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法治(精选4篇)
摘要:创建法治文明监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可行性。创建法治文明监狱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监狱管理拥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而且要求监狱转变管理理念,创建新的管理模式。本文依据建设法治文明监狱的理念,提出了采用现代先进技术设备、监狱配备心理医生、采用国际标准、完善监狱法制等措施来提高监狱管理效率,切实做到依法治监,建设法治文明监狱。
关键词:监狱
管理
法治
文明
“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概念,是1994年1月由当时的司法部部长肖扬同志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和劳改、劳教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来的。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在这次会议上也指出:“要深化监管改造工作改革,逐步建立法制完备、执法严格、管理文明、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文明监狱。”法治文明监狱是以现代化的监管改造设施和健全的狱政制度为基础,依法对罪犯实施科学、文明管理和改造的社会主义监狱。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以适应国际行刑制度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为了全面认真贯彻《监狱法》,充分展示我国监狱的现代、文明形象;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是为了不断深化监管改造工作的改革,促进和加强各项业务工作,提高监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改造质量。
一、法治文明监狱的理念。
现代意义上的监狱诞生于保护自由的政治文明理念。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论及到监狱的诞生时说,“监狱这个刑罚武库中的一个基本因素,确实标志着刑事司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刑事司法走向人道。”他进而指出,在一种包含规训征服机制不对称的状况中标志了监狱这种“文明社会的刑罚方式”的诞生。监狱改革之父霍华德开启了监狱行刑人道化的范例,他所构想的模范监狱将是一个安宁、干净和有序的感化院。这些监狱改革家试图通过控制人的身体来调节罪犯的心灵,甚至期待感化院会变成社区中其他人的秩序和道德示范。边沁致力设计的示范监狱或曰圆形监狱,其目的就是“重塑道德,保证健康,鼓励勤奋和传播教诲”。
法治文明监狱的理念是依法保障罪犯的合法权利,笔者认为文明法治监狱需要满足两类要求:一类是硬件要求,即环境氛围的要求。环境又可分为社会大环境和监狱小环境,前者指国内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社会风气及治安状况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总体环境,以及社会对监狱的投入。后者指罪犯的生活起居条件、图书学习资料及与外界应有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等因素构成的监狱小区域内的环境。另一类是软件要求。它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完善的监狱管理制度(包括立法)。第二是作为监管人员的干警本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水平。第三方面是干警对罪犯的管理是否达到了科学、合理,行刑效能是否较高。
然而我国监狱长期存在着社会对监狱的投入与监狱所承担的艰巨任务不成正比、监狱经济困难、监狱在司法系统中地位相对较低、干警素质较低和行刑模式单一效能较低等诸多问题,与法治文明监狱相距甚远。
二、建设法治文明监狱的措施。
(一)改善行刑环境,建设开放型监狱,缓解人员拥挤的现状。一方面,国家财政不是很宽裕,方方面面的建设都需要资金,指望国家通过财政拨款解决监狱运转所需的全部资金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举步维艰,监狱自办的经济实体也不能幸免。因此,在资金缺乏的条件下短时间内监狱的设施不会产生大的变化。而现在的治安形势较为严峻,严打似乎没有间断过,使得监狱爆满。要缓解监狱的压力,只能建立开放型监狱或中间型监狱。行刑完全封闭是报应论观念的产物,如果仅仅为了惩罚,把罪犯封闭起来给之制造了痛苦,也无不合理之处,问题在于我们接受了教育刑论的一些观念,还要使其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封闭、隔离得越厉害,罪犯将来适应起来越困难。因此从改造罪犯的角度讲,监狱由目前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是必要的。
(二)监狱配备适量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医生。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监狱管理罪犯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最早的监狱管理模式是惩罚模式,它孕育于原始的同态复仇。20 世纪先后产生了康复模式和重新回归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流行着劳动改造模式。如今综合模式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其中非常注重对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鉴于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 故矫治罪犯也需要采用综合性手段。
首先危险性精神病人的监管需要监狱精神科医生。如今,世界各国基于对弱势人群的特殊关照,往往对触犯刑法的精神病人做出与常人不同的处理。我国刑法并未规定精神病人犯法一概无罪,但囿于现行法律的规定,有罪的精神病人如何安置成了一个难题,所以一些鉴定医生把本该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病人干脆评定为有刑事责任能力,理由就是监狱不接收他们。遵照国内刑法第18 条规定,对那类产生了危害后果,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危险性精神病人的处理是监护治疗。因经济缘故,大多数病人的监护治疗不能落实,这样危险性精神病人未与社会隔离,致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另外其他囚犯也需要监狱精神科医生,具体表现如下:
1、自杀。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自杀在国内死因中居第四位。在监狱里,自杀比狱外发生的可能性更高。这是因为身陷囹圄容易诱发抑郁症,抑郁症是自杀的常见原因之一。监狱精神科医生预防抑郁症自杀的能力远远高于业外人士。
2、酗酒和吸毒的囚犯。
在押犯中这类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入狱后,因高墙隔断了他们与成瘾物质的接触,极可能出现戒断症状,严重时可有生命危险。若有监狱精神科医生,则可及时地处理戒断症状,帮助他们尽早摆脱成瘾物质的困扰。
3、拘禁反应。
服刑的囚犯都要面对种种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可能会产生拘禁反应。从而影响本人接受监狱改造,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甚至妨碍监狱的正常管理秩序。当出现这类问题时可交由监狱精神科医生诊治。
4、识别伪装精神病者。
由于现阶段我国监狱不收精神病人,某些劳改服刑人员瞅准了这一漏洞,以伪装精神病来逃避监管。监狱的管理经费有限,对疑似精神病的服刑人员无力都送去作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常凭一纸医学诊断书而让其保外就医。如果有监狱精神科医生把关,这类不良现象即可减少或杜绝。
5.心理受挫者和心理障碍者。
从上世纪70 年代末期开始,精神病学界就意识到临床服务范围应该延伸至心理受挫者和心理障碍者。对这些人,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另外对罪犯如何分类要有监狱精神科医生参与罪犯分类是一项细致的、科学的工作,需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从事认真细致的工作,尤其是需要很多合格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参与这方面的工作,才有可能对罪犯进行恰当的分类。[1]对在押犯进行管理分类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是各个犯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到底怎样,准确判断需要借助精神病学知识。
对于监狱所需要的医生来源,可采取以下措施:
1、从医学毕业生中挑选合格人才。
近几年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相对于别的专业来说就业困难,监狱的工作人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对毕业生肯定有极大的吸引力。如2006 年某地要在毕业生中招收一些监狱警察,结果是一个名额就有1 000 人去竞争。
2、监狱与附近的精神病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聘请精神科医生定期到监狱提供专业服务。可采专职与兼职并存的成员构成方式。美国监狱中的精神科医生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竞争实力之后,会选择离开监狱到社会上行医,以获得更高的薪水,但是监狱中的岗位不会出现空缺,又不断有新人来填补。如果我国的监狱中增设了精神科专业人员,将来必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采专职与兼职并存的模式可提高监狱中精神科医生的诊治水平。
3、将公立精神病医院的巡回医疗制度扩大至监狱范围。目前公立医院有定期到农村提供服务的项目,建议公立精神病医院将其巡回治疗服务的范围延伸到监狱。
(三)改革监狱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监狱法律制度。
近几年监狱系统对以分押、分管、分教为主要内容的分类改造工作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监狱关押模式作一改革,根据关押罪犯的不同刑期和不同案由,全国统一分类设置低度戒备监狱、中度戒备监狱和高度戒备监狱。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硬件建设可根据三种戒备程度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这样做,有利于深化发展分类改造工作,提高改造质量;有利于同类监狱的标准统一和相互借鉴;有利于有效运用国家投入的财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加快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步伐。监狱的硬件建设设施要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层次,并随着经济、科教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又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发挥“社会化”的作用。以上海为例,监狱局总医院就近的监狱,不一定也要建“一级以上医院”。总医院配置救护车,市内的监狱就不一定都配置救护车等等。
《监狱法》的诞生,是中国监狱工作发展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监狱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它的颁布实施,不仅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对创建工作提出了目标。然而,任何主体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的实现,都离不开程序法的运作和细化的配套措施。因此,推进和深化创建工作,迫切需要《监狱法实施细则》(或《监狱法实施条例》)的早日出台,不仅有利于将监狱工作全过程纳入现代法制化的轨道,而且有利于克服监狱管理者执法行为的随意性,以达到监狱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备。
