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精选8篇)
李芹同志1984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至今,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到校长,她始终如一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她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骨干教师、蚌埠市教坛新星、蚌埠市学科带头人、蚌埠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荣获蚌埠市政府记大功一次奖励、怀远县先进教育工作者、怀远县“三八”红旗手、怀远县优秀共产党员,学校被县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还被评为怀远县安全文明校园,怀远县首批绿色校园;蚌埠市文明单位,蚌埠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蚌埠市预防毒品教育示范学校,蚌埠市示范留守儿童之家。近年来,李芹校长在县关工委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多种形式从多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领导的表扬、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赞许。
一、健全组织制度,确保关心下一代工作顺利开展
李芹同志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了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导,她亲自担任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少先队、工会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制定了《怀远县第二实验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方案》、《怀远县第二实验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制度》、《怀远县第二实验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活动计划》,领导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开展各项活动之前,做到了人员、经费、场地“三落实”,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深入教学一线,想为学生之所想
李芹同志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尽管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她仍然坚持在一线代课、听课和评课,与学生们零距离接触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感。每周一至周三,她是值日教师、保安的带班领导,在值班时,她总是和大家一样全天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及时处理学生到校、在校和离校有关的一切事情。在正常上班期间,她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时常中午也不回家,在门卫家简单搭个伙,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在校园内、教室里走一走、看一看,看看教育教学设施是否有隐患,和留守儿童们谈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无困难。她几乎每天都深入到师生们中间,对同学们学习、生活中哪怕是细小的问题都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和研究,以把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制定解决的办法。同学们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她总是能早发现,并最快加以协调解决,她还定期召开教师会、学生会、班主任会,为师生与校长的交流搭建平台,对师生反映的问题总是尽最大努力在第一时间内解决。
三、开展各种活动,开创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李芹同志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普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共同关爱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
1、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八荣八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好《思想品德》课。她要求教师要切实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不失时机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坚持升国旗制度,实行专人负责,每周一上午举行。每次升国旗和“国旗下讲话”活动都事先精心安排好,定时定人定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每次“国旗下讲话”中,学生代表演讲后,李校长总要作专题讲话,她坚持做到每次讲话一个专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尊师守纪、文明礼貌、努力学习等各方面的教育。
3、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和主题宣传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讲安全、讲卫生、讲团结、讲文明、懂礼貌、有理想、守纪律、爱学习教育。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和养成教育。
4、她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教师利用校会、班会、周会、队会、黑板报和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其耳濡目染,全面健康地发展。
5、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李校长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日有所诵》,每天利用早读时间,一至三年级诵读《三字经》和《儿歌》,四至六年级诵读《弟子规》和《古诗词》,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促进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书法课,让孩子从小就“写方方正正方块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加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6、李校长坚持进社区、进家庭走访活动。进社区了解干部、居民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进家庭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情况和要求,她定期走访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家庭,尽量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做好这项工作,她自制了《调查问卷》,从十二个方面了解居民、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7、她定期召开家长会。在每次家长会上,她都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家长倾心交流,耐心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以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学生的在家表现,面对面向家长解释孩子入学、教育、升学等方面的问题,尽量帮助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以期与家长一同教育孩子。这一活动,家长满意,效果良好。
8、学生的安全牵挂着李校长的心,在她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计划、制度和预案,明确了责任,定期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她逢会必强调安全工作,家长会上更是如此。除此之外,她还定期《致家长一封信》,使学校和家长携手加强对孩子定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春天防病,夏天防水,秋冬防火,时时防交通安全、防电、防拥挤踩踏、防意外事故等,由于工作到位,学校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
