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性散文
作文辅导之——说理性散文写作辅导
近几年高考展示的满分作文,大部分都是说理性的散文。说理性散文以其灵活的结构、亮丽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赢得了阅卷人的喜爱。所以加强说理性散文的写作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一、说理性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好散文的标准是情感要真,说理性散文要做到“情理相透”,语言要美,表达要活。
1、情理相透。
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一些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的话题,也常常需要借助感性形象来展开。如《黄色蛹·金色蝴蝶》这篇高考满分作文,虽然作者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语言上处处洋溢诗情,极好地扣住话题。这对一些不注重生活积累的考生,只会空洞发表议论的考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2、语言要美。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高考满分作文《与你同行》中写道:“让水与火同行,情与理同行。坚持爱与美的真理,让冲动与成见在你的足下沉淀,带上淬火之后的智慧--与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为不可抑制的内心独白,强烈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以情动人。《月是故乡明》将话题巧妙转化为“因为深情,所以偏执”这一警策之语之后,直接用铺排方式将生活感受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逝去;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通过语言,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成为美文。
3、表达要活。
散文取材广泛,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就可以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可以完美地融合在文章中;比喻、排比、对仗、反问也可以适时而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可以交替实用。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
收、舒卷自如。满分作文《昨夜雨,今朝下》(山东考生)先由栀子花开状写惜花恨雨之人的心态,然后联想到古代诗人和诗境,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结尾用栀子花重开暗示自己的见解。《拨开天空的乌云》扣住对道家音乐的感悟一事,写心境,写游览,写谈话,写品曲,无不为“感情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张本,写得大气。
二、说理性散文的写作要点
1、有一个明确的感情触发点,角度小而新,能自然地引出丰富的情思
以高考满分作文为例:
《忙兮忙兮奈若何 》:触发点——一个问题:忙碌,身前身后?
《水边的女人》:触发点——一个字:“汝”水边的女人
《菊花飘香的时节》:触发点——一个景:秋风,南飞雁,绿叶换上橙黄,菊花飘香时节。
2、有一条明显的线索
事物:菊花(《菊花飘香的时节》)、一首诗(《归人,归人,归何处?》)、一个故事(《最美丽的微笑》)
人: 黛玉(《水边的女人》)、曾国藩(《照海倚天》)
3、有一个鲜明的中心(点明中心的重要性)
《深夜对话》: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需要的是直面苦难的坚守、乐观和勇气,用积极奋进的态度去面对,你会过得很好„„
《忙兮忙兮奈若何》:现代人的特质便是忙,然而这到底是幸运还是悲哀呢?
《野茉莉的幽香》:心态很重要,他可能使你陷入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深渊;也可能送你高朋满 坐,畅快的人生,良好的心态是披荆砍棘的镰刀,是通往快乐的指南针„„
《水边的女人》:智者乐水,欣赏的就是它的灵性与矢志不渝的心志。
《菊花飘香的时节》: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
4、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5、具有灵活流畅的表达
最美丽的微笑
当那两位风尘仆仆颠沛以之的士大夫看着濮水边悠然垂钓的庄子时,他们一定想不明白这个清贫的老头为什么就这样头也不回地拒绝了身后的相位。
庄子问,你是愿意奉于高堂还是曳尾于涂中?
士大夫明白了,宁曳尾于涂中。(叙述、描写)
然而一转身,士大夫仍然为国为民,不辞辛劳;庄周还是钓钓鱼,梦梦蝶,在山间快乐地笑。(议论)
这是一个让人喜欢的故事,我相信它是真实的。因为士大夫理解了平民的幸福,但没有头脑发热也跟着去曳尾——那就太落俗套了。他们,庄子和大夫都用最平静也最怀热情的心态去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人
生的途中不断发现着美丽的惊喜。殊途同归,当他们各自老去,想必不会抱怨最初的选择。(议论、抒情)
人生不是录制完毕的电影胶片,生活往往以一种支离破碎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就看我们以怎样的心情来串出一挂灿烂的珠串。一张大的白纸上有一滴墨水,悲观的人说,那是一个污点;乐观的人拿起笔,把它画成了一道风景。(议论、描写)
林靖和的梅妻鹤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我不模仿他们的生活,但我赞叹他们的心境如何在无法改变的现实中最大地描绘自己的梦想,该是此生无撼。(议论、叙述)
为了使散文能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还应该在作文中有意识地做如下追求:
1、有一些细腻的描写
①议论中的描写——营造氛围
风,可以穿越荆棘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②抒情中的描写——丰富内涵
黑暗温柔得像深沉的海。我的感觉飘荡沉浮,好像全世界所有的雨都落在我的窗外,好像这房子是世界上最后的一只小船。传说世界最初也只是一片海,只有惟一的一只诺亚方舟;而我所看见的最初,是一片被淋湿的迷蒙陆地。斜飞的雨丝濡湿了我刚刚睁开的眼睑,我就赤足跑到戴望舒飘逸的雨巷里去。看高远的天空变成似乎伸手可及的暗蓝色小径;缠绕在老墙上的青藤透着被洗干净的苍冷,叶间流动着清润的雨滴;在青藤柔嫩的新芽上,我听见生命最初的震颤;每片叶上每条细细的绿绿的脉络,都是不同于别的美丽。
从此以为生命的美好在于与众不同。于是我 喜欢坐在父亲的膝盖上,听他说张扬个性、解放自我;喜欢一个人独对子夜星天,让飘飘洒洒的夜色驻进我黑的瞳仁;喜欢走不一样的路,穿不一样的衣服,买不一样的花,听不一样的声音„„喜欢到只想独自领受这些滋味而不愿意与人分享。因为我是我,和所有的别人都不一样的我。自由自在和我行我素,是我个性的组合。
③叙述中的描写——渲染气氛
深夜对话
就这样坐着,有点迷糊,看着茶的雾气缕缕上飘,一点点凝成一个身影。“你来了。”仿佛约好似的。你用那种深邃柔和的眼神看着我,在这眼神之下,我心中的一切都藏不住。“想什么呢?”“不知道。”“想妈妈了吧。”“有点,我回去过一次,他们太辛苦了,其实,我告诉过他们不用那样的,作为父母,他们承受的够多了,我不忍让他们苍老的身躯去担负更多。他们总说这是他们的责任,可我的责任呢?”我有点自责,我选择了沉默,连灯也熄了。