(四)建立监狱质量管理体系,实行罪犯改造新模式。
ISO9000 族标准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有效性,突出管理文件的系统性、通用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尤其新版标准规定了一个组织进行质量管理的总体要求、文件要求、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质量的测评、分析和改进等共8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因而它“可以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2目前,中国国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能够运用该标准的社会组织归纳为39个专业类别,其中第36大类是“公共行政管理”,非盈利的公共行政服务被归入此类。可见,监狱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并非突发奇想,它所引入的是一套经国际化标准组织专家们系统论证了的科学管理办法,一套为各种组织运作所反复证实有效的成熟的管理经验。
按照ISO9000 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构建监狱质量管理体系主要阶段为:(1)组织对原有管理活动的识别与诊断;(2)任命管理者代表,组建ISO9000 标准的推行机构;(3)制订目标及激励措施;(4)各级人员接受必要的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的训练;(5)进行ISO9000 族标准的专业培训;(6)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7)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广泛的宣传、培训、发布和试运行;(8)培训内审员;(9)进行内部质量体系审核;(10)在内审基础上进行管理者评审;(11)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12)申请认证机构的认证。显然,这一构建过程符合制度思维和管理规律,其中监狱全员参与创制改善新模式所产生的效果最为明显。根据新模式的创制要求,监狱全体干警须在模式创建之前接受培训,进入管理文件编制阶段,监狱各部门及人员便进入工作状态,进入模式试运行后,干警角色就开始不断在创制者、实施者、测评者和改进者之间转换,这样一来,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意味着全部干警管理理念的不断提升,管理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对立法用意的理解和规范涵义的把握越来越准确,这种有效互动是传统经验模式所不能企及的。
(五)加强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运用,提高管理效率。目前,信息技术在监狱的运用证实了这一说法:“法律生活中的革命正在向我们走来,法律的未来将是数据化。”信息技术对法律变革的影响在于:它不仅可以用于改进现行的做法、活动和组织,推动工作自动化与简便化,还会促使司法一体化;它所呈现的虚拟开庭与会议、多媒体与以超级文本为基础的法律束、多媒体抄件、虚拟法律团队、自动化文件集成、统一的案件管理系统以及法律诊断系统等形态,将明显有别于传统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由信息技术支撑的司法系统将更具效率,更能让公众更广泛、容易接触法律和法律程序。[2] 监狱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自身的质量管理,执法效益同样会有明显提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监狱部门每月可以得到由每个罪犯的行为表现、监区罪犯服刑情况和全监罪犯改造等动态数据所形成的图表,监狱据此分析罪犯心理行为特征和罪犯改造整体形势,及时调整相应考核分值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为确保内外评审持之有据和决策的准确可靠,监狱各个部门及人员还必须根据罪犯构成特点、罪性、刑期以及“三课教育”合格率、行政刑事奖惩率等信息资料制成柱状图,分析罪犯基本情况;制作排列图寻找主要问题;制作因果图、关联图和系统图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在顾客满意的测量和分析上,有关部门及人员还须按《顾客满意度测评规定》,采用上门走访、信函调查、顾客反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笔者认为:第一,监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保存原始资料,使其不因新信息的输入而被随意更改。第二,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整管理模块和增设管理文件,这样,相关软件可以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而更新;管理者能够有效控制管理软件的开放和升级成本。第三,监狱管理信息系统通常运用的是最通俗易懂的技术语言和最成熟的软件设计技术,为罪犯改造工作服务。
(六)提升监狱民警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监管改造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狱情、犯情、敌情,仅靠制度、岗位工作标准来规范监狱民警的工作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创造地开展工作。但在传统的监狱管理模式下,监狱工作创新是监狱管理者的事,广大基层管理者和基层监狱民警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如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确立“人人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的新理念,实行制度化的全员参与管理。建立这一管理新体制,其目的旨在把全体监狱民警推到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只有监狱民警增强了主体意识,他们才能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在这一管理机制中,广大监狱民警虽然是下属,但他们最熟知一线工作具体情况,对完善管理,消除不良管理也最具有发言权。领导者的职责就是要保障他们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并为他们参与管理做好引导工作。
2、创建学习研究型组织。学习研究的本身就是在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这一组织中,领导者的职责不再是发号施令,而是消除障碍、创造条件,为广大监狱民警拥有知识和智力、解决难题提供广阔的空间,引导组织成员通过学习研究增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注释: [1]吴宗宪:《国外罪犯心理矫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年9 月第一版,第126 页。
[2 ] [英]理查德?萨斯堪:法律的未来———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M],刘海俊,沈卫利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
参考文献:
1、田祖恩,于庆波,戚巍等:精神病人的犯罪动机[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
2、李丛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实践与理论[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惠君;提高改造质量关键是使监狱工作科学化[J ],南粤监狱,2003(1)。
4、黄勇峰: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走向探析[J ],监狱理论研究,2004(1)。
拓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
面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把它确立为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它真正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把它确立为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发展的必然。它是创新理论,更是行动的指南,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监狱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最终要靠实践。因此,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转化为广大监狱人民警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监狱建设发展的实际成就,这既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也是把学习贯彻如何引向深入的重要课题。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拓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由进入思想向进入工作实践拓展从理论上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理解它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并进入监狱人民警察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把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但是理论上的学习研究是以服务实践为目的,不能片面地以办班、集训、出题、研讨的密度,来衡量重视程度和估价学习深度;以探讨了多少问题、记了多少读书笔记、写了多少文章的数量,来说明甚至代替学习贯彻的质量;以被上级转发的一些做法、收获体会、经验材料多少为标准,来检验评估学习贯彻的成效大小,这样容易造成本末倒置。要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终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定要走出停留于深化认识、止步于理论探讨、专注于研究问题的务虚状态,进一步转入具体实践的务实进程,尤其是要在落实上用工夫。首先,要增强落实的意识。落实就是工作实践,就是实际操作。我们要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监狱各项工作的落实上来。把握住了落实,才真正把握住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键环节。其次,要抓好落实的谋划。对照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结合监狱工作的实际,认真梳理和反思我们的执法理念、执法工作和执法作风,看哪些要坚持,哪些要加强,哪些要调整,哪些要改进,须理清思路,科学安排。第三,要加强落实的指导。监狱党委和领导对在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应当不间断地加以具体指导和认真解决。实践表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落实就具体,一具体就深入,一深入就见成效。
