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精选8篇)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1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过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比1997年的202亿元增加139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24元,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全省一般预算收入37亿元,比1997年的19.8亿元增加17.2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支出116亿元,比1997年的36.5亿元增加79.5亿元,年均增长26%。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支上了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845亿元,相当于1978—1997年投资总和的1.48倍。兴建了一批增强发展后劲、惠及各族人民的重大工程,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五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5亿元。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等级得到提高,通县油路目标基本实现,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363公里,公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西宁至平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平安至马场垣、西宁至塔尔寺、西宁至大通等高速公路相继开工,结束了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李家峡水电站、涩一宁一兰输气管道、黑泉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青藏铁路格拉段、百万吨钾肥、公伯峡水电站、铝电联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顺利实施。城镇路桥、给排水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的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农牧区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城乡面貌发生较大的变化。五年来,全省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16.2亿元,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示范县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实施,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5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9.3万公顷,荒山荒坡造林13.5万公顷;封山育林41.5万公顷。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通过实行债转股、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了有序调整。采取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规范管理等多种措施,使国有企业负债率下降,效益逐步好转,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扭转了连续七年亏损的局面,近三年分别盈利1.58亿元、4.58亿元和6亿元,改革脱困成果得到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财税、金融、计划、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超过20%。成功举办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郁金香节等活动,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扩大了对外开放。五年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6.4亿美元,争取国际多边无偿援助2569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174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调整,油菜、马铃薯、蔬菜、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扩大,畜牧业优势显现,“西繁东育”格局基本形成,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等支柱产业和冶金、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由1997年的20.1:39:40.9发展到2002年的13.2:44.7:42.1。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甘河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开始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年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8元,比1997年增加2499元,年均增长10.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10元,比1997年增加390元,年均增长5.3%。城市和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97年的11.9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3.81平方米提高到16.33平方米,牧民基本实现定居。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1998—2002年全省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40.3亿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救灾救济工作不断加强,困难群体的生活得到救助。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五年解决83万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研机构活力增强,科普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得到加强,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行委由1997

年的9个增加到19个,适龄儿童入学率从1997年的90.4%提高到95.4%。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持续发展。高等院校结构得到优化,办学规模扩大。省博物馆新馆、省图书馆新馆、广播电视制作中心、柳湾彩陶展览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农村牧区通电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7年的14.85‰。下降到11.7‰。,控制在计划以内。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民政、气象、防震减灾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的进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青海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跃升的五年,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最大的五年,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是在前人奋斗基础上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结果,是省委正确领导和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同时,与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和支持,与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斗在全省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和各行各业各界的建设者,向人民解放军驻青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比重大,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经济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牧业基础比较脆弱,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不充分,特色经济优势不够突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不足,质量和效益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各方面的欠账较多。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各级政府的职能还需继续转变,经济发展的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四是社会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企业下岗职工、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均遇到诸多困难。对于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省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具体地、历史地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人均意识、赶超意识,努力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实现富民强省这一总体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构筑具有青海特色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繁荣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本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8%;基础设施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科教文卫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上述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坚决破除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用社会化、市场化的办法促进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先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全省各地区协调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在提高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等级的同时,加快县际公路、乡村公路以及人口稠密地区、重点工矿区、旅游景区路网建设,实现西宁出口公路高等级化,西宁至各州通二级以上公路,县与县之间油路直达,东部农业区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加快牧区乡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程度。做好青藏铁路建设支援工作,完成兰青铁路、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改造,完成西宁、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巴塘、花土沟等支线机场,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建设要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配置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控制性水利骨干工程。建成盘道水库,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及湟水北干渠工程,兴建李家峡、公伯峡等灌区工程,从根本上缓解湟水流域和沿黄台地缺水问题。能源建设要在加快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同时,积极推进火电、天然气电站建设。建成公伯峡、尼那、直岗拉卡水电站和格尔木30万千瓦燃气电站、桥头60万千瓦火电站,建设拉西瓦、康杨、苏志等大中型水电站,开工750千伏高等级输电送出工程,使青海成为“西电东送”电源基地。信息建设要发展传输通信网,基本建成高速信息通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建设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的新青海,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草地恢复与建设、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等骨干工程,抓好三江源区、环湖地区、东部水土流失区和柴达木盆地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城镇和人口集中地区要以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现生态良好发展;东部浅脑山地区、环湖地区、龙羊峡库区符合退耕还林还草条件的耕地要全部退下来;牧区要积极实施以“休牧育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舍饲圈养”为重点的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恶化、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加强种苗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适生种苗。坚持把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调整农牧业结构、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培育新产业,切实解决农牧民的吃饭、燃料和增收问题。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加强气象、地震、环境等的预测预报和各种灾害的防治。经过五至十年努力,使全省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做好项目工作。项目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载体,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做好项目工作。要根据国家投资重点,围绕交通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水利枢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发展优势产业等,进一步加强后续项目筛选、论证工作,充实项目储备,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计划。重点做好格尔木至柳园、西宁至成都等铁路新线的规划工作,加快拉西瓦、积石峡等水电站的前期准备,搞好“铝电联营”、“镁电联营”、西部化工等优势产业项目的开发和推介,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工作格局。抓项目工作,要分级分口负责,落实责任。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增加国债项目投资和西部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强在建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和资金的管理,严格招投标制和项目法人制。按照发展特色经济的要求,面向社会推介一批效益好、回报率高的产业化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争取外商投资、省外投资和省内社会投资有较大增长,力争今后五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以上。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今后五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特色经济,壮大全省经济实力。强化农牧业基础,发展产业化经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牧区和农牧民。要把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农牧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防灾基地建设,搞好现有灌区水利设施的挖潜配套,发展集雨利用和节水灌溉,不断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集中力量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全省现有114万人、32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采取光伏电源等多种方式,解决边远乡村缺电问题。要把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一步推进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藏药材、花卉等特色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规模化生产。要做大做强畜牧业,使之成为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产业。加快发展“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加强草业建设和畜疫防治,运用现代技术推进畜种改良,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设施农牧业基地,提高农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要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在牛羊肉、绒毛、中藏药材、马铃薯、蔬菜等加工领域,培育一批经营机制活、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与农牧民利益关系密切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在坚持长期稳定土地、草原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促进农牧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集中。充分运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机制,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农牧业科技示范区,搞好对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科技兴农兴牧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和质量卫生安全检测、标准认证体系,搞活农畜产品流通,促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是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通过优势资源开发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等途径,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建成100万吨钾肥工程,发展锂、镁、锶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推进铝电、镁电联营,搞好石油天然气化工与盐化工结合,提高建材、医药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有色金属及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增强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培育对全省经济增长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走出一条科

点和根本目的,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2007年使大多数城乡居民过上小康生活。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的责任制度,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力争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建立统一高效、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密集型产业,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安排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利用非主业资产安置富余人员。引导全社会转变择业观念,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多渠道就业。充分发挥社区在增加就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城镇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生活需要,加快发展保洁、绿化、商品快递、家政服务、治安管理、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业。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协调工作,积极开拓省外劳务市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搞好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后的续保工作,加快建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在规范化动态管理中实现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努力增加政府社保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和营运制度,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城市低保人员生活补助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稳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实施促进消费的政策,发展消费信贷,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增加在住房、学习、旅游、健康和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进一步推进农村牧区住房改造和小康村建设,引导农牧民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今后五年,要以农牧区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帮扶对象,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稳定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加强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工作,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发展社会互助事业,切实关爱鳏、寡、孤、独、残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和残疾人事业发展。