黑暗中,你犀利的目光犹在,对话也更加深入。你还是柔柔的声音“究竟是什么让你无法入眠呢?陷入了情感的沼泽,还是回味失落的感情?”“你是说爱情吗?也许追逐过,事实上这留给我的是一片迷茫的记忆,我并不清楚曾经追逐的究竟算不算‘爱情’,我只是觉得我更需要的是友情,真的。给我支持与鼓励,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而没有一点杂念,只有纯洁的心灵,灿烂的笑容。”
2、有一点诗情与哲理
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
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3、多一点激情
①叙述中的情感
数峰无语立斜阳,也许曾国藩本人留给后人的,也是一块默默的无字碑。一个年少时就才学出众的天才,一个二十多岁就考取进士的少儒,一个
当清政府在太平天国打击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挺身救驾的勇者。他曾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官至极品,也曾饱受倾轧,郁居乡里;曾在战场上带甲百万,挥斥方遒;也曾一败涂地,差点投水自尽。这截然不同谜一般的身世,也许也正是他一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②描写中的情感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岁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期望他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所有人希望如此。然而,庄子他自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他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③议论中的情感
公元前我们还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见过那次,真正的微笑。
生命已是我们幸运得到的恩赐,感恩上天之余若不用美好的信念去经营,岂不枉幸运,也枉负自己。
人生是短暂的,也许我们一生都见不到诗人所说的真正的微笑。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让自己用内心最美丽的微笑,去应答来自生活无限深情的呼唤。
三、范文参考
请以“角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
例文1:
舞台·角色·人
顾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人生百态,风情万种。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浮浮沉沉被形形色色色的角色所演绎着。人们在各自的位置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诠释着各自的人生。
然而,位置需要寻找而非等待,角色需要用心理解而非勉强凑合,只有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舞台,才能使人生绽放出最炫目的光彩!漫漫生命之路,有人在那份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充实地演绎着人生,生命因此而花开不败,跳动不息。有人庸碌一生,漂泊不定而未得其所,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之后喟叹世俗的偏颇,又抑或在错误的位置上扮演着错误的角色,消沉萎靡之间,生命苍白而无力。
事实上,无论成败与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你的世界就是对的,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如何更完美地诠释自我,演绎人生。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被老师评为“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爱因斯坦却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生活。几十年后,一
部《相对论》横空出世,震惊世人。这个曾经被认为“天生愚钝”的问题儿童却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恐怕是他人所始料不及的。因为爱因斯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尽情地在人生舞台上为我们画出了无数个惊叹号。
曾经被认为是蠢材的爱因斯坦作出了天才之举,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如此之不凡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出内心深处的能量,用不灭的激情将生命淋漓地展现,我们可以同样精彩。
感动与云的婀娜,是因为它找到了天空这个舞台;迷恋于星的闪烁,是因为它在一片浩荡平原中屹然耸立„„浮云繁星山座座,以不同的角色在合适的位置上恰倒好处地展现着美的风韵。自然既如此,人,亦也。
人生如戏,相对于浩瀚无边的宇宙与博大精妙的自然,只是转瞬之间,渺小不已。人的一生,以痛苦开始又在泪水中悄然收息,了无余痕。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舞台,全情全力,演绎人生,使生命的过程最大限度地焕发光彩。当垂年老矣,生命将终之时,回首往事,才不会自觉今生虚度而黯然垂泪,神伤悲怨。
流年似水,岁月匆匆,纵然只有一瞬,但人生舞台上已留下我们最美的身影。点滴之间,生命已足够充实。
例文2:
认清你自己
姜鑫
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他扮演了霸气十足的王者;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他诠释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汪精卫依附于侵略者脚边,他变成了卖国求荣的走狗。他们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冲刷,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你能否看清自己的角色?
苏哥拉底有句名言“认清你自己”。认识自己当然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在人生的舞台上拥有一个角落。倘若你站错了位置,就如同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饰演一个多愁善感的书生,其后果多半饰“票房”难保,贻笑大方,搞不好还会害人害己,弄得身败名裂。
李白看不清自己的角色。一个在名山大川中挥洒才情的诗仙怎能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轻易立足?诗人天真的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只得黯然离京。
牛群找错了位置。相声演员本是制造欢乐的活宝,他却不甘寂寞,当起了养牛大县的县长。结果不但未曾造福百姓,还官司缠身,差点被送上法庭。
谚语说“你不可能同时追两只兔子。”演错角色的人多半有同时追两只、三只兔子的想法。岂不知“红袖添香夜读书”固然美妙,但若红袖多了,又怎能招架?
