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教材是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基础和依据,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因此,先分析目前教材的现状:我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规模相当可观,发展十分迅速,然而与之对应的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现行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限于编写力量和水平等因素,其理念和文本基本脱胎于旧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经进行了几次重大改革,而高职语文的教材建设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由于各高职学校都十分重视专业建设,文化基础课建设相对滞后。使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参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域文化、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同一语文教学,这种抹杀语文特色、不考虑学生个性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的语文成绩乃至文化基础课的成绩相对较差,语文学习的热情本来就不是很高。这种没有特色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学实施越来越难,师生之间相互抱怨责怪。“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符合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材‘至高无上’的现象实际上是教材的消极作用。”口统编教材主要体现了教学的普遍性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区之间,甚至同地区的学校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教师
五年制高职是中等驯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种教育形式,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语文学科是学生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角。但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和教学要求,决定r五年制高职学校必须以专业学科为主,文化荩础学科(其中包括语文学科)为辅。这意味着师范类专业科班出身的语文老师必须放唯我独尊的所谓的学科尊严,一改自己高中语文和大学文科专业时语文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地位的经验和记忆。重新审视语文课程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做到既不盲目自傲,也不过分自卑,对语文学科进行科学的重新定位——凸显高职浯文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语文为专业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紧紧抓住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与就业需求为导向。
目前教师存在的问题有:不了解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很是盲从。分不清语文学科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定位不准,角色不清。教学过程中,沿用自身高中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对学生期望值过高。教改过程中,缺乏积极钻研的风气,科研学术风气不足,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才撰写。
三,学生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教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小学语文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之中。
二、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期望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问题。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教师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提倡讨论、辩论和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让每个人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三、创设开放式的课堂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要求是调整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亲自尝试、自主发现、总结和验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四、鼓励学生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语文园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1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应整合好知识系统工作,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新课改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深入,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对策非常重要。本文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其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详细如下文报告。
一、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特点
1、具有一定新颖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中还可设计出多样性、灵活性的小点。例如,在“我的发现”部分,其中涉及到了两个小环节“我发现”、“我会读”;在“日积月累”部分中还可将“我会读”、“读读背背”、“读读记记”等内容穿插在其中。
2、具有一定综合性
“语文园地”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内容方面的综合,“语文园地”是将每一单元学习内容借助各种栏目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单元中的基础知识点;第二是策略性基础知识点方面的综合,在“语文园地”中,涉及到了五大栏目,分别在听说读写方面使学生得到了一定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第三是课外教学资源、课内资料方面的综合,也就是将课堂知识点内容借助“展示台”栏目,让学生对课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最终达到课内指导教学,课外准备活动这一教学目的。在“语文园地”中,有一个栏目内容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也是一项教学重点,每个单元口语交际部分都有明确主题。例如,在小学阶段三年级学习过程中,口语交际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有介绍学生课余生活、秋天的快乐、讲名人故事等。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组织好语言,进而做好记录工作,将学生成果在全班分享,相互之间交流体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
1、分散与集中在“语文园地”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园地”教学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分别是集中和分散。其中分散是指在将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研究,并将知识点按照其特有的特点分布在具体课程中去;集中式教学则是指“语文园地”中对教材中的 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及记忆。因为小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通过研究重点知识点发现其中有密切关联。因而,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讲解“语文园地”之前,可以对单元中课文内容知识点进行适当归纳总结。
2、从听、说角度多方面解读“语文园地”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当中涉及到了众多技能知识,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从实践角度进行教学。通常情况下,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接受方面比较弱,理解能力不高。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能力均较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角色模仿的方法帮助学生累积优秀的语言段落,将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语言。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解读
“语文园地”学习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从当前教学趋势来看,多数学校已然具备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条件,例如,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等。小学“语文园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素材,或者与影音文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感官特征,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展开。
在“语文园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图文结合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并恰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文章内容进行学习,进而正确理解文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
在“语文园地”实际教学阶段中,教师需要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最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主动性。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游戏所带来的愉悦、在游戏环节中也能对语文知识做到进一步巩固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一单元内容是“趣味广告”,教师需要事先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事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借助电视、网络、街道广告搜集趣味性广告;第二,趣味性广告搜集工作完成以后,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广告趣味性,如,部分交通告示在语言应用方面极具幽默性,人们看了之后往往印象深刻;第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广告搜集的心得体会;第四,学生借鉴了搜集到的一系列广告词之后,自创广告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趣味性。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旨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语文知识学习属于一项系统、繁杂的工作。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语文园地”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记忆情况、积极主动性方面产生了有利影响,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园地”进行合理规划,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提高学生理解方面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秀菊.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02):37-38.