八、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青战略是关系我省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把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放到突出位置,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巩固和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成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特色研究优势,办好国家和省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动产、学、研联合,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技术创新体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技术引进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课题,继续采取国内外公开招标的办法联合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加强农村牧区科技工作,加速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推广。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积极发展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支持科技的社会环境。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今后五年,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基层学校特别是农牧区的办学条件。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力争使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在重点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积极发展硕士、博士生教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允许专业技术人员跨地区、跨部门兼职兼薪。继续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的在职培训,鼓励自学成才。建立健全全方位、开放式的人才市场,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人才。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青海各族人民。

九、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的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全面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矛盾解决在基层。认真贯彻“依法治省”方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继续搞好普法宣传教育,增强

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做好信访工作,关心群众疾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和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形成打、防、控、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坚决揭露和打击**集团、“FLG”邪教组织和其它宗教极端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倍加珍视并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取。努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倡导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形成全省各族人民富民强省奔小康的强大动力。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道德建设,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挖掘青海优秀的文化资源,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鲜明时代特征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工作,加快州、县、乡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为重点的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重视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体系,加强农牧区卫生工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大力防治地方病和传染病,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重视做好老龄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之内。

十、做好2003年的政府工作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完成我省“十五”计划、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1.5%,第三产业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0亿元,增长1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物价增长调控在1.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要求,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做好农村牧区工作,确保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强税收征管,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关键在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级政府及全体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新业绩,实现新发展。各位代表!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部署,省十次党代会规划了未来五年青海发展的新蓝图。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2

黄龙云要求, 2 0 0 8年全省粮食工作要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这个根本目标, 落实好五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全省2 0 0万公顷基本农田和1 7 5 0万吨粮食年生产能力的红线一定要坚守;加强粮食产销合作, 解决缺口粮源;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和应急机制, 增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发展粮食产业, 进一步活跃粮食流通。

要突出抓好五项工作, 努力开创粮食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落实粮食工作政府负责制, 做好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

二、切实增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加强政府粮食储备管理;完善粮食应急体系, 各地要尽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地方储备中确保可供市场1 0天以上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的要求;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三、调整产业布局结构, 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探索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园区, 支持粮食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大力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新一轮大发展。

四、加强对粮食市场的依法监管, 加快粮食法制建设, 抓好粮食市场综合执法, 推进粮食质检体系建设, 为市场粮食质量监管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3

本刊讯:近日,青海省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各高职院校领导、教务处处长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管理人员参 加会议。各高职院校从不同侧面交流了各自在教务管理特别是“平台”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

会议要求各高职院校,一要牢固树立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的思想。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教学工作转,形成人人重视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人人支持教学、人人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二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生命线的思想。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摆在首位、贯穿始终、紧抓不放、抓出成效,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贡献、求支持。三要强化教务管理工作。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务管理工作,对教务管理工作要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部署、优先分配资源、优先解决工作中的問题;校内各职能部门和系部都要关心支持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教务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四要强化"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平台”管理人员队伍,努力提升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切实管好、用好“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4

——2012年2月19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山东省省长 姜大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人民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迈上四万亿元、三千亿元、两千亿美元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增长10.9%;地方财政收入3455.7亿元,增长25.7%。一是多措并举稳定物价。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着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物价涨幅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2亿元。认真执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全省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出现回落。二是积极主动扩大内需。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企业工资指导基准线上调15%,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26%,连续七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实施家电、摩托车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政策,销售家电2212万件、摩托车59万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675.9亿元,增长17.3%。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实现稳定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928.4亿元,增长21.8%,其中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投资增长均高于投资平均增速,民间投资比重达到80.4%。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取消了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全省政府债务水平总体安全可控,金融业整体运行平稳。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29亿元。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省各级财政“三农”支出达到1885.6亿元,增长31.1%。积极应对严重的秋冬春连旱灾情,及时启动抗旱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提前发放涉农补贴和种粮大户奖励资金,切实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新打、修复机井7.7万眼。大灾之年,粮食总产达到885亿斤,实现连续九年增产。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加大中小河流和重要支流的治理力度,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4万处,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75亿元。二是推动工业调整振兴。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目标基本完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元、利税突破1万亿元。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7.3%,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十大领域,突出培植“四大载体”,服务业投资占投资总额50%,历史性超过二产。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418亿元,增长11.3%,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四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0家,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2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25名。国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启动运营,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第三个采用自主中央处理器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全国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存储器封装测试生产线在济南建成投产,改变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存储器依赖国外的局面。五是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分解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任务,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启动建设“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大力推进流域污染防治。我省“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两项工作均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去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旱之年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用水总量减少2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回升0.24米。

(三)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蓝黄”两区发展规划,建立工作统筹推进机制,健全配套政策和规划体系,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方案获批,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内9个园区、285个海洋优势产业和高效生态产业项目。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启动东营、滨州未利用土地的大规模开发。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发展取得新进展。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和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获得国家批复,为我省区域发展又增添了两大“助推器”。出台进一步支持菏泽加快科学发展的意见,突破菏泽由对口帮扶促进发展转入政策支持自主发展的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9%。县域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1个,其中过20亿元的40个,过30亿元的21个,龙口、邹平、寿光、滕州、诸城5个县(市)超过40亿元。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企业改革重组,组建了山东能源集团和泰山财产保险公司,农村商业银行达到20家,农村合作银行16家,村镇银行47家。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全省整合。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扎实开展“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入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实现进出口总额2360亿美元,增长24.8%,其中 2 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0.7%和29.8%。成功举办第三届香港山东周、“孔子故里好客山东台湾行”等重大经贸活动,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实际到帐外资111.6亿美元,增长21.7%。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投资、对外工程营业额分别增长46.4%、42.7%。

(五)加强各项民生建设,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年初承诺的26件实事全部兑现,新增财力的七成投向民生,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4.8%,提高了3.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92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8342元,增长19.3%,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新增就业连续八年“双过百万”。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全部化解,高校债务化解工作稳步推进。开工建设保障房38.9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连同结转项目竣工率达71.2%。全面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320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地质灾害防治、村庄避险搬迁工作进展顺利。超额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一县一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口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16%。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青岛、烟台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临沂、淄博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一届村委会选举顺利完成。扎实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21件、政协提案551件。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8件,发布政府规章15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圆满完成征兵任务,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人民防空和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全省17个市全都获得国家级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了这一工作“八连冠”。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史志、气象和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去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同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驻鲁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2012年工作总体要求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为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创造良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发达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双重压力,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很突出,宏观调控面临更多“两难”选择。我省发展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投资需求有所放缓,居民消费增长不快,外部需求明显减弱,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社会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矛盾增多,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各位代表,形势越是复杂严峻,我们越要把握有利条件,坚定发展信心。纵观国内外环境,我们仍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蓝黄”两大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和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有效落实,为我省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我省发展动力依然强劲。实体经济基础较好,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我省发展支撑条件更加稳固。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将要召开,必将有力激发全省人民推进科学发展的热情和创造精神。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奋发进取,团结拼搏,就一定能够攻艰克难,破浪前行,不断夺取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胜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目标”,全面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四个牢牢把握”和“四个着力”的基本要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为着力点,重点做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抓改革、促开放、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加,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确定上述目标,既注重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又考虑了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改善社会民生等方面的需要,更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上来。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工作重点:第一,稳增长重在扩大内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优化结构基础上实现投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二,控物价重在防止反弹。高度重视输入性通胀和企业成本上升等推动物价上涨因素,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巩固物价调控成果,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第三,调结构重在提质增效。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结构调整的成效体现到发展质量提高和财政增收、民生改善上。第四,抓改革重在激发活力。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努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促进更多要素向自主创新集聚,推动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第五,促开放重在稳定外需。加快适应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稳妥“走出去”,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第六,惠民生重在办好实事。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集中力量解决紧迫性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七,保稳定重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2年重点工作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应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创造山东科学发展新优势。