当然,“认识自己”,成功地演绎自我的例子不胜枚举。南丁格尔出身贵
族,却在陪护病人的过程中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她是一个“魔法师”,“将护士变成了天使”。海伦·凯勒不去理会命运的不公,而是以自身为例,打开了无数残疾人的心门。他们发现了自己心中的火种与渴求光明的角落,于是穷尽一生,塑造出最美的角色。
百灵鸟不会与鹰较量搏击长空的本领,鹰也不会和百灵鸟比试美妙的歌喉。人各有所长,只有及早发掘自身优势,才能找准航向,抵达属于你的港湾。否则浑浑噩噩,半生已过,才发现演了别人的角色,悔之晚矣。
人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你在人生之剧中感到迷茫时,不妨当一回观众,也许恍然大悟,回归自己的角色。
四、作文演练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生活中,另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述世态,等等。
【构思要点】
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感动之于人即是如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以“感动”为话题写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话题作文,当然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组织上述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也可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有一点,这绝对是令你感动,也能令读者感动的事情。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确实,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这样的事例我们也许经常遇到、见到或听到。
请以“心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本题写作范围宽泛,但作文时须注意:话题的实质在于“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不能简单地叙写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中)“我”的心情如何就了事,而应用新的材料、新的体验来深刻表现心情对于学习效率、生活质量的影响,或充分揭示时常保持一份好心情的价值与必要性。
参考拟题:
1、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2、精简你人生的行囊
以小见大和联想是说理散文常用的表达技巧,因物说理散文也概莫能外。因物说理散文就是指一种通过对物的描摹、分析、感悟,从而表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散文。因物说理的“物”只是说理时的凭借,因此描写要精要,要为说理服务,讲道理才是文章的重点。一个小小的“物”,一个深深的“理”,“物”可以是平凡的、常见的,但“理”应该是独到的、新颖的、有穿透力的。“物”与“理”紧密的内在联系,往往通过联想自然贴切地表达出来。例如《我的空中楼阁》借助于栖居的小屋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病梅馆记》借写梅揭示了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借“梅”表达了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强烈愿望,充分展示出作者要不顾一切来“疗梅”、“护花”的自我牺牲精神。
一、因物说理散文的构思及其图式
说理散文往往以联想为核心,分为三个构思环节:“由头”发起——联想思索——回扣“由头”。(1)“由头”发起。“由头”是引发思索感悟的一个触发点。因物说理议论散文的“由头”非常重要,因为“物”须及人,与人没什么关系的“物”拿来毫无用处。因此,发起“由头”易,引发联想难。所以,好的“由头”是因物说理散文成功的基础。(2)联想思索。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关键在两个思维层面:由物及人,由人及理。“联想思索”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这两个层次。其中“由人及理”部分还可以再联系相关事例、名言(论据)进行分析。(3)回扣“由头”。第二部分要“放得开”,行文到最后要“收得拢”。即再由理及人,回扣“由头”之物。
下面以林清玄的散文《松子茶》为例来加以说明: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这是一篇典型的因物说理散文。台湾作家林清玄是参禅的大师,本文也不例外,处处充满禅意,启发读者领悟生活的哲理。“由头”之物是“松子”,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及理,这个“理”便是“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行文中,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朋友带来松子建议“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于是,用油炒松子变成泡茶,对月喝松子茶时展开联想思索。联想:①松子烹茶的感觉;②由朋友的话“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想到人与世界的关系;③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阐明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的道理;④禅宗五祖与六祖慧能的问答引出人心所动的遐思。最后两段回扣“由头”,用沈从文的话语得出结语。作者从自身出发,由自身追寻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悟出人生至理——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富有思辨性。由此看到物本身并不代表什么,关键是人心所动。由世事之理上升至人的本心,可见其深刻。
如果用图式加以呈现,可以这样表示出来:
由物“松子”引出话题+与朋友喝松子茶感悟“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阐述+联系佛语探讨人心所动的内在动机+素材印证+提出观点
这一图式也是对因物说理散文三个构思环节的精彩运用。
二、因物说理散文的模考例文分析
在一次以“留一点空间”为题的高三模拟考试中,一位同学在考场上成功运用了因物说理散文三个构思环节,获得了作文满分。
留一点空间
①极爱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标题是句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②好一个“留将一面与梅花”!
③雅趣如此,竟是坐也不用坐满的,反而留出这一点空间,看那月山梅枝。隐隐月色梅影扶疏,方是真正的赏心乐事了吧。
④留一点空间,定是一种大智慧。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者便是如此了吧。若是完满到了极致,不是固步自封便只能是江河日下。在艺术中,这便是让人失却了回味的余韵和悠长。“留白”一词,由此而生。
⑤留一点空间,留一面给梅花,不如说是留给自己心灵一片栖息地。若桌边团团四人,多半就是吆五喝六地“筑长城”“抹骨牌”了,哪还有月白风清,品茗赏香的雅致?追求俗世繁华的人们更应该学会如此。当生命中只剩下奔波劳碌,人人都在期盼一种完满人生——有家有室,养尊处优的物质生活的境界时,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哪里?不妨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这便是心灵的自由,诗意的栖居。不戚戚于贫贱,也不汲汲于富贵,这并非坚守安贫乐道,而是一种乐天知命的豁达。
⑥因为,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人口极速膨胀的今天,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古人的屋宇,檐下有衔红香归梁的燕,庭中有“绿叶发华滋”的树。庭院深深,那不仅是人自己的居所,更是万物万生的和谐。如今呢?我们怕是一点空间都不留给它们了。呢喃双燕一去不返,只剩下路边凄惶的树永远长不高。
⑦当我们独自挤在一方小天地里时,我们的心又在哪里呢?外部的物质世界我们无法改变,可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不那么完全地被名利世俗所霸占,留一点空间给自己。
⑧周庄、李庄曾齐名天下。后来,一个在不遗余力地开发中失去了水乡的灵秀,只剩喧嚣浮躁,另一个却在静默中保全了那一份质朴的本真。
⑨“五一”小休,静好光阴之下,将如山的高考复习资料弃掷一边,独自欣赏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做一回宁静的李庄,让周庄在万人拥堵的喧闹声中老去。
本文是一篇因物说理散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紧紧围绕“‘由头引发——联想思索——回扣‘由头”这个关键构思逻辑设计。“物”为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理”是“留一点空间保全质朴的本真”。(1)“由头”发起。①-③段为开头部分,借助丰子恺一幅漫画的标题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引起“留一点空间”的话题。(2)联想思索。④-⑧段为主体部分,由物及人,指出留一点空间是“一种大智慧”,是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栖息地”。第⑥-⑦段借助古今对比,不同心境对比,分析“留一点空间”的重要性。第⑧段用两个风景区进行对比,肯定李庄在开发中“留一点空间”保全了一份质朴的本真。(3)回扣“由头”。第⑨段为结尾部分,回扣丰子恺的漫画,写在高考重压之下,“我”“将如山的高考复习资料弃掷一边”,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做一回宁静的李庄”,形象且有余韵。如果用图式来表示,本文行文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由物“漫画”开头点题并阐述+由物及人深度分析+古今对比由人及理+素材印证+联系自我回扣由头