由表层实践向解决问题的深层实践拓展所谓面上的表层实践,就是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注意力,集中在大造声势上,集中在推动监狱眼前的工作上,实践活动循环于浅表,而尚未把着力点放在扎扎实实解决问题、改进执法工作上。用科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行动准则。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监狱工作实践,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解决监狱建设和发展中现实问题的过程。并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少作为检验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试金石。那种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把规章制度贴在墙上,把狠抓落实挂在嘴上,把解决问题放在边上,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的,就不是真正的坚持。因此,针对监狱工作中存在的诸如干警队伍建设中的重使用、轻培养;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和监狱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监狱个别警察在执法中的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的问题;特权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自我约束不严的问题;有的基层单位和警察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程序不规范的问题,都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违背的,我们应一块一块地清理,一项一项地研究,一个一个地解决。实践证明,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越多、越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贯彻就越深入,成效就越明显。
由关键环节的先行实践向各个环节的全面实践拓展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用以指导监狱系统警察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更好地履行监狱的根本职能。当前,在确保监狱的安全稳定,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在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实施行政奖惩等敏感执法环节上,在中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方面,投入的精力多于其他领域。这是符合抓首位、抓关键、抓重点的要求和一点带面的一般指导规律的。但按照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到监狱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求,还有不少差距。监狱作为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执法是监狱工作的生命线,监狱工作中无论是对罪犯执行刑罚,还是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等都是严肃的执法活动。发挥好监狱特有的职能,实现监狱的安全稳定和快速发展,须遵循“细节决定成败”理论,对监狱执法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都放松不得。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监狱系统百日
安全活动,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罗昭同志提出了抓基层、打基础,抓管理、堵漏洞,抓责任落实、促工作到位的工作要求。实质上,就是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监狱系统确立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向实践拓展,进入监狱警察的思想,进入监狱具体工作,并体现到确保监狱安全稳定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打牢基础;其次,统筹兼顾。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防止和避免专注关键环节、重点部位、以偏概全,而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第三,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落实质量。
由摸索实践向制度化的规范实践拓展目前,监狱系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广大监狱人民警察的自觉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各个单位的进展也不平衡,一些单位尚处摸索阶段,等上边、靠指导,距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有的治监思路不甚清楚,有的工作举措不甚得法,有的结合单位实际不甚紧密,有的检验评估不甚科学,突出反映在指导实践上不甚有力。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监狱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因此要加紧研究解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问题。构建监狱系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长效机制。为此,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实践,须着眼四个纳入:纳入监狱党委的领导行为规范,纳入领导和机关的首要职责,纳入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纳入检验监狱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标准。从而激发广大监狱人民警察投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实践,在不断引导中更加自觉,在制度保障中更加深入,在检验评估中更加到位,在逐步规范中更加见效。
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监狱全面建设,是党赋予我们的长期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躬身实践,从谋求监狱建设创新发展的高度勇于实践,从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指示精神的高度推进实践。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监狱系统人民警察岗位练兵活动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扎实推进,确保监狱的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上海市宝山监狱 马晓飞
文化最开始是动词,是指对人教化的过程;后来演变为名词,即指德治教化、典章文物、书籍文字等;而后又指从人类的物质生产逐渐引申到精神文明建设。①广义的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当前,监狱文化逐步成为监狱系统的热词,各监狱局、监管场所都对其有一定的研究探索。
一、监狱文化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监狱文化探索的比较多,涉及的面较多,层次较广。有从文化形式和内容上探讨的,如郑迎胜、秦心福认为监狱文化要善于整合区域文化优势要素,提炼区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人文内涵,丰富监狱矫正教育的文化载体,协调监狱内外关系,激励罪犯参与文化创造,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监狱文化,使监狱文化以独立的姿态和丰富的内容与社会主流文化共荣共进。(参见《试论安徽监狱文化的区域特色建设》《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有从文化的构成、共通、基础性上探讨的,如连春亮认为监狱文化是监狱民警、职工及其服刑罪犯共同认同遵循并具有监狱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监狱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具有导向性、继承性、稳定性和特色性的特征。(参见《论监狱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1期。)再如高智军从公共管理角度分析,认为监狱文化由监狱物质文化、监狱精神文化、监狱制度文化、监狱行为文化构成。(参见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论文《监狱文化建设研究——以杭州市X监狱为例 》)再如张晶认为,文化促成了监狱的改革、改良与变革,并在不断的改革、改良与变革中更加趋于理性和人文属性。强调以人为本,罪犯是监狱文化的主体,现代监狱制度的构建,更是文化的产物,监狱的现代性又促成了监狱文化。(参见《监狱文化思潮与现代性》,《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6期;《监狱文化的批判性省思》《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又如刘方冰认为,监狱文化模式在一般意义上有监狱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划分。监狱的物质文化首要的是满足刑罚执行需要。监狱的制度文化涵盖了监狱行刑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当代监狱行刑文化思潮和走向。监狱的精神文化由监狱社会文化心理、自发的和经验的精神文化、自觉的精神文化成果等构成。监狱的精神文化内在于监狱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精神文化外在表现或物化形式。探讨监狱自在的文化和自觉的文化范畴,有助于厘清监狱文化演进和发展的脉络。监狱行刑文化模式是监狱文化的核心范畴。围绕行刑目的这一行刑核心内容,报应主义行刑文化模式、功利主义行刑文化模式和正义行刑文化模式值得关注。(参见《监狱文化模式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① 白焕然:《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新华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页。有从推进路径上分析的,如詹锦荣通过对监区文化含义、特征的分析,内容的划定,提出在加强监区文比建设中应注意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强化罪犯的改造意识。(参见《监区文化浅析》,《辽宁警专学报》2001年第3期)。再如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的《 北京市监狱系统开展监区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认为,监区文化对于罪犯的心理、品格和行为举止等,具有重要的教育、矫正、约束和调适作用,特别是渗透着和谐、情感等人文色彩的监区文化,对于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监狱的具体体现。(参见《中国司法》,2010年3期)。又如沈明云、张登峰认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不仅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从文化角度来看,一定的文化模式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一定的犯罪行为模式及其特点。(参见《关于加强监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司法》,2010年5期)再如陈光明认为,文化改造模式是对现行教育改造模式的变更与手段的创新,取决于当代监狱文化建设的水平、规模及其建设的力度。在监狱文化建设的推动下所创造起来的主题文化改造、法治文化改造、传统文化改造、特色文化改造、民俗文化改造、节日文化改造等创意性文化改造模式,在坚持常态性文化改造模式的同时,业已成为监狱文化改造罪犯的新颖手段,文化改造模式的创意与发展还要建立起相应的文化改造的组织机制、协调机制、互动机制、激励机制及其保障机制,才能将其开展得富有成效。(参见《论当代监狱文化改造模式》,《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也有从监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论述的,如陆丽认为监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在监狱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折射和反映。(参见《浅议监区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科教导刊》2009年8期。)如范庆军认为,监区文化是指监狱、看守所等羁押改造场所在对在押人员的管理过程中,通过非强制的手段,创造含有文化因素的精神环境和氛围,丰富在押人员精神生活,配合管教工作开展的总称。(参见《谈看守所的监区文化建设》,《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再如余蕊娅认为监狱作为国家专政的工具,担负着惩罚与改造罪犯的功能,要实现这一功能,必须充分发挥监狱文化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的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监狱应有的职能作用。监狱文能预防和减少犯罪;对罪犯的矫治、激励、团结凝聚的功能。(参见《我国监狱文化的功能及构建》:云南大学法律硕士2006学位论文)。又如,缪文海认为监狱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天然要素和优质资源。监狱文化通过服刑犯人和回归犯人、犯人亲属、监狱民警、大众媒介等途径,对社会主义公平观建立、社会安定局面、人的协调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等和谐社会本质内容建设都有很大的促进。(参见《试论监狱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通过以上综述可已看出,学术界对监狱文化的研究相当多,但是多是从某一角度论述,系统的全面的监狱文化研究不多。笔者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 合在基层工作的实践,对监狱文化做一全面性的梳理。