(一)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扩大消费为基础,以稳定投资为关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求,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工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广大群众有钱消费、敢于消费。二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服务、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完善鼓励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政策,搞好建材下乡试点,扩大农村消费规模。促进网络购物发展。继续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休闲汇”,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旅行向休闲度假提升转变。三是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制定商贸流通设施建设规划,优化商贸流通网络布局,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供销社经营服务和组织创新。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生鲜超市,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构建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四是改善消费环境。继续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建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工作长效机制,加快重点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维护好消费者权益,让群众放心消费、满意消费。

实现投资稳定增长、结构更加优化。在当前情况下,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综合运用核准、环评、要素供应等手段,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 资力度,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扩张。全年计划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万亿元左右,其中社会民生、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技术改造、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城建与环保等八个重点领域投资2.66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6%。加快“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外电入鲁”战略,积极扩大省外煤炭资源开发规模。实施《山东省高速公路网中长期规划》,争取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加强重大项目监管,提高投资质量效益。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一是保供给。做好主要农产品生产、收储和调运工作,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供应。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搞好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二是抓调控。制定价格调控条例,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落实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价格通报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三是强监管。严厉查处价格欺诈、价格垄断、恶意囤积、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坚决取消违规收费项目。健全价格舆情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正确引导社会预期。

强化财政金融支撑保障作用。加强高效财源建设,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更加注重支持重点领域改革,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优化信贷结构,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力争新增上市公司30家、融资和再融资500亿元。积极引进总部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建设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有序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组织,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规范民间信贷,依法打击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

(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力夺取农业好收成,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立足实现粮食连续十年增产,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力争新增粮食产能10亿斤。落实十大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和计划,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农业补贴要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今年全省小麦直接补贴和综合补贴提高到每亩100元,种植小麦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再给予10元奖励。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稳定增长的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加快现代水网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干线工程年底前基本建成,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和进一步治淮工程年内全面启动,完成规划内154条河流治理任务,开工18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搞好88个高效节水示范县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模,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新增改善灌溉面积800万亩。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管理,继续推进66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形成覆盖全省的新型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加强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年内全面完成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改革任务。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做强做大种子产业。提升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抓好19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活动。推动农机与农艺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扩大农民转移就业规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积极稳妥地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全面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全省农村人均扶贫标准提高到2500元。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受侵害。加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的有效机制。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省级示范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抓好枣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泰安、临沂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做强实体经济基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转方式调结构的成效体现到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上来。

以“双轮驱动”为抓手推动工业由大变强。一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等重点领域,加强规划引领,避免重复建设,强化政策支持,突破核心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作用,支持150个重点项目发展,建设第二批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抓住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两个重要环节,加快重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启动建设新的1000个重点技改项目,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链。三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物联网和云计算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启动“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慧矿山、智能交通、智能电网,逐步形成“智慧山东”基本框架。继续深化“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四是深入开展“品牌建设年”活动。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实施“差异化战略、渠道战略、品牌战略”三大市场工程,抓好“名家、7 名企、名品”主题宣传活动,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建设营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鲁商、鲁企、鲁货品牌形象。

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推动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占比保持在全部投资的50%以上。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扩大农村服务业规模,推动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会展等新型产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济南、青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11个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引导企业开展非核心业务剥离。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力争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建立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济南、青岛、烟台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支持青岛打造“蓝色硅谷”,选择部分市县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9%,重点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平台。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二期工程和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推动山东船舶、钢铁、海洋工程三个研究院建设。高起点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三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强化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实施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四是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探索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发展模式。搞好“两院”院士引进和服务工作,实施好“泰山学者”和“创新团队”建设工程,落实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和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加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培养选拔。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首席技师”、“乡村之星”选拔管理制度,培养一批产业紧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以落实政策为重点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各类商会作用,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个36条,依法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性规定,落实民营经济在投融资、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同等待遇,营造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小微型企业减负增效、稳健经营。实施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特色产业提升四项计划,开展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活动,发挥民营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生力军作用。

(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蓝黄”两大战略为重要引擎,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蓝黄”两区建设要开创新局面。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推进两区融合发展、一体发展。一是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两区一体化发展意见,统筹推进港口、铁路、公路、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启动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设。二是抓好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推进传统临海、涉海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 材料、海洋精细化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制定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重点打造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三个海洋经济新区,加快建设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三个中外合作园区,着力推动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和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发展。积极参加以海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韩国丽水世界博览会。三是抓好未利用土地开发和集中集约用海。落实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开发总体实施方案,制定滨海区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搞好东营、滨州、潍坊未利用土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搭建省级土地指标交易平台。争取国家尽快批复我省海洋功能区划和5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规划。用好两区建设专项资金,运营好黄河三角洲和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

区域协调发展要取得新成效。发挥青岛龙头作用,提升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水平。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对区内聊城、德州等市予以重点支持,启动以济南为中心的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争取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年内开工。落实国家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政策,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支持淄博、济宁、枣庄、莱芜等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继续抓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三峡库区和扶贫协作重庆等工作。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新发展。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必须积极稳妥加以推进。启动新一轮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引导各地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发展中心镇和卫星镇。搞好城镇产业定位,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增强城镇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强地下空间规划和利用,搞好城市路网、公共交通和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实施城市绿荫行动。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力争今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县域经济发展要跨上新台阶。制定新一轮支持政策,推动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各县(市、区)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县域特色,着力抓好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培育、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统筹城乡能力。落实扩权强镇各项措施,重点扶持96个国家重点镇和252个省级中心镇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五)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建设“生态山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成效,推动科学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持续推进节能降耗。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立技术支撑体系,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强化节能预警调控,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用能管理。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认真抓好小火电、水泥、钢铁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坚持“调结构、控新增、减存量”,扎实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打好南水北调沿线治污攻坚战,确保年底前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要求。启动新一轮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监测预警,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努力增加城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抓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和运营管理,城市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处理好突发性海洋灾害事件。认真解决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病虫害防控,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努力搞好生态修复。严格保护重要区域生态功能,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推进水系生态建设,加大城乡水源地保护力度。搞好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综合治理,继续抓好植树造林,加快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搞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节水型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行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严格执行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纪行为。规范矿产勘查开发秩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广低碳技术,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可能成为常态,必须立足现实、积极作为,实现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加快对外贸易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巩固扩大发达经济体市场份额,深度拓展新兴市场,提高自贸区市场占有率。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扩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覆盖范围。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进口。整合口岸监管资源,推动电子口岸建设,打造便捷高效的大通关体系。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鼓励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落户我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推动外商增资扩股、企业境外上市,稳定国外贷款规模。

引导企业积极稳妥“走出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对外工程承包、高端劳务输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并购,打造源自山东的跨国公司。建立和完善境外风险预警防范和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实施外向型园区升级计划,加强园区国际合作,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支持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强化辐射带动功能,推动青岛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发展。

(七)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10 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促进“诚信山东”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省文化艺术之家、省美术馆新馆,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推进,为20万户边远山区群众和沿海、湖区渔民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深入实施精品工程,促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管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齐鲁文化研究,举办第二届尼山论坛。加强文物和历史遗产保护,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办好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做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和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工作。

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体育、旅游互动融合,支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旅游演艺、动漫游戏等产业发展。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发挥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举办第四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重点新闻网站等转企改制任务。鼓励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培植大型演艺集团、报刊集团、影视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广电网络集团,提高山东文化软实力。