9、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她牵头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安装了“亲情电话”,开放了“亲情视频”,对留守儿童免费使用,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情感交流。她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定期让兼职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她还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让留守儿童深感学校就是温暖的“家”、校长和老师就是亲爱的“父母”。
10、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几年来,她不断地向领导汇报学校情况,不辞辛苦地到主管部门跑项目,到有关部门拉赞助。功夫不负有心人,任职三年来,综合楼已建成,教学楼已加固,外墙已翻新,办公楼已立项待建;拉赞助近百万元,修了道路、校园和围墙,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校训、校徽、标语上墙,绿化带、小花园、盆景园、文化墙已建成。如今校园面貌崭新:教学教辅用房宽敞明亮;校园开阔平坦;绿化带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文化墙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风貌。
四、调动离退休人员积极性,共同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多年来大批离退休老同志满腔热情的投身青少年教育工作,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这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社会主义新风尚”。老同志信仰坚定、经验丰富、德高望重、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做教育青少年工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为发挥离退休同志的余热,李校长请他们担任校外辅导员、法律教育宣传员、家庭教育辅导员,这支队伍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热心关心青少年教育工作,以开展主旋律教育活动为契机,定期到学校开讨论会、并与同学们座谈,老同志的热心参与,加强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
五、爱心无限育桃李,热血甘洒写春秋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她经常讲的一句话,也被她不断的反复实践着。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为之震惊,为了灾区的群众生活和孩子的学习,李校长带头慷慨解囊。我校五(2)班学生迟连杰双腿残疾,行走要靠父母帮助,更不谈上楼。为了解决这个孩子行走难的问题,李校长把应安排在四楼的五(2)班调到综合楼一楼,并准备一直到该同学毕业为止。
学生刘宇宁父母离异,父亲在华润啤酒有限公司工作,经常上夜班,接送孩子有困难。而且刘宇宁智障、自闭,其他学校都因教育困难而不愿接收。父亲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小宇宁带到二实小后,李校长欣然接收了,小宇宁的父亲非常感激,李校长却说:“不管孩子的先天条件如何,都需要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会尽力的。”入学后,刘宇宁不好好听课,还时常干扰老师上课和同学们学习,有时上课时竟往外跑。老师有情绪,学生有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李校长一边做老师、同学的思想工作,要求老师让刘宇宁坐在前排,耐心教育;一边主动找小宇宁交流,课余时间带小宇宁玩,引导他敞开心扉,融入到班级集体中去。经过李校长和老师同学们的努力,小宇宁开始转变了,听课认真了,也愿意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了。
陶雪松,父亲是司机,经常外出不在家,母亲带他上学,由于父爱的缺失,小雪松出现了心理障碍,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有一次,小雪松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了他,他竟回家不愿来上学了。李校长得知后,亲自登门家访,主动和小雪松交谈,多方开导他,让他解除误会,走出阴影。从此,李校长抽出时间,天天送小雪松回家,寻机继续教育开导他。有一天,下雨了,李校长有事未能送 小雪松回家,晚上,她又来到小雪松家,读故事给小雪松听,直到小雪松睡着了才离开。经过李校长和老师的努力,小雪松慢慢走出了阴影,且进步很快。
曹俊是留守儿童,跟奶奶上学,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学习出现了困难。李校长主动帮助他,辅导他,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一次,曹俊生病了,耽误了课程,李校长亲自到医院看望他,并为他补习功课。在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李校长认真辅导曹俊同学,从征文到演讲。在李校长的辅导下,曹俊同学进步很快,在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中,曹俊同学获安徽省一等奖,在爱国主义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中,曹俊同学获蚌埠市一等奖。曹俊同学说:“没有李校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六、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二十多年如一日,李芹同志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教育好下一代,操碎了心。她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地的干群啧啧称赞,有口皆碑。但她深知,这与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一如既往,加倍努力工作,进一步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使怀远县第二实验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让整个校园处处撒满爱的阳光,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记怀远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芹 同志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事迹
管理的要素可分为有形和无形, 有形的要素包括人、财、物、事, 无形的要素包括信息、时间、空间。以上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可分割。笔者就“财”这一要素来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幼儿园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为了一切孩子”, 资金管理也不例外。有了中心指导思想, 那么在制订措施的时候便要时刻遵循它。
要把资金用在教师的再教育身上。人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 只有人尽其才, 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力。
笔者认为, 幼儿园的资金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节俭与广开财路相结合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儿园管理在节俭的道路上, 任重而道远。如何做到广开财路, 便要将资金管理与其他要素的管理充分结合起来, 例如, 某幼儿园教师在业务园长的带领下, 以教研组为单位, 自主探究, 积累整理材料, 编写出特色鲜明的园本活动教材, 并出版发行, 为幼儿园创收。
二、注意把资金投入到建设信息系统中
幼儿园管理可以高薪聘请一些信息专业人才, 构建幼儿园的信息管理系统, 让教师从繁重的信息管理工作中抽身出来, 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幼儿教学教育中;让园长从人员管理中抽身, 集中精力放在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方针、教学教育方法、幼儿园的长远发展上来, 为幼儿园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要想更好地管理幼儿园, 必须要将人、财、物、事、信息、空间、时间等各大要素综合起来考虑, 以“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为了一切孩子”为宗旨, 认认真真做好保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启东中学校长王生:
开展做人教育,谋求学生的幸福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素质教育的核心,那就是德育。学校校长首先要抓的就应该是德育工作。