[2] 毛燕青.对单元小结“语文园地”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06):232-233.
教改之春风吹绿了万州大地,我校初中一年级认真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对课改内涵的把握,转变了教书育人的观念,树立了《新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了“人文教育”目标。每位教师对课程计划、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过去单一的“立言”教学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立人”教学。
在半年多的课改实验中,以新理念、新思维、新结构、新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及格率达95%以上,优生率达70%以上。现具体谈谈教学情况:
一、教师的教书育人观念开始转变
我们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具体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模式,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高耗低效教学现象,改变了原来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甚少,课堂缺乏情感交流,课程设计与教法“三中心”的被动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以“立人”为本,语言不单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个性全面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学期,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是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收效甚大。比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把安徒生这篇具有强烈讽刺效果的童话,自己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分为两大组,由这两大组学生推选人员,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自编自演。灵活生动的形式,幽默滑稽的动作、讽刺性强的语言,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官僚爱慕虚荣的丑陋的灵魂,赞扬了诚实的伟大。
学生们栩栩如生的表演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欢笑声中,既感悟了其中道理,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自己的合作、探究、思考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事隔几周了,学生们还念念不忘这节生动而特殊的语文课。
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把极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盛气凌人地盘查,并强迫“我”去万芳家要回了羚羊木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对其中争议的问题:如“送”与“不该送”、“应讨回”与“不应讨回”等问题,让学生展开大辨论,一时,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正方与反方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并且各抒己见,阐明观点,很有创见。
这样,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虽然最后没有留下共识,然而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教师先把课文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展示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时,播放了陈红深情的《常回家看看》,让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这样,非常好地突出了亲情教育,有的学生当场热泪盈眶,悄然泪下,以达到人文教学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死板、陈旧、沉默的教学,建立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认识“自我”。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体合作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他们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拓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与促进。
正确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扩大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丰富了学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发展了他们兴趣与爱好,培养出他们科学精神,求实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实行教改以来,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而且还重视和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1、别开生面的多媒体语文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激情。
为了给学生上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明媚春天的热爱及奋发向上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了一堂“欣赏、感知”课,一堂“自主、合作、探究”课。
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百花争妍、充满活力的春天之中,他们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高昂,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在感知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第二堂自主探究课,学生发言异常积极,一双双手争先恐后、情绪高昂,在激烈争论中产生共识,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别开生面而富于乐趣的大作业,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命的意义”这个主题给我们以启发,让学生在课外运用电脑技术,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制作语文第一次大作业——《金色的童年》,学生回家在一个月内完成,先收集整理从幼儿园到少年时期童年时照片,择其所需进行电子扫描处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制成小册子,每幅照片配以小作者自己的回忆录、儿歌、诗歌、小故事,真实而生动有趣地再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及自由幸福生活,天真、浪漫的童趣,表现了对未来向往、人生追求这个主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尝到了甜头,学生兴更趣浓了,积极性更高了。
第四单元学了《月亮上的足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增强他们对宇宙秘密的探求的兴趣,掌握有关月球的知识,我们组织学生完成第二次大作业——《月亮文化》,要求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有较大的提高,其中有名人题词、对联、诗词、神话传说、科学小品、图画等。
看了学生们的作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浏览,而且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寒假期间,我们还布置了第三次大作业《我爱我的家》,学生完成得更好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大作业,反映了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教改实验中的累累硕果,艺术精品,知识结晶,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审美意识,增长了知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是最有实效的“人文”教育的成果。
3、开展语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
本期,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在作文征文比赛中,李然、阎杰等多名学生的作文分别获学校一、二、三等奖,其中李然的《延迟的死刑》、幸尧的《我的忧虑》更是富有创新,独具匠心,赢得了广大师生好评。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演讲比赛、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元旦汇演。我们年级精彩的文艺表演不同层次地获得学校奖励,其中初一·一班全班68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大型歌舞还获得初中部一等奖。
四、扩大阅读场所,任凭自由阅读
新《课标》创造了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鼓励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而课外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阅读应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按《课标》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珍惜学生独特感悟。同时,在这课外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识字积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期经教师与学校协商,敞开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每周可抽2—3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大语文阅读导读课”,在“法定”时间内,放开心情,享用“个人文化”。学生利用节、假日,现已基本上读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高尔基三部曲、《上下五千年》等十多部作品,提高了对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也提高了他们文学素质。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改实验中,也存在不少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有不少困难和疑惑。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段(七年级、第四学段)的起点不能适应现阶段七年级新生水平
《新课程标准》是将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连为一体,教材的编写也是同步进行,但现阶段的入学新生并未完成课标中规定的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以识字量为例,绝大多数初一新生并没有达到2500个汉字的认、读、写程度,一般只有1500个字左右。面对如此情况,初一语文教师花大量精力投入到字、词教学当中,不然,就难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7—9年级学段3500个汉字左右的识字量;学生中基础差与不差,一起学习新内容,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越来越大,大打折扣。
二、综合性活动安排较多
现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有的与本单元内容没多大联系,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活动,准备资料,查找、收集信息,最后定稿得花很长时间。6个综合性活动要完成有很大困难,同时,活动的具体操作同样让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耗费大量精力。