三、因物说理散文的文题训练
2014年“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学生(高中组)作文大赛初赛作文题目为:子在川上曰。该题目来自论语《子罕》,原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指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面对这个只取“子在川上曰”这个没观点只有情境的作文题目,一般参赛学生很难下手。但我们无妨借用因物说理散文的写作策略来构思一篇。
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即河流,有动人的线条,它流畅、贯通、空灵,它智慧、伟大,它造就了文明。它源源不断,滚滚不止,亦是文人墨客倾爱之物。在我看来,思想便如同这河流流淌在人间,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
思想如同这河流般流畅,是河流孕育了智慧,它是文明的发源。子在川上曰,圣人的光芒普照大地,圣人的光辉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股思想之潮便在此处流转。这是智慧的发源,文明的新的开始,儒家经典学说便流淌在中华大地。
思想又如这河流般贯通。他,公元前251年任蜀郡守,一直苦于四川的旱涝。于是他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心得,这永远水气淋漓的学问。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造福了直至今日的人们,而正是他——李冰,让这股股河水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踊跃着飞奔的力量。当水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一分为二,得以治流。后人把李冰的雕像立在河中来纪念他。他大智又大巧,死于两千多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他以老农的思想,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思考学。都江堰,为民众送出了汩汩清流,永远地滋润着中华民族。
思想如这河流一样源源不断、滚滚不止。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多少文人墨客对着这滔滔不绝的流水抒写自己的情怀。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奈;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激昂;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又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矛盾。河流,是他们所思所感之物,他们借流水道出了多少悲壮愁苦,水也因此流入了人们的心田。没有斗升之米、爵禄王侯的浑浊,流水给急躁以清冽,流淌在人间的只有如水般灵动的思想,它流淌在大江南北。
思想如这河流般激越。鲁迅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不可调和的还很多,绝不因此回头。”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赤诚的心,他是中国近代最痛苦的灵魂,再没有别的人心中的情感比他激越。仿佛有一条气势宏大的河流奔腾在他心中,它悲愤地流着、一往无前地流着。
子在川上曰。历史的长河贯穿了几千年的思想和文化,没有地理的限制,没有时间的束缚,成就了那么多智慧的杰作。这动人的线条还将蔓延下去,直到永远。
本文抓住题目中的“川”这个物象来做文章很有独特之处,“川”具有丰富的外形和深邃的品质内涵,河流悠长、激荡的外形特征和永恒、奔流不息的品质都可以作为选材立意的切入点。开篇以“川”作为由头迅速点题,然后展开联想,以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将“思想”与“河流”相连,找到它们的共通处:从源头上看,河流有源头,而人类的思想是文明的源头,儒家学说影响中国几千年,且不断蔓延全球;从发展上看,都有连绵不绝、贯通始终、延续传承的特点。作者深入细致的分析、阐释,让思想的河流尽情挥洒出别样的情调,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再加上诗文的恰当引用,这篇文章在格调上便显得深邃而雅致。
因言说理散文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三点:一是选好有承载力的“由头”。一般抒情、议论散文或者杂文都要有“由头”,但是,在需要“由头”的散文中,最要紧的当属因物说理散文。因为纯粹的“物”没有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其背后的“人”。所以,这“物”就不是亲人的一块表,朋友的一支笔了,因为那“表”那“笔”是抒情的好“由头”,却无法承载一个有重量的“理”。什么样的“物”具有这种功力?一般来说,有思想、有文化品位的“物”具有承载有重量的“理”的功力。例如,一件文物,一件著名艺术家的艺术品等等。二是要梳理好主体部分的“两个推进”。显然,有个好的“物”只是个好的开始,关键在于主体部分的“两个推进”。哪两个“推进”?其一是“由物及人”,其二是“由人及理”。“由物及人”,就是要“拉出”物背后的人,这“人”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一群、一类人,但是必然是有思想、有文化内涵的人,而不是毫无特色的人。“由人及理”就是对“人”的精神的揭示,这“精神”就是“理”,这“理”必须与中心论点、试题的核心指向高度一致。三要打破一般议论文的僵化面孔。尽管开头之“物”需要有承载力,但是引入还是比较轻松的,然而,到主体部分推进的时候往往就不轻松了。因此,行文到最后,必须“回来”,再由理及人,由人及物。在轻松感性的氛围中结束全文,从而打破一般议论文那种刻板僵化的面孔,给读者一种温暖的境界。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B-b/2013/02/197。
低头想,抬头看。人生就是一本书,撰写这本书既不能打草稿,又不能重新写,这就突显出“想”和“看”的重要作用。低头想,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自我设计。抬头看,就是观察你所处的环境,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因为“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只有低头想得深、抬头看得远,并使二者配合默契,结合紧密,才能书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实现人生成功的梦想。
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就像一辆车,要把这车拉稳拉好,不仅要低下头、卯足劲、出大力、流大汗,还要抬头看路,因为人生的路尽管漫长,但关键处就只有几步,这几步只有看准了、选对了、走好了,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不摔跤,不翻车,顺利到达人生的彼岸,攀登到应有的高度。
低头做事,抬头做人。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干事的。要把自己承担的事情干好、干出色,就要低下头、安下心、坐下来、钻进去,这既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实现价值的途经,更是奉献社会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堂堂正正抬头做人,做一个懂冷暖、知荣辱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低头哭泣,抬头微笑。当遇到工作挫折、身体疫病、感情创伤等等,难免会有软弱的时候,哭泣几声,宣泄一下,是应该的。虽低头有阴影,但抬头有阳光,就应该微笑。自古以来,多少名人或伟人在人生低潮时,也有过苦闷和彷徨,但都能抬头笑对生活,迎来辉煌的未来,这才是懂得低头中抬头的人。
在台上要低头,在台下要抬头。人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在台下和台上度过的。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有一个由“台下的儿子”变成“台上的老子”的问题。在“台上”要学会低头把别人当人,低头处世,不事张扬;在“台下”要做到抬头把自己当人,不卑不亢,乐观面对。只有这样,才算是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人非圣贤,一个人只要干事情,难免有失误,甚至犯错误。有了失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认识和改正。所以,只要有敢于低头承认错误的勇气、勇于抬头改正错误的底气,就一定能从摔倒的地方再爬起来,得到别人的谅解,获得他人的理解,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
人的一生,要走好多的路:有一条路不能回头,就是放弃的路;有一条路不能拒绝,就是成长的路;有一条路不能迷失,就是信念的路;有一条路不能停滞,就是奋斗的路;有一条路不能忘记,就是回家的路。每一个人只有信心满满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条路,生命中的每一天才会精彩!