2010年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讨论的时候讲到: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学会做人。衡量教育质量,不仅仅是看文化知识,学生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在我们学校,学生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他们都把这叫做“王生语录”,就是: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做人。我们学校新生报到的时候,学校会发给他们两本书,一本是《三字经》,一本是《弟子规》,学生是要背诵的。这两本书都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弟子规》总叙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谈的都是人的道德修养。学好这些,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为先不能只在口头上说,更要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去做。我们学校新生开学第一课就是做人教育,都是由我来讲,每次两个小时:我们怎么做人,如何做人。我告诉学生,做人就要: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敬师长,在外关爱他人。一个学生光是文化知识学得不错,但是做人有问题,这样的教育还是不完整的。
开展做人教育,老师要做学生的榜样,校长则要做教师的榜样。老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正为善。老师如果做不到这点,怎么去教育好学生呢?校长也应该这样。
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幸福打下基础,做人教育要谋求学生的幸福。德育会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幸福、快乐地生活。比如,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养成坚强的意志,以后碰到挫折,他就会悲观失望,这样他的一生都会充满痛苦。做人教育就是把学生引向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
办好负责任的教育,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我认为,要落实好中央的要求,就要大力倡导办好“负责任的教育”,真正将责任落到实处、将口号化为行动、将改革推向深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自律、学校自觉、社会监督的良性循环机制。
要切实办好负责任的教育,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强化学生养成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培养,三是强化学生生存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人无精神不立。现在的学生往往不缺乏知识,而是缺乏理想与信念,缺乏道德、文明、礼仪与养成教育,缺乏勤奋刻苦精神,缺乏自主能力、基本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要将三个强化落到实处,在宏观方面,全社会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克服文化低俗、信仰匮乏、精神脆弱、伦理失范、道德沉沦的状况;宣传媒体要提高宣传品味,坚决摒弃以“时尚”遮蔽文明、用“偶像”替代典范、放任社会文化和价值理想的低俗现象,给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学校内部也应该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一味用分数来单一地评价学生,要通过生动典型的真实案例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好的德育一定是理性的、平和的、负责任的、有实效性的,也是能够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甚至是一些个性化的教育活动。现在很多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假大空现象比较多,缺少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再加上凭借老经验做事,穿新鞋走老路的痕迹严重,导致了德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泰州中学提出了“倡导负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学校着力推进以“责任教育”为显著标志的特色高中建设,全方位地构建了“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责任教育体系,努力办成理性而负责任的学校。学校还先后提出了“负责任的教育才能立于天地间”、“负责任的学校才能高品位地发展”、“不让学生吃不该吃的苦,不让学生享不该享的福”、“保持适度负担、适度压力、适度宽松”等一系列教育主张。同时,我们也很注重对学生道德教育与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成人”、“成事”、“成才”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十大主题教育”,制定“素质教育个十百千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平台,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一中校长鲁善坤:
德育要从细节抓起,有针对性地开展
古人说,士云千里之外而丧失耳目之前。讲起来,云遮雾绕,十万八千里,而近前的事却不知晓。这是不行的。开展德育工作也是这样,不能一讲起德育,长篇大论,夸夸其谈,头头是道,可是连最起码的道德问题都解决不好。比如,走进一个班级,地上很脏,东西乱放,学生对公物也不爱惜,在书桌上乱写乱画,或者走在校园里,学生习惯不好,果皮随手扔,这种情况下任你把德育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意义。德育就是两点,一是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养成教育。这都不是靠说能做好的。
德育要做好,一定要实实在在,切忌空谈,要注重细节,从点滴抓起。如果直接讲道理,你可能听不进去,可是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时间久了,道理也就自然入心了。
德育要取得实效,还要注重校风建设。酒要酿得好,要窖好;泡菜要泡得好,要盐水好;育人要育得好,要氛围好。这里的氛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校风。校风是无形的,可是学生一脚跨进校门,他就能感受得到。如果一个学生习惯不好,可是他在一个氛围良好的校园里,看看老师,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是怎么做的,在他人无声的影响下,他也会自然转变。这就像做泡菜一样,把新鲜原料放进泡菜坛子,你不需要做什么,经过一段时间拿出来,它自然就成了泡菜了。
开展德育,应该有个阶段性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说,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开展德育,一定要研究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有重点地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比如,高一阶段德育目标是让学生树立继承革命传统的思想,形成良好的集体风尚;高二时培养学生爱党、爱人民的思想,养成文明礼貌行为;高三时树立坚信社会主义的理想,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道德。
开展德育,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唐朝大史学家刘知几曾说:“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事,见良直而不觉其善,逢抵牾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谓‘藏书之箱箧’‘五经之主人’。而夫子有云:‘虽多亦安用为?’”就是说,学习一定要“善择”,明辨是非,否则,学得多了又有什么用呢?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要多从正面引导,校长要有正确的价值追求,并把自己的价值追求转变成老师的价值追求,老师则要把它传递给学生,每个学生也都有正当的价值追求。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郭子仪:
德育课需改革,要囊括人一生的基本知识
现在大部分孩子的教育过程都缺乏法制教育。人不畏惧什么是最可怕的。大部分“无畏”的学生,几乎都成为问题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如果一个孩子比较畏惧他的老师,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太差。
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有6成的青年是啃老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其实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的行为习惯有问题。
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缺乏综合性的德育课。
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课程体现德育功能。要推进德育工作,就必须实实在在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德育课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或者政治课,它应该囊括一个人一生的基本常识,包括法律、环保、消防、人际、亲情、历史等各个方面,而不应该单一化。