(八)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巩固完善已出台的民生政策,继续兴办一批惠民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更有尊严。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1)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继续重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实施创业引领、岗位拓展计划,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2)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在继续开展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工作的同时,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困难群体和退役人员就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8万个。(3)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实施各类就业培训项目,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培训城乡劳动者110万人。(4)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新增100个工科专业、1000个实训基地。(5)继续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三个档次分别提 11 高到每月1240元、1100元和950元,平均增长15.8%。全省企业工资指导基准线提高15%。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监察执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五七工”、“家属工”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增长10%以上。(3)提高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扩大工伤康复试点范围。(4)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巩固完善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5)推进省级就医结算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省范围异地就医即时结算。(6)大幅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全省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300元、2000元和1800元,城市低保标准也要相应提高。(7)落实好城乡退役士兵经济补助、农村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贴、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政策。(8)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1)保障教育支出依法增长,确保全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2)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增加学前教育奖补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率达到60%。(3)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孤儿、家庭困难和残疾儿童入园资助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年1200元。(4)加快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整体提高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5)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将农村初中和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250元,分别达到1250元和1000元,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6)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3至5所高水平大学,支持山东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省属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从9500元提高到1.2万元。落实高校债务化解方案,年内完成公办普通高校债务化解120亿元。(7)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分类分级制度。鼓励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将省属高职、技校生均定额标准提高600元。(8)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为主,建立知识加技能的春季高考制度。(9)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10)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切实加强校车安全。

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1)继续抓好潍坊、东营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开展3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积极开展便民惠民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2)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省统一规划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绩效管理等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3)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积极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4)落实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5)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健康山东”行动,降低普通群众就医用药成本。(6)支持市县级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省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让城乡老年人安度晚年。

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认真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省级安排财政资金8亿元,重点对各级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奖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30.51万套,各地要确保按时开工,确保工程质量。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确保分配公平、管理规范、群众满意。(2)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满足群众合理的自住性需求。(3)继续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住房建设进入常态化,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近半数农户住进新房。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5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人民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迈上四万亿元、三千亿元、两千亿美元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增长10.9%;地方财政收入3455.7亿元,增长25.7%。一是多措并举稳定物价。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着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物价涨幅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2亿元。认真执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全省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出现回落。二是积极主动扩大内需。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企业工资指导基准线上调15%,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26%,连续七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实施家电、摩托车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政策,销售家电2212万件、摩托车59万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675.9亿元,增长17.3%。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实现稳定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928.4亿元,增长21.8%,其中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投资增长均高于投资平均增速,民间投资比重达到80.4%。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取消了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全省政府债务水平总体安全可控,金融业整体运行平稳。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29亿元。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省各级财政“三农”支出达到1885.6亿元,增长31.1%。积极应对严重的秋冬春连旱灾情,及时启动抗旱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提前发放涉农补贴和种粮大户奖励资金,切实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新打、修复机井7.7万眼。大灾之年,粮食总产达到885亿斤,实现连续九年增产。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加大中小河流和重要支流的治理力度,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4万处,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75亿元。二是推动工业调整振兴。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目标基本完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元、利税突破1万亿元。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7.3%,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十大领域,突出培植“四大载体”,服务业投资占投资总额50%,历史性超过二产。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418亿元,增长11.3%,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四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0家,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2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25名。国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启动运营,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第三个采用自主中央处理器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全国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存储器封装测试生产线在济南建成投产,改变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存储器依赖国外的局面。五是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分解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任务,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启动建设“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大力推进流域污染防治。我省“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两项工作均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去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旱之年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用水总量减少2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回升0.24米。

(三)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蓝黄”两区发展规划,建立工作统筹推进机制,健全配套政策和规划体系,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方案获批,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投入运营。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内9个园区、285个海洋优势产业和高效生态产业项目。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启动东营、滨州未利用土地的大规模开发。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发展取得新进展。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和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获得国家批复,为我省区域发展又增添了两大“助推器”。出台进一步支持菏泽加快科学发展的意见,突破菏泽由对口帮扶促进发展转入政策支持自主发展的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9%。县域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1个,其中过20亿元的40个,过30亿元的21个,龙口、邹平、寿光、滕州、诸城5个县(市)超过40亿元。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企业改革重组,组建了山东能源集团和泰山财产保险公司,农村商业银行达到20家,农村合作银行16家,村镇银行47家。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全省整合。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扎实开展“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入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实现进出口总额2360亿美元,增长24.8%,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0.7%和29.8%。成功举办第三届香港山东周、“孔子故里好客山东台湾行”等重大经贸活动,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实际到帐外资111.6亿美元,增长21.7%。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投资、对外工程营业额分别增长46.4%、42.7%。

(五)加强各项民生建设,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年初承诺的26件实事全部兑现,新增财力的七成投向民生,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4.8%,提高了3.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92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8342元,增长19.3%,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新增就业连续八年“双过百万”。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全部化解,高校债务化解工作稳步推进。开工建设保障房38.9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连同结转项目竣工率达71.2%。全面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320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地质灾害防治、村庄避险搬迁工作进展顺利。超额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一县一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口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16%。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青岛、烟台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临沂、淄博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一届村委会选举顺利完成。扎实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21件、政协提案551件。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8件,发布政府规章15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圆满完成征兵任务,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人民防空和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全省17个市全都获得国家级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了这一工作“八连冠”。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史志、气象和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 篇6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4000亿元,增长11%左右。全部财政收入3000亿元左右,增长24.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0亿元左右,增长2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00亿元,增长2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20亿元以上,增长18%左右。进出口总值530亿美元,其中出口280亿美元,增长24%。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634.5亿斤、实现“八连增”,肉、蛋、奶、菜、果等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5%。农产品加工业继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58.6%提高到60%以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85万亩,完成6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1.1万人,培训农民520万人。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全省工业完成技改投资4200亿元,其中钢铁、装备制造、石化三大传统产业技改投资2300亿元,均增长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左右,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10%和17%。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产业规模壮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8200亿元,增长11%左右。旅游业总收入1200亿元,增长3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实施10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专利申请量16680件、专利授权量10970件。节能减排深入推进,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氨氮排放量均削减1.5%以上。全省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600万吨、炼铁930万吨、水泥2500万吨、平板玻璃1100万重量箱。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新增449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475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强,新改建59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突破5400公里。石家庄正定、秦皇岛、张家口机场建设步伐加快,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450万人次。黄骅港综合港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秦唐沧三大港口生产性泊位新增14个、达到130个,完成货物吞吐量7亿吨。南水北调河北段工程顺利推进,承德双峰寺水库开工建设。全省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60万千瓦,新增宽带网用户180万户。

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土地承包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实施。组建省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食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新增村镇银行15家、小额贷款公司100家,16家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在境内外上市公司新增25家,直接融资937亿元。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河北钢铁集团主业整体上市稳步推进、完成回购石钢股份、退出京唐钢铁集团,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河北融投控股集团完成组建,冀中能源跻身世界500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15000亿元,增长12.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5%。