二、监狱文化的概念及发展
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及理想的境界是通过教化去“协和万邦”;而西方文化在对外关系上讲究对立和斗争,热衷于以武力的方式去征服和统治其他民族,征服世界成为西方对外关系思想的主流。①
(一)监狱文化的历史脉络
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中国古代的基本思想是以道德礼教去感化,在具体策略上主要采取“顺俗施化”的政策,而不是武力征服。②孟子仁政说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以德服人”是高尚。墨子主张“兼爱”。这些思想汇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要在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显示自己的力量和价值。③这种思想推动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热烈追求,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与此大有渊源的近现代法律思想制度也有这种思想的反应,监狱行刑理念也是如此,这种思想过分强调人与社会的对立,没有意识到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狱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中国古代监狱在治监理念、物质装备、监管措施、人文形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真实境况,一方面以丰富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现代监狱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照。建立在农耕社会、宗法制度、专制政治基础之上的古代的监狱制度,以儒家学说为精神支柱,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监狱文化传统。它从刑罚执行的形式、内容、程序,到监管安全、囚犯待遇、监狱事务,再到刑罚思想、治监理念、文化传承上,都表现出自身的秉性和特征。不同时期的监狱在监禁和教化之间的功能选择,古代监狱的治监理念可以归纳为:幽闭思衍,刑以弼教;恤狱悯下,颂系录囚;优礼长吏,分级处遇;明德慎罚,外仁内刻。上述治监理念,是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在监狱管理事务中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监狱文化的主要理论根基。在古代,惩治与教化是治狱宗旨,监狱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正统,在实际执行中,把刑罚的力度调节在一个宽猛相宜,相对合理的程度上。古代监狱文化中处处体现伦理道德思想,增强刑狱对人们行为的调控效果,以维系专制政治和伦理社会秩序,如选贤任能的用人传统,如传统监狱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惩教结合的治狱理念,宽严相济的管理思想,纠偏平冤的录囚制度,以身作则的儒官风范等等,这些均值得现代的监狱管理者借鉴和效仿。④
(二)当代监狱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监狱文化的概念,学术界有着内涵外延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监狱 ① 高汉成:中国法学网。
② 如《尚书•尧典》中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如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孙子》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③ 如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儿和德国的歌德也都阐发过类似的观点。④ 参见高奉春:《从《提牢备考》看中国传统监狱文化》,2008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余蕊娅:《我国监狱文化的功能及构建》:2006云南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文化是监狱民警、职工及其服刑罪犯共同认同遵循并具有监狱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监狱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具有导向性、继承性、稳定性和特色性的特征。①有学者认为,监狱文化是指监狱成员(民警和罪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并为多数成员自觉遵守的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集体意识、形象标识等的统称。监狱文化由监狱物质文化、监狱精神文化、监狱制度文化、监狱行为文化构成。②有学者认为,监区文化是指监狱、看守所等羁押改造场所在对在押人员的管理过程中,通过非强制的手段,创造含有文化因素的精神环境和氛围,丰富在押人员精神生活,配合管教工作开展的总称。③有学者认为,监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在监狱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折射和反映。④有学者认为,监狱文化是指监狱作为特定性质的国家物质附属物,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行业特色的包括价值观念、治监理念、行刑方式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监狱文化由监狱民警为主导,服刑人员为主体,其实质是一种改造的、特殊的文化,它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⑤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监狱文化的定义基本明确,涉及的主体是监狱民警、罪犯,目的是促进监管安全,促进监管改造,促进社会稳定,降低狱内违纪率和重新违法犯罪率。方法是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载体形式,结合监狱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三)监狱文化的类型
监狱文化的本质是依靠文化载体,更好的为罪犯改造、监狱管理提供服务,最终为促进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来更好促进此目的的实现。
监狱文化涉及的主体、内容、形式、建设途径等方面的因素较多,是以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学者认为,监狱文化的分类包括:监狱主流文化和监狱不良文化(监狱亚文化),监狱物质文化和监狱精神文化。⑥有学者认为,监狱文化由监狱物质文化、监狱精神文化、监狱制度文化、监狱行为文化构成。⑦也有人认为,监狱文化包括主题文化改造、法治文化改造、传统文化改造、特色文化改造、民俗文化改造、节日文化改造等创意性文化改造模式。⑧有学者认为,监狱民警文化是监狱这一特殊机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形成的关于监狱民警活动的精神、精神性群体行为和精神外化物产品的这,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笔者认为根据监狱活动主体,监狱文化可分为罪犯文化和民警文化;又可以 ① 连春亮:《论监狱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1期。② 高智军:《监狱文化建设研究——以杭州市X监狱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学位论文。③ 范庆军:《谈看守所的监区文化建设》,《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 ④ 陆 丽:《浅议监区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科教导刊》,2009年8期。⑤ 余蕊娅:《我国监狱文化的功能及构建》,云南大学法律硕士2006学位论文。⑥ 余蕊娅:《我国监狱文化的功能及构建》:云南大学法律硕士2006学位论文。⑦ 高智军:《监狱文化建设研究——以杭州市X监狱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学位论文。⑧ 陈光明:《论当代监狱文化改造模式》,《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3期。⑨ 繆文海:《监狱民警文化建设初探》,《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⑨称之为监禁文化和民警文化,前者为思想矫正、道德养成、技能培训等罪犯活动服务,后者为监狱工作氛围、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服务。
(四)监狱文化的特征
发展与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监狱文化具有四个特征:
主体的特殊性和特色性:监狱日常的活动主体包括罪犯和民警,二者活动的方向就是实现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的功能。因而监狱文化必须以此为基础,针对双方的活动内容、形式来实现。因双方的地位的对立,身份的明显差异,导致监狱文化必然有主体特殊性。
文化的导向性和强制性:民警和罪犯是监狱工作的主体,一方负责管理和教育,一方必须接受管理和教育,无论接受方是否感兴趣或愿意,都必须按照管理方要求完成相应动作,这也反映出监狱文化的强制性。
明确的目的性。监狱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主要工作职能开展的,即看得住、管得住,按照首要标准的要求,还要改造好,因此,监狱文化作为监狱工作的引申物,必然为这一目的服务,即管得好,教育好。体现出监狱文化的鲜明的目的性。
较强的继承性和稳定性:监狱文化是监狱这一特殊机构的一部分,由于机构的特殊性和机构职能的性质,决定了监区文化要保持长期和稳定的建设,以保证文化的功能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工具理性下的监狱文化
监狱文化应加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包含三重含义:“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二是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伦理关怀;三是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①通过加强人文关怀,来发展监区文化,对于罪犯的心理、品格和行为举止等,具有重要的教育、矫正、约束和调适作用,特别是渗透着和谐、情感等人文色彩的监区文化,对于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监狱的具体体现。②如有学者认为,监狱文化具有导向功能、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矫治功能、罪犯的激励和团结凝聚功能等。③笔者认为,监狱文化在罪犯改造中,有着较多的积极作用。