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需要研讨教材的综合性方向。从学校教育来说,学生应从小学习基本常识、行为规范,学习历史、法律,还要学习处理人与动物、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些在德育教材中都要体现。
在教材的编写方式上,要增强趣味性,生动、实用,最好采用故事方式编写。而且,内容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这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校长、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人文领域各学科专家坐在一起,共同研讨课程体系改革的大方向,最后分篇章来完成教材的编写,使德育课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张雅英:
德育要坚持生活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孩子德性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一个问题就是优先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对于新时期德育意义的认识就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认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德”的问题。
我的德育理念和思想是,生活中、实践中对孩子进行德育。现今的德育教育往往是宏观的多,口号的多,行动的多,即赋予一个主题活动,一朝教育一朝结束,反反复复地进行。但是我认为,德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升华道德,所以我们的德育应该是实践教育、生活教育。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在实践的大课堂中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我们的德育,不仅仅是落实到“一次式”的活动当中,更应该落实到我们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的引领和实施当中。
我们曾经组织过“红领巾实践周”活动,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次活动主要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体现小伙伴之间互促、互助的助人精神。我们把孩子们集中到一起,一起过大家庭的生活,随后我们组织了一系列集体活动,我们把孩子们带到军营中,让孩子们感受军营的气氛、军人的风采、军人的品德,并使孩子们切身体验到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我们带孩子们到工厂去参观工人的劳动环境,并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产活动中去。在养猪场、养鸡场,学生跟工人们学习到了劳动技能,最可贵的是,在这一招一式、一实践一动作中,真正培养并历练了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意识以及意志力。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他们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许多比现在还要复杂、还要艰难的情况和困难,只有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才会真正长大、成熟和健全。
因此,德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并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解决的,我们要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地引导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劳动。当然每一次活动都要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教育者对教育规律把握的根本所在。每一次都尽量“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这也是我们德育的特点,不能大而空,过去我们跟学生讲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但孩子们看不到、摸不着、感受不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我们把德育的大道理浓缩在小事中,让孩子们从很小的事物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然后让孩子们走近一点儿,摸一摸,做一做,想一想,交流交流,感悟感悟,实实在在地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道德一定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脱离了实践的道德,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实践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空中的教育。知识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获得,但是生活实践,你不去体验它、不去训练它,就无法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一个不能自理、自立的人,道德也就是空谈了。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校长李丽丽:
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德育核心问题是爱
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家庭的责任。环境的营造、媒体的宣传、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公民的行为等都对学校德育有导向作用。
社会方面,先说环境的营造。会议期间,我去了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我对其中一个雕塑印象很深:两个小男孩在救助一只受伤的小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环境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环境,使人“如入芝兰之室”,时间久了,人的道德感就增强了。
还有媒体宣传。香港媒体宣传做得很好,电视上经常插播一些公益广告,比如老人过马路,有人扶他过去,流感来了,就要戴口罩。这都非常有针对性。每年大学生入学报到时,送新生的家长都会很辛苦。我们能不能也来个公益广告,大学生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要让父母给你拿行李。媒体一定要多从正面引导。几年前一个老人摔倒,有人把他送到医院却摊上了官司。这严重损害了公民的道德感。如果媒体总报道这些东西,有谁还会做好事呢?
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非常重要。在这次人代会上,有个代表说,到美国一个州坐交车,会看到车上有个说明,讲本州的法律规定上车不能站着,站着是违法的。有的车也是可以站着的,但哪一条线外不能站是有规定的,站在那儿就会影响司机的视线,就是违法。由此可以看出,那里的法律法规很健全,而且可操作性很强,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很重要。我当班主任的时候,高中体育达标,女生跑800米,男生跑1500米。当学生跑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高原反应,想放弃,老师则鼓励他:坚持住,你一定能跑到终点!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现在不行了,跑前先问学生,你身体有问题吗?没问题就跑;有问题就可以不跑。这样没问题的学生也常说有问题。这样的规定无益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勇气。
公民的行为对学校德育影响也很大。学生抽烟,很多是模仿成年人。如果社会公民不注意这点,单纯要求学生戒烟,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家庭方面,现在很多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结果孩子就没有很好的习惯。家长对孩子不放手,包揽孩子的一切,孩子怎么能有独立能力?理性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选择。即使偶尔出现错误,也没有关系,因为在拿主意、做事情、做选择的过程中,他要分析、判断,要经受各种考验,要克服各种困难,这对他的成长都是必要的。
所以说,开展德育,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当然学校责任也很大。
学校德育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爱。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有爱心。爱心教育要融入各学科教育中,还可以通过主题活动来开展,也可以联系社会热点来做。汶川地震发生第二天,我从外面开会回到学校,就有学生来我办公室说:“校长,我们捐款吧,帮助那些人。”学生捐出了自己的爱心,结果那一段时间他们的伙食费直线下降。