对外对内开放水平提高。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增长14.5%,对外直接投资9.1亿美元、增长19.7%。精心组织香港投洽会、廊坊经洽会、冀台经洽会等重大会节,加强与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的交流合作,与50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向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示范区等各类园区达到212个,产业聚集效应日趋明显。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发展势头良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冀中南经济区及张承地区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发展提速。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5%。城镇建设水平提高,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060亿元,27个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容貌整治、污水垃圾处理等专项提升行动,整治改造城市主要街道305.6公里,新增园林绿地6380公顷,新增国家级园林城市4个、省级园林城市(县城)25个,设区市及县级市的城市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6%和80%,城市空气污染指数下降4%。启动实施102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完成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分别增长10%和16%。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登记失业率3.8%、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152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200元、参合率达到95.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54元、城镇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16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717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开工建设38.5万套。377.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0万扶贫对象实现脱贫。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化解义务教育债务40多亿元,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加大。省博物馆新馆主体完工,省图书馆全面开馆,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建设加快,140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920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149个县(市、区)完成数字影院建设任务。一批精品力作获得国家大奖,成功举办第13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建改建县级医院1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69个、村卫生室668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人口与计生工作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实力提升。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监管整治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不断强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圆满完成援藏援疆和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任务。军民团结、军政团结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广大军民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抢险救灾等方面谱写了风雨同舟、协同奋战的动人篇章。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气象测绘、档案、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成绩。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高度重视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47件、政协提案484件,办结率均为100%。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政风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完成重点立法项目21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三公”经费和公车问题专项治理,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得到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新情况的形势下,全省上下团结拼搏,共克时艰,在一些领域和重点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关系全局的大事要事。一是粮食生产战胜5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大灾之年夺取夏粮丰收,总产突破600亿斤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二是工业经济主导作用明显增强,钢铁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跨上万亿元大台阶;三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日趋活跃,外贸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值超过500亿美元;四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比上年增加近千元,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五是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幅,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六是基础产业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能力大为增强;七是成功举办百家央企走进河北战略合作恳谈会,签署了一批投资合作协议,掀开了互利共赢的新篇章;八是经过不懈努力、积极争取,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沿海地区开放开发进入了新阶段,河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冀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中直机关驻冀各单位,向关心河北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决心。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尽管去年绝大多数目标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仍有氮氧化物排放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科技研发经费支 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4项指标未完成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市场物价高位运行,城乡居民生活受到影响;资金供给紧张,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外部需求萎缩,外贸出口形势严峻;能耗污染出现反弹,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弱等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改善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违法违纪、消极腐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更大的力气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我们一定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倍加珍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倍加珍视团结奋进的好氛围,在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里,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发展路子,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201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省第八次党代会开启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新征程,确立了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推动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战略举措,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大势,我们既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也面临着不少有利条件。从不利因素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经济环境短时期难以明显好转。我国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仍处高位相互交织,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为迫切、难度更大。我省东部区位、中部水平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退。从有利条件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我省的区位优势全国独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国务院批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 规划,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我们增创发展新优势。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未雨绸缪、趋利避害,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政策制定得更完备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为目标,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出口总值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2%、3.2%、3.1%和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

上述目标,是综合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确定的。提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4.5%的预期目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反映了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转到调结构转方式、注重发展内涵上来。提出节能减排5项目标,既考虑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考核指标增多、挖潜空间收窄、投入成本增大、边际效应递减等因素的影响,做到适度超前、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确保完成。整个指标体系设置,体现了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要求。实际工作中,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的前提下,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能超额完成则超额完成。

实现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是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做大经济总量、提高整体素质、优化产业 结构、增强发展活力、提升运行质量,促进科学发展。坚持优势地区聚集发展与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相统一,举全省之力打造经济增长极,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促进协调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农村发展相统一,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统筹发展。坚持科技引领与开放带动相统一,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创新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统一,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管理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和谐发展。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核心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切实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作为工作着力点。稳增长,就是千方百计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密切关注经济发展走势,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保持投资持续增长,扩大消费需求,壮大出口规模,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控物价,就是毫不放松地搞好物价调控,增加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监管、规范秩序,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调结构,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抓创新,就是卓有成效地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以更大的决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大的魄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惠民生,就是尽心竭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作为工作的明确方向和重要内容,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切实提高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促和谐,就是高度负责地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把和谐河北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继续实施首都“护城河”工程,确保全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发展的目标激励着我们,严峻的形势考验着我们,肩负的责任鞭策着我们。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面对困难不退缩、团结奋斗不懈怠,就一定能够实现今年的各项目标,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伟大征程中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三、奋力推进经济强省建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继承、发展、创新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规模,努力增加外需,优化需求结构,做到投资拉动不减弱、消费拉动大增强、出口拉动上水平。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重要载体,强力推进、重点引进、服务跟进。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行省、市、县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省重点抓好重大民生项目、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和关系全省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项目,各市、县也要抓好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在建续建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保定长城汽车扩能、邯郸新兴特种管材等一批项目如期投产达效。争取中航集团邢台重型车基地、中化集团唐山北方氮肥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京港澳高速公路改扩建、张家口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京石、石武、津秦等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产业项目、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领域。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支持民间资本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调整和完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使用办法,加强土地指标的使用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把好信贷、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严控高消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

坚持多措并举,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落实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提倡绿色消费,拓展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率。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开拓国际市场,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加快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原材料出口向加工产品出口转变、一般产品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特色农产品出口,提高纺织服装、钢铁、医药等传统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放开放宽放活,满腔热忱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深入推动全民创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平台,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民营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增加值增长15%以上。

搞好运行调节,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银企对接、产需衔接长效机制。开展服务企业活动,保障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加强财税、金融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应。对企业的最大支持是订单支持,就是发挥省内消费大市场的作用,拉动企业生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已有的实体经济,对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比招商引资更重要、更直接、更有效。(二)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坚持粮食主产区地位不动摇、肩负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不动摇、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动摇,着力在品种、品质、品牌、经营方式上形成特色,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品质,加快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吨粮市、吨粮县。积极发展优质小麦、专用玉米、杂交谷子等高效粮食生产,广泛推行高产、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栽培技术,力争粮食总产达到640亿斤。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畜产品生产,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检测、饲料兽药保障四大体系,创建1000个部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推进特色水产养殖。抓好24个蔬菜示范县和500个蔬菜标准园建设,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力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建设好七大果品基地,发展优质特色品种,优质果品比重达到70%以上。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对1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县给予重点扶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推进100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建设,力争农业产 业化经营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强化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推进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标准化。开展争创品牌活动,力争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名牌农产品60个。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良种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平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广开源、重节水、强治理、惠民生,完善水源水网体系。推进南水北调、引黄入冀、承德双峰寺水库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搞好45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实施19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示范县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0万亩。实施幸福乡村计划,加强县乡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开展连村道路和村内街道硬化,新改建农村公路7000公里,健全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户用沼气,继续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搞好邮政邮电服务,促进农村通信宽带普及应用。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规范运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

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有效增加农民非农收入。鼓励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支持种养能手、返乡农民工创办实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业余学校建设,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总之,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放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到实处,想方设法让农民的收入多起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民的生活富起来。

(三)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攻方向,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精心组织实施工业提升计划,促进工业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努力建设工业强省。着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引领带动工业发展。坚持一手抓优势产业,培育一批“行业巨人”;一手抓强势企业,打造一批“航空母舰”。培育壮大曹妃甸精品钢、保定汽车及零部件等十大工业基地,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和结构优化。扶持发展百家优势企业,打造产业龙头,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千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支持 10 企业育名牌、创名牌、争名牌。明确“十百千工程”的阶段性目标和推进措施,强化政策扶持,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整体竞争力。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实施千项技改项目,抓好15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抓好钢铁工业改造,严格控制总量,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兼并重组一批、关停淘汰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推进钢材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设。抓好装备制造业改造,以先进制造为方向,大力发展整机和成套设备。抓好石化产业改造,扩大炼油能力,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延伸产品链条。推进建筑、建材、轻工、食品、纺织、医药等产业的改造升级,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形成局部强势。坚持培育与引进并重、自主研发与开拓市场结合,推动新兴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启动实施信息产业升级、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化、新材料特色产业链壮大等重大工程和百企千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保定国家新能源、廊坊电子信息、邢台光伏、邯郸新材料、唐山动车组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200个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的谋划和建设,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示范工程,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等创新基地建设,抓好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和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试点。促进产学研结合,新建2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抓好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5家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建设。面向京津引进一批科研院所和创新基地,积极承接北京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异地共建、一区多园”的方式,建设好廊坊科技园等首都周边重点科技园区。

坚持不懈地抓好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三者的关系,实行差别政策,分地区、分行业下达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大力实施重点示范工程,继续抓好新老“双三十”单位节能减排。深入实施“双千”工程,力争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年内实现节能500万吨标煤,1000家环保重点监控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4万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广一批新工 艺、新材料、新技术,加强和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建筑节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坚决有序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展造林绿化、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减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陆域、流域、海域污染,开展北戴河及相邻地区海域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行动,加强入海河流和直接入海排污企业治理,确保海水水质明显改善。节能减排事关发展大局、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百姓福祉,我们一定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四)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