走好脚下的路,说起来简单,走起来不容易。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路,前途很遥远,途中有宽阔之路,狭窄之路,笔直之路,崎岖之路,光明之路,暗淡之路,不管前方面临着怎样的路,你都不要畏惧,因为只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人才会有路可走。
人生的路,走向成功的路,走向成名的路,走向悬崖的路,走向深渊的路,走向幸福的路,条条道路都是由自己选择。道路笔直通畅,会赢得赞美之声;道路曲折狭窄,亦会有其独特的风景,正所谓“曲径通幽”吗!大山深处,山间小道多是狭窄弯曲之路,它高低起伏,若隐若现,但它却能一步步的将人们引向胜境。城里的马路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尽显繁华,而它令人羡慕的背后却是交通堵塞的烦恼;那乡间小路,虽然很少有人问津和光顾,它依然以其独特的幽静给人以舒适静谧之感。
大路是平坦的,明亮的,宽敞的;小路是坎坷的,蜿蜒的,富有情趣的,它们各有各的美。然而,无论你是走在大路还是小路上,都必须注意安全,要小心谨慎,因为通往成功的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隐藏着几个不易被人发现的陷阱。这些陷阱可能是自然为之,亦或是有人为之。无论是谁为之,都应当注意防备,不然便会陷进去。人生的路有很多条,只要选择对了,哪条路都能走得通。
人生之路,或是沿袭前人经验的顺畅之道,或是严守古人的处世原则的中庸之道,或是为了一己私欲,走损人利己的卑鄙之道。古往今来,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之路,各自都实践了自身或高或低、或好或坏的的价值,正如司马迁所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路会有不同的走法,无论你走的是“陆路”或是“水路”,或是“空路”,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目的。有的人走的路是予人方便,比如以大慈大善大爱之心,收养了众多的孤儿;有的人走的路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那些投机取巧,贪婪成性的奸商、贪官之流,他们制造了“黑心棉”、“地沟油”、“烂肉火腿肠”等等,这些人走的就是伤天害理,无耻卑鄙之路!
不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和结果,道路的远与近,宽与窄,曲与直,是对立的统一。有的人狡诈、阴险、刁滑,自以为走的是捷径,结果却背离了初衷,偏离了人生的轨道,锒铛入狱,悔之晚矣;而那些正直、厚道、正义之人,虽然选择了艰难曲折之路,但经历了一番求索、磨难之后,不仅收获了路边的风景,还实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最终欣喜的走向了成功。那些最后尝到甜果,而起初和途中尝尽艰辛的人们,都是遭遇了无数次的困难、挫折和挑战才成功的。
你得畏惧些东西,也总得不怕点什么。不去吓别人,也不被别人吓住自己。这差不多该是一个人胆量最合适的表达了。
胆量是与血性相关联的。胆小的人,往往都会有一些懦弱。人懦弱了,就会显得委顿和卑怯。一个人气场小了,格局就会局促。而当一个人懦弱得太久了,人生沦陷得自然就会多。
在一个薄情的世界里,你得学会绝情地活着。还是那句话,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勇敢,你不去坚强,软弱给谁看?
不必去仰慕胆大的人。天生胆大,也会天生两个结果:为此成了事的人不少,为此败掉的人生也很多。
在生活的层面上,太胆大与太胆小差不多都算性格上的贬义词。事实上,性格上的任何缺陷,都会在命运的暗道里形成一个缺口。
这个世界,有劝不下的胆大,也有拯救不了的胆小。前者养成狂妄,后者溺于惊惧,他们各自走向了极端。
当然了,阅历会是最好的调教师。狂妄自大的人吃亏的那一天,会收敛许多;惊惧自卑的人陷于绝境的那一刻,向死而生,就会放得开来。生活的版图上,没有谁会被永远固定在某一个位置。
光阴,有时候是一根棒子,有时候又是一副拐杖,你变形还是现形,它自会拿捏到位。
我欣赏的胆量是,行动上敢于勇往直前,思想深处又凡事满含敬畏。这是一种理性的沉勇,以及有分寸感的激进。其实,最好的胆量就两个特点:一是让人尊重,二是叫人放心。
一个胆小的人,希望别人也胆小,这是他的孤单;希望别人不胆小,这是他的悲悯。悲悯说明了他的善良,孤单又印证着他的胆小。
这个世界上,活得善良的人,更容易有各种害怕。恶人无所畏惧,他们存在,只是让善良的人多了害怕。恶人是这个世界必然的一部分,消灭恶人是不现实的,于是,强大自我成了生活的必修课。
你可以不去欺负谁,但你必须具备不被谁欺负的血性和胆量。也就是说,你可以不去扎人,但是身上必须带刺。
当人治大于法治,当个人命运被权力左右,屁民如鼠,必有钱权当道。这时候,即使不被他人吓坏,也会被这样的世道吓傻。
一、结构从简单并列走向层层推进
《说勤奋》和《学与问》均为典型的说理性课文,具有一般说理文的共性特征,观点明确、语言直白。从结构上看,两者都是开头直接抛出观点,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文中都举了两个事例,而且都是正面举例,都是名人,都具有典型性,都自成一段,还都援引了名言古训。有这么多的共性,为什么前者在四年级,后者在六年级?有不少教师觉得《学与问》放在六年级太过简单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没有认真挖掘文本的差异,没有思考学情的不同,也没有领会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所在。
仔细比较一下就能发现,前一篇文章说理内容的指向是唯一的,勤奋是全文的核心,所有内容都围绕勤奋展开;而后一篇文章说理的指向是两种行为间的关系,即“问”怎样,“学”怎样,“问”与“学”应该怎样,这是一种相互交错的关系。简单来说,前者摆出的是一个单一的理,后者说的是一个复杂的理。观点的差异决定着它们的论证思路是不一样的。初看结构,都是提出观点——举例论证一总结观点的基本模式,细看中间的论证过程,虽然都是列举典型事例,多角度论证,但是层次完全不一样。
《说勤奋》中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勤奋的重要,两人条件虽有些不同,但还在同一个层面,属于并列关系,用两个事例只是为了让理说得更充分一些,说服力更强一些。而《学与问》中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则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哥白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敢问、会问、善问,突出问的重要性,并且还在后面插一段“能者为师”的说理,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可是问不到答案怎么办?找不到能者怎么办?这才引出沈括的例子,表明还要加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也就是说,“问”能学到知识,但要得到创新见解,还需主动观察思考。