学生有了这种爱心,他就会对自己负责,会尊重他人,也会包容别人,感恩他人。有了这种爱心,他就不会加塞,不会吸烟,他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尚庆莲:
德育需尊重规律,家校合力方可助学生成“人”
教育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小学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把好的行为形成习惯的一个过程。在学校这样一个群体里,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群体规范就会自然地,由内及外地影响约束每一个人,并使其自觉地融入其中。
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方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很重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说教的感染虽有一定作用,但微乎其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不能做的事情不要抱怨,也不要等待。现在的孩子价值观取向是比较极端的,谈到理想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都是要做各种“家”,几乎没有人说长大以后要当工人,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教育有时候显得很苍白。学校首先应该和家长配合在一起,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的想法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让孩子先成人后成才。在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我认为有些道德底线是刚性的,比如说感恩,孩子只有先懂得感恩父母,才会感恩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再比如说善良,对一切事物有同情心,这些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包括对小动物的爱护,对身边一切事物的爱护,多一份爱心,少一些冷漠,孩子的心里才能阳光起来。
在小学开展德育活动,还是要从一些小事做起,通过这些活动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毕竟,德育不是一天一个活动,也不是一天一个口号,更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他们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孩子却不领情,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家长往往也很少关注,而这些现象往往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于是,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前夕,我们学校都会开展“我给奶奶捶捶背”、“我听爷爷讲故事”、“我给妈妈写封信”、“我给远方亲人打电话”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懂得关爱、体贴与尊重他人,并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做父母的小帮手。与此同时还号召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给妈妈一个惊喜”,之后在“心灵快递”中记录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活动也常常让家长泪流满面,并以真挚的感情回应。传统的家长高高在上指责和训斥的现象少了,代之以朋友式的交流与沟通。
每年7月份,学校都会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举行庄严的毕业典礼,主题就是“学会感恩”。学生身穿由学校统一提供的毕业服、头戴毕业帽,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回眸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一起追忆学生五年来的生命历程。情到深处,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学校、学生、家庭三者被一条纽带紧紧地系在了一起。经历了这样的活动,孩子爱老师、爱家长、爱同学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不但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而且也使我们学校的感恩教育得到了升华。
链接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关工委主任田淑兰:
从孩子心理需求出发,全方位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时下发生的一些悲剧,很多都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吃得好喝得好,他们的生理需求是得到满足了,但是心理需求呢?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只是觉得给他们知识,让他们会考试就行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研究的东西非常多。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有时候社会上的很多宣传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比如说,现在社会上宣传严厉教育,像虎妈这类,或许这是个成功的案例,但仅仅是个案,可能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适得其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了解孩子,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但要因人而异,绝对不能简单化。一方面,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多是无意识的,他不像成人那样意识到这个可能属于心理问题,需要去找心理老师;另一方面,也不是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形成了心理疾病,需要去找心理老师,所以也不能把它过度渲染。对于孩子的心理引导,关键还在于情感的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
家教宽严要适度,强化养成教育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反思,对孩子不要那么苛刻,要理解、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这么做以后却出了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成为了“问题少年”。我认为,尊重孩子与严格要求并不对立,严格要求并不是专制,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同时,尊重孩子也并不意味着一味放纵和溺爱。科学的家庭教育是既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关爱,又伴以严格的要求,甚至是必要的批评和惩戒。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家庭教育“宽”与“严”的度如何把握。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严,要多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而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要宽。苛求孩子的学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严格要求。每个孩子天赋不一、潜能不同,社会各个行业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家长可以望子成龙,但不要期待孩子都成为一个标准化的“龙”。
(摘编自《青年报》2011年3月7日、《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5日)
突然,外婆感叹道:“唉,现在的父母和读书的孩子一样辛苦啊!”“是啊!”妈妈接过了话匣子:“逗逗,你考进宁外还给妈妈省了几升汽油费呢!”妈妈对我眨了眨眼开起了玩笑:“哈哈哈哈!”全车人都笑了起来。
我回味着外婆刚刚说的那句话,我的思绪开始漂移,如果我没有考进宁外,今天早上可能我和我的家人6点不到就该起床奔赴蛟川、兴宁考试了。虽然今天我是舒适地坐在汽车里享受,但是,一闭上眼,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宁外特长生测试的那一幕……
那天同样很热,我们已经提前了45分钟向宁外(育才路校区)进发,离宁外 一公里开外就开始堵车了,密集的人流车流把这里堵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挨到校门口,家长们一个个神情严肃,还不停地叮嘱自己的孩子考试前必说的话,我的妈妈也不例外:“逗逗,考试不要心慌,要认真仔细地审题,答题,千万仔细检查啊!快进去吧,等你胜利归来!”或许,我和近千名考生一样都是听着妈妈的唠叨声进考场的吧!