三、现有的对学生成绩评定和考试制度与《新课程标准》差距甚远。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来看,虽然有它的全新之处,但大部分仍是传统的考试要点及做法。例如第一大题选择题,其中一小题字的音、形、义,二小题文学常识两部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学生的期末成绩就是试卷上的点点儿分“一锤定音”,我们认为初一·一班的语文教师通知家长的语文成绩的方法可以借鉴,他把学生平时作业、作文、默写、听写、课外大作业、背诵等综合成绩折50%,把考试成绩折50%,二者之和为学生语文素质分。当然,这也是一个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贯彻《新课程标准》必须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四、教学改革中,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始终放不开手脚。
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思想观念应再解放一点之外,客观因素也受一定限制。例如硬、软件配置,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资金尚缺;语文课外集体活动要受学校政教处、教务处限制。多数是关门教书,无法学习外地的好经验等。
五、对教师教学成绩评定不能单独以一次考试而论
教学中如何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又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人们只有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的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进行思维活动,进行人际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运用语文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养的提高能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的工具性。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达到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又
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转变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要求千篇一律,教师主宰着课堂的一切,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只强调学生“学会”,忽视指导学生“会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是拒绝人文性的。一道道支离破碎的应用题,一个个让学生去鉴别正误的选项,除了体现语文工具性的重要外,我们根本无法探究语言外壳下所蕴藏的内在精神。家长、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喜悦的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我也一直在迷惘着,探索着。自己的思想总是在矛盾中挣扎,结合教学实践,我渐渐明白:教师要在教学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协调统一,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明确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才能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教”“学”兼顾,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语文尽管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的双重属性,但是,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明确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只要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绳,把握好三个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彼此兼顾,就能更好地落实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
2.1 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赋予人文情愫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师颇为费心的一项工作,付出的劳动跟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教师常常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完全当成了一种工具,只是一味的强调孩子去识字,而忽略了识字的兴趣,从而导致识字教学枯燥单调,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低年级的一堂识字课,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把同音字、形近字放在一块儿,用做游戏的方式做辨字组词的训练,既交给了孩子识字的方法,又以游戏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在既交给孩子准确识字、写字的技巧,赋予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又在情感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情愫,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有机结合。
2.2 在阅读教学中,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因此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美的所在。
从而达到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提示、引导、点拨,让孩子在学习文本的同时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3 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
作文是学生头疼的话题,枯燥的写作技巧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可孩子依然不住地抓头皮。究其原因:教师只注重了习作技巧的训练,却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既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首先,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写作的要求要有宽泛的选材范围,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和规矩,尽量让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手脚、放飞心灵。许多教育家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过多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
其次,熟练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三,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孩子缺乏的就是生活体验,因此要解决孩子写什么的问题,就要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为孩子创造写作素材。
第四,丰富语言积累。多读,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多观察,发现美,积累素材;多写,勤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人文关怀并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统一就像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自然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应。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课程,有它独特的魅力,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要敢于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从而更有效的促使学生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如六年级有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这样,学生由教材到课外,由课堂到生活,在学语文的同时用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积累、语感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4.孔子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5.课程论成熟的标志就是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论》。6.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合,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7.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是: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9.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10.教学论包括:(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理论传统,代表作有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编著的《教学论》(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代表了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代表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布鲁纳的“发现法”是认知教学的代表。(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情感教学的代表。1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12.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连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2)活动性的(3)关系性的 13.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变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14.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而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5.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1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
1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18.教学法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教学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19.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