所以这一课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较复杂的论证需要有层次的推进,材料的安排和设置都是有讲究的,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说理,段与段之间形成极为紧密的逻辑联系,丝丝入扣,逐层深入,说理才更为透彻。
二、语言从言之有理走向言之有力
语文课上,教师必须关注语言、关注表达,说理性课文教学也一样。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语言,通过默读静思,圈画批注等方式,让学生沉浸于语言文字之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包括对事例的学习,两篇课文都采用具体举例的方式,事例写得较为详细,所以教师都要带领学生捕捉和品味关键字词,都要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这些都是共性。学生在品读中知晓这样写的妙处所在,用意所在,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理,更好地突出文章所提出的观点。
但是在语言学习定位上,教师要有度的把握。中年段的学生只需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说勤奋》中司马光的“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童第周的“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睡觉前……”等语言,直观地凸显两个人的勤奋品质。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语言品味中形成认识,即举例论证时可以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特点,从而更好地证明所提出的观点。
而到了高年级,更要注重品味文字的方法,更关注说理性语言的句式衔接,从而感受到说理性语言的严密性和力度所在。如《学与问》一文开头就提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看似简单直白地表明“学”和“问”同样重要,但是联系后面“‘问常常是……”这句话再回昧一下,就能发现作者强调的是“问”,两者的位置是不能交换的,这就是说理性语言的层次性和严密性,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间有一段“能者为师”的议论,这是以前说理性文章所没有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举例与说理相结合会更具说服力,更能调动读者的思维导向和情感共鸣。特别是其中一组关联词句,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比较中感受关联词连用的强大感染力。
最重要的一点,教师要通过范读、比较读、组织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那种咄咄逼人的语势,读出那种让人不得不服的气势。多重复句是很强势的,这些关联词把说理的语言变成了一串连珠火球,一发接着一发,让人难以抵挡,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说理性语言需要力量,高年级学生要在学习中深刻领会说理既要言之有理,更要言之有力。
三、训练从着眼段落走向关注篇章
在说理性课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尤其是说理技能的训练常被忽视,更多的是对单一句式的模仿迁移,如设问句、比喻句的仿写等,这种训练可以有但不是必须有。此类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应该定位于说理方法的实践,突出语言在说理方面的运用。说理性文章是就事说理,不是就事论事,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的针对性强。
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此类课文的逻辑结构,领悟课文以事例描述来证明观点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区别各种语气、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学习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将论证所需要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句、段进行紧密结合,步步推进,这是说理文共同的训练指向。
但在具体训练点的选择上,教师要更为重视年段的差异,中年级重点训练的是段落,高年级则是篇章,教师既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具体到教学中,《说勤奋》—课就是练如何举例。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写事例的,将两个事例放在一起分析,找出相似处,然后得出结论,构建一个“人物简介——围绕观点叙述事例——概括成就”的段落模式。
接着让学生迁移,可以结合前面学到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内容来进行事例写法的迁移。而到《学与问》,都六年级了,还来学写事例就显得浅了,必须从篇章结构上去寻找训练点。作者的论证是有层次的,先写哥白尼,再写沈括,前后不能交换。教师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作者选取侧重点不同的事例是为一层进一层说理,这样才能做到就事说理,以理服人。
明确了课文的说理思路后,教师应该从篇章上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可以抛出与文本相类似的学与思或思与学等话题,让学生先模仿课文的开篇方式,用严密的语言提出观点,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对观点进行补充证明,以强调需着重阐述的部分。然后,教师罗列一些课前准备的情况不同的典型事例,组织学生思考评议,讨论应该选择怎样两个事例,才能恰当地、有层次地论证观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
泥步修行
什么叫修行?
下定义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走偏了。
怎么走偏?那就是一说修行,就忙着找书籍,找导师,找讲座,找寺院,找“仁波切”。
本来找找也可以,但我要立即做一个提醒: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吸取,而在于排除;不在于追随,而在于看破。
排除什么?排除大大小小的“惑”。
看破什么?看破大大小小的“惑”。
先说“小惑”。那就是我们平常不断遇到的疑惑、困惑。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一段段实际的障碍,等待我们一一解答,一一通过。
再说“大惑”。那像是一种看不到、指不出的诡异云气,天天笼罩于头顶,盘缠于心间。简单来说,“大惑”,是指对人生的误解,对世界的错觉。
修行,就是排除这些误解,看破这些错觉,建立正见、正觉。
这有点累。那么请问,人生在世,能不能不修行,不排除,不看破?