当我考完,走向大门,远远望去,门外人头攒动,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夹道欢迎”我们出来的是一位位父母焦急和期待的眼神,有的蹙着双眉,有的伸长了脖子,有的使劲踮起了双脚,想在人群中搜寻到自己儿女的身影。终于,我看到了妈妈,她站在人群中向大门出口处眺望着,额头上已经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她还在那里左顾右盼,我疾步走到了她的面前,大声叫道:“妈咪,我来啦!”妈妈的脸上满是喜悦:“考得怎样,OK吧?”每当妈妈这样问的时候,只要我感觉好,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说:“very good. OK!”.这时,妈妈疲惫的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我所说的,正是她最希望听到的答案,她很欣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今天,沐浴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中,才深深地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中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在改革中继承,在改革中发展。课程进行了合理改革,方可绿树红花、枝繁叶茂;传统与现代结合,才显出其勃勃生机;有了改革,课程具有了新理念,课堂上多了很多新面孔,众星拱月、繁星满天。如果我们把在课改中长大的一个孩子比作一个星星的话,那满天星宿是多么耀眼、多么灿烂啊!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面对如此丰富的语文资源,感触着新课程全新的理念。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又怎能不荡漾激情?我努力实践着快乐语文教学,几多坎坷、几多欣喜、几多困惑与迷茫......记得学习《可贵的沉默》时,为了让学生更近距离地走入课文,我课前设计了一个小调查,让孩子们填写自己的生日,父母怎么为自己过的,父母的生日,我怎样为父母过的,调差结果比我想象中的乐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给父母过生日,我心中暗自想:我们的孩子还是很有心的。我翻开孩子们的调查表,孩子们在父母生日那天做了很多事情买礼物、做家务、作贺卡„„可看完之后,我总觉得孩子们的调差表中少点什么。
我和孩子们交流起来:“给父母过生日的同学,我很想知道你们过生日时的场景?”
孩子们很天真,仰起烂漫的笑脸回答我: “当时我心里很高兴,因为妈妈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话显然不是来自生活的,生活中的母女怎么会如此假惺惺的客套。
“我爸爸让我给妈妈过生日,我就给妈妈做了张贺卡”,哦?但愿是我听错了,怎么有种有点完成任务的语气?
“老师,不是我不给父母过生日,而是我没有钱给爸爸妈妈过生日,他们平时不给我钱。”班里有了几句应和,天啊,再说下去会不会出现声讨的局面。孩子为什么会有一颗这样漠然的心呢?现在的家里把孩子当成“掌中宝”“眼
中珠”,他们从一生下来就被“爱”包围着。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内心深处就缺乏一份感恩的心情,我想要教会孩子们真正在自己生活中感受爱。
在课堂上,我尽量重现课文场景,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份沉默,在音乐朗诵的渲染下,我出示了两张小照片,很熟悉最普通的画面,孩子骑在父亲肩上快活地放风筝,母亲用倾斜的小伞给孩子遮荫凉。孩子们在音乐中回忆起了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有的同学已经潸然泪下,当有的同学啜泣着诉说被狗咬伤时父母焦急的带自己去打疫苗;大雨中妈妈打伞在外面等着他回家;自己平时的任性都会被爸爸妈妈原谅„„„在音乐声中,我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倾诉,几乎很难抑制住自己的眼泪,我和学生们都在一种沉默中,不想说话,也说不出话,只能深深地去回忆被我们忽略掉的来自父母的爱„„
下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向我说:“老师。我以前怎么没感到父母这么爱我呢,我再也不任性了,不惹爸爸妈妈生气了。”有的孩子说:“我现在才觉得这篇课文这么感人呢?真愿意读。”我和孩子们的谈话一直到上课铃响起。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已经学会了感受爱,爱不仅仅来自父母,只要你会感受,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的,来自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的„„爱其实很简单,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会回报爱!” 课改,使我体验了成功的欢欣;课改,让我品尝了喜悦的琼浆;遗憾的是,我做得还很不够,路还很漫长。不过,我会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是我的生命之花更加绚丽的绽放。
谢谢!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一切为了孩子》。
金色十月,秋风送爽,硕果累累,瓜田飘香。这是丰收的日子,这是喜庆的时节。在这美好的时刻,我们欢聚一堂,共商百年大计,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心愿——一切为了孩子。这预示着我们的家长会不仅有良好的开端,更会有圆满的结果!
首先我谨代表XX小学全体教职员工向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关心和爱护孩子的家长朋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为了打造一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实肯干、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本期以来,在XX校长的精心策划下,我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教师言行,强化教师从教行为。因为我们承载着教好书、育好人的历史使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全体教师将带着希望出发,培养一批批更加合格而优秀的小学生,开启XX小学更加灿烂的未来!