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写字。《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4.“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5.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6.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7.识字教学的经验: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字左右为宜,“
三、百、千”三本书结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朗诵。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三字经》是把伦理教育与识字教学结合的最成功的例子,最能显示语文的独立社会价值的是《百家姓》。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践,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3)教学方法问题。
9.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又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最突出的有语文单独社科、“国文”名称出现和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这三件大事。
10.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11.蔡元培199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临时称为“国文”。12.语文教学中的变化,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1920年该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1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代表了语文教育发展的真确方向。
14.“国语”的基本性质就是标准的口头语言和用标准的口头语言写成的现代文。
15.现代文教学逐步取代文言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上的变化;以“传道”为主变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是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上的变化。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第三章(全日制义务教育)
1.课程性质与地位: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 3.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4.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5.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6.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1)人是3500个左右常用的汉字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二)阅读:背诵优秀的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写话: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5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使用冒号、引号。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背诵优秀诗文60篇3)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1)背诵优秀诗文80篇2)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第四章(普通高中)
1.课程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程基本要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第五章
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2.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3.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3)适应社会需要。
5.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可理解的。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5)要有具体表现程度。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治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7.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8.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而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9.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单元教学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选编,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单元组合。随着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单元教学逐步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结构形式。单元教学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
11.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板书主要内容有文章结构提纲,人物形象提纲,情节发展提纲,写作方法提
纲,景物描写提纲,知识讲解提纲,训练要求。板书图示的主要形式有书写、表姐、图示等。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书写必须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规则。首先要做到字体规范化,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等。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画能力,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工艺。3)版面设计的能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难点、疑点等,来设计版面的形式、结构、顺序等。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构完整。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复杂课文的内容作高度概括,做到语约义丰,以简驭繁。2)含蓄美。简练和概括,使一切板书形式中都具有很多“空白”,能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含蓄美。3)缜密美。能够展示课文内容特别是繁杂课文内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谨严、缜密的总体美。4)映衬美。板书常用位置排列,色彩区别等方法,将具有对比或类比性质的方法显示出来,相映成趣。
14.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第七章
1.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至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一)阅读感受力 二)阅读理解力 三)阅读欣赏力 四)阅读评价力 五)阅读迁移力 六)阅读创造力。
3.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训练
二、积累训练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三、思维训练 一)善于想象与联想 二)深入地思考问题 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四、语言训练 一)准确生动 二)简明得体
五、简明训练 一)审题的能力训练 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 2.弄清写作的要求 二)立意能力的训练 1.正确2.深刻3.新颖 三)选材能力的训练 1.真实2.典型3.新颖 四)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 五)运用表达方式能力的训练 六)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七)修改文章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写作速度训练。
4.写作训练方式:一)单项作文训练 二)命题作文训练 三)供材料作文训练 四)想象作文训练 五)话题作文训练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七)自主作文训练。
第九章
1.口头语言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景化,书面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符号化和规范化,书面语言较之口头语言是更为高级的发展形式。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口头语言的继续和提高,能够规范和指导口头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1.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识别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评判力 6.口语表达力。
3.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听讲 二)诵读 三)复述 四)答问 五)讲述故事和见闻 六)专题演讲 七)即席发言 八)讨论或辩论 九)创设生活场景。
4.综合学习的主要特点:一)整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最基本的层次。较高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最高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立足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自主性。语文教学的其他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开放性。学习目标不以获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
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综合性学习评价的一大亮点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评价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四)强调过程和方法。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6.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一)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二)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三)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1)从当地文化中选取资源。2)从时事材料中选取资源。3)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源。四)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是顺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唯一途径。
7.综合性学习一般有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3)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7.语文教师的转换:
一、教师角色的隐喻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四、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1)与学生的合作 2)与其他教师合作 3)与家长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合作 5)学会合作的三大技巧(倾听、交谈、沟通)
五、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的精神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得条件 3)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4)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8.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1)单相交流方式 2)双向交流方式 3)多向交流方式 4)综合交流方式。
9.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教学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指教学环节的教学结构,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体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应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1)教学语言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得体。2)课堂组织能力—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学习的正确形式。
三、语文教师应提升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1)设计练习的能力 2)处理作业的能力 3)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语文教师应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五、语文教师应提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1)是它的物质形式,它的基础设施等 2)是它蕴含着的人类高级智慧。
10.导入方法:1)释题入手,步步深入(释名物、释题意、释结构)2)联系旧课,以故引新 3)制造悬念,引起注意 4)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5)描绘形象,引入联想 6)演示练习,激荡思维 7)精于设问,循之善诱 8)比较异同,变换角色。
一、尊重学习主体地位, 努力让教学关系活泛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增加, 到了高中阶段, 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相对成熟, 他们对学习的环境、要求以及自觉意识与以前相比大有不同, 这就需要执教者必须潜心研究和注重把握此类特点, 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学关系趋向统一的和谐氛围, 以不断赢得最大的合力效应。首先, 要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基调,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努力废除“讲读”而积极倡导“议读”模式;要珍视学生的个体阅读感悟, 而切不可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强行压制或者“人为规范”他们, 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其次, 要坚持激励性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学习评价机制, 尤其对那些成绩落后、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和学习品质较差的学生, 更要从关心和保护的角度出发, 以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学习信心为手段, 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心理现象。再次, 努力以良师益友的态势出现在学生面前, 对他们的一切要本着宽容气度进行有效地教化和引导, 而不能动辄作出否定性的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实践证明, 影响教学的情感因素除了教学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充分发挥亲师信道作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努力让教学情境活泛起来
我们并不否认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 但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 却更能以其独特的先进功能发挥无可比拟的重要辅助作用, 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活力支撑。例如, 在关于《江南的冬景》一文教学中, 由于学生对江南冬景缺乏一定的生活体验, 虽说他们借助教学挂图和文字描述对课文内容能够有所感知, 但是难以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应和, 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笔者不是开门见山地进入教学程序, 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 直观演示了一段江南美丽冬景的动态影视画面, 并播放与之相适宜的媒体音乐, 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观赏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使得课堂教学很快达到了和谐而热烈的状态。先声夺人的情境势必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两相比较, 孰优孰劣, 自是不言而明。
三、优化教学方法手段, 努力让学习过程活泛起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 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励和鼓舞他们自觉投入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之中, 努力增强教学互动性, 以充分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例如, 在阶段性复习教学中, 执教者可以事先设计一些主要内容的提纲挈领, 让学生客串教师角色, 对某一方面或某种类型的语文内容开展反串教学, 从中获取“以生教生、以学促学”的良好实效。
四、构建立体教学空间, 努力让课程实践活泛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研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开发学生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教师素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宗旨。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汉语言文字对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严谨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的状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新理念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期待
第一,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语文教学各个方面:一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二要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三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第二,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教师角色。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角色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化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建设
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性质,其课程主要目标为:使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初步奠定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也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具体描述见表2:
(二)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理论课程模式,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举等措施,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为培养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其课程体系见表3:
1 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其核心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掌握基本的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2 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是一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课程。“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堂演练、微格教学、小组练习、个人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教学见习”就是让师范生走进小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语文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形成教师的角色意识,为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在思想和业务上的综合训练,旨在使师范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3 拓展课程是对核心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共有五门课程。其中“语文教育史”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状况,对于不同时期语文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有一定的认识。以史为鉴,改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少犯或不犯错误,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语文教育心理学”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三个方面阐释了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师范生明确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语文课程教学方案05-27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0-08
小学语文课程识字教学反思12-20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10-07
再读《语文课程标准》,感悟习作教学10-24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07-10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识字写字教学要求的变化10-17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11-29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04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