(一)唤醒内在价值 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征程的高度结晶。尽管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传统文化的缺失,但几千年来,“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中庸”、“人之初,性本善”、“三纲五常”等思想,尽管不被所有中国人所熟知,但它们其中的深刻意义却无形中影响着所有中国人。近期 “于丹讲论语,于丹讲孟子、老子”、“易中天品三国”等节目在电视上热播、在网络上点击率也较高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传统文 ① 高 莹:《人文关怀是矫正教育的核心价值》,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8年第4期,第16页。② 参见《北京市监狱系统开展监区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中国司法》,2010年3期。③ 余蕊娅:《我国监狱文化的功能及构建》:云南大学法律硕士2006学位论文。化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同样,在监狱里服刑的人在内心深外也是受我们传统文化影响的。我们都相信,在他们心中都有着“善”的种子,只是有时候,生活所迫,或一时贪图小利,使他们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所以,笔者认为,在监狱里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唤醒罪犯内心中正确的价值观。能让他们重温先辈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掌握父辈们在传统的农工医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获得力量和智慧。
(二)强化规范功能
不少文化内容和形式是一种规范,也是人们最早接受的规范。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精神信仰,从社会交际到生产活动,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文化的指令。可以这样说,文化的影响可以渗透到每个人成长的各个方面,如传统民俗中强调德以孝为先、长幼有序等。
人是物化的产物,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文化的规范,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语言;在小时候的游戏中模仿着成年人的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了解人际关系;按照特定的风俗习惯成家立业等,人生活在文化中,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不可离开。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通过对服刑人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行为的坏处,并因为自己的错误给别人或社会带来伤害而后悔不已。这些事实都说明,文化的烙印是深深印在他们身上的。
尽管服刑人员有过过错,但文化的“软约束”用会随时使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所以在监狱里实行传统文化教育会对罪犯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关键是要满足人的立身之本,通过积极健康的文化的“潜移默化”、“软约束”,相信会对罪犯的改造起到很大的规范和教育作用。
(三)掌握劳动技能
在对罪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教育,用优秀传统思想武装他们的同时,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民俗文化学是人文素养、专业技能提高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监狱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可以丰富罪犯的业余生活。让他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由此看来,民族传统文化对服刑人员来说亦很重要。对于罪犯来说,也许监狱改造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枯燥而无味,甚至从某种意认上说是浪费时间的,所以,如果将刑期作为学期,真正使得在文化熏陶中学得一技之长,会对他们成功的回归社会起到莫大的作用。大多数罪犯当前最欠缺的可能就是安身立命的一技之常,而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他们能在监狱里补上这一课,他们也就有了立命之本,必然降低重新犯罪率。
(四)丰富业余生活
监狱文化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可以使得罪犯的生活更加多彩,从而在思想上为其缓解压力,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监狱文化不仅是娱乐性的,而且是规范教育性的。民俗不仅具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规范个人行为的功能,而且它能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使人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地对待人生,完善自我。在劳动改造之余,对罪犯进行一些文化方面的教育,他们 的业余生活就不会显得枯燥。甚至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教育会使他们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使他们思想觉悟更高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与知识教育不一样,不是通过一个固定的学时就可以达到目标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且还要随着人的认识层次的提高而不断地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监狱的功能是监狱文化的主导,监狱文化的功能是监狱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监狱的惩罚功能和改造功能得以实现,必须充分发挥监狱文化的功能。
四、如何培养健康的监狱文化
司法部在2007年发布了《教育改造罪犯纲要》,其中提到,“要对罪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罪犯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要对罪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罪犯科学认识世界,明确人生目的,反思人生教训,端正人生态度,引导罪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失败与挫折。要对罪犯进行道德修养教育,教育罪犯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从小事做起,敢于自我解剖,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加强罪犯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应较多的承担起此任务。
(一)观念实践都要创新
要消除文化建设对监狱功能的发挥无关紧要的认识误区,应坚持观念创新带动和引导实践创新的建设模式,以增强监狱行刑核心矫治力为目标,以促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为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监狱文化。文化改造模式是对现行教育改造模式的变更与手段的创新,取决于当代监狱文化建设的水平、规模及其建设的力度,在坚持常态性文化改造模式的同时,业已成为监狱文化改造罪犯的新颖手段,文化改造模式的创意与发展还要建立起相应的文化改造的组织机制、协调机制、互动机制、激励机制及其保障机制,才能将其开展得富有成效。
(二)各方面建设齐头并进 构建新的监狱文化的基本途径:监狱法律(监狱法)的修改和完善;制度建设,包括教育改造制度的落实、罪犯心理矫治制度、对罪犯实行人文化管理;努力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素质,加强监狱民警文化建设;监狱物质文化的建设;改善监狱工作外部文化的人文环境。在监狱文化建设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监狱文化建设应当和国情的实际相结合;加强监狱的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对监狱工作的宣传。
(三)罪犯是监狱文化主体
监狱教育工作改革中应当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对罪犯的教育内容的优化。对罪犯的教育理念不同决定着罪犯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虽说近些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监狱实践部门,都在探讨罪犯的教育问题。但是,如何教育罪犯 和罪犯的教育内容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在更多的时候,人们将二者混淆,以为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就解决了对罪犯的教育问题,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黑格尔曾说过,“刑罚包含着犯人自己的法,所以处罚他,正是尊重他是理性的存在。”①罪犯在监狱中,处于被管制、约束的境地,我们对罪犯的教育,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改造其思想,培养其素质。实际上,就绝大多数罪犯而言,除了法院为他贴上罪犯的标签这一点外,他的日常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应当说和普通公民没有多大的差别,否则的话,监狱秩序不可能那样稳定。
对监狱民警进行培训时,使之了解罪犯是最重要的监狱文化主体,民警的文化也要与之相适应,要通过对监狱民警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成为“火种”,使文化的薪火在广大罪犯中得到相传。培养他们爱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以后的对犯人的教育中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加快其改造的速度和效率。
(四)辩证施治,因地制宜
对于罪犯,要改造其思想,培养其素质,教育方式和内容就应该多样化,部分监狱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传统艺术”的“三民教育”,不失为一种改革教育的好内容。现代监狱对罪犯的改造,除了基本的劳动改造外,基本上是对其进行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的教育。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归咎起来,有一个很深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倾向是重器轻道,重实用轻道义反映到监狱立法及监狱实践上,就是着重于从技术层面上加以改进和完善,如监狱硬件方面的建设,各种管理手段的运用等,有关监狱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却没有跟上。相应地,监狱对罪犯的改造也主要从技术方面,而不是从思想方面。我们都深知精神的力量,但我们做得却远远不够。监狱文化方面,在监狱应大力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及民俗、民间艺术的教育。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如“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荣辱观教育。这种教育观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启发罪犯积极改造的自觉性,明辨是非,努力做到“知耻”“自律”,准备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守法公民。荣辱观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问题,荣辱不分、倒置问题在罪犯中普遍存在,一些罪犯对犯罪没有耻辱感,对重新做人没有紧迫感,对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没有光荣感,对家庭和社会没有责任感,这些也成为制约改造指令的瓶颈。