以增主体扩规模为重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增多做强金融主体,壮大河北银行,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健康运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吸引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社会资金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组建燕赵财产保险公司,引导保险资金投向河北。严格金融监管,打击非法集资,防范金融风险。力争新增贷款2200亿元以上、直接融资超过500亿元。

围绕与支柱产业互动,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推进7个环首都现代物流园区、19个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大型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冀中能源、开滦集团、河北钢铁等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加快27个城市大型商贸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升商贸服务水平。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围绕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好环首都休闲旅游产业带和沿渤海度假旅游产业带,支持环省会、太行山沿线等冀中南旅游业发展,打造一批精品线路,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深入推进承德国际旅游城建设,抓好秦皇岛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2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通过出特色、创精品、强服务,提升河北旅游的 12 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把河北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和会展业。制定服务外包业发展扶持政策,培育重点园区、龙头企业和培训基地,支持石家庄、廊坊、秦皇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序推进会展业发展,完善会展场馆设施,办好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展会,培育引进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便民利民的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优先开展老年人居家养老、病人看护、家庭保洁、家教等家政服务。发展律师、审计、会计、咨询等服务业,增强各类中介组织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推动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联通市县乡的“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服务农业、方便农民。(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靠改革增动力,靠开放添活力。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财税体制改革,集中财力办大事,保民生、保运转、保重点,调整财税政策,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地方金融改革,推动河北银行转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设立省级保险公司,做大证券业。农村改革,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好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抓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组建河北演艺集团,做好河北影视集团等单位改制的后续工作。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骨干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主业整体上市,组建并做大做强农业、旅游、物流等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国有企业在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影响力、控制力。着手解决厂办大集体等改革遗留问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做好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理顺各类新区(园区)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调整事业单位结构布局、推进科学分类,上半年重点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 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政策,稳步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式价格改革。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扩大开放。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进出口规模的同时,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提高招商实效,继续办好香港投洽会、廊坊经洽会和冀台经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精心组织好以主宾省身份参加的“9·8”厦门投洽会和在韩国丽水举办的世博会。力争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5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钢铁、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向域外转移富余产能,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域外资源能源基地,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深化与周边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和资本转移。全面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落实央企走进河北战略合作协议和项目,逐项分解任务、抓好对接,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坚持规范、有序、加强的原则,推动各类开发区、高新区和产业聚集区健康发展。继续做好援藏援疆和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倾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让投资者放心安心舒心。

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第一竞争点、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积极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廉洁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凡是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政府不再设定行政审批。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外来投资者要兑现承诺。彻底废止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解决重复检查和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问题,坚决纠正各种影响发展环境的不正之风,坚决打击各种破坏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各类案件,以环境整治的良好成效取信于基层、取信于企业、取信于社会。

(六)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作为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按照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的要求,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

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化布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扶持壮大中等城市,推动小城市扩容升级,建设一批特色重点镇。继续深化石家庄、唐山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增加秦皇岛为试点市,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社 会事业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发展。加快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正定新区、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和白沟新城建设,打造区域发展的新高地。

坚持产业兴城,推动以城促产。统筹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分区,抓好产业聚集区建设,聚集优质产业和先进生产要素。把城市空间布局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搞好旧城改造,盘活城市空间资源,推进研发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商务区、城市综合体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和人口吸纳能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开展城市建设百项重点工程,完善道路交通、管线入地、集中供热等配套设施,实施城市气化工程,推进小街巷、小游园、便民市场等项目建设,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抓好环首都地区周边的城市建设,吸引京津各类生产要素加速转移。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开展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新增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县城)15个以上、园林绿地5000公顷以上。大力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三大抢救工程,一定要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开发好,一定要把燕赵大地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坚持建管并重、综合治理,构建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大格局。积极探索“数字城市”、“智慧城市”,重点做好数字规划、数字城管、数字住房等工作,推进各系统的整合对接,向有条件的县(市)延伸,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放开环卫保洁、市政养护等作业市场,提升市政公用服务质量。(七)加快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紧紧抓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两大增长极,加快北戴河新区发展,力争早日把河北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沿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我国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我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搞好顶层设计,开展先行先试。围绕科学开发、规划引领、集约发展、保护环境、开放合作,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统筹制定沿海地区港口、产业、城市、交通等各专项规划。支持沿海地区创新管理体制,在土地、资金、财税、能源等方面更多地向沿海地区倾斜。积极争取曹妃甸开发区纳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加快港口建设,合理利用岸线资源。进一步拓展港口功能,秦皇岛港重点实施西港搬迁改造工程、谋划建设国际旅游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加快建设集装箱专业化泊位,曹妃甸港区扩大原油矿石吞吐能力、推进液化天然气码头建设,黄骅港加快综合港区、深水航道和集装箱、油品、散货码头建设。统筹岸线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完善港口布局,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港口体系。

推动产业聚集,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生产要素、产业项目向沿海聚集,壮大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港口物流、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曹妃甸千万吨炼油、沧州中钢40万吨镍铁、山船重工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重大项目,努力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促进港口、产业、城市协调联动。充分利用7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加强合作对接,促进沿海与腹地融合发展。推动航运与铁路、公路、机场协调配套发展,加快张唐、邯黄等铁路和承秦、张承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沿海交通体系,构筑东出西联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抓好曹妃甸新区冀东北工业聚集区和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聚集区建设,打造沿海地区与省内腹地互动的平台。主动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沟通和联系,推进交通连接、腹地开发、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合作。

(八)积极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推进、互利发展,加强与京津的全面对接,加速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

推动建立高层协调机制,搭建常态化工作平台。主动与国家有关部委和京津两市进行沟通衔接,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及时对合作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进行沟通协调。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出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全面深化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区域内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1小时、半小时交通圈,推进京津冀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环京津市县通信、有线电视、医保、住房公积金等设施和服务的对接,加强与京津供电、供水、供气等公 16 用设施的共建共享,开展交界河流的水质检测、截污和综合治理,巩固区域合作的基础。

加强载体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把自身优势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做大一批新兴产业示范区、科技成果孵化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抓住首都第二机场即将开工的有利时机,谋划打造廊坊空港新区,重点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疏解,积极引进京津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创新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明确功能定位,加快冀中南地区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科学编制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石家庄东部产业新城、邯郸冀南新区装备制造基地、衡水工业新区和邢台新兴产业园区,将冀中南地区发展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盐化工、服务外包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强与沿海地区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对接与配套,实现融合发展。提升省会城市功能,打造河北第一窗口。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优质产业。下大力解决城市大气、水和垃圾等污染问题,实施煤改气工程,发展分布式能源,加快建设燃气热电项目,切实改善大气质量,做优做美城市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落实国家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制定我省贯彻实施意见。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摸清扶贫对象底数,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编制实施燕山-太行山、黑龙港流域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出台促进衡水等黑龙港流域发展的扶持政策。启动30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加快环首都脱贫致富示范区建设,以涞水、赤城、丰宁、滦平四县为重点,推动环首都贫困地区攻坚突破,把加强水电路讯气房和公共服务等基础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在招商引资、培植产业、提高造血功能、增加农民收 17 入上下功夫。通过2-3年的努力,实现扶贫对象年人均实际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

实施“腾飞计划”,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突出抓好“三十强”和“三十弱”,通过强县带动和弱县推动,活跃县域经济发展全局。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各县建立产业联盟,推进产学研结合,打造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商品销售平台,发展农村金融业,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建设经济强省,既是我们为之热切期待的宏伟目标,更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凝神聚力、脚踏实地、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四、全面加强和谐河北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真心关注、真正落实、真见成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果促进和谐河北建设。(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医”等基层服务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落实退伍转业军人的有关政策,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做好培训安置工作。实行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解决好农民工薪酬、子女上学、住房租购等实际问题。实施创业帮扶工程,鼓励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5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新增2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医疗、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标准增长机制,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加大对流浪人员、孤儿的救助力度,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三)提高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动员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普及科技知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省财政安排资金689亿元,增长33.8%。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抓好学生营养餐改善,加强校车管理。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办学。加强高等院校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本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8000元一步提高到12000元。深入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着力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