下面我就教学相关内容做如下一些阐述:
一、硬件建设上新台阶,多媒体助力科技兴校
从上学期开始,我校为了跟进科技兴校的步伐,在有条件的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数字视频展台、智能中控系统、多媒体讲台、电动银幕、专业音响等。农村孩子走出去的机会不多,见识少,知识面狭窄。多媒体设备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美的画面和场景、播放动听的朗读和音乐,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提升了课堂活跃的气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增加了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性。比如,我们在教学大海相关的课文时,通过向学生展示大海的画面及海浪的声音,可以让他们很快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与汹涌;教学认识方位时,通过向学生展示位置关系图,可以让他们很快弄清楚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设备通过直接投影学生的作业上墙,可以直观地看到他们的写字优劣情况,作业完成与否,做题认真与否,检查到位与否,不仅让学生本人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横向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合作共进
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组成,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目前我们每个班级,按4到6人一组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对或相拥而坐,形成一个个核心小组,并由组员之间商议,为小组起名定名。每个小组成员分工细化,各司其责,有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并定期进行更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每个问题的讨论,在个性认识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共同认识,增进合作的效果,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积极发言,增强表达和交际能力。
三、增加课外阅读量,逐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翻开孩子们的书包,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常规的应用教材以外,他们的书包里几乎没有任何课外书籍,这是农村孩子的一个共性,也是他们认知缺乏的重要原因。有一句老话:“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不是说课内不重要,而是说要将课内学的一些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运用,真正成为自己的能力。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还能够丰富知识,现在的学习光靠课内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还能让学生学会做人,有时我们老师家长说一些道理,他们可能觉得有些烦,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有的家长不要看到孩子看课外书就认为是在看闲书,就进行制止,而应该关注孩子在看什么书,如果是有益的书还要鼓励他看,还要给孩子多买一些好书。我校也为每班定制了一部分优秀的少儿期刊,如《小学生作文》、《课堂内外》《小学生语文报》《创新作文》等,发放到每个班级,由老师利用课间休息和自习课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极大地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广泛开设作业,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育部对学生作业量的相关要求。分年级分学科分别开设不同的作业,比如:听写、生字、词语、课后作业、练习、家庭作业及课外提升作业等,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巩固所学知识,积极内化,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刚才,我谈了一些我们在教学方面的做法,但要想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培养。我们许多家长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与自己无关了,这其实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在发达国家,包括在我国的城区,家长都是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学生回家的作业,家长都必须要指导检查并签名。这里我也不是给学校及老师推卸责任,因为我们老师是教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我们只能从整体出发,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很好的照顾到个体,不能真正全面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请各位家长,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的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起学习,和他们一起作业。这样必定对他们的成绩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今天,我们走到一起来了,我们就必须一起努力!相信:在X校长的英明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耐心教育下,在所有家长的悉心照料下,祖国的花朵一定会开得更加艳丽,更加耀眼!
秦斌:我是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考上大学的, 我认为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我父母是医生, 所以我上大学也学了医, 进的是英语班, 我的医学是用英语上的, 比普通的医学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我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医院挑了过来。在北京医院我一步步成长, 而且通过多次考试出国, 院里也给了很多帮助。去国外锻炼学习的时候, 我积累的英语使我获益。现在外宾来了之后我跟他们对答如流, 同声翻译也做过, 这是我非常喜欢和愿意做的。我三次出国又回国, 把国外学的东西带回来, 也把国外优秀专家请进来。我们的老主任曾语重心长地说, 国家和医院培养你这么多年, 还是希望你能够在国内发展。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所以2005年以后我就在国内工作了。
从医三十年, 很多患者给我印象很深。神经内科经常遇到一些疑难杂症, 有的病人由于治疗不及时, 巳经瘫痪在床, 或者是行走不方便了, 有的甚至厌世了。而当经过我们的治疗后, 他们有的恢复了正常生活, 有的病情大为减轻, 他们非常高兴, 感觉如获新生。这个时候, 我们也非常高兴。
记者:您是神经内科专家, 而且有到瑞士、加拿大等国留学、访问的经历, 您认为我国的医疗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秦斌:我有三次留学经历, 在国外也做过临床工作, 而且现在每年都要去国外开会。我认为在临床经验上, 我们不比国外差。因为我们接触的病人比较多, 能积累很多经验, 特别是治疗老年病, 经验很重要。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使用的药物, 品种也很齐全, 跟国外没什么差别。我们北京医院的医疗设备、检查手段都与国外是一样的, 某些方面还比国外优越。
在基础研究方面, 国外的实验室相对宽松。在国外几年, 我看到每个医学实验室都有中国人在做基础研究, 而且做得很好。最近十几年, 我们用各种优厚待遇、发展空间吸引了很多人员回国, 他们也把一些先进的研究都带了回来。所以我认为, 国内医学科研工作已经赶上来了, 在某些领域我们还是领先的。
但从患者就医环境来看, 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他们看病比我们看得细, 给一个病人看病有时要用半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而我们就很难做到, 比如我出门诊, 一上午就得看几十个病人。相比之下, 我们医疗的覆盖面还是不够。
记者:您认为医生应该如何修养医德?