在我们监狱中实施民族文化教育时,更要注意到这一点,一定要避免陈规陋习的混入,以全新的、顺应时代的要求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展现给罪犯,以完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来武装他们,争取完全“唤醒”他们内心“善”的种子,也许这正是监狱教育改造发展的“哲学”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治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联系的日益紧密,监狱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监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国的监狱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监狱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尽完美,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与改进。研究监狱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监狱治理水平、有助于提高罪犯教育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页。改造质量,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也算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毛泽东改造罪犯思想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05期。
2.焦集群:《以传统文化介入罪犯改造理念的启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01期。
3.吴树勤:《罪犯教育改造人性化的前提考察——从先秦文献反映的礼法交融思想谈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04期。
4.李健、孙鹏飞、卢静、信鑫:《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5.王平、林乐鸣:《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
6.刘重兴:《中国监狱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04期。7.白焕然:《传统文化与罪犯改造》,新华出版社,2003年出版。
8.连春亮:《论监狱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1期。
9.高智军:《监狱文化建设研究——以杭州市X监狱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 [学位论文] 《 监狱文化建设研究——以杭州市X监狱为例 》。
课题小组:向鹏、张荣红、汪晓玲
浅析监狱文化的发展
监狱文化是指监狱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体现监狱特色,展示监狱功能,反映监狱执法特点的有关监狱管理理念、价值判断、制度设施、行为模式以及相应附属物的总称。监狱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行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行刑结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监狱发展的动力源泉。监狱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首先带有民族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监狱以外的社会所没有的鲜明特征。
我认为,监狱文化的发展和轨迹必须遵循两个方面:
1、符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
2、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要求;因此国家对监狱行刑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和改变监狱的文化和内涵。对于监狱文化的概念和框架理论,专家学者都各抒己见,因站的角度不同,看的位置不一,所表达涵义也各不相同,我以为,监狱文化,不管是从那条业务上来说,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和精髓,有队伍文化、行刑文化、廉政文化等等,但归根结底,监狱的工作是监狱人完成的,监狱的发展也靠监狱人来抒写,广大监狱民警职工和罪犯就是这监狱文化的框架和主体。
一、监狱民警是监狱文化的主体。
(一)、监狱民警按照法律要求,执行刑罚,是监狱文化的奠基者。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每个群体不同阶段在生活的沉淀中都会形成独有的文化内涵。监狱人民警察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融合社会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监狱文化。从民警的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从队伍的组织架构到制度形成,都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监狱文化是监狱民警在长期工作生活中积累总结的精神财富,范围非常广,既包括民警的团队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艺活动,也包括执法理念、教育改造、生产管理、基础规范等在内的统一范畴。这种文化要反映监狱民警对监狱工作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的平衡、有序、协调的文化生长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正由于监狱警察在监狱工作中的管理地位,主导作用,就决定了监狱文化的主体构建者是监狱的民警。
二、服刑人员是监狱文化的从体。
1、服刑人员在监狱文化中的地位。
建国以来,监狱工作方针经过几次变更,行刑理念的变化对监狱文化产生了变革性的改变,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也是特殊的学校,“首要标准”的提出,对监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监狱在行刑理念上,在教育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思路调整。但监狱有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在服刑人员眼里监狱文化没有表面的温情脉脉,而是以强力维持的威严不可撼动的事先设计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即监狱以特有的强制性和全程控制性的监狱文化强制罪犯适应规范、接受改造
2、服刑人员在监狱文化中的作用。
三、监狱文化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五十余年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及其运行体系,不仅有效地改造了大批的罪犯,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出色地完成了保卫国家政权基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的任务,而且创造了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监狱文化。改革开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监狱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我国监狱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实际上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弊端日益突显。改革创新滞后的深层原因在于监狱文化建设的落后,即监狱观念文化、监狱制度文化、监狱物质文化没有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毋庸讳言,我国的监狱文化中也包含有明显的因循守旧、依赖等待、缺乏进取精神等消极因素,理性的批判精神、法制观念、人权观念、科学观念相对淡薄。监狱长期封闭,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因而监狱人民警察工作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为基本要义,缺乏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同时由于封闭,接受外界信息既少又慢,且工作繁重、紧张,既无暇也无力充实知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如果说我们的监狱在过去投入极少,条件很差的时代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的话,那么,在今天监狱虽然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的时候,我们却遇到了更多的挑战,监狱越来越难达到高度发展的社会对监狱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如果说我国的监狱人民警察在过去比较落后的经济社会中能够出色地完成管理监狱和改造罪犯的任务的话,那么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监狱人民警察的素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管理今天的监狱,改造当今的罪犯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监狱加快改革发展速度,形势逼迫我们的监狱文化进行全面的创新与提升,这种创新与提升包括监狱建筑、罪犯服刑环境等监狱物质文化;监狱管理、罪犯改造的各项法规制度等监狱制度文化;监狱行刑理念更新、罪犯教育改造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罪犯合法权利的有效保护等监狱观念文化的全面创新与提升。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的需要,以应对罪犯难改性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实现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目标的需要。监狱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必须从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两个方面作出巨大努力才有可能迅速取得成效。而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改革创新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则可能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监狱文化的发展和作用。
监狱文化的化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剥夺依赖功能。强制罪犯脱离原有的社会关系,在监狱特设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剥夺罪犯对原有社会关系的依赖,改变他们的社会存在,从而调整其扭曲的社会关系和生存方式,在新的社会存在中产生新的为社会所接受的意识,达到破旧立新、重新融入社会的改造目标。
(二)限制参与功能。对罪犯服刑生活进行全程控制,剥夺其自主性,罪犯只能按照监狱规定的行为规范来说话办事,强制罪犯按照监狱设定的方式去学习、生活与实践,从而破坏其旧的心理定势,走上健康的生活道路。
(三)强化适应功能。强制罪犯适应社会所接受的各项规范要求,从思想上认同并接纳这些规范要求,行动上适应这些要求,强化行为养成,培养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回归社会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目的。