(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快建设省市标志性文化设施,推进县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站)、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搞好农村直播卫星公共服务。高水平、高质量地实施好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修复工程,启动一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的修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文化精品创作,打造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强出版印刷、影视传媒、演艺娱乐等重点产业,培育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兴业态。

(五)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乡村医疗机构建设,抓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管理服务水平。实施公共卫生保障工程,有效防控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振兴中医药事业,建设好河北中医药学院、争取国家批准独立设置中医药大学,提高各级中医院建设水平。(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围绕构建大维稳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协调推进城乡社区建设,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信访和行政复议,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发挥民间调解组织作用,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群众饮食用药放心。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深入开展道路交通等高危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好首都“护城河”作用,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高度重视发展老龄事业,依法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开展“六五”普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外事侨务、气象测绘、史志档案等工作。

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冀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认真做好部队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民生连着发展、连着公平、连着民心。今年省级财政安排民生方面的支出720.9亿元,同比增长26.5%。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惠民利民的实事:一是继续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28.6万套,确保建设质量、竣工率和分配公平。二是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排省级财政资金9.7亿元,消化历史遗留拖欠,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三是着力扩大就业规模。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新建和改扩建600所公办幼儿园,加固改造和重建中小学校舍1023万平方米,免除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学生学费,解决民办教师养老补助问题。五是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确保县域人口30万人以上的县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培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2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9%以上。六是提升城乡养老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以上,新建312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有市县有一所示范性养老机构,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七是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完善增长机制,确保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八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为5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配送文艺器材设备。九是持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进水、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7%和82%,县城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8%和73%,设区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十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关心城镇特困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各位代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我们一定做到工作重点进一步向民生倾斜,财力物力进一步向民生投放,让全省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五、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人民期望殷切,政府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提高行政效能为关键,以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为根本,着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创新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

第一,强化服务,一心为民。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崇高追求,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凡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都要全力去做;凡是违民心、背民意的问题,都要坚决纠正。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制和亲切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第二,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政府立法质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改进政府管理模式,在省政府系统全面开展机关建设标准化认证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第三,求真务实,转变作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创科学发展之先、争和谐发展之优。加强调查研究,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改进会风文风,把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加强效能监察,强化督促检查,严格绩效考评,实行行政问责,推动工作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

第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坚决克服粗放式发展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推动行政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抢抓机遇,在改革创新中破解瓶颈,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活力。

第五,勤政廉政,干净干事。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在土地管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公正透明交易平台,实行阳光操作、阳光运行、阳光监督。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政之本务,在于为民。我们深知,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一定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常怀敬民之心、勤思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努力建设一个值得人民依赖、赢得人民支持、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7

1 牛改工作现状

1.1 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21个牛改点, 分布在14个乡镇, 其中16个为国营牛改点, 5个私营牛改点。从事牛改人员有27人, 具有本科学历13人, 大专学历2人, 中专学历6人, 高中学历1人;中级职称人员4人, 初级职称人员18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有5人, 30~40岁的有12人, 30岁以下的有5人。

1.2 牛种改良情况

近年来, 我县先后引进了荷斯坦奶牛, 西门塔尔兼用牛, 皮埃蒙特、安格斯、蓝白花等肉牛品种细管冻精进行杂交改良, 重点抓了奶牛黑白花和肉牛品种皮埃蒙特、安格斯等改良。自2003年以来, 年均完成黄牛改良6 000头左右, 其中人工授精3 500头左右, 平均受胎率80%以上, 繁活率达到75%以上。现存栏牛品种主要有黑白花、西门塔尔、皮埃蒙特、利木赞等优良杂种牛, 据测定杂种牛在我县粗放条件下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杂交效果十分明显, 深受群众青睐。

2 存在问题

(1) 牛改点少, 母牛冷配比重低, 我县21个乡镇只有21个牛改点, 全县能繁母牛存栏2.5万头, 绝大多数牛得不到良种改良, 严重制约我县牛品种改良的进程。

(2) 牛改技术队伍青黄不接, 由于牛改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与其他工作不同的是操作上不直观, 全凭感觉和经验, 且我县主搞牛改工作的大部分老同志已退休, 现在主搞牛改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 年青人员多, 学历高, 但实际操作能力差, 由于他们经验不足, 受胎率只在70%左右, 没有较大的提高, 再加之牛改工作脏、苦、累, 年轻人员思想上不安心, 技术上不钻研, 工作漂浮, 得过且过。安心牛改工作的思想不稳定, 致使受胎率得不到大的提高, 导致农民对改良员的信任度降低, 因而授配数几年来一直徘徊不前。

(3) 由于资金短缺, 改良人员没有交通工具和小型液氮罐, 多数改良点牛改工作走上门服务之路成为空话。

(4) 政策性劳保福利待遇无法落实兑现。牛改工作是一项脏、苦、累的工作, 因无专项经费, 牛改技术人员的动物卫生保健津贴及必需的劳保防护品得不到解决, 致使一部分长期从事牛改工作的人员患有关节炎、静脉曲张等疾病, 严重威胁牛改人员身心健康, 严重挫伤着改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 由于资金短缺, 对改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滞后, 实际技术操作技能得不到提高。

(6) 因无专项资金, 对杂种公畜缺乏长效监管机制。对于种畜管理, 我县既无专门执法机构, 又无专门执法队伍, 更无专项工作经费, 种畜管理力度不够, 面对全县农户分散饲养的各类土杂劣质公畜的去势、淘汰, 阻力大, 困难多, 县、乡站显得无可奈何, 土杂劣质种公畜配种、返交乱配现象较为普遍, 对良种改良繁育体系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

3 今后建议

(1) 增加资金投入, 增设2~6个牛改输精点, 改善交通工具和配备小型液氮罐, 积极开展上门服务, 以增加授配数, 扩大改良面。

(2) 要切实加强对改良点的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督查工作, 强化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改良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 进一步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调动和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3) 积极鼓励扶持私营改良点。扩大良种配种覆盖面, 尤其是偏僻边远村社, 在政策资金上优先予以倾斜扶持, 技术上加强指导。

(4) 建立牛改工作长效激励机制。县上应每年对牛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鼓励激发他们的工作信心。

(5) 加大种畜管理力度, 坚决取缔土、杂、劣种畜, 杜绝返交乱配。认真贯彻落实《种畜禽管理条理》及《实施细则》, 强化对种畜禽生产经营的依法管理, 县、乡政府及畜牧部门把宣传落实条例、细则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对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体饲养的种畜进行了普查、鉴定、登记、颁证工作, 对土杂劣种畜逐头登记, 由乡畜牧兽医站配合乡 (镇) 政府进行强行去势。

(6) 落实牛改技术人员的动物卫生保健津贴, 提高改良人员工作积极性, 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篇8

摘要:近两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组织网络化、产权明晰化、管理信息化、运行规范化、监督立體化”的总体要求,以规范原始凭证、经济合同、货币资金管理为抓手,创新管理方式,拓展管理内容,规范村级干部权力运行,着力提高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村级民主进程,保障了村民合法权益,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

关键词:农村建设;规范运作;工作措施

现在,将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西宁市农村集体“三资”基本情况

全市现辖4区3县和东川工业园区,57乡镇(涉农办),931个村,4535个村经济合作社,农业人口103.4万,户数24.8万户,农村耕地面积177.4万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4元。截止目前,全市农村集体资金总额5.4亿元,资产总额27.4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额11.99亿元,资源主要为农村集体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总面积903.9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公益事业、交通用地)地面积47.6万亩。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健全组织体系,夯实“三资”管理基础