秦斌:一个医生必须有医德, 一开始从业就应该树立高尚的医德追求, 在从医过程中更要不断地培养、磨练。好的医德首先表现在为患者着想, 急病人之所及, 努力帮助病人减轻痛苦, 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战胜疾病。同时, 好医生要讲奉献, 讲付出, 要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付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好医生要讲团结, 要有团队精神, 这样才能在临床上有突出的成绩。好医生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修炼到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 掌握了先进的医学知识, 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医德、医术其实是统一的, 也是互为前提的。只有二者共同提高, 才能做一个好医生。医院加强医德建设是必须的, 医学界号召学习先进模范人物贾立群, 是正确的。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 我妻子说我已经卖给了医学。每一次诊治我都努力把病人治好, 每当我看到病人经过我的治疗康复出院, 我的心就和患者一样高兴。最近, 为了抢救一个得了病毒性脑炎的小孩, 我们集体合作, 放弃休息, 查资料定方案, 终于使小孩转危为安, 我们觉得自己的高强度付出很值。
记者:从您的角度看, 医患关系紧张是怎么造成的?
秦斌:其实, 医生和病人、家属都有一个共同目的:把病治好。我认为, 医患之间出问题, 主要是沟通交流不到位。另外, 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必须改善。就北京而言, 三甲医院有50多个, 但是来北京看病的人很多, 除了疑难杂症之外, 还有人得了一般的病也到北京来看, 这样就造成了挂号难、看病难, 还出现了号贩子。这种情况, 也使得医务人员工作非常紧张。比如我每次出门诊, 7点半就开始看, 一直看到12点半、1点, 甚至1点半, 水都不敢多喝, 怕上厕所耽误时间。尽管如此, 平均给每个患者看病的时间也很短。因此有的病人就很不高兴, 说我大老远从外地赶来, 挂号排了一宿的队, 看了三五分钟就把我打发啦!现在, 国家和医院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我们医生也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态度。我相信, 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我们总会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记者:您除了是位医生, 还是北大医学院的教授, 您对当前的医学教育有什么看法?
秦斌:首先, 应该向全民广泛宣传普及医学知识。我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坚持每周游泳两次, 可是不少年轻人的健康观念还有待提升, 他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却盲目乐观, 不知道锻炼身体对于健康有多么重要。所以, 不论从个人健康角度来看, 还是从节约医疗资源角度来看, 都应大力普及医学知识, 这样才能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
其次, 应该加强改进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我发现一种现象, 由于整个医生群体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待遇等存在问题较多, 导致现在愿意学医的人越来越少, 这很不利于我国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医学是一个经验科学, 医学家是综合型的大家, 不光要掌握先进的医学知识, 还要精通先进的医疗技术, 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和与患者深度沟通的经验, 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是比较长的。为了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应当通过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推进医学院校教育改革, 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投身人类健康事业, 这是提高全体人民幸福指数的一件大事。
记者:作为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常务委员, 您是怎样履行这一职责的?
为了“每一个”——从学生出发。回溯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围绕管理和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千百年来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从荀子的“外烁论”到孟子的“内发论”,从赫尔巴特到杜威,从凯洛夫到罗杰斯,莫不如此。对这一“钟摆现象”的不同取向,构筑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宗旨,也是基础教育的本质应然。从学生出发,就要求管理的原点和设计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立场、学生需要、学生权益,贯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全体而不是少数、全面而不是片面、全程而不是短程;从学生出发,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做“长大的儿童”“平等中的首席”,既能蹲下去平视学生,又能站起来引领发展;从学生出发,就应该在管理实施中,少一点“规”、多一点“范”,少一点“管”、多一点“理”,少一点“控制”、多一点“顺应”。
为了“这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随着学习经历的增加,人的差异性也会越来越大。从关注整体到关注个体,从关注“每一个”到关注“这一个”,在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前提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是未来发展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是未完成的存在”,学生就是“未成熟”“未完成”的存在,就意味着“可能性”“独特性”。为了“这一个”,就要探索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各个环节;就要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我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就要把握“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不去一味地夸大“自我”,既使“个性”神采飞扬,又和人的社会属性并行发展。
为了“未来的一个”——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权威报告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培养学生以“幸福”观照自己的内心,这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因为教育首先是“人”学。如果学校(社会)只是以“分数”“升学”来衡量教育的优劣,而忽视了“未来的一个”关键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造就,那于国、于家、于生谈何“未来”呢?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就要倡导从学生发展“原点”到“远点”的教育,就要引导教育从“应试”到“应世”的转变,就要改革考试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就要回归到教育最本质的领域去营造教育的“乐园”“花园”“圣园”,到教育一线去认识教育,到课堂里去寻找教育家,到学生“心灵深处”去问计教育。
“一切为了孩子”——由衷地希望这样美好的词眼,在美丽的校园中,不仅是口号和标语,不仅是乌托邦般美丽的童话与梦想,而真正成为中国教育的法理、教育行为的守望、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
【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推荐阅读:
为了孩子的明天06-09
看淡一切的名言10-14
舍弃一切的心情说说09-10
一切传奇的开始作文11-05
《态度决定一切》的读书笔记07-09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散文05-29
书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06-11
安全是生命的一切演讲稿06-22
为了生命的尊严06-24
为了的完美散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