(四)权益保护功能。监狱不仅要对依照法律规定对罪犯实施刑罚、进行改造负责,而且要对服刑罪犯的生命健康、合法权利维护负责。监狱依法保护服刑罪犯的各项合法权利,确保罪犯受到公正对待,监狱保护罪犯权利不仅是对罪犯生命健康负责,而且是培育罪犯依法保护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监狱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推动监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题目,笔者认为:起码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实现以下目标:
(一)改变信息不对称现状。监狱由于封闭,学习和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因而,监狱人民警察与其他行业的公务员信息不对称;与其所从事职业的专业需要信息不对称;与自己的工作对象即罪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赢不了经济竞争,打不赢战争,同样也做不好监狱工作。
(二)更新落后观念。由于封闭,与外界社会缺乏沟通联系,长期从事相对单调的工作,造成视野狭窄,观念落后,法制意识不强,保护罪犯合法权利的意识不够,人文关怀精神不足等。
(三)倡导和贯彻科学精神。多年来监狱只是将监狱管理、罪犯改造工作作为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按着惯性去做,而缺乏将监狱管理、罪犯改造工作作为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去对待的意识,对监狱管理、罪犯改造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既要充分和发挥当今社会各种现代传媒的作用,又要根据条件和可能开发和建设我们自己的现代化传媒体系。我们应当加速全系统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为监狱系统人民警察广泛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搭建良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建设和开发自己的现代传媒体系,利用社会各种传媒推进监狱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功能的发挥:
(一)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开发功能。
通过我们的努力,监狱杂获取信息的物质条件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以后,关键是引导监狱人民警察利用这些现代媒体积极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广泛吸收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观念,以此来充实我们的头脑,解惑化愚,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培育创新意识。创新起始于新知识、而新知识的产生总是从个人开始的,然后才逐步转化为群体的知识。只有知识面的不断拓展,才能更新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克服依赖和惰性,增加竞争意识,从而改变信息不对称现状,更新落后观念,以科学的精神推动监狱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这也是监狱工作实现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要求。
(二)利用现代传媒向全社会宣介监狱,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监狱的社会形象靠我们自己去塑造,监狱工作的社会化靠我们自己去实现。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自我封闭的结果只能是自我束缚,使我们的工作既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以前社会公众对监狱工作知之甚少,有限的宣传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宣传居多,如大连监狱、邵东监狱、罗城监狱等。监狱工作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监狱工作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深刻理解,监狱的社会公众形象比较差。因此,充分利用社会的现代传媒和监狱系统自己的现代传媒体系广泛宣传监狱工作的社会作用、社会价值、工作成就以及监狱工作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正面宣传我们的监狱工作,使监狱工作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可,树立新中国监狱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这是我们监狱工作者,特别是监狱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宣传、媒体管理工作者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光荣职责。
(三)利用现代传媒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源为监狱工作服务
所谓监狱工作社会化不能机械理解,在现实中无论是监狱走出去,还是将社会人员请进来都难免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作到心想事成。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则可以有效地拓展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实现领域。因为,通过传媒特别是网络可以实现跨时空、跨地狱的联系互动。如:罪犯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根据需要选取最适宜的内容、最高水平的教师、最适宜的时机等等;罪犯心理矫治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家为我们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罪犯的社会帮教、亲情教育、就业指导也可以通过现代传媒及时实现;罪犯的图书阅览、技术教育、专业教育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实现等等。
(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搭建监狱工作科学化的基础平台。
监管改造罪犯工作是一门科学,监狱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一是法制化,二是科学化。监狱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是需要诸多条件的,而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是为监狱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技术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数据与信息汇集与传输,既能满足监狱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又能符合内外有别、科学保密要求的信息平台,这是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旦奠定了这个基础,监狱理论研究与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整体性的跨越。
(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收集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尝试开展网上对外交流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刑事司法以及监狱工作的交流亦将逐步扩大和深入,对此,监狱工作者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从对外交流的角度讲,我们监狱系统相当落后,水平很低。我们对国外的监狱法规制度,工作运行状态,工作方式及经验所知甚少,信息了解近乎空白,同时我国的监狱工作的对外宣传介绍也十分有限,在外国同行眼里十分神秘,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公众从传媒上了解到中国监狱状况多为负面的介绍,对我们充满偏见和诬蔑不实之词,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基本上没有对外宣传介绍我国监狱的正规窗口和渠道,在媒体上没有我们自己的声音,只好任人泼脏水。所以,更新观念,重视对外交流,重视利用现代传媒正面宣传介绍我们监狱,深入全面了解各国监狱,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和急需。
对外交流的实现面临重重困难,我们最缺乏的是外语人才和计算机技术人才,最落后的是我们的媒体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物质设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落后的封闭的传统观念,在我们的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管是否有必要,保密保守一点总没错”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它说明我们整体上还没有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观念体系。
克服困难,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并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必将对监狱文化和监狱工作科学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我们监狱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应当明确这样一种认识,于其被动地被客观形势推着走,不如自己主动地适应挑战,与时俱进。
(六)利用现代传媒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选择与净化机制。
监狱以改造人为宗旨,这一宗旨的有效实现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有别于社会的监狱特殊环境,利用现代传媒为监狱工作服务并不等于监狱对所有传播的信息全面放开,而必须加以严格的筛选和净化。即使是面向监狱人民警察的信息传输也应该是有重点有选择的,这不仅因为传媒信息海量,而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与观念不仅需要广泛性,更需要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且因为现代传媒的信息泥沙俱下、垃圾信息、与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格格不入的信息随时可见。我们对现代传媒信息的利用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我所需,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有效的传媒信息选择与净化机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作为监狱工作者应当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有责任推动监狱工作不断地创新发展,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需要,使监狱工作成为促进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而不是阻碍和迟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适时推动监狱文化的创新发展,带动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全面发展,我们就能再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建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监狱制度。
