满满的,以牺牲幼儿的今天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美好的明天”。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幼儿的成长首先在今天,如果我们以牺牲幼儿的今天为代价来换取明天,那后果只能像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的那样:“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关爱幼儿,并不是给幼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满意”,也不是用各种所谓的知识、能力训练来压迫幼儿,而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予以科学的引导,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幼儿在自然成长中享受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独立的意志品质与健全的人格。

(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查,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就放弃了家庭教育的权利。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只是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就足够了。幼儿教育主要是幼儿园的任务,家长其实,家长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能力学习幼儿教育的专门知识,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强大的教育结合,使幼儿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熏陶与培养。相关研究证明,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当今的幼儿求知欲强,兴趣广泛,这些都要求父母通过各种方式,结合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家庭教育从知识上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改进教育方法,妥善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家长不能不懂装懂,乱说一气,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提问的积极性,这就有意无意地压抑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等天性。实际上,正是那些幼时爱发问、好活动、喜探索的幼儿,若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恰恰是创造性人才的雏苗。家长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了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紧密配合,给幼儿讲清道理,分析错误所在,并以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引导。

(四)优化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父母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环境的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幼儿的情感、气质、行为、道德、个性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要教育好幼儿,父母要严于律己。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劳动、和社会等方面用自己的模仿行为去影响、感染幼儿,以道德榜样引导幼儿,让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在一个充满民主、宽松、体贴、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及感情。父母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爱幼儿但不骄惯,使幼儿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环境会使幼儿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这对幼儿独特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父母们应学会诱导幼儿,这比恐吓、哄骗、打骂都管用。皮鞭不只会降低幼儿的尊严,也会毁损其心灵,使幼儿们畏缩、怯懦、仇视和虚伪。这就需要父母们把握好严的“度”,其实它也是一种爱。

(五)教育幼儿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幼儿都是这样一个原则,但是我们现在有的人就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只许表扬不许批评,一提批评就是打击幼儿,伤害幼儿,这就是违背了辩证法,幼儿当然需要表扬,需要鼓励,不但是幼儿需要,大人也需要。但是不能光表扬,也还要有批评,由于幼儿做的一些事情不都是对的,不是天生的就会做,不要以为我们一批评幼儿就是打击幼儿,伤害幼儿,我不这么看,该表扬就表扬,该批就评批评,批评也是促使幼儿进步的一种手段。如果光表扬不批评,这是对幼儿的一种娇惯。对于幼儿帮助大人做事,我们可以表扬幼儿,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该表扬则表扬,该批评则批评,但是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当然如果你艺术性很强的话,你很有教育意识,甚至可以把我们常人所认为应该批评的内容变成表扬的内容,比如一个幼儿做了十道题,他只做对了一道,有的家长说:“嘿,十道题就做对了一道,你怎么这么笨,简直是榆木疙瘩。”但有的家长转一角度说:“嘿,我这儿子真不错,这么难的题,你竟还做出一道。”这两种说法幼儿会有什么感受呢?

家庭教育的问题远非如此,要努力走出这些误区,需要父母作不懈的努力。作为新时代的家

长应把握机遇,转变观念,寻求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创新,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让幼儿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家长如何教育幼儿

1.给幼儿一些选择的自由3岁到6岁的幼儿已有了逆反心理,家长单方面的发号施令常常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原因。如果直接对他们说:“去吃饭!”或“去洗澡吧!”通常会使命令遭到抵抗。这时,家长不妨给幼儿一些选择的自由,换种方式说:“吃饭及洗澡你想先做哪个?”提出两种对等的项目让他选择,由于2岁的幼儿还不会去考虑这两者以外的事项,所以大部分都会在其中选择一项。这种“哪一个先都没关系,你爱如何就如何”的自由,足以让他感到兴奋和满足了。这不失为对付幼儿发脾气的一条好策略。而且,给孩子一些选择的自由,在无形中就灌输给了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事做决定的自主意识。2.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施予体罚,体罚包含了2种危险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孩童容易模仿双亲,对别人使用暴力。家长是幼儿最亲近的人,也是当然的学习对象,如果双亲经常体罚他,就会使他变成性格残暴的人。其次,家长经常对幼儿施予体罚,幼儿会心存警戒,不再与家长亲近,如此一来,家长根本无法给予教养和管教,更别说幼儿会对双亲怀恨,想伺机报复了。当然,家长也是凡人,有时不免气极了而打小孩。在这种时候也大可不必自怨自艾、悔恨莫及,只要能尽量控制情绪,以理智的方式处理,避免过度的体罚就行了。3.家长如何对付幼儿发脾气2岁左右的幼儿最令家长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无缘无故的乱发脾气了。对此,如果家长缺乏一套管教方针,过于心软,就会被2岁的幼儿搞得团团转。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管教方针。(1)、弥补孩子理解的不足此年龄的幼儿理解力不足,无法正确判断周围的情况,因此容易发脾气。双亲必须先耐心听他诉说,再为他说明,使他理解。例如,当他想要别人的东西而哭闹不休时,首先要让他认识“自己的东西”。“你的在哪里呢?拿来妈妈看看!”然后再向他说明:“这不是一样吗?”(2)、注意他是否饥饿或疲倦了肚子饿、太过疲倦等平常的事情,有时也会成为幼儿发脾气的原因。母亲常会责骂小孩:“每次到了傍晚正忙时,你就乱发脾气,一点也不知道大人的辛苦!”然而,母亲是否根本忘了孩子的饥饿和疲倦已达到了极限,事实上,预防这种情形的发生,正是母亲的责任。

上一篇:018新党章知识测试题下一篇:学生的暑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