当然也能。但是,世间之“惑”,相互勾连。一“惑”存心,迟早会频频受到外来的迷惑、诱惑、蛊惑。自己受到了,又会影响别人。如此环环相扣,波波相逐,结果必然造成世事的颠倒,生命的恐惧。
夜航船
余秋雨
我的书架上有一部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这是一部许多学人查访终身而不得的书,新近根据宁波天一阁所藏抄本印出。书很厚,书脊显豁,插在书架上十 分醒目。文学界的朋友来寒舍时,常常误认为是一部新出的长篇小说。这部明代小百科的书名确实太有意思了,连我自己巡睃书架时也常常会让目光在那里顿一顿,耳边响起欸乃的橹声。
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 象征。我的家乡山岭丛集,十分闭塞,却有一条河流悄然穿入。每天深夜,总能听到笃笃笃的声音从河畔传来,这是夜航船来了,船夫看到岸边屋舍,就用木棍敲着 船帮,召唤着准备远行的客人。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习以为常,但终于,也许是身边的日子实在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澜,这 笃笃笃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不知是哪一天,他们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简薄的行囊,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这笃笃声。
当敲击船帮的声音终于响起时,年幼的儿子们早已歪歪扭扭地睡熟,山民粗粗糙糙地挨个儿摸了一下他们的头,随即用拳头擦了擦眼角,快步走出屋外。蓬头散发的妻子提着包袱跟在后面,没有一句话。
外出的山民很少有回来的。有的妻子,实在无以为生了,就在丈夫上船的河滩上,抱着儿子投了水。这种事一般发生在黑夜,惨淡的月光照了一下河中的涟漪,很快什么也没有了。过不了多久,夜航船又来了,依然是笃笃笃、笃笃笃,慢慢驶过。
偶尔也有些叫人羡慕的信息传来。乡间竟出现了远途而来的老邮差,手中拿着一封夹着汇票的信。于是,这家人家的木门槛在几天内就会跨进无数双泥脚。夜间,夜航船的敲击声更其响亮了,许多山民开始失眠。
几张汇票使得乡间有了私塾。一些幸运的孩子开始跟着一位外乡来的冬烘先生大声念书。进私塾的孩子有时也会被笃笃声惊醒,翻了一个身,侧耳静听。这声音,与山腰破庙里的木鱼声太像了,那是祖母们向往的声音。
一个坐夜航船到上海去谋生的人突然成了暴发户。他回乡重修宅院,为了防范匪盗,在宅院四周挖了河,筑一座小桥开通门户。宅院东侧的河边,专修一个船码 头,夜航船每晚要在那里停靠,他们家的人员货物往来多得很。夜航船专为他们辟了一个精雅小舱,经常有人从平展展的青石阶梯上下来,几个佣人挑着足够半月之 用的食物上船。有时,佣人手上还会提着一捆书,这在乡间是稀罕之物。山民们傻想着小舱内酒足饭饱、展卷卧读的神仙日子。
船老大也渐渐气派起 来。我家邻村就有一个开夜航船的船老大,早已成为全村艳羡的角色。过去,坐他船的大多是私盐贩子,因此航船经常要在沿途受到缉查。缉查到了,私盐贩子总被 捆绑起来,去承受一种叫做“趱杠”的酷刑。这种酷刑常常使私盐贩子一命呜呼。船老大也会被看成是同伙,虽不做“趱杠”,却要吊打。现在,缉查人员拦住夜航 船,见到的常常是神态高傲的殷富文士,只好点头哈腰连忙放行。船老大也就以利言相讥,出一口积压多年的鸟气。
每次船老大回村,总是背着那支大 橹。航船的橹背走了,别人也就无法偷走那条船。这支橹,就像现今小汽车上的钥匙。船老大再劳累,背橹进村时总把腰挺得直直的,摆足了一副凯旋的架势。放下 橹,草草洗过脸,就开始喝酒。灯光亮堂,并不关门,让亮光照彻全村。从别的码头顺带捎来的下酒菜,每每引得乡人垂涎欲滴。连灌数盅后他开始讲话,内容不离 这次航行的船客,谈他们的风雅和富有。
好多年前,我是被夜航船的笃笃声惊醒的孩子中的一个。如果是夏夜,我会起身,攀着窗沿去看河中那艘扁黑 的船,它走得很慢,却总是在走,听大人说,明天傍晚就可走到县城。县城准是大地方,河更宽了,船更多了,一条条晶亮晶亮的水路,再也没有泥淖和杂藻,再也 没有土岸和残埠,直直地通向天际。
第二天醒来,急急赶到船老大家,去抚摩那支大橹。大橹上过桐油,天天被水冲洗,非常干净。当时私塾已变成小学,学校的老师都是坐着航船来的,学生读完书也要坐着航船出去。整个学校,就像一个船码头。
橹声欸乃,日日夜夜,山村流动起来了。
夜航船,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残的农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险家下赌注的船,文化细流浚通的船。
船头画着两只大大的虎眼,犁破狭小的河道,溅起泼刺刺的水声。
这下可以回过头来说说张岱的《夜航船》了。
这位大学者显然是夜航船中的常客。他如此博学多才,不可能长踞一隅。在明代,他广泛的游历和交往,不能不经常依靠夜航船。次数一多,他开始对夜航船中的小世界品味起来。
船客都是萍水相逢,无法作切己的深谈。可是船中的时日缓慢又无聊,只能以闲谈消遣。当时远非信息社会,没有多少轰动一时的新闻可以随意评说,谈来谈去,以历史文化知识最为相宜。中国历史漫长,文物典章繁复,谈资甚多。稍稍有点文化的人,正可借此比赛和炫示学问。一来二去,获得一点暂时的满足。
张岱是绍兴人,当时绍兴府管辖八县,我的家乡余姚正属其中。照张岱说法,绍兴八县中数余姚文化气息最浓,后生小子都得读书,结果那里各行各业的人对于历 史文物典章,知之甚多,一旦聚在夜航船中,谈起来机锋颇健,十分热闹。因此,这一带的夜航船,一下去就像进入一个文化赛场。
他在《夜航船序》里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举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日:“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 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你看,知识的优势转眼 间就成了占据铺位的优势。这个士子也实在是丢了吾乡的脸,不知道“澹台”是复姓倒也罢了,把尧、舜说成一个人是不可原谅的。让他缩头缩脚地蜷曲着睡,正是 活该。但是,夜航船中也有不少真正的难题目,很难全然对答如流而不被人掩口耻笑。所以连张岱都说:“天下学问,唯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于是,他决心编一部初级小百科,列述一般中国文化常识,使士子们不要在类似于夜航船这样的场合频频露丑。他把这部小百科名之曰《夜航船》,当然只是一个潇洒幽默的举动,此书的实际效用远在闲谈场合之上。
但是,张岱的劳作,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有趣的“夜航船文化”。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可感叹之处。
在缓慢的航行进程中,细细品尝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不惜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争得脸红耳赤,反正有的是时间。中国文化的进程,正像这艘夜航船。
船头的浪,设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把船橹托付给老 大,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微笑。
第二天,依然是这般喧闹,依然是这般无聊。船一程程行去,岁月一片片消逝,永远是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
我一次次抚摩过的船橹,竟是划出了这样一条水路?我梦中的亮晶晶的水路,竟会这般黯然?