从组织机构、体制保障、平台建设、队伍提升等方面入手,夯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基础。一是建立了上下联动的管理机构。西宁市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三资”管理办公室,负责全西宁市农村“三资”管理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各区县和各乡镇(涉农办)也相应建立了农村“三资”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人员乡镇(涉农办)内部调剂。全面建成了农村“三资”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二是建立了信息共享的监管平台。按照“规范管理、公开透明、实时监管”的要求,共投入2160万元建成了农村“三资”监管信息平台,把全西宁市57乡镇(涉农办)、931村(社)所有的资产资源实物照片、原始凭证、会议记录、招投标文书、合同文本、“三资”台账等全部录入监管系统,通过农村“三资”监管系统,监管人员可以随时查询村集体发生的每一笔收支和每一项资产、资源变动,实现了实时监管、实时反馈,提高了管理效率。三是建立了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通过推行培训上岗、岗位培训等制度,全西宁市各区县“三资”管理人员、各乡镇(涉农办)农经干部(“三资”管理员)、村级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每年对农经干部和“三资”管理人员进行专项考核,进一步增强了业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监管能力。

(二)完善制度体系,严格“三资”规范运作

近两年来,我西宁市相继制定完善了“三资”管理方面一系列规章制度,基本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制度体系。一是强化“三资”管理制度建设。相继制定出台了《西宁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西宁市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强化部门工作职责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强化部门职责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重点加强财务管理、民主管理等制度的修改完善和执行落实工作,各村(社)进一步健全了村(社)班子议事、重大事项民主听证以及社员代表会议表决等民主决策机制和“三资”监督机制,形成了一整套“三资”管理制度体系。二是深化“三资”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自2014年全西宁市推行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村级财务电算化管理。

(三)突出重点整治,狠抓“三资”制度落实

制度建立之后,关键是抓落实,我们通过专项整治的方式,全面解决“三资”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一项、整改一项、巩固一项,促进“三资”管理规范化。一是抓原始凭证管理。针对各村(社)普遍存在的“帐实不属”“白条入账”、“白条抵库”等问题,全力开展专项整治,专门配备人员对全西宁市931个村(社)原始凭证扫描件进行查阅,西宁市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领导小组通报存在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并“三资”管理列入年度考核,加强监管力度,一年半时间基本解决了“一不两白问题”。二是抓经济合同管理。从2013年开始针对村级经济合同管理方面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共清理村级各类经济合同16余万份,涉及合同总金额26.16亿元。同时,制定了经济合同示范性格式文本,在村级经济合同制订、订立、管理和责任追究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在对各类合同分类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合同管理台帐,实行动态监管,着力解决村级经济合同中存在的民主程序不到位、内容不规范、合同期限不明确或期限过长等问题。三是抓公开招投标。各区县和各乡镇对辖区的村社严格要求对本村的重大项目和一定数量金额以上的事项进行公开公开招投标,以确保整个招投标活动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改变过去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状况,真正给干部一个清白,还群众一个明白。

(四)创新监管机制,打造“立体”监管体系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群众关注,社会关注,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必须加强监管,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问题。一是强化民主监管。对重大事项严格实行事先、事中、事后全过程民主监督。对“三资”运营情况,在按月、按年、按重点村公开的内容,在正常公示栏公开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电脑触摸屏查询机公开,村民可通过电脑触摸屏查询机机,了解本村“三资”管理具体内容,维护自身权益。二是强化实时监管。西宁市4区及东川工业园区“三资”办、3县经管站和各乡镇(涉农办)“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可以利用“三资”监管系统实行实时监管,发现问题,直接沟通,落实措施,限时整改。三是强化检查监管。西宁市纪委、市农牧局每年联合开展检查,对检查情况实行通报,责成各区县、各乡镇(涉农办)限期整改。四是强化审计监管。按照“按年轮审”、“离任必审”、“信访必审”的要求,采取以乡镇(涉农办)自审为主,疑难村、问题村由4区及东川工业园区“三资”办和3县经管站,按《西宁市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实施办法》来强化审计监督。

三、存在问题

我西宁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我西宁市仍处于全域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各区县和乡镇(涉农办)承担了全西宁市大量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乡镇(涉农办)一把手很少有精力过问“三资”管理工作,个别地方为了在重点工作上得到村干部支持,不敢得罪村干部,在“三资”管理方面不敢管、不敢抓,这很不利于农村“三资”的更有效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某些村干部违规现象的发生。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力量有待加强。一是农经干部力量薄弱。现在各乡镇(涉农办)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就1个,而且常年围绕中心工作奔忙,难以全身心做好“三资”监管工作;二是代理会计力量配备不足。目前,代理会计承担的事务多,人员配备少,一般每个会计管理20个左右(或以上)村(社),只能应付日常账务处理和各类资料录入,会计的监督职能被大大弱化。三是代理会计待遇过低。乡镇(涉农办)为了内部管理上的平衡,没有考虑到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按照临聘勤杂人员标准来对待会计人员,平均年收入仅2万余元左右,福利待遇不及村出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和监督职能的强化。四是审计力量薄弱。西宁市4区和东川工业园区农经人员严重不足,难以承担全西宁市问题村的审计工作,更没有精力做好乡镇(涉农办)审计的指导工作;有些乡镇(涉农办)未配置专职农经人员,审计工作由代理会计兼职,导致个别地方审计工作存在走过场现象。

(三)“三资”制度执行不到位。“三资”管理一些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如在资源资产管理方面,土地、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出租,存在村干部少数人说了算、私自延长租赁期限等现象;在村级经济合同管理上存在着程序不到位、期限过长、租金过低等问题。在资金管理方面,个别村存在大额定期存款多头开戶现象,增加了资金监管难度,极易诱发村干部违规违纪;在货币资金管理上个别村存在坐收坐支、库存现金超限额、自购收款收据等问题。在民主决策方面,许多村干部认为“村民自治高于一切”,以成员代表会议决议来违法剥夺少数人应合法得到的收益分配。在民主监督方面,个别村监会成员因与村主要领导有矛盾,对村社合理的开支不履行手续,导致村(社)出纳不能及时报账。在“三资”公开方面,对有效款发放明细等重大事项方面的公开还不到位。

四、下步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农村“三资”管理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关系党风廉政建设,要进一步统一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确保抓出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配足、配强“三资”管理队伍。西宁市“三资”管理队伍建设重点是应建立区级农村经管机构,配备农经人员,确保每个乡镇(涉农办)至少配备1-2名农经人员,专职从事农经管理工作。增加代理会计的配备,特别是经济总量大、会计业务多的乡镇(涉农办),力争5-10个村配备一名代理会计。提高代理会计的工资报酬,列入乡镇(涉农办)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设立会计人员考核激励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会计人员真正做到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客观、公正、独立地开展“三资”监管工作。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队伍建设,逐步配足审计人员,在目前人员配置不到位的情况下,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三)完善“三资”管理制度。针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制度上的缺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一是推行农村公共资源招投标制度。在各乡镇(涉农办)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站,把好申请、审核、公告、投标、开标评标、公示、签约等环节,确保全程“阳光操作”。二是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出台《西宁市基层小微权力运行规范》,规范村(社)干部行为,凡涉及农村集体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一律提交村民(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防止由个别人说了算或暗箱操作。进一步明确村民(社员)代表会议决策权限,依法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权益。加强对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教育培训,严格按章办事,对无正当理由不履职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要严格责任追究。三是严格制度执行。巩固专项整治成果,严格落实“三资”管理各项制度,防止回潮反弹,今年重点要按照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着力抓好银行定期存款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

上一篇:世纪幼儿园教师奖罚制度下一篇:二年级上科学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