按照社会主流文化模式对监狱监狱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造。这个过程是痛苦矛盾和令人振奋的过程。一方面,民警生活在监狱这个小社会中,必须受制于习惯势力(中性概念)的约束,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被监狱集体所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个体独特性又要求民警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有所突破,必须将独特受到社会熏染的个性外化为监狱文化的一部分,进而对其中不科学、非法治的因素进行改造,推进监狱的改革创新。
拓宽民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民警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他人,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自觉接受新的适合于个体社会角色的社会知识和文化模式,努力使自己成为有个性的善于改造监狱文化的社会人,并将独特的监狱文化外化为社会文化的过程。
在成熟运用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将被民警改造创新过的监狱文化推向社会,融入到社会主流文化中去,并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至此,监狱民警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仅与监狱文化相融合同化,而且与社会文化相融合同化,从而完成了社会塑造个人,个人改造发展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这四个过程并非孤立存在,也并非单向流动,而是个循环往复、环环相扣的过程。
一个人要认识社会,非要亲自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不可。尽管一个人不可能与社会各个领域都直接发生联系,但是这里面仍然有一个量的问题,过去我们往往对此没有足够重视。我们曾经将监狱民警看作机器,可以不知疲劳地转个不停,并将此作为“奉献”的代名词。但随着监狱物防技防水平的明显提高,监狱民警具备了从枯燥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自由支配业余时间的条件。保证民警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也成为从优待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个人的特色被所谓的“集体”力量所淹没,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只能局限在监狱小圈子里。事实上,法治的社会里,作为警察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过分政治化,而应该以职业者的形象活跃在社会活动中。
现在,全国监狱都在不同程度实施或考虑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问题。农村监狱民警的住房逐步向城市化过渡,民警的生活与社会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物质的形态的突破,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突破。受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的影响,监狱民警一定要走出“大门”,个人思维方式和能力发展也不允许再局限于狭窄的范围和相对孤立的地点。
其次,监狱职能发生变化,要求监狱民警必须进行再社会化。监狱曾一度是专政机关,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工具。而现时期,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这不仅是简单的表述方式上的变化,更反映出了监狱机关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专政”主要强调阶级斗争思想,阶级之间界限分明,监狱具有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刑罚执行”则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法治,是法律社会化的具体表现。而法律的社会化,要求司法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甚至在某些领域里与公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种状况下,监狱民警必然要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上彻底摒弃陈旧的不符时宜的框架,融入到社会主流文化中去。再次,监狱民警的人员构成变化,也促使监狱民警必须进行再社会化。清一色的军转人员、干部子女、警校毕业生组成了过去监狱民警队伍。为了监狱事业,献了自身献子孙的事迹,曾令人感动过。然而,近亲繁殖、素质不高等种种弊端也接踵而至。这种状况直到实行国家公务员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后才有所改变。人员组成结构的变化,给监狱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包括监狱领导层都已认识到这其中的变化。从社会院校中招录的人普遍思想比较活跃,不喜欢安于现状,不断对监狱的各种制度和措施提出置疑。这也着实让一些人担忧,于是叱之为“不安分守己”,并称“还是警校中专生适应性强,还是干部子女更爱岗敬业”。但是,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深化,总有一天,“不安分”者会成为监狱民警的主体部分,要求冲破监狱旧 的管理模式,改变监狱固有文化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因而,民警的再社会化问题不仅要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重视,而且要切实行动起来。最后,罪犯的构成情况变化,也决定了我们民警必须进行再社会化。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一系列新的犯罪问题。从监狱近几年收押的罪犯类型看,涉黑涉毒涉枪罪犯增多,职务犯罪级别增高,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犯罪问题突出等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已经对监狱民警固有的知识结构,固有的思维模式构成了很大挑战。加之罪犯的法治观念、人权观念不断提高,监狱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使许多民警感到自己与社会大环境的距离在拉大,各种困惑也随之而来。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民警进行再社会化。
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20世纪监狱学界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也是当前监狱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现代文化也表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现代监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监狱文化,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探讨监狱文化的特质、功能及发展战略,成为监狱学者关注的焦点。这次会议有几位学者围绕这个问题撰写论文,展开讨论。司法部燕城监狱张发昌认为:监狱文化是指监狱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行业特色的包括价值观念、治监理念、行刑方式、群体意识、环境风格、行为规范等在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现代监狱文化具有先进性、系统性、法制性、融合性、动态性五大特征,因而在发挥指导作用时有导向熏陶功能、激励鼓励功能、团结凝聚功能、管理约束功能、辐射互动功能。
现代监狱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立现代化文明监狱,是当前监狱工作的重点。发展先进的监狱制度文化,是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必然要求。为推动监狱工作快速、协调、全面发展,与会专家对这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政法大学王平《恢复性司法研究对预防与矫正犯罪的意义》一文认为,近十年来,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改革运动方兴未艾,深刻影响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走向以及预防和矫正罪犯的方向,被称为恢复性司法运动。目前,使用恢复性司法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广泛提倡,西方各国对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论有一些研究,对预防和矫正罪犯有重要意义,应重视对恢复性司法的研究。刘邦惠《罪犯心理与监狱警察》一文在回顾罪犯心理矫治理论的提出及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定位问题、角色问题、甄别问题、协作问题、评价问题等很多现实问题,认为罪犯心理矫治是传统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罪犯心理矫治可以成为改造罪犯的第四种手段。当前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有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如矫治效果难于评价,由谁来承担矫治工作更为合适等。,新形势下监狱工作要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对教育改造罪犯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把监狱文化建设与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监狱文化建设,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有效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省监狱管理局于保忠局长表示,2008文化与监狱论坛在广东召开,为广东省监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对加强监狱文化建设、开展文化与监狱研究,探讨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监狱建设,促进罪犯改造,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佛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徐南指出,2008文化与监狱论坛在佛山监狱召开,各位从事监狱实践工作、理论研究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文化与监狱的关系、作用等,对推动监狱工作新一轮大发展,促进监狱工作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2012年全省监狱工作会对“大安全、大执法、大教育、大建设、大保障”早工作理念、格局、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阶段总结和规划。二是先进性。它反映了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符合警察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民警队伍建设的协调共进、民警之间的团结和睦以及民警自身的心理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警察文化建设普遍而持久的价值。三是人本性。它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尊重人、肯定人、满足人,注重合乎狱警规范、合乎狱警角色的认知的形成、情感的导引、意志的砥砺、道德的教化、心理的调适、行为的取舍等“化人”之举,以促进民警的进步和发展。四是战斗性。监狱警察文化其本身不仅是战斗力的生成要素,而且是战斗力生成和提升的动力与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狱警察文化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