幸好,夜航船终于慢吞吞地走到了现代。吾乡的水路有了一点好的征兆:几位大师上船了。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 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这是鲁迅在船上。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这是周作人在船上。他不会再要高谈阔论的旅伴,只求个人的清静自由。
早春晚秋,船价很便宜,学生的经济力也颇能胜任。每逢星期日,出三四毛钱雇一只船,载着二三同学,数册书,一壶茶,几包花生米,与几个馒头,便可优游湖中,尽一日之长。……随时随地可以吟诗作画。“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受”两字的状态,在这种船上最充分地表出着。
——这是丰子恺在船上。他的船又热闹了,但全是同学少年,优游于艺术境界。
这些现代中国的航船虽然还是比较平缓、狭小,却终于有了明代所不可能有的色泽和气氛。
仍然想起张岱。他的惊人的博学使他以一人之力编出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夜航船》,在他死后24年,远在千里之外的法国诞生了狄德罗,另一部百科全书将在 这个人手上编成。这部百科全书,不是谈资的聚合,而是一种启蒙和挺进。从此,法国精神文化的航船最终摆脱了封建社会的黑夜,进入了一条新的河道。张岱做不 到这地步,过错不在他。
说到底,他的书名还是准确的:《夜航船》。
我,难道真的被夜航船的笃笃声敲醒过吗?它的声响有多大呢?我疑惑了。
记得有一天深夜,幼小的我与祖母争执过:我说这笃笃声是航船,她说这笃笃声是木鱼。究竟是什么呢?都是?都不是?抑或两者本是同一件事?
祖母早已亡故。也许,我将以一辈子,索解这个谜。
生命,是一树花开
余秋雨
红尘路漫漫,能有几回欢?
凝望岁月,剪一段记忆,与你共享生命的欢喜与温暖。此生,有你足够,时时刻刻一树花开。我知道花开花谢本是自然规律,自然的起始都深含美丽的意义。
冬去春来,二月天里的春姑娘吹尽冬留下的小寒冷,绿意开始萌发,一切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爱是最美好的人间四月天,生命便是爱。春风吹着一树花开,生命就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就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静静走过一段颓废的岁月,感受着心灵的暖风。难能平静的总是我的思绪,那留下的与离去的,究竟演绎了与懂得了什么样的生命意义?
一树花开总是美丽,人生的美丽包括起始也包括这之间的过程。能像一树花儿绚丽绽放坦然离去,不管这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挣扎怎样的抗争,能懂得顺应自然就是美丽。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
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一树花开花谢的笑容飘荡在心里面,给予的不仅仅是美丽。含笑的起始,含笑的过程,那才是它真的意义。
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吧,别让自己的心承载太多的负重;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吧,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盈一抹微笑,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红尘一笑,静放那一处清浅的安然。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过往,酸甜苦辣;苍茫尽处,云卷云舒。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热烈或寂寞。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总想寻一处山林,安静生活浅写岁月;总想借一些日子,播种向日葵的温暖,栽种阳光的花瓣。
春花秋月,夏萤冬雪,怀一心宁淡,安然度日。经年流转,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是别有洞天。
在花开的日子,曾从百花丛中走过,看尽缤纷花朵娇艳盛开;叶落的时候,曾踩着红黄斑驳的记忆,找寻逝去的时光。年华流转,转身,原来从不曾丢了自己,只是让时光变得更加安静,对待过往,也不再追问。记得往年桃花开时,总在不经意间就绽满了眼帘。
有种浅浅的惊喜漾了满怀,眼里和梦里都落下了旧时月色那种沉静的美。如同逝去的时光,沉在某个断层里,只需轻轻一勾,那些封存许久许久的心情,如水般缓缓流淌着,如清酒的温润。小小一杯,滋味萦心。
生命,原本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璀璨。习惯了在记忆深处,捡拾大大小小似曾相识的过往,那些哭过的,笑过的,都于不经意间渗入骨髓。
生命是一树花开。
那些滴着露珠的花瓣,沾满了阳光的体温,在蔚蓝的眼色里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水声。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也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
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生命就是一树一树的花开,轮回转世里,我仍然要固执的守护,那一方清幽;仍愿做那个柔情的处子,打坐莲花,不唱岁月的挽歌,只留着清亮的眼眸,去赴玫瑰清露的邀约。
谁说蝴蝶飞不过沧海?只要心中有一份期待,只要辛勤日积月累,沿着阳光雨露不懈地飞,彼岸一定会春暖花开。
记忆的风,是一滴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的泪,轻轻一碰,便会渗入如兰的情怀。
记忆的风,是一树花开,那些花开雨落的日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时光,镌刻在心的扉页,不曾忘怀。
那份暖任凭雨打风吹,仍挺拔在阴晴圆缺的时光背后,绚烂出一层记忆的花瓣,唱尽扑朔迷离的幸福笙歌,在流年里含泪微笑。
一树一树的花开,风走过时,细碎的花瓣堆叠在我的脚边,不动声色。我想,再美的生命凋落,只如此耳。一树树花开,紫色的苜蓿,五彩的石竹,绚丽的景色美在路边,兀自静寂的开放。它们偶然抬起头,一朵两朵的白云轻飘飘的移过来,为它们遮上一把大大的太阳伞。
【说理性散文】推荐阅读:
理性知识06-13
理性评价09-09
非理性消费06-05
理性思考的作用06-19
理性与感性的博弈07-09
摘抄哲理性段落10-04
富有哲理性的故事06-14
理性与热情纪伯伦06-15
对精神产品的理性反思07-23
中学化学教育的理性